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08:05:26

家长课程总结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6月18上午8:30我们四年级三班进行了《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开课。全班49名家长,4人请假,45人参加会议。到会家长听课专心,讨论热烈,作业认真,收效显著。达到了预期效果:

1、通过教学使家长认识到相应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2、家长能根据相应的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特点,设计出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

3、家长能正确认识孩子,运用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

大家在活动过程中认真的学习记录,提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然后共同探讨教育方法气氛非常积极活跃,可以看出各位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

活动前,我们发短信温馨提示并逐一通知了各位家长的具体开课时间,来时带好自己的课本、笔和笔记本,让家长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老师积极进行备课,把所有的内容进行熟悉了解并掌握,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观点都列举出发生在现阶段孩子身上相对应的例子,做到多讲故事少讲道理。提前准备好家长签到表、家长作业。

活动中,我先让各位家长学习光盘中的教育故事,然后讨论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令他们头疼的事情。根据各位家长的问题再集体进行讨论让各位家长说出自己平时遇到这样的事情是怎样处理的,说出自己的教育方法。老师始终做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家长们自己去讨论,去做主角,最终让自己得出结论与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气氛很活跃,不会因为老师一住不住的说而显得枯燥无味。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案 逻辑性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90

小学阶段的数学基础性很强,是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也是学生培养和锻炼自己数学性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课本中往往都是基础性的内容,“加、减、乘、除”这一类内容看起来简单,其实对老师来说,如何能讲好、讲透、讲明白是个难题。于是就有了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内容往往是课本内容的总结和综合,条理性极强,不仅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内容和顺序,同时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导学案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引作用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习的工具,这里的学习不仅是对于学生,同时也是针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往往对课程内容的讲解顺序和方式存在疑虑和困惑,导学案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课本内容,有条理地安排出每一知识点的顺序,引导老师进行讲解。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因此,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教材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图画,比如在讲加法的时候,课本中的例题往往都是“三只小兔子+两只小兔子”这种形式,内容显得有些杂乱,使得老师对课程内容把握不准,翻来覆去课本中讲的还是同一个内容,对课程内容的条理性产生疑问。然而导学案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是将课本内容进行浓缩后的文字版课堂内容,这样一来,老师更容易抓住课程的重点,梳理出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重要公式,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老师对课堂内容一定要进行充分地准备,利用导学案,减少图片插画的数量、减少老师在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失误,都会起到一定的提高课堂效率和集中精神的作用。

另外,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进行备课,导学案往往是老师备课最有用的工具,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结合课本,对导学案进行熟悉,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事先想好如何进行课堂内容的讲解,在导学案中可以标出课程的重点、疑点和难点,有侧重性和针对性地讲解课程内容。总之,导学案是课堂内容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在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导学案,建立起较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以导学案为引导,在课堂中积极创新、随机应变,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二、导学案对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作用

小学数学由于其逻辑性较强,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小学生由于心智还未成熟,思维还未经开发,往往不具备梳理和归纳知识点的能力,数学课本由于为了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插画较多,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注意力有可能会集中到插画中的小动物身上,而不在于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本身。然而导学案的设置往往可以改善这一缺点,因其内容的总结归纳性,为小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导学案往往是由课前内容的引入,课堂内容的探究,课后问题与作业三部分组成,即可以理解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三部分。老师在课堂之前往往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预习,如果以课本为预习对象的话,小学生的预习效率往往较低,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也往往不够准确,然而如果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作出相关预习的话,学生的预习效率往往就会高很多。

同时,课堂学习部分,有时候学生会因为老师的讲解速度过快等问题跟不上节奏,落下的课程内容也不知道如何弥补,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基础不牢固等问题。而导学案对知识点的总结往往较为条理,学生在课上可以根据导学案听课,及时课堂中有内容没有听到,课后也可以通过导学案进行自学。课后作业部分的题目设置往往具有阶梯性,即难度由简单到困难不等,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听课内容进行补充,不会的题就翻看前面的课堂学习部分,找一找重点的公式,遇到较难的题目,学生还可以充分开动脑筋,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除此之外,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课后布置作业等方式,让小学生能够“照葫芦画瓢”,按照导学案设计出自己认为的知识大纲,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习惯。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数学这一门学科,往往还可以应用大许多其他学科中,同时,归纳总结的习惯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总之,导学案由于其逻辑性和条理性较强,往往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性思维产生良性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建立。

三、导学案可以辅助家长监督学生

很多家长都知道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小学数学是他们日后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家长们往往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

然而就目前来说,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数学成绩往往都是干着急,觉得自己摸不清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又觉得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不够中肯,也有的家长开始每晚帮助孩子预习课程,甚至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某个知识点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甚至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全部作业。

导学案的设置方便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由于导学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课程内容在导学案上一目了然,家长可以通过导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对孩子进行引导,陪着小学生一同进行课程的预习;也可以针对课堂内容部分,对孩子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和分析,对于小学生做错的题目,家长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纠正和讲解。除此之外,导学案的设置也加强了家长对小学数学老师的了解程度,家长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内容,了解老师在课堂中究竟讲了什么,针对自己也把握不准的知识点讲解方法,还可以直接询问老师,密切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坚持普法工作。

成立了由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为常务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及政治教师为组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工作。我校通过为学生建立“从小学法律,长大成栋梁”的法律学习环境,为学生家长建立校内家长学校实现双管齐下作好家长的法律及相关培训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水平;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假期环境,在假期为孩子们提供开阔视野,影响行为构建活动;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创设了家庭、自然村、学校三联动的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学习法律的环境。

二、强化建设意识,狠抓措施落实。

学校现有学生388名,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法律、在家宣传法律,学生家长在家长学校学习法律、在家与孩子一起探讨法律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法律知识一进家长学校,二进学生课程课表,家长学习《学好法律、做好家长》的学习资料,学生学《法治教育读本》,

做到教师、教案、课时三到位,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中进行了普法教育。

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格式周工作总结范文月工作总结范文季度工作总结范...教师年终工作总...三、认真落实“六五”普法任务、对象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

我校不但把法制教育纳入到课程之中,使之有效地与学校的德育、纪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我校每年举办一次普法宣传活动。请驻扎派出所的干警向学生讲法律知

识和有关案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一年来的普法工作实践,我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和学生家长、教师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工作的开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六五”普法工作具有广义性、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将以依法治校、普法兴校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在广泛学习兄弟学校各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长期、深入、科学的进行实践层面上的提升,为学校的发展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营造家庭教育良好氛围

一是提高校长的认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校长参加“山东省2016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全国新教育家庭教育研讨会”和 “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等培训达100余人次,开阔了校长的视野,提高了校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是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要想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必须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国内教育名家王文湛、朱永新、孙云晓等来诸城做报告,培训家庭教育教师3000余人次。

三是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诸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家庭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积极参与。

二、强化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有序开展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基教科、职成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每年制订印发《诸城市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二是落实家长课程开课。通过“四个一”家长课程、“开学第一课”等,拓宽家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根据《潍坊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落实一年4次8课时的家长课程,并将每学期的家长课程安排及时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学校将普及培训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建立必修加选修的课程管理模式,构建立志修身、活动体验等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设立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在教育局和学校分别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在全市公办幼儿园和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园)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在镇街(园区)中心学校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主要负责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队伍的建立,保障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推进。

四是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打造区域内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重点培育了以齐砚艳、宁忠芳等为首的四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探寻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引领全市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成立社区家委会。在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及县市级家长联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家委会层级,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吸引镇街党委政府及社区领导干部加入家庭教育行列中来。社区家委会的成立,补足了农村学生假期管理的短板,确保了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与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纵横交错的家庭教育网络。

六是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0~3岁阶段的科学养护对宝宝一生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研究制订全市婴幼儿早期教育试行办法,着手婴幼儿早期教育团队建设与培训工作。

七是组织教师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培训班,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提升家庭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组织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动员50周岁以下的教师积极参加。

三、创新载体,丰富家庭教育活动内容

一是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依托诸城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设立“家庭教育大讲堂”,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名家开办讲座,向全市的家长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根据家长需求和关注热点,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等进行公益讲座,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二是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加强家校沟通,倾听社情民意及育子教子方法,促进教育发展,诸城市每年组织两次“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实地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

三是组织“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家庭教育农村行”,邀请全国和潍坊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亲临农村学校,向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理念及知识。

四是开展各类征文评选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征文”“开展弘扬传统节日活动”等,提升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是借助“互联网+”助推家校共育。教育局和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班级也建立了微信群、QQ群,以加强家庭、学校和家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定期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及学校重点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六是课题引领,示范带动。加强基于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梳理出十大家庭教育问题,要求每校申报一个;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学校、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提升学校品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督导评价,保障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交流展示制度。建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总结会议制度,通过总结、展示、交流,发现和培育家庭教育典型,促进家庭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带动区域内家庭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家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是建立家长课程开课评价制度。建立家长课程学习积分制,将家长课程的学习次数、家长作业等折算成一定的学分,每学期末通过学分评选优秀家长,引Ъ页せ极参与家长课程学习。

四是建立巡课制度。为督促学校认真落实一年4次8课时的家长课程,建立了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和督学责任区督学不定期巡课制度,教育局定期通报巡课结果,并利用“互联网+”模式,及时将巡课情况上传至教育局服务器,作为督导的重要参考。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镇文化 课程架构

一、开发让幼儿走进古镇文化园本课程的意义

1.从开发园本课程资源的理论和需要出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是课改的一项主要任务。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课改的基石,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纲要》只是对幼儿教育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目前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因此幼儿园具有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积极合理地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也可以从办园理念出发借鉴各种课程资源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体系。因此,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资源,让幼儿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幼儿教育的大势所趋。

2.从“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出发。首先古镇文化资源除具有其他课程资源的特点外,又有自身独特的特性。1.浸润性。幼儿每天生活在古镇中,面对古镇特有的风貌,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在身临其境中,这些文化已经走入他们年幼的心里,一提起来,就能说得出,画的出,就能明白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2.生活性。对于所生活的古镇,幼儿可去触摸、欣赏、参观、临摹、描绘、感受,它本就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幼儿沉浸其间,受到美的熏陶,操作易行且简便。其次,古镇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让幼儿了解家乡的资源和文化,才能在心中埋下爱家乡的种子。鉴于此,古镇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促进幼儿多元发展和园本特色形成。“古镇文化”扩大幼儿的社会活动范围,开阔他们的眼界,增进了幼儿对家乡的了解,促进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与社会等多元发展。

通过“走进古镇”的园本研究与实践,形成幼儿园独特的人文气息,更加深了我园“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教育理念。形成我园鲜明的办园特色。

二、让幼儿走进古镇文化的课程架构

(一)课程理念来自于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儿童的学习离不开环境,大自然、大社会是最丰富的活动课堂,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为我园古镇文化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的古镇资源正是以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中心开展活动。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出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按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把教育与幼儿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按照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我们创设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的园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认知等多元发展,健全幼儿人格。2.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弥补幼儿教育中单一、静态的传统教学缺陷,实现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突破。3.形成以“走进古镇”动态教学的形式为依托的园内特色教学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园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表略)

“走进古镇”课程包括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和生活、游戏活动。

(四)课程的实施途径

“走进古镇”课程通过系统活动、深入活动、亲子活动这几个途径,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

1.系统活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集体教学活动。在“走进古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体验式的系统活动及情景式的系统活动:

(1)体验式系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如我们的十月十庙会非常热闹,庙会上可以看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泥雕、老虎鞋、糖葫芦等等,还有各种小吃,都非常吸引幼儿,让幼儿在逛一逛、看一看、玩一玩中感受古镇的美与文化,使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运用,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2)情景式的系统活动。“走进古镇”教学中表现为应教学需要为幼儿播放古镇的纪录片、有关的视频或创设各种场景等激发幼儿深入思考、讨论,让幼儿爱学、乐学。如上《它山堰主题公园》时,课前请家长带幼儿在双休日走走玩玩,拍些照片,在教学活动时,进行播放,幼儿看到自己或笑或怒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中,兴趣马上就来了……

2.深入活动。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领域在教师指导、支持下的深入、持续地一系列活动。在“走进古镇”系列活动中,表现为一组幼儿在教师引领下的主动探究活动。

3.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构建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具有动态、不断发展的特点。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五)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自身的价值以及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对幼儿的评价

(1)活动档案。活动档案主要通过对照片、幼儿作品、主题活动记录等反映出活动实施脉络、实施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等,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

(2)幼儿成长档案。幼儿成长档案包括幼儿在园的生活、认知方面的记录等,有幼儿作品、照片、文字等形式,有幼儿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家长记录),也有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是由家长、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整理完成的,有利于反映幼儿的全面发展状况。

(3)家长参与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观摩、亲子活动及学期成长档案中。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活动评价表。在“走进古镇”课程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教育的实施过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是否对活动有兴趣。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及教学成果几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教师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在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及实施情况的总结,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评价。通过总结可以了解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今后的规划等。

3.对家长的评价

(1)主题实施中的交流;(2)活动开放;(3)调查问卷;(4)座谈交流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58-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评价。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侧重目标达成,忽略过程;缺乏情感,忽视评价的激励和教育功能;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显得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学生个性发展。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的评价模式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笔者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如何创新小学语文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活动做出适时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率。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由来

最早论述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是美国学者克龙巴赫,1963年,他在《通过评价改进教程》一文中分析道:“过去的课程评价仅局限于事后的评价结果上,关心的是最终分数。”而这要求评价者评价其教程编制的结果,以证实已完成的工作。他指出,要摆脱对原有评价的束缚,重新对评价功能进行定位。

随着对评价的不断研究和拓展,人们对课程评价进行了区分。大家比较认同的分法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中调节和完善活动,从而高效地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重视过程,引导学业进程,发现问题并做出矫正。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多采用测验的形式,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考试成灾,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起不到评价的作用。

终结性评价又称结果性评价,是在完成整个课程或一学期课程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概括性强,其结果往往是一个单一的分数,往往会出现一纸定终生的现象。

了解这两种评价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发展性评价这个概念。目前为止,这个概念并没有准确的定义,正如它的名称:它是发展中的定义。这种说法是在总结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利弊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它要改进形成性评价的不合理之处,使评价的目的一方面要体现出人的价值,要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发展;另一方面让课程的设置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世界多元化的要求。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意义

发展性课程评价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有很大的启示。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这样的理念也必然催生一种合适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而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评价具有这样的意义。这样的评价方式对语文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重视学习的积累和过程。它一方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样,评价就不能只凭着课程结束的考试来进行,而要制定能够挖掘出学生潜能的评价方法。发展性评价方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能力,鼓励个性的见解,拓展思维,这样的评价方式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第二,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课较之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在于它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一点上看,发展性评价是最适合语文课程的评价。它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评价的改变促使语文课程在内容上改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第三,促进语文课程的平等对话。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评价,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也应该做到多元化评价。这就要求语文课程的评价应倡导对话、开放和反思。对话是为了使沟通与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为开展全面的课程评价服务。开放是为了吸纳更多的新思想,因为彼此交换思想非常重要。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认识作用于实践。语文课程为对话、反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发展性评价方式更能促进这种好的理念的执行。

三、小学语文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具体实践

发展性评价要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并且充分了解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它着眼于学生的各种潜力发展,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又关注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在小学语文学习方面,发展性评价覆盖内容广,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同时,还要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地总结教学、教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其具体实践中,笔者以课外阅读为例,呈现发展性评价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注重积累的科目,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也要反映语文知识积累成果的过程和学生变化的过程,还要成为老师与家长沟通及家长了解子女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必须做好准备,首先要和学生制定评价细则,然后要和家长取得联系求助于他们的帮助,最后要把反馈工作做好。在课外阅读中,笔者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

1.阅读计划单

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而制定。为了防止课外阅读流于形式,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填在读书卡上。每周一诗,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把课外阅读摘抄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甚至是背诵。

2.读书卡

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后,必须进行总结和归纳。对此,笔者设计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量化评价的表格。

4.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与家长联系的内容既有学生每周课外阅读的记录,又有学生的活动记录以及校内外阅读表现的评价。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加上学生自己反思的内容,都是及时反馈学生阅读与进步的有效的凭据。

四、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的实践效果

笔者所设计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在语文课外阅读成长袋的评定法中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的成果材料,二是评价的记录。课外阅读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精神活动,教师无法看到;另外,它发生在课外,教师难以掌控。遇到这类情况时,要用一种适当的载体把它表现出来,才能留下真实的记录。对于阶段性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需要师生对它进行评定,只有这样,评价才能有效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形式上,因此要制定好评定的原则与标准。

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评价内容一是要反映横向的比较,既要反映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也要反映纵向比较,即要反映个人的变化,也要关注和同学相比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以及和自己比以前有哪些进步。建立课外阅读成长袋的目的就在于关注学生的纵向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评价的重点应放在他们的语文能力是否有进一步的发展。

评定的标准。评定者在制定标准时分两步走。第一步,老师应该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可以参照语文课程标准来收集课外阅读袋的内容、学生的水平和家长的期望。第二步,老师要为每一个指标设定尺度,即将每一个指标分制出多个等级,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定位。为了表达清楚,老师可以设计成双向评定表,对于评定的结果可以是质性的评语,也可以是量化的分数。

有了评定原则与标准,还需要反馈。反馈实施是这种方法重要的一步。一般而言,这类阅读档案袋是由学生自己保管,这样学生可以随时翻看自己的记录。老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一定要组织一个课外阅读记录袋展览班会,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同时,还要重视家长的意见。同家长沟通最好能一个月一次,可以给家长写公开信、打电话,交流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解答家长的疑问,听取家长的意见。教师、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必须有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下来。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只要能反映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资料,教师就应该收集到阅读记录袋中。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在于帮助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依据学生的发展状态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发展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及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一、家园互动,让家长理解并参与课程的构建

家园互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它需要确立家园合作目标,更需要家长认识到参与教育的意义,建立家园互动的关系。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个别交流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科学园本课程的理念。如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各种蛋壳,通过尝试发现蛋壳能承受很重的东西。家长们经过观摩活动后,认识到原来许多日常生活物品都可作为科学教育的资源,这就促动了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挖掘科学资源的意识。随着家长对幼儿科学课程的理解和加深,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挖掘家长自身潜在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和取代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密切结合,渗透在家庭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引导家长注意积累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功用,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究环境,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如科学活动《种子发芽》,可以让家长引导幼儿在家中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使幼儿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怎样才能长得最快。

三、加强教师家长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家园互动

家园互动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还是教师和家长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和交流,是对教育活动的共同总结。我们结合科学教育课程,有选择地进行交流,如在科学活动《桥》中,我们发现某位小朋友对桥的了解较全面。课后,通过老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发现这位小朋友的家长充分挖掘了身边的资源,如自己对桥的了解、帮孩子收集材料搭建桥,带孩子查找各种资料等,激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这位家长的行为感染了其他家长,他们相互学习,使科学活动搜集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家园互动使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教育合力,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为幼儿从小学科学、提高科学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发展,也为构建幼儿科学园本课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课程设计体现“三全”

全面贯彻文件要求。学校统筹制定《城宫计划工作方案》,成立“城宫计划”核心小组,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制订活动方案,落实具体的活动任务,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加强记录和督查,查看每天活动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交流、总结,努力使课程活动富有成效。

全力挖掘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对科技馆、宣武体校、少年宫等校外辅导机构进行调研了解,获取相关单位的支持配合,提供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课程菜单,协助学校进行活动课程的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50个课外小组,涵盖艺术类、科技类、实践类、传统文化类等。课程每周安排3次,每次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小组活动不设置门槛,学生自愿报名,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志趣爱好和学校培养的具体目标而设定。目前,平均每个学生一周活动三天,60%的学生一周活动四天。

课程管理体现“三级”

学校层级做好课程设计与统筹。依据学生的需求,学校开发的课程包括:1.贯通式课程,如美术、书法等;2.专业类课程,如机器人、单片机、彩泥制作、魔术等;3.文化类课程,如书法、国画、京剧唱腔等;4.竞技类课程,如足球、篮球、武术、跆拳道等。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除此以外,学校带领学生开展文化类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走进国子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儿童话剧院等。

年级组层级做好课程选报与管理。为确保课外活动正常有效开展,有效落实计划、组织、辅导、活动内容,学校从安全、人员、时间、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制定了相关的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人手一份,人人明确要求。学校将对担任兴趣小组的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除采取传统抽查的方法外,更注重过程性评估和活动成果展示考核,定期进行总结,期末进行评优,辅导教师的工作也将纳入学年考核评优中。活动结束后负责放学的教师做好管理学生和联系家长的工作,按照学校要求组织学生安全离校。

家长层级做好课程参与反馈工作。每个学期初,学校都要印发家长通知,向家长介绍本学期学校开设的“城宫计划”小组类别、活动内容、任课教师情况,请家长帮助孩子进行选择报名,并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督促。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课程授课,实现家长资源的有效补充。这种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也进一步拉近了家校距离、亲子距离,使得课程的介入主体更加丰富。

反馈效果体现“三优”

优选内容,设立文化讲坛。学校在自选活动基础上,新增“文化讲坛”活动,将更多的名家、大家请进学校,与师生面对面地交流,促进学校国学特色课程的深入落实,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一,面向全体,整理规划讲坛内容。学期初,学校结合月教育主题和学校国学文化特色,进行全盘的谋划,设计如“中秋话月”“走进重阳”等活动。其二,贯穿全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每一次的文化讲坛,学生要搜集资料、认真倾听、对话交流、捕捉关键、做好记录、反馈收获,在整个过程都处于学习状态。

优化形式,展示学习收获。年末学校召开“让规矩回归,让文化传承”庆新年汇演活动,全面展示学生对领会老规矩内涵、践行老规矩要求的成效,同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展示学生课内外的丰富活动成果。整个活动中学生以唱、演、画、舞、谈、诵等方式呈现自身对老规矩的理解与落实,展现了城宫计划的学习收获。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一、互动式初中英语课程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互动式初中英语课程评价,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内容上的评价知识能力与评价过程方法相结合,主体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方法上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式和体系。

1.互动式初中英语课程评价中的学期评价和教学过程评价

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伴随和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本文探讨的英语课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各个教学时期的状态,大致包括学期评价和教学过程评价两部分。

(1)学期评价

学期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前一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策略和态度以及家庭教育的状况。其作用主要有四方面。第一,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第二,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第三,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第四,在学期末,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使其拥有一定成就感的同时,评估其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后续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新学期开始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诊断,并且制定学期评价表,让学生明确本学期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学期评价表,在学期初即与每一位学生开始新学期的第一次交流。通过交流,我了解了学生在学期初的词汇量和对本学期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的基本认知情况,以及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起点水平,然后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学期评价我了解到学生对英语名词的数量修饰词有一定的认知,能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的修饰词,所以在设计《牛津初中英语》(深圳版)8A Chapter 1的language部分时,教学重点就从教材上建议的“a lot of,a little,a few”转移到学生容易搞混的几组近义修饰词的区分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也直接定位在学生的知识盲点上,如no,none,neither及much too和too much的区别上,使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认知情况,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学期评价表,学生也能够初步了解本学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学期末,我让学生对自己这个学期的学业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为确定后续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教学过程评价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兴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我划分出学习单元、教学周和具体教学课时等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评价项目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单元、教学周和课时划分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前填写评价表,形成教学过程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梳理,学习策略的总结和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的疑惑;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建议与意见。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深圳版)8A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下课前三分钟填写课时学习情况评价表。通过认真阅读课时学习评价表,我掌握了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和课堂检测情况,然后根据该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疑惑在教师建议栏中为学生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形成有针对性的师生对话交流。在周末的时候,我会通过“一周学习情况总结表”将学生的一周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要求学生本人对本周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填写本周的学习对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形成善于反思的习惯。同时,我要求家长在认真阅读完孩子的一周学习情况总结之后,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并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参与到学生评价中来。

2.互动式初中英语课程评价在内容上实现评价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的结合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那么对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将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良性的互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每节课结束前五分钟,我让学生在课时评价表的教学内容一栏里填写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快速检测,将检测成绩填入相应栏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学习方法,做到在注重知识本身的同时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同时,在教师评阅完作业后,由课代表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参与情况、学习态度情况等填入评价表中,折合成相应的分数,实现知识水平和学习态度的评价结合。另外,学习策略,即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在评价范围之内。在过程评价表中设计有专栏让学生总结其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另外在评价表里有教师和家长的建议专栏,教师、家长通过填写建议为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实现评价知识与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既重视知识的获取,又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的关系的处理。

3.互动式英语课程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实现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结合

互动式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中,既有学生自评、互评部分,又有家长和教师的评价建议部分,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参与评价的过程形成一个交互影响的模式,有利于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以课时评价为例,每节课下课后,课代表公布本节课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内容包括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得分以及课堂表现情况,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以周为单位累计折算课堂表现分,填写在周课堂参与栏目里,以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综合客观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另外,在同一张课时评价表里由学生本人填写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此外,每周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由家长填写评价意见或建议,使家长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这样,实现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结合,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多视角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

这种评价系统体现出多渠道反馈信息的优势,使评价的结果更全面、更真实,有利于提升被评价者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更有利于各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4.互动式英语课程评价在方法上注重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通过每日的当堂检测和单元检测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课堂参与、作业情况折合成一定的量化考核分数,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同时,我还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要求学生以文字的方式总结自己每个阶段所学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的收获及感悟,且组织成果展示和学习方法介绍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这种利用量化测验进行评价的方式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度,而评语式的质性评价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更为复杂的指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能力。

二、互动式初中英语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新学期开始时制定学期发展目标和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教师通过学生填写的学期教学内容自我评价表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态度、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状况,为后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比如,我从学生填写的学习困难描述“我觉得背单词很困难,总是记不住字母顺序”可以判断出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不够科学。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设计出让学生听教师按音节读单词,学生猜测、拼写单词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读、听、写和记忆单词的方法。事实证明,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正确记忆单词的方法,而且单词拼读和听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阶段,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以教学单元、教学周和课时为单位制定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评价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中是否达标,知识获得的过程怎样,策略如何,还需要怎样改进等。通过这种互动式评价,使教学进入“自我纠正”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除了通过评价表与每一位学生互动交流,激励学生发展之外,还能以这些评价资料为依据,收集信息,量化分析,改进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感叹句的语法教学中,学生在“存在问题”一栏中,给我留言:“老师,我不太明白What+(a,an)+adj+n这个结构中冠词用a还是an?由什么决定?在什么情况下又没有冠词呢?”根据问题,我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节奏,及时再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弄清楚冠词的具体用法。

第三阶段,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再次回到学期初的教学目标上,对照这些指标,反思自己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提高与收获,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例如,在2012年下半年的期末评价中,有学生回顾自己本学期的英语学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学期,我学会了正确记忆单词的方法,从此我并不觉得背单词有多难。我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我相信我还能学得更好……”这样的话让我欣喜。通过填写期末评价表,使学生再现学期教学目标,让其感觉有所收获,并产生成就感,更有利于下一个阶段的教学。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评价,我和学生以及家长一起合作互动,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评价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改进的问题。我将以此文为基础,不断实践、反思和体会,积累更多的评价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卫勇,刘芳.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家长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实验报告

21世纪是高科技的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人,高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幼儿抓起。通过“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想象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为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教育,他的教育目标,内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方法进行,这是幼教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验园对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活动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实验时间与对象

1、实验时间:20__年10月—20__年8月。

2、实验对象:__县第一幼儿园。

二、实验内容

1、通过开放的身边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2、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思考的习惯。

3、引入“田野课程”理念,研究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实验过程(分四步进行)

1、实验前后我对幼儿及家长进行了测试,其内容为:

(1)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主动性好奇心。

(2)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及科学教育能力.

(3)不同年龄的幼儿实验前后的能力对比。

测试题及标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统一制定分头进行。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家长培训

实验前进行了家长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如下:

(1)讲解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的意义。

(2)培训实验内容

(3)指导家庭进行实验教育

我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深入到幼儿家中指导家长进行科学活动。同时定期让家长到幼儿园来与教师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活动,从而达到培训家长的目的。

3、实验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3-4周岁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带领幼儿探索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这个阶段我设计了主题班会《我是环保小卫士》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通过来自与幼儿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主体探索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的有益兴趣养成幼儿好奇好问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习惯。

第二阶段4-5周岁幼儿期,以观察研究自然科学现象,观察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素养。我设计了《霜花》《冰雪系列游戏》等活动注重环境资源对幼儿活动的影响和支持。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广泛调查和综合开发,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突出体现“田野”活动所倡导的真实自然开放的教育情境在幼儿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第三阶段5-6周岁幼儿期,了解关于力、电、磁等简单的物理现象及简单的化学现象。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习惯。使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水注》《你能把它们分开吗?》《飞翔》《有趣的转动》等重视幼儿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半结构(富有弹性的)的课程设计,以幼儿的需要为活动的发展线索,同时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验,总结出培养农村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4、总结成果阶段

三年来开发“田野课程”资源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已经深入人心受到家长幼儿社会的认可。我也得到了锻炼发表了多篇论文。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我们在实验前后对幼儿家长,幼儿进行了测试其结果如下:

1、对幼儿家长的测试结果

表1幼儿家长实验前后科技教育状况的比较

具有科技教育意识

具备科技教育能力

实验前

10

45

实验后

45

70

由表1可以看出,由于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家长的科学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科学意识及教育能力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对幼儿的测试结果

表2小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8.53

11.6

6.67

9.53

7.55

11.22

7.54

8.97

S

4.87

3.21

4.5

4.32

2.6

4.07

2.35

1.89

Z

12.36__

15.03__

15.86__

17.87__

P

0.01

0.01

0.01

0.01

注:n为样本数量,X为平均测试分数,S为样本分数的相对平均分数的标准误差,Z为检验计算结果(按照显著水平0.01或者0.05计算),P<0.01表示实验对照显著性的可靠程度为99。

表3中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观察力

想象力

主动性

好奇心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X

12

13.9

10.9

12.4

8.87

10.9

9.49

12.6

S

4.13

5.65

5.75

6.12

3.76

6.48

4.99

7.35

Z

9.5__

5__

8.12__

3.7__

P

0.01

0.01

0.01

0.01

表4大班幼儿实验前后心理诸因素变化的比较(n=1240)

上一篇:金融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买手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