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0:28:58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1篇

1.1金融贸易的形式我国金融卫星通信在网络中的运行,构建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这些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使得现实金融交易的形式可以在网络金融发展中继续进行。因此,网络金融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以传统金融贸易的投资、融资为主,只是贸易的途径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借贷机构、信贷公司等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金融产品的购买使得目前的金融贸易从窗口化转为网络化。受网络支付形式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特有形式之一,专门针对网络人群的多种理财产品也纷纷出炉,如“余额宝”等。

1.2金融发展的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1.3金融业务的特点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2.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2.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2.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3.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3.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3.3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基础的金融行为,以虚拟的金融交易为主要方式。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在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不能提供给金融客户十分全面的服务,网络金融的风险伴随着互联网信息风险的升高而越来越高,金融业务载体的不统一使得互联网金融与现实金融的交接出现困难。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金融网络平台的综合建设以及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另外,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第三方支付 调查与展望

互联网金融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于网络平台的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借助的平台发生了变化,但其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形式上,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四个不同的特点,第一,金融产品直接和用户发生联系,省去了中间环境;第二,互联网金融产品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特点,产品信息的时效性更加明显;第三,金融产品与市场联系根据紧密,受市场影响较大;第四,互联网金融的使用门槛低,用户的可获得性较强。 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难以取代传统金融,两者的关系不是简单替代关系,更多是一种互补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的成本所决定的。不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都对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传统金融的立足点在于银行和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获得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直接融资。与传统金融显著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己经成为了自己的融资方式―众筹模式。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通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这种技术的应用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金融观念,而且推动了民间借贷业务的发展,使的民间借贷业务呈现出正规化和阳光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体现 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普惠金融的概念。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显著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相关监督问题的关注,在学术界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金融业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也在关注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情况。单单从表面来言,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多样,业务规模扩大,用户数量不断增加,金融的发展呈现处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发展价值。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言,这种表面的繁荣确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种繁荣的出现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长期以来占据垄断地位,改革阻力较大,银行这种“老大”的作为难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中用户的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短板为互联网金融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的金融消费和需求为互联网的融资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内部而言,互联网金融立足于信息技术基础上,有着互联网的共享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可以满足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属于金融的范畴之内,金融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同样具备着。而且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其安全性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同样会产生一个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更大,也会引发更大的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一认识已经成为金融业界的普遍认识,导致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质疑和争议也日益明显。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的争论一直热度不减。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如何通过金融监管部门的努力完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这些是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所在。互联网金融在给你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担忧的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有效判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自身的结构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属于一个大的谱系家族,两者是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第三方支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立足于GDP的发展,与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以及基金等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规模的发展速度可以间接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中,移动支付终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手机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多是一种个人在互网环境的“身份认证工具”。通过手机等移动支付终端,可以为商品或服务交易进行资金支付、转账等交易。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方便了自己,更是缩短了交易时间。对于商户来说,可以更有效聚拢资金,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在第三方的移动支付中,手机可以同时适应不同的场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因此,第三方支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这也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支付终端的移动化发展,可以预见,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通过对第三方平台的分析,我们应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持一种经济的态度。

三、结束语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龚芳.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1.2

1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意识到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新型消费文化影响下消费者的需求。网络营销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理念发展迅速。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人数变动: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高达近4亿人,居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同时,2009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08亿人,年增长459%”。随着网购观念的普及,网络购物已经逐渐成为网民消费生活的习惯。“据CNNIC监测,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较2008年翻番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2 年 1 月 16 日《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达到 51.3 亿元,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2008―2010 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连续3年保持 5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1年,网购用户总规模达到 194 亿人,网购使用率提升至 378%。

在互联网信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鼠标操作完成在网上购买的行为,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加快对网络营销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2000年至今的国内著名高校学者发表的网络营销论文进行了回顾,论文主要关注近15年来在网络营销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主要的研究主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在这一课题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文献选择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著名高校学者所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筛选,选择与网络营销密切相关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一定范围涉及网络营销研究的论文,有直接与网络营销相关的论文。论文的来源是国内公认的著名高校,选择依据主要是知名度、研究范围和发表时间。

其次,笔者以“网络营销”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对论文的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搜索之后对其进行下载,在这些论文中选择从2000年8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与网络营销相关的论文。同时,还对论文摘要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以确定论文内容合适与否,得到了最终的研究文献对象。

2.2文献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于网络营销主题的分类,按照网络营销本质问题、网络营销市场问题、网络营销策略问题、网络营销方法问题、网络营销实施问题和网络营销的其他策略6个阶段划分了34个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按照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了分类。接着,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主题和研究方法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表3列出了本研究的统计数据。

3结果分析

3.1国内网络营销研究

3.1.1论文数量及发展趋势

由表1看出,共研究了过去15年中的349篇论文,其中,在201.3年以58篇位居第一,再者,2010年以41篇位居第二,纵观表1,发现在过去的15年里,有关网络营销的论文数量增长迅速,每年发表的关于网络营销研究的论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年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在201.3年达到高峰,表明在国内网络营销这一领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3.1.2论文研究主题分布及发展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①在过去的15年中,国内著名高校学者的研究基本覆盖了网络营销6个层面中34个主题;②从总体来看,在网络营销本质问题这一阶段中,网络市场的发展和分析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182%中占了1.26%;③在网络营销市场问题这一阶段中,满足客户创造需求,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对比分析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141%中各占3.2%、44%;④在网络营销策略问题这一阶段中,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198%中各占42%、55%、46%、37%;⑤在网络营销方法问题这一阶段中,搜索引擎营销计划和网络营销整合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1.16%中各占45%、42%;⑥在网络营销实施问题这一阶段中,营销团队的队伍建设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89%中占了40%;⑦在网络营销的其他相关策略这一阶段中,企业网站和网络推广,完善产品配送、支付、网络安全运行和信用体系,微博和博客营销,E-mail营销,客户满意度和关系管理是本阶段的研究热点,在本阶段比例的275%中各占92%、39%、30%、26%、28%;⑧综上所述,网络市场的发展和分析,满足客户创造需求,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对比分析,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搜索引擎营销计划和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团队的队伍建设,企业网站和网络推广,完善产品配送、支付、网络安全运行和信用体系,微博和博客营销,E-mail营销,客户满意度和关系管理15个主题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它们占到了70%以上的比重。

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上述15个研究热点的形成说明学术界开始逐步关注营销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市场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关注网络营销发展的时候应看到国外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影响,要将国外网络营销发展的经验与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网络营销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但是也不能盲目地乐观,我们在憧憬网络营销发展前景的时候,还应该看到网络营销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只有把困难解决了,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网络营销。

3.1.3国内网络营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学者发表的论文中网络营销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占多数,约为765%,定量研究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国内定量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更多依赖于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定性分析则是主要凭分析者的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定量研究相对于定性研究更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同时它也能提高定性研究的准确性,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尽量提高定量研究方法所占的比例,这样研究所得的结论更具有代表性。

定性研究主要包括:

(1)文献法。文献法超越了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对古今中外文献进行调查研究极其广泛的社会情况;文献法主要是书面调查,如果搜集的文献是真实的,那么它就能够获得比口头调查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另外也避免了口头调查可能出现的种种记录误差;同时它也是一种非常方便、自由、安全的调查方法。文献调查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研究;即使出现了错误,也可以通过再次研究进行弥补,因而其安全系数较高;文献研究法省时、省钱、效率高,它不需要大量研究人员,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以用比较少的人力、经费和时间,获得比其他调查方法更多的信息。

(2)对比法。对比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或者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对比分析法,它与等效替代法相似。对比法是通过两两比较而得出的次序,因而得到的评估更可靠和有效。

4结论

在网络营销论文的研究中发现,网络营销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的严密性不断提高,网络营销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①网络营销本质:阐述网络营销的含义及特征,分析发展网络营销所需资源等;②网络营销市场:研究重点是互联网消费者需求和网络营销目标市场等;③网络营销策略: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4P策略;④网络营销方法:重点关注了企业如何实施搜索引擎营销计划;⑤网络营销实施:分析营销团队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体验营销策略;⑥网络营销的其他策略。这些研究主题日益接近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gywm/xwzx/rdxw/2015/201502/t20150203_5163.1htm.

[2]艾瑞市场咨询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调查报告[EB/OL].http://docmbalibcom/view/1baa7e9d37d40166bc2c96b73.16626ddhtml.

[3]张卫东网络营销:策划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管理[M].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瞿彭志网络营销[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美)汉德利,查普曼内容营销――网络营销的杀手级武器[M].王正林,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7]史达网络营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罗伯特・B伍德拉夫,萨拉费雪加蒂尔洞察你的顾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陈晓红工商管理案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0]吕庆华保持客户关系是关系营销的关键[J].理论探索,2005(1).

[1.1]闰涛蔚,等电子商务营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2]姚远我国大型网上零售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1.3]张汉宜六大博客营销术[J].赢销,2007(6).

[14]刘福茂,戴克商网络营销理论与实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5]TimOWhat15web20: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for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EB/OL].httP://oreillyneteom/Pub/aj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15/web/20html

[16]JimCW亡bZo:15ita Whole New Internet?[EB/OL].http://wwwmimaorg,2005-05018/2006-03.15

[1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 mmarketing medium:Aeasest Ud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1.20.

[18]张晓峰,杨子程维:化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分享经济是一个选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9]赵光辉基于互联网的共享交通发展态势研究[J].综合运输,2016(6).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5篇

>>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览 试论新能源汽车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太阳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 展会助力 新能源汽车大放异彩 日本发展新能源汽车启示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及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建议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浅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展望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 试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14,新能源汽车发展值得期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众筹建桩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众筹建桩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海蕴")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桩”点中国――星星充电北京站启动仪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思维和资源共享的众筹模式,一直难以突破市场瓶颈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日前迎来重要变革。10月23日,由万帮充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星充电”)主办的“桩”点中国北京站仪式正式启动。同时,星星充电与EVCARD分时租赁、北京住总集团举行了签约仪式,这也标志着星星充电“桩”点北京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表示,“桩”点中国为星星充电完善全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品牌项目,星星充电计划三年内完成100个城市的进驻,北京为星星充电“桩”点中国计划的特大城市站,同时也是苏州之后的第二个“桩”点项目。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对此指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完善必将大大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希望星星充电尽快扩大市场份额,助推新能源汽车普及工作。

作为国内领先充电桩运营服务平台,万帮充电设备有限公司近年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充电设施全国普及和推广,打通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

实际运营模式是,通过星星充电APP+城市智能充电运营平台整合全国所有自营、合营的中小充电桩运营群体,为其提供统一支付、交易管理、运营维护,并向最终用户提供快捷搜索、线上状态查询、车联网等服务的大型B2B2C互联网机构。

与以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不同,星星充电在全国首创“众筹建桩”模式,这为我国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

通过在常州和江苏省其他城市的有效实践,邵丹薇告诉记者,星星充电众筹建桩模式现已呈现三方面作用:一是带动了线下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二是有利于更大范围营造新能源产业的整体氛围,三是推动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

谈到未来目标,星星充电显然已经有了具体规划,即通过众筹建桩、打造地区产业联盟等创新方式,计划三年内滚动投资45亿元,成立除本部以外的管理机构340个,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建设和运营60个城市的智慧公共充电网络,建设25万个充电桩,形成规模化和城市充电网络群。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6篇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发展数字化可谓大势所趋[3],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缺乏在大数据时代主动求变的动力[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职人才聘任工作仍主要对接传统纸质传媒出版发行要求,现有编辑出版人员的数字化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过程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合作联动、良性竞争的工作业态,具体岗位职责的数字化业务分工有待进一步细化,数字化的时效优势在期刊编辑和发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受纸质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习惯方式影响,体育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对采编、出版和刊印等工作的数字化变革缺乏积极性[5],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出版工作的绩效奖励方案和量化考核标准有待落实;第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专项投入相对不足,常态性制度保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从整体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尽管已开始进行,但因为缺少着眼行业全局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体育科技期刊则呈现出了“百家争鸣”而模式各异的数字化发展乱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读者需求满足层面

当前,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更多的是采编导向,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被忽视,学术信息投送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体育科技期刊虽然需要考虑学术文章的专业特点,但也必须结合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尽可能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来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阅读需求,使其成为体育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和体育健康生活的引领者。体育科技期刊读者需求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通过检索和阅读体育科技期刊,下载相关研究论文;第二,出于获取体育健康信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获取实用性较强的前沿性体育健康资讯;第三,出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非特定主题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完善个人体育学相关知识体系。传统而言,体育科技期刊更多地考虑第一种需求,希望通过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赢得学界口碑,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然而,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质量固然重要,信息的投送主动性和精准性也格外关键。对于这三种需求,体育科技期刊唯有借助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及时而新鲜的学术资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技术在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出版发行效益层面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公益性的学术传统推广机构,体育科技期刊固然不以经济效益作为出版发行的直接动因,而将学术服务和社会效益作为首要追求。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拓展增值空间和提高经济效益也是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兼顾的重要方面。纸质传媒时代,限于曲高和寡的学术性和被动保守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体育科技期刊的营利增值模式相对有限,主要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财政投入,以及期刊出版销售的利润为主要形式。由于有限的阅读量和较窄的出版发行渠道,商业广告一直无法成为体育科技期刊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领域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方式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出版发行工作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虽然“科技期刊短期内放松管制和自负盈亏的模式还无法实现”[6],但放眼未来,体育科技期刊必须进一步探索增值服务和营利模式深入拓展的可能性。

“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发展优化途径

体育科技期刊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阅读人群、影响范围和发行渠道相对固化。新的时代环境中,体育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发展理念,“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变革,才能迎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7]。为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体育科技期刊需充分结合学科优势,按照学术期刊的自身发展规律,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发展理念、阅读需求、采编思维、品牌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五个方面作为突破点,以此来对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努力构建“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全新模式。

明确期刊发展理念

体育科技期刊不能与“互联网+”进行简单的叠加,二者的有机融合则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新型体育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期刊出版发行产业的升级发展。但在“互联网+”与体育科技期刊融合过程中,必须明确“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体育科技期刊的评审采编为核心业务的期刊发展理念。体育科技期刊属于内容主导业务,虽然互联网对传统体育科技期刊有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但其发展又要遵循以内容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体育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业务范围以及产品类型都有创新可能,但学术期刊的内容选择和文字编辑则永远是核心的要务。以体育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式作为参考,尽管“互联网+”平台会产生低票价,有针对性地吸引消费者走进影院,但电影本身的好坏、制作的精良程度将永远是决定其票房的最终因素。正因如此,体育科技期刊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提高征稿、查稿和审稿的效率,增强编者和作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发挥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投送精度,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方面的物质、精神消费需求,促进读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的阅读兴趣。同时,体育科技期刊还应该继续发挥科技期刊评审采编环节中精耕细作的编辑传统,以内容为核心适当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投稿、评审环节中的作用,提高论文同行评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努力发掘并刊出能够提高体育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想要生存必须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一,提高体育科技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凸显专业性和前沿性,满足体育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使其作品更加清晰流畅,达到让读者赏心悦目的目的;第二,体育科技期刊要紧密把握时展趋势,追踪研究热点,满足人群“趋新若鹜”的阅读需求;第三,体育科技期刊需改进内容呈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照片、表格、视频等形式,增强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充分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第四,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个性化体育科技期刊,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彰显其个性化[8]。“互联网+”时代体育科技期刊的宣传与推广途径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借鉴网络平台提供的有用信息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积极使用手机APP网站、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通过开设专属网页、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科技期刊全面信息,方便读者搜集信息和资料。为了拉近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尝试打通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路上的“最后一公里”的方式,将“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单篇出版为主、整刊出版为辅”[9]作为新的出版发行方式。

转变期刊采编思维

“‘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思维方式’”[10]。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互联网作为手段,满足于“互联网+”的发展目标,而应该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探索全新的期刊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与互联网深度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创新是建立在以内容为主的基础上,不但要把传统纸质刊物变成数字刊物,更要注入互联网特有的精神特质。在此过程中,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顺应伴随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改变以往纸质传媒时代的编撰思维,把互联网数字技术作为文献载体,研究和创新体育科技期刊的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只有积极顺应这样的时展趋势,才能迎来发展的光明前景[11]。体育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想把传统纸质期刊与现代互联网有机融合,实现全媒体的采编发行方式,必须准确把握传统纸质与现代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把零乱、复杂的体育信息进行归类,并在验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传播;在体育科技期刊的环节,利用大数据比对,加大学术期刊的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控力度,确保学术出版质量;利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把读者与作者、高校与社会相联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遴选和编辑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用全媒体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对海量文本进行分析,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读者的关注热点,确定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遴选和刊出文章,从而提高整个期刊的阅读量。

加强期刊品牌建设

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体育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一,网站建设方面,在传统的作者投稿、作者查稿、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期刊网站的设计感,丰富期刊网站的版块内容,提高不同形式文稿格式的兼容性;第二,在新媒体时代,体育科技期刊要以“互联网+”思维,充分借鉴Web2.0技术手段,拓展以期刊APP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进一步创设和畅通编读学术信息交流的渠道,以推荐、投票、点评等形式让读者参与学术文章评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文章出版管理模式,展现品牌形象和特色;第三,影响力提升方面,吸引有影响力的学者、教学名师、优秀运动员等体育知名人士撰文投稿,以“名人效应”带动期刊市场的发展,为体育科技期刊输入全新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搭建公正权威的出版服务平台,坚持与国际现代体育理念接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创新、共享体育信息资源,增强体育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引力;第四,信息交流渠道构建方面,畅通多元化信息交流方式,搭建“作者—编辑—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体育期刊编辑对新媒体的认识,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作者投稿和读者需求的多元信息流通,助力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特色开发,进一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水平。

提高期刊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三五”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常态,这便为体育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为背景的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萌蘖、生发,体育科技期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市场服务空间。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尤其是在体育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科技期刊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需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密切与高校、研究机构、体育科学学会的联系程度,创新体育科技期刊智库的纵深传播力,发挥体育科技服务的全面影响力,形成健康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此外,体育科技期刊还需要加强业内沟通与合作,加强与第三方数据库平台的资源共享,建设体育科技期刊大数据系统,开通体育学研究各学科学术文章订阅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人群推送学术文章,提升体育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精准聚合力[12]。在经济效益方面: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在出版发行环节,更多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采集并统计读者的阅读偏好,确定纸质刊物的出版数量,从而提高刊物的出版发行绩效;在市场拓展环节,应将线上编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学术论坛和科技服务等形式,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期刊的经济价值和体育产业服务能力。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题目: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研究以百度与万达合作模式为例

一、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中国零售业的大型综合商业形态:购物中心在我国兴起。购物中心是一种大型的零售设施或零售网点,在西方被称为shopping mail,也叫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通常由发展商承建,而后将经营面积或店铺出租给零售商或其他类型的服务经营者,由承租者从事商品与服务的经营活动。发展商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租赁关系,发展商收取租金,并向经营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激烈,传统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其经营范围从线下经营逐渐扩展到线下与线上同步经营,购物中心开始独立扩展网络商业模式,或者通过与一些大型网络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抢占网络市场,形成020电商模式。我国首先参与到互联网020模式的购物中心当属万达企业。20XX年8月29日,百度、腾讯与万达召开会,宣布在香港注册电子商务公司一万达电商。虽然阿里巴巴也一直在布局电商服务的020模式,但是仍旧处于萌芽状态,其他购物中心对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刚刚起步。就目前来说,万达与百度、腾讯的合作属于首个购物中心与网络服务商合作的案例。因百度与腾讯在网络服务方面具有很大差异,全面研究的话难以深入有序,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万达与百度的合作模式,提出互联网背景下购物中心新型商业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发展趋势网络营销论文开题报告络营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万达企业与网络服务公司主要采用账号体系打通、会员体系、支付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通用积分联盟、Wifi共享、产品整合、大数据融合、流量引入等方面的合作。万达电商主要从事服务电商业务,而不关注实体电商,通过生活服务类的020服务,百度与腾讯通过原有平台整合推出万达广场、酒店以及度假区业务的服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购物中心网络模式的研究不多,当前管理购物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发展模式,表现出购物中心与网络平台研究分散的现象,因此研究购物中心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从理论上说,能够弥补其研究的不足;从实践上说,互联网商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购物中心进入互联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对专家指引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选择,促进其商业模式发展的完善,表现出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购物中心通常具有几个核心商店或者品牌服务,周围围绕着其他店铺。购物中心周围交通便利,建立有停车场、饮食餐厅以及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娱乐性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购物中心,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购物中心一般缺少核心商店或者品牌店铺。通过向外出租以及招商的形式,购物中心吸引各个类型的企业参与到购物中心店铺中,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对于这些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租金等获得报酬。

我国20XX年末的购物中心有364个,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121个,占据30%的比例,而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比较少。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建强预计2017年购物中心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多个,其中表现出面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冯建强提出当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繁荣,但是其在吸进商户入驻、吸引消费者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购物中心选址不当以及销售方式与管理不当,将会面临淘汰。根据20XX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房产类型交易成交量同比下降61.1%,购物中心的写字楼空闲问题非常严重,达到40%左右,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增加。

本文根据购物中心的独特性和新环境构建商业模式,涉及到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同类聚集理论和零售需求的外部效应理论。中心地理论是CMstaller (1934)年提出的,其根据购物中心的发展需求以及竞争方式分析,提出购物中心定位的高低取决于购物中心内部商铺的数量以及定位内部设置以及外部消费者需求沟通构成了购物中心的中心地理论。在中心地理论中,消费者购物时,对商品具有一个心理定位,其购买商品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距离的综合如果超过心理定位,购物中心对于消费者的意义就会减少。按照中心地理论,假设消费者购买产品属于一次,购物中心为了吸引消费者,或者通过建立在消费者对于购物中心道路心理距离之内,或者降低产品的价格以弥补其时间以及距离的付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进行研宄,研究从互联网模式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产生背景、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在对于购物中心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提出购物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以百度万达合作为案例,具体分析购物中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劣势以及发展趋势。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 Allan Afuah. Business Model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 [M] Boston,Massachusetts: McGraw-Hill, August 2004.

[2] B. Mahadevan.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J] .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0,42 (4):55-69.

[3] E. Deanne Brocato, Clay M. Voorhees, Julie Baker.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of Cues from Other Customers in the Service Experience: A Scal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2 (3)

[4]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5] Edward F. Konczal.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 . Journal ofSystems Management, 1975, 26 (1):12-14

[6] F. A. Dottore. Data Base Provides Business Model [J] . Coraputerworld, 1977,11(44):1-3.

[7] Gary Hamel. Innovation as a Deep Capability [J] Leader to Leader, Winter,January ,2003, 27 (1):19-24.

[8] Gene M. Alarcon, Jean M. Edwards, Lauren E. Menke. Student Burnout andEngagement: A Test of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J]. The Journalof Psychology. 2011 (3)

[9] Jaishankar. Ganesh, Kristy E. Reynold, Michael Luckett, Nadia Pomirleanu.Online Shopper Motivations, and e-Store Attributes: An Examination of OnlinePatronage Behavior and Shopper Typologie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0 (1)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2016CBE年会;互联网+;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78-05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由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自此,“互联网+教育”的号角正式吹响,整个教育领域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阶段。“十三五”时期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变革路径、促进教育新生态形成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CBE第十七届年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邀专家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领域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给出解读,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本届年会的专家报告包括特邀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未来,从理念到实践,高屋建瓴,视角独特,给我们带来诸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发。

1.“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的特邀专家报告,袁教授以一个教育学工作者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视角,对互联网与教育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高屋建瓴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可穿戴、智能学习、物联网技术等)的整体性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世界将唱主角。

其次,互联网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教育是典型的教师控制、以教定学的模式,而泛在教育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以学定教的模式。

最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递进过程,即从辅助到融合再到超越。在辅助阶段,教育中的互联网可有可无,其对教育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融合阶段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阶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我们现在正处于融合阶段的开端,主要表现在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的大规模应用。超越阶段是教育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阶段关于教育的所有概念和基本定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教育是以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社会性和交往力为根本特征的。

2.继往开来――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历史回顾与展望》的特邀专家报告。他以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的思维,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在以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丁新研究员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历经的阶段:初创阶段(20世纪初期―40年代末期)、奠基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发展阶段(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转型阶段(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深入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现在)。

其次,丁新研究员总结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带来的启示――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进取的信念、独立的品格、奉献的精神。紧接着,他带领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处理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②关注“文化之根”和“学术自觉”,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我国实践基础之上进行创新;③加强教育技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组织实践和应用领域不同专业专家组成学术共同体,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④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要关注实践,要能够为解决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⑤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的国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最后,他指出今后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运用技术创建新的教育环境,包括物理(人机交互)空间、活动(人际交互)空间和心理(社会文化)空间),进而引发教育的变革,由此形成“教育技术文化”。

3.未来教学创新主阵地――未来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CBE学会理事长张际平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未来课堂》的特邀专家报告。张教授从一个多年从事未来课堂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应用者的视角,敏锐地指出,未来教与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真正现代化的体现。

首先,未来教育将会按照提出的,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体表现为突破时空、促进公平、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四大特征。未来学校则应具备三个要素,即集成的管理、教、学平台,舒适灵活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数字内容。未来的学习模式将是:移动学习、游戏化、边做边学、自适应。

其次,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课堂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因此,未来课堂是基于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拓展空间、信息消费、教学创新等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具备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互动及时、教学灵活的特征。

接着,张教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路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易理解、易记忆、易迁移。

最后,张教授展示了未来课堂最新案例及成果,充分地阐明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以其领衔设计的未来课堂则是未来教育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发展重点。

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

1.现状与趋势――未来教育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专家报告。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概念辨析。黎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内涵并不清晰的概念,虽然出现频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但似乎从未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甚至也没有说明哪些实践属于“互联网+教育”。其次,介绍了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案例――MOOC、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并利用UMU平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微信互动交流,充分调动现场参会者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接着,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的两大发展模式,即“互联网+A”模式――“互联网+”在效率、质量、规模方面增强原来行业;“互联网+B”模式――“互联网+”通过边沿进入、跨界进入、逐步蚕食、取而代之等方式颠覆原来行业。而在教育领域,既存在“互联网+A”模式,也存在“互联网+B”模式,甚至还有“互联网+AB”模式,但“互联网+B”模式很可能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黎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PPT分享成在线HTML5格式的小技巧,让现场参会者感觉收获满满。

2.泛在学习――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利用远程方式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泛在学习的资源模型研究――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的专家报告。首先,余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学习不仅仅意味着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也意味着情境感知、情境性、社会性和适应性。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的核心要素,余教授随后介绍了学习资源技术从积件到SCORM学习对象,再从IMSLD学习活动到学习元的发展轨迹。其次,余教授对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的连接性进行了介绍。知识元与知识元构成知识群,知识群与知识群构成知识云,而隐藏在知识网络结构背后的则是基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的交互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学习元”为中介点而自动生成的人际关系网。余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模型,即通过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两个层面,按照接受中学、做中学、练习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的次序从低到高进行。最后,余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基于学习元的学习内容情境适应性案例。

3.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教育大数据透视下的教与学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TOCOP或COP),它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接着,她用三个案例展示了运用大数据分析而得到课堂教与学行为的结果。

第一个案例研究当前我们的教学短板在哪里。对北京市三个不同水平区域课堂提问的IRT分析,得出“分析型问题”在这三个地区整体缺失。因此,创造性问题与批判性问题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第二个案例研究教师的师徒制应该怎样最优化。抽取4个省8所COP项目学校12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名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和40名成熟型教师。分析得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即在知识生产阶段,胜任教师是最好的师傅,而在知识进化阶段,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即成熟教师是新手教师最好的师傅。

第三个案例研究教师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分析得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与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实践性知识测量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膨胀”的重要问题。

分组专题报告

本届年会除了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外,还围绕“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主题,根据大会议程需要,设置了四个分组专题报告,包括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热点与未来教育、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分组专题突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实践应用,互联网发展热点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景象。

1.专题一: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

实践应用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再热门的技术若无人使用,等于没用,再好的网络课程、微课,若无人观看,同样是无效的。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实践应用效果,因此,关注实践应用是CBE学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从本届年会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的分组专题报告来看,云课堂、个人学习空间、教育游戏、计算机实验室、虚拟现实等是关注的重点。云课堂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成本的降低,这使得教育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也标志着人们对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逐步变化,对新一代数字土著来说,这或许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最好的学习方式。

2.专题二:互联网与未来教育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早期的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从本届年会互联网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在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资源环境共建框架设计及隐私保护将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影响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等也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共享越来越容易,但在学习资源丰富的同时,如何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却成了难题,互联网技术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专题三:热点与未来教育

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其对教育领域始终保持极大的吸引度,热点技术与现象也是反映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本届年会热点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主要有创客、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未来课堂、MOOC等。创客是实现教育变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科学发展的方向;未来课堂作为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空间,开始走向探索有效学习和教与学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应用研究;MOOC作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已经开始慢慢降温,退去了初创时期的盲目跟风,留下对其实施方式及效果的深刻反思,逐渐进入了健康的螺旋式发展阶段。

4.专题四: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成长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年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题,也足见其重要性。从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以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正逐渐推广开来。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翻转实验课堂、交互式微课也开始成为实践应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等也都面临新的挑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使用、主动适应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大会论文

本届年会共收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论文100余篇,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审,最终录用50篇,其中高等教育评选出40篇,基础教育部分共评选出10篇。与往届年会不同的是,此次年会以正刊形式发表,也正因如此,故评审较为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录用论文数量也有所限制。高等教育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基础教育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最后,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评奖活动,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1篇。

高等教育类论文主要涉及“互联网+”、未来课堂、MOOC、智慧校园、外语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创客与机器人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等。而基础教育部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具体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交互式微课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策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方面。

结语

本届年会还邀请部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企业参会,他们在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的同时,还搭建了教育与市场交流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可能。同时,本届年会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微信进行实时高清直播,流畅的画面、清晰的语音、便捷的操作,方便了那些不能亲临会场的热心观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兴起,互联网对经济、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正逐渐进入“深度互联网化”时期。2014年11月,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和行业精英齐聚浙江乌镇,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倡导“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使互联网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总理于2015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互联网+”的发展前途,并提出了相关的行动计划。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的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的,想要推动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数据。这一报告的发表迅速使互联网的思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崛起,让互联网成为了各行各业争先恐后抢占位置的高速马车。“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属性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时代环境,使得体育科技期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其发展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此来紧扣“互联网+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通过“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渗透整合,使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达到“1+1>2”的效果。用“互联网+”的发展思维来衡量当前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体育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建设层面、读者需求满足层面和出版发行效益层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2.1数字化建设层面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发展数字化可谓大势所趋,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缺乏在大数据时代主动求变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职人才聘任工作仍主要对接传统纸质传媒出版发行要求,现有编辑出版人员的数字化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过程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合作联动、良性竞争的工作业态,具体岗位职责的数字化业务分工有待进一步细化,数字化的时效优势在期刊编辑和发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受纸质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习惯方式影响,体育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对采编、出版和刊印等工作的数字化变革缺乏积极性],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出版工作的绩效奖励方案和量化考核标准有待落实;第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专项投入相对不足,常态性制度保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从整体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尽管已开始进行,但因为缺少着眼行业全局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体育科技期刊则呈现出了“百家争鸣”而模式各异的数字化发展乱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2.2读者需求满足层面

当前,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更多的是采编导向,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被忽视,学术信息投送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体育科技期刊虽然需要考虑学术文章的专业特点,但也必须结合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尽可能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来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阅读需求,使其成为体育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和体育健康生活的引领者。体育科技期刊读者需求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通过检索和阅读体育科技期刊,下载相关研究论文;第二,出于获取体育健康信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获取实用性较强的前沿性体育健康资讯;第三,出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非特定主题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完善个人体育学相关知识体系。传统而言,体育科技期刊更多地考虑第一种需求,希望通过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赢得学界口碑,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然而,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质量固然重要,信息的投送主动性和精准性也格外关键。对于这三种需求,体育科技期刊唯有借助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及时而新鲜的学术资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技术在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2.3出版发行效益层面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公益性的学术传统推广机构,体育科技期刊固然不以经济效益作为出版发行的直接动因,而将学术服务和社会效益作为首要追求。但在市场经济时代,拓展增值空间和提高经济效益也是编辑出版工作必须兼顾的重要方面。纸质传媒时代,限于曲高和寡的学术性和被动保守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体育科技期刊的营利增值模式相对有限,主要以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财政投入,以及期刊出版销售的利润为主要形式。由于有限的阅读量和较窄的出版发行渠道,商业广告一直无法成为体育科技期刊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领域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方式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出版发行工作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虽然“科技期刊短期内放松管制和自负盈亏的模式还无法实现”,但放眼未来,体育科技期刊必须进一步探索增值服务和营利模式深入拓展的可能性。

3“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发展优化途径

体育科技期刊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其阅读人群、影响范围和发行渠道相对固化。新的时代环境中,体育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创新发展,转型驱动”的发展理念,“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变革,才能迎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为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体育科技期刊需充分结合学科优势,按照学术期刊的自身发展规律,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发展理念、阅读需求、采编思维、品牌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五个方面作为突破点,以此来对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式进行优化,努力构建“互联网+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全新模式。

3.1明确期刊发展理念

体育科技期刊不能与“互联网+”进行简单的叠加,二者的有机融合则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新型体育科技期刊运营发展模式,共同推动期刊出版发行产业的升级发展。但在“互联网+”与体育科技期刊融合过程中,必须明确“互联网+”为技术支撑、体育科技期刊的评审采编为核心业务的期刊发展理念。体育科技期刊属于内容主导业务,虽然互联网对传统体育科技期刊有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但其发展又要遵循以内容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体育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业务范围以及产品类型都有创新可能,但学术期刊的内容选择和文字编辑则永远是核心的要务。以体育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式作为参考,尽管“互联网+”平台会产生低票价,有针对性地吸引消费者走进影院,但电影本身的好坏、制作的精良程度将永远是决定其票房的最终因素。正因如此,体育科技期刊一方面应该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提高征稿、查稿和审稿的效率,增强编者和作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发挥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投送精度,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方面的物质、精神消费需求,促进读者对体育科技期刊的阅读兴趣。同时,体育科技期刊还应该继续发挥科技期刊评审采编环节中精耕细作的编辑传统,以内容为核心适当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投稿、评审环节中的作用,提高论文同行评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努力发掘并刊出能够提高体育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

3.2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想要生存必须准确把握读者的阅读需求:第一,提高体育科技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凸显专业性和前沿性,满足体育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使其作品更加清晰流畅,达到让读者赏心悦目的目的;第二,体育科技期刊要紧密把握时展趋势,追踪研究热点,满足人群“趋新若鹜”的阅读需求;第三,体育科技期刊需改进内容呈现形式,依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照片、表格、视频等形式,增强学术论文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充分满足一般读者的阅读需求;第四,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个性化体育科技期刊,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彰显其个性化]。“互联网+”时代体育科技期刊的宣传与推广途径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带来的便利,借鉴网络平台提供的有用信息资源,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积极使用手机APP网站、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通过开设专属网页、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体育科技期刊全面信息,方便读者搜集信息和资料。为了拉近期刊与读者的距离,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尝试打通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路上的“最后一公里”的方式,将“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单篇出版为主、整刊出版为辅”作为新的出版发行方式。

3.3转变期刊采编思维

“‘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互联网作为手段,满足于“互联网+”的发展目标,而应该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探索全新的期刊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与互联网深度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它的创新是建立在以内容为主的基础上,不但要把传统纸质刊物变成数字刊物,更要注入互联网特有的精神特质。在此过程中,体育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顺应伴随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改变以往纸质传媒时代的编撰思维,把互联网数字技术作为文献载体,研究和创新体育科技期刊的采编方式。体育科技期刊只有积极顺应这样的时展趋势,才能迎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体育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想把传统纸质期刊与现代互联网有机融合,实现全媒体的采编发行方式,必须准确把握传统纸质与现代网络的特点,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把零乱、复杂的体育信息进行归类,并在验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传播;在体育科技期刊的环节,利用大数据比对,加大学术期刊的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把控力度,确保学术出版质量;利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把读者与作者、高校与社会相联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遴选和编辑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用全媒体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对海量文本进行分析,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读者的关注热点,确定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遴选和刊出文章,从而提高整个期刊的阅读量。

3.4加强期刊品牌建设

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体育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一,网站建设方面,在传统的作者投稿、作者查稿、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等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期刊网站的设计感,丰富期刊网站的版块内容,提高不同形式文稿格式的兼容性;第二,在新媒体时代,体育科技期刊要以“互联网+”思维,充分借鉴Web2.0技术手段,拓展以期刊APP和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务,进一步创设和畅通编读学术信息交流的渠道,以推荐、投票、点评等形式让读者参与学术文章评选,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文章出版管理模式,展现品牌形象和特色;第三,影响力提升方面,吸引有影响力的学者、教学名师、优秀运动员等体育知名人士撰文投稿,以“名人效应”带动期刊市场的发展,为体育科技期刊输入全新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搭建公正权威的出版服务平台,坚持与国际现代体育理念接轨,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创新、共享体育信息资源,增强体育科技期刊的内涵和引力;第四,信息交流渠道构建方面,畅通多元化信息交流方式,搭建“作者—编辑—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体育期刊编辑对新媒体的认识,实现“互联网+”环境下作者投稿和读者需求的多元信息流通,助力体育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特色开发,进一步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水平。

3.5提高期刊社会和经济效益

“十三五”计划实施以来,“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常态,这便为体育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为背景的新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萌蘖、生发,体育科技期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和市场服务空间。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尤其是在体育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科技期刊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需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密切与高校、研究机构、体育科学学会的联系程度,创新体育科技期刊智库的纵深传播力,发挥体育科技服务的全面影响力,形成健康信息资源共享的新格局,共同助力健康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此外,体育科技期刊还需要加强业内沟通与合作,加强与第三方数据库平台的资源共享,建设体育科技期刊大数据系统,开通体育学研究各学科学术文章订阅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人群推送学术文章,提升体育科技期刊信息资源的精准聚合力。在经济效益方面:体育科技期刊可以在出版发行环节,更多地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反馈结果,采集并统计读者的阅读偏好,确定纸质刊物的出版数量,从而提高刊物的出版发行绩效;在市场拓展环节,应将线上编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学术论坛和科技服务等形式,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科技期刊的经济价值和体育产业服务能力。

4结论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第10篇

>>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研究 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互联网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机制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消费权益保护研究 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 盛小宁 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近五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策略与展望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刍议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行业机会分析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分析 移动互联网在我国旅游业中应用发展分析 明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规模将达2.16万亿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8-2009年》,艾瑞网,2009年8月19日,

[3]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7页

[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5]徐超:《3G之下移动互联网的五个细节》,《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9版

[6]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九卷第3期,第75-76页

[7]庾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通信》,2008年第5期,第22-24页

[8]尹小明:《云计算――将成移动互联发展催化剂》,《通信世界》,2009年4月13日,第B5版

[9]危贵川:《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评述》,《电子商务》,2009年第4期,第32页

[10]贾丹华,黄慧:《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为何走红》,《中国新通信》,2009年第6期,第53页。雷震洲《移动应用商店的故事》,《世界电信》,2009年第10期,第15-18页

[11]刘华:《从SP到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之变》,《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12期,第37-39页

[12]雷震洲:《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IT时代周刊》,2009年2月5日,第108页

[13]雷震洲:《移动终端贵在移动》,《世界电信》,2009年第8期,第1页

[14]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52页

[15]匡文波:《Web2.0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81-83页

[16]陈新:《央视网访谈聚焦国内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中国网,2009年12月31日,

[18]刘伟:《“融合”是3G下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通信世界网,2009年11月26日,

[19]侯自强:《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3G》,《信息网络》,2009年第3期,第4-5页

[20]闫跃龙:《“免费”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世界》,2009年第11期,第4页

[21]项立刚:《从万蝶的关闭看手机网商业模式及未来机会》,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cn/xiangligang

[22]徐超:《五问移动互联网》,《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8版

[23]曹飞:《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现代视听》,2009年第9期,第26-29页。汤健萍:《从“彩信新闻”看3G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与对策》,《当代电视》,2009年第4期,第48-49页。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4]匡文波:《我国手机报发展的趋势和制约因素》,《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第39-41页

[25]韩冰, 王蕾:《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及前瞻》,《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74-75页

[26]韩涛:《3G时代如何真正实现报网互融》,《传媒观察》,2009年第9期,第38-39页

[27]姜妍,于燕枝:《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主角吗?》,《传媒》,2009年第3期,第59-60页

[28]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9]张君昌:《3G问世――超媒体初露端倪》,《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第41-43页

[30]李玉晓:《畅想中国3G手机时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第15页

[3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第171页

[32]马新华:《“融媒时代”的媒介竞争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7期,第19-20页

[33]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视听界》,2009年第4期,第15-16页

[3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35]陆占奇:《手机媒体发展与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及其约束》,《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3期,第30页

[36]项立刚:《打击手机色情呼唤手机网时代的管理体制》,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cn/xiangligang

[37]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87-92页

[38]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第72-75页

[39]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年第25(10)期,第30~36页

[40]彭兰:《有关手机媒体发展的深度剖析》,《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第81-83页

[4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3期,第75-76页

[42]王炜:《NTTDoCoMo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通信企业管理》,2009年第2期,第74-76页

上一篇: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利与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