健康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0:34:18

健康发展论文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青年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她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本文通过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探析青年护士健康成长相关因素,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仁济医院临床第一线青年护士就职业态度、价值观取向、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医院及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结论:探析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地系统培养,是医学模式的转变与21世纪培养全能护士的需要。关键词:青年护士健康发展探析对策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青年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她们能否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因而通过管理者角度用整体观念来探析身体、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走进青年护士内心世界,找出青年护士健康成长相关因素,创造更有利于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氛围。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0年10月对全院35岁以下青年护士共546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未婚%,已婚%,调查对象年龄结构。(见表1)表1调查对象年龄结构(n=546)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价值观取向、职业态度、生活经济状况与需求、对医院及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有问题21题。发出问卷551张,回收546张,回收率99%,有效率100%。2.结果:2.1价值观方面(见表2、表3)表2有关价值观态度(n=546)结果显示:当问及“希望得到大专文凭的目的”时,有81%的青年护士选择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76%的青年护士选择不损害集体利益情况下,同时兼顾个人利益。分别有48%及49%的青年护士选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多奉献、少索取及多奉献、多索取。表3不同年龄青年护士人生观态度结果显示:当问及“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时,青年护士依次选择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收入可观、生活富有,事业成功、受人尊敬。有67%的23岁-27岁青年护士选择有一个温暖的家。2.2职业态度方面(见表4)表4不同年龄青年护士职业态度结果显示:青年护士同时有职业自豪感和危机感,100%的33岁-35岁青年护士有职业危机感。2.3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见表5)表5生活、经济状况及需求(n=546)结果显示:当问及“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有48%青年护士选择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有79%青年护士不满足现有收入但收支平衡。有69%的青年护士希望党组织在政治上多关心。2.4对医院及护理部的参与意识方面(见表6)表6对医院及护理部的参与意识(n=546)结果显示:77%青年护士认为护士长竞聘形式好。当问及“卫生制度改革对医院造成影响,您对仁济未来可否有信心”时,有86%青年护士表示乐观。[NextPage]3.讨论3.1青年护士将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意识充分融合。(见表2、3)当今时代的发展使青年护士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淡化,但她们并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形成了集时代特点和职业特质的新世纪青年女性的价值观念。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年护士开始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追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的统一,并且认为个人价值与知识层次有关,将掌握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作为提高学历的目的。同时不同年龄的青年护士将人生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依次选择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文化、有知识,事业成功、受人尊敬,特别是23岁-32岁的护士,正处于婚恋阶段,面临新的小家庭生活,而28岁-32岁青年护士,往往孩子年幼需要照顾。如何帮助她们正确处理婚姻恋爱、家庭、工作、三者的关系是此阶段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3.2青年护士有职业自豪感和危机感并存的现象。(见表4)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社会地位的提高,使青年护士不再为自己的职业自卑。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相应提高,学历要求的提高、人事制度的改革、大批外地护士的涌入,使青年护士明显的感到职业危机。特别是33岁-35岁的护士,担心自己只有中专学历可能会被淘汰,危机感明显加重。如何将危机感转化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道路上的积极因素成为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问题。3.3追求个性化精神生活,渴望得到关心理解。(见表5)数据表明:追求合乎自己兴趣的生活是大多数青年护士欣赏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满足现有收入但收支平衡,平时她们关注时事,喜欢时尚,渴望党组织、护理部多给予关心理解。由此说明,护理管理者必须注重青年护士的精神世界,营造适合她们健康发展的心理氛围。3.4青年护士爱院、爱护理,参与管理的意识强。(见表6)青年护士热爱医院、热爱护理,并有较强的参与管理意识。护理管理者应让青年护士感到自己是医院的主人,把个人的发展与医院、护理学科发展紧密相连。4.对策4.1培养青年护士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组织新护士参观院史展览,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举办“畅谈梦想”二十岁护士生日晚会,使新护士在从学校走上社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为青年护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护理管理者要在青年护士中创导温暖的家庭生活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人生态度,使她们从沉湎于小家庭的传统女性思想中走出来,担负起对家庭、对病人、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用工作本身吸引青年护士,鼓励青年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协助护士长工作。将责任意识贯穿在青年护士成长的全过程,是青年护士实现岗位奉献,岗位成材的关键。4.2激发青年护士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满足青年渴望成材的愿望。护理部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先挑选一批青年护理骨干,并通过医院、护理部优秀青年擂台赛,使一批优秀青年护士脱颖而出。其中部分青年护士通过护士长竞聘,走上护士长岗位。事业的成功,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与肯定,使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以更饱满的姿态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4.3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青年读书会成为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5-12天使护理网站是一批年轻护士把护理带入浩翰的internet无限空间。走上讲台宣读论文、申报课题、担任大型健康教育讲座的讲师,又为青年护士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发展空间。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自觉性,为青年护士留有发展空间,迎接挑战,创造未来。4.4强化管理者内部服务意识[2]。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支持、帮助和正取引导。党组织、护士长定时与青年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重视合理需求。常常有青年护士因贪玩、减肥等原因,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管理者应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护士长逢年过节给青年护士家属寄贺卡、送祝福,使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5.小结青年护士成长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也是管理者对其进行培养塑造的关键时期。护理管理者必须注重培养的发展性和连续性,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定目标系统培养。为青年护士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爱心的21世纪的新型护理人才。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与人类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但是,经济条件、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对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构成限制.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分析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内涵和特性作了初步的分析[Cil.这里,我们进一步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功能、需求、限制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大家继续赐教.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1.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区域性是其本质特性Czl.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它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康是其要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序参数”.

1.1.1人口要素与健康人既是健康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健康的消费者和享用者.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关键指标一方面,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影响着该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健康水过来又影响着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没有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2资源要素与健康人类健康的获得有赖于健康需求的满足,而健康需求能否得到及时、足量、高质的满足,又取决于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所谓健康资源(healthresources),是指所有资源中主要用于人类医疗与保健服务、直接指向避免人类健康风险、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那部分资源,主要包括药物资源(具有治疗作用的自然资源,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保健资源(具有疗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如温泉、矿泉、泥沼、气候等)、卫生资源(提供疾病治疗和保健服务的社会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等).所有这些健康资源,都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3环境要素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3J.而无论是人的身体、精神还是社会状态,都与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人类健康而言,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对人类健康有益,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状态(physicalstate)有显著影响,它既是健康资源(如药物资源、保健资源)的载体,也是致病因子的源地,环境化学性疾病(如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环境生物性疾病(如鼠疫、血吸虫病、疟疾等)、环境物理性疾病(如高山病、皮肤病等)都与环境致病力有关.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mentalstate)和社会状态(socialstate)有重大影响,社会组织对健康资源(特别是卫生资源)的配置会直接影响到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accessibili-ty)、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satisfiability).如果健康资源的配置是合理的、公平的和有效率的,这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有益健康的,反之,则可能是无益健康甚至有害健康的.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1.1.4经济要素与健康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川一方面,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Cs7;没有健康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Cs7;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目标,必须消除各种普遍存在的、能够削弱人类能力的疾病,并使所有需要消除贫穷的人身体健康叫.另一方面,经济能力是人类健康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支撑,获取健康资源、享受健康服务、满足健康需求,都倚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水平与健康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总是高于落后国家或地区,贫穷地区总是拥有更低的健康水平,贫穷人口总是拥有更多的健康风险.

1.1.5社会要素与健康社会是人类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集体目标指向的人类群落.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上的完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取决于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社会组织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开发新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通过良好的健康管理体制和健康教育系统减少人类健康的风险,通过公平的分配健康资源和提供健康、服务满足全体人民的健康需求.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社会要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社会环境的整体形式对人类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发挥影响和作用.

1.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高宗旨川,因此,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谐、协调、统一的地域系统Cad.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同样有赖于这三种关系的和谐.

1.2.1人地关系与健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命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Cs7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不断改变着人类健康发展所倚赖的自然环境,并进而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健康资源供给能力;人类不仅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健康发展之路,而且有能力通过改造环境和调适人地关系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不断改变着其环境疾病致病能力,进而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归根到底,人类身体状态上的损害,都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所造成,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造就健康的机体,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里,人类健康是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的.

1.2.2区际关系与健康区域是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区域人口健康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本身的特质,它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以外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疫病蔓延等区域环境问题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影响到区域之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健康,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性,生态破坏影响的放大性,以及人类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区际关系协调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满足健康需求需要区域之间的协作;因为健康风险分布的不均衡,降低健康风险需要区域之间的合作;协调区际关系,是人类在精神上和社会上获得完好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本区域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公众健康需求的能力.

1.2.3代际关系与健康协调代际关系、强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如果不顾后代的健康发展,对有限资源掠夺滥用、对环境污染置若周闻、对生态破坏无动于衷,最终会将后代一步步推向无法在地球上安身立命的深渊,人类健康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了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应该肩负起保护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协调好人地关系和区际关系,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有益于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

2.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s7.健康是人的天赋权利,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类健康需求可分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三个层次.

2.1.1公众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身体状态完好即生理健康,它是指人体器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处于无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应优先满足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满足“防病于未然”的健康需求.包括维持生理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的足量与均衡摄人);维护生理健康所倚赖的环境要素(如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特别是清纯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提高免疫能力所需要的保健产品与保健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健身房、锻炼场所、疗养设施)。(2)满足“治病于已然”的健康需求.包括治疗疾病所必需的药物资源(如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中成药、西药等);治疗疾病所必需的卫生资源(如医院、诊所、医生、护士、病床、医疗器械等).

2.1.2公众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精神是生命活动的反映,精神状态完好即精神健康,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认知能力、保持良好心态的情绪协调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志调控能力,具有适宜社会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精神状态的完好既有赖于身体状态的完好,反过来又能促进身体状态的完好.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确保公众精神状态的完好,关键是要使公众通过自我调控和心理教育来排除不满、克服压抑、舒解压力,形成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精神世界.其主要需求包括:(1)满足感的需求.这是认知方面的需求.俗话说“知足常乐”,但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现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存知足常乐之心,不怀贪得无厌之欲.(2)愉悦感的需求.这是情绪方面的需求.人有“七情六欲”,无论是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情,还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都是人之常情,但“过则为灾”.这就要求对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心态.(3)成就感的需求.这是价值方面的需求.公众需要他人和社会对其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予关注和肯定,需要有成就感,如果他人和社会不能对其价值给予及时、准确的肯定,就有可能产生扭曲现实、意志消沉甚至心理变态的健康风险.

2.1.3公众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社会状态完好主要指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角色。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健康可以解释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mo.社会状态完好建立在身体、精神状态完好之上,同时对身体、精神状态的完好起着协同作用。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就是要使公众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其知识、劳动、创造得到尊重,其自由、财产、情感得到保护,其个性、才于、抱负得到发挥,其权利、价值、地位得到体现,最终获得社会的幸福感.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三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限制

限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概念,可持续发展的限制主要指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川.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经济条件和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突出的限制作用.

2.2.1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能力对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贫困,有人因饥饿而营养不良乃至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毒等待死亡;因为贫困,有人因无钱医治而在病痛煎熬中挣扎;因为贫困,有些地区不计后果地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因为贫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健康水平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因此,贫困不仅是最大的环境问题,其实也是最大的健康问题!经济条件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的限制主要在三个方面:<1>对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居环境(如住房条件、卫生条件、生态条件)的限制;(2)对公众满足健康需求(如营养物质、药物资源、保健资源、卫生资源)的限制;(3>对与改善公众健康状况有关的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的限制,因为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人.超级秘书网

2.2.2技术条件的限制满足健康需求仅有经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条件对健康需求的满足也构成限制.其限制主要表现在:(1)对消除健康风险的限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风险源,但现有技术条件还不可能完全消除其风险,如“三废”污染、臭氧层空洞等对人类健康的损害;<2>对开发健康资源的限制。人类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界都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导致健康资源的开发和效用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如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和新医药的开发;(3)对治疗疾病手段的限制.维护公众健康需要简便的诊断技术、高效的治疗技术、长效的免疫技术,但目前这些方面的限制都非常明显,如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免疫.由于上述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还有许多不治之症.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李岚清指出,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李岚清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教育战线党的建设和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如何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党建和德育工作,李岚清要求,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统一思想,教育师生,指导工作;要把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建和德育工作之中;要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把德育的总体目标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要重视利用我国特有的革命传统和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把实现德育总目标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在人民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要加强实践环节,联系社会实际,把德育理论的灌输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校长、书记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在实际工作中克服“两张皮”的做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之中,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他说,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

当前要特别重视师德建设,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

李岚清强调,关心和支持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抽出足够的精力,关心和支持学校党建工作和德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宣传、理论、文艺、影视广播、出版、新闻界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作品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文化、出版和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继续加大查禁力度,杜绝精神的流传。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指导家长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要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德育工作的责任。

李岚清要求教育战线的党建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休干部和职工,都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最近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这个讲话为指导,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近年来,我校为实现“创办全面特色的一流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紧紧抓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机遇,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促进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发挥出德育工作的特殊功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德育的组织和思想建设,促进教育转轨。1、建立分层管理机构,实行逐级负责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挂帅,统管全校德育工作。设置政教处,负责抓日常工作。健全年级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蹲年级管理。科任教师一-班主任一-年级组长一一政教主任——校长逐级负责,为促进教育转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努力提高全员抓素质教育的意识。全校教职工人人结交一位后进生作朋友,作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通过实践,每年写一篇抓素质教育的文章,参加德育论文评优、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表彰奖励“三育人”先进个人。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提高素质,也扭转了德育干部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员都抓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气象。

二、做好养成教育,促进教育转轨。养成教育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促进教育转轨,必须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抓这项工作已形成三种教育机制:

一是引导机制。

1、引导做合格的一中学生。每届新生一入校,及时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观看“规范”录像片。学校把九月份定为“尊师爱校月”。组织观看校庆录像,参观校园建设和校办工厂、校史展室,瞻仰首任校长陈天人先生的纪念碑及周围历届校友所立碑形成的碑林,教学生学唱一中校歌,倡导弘扬“崇德重学”的好校风,使学生牢记校训,踏看层层台阶登攀。

2、引导学生学雷锋,创三好,争先进。把三月份定为“学雷锋活动月”,广泛宣传雷锋事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新途径。

二是约束机制。

1、进行遵纪守法和安全教育。学校先后制定了“考勤制度”、“课堂常规”等制度。每学年在五月和十一月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举行遵规守纪竞赛,并严肃处理个别违纪生。

2、占领校外阵地。为了减少社会环境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近几年,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学生寒假活动的要求”、"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等,对校外借宿生提出了“约法七章”,开展了“都市意识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都市意识,促其做文明市民。

三是激励机制。

定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将结果记入学籍档案,作为升学推荐、评优的依据、经常利用班会、校会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举办专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每年召开一次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大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色的激励机制。”

三、狠抓主旋律工程,促进教育地位。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就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德育的主旋律工程,是实现教育转轨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三个方面:1、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健全了升国旗制度,实行各班轮流护旗,开展祖国优秀班会竞赛,由学生独立设计,自己主持,召开“爱我中华、爱我长安”演讲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使教师当好导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组织观看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录像带、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教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开展“学历史、知国情、爱祖国”征文竞赛,“爱校爱国知识”竞赛,参观陕西省地质博物馆、航空馆和科技馆等。3、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名人效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近年来,先后聘请郝书田、李沙玲等1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生的校外辅导员,邀请朱宁昌博士、故事大王周竞国家一致演员孙飞虎等各界名人来校作报告,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四、加强家校联系,促进教育转轨。1、手册联系。学生手册记录着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是建立家校联系的重要工具。学期结束时,由班主任填册,让学生带给家长,征询意见,接受监督。新学期初,家长签名并附意见,开学报到时交给老师存查。2、询问联系。班主任经常采用家访、信函、电话等方式访问,每学期做一半学生的家访,保持同学生家长联系。3、会议联系。各班都设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期中召开一次恳谈会,还邀请学生家长代表来校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素质。4、卡片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作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几年来,利用卡片传递家校之间的教育信息,联络双方之间的感情。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1.1不合理的食品企业区域分布

在东部沿海地区食品工业相对集中,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致使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模式粗放,不利于食品工业的结构优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严重,较低的企业附加值现状不能改变,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农业资源最为丰富的中部地区,其粮食产量及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列,并且有着良好的运输条件,但是该地区的食品工业薄弱,其总的发展形势较为缓慢。食品工业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其食品企业的设备较为陈旧、规模较小,产品指标很难达标,对当地食品工业的发展不利。食品工业这样的区域分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没能实现,致使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1.2不合理的食品工业品种结构,比例较低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样状况的产生和产品更新换代慢、样式少、包装差、档次低有很大关系,使市场的需求由于有缺陷存在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上而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应对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予以着力改变,对自主创新进行积极的改进,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大力的发展,使行业的科技进行得到推动。

1.3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制假、售假行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几率迅速增长。在食品工业的监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执行力度不强,由于不同的部门监管着食品工业导致检测标准不一的现象存在于部门之间,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由于监管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受到影响。小型企业的过多存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会有安全隐患存在于生产出的食品中。

2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工业

一是对自主创新予以鼓励,提倡技术的应用。应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的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秀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要有人才引进的政策,不断吸引人才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使科技人才的合作得到促进,通过共同努力来开发新产品、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发明新工艺。二是要以创新为引领来优化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选取经济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改造传统食品的生产技术,实现食品工业领域的现代化。三是要对食品产业链进行打造,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工业企业要对源头、加工、物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掌控,使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2.2开发绿色食品

这对人类经济活动文明具有促进作用,环保理念融入到农业与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和谐发展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对产业食品安全的广泛监督,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可以使我国经济产业链协调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绿色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分支,其以优秀的品质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实现,和谐发展了农业和食品工业。3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1)对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使食品工业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得到促进在农业产业的地域分布和食品工业呈现出的地域化趋势上,存在着不协调的表现。农产品原料资源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虽然由于结构调整使食品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在农产品丰富地区建立主导产业,为使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建立食品工业辅产业在农产品欠发达地区。另外还要加快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城乡资源的互补得以实现,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

(2)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予以加强,使农产品加工的转化率得到提升大力发展食品精深加工,转变食品初级加工的模式。食品工业要改良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食品工业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高研发新产品的力度,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提高农产品原料加工的转化效率,还应重视合理应用及推广高新技术。

(3)对结构进行优化,使食品工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扩大企业规模把企业做强,增加企业实力,使食品工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加就是实现企业的强盛,从而不会被淘汰。占据多数的中小型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要予以关闭,借鉴先进的检验和技术,兼并重组部分企业,建立股份制有限公司,使生产资本得以集中,扩大食品工业的生产规模。建立产供销一体的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发展,不断增强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第二,要深刻认识我国保险业面临的突出矛盾。我国保险业在初级阶段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人们需要的许多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还不能提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责任等保险产品还不能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保险还没有渗透到经济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生活各个方面,保险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要明确我国保险业当前的主要任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保险业恢复发展二十多年来得出的一个基本经验。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相称,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保险业规模太小。因此,加快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把保险业做大做强是所有保险人的共同使命。做大,就是不断加快保险业的发展,扩大保险市场的规模。做强,就是提高保险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大,谈不上强;不能做强,大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在做大的同时必须做强。既要保持较快的速度,又要有较好的效益;既要不断扩大规模,又要有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质量。

第四,要正确处理我国保险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和社会是保险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保险业必须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切实肩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二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业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职能,本身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衡量一个保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要看利润指标,也要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不能就保险论保险,如果只狭隘地考虑公司的商业利益,路只会越走越窄,既不可能有好的社会效益,也不可能实现本身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防范风险的思路,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统一起来。只有保险业发展起来了,防范风险才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发展,防范风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是保险监管与保险企业内控机制的关系。国际保险监管实践表明:保险企业只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保险监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果没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良好的内控机制,保险监管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因此,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是防范风险的基础。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促进保险公司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经营风险,保证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是保险业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发展国际合作与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关系。

理论创新本身是一项艰苦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提高理论创新的效率,优化理论创新的成果,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坚持保险理论创新面向保险实践,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原则。保险理论是社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了保险实践,保险理论研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此同时,保险实践也是保险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不以保险实践为最终目标,保险理论创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研究保险理论,力争走在实践的前面,对保险实践起到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第二,坚持保险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之间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而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也为保险理论的纵深扩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因此,保险理论需要在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进行理论创新。

第三,坚持以中国国情为主,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的原则。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保险业发展的先进成果、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创新。中国的宏观环境、法律制度、资本市场、保险业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过程中,尊重我国国情的特点与现实要求。

当前,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在遵循上述三项原则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以下三个重大理论课题。

第一,现代保险功能理论。要充分研究和挖掘现代保险的功能,以保险功能的理论创新带动保险制度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使保险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上参与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工作中去。

第二,现代保险发展理论。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相称,还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深入研究如何扩大保险市场的规模,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保险发展理论,推动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做到业务规模大发展、保险功能大增强、保险地位大提高,形成以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经营方式集约化、政府监管法制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行业发展国际化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发展模式。

第三,现代保险监管理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正在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作为政府职能在保险领域的体现和延伸,保险监管如何适应我国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的转变,适应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如何建立现代保险监管体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险监管理论,是当前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加强三个保险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近期还应在以下两个领域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力求在理论上取得突破,带动实践发展。

第一,如何使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涉及到社会的每个家庭和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紧密相连,是关乎国运、泽及子孙的大事。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商业性养老、健康保险有利于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负担,解除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商业保险是我国多支柱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产品开发、投资管理、客户服务以及精算、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有责任也有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发挥好保险业的优势,使保险业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之中,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与探索。

第二,如何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促进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一方面,中国的保险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作为组织、分散风险和提供风险保障的信用中介,保险公司必须具备多样化的保险资金运用手段,以保障保险资金的安全与收益。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也需要保险资金的积极参与。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同时,保险资金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模性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繁荣的最稳健的力量。因此,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实现两个市场的互动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股份制

一、问题的提出

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循环的血管,是政府调控经济的稳压器。银行的健康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随着我国加入世贸,银行业在内的金融市场在两年后将全面开放,将以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市场机制推进经济运行,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的准入,带来激烈的竞争,带来生存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对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是大势所越,我们只有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运作的客观要求,大力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稳健、高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才能激流勇进,直面竞争和挑战。

二、对治理结构改革的认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治理结构改革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核心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债权人和职工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治理结构,明晰各方权责,实现权利制衡,确保有效监督,实现长远发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首要的就是要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分权与制衡关系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信誉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为股东和相关利益者在保证透明度、公正责任制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增进彼此的信心和信任,也为科学管理和有效监督提供了有力保证。所以,股份制改造就是要引入战略投资人和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直接结果就是促进产权关系的明晰,其本质则是借助单一产权关系的改变,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健全内外部监督机制,增强银行的技术创新力、风险掌控力,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因为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权责问题,妥善处理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潜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的矛盾。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1999年了《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体系、特殊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具备的要素。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银行公司章程及治理目标为指引,符合内外部治理和监管要求,保证自身健康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在合理的股权结构基础之上,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其中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规范、透明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涉及到银行各个层面,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业务流程都将因为治理结构的改革而发生巨大且深刻的变化,这是一个庞杂的金融系统工程。在此,笔者以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进展情况为例,逐一讲述。

(三)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进展情况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股份制改造试点银行,从2006年下半年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启动以来,已在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要求选定发起人股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股权结构单一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建立必须改变目前单一的股权结构,促进产权关系的明晰。合理的股权结构要能使股东权益与经营利益保持一致的方向,并能使股东之间以及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能在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根据国务院对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时间要求,并兼顾建设银行的业务性质、行业特点、今后主营业务的发展。以及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程序等因素综合考虑。除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两家当然发起人股东外,建设银行选定了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作为发起人股东,完全满足了《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的要求,并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从产权结构上解决了股权单一问题。同时为依法合规地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等公司治理文件的制定为主线,建立规范的治理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既能满足中外监管机构监管要求,又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在建行股份治理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原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代起草人,除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和境外监管的要求外,还认真征询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各家发起人股东、中外一些知名的中介服务机构的意见。现行的建行股份公司章程和与章程有关的公司治理文件,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在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制度,合理界定和配置其中的责权利关系,并据以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

在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后,借鉴国外股份制银行治理模式和我国银行管理经验,建行股份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选定了高级管理层,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以确保各方独立有效地运作。

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并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公司章程的规定和股东大会的授权行使职权。董事会下设战略与提名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分别负责拟订银行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和全面的风险管理与内控体制;同时下设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专注于银行高管人员和决策层的业绩考评和薪酬管理体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切实维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制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制约机制的作用。设立并完善了监事会制度,真正赋予监事会权利。有效发挥监事会作用,真正实现决策权、经营控制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四是稳步推进发展战略、人事、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等的配套制度改革。

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牵动银行各方和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银行推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时启动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改革。

首先,在确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上,要准确认识和把握银行发展战略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发展战略一系列措施也必须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依托。健全的公司治理促使经营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化,通过成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以确保总体战略目标以及风险控制、审计监督、激励约束等关键职能得到有效实施和执行。不久前,建设银行与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合作,根据财务预测等模型,确定了今后五至十年发展战略和分步骤战略规划。

其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积极向市场化、商业化方面迈进,并力求取得一些实质性突破。目前,已聘请曾成功实施日本新生银行重组复苏的新生银行董事长八城政基先生担任银行独立董事,八城先生的丰富经验将有助于建设银行正在推进的改革与发展计划。下一步,还将根据建设银行的岗位空缺,采取公开招聘方式,从海内外引入银行高级管理人员。

再次,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按业务流程和产品线实行垂直化管理,也是建行股份在公司治理方面改革的重大进展。例如,聘请了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对建行组织结构改革进行诊断分析,已经在一些省市进行改革的试点,并计划向全行逐步推广等。

建设银行目前正在对银行管理的关键流程和组织进行重整和梳理,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在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机构、审计体制、风险控管、财务管理、资金与保全体制、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总之,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股份公司的章程、“三会”的议事规则、有关管理层权力与义务的各项规范制度等也已经具备,并已经开始有效运作。

三、建设银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建设银行将在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继续高度重视并抓好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工作,尤其是公司治理有关法律文件的完善、组织机构的规范设置、“三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职责界定、董事会及所属各专门委员会的成立和有效运作等。

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具备良好公司治理之后,建设银行将寻求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和投资公众的监督和严格的信息披露等机制,强化市场约束,促进其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促进绩效进步。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榜样观;对策

作为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将要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对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正面的影响和引导,在实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榜样观中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对不足和有欠缺的方面要采取措施与对策进行相应的影响和干预,从而促使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榜样观健康地发展,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顺利渡过,他们的成长和成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榜样观特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其榜样观的健康发展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既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当代大学生对榜样人物宣传、学习和塑造的接受是高度肯定的,这一思想基础是我们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石

改革开放的进行及深入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虽然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必然对当代大学生榜样观产生相应的影响和冲击,并在一部分大学生的言行中得以体现,但在实证调查中仍有高达91.3%的大学生依然高度肯定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学习和塑造是完全有必要的,认为这对自身的成长是有益和有用的。在这样明确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在调查中有6.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榜样人物的影响,而有4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受榜样人物的影响是有点但不多。大学生是我们开展相应工作针对的对象,由于在这一群体中有客观存在的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和接受的心理,因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种力量和相关部门应理直气壮,卓地有成效地开展对榜样人物宣传、学习和塑造工作,通过榜样人物的言行及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榜样观产生持续的良好的正面影响,使大学生能汲取发展进取的精神动力。

二、选择大学生最喜欢最有好感对他们共同影响最深的榜样人物来开展相关的宣传和学习工作

建国以来,我们推出和宣传的榜样人物有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模范人物。目前,对大学生们产生影响,留有深刻印象的人物虽有榜样、模范,也有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所学专业的杰出人物,体育、影视明星和歌星等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征非常明了,但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普遍认为对他们有影响并有深刻印象的相对集中于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全国人民共同学习的一位榜样人物雷锋。应该说对雷锋的宣传学习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对社会大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但在现今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中,对雷锋这个榜样人物的宣传学习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上有明显的弱化现象,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为之扭转的现实性工作,因为,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目中还没有一位最新的榜样人物的影响力能超过雷锋。

对大学生榜样观产生影响,我们不能不重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方面加深了大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为新中国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胸怀崇敬之心、热爱之情,他们最为推崇的主要是邓小平、和,因为在这些领导人的身上既有卓著功勋、更有崇高品德和光辉人格,并已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当然也同样铭记在当代大学生的心中,并享有很高威望。而在他们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现在的一门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就是一个重要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理论,同时也应结合这些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但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应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把领袖人物同时作为榜样人物来进行同步的学习和宣传结合起来,而在这其中把同志作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来进行宣传教育做的不够。总书记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同志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从实际出发教学部门应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讲授理论的同时必须指定与这些领袖人物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播放影视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课堂教学工作的延伸,这样对大学生榜样观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的,而且也是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和做好的。

三、宣传教育部门对榜样人物的宣传与塑造须考虑大学生群体对榜样人物的现实接受心理

对榜样人物的宣传与塑造除了常规性的方式与手段外,我们还要了解和尊重大学生们对榜样人物的现实接受心理,从而使我们开展的工作在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上获得实效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状况表现为:一是在对榜样人物的塑造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和平时期,过去高、大、全完美化身式的英雄类的榜样人物在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上已渐行渐远,在调查中19.32%的大学生看重的是我们宣传塑造的榜样人物对国家和社会作的贡献有多大,17.29%的大学生认为在本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就的人也可以纳入到学习的榜样人物中来,而高达60.34%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人物不应讲什么层次,主要还是看他的言行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大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思想上的冲击力。二是榜样人物影响力的产生有44.48%的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榜样人物的事迹是否让人感动,有29.43%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宣传塑造的榜样人物能否对自己产生影响,不是单一的因素,还包括自己对榜样人物的事迹言行是否佩服、喜欢、感动、崇拜等因素在其间。三是榜样人物的形象,有69.26%的大学生认为还是保持该榜样人物的本色为好,这样的榜样人物才血肉丰满,而不是远离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也有17.2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做适度的包装能更好地为大家接受,因此在这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在对榜样人物宣传、塑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必须加以改进,以前我们宣传塑造榜样人物的体系是有效的,动员了相当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宣传与学习,成本是昂贵的。在社会进步发展、人们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大学生中高达41.58%的赞成对榜样人物的宣传、塑造也要实现与时俱进,高达46.24%的大学生主张传统与现代的方式方法手段都要兼顾。当然与这方面相关的探索与创新的内容的提出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

四、主流媒体应更好担当起在对榜样人物宣传、塑造方面的责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非常多的,而且涉及的面也是广泛的,与此同时多方面的影响、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这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对榜样人物的接受程度,因此,作为社会主流媒体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在调查中,59.2%的大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感动中国》等及其它电视台制作的这类相关的节目都给予了关注收看和收听,并且占52.51%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榜样人物的确是值得学习的,但对这类节目一般不收看的也占到了25%,究其原因有26.09%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我们主流媒体评选宣传和塑造的榜样人物没有引起自己思想和心灵的共鸣,而对这些榜样人物认为没有什么印象的占11.34%,而有10.03%的认为我们宣传塑造的榜样人物还非常一般化,这说明社会的主流媒体在对当代大学生榜样观的引导,促其健康发展方面有巨大的优势,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还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五、立足实际扩大当代榜样人物遴选范围

伴随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扩大,主流媒体在对榜样人物的遴选中,范围也是在逐步的扩展,这是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的,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0.55%的直接把自己心目中的影视明星、歌星和体育明星作为榜样人物,有44.01%的大学生认为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塑造榜样人物这是需要我们开发的一个领域。由于文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是各类媒体追逐的焦点,曝光的次数和程度远远超过平常的人,在加之相关公司精心的包装和大肆的宣传也使得明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在这一领域认真的进行培育和开发,把德艺双馨的明星进行宣传和塑造,这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引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目前,限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方面我们做的不够,是亟待强化的和重视的一个领域。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一、经济联社定位不清,职责不明。

“村改居”后,经济联社仍是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联社名义上是经济组织,但无论是在行政事务还是在社会事务管理中,仍然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居委会没有真正起到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目前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在改制过程中大量的公共事务管理费用仍然由经济联社承担。比如:部分经济联社还要负责自来水供水维护和管理;大部分经济联社承担治安、卫生、教育、计生、道路维护等费用投入和具体工作,已转制的村民并未能完全享受到与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福利待遇等等,这些问题都只能通过尽快改制,撤销经济联社,成立股份制企业等途径来解决,过程是长期的,艰巨的。

二、内部监督失位风险高,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1.部分经济联社内部监督机制不畅顺。一些常务理事会不愿意接受社民和股东代表监督,绕开监督程序;一些联社社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不真实,致使社务公开栏成为摆设;一些涉及社民利益的重大工程没有事先向社员公开、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只是在年终股东代表大会上通报,大部分社员只知道结果,没有参与决策过程,也不了解决策的依据。信息的不对称,令社民监督无门。2.部分联社监事会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经济联社监事会成员基本都没有工资,只领取小额的工作补贴,工作动力不足;且监事会成员大部分缺乏财务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3.外部监督薄弱。撤镇建街后,涉农单位和涉农街道对联社的管理和监督有所弱化,尤其属地街道与经济联社的关系定位不准、甚至没有专设这方面的职能科室,对经济联社工作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对经济联社的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执行缺少指导和规范。

三、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1.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对经济联社运行的关键环节未作明确规定,如“成员资格及其权利”、“管理人员的产生与罢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其议事、办事、表决规则”、“收益分配制度”等,有些条文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如计划生育、外嫁女分红等相关条款。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到位。一方面,财务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内控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基础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各项财务制度未能严格执行落实,土地物业出租、工程建设承包、接待消费、资产使用等方面普遍存在流程不规范的情况。3.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部分联社的档案资料不健全,经成员会议、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项目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无据可查。

四、少数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近几年四处频发的经济联社“小官大贪”案件,集中暴露了经济联社存在的突出问题:经济联社领导班子与黑恶势力勾结,通过经济联社相对集中的政治和经济

权力,采用经济垄断、暴力、威胁等方法参与“黑公司”(披着合法外衣实为涉黑公司)的经济活动,并为黑公司提供保护;党支部形同虚设,软弱涣散,甚至瘫痪;有联社党员干部采取贿选方式当选,或者与不法商人组成利益团体参与贿选,当选后利用集体资产大肆牟私利,完全失去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随着反腐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调研中,很多经济联社干部反映,“两委”换届周期短,导致短期行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实践中,“头年看、二年干、三年准备换”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本届村委班子在制定村发展规划时,有的守成度日,得过且过,不愿也不敢放开手脚,大胆革新。有的一上任就搞短期突击,只顾眼前,不管以后。比如,为了办公益事业,有的变卖固定资产,有的长包机动地,有的拆东墙补西墙。几届下来,个别村存在家底不清,违法合同和协议一大堆的现象。

有些村甚至出现了“前任”不敢交,怕露底;“继任”不敢接,欠一屁股债的现象。突出重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经济联社、经济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表面看是联社干部和社员个人的素质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权责不明、制度不全、监管不力。而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来解决,所以笔者建议,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铺就一条经济联社健康发展之路。

一、制度建设是关键。

1.修订完善组织章程,明确权责。制订组织章程时,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加以细化和明确:一是社员大会、社员代表会议、社委会、社长和监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二是社委会、社长违反组织章程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三是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方面制度的细化,明确违反“三公开一监督”(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应承担的行政、经济、法律责任。四是明确涉及社员利益重大事项的内容。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物业和其他财产的流转、承包、租赁,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资金筹集和使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以社集体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及干部报酬分配等。2.规范完善决策机制,民主决策。要按照“一般事项集体商议决定,重大事项社员讨论决定”的原则,进行民主决策。凡是涉及社员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社员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使每一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公开透明,并体现民意。特别要明确规定在土地物业经营管理、工程招投标、经济合同签订、各项开支分配、干部待遇等方面的议事决策规则,如要明确规定多少金额以上的开支、多少金额以上的经济项目和经济合同签订、续签要经过什么程序,由什么会议决定等,防止出现个别人说了算和暗箱操作等现象。3.健全社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区联社、经济社在社务公开方面存在“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等问题,只公开一般性的内容,关键性的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公开。推进民主监督,必须把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必须建立健全社务公开制度,做到凡是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社员公开。要坚持把群众关注、反映强烈、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的内容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细化,便于干部社员执行,便于群众监督。4.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要完善经济核算,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集体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票据和财务开支审批等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账簿的设置和会计凭证、会计科目的使用。账务处理要达到规范、明确、清晰。规范支出票据、原始凭证的管理,实行统一票据,必须购买有广州市财政局监制的标准账册、凭证。经济联社、经济社对非法设置的账外账要进行全面清理,合并到依法设立的账簿。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制度,街道和区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对贯彻执行财务制度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监督落实是根本。

1.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加强对重点资产的监察,遏制和减少集体资产流失和亏损。切实开展“三资”清产核查工作,完善“三资管理”,防止集体“三资”流失,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三资”的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目前,荔湾区的“三资”交易平台已投入使用,但是还存在一些经济联社对此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经济联社、经济社财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街道按管理需要,定期检查经济联社、经济社的资产台账、经营合同和印章的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2.加强联社监事会监督。加强联社监事会建设,明确和改善监事会成员责、权、利、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加强监事会管理,其成员须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上岗后要接受监事会成员培训,使监事会成员权、责、利、能相统一。监事会向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街道应将经济联社、监事会监督工作列入经济联社、经济社领导班子成员年终目标考核。3.加强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要加强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审计监督。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当事人如数退赔,并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党员干部的,要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街道每年要组织对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年度审计和领导班子的“任中审计”,如有重大涉农涉嫌经济问题时,街道应随时组织专项审计。4.强化群众监督,阳光运行。在这方面荔湾区也有做得很好的一些亮点,比如东塱联社,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党员电教室”、“党风廉政建设检查站”、宣传栏、各种大会情况通报等平台和载体,全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联社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联合专门编印了《东塱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简报》,及时将联社“三会”的会议决定情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合同项目进度、财务总体收支、与社员利益攸关的上级政策精神、社员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情况,每季度一刊,发放到每一户社员家中,全面、彻底地接受社员监督。

三、党组织建设是保障。

1.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向基层延伸。建立“廉情预警平台”,要把加强经济联社、经济社监管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结合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实际,制订加强经济联社和经济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划,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强化责任考核和追究,使责任制考核和追究与经济联社“两委”班子成员和经济社社委会成员的报酬相挂钩。2.加强对联社干部的引导和激励。调研中,联社干部在待遇保障方面反映较多的是没有社区干部一样的基本保险。这些保险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最基本保障,村干部们理应同等享有。对成绩较为突出的联社“两委”干部,应该继续以考录择优的原则充实到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来。这样才能加强对经济联社干部的监督、引导和激励。3.加大违纪违法查办力度,加强法制教育。要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集中时间和人力进行专项整治,对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经济联社党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宗旨意识,以身边的经济联社违法案例为题材拍摄警示片,让经济联社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警醒。4.加强联社班子建设。经济联社班子要坚持大小事务按程序办、按制度办、按原则办,重大事项实行决策、过程、结果全程公开,努力做到处事公平、公正。联社干部不可避免地和村民都沾亲带故,但涉及福利分红、征地款分配、换届选举等利益问题,一定要做到程序公开,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在涉及旧厂房改造、重大工程建设、物业出租等敏感问题上,不插手不干预,公开透明招标,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社员的积极认可,有效增强全体社员的向心力,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促使联社健康向上发展。的程度上与市场脱离,这对于特色农业来说的非常致命的。信息只是合作社的一方面优势,它还可以在合作户之间的技术的共享和资金上的联合。比如会员费作为发展基金可以用来搞基础性的建设。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电信立法进程须加快

电信改革需要《电信法》

纵观世界各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各国都是从电信立法入手,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规范的变革,让改革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美国、英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概莫能外,他们的电信改革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我国目前的电信体制改革没有专门的基本法可以遵循,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决策。政府部门试图在体制改革完成以后,通过立法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种做法虽然有着决策迅速,易于在短时间内推广的特点,但是由于没有公认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的目标,既不能保证尊重法律权威,也不能确保遵循市场规律,使得改革中的电信企业和其他电信运营商感到茫然。

将改革程序、举措和目标法律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多方面人员参与、各方面利益平衡的过程,涉及整个电信行业兴衰的改革。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难免因为某些局部利益使得整个改革出现偏差。2001年,中国电信首次出现了增量不增收、收入急剧下降、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虽然固定电话放号数量再创新高,累计新增电话用户35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亿户,但中国电信的收入增长不明显,收入增幅显著下降,仅为5%,较上年下跌13个百分点,不仅大大低于中国移动20%、中国联通58%和整个通信行业14.7%的增幅,而且低于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这是中国电信从1984年以来首次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各行各业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迎接WTO挑战的时候,这种局面亟待扭转。

电信竞争呼唤《电信法》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电信行业已经市场化了,竞争的电信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各个主体、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都要遵守法律规范,一旦出现纠纷,一般也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手段是最强有力和最常用的手段,行政管理、政府干预逐步淡化成为辅助手段是必然趋势。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看,法律法规则是各自利益的强有力保护手段。

目前正处在电信体制改革和转换的时期,电信法律法规的缺乏和管理力度不一造成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例如IP电话卡市场的无序竞争,异地卡、折扣卡充斥市场;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无证经营、多头管理现象共存;价格战与互联互通的限制战此起彼伏等等,不胜枚举。

根据我国政府对入世所作的承诺,中国电信市场将在6年时间里逐步走向全面开放,民族电信企业面临着对手更强、范围更广的新一轮竞争。如果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国内的电信市场,将直接影响到国际电信合作及境外电信企业与中国电信企业在中国本地的竞争、合作与往来,直接影响国内电信业的有序发展。为处理好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制定一部兼顾各方面利益,保证竞争秩序的《电信法》。

法制建设需要《电信法》

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由全国人大颁布一个基本部门法,例如《铁路法》、《公路法》、《电力法》等等。而2001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预计完成3500亿元,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0亿元,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电话用户达到3.24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3%。这样一个规模庞大、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又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代表和推动器,却仅有一个层次较低的《电信管理条例》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与党和人民“依法治国”的要求就有相当的差距了。

WTO规则对电信立法的要求

加入WTO以后,我国电信监管要符合《基础电信协议》及《第四议定书》、各成员方提交的承诺表、最惠国待遇豁免单和《关于电信管理准则的参考文件》的要求。其核心是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无差别地向缔约方承诺部分或全部开放国内的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是《基础电信协议》中的四项根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要求,在入世以后,我国电信监管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发生新的变化。

2000年9月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和日前出台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反映了当代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考虑了国际接轨,但由于种种因素所限,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在促进“三网融合”、独立管制机构、普遍服务等方面都没有予以进一步明确,其法律效力和层次方面仍然需要上一个台阶。因此,应当加快制订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业管理和管制法规,充分体现出电信改革精神,既符合国际电信立法的潮流与趋势,又立足于本国国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促进电信市场与国际接轨,为电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有效的法律保障。

规范管理和放松管制都需要《电信法》

在电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电信市场的管理必须规范。而一个完整全面的《电信法》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1996年美国《电信法》出台以后,打破了市场进入的界限,引发了国际电信管制宽松化的浪潮。WTO《基础电信协议》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放松对电信的管制,其体现是政府从直接对企业行为的管制,转为导入竞争机制,调整市场结构。同样地,放松也必须建立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之上。所以,尽快制定《电信法》就成了当务之急。不对称管制亟待取消

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对中国电信实行的不对称管制是方方面面的,从原来的拆分方案、资费结构和水平、管制内容到业务范围不一而足。

例如:通过几次剥离,中国电信原有的业务范围大大缩小了,寻呼、移动业务等都不能够再经营了;在与中国移动分营的时候,中国电信承担了巨大的人员和债务包袱,才成就了移动公司的优良人员和资产结构;固定电话的资费水平远远低于移动电话的资费水平;在降低因特网业务资费一项中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可针对不同用户需要和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网络使用费(即上网费)标准,只要报各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但是,由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有接入网的优势,其网络使用费则须报信息产业部批准。

一段时期内对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从推动整个行业发展角度上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降低到何种程度,市场竞争到何种程度,才会取消对中国电信的不对称管制呢?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又没有明确的规定了。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实际不对称管制并不意味着不给灵活政策:如法国ART规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互联收入超过其总收入的25%,就要对其实行不对称管制,而目前中国电信的互联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5%。如德国规定,“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超过33%并具有市场操纵能力的公司,如果它滥用其市场势力”,将对其进行指控并责令改正(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公司市场份额超过33%,如果不滥用其市场势力,仍不会对其进行不对称管制)。又如波兰规定,对市场占有率超过40%的电信企业,政府管制部门将要求其上报其资费。但目前对中国电信实施的不对称管制,如资费问题等,就限制得很死,这对中国电信开展话务营销非常不利。所以,在对中国电信实行不对称管制时,应该给一些灵活的政策。

另外,实施不对称管制,应该尽可能按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限制低效率企业进入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并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目前各大运营商在电信网络上的重复建设。

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时,不对称管制的现象也暴露无遗。对新兴运营商有利的互联互通条款立马得到细化、补充,而对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却无声无息。

这样不对称管制的后果,使得中国电信今年的发展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信息化速度也相对放慢。

全业务经营是当务之急

在历经了从三个“倒一九”到不对称管制的政策巨大变迁之后,中国电信是在取消初装费、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基本饱和、通话资费水平低廉以及移动业务异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的困难相当多。

受资费调整影响,现有主营业务获利空间变小,新的收入增长点难以形成,企业的收入增长趋缓。以武汉电信为例,资费调整以后的2001年3-5月国际长话业务量月均增加了11%,而收入却月均下降了4.5%。出租电路收入自2001年1月资费调整后迅速下降,1-9月月均下降15.3%。

在中国电信的业务收入当中,本地电话业务增量不增收,不可能短时期内脱离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而单独大幅度增长;长途业务收入受IP技术发展的影响,正急剧萎缩;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增长幅度虽然较大,但是基数太小,一直不能够成为收入的主体;新兴的宽带业务受用户承受能力、网络基础、设备投入、应用规模以及产业价值链尚未成形的限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电信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

反观移动业务,其已经成为当今通信业发展的方向。由于移动通信具有随时随地通话、符合个性化发展方向的先天优势,网络窄带接入的无线化是电信网发展的战略趋势之一,移动电话业务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只有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在经营,已难以充分刺激整个市场开展多层面的竞争。因此,应该让更多运营商参与竞争,共同经营好移动通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加入WTO后,《基础电信协议》成为我国管理电信业服务和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外国电信公司将与国内有资格的运营商合作,经营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高效益业务,从而必然分流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利润。

要维护正常的电信市场秩序,确保民族通信运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保证各通信运营商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运营商能够经营相同的业务,展开同质竞争。

健康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政府监管必要性问题对策分析

政府监管又称政府规制、政府管制,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即政府的外部监管,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所谓经济性监管,是指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经济性管制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社会性监管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运行中存在及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约束和规范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一、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认识到加强政府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回过头反思当前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到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有的放矢。

首先,政府职能不清。从总体上看,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公共审计的不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方面划分不合理,导致了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者等多重角色。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妨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改进。

其次,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在社会公共服务各领域都设立了相关的“负责”机构,但事实上,各主管部门的责任或者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非常普遍。僵化、交叉、不透明、不可问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目前公共服务出现的价格、质量、效率和覆盖不足等问题。

第三,监管规则不完善、执行机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共服务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但监管规则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位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之间存在矛盾;法规体系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规则的执行机制不健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使得监管规则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政事不分还使得规则执行缺乏公平性;现有的司法体制和行政管理能力也制约了规则的执行能力。

最后,监管治理机制不健全。在政府对公共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然发挥着主导甚至惟一作用,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保护群体、服务提供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如媒体的作用未得到有效调动。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的过程中加强政府监管。有效的监管体系,对于公共服务事业改革和持续发展,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对于有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框架。在宪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要求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全体公民享受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供养制度,并通过相应法律,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同时,还应明确政府、公民和不同形式的组织部门在提供消费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二,要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渠道的传媒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改变政府部门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政策、自我进行评估的格局。公共服务领域的监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安排之中。

第三,政府要公平对待参与市场交易的各种市场主体。而政府监管监管内容必须清楚,监管程序必须完善,监管过程必须透明。建立一支包括行业专家、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组成的稳定的专家队伍。要及时而公平地进行监管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监管机构必须独立于被监管主体。

第四,要更加强调对监管者的监督。理论上讲,作为监管者的一个机构、部门或个人,也具有“经济人”属性。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部门及其人也存在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问题,而以前的许多理论,通常是假设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是全局和长期利益的代表,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而实际上,尽管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其本身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同样具备“经济人”属性。如果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对监管者进行有效的制约,监管者就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出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行使一些不公正的监管。所以监管者必须进行信息披露,监管的规则、程序、决策要公开透明,这样社会才能向它监督,否则,老百姓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如何监督呢?具体的监督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二是通过行业协会监督,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利益,可以监督监管者,对其进行批评、异议;三是监管的重大决策,可以采取听证会等方式;四是审计监督;五是各级人大应常设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对监管者进行监督;六是贯彻落实《行政审批法》、《行政诉讼法》等;七是加强党内监督,比如纪检和先进性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华新闻网.新经济导刊,2008.

[4]法制与社会,2007,(10).

上一篇:税收收入论文范文 下一篇:城市环境治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