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23:13:58

湖湘文化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与溯源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1]两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有机联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深入地了解湖湘文化,也要从一个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它。

(一)湖湘文化的定义

湖湘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它经过多年来的丰富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质。从时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自两宋时起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从空间跨度上说,湖湘文化是指湖南省境内的区域文化。在前人对于文化的定义语境下,湖湘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自两宋到近现代的湖湘人民在本地区创造的风俗、道德、艺术、知识、实物、信仰和其他在社会上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复合体。湖湘文化自成一派,有着丰富复杂的文化系统。具体来说,其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湖湘文化中的生活民俗和日常习惯,即湖湘人民对于家庭生活、考学升官、生老病死、节假庆祝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然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物质财富,即反应湖湘人民的观念变迁的历代物质载体。如各种湖南的古代文物、流传下来的湘式建筑风格、生活中的劳作工具等等,都在向人们传达着湖湘文化的广博与绚烂;最后是湖湘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湖南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表现湖湘人民精神世界的内容,也是展现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湘文化的源头

想要了解湖湘文化的形成原因,就要从它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的源头来追溯。首先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双重作用造就了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即儒家思想和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渗透和影响,成为湖南地区的正统思想;而以屈原闻名的荆楚文化则代表着本土文化,群苗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虽蛮野刚烈,却血性十足,有着强烈的本体特色。儒雅清俊的中原文化与刚强野性的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磨合,便形成了湖湘文化刚毅、倔强的独特风格。其次是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重要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所处环境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湖南地区一面临湖,三面靠山,其内部也多是群山,交通很不发达,信息比较落后。而且因地理环境关系,其夏季十分炎热,到了冬季则异常寒冷。春秋两季同样时冷时热,骤晴骤雨,十分易变。在古代时期因其气候条件的恶劣,成为历代官员的放逐之地。尽管后来湖南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发展,成为丰足的“鱼米之乡”,但是这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是将湖南人民锻造出憎恶分明,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二、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与文化展

现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西方概念,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强调的是整体性,是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角度下对其进行评断,很少强调建筑室内空间的独立性。而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建筑领域也开始注重起室内空间的设计感和文化内涵。

(一)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它建立在建筑本体之上,是对建筑的二次完善和再设计。[2]所以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十分相似,但又有些许不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工艺、材料、造价、功能性等方方面面的可行性,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不同之处在于,建筑本体注重的是整体性和宏观性,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而室内空间设计则更注重细节,在意的是各个构造之间的连贯与合理,保证满足人在室内的舒适度和情感需求。可以说,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语境下,人本位的思想更为突出。此外,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还应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设计风格。风格是风度与品格的结合。它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更多的强调其精神性。一个好的设计风格能够触动人心,不仅要有艺术的外在形态,也要有艺术的内在韵味。可以说,风格是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案例的关键所在。

(二)空间室内设计的本土文化展现

虽然室内空间设计是一个外来概念,但是为了让西方设计思想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生根发芽,首先应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奉行的是宗法制,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一直是集体大于个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例如中国最典型的四合院,其空间布局就严格按照辈分资历进行设计,体现出中国的伦理文化。具体来说,空间设计所展现的本土文化构成分为三类。首先是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外形,与西方的空间设计理念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强调的是生活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对于功能性要求不高。其次是室内空间的结构。即构成空间的框架,这就涉及到建造人民的材料选择、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方面。例如,中国人偏爱木材,他们认为,木材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会使居住的人生活更加富足美好。这其中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后是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装饰。恰到好处的美化装饰可以为空间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的装饰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

三、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空间设计领域中,地域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文化表现的不同。[3]近年来,随着湖湘文化的崛起,学术领域的研究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它。如何将湖湘文化的特色和文化精髓很好地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成为每个设计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试举两例,来展示湖湘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如何应用。

(一)心忧天下思想在空间设计中的展现

湖湘文化的核心思想即是“心忧天下”,无论是古代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近代的“救中国必从湖南始”,湖南人一直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抱有着一腔奉献的热血和极高的责任感。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忧天下”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我们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同样应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为他人着想的使用感。如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兴起的“绿色设计”理念,即是强调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放在设计首位,避免材料的浪费,尽量使用环保材料,以减少对居住者的人身损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这与“心忧天下”的核心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实事求是精神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在湖南的文化殿堂——岳麓书院中,高悬着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这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指导。古往今来,在湖南地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进行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成功改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空间设计中,则可以体现为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作为一个考虑全面的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不能一味只追求视觉上的绚烂和不切实际的美感,还应求真务实,考虑到材料的造价、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居住者在此空间中生活的便捷度和舒适度。才能在符合预算预期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高水平艺术风格的室内空间作品。

四、结语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强烈特点又十分宝贵的分支,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来袭,我们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般抵触,而是在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坚守本土文化,把湖湘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应用于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之中,进行中西方思想的碰撞与互补,用湖湘文化的精神感染更多的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设计文化思潮。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CR-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8517(2012)10—0023—02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有着“山水湖南,人文湘楚”之美誉的湖南,在湖湘医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对湖湘医家医著、湖湘中医文化、湖湘道地药材和湖湘民族医药等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湖湘医学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1 湖湘医家医著的研究

1986-1989年禹新初零星整理了部分湖湘医籍,继而曾勇系统收集了自先秦迄今二千多年来湖南医学著作480种,出土医书14种,及历代正史、野史、地方志书、医史专著、人物传记、笔记杂说等数百卷中的有关内容著成《湘医源流论》。书分渊源、学术、人物、医籍四篇,研究湖南医学源流;由湖南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组编出版了大型中医古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该书精选了湖南历代名医的著作100余部汇编而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内容囊括了内经、伤寒、金匮、诊法、医案、医话、养生、杂录等各方面,涉猎内容十分广泛,堪称湖湘医学之大成。

潘远根按历史发展的进程,探讨了湖湘医学发展的脉络。先秦时期,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即可看到湖湘医学的兴盛。其后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一部《伤寒杂病论》又为湖湘医学增色。晋唐时期,湖湘医学走入低谷,而后又起于宋元,盛于明清。易法银等收集考证了有关史志、医籍及著述,共录民国前之湖湘名医666人,编著成《湖湘名中医略传》,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取存著作者68人,分“生平简介”、“医籍简介”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部分,以显示湖湘医学的繁荣;中篇按朝代之序辑与民国前湖湘名医有关之史志文献,以示湖湘名医之辈出,下篇将与湖湘中医有着密切关系的《马王堆医书》、医圣张仲景、炎帝神农氏、药王孙思邈作一概述。张璐砾收集了散落的文献,探讨了刘月恒《生草药性方谱》的学术特色。万胜等认为湖湘中医文献具有历史悠久、著述浩繁、内容丰富、收藏分散的特点,是湖湘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并对当代湖湘五大名医李聪甫、刘炳凡、夏度衡、谭日强和欧阳锜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在湖湘医家妇科学方面,魏飞跃等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挖掘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在湖湘医学伤寒论研究方面,刘仙菊通过文献整理,提出了“湖湘仲景学说”的概念,认为湖湘大地为仲景学说的发祥之地,亦是湖湘仲景学说的起源之地,湖湘医家在注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精究考据,尊重经旨,提“相体辨治”,完善体质学说。

2 湖湘医学文化的研究

何清湖从湖湘文化源流以及湖湘历代名医探索了湖湘中医文化的渊源。湖南,自古就有“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之美誉,自炎帝于姜水而徙于南,数千年来,湖湘文化之发展可谓大儒迭起,书院崛兴,承前启后。荆楚之域,历代名医更是迭起不穷。初有炎帝神农尝百草;汉·苏耽“橘井泉香”流芳百世的佳话;长沙马王堆出土古医书14种,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者毕具,可谓中国医学稀世之璧玉;唐宋以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者不乏其人,汇聚成浩瀚的湖湘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因其做过长沙太守,故亦有称“张长沙”者,其方亦被称为“长沙方”;药王孙思邈与湖湘中医之缘结于涟源龙山,他长期居住于龙山采药、治病,其《千金要方》即撰于此。综观历代湖湘医家所著,医经、伤寒、金匮和养生等面面俱到,形成湖湘中医文化体系;何清湖还总结了医德为先、心忧天下,思变求新、敢为人先,执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并举、中西汇通的湖湘中医精神特质;阐述了湖湘中医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湖湘中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现代湖湘名医、建立湖湘名医俱乐部的发展模式。

3 湖湘道地药材的研究

道地药材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湖湘中医的特色,湖南省地形地貌为东、西、南三面山地围绕,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泊平原密布优越的地势气候蕴藏了丰富大量的药用植物,蔡光先等主编的《湖南药物志》该书收集药物近5000味,其中植物药2077种,动物药256种,矿物药51种,道地特色药材有玉竹、吴茱萸、湘莲、栀子、白芷等,基本收集了湖南境内全部植物、动物和矿物药,全面系统地整理湖南省的中药资源,总结近40年来湖南本草学的发展情况,突出湖南特色,系统地总结了湖湘名家、名方及流传于民间颇有疗效的单方、验方。葛晓舒等也对湖南中医药单验方收集整理情况进行述评。

4 湖湘民族医药的研究

湖南省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省,少数民族55个,近700万人口,湖南省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省内四大主要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即土家族医学、苗族医学、侗族医学、瑶族医学,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至1984年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欧志安引先生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或报道有关湘西苗族医药研究成果。欧志安研究完成的《湘西苗药汇编》,获1981年度湘西科技成果奖,拉开我国苗族医药研究的序幕。此后周卫华探索了湘西苗药治疗妇科病资源。

同时湖南土家族、瑶族、侗族医药研究不断兴起,在学术上有较高的建树。田华咏等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特色,医学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卫生保健和常用的土家族药物,在临床证治上重点介绍了土家族医药的命名与分类,还编撰了《土家族医药研究新论》选录论文30余篇,包括“湘西土家族医药论述”、“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土家医脉学简析”等。在湖南瑶族和侗族医药方面,刘育衡收集整理了湖南流传的瑶族“庞桶药浴”及药浴植物,湖南瑶族传统端午药市调查与比较研究等内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对湖南省境内侗族聚居地的实地调查,共考证侗药689种,整理医方1420首,辨考病名938种,病症453种。而诸国本则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医药和苗族医药的历史、现状做了调查,总结了对当前民族医药继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开业和职称评审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田华咏编纂的《湖南民族医学史》,共十章,25万字,分别介绍了湖南少数民族概况、南土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侗族医药发展史、湖南瑶族医药发展史、湖南民族药资源、湖南省民族医药研究成果和湖南省民族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等。

综上所述,湖湘地方医学内容丰富,具有湖湘地域特色。但我们应客观地看到,一方面,就湖湘地方医学自身内容来说,尚未能系统地揭示湖湘地方医学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研究湖湘地方医学流派而言,尚未对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经验和诊疗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研究探讨,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内容,探讨湖湘地方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促进湖湘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向更高层次发展。

指导老师:易法银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湖湘风格;古筝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7-01

筝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最早见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1]古筝曲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以及其他艺术进行了融合,出现了多种流派,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湖湘地区的古筝曲虽然没有形成独特的流派,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依旧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十余首较具影响力的作品。[2]本文以湖湘地区丰富的古筝文化为切入点,对其地域文化与古筝曲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湖湘文化对古筝曲的影响

(一)南与北的珠联璧合。目前,古筝共有九大流派,九大流派又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中“南派”代表为潮州、浙江;“北派”则是山东、河北。[3]湖湘地区正处于连接南北的中部地带,这也决定了湖湘古筝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融合了南派古筝的含蓄婉约,又吸收了北派古筝的热情奔放,形成了属于湖湘的独特风情。在随后的发展中,湖湘古筝曲既能表达北派的大气、强悍,又能演绎南派的细腻与温文尔雅,南北两派的特点与湖湘文化进行了完美融合。近年来,古筝再次在我国“崭露头角”,湖湘古筝曲借助了湘南民间音乐资源,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湘南古筝曲,这些古筝曲不但保留了传统精神,同时也糅合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赋予了湖湘古筝强烈的时代感。

(二)新与旧的交相辉映。自古传承的古筝曲精品是湖湘古筝文化发展的根源。近年来,湖湘地区的古筝艺术家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意识,通过大量民歌资源对传统古筝曲进行了改编,赋予了传统古筝曲新的生命。这也正是湖湘古筝曲影响力愈来愈大的原因。湖湘古筝曲在传承了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多种流派、风格的精华,最终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但富含传统意蕴,也兼具前卫、现代等风格,这是古筝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其对世界、人生、历史的理解与创新。

(三)湘南的隽永水乡。上述提到,湖湘的古筝曲受到南、北两派的影响,最终的创作也具有两派的意蕴。但实际上,湖湘的古筝曲除了受南、北两派的影响外,还与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有所关联。如李赛君、王佑贵两位老师的作品《汨罗江上》,便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民间文化。该作品对汨罗江上一年一度的赛龙舟习俗进行了描写,以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寄托与哀思。该曲通过古筝琴面与岳山部分的拍打,表达赛龙舟场面的激烈,开辟了湖湘古筝曲创作的新纪元,在湖湘古筝曲中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又如《湘舞》,该曲将现代作曲技术与湖南花鼓戏相结合,采用多调连环叠置排列方法使乐曲在横向的调性变化、纵向的和声纽合,以及调性费置方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除此之外,诸如《浏阳河》《洞庭新歌》等湘湖民歌改编的古筝曲也数不胜数,这些古筝曲将湖南的隽永水乡体现得淋漓尽致。[4]

二、湖湘风格古筝曲《洞庭新歌》赏析

《洞庭新歌》由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创作,该曲主要根据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改编而来。[5]乐曲对泛起层层涟漪、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同时也表达了居住于洞庭湖附近的,朴实、勤劳的农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喜悦的情感。乐曲通过双抹弦、连抹、双托、连托等技法,使得最终的音乐效果更加生动,尤其是左手的吟操按滑,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渔舟之上,一边摇曳着小桨,一边欣赏着湖面上的美景。同时,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人们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与生活情景。将湖湘地区的人文特点、自然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湖南的当代古筝曲无不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印记,形成了独具湖湘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诚然,湖湘地区的古筝曲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或多或少对湖湘当代古筝曲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相信不远的将来,湖湘古筝必会再次突破自我,在世界舞台上一鸣惊人。本文就湖南地域文化对湖湘风格古筝曲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湖湘地区古筝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龙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器乐教学发展--以湖湘风格古筝曲为例[J].音乐大观,2014.

[2]王月明.论湖湘地域文化与本土戏曲音乐的艺术特色[J].长沙大学学报,2014,28(4):9-10.

[3]张晓璇.北方地域文化对北派筝乐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3.

[4]张俊.湖湘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与文化特征――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订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5]田冰洁.湖湘风格古筝曲的演奏及教学探讨[J].神州旬刊,2016(5).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40-02

特色馆藏是图书馆在文献信息的长期收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色文献信息的集合,是形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传统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仅仅指古籍善本,现代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概念已被不断延伸和扩大,不仅包括金石、字画、碑拓、书版、雕刻、名家手稿等各种能够反映图书馆人文底蕴的藏品,而且也涵盖各种特色数据库和特色服务。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应充分体现出所属高校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以及学科重点和专业优势。现在,各高校图书馆在高度重视高科技含量的自动化管理和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打造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图书馆。早在二十多年前,湖南大学图书馆就成立了专门的特色馆藏部门,开湖南省内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之先河。近年来,该馆在特色馆藏方面收获颇丰,但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基于此,笔者对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加强该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的现状概述

湖南大学图书馆源溯岳麓书院御书楼,馆史已逾千年。1985年设立了“友好文库”,专门接受国内外团体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赠书赠款。1989年,在“友好文库”的基础上,辟出专室,创建了“湖南大学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广泛征集海内外湘籍名人的各类作品。目前其藏品可分为五大类:

1、海内外湘籍名人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为三类:一是湘籍名人的字画和题词,包括艺术界书画家的字画、科技界人士的手迹和政界领导人士的题词;二是湘籍名人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有30多位湘籍院士的资料,三湘将帅的老照片以及他们的革命历程等;三是名人手稿及书籍。至今已收藏800多个海内外团体机构及专家学者的出版物近万种[1],陈列展示在友好文库,其中包括丁玲、沈从文、于沙、谭淡、刘永济等著名学者的著作。

2、湖南大学的出版物及硕博论文。出版物自20世纪50年代起,收藏了各类期刊、报刊和年鉴等。硕博论文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已收藏论文15000多册,包括全校29个院系的硕博士毕业论文。

3、特色数据库。湖南大学图书馆目前已有多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如书院文化数据库、湖南人物库、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网站、湖南民俗数据库和金融文献数据库等。书院文化数据库的创建,旨在通过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世人。湖南人物库主要收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海内外享有重大声誉、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湘籍(包括曾经在湘工作过的)知名人士的作品,以更好地弘扬湖湘文化,渲染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湖湘人文精神,向世人展示湖南人的卓越成就。湖南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网站则是针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建设目的及其学科发展方向,从教学科研的需求出发,以某一学科为单元对学科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组织,建立某一学科资源的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和检索平台。内容包括该学科的新闻、文献、课件、会议、人物、机构、专刊、竞争学科信息等内容。其目的是供专业人员准确、快捷地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国际发展趋势,直接获取相关学科资源,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而基于湖南大学厚重的湖湘文化历史积淀及其岳麓书院特有的资源优势来构建的湖南民俗数据库则按照衣食住行、生产商贸、社会组织、人生礼仪、岁时节气、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俗百科、民俗研究等九个栏目全面收集、整理与展示湖南各地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世人了解湖南提供一个信息检索的平台和窗口,使湖湘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升华成为湖湘新文化的因子,并走向世界,让世人从民俗的视角去了解湖南,走进湖湘大地。金融文献数据库则覆盖金融、证券、资本市场、银行、货币、保险、部分综合性经济理论报刊。已收期刊250种,报纸74种,现有数据40余万条,对建立、完善金融科学文献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4、湘籍台胞李佑增先生捐赠作品专室。李佑增先生是著名的竹雕艺术大师,2004年,湖南大学图书馆接受了其大量藏品(包括竹雕作品,字画,邮票,首日封,拓碑,家谱等共计5000余件),并专门为其藏品开辟专室。

5、湖南大学图书馆与湖南省图书馆合作共建的历史文献阅览室,现收藏有古籍文献、相关研究资料以及国家图书馆赠送的《中华再造善本》共20000余册。

二、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过程中重“藏”轻“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湖南大学图书馆对于大多数特色馆藏还只是流于比较粗泛的管理,对其进行的揭示与加工大多仍停留于表层的信息处理,并未能根据专题特色进行深加工和对其信息价值进行全面和多方位的展示,因此无法使文献展示出良好的动态效果。这便使得许多特色馆藏虽然已存在了多年,但不仅是学生,甚至还有很多老师都不知晓,更遑论对其进行利用了。这样不仅不能突出馆藏的特色,保持特色文献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利用特色文献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价值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二)资源共享受到限制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更是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向。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吸引读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直接途径便是资源共享。笔者认为,湖南大学特色馆藏资源的共享还远远不够,主要受到了如下一些因素的限制:第一,图书馆主页上没有明确显示特色资源、特色馆藏之类的标志。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图书馆的主页已是图书馆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窗口,而特色馆藏则是其吸引目光的最大亮点。对于有特色馆藏的图书馆来说,在其主页上的显著位置明确显示特色馆藏的标志是图书馆与其它单位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但是,笔者发现,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主页上虽然已有“湘籍名人作品收藏中心”的链接,但没有明确显示特色资源、特色馆藏之类的标志,且其内容相当空洞,亟待填补及完善;第二,特色馆藏中电子资源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所采用的著录方式不规范,没有统一按照CNMARC格式进行处理。②在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所做的标引不规范,有的用主题词标引,有的用关键词或任意词标引,即使是同一数据库中文献信息的标引也存在前后不一致的现象。③由于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和经验等问题,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也不一致,尤其在书目数据库的建立方面,更是标准各异。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馆藏文献资源的共享。第三,很多馆藏资源通过IP地址限制禁止校外读者访问。以学位论文的检索为例,笔者在湖南大学的校园网内可以进行检索并查看到其文摘,但若不在校园网进行检索则IP地址已被禁止,资源共享严重受限。

(三)特色服务的提供未能及时跟进

对于特色馆藏来说,特色服务无疑是锦上添花,提供特色服务是特色馆藏建设的主要发展手段,它可以将特色馆藏的特色加以深化和扩大。但是,对于湖南大学图书馆来说,其特色服务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其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相对也还比较低。

三、湖南大学图书馆加强特色馆藏建设的对策

湖南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以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老图书馆楼栋为载体,面临湘江,背靠岳麓山,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同时,湖南大学作为千年学府,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应该要充分反映出千年历史的积淀和厚重文化的底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该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一)进一步规范捐赠管理工作,更深层次挖掘藏品的价值

捐赠是收藏的重要来源之一,捐赠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决定了特色馆藏质量的高低。首先,我们应规范作品的捐赠与管理工作,不仅通过目前的打印与邮寄藏书纪念证的形式反馈捐赠者,还应及时在线公布捐赠者的相关情况和更新捐赠信息,达到既展现本馆特色馆藏,又表彰捐赠者的目的;二是应规范毕业生的赠书工作,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赠书,并给予赠书者相应的回馈,成立毕业生赠书专区,将高质量的毕业生赠书收藏进入特色馆藏友好文库;另一方面通过转赠的方式,及时处理与本馆特色馆藏宗旨不相符合的赠书;三是积极联系本校的校友以争取更多的捐赠。校友是母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名校的校友捐赠率一般都达到30%至40%,向校友广泛征集各类特色馆藏文献,是充实特色馆藏的最有效方式;四是加强李佑增先生捐赠作品的管理。为加强对李佑增先生捐赠作品的管理,湖南大学图书馆已特开辟了专室予以收藏,且完成了其作品网站的制作,可直接在线检索到藏品,同时仍需继续加强与李佑增先生的联系,以争取到更多的藏品,进一步充实图书馆的馆藏;五是更深层次挖掘藏品的价值。针对目前对藏品只是进行了初步保存和管理的情况,需要开展对藏品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以更深层次地挖掘藏品的价值。

(二)创建和开放更多具有湖南大学的特色数据库,促进文献资源的共享

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继续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创建。首先,要完善既有的特色数据库。其次,要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数据库。湖南大学是一所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可从学校的优势学科方面切入,创建更多的特色数据库。同时,我们还要开放更多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登录,均不设IP地址限制,无论校内校外均无需帐号和密码。当然,在主页的醒目位置需要设有明确显示特色资源、特色馆藏之类的标志,以给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特色馆藏入口。

(三)不断拓展与丰富其它特色资源

图书馆可以集中收集某一专题的书刊资料,建立主题阅览室,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同时,笔者建议,创建湖湘文化特色馆藏网,弘扬湖湘特色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作为发源地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其浓缩了湖湘文化的精髓,同时,湖南大学培育出的人才,也被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特色烙印。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肩负着反映高校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神圣使命。因此,笔者认为,创建湖湘文化特色馆藏网以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湖湘文献,进一步弘扬湖湘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更好地为教学和海内外湖湘文化科研的开展服务。

四、结语

总之,特色馆藏的建设关键要在“特”字上做文章,需要针对各个具体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任务和服务对象的性质,制定“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的基本馆藏原则,依托各个图书馆自身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和挖掘,并进一步打造相应的特色服务。

参考文献: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主持人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地域文化研究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此处长江流域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均是极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故而均列入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规划之中。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四校联合主办“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首届高层论坛”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两地50多位专家学者在此共同探讨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及两种文化的比较与交流。这次论坛开启了一种很好的地域文化交流模式,本辑论文由此次会议论文选出。

(朱汉民教授)

[摘要] 湘学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有学理意义的学术思想。湘学史经历了产生、成型、发展的过程,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关键词] 湘学;源流;学统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1—0005—07

湘学即湖湘传统学术,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区域性传统学术形态中的重要一支。湘学经历了一个产生、演变、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并在此历史过程之中形成了湘学学统。

湘学研究的历史也已很久,早在南宋湖湘学术兴盛之时,湘学就开始成为学界思考、讨论和研究的对象与话题,并留下许多的文献与论著。由于湘学历史长,学派、人物和著作众多,研究者较多采取对湘学具体人物及其学派的研究,而较少对湘学作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将它与中国传统学术关系作总体把握。

本文主要讨论湘学的源流与学统问题,我们首先探讨湘学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考察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并以此开始展开对湘学的综合性研究与思考。一湘学的渊源

湘学是什么?此“湘”是指湘人或产生于湘地的学术,此“学”是指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所以,学界一般是以两宋时期的周敦颐、胡氏父子作为湘学的开端。他们的学术是湘人之学或产生于湘地之学,同时也是具有学理意义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想。

但是,由两宋时期的湘学还可以进一步上溯。晚清一些学者就强调湘学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他们认为可上溯到先秦时期。戴德说:“三闾(屈原)以孤愤沉湘,元公(周敦颐)以伊尹为志,遂开湘学仁侠之大宗”。 戴德诚:《湘学类纂·湖南宜善守旧》他以屈原为湘学的宗主。叶德辉则进一步提出:“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 叶德辉:《郋园书札·答人书》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1期朱汉民:湘学的源流与学统应该说,我们把周敦颐作为湘学的奠基人、宗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宋代一些著名学者早有此观点。但是,把屈原甚至熊鬻作为湘学的“大宗”,则有进一步考究的必要。

首先,叶德辉以湘学“肇于鬻熊”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鬻熊是楚国的开拓者,后来还留传《鬻子》一书,但这部书于何时成书,至今还是个疑问,而且鬻熊只是楚国的创始人,而湖南至战国初才纳入楚国版图,所以鬻熊与湖南并无直接联系。然而,屈原则不相同。他在流放湖南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其中蕴含十分丰富的历史、哲学、政治、伦理、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观念,并对以后的湖湘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相继又有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大批学者流放或寓居湖南,在此期间他们创作了许多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等各种学术思想领域。因此,这些学者的学术思想是与“湘学”有关联的。

那么,屈、贾、柳、刘等人的学术思想在“湘学”的脉络中应该如何定位?

一方面,我们应该肯定,屈、贾、柳、刘等士大夫在湖南寓居期间所形成、撰述、传播的各种知识、观念、学问均具有湖湘地区的地方性知识的意义,因而能够纳入到湘学的脉络中来。屈原在沅湘之地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包括《九歌》、《九章》、《天问》、《渔父》、《招魂》等篇章,这些作品大量汲取了沅湘地区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宗教思想、社会理念、人生哲学、艺术思想等。当后来的文人学者从屈原的诗歌中考察楚人关于社会、历史、政治、道德、宗教、自然的认知时,这些体现楚人的观念形态无疑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意义。贾谊的知识学问也是如此,尽管贾谊是中原地区的才子,年少时即“颇通诸子百家之书”,他寓居长沙期间,主要是将中原的知识学问传播到湖南地区来。但是,他在寓居湖南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仍有很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特点。一方面,他在湖南期间写了《吊屈原赋》、《鹏鸟赋》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的诗赋,尽管诗赋主要是表达主观的情感世界,但其中仍反映出一个中原士大夫流放到湖南这个独特自然、文化环境下的思想观念,包括对自然天道、社会政治、人间善恶的知识与观念,其中的《吊屈原赋》还体现出贾谊在思想上、情感上对屈原的传承,这也是地域性知识观念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在长沙王太傅任内的一些重要上疏,如《谏铸钱疏》以及关于礼貌大臣的《阶级》等文亦反映了一个在湖南这个皇权边缘地区的士大夫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独特见解。

其次,我们也应该指出,屈、贾所留下的著述,还不是标准的湘学形态,因而就更谈不上湘学学统的开创者。一方面,湘学之“学”首先是指学理化的知识系统,而屈、贾所留下的著述主要是表达主观情感思想的文学作品,而并非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即非标准的“学”。另一方面,湘学之“湘”作为一个政区的符号,以及与政区相关的文化区符号,能得到普遍公认也是到较晚之后,屈原的作品向来是被纳入到另一个区域文化——楚文化即楚学系统之中。由于上述原因,屈、贾的作品既然不是标准的学,也就不可能构成地方性知识体系传承的“学统”。

由此可见,在湘学和湘学学统的脉络中,屈、贾等人的著述及思想应该属于“渊源”的性质,而并非湘学之“大宗”或成型的形态(叶德辉认为湘学“成于三闾”)。这样就可以明确屈、贾等人在湘学脉络中的定位,即我们肯定屈原、贾谊等流寓湖湘的文人学者给这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湖湘带来了以文字、书籍为载体的各种知识与观念,这些知识、观念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并对后来的文人学者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应该将它们纳入到湘学学统的脉络中来,将其看作是湘学的源头。同时,我们也要指出,屈原等人在湖南地区留下的著述还不是真正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想,更没有形成以学术思想为基础的学派、学统,所以不能将屈原、贾谊的著述看作是成型的湘学形态。二湘学的成型

最后,我们对湘学学统中的承传关系做一补充论述。一般而言,在湘学学者群体中,大量存在着脉络清晰的师承关系或学术继承关系。如南宋湖湘学派是一个学者众多的庞大学者群体,他们之间均有明确的学术师承或家学渊源的关系。胡宏与张栻、彪居正是学术师承关系,胡安国与胡寅、胡宏、胡宁是家学渊源,同时,他们与北宋的周敦颐之学亦有着间接的学术授受关系,因为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而胡氏父子张栻则是二程的学术传人。可见,宋代湘学学者之间的学术师承渊源是比较密切的。明清以后的湘学学者的师承,家学没有那么突出,但仍然是存在并发挥了作用的。譬如明代王船山曾于崇祯11年(1638年)就读于岳麓书院,当时正是吴道行任山长。吴道行是南宋湖湘学派学者吴猎之后,吴猎是张栻弟子,并被全祖望赞誉为“岳麓巨子”。吴道行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继承并弘扬了湖湘学统,故而对王船山的学术旨趣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又如清代道光时期肆业于岳麓书院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崇焘、刘长佑等,均共同师承山长欧阳厚均,体现了他们相同师承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脉络清晰的师承关系或学术继承关系,强化了湘学学统的建构。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米丹尼;岳麓书院;19世纪;湖南;经世治国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5—0032—05



湖湘学派是一个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地域性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上来说,湖湘学派是程颢、程颐理学南传的产物。以性为本体的理学思想与重践履的经世学风构成湖湘学派的重要特征。其主要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在传播、研究理学时,皆是以书院为基地,将湖湘学术特色发扬光大。张栻于乾道初年所主教的岳麓书院,使得湖湘派经世传统绵延不绝。在心性哲学的指导下,重经世、讲躬行的学风,关心民众、国事的民本主义、民族主义思想通过书院得到推广,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湖南文化传统

朱汉民:《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5页。。湖湘学派与书院的互动关系,一直是书院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学界朱汉民、邓洪波等学者均对此作过专题研究。海外汉学家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狄百瑞(Theodore de Bary)、朱迪思·惠特贝克(Judith Whitbeck)等人也探讨过书院与地域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海外汉学是一门近代边缘性学术,书院研究在海外汉学领域属于后起之秀,一直处于支流地位的英语世界书院研究,近年来出现了诸如万安铃(Linda Walton)、麦哲维(Steven Miles)、米丹尼(Daniel McMahon)等研究书院的海外学者,并且越来越多的海外汉学家开始关注书院与地方文化的关系。他们研究视角独特,学术风格自由灵活,学术竞争气氛活跃,在许多学术会议上均提交发表了与书院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学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虽然研究主体与国内学术界相同,但其研究视角与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促使我们取长补短,在不断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的加强对书院的研究。海外汉学家选择书院为研究对象,并将地域文化与书院结合起来探讨,主要是因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机构,兴盛于宋,宋代精英的地方化趋势是当时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书院在精英团体的形成与地方化中起到了培养与凝聚的核心作用。将西方汉学家关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史主题和中国历史独特的书院研究主题加以讨论,可融义理于考据之中,满足西方汉学研究的功利和实用目的。

美国学者米丹尼《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

McMahon, Daniel: “The Yuelu Academy and Hunan''s NineteenthCentury Turn Toward Statecraft.”Late Imperial ChinaVol.26,No1,2005, pp.72—109.一文作为2003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会议论文推出,2005年发表在美国《晚期》(Late Imperial China)期刊上。作者米丹尼1999年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学,现聘任为台湾清云科技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米丹尼教授一直致力于东亚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对清代湖湘学者严如熤作过专题分析,并出版了相关专著。

《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通过描述岳麓书院的兴复发展,阐述了罗典、严如熤等湖湘学者、经世派先驱以书院为基地,聚集士人社会网络,引导湖南向经世治国转变的历史。作者采用大量历史文献,将对岳麓书院与思想家的研究置于湖南以及具体的社会背景中来讨论,将传统意义的思想史延伸为地方社会文化史,这也是本文两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经世”(statecraft)和“网络”(network)的关怀所在。围绕着这些关怀,作者扎根于一时一地的历史场景,追随着历史人物的足迹,从地域与文化史的角度抒写了湖湘文化璀璨篇章。

全文除引言外,共分为11个小节,章节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第一小节概述了岳麓书院的编史,叙述了岳麓书院在历史中的地位,交代了历史的上下文。第二小节主要叙述了宋明时期,官方合作与书院断断续续的发展。第三小节描述了清代早中期省会书院的崛起。第四小节主要探寻了书院“官学化”的作用。第五小节叙述了过渡中的书院山长罗典。第六小节介绍了罗典的学生。第七小节则是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介绍了和珅之后罗典学生的作为与情况。第八小节以严如熤为例,描述了学生与书院的关系。第九小节阐述了19世纪早期书院的空前繁荣状况。第十小节叙述了19世纪中晚期岳麓书院的影响。最后一小节为结语部分。全文主题鲜明,行文紧凑,文章结构合理有序。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陈仙:岳麓书院与湖湘经世传统米丹尼《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叙评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湖湘文化;服刑人员;改造

文化是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监狱文化建设的大背景的推动下,所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改造的创意性文化改造模式,在坚持常态性文化改造模式的同时,已成为监狱文化改造罪犯的新颖手段。湖湘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存在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在了解罪犯改造的特征基础上,将犯罪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置身于湖湘特色文化中,进而突出民俗文化的改造作用,从而有效提高监狱改造质量。

一、湖湘文化的渊源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二、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服刑人员改造的有益启迪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淳朴重义”

“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淳朴重义”更加凸显了湖南地域特色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外向关系处理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儒家为基准,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儒家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营造出一种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社会和谐气氛,这对于正确处理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服刑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第四条(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与上述的理念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行为规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勇敢尚武”

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与“淳朴重义”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服刑人员在日常改造中,要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制内心的不良改造情绪,改恶向善;明辨是非,在面对监狱的反动势力要勇于和其作斗争;不畏生死,在自然灾害事故中,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能挺身而出等等。

(三)“经世致用”

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在监服刑的罪犯来说,最务实的莫过于积极配合监管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将这种湖南人特有的精神品质得以充分发挥。

(四)“自强不息”

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在率先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还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和精神,一脉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监管工作中,要鼓励服刑人员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全面地审视自己,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获得从宽待遇,进而获得行政或刑事奖励。

三、湖湘文化建设在改造服刑人员中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建设在服刑人员集体教育中的效应

在监狱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美德的大环境,进而突出湖湘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共鸣启示。比如在监舍墙上挂贴湖湘文化中的一些精髓故事、名言、格言,引导服刑人员学习优秀的湖湘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举办湖湘文化经典名篇的背诵比赛,如《楚辞》之作,忧愁幽思,奏出湖湘大地古老而悲壮的爱国乐章;贾谊伤怀,《鹏鸟》抒志,与屈原一脉相承,奠定湖南文化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精髓,陶冶一代代湖南志士之情操,让服刑人员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伦理文化。将这些知识内化为理性的人生,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在服刑人员的群体中极易形成辐射和整合的效应,这种精神一旦固化,将大力推动监区的文化建设和改造氛围,对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积极良性循环作用。

(二)湖湘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

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以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促进服刑人员的教化。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地域性文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中的人伦亲情美德。现在我国监狱中的所谓“亲情帮教”,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亲情作为奖励,运用监狱外的多种社会资源,形成社会与监狱共同矫治的教育感化体系,对罪犯起到良好感化教育作用。以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促进服刑人员教化,这种人道观念对服刑人员的教育和反省起着积极的创新作用。

四、湖湘文化建设促进监管改造工作创新和发展

(一)湖湘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民警的个人素养和创新改造理念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基层监狱司法工作人员大多来自省内,湖南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那么自然而然地对于湖湘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和领悟。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监狱民警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服刑人员。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愈来愈激烈,矛盾愈来愈复杂。作为一个监狱民警,不仅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监狱民警经常面对的是一群心理扭曲的犯罪群体,自身的心态非常重要,所以民警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营养,化解服刑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化解民警与服刑人员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监狱民警要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个角度切入服刑人员的改造切点之中,将服刑人员引向善的方向、美的方向,从而有利于服刑人员的积极改造。

(二)湖湘文化中丰富教育改造的理论内涵,对于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刑人员教育感化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湘文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首要任务是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的公民。鉴于此,基于传统文化的存在,监狱的亲情电话、亲情帮教活动等方式,容易被服刑人员所接受,从而使服刑人员改造过程充满了人道主义和谐。同时,监狱在服刑人员中用《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教材,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灵洗礼,用传统文化重建服刑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监狱的本质是国家法定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具有惩罚和改造双重作用,应当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感化手段实施,应该把握适度的原则,防止极端化。

(三)湖湘文化建设可以创新和发展完善教育行刑理论,教育民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建筑元素;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99-02

在“产业”的语境下“创意设计”已不仅仅是个“设计”的概念,其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范畴,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比如“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概念的提出就是例证。这些概念的实现要有两方面的基础:首先要有支持可以被“创意”的个性化地域文化,且这个“文化”一定有区别与其它地域“文化”的看点或买点;其次还要“设计”出可被消费的产品,且这个产品即承载有某个地域性文化,又在消费者自身文化可理解的范畴之内。可见,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也必须是“地域性文化”与“现代性设计”的完美结合。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创意设计产业,从国家到地方相续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政策和规划,各地创意设计产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在各地发展的效果上看有四方面的不足:一是产业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比如大家都发展动漫、动画产业;二是创意产品缺少“在地”文化内涵,大多产品都呈现的西方的文化观念,缺少与当地文化关联,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反而对本土文化不慎了解;三是产品还停留在“商品”的阶段,远没达到“百姓日用”的层面,也就说文化产品没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四是过度注重“硬”的产品,对“软”的文化缺少思考,在区域文化的营造方面涉足较少,使得创意设计产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实,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到中华文化圈,小到一村一镇,我们的先民们都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场”,无论是建筑、器物、衣着、行为等等都非常有序的在这个“场”中运行。从这个层面讲,我国的“创意设计产业”古已有之,并且发展的很有系统性。就以湖湘建筑元素为例,建筑的造型、建筑物上的绘画或雕刻的精美图案,这些大都是有关劳动、伦理、生活等情节或形象,在文化教育和传播媒介相对不发达的古代,这些无疑是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站在今天的创意设计产业的视角看,矗立于三湘四水与青山碧水间的古老湖湘建筑,同样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儿女的艺术情趣、思维审美和人文取向。这些古老湖湘建筑不仅是艺术设计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有了这些物质载体,艺术家就能将艺术想象中创造的虚幻世界确定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上,成为物态化的东西,也只有在这物态化的过程中,这个想象中的幻想世界才能在不断的现实的修改中真正获得实现,转化为艺术品,当下创意设计产业是很有借鉴与开发的意义。

湖湘大地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以岳麓书院、衡山南岳庙等为代表的湖湘古建筑,有134处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群之中,尚有湘中地区的体仁堂、柏荫堂、韦伯堂,湘南的阳山何氏、板梁刘氏等古民居尚未列入其内。湖湘建筑尤以自上古沿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和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衡式建筑,最具特色,尽显了湘人浪漫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湖湘建筑的装饰,多采用的形式为石雕和木雕,并配以精美华丽的壁画。而雕刻或壁画的题材也非常丰富,有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瑞兽,也有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更复杂的还有演义传说与戏曲故事的演绎。除了使用壁画进行彩绘,湖湘人家也喜爱用书画来装饰屋宇,如湘南阳山何氏古建筑研经堂内壁尚可见到一代名流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题壁手迹。这些建筑也为现代计等提供了参考和素材。

一、岳麓书院与现代设计

湖湘古建筑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要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校园里面。岳麓书院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书院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古树环绕,幽静雅致。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圣殿”,它作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标志着湖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局面的打破和湖湘文化的崛起。而湖湘文化的诸多特质,特别是思想学术方面的特质,均在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岳麓书院是书院园林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为“天人合一,朴实无华”,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喧闹花俏,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文人气息十分浓郁,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其格调崇尚自然,取景于自然,不求雕饰和华丽,讲求宁静、清幽、雅淡,院内古木参天,青草铺地,建筑依山势逐步升高,与山景融为一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它的造型样式、结构布局等。

正由于岳麓书院承载了湖湘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象征,所以,很多设计作品当中,都喜欢用岳麓书院作为图形元素来表现湖南,诊释湖湘文化。如何继承湖湘文化传统来适应现代设计呢?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照搬过去建筑语言自然是复古,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用现代方法进行抽象、提高和再创造,就不是复古,而是尖端。”因此,我们要使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湖湘文化形式,就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取其“形”当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对传统纹样的再创造,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湖湘文化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用以表达设计理念,体现民族个性。

如郭天民设计的《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一书的封面就是采用马赛克效果的岳麓书院作为背景图片,用岳麓书院这一典型的视觉语言象征湖湘文化。

又如《长沙印象》系列招贴中,设计者即是用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书法艺术的形式写就的“千”“年”“学”“府”几个大字巧妙地与岳麓书院的造型异形同构,融为一炉,用岳麓书院这一视觉元素抒发对于长沙乃至湖南的印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的岳麓书院已经不是写实、具象的形象,而是在取法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概括、抽象出来的视觉符号。

另一幅《长沙印象》招贴也是选用岳麓书院作为其中的设计元素,但创意点却与前例迥异,饰有汉代最有特点的典型纹样流云纹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碗,近处的碗口边沿是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的剪影,远处的碗口边沿却是长沙现代城市建筑群的剪影,古今对比强烈,传统与现代在对比中却又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共同诊释湖湘文化的意蕴,将对长沙的印象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出来。

当然,除了岳麓书院之外,湖南还有很多极富特色的典型古建筑如爱晚亭、天心阁、岳阳楼、石鼓书院等,不仅其本身造型别具一格,是优秀的建筑典范,而且也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不竭的创意灵感。

二、湘西吊脚楼与现代设计

湘西吊脚楼在国内享有盛名。吊脚楼是湘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传统建筑之一。它是一种半杆栏式建筑,是湘西南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民居,也是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样式中最为世人所倾倒的特色建筑物。吊脚楼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即所谓“山地水居”。《楚辞・湘夫人》记载着:“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可见这种建筑形制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因长期共同生活,境内土家、苗、汉等民族在建筑形式上日趋同化。早期的吊脚楼由杆栏式建筑发展而成,形成“楼阳台”。屋檐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名“飞檐”。布局上,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错落有致。近代吊脚楼,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屋顶多为歇山顶,栏杆及柱子、横杨等均雕、画各种吉祥图案。现代吊脚楼更讲究结构和造型。出现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使用预制板、小砌块等建筑材料,内墙外壁注重装饰和色彩,屋顶保留飞檐翘角,建筑环境更趋庭院园林风韵。

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若能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可以为现代建筑增辉添彩。

如由湘西自治州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吉首武陵综合楼,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立面清秀挺拔,结构紧凑,局部楼廊采用仿吊脚楼模式,雨棚饰以琉璃瓦,建筑风格颇具民族特色。

又如李渔“兰泉”酒包装设计的创意灵感也是来自湘西的建筑景致,用湘西民居、湘西少数民族的姑娘和小伙儿作为其包装设计的造型元素,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作品中,设计师极力表现一种承接自然之美,运用湘西的独特建筑和民族色彩传达出一种民族质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承接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地把湖湘文化内蕴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的精神文化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要将湖湘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元素传达给受众,我们就必须寻找其典型的、可视的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我们可以研究湖湘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发掘其中的形体、纹样、线条、颜色等形式符号,用以作为现代设计中的造型元素,将湖湘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这种“形”的延伸是民族主题的继承和延伸,也是现代设计工作者进行创作的灵感之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图形的产生都与它所属时代的审美标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是对过去资料的照搬和简单的删减,而是要根据现在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传统图形,也是国际设计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0598),项目名称:“两型社会”背景下湖湘文化与创意设计产业结合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彬彬,张同标.湖湘文化的建筑情怀.湖南日报,2005年10月21日.

[2]蔡栋,朱汉民.湖湘文化三谈.湖南日报.2001年9月9日.

[3]李渔.设计世界之星一一著名设计家李渔20年设计录.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4]郭天民.文心雕虫・郭天民书籍设计作品.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强县

湘潭县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湖湘学派发祥地,莲文化历史悠久,成功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诞生了“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一代伟人、开国元勋,孕育了国学大师王]运、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旷代逸才”杨

度……文化的深厚积淀,铸就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县域精神。

1 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 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

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央六部(委)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县城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

1.2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目前,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

1.3 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1.5 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

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 “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

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

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

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不仅交通条件优越,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时隔十多年,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 突出地方特色,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2.1 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2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湘潭)湘莲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文化强县。

2.3 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4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打响做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

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村),提升镇村旅游名气,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融入大韶山旅游圈,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

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以资产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加快发展数字媒体,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依托齐白石纪念馆,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

2.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湖湘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1湘潭县文化建设现状

1.1县域文化网络逐步形成。全县已构建成覆盖县、乡、村、社的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创造了条件。目前,县级拥有县文化馆、图书馆、花鼓戏剧团、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白石文化广场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公益文化活动场所。文化馆已达到文化部县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图书馆藏书15.7万余册,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网点,被评为县级公共图书馆二级馆;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央六部(委)确定为“红色旅游圣地”、“全国百佳旅游景点之一”;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集电影放映、表演、乒乓球训练、器械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白石文化广场集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文艺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此外,修复开放了齐白石故居,完成了尹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建成了省电视监控的高标准文化库房。19个乡镇均建有宣传文化站,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云湖桥镇建成投资20多万元的文化大楼,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百强文化站”称号;石潭镇建成一栋400平方米的文化广电大楼,图书借阅、文艺培训、活动开展等功能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蓬勃发展,县城社区和50%以上的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中心图书室。1.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目前,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县内普及开展,村村有节目、月月有活动。同时,在节目内容、节目表演形式等方面力求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如闹元宵龙狮彩车游城、元宵文艺焰火晚会、石鼓•青山唢呐、湘潭花鼓戏、皮影戏、剪纸等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项目已成为我县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各社区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排练健身舞、腰鼓、狮龙表演等节目,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1.3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该县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库存文物均得到有效保护。故居、齐白石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鼓•青山唢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石鼓木偶和响塘纸影戏被列入湘潭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局和广播电视台。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其内部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方案设置。有序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1.5文艺培训和创作成绩突出。全县文艺培训经常持久。县文化馆常年开设声乐、器乐、舞蹈培训班,近10年已培训学员5000多名;各乡镇常年开展文艺培训,参训人员达12000余人。文艺创作成绩喜人。群舞《QQ宝贝》在湖南省“三湘蒲公英”青少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歌曲《江边有个湘潭县》在湘潭市“湘人湘歌”大赛获一等奖,论文《鸣箫牌子与筚管浅谈》获文化部“群众文化理论论文”评奖活动金奖,新编剧目《花郎缘》、小品《照镜子》、《太后吉祥》等广受称赞。尽管该县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基层活动在丰富,但其内涵有待提高;群众参与面在扩大,其组织化程度有待加强;阵地在拓展,其规模和影响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经费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的一大难题。县级财政吃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限,在乡镇一层尤为严重。尽管对文化经费的投入有文件规定,但真正落实很难到位。除了人头经费外,县、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乡镇文化站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二是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齐白石文化旅游区项目计划自1999年实施以来,至今仍未达成预期效果。白石镇是齐白石大师的故乡,不仅交通条件优越,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齐白石早期艺术渊源、贡莲等乡土特产、湘中民俗风情、亚热带山区风光和风水、民间传说等相互融为一体。根据湖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岳阳-长沙-韶山-南岳-郴州的“名人名城名山名水旅游走廊”,新建的白石文化旅游区正处于这一走廊的中点站,是省旅游重点确定的“长沙-韶山-乌石-花名楼-白石”名城名人胡里游的一部分。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平方公里,主要建设“三区一中心”:白石艺术园景区、莲花寨景区、紫荆湖竹海景区及中心贸易区。此外还有黎氏八骏艺术馆、晓霞宾馆等休闲娱乐设施。白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走旅游开发之路切实可行,前途广阔。然而为什么从1999年的项目制定到现在的2014年,时隔十多年,这旅游开发却看不到当年计划之中的成效呢?

2突出地方特色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2.1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湖湘文化体育、金霞山广播电视中心(含广播电视自立发射塔)、县文化馆文艺培训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县电视台、纪念馆、白石文化广场、湖湘文体公园等重点文化阵地建设;在滨江风光带项目建设中,着力融入历史和湖湘文化元素,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一条集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品赏于一体的综合性景观长廊。加快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文化室建设,形成县有园、乡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县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2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原则,加强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在居民小区建设一批文体活动中心和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农村切实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组织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的群众文体活动。重点办好中国(湘潭)湘莲文化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文联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定期举办乡镇唢呐艺术大赛、龙舟赛、花鼓戏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积极繁荣文化创作,建立优秀作品奖励机制,依托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定期举办湘莲文化艺术节和多种形式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文化艺术人士来湘潭县采风、创作,弘扬湖湘文化、白石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文化强县。2.3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湘潭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必须深入挖掘湘潭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气息。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大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力度,加快文化遗迹的修复建设速度,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保护开发罗亦农、王闿运、黎氏八骏等名人故居地;加快易俗河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展示以“千年洛口”为核心的文化名片,提升县域文化品位。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鼓青山唢呐”的传承保护为重点,鼓励更多民间艺人投身这一领域,推动我县唢呐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完善市县两级非遗代表作保护名录,加强对白石书画艺术、白石胡秀英剪纸、石鼓木偶戏、石鼓油纸(布)伞制作工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神洲人文圣地、三湘生态乐园”主题,着力打造“人文之旅、红色之旅、生态之旅”三个品牌,打响做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弘扬湖湘文化品牌。挖掘湖湘文化内涵,传承湖湘人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和务实拼搏的进取精神。发展湘莲文化品牌。弘扬湘潭县爱莲、植莲、咏莲的文化传统,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湘莲文化节,以文化艺术作品展、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充分展示湘莲文化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形象。二是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生态休闲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开发以金霞山、晓霞山、昌山、花石水库、中路铺水库、上石坝水库、湘江水系、涓江水系、涟水水系及易俗河老街为主的山水品牌。积极发展农业生态休闲游,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名镇(村),提升镇村旅游名气,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整合旅游资源,创建一批上档次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酒店,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加快与韶山、衡阳景区对接,融入大韶山旅游圈,努力将该县由旅游资源大县打造成为省级旅游强县。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传媒产业。依托电视、报纸、网络三大媒体传播平台,以资产为纽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调整媒体结构和节目布局,打造新闻服务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加快发展数字媒体,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印刷产业,建设湘潭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园。四是大力发展书画产业,依托齐白石纪念馆,筹建书画艺术品一条街,建立书画艺术创作交流中心,健全艺术品交易拍卖市场,擦亮“中国书法名城”“、中华诗词之市”等品牌。2.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县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占比不少于1%,且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和社会影响大、群众受益度高的文化事业建设,设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明确文广新局、旅游、规划、财政、工商等部门引导和支持文化发展的具体举措。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发展领域,狠抓文化项目招商,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发展。

作者:蔡月芝 单位:中共湘潭县委党校

上一篇:疾病预防范文 下一篇:输配电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