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15 04:19:44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1篇

借贷记账法的优点在于具有完备的体系和普适的国际标准,其缺点是难学难懂,不容易掌握。借贷记账法令人困惑的根源,在于使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借和贷在记账法中没有实质意义,只起符号的作用(就如同A和B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借和贷是近义词,在记账中,却被用来代表相反的概念,词义含义不清有时会干扰人们的理解和操作。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本教程介绍一种简明的左右自然对应记账法,简称左右记账法。

左右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无缝接轨,二者的步骤、工具、依据和结果等都相同(暂时保留灰色借贷注释符号,既便于学传统会计方法的人士使用,也可看出借贷是多余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左右记账法去掉了借和贷的符号,账本登记金额的两栏自然分为左和右,然后以自然对应法则为理论基础,揭示了记账的规律,通过自然的左右对应,使原本难学难懂的概念变得简单直观,非常容易掌握,就像开车那样自然对应:方向盘向左,汽车就向左转。

通过阅读此文,读者不需要有任何会计学背景,就完全可以掌握记账的原理、规律及方法。本文最适合于政府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士,对于会计界专业人士也同样有参考价值。

一、背景知识

(一)日记账

日记账类似流水账,每发生一项业务,就按照日期及收支金额记一笔账(表1、2)。日记账有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两种。在日记账本中,左栏登记收入,右栏登记支出。收表示金额增加,支表示金额减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登记。

日记账的优点是简单,容易掌握,却不能提供必要的分类合计。比如,股东甲一共投了多少钱?借款总数是多少?共有多少固定资产?本月的经营费用累计是多少?要了解这些信息,必须使用分类账。

(二)分类账

具有不同属性(如货币、实物、费用等)的业务自然地形成不同的类别,相应地每一类别的账本称为分类账本。分类账由会计人员登记。分类账本的名称(科目),一般直接反映了账本的用途。下面是一些实例:

现金:企业存放的纸币和硬币。

银行存款:由银行转账、汇款或结存的款项。

库存商品:自制或购入的、可以对外销售的商品的等值款项。

固定资产:企业拥有的、具有较长使用寿命、较高单价的物品(如建筑物、汽车、设备)。

预付款:预订货物或固定资产等的定金。

主营业务成本:提供销售或服务等所需要的实际成本。

经营费用:包括工资、房租、水电费、通讯费、招待费、交通费、差旅费、银行费用、相关税费、利息等。(可根据需要细分为各种费用。)

所得税:应当从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款。

股本:股东实际投资的金额。也称实收资本。

本年利润:在一定经营期限内实现的利润。

借款:长期或短期借款。

应付款:购买商品或固定资产等应支付的款项。

应付工资:应付而未付给职工的工资。

应交税费:应缴纳的各种税金,如增值税等。

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的收入等。

(三)分类记账法

顾名思义,分类记账法就是按照业务的类别分别进行登记的方法。具有相同特性的账目集中在一起,可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务状况。记分类账时,一项业务至少要记在两个账本上。一般是一个账本记钱,另一个账本记钱的来源或用途;有少数业务需要记在多个账本上。

分类记账法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选择账本;二是选择账本中登记金额的栏目(左栏还是右栏)。

例1.“用支票进货”。这项业务发生后,银行存款减少了(钱用去买货了),库存商品增加了(多了一批货物)。因此记账时,选择银行存款和库存商品这两个账本。表3总结了如何选择账本的方法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一项业务中,有的账本一定要选,简称为定选;有时则需要在同类账本中,挑选其中的一本或几本,简称为挑选。根据业务的内容,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账本的名称,选择正确的账本。

在选择登录金额的栏目时,要注意增加额或者减少额,不是用加号或者减号来表示,而是由金额是记在账本的左栏还是右栏来决定的。前面举例的现金日记账本里,左栏记增加额,右栏记减少额。

分类账本里,有些账本增加额在左,减少额在右;另一些账本则相反,增加额在右,减少额在左。那么当一个账本的金额增加或减少时,如何选择金额登记在左栏还是右栏,可看下面介绍的记账的规律,左左右右。

(四)五类账本

上述分类账可分为五类,他们是:企业资产、股东权益、负债、收入和费用(所标颜色可对照《财会学习》五月号第19页附图―记账方框图使用)。

企业资产(资产):企业所拥有的、可计量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库存商品、固定资产、企业赊销商品的应收款。

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股东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企业收到股东投资的股本、企业经营的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都是股东权益。

负债:包括借款,各种应该支付但尚未支付的款项,如应付工资、应付款、应交税费等等。

收入:企业在销售、服务中已经收到和应该收到的款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

费用:企业经营中的开销或支出,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以及所得税等。

二、左右记账法原理

(一)平衡检验等式

所有分类账本上登记的金额,应该满足平衡检验等式(也称会计等式)。平衡检验等式有三种形式:

1.初始形式: 企业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2.经营形式: 企业资产=负债+[股本+(收入-费用)]

3.实用形式: 企业资产+费用=负债+股本+收入

实用形式3是经营形式2中的费用由等式右侧移到左侧而得。

(二)左账本和右账本

相对于平衡检验等式的实用形式3,等号左边的企业资产和费用两类账本,称为左账本;等号右边的负债、股本和收入三类账本,称为右账本。

根据会计等式的原则,结合会计实务,可知股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账本都归入股东权益,属于右账本;资产备抵账本也属于右账本。(股东权益类账本的归类见《财会学习》第九月号。)

(三)大T表

表4所示的账本分类表,以红色分割符大T(类似字母T)代表等式3里的等号,大T的左侧列出了所有左账本;大T的右侧列出了所有右账本。

会计等式的要素有所不同,如美国的会计等式是六要素,强调股东的分红,会计方程式是:

Assets=Liabilities+Owner's Capital+Revenues

-Expenses-Owner's Draws

企业资产=负债+[股本+(收入-费用)-提取利润]

移项后的实用的会计等式如下:

企业资产+费用+提取利润=负债+股本+收入

无论会计要素如何定义,都可以通过分类和移项,并结合会计实务,分为左账本和右账本。

左右记账法适用于任何形式的会计等式。

(四)记账的规律

记账规律是左左、右右。即:

左账本,其增加额记入账本的左栏;

右账本,其增加额记入账本的右栏。

减少额则记入另一栏,即与增加额的相对的那一栏。期末余额在增加额的那一栏。

在图1中,红色的大T,将五类账本划分为左账本和右账本。蓝色的小T,划分账本的左右两栏。+号表示增加额,-号表示减少额。

例如,位于大T最左边的小T(资产),+号在左边,表示资产账本,增加额记在左栏。位于大T最右边的小T(收入),+号在右侧,表示收入账本,增加额记在右栏。

在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大T左边的小T,+号都在左边;位于大T右边的小T,+号都在右边,这就是记账的规律:左左、右右。

(五)记账的规则

规则1:有左有右。一项业务登录在两个账本上,一定是一笔账记在某个账本的左栏,另一笔账记在另一个账本的右栏。

规则2:左右相等。同一项业务记在一个账本左栏的金额,一定和记在另一个账本右栏的金额相等。

有左有右、左右相等这两项规则,使分类记账法具有自我检验的功能。

掌握了左左右右,有左有右、左右相等,就完全掌握了分类记账法。

(六)记账的实例

例2,某企业于2010年1月6日,用支票支付了水电气费、房租,购买了饮料和洗化用品。会计人员记账,第一步选择银行存款(如支付现金,则换成现金账本)、经营费用和库存商品三个账本;第二步根据记账的规律登录金额:银行存款减少,记入银行存款(左账本)的右栏;经营费用增加,记入经营费用(左账本)的左栏;库存商品增加,记入库存商品(左账本)的左栏。如表5-1、5-2、5-3所示。

三、实际记账的步骤

(一)填写记账凭证

企业的账本种类繁多,如果每次都直接在账本上记账,频繁拿取账本,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了记账凭证,作为预先分类登记(分录)的工具。

记账凭证是一页纸,在正面编号,登入日期、相关账本的名称、业务摘要和金额。在背面贴上发票、车票等原始凭证。

在记账凭证上填写金额,同样是根据记账的规律左左右右:

属于左账本,增加额记入记账凭证的左栏;

属于右账本,增加额记入记账凭证的右栏;

记账凭证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审核贴在背面的发票、车票等原始凭证;二是预先确定账本、以及确定金额记录的栏目(左左右右);三是预先核对登入两个账本的金额是否正确(有左有右、左右相等)。

如前所述例2,在实际操作中,是先在记账凭证分录。支付水电气费、房租都是用银行存款支付经营费用。登入记账凭证166号:

经营费用属左账本,费用增加额记入左栏;

银行存款属左账本,存款减少额记入右栏(增加额的相对栏)。

详见表6-1:

购买饮料和洗化用品都是用银行存款购买库存商品。登入记账凭证167号:

库存商品属左账本,库存商品增加记入左栏;

银行存款属左账本,银行存款减少记入右栏(增加额的相对栏)。

详见表6-2:

分录完成后,检查记账凭证,是否有左有右?是否左右相等?

(二)转登账本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记账凭证之后,要将凭证的内容转登到账本上去。工作流程一般是:先将涉及现金的凭证全挑选出来,转登到现金账本上;再将涉及银行存款的凭证全挑选出来,转登到银行存款账本上;接着将涉及的库存商品的凭证全挑选出来,转登到库存商品账本上。依此类推。

例如,将表6第166号、第167号两张记账凭证的内容,逐一转登银行存款、经营费用、库存商品三个账本上,如表5-1、5-2、5-3所示。

(三)转登报表

经过一定的时间,譬如一个月,将所有账本上的余额或累计数额转登到报表上,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的报表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利润表又称为动态报表、损益表、收益表。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收入-支出)实现情况。

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四)记账流程图

实际记账的过程,包含记账凭证、分类账本和报表这三个步骤。三者相互之间的转登关系可参见《财会学习》五月号第19页。

如何运用三大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决策。详见《财会学习》九月号《财务分析―MBA速成会计教程二》。

版权所有,免费转载。使用时请注明: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联结学习论;认知学习论;课堂讲授法;结构教学法;先行组织者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会计理念,为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教学法。

二、学生由联结学习向认知学习的转变

联结学习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直接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是联结学习论的直接受影响者,高中阶段他们通过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来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习惯了上课认真听老师讲,总怕漏下一句话;一本一本地记笔记,总怕落下一个字;题目一遍一编地做,总怕少做了一种题型。结果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较差。而大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练习与机械记忆,在问题情景与解决问题的手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而是需要对整个问题情景进行知觉与理解,领悟其中的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接受认知学习的训练。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个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景,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堂讲授教学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课堂讲授法的优点: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教学进度;二是课堂讲授法有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以他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课堂讲授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导,比较适合于刚入校的学生。关于课堂讲授法的缺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对课堂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教学。其实,无论是学生注意力下降,还是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都不是课堂讲授法本身的过错,是教师没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解决的方法是在运用课堂讲授法的同时,注意结合下列方法。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布鲁纳(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所谓的学科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整理如下:

(一)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

会计对象是企业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科目是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所作分类的项目。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表1表示。(二)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会计等式)、设置账户、复式记账

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的基本理论,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在组织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围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的填列来完成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或事项,帮助学生得出下列结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理论上,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可以在这张表格中完成,实际工作中显然有其局限性。”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如何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设置账户”的问题。即给每一个会计科目设置一定的结构,来反映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变化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构首先要反映“期初数、增加数、减少数、期末数”。每一项交易或事项都会引起会计要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增、减变动,这就要求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进行“复式记账”。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表如图表2所示。

(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交易或事项发生后,经办人员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成本计算,最终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通过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是三个主要环节。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3作好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衔接工作。

这三条主线基本上概括出《会计学原理》的主要结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之间的超级连接,使得教学内容之间衔接自如。这样,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自然形成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结构。

五、《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法的应用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他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准备“先行组织者”。

(一)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先引用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鲁滨逊记账的一段话:

“……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人开始记起账来。他的账本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最后还记载着他制造这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

教学内容就自然归结到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对生产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

(二)介绍借贷记账法时,引用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一书中关于“复式记账”的描述。

“比较公认的复式簿记是1949年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教授、学者,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i)在他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SummadeAithmaticaGemetria,ProportionetProportionalita》)第二章“计算与记录详论”(deComputisetScriptuis)中系统描述并总结了流行于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一带商人所用的复式簿记法(威尼斯簿记法)。这书明确指出“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商人“应建立备查簿和分类簿两种账簿”,“无论现金收付、货币种类,还是变换的价值都应记录”,特别是对那些持续经营的企业,他同时要求每年计算一次利润并进行结账,这对于保持合伙的友谊与合作是必要的。该书指出:“(如果)将你财产目录的第一项即你所拥有的货币数量登记到日记账中去,为了理解财产目录的内容记入日记账和分类账,你必须学会另外两个术语,一个称为‘现金’,另一个称为‘资本’。……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500年前,LucaPacioli传授人们的记账技术,居然今天仍然为现代企业会计所运用,而基本上没有改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歌德(Goethe)赞扬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

这是对复式记账法的一般性描述,为教师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内容作好了铺垫。例如: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借”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以“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的减少。这一做法沿袭了“威尼斯簿记法”中的做法:“所有的分录……都是复式的。若你记录了贷方,就必须同时记录了借方”。“在日记账和分类账启用时,资本总是作为贷方登记而现金则作为借方登记,购买商品也是如此,借记‘蔗糖’账,贷记‘现金’账”。显然,“威尼斯簿记法”中以“借”表示资产增加,以“贷”表示资本增加;以“借”表示资本的减少,以“贷”表示资产的减少。最后,教师可以根据经济业务的类型(图表4)来说明这一结论。

六、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本节内容的总结。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提出问题:“总分类账户的试算平衡后,说明总分类账户的登记结果绝对无误吗”?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通过试算平衡可以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基本正确,但不能检查出诸如重复登记、漏记、科目错误等错误,因此,试算平衡不是万能的。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与前面章节内容的比较。比如,讲授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学生编制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来检查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的正确性,为了与试算平衡表进行区别,提出问题,试算平衡表与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能得出结论:试算平衡表是检查总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结果对照表是检查某一个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结果的正确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对下一章节内容的引入。在讲授完会计账簿一章后,提出问题,假设账簿记录正确无误,是否说明账实相符,是否存在某中客观原因导致账实不符?如果账实不符,根据账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还是根据实存数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财产清查的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在讲授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找出不同知识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七、开场白和结束语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都说明了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一个完美的开场白不仅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信任,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堂课,教师应谈及下列问题:介绍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方向、关注的会计实务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教师,还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信任感。同时,学生的信任对教师也是一种鞭策,促使教师精心备课,潜心科研,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介绍《会计学原理》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会计学原理》教材的结构,《会计学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参考书目;介绍《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如听课为主,笔记为辅,课后阅读补充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介绍学校图书馆,高校学生提倡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图书馆便是良好的阅读、学习的场所。

学期结束,除了对本课程进行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介绍下一门与之衔接的专业课《财务会计》,介绍《会计学原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邵瑞庆.会计学原理.上海:立新会计出版社,2006,(8).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高职生培养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0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系统会计知识的学习,“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既懂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以个性化的或综合包容性的职教教学方法为模式。高职会计学专业提出的培养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要注重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会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笔者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材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市场上已出版了很多面向高职高专的教材。但普遍的情况是,《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是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的本科教材没有本质差别。编者通常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即删除一些理论性强、生硬难懂的部分,在内容上进行简化,而没有真正编写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可理解性、实践性、技能性特点的教材。《会计学原理》是大学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然而绝大部分大一新生在选修该课程时,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一片空白,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仅仅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经常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更不能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有些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生在刚刚从事财务工作时,对进支票、银行对账、现金盘点等最基本的财务工作都不能独立完成。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能力。

3、只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遵守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和技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难以得到体现;但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再娴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利益相关者。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专门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可是这部分内容在《会计学原理》教材上很少出现,致使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大大影响了会计学生的职业修养。

三、对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应真正编写出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

在理论教材方面,传统《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建议将会计知识融入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行中陈述,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并不仅仅将其作为财务核算的原理来展开,而是将其作为整个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及企业管理的入门课程进行介绍。在对会计本质、财务治理在公司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互动关系等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来教授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与决策过程,使学生对会计的产生与用途、会计的本质与治理、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融资决策的能力。在实践教材方面,编写的实践教程要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资料编写教材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经济环境的感受,达到实验目的。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分批编写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会计实践教程。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要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2、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的重要特征,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形成配套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应重视财务工作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侧重让学生掌握出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胜任银行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工作。因此,可设置《出纳工作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首先让学生掌握点钞、计算机数字输入、珠算、现金盘点等基本应用技能,并规范会计数字书写方法。虽然这些内容非常简单,可由学生自我练习完成,但是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应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另外,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会计凭证、账薄的理论学习,重点对凭证的制作、审核,账薄的登记、改错、查账等基本技能进行实训。至于让学生通过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填制报表来认识整个会计流程,可留在学习初级会计或中级会计课程时开设《财务会计工作技能》实训课,侧重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成本会计时,开设《成本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在学习税务会计时,开设《税务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

(2)全部会计专业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在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第三学年时,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并在前期进行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所以,在最后一年,可将前期的分项实训内容全部融合起来,进行最后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训,并将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考核。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可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每个小组可配备一个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3、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这个方面可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另一部分则需要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会计学原理》及其它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就业前就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在讲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通过举例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讲述,让学生这些讲解,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大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模式,从专业知识的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质量型”,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

[2] 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3] 迟荣: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3(2).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4篇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众多会计学核心专业课程中,笔者认为应选择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理由在于: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当前是典型的培养“核算型”财会人才的课程笔者翻阅了立信会计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一些《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教材,主要内容和结构相同或相近。从课程内容看,主要是以制造业企业主要业务会计核算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复式记账,如何制作会计凭证,如何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册,最后生成会计报表的会计循环过程,就如同“老会计”手把手教“新会计”记账、算账;从配套的习题集看,更是强化该过程,所有的题目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能够理解、执行会计制度,就能够完成所有的练习、模拟实验的内容,以至于完成考试的所有题目。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没有针对学生对象,缺乏层次性,使高职院校、普通本科和重点本科的教学几乎没有差异。

(二)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科的基础课程,也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第一门课程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是否产生浓厚兴趣往往寄于启蒙课程的启迪。然而经过长期观察,很少有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后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不少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后,认为会计学单调、乏味,对专业产生厌倦。会计学原理“核算型”教学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些学者指出,会计学原理教学禁锢了学生思想,使其只会按制度要求循规蹈矩,失去了创新精神。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要全面实现“管理型”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现有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必须从教育观念更新、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考试评价四个方面人手。本文重点讨论教材建设,教育观念更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体现,完善考试评价则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具体说明。

(一)会计学原理课程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贯彻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目标的变迁必然要求教材内容和特点做出相应调整。为了适应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需要对会计学原理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改变会计学原理教材各构成内容的顺序。传统的会计学原理各构成内容的顺序基本思路是沿着会计循环的顺序,即凭证――账簿――报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培养“核算型”会计人员的思路。在“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这种思路应予以改变。因为对财务总监而言,最重要的是其向外界签发的财务报告。在具体会计行为决策时,必然要想到这种决策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报有何关联,这种关联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因此会计学原理在讲述会计循环时应首先介绍会计报表,强调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决策相关人的重要应用价值。在会计报表的价值被广泛认可后,教学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如何生成报表以及如何通过会计程序控制保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由此,笔者认为会计学原理的会计循环教学顺序应为:财务会计报告(说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报表要素(理解会计报表的构成)――会计科目与账户(理解会计报表项目数字来源)――复式记账(理解会计科目的运用)――会计凭证(复式记账的依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汇总)。

上述教学内容顺序安排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学原理的知识框架,能诱导学生以报表为起点,从管理者或者外部决策者的视角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以及对会计程序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会计学,对其讲授财务会计报告时讲授重点应作如下安排: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演进,以及大量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经验研究文献,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解释财务报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说明各种企业利益相关人如何利用会计报表的信息做出决策。

二是改革会计学原理教材的内容。纵观现有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簿记技术的内容,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填制过程,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条条框框较多。对于“核算型”会计人才或者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这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为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马上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但是对于培养“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重点高校,情形就有所不同。簿记是会计基本技术,并不是会计理论,作为重点高校的本科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或者通过模拟实验掌握。因此,笔者认为,簿记技术没有必要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专门讲授,出于教材的全面性考虑,可以将记账技术部分作为附录以供学生自学之用。

三是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当努力体现会计问题的复杂性,并对高素质的本科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性。目前会计学原理的教材以及该课程的考试试卷,其中每一个问题和每一道作业题都有一个无需证明的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误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少学生学完了会计学原理后,就觉得会计学过于简单,过于机械化,会计学习只适合大专甚至中专的学生,对重点高校的本科生实在是时间的浪费。而实际上,会计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当能够通过案例,通过理论推演等方式提出问题,并努力体现出会计问题的复杂性,让学生在更为广泛的领域理解解决会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是会计学原理教材应当描述会计学科的发展脉络,并介绍最新会计学术研究动态。会计学原理是会计类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有必要在课程的最后环节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的发展脉络,即通过对会计学科发展的纵向回顾,使学生明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会计核心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会计学原理课程应作为开放式课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因此在教材的最后部分应介绍会计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使学生明了会计学科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二)会计学原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又包括课程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师资结构改革。

一是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观念的变革会带来全新的教学视角。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向决策相关人报告决策有用信息,会计核算人员与会计决策人员对于同一

个会计信息系统有着不同的分析视角。教师应摈弃传统的“老会计”教“新会计”的模式,即并不是培养熟练的会计核算人员。相反,应将学生视为未来的财务总监,即会计和财务部门的领导者。从财务总监的视角看,就是如何对会计工作进行系统有效地管理,使之产生对相关人有用的会计信息。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对于未来的财务总监而言,目的不是为了让其仅掌握制度的条条框框,而是要明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何需要设置各种凭证、账簿,其目的是什么,如何对凭证和账簿进行有效控制以减少差错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此外,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会计方法(如会计凭证选择、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时,重要的不是介绍这些方法本身,而是要给学生介绍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性的会计方法,并与学生辨析,作为一个会计部门的领导者,如何根据本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会计方法,即如何作出会计决策,这种决策的理由是什么。

二是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师资结构改革。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表面上看这门课程很简单,似乎学习会计类专业的所有老师都可以讲授,其实不然。鉴于该课程对引导学生专业兴趣的极端重要性,笔者认为,应由会计学教授或者具有丰富教学与研究经验的教师主持讲授该课程比较适宜。首先,深入方能浅出。尽管会计学原理内容较为简单,但在讲授时却需要体现出理论的深度,能够让重点高校的本科生觉得这门课程富有挑战性,有较大的思维自由空间。即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教师能深入浅出,只有对本学科有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和教授才能完成此重任。从其他学科看,不少学科的基础入门课程都是由知名教授主讲,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其次,会计学原理课程应包括会计学科的发展概况、会计学最新的研究动态介绍,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兴趣。而由教授和会计学教学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教师讲解较为合适。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像其他课程一样,构建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各占一定比例的团队,而应由一批高校会计学教授和本校会计教学和科研能力都较强的教师构成。

(三)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还要求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即由原先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

首先,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自由思想的空间,积极鼓励采用案例教学、读写议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事先紧密结合授课内容,精心编制一定量的实务案例,学生则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并参加课堂组织的问题讨论。笔者认为,对于会计方法的选择,如果能结合案例形式进行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决策能力。“读写议”是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读”、“写”、“议”三位一体,将阅读、写作和讨论三个基本环节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在组成形式中,构建一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阅读70~90万字的资料,安排至少两次课堂讨论,撰写至少两篇文章。“读写议”能够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变成能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不少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如复式簿记和单式簿记、三式簿记的比较,财务报表的有用性研究等。

其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应推广设问式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设问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先进行精心设计与组织,在教学计划中拟出各章节要提出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学生评价,提高设问式教学效果。合理设问能够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教学方法 左右记账法 语言学解释

一、引言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相关课程的敲门砖,它教给学生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笔者结合在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有很多困惑和难解的地方,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两种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反响良好。现给出两种教学方法供同行们相互参考,共同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两种教学方法

(一)应用“左右记账法”

现有的绝大部分教材都是根据会计恒等式以及复式记账规则推导出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仍然依据教材的思路进行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推导过程不是很好理解,另一方面推导结论不容易记忆,甚至经常混淆。学生只有通过无数的练习,强硬的接受并记忆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记账方向已经不知所以然了,将来学到难度更高的课程时接触到更多的账户还是无法面对。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应用汪致正《记账的规律》中的“左右记账法”帮助初学者理解判断账户记账方向。

2009年2月,独立研究学者汪致正指出“借/贷”应当改为“左/右”。同年10月,汪一凡提出“中国流复式簿记方案”。其外在特点是改用“左/右”为记账符号,可简称为左右记账法。所谓“中国流复式簿记”,实质是将原有的增减思想作为复式簿记之魂,有助于轻松判断业务所涉及账户金额的增减,加上左右配合,运用助记口诀或左手定则,下意识地快速确定记账方向。而现行会计学中使用Debit、Credit和“借、贷”,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如果原本没有使用这类符号,会计学中就不会存在令人困惑的情形。汪一凡认为,“记账符号”的原意只是指明方位,而不是指其他含义。在《记账的规律》里,他还原了使用“方位词”作为“记账符号”来指明账户方位的原意。而会计学中,表明方位用过“收付、增减、借贷”等等,几乎都是“动词”。

记账的规律是“左左、右右”。具体解释如下:“左左”指的是会计等式左方的科目,增加额记在账户左方;“右右”指的是会计等式右方的科目,增加额记在账户右方。

通过这简单的四个字、两个词就可以涵盖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记账方法。以上口诀中的左右时针对等式而言的,即等式左边的账户增加额记在账户的左方,等式右边的账户增加额记在账户的右方,要分清账户的记账方向,只需记住两个等式即可。而对会计等式的推导和理解是非常容易的,会计等式包括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扩展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只要能够分析出账户的性质即可推断出记账方向,简单易懂。结合现有教材中的借贷记账法,将左右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进行一一对应,左边用“借”这个符号表示,右边用“贷”这个符号表示,就可以将左右记账法还原为借贷记账法,并对应于教材中的讲解。

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记在账户的借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记在账户的贷方。学生只要清楚账户的性质就可以根据左右记账规则分析判断出相应账户的增减变动方向,这种判断方法解决了初学者对记账方向判断的困扰。

(二)会计的语言学解释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很快溢满了学生们的大脑,在短时间内很难分清这许多的专业术语,以及专业术语之间的关系和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现将《会计学原理》中的几个主要专业术语与语言学的术语相对应,帮助初学者消化理解这许多的陌生专业术语。大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有十二个年头了,对于语言学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对语言学的基本术语掌握得已经非常透彻。会计学本身也是一门商业语言,所以,会计学的学习与汉语和英语的学习之间有某些共通之处,借鉴熟悉的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会计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会计学中的专业术语与语言学的对应关系是:会计学中的会计科目、记账规则、会计账户、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分别与语言学中的单词、语法、带语法的单词、句子、句群和文章相互对应。

1、会计科目

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具体分类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再进一步分析、整理、平衡,最后确定的会计对象具体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会计对象具体项目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整个会计学体系的起点,也是最基本的元素,有了会计科目才有了建立会计账户的基础。所以,会计科目和语言中的单词在语言体系中起着类似的作用、具有共同的地位,二者可以类比。

2、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所有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都是基于此规则,后续的账务处理以及报表的编制都要依据此规则,所以,记账规则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法,只有有了语法的规定才能进行后续的造句、写文章等工作。

3、会计账户

会计科目通常被认为是账户的名称,账户除了有名称(会计科目)外,还应当有结构、方向、用途等。利用记账规则将会计科目赋予一定的结构和用途就是会计账户,所以基于会计科目和记账规则与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的对应关系,会计学中的会计账户自然就成了语言中带有语法的单词,反过来就是带有用法的单词可以与会计学中的会计账户相对应。

4、会计分录

是指表示一项经济业务所记入账户的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的形式。简单地讲,会计分录就是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语言将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描述,一笔经济业务就可以用一个会计分录或多个会计分录进行会计语言的描述。反过来就是一个会计分录可以表示一笔经济业务。在会计分录中有会计科目结合记账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描述,也就对应于语言学中用单词结合语法造句子,所以会计分录对应于句子。会计分录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属于零散的句子。

5、会计账簿

是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并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会计账簿能够连续、系统、完整反映和监督一个经济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但是一个账簿只能反映某一个会计账户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增减变动情况,而句群也只能描述某一方面的内容,所以会计账簿只能与语言学中的句群相对应。

6、会计报表

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描述的是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根据账簿记录所编制的综合性文件,相当于语言学中将句群进行整合后形成一篇文章,所以会计报表相当于语言学中的文章。

有了以上的6个对应关系,学生就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学印象来映射会计学中的6个基本元素,这6个基本元素在整个会计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理解起来也就顺畅得多,对会计学的整体体系也就有了最基本的理解。

在这6对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这些会计学基本元素的时候就有了参考对象,会计学基本元素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可以直接对应语言学的这几个基本元素在整个语言学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学生对这些基本元素的理解就更直观,也就对这些元素在学科中的勾稽关系更容易理解。

三、结束语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可能还有些许不恰当之处,但是通过笔者多次实践证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实用性,用最简单最熟悉的方法引导初学者步入会计学深奥的殿堂,轻松理解《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对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也显得得心应手,激发了学生们学好这门课的热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同行们在工作中提供一点启示。《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同行们继续研究探讨,将此门课程讲解得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致正.记账的规律[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2.

[2]陈秉谱,胡开征.会计学原理[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12.

[4]高秀兰,吕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会计学方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5]周灿鸿.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J].中国经济周刊,2009,(30)

[6]唐星龄.会计的语言学解释[J].财会月刊,2005,(12).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6篇

一、 教学现状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专业(以下统称会计类专业)的奠基课程,也是会计类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但是,鉴于会计学原理属于入门的原理课程,阐述的会计知识较为简单,且偏理论,少实务,缺少趣味性,所以要教好学好这门课程并不容易。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师生重视度不够。由于会计学原理所阐述的内容都是会计类专业以后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所以很多师生误认为原理课程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讲透,一般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或者从网上任意下载一个课件,课堂上知识点点到为止,而学生由于初次接触会计专业课程,并不了解知识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是在教师的讲解中一知半解的开始会计的学习。于是,产生的后果就是,老师觉得什么都讲完了,讲到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学生也觉得什么都学过,但是仔细回想却又什么都不会。

讲课以基本以理论为主。在很多的高校的会计课堂中基本上不出现会计练习题,课堂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各种深奥的会计理论,但是却没有给学生练手的机会,学生在听原理的时候也感觉都能听懂,但是课后自己做练习题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

教师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原理剖析不深刻。在学生时代和在教师生涯中,我都听过不少老师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但是有不少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对有些难以理解需要给学生做详细解释的知识点一语带过,或者干脆不提及,甚至自己都没有完全理解透,以至于学生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解。如会计中很类似的两个概念“收入”和“利得”什么关系,有哪些明显的区别,以及各自对应什么会计科目,这些问题如果不懂,不详细举例解释,学生在后续某个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利益流入是否应该确认收入的问题上就难免犯错。

二、 教学建议

作为一个会计学专业毕业不久的学生以及一个教学年龄不短的会计学老师,笔者同时站在这两个身份的角度,找到了一些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并经过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第一堂课教学法。对于初学会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而言,对专业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对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我认为第一堂课主首先要给学生留一个好的印象,既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亲切可接近,更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完全有能力可以让他们学好该门课程,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介绍自己的经历和资质,如自己的会计学习生涯或者工作生涯、自己考取的会计资质等,这样从形式上让学生开始信任甚至敬仰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选取第一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又能被自己用生动的平实的语言或例子讲解透彻的知识点,讲课速度可以放慢,但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彻底的听懂并保持兴趣,让学生觉得会计并不难,并且任课老师完全具备把他们教好的实力。第一堂课的成功将会为以后师生的教与学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

引导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并不需要不停的将各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因为被灌输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理解的才会深深的印在脑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各种引导的方法,如实务引导、案例引导、已学知识引导等,让学生在引导中思考,得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只有学生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才是思考后的成果,才会被彻底的理解并记住。如,为什么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又叫剩余权益,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的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在赚钱后会先分红还是先还债呢?学生一定会回答说要先还债,教师可以接着引导“为什么要先还债啊?”是因为债是借的,有借必须有还,而分红是给自己人分的,可以放在后面,所以这说明对债权人的负债必须优先于所有者的权益,从而所有者权益叫剩余权益,这样学生便能理解。这种引导不仅可以在课堂中随机采用例子,也可以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将需要引导的提问写入课件中,以免出现课堂不连贯的情况。

精心做课件法。作为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讲课的课件和教材不相符,这种时候学生往往手忙脚乱,找不到教师所知识点的教材对应之处,尤其是一些教材没有,课件有的知识点,需要做笔记,却找不到地方,这时学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找对应知识点上了。作为会计学原理的任课老师,让初学者手忙脚乱的课堂一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做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件与教材的同步性,可以借鉴网络上一些较好的案例或者习题,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但是一定要以教材知识点为主,并留予学生做笔记及划记的时间,并且在课件制作中,一定要讲练结合,在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都需要有练习题,练习题的题型也应该多样化,主客观题结合。

知识点讲解多样化。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一般的讲解,但是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多样化的讲解方法,常用的有举例法,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如前面所举的“收入”和“利得”的关系,可以通过举例“豆浆店主要卖豆浆,所以卖豆浆所得的经济利益是该店的收入,但是该店如果卖了豆浆机,同样有经济利益,却不是收入而是利得,因为该业务并不会经常发生,是属于非日常业务”;通识与专业结合法,比如关于会计中两个与时间有关的假设“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很多同学分不清楚,但是只要用两个数学图形便一目了然:“持续经营”就好比一条射线,企业在某个时点成立,然后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而“会计分期”就好比将这条持续经营的射线划分成为等距离的线段;又如会计里另一个难点――坏账准备的备抵法,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账务处理一定有两笔账,先是“备”,再是“抵”。“备”也即计提坏账准备的过程,原来计提少了就补提,计提多了就冲回;“抵”是指准备好了,在发生坏账时候冲销减值准备。这样一来便有规可循,做账也会简单很多。总之,在教学中有很多可以适时应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在于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教法。

会计学原理对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而学生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启蒙教师的讲解,所以,作为会计老师,我们需要多思考一些能更好的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的学懂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很多,需要我们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企业经营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学原理》是所有财经类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性核心课程,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可以初步认识会计专业的基本问题,为今后会计学其他课程以及实务操作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该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体现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色,又必须迎合国际化趋势成为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探讨和改进的问题。本文从《会计学原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目前教学方式的不足,探索出该门课程教学的方向即注重职业道德,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等。

一、课程特点

1.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很强的动手能力,其市场需求决定了会计专业学科的学习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原理》也不例外。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方法,更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会计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基础性与系统性并举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对于会计学中基本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课程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了会计的基本要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制,财产清查,结账以及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会计账务处理过程。因而,《会计学原理》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强调了课程的系统性。

3.专业性和素养性并行

教学的核心不仅要强调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会计专业教学在此方面尤为突出。会计专业教学在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甚至就会计学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更重于知识的讲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此时,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了保护自身的利器。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会计学科的讲授应该从最初的入门基础课程即《会计学原理》教学着手抓好。

二、教学现状分析

1.忽视实践教学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在教师对于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步被纳入教学内容,但是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其教学目标仍然十分模糊。通过实践教学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哪些技能,如何进行考核,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2.轻视道德教育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强调对于会计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较为轻视。然而,从市场对会计工作人才的需求上看,职业道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业资格证考试将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纳入了考核的范畴,学生想要获得从业资格,除了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外,更要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重视。

3.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教学改革还没有能够真正实现的今天,考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制约教师确定教学重点的作用。正是因为在考试忠操作题很少涉及,导致教师长期以来不重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实际操作训练。同时,由于在以往的教学考核中,一直都是采用的闭卷式的考核方式,对于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则由于卷面出题的局限而无法进行。

4.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讲授在很多高校中还延续着一块黑板、一直粉笔的古老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极为低下。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案例教学,讲授内容显得较为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改革方向

1.加强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不足,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合理安排课时,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拓宽思路,采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常会有一些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账务处理程序等,只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的认识,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改变这种现状的有力措施就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运用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既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约大量课时,使教学轻松有效。

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大批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的会计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探索能够培养出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会计人才。

2.注重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身处财政大权的关键位置,会计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会计从业人员如果失去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考验,如果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更会为未来会计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对会计从业人员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职业素养更重于专业素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的发展机会会越来越多,但是受到的诱惑也会更大。此时,优秀的专业知识可能会成为会计人员职业发展道路上得助推器,而职业素养会成为会计人员行为的一把标尺。在会计人员,特别是高级的财务人员,在面对诱惑时,职业素养会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作出对社会对自身有益的决定。

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初就为学生讲述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人员的重要性,并且进行具体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信仰。同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通过案例的讲解,特别是真人真事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会计人员如果触犯了法律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将考核方式由原来的期末闭卷考试,调整为日常考核与期末闭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与此同时,将日常考核的重点放在会计模拟实务操作的考核上,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②在闭卷考试的题型上,根据课程的特点,取消如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型,而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的主观题为主,主要题型有分录、问答、计算、报表项目及业务题,其分值比例为50:10:20:10:10。在命题和阅卷中充分考虑基础会计学的特点,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基础上,而不是个别业务上。

③在日常考核中,采用开放式的考核办法,以会计原理模拟实验教程内容为主,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按照该教程的要求完成会计原理实务操作技能的练习,掌握凭证、账簿、报表的基本填写和编制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模拟教程的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并在逐步考核中对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给予指导。这种考核方式,旨在提高教师对实务教学内容的重视和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务操作能力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4.丰富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讲解输出大量的信息,可以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案例的讲授时,改变传统的幻灯片授课方式,充分引入录像、照片、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溶为一体,为案例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

会计实验室是进行案例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场所。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设立企业财会部门,通过案例的主线引导和模拟场景的体验,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会计工作方法和环境,增强了学生对会计案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会计案例理解得更加透彻。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专业模拟实验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掌握会计的方法与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会计知识体系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处理会计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的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裘益政.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管理型财会人才”为目标导向[J].会计之友,2008(07):21-22.

[2]杨亚西,刘跃,余杰.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J].财会通讯,2010(08):22-24.

[3]李占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9(9):87-88.

[4]邵庆瑞.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若干思考[J].财会通讯,2007(8):91-93.

[5]唐国平.会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会计学原理 案例教学 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

所谓的案例教学指的并不是单一的老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上讨论,而应该是很多种会计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多数教师在进行有关《会计学原理》课程案例的教学时,通常都是选择编制案例,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将现如今发展的先进技术,如多媒体、实验室等教学设备充分地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参与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二)应用的程度不够广泛

在我国,教学的方法有很多限制,包括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设施的限制,以及部分学校师资水平的限制,等等,这些限制导致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的授课中使用得不够广泛。

二、如何改善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使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更加丰富

案例教学要和其他的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很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实验室教学、PPT教学等,把这么多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加大信息的输出量,另一方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要做到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首先就要改变会计学教学的传统理念,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的模式为课堂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案例教学在会计原理课程当中的应用。只有案例教学的应用得到加强,才能让更多学生真正学到会计知识,才能培养出大批会计专业人才。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如何选择教学的案例

学会运用综合方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不仅可以引入已有实例,而且可以选择使用自主研制的案例,同时要学会建立相对应的资料库。首先,自主研发的一些案例是促进教学进步的一个深远的战略选择,我们应该鼓励老师多和社会中的企业合作,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把实践、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其次,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引用外国先进的案例。有了这样一个资源库,会计学的理论课就会有所转变,变为以专项的案例研究为主要方面,即抓住一个主要知识点,有针对性地研究,体现出这门课程具有指导意义,有教育和启蒙意义的重要特点,从而更好地使教育的模式由生教硬套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过渡。

(二)案例的具体教学步骤

首先,要把握好案例讲解的时间。尽量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合理安排。在课堂的45分钟内,关于专项的案例可以有规划地穿插其中,如有需要也可以单独拿出少数课时进行讲解;而如果要讲解的是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则一般会根据案例的大小规划课时。其次,要设计合理的案例分析步骤。通常来讲可以把它大致分为:教学目标的引入,老师对主要内容的相关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交流,以及老师最后的总结环节。具体来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到所学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就其中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大概的感知,让学生根据所看所想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由老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和主要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最后,把握好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老师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照片、视频、软件、互联网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把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图片信息及文字信息联系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和综合掌握,并在全方位的教学体验中,加深他们的认识。

四、结语

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是十分抽象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这种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化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把案例教学应用到高职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林.会计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财会通讯,2005(9).

[2]杨同芝.会计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9篇

很多同学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感到苦恼,甚至有部分同学因会计学原理基础打得不牢而影响了后面课程的学习,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面临的诱惑很大,学习的注意力更易受到影响。本文从学生、授课等方面分析会计学原理难学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建议,以期提高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专业基础;学生;教师

一、引言

会计学原理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起点,也是其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工程管理等类似专业的基础课或必不可少的选修课。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门非常简单的课程从而放低了认真钻研的要求,事实上甚至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同学到了大三都还未明白会计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会计学原理的定位尚不十分明确,另一方面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部分学生甚至寄希望于丰富的网络课堂和多样化的在线学习方式但又会辅助行动,因而更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1.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热衷于各种活动而对课堂缺乏兴趣。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的管束和老师的鞭策,迅速被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所吸引,自控能力很低,尤其爱以参加各种活动、比赛为由而请假甚至逃课。会计学原理的课程是很有连贯性的,某一环节没有学好,后续的内容必定跟不上。②作业演练不够导致内容没有得到消化吸收。大学的课堂教师不一定强行要求学生上交作业,相应学生也可能放低自我要求而忽略了对讲授知识的温故知新和进行大量的练习,没有真正消化课堂知识。③分组学习中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低。大学的课堂有一部分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开展学习的,以期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舞台风范。但学生执行起来却非常善于抓住各种各样的漏洞去偷懒,往往变成了轮流制,一个人从制作到讲解全包,下一次再换一个人,最后,除了讲解的同学以外,其他人连内容都不知道。④课堂“低头”多,听讲效果差。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课堂上低着头玩手机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听不懂的时候,一焦虑、一烦躁,就容易放弃听课,转而去玩手机。

2.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方面的原因①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会计学原理理论性较强,学生从来没有感性认识,从而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老师在上课时,仅仅只是按照课件教学,未能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会让学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必然难以吸引学生。②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实践性。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动手能力是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会计学原理的实践课并不多,目前大部分院校教师更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虽然学会了如何编制分录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但是在解决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上时,其能力是远不够的。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实验环境单一封闭。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未有机结合,仅限于实验室的模拟操作,这种封闭的实验环境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认识的片面性,未能体现出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行政单位及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增强学生对单位会计部门内部信息与其他部门业务信息以及外部单位信息相互联系的直观感受。

三、信息化时代改进会计学原理教学的建议

信息化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传播更为便利,这既对大学的课堂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在一定意义上对大学教育提供了改革的机遇。大学教育完全可以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实现课堂的生动化、实践性等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始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情绪、风趣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讲解,活跃课堂气氛。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是不会有效果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发挥第一节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的课堂往往是一门课程连续上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第一节课如果照教材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抽象的理论,学生不理解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上好第一节课,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不讲授课本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财务处,翻阅查看会计资料,学生边看,老师边解说。通过看账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账”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感性上对账户,账户的借、贷、余等结构有所了解,这样学生脑子里有了“账”的烙印,对以后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变得轻松了。

2.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阶段性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比如详细介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这样学生就不会迷惘,可充分的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规划。再向学生介绍取得会计资格证书应学习哪些课程,学生对学习就能做到事先有数,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3.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会计理论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理解、消化、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环节中采用随堂实践、单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等多种形式。

4.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教材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给学生推荐几本教材,学生在图书馆借阅或购买,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会计学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模拟实训 教学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的“敲门砖”,但是这块“敲门砖”极有可能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因为在会计学原理中有大量的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准则以及其他会计理论基本知识,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就会由此产生对会计专业的厌恶和畏难情绪。加之近几年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招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会计模拟实训由于直观逼真,能够充分发挥出“教”与“学”的能动作用,因此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目前的会计实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会计模拟实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实例原始凭证收集不足,使用不够严谨

在实训前教师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仅仅注重对企业内部原始凭证的收集,而忽视各种外部原始凭证收集的重要性,就会影响学生会计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许多实用的操作无法进行,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的。比如:账簿的启用、装订、保管、交接方法以及金额大小写及错误更正方法,银行各种票据的取得与使用方法等。

2.学生对会计核算中一些晦涩难懂的流程缺乏感性认知,操作困难

会计模拟实习内容涉及企业会计业务的方方面面,很多特殊的环节,由于枯燥难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就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实训的时候就更感觉无从下手,比如产品成本的计算分配、制造费用的结转等等。

3.指导实训教学的教师不能及时充电

在我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相互交融的今天,会计法规也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而很多教师由于受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加上一部分人对企业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没有亲身操作的经验,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不能保证知识传递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实训教学模拟资料安排遵循通用性和实用性原则,凭证、账表、样单收集齐全

教师在设计会计实训模拟资料的时候,要本着“必需够用、精讲多练”的原则,以企业主要经济业务为主线,设计收集足够的仿真原始凭证,要求经济业务覆盖面广,代表性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随堂提示,对账簿的正确使用、交接、记账、装订、保管方法都了然于胸。让学生直接接触和掌握各种来自企业和银行等内外部原始凭证的应用和使用方法,可以使其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达到实训教学的最终目标。

2.采用手把手模拟教学形式,循序渐进,易学易用

探索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将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分两大块。一块是分岗位角色扮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岗位角色扮演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企业真实业务环境中,亲自尝试出纳员、记账员、主管会计等不同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中各个会计核算流程,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估和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状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块是实训中大量的案例处理练习与流程操作。通过大量的会计核算案例处理练习,使学生理解实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连贯性和相关性,通过教师手把手教学,循序渐进,在学中练、练中学。如会计实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根据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并且报送税务部门。对该内容,我们在实训中详细地演示和模拟了企业会计核算过程,采用集中、分散、参观等不同形式全面系统地安排实训。通过演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出职业学生“重实践,强技能”的特色。

3.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社会工作环境实践活动

学校应联系建立会计教师实践基地,一方面组织教师最少两年一次的知识更新学习,及时了解新的会计知识法规制度,保证所授课程知识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应该先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的实践锻炼,对实践感悟进行归纳总结,把典型个案归纳提炼后运用于实训教学工作中。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最全面的社会会计环境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实践就没有提高,应当把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进修的有力平台,成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金希萍.新编会计学原理实训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赖家元.会计学原理实训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英语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教学案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