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时间:2023-03-14 22:32:49

加工贸易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1篇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绩,1980~2007年的2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7亿美元增加到9860.5亿美元,增长约590倍,年均增长25.6%;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企业数从几家发展到约10万家。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速大幅回落。由于出口缩减和国内成本抬升,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通过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是当前其应对危机影响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没有实现国内自给,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还较低,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的深度不高。加工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益,反而是更多的贸易摩擦。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老问题,而在2008年融资难的问题又变得十分突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付款和赎单也不积极,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现象。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更为谨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度骤升。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停产。不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家。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降低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国家,所以出口下降辐度较大。自2008年8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还出现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大。

(四)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很少,产业链条也显得相对过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小。如,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浙江省平湖市,其第一大产业服装产业95%以上依赖出口,且大多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产业也是“两头在外”,甚至有的日资光机电企业只是把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建在平湖,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带动可言。近些年,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部分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限制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

(六)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缺乏,难以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其次,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已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要求,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引发大量的国货复进口,也制约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转型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第一,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第二,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实行国内采购和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制约;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2、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加工贸易要不断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装配向中高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过渡,而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应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使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加工贸易。

3、大力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外资化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的有利因素,即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而替代部分加工贸易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样既可在配套过程中充分挖掘外资加工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又可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比重,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为此,我国政府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地区应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设计制造环节的生产能力,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与外资企业及国内其它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配套。让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结构过渡到以本国企业为主。

4、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二)微观层面

1、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加工贸易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技术改造为突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另外,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如,广东东莞伟易达公司,最初仅从事简单代工,后取得美国AT&T品牌特许使用权、制造及销售该品牌有绳电话和配件后,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自主品牌,并将年销售收入的7.8%投入品牌设计推广中。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所有产品比重的75%,品牌效应得到显著增强。

2、积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有助于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可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营销重点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与贸易类进出口企业合作,弥补海外竞争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努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2篇

加工贸易,主要指对外加工装配贸易、中小型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而通常所说的“三来一补”中来样加工不在加工贸易的范围内。一直以来,加工贸易占据着江门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目前,江门市加工贸易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仅有11家,占企业总数的1%,其余99%的企业均属于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江门市众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江门加工贸易目前严峻的形势,江门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江门海关采取有力措施,缓解金融危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冲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众多应对措施中,其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就是针对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资金压力较大的实际困难,积极推进纸质手册电子化改革,通过在加工贸易备案、通关、核销等环节采用“电子化手册+自动核算”的电子化手册模式取代现有的纸质手册,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便捷的网上“大通关”服务,从根本上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盘活了企业资金链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江门关区已有714家中小型企业建立了电子化手册备案数据库,覆盖率达到100%。二、纸质手册与电子化手册之比较

(一)纸质手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按照传统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必须持政府批准的加工贸易合同到主管海关备案,申请保税并领取加工贸易纸质手册,之后才能进行料件的进口和加工成品的出口。但是企业申领纸质手册的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首先,要到商务主管部门取得其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证明》,然后到相应的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凭税务登记证明以及加工贸易批准证等文件向主管海关申请备案。需办理开设台账手续的,企业还需向银行(一般是中行、工行)办理台账保证金专用账户设立手续。已设立台账保证金专用账户的,凭“海关注册登记证明”向银行进行一次性备案。可见,企业在办理纸制手册的过程中,需往返商务主管部门、税务部门、主管海关、银行4个部门奔波并涉及行政审批、税务登记、海关备案、银行设立保证金台账等20多道环节。据调查,一本纸质加工贸易手册要申领下来一般至少需要5个工作日左右的时间。显然,对追求效益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是不能适应的。其次,纸质加工贸易手册是以合同为单元进行监管的管理模式。一个合同对应一本纸质加工贸易手册,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必须同时向主管海关进行一次性备案,而且合同项下备案的进口料件的品种、数量以及规格等必须与加工出口成品的品种、数量以及规格完全对应。对于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纸质手册的一次性备案显得呆板不灵活,不符合企业高效运作的需求,因为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料件的进口、储存、运输、加工装配、销售等都与海关数据系统联网,进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分段备案,先备案进口料件,在生产成品出口前(包括深加工结转)再备案成品及申报准确、实际的单损耗情况。

由此可见,传统的纸质加工贸易手册存在以下缺点:首先,一个合同只有一本纸质手册,手册难以周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进口一个合同项下的料件时,要分批和在不同口岸进境,这样,企业不得不将一本手册在不同货代、不同口岸之间接力,在接力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造成货物进出口的延误。其次,由于纸质手册实行进口料件、出口成品及单损耗关系同时一次备案,进口料件备案表的数量、品种与出口成品清单备案表的品种、数量需完全一致,而企业在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工工艺受到设备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损耗的情况不可能控制得与备案的数据完全一致,这样就会造成纸质手册进出口数量、金额倒挂问题,而企业为了解决单本手册进出口难以平衡等问题,不得不在海关各部门之间来回奔波,耗费大量的精力。在这种背景下,电子联网监管模式应运而生。电子联网监管模式包括电子账册模式和电子化手册模式。电子账册模式的适用对象是加工贸易进出口较为频繁、规模较大、原料和产品较为复杂、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较完善的大型加工贸易企业。而电子化手册适用对象正是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

(二)电子化手册

电子化手册管理仍然以企业的单个加工贸易合同为单元实施对保税加工货物的监管,但不再使用纸质手册。海关为联网企业建立电子底账。一个加工贸易合同建立一个电子化手册,对企业实行电子化手册管理,电子化手册有以下特点

1.以合同(订单)为单元进行管理。商务主管部门审批每份加工贸易合同(订单),海关根据合同(订单)建立电子底账,企业根据合同(订单)的数量建立多本电子化手册。

2.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商务主管部门和海关申请办理合同审批和合同备案、变更等手续。

3.纳入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管理。

4.纳入电子化手册的加工贸易货物进口时全额保税。

5.无需调度手册,凭身份认证卡实现全国口岸的报关。

(三)两种手册管理模式比较

自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急剧变化,电子商务的应用,迫使江门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改变了传统加工贸易观念,普遍采用了电子化手册管理模式。电子化手册和纸质加工贸易手册在监管的特点上存在以下显著区别,具体如下表:可见,电子化手册以网络技术取代人工作业,避免了纸质贸易加工手册中每个合同都要到商务主管部门审批、税务登记、海关备案、银行设立台帐等繁琐手续,电子化手册由于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整个审批备案过程只需半个工作日,企业不用派人往返各部门奔波,在办公室就可以完成审批备案。同时,由于实行联网管理,企业可以在全天24小时内随时在网上进行进出口申报,向海关发送电子报关数据,海关计算机进行电脑自动审核,符合要求的就发送通过的电子回执,企业收到电子回执后,再进行现场交单审核,这样企业报关时就不受报关现场上下班时间的限制。

三、电子化手册管理模式的功能

自从2004年6月11日江门海关关区第一家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试点企业——新会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加工贸易电子账册监管模式以来,江门关区加工贸易开始向网络化、无纸化方向发展。在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下,企业可以按生产周期将进口料件、出口成品通过与海关联网的计算机完成审批、备案,建立电子账册,从而免除了以往为申办一本加工贸易手册而往返奔波的麻烦,也降低了经营成本。与电子账册不同的是,电子化手册管理是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的另一个监管方式。它是电子账册和纸质手册的结合体。由于江门市加工贸易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电子化手册的建立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具体分析电子化手册具有哪些功能。

(一)备案环节

1.分段式备案。分段式备案指将电子化手册的相关内容分为合同备案和通关备案两部分分别备案,通关备案的数据建立在合同备案数据的基础上。合同备案环节的备案内容包括表头数据、料件表和成品表三部分。电子化手册备案时,海关审核要求与对纸质手册的审核要求完全一致:审核企业的备案申请内容与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是否相符,备案申请数量是否超出了商务主管部门确定的加工生产能力,企业的相关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电子化手册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手册编号。

2.备案变更。企业办理合同备案变更手续应当通过电子口岸向主管海关发送合同备案变更数据,并提供企业的变更申请与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加工业务批准证变更证明”,以及相关单证材料。如果通关备案已通过,则合同备案变更通过后,系统将对通关备案的数据自动进行变更。

(二)进出口报关环节

实行电子化手册联网监管的企业在货物进出口时,有进出境货物报关、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和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三种情形。

1.进出境货物报关。企业在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境报关前,应从企业管理系统导出料号级数据生成归并前的报关清单,或通过电子口岸电子化系统按规定格式录入当次进出境的料号级清单数据,并向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报送。数据中心按归并关系和其他合并条件,将企业申报的清单生成报关单。

2.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电子化手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与纸质手册管理下的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货物报关一样,分为备案、收发货和结转报关三个环节。

3.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电子化手册管理下的联网企业以内销、结转、退运、放弃、销毁等方式处理保税进口料件、成品、副产品、残次品、边角料和受灾货物的报关手续,与纸质手册管理下的其他保税加工货物报关一样。

(三)核销环节

海关对电子化手册核销的基本目的是掌握企业在某个电子化手册下所进口的各项加工贸易保税料件的使用、流转、损耗的情况,确认是否符合以下的平衡关系:进口保税料件(含深加工结转进口)=出口成品折料(含深加工结转出口)+内销成品折料+剩余料件+损耗-退运成品折料电子化手册采用的是以企业合同(订单)为单元的管理方式,一个企业可以有多本电子化手册,海关根据加工贸易合同的有效期限确定核销日期,对实行电子化手册管理的联网企业进行定期核销管理,即对电子化手册按照对应的合同(订单)项下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进行平衡核算。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巨大成绩,1980~2007年的26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6.7亿美元增加到9860.5亿美元,增长约590倍,年均增长25.6%;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占一半以上;加工贸易企业数从几家发展到约10万家。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9%,增速大幅回落。由于出口缩减和国内成本抬升,加工贸易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倒闭。通过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是当前其应对危机影响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近几年,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先进技术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中间投资产品没有实现国内自给,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还较低,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聚集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承接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只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加工的深度不高。加工的产品虽然大量出口却并没有给我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收益,反而是更多的贸易摩擦。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

(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老问题,而在2008年融资难的问题又变得十分突出。2008年上半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客户付款和赎单也不积极,拖欠货款的情况增加,资金紧张成为加工贸易企业的普遍现象。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又更为谨慎,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困难度骤升。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困难,有些企业甚至停产。不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是以来自港澳、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主,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主要销往欧美等国家。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其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加工贸易企业降低风险。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受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国家,所以出口下降辐度较大。自2008年8月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11月还出现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大。

(四)企业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较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多是按订单委托进行加工制造,设计和销售受控于海外环节,就容易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性。不仅如此,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即便拥有自有品牌,因其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在外销时也宁愿贴牌出口,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升级脚步。

(五)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配套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大部分还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形式从事加工生产活动,在国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很少,产业链条也显得相对过短,对国内经济发展带动力较小。如,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浙江省平湖市,其第一大产业服装产业95%以上依赖出口,且大多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产业也是“两头在外”,甚至有的日资光机电企业只是把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建在平湖,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根本没有什么产业带动可言。近些年,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部分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有关税收政策限制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相应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

(六)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增加,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尤其是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缺乏,难以满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主要针对加工制造环节,而针对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相对不足。其次,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已滞后于加工贸易发展要求,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国内采购,引发大量的国货复进口,也制约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转型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1、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我国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第一,要根据我国经济及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现有的加工贸易产业指导目录。同时,要稳步推出各项政策,给企业调整的空间。第二,积极完善加工贸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涉及加工贸易研发、测试、维修、营销等高增值环节的管理和鼓励政策;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政策对实行国内采购和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制约;简化手续支持加工贸易内销。第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汇率政策,通过稳定汇率保障加工贸易企业的正常经营。

2、进一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我国加工贸易要不断从现有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简单加工装配向中高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过渡,而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国家应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使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完善鼓励高技术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高技术产业化,鼓励创新要素向产业流入,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加工贸易。

3、大力扶持国内中小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加工贸易企业主体外资化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为促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的有利因素,即建立与外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为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从而替代部分加工贸易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这样既可在配套过程中充分挖掘外资加工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又可增加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采购的比重,延伸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为此,我国政府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集聚的地区应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土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在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等设计制造环节的生产能力,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其与外资企业及国内其它加工企业进行产业配套。让国内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逐渐实现加工贸易主体结构过渡到以本国企业为主。

4、积极拓展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渠道。我国各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构建专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和资源帮助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融资。如,成立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联保协会及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针对中小企业设立直接贷款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贷款贴息计划方便中小企业融资。

(二)微观层面

1、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工层次。加工贸易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与研发,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以技术改造为突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逐渐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另外,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现有的贴牌生产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差异产品创立自有品牌,逐步从简单的OEM(贴牌加工)向OBM(委托设计生产)和ODM(自有品牌营销)转变。如,广东东莞伟易达公司,最初仅从事简单代工,后取得美国AT&T品牌特许使用权、制造及销售该品牌有绳电话和配件后,迅速打开市场。同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创立了自主品牌,并将年销售收入的7.8%投入品牌设计推广中。目前,公司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所有产品比重的75%,品牌效应得到显著增强。

2、积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这有助于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对有实力的制造企业,可在进行代工的同时尝试树立自己的品牌,并积极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营销重点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与贸易类进出口企业合作,弥补海外竞争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积极利用官方相关网站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努力发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3、大力发展新兴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风险降低。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在巩固美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和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此外,企业也要重视开发国内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开发国内市场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说将会带来更大的机遇。

摘要: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它的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使其转型与升级更为艰难。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研究转型与升级的对策。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4篇

1.1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以外资企业为主加工贸易的企业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出口比例快速增长,外资企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40.12亿美元,占山东省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79.18%。2010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出口4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3.5%,高于全省加工贸易出口增幅18.7个百分点,占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9%,较2009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山东国际商务网)。

1.2进料加工是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的主要方式进料加工是指加工企业与经营企业为同一企业,即企业自己在国外进口材料自行加工生产成成品然后再由自己负责出口,而来料加工是指经营企业跟加工企业并非同一企业,经营企业一般为外资企业,负责提供原料件给加工企业,而加工企业只收取加工费,最终由外资企业自己负责出口。进料加工近年来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稳步攀升,2007年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0.8%,2008年所占比例达83.2%,尤其在2010年全年进料加工出口额达423.3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84.9%,而来料加工出口额只有75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的15.1%(山东国际商务网)。

1.3加工贸易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表3)。2008年,全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飞速增长,机电产品在全省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52.97%,首次过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20.5亿美元,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了60.6%,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6.16%。随后这几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依旧保持较好的增长速度,使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加工贸易的产品类型大多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山东不仅是经济大省,更是人口大省,这使得山东省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产品的档次普遍较低。尽管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在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从总体形势来看,仍处于加工制造和零部件配套等中低端环节,核心技术与程序、关键设备、品牌等环节大部分仍然由外国公司掌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范畴。

2.2产业关联度低通过分析可看出“大进大出”是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又一大不足之处。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原材料、零件等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运达山东省后再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技术含量偏低的加工程序,本地采购率较低,没有对本地的其他产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不但如此,还对本地的自有资源和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带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2.3对外商投资依赖性过高从图1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集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弱。2008年,国有、集体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分别为27.1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和5.4%。

2.4贸易伙伴较集中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市场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的市场仍是日本、韩国、东盟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盟和美国,其中美国是山东省近几年来加工贸易出口最主要的市场。从图2看出,美国市场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市场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动摇。其次,韩国市场占山东省加工贸易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

2.5生产要素成本日益上升,利润空间日益缩小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资源稀缺导致的原料价格上涨,使得山东省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产品的价值增值率与成本的上涨率不呈比例。出口企业若想取得利润,则需以高价出售产品,却会使山东省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价格优势。

2.6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发展远远快于中西部地区。虽然近几年中西部城市加工贸易的出口情况有所改善,增势日渐显著,但东西差距仍较大。表4显示,2006年青岛、烟台、威海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212.3亿美元,达到了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78.4%。2008年,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烟台市加工贸易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6.7%,其中出口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5%。

3发展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对策措施

3.1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仍需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的比例。一方面,需要继续引进外资且引导鼓励其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另一方面,要通过运用财政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进入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化产业链环节,逐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2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产业配套发展要改变山东省加工贸易原有的“大进大出”的特点,政府必须通过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增强对省内关联产业的辐射力度,从根本上带动山东省其他落后产业的发展。此外,推进加工贸易向服务环节延伸,如物流分配以及售后服务等配套产业,加强产业集聚。

3.3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山东省加工贸易的控制权一直都由外资企业掌握。要打破这种局势,必须积极扶植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资金、技术、政策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降低其生产、贸易的门槛,使其在平等、健康的竞争环境中稳步发展。政府应以市场化的方式,放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出口信贷的要求,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融合,形成群体化的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3.4调整优化加工贸易的地理布局东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与生产要素等各方面的优势,发展使自身受益最多的加工贸易产业。东部地区可继续发扬“领头羊”的作用,进一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其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的比例;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将重点放在食品、纺织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5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应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同时,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应完善各类人才激励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造就一批适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和管理类人才。与此同时,各企业之间应积极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企业的经验交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山东省创业,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4结论

加工贸易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近几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山东省必须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企业制度,使加工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促进山东省经济的总体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5篇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企业以现有技术、设备投资,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方式。而我国在设备、技术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以及服装加工等行业,是最适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重点培育行业。

为了加快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分别在出口退税、金融服务、外汇管理上对从事境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

全国统一出口退税

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下作为实物性投资的出境设备、器材、原材料及散件,海关凭商务部批准证书和合同副本验收,实行全国统一的出口退税政策。

对其中二手设备按其提取折旧后的余额计算应退税款,对新设备和原材料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列明的进项税额计算应退税款。

企业就境外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货物在申报退税时,须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对其中的二手设备和进口设备不用提供税收缴款书。

外汇管理提供便利

按照有关规定,企业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可以免交汇回利润保证金。如果该项目涉及购汇或需汇出外汇的,需事前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涉及购汇或外汇汇出的,可不做外汇风险审查,企业凭商务部批准证书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此外,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涉及的外汇收、付及汇兑,按外汇管理有关规定办理。适当延长境外加工贸易项目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的出口收汇核销期限。

金融服务加大助力

《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关于信贷支持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指导意见》规定,除了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外,国有的商业银行还对境外加工贸易出口的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所需资金优先提供出口信贷。有关银行根据《贷款通则》的要求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和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实际生产规模等指标,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的国内企业核定该项目出口信贷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

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还可以向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申请专项基金扶持,而具体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评估、放款和回收。具体办法可以查阅《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扶持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办法》。

1999年国家公布的外经贸计财字第12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企业利用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意见的通知》里指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可申请使用援外优惠贷款、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

《外经贸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中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出台相关政策,为鼓励扩大生产规模,允许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将获利后五年内所获利润充实资本金。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6篇

这是就宏观层面来说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实施更多的基于加工贸易这一产业,行业内部的价值链环节、模块的政策。在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大背景之下,难以通过单一的行业来判断某一国的优势,却可以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方面。过去实施的政策和分工模式难以反映这一产业的特征,也难以体现一国的相对优势。所以,传统的贸易对策有待完善,政策应该对这一行业内的价值链环节、模块更有针对性。其次要实施转移政策,实现集群转移,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把东部沿海的相关加工贸易转移到中西部,增强中西部的接收能力,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来说在劳动成本低有优势,但与东南亚等国家相比优势就不太强,所以要防止本来的业务流向国外,就要实施更有利的政策来引导、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东部地区也要抓紧机遇,主动的承接国际加工贸易业务,至东向西的逐渐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次,要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政策。很多国外的企业不愿意与中国企业合作,不愿意把业务转移到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相关的技术外泄。所以,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更加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构建良好的行业环境

这是就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层面来说的。首先要构建一种加工贸易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体系。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某一个环节的转型升级,而且是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集群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实现的关键在于整个集群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较集中的区域,构件这样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系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障。其次要针对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走向,培育、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不是孤立的,它处于与其他配套产业的联系当中,所以,为了保证加工贸易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注意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把配套产业做好,把国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向全球生产系统。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优良的设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另外,要创造机会,接近国际加工贸易产业内的领导者,以促进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生产网络的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之间会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事实证明,要实现这种升级就必须要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密切联系,学习他们的经验、技术以应用于国内企业,从而建立一个与世界生产网络相联系的国内生产网络。

3.提升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的能力

这是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自身的能力要有所提升,首先要着眼于创造与国际生产网络相适应的学习型、创新型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于学习新知识而获得的相关能力的提升。要注意企业的创新,并且把创新运用到生产环节,实现创新的价值。要转变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在技术上、创意上没有竞争优势的状态,实现“中国创造”。其次要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升级。功能升级可以使加工贸易产业的结构适当调整,使企业拥有行业内的关键环节,最终获得行业内的价值链上的主导权。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还需要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如果要实行转型升级,那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都需要有所提高。要加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实行转型升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新的挑战也不断的出现。面对挑战,要成功的实行转型升级,从宏观、中观、微观上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用合理优惠的政策、健康良好的环境、竞争力强的企业来保证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7篇

根据加工贸易企业性质和产品特点,加之外商投资企业所追求的盈利性目的,台港澳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主要在第二产业,因此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数据不在考虑之内。并以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为基础对三地在大陆投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情况进行测算。

一、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整体情况分析

(一)数据概况

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第二产业卷,2004年全国各种性质企业一些基本经济指标情况如表1、2。

(二)整体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按照研究目的和加工贸易特点做以下分析:

1.估算截止2004年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

根据行业和产品加工生产特点以及参考我国加工贸易目录:首先在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的港澳台企业基本不会从事加工贸易,根据我国2004年经济普查的综合卷港澳投资的企业数量为采矿业301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数量为479家,这样,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澳企业不会超过所剩制造业的54130家。

其次,我国2004年加工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及对台湾、香港加工贸易进出口显示,从台湾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钢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从香港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对香港加工贸易出口主要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对澳门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参考上述加工贸易产品,结合经济普查的行业数据和加工贸易目录进行推算,港澳台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排除饲料加工(168家)、屠宰及肉类加工(160家)、生皮等(2500家)、造纸(1625家)、农药(63家)、废旧资源和材料回收(73家)等,这样,估算三地投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最多有49538家企业。

2、估算2004年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值

这里有两种测算,一种是根据我国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3279.9亿美元和经济普查中的出口值来测算:台港澳工业总出口值为10621.69亿,排除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和制造业内部不能从事加工贸易出口一些行业,剩余出口值大约为10033.1亿元。按照2004年汇率8.27汇率折算,出口约为1213.2亿美元。这样,即便上述全部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则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最多为1213.2亿美元,按照2004年外资平均加工增值率45%测算,加工贸易进口最多为836.7亿美元。

另一种是根据2004年我国外资加工贸易出口数据测算:2004年外资出口3386.1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为2663.5亿美元,外资进口3245.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1836.6亿美元。上述经济普查的外资工业出口折算为美元总计为3563.1亿美元,其港澳企业出口为1284.3亿美元。假设台港澳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出口比例相同,可得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的估算值为960.1亿美元,进口按照2004年外资加工贸易的平均增值比例45%估算为662亿美元。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第一种方法明显高估台港澳加工贸易值,第二种方法低估,我们可以用平均值来作为台港澳投资企业2004年从事加工贸易的情况,即加工贸易出口为1102.5亿美元,进口约为749.3亿美元。

二、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具体情况分析

上述分析是对台港澳企业整体数据的分析,根据截止2004年底台港澳实际投资额和登记注册企业数来分别测算三地各自加工贸易企业情况如下:

1.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测算

截止2004年,台湾向大陆实际投资为396.05亿,年末登记数企业数为27386家;香港为2415.71亿美元,年末登记企业数为95778家;澳门为57.37亿美元,年末登记企业数为3517家。因为上述登记企业不仅仅包括加工制造企业,还包括注册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近几年台港澳在华投资加工制造业平均分布率来测算,港澳平均分布率为70%,台湾为75%。这样,推算台湾加工制造业年末登记数应当为20540家,香港为67045家,澳门为2462家,总计为90047 家。依据上述整体分析结果,按照三地在大陆加工制造业企业数量比例来分别测算各自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为:台资11300家,港资36884家,澳资1354家。

2.加工贸易主要产品

根据港澳台在大陆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商务部相关统计,台资加工贸易产品主要是钢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香港为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澳门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其中,香港在一些主要行业的投资比例均较高,如有色金属占47.7%,医药占47.7%,电力占41.1%,纺织占39.89%,计算机制造业占44%,软件业占31%,等等。而台湾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还不到10%,澳门投资更少。

3.加工贸易值的测算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进出口500强(实际是661 家企业)企业统计来看,包含外资企业总计有269家,其资企业有75家,出口为672.46亿美元,占外资269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7.6%,进口为522.75亿美元,占269家外资进口的41.5%;港资企业有22家,出口为68.07亿美元,占外资269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8%,进口为57.25亿美元,占269家外资进口的4.5%。按照2004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外资进出口平均比例来看,75家台资加工贸易出口测算523.6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295.9亿美元;22家港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为53.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32.4亿美元。由此看来,根据上文对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整体测算的结果,台资前75家和港资前22家进出口大企业中加工贸易出口合计为577.1亿美元,约占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2.3%;台资前75家和港资前22家加工贸易进口合计为328.3亿美元,约占台港澳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49.6%。

四、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特点

1、从地域上看,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台港资加工贸易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集群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模式日益显现;在环渤海地区源于其语言、文化尤其是产业配套能力的不足,台港加工贸易企业以单兵突进的发展模式为主,且中小企业居多。

2、从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来看,有些地区台港澳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一是虽然有些地区从加工贸易产业上来看属于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其在国内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加工环节,增值水平不高。二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加工制造企业从各个加工环节上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存在转移定价的问题,继港资企业的“前店后厂”模式之后,随着台湾岛内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台资出口加工型企业也在逐步推广这一模式,即在岛内保持母公司,母公司的架构主要是财务资金管理中心和营销中心,将大部或全部的加工生产移入国内,其核心的零部件从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进口,这样通过岛内母公司和大陆加工厂之间进行内部交易来降低收益率进行避税,这也是造成加工增值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3、从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来看,台港澳企业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以台资企业为例,其采购非本地化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带动性不强。大陆对台湾巨额贸易逆差是由于台资企业采购的非本地化引起的,大陆台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其生产所用原材料及零部件基本从台湾进口,进而导致大部分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一些企业的经营核心,如研发、采购、销售等网络均留在台湾,其生产环节与当地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基本不发生横向联系。

因此,难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产生应有的作用。台商到大陆投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群居性以及上中下游产业整体性移至大陆。这种以完整产业链的形式在大陆经营有其诸多优越性,但不足之处或负面影响即是其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对当地企业影响或带动式微。另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台资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丰富的贸易网络及营销网络,这就使其从事的加工贸易有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台资企业生产经营难以融入当地经济,一旦经营环境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即可将其资金向别处转移,使台资加工贸易难以在当地生根。

4、近期出台的有关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加工贸易相关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东莞从事加工贸易的15600家台港澳企业中,有10000多家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有些企业迁走至东南亚地区,但整体来看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国外客户对加工贸易产品的价格调整不具有灵活性,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具有直接影响。

5、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加工机械设备普遍从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进口,其核心的加工料件也从国外进口,国内配套采购率不高,并且主要是外资企业之间的内部配套,其原因主要是内资企业的产品虽然价格低,但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既增加了生产和控制的成本,也威胁到出厂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

注释;

①此数据和普查数据不一致是因为商务部年底累计注册登记数没有排除已经破产和注销的企业,而普查登记是截止2004年仍在经营的企业.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加工贸易;自主创新;贸易摩擦

加工贸易分为进口、加工、出口三个步骤,出口加工贸易就是后面两头,省却进口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所以对出口加工贸易的理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出口。加工是加工贸易的环节。所谓出口加工贸易就是东道国投入那些比较好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出口到第三国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与出口加工贸易相关的政策,对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进口以和成品的出口进行管理,这些政策往往多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出口这方面。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国内经济发展,然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例: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出口压力增大。这些问题的逐渐积累与矛盾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市场的全球化重组过程中。中国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了全球化潮流中,其参与的主要形式为出口加工,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在迈向世界市场的进程中也遇到一定的挑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引发产品增值率低;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给中小企业造成一定困扰;另外近年来,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紧缺现象,给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不少的压力。

一、我国出口加工业现状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年到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47.54%。加工贸易出口额2003年为241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17%。24年间加工贸易规模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也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一股强动力,成为加工贸易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世界贸易不断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产品必然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提高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战略,从而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用高新技术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带动中国经济腾飞。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1.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仅有的部分高技术产品(如机电产品出口的70%为加工贸易,电子产品出口的90%为加工贸易)的出口往往也存在着加工过程短,主要技术和工序在国外或被外商掌握等问题。据调查,约占电冰箱总成本40%的包括压缩机在内的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激光打印机中的激光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也都来自国外。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加工贸易增值率低

作为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只分享到微薄的劳务加工费用,几乎90%以上的附加值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设计、管理、营销、储运、保险等环节的外商所占有。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

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我方仅能得到占出口总额7%~9%的工缴费收入,期于大量增值部分为外方所获得。如一个2美元的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卖到9.99美元,而作为加工制造方的中小企业所得加工费仅0.35美元。而进料加工由于原材料的采购和制成品的销售均为外方控制,价格由其操纵,外商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等手法,如引进设备低报价高、以次充好以及企业运营中非正常性亏损等,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

3.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贸易制裁严重

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从1997年到2002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发起500多起涉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影响我国出口170多亿美元。2003年对我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共50起,涉案金额18.5亿多美元。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实行非市场待遇,在未来15年来中国70%的产品容易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攻击。如对化工行业的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应美国国内产业的申请,针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的调查。337调查多数涉及专利侵权,少数涉及注册商标、版权和集成电路布图侵权,极少数调查涉及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一旦被裁定侵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随即签发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进口该产品,使得被控企业甚至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品无法进入美国。337调查案节奏快、费用高、难度大,一旦指控成立则制裁严厉,将使被诉国家、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壁垒调查处负责人认为337调查将成为制约我对美出口的主要措施之一。4.劳动力供给趋紧,中小企业发展呈现疲态,出口压力明显增大

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多元分流加快。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促进劳动者流动的相关制度不断出台和完善,在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急增的前提下,劳动力的多元分流也逐渐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这种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企业对劳动力竞争日益激烈,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近年来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工业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即人们所说的“民工荒”问题。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由此更加凸显出中国经济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三、对于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自主创新

资料显示,美国20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5%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65%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其营业额的10%,但众多中小企业因为实力弱、意识不到位,投入的研发经费少之又少。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最强音。

2、超前性

拿破仑曾说过:“我的军队所以长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日本松下幸之助也常说:“在与竞争对手较量时,必须比他们先行一步”。我国民间也有“先发制人”、“捷足先登”等一些类似的话。创新不仅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国与国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不可少的最佳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要承担时代的不幸。

3、系统性

自主创新是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理论创新等,而在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观念创新是先导,制度和体制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产品创新是载体,管理创新是保证,营销创新是出路,文化和品牌创新是关键,效益创新是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技术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生产也决定贸易,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在国际分工中垄断高端技术优势而拥有国际贸易的主导权。随着科技进步在国际分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扩大,高技术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制高点,并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自主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精神。

4、动态性

自主创新也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一句非常朴实的话:“兵无常态,水无定形,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所以创新永无休止符,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浅尝辄止。用有的企业家的话讲:“我们始终生活和工作在忧患之中”,“任何创造以及在竞争中的胜利,至多只能高兴5分钟!”因此,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常创常新。

为解决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出口压力增大等问题,中小企业应通过自主创新,并把握其超前性,系统性,动态性来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价值定位,提升企业价值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深入了解国际规则,加强信用来减少贸易摩擦,创建良好的贸易环境;构建企业用工的和谐环境为企业注入生产的原动力。由此使众多外贸出口型企业成为强大国际贸易实体,走出国际贸易分工中“微笑曲线”最低点。

参考文献:

[1]耿协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出口持续发展.国际经贸探索,2005.3.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加工贸易;自主创新;贸易摩擦

加工贸易分为进口、加工、出口三个步骤,出口加工贸易就是后面两头,省却进口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所以对出口加工贸易的理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出口。加工是加工贸易的环节。所谓出口加工贸易就是东道国投入那些比较好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出口到第三国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与出口加工贸易相关的政策,对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进口以和成品的出口进行管理,这些政策往往多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出口这方面。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国内经济发展,然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例: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出口压力增大。这些问题的逐渐积累与矛盾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市场的全球化重组过程中。中国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了全球化潮流中,其参与的主要形式为出口加工,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在迈向世界市场的进程中也遇到一定的挑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引发产品增值率低;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给中小企业造成一定困扰;另外近年来,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紧缺现象,给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不少的压力。

一、我国出口加工业现状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年到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47.54%。加工贸易出口额2003年为241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17%。24年间加工贸易规模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也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一股强动力,成为加工贸易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世界贸易不断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产品必然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提高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战略,从而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用高新技术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带动中国经济腾飞。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1.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仅有的部分高技术产品(如机电产品出口的70%为加工贸易,电子产品出口的90%为加工贸易)的出口往往也存在着加工过程短,主要技术和工序在国外或被外商掌握等问题。据调查,约占电冰箱总成本40%的包括压缩机在内的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激光打印机中的激光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也都来自国外。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加工贸易增值率低

作为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只分享到微薄的劳务加工费用,几乎90%以上的附加值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设计、管理、营销、储运、保险等环节的外商所占有。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

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我方仅能得到占出口总额7%~9%的工缴费收入,期于大量增值部分为外方所获得。如一个2美元的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卖到9.99美元,而作为加工制造方的中小企业所得加工费仅0.35美元。而进料加工由于原材料的采购和制成品的销售均为外方控制,价格由其操纵,外商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等手法,如引进设备低报价高、以次充好以及企业运营中非正常性亏损等,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

3.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贸易制裁严重

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从1997年到2002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发起500多起涉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影响我国出口170多亿美元。2003年对我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共50起,涉案金额18.5亿多美元。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实行非市场待遇,在未来15年来中国70%的产品容易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攻击。如对化工行业的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应美国国内产业的申请,针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的调查。337调查多数涉及专利侵权,少数涉及注册商标、版权和集成电路布图侵权,极少数调查涉及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一旦被裁定侵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随即签发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进口该产品,使得被控企业甚至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品无法进入美国。337调查案节奏快、费用高、难度大,一旦指控成立则制裁严厉,将使被诉国家、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壁垒调查处负责人认为337调查将成为制约我对美出口的主要措施之一。4.劳动力供给趋紧,中小企业发展呈现疲态,出口压力明显增大

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多元分流加快。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促进劳动者流动的相关制度不断出台和完善,在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急增的前提下,劳动力的多元分流也逐渐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这种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企业对劳动力竞争日益激烈,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近年来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工业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即人们所说的“民工荒”问题。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由此更加凸显出中国经济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三、对于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自主创新

资料显示,美国20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5%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65%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其营业额的10%,但众多中小企业因为实力弱、意识不到位,投入的研发经费少之又少。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最强音。

2、超前性

拿破仑曾说过:“我的军队所以长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日本松下幸之助也常说:“在与竞争对手较量时,必须比他们先行一步”。我国民间也有“先发制人”、“捷足先登”等一些类似的话。创新不仅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国与国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不可少的最佳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要承担时代的不幸。

3、系统性

自主创新是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理论创新等,而在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观念创新是先导,制度和体制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产品创新是载体,管理创新是保证,营销创新是出路,文化和品牌创新是关键,效益创新是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技术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生产也决定贸易,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在国际分工中垄断高端技术优势而拥有国际贸易的主导权。随着科技进步在国际分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扩大,高技术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制高点,并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自主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精神。

4、动态性

自主创新也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一句非常朴实的话:“兵无常态,水无定形,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所以创新永无休止符,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浅尝辄止。用有的企业家的话讲:“我们始终生活和工作在忧患之中”,“任何创造以及在竞争中的胜利,至多只能高兴5分钟!”因此,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常创常新。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加工贸易型企业;转型

具有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当前处在挣扎边缘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该如何应对?出路又在何方?

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73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9%,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贸易降幅5个百分点,但较前两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体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68.6亿美元,下降23.5%;进口568.9亿美元,下降35.7%;其项下累计贸易顺差59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

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存在的主要困难有: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加企业资金负担。今年起,国家对企业新购设备增值税实行“先征收后抵扣”政策。部分来料加工企业作为承接外商委托加工的生产单位,不具备独立法人身份,无法对设备税收进行抵扣;而出口型加工企业虽然具备抵扣渠道,但先征收的增值税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抵扣完毕。

(二)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明显。今年2月份美国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美国货”条款就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构筑贸易壁垒,如印度政府此前曾禁止部分商品目录中的中国玩具进入印度市场,禁期为六个月;叙利亚政府也要求进口货物在清关时必须持领事认证的发票,由于手续办理时间长、费用高,直接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步伐。

(三)人民币汇率预期不够稳定。当前出口企业对汇率敏感度较高,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一直在6.83-6.84区间窄幅震荡,在2月底连续5个交易日小幅下行后,离岸市场预期出现反转,结束了过去6个月的贬值转为升值。

中国的加工贸易优势正在不断弱化,迫切的需要进行转型,但是如何转型也是目前加工贸易型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相比较而言任然落后,产业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高端产品配套、核心环节配套的能力尤其是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水平低。

其次,加工贸易企业的自身认识和定位的不足直接导致加工贸易升级的动力或压力不足。由于长期从事“加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加工贸易企业很容易把自己定位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满足于赚取加工费,没有动力进入研发、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战略性环节。

再次,企业发展的资金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加工贸易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规模相对小,融资难度大,即便有升级的战略性眼光,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最后,针对加工贸易政策环境也尤为重要。加工贸易大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以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都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加工贸易需要加速从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转变为依靠内需和投资的综合拉动。也就是所谓的加工贸易的转型。笔者认为加工贸易的转型突围主要从两个方面:

一:从外向型发展转向内向型,将加工贸易企业转向“三资企业”或者真正的内源企业。

二:将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市场型企业,通过市场为导向,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针对加工贸易转型企业,我们该如何着手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为转型突围准备呢?

一、 企业要有使命感

“我的责任就是为公众提供卓越的产品,丰富他们的生活,并带去乐趣。如果我们公司的利润下降、收入减少,就说明了我们没有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松下幸之助

要坚信企业能为消费者、员工,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创造价值。我们称他们的工作带有使命感。这就引申出两个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们如何实现它?所以我们就要制定聪明的战略并创造卓越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使命感在企业生存发展中高居榜首的原因。

二、专注企业的客户

企业擅长什么?固然,有些企业对自己的产品都情有独钟,但需要清楚,让消费者也热爱他们的产品才能最终站住脚。

认清标准选择市场和产品时,有两个攸关成败的标准。一是市场的需求,从消费者的数量和销量来分析,市场有多大?市场是在上升?下降?还是原地不动?这些需求对市场来说到底有多关键?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奢侈?还是一种时尚潮流?二是竞争性的定位,与目前市场的参与者相比,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更好吗?更便宜吗?更快吗?

三、提升新产品以及企业的生存价值

第一,首先做计划:在公司的增长战略中强调企业新产品的核心地位。

其次,围绕产品创新来打造公司文化,让产品创新成为公司主要的,事实上是唯一的公司价值观。

请别忘记,培养一系列价值观的目的在于支持企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地位。

四、发现并创造价值观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价值、行为和原则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质量吗?是创新吗?是员工的关系吗?是客户的服务吗?还是快速的反应与行动?

价值观不在多,而在于精,要尽可能简单企业擅长的领域到底有多少?追求三个,也许企业只能得到一两个。公司的价值观是员工日常行为的准则,这就意味着,价值观要深深地印在员工的脑海中、耳朵里。

五、热爱客户和产品

作为一个加工转型企业需要清楚地描绘出需要并愿意购买某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

了解企业的客户没有一家卓越的公司不为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为产品自豪对于产品和服务,企业都有一种个人的拥有感,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拥有感传递给企业的员工,让员工对产品产生拥有感,引导他们感受他们

的付出以及产品是如何让客户感到满意的。这一点很重要,企业需要将某种程度的个人体验融入到产品中去。

【参考文献】

[1]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12月,

上一篇:医院装修范文 下一篇:产品工艺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