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7:22:06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开始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同时选取实施安全管理期间的54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5例,女295例,患者年龄最小1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9.4岁。

1.2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对安全管理期间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2.1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①烫伤。由于部分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伴有感觉障碍,特别是对于伴有局部知觉障碍及昏迷症状的患者,其对疼痛的感知敏锐性下降;加之医护人员缺乏宣教,家属使用热水袋方式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烫伤现象。②误吸。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神经肌肉损伤等症状,若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喂食不当则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跌倒。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步态不稳等症状,在进行肢体锻炼时患者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估,过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跌倒现象。④坠床。老年患者缺乏陪护,病床无床栏,加之患者意识模糊、情绪躁动等都可能导致坠床现象发生。⑤压疮。由于部分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瘫痪症状,需长期卧床,从而导致局部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疮现象;同时患者长时间取半卧位引起的剪切力,也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引起压疮现象;另外,患者床单不平整、未及时进行清洁更换,尿管及其他杂物未拿出等也可造成局部皮肤受压,从而引起压疮。

1.2.2安全管理措施

①全面评估。

医疗机构应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且要强化医护人员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且应建立相应的评估表,明确高危人群,从而加强对其安全管理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动态追踪评估不同恢复阶段的高危因素,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②安全宣教。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安全宣教的重视,将安全宣教融入护理管理的各个阶段。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但尚可进行活动的老年患者,应加强对其坠床、跌倒等宣教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病房内的高危患者,严格落实交接班,同时还应以护理评估情况为依据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措施。

③制定提示牌。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需求为依据制定较易理解、易摆放且外形美观的提示牌,比如小心跌倒、防止压疮、防跌倒、防烫伤等,同时应将提示牌置于床头较为醒目的部位,从而引起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的注意及重视。

④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抢救器具的使用方法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视,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安全防患意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并且要认真解答患者的各项疑问,从而逐渐取得患者信任,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在冬季,对于需使用热水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家属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其掌握相关注意事项,且要加强巡视,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进行观察,以防发生烫伤;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其翻身,确保床单干净平整,避免患者发生压疮现象;对于伴有躁动不安症状的患者,应在其病床上增设床挡,且要禁止患者家属上床休息,从而避免患者坠床。

2结果

2.1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本组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其中加错药液1例,跌倒1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

2.2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组54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40例,满意233例,不满意67例,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7.59%。

3小结

综上所述,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后540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37%;患者满意度为87.59%。充分证明将安全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评价指标

护理安全质量:制定护理干预质量评分表,包括:信息反馈、手术室管理、消毒隔离、护士素质等内容,总共100分,分数越高表面护理安全质量也就越好。护理满意度: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级别。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组患者护理安全质量对比对照组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65.8±4.6)分,观察组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92.3±3.7)分,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547,P<0.05)。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153例,基本满意131例,不满意16例,护理满意率94.7%;对照组满意104例,基本满意129例,不满意67例,护理满意率77.7%,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组医疗差错分析对照组医疗差错发生率为5%,观察组未发生医疗差错事故,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P<0.05)。

3讨论

手术室安全管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机制,可减少医疗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实施护理干预机制时,应加强医护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掌握,如《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指南》等[3],护士长需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情况,树立“安全第一”的护理理念,并实施教育培训活动,建立完善的护理干预机制。本文观察组护理安全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采用护理干预机制,可使手术室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安全隐患,效果显著。同时在实施护理干预机制时,应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护理操作基础差、服务态度不佳的护理人员,应实施安全观念教育,以此提高责任意识,使手术室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人口老龄化已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热点,而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在人口学概念中,年龄在60岁以上即可称之为老年人,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逐年退化、适应能力反应能力衰退、免疫力也随之下降的社会弱势群体,在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工作压力较大,很少有子女自愿陪伴老年者,从而对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及医院管理编制的相对不足,老年患者走失、跌倒、撞伤等一些安全隐患不能得以有效解决。

二、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的系统调查和分析。[2]经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住院患者在院期间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跌倒、走失、误食、坠床、皮肤损伤等。其中,走失与跌倒撞伤是安全隐患问题中最重要因素。下面仅就此两点产生原因及所存在的风险展开探讨:

2.1走失:老年人走失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患者患有精神方面疾病,另一点是患者已患有潜在病症,而尚未发现。走失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对于患者本身来说,因离开病房:耽误治疗时间,造成病情的加重;在走失过程中,患者还有可能发生一些如车祸、撞伤等不良事件,危及生命;对医院而言,患者走失将打乱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加重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工作量及心理负担,干扰正常工作。

2.2跌倒:跌倒是由环境、病理、生理及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常因生理和病理双重因素影响,加重跌倒率。经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患者生理因素。老年人的视敏度较低,立体影响知觉退化,走路步态不稳,大脑感知和自身感知应激反应缓慢,立体感减弱,加之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患者跌倒的机率。

2)院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老年患者跌倒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服装羁绊、地面湿滑及病房采光度等都可能导致老年患者的跌倒。

3)其他因素。在饮酒过后也易引起老年人跌倒。另外,老年人长时间热水泡澡、较长时间卧床后突然改变,易引起大脑短暂性缺血,这些都是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影响因素。

三、管理及对策

3.1对患者走失的护理重在预防。院方必须针对患者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是否有外出习惯、外出形式和程度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对进一步实施具有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入院时管理:患者入院时,由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有走失风险的可能性,并向其家属或患者陪同人员交代其走失的危险性,要求患者24小时有人陪同,如若家属不配合院方要求,需签字确定;评估后根据要求给患者随身携带“身份卡片”,标明患者姓名、所在医院、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患者一旦走失,此卡有助于警方或他人帮助其找回医院或家属。

2)针对性护理:对于脑受损或有精神问题的患者,应要求其家属或请专人24小时陪同,不能让患者独自离开病房,值班护士重点巡视;在患者走失的高发时段,护士应加强巡视,加强注意有外出习惯的患者,使其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旦发生走失,应及时汇报,通知家属。对走失找回的患者,不能一味埋怨,应做好心理护理,同时还要及时的了解患者外出的原因,以便做好下一步的防范措施。

3)加强安全意识:院方需制定合理的、健全的安全防范制度,及时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及预见性,护士也应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2对患者跌倒摔伤亦应重视预防管理,[3]可对病房环境进行改造,使室内布局合理,活动空间充裕,清除障碍物和积水,活动范围内使地毯或地面平整。同时,要帮助老人熟悉室内布局情况,加深对室内摆设的记忆。注意嘱咐老年人在改变时,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等动作;服装穿着以宽松舒适为主;对行动迟缓的老人,最好穿布鞋而不穿拖鞋;更衣、穿袜时取坐姿,防止晕倒。

3.3对于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需要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加强注意,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勤与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④提供安全医疗环境:改善医院病房居住环境,改良不合理的布局,如无护栏病床、病房电源位置不合理、走廊光线差、环境安全标识模糊等。规范护理物品及仪器的位置,做好仪器和物品的性能,保养及维修等问题。提高护患比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APN弹性排班制。减少了交接班次,保证工作连续性,为患者提供安全医疗环境。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字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尿毒症病程长,治疗费用高,家庭经济负担重,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自杀等不良情绪。目前,在我国尿毒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①护理人员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以执行医嘱完成治疗为目的,不能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没有切实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低年资护士较多,缺乏临床经验和法律保护意识,不能很好地规避职业风险。个别护士慎独精神差,缺乏责任心,病情变化报告及处理不及时,这给护理治疗带了一定的影响。②患者因素:尿毒症病程长,预后差,常年迁延不愈,患者及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重,家属身心疲惫,患者家庭支持系统不强大,造就了患者及家属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也就加大了护患沟通的难度。

一些体质差,活动受限患者,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造成了跌倒、坠床等风险。有些患者毒素过高,出现尿毒症脑病,继而精神异常,如陪护不到位或护理巡视不及时,均易造成拔管、自伤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③社会和管理因素:目前卫生部对三级综合医院要求床护比0.4:1[5]。人力资源缺乏,护患比例失调,新老搭配不合理,护士工作繁重,降低了服务质量,同时增加了护理风险。病区物品放置配备和布局不当,业务培训、护理缺陷事件分析整改不及时,对各种医闹事件的大肆宣扬,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医护行业遭受空前信任危机,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护理工作者要提高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是一个持续更新和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尿毒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问题明显降低。在安全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配合应用警示标识卡,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及时观察是否存在异常现象,合理沟通交流,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由被动护理模式转为了主动护理模式,增进了护患沟通,并积极参与到科室管理当中,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护士对工作认识水平提高。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当引起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儿科护理人员老化新的护理人员较多,护士应急能力较低,专科业务知识较弱,业务技术不够熟悉。随着儿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护理工作复杂程度明显提高,护理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对护士形成较大压力,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儿科新型仪器设备较多,个别年轻护士不能熟练掌握仪器、呼吸机、除颤仪等各项设备的操作,抢救患儿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成功率。儿科患者普遍年龄较小,病情描述不清,且反复发作,患儿哭闹、躁动,在与家属沟通时达不成共识,家属满意度不高,护士工作量大,缺乏与家属的有效沟通,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理工作得不到家属的肯定和认同,这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者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根据应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对SWOT分析法应用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利用DPS7.05软件[7],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采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1);对两年的护理质量考核项目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两年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①应用WOT分析法有效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SWOT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思维方法,其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得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措施。针对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及临床表现微妙、患儿不会表述等特点,科内成立了由护士长及科室总带教共3人组成的护理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通过护理部师资培训及考核。该小组负责制定儿科急救流程、护理理论技能培训方法、培训目标及急救能力考核计划、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通过对专科知识点的培训与考核,强化了护士对病情评估与救药物等理论知识的掌握。2014年应用SWOT分析法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较前一年下降,科室优势得到延伸,劣势得到控制,病房安全得到保障(见表l)。②应用SWOT分析法有效提高了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使用SWOT分析法从结构入手对儿科护理安全管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细化分析,从而找出儿科护理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儿科护理安全的高危环节较多,针对那些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高危环节,如抢救物资准备齐全、定点放置并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采取专人负责重点监督。对于给药处置流程及危重患者外出送检查,患儿突发病情变化及呼吸骤停抢救等护理高风险流程,科内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并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场景演练,找出关键环节中可能还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流程再造等方式为护士实施护理提供指引和支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较前一年明显提升P<0.01(见表2)。

儿科是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极强的业务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细心和耐心的专业素质、现代尖端护理技术的科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儿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也相应增多,护理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控制或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纠纷和事故的发生[8,9]。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通过SWOT分析法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且在相关的护理质量考核项目中评分均有明显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应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有效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还为护理管理者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利于护理安全评价体系的建设。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

临床心脏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心脏介入,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是介入成功的关键[1]。本文为探究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脏介入治疗患者8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2.1)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2.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

(1)两组均符合心脏介入治疗的标准[2];(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3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包括手术前后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等。除上述常规护理以为,观察组运用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如以下方面。

1.3.1心导室的安全管理

心脏进行介入治疗和检查的地方为心导室,心导室与普通手术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医院领导应当根据本院心导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容主要涵盖:操作规范、管理规范、医护人员职责及相关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诸多内容。依据有关规定对所有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合理有效进行各项工作。

1.3.2成立专门的管理组

护士长应当根据科室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心导室管理组。选出年资较长的护士担任组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每个小组分工应当明确,在仪器设备管理、消毒灭菌、日常运行等方面,都要将具有工作安排到每位小组成员。护士长负责监督,并定期对管理的效果进行统一评估和检查,对于管理不当的地方护士长应当督促护士及时改正。

1.3.3加强对护士有关心脏介入治疗的操作技能培训

科室护士长应当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可选择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总培训者,针对心脏介入方面的各个操作环节进行统一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相关规范制度进行,从而提高护士护理流程的规范化。

1.3.4定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护士长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脏介入知识方面的专业技能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罚规定,鼓励护士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及时发现每个护士在工作中的问题,并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解决,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管理质量,促进护士护理水平的增高。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2)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对比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观察组低,(P<0.05),见表1。2.2护理满意度方面两组进行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100%优于对照组80%,(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脏介入治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心脏病治疗技术,为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护理尤为重要[3]。本文通过探究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所取得的临床成效,临床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和操作规范方面评分分别为(94.65±3.27)分、(93.42±2.28)分,对照组分别(79.53±4.05)分、(77.36±2.85)分,对照组评分比观察组患者低;对照组满意度80%明显比观察组满意度100%低。综上所述,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运用护理安全管理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护理质量的同时,使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应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戴晓鸥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

参考文献

[1]王静.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的施行意义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222-223.

[2]何兵.精细化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13):337-338.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法律意识

年轻护理人员对新的《条例》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文书记录过于简单,不够完善,质量较差。

1.2管理制度

导致出现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重要原因有措施不得力、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等。如不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技术;交按班匆忙,物品清点不清;三关(更衣关、鞋关、门关)不严;参观手术制度不严。

2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1加强护理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护理道德对于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确保护理安全质量往往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医院手术室护理部应该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在举行以“职业道德基本概念、职业道德及其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背景,新时期护理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了广大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廉洁行医的行业作风和服务意识。要坚定职业道德信念,规范职业道德行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医院,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让职工群众真正满意。

2.2打破“铁饭碗”,实行按劳分配,推行末位淘汰

在分配制度上按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将奖励工资实行“三部分”(职称、绩效、软指标)分配。凡责任心不强、违纪违规、软指标考核超过三次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均为不合格,并作为淘汰对象。

2.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科技术水平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是造成技术性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培训内容有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核心制度、护理礼仪、护患沟通、留置针的使用、急救技能等十四项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结束后,医院将组织对参训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并结合培训情况制定新聘护士五年培训计划,分批、分层、分专业进行带教和培训,促进青年护士快速成长。

2.4强化风险意识,认真解读《条例》

手术室涉及面较广,很容易出现护理缺陷和差错事故。而一旦出现失误,则必然会延误手术时间。浪费大量的物品和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使得患者致死、致残。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该对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认真解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重视和完善护理文书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3效果

通过对手术室护理缺陷的分析,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格遵守护理文书、操作规程,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面解读《条例》,转变护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防止医患纠纷,保证护理质量安全。多年来,手术室无重大护理安全事故发生。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检中心;风险管理;护理岗位;安全管理

医疗风险管理指的是医院系统、组织的减少或消除医疗风险的损失或者危害,经分析医疗风险,探讨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护理风险[1-2]。体检中心应对的受检人群包括各类健康状况、各类文化水平、各类年龄,所以护理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3]。本研究主要分析在体检中心护理岗位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下文为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体检中心共有护理人员8名,均为女性。以2016年1月为时间界限,在前后各一年时间内随机抽取1000名受检者的体检基本资料,全部受检者的基本资料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识别

组建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护士长的领导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进行,对各个岗位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分析岗位风险存在的主观以及客观因素。通过头脑风暴法发现护理风险来源于护理人员方面以及体检者方面,护理人员方面主要是由于开单错误或者责任心不强;技术操作层面出现穿刺失败。体检者方面主要包括知识缺乏:项目出现漏检或者非空腹进行体检;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体检者体检时出现晕血、晕针情况。

1.2.2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必须制定规范的制度章程,比如技能考核、岗位流程、岗位职责等,确保护理风险管理具有科学依据,同时必须在护理人员以及护理科室的学习以及培训中。除此之外,针对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必须学会总结教训,及时发现原因制订改进对策,防止不良事件的二次出现。

1.2.3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制订及实施

具体分为风险预防以及风险处理两个层面。本体检中心制订了非常完善的护理岗位风险防范措施,囊括了围体检期各类宣教工作以及应激方法。在宣教中,护理人员要运用严谨且通俗的语言,保持端正的态度。导诊护理人员应该对每名受检者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保证受检者完全明白体检的项目以及应该配合的事项。护理人员必须熟记全部应急预案,对隐患采取预见性的防范措施进行规避,保证受检者安全、舒适的完成体检。

1.3观察指标

比较管理实施前后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包括开单错误、穿刺失败、非空腹体检、晕针晕血、漏检;比较管理前后受检者投诉情况以及受检者对体检服务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进行卡方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

管理前各类护理风险发生率均高于管理后,差异均明显,P<0.05。见表1。

2.2投诉及满意度

管理前受检者投诉的有58名,投诉率5.8%,管理后受检者投诉的有8名,投诉率0.8%(P<0.05);管理前1000名受检者对体检表示满意的有802名,满意度为80.2%,管理后1000名受检者对体检表示满意的有992名,满意度为99.2%,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将原本通过消极态度处理发生后的风险事件,转变成积极预防未发生的风险事件。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高危因素以及薄弱环节,把风险隐患消灭于初始阶段[4]。体检中心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护理风险,而当护理风险出现后,受检者以及其所在家庭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体检中心的公信度也会明显下降,长远来看会影响体检中心的发展[5]。所以,对于体检中心,必须做好岗位安全管理,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保证每名受检者都能接受最优质的体检服务,通过从细微之处入手,最大程度减少护理安全隐患,保证体检安全[6]。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体检各类风险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前投诉率和满意度分别为5.8%、80.2%,均优于管理后0.8%、99.2%(P<0.05)。综上所述,在体检中心护理岗位安全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减少体检护理风险,保证体检能够安全顺利进行,提升受检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作者:刘艳 单位: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玉姣.体检中心护理风险管理的因素与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5):2598.

[2]郭晓倩.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83-84.

[3]耿晓焕.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8):125-126.

[4]江秀琴,洪清慧.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静脉采血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5,32(11):44-46.

[5]吴向春,张梓童,韩艳芳,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体检中心的应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0):1409-1411.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研究对象:选择105例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男51例,女5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82岁,平均(54.67±13.29)岁;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呼吸机常规护理的98例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50例,女4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85岁,平均(55.12±14.03)岁。两组年龄、性别构成、APACHEII评分、原发病、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两组分布均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呼吸机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下列安全护理管理。

1.2.1充分加强护士的呼吸机操作技术培训:呼吸道护理措施、呼吸机报警意义及故障排除方法、呼吸机模式及参数设置、呼吸机管道安装等。

1.2.2注意对呼吸机性能的检测:作为常用的急救设备,呼吸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前检测非常重要,备用呼吸机备有模拟肺,使用前先连接模拟肺试机,检查呼吸机及管道性能,并在每台呼吸机上粘贴醒目的“使用呼吸机时请备好简易呼吸器”的警示。

1.3对护士的教学培训加强: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呼吸机工作原理、呼吸模式、参数,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呼吸机报警或异常时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每台呼吸机的标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上机患者护理、观察指标和记录的内容,意外风险的防范与处理等,并将每台机的标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监护指标等打印成卡片,悬挂在机上,以便提醒。平时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随机提问相关内容,以巩固和加强记忆。

1.4护士长对人员及呼吸机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护理管理者合理使用人力资源,适当分配工作量,建立每台呼吸机档案资料,实施专人管理。

1.5病房环境需不断改进:病室通风不够可引起病房空气污浊,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且易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投诉,病室人多、病床之间距离小,不利于患者隐私,且易引起患者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适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病区的清洁和消毒,每日做好病区环境、物品、医务人员手的细菌学监测工作,病房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为50%~60%,限制探视人员,家属探视时更换清洁的隔离衣,戴好帽子、口罩、鞋套。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1.6观察指标:①护理纠纷发生率。②呼吸机应用时间;③住ICU时间。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

1.7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0.00%、呼吸机应用时间(8.11±2.09)d、住ICU(12.56±3.78)d,低于对照组的5.10%、(11.45±3.45)d、(16.45±4.12)d;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99.05%,高于对照组的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患者利益甚至影响到生命,也损害护士及医院的利益。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和逐项改进,以从细节入手的呼吸机护理安全管理日趋科学、标准、规范、精细化。探索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补充、修改相应的规章制度,应对策略,指导临床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减少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以持续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0.00%、呼吸机应用时间(8.11±2.09)d、住ICU(12.56±3.78)d,低于对照组的5.10%、(11.45±3.45)d、(16.45±4.12)d;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99.05%高于对照组的9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寻找机械通气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建立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防范体系,能够减少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减少医院因机械通气护理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

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1入院评估

入院评估是护士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综合、全面评估的过程,是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护理的关键,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因科室收治的多为急诊患者,入院时存在着只重视输液、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急救治疗,对入院评估不仔细,只是局限于填写“入院评估单”的情况。

1.2住院患者的观察

病情观察是连续的,因为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发展的,通过观察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因各种护理操作治疗多如: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定时观察危重和手术患者等,有的护士只是被动执行医嘱,缺乏主动观察意识。

1.3用药查对

临床医疗过程中,医院众多部门与安全用药有关,但在整个过程中护士始终处于第一线,护士是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是保证患者安全用药的最后关口。因此,要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就必须落实好查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医嘱未实行双人核查,用药过程中不带执行卡,甚至有提前挂液体在床旁的情况。

1.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的形式包括床旁交接、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监护室与病房的交接、科室与科室之间的交接等;交接内容重点是患者一般情况如生命体征、皮肤、各种管道、药品、病历资料等。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有:交接随意、无交接重点、护士急于将患者交出等。

1.5护理文书记录

护理文件是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真实记录,在解决医疗纠纷中具有举证和法律效力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往往在工作中做得很多,但记录的内容很少,或没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重点地记录。

1.6护士重点人群

护士重点人群包括:新毕业护士、轮转入科护士和责任心不够强的护士,他们常常因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隐患。

2预防措施

2.1入院评估

根据科室收治病种多为急诊患者的情况,采取“入院接诊负责制”,由接诊的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跌倒、导管风险等方面;对家属及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注意事项方面的告知,如:为高风险者挂警示标示,告知注意事项并签字,达到医护人员和家属风险共担,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2住院患者的观察

观察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确定重点观察的对象和内容,患者的观察要贯穿在整个护理活动过程当中,如在输液、加液、灌肠、安置胃肠减压、导尿、烤灯、雾化等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顺便观察其他患者的情况,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重点患者心中有数。让护士明确:安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

2.3用药查对

严格用药查对是护士行为规范的“底线”,严格执行患者查对制度应贯穿于用药活动的始终,上班要进入工作“状态”。“2013年住院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用药安全、鼓励患方参与医疗安全等,要让人人牢记:只有患者安全,我们才会安全。

2.4患者交接

患者交接过程中,交接双方都应认真负责,特别是在接患者时,要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有重点地查看意识、伤口敷料、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在位、皮肤、药品、病历资料等,并认真填好患者交接记录单,做到“交不清不接,接不清不交”。

2.5护理文件记录

护理记录要有重点,不能重要的事情做了不记,或简单地粘贴复制,在抢救、患者死亡等记录时,医护记录要一致,要随时想着如果患者复印病历自己如何举证,办公护士和护士长要每天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点评,普遍问题组织学习。

2.6护士重点人群

对护士重点人群进行重点督查、重点跟班、重点帮助,直到改进。根据科室低年资护士多和急诊患者多的情况,改排双班制即“APN班”,排班注意力量搭配,这样使低年资护士减轻了单独上班的紧张感,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3体会

通过预见性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预见性护理就是要在患者未提出要求或未发生安全问题前,护理工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洞察患者的需求及变化,针对个体制订预见性护理方案,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这样可以加深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消除不利因素,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质量的核心是护理安全,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转变护理观念,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安全。

上一篇: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下一篇:饮水安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