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0:12:20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Derek是外语专业大四的学生,正着手写毕业论文,需要查找大量的英文资料。可他发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不能直接访

>> 互联网的自由与隔阂 “自由”的中国互联网 互联网的边界与自由 “互联网+”让城市更智慧 互联网让兼职更容易 互联网让“人群”更孤独 访问互联网NAT配置项目综合实训 企业互联网访问安全管理与应用 互联网访问行为管理系统的研究 互联网+“善”,更简单or更复杂? 互联网让人恐慌,互联网也让人自由 互联网释放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 互联网:一条自由流淌的河 规范互联网账号,明晰自由与边界 互联网自由和中国特色 “互联网+海南自由行”的发展研究 略论互联网监管与网络自由 移动互联网广告形式:谁更吸引你 互联网更诚信还是更不诚信 对“互联网金融”应持更开放的态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启动SocksCap32软件后,进入“SocksCap设置”窗口,在“SOCKS服务器”栏中填入“127.0.0.1”,在“端口”栏中填人“9050”,在协议部分选择“SOCKS版本5”和“由远端解析所有域名”并点击确定。然后在桌面上创建SocksCap32程序的快捷方式,使用的时候,将应用程序的exe文件或快捷方式拖到SocksCap32的快捷方式图标上,应用程序就可以通过Tor访问网络了。

五、如何在局域网中使用Tor

如果本机在局域网中,未使用公共IP地址,那可能还需要进行以下设置。在开始菜单中找到Tor程序组,选择“Torrc”文档,可以看到该文档就是Tor服务器的设置文件。在“HttpProxy”和“HttpProxys'’两行中增加“(本机IP地址):2456”,2456是Tor软件访问目录服务器的端口;如果访问局域网还需要密码,则在“HttpProxyAuthentieator”和“HttpsProxyAuthenticator”两行中增加“(用户名):(密码)”。最后重启Tor服务就可以在局域网中使用Tor了。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 探讨INTERGRA-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结果的相关性及差异性 两种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后检测血糖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资产评估结果差异性分析 试论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艺术品格的差异性 PCR分析FISH与IHC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HER―2表达的差异性 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标准的差异性研究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论文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国内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对比 CT、MRI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差异性的临床意义 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江西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税收与会计的差异性分析 感性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分析 从符号角度分析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文化的几点差异性分析 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差异性分析 旅游景观鉴赏的差异性分析 媒体政治传播的差异性分析 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的应用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罗瑞,唐璞,舒安琴,石芸.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医学结果的差异性研究[J].天津科技,2014(12):71-73.

[4]赵冬梅.基于已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5(06):50-53.

[5]陈燕,丁岚.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缺陷分析[J].中国出版,2014(16):12-14.

[6]徐仲.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差异性及问题讨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08):20-22.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首次回应跟父亲有关的提问

一些接触过朱云来的媒体记者说,朱云来有一条“铁律”,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有记者曾在2014年互联网大会上三次拦访朱云来,其中一次甚至站在冷风中等了2个小时,可是仍未能“打动”朱云来,朱云来只是对这名记者说,“让你久等了”,并且明确告诉记者,他不会破例,不想有“接受采访”这个第一次。

由于从不接受采访,因此,除了在论坛等场合公开发表的演讲,媒体关于朱云来的报道很少,“即便遇到他(朱云来),他也是急着‘脱身’,回应个别问题时惜字如金,可是如金的这几个字往往非常重要,所以媒体也只能发点只言片语”,一位接触过朱云来的媒体记者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媒体就报道了朱云来的三段重要的“只言片语”。

其一是关于自己卸任后的“归宿”,这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10月从中金公司辞职后,就有评论人士称朱云来极有可能转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可是直到目前也没动静。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朱云来再度明确表示:“我个人并没有准备做任何事情,现在(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观察研究。”

其二是有关安邦独董问题,这更是一个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安邦保险提交给工商部门的工商注册资料中,从2004年10月至2014年9月,朱云来是安邦保险的董事之一。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朱云来明确表态:“(担任安邦董事)这个事情根本不存在,他们(安邦)一直没有(把我的名字从工商注册资料中)撤下来。”“我从没答应过(做安邦的董事)。”

其三就是父亲朱F基。当记者问他“88岁的父亲身体状况如何?”时,他回应说:“挺好,挺好。”

记者注意到,可查询到的公开信息显示,这是朱云来首次回应了跟父亲有关的提问。

儿时:捡了块破油毡布

挨了父亲耳光

1956年,朱F基与妻子劳安结婚。朱F基曾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说:“劳安在清华就读时,在校医院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燕来;劳安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肚子里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儿子云来。”

两人婚后不久,朱F基被错划为,劳安坚信朱F基没有错,没有与他“划清界线”。朱云来就在这样一个“”家中长大,而且还经常经受父亲的严厉教育。

2001年6月6日,朱F基来到清华大学,作辞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的告别演讲时说:“我对儿女很严格,虽然他们没有上清华,但是身上有清华的精神。”

朱F基讲述了当年打儿子的经历:他(朱云来)还只有十来岁的时候,要在我们阳台上种菜,有一天,就捡了一块破破烂烂的油毡子放在阳台上,准备搁了土就可以种菜了。我一看见就跟他说,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随手就打了他一个耳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打他,也是最后一次打他。他跟我讲,他没有拿别人的东西,这块破油毡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当时很后悔打了他,但是也许是因为有点父亲的架子放不下来,我说:“那好,我不应该打你,但是我们要把这块油毡子送回去,不管它是别人的还是垃圾堆里的。”我就陪着他,把这块油毡子扔回垃圾堆上。

演讲中,朱F基透露出作为父亲的自豪:“他们(儿女)也很争气,后来我做上海市市长、副总理的时候,他们出去留学,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父亲位居要职。他们依靠刷盘子、打工度过了他们的留学生活。现在都已经回到国内”。

择业是否受到了父亲影响?

正如朱F基所说,朱云来曾就读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专业,后赴美国读书,199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大气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得芝加哥帝博大学会计硕士学位。

毕业后,朱云来并未从事过跟大气物理、气象有关的工作,而是一直在金融领域工作。他曾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高级会计师,又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任投资顾问、高级副总裁。1998年,朱F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他回国,进入中金公司。

朱云来“跨界”,从大气物理学转到会计学时,朱F基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他的“跨界”选择以及后来的职业选择,是否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呢?对此,父子二人都未曾提过。不过,朱云来的姐姐朱燕来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才在后来去国外转行做了金融,并开始接触学习银行管理。

跟朱云来相同,朱燕来也在金融领域工作。朱燕来说:“我们家家风还真是挺严格的,我父母一直比较强调做人的诚实正直,从小就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积极上进,有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中金时期:连他自己

是否姓朱也不讲

朱F基的家风到底有多严格呢?据媒体报道,朱F基在上海工作时,尽管身居市长位置,可他的外孙女每天都由其夫人踏自行车接送幼儿园。一天早晨突降暴雨,他的夫人依旧准备骑车送孩子。警卫出于安全考虑,用公车将小孩送去幼儿园。朱F基知道后,立即向市委行政处结清了汽油费。

据人民日报主管的《人民文摘》杂志报道,1998年,朱F基出任国务院总理后,曾经特意把儿女召集起来“训话”,“父亲如今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你们要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这四个字的分量,在朱云来身上的表现之一就是他的低调。

据报道,朱云来进入中金公司初期是普通管理人员,努力保持谦和、低调,喜欢编写关于国有企业财务细节的研究报告。有一年,中金向一家拥有70家子公司的某国有企业提供咨询,朱云来提交了500页的报告。走上中金CEO岗位后,朱云来更加低调。中金公司推出的5周年纪念刊物中,他是唯一没有刊出照片的高层。他的办公室也很简单,没有他和父亲的照片。

在中石化成功上市酒会上,记者们围住了朱云来,不断提问,可朱云来一直保持沉默,甚至连自己是否姓朱也不讲,并拒绝与记者交换名片。据接触过朱云来的记者讲,上述酒会之后,朱云来有所改变,会应记者要求回送名片,可是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却是中金公司的总机。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金融领域;“就业难”与“用工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4日

一、金融领域“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

近年来,“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悄然渗入金融领域。一方面由于高校连年扩招,金融学领跑热门专业,毕业生与日俱增,但传统金融机构岗位有限,招聘条件水涨船高,“就业难”问题不期而至;另一方面许多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互助社、互联网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求贤若渴,急需大量金融人才,却尴尬遭遇“用工荒”。

显然,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实践契合度不高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亟须加强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审视,引导普通高校战略转型,发展现代本科职业教育,顺应金融业发展潮流,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根本上破解金融领域“就业难”和“用工荒”。

二、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务实。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建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本科职业教育职能弱化。而部分高校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目标不务实问题。不顾自身在社会认知度、信誉积淀、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实际而拔高人才培养目标,实行“精英型”培养战略。同时,缺少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了解当前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不掌握市场需求状况,导致人才培养不接“地气”,与金融实践脱节。

(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一部分由专科升格而成的高校,未能很好地传承与发扬应用技能型特色,仅在原有基础上简单调整,有的甚至只增加了几门金融理论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愈发“眼高手低”,与市场要求渐行渐远。一些新建的高校则普遍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抄照搬研究型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强等现实,培养出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理论知识,仅会“纸上谈兵”,缺乏应用技术能力,与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契合度低。

(三)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欠缺。当前,多数高校实行“7+1”的人才培养计划,即7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及实验,最后1个学期进行实训、实习等。理论课多且脱离实践,实验、实训很少,缺乏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金融机构只得“补课”――进行2~6个月的岗前培训。为了留足这一时间,校园招聘连年提前,从原来的当年春季提前到上年冬季甚至秋季。为给学生更多时间应聘,有些学校又压缩课程,提前结束校内课程,甚至取消了校内实训。这样,就形成了“学校压课――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差――金融机构提前招聘”的恶性循环。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以苏北某校为例,该校金融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是政治、英语、体育等,共计1,068个学时。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共计1,392个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26周。其中,军训、读书活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用时22周;由企业经营管理实习、商业银行模拟实习、国际结算模拟实习、保险学模拟实习组成的校内实践教学仅有4周。

(五)职业道德教育几近空白。金融机构以货币为经营对象,为此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随着电子技术深入发展,网络金融普及,社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愈发重视。但当前高校受条件所限,普遍强调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忽略了金融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近年来,金融领域犯罪频繁发生,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高,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职务犯罪增多也反映了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六)教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高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主要体现在学历、学术方面。大多数教师是“出校门、进校门”,金融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经验匮乏,既不能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设定实践教学计划,也不能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更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实践,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仍以苏北某校为例,总共4个年级,12个自然班,600余名学生,金融专业教师仅6名,只有1名教师具有金融从业经验,却承担了16门金融专业课程、4门金融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创新金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若干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完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保留一定量研究型高校的同时,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职业教育,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全面推进金融专业设置改革,确保与社会需要紧密对接。

同时,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准确定位基础上,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之路。顺应金融发展趋势,面向社会,紧盯市场需求,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输送人才。发挥原有的办学优势,培养重心从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并“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技术型特点。首先,摈弃“7+1”而实行“5+2+1”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理论学习,后2个学期进行校内实训,最后1个学期进行校外实习、撰写论文等,加强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其次,结合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实际,将专业细分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方向,甚至将银行方向再进一步细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类银行,让学生结合未来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实训,培养应用技术能力,提高与金融发展需要契合度;再次,完善学分制度,在强调必修知识基础上,增加选修知识比重,配合学生进行职业准备。针对混业经营的潮流,探索金融主干知识稳定不变,通过开设经济、金融相关选修知识,弹性地结合金融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动态,开设选修知识,拓宽学生金融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为将来实行金融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一方面不折不扣地贯彻四年院校教育,采取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模拟与实战“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并通过增加校内实训环节、落实校外专业实习,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彻底打破“学校压课――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差――金融机构提前招聘”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案例讨论、角色互换模拟讲课、情景式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授课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关注金融时事、聚焦金融热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辩论赛、撰写论文等形式,提高专业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金融模拟使学生直接进行角色体验,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对专业技能的认知。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实训课程比重。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增加金融实训课程、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加强校内金融实验室建设,利用仿真金融模拟教学软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产、学、研合作或者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经历提升自身应用技术能力。

同时,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教学管理的重心前移,贯穿于整个教学考核的全过程,迫使学生的学习精力由期末突击应付移至全部教学过程中,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和考试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服务意识。金融从业者应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德,能够淡泊名利,因此金融教育强调以德为先。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融入实训和实习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加强职业道德、伦理、社会学、法律等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金融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具体而言,应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金融职业操守》课程,及时灌输正确的金融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强化学生基本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同时,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从专业知识、文化技能、礼仪修养等方面提高社交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六)引入现代学徒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服务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通过推进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行业组织主导三种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搭建校内实训、金融机构实践、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平台,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体系建设。

实行现代学徒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是指聘请金融高管、行业精英、业务骨干、技能标兵走进校园,介绍金融最新动态、关注金融热点、分享实战经验、传授实践技艺,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理念、提升应用技术能力。“走出去”是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深入金融一线部门,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系统地学习、培训,尽快补足实践“短板”,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香,王玉忠,吴治成.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J].世纪桥,2014.4.

[2]李铭辉.英德现代学徒制教育方法及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4.

[3]孙杰光,柳明花.高职院校《金融职业操守》课程的创新与规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8.

[4]刘渝琳,熊婕,李嘉明.劳动力异质性、资本深化与就业――技能偏态下对“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审视[J].财经研究,2014.6.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 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关于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近几年不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永泽、池国华(2008)认为,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缺乏“终身教育”等方面。张军、马元驹和叶陈刚(2010)认为,会计教育理念包括会计知识教育和会计价值教育两个方面,会计价值教育应当具有与以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等为内容的人类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相一致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公正、诚信、廉洁、勤奋”。于玉林(2014)认为会计教育观念改革应当实施会计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栾甫贵(2013)将会计教育理念的涵义表述为:会计教育理念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所应传授的理性认识及观念体系。这一定义可以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理解。会计教育理念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资金运动为核心的理念体系,会计教育理念具有宽广的外延空间,只要存在会计教学和教育,就必然存在会计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教育与教学、学历教育 (全日制)与继续教育(在职、非全日制)、会计教育与非会计教育等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会计教育中(葛敬东,2009)。

从以上的研究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育理念的解释虽然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都认为会计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当有更为广阔的外延空间。但是,在会计教育环境变迁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研究尚且不足。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

会计教育理念不是静态的观念,应当随着我们所面临的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扩展其外延空间。因此,新常态下的会计教育理念的特点应该必须考虑新常态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的背景。

(一)树立以德育人的理念。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资源合理化、集约化配置中,准确、透明、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加重要,而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着广大经营者、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此,在对会计人才的教育中,必须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专业德育教育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公正、独立的职业精神,形成诚信、廉洁、自律的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以专业的精深和道德的诚信来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树立适应新常态市场经济需求的理念。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提供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会计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学生培养成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深厚专业知识的职业者。在新常态经济下的企业发展机遇和价值增长,来源于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方式转变等,这一系列的变革,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的参与者之一,其职业能力也必须能为企业管理服务。在新常态经济下,从业者的职业能力也要不断扩展,职业价值正从单纯的会计技术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变,从合规性治理向经营性治理和风险管理转变。会计教育也要适应这一转变,对会计人才培育目标不仅是会计核算类人才,更多的应当是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的会计管理人才。

(三)国际化教育理念。在新常态下,中国对外开放出现新特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基础设施、贸易以及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互利合作,利益共享。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必然促进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积极参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在这一进程中,会计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互联互通建设的需要,加强行业的国际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绿色教育理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在“新常态”的基调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十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正是对环境领域严峻形势的呼应,生态建设被列入中央治国理政的五大布局之一,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会计教育也应将“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计的绿色教育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环境绩效评价、h境信息披露及报表分析等会计绿色课程的开发会成为会计课程教育新的发展趋势。

(五)互联网+的教育理念。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总理关于“互联网+”战略描述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国家层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经济发展云时代的到来,云时代的企业是信息化企业,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是财务信息化,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步。云时代下,各种知识快速折旧、经营环境快速变化、信息平台快速升级、管理机制加速转型、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作为创新型会计人才,必须应对新技术层出不穷、管理诉求的千变万化,做到既熟悉会计实务,又掌握信息技术。

(六)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意味着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新常态下会计创新人才,需要具有专业性、智能性、环境友好性等特点,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制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计划,培养懂业务、会管理、熟练运用管理软件工具处理业务、擅长沟通表达、思维积极活跃,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精神,卓越的管理组织能力及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

二、新常态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之下,必须明确会计教育新常态人才培养目标,不盲目追求人才培养数量,而更看重人才培养质量;从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为目标,向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目标转变。在新常态经济的会计教育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性、智能性、环境友好性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IFAC)的会计教育准则,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技术胜任能力”。因此,新常态下的会计人才也必须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能力。

(一)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基本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两个方面。基本专业技能包括:会计核算能力,成本管理核算会计、审计能力、财务预算和财务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技能包括: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财务和会计工作应以战略为导向,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产品管理、市场营销、投资及资产管理等经营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决策支撑和价值管理。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的目的是使会计人才具有更为宽广的商业视角,熟悉各国法律、税务环境、商业环境,在全球视角下进行战略思维、治理和风险管理、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二)职业技能。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

(三)职业道德能力。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原则。职业态度包括责任心和工作态度;职业伦理原则包括将廉正、客观、专业胜任能力以及谨慎性、保密和专业行为等伦理原则充分运用到审计过程出现的道德困境中,并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三、国内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三所高等学校,分别代表了国内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较好水平。通过查阅相关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从上述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诸多方面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雷同化。这三所高等院校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从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种目标的定位充分体现了会计应用型学科的特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更看重会计技术的实务,即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对会计人才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具备会计人才的“高级”特征。

(二)不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有侧重点。上海财经大学属于国家重点财经类院校,从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看,更注重专业主干课程的精细化教学,主干课程均分为两个学期连贯性排课,如:中级财务会计I(第二学期),中级财务会计 Ⅱ(第三学期),高级财务会计I(第四学期),高级财务会计Ⅱ(第五学期),财务管理学I(第六学期),财务管理学Ⅱ(第七学期)。

山东大学属于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传统的注重人文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院校,从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看,开设了较多的经济管理类和人文教育类专业选修课程,如项目管理、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献阅读与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课程。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海洋专业的重点工科院校,其开设的会计专业课中更注重计算机会计系统课程的连贯性学习,分为计算机会计系统I(4学分)、计算机会计系统Ⅱ(3学分)、计算机会计系统Ⅲ(2学分)。此外,开设的较多专业选修课程更侧重财务管理类课程的延伸,如财务报表分析、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控制、薪酬体系设计、财务制度设计、营运资本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资本运营实务等课程。

(三)缺少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这三所高等院校的开设课程看,无论是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还是工科院校,均未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根据葛敬东(2009)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30所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调查有9所院校未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教育的课程,有近1/3的院校对此课程未予重视;其中即便开设此类课程的也都作为零星散布的选修课。

(四)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些高等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尚未列出专业实验课程,如: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是两部分,社会实践课/课外学习与实践(军训、学期社会实践、计算机水平测试)11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二是已经设置了专业实验课,但是实验课开设的课程数和学时不足,如:中国海洋大学会计模拟实验只占到4学分。在山东大学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介绍中,列示了专业实践的内容和专业实习的内容,但是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设置中专业课中只开设了三门实验课:中级财务会计实验课(16学时)、财务管理学实验课(16学时)、审计学实验课(16学时),三门实验课的学时数占到会计专业课总学时的5%。

(五)人才培养方案与的市场现实需求明显脱节。现行培养模式的明显缺陷是高校提供的会计人才与市场对会计专业人员知识技能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近年来从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职情况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工作是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岗位,其主要具备的能力是专业核算能力。几乎对进一步利用知识体系理解报表、分析报表背后的内涵及制定决策的工作价值没有选择。这说明一方面毕业生们对此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深,且在更高更广视角上利用会计知识协同其他部门的能力方面是欠缺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在致力于培养能胜任高附加值会计工作的人才方面有待提高。从普遍情况看,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现行培养模式下提供的会计人才的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现象,执业能力欠缺,知R结构陈旧且极不均衡以及就职岗位层级偏低等问题的表现比较突出。

四、新常态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专业技能+通用技能的课程设置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博雅教育的观念,强调知识宽泛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共同发展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系统学习会计核心课程以外,在通用技能培养方面,开设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经济、金融、管理乃至国际准则等一些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这样才能拓宽知识层面,开拓视野,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格素质,相应开设人文艺术修养、商业沟通与谈判、领导影响力等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相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职业伦理教育等课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有效防止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新常态下的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具体而言,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以及分析案例等多N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讲解、教师点评的方式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信息化技术教学等模块,强调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胜任能力。

(三)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考核体系。 要改革考试体制。在考试形式上要鼓励多样化原则,采用笔试、论文答辩、案例报告、实验模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在考试总成绩计算上要体现能力培养导向原则,避免对学生的考察重理论、轻实务,重考试成绩、轻能力锻炼的现象,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的每个重要环节都要计算得分,如学生自主讲课环节得分、学生案例汇报环节得分、学生论文答辩得分、学生实验模拟环节得分、学生课后作业环节得分等。在考核的内容上,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四)倡导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多年以来,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实行以“论文定终身”的评价机制,根据的刊物等级来衡量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也将论文等级作为评聘高校教师职称的依据。这种对高校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的下降,而从影响了会计教育的质量。

鉴于此,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实践水平三者有机结合,并扩大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度。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高校教师到校外其他高校参观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活动,聘请会计实务界的高端会计人才来校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等实践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开展这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实务界人士之间的交流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

[2]张军,马元驹,叶陈刚.遵道才能得路――论会计的价值教育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3]于玉林.会计改革观念改革要先行[J].会计之友,2014,(32).

[4]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5]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

[6]杨爱君,张玉华.基于就业问题的会计本科教育效果调查研究――以2010年山东省高校实践调查为证据[J].会计之友,2011,(10).

[7]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

[8]王越,万经花.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商业会计,2016,(8).

作者简介:

谢彦,女,管理学硕士,青岛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规范 人才培养创新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已成为当前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决定其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针,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本科教育将更多地强调基础理论和应用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改革以适应这一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交流的课题。

一、规范和创新实践教学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1、规范性是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自主,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要实现完全规范性是有难度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课程内的实验及应用型环节、专业性技能训练环节、综合性实习环节等多个层次,涉及到前期统筹规划、过程管理与执行、后期考核评价等方面,包括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共同提升。因此,必须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核心,构建规范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执行体系。建设好一个规范的系统工程,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创新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源泉

金融实践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金融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等金融教育提高金融人才素质。90年代至今,金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培训学生掌握必备金融知识、获取金融从业资格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适应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模式和业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教学思路、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成才,是人才培养更深远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及专业素养提升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创新与金融业的革新及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提高金融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业资格+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

通常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内实验和课外集中实训实习两个部分,分别有相应的教学管理要求,但是在内容体系、管理和执行上都需要加强规范建设。

1、创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实验(上机)旨在训练学生在业务流程操作、观察和分析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完成实验报告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作风,是加强学生对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等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重要手段。教学必须明确各个课程的具体目标,理清各个实践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保证体系内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例如投资理财课程实验与专业技能训练中的理财规划设计都是与理财相关的实践环节,但是前者注重于对理论的验证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后者侧重于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增强。

集中性实践教学由“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专业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专业综合设计、职业适应与创新”的递进式教学体系组成。低年级阶段,通过认识实习、财务会计等基础实训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中期由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核心课程的专业设计、学年论文写作和考证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高年级阶段组织综合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项目,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由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分阶段进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建立良性互动的管理和执行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范有效的管理和执行体系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管理和执行并不是生搬硬套冷冰冰的规则,而应该有尺有度有互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与学生互动。实践教学本身的灵活性往往导致重两头轻中间,即前期计划和后期评价考核较严格,中期实施较宽松。实际上,教学任务从安排到完成的各个阶段,都应与学生进行切实交流和沟通,使其明确实践目的,确保实践效果。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期间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生所需和所思,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中让学生的自我管理、职业沟通、创新等核心能力得到培养,促进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

第二,与自己互动。教师是管理方式和执行手段的实施者,实施是否到位和有效与教师的把控水平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因地因时制宜。通过广泛调研制定科学规范的实验大纲,编写实用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实训教材,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课题研究等,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能力。通过实时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思考工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切忌停留于表面和形式。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给教师带来满足感和价值实现,获得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动力及方向。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首先探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总结“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特点、现代信息服务的发展特点等内容,并对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的可行性进行概括,进一步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并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高校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的更深层次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障碍;创新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5日

一、引言

在工业化、信息化之后,人类进入知识化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兴起并快速增长,用户对知识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取决于互联网让全世界快速走过了信息化阶段,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经济日益繁荣。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压力,于是各种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知识服务应运而生,例如通过自媒体发文章、发视频来介绍某类知识或见解,解释某些问题或宣扬某种观点,又如谷歌、百度、维基、知乎、千聊等知识服务APP,它们的实质目的都是在帮助知识的消费者处理信息,然后向受众用户提供知识的终端产品,这些新兴的“互联网+知识服务”产品无疑会对传统的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利用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图书馆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完成逆袭,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知识服务,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和运营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信息。信息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并通过物质载体进行传递的知识内容,其本质是具体事务所带有的含义,其载体是具体的事物,比如语言和声音都是传递的信号,其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信息;信息的特点是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和独立性,独立性是指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其载体相互独立的,比如同一句话,同一个语义表达方式,可以用英文表达,也可以用日语表达,但日语和英语两种表达方式相互独立;主观性、抽象性是指信息的意义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

(二)信息服务。顾名思义,是以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服务类型,主体是需要特定内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信息用户),将分散在不同载体的信息进行整理收集后使用的一种服务方式,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分析等步骤,只是一种资料化、碎片化、直接化的提供给信息用户,这种服务在高校图书馆里往往只是参考文献、文献检索、实验数据、辅导资料等客观存在的,并非特定的知识,是一种可被替代的机械式服务。

(三)知识。“知识”在表面上是一个很泛泛的词,很抽象又很具体的词语。辞海中这样定义: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认识的结果或结晶,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范畴。知识不同于上述信息中的文献、数据和资料等客观存在的事物,知识具有特定的分享价值、传播价值,同时也能够创造出特有价值,知识服务是基于其特定价值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服务方式,因此这为知识服务的提出提供了基础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服务理论。笔者认为,知识是人类经过主观意识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加工认识,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料整合城成特定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而存在。

(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即由知识和管理组成的一个概念,也是管理领域中知识经济的新型管理活动,其管理对象是知识内容和知识过程,然后还有知识管理的价值层面以及实施层面,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人来实现是指本身所蕴含的潜在价值。

(五)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基于数据服务模式发展下的更加高级的服务形态,是依托知识资源(内容资源的高阶形态)的生产供应能力与市场用户需求高精度对接的、高级信息内容服务。综上可知,笔者认为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和信息服务,高于知识管理的一种针对受众者的个性化需求过程,其关键在于从众多信息库和信息资源中攫取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再加工、再提炼、再浓缩的价值。

(六)“互联网+”的含义。所谓“互联网+”,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定义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简单,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我们常用的QQ、微信,就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而淘宝、京东就是“互联网+零售”得到的电子商务。总之,这种虚拟的理论化加法,不是找现成的事物去做加法,而是去促进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相互融合发展。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图书馆知识服务作为信息服务业的一种,也是知识服务业的一员。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从以上知识和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可知,图书馆知识服务本身就已经界定了服务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图书馆管理员和师生用户,前者可以定义为在图书馆工作的所有人员的统称,后者因为高校图书馆大多不对外开放,只对校内师生开放,所以客体不能扩大到广大读者用户。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可界定为: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指以馆员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信息、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读者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因其服务对象、服务理念、用户需求、知识储备以及服务目的特殊,自然也有其特征所在。首先,师生是知识服务的核心。知识服务既然是一种服务,其核心必然是服务主体,以满足师生的满意度为目标开展服务活动,根据师生用户的客观需求整理搜集各种有效信息,设计开发图书馆特色信息产品,提升特色化、品质化服务,为用户更好、更方便的提炼相关知识做好铺垫,达到最大满意度;其次,需求是知识服务的驱动。图书馆知识服务是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这就对师生用户的知识服务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如何形成解决方案,全力为师生用户找到对应的、独占性、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最后,增值是知识服务的追求。只有知识服务得到普及和应用,价值才能最大化,增值服务才能有意义。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信息收集、整理、提炼、加工、融合,最后形成了有价值的服务,为师生用户提高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效率,为用户创造价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逐步体现知识的价值层面。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可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建立该校的读者阅读云笔记数据库平台,并对外开放读者的读书笔记,读者可以⑵湓诠ぷ鳌⒀习或科研过程中的感想、日志、学习成果、研究成果等上传至数据库平台中,读者还可以将图书馆帮其解决的问题、提供服务的过程,或问题解决的方案、所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等上传至此平台。利用这些信息或知识,读者之间可以根据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实现彼此间知识的增长与增值,最终达到信息与思想的共享,充分展示个人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积累。同时,馆员可通过长期对某一位读者或某类读者进行跟踪,了解他们的学习与工作需求,在该位读者或该类读者群向图书馆提出服务要求时,图书馆可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知识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模仿“知乎”私密咨询场景――一对一的咨询。因为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下,读者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一对一咨询的场景需求,不管是专业技能上的咨询、还是兴趣爱好的咨询,一对一能够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不是一群读者盯着一类读者的问题,并且支持与问答者进行多次问答,问答内容仅双方可见,保证了咨询内容的私密性,让交流更顺畅和灵活。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现状与障碍

(一)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库完善不够。一方面实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资源是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研究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而高校图书馆往往比最新的信息慢半拍,资源陈旧、信息老化、更新速度慢、知识单一不丰富、缺乏知识趣味、相关专业图书技术含量低、知识覆盖面窄,造成图书馆影响力小,常常出现图书存放时间久,无人问津,图书摆设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知识库的建立和融合迟迟未见起色,目前仅有的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知识数据库各自为政,只是一味的增加数量,从未考虑知识的质量,特别是同一类型文章同时在几个数据库出现,加大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冗余,明显会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深入推敲不够,信息资源仅仅是期刊论文、毕业论文、数字化图书、会议活动等,搜索起来内容繁杂,知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二)隐性知识和信息安全性担忧。一方面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图书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有效获取的知识,包括馆员隐性知识和读者隐性知识。目前,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领导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影响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影响了隐性知识的发挥和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是公共设施,计算机病毒盛行与更新,个人疏忽操作不当造成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的意外丢失现象频发,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学号和密码信息,可以登录校园网多个界面:选课界面、学籍界面,有的师生忘记了退出,有的在输入学号和密码时没有进行有效保护,进而泄露了个人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

(三)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欠缺。一方面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大都认为没什么大事儿,管理员就放松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认为每天工作犹如流水线作业一样,枯燥无味,甚是单调,对学生的知识服务不到位,知识服务意识缺失,知识服务质量低;另一方面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安排海归博士、国家人才计划等高级人才留校工作,默认将其家属的工作安置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学习,没有很好的监督监管机制,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服务人员素质和意识上不去的原因。

(四)师生用户信息提炼意识不够强。一方面在多数高校学生中,图书馆只是借书、还书、上自习的地方,有的只是借阅新闻杂志、体育报刊、休闲期刊等,有的甚至大学四年都没去过几次图书馆,大多数缺乏对图书馆的真正了解,知识摄取量极低,信息查询力度不到位,除非老师要求上检索课时才会熟悉一些简单的技巧,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重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学生对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利用率极低,更不要说搜集、整理、提炼等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平时授课任务量大,一周除了写教案备课就是整理其他教学工作,也只有在每年的和评职称时才会想起去校图书馆检索一些相关论文和参考文献之类的电子期刊,无法自觉形成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五、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图书馆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以数字资源建设为基础,每所学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数字图书馆资源,挖掘潜在知识价值,营造知识服务氛围。在图书收藏方面,要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去繁留简,着力打造精华资源、重点学科资源、高质量书目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适时的购买全文数据库,增加本校知识数据库的承载能力和影响力,及时更新最新的书目和书籍,上架后要提醒读者,实现知识服务最大化、多元化、个性化、一体化的目标,进而提高师生的阅读效率和知识服务效率。(图1)

(二)建立“互联网+”隐形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互联网+”隐性知识共享平台,前期需要投资软硬件设施以及配套人员。比如,可以利用“千聊APP”进行嵌入式知识共享,鼓励师生在“千聊APP”_设个人知识共享直播,进行相关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讲座以及各种经验和技巧的传播,或者对图书馆的意见,使得图书馆与读者相互了解,营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隐性知识共享平台,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应尽快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

(三)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员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是为师生用户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情报产品,其本质是图书情报人员为用户提供智力服务,图书馆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整体水平的高低,首先,面对图书馆检索系统,应培训工作人员熟练操作计算机系统,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和网络检索技术,提高面对知识服务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其信息搜索、知识整理的熟练度。

(四)强化师生的知识服务资源利用意识。利用周末开展各式各样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高校学生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也能发挥图书的教育效果,同时要不定期开设相关知识讲座,请教授专家或者是本校经验资深的教师,还可以举办读后感座谈会、知识讲座、专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用户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影响具有双面性,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师生需求多元化、知识化的时代选择,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服务与高校图书馆建设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共同为高校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和特色化的知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2]吴秀珍.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途径[J].图书馆,2008.5.

[3]陈扬.知识服务――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现代情报,2006.4.

[4]张宏武.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述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2.18.

[5]何坤振.知识服务――新世纪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12.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一体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77-02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浪潮的不断高涨,金融业务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自1993年12月国务院做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分业经营政策。这一政策是在我国金融业处于发展初期这一背景下制定的,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当今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国际金融业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分业经营,将会削弱我国金融市场效率,不利于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方面互相渗透,融合趋势不断加大,成立了诸如平安集团、光大集团等大型金融集团公司。我国金融业务渐渐地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应该说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当前,现代金融理论侧重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由于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分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业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弊端

1.专业过于细化,忽视金融业务资金融通的内在联系。传统的金融专业分为银行、保险、金融工程和投资理财等专业,实行专业模块教学。模块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忽视金融知识的融合性。比如,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分专业设置课程,这会导致银行专业课程很少开设保险专业课程,使得银行专业学生对保险学知识掌握得较少,不利于银行专业毕业生未来在保险行业中发展。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充分显示了金融各行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现在所谓的“专才”培养模式不符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2.学生实践教学过于模块化,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前瞻性。一些本科院校,甚至是“211”和“985”院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也缺乏前瞻性,过于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教学与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没有多大区别,进行的金融实践活动基本上属于操作性、验证性实验。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前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模块化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较快地适应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但明显不适应日益创新的金融业务对学生的更高素质的要求,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

3.传统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验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需要。传统的分专业的金融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学校金融实践室完成的,一种是到相关金融企业进行实习。现在,大多数院校的金融专业实验室还处于初级金融实验室阶段。虽然金融专业实验室模拟了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业务,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金融业务与现实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且不断创新发展。金融实践室的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传统金融的业务上,由于缺乏对前沿和创新业务的引进,不适应互联网金融等诸多金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紧跟金融业不断创新的发展新步伐。到金融机构进行实训,目前是众多高校进行金融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业务能力。综合我国目前金融机构业务方面的具体情况,大多数高校学生是自己联系单位去实习,多数是为了找工作才去实习的,学校并没有具体的组织和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实习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案,实习后也没有系统的总结,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整体效果可想而知,不利于学生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

二、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未来金融业混业经营人才的需要,要改变传统所谓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一些“211”和“985”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金融行业高端人才为目标,通过金融高端人才来引领金融学科和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不是“211”也不是“985”院校,但为了培养能适应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势的金融专业人才,学校进行了如下改革:①单独成立金融学院;②提出宽口径、厚基础、懂专业、会管理、通外语、强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③金融专业的招生实行大类招生,在大学前两年实行金融学通识教育,增开诸如《专业写作》、《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际能力;④将金融学本科专业申报为国家标准建设项目,以更高的标准规范实践教学这一环节;⑤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单独成立金融实践教学教研室,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2.在实践教学目标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为了适应金融业不断融合和日益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在设置一体化实践教学目标时,应该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为了使本科院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具备适应金融业不断融合和日益创新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包括:①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具备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修正、拓展和创新的能力;②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职业素养及创新能力;③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3.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学内容规定着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对于金融专业来讲,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即以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为主的实训,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方面,即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如案例分析、金融文献阅读和金融建模竞赛等。

4.在金融教学中,积极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使教育的目标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可以采用这种经过实践证明有效且可行性较强的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进行互补,达到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还可为学生提供到金融企业实习的机会,使其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中,了解当前金融企业的发展动态,从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江日初.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实践、理论与制度变迁[J].经济师,2004,(4).

[2]袁凯.反思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3]余秀英.“国外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4).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文章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对金融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就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实践教学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金融专业性思维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现代信用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理论和政策等一系列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掌握分析金融现象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关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国家有关金融与投资的政策法规,能解释金融活动和分析金融现象,具备处理金融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从实验设施建设到实践基地建设,都必须立足于培养我国金融发展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现代大学生。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新的金融前沿问题,结合目前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很有必要对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尤其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一)建立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机制

科学研究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一般说来,教学中使用的哪怕是最新的教材,也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站在金融专业知识前沿领域,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通过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基本科研技能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参加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奠定基础。为此,我们确立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近几年来,课程团队组织了多次教研究会议并形成共识:根据金融学教学需要及老师科研特长,调整了部分老师的研究方向,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课程组教师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同时也将科研过程中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方法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分析思考,组织专题讨论,丰富教学内容。另外,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发展情况。

(二)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内容

1、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教学辅助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主要向学生系统传授《金融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注意及时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并将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配合金融学的理论教学,在实训中心主要运用“”教学软件系统和SimBank银行模拟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证券交易基本流程,掌握金融投资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投资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银行实务的主要操作过程。

3、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实践教学

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课程实训、行业见习、学年论文、第二课堂(金融学知识竞赛、“挑战杯”、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申报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以当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作为实践基地,将金融理论教学与金融业务见习实训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金融理论,又能在理论指导下参与金融实践,并掌握一定的金融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在金融行业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以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4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利用,使《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此外,教师在辅导课、作业、考试、阅卷、课外教学指导等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

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金融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使学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一方面我们本着使用金融学领域内最优秀教材的思想,采用了黄达主编的《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作为教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拘泥于该教材,根据该校实际和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及时反映金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用性、新颖性贯穿于《金融学》的课程教学始终。此外,对课外实习内容作了调整,增加学生参加金融实践教学或观摩的时间。将银行、保险和证券及投资业务的实践教学见习内容放在当地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是金融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有些章节的教学采用了准实践性教学方式。首先对涉及到股票、证券交易等实践性较强问题,采用现场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在实训中心运用相关教学软件或实训平成。其次选择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带出去,让学生亲身体验金融操作过程。这些教学实践性活动很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从事本职业的技能。最后学生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年论文和研究报告的选题,大多与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相关,效果较好。改进考核方法,增加实训考核内容。作为地方院校,该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是改革考核方式,强化了实践考核内容,加大实践操作考核分值比重,削弱理论考核分值比重。课内实验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平时实验作业的完成效果为考核标准。课外实践考核主要以实践小组提交的实践报告为主进行考评。一般而言,采用平时成绩占10%、实践操作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60%的分值比重。另外,注重各班小组的团队分值,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建立了课程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搞好金融学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师备课、课堂讲课、课后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答疑、学生课外阅读、现场与模拟教学、课程实习、考试、阅卷等诸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保证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成效

在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将精品课程建设与金融学教学团队建设、金融学科建设、教改立项、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通盘考虑、统筹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1]。

1、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从金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制定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怀化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了当地金融学会、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单位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加强对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当地建立了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校外金融实践基地,把相关见习内容放在基地进行。另外,还通过“实验竞赛-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教学队伍结构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产生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除了重视金融学课程建设、科研以及金融学教学团队自身建设意外,我们还尤其重视对学生在金融实践和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指导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和各种挑战杯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等。尤其是通过将学生评优、评奖与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项目和竞赛的开展,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完善之处

1、课程内容难以与时俱进,有待进一步改进。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现象和金融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教学中,我们深感教学内容更新、案例开发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性强和内容新颖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弥补这一不足。另外,必须搞好金融实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内容结构有待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完善。

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深入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教改研究成果。目前,课程内容体系中宏观金融分析的比重仍然偏高,微观金融的理论与实务仍显不足,事实上,微观金融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更多。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实务性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3、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超重,每个教师担负了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学。所以金融学课程教学团队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需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另外,教师参与地方金融经济服务的力度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大和提高。

4、精品课程网络条件不完善,缺乏及时更新。

在建设中,课程团队教师制作了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由于学校没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服务和维护,课程教师缺乏技术手段,因而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也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也难以进行,一定程度影响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修改与丰富。因而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建议学校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精品课程进行维护,才能发挥精品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林源 郭艳 单位:怀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杨胜刚•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金融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9):31-33.

互联网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本报特约记者 陈无诤 发自广州、香港

如今流行玩跨界,之前是马云,号称做互联网做电商的他,暗地运营大数据,搅局互联网金融。

这次轮到了朱长虹—这位低调的中国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首席投资官,学生时代是不折不扣的“书呆子”。网络上仅有他一张学生时期的黑白照片,头发蓬松,大框眼镜,眼神明亮。

朱长虹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下称“中科大”)少年班,荣获中科大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随后赴美留学,师从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维格曼,学习量子物理学。

物理学家出身的朱长虹,如今玩起了投资。曾经谜一般的安徽少年,而今却成为传奇。在华尔街和香港的投资界,到处流传着朱长虹的故事。他的豪气和睿智,在全球投资市场上显露无遗—他曾服务于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下称“PIMCO”),如今他掌管中国3.5万亿美元外储的张力,更令世人好奇。

就连美国《华尔街日报》(下称“WSJ”),也充满敬意地赞美这位隐藏在外管局背后的高人—一位中国官员说,在朱长虹的指导下,外管局去年的表现非常不错。

朱长虹说服上级扩大对美国公司债、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对美国国债的保守但乏味的投资。美国国债是朱长虹上任前外管局的标志性投资。

按照熟悉朱长虹的知情人士的说法,“外管局在去年下半年投资了日本股票,后来日本股市大幅上涨,这体现了朱长虹更为激进的投资风格。但相关投资规模不得而知。”

然而,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央行2013年7月22日公布,中国6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412亿元人民币,至27.39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新增额年内首现负值,专家称逆回购或重启。

10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不到6000亿美元,至2013年6月底已增至3.5万亿美元,增量巨大令人称奇。当今中国已是拥有美元外汇最多的国家,但是黄金储备在其中仅占1.5%左右。如何管理好体量如此庞大的外汇家当?朱长虹的投资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谁会成为中国的PIMCO?在中国,想成为“股神”巴菲特的人比比皆是,但想成为“债券大王”格罗斯的人凤毛麟角。朱长虹是否会创造传奇?

3.5万亿美元超级管家

朱长虹的“媒人”是易纲,这位央行副行长2009年7月开始接替胡晓炼兼任外管局局长。

此前,中国外汇储备运营乏善可陈,国际投资界透露的信息似乎只有“增持美国国债”—这样的操作手法让许多国际外汇市场的顶级操盘手颇为不屑。

“因此,金融危机后,国家外管局决定面向全球招聘外管局储备司首席执行官,确保2.3万亿美元(据2009年数据。截至2013年6月,已达到3.5万亿美元)资产安全增值。”按照接近外管局知情人士的说法,“当时易纲对此非常重视,曾在几次内部会议上提起,要在全球招聘投资官。”

外管局隶属于中国央行,负责管理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投资者之一。

2009年11月底,由易纲亲自带队招聘,在纽约举行的大规模招聘宣讲活动过后,低调且拥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华尔街高才朱长虹,进入了易纲的视野。

朱长虹当时所任职的PIMCO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高达近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PIMCO直接参与帮助美国政府设计金融救助方案。朱长虹在PIMCO负责着对冲基金系列产品的投资管理,作为衍生品部门主管,他还是该公司投资委员会委员。

一位香港的投行老总也不无艳羡地说,“PIMCO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债券管理机构,一直是国内债券私募从业者的心中榜样。”曾经看起来如此遥远,但从现在看,这种距离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说不定这几年国内就能出现这类顶尖的债券型私募基金,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奇。

《财富》杂志高级编辑艾伦·斯隆(Allan Sloan)则保留自己的意见。“PIMCO一向以自行其是而自豪,特立独行使该公司在近来的大行情中一马当先。但即使通过PIMCO之类的超级明星公司进行投资,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即使是精明的逆向投资者,也不可能百战百胜。”

艾伦·斯隆举例称,比如PIMCO买入其他券商避犹不及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e)企业债券,大量持有其他公司大幅折价抛售的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债券。“可是,你听不到 PIMCO谈论自己是如何在只占8000亿美元运作资金总额冰山一角的杠杆封闭式市政公债基金上,自行其是而马失前蹄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朱长虹身上的传奇色彩。“他为人低调,投资风格稳健,与外汇储备经营审慎管理的特点颇为契合。”据接近易纲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经过反复考察,深入走访,立即决定引进人才。”

随即,朱长虹成为中国外管局首席投资官的消息令全球金融界震动。外管局对外宣称,“我们很高兴朱长虹先生加入外汇储备管理团队,贡献他的投资技能和经验。”

PIMCO为此特别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尽管我们对朱长虹的离开感到难过,但他的领导力和投资能力能够在他的祖国获得认可、被委以重任,对此我们感到骄傲。”

按照WSJ此前的报道,在今年初在中国一个政府部门的年会上,一位名叫朱长虹的前债券交易员因为在投资全球最大的现金储备上的明智选择而大受赞赏。这个现金储备就是中国规模3.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WSJ称,据了解此次年会情况的人士透露,朱长虹的同事们专门改编了一首著名革命歌曲来称赞他。

如今国际的投资现状并不乐观,欧洲仍在寻求资本资源自救,发达国家则担心资源繁荣消退。朱长虹是配置这一高达数万亿美元资产的关键人物。但尽管负责把握中国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努力的方向,并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回报,外界对他的了解却很少,中国媒体将他称为“隐形人”。

谁会成为中国的PIMCO?在中国,想成为巴菲特的人比比皆是,但想成为格罗斯的人凤毛麟角。国人的短视和对超常规收益的追逐,往往忽视了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意义。

朱长虹来了,是否能够改变这一现实?

低调的安徽少年天才

在曾经沦为《伤仲永》现实版的不少少年大学生中,朱长虹是个特例。他出身微寒,性情淡泊,学业精进。

1970年出生的朱长虹系安徽庐江人。1985年,他以15岁低龄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9年底,当有消息指朱长虹即将出任外管局首席投资官时,他特地找到母校当年的班主任及同学,“帮忙低调,不要宣传”。

因此,当年的班主任周跃明几经时代周报记者央求,也只说了“寥寥几语”:当年读少年班的朱长虹与少年班的其他“神童”并无太大差异。“(上世纪)80年代,少年班的学生都是佼佼者,朱长虹也很聪明,数理基础好。”

而在熟人眼里,朱长虹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正是这种爱钻研的“呆”劲,让他在1989年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的同时,荣获中科大学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随后赴美留学,师从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维格曼,学习量子物理学。

设立于1980年的郭沫若奖学金,是新中国第一奖学金,也是新创基金会推进的首批中科大资助项目之一。根据新创基金会提供的调研结果,能够获得该奖学金的学生,大多出国深造。朱长虹不过是其中一员。

比如第29届郭沫若奖学金的25位获得者,延续往届获奖学子高深造率的特点,全部选择继续深造。其中72%前往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境外研究型大学深造(1位前往香港大学),28%选择在中国科大、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学习。

新创基金会的数据显示,上述境外留学的18人中,1人前往香港,1人前往瑞士,1人前往英国,其余15人前往美国。朱长虹的经历,和他的这些同学并无太大区别。2010年7月2日,中科大毕业生代表、2006级安全工程系郭沫若奖获得者赵静在中科大2010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估计也道出了朱长虹的心声。

“最爱(中)科大的莫过于科大的静和净。在我刚进入(中)科大校门第一时刻起,我便感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喜爱之情。我就是那样迅速地喜欢上了那一片遮天蔽日的大树和万籁俱寂的校园。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我觉得,如果让我在喧嚣尘嚷的一个地方待上四年,我一定会变态。”

为此,一位中科大的老师也感叹说,“偏安于中国中部城市合肥的中科大,尽管没有北京名校的显赫,但正是这种环境,给朱长虹打下了很扎实的学术底子。”

中科大比朱长虹高两届的朱天华用“聪明”一词来形容朱长虹。他认为,朱长虹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对于外管局来说非常宝贵。朱天华目前在一家华尔街机构任职。

朱长虹的学长、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及房贷证券部门主管吴向阳对朱长虹的印象是:功底扎实,水平很高。“朱长虹是华人在衍生品方面最顶尖的人才之一。”

而在导师维格曼看来,这个来自中国农村的学生极具物理天分。1994年,朱长虹写出毕业论文《朗道能级内部极化与维格纳晶体》,研究了电子相互强烈干扰并互相缠绕的环境。“这是物理学当前的一个热点领域,有朝一日可能会带来量子计算的突破。”

出人意料的是,毕业后的朱长虹放弃学术研究,去美利坚银行成为一名普通职员。1999年,朱长虹到PIMCO任基金经理,成为知名投资者、有“债券大王”之称的格罗斯的得力助手。

仅仅6年时间,朱长虹升至董事总经理。在那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根据美国房地产记录显示,此时,他已在加利福尼亚州买了两处豪宅,并在拉斯维加斯买了一套公寓。而他建立的利率和抵押贷款的模式,在美利坚银行利率风险和相对交易价值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熟悉朱长虹的人都认为他非常爱钻研。朱长虹太过低调,以致中国网民纷纷抱怨在网上找不到他的一张照片。据熟悉外管局运营的人士说,在外管局,朱长虹只把自己当作是为该部门进行投资决策的一个专业团队中的一员。

中国外汇家该如何当

踌躇满志的朱长虹,能否成为中国的外汇家?中国著名的财经传媒人胡舒立,对此并不特别乐观。

她在7月22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上撰文称,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下决心从行政管理走向市场化管理,超越部门利益,尊重现实权属,采纳国际经验,作出全局性设计。

“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中美汇率争议热度减退,但外汇的重要性未曾消减。”胡舒立预想,随着今秋改革大幕拉开,汇率市场化必将提速,而外汇储备的管理优化也应提上议程。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可视为重要政策动向,促使人们对此有更深思考。

外汇储备并非免费午餐,它对应的是人民币负债,每年还需支付高昂的成本,包括维护现行汇率制度的巨大成本。管理外汇储备意味着必须算好经济账。中国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的成功经验,采各家之长,建立一套有效管理外汇储备的机制和平台。

尽管朱长虹有在PIMCO工作的显赫背景,他现在的中国梦又有所不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封闭式基金分析师乔恩·迈尔(Jon Maier)认为,除了采用非软性选择权债券策略之外,PIMCO在国债下跌上下注过大。结果事与愿违,随市政公债价值跳水,国债价格节节攀升。如此双重打击,吞蚀了PIMCO基金的资产,推迟分红接踵而至。

“中国的现状尽管有所不同,但朱长虹面临的困境重重。”按照一位香港投资家的说法,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一定要调整观念。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庞大,超出传统保险意义的部分,应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做投资性管理。

美国国债是朱长虹上任前外管局的标志性投资,朱长虹上任后便说服上级扩大对美国公司债、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不再单纯依赖于投资美国国债。“朱长虹的敏锐和果断由此可见一斑。”一位中投的内部人士感叹说。

2010年5月,美国10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价格走高,外管局开始坚决减持,且出现不同以往的大手笔:6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240亿美元,其中抛售的美国长期国债高达212.23亿美元。

综合数据显示,中国累计减持美国国债511亿美元。而且,这次中国的减持与其他国际投资者反向操作。但美国国债的走势显示了朱长虹掌舵的外管局储备司“踩点的精准”,在市场逐渐形成弱势美元的共识后,美国国债价格逐波下行。

为此,国际投资界赞叹声一片:这些“手法娴熟、判断准确且目光前瞻的市场操作”令人“吃惊”。值得注意的是,朱长虹原任职机构PIMCO与中国外储的投资方向颇为一致。然而朱长虹所在的投资团队“抢先一步”,于五六月份减持,而且将新兴市场债券悉数收纳囊中。

从2010年初开始,中国连续7个月增持日本国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国际收支报告统计显示,在此期间中国累计增持额达到2.31万亿日元。但在八九两月间,中国开始反手抛售日本国债,减持量接近2.8万亿日元。专业人士估算,中国外管局在日本国债这宗交易上,收益率约在9%-10%,战果颇丰。

两场完美的战役,奠定了朱长虹的专业地位。外管局一位内部人士由衷地赞叹:“他的专业经验对于外管局来说非常宝贵”。更有海外投资机构称赞朱长虹帮中国外管局“赢得了声誉”。

摆在朱长虹面前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中国外汇管理投资的市场化之路曲折前行。央行10年前创造性地成立了汇金公司,胡舒立评论称,“其制度意义不仅仅在于用外汇资金支持国有银行改革,也在以公司制的模式管理国有银行金融资产,推进金融改革。”

然而,囿于种种原因,汇金模式最终并未走得太远。6年前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标志着中国有了真正的财富基金公司,其公司化运作虽屡有诟病,方向却让人称道。

不过业内人士质疑的是,中司的资本金,来自财政部发债购买外汇储备,成立之始,便背负着以人民币计价相对较高的国债利息成本,资金却必须投向国际市场收益率偏低的产品。这种先天性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匹配,从根本上制约了公司的市场化财务运营和考量。

随后外管局继续新一轮探索,2012年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向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外管局在做委托贷款时强调市场化原则。但仍存在明显局限:事业单位并非真正的公司,无法建立现代公司的高效治理结构和严格激励约束机制。

上一篇: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思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