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7 12:19:16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1篇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火烧云》是已故的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萧红。(萧红是三十年代的青年女作家,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小黑板出示: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今天我们读通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配合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板书:

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颜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2篇

简单地说完了“闪光点”和“创新点”之后,我想重点说说“遗憾点”。这些“遗憾点”也是我在听课中经常遇到的,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更多一些。

《火烧云》我教过,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作者萧红。文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展现了绚丽多彩、美妙奇异的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段要求,从“真语文”的角度审视这几份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有的教学目标过大,有的教学内容过杂,有的教学环节过多。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教学形式化较重,存在着“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给人一种“似雾,似风,似雨”的迷茫感觉。这样设计,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果。

先说教学目标过大的问题

我仔细看了,有一份教学设计确定了4个教学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通过《火烧云》的学习,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恕我直言,这个目标定得太大了,这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一节课怎么能实现这么大的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过大,其实质就是淡化目标,也可以说没有目标,这可能导致在教学中“抓不住”,缺乏具体实在的东西去落实,甚至会随意发挥。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目标过大的问题呢?

认真读课文,我们会发现,第三自然段描写火烧云颜色千变万化,瑰丽无比,用词非常准确:“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另外,这也是一个排比句。在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排比句:“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由于傍晚透过云层的阳光是红色的,人与动物身体颜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现不同的色彩:照到白色的物体上,呈红色;照到红色的物体上,呈金色;照到黑色物体上,呈紫色。用词既准确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样。通过以上简析,第二个教学目标不妨定为:“练习仿写词语‘红彤彤’‘半紫半黄’;练习仿写排比句子‘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样一改,就把大而空的“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教学目标,变得具体了,可操作性强了。

再说教学内容过杂的问题

在一份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解释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名词。教案写道:“‘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两句中有两个名词,一个是‘火烧云’,一个是‘霞光’。‘火烧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烧云’是云彩受夕阳照射而产生的,呈红色;‘霞光’,指太阳落下地平线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因此,傍晚被阳光照射得红彤彤的云,叫‘火烧云’;而火烧云反射到地面上来的光,叫‘霞光’。”再恕我直言,这样设计,是科学课,而不是语文课,这个教学内容与语文毫无干系。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要知道,在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大于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一定与语文有关。语文课无论怎样设计,一个根本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去学习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内容过杂的问题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您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就拿识字教学来说吧,与其解释“火烧云”和“霞光”这两个概念,倒不如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动笔写一写这5个字,重点指导“烧”字和“霞”字的写法。“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霞”,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小学阶段,一定要把识字写字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千百年来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如果不重视汉字教学,将会在历史上铸成罪过。我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再说教学环节过多的问题

有一份教学设计,我数了一下,两课时一共设计了十几个教学环节。从让学生看火烧云录像开始,到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萧红的有关资料结束,虽然处处充满了时尚元素,但千头万绪,模糊一片,弄得语文支离破碎。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太多的资料补充,有太多的媒体演示,有太多的“小组讨论”,有太多的片面追求形式的做法,学生所得必定“浅草才能没马蹄”。

那么,怎样解决教学环节过多的问题呢?

我建议,运用三个原则:(1)取消原则。把一些非语文活动的环节省去,“冗繁削尽留清瘦”,留什么?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留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留住了这些内容,就是留住了语文。要知道,读和背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2)精简原则。把提问精简到最低限度,根据思考价值和智力层次两个要求,设计提问。有的教师误认为启发式教学要训练学生思维就得提问,殊不知两者并不是一码事,提问可以是启发性的,也可以是毫无意义的,不能把宝贵的40分钟浪费在一问一答上。(3)合并原则。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操作程序不能拖泥带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练习读写。当下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三少”现象:学生读的少,写的少,思考的少。其中,写得少更为突出,课堂上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古人讲“空谈误国”,上课空谈,就会误人。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一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3篇

细 读

文本细读能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精细解读是上好课基础。

首先,熟读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对弟子们说,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要读出味儿来、背出智慧来。是啊,熟读百遍,其义自现!拿到一篇教材,我都要放声朗读,沉浸其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本的价值。尤其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段落或句子,在备课时,我总是首先背熟。为了上好老舍写的《猫》这一课,我朗读了十几遍课文,能很流利地有感情地背下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背”得不错。在老师亲自背诵的示范下,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就会得到空前的高涨!

其次,了解写作背景。现行教材中90%都是名家名篇,大凡名家名篇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来的心境和态度,会使文本解读更全面,而且老师也能更有效地调控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出现的情感价值观的偏离。比如,对《麻雀》一文的解读,我们通常根据参考书把情感落脚点定位在母爱力量的伟大上,如果结合作者屠格涅夫生活在俄国农奴们受剥削、受压迫、没有自由的时代,结合他的著作《猎人日记》,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除歌颂母爱的伟大以外,作者还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庞然大物,只要敢于斗争,弱小者最终是可以战胜最强大者的道理,以此来唤醒广大的农奴们起来与农奴主做斗争。这样解读文本就更为全面,就不会出现当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尴尬。

再次,挖掘词句。俗话说得好,字词有温度,文字知冷暖。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对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细节、甚至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深度挖掘关键词句,能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两个“才”字意思是不同的。细读文本,我们知道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说明了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时间长,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后一句话中的“才”字,却表示时间很短,突出地表现了战士们在同志精神的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两个“才”字,虽然有长短之别,但都是为表现同志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服务的。再如《草原》一文中“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从这就话的感叹号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同时表明了河对草原的重要性。

优 选

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把自己的研读所得全部作为教学内容,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保留其简约之美。因此,优化筛选资源是上好课保证。

第一精选诵读的内容。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朗诵和背诵)。在备课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要精心筛选优美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背诵。如《猫》是一篇精读课文,教材后面的练习是“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而我要求学生是全文背诵;《火烧云》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选择课文中描写火烧云动态变化的4-6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背诵。这样熟练地背下来,众多的资源才能转化成自身的营养。

第二挑选需要积累的词句。事实证明,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备课时,每课都要认真挑选一些重要的优美的词句让学生摘抄积累下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如《火烧云》一课,先要求学生积累叠词“笑盈盈、红彤彤、金灿灿”;积累颜色的词“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然后要求学生照样子各写三个词语。再如《七月的天山》一文,要求学生积累“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莲花”这个优美的比喻句,还要求学生想象出比喻句所描写的画面。

精 设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精心设计教案是上好课关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设计教案时一般分为三步:首先考虑学什么和怎么学;其次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最后考虑练什么和怎么练。

例如《可贵的沉默》这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根据学情设计学法:1、读课文3遍,做到读正确,给生字注音、给生词划线;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解释5个词语的意思;3、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5、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相互质疑问难;6、摘抄优美的词句。

第二步根据目标要求设计教法:1、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围绕“沉默”思考:①找一找:课文中带有“沉默”这个词的句子。②说一说:“沉默”是什么意思?谁“沉默”了?“沉默”了多长时间?③看一看:课堂上“沉默”前是什么样子?“沉默”时呢?“沉默”之后课堂又是什么样子?④想一想: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2、引导学生思考,重点教给学生从文本和生活实际中寻找答案的方法;3、积极反馈合理评价。对于学生的交流效果和学习的态度,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第三步根据教学合一的原则设计练习:①说一说:你父母关心你的一件事。②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回报父母对你的爱?③写一写:父母关心自己的一件事或回报父母的打算。这样的练习设计,更注重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兴趣,让文本内化樽约旱哪芰Α

深 思

课后反思是有效备课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深入的课后反思是上好课的动力。朱永新教授多次在演讲中“推销”自己成功的“保险”,谁能够每天坚持写一篇教育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否则他赔偿损失。可见,坚持课后反思并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能否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关键。

每上完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你静坐下来回忆课堂教学实际的优劣和得失,或者静下心来倾听听课老师的评议,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每节课你都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不断储备自己的教育智慧,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你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效、更加鲜活、更加精彩。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4篇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我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近几年在社会上人们比较敏感的“非典”“禽流感”资料(图片、文字都可),然后我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重组,以“追溯求源”为题,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资料,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然后我又让他们调查一下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了,是网络知识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内部,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推举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要对现代信息资源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与其他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逼真度越高,刺激度越强,迁移效果越好。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DVD、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沉闷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课本的知识还原成了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火烧云无概念,这可是理解内容的一个大困难,于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火烧云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现在眼前,在同学们喝彩和赞叹声中,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理解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多的特点。至与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放一段相关的动画课件,惟妙惟肖的意境之下,课文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同时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魅力三、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1998年2月14日总书记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这一宏观背景,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将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语言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习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多媒体电脑实现了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途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人机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人机交互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并未全部完成,阅读理解还是表层次的。因此,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集约化、高智能化的特性,开展语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摆在新世纪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里,“语言创新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再现给学生或让学生简单地读取,而是使学生以探索式、创造式的姿态介入语言活动中。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如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老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指导学生制作课文录音磁带(含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建立“安徽师大附中学生课文录音制品”档案;发动学生为课文制作辅的插图或表格,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这一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些成功的范例,对我们开展语言创新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在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将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的崭新课题。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有关年轮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带来的软盘资料,介绍了年轮,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出示课件,认识了课文介绍的年轮是怎样记录年轮,辨别方向,记录气候的,然后领着学生进入虚拟的森林世界,亲自判断树桩上的年轮所记载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对每一个树桩的年轮知识都介绍得头头是道,连平时最差的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然后再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学生的语感,情感都很到位,这样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其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5篇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语文,哪里就有生活。语文同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小学语文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不能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独到的见解;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实感情。这种教学,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才情被淹没了,只会被冰封了;这种教学,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瑟,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在高翔。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坏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音乐播放,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驰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1.2 图片展示,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连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1.3 动画观看,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播放录音,给学生听美的体验。《月光曲》这一课的内容源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那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他们的头脑中还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限制,自己想怎么说就这么说,从而促进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

2.2 再现视频,给学生看美的体验。《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开的也不是十分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会受到局限。为此,我们可以把视频中的资料看一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然后再让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2.3 网络下载,学生动手的体验。《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地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开便明。问题解决了,其它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4.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情境,激感,使学生受到高尚品质的感染,受到良好的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一夜的工作》时,我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生前劳苦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图片,在刘欢《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歌曲中播放这些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伟人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延伸处,出示总理去世前的感人工作事迹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举国同悲的场面,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

5.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效果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领会文本内涵,把握动态课堂,关注学生发展

一、领会文本内涵,选定拓展形式。

课前,教师要充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主旨,领会文本,选择不同的形式、对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拓展的形式很多,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语言文字或写法等进行拓展。例如:《火烧云》中,虽然文中是把火烧云写成了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但文本的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火烧云形状和颜色上的千变万化,这里完全有拓展的空间。针对教材这一特色,我选定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火烧云的信息,课上把查找的资料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但看到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令人惊叹,更了解到火烧云的形成是因为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快落山的时候,照得天边的云彩像火烧一样通红,它还可以叫做朝霞和晚霞。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查找的图片与资料,获取知识,还运用他们无穷的想象,拓展说话相当顺利。又如:《母亲的谎言》一文,当母亲手捧儿子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时,听着儿子那番肺腑之言,悲喜交集。我通过一个拓展性的说话练习:母亲悲的是;喜的是。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母亲在教育孩子时的用心良苦。

抓住文章空白点进行拓展,可以丰富文章内涵,迁移读写能力。例如:《穷人》一文学生感受到,在那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悲惨地病死在又潮湿又阴冷的屋里的稻草铺的床上,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心生怜悯,在经过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之后,还是坚定地把孩子带回家,这无疑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她的丈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把孤儿抱来,而桑娜此时拉开了帐子……我紧密结合课后的说话练习,“展开想象,说说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但是,由于课文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我想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局限。为了让学生更有发挥想象的余地,有话可说。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命运的悲惨。在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学生更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完成拓展。在此,教师首先要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只有这样,才可能选取适当的课外资源而不致发生偏差。

二、把握动态课堂,选好拓展时机。

有了好的拓展内容,还要选好拓展时机,否则只会浪费时间,高耗低效。教师在拓展课外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取舍,而不能强行完成预先设计的教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根据课堂实际调整拓展延伸。当课内的文本缺少最基本的完成时间,而又不愿舍弃预设的资源拓展,其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费力不讨好。例如:在教学《那天》一文时,我备课时预设了拓展的另一篇有关道德的文章《一根项链》,可是由于学生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朗读比较平白,而这又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我只好舍弃了准备好的拓展,改为课外阅读内容。因此,当课外资源和教学内容在时间的使用上出现矛盾时,教师一定要果敢地做出取舍,确保用足用好课内资源。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课内没学好,课外拓展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2、拓展的时间应灵活机动。可以是课前拓展,可以是随文拓展,也可以是课尾拓展。课前拓展能为文本的理解作铺垫。例如:在学习《鲁迅与时间》一文时,我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简单介绍了鲁迅的生平及卓越的成就,学生听了对他产生了敬仰之情,之后再揭题。尽管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一点点的拓展使学生不但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相对课前拓展和课尾拓展,随文拓展的随机性更强,但应用好了取得的效果更显著。如:在学习《荷兰的花》时,文章第3节列举了三种郁金香,它们分别是“斯巴达克”、“夜皇后”、“中国女性”,虽然文中的语句非常优美: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但是学生根本没有直观的认识,也没觉得有多美,情感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学习显得很被动。于是,利用多媒体显示这些郁金香的图以及文字介绍。看完媒体,再让学生说说喜欢文中哪种郁金香,为什么?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先学哪一句,后学哪一句,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这样的一种学习,是完全不可预测。这比按部就班的跟随老师的思路走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一组郁金香的图片,然后,请学生尝试着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试着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给这些花儿取取名,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我也非常高兴。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选好、选准课外资源拓展的时机的关键就是要求教师能动态地把握课堂,根据课堂即时的状况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相机拓展。

三、关注学生发展,利用拓展突破。

现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容易偏向教师教学生答的你问我答的单一模式,这种简单、机械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及时抓文章的突破口,利用拓展,以旧带新,复习归类,揭示规律,突破单一教学。

如:《狼和鹿》一文,文章很简单,不用老师教,学生自己读文章,也能从文中获得信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但是这堂语文课很容易变成一堂自然常识课。如何抓住文本,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分析及习作能力呢?我教学这一课文时,在学生已知道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点后,让学生进行自学课文。学生抓住了森林和鹿群的前后变化,自发谈到了这种变化的巨大、后果的严重,以及这样的变化所带给他们的震撼。抓住两次对比加强学生对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一种认识。紧接着,趁热打铁,展示经过改编的《蛇与庄稼》拓展一文,也是在稻子收成前后匪夷所思的巨大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大量捕杀蛇—破坏生态平衡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什么后果。这两篇课文,形式相似,但内容语言不同,再次加深这种写作手法对学生的冲击性。这是一种在读中积累的写作方法,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于是,我乘胜追击,出示一组动画:苜蓿地因为田鼠的到来,不但遭到破坏,还影响了蜜蜂采蜜,苜蓿收成不好。人类很聪明,在苜蓿地旁养猫,猫吃掉了一部分田鼠,间接保护了苜蓿。看完动画,让学生根据前面两篇课文的写法,试着写写《猫和苜蓿》,学生对比手法运用意想不到的自如。由此,学生不会紧紧局限于“狼和鹿”,还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表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如《月光曲》一文,理解“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描写曲子的语句。教到此处时,我利用动态的多媒体,展现了月亮、海面的变化,相应的乐曲音调也随之起伏,学生不但有了直观的感受,还会随着听觉上的冲击,想象那副壮阔的场面。在后来的让学生谈谈对这段音乐的感受时,学生感触并不会局限于文本,而是深刻且各不相同。这时候,老师不用再去解释句义,学生也能非常深刻地理解那种音乐艺术所带给人的震撼,以及美妙的语言能把这种无形的艺术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贝多芬乐曲的魅力,熏陶了情操,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天赋,更能体会的是文章的主旨,即贝多芬的心愿: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短短乐曲和恰当动画的加入,远比反复的解释有效。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化教学;语文教学;多媒体;兴趣;思维;感悟

正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学校的基础建设和教育装备得到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计算机用在教学中,可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中发挥其日益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和声、图、像、文、情、境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1. 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开课伊始,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教师适时配上解说,这就是我国安徽省的黄山,黄山的云海、奇松、温泉都非常有名,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黄山的奇石,这些奇石形状各异,非常有趣,孩子们愿意学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愿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还可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往往会出现吐字不够清楚,字音不够准确,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时,可采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来替代教师的范读。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如《火烧云》一课,火烧云颜色和形状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我利用CAI设计了9种颜色的投影,将书上所描写的颜色都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于葡萄灰、茄子紫、半灰半百合色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喜爱火烧云绚丽多彩的景色。而形状方面,我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了马、狗、狮子等形状的火烧云,并配以声音。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了解了火烧云变化多端,形态各异。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将CAI技术引用课堂教学以后,电化教学的效果大为改观。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古诗教学中,一般都强调通过学习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现在运用计算机教学,我们将诗上的画面制作成一些动画片,通过生动的画面来取代教师枯燥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概念。

2.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教《小池》这首诗,我先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小池那美丽的景色。然后打开计算机请学生欣赏一个小动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从池塘那小小的泉眼中缓缓涌出细细的泉水,绿树那茂密的枝叶遮住阳光,形成的树荫映在清清的水面上,荷叶刚刚冒出小小的尖角。这时飞来了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上面。为更深入地理解古诗内容,进行情感朗读打下了基础。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3. 利用电教手段,感受直观,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缺点,缩短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在实效性。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空间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讲的索然无味,学生学的也是似懂非懂。这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重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四句话说明的。第一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由于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达到突破重点和难点。

5. 培养学生能力

5.1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5.2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讲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已经很遥远了,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但在情感上不能引起共鸣,课文的朗读时掌握不好朗读的节奏,没有激情。在教学时,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电影、录像、投影等画面所描绘的情景,更好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王二小》一课,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王二小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的事。在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时先播放歌曲《王二小》引出课题,在学习课文时,通过电影再现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敌人的残暴,了解王二小的机智勇敢,面对敌人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不仅仅是在表面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情感上也引起了共鸣。因此在朗读第二段时,读出了敌人威逼王二小带路时凶狠的样子。读第三段时学生体会到了王二小“装着顺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的情景。在第四段的朗读中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用先急、快,后低沉的声调,读出既沉痛又惋惜的心情。读第五段时,自然而然的就读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5.3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4 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利用电化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会把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摆脱书面语言的沉闷。这种具有动感的知识情景,会把学生带入现场去体味,去感受。教师更能有意识地控制学生的思维流向,形成轻松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电教》

[2] 《中国电化教育》

[3] 《语文课程标准》

[4] 《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8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我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相关学习资料。如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我提出让学生在网上搜集近几年在社会上人们比较敏感的“非典”“禽流感”资料(图片、文字都可),然后我对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重组,以“追溯求源”为题,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资料,学生从比较中认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然后我又让他们调查一下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了,是网络知识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教学效果更明显、更有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教学内部,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提倡推举课堂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使教学“低投入,高效益”,因此要对现代信息资源作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与其他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逼真度越高,刺激度越强,迁移效果越好。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dvd、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沉闷教学空间和单一的学习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课本的知识还原成了丰富、生动、形象、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火烧云》一课时,有部分学生对火烧云无概念,这可是理解内容的一个大困难,于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从网上下载的一张张火烧云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现在眼前,在同学们喝彩和赞叹声中,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理解了火烧云颜色、形状多的特点。至与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放一段相关的动画课件,惟妙惟肖的意境之下,课文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了内容,同时也感受到本文语言的魅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1998年2月14日总书记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对知识的发明、学习、理解、消化和掌握,还是对知识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直接的、有效的契机,信息集约化、综合化、高智能化的特点,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不顾及这一宏观背景,因此,21世纪的语文教学,将是一个在信息网络系统中以“开展语言创新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知识创新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就学习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学生可以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反馈,提高学习能力。

多媒体电脑实现了学生随机交互式访问的学习路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途径,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满足于人机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在这样的人机交互中,学生阅读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并未全部完成,阅读理解还是表层次的。因此,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集约化、高智能化的特性,开展语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成了摆在新世纪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这里,“语言创新活动”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把大量的信息再现给学生或让学生简单地读取,而是使学生以探索式、创造式的姿态介入语言活动中。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的范例。如安徽师大附中肖家芸老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指导学生制作课文录音磁带(含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建立“安徽师大附中学生课文录音制品”档案;发动学生为课文制作辅的插图或表格,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为多媒体教学制作简单的课件。这一系列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学生被动的、因创造性思维受压抑而导致的沉闷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这些成功的范例,对我们开展语言创新活动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在语文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将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的崭新课题。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有关年轮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带来的软盘资料,介绍了年轮,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出示课件,认识了课文介绍的年轮是怎样记录年轮,辨别方向,记录气候的,然后领着学生进入虚拟的森林世界,亲自判断树桩上的年轮所记载的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对每一个树桩的年轮知识都介绍得头头是道,连平时最差的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然后再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学生的语感,情感都很到位,这样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其中多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9篇

自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来,师生使用交互白板的热情高涨、参与欲望强。交互白板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又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交互白板更是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资源、本班师生与外界师生及专家的交互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多样的交互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子白板;兴趣;便捷;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11-0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多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多变的过程,交互电子白板的出现,为教师创造出一个操作简单,互动性强,能够呈现清晰、自然、精确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演示的教学环境。更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它可以让教师以更感性、更直接的方式授课,更轻松的利用主题资源进行教学,使丰富的主题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中心的互动课堂以其所拥有庞大的主题资源库,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以下就浅谈一下电子白板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利用电子白板来现实教学内容

聋校的语文教学历来是结合聋生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低年级聋生更是完全要借助直观展示或演示学习。学生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教师在对聋校生进行教学时要多为他们提供具体形象的实物或图片,借助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借助电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比如在讲《趵突泉》时,教师可以先找出趵突泉图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再播放视频欣赏趵突泉的动态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这种形式利用电子白板来重现课文中的有关场景,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

2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事先先设计好教案或课件,上课时按照这个进行讲解。课堂上缺乏互动性,一节课下来教师就只在上面讲,学生只在下面听,偶尔教师会提问学生问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教学内容的改变随时在白板上书写绘画,或者直接从互联网上找出视频或音频资料。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因素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比如在讲认识交通工具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哪些交通工具,学生说出一种交通工具的名字,教师就在白板上呈现出相应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其特点,让学生直观形象的去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同时教师利用电子笔在白板上来点出各中交通工具的用途,比如自行车,摩托车,轿车谁跑的最快?比如洒水车的作用;消防车是如何灭火的;,这样互动式的教学,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是在快乐中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世界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电子白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好好利用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例《火烧云》,我在课前预设教学的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交互白板"对语言文字的书写勾画、放大遮罩等功能让学生直接观赏,让学生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是"形态万千"、"瞬息万变"。由于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同,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理解各不尽相同,为此,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我添加了许多火烧云的图片,学生说到火烧云的姿态或者哪一种变化,都能及时地从资源库中拖出有关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利用聚光灯的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火烧云的特点。这样互动式的教学,不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是在快乐中读懂了课文,了解了世界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开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整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电子白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且这兴趣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的。因此,好好利用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手中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即触即停,不需要辗转于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使音乐和图片的呈现更加便捷,使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在白板上批注、勾画,更使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巧妙的结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使课堂生动、流畅,促进了学生的体验感悟与对话,使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课堂更多了一份灵动。

3 电子白板操作简单实用性强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汉字是十分有趣的。可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多,如果不用一些方法,他们的小脑袋能一下子装下这么多字吗?很难!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刚刚学习汉字就对他厌烦吧!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电子白板来帮助学生识字,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单凭教师的讲述或学生的想象,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利用电子白板识字,可以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识字,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的生字时,文中的"渴""喝"两字学生很容易混淆,怎么办呢?我就先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凸显功能,把两个字的偏旁变红,然后引导孩子有偏旁着手,结合实际思考,缺水了,人渴了,自然是需要水,也就是"三点水"了,而喝水时是要用到嘴巴的也就是我们的"口"了,因此喝水就是"口字旁"了,再用了白板层的效果,这两字点击变化相机口头组词,让孩子加深对两字的认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开心,注意力集中,边喜欢参与,识记字自然深刻,学生就不会再写错了。在指导学生写生字时,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教学时,我利用白板课件的优势,创设互动游戏:将生字拖入田字格,以便让孩子看清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接着,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我从旁点拨和指导,并作范写指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一边写字,一边提醒容易写错的地方。然后叫学生写,把学生写好的字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当场评价学生的字,以鼓励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这样既形象又直观、有趣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还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字词的意思。真好!

4 电子白板资源强大为教学提供便捷

交互白板软件系统的内置资源库以友好、方便的交互界面,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公共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建立便于实现公共资源与个人资源的相互结合,协调使用,既可保护教师的个人知识产权,又可实现特定教研集体共同承诺的资源共建共享。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体会闰土项戴银圈夏夜刺猹时的机敏勇敢时,我将课前收集在资料库中相关的影像资料播放出来,学生通过录像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另外,库中可放很多与学生相关的内容,如一些课外的补充资料,图片、音频文件、动画……这些可以再课堂上随时运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自己打开后去随机学习。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课堂上更显得生动、细腻,图片、信息量的增加,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教育效果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虽然我也只是最近初涉交互式电子白板,但在实际运用中,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呆板、不够生动和课堂容量低的缺点。这不仅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积极地参与性。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 .

[2] 余胜泉,余冠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J].四结合通讯第三期.

[3] 王龙.亲近教师,解放教师[J].中国电化教育,2005 .

火烧云教案范文第10篇

事隔多年,那一切似乎依然宛在眼前。

——作者

大 海

1983年盛夏,天热文学也正热时候,《人民文学》杂志社在大连金州湾畔的金县(现在叫金州吧?)举办笔会,汇聚30余位作家。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文学活动。说是笔会,其实只开了半天会,依稀记得冯牧讲了一番话。其他时间都是游玩,游遍了大连所有可玩的地方,还去蚂蚁岛的渔村盘桓一日,享受了专为作家们捕捞的一餐地道的海鲜。

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海,第一次赤脚走进海滩的浅水里亲近海,还特地掬水尝一尝,真咸,立马忆及父母说过当年二斗小麦才换一斤盐,每天一顿的稀面条总是淡得没有盐味,就傻想到如果住在海边,舀一瓢海水倒进锅里不就得了?没看到巨浪滔天,只感到海很温柔,很狎昵,荡漾起一道道长长的弧形波纹(文友说,那不是浪,应叫涌),切切地摩挲我,浸润我,双腿双脚乃至全身都麻麻的,酥酥的,痒痒的,好舒服。水面呈碧蓝的羽状、瓦状,波纹却是银白的,映着夕阳的丝丝片片霞光,忽而紫,忽而红,忽而橙,忽而黄,宛若蘸了颜色的画笔描一下,又描一下,再描一下。这情景很美,想到故乡五月里南风吹起的麦浪,麦浪灿烂,粗犷,像大地一样浑朴,而晚照里的海面却是那么旖旎,灵动,似童话或神话一般启人遐思。

说真的,我没有看到大海的大,如我一直想象的浩淼无垠,因为身边就是海岸。

玩七八天,笔会结束。为了真正在海上看海,特地和西安作家李廷华结伴到大连港乘轮船,绕道青岛再回河南。那是我第一次坐海轮,有儿童般的兴奋,虽然已人到中年。到港口,见海水是黑色的,很脏,漂些泡沫、垃圾,溅起的浪花也不洁净。第一次看见海鸥。念中学时,在孙静轩的《海洋抒情诗》里读到过海鸥,它曾引我想象大海,向往大海。今天目睹真容,那矫健而飘逸的翅影,依然令我激动。海鸥千百只,飞上飞下,一次次掠过水面,搅乱了天空。我不禁想起儿时故乡的乌鸦,它远没海鸥漂亮,却也众多,黄昏中,千百只结阵在村庄上空盘旋,扇出呼呼风声。那景象,“”砍光林木以后就绝版了。

吼一声长长的汽笛,轮船出港,我俩凭依船舷而立,顶着海风四下看。海风也有咸味,杂有淡淡腥味。海岸远去,海显得开阔,水面的波纹呈鱼鳞状,闪闪烁烁,明明灭灭。船尾拖出两道V字形的白浪,翻滚着,延伸着。想起老家池塘里的鹅鸭,凫游时屁股后也划出两道长波,使水塘变得生动。当然,那没有眼前的气势,但样式是相同的。

过不多久,再也看不到岸,四面都是海。偶尔有几个岛,或高或低,或有草木,或光秃秃,突兀地插在海面。我发现,海是圆的,和天空同样圆,两个圆边缘紧紧相扣。我想起故乡的大平原,也是上下两个圆在天际相合,那圆比眼前的圆似乎还要大些。海上的岛屿,颇似大平原上散布的村庄,却没有村庄大。我甚至想起圆圆的打麦场,那些岛屿像堆在场边的草垛。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无论在外边看见什么,缕缕思绪都会牵扯到生我养我的南阳盆地,即便到了巴黎、纽约,我的参照系也仍将是千万里外依然贫穷的故园。

再也没了岛,真正进入大海。我说不清海的颜色是蓝,是碧,是青,是黛,或者是白,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不像我的大平原,春天苗绿,五月麦黄,秋日庄稼苍青,落雪后四野覆盖银装。海的颜色看似复杂,实则单调。久久地站甲板上看海,说实话,我仍没有看出大海的“大”,只觉得它就是那么一个目力能及的稍稍鼓起的圆,半径似乎就那么五、六里,若在陆地,恐怕一口气就能走到边。又觉得,海就像倒放的底面稍鼓的菜盘子,天是反罩在盘子上的青瓷大海碗。我乘坐的轮船一直被严严地罩着,再往前冲也冲不到外边去。还看见一艘又一艘来来往往的船,总是先露出塔楼或桅尖,而后显出船身。同伴说,这里是公海了。我则想,海路也挺忙,正像我的乡亲去街上赶集的大路一样繁忙,都是急匆匆地朝前奔……刘再复写过一篇《读沧海》,以他的胸襟和学养,读出了海的深奥内涵和悠长哲思。那是大家文章。他心中,海阔大而渊博。我看海,只能看出些琐屑意思。这就显出了我的小家子气,奈何不得的。

夜宿船舱,梦中才依稀听见咆哮的涛声。绕山东半岛拐了个牛轭形的弯,次日上午,抵达青岛。

晚 霞

1998年7月4日,下午近5时,乘车离开CCTV影视之家。过天安门前,见故宫上空的白云映出了琉璃瓦的金黄,染上了皇家气派。6时到首都机场,办完手续,坐候机厅等待时,看见玻璃窗外天低云暗,担心来阵雷雨,就要误事了。我为什么总往空中看?还是父辈传下的庄稼人的习惯,出门先看天。走进机场,仰头见一天瓦片云,灰灰的,晕染了薄薄嫩黄,镶着着茄紫色的边。将落未落的日头,光芒很硬,针一样刺眼,也很热,火一样灼人。有风,并不柔和,也不清爽。

坐进飞机就朝舷窗外看,机场的水泥地敷一层柠檬色,机翼上霞光跳跃。发现云层越来越厚,厚得很有重量,好像还在涌动,涌动得很有气势。浅黄也在加重变厚,颇如瓦罐里咕嘟嘟熬的中药,色泽渐渐酽了。我从无如此专注看云,因为此刻除了云,没有别的风景。

7时10分,波音737开始滑行,似乎一下子搅扰得落霞回荡。起飞了,冲向高空,冲进炫目的辉煌灿烂中。看下面的行人、车辆、道路、田畴、屋舍、河流等等,都浸泡在黄澄澄的晚照里。那黄也在变,由米黄而橘黄,而橙黄,而杏黄,而柿黄。几乎没有过渡,转瞬间幻作红色,由粉红、绯红,而桃红、朱红、猩红、火红——如大火熊熊,烈焰滚滚,红得深沉,红得汹涌,红得极浓,浓得化不开。想起前人的诗句:“红霞万朵百重衣”,“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还想起郭沫若《凤凰涅槃》里一再重复的“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儿时在老家,无数次看晚霞。乡亲们管这叫火烧云,说法很形象,云彩确像被火点燃了一样。当年是仰视,觉得离着了火的云太远,即便站上大树的梢头也够不着。这是第一次在空中看火烧云,在火烧云里看火烧云。此刻,红霞就在身边,仅仅隔一层玻璃。舱内充盈红光,乘客皆为酡颜,空气也泡成了红的,好似呼呼吸吸的皆为玛瑙色的气息。又好似感到热意,像在火边烤。不知为何,竟突地想到了1966年“红八月”里的“红海洋”——其时,我正在“红宝书”、红袖章的包围中挨批斗,批斗之余,被囚“牛棚”,在“红卫兵”的训斥声中交代“反动思想”。于是乎,不禁又反倒感到阵阵寒意……

飞机在赤云中穿行,仿佛有意飞航在七彩霓虹的最上层。忽发现,红霞下降,只能俯瞰了,又仿佛一幅大大的红氍毹平铺在天之下地之上。顷刻间,窗外的烟云成了赭石色、荸荠色、瓦灰色,而后就是墨黑的了。细想想,舷窗外的斑斓晚霞持续时间并不长,接下来就是沉沉夜色,夜色十丈厚,看也看不透。

又想起家乡的火烧云。机舱里隔着一小块玻璃看晚霞,所见只是那么一片,格局其实太窄。大平原上的火烧云总是布满整个天穹,处处色彩、形状各不相同,显出辽阔、壮丽。那是大美,美不胜收,而且慢慢变幻,变幻莫测。特别是春秋二季的云彩更多样,晚霞更漂亮。所以,乡谚说,二八月里看巧云。还有,原野上的彩霞持续时间长,从白云或乌云染上颜色,到完全褪去,总有一个多小时,往往,点亮油灯吃晚饭了,西天边泼墨似的云朵边上仍沾有一弯一弯浅黄——顺便说一句,乡亲们管吃晚饭叫“喝汤”,因为夜里不干活儿,晚饭不吃馍,只喝稀溜溜的面条儿。

1973年的一次下乡

现在干部下乡,都是上午去,下午回,坐小车,吃宴席。乡镇款待上级各个部门的来客,起码要开三桌、五桌,甚至十桌、八桌,主要领导人总是陪不过来,不得不串桌敬酒。去年麦收前,我曾吃过一餐村级的招待饭,菜肴的丰盛,烟酒的档次,也不亚于城市。

真是时代不同了。

想起近四十年前那次下乡,仿佛是上一辈子的事。当年的事,如今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相信,认为滑稽、荒唐。然而,却是真的。

那时,我在县革委文卫组当差。照理说,这个组管全县的文化、教育、卫生。其实,什么也管不了,也无从管起。

一日,组长老张带上老李和我,要跑几个公社,看“教育革命”。当时正宣传主席的“五七指示”,即“学生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老张是老干部,人好,却不得县革委领导信任,以为他“右倾”。老李是支部委员(人称李委员),上面有根儿,一言一行都透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架势。我跟上是要写典型材料,上报,或送报纸发表。

三人都骑自行车。他们俩骑公家的自行车,我的是自己的。刚出县城,老李的车子链子断了,我的车轱辘气不足了。推到一条河边的桥头,杨树上挂几个自行车的旧胎,那是招牌,一老人守住扳手、钳子、打气筒之类等活儿。老李接了链子,要三角,我打了两个轱辘的气,要一角。老李让开票,按规矩,公家的车修车费可以报销。老张说,都是下乡办公,写一块儿吧。老李斜我一眼,眼光流露的一半是鄙夷,一半是自傲,意味着我这是公家的车,你那是自己的,自己的不能报销。我当即掏出一枚一角硬币扔给老人:“这一毛不要票。”

中午,到了一个公社。和革委会主任接了头。而后,领我们去食堂换饭票,吃饭。四两粮票,五角菜票,一个白面黑面各占一半的馒头,一碗玉米糁稀饭,大半碗萝卜丝炒豆腐,豆腐仅三两片。干部们都蹲食堂门外的树下吃饭。主任吩咐通讯员找来三个小凳,让我们坐下,他也端上碗和我们凑一起,刚蹲下,又回屋拿来一个玻璃瓶,内装酱豆豉,用筷子给我们每人剜一坨儿,算是尽了主人待客之谊。

下午,公社教办室汇报教育革命,说,全社共请了五十余位老贫农兼职教师,办了十几个校办工厂。老张问:“老贫农都教啥?”答:“教学工、学农嘛。”老李问:“为啥不教文化课?”答:“他们都不识字。”老李批驳道:“不识字就没文化、没知识?识字多的知识分子才最没文化,最没知识。”汇报的人一时傻了,大张嘴,无话说。

晚上,宿公社招待室。招待室没床,只在两间屋里用砖坯垒了六个长方体的台子,上铺麦秆编的稿荐,酷似医院的太平间。没被褥,通讯员去街上赁来六条,每人铺一条,盖一条。在梁上吊的十五瓦电灯泡底下看,那被子黑不黑、花不花的,一摸,又潮又腻,好似剃头匠的挡刀布。睡下就感到有小动物在身上的各个部位爬动,很容易就能够摸到一只,是虱子。而且立即就开始咬了,下口狠,是饿了多日的虱子。老张瞌睡大,盖上被子就打呼噜,鼾声如雷,又有节奏感。老李一再掂起被子,站床边又是拍,又是抖,嘟囔着:“他妈,他妈的。这么多。这个公社的卫生革命真成问题。”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摸一只,又摸一只,摸出就扔远远的。全身处处都痒,搔也搔不及。捱到五更里,才矇矇眬眬入眠。第二天起床,每人都一身指头肚儿大的红点点,前胸后背都像沾满了梅花瓣儿。

上午去看学校,先看学工,校办工厂在一间教室里,其实是个木工作坊。一个老木匠,干瘦,驼背,不住咳嗽,不住擤鼻涕,擤罢就抿在鞋帮上。我们到来,他似乎并不欢迎,只顾锯一块木板,让一个学生拉下锯。十几个学生在一旁看。老张让他讲讲做木工活的经验,也就是从理论上给学生阐述一番。老木匠脖颈一直,一扭:“有啥说的,三年斧子五年锛,十年刨子学不真。木匠这碗饭不是好吃的。”老李问:“你是贫下中农吗?”老人白老李一眼:“咋不是老贫农?祖宗八代老贫农。旧社会,地没一分。全靠手艺,养活一大家子人。做三间房的屋架,八斗小麦。打一口棺材,两斗小麦。哪像这些年,干一天八个工分,值不了二毛钱。”老李说:“你这个贫农觉悟不高啊。”老人当即停下活儿,指着老李:“你撅的高,一个月不给你几十块钱,你还愿意下来走走转转,跑跑看看?”

离开校办工厂,老李说:“这个贫农是假贫农。给学校说说,换他。”老张说:“农民嘛,说话直。”

又去看学农。一个老师领我们到一块刚刚犁了一半的地,一个老农也赶着两头牛用拖车拉一架木犁进了地,后跟十几个学生。老农先犁一来回,算是示范。牛都没膘,走得慢。老人的鞭子光在牛头上空挥舞,并不打牛,只是一个劲儿骂牛:“奶奶,走着踩死蚂蚁啦。”“打你个老舅子,一步挪四指远。”牛呼呼喘气,显然已尽了力。老人狠按犁杖,额头出了汗。他身后,新翻开的泥垡子如均匀的波浪,反射着阳光。而后,教学生学犁地。女学生没一个往前站。老师指定一个高个子男生先学。他接过鞭子,手扶犁把。老农交代:“弯下腰,使劲按。记住,说‘哒哒’,是叫牛往外走,说‘咧咧’,是叫牛往里走。”学生挥鞭,牛就是不走。老农说:“你骂它呀,你骂它呀。”学生不会骂。老农就教那两句骂牛的话。老师让学生们都记住“奶奶”,“打你个老舅子”。一骂,牛果然走了。看样子,在牛听来,那话不是骂它,而是命令它前进的信号,多日形成的条件反射。牛走了,可犁铧一直插不进土里,只顺着犁沟蹭。好不容易土里,又揽得太宽,牛拉不动。老农感叹道:“你们啊,上学是学字的,学这干啥。上学学成,上去了,用不着犁地;学不成,回家种庄稼,自然就会了。”老李不满地瞪老农一眼,扭头指示那位老师:“你犁一趟。”老师也犁不成。老李说:“看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啥能耐?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能教出革命事业接班人?”老师羞惭地头下头,满脸通红。老张说:“算了,到这儿吧。”回校的路上,老李说:“教育革命的任务艰巨呀。真应该把这些教师都赶下讲台,请贫下中农去上课。”老张无言。我更不敢插嘴。

第二天,去另一个公社。骑车走到一片还没收获的玉米地边,老张说:“身上太痒,停下来捉捉虱子吧。”太阳很暖和,无风。我们钻进庄稼棵,脱下衣服捉虱子,捉住就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挤死。连裤子也脱了。藏进衣缝里的,用牙咬,咬得恨恨的。忽听路上有人说话:“这仨干部钻玉米地里干啥?偷玉米棒哩?”另一个窃窃地笑,可能是看见了我们赤身的模样。赶紧穿了衣服,边系扣子边往外走。我们真像做了贼似的骑上车子匆匆离开,两个年轻人在后面大笑,似乎刚看了一出有趣的好戏。

去一所中学听文化课。这是戴帽高中,即初中也办高中班。校领导安排我们听高中班的数学课。教室是两间低矮的茅屋,无门,窗子是个正方形的窟窿。课桌是土坯支起的木板,凳子高低不一,可能是学生自己带来的。最后一排,摆放三把椅子,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我们落座,学生都向后看,很新奇的样子。学生面前没课本,有的放几张纸,有的是卷了角的笔记本。钟声响了(其实不是钟,是挂在校革委会主任门前檐下的一块三角形的铁板),老师走进教室。是位面容清癯的老教师,穿着颇似农民,气质显然是知识分子。他拿有教本,也写有教案。讲的是二元一次方程。我上高中时,数学不好,听着似懂非懂。他们二位好像更糊涂。老张低着头,似乎在想别的事。老李趴木板上,似乎困了。老师把两道例题抄黑板上,他的粉笔字绝对一流,有颜体的风格。在读例题时候,老李立即直起了头,警觉地两眼放光。例题是,鸡兔同笼,头共多少,脚共多少,求:鸡几只,兔几只。蜗牛爬杆,日上几厘米,夜下几厘米,杆长几厘米,求:几日爬到杆顶。许是发现了老李异样的目光,老教师显得紧张,说话声音有点颤抖,语言也没了原有的逻辑性。老李严峻的目光和神情,一直持续到下课,老教师的紧张和惶恐也一直持续到下课。

随后,到办公室开会,学校的四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老张还没说话,老李就急不可耐发难:“这个老师家庭是啥成分?”校革委会主任说:“成分高,是地主。不过,表现还可以。”老李当即一脸义愤:“典型的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啥子‘鸡兔同笼’、‘蜗牛爬杆’,鸡和兔子装一个笼子里干啥?蜗牛爬杆爬上爬下有啥意思?到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不能叫他再上课,要组织学生批判。说,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主任说:“缺老师,全校会教代数、几何的,只他一个。”老李发火了:“你是政治挂帅还是业务挂帅?”冷场有顷,老张慢腾腾地说道:“对这类老知识分子,还是要团结、教育、改造,利用一技之长,为教育革命服务。教材嘛,老的不能用了,要发动革命师生编新的。比如,不说鸡呀兔呀蜗牛呀,说生产队的人呀牛呀行不行?说拖拉机、汽车行不行?”老李鼻孔里哼一声,斜老张一眼,不再说话。老张毕竟是组长。

晚上,住集镇上供销社办的旅社。三间石棉瓦盖顶的平房,有床铺,供应开水,每人每晚三角钱。我们进去时,已有四、五个住宿者。有一个劁猪匠,一个卖老鼠药的,一个卖瓦盆瓦罐的,还有两个从安徽来的补锅匠。老张说:“哟,人还不少哩。”老李咕哝道:“都是搞资本主义的。”因为闷热,都脱了上衣,赤着脚,坐床头说闲话。屋里,脚臭味很浓,直呛人。老张说:“还早,出去走走吧。”

街上没行人,两旁的住户只几家门开着,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摇曳。月色透过薄云洒在铺一层尘土、垃圾的路上。街很短,很快走到街外,街外是农村(其实,街道两旁的住户也是农民),人家聚聚散散,村路呈叶脉状。忽听有器乐伴奏中的歌唱声,古筝、三弦弹奏的曲调是地方曲艺大调曲子里的《鼓子尾》。老张说:“这里的文娱活动搞得还不错哩。去看看。”寻声前往,绕了许多弯,终于看见村头的空地上,一棵柳树的横枝下,吊一盏便壶装柴油以蔴做捻儿的冒黑烟的灯。一位老艺人手拿八角鼓,不时用手指敲击着。乐器奏的是《鼓子头》。显然,刚才那段已经结束,又重新开始。他面前坐的站的观众百余人,小媳妇抱娃娃,老太太摇蒲扇,光了上身的汉子旱烟袋明明灭灭。乐器噔的一声止住,老艺人开始唱,嗓音高亢却略带女人腔:

谯楼上打罢了三更锣,

小二姐翻来覆去睡不着。

埋怨一声爹妈错,

咋不找媒婆来把媒说。

二十多岁还不叫我出阁,

难道说黄花女要熬成老太婆?

哎哟哟我的命真薄……

这一段叫《小二姐做梦》,说的是少女思春的故事。那唱词,那曲调,都有乡土味,我听着很受用。老李却突地吼道:“‘四旧’,‘四旧’,现在还演这封资修的东西!停了,停了!谁是干部?”艺人一愣,住了声。观众都回头看老李,乱嚷嚷:“你是啥球人,碍你啥球事啦?”“俺们每家兑二毛钱请来的,为啥不叫演?”“你是县长、省长?闲操心,管的太宽。”“有本事你来唱个不是‘四旧’的。”一个中年人走到老李面前,说话很冲:“我是干部。你啥意思?想撤你把我撤了,我正不想干哩。接着演,我看你能把我的球咬了!”几个年轻人也蹿到老李身边,握着拳头,满脸怒气,显然要揍他。老张拉上老李:“走吧,先别管这事儿。”我们仨急急离开,我不禁回头看,生怕那几个人追上来。四外很静,可以清晰地听到演唱在继续,小二姐已经入梦,媒婆来说媒,将一直唱到出嫁,拜天地,入洞房,而后,冷不防被打更的锣声把美梦惊醒……

上一篇:六国论教案范文 下一篇:找春天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