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数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02:47:58

活动数据总结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作总结

2007年是广西分公司发展较快的一年,也是对今后在广西地区发展打下结实基础的重要的一年。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在总经理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广西分公司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分公司的门店和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财务工作也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而更加规范和完善。现就本人一年来的会计核算工作做个小结,以便总结经验,在新的会计年度里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1、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及时完成好广西现已开业的9间门店十天表的核算,确认门店的进货数据,核算门店销售收入,银行存款与银联卡数据的核对,及时确认门店销售收入的准确,以保证公司资金的安全。核对门店之间商品的调拨,核对中药提价降价,以确认门店实际的商品库存。核对门店物资进货数,以确认门店经营费用的支出。核对门店赠品的赠送数据。在完成十天表的核算基础上,及时汇总销售数据,以便月终分析。

2、每旬报数。每旬汇总门店的销售数据,按时报公司领导以便上级及时掌握公司的经营情况,为决策作参考。

3、会员日及大型促销活动报数及分析总结。每周六督促参加活动门店报数,汇总数据报公司领导。做好全年四次大型促销活动每天报数,及时了解活动的促销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制成活动分析表和活动总结表,报公司领导,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为经营策略作参考。

4、参加门店盘点,对盘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盘点处理方案。分别到新兴、蝶山、苍梧、平南、容县、灵山、钦州等门店参加盘点和监督盘点。

5、报税工作准备。为每月报税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6、门店发票管理。新兴、蝶山两间门店发票的使用统计,到税局交发票验旧买新发票,为门店服务。

7、固定资产管理。编制广西分公司各部门固定资产统计表,宿舍总物资登记统计。

8、完成月度会计凭证的录入,为报表数据做基础准备。做好年度销售统计报表。

9、门店工衣的进货及领用核算。

10、支援新开门店促销活动。先后参加了平南店、容县店开业活动的支援。深入了解公司经营文化,为公司的品牌形象作宣传。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年很快就要过去了,一年来的工作,是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内容,门店数量从两间到三间、四间、五间······到2007年9月份是九间。工作在增加,要求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这要求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工作中如时间紧,做到积极主动,力争按时优质地完成工作任务。一年中,工作完成较好,但在具体工作中也有失误,在参加门店盘点时有监督不力,出现盘点表差错。在今后的每项工作中都要引以为戒,更加重视细节,更加重视效率和效益,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2008年工作计划

2008年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1、根据财务岗位分工,更好地完成日常会计基础数据的核算。

2、准确及时完成门店销售数据报数的汇总。

3、做好门店销售分析表的编制。

4、做好报税资料整理。

5、完善公司资产及物资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

6、加强盘点工作。

7、更多参加门店支援活动,熟悉公司经营文化,为公司发展出力。

8、加强学习,优化财务核算工作,为公司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合理化建议。

9、深入宣传公司品牌,吸引更多公司所需的优秀人才加盟,共同发展。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方法 生物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总结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的陈述与表达均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哲理性。除了运用生物学术语外,有时还必须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哲学思想、理化知识和数学方法等。下面就数学方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浅说几例。

1 取样调查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1:表1是孟坝中学高二(9)班学生针对“镇原县农田油菜种群密度的调查”课题,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的原始记录数据。

方法运用:针对上述数据,教师在总结时,采用数学的取样调查统计法,先求每个小组调查的油菜种群密度,再求三类不同地形油菜的平均种群密度,依据数值比较得出结论。

结果呈现:通过统计的数据比较分析(表2),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种直观且科学地呈现,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不同地形的种群密度不同,而且明确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油菜当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较科学的预测,增强了调查研究的深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迁移点拨:取样调查法常在野生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微生物培养与生长等生物研究性学习探讨方面有广泛应用。

2 坐标作图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2:我校部分师生几年前组织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分析”研究课题的有关数据:调查活动涉及8乡镇163个自然村,杏林面积10 350亩,村均63.5亩,其原始数据汇总见表3。

方法运用:依据有关调查项目和范围,笔者拟采用数据与时间的关系,建立坐标系,以坐标作图法来直观的表示杏林带面积、占耕地比例、年均增长率、年均经济效益随时间发展所呈现的变化趋势,更易得出合理的结论。

结果呈现:过去基于部分调查者的数学基础,采用表格对比,文字描述,也得出了合理的结论与预测。如今用坐标中的柱形图表示(图1),形象、直观、创新,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坐标中的折线图、条形图来表示。

迁移点拨:坐标作图法适用于探究光照、水分、温度、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根、生长、开花的生理活动的影响课题的总结与分析,也在研究动物、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他生活实践活动方面有着极广泛的应用。

3 比例分割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3:我校高二⑨班学生近期开展“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部分项目数据汇总见表4。

方法运用:在该项调查结束总结时,需要先归类分析求比例,多次用到分割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

结果呈现:在上述的调查项目中,如归类对养老方式、2011年至现在的养老保险金实行的幸福感等分析结果见图2。这种的分割图示呈现,使有关信息统一化,数据理性化,使结论更细化,更准确,哲理性增强。

迁移点拨:该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分类、分项求比率方面常常应用。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84-02

一、引言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于2011年启动实施,确立了一批试点县(市、区)和试点学校。为及时、全面、分层监控项目实施情况,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有必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建设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对项目需求的各项基本数据进行网络化采集,提供对学生发展信息、教师自评信息、校级评价信息、县级评价信息和区级评价信息的实时监测,对上述各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能力发展状况以及各试点学校的学生发展状态,实现各类项目数据的网络化采集、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公开等,促进试点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试点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分析试点项目成效提供可量化的佐证数据与支撑资料。

二、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1]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2]。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3]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4]

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三、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

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四、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5]。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 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6.站内邮件通知。该模块用于项目人员传阅文件和交流信息,包括邮件管理和通知管理。站内邮件是面向用户、部门或某一类角色发送信息和文件的工具。站内通知是部门管理员文件和信息的工具。邮件管理和通知管理在字段上基本相似,区别是:邮件管理用于非公开的一对一、一对多方式传递信息,发件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管理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非正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系统内人员的非正式交流,促进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通知管理则一般是一对多,人一般是部门管理员,并且可以在前台页面予以公布,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严肃性。

通知类型分为普通通知和任务通知。普通通知用于普通的通知下发和查阅,相比而言,任务通知用于下发要求收阅人完成一定的任务(例如,要求下属单位提交工作计划或方案文档)的通知,人可以指定收阅人完成的截止时间,监控收阅人的查阅时间和状态,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和状态,可以集中收取材料附件。与传统的邮件或QQ收取材料相比,任务通知具有较强的状态监控功能。

参考文献:

[1]阿肖克.贾夏帕克.知识管理:一种集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黄颢,陈天阁,张道武,等.SECI模型在网络化组织中的拓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16-21.

[3]李锦兰.知识管理在K部门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喻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特征及方法研究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28-29.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4篇

一、“新路径”的基本内涵

以数据支撑教学与教研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数据分析看教学活动的改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看数据的变化。

实现路径:

区域行政、教研部门,根据分析数据了解导致质量差异的各种原因及教学过程、方法、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内容等方面情况,以便采取有关政策措施。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分析数据了解本校的教育质量、各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寻找导致质量差异的原因,改进教学。学生个人(家长),可以根据测量数据,清晰地了解本人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家长可以给予分析指导帮助。

二、“新路径”的支持系统

数据是“证据”的主要表现形式。要让数据的获得具有真实性和连续性,必须重视支持系统的建设。让数据说话,必须有一支善于运用数据来发现问题的骨干教师队伍。

1.建立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重视工具的研发,不断完善“学业质量诊断与评价系统”,对全区教学质量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尝试利用数据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用各种统计的方法阐述和解释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进而组织和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和教研活动。

2.组建实证研究课题组

课题“基于学生学业成绩分析的教学改进行动”被列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规划课题。建立“教育评价联盟”,培育研究种子,指导教师运用数据开展纵向、横向的数据分析和课堂增值行动研究。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示活动,如专题征文、项目评比、经验交流、《莲都风采》系列文集等。

3.建立“学校教学管理团队”

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干部团队研修,以学校为单位,由教学管理链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建团队一起参加研修,共同实践完成改进任务。整个研修基于问题,任务驱动,实践研究,共同提高,采用“四维”研修方式:主题研修、反思管理布置任务、践行改进总结经验、现场展示再学再思、实践推广。

三、“新路径”的实践探索

教学与教研活动要关注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瓶颈,实践探索中关注推广与应用。

1.用数据指导教研员下校调研活动

常规调研路径:以随堂听课、常规检查、互动交流为主要方式。

改进调研路径:

2.单元测试知识点诊断与教学改进

研究思路:

例如,语文科张老师调用第1学期期终质量监测成绩雷达图(如下):

数据显示:在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问题最大的是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是下一个阶段教学改进的重点。

第2学期,张老师重点关注了阅读教学,并用自编软件对第一单元的阅读测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显示:学生失分点主要在课内阅读第3小题、课外阅读第1小题和第6小题,而同样是词语理解的课内阅读第1小题得分却很高。

张老师反思: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预习,要求学生自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课堂上只作简单检查。但是学生的理解大多依赖《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很少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词析句,未能联系内容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主题的感悟,忽视了表达方法的指导。

改进教学策略:一是加强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指导,把词语意思理解和表达效果品味有机整合起来;二是从内容走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加强表达方法的领悟与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第三单元的单元测试后,张老师又对学生的阅读测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如下表)。

从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该班级学生的阅读标准分从24.43分提高到26.62分,相同知识点的得分率明显得到提高,如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得分率从原来的45.83%提高到72.92%,词语表达效果从59.72%提高到86.11%,表达方法从70.14%提高到81.25%。这说明张老师的教学改进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更有针对性了。

3.基于命题与数据分析的教研组活动

活动背景:①学校组织的交叉命题考试,总会留下一些遗憾;②评价方式单一,过分突出甄别功能,忽视了诊断功能,且考后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③网络资源给命题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教师失去了深入研究试题的机会或驱动力,不愿或不会命制原创试题。

活动目标:①通过命题案例的研究,学会命制有效试题;②通过数据分析,学会怎样才能让数据发挥教学的诊断功能;③探索一种崭新的教研活动方式。

活动过程:①准备阶段:理论学习、命题技术培训、6道样题编制。②实施阶段:教师限时、独立写出每一道试题的命题意图,组长收集汇总信息;组织测试,收集答题数据,统计并作出初步分析;召开教研大组研讨(磨题)活动。③总结提升阶段:命题教师撰写命题前、后的收获,修改试题;其他教师撰写班级参试学生的教学诊断报告;教研组长撰写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物化成果。

活动总结:在教研组研讨会上,组长通报教师、学生的相关数据信息,抛出话题。以难度估计对比分析为例:

以上数据显示:①命题教师的难度系数估计出现了1.0和0.2,不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因为难度系数1.0或0.2以下,意味着该题没有区分度,可见教师的命题技术亟待规范与提高。②全体数学教师的难度系数估计均值低于学生实际答题情况,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活动反思:这是一次让数据说话的学校校本教研成功案例,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提高了业务水平,真正体验了校本教研活动带来的实效性和务实性,激发了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

以证据支持教学与教研,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剖析质量监控数据结果及调研相关信息所反映问题及其原因,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或者教学改进行动。我们应当建立数据分析与诊断的制度,充分发挥质量监控的作用,利用质量分析平台,用数据分析提供实证支持,对每个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客观分析,按照数据诊断、现状分析、制定措施、行动研究、实效提高的工作路径,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联通业务 客户关系 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08-01

一 概述

客户决定企业命运。企业关注重点从产品逐步转换到客户,逐渐形成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客户关系管理是信息技术和商业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理论体系,客户管理需要客户的支持。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企业生产销售相结的产物。客户关系管理核心价值就是实现客户价值。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市场信息化、销售自动化过程、对客户分析的全过程。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客户实际情况,增强客户对企业归属感和信任感。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客户模式。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研究与实践,大大促进客户价值实现。数据挖掘对客户挖掘结果会给企业带来指导意见,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联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基于客户战略的,它为企业传递的是一种新的客户服务理念,是联通客户需求的风向标,它直接影响联通如何认识客户以及如何对待客户, 也直接影响联通公司的客户服务形象。通过数据挖掘系统与客户管理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客户消费模式和客户市场推广的分析,实现对客户的动态防欺诈、流失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正确有效的运用数据挖掘意义重大。

二 数据挖掘的步骤

1.理解数据和数据的来源,进行数据收集

大量全面丰富的数据是数据挖掘的前提,没有数据,数据挖掘也就无从做起。数据挖掘牵涉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与规划工作,事实上许多专家都认为整套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有80%的时间和精力是花费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其中包括数据的净化、数据格式转换、变量整合,以及数据表的链接。可见,在进行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之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完成。数据收集是数据挖掘的首要步骤。

2.整合与检查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必须是有用的,避免可能存在自身的不一致性,或者有缺失数据的存在等,因此数据的整理是必须的。同时,通过数据整理,可以对数据做简单的泛化处理,从而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得到更为丰富的数据信息,进而便于下一步数据挖掘的顺利进行。

3.利建立模型和假设

主要采用时序算法、聚类算法、关联算法等,根据采集数据建立模型。

4.模型评估

模型建立完毕后,需要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进行调整。应该利用未参与建模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这样做的原因是按照使用建模的数据进行检验,由于模型就是按照这些数据建立的,检验结果自然会很好。但是一旦运用到实际数据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检验的方法是对已知客户状态的数据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并将所得到的模型预测值,和实际的客户状态相比较,预测正确值最多的模型就是最优模型。不断重复进行数据挖掘一评估过程,多次的循环反复,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5.决策分析

数据挖掘的最终目的是辅助决策。决策者可以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竞争策略等。

三.数据挖掘在联通客户管理业务中的作用

1 数据总结

数据总结目的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浓缩,将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从较低的个体层次抽象总结到较高的总体层次上,从而实现对原始基本数据的总体把握。是数据挖掘的基本作用。用统计学中的方法计算出数据库的各个数据项的总和、平均、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基本描述统计量,或者通过利用统计图形工具,对数据制作直方图、饼状图等,是最简单的数据总结方法。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数据总结方法是联机分析处理,是对用户当前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辅助领导决策,主要通过多维数据的查询、旋转、钻取和切片等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报表。

2 关联分析

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都存在着关联关系,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

3 分类

分析数据的各种属性,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也常常称作分类器),该模型能够根据数据的属性将数据分派到不同的组中,并预测新数据将属于哪一个组。

4 聚类

聚类分析是按照某种相近程度度量方法,将用户数据分成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合。每一个集合中的数据性质相近,不同集合之间的数据性质相差较大。

四.数据挖掘技术在联通客户管理管理方面的应用

1.客户市场推广分析

通过优惠策略预测仿真的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优惠策略的仿真。根据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模拟计费和模拟出账,其仿真结果可以揭示优惠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以达到优惠促销活动的收益最大化。

2.客户消费模式分析

客户分类是客户数据分析基础,数据挖据对客户分类使用聚类和分类。通过分类可以发现不同客户群体的习惯和规律,找到客户价值点,准确预测客户消费方向。客户分类让市场营销活动更有目的性,提高市场营销效率,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客户分类结果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如固话及移动话费行为分析,是对客户历年来长话、市话、信息台的大量详单数据以及客户档案资料等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增值业务话费分析,结合客户的分类,可以从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周期等诸方面对客户的话费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联通全业务运营商的相关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客户流失分析

这是根据已有的客户流失数据,建立客户属性、服务属性、客户消费情况等数据与客户流失概率相关联的数学模型,找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给出明确的数学公式,并根据此模型来监控客户流失的可能性。如果客户流失的可能性过高,可通过促销等手段来提高客户忠诚

度,防止客户流失的发生,这就彻底改变了以往电信运营商在成功获得客户以后无法监控客户流失、无法有效实现客户关怀等状况。

4.对客户欠费进行分析和动态防欺诈

通过数据挖掘,总结现存的各种骗费及其欠费行为的内在规律,并建立一套防欺诈和防欠费行为的规则库,当客户的话费行为与该库中规则吻合时,系统可以提示运营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从而降低运营商的损失风险。

5.竞争对手分析

准确定位通信群体的属,预测对手市场政策和活动规律,提前做好市场竞争准备。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客户消费行为研究与分析,搭建竞争对手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市场,利用对竞争对手的客户群体数量和增长情况,推出竞争对手的客户群体。

参考文献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6篇

2009年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在总经理和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在广西分公司的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广西分公司的门店和业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财务工作也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而更加规范和完善。现就本人一年来的会计核算工作做个小结,以便总结经验,在新的会计年度里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1、日常会计核算工作。及时完成好广西现已开业的9间门店十天表的核算,确认门店的进货数据,核算门店销售收入,银行存款与银联卡数据的核对,及时确认门店销售收入的准确,以保证公司资金的安全。核对门店之间商品的调拨,核对中药提价降价,以确认门店实际的商品库存。核对门店物资进货数,以确认门店经营费用的支出。核对门店赠品的赠予数据。在完成十天表的核算基础上,及时汇总销售数据,以便月终分析。

2、每旬报数。每旬汇总门店的销售数据,按时报公司领导以便上级及时把握公司的经营情况,为决策作参考。

3、会员日及大型促销活动报数及分析总结。每周六督促参加活动门店报数,汇总数据报公司领导。做好全年四次大型促销活动天天报数,及时了解活动的促销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规定时间制成活动分析表和活动总结表,报公司领导,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为经营策略作参考。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4、参加门店盘点,对盘点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盘点处理方案。分别到新兴、蝶山、苍梧、平南、容县、灵山、钦州等门店参加盘点和监督盘点。

5、报税工作预备。为每月报税做好基础预备工作。

6、门店发票治理。新兴、蝶山两间门店发票的使用统计,到税局交发票验旧买新发票,为门店服务。

7、固定资产治理。编制广西分公司各部门固定资产统计表,宿舍总物资登记统计。

8、完成月度会计凭证的录入,为报表数据做基础预备。做好年度销售统计报表。

9、门店工衣的进货及领用核算。

10、支援新开门店促销活动。先后参加了平南店、容县店开业活动的支援。深入了解公司经营文化,为公司的品牌形象作宣传。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7篇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并收到很好的成效,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本堂课前我先放了一段动画片《大闹天宫》的片段,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然后我猜想学生中一定是喜欢国产动画片的人数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同学对老师的话的质疑。老师追问:“你怎样来验证老师的话是否正确?”由此引出话题: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用数据来说话,然后在学生的期待中展开调查,一个收集数据的简单过程,初步体会数据的作用。而后再充分列举生活中数据的广泛应用后,我话锋一转,说:“老师刚才已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了调查,你们想不想就你们感兴趣的话题在班内展开调查?”学生反应热烈,然后我让学生在以下几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在班级内进行调查:

1.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2.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

3.我们班每个同学都知道爸爸和妈

妈的生日吗?

4.我们班同学在家经常做家务吗?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二个话题。学生兴趣盎然,使得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三、要重视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不打无准备的仗,任何教学活动事先都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因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较大,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和意外情况发生,因而课前更要做周密的安排,做好充分的预设,精心设计好活动的方案,如此课堂上才能有更多的生成,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准备本堂课的第2个调查活动时,我通过对这些95后学生的了解,他们对体育运动、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事先对这两个话题做了较多的准备,后来在两个班的课堂上学生都一致选择了问题2:“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在意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在学生开始调查活动前,先请同学思考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调查,怎样来记录整理调查数据?在学生独立组交流后得出最佳调查方案,我预计学生会选择用调查表展开调查,因而事先准备了空白的调查表,在同学们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一起设计好了调查表,然后由同学主持展开整个调查过程。因为活动前准备充分,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合理

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从学生的活动形式上来看有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从课堂组织形式上来看可以老师示范、讲解,可以学生独自活动,也可以小组合作活动,也可以全班一起交流,老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如我在上本课时,先由老师引领学生经历了第一个调查活动:“班内同学是否最喜欢国产动画片”,第二个调查活动:“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则完全放开由学生组织进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本组的活动方案,然后再全班交流确定出最佳方案,再由设计出最佳方案的小组主持完成整个调查过程。合理的组织形式使得活动开展真实、有序、高效。

五、要注重活动后的反思、总结与评价

活动后要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由点及面总结出此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并能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如我在上本堂课时,学生在完成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的歌手是谁?”的调查活动后,及时引领同学总结归纳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并反思了两次活动过程,对两种收集数据方法从数据的真实性和便利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引导同学关注数据收集方法的正确选择,然后请同学帮文具厂王经理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制定生产计划,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从自我、小组和教师多层面多角度,从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多层面对活动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8篇

国家科技计划是我国汇集公共资源引导科技进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建立知识平台、推行知识管理对提高科技计划的实施成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数据、信息、知识的汇集、融合、抽取平台,并将信息、知识与组织活动充分结合起来[1]。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包括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地方层次多类计划,不仅涉及到各级各类管理部门、中介服务单位、科研单位,还涉及到科研政策、技术发展路线、组织实施程序、评估评价体系、成果跟踪应用等环节,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范畴。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从科研管理、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建模、项目评审知识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构建知识平台的建议[2~5]。这些平台或局限于科技计划的部分管理环节,或侧重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和特定领域,不足以满足科技计划宏观统筹规划、全周期管理以及整体监控评估的需求。构建面向科技计划的知识平台更需要从计划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多角度分析需求,系统全面地汇集科技计划信息资源,准确反映科技计划不同环节的实施动态,从而支撑科学决策管理、高效组织实施以及有效监督检查。本文根据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现状,分析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实施阶段的各类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行为规律特点,结合科技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资源离散性和周期性特点,提出包括计划知识、项目知识、主体知识、领域知识以及管理实践等内容的知识框架,并依据科技计划数据源、信息源特点建立包括数据采集、信息融合、抽取评价等过程的知识获取体系。以此为基础,针对科技计划管理业务协同、实施态势分析等需求特点,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用框架,为逐步建立覆盖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评审评估等活动的统一知识平台提供理论基础。

1科技计划活动过程的知识需求分析

我国科技计划的管理实施涉及科研主体(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主体(各级管理人员)、评审评估主体(中介机构、专家)、审计监管主体(审计监察单位)等多个活动主体。在科技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分别进行计划管理、项目实施、评审评估、监督检查等四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科技计划的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总结应用等不同阶段相互作用、交叉进行,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推动科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协同监管、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科技计划的实施矩阵,见图1。

(1)规划申报阶段规划申报阶段是科技计划实施的起点,管理人员、咨询专家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把握有关科研领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特定时期内科技计划的实施重点和整体任务,进而组织编制相关实施计划、申报指南、申报办法等。科研主体根据申报指南、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现有科研成果及领域知识确定申报内容、研发任务、技术路线及科研资源需求。

(2)评审立项阶段在评审立项阶段,管理单位首先依据有关评审专家、中介机构的资质能力知识以及绩效信用知识,并借鉴相关管理实践知识遴选评审主体。评审主体基于科研主体的基本知识、绩效信用情况、申报内容、评审评价指标,在研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知识确定科研项目执行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有关科研经费。科研主体则依据立项批复要求进一步明确执行内容、经费预算,并与管理单位签订相应任务书。在此阶段,监督检查主体主要针对评审主体遴选、项目评审、批复立项等过程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整个过程的合规合法。

(3)研究开发阶段在研究开发阶段,科研主体成为推动科技计划实施的核心推动力。一方面,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者要把握当前有关科研领域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有科技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提出与项目领域相关的知识创新点,从而形成新知识、新成果。管理人员则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等知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及经费管理。评审评估主体则根据阶段目标对关键实施环节进行评估,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管理依据,并推动科研主体的研发活动。

(4)总结应用阶段在总结应用阶段,科研人员根据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新知识、新方法及相关科研成果。管理人员、咨询评估专家一方面要评价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依据项目层次的执行评价知识对科技计划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为科技计划的长期有效执行提供决策依据。在成果应用方面管理单位、生产实践单位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广利用项目科研成果知识,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成果应用情况提出新一轮研究开发需求。

2知识获取和知识框架

2.1知识获取与处理科技计划管理实施环节多、涉及面广,形成全面、准确、及时的知识体系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随着各类科技计划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应用,科技计划知识来源日趋复杂,既包括服务不同管理阶段的专业化信息系统,也包括内容广泛的互联网、特定领域项目数据库,以及各类文件资料。结合科技计划知识的来源特点和应用服务需求,科技计划知识获取主要包括原始数据采集处理、信息集成融合、知识抽取评价等阶段,见图2。

(1)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原始数据主要涵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各类活动记录、生产数据以及从互联网中捕获的数据,这些数据大多分散存储运行,具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存储形式。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采集处理不同来源的原始数据必须消除其中的模式冲突,对数据进行清洗操作,然后进行抽取、转化和装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操作[6],采集与处理的流程如下:采用数据定向采集推送、数据自动汇交或人工导入方式汇集数据。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装载。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别进行摘要计算和签名,形成可信、可鉴别的数据集。

(2)信息集成与融合原始采集数据往往来源复杂,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必须经过归一化集成处理才能形成语义一致的可用信息[7]。在科技计划信息的集成与融合过程中,通过语义规则、分类树对概念、模式、实例层次分别进行映射和标注,并结合人工评价调整语义规则、分类树,优化处理结果。融合信息可分为基础信息、过程信息、领域信息三类:基础信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科学技术发展数据、科技计划项目库、科研经费信息库、科研实体信息库(科技单位、科技人员);过程信息指不同周期中各类管理实施主体的行为信息、科技项目的阶段数据;领域信息包括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研究报告、文献论著,实验测试数据、成果应用报告以及各类衍生信息等。信息集成与融合的主要过程如下:建立不同层次的科技计划分类树、映射规则、模式规则、关联规则库。依据项目层次、领域关系、活动周期分别进行分类标引或关联。对不同渠道信息基于分类树、标引规则、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进行自动映射、比对标引,形成具有语义特征的统一的信息索引库。根据统一的信息索引库关联处理不同渠道信息,初步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科研主体的统一信息库。对融合信息进行人工评价审核,不断调整分类树、映射规则、关联规则库。

(3)知识的抽取评价知识抽取评价阶段是把信息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形成可用、适用的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科技计划知识抽取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框架下的各类概念知识、概念特性、关联关系、事实描述等。知识抽取过程中主要采用包括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以及可视化综合等方法[8]。综合考虑科技计划知识框架的特点和抽取效率,在部分概念类别和发现模式相对固定的场景下,科技计划知识的抽取更适于采用基于模式的知识标注方法,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综合采用模式的自动发现机制和人工定义方式[9]。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相关知识的主要处理过程如下。建立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抽取模式,通过分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综合信息、语义模式形成科技计划、科研项目的执行动态、绩效评价知识。建立科研实体的能力评估指标、知识模式、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知识模型,基于指标体系分析综合科研实体行为信息、关联科技项目信息及相关语义模式,并经过多方独立评价形成科研实体知识。基于科研领域建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投入产出绩

(1)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概念体系和关联规则描述科技计划知识的概念层次、基本特性、基本关系和关联规则。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可把科技计划知识分为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领域、科技活动主体、管理实践等五个基本概念类,通过对基本概念类的继承和扩展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知识对象类。其中项目层次概念包括: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研发任务等;领域关系概念包括:技术领域、技术方向、产业类别、产业阶段、机构实体;阶段活动概念包括:规划申报、评审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应用、监督检查等。

(2)科技计划知识科技计划知识包括与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战略方向以及组织管理知识,各年度的实施重点、目标进度和组织过程,各年度的实施成效和统计信息,以及当年度的实施态势、评估评价。

(3)科技项目知识科技项目知识是科技计划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把其他各类知识关联起来的重要纽带。项目知识一方面包括项目在申报、立项、实施、总结、成果应用等过程中的基本信息,例如参加单位、参加人员、研发计划、执行管理信息、经费信息等内容;另一方面包括实施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类实验数据、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实体成果知识。

(4)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科技计划中各类活动的主体包括管理单位、管理人员、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生产实践单位等。管理及科研活动主体知识包括其基本信息、能力分析、当前状态、工作绩效以及诚信信息。对于科研单位、科研人员而言,侧重于科技资源、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工作绩效、科研诚信等内容。对于中介服务单位、评审评估专家而言,其知识侧重于专业能力、评审信用、工作绩效等内容。对于管理单位、管理人员而言,其知识侧重管理资历、工作绩效等内容。

(5)技术领域及科技资源知识包括不同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条件、科研资源、发展态势、研究热点、应用需求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知识。

(6)管理实践包括科技计划不同活动中关键节点的实践知识。如:特定科技领域规划建议的征集程序、方法以及有关实施记录,评审评估专家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机制和实践知识,项目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知识。

3应用框架与知识建模

3.1知识管理应用框架

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是由多主体、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过程,在不同的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表述既不统一却又相互关联的原始数据,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科技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针对科技计划不同活动过程中的知识需求特点,在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构建知识平台、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时建立以下应用框架,见图4。(1)多源数据的集成、获取和鉴证科技计划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能涵盖不同实施阶段各个环节数据。其先决条件是实现和不同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及时连接和数据互通,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集成。其次,在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往往需要多层操作,存在较多数据污染、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要对所有处理渠道进行必要的数据签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所有操作进行授权鉴证,保证知识处理过程的可信、可追溯性。(2)基于业务目标的知识发现与组织大多数科技计划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对原始数据、集成信息的抽取分析直接得到,而存在于各类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中的隐形知识可利用知识服务平台不断凝聚从而显性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形成语义层面的统一,从不同角度分析关联信息形成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主体在不同活动过程中的具体需求从不同维度组织知识,方便知识传播、查阅。例如,在评审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管理主体、科研主体的角度发现、总结评审评估专家的行为特点并抽取为相应知识。(3)基于综合知识的科技计划执行态势分析对于科技计划而言,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对科技计划、科技项目不同实施环节的执行态势的综合把握。科技执行态势包括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各类活动主体的状态、整体工作评价以及对实施趋势的预测评估,实现执行态势的把握必须对所有关联主体知识、项目执行信息、科技计划执行信息的分析综合。(4)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科技计划业务协同协同知识管理是各类业务主体基于不同资源共同推进知识创建、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在基于协同知识管理实现科技计划的业务协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分类推送业务知识,主动服务各类组织实施主体,及时有效地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实践、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应多样化、动态化的知识需求,推动不同环节的各类人员共创、共享知识,消除不同管理范围、业务层级间的鸿沟。

3.2科技计划知识建模

科技计划知识模型不仅要满足查询、理解、应用时的便捷性,还要考虑知识的使用范围、访问控制约束、应用周期以及对知识的持续性评价、补充和有效性等因素。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将科技计划知识元模型表示为一个四元组K=<AC,LC,RC,RL>。AC是标识和访问控制说明,包括:全局标识aid、版本信息链EL、访问控制属性链AL。版本信息链EL包含数据创建、修改历史信息,其中各元素el是资源定义。访问控制属性链AL包含授权应用范围(应用系统)、授权用户范围、授权层级、授权来源等信息,其中各元素是应用对象全局标识,ugroupi是用户组全局标识,scati表示内容授权层级,adesi是授权源信息。LC包括知识摘要、概念类、标引和内容。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内容类型ctype。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述,其中各元素pli是评价有效性。RL是关联知识信息,包括:摘要abs、本体概念描述oto、标引列表PL、内容cc。标引PL包含所有有效标引描是有效性。

4小结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培养简单的探索科学的方法和基本的科学观念。要做好这些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不是仅仅指小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实验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理解实验目的要求,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或者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步骤地操作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综合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综合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呢?我结合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做法。

一、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方案有序进行实验

爱动手是小学生的特点,所以科学课在动手操作这一项比其他学科占优势,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很想做实验,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实验做好。课堂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老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时,人人都要争着做实验,可是却没有几个人是按照实验要求去做的,实验场景怎一个“乱”字了得,实验的结果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学生做实验更多的是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心,而缺乏有目的、有秩序地去完成探究实验任务。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对实验中会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和猜想,没有把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及时记录下来,也就无法得出实验结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如何克服学生做实验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第一,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读实验目要求的习惯,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第二,了解实验的方法,有些实验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已经有了,有些实验方案则需要自己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只有让学生读懂实验目的要求(要做什么?),了解实验方案(怎么做?),学生才能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二、激发兴趣,及时督查,自主进行实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性科学实验活动,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安排学生做较多的实验,要想让学生做好实验,就必需要准备较多的实验器材。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做好实验,都会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样样亲力亲为,而不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准备实验器材,担心学生准备实验器材有困难,担心学生找不到所需的实验材料,无法完成课堂上的实验。其实,老师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担心,只要你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到位,检查到位,学生基本上都会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实验器材的。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不容易,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必然要细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必定细看教材,对课本有提前预习的准备,进而对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方法有深刻地认识,为上课做好实验做了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做好实验做了铺垫。学生在自主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理解、消化实验的目的要求,无形之中养成了实验之前仔细研读实验要求与实验方法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理解实验的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明确分工,主动参与实验

学生参与课堂科学实验,经历整个探究实验过程,是培养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最佳途径。参与做实验,参与到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中去,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都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都能细致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都能学会记录实验数据,都能参与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学习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都能学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等等。但是,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特别是一部分女生,她们常常不愿意动手做,经我了解她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男生抢去做了,或者被动手能力强的女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能力必然被弱化,不做实验,她们的兴趣必然减弱,他们的实验能力必然得不到培养。

如何解决部分学生不参与实验活动呢?首先,老师安排学生做实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其次,要求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细化职责,小组内的同学轮流动手做实验,轮流观察实验现象,轮流记录实验数据,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这样小组成员就会主动参与实验。

四、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综合归纳结论

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往往不愿意去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不愿意去主动用笔记录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忙着做实验,甚至抢着去做实验,等到要使用实验数据时,却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可用,也就无法通过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实验的结论,那做实验也就没有达到做实验的目的,实验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做实验前,教师就要给每个实验小组的成员明确地分好工,安排好实验小组各个成员的任务,实验时要求实验小组成员各行其事,有条不紊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顺利有效地完成。

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课中许多知识都已经经过前人探究得出,现在安排学生重新来探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精神,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得出实验数据,观察到实验现象,这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总结,才能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数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据收集;科学探究;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并且了新课程标准。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是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学科,是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理念而开设的新课程。但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促使教师对小学科学的探究课型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这种背景下,以建构知识理论为基础的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成为小学科学课程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在此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一、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的理论基础

数据收集是指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数据的过程。简单地说,数据收集就要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信息和数据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知识。

建构知识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形成的,而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是一种以实践教学活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是以建构知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二、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的优势

1.能有效地完成基础的教学内容

相比于传统的课型,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基础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形成基本的常识,并以此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如上文所述,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是以建构知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也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命运,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从哲学观点来看,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标准。这就表明了这种新的课型能够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深刻,学生的理解也更深,更不容易被遗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更加浓厚,自然而然就有效地完成了教学内容。

2.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在更有效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新的课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实施策略

1.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

创设问题情境是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的第一个步骤。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说明了创设问题情境对于这种课型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交代教学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

因此,从根本上看,问题情景的创设需要一定的艺术,要能够带有一定的趣味,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景,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消除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和影》这一章节为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创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大家在晴天站在操场上为什么能够在地上看到一个和自己动作一致的阴影?”

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立马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影子,而后会对影子的形成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好奇,带着一份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更容易积极地配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顺利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创设了情境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设计好的实验计划告诉学生,例如,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分别在阳光照耀的地方和没有阳光照耀的地方进行记录有没有影子,在不同时间观察影子的不同点等。

此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的是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实验。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学生个体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作为知识和能力都较为欠缺的小学生,如果要求学生单独的进行实验是非常低效的。

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验任务。此时,教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进行合理的分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团队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日常的观察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作为分组的依据,要尽量保证学生小组之间没有矛盾和纠纷,保证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大致相当,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能够在实验活动中锻炼能力并且获得知识。

3.有效的总结

进行了合理的分组后,学生就会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计划进行操作,并且收集到相应的数据。

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站在操场中会出现阴影?是如何得出的?

学生答:因为有太阳的照耀,通过在太阳照耀下和没有太阳照耀下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

教师:为什么不同时间中影子的形状会不同?

学生答:是因为不同时间中太阳照射的角度不一样,从而导致透射在地上的影子出现不同的形状。

教师: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答:最难点在于分析影响影子形状的原因,最后是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后才知道不同时间下太阳的角度不同,而影子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太阳的照射产生的,角度不同就导致透射的影子出现不同的效果。

在这样的问答中,教师其实已经帮助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投入数据收集过程中,而从主观上忽视了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最终变成了无用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达到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的目的。

总的来说,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是一种以建构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新课型,教师需要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以及有效的总结来保证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桂平.论小学科学探究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3).

上一篇:门店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汉服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