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7:15:37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论文写作要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领域关注的问题,要看近几年的相关刊物。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2篇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__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__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论文写作要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领域关注的问题,要看近几年的相关刊物。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3篇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4篇

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硕士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高校与企业做出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提升会计硕士职业能力这个目标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培养环节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实践基地培养条件、管理机制和合作培养内容等方面。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瑞华)实习实践基地为例,总结“农大—瑞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该合作模式把会计硕士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大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完成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选定的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以瑞华培养为主,会计硕士深入到瑞华参加实习、实践和撰写论文,培养实践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三阶段会计硕士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

(一)理论学习阶段

研一理论教学阶段,学院以全国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为指南,在此基础上与实习基地共同探讨和商定培养方案。学院与瑞华的第二导师共同创建了会计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每一年度委员会都会通过座谈、专访等形式共同论证、修订培养方案,第二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计硕士的校内导师和第二导师根据会计硕士的培养方向在培养方案指定的课程中选课。校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采用MPACC案例库中的案例和实习基地提供的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突出企业实际问题的讲解,与理论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实践阶段

选择审计方向的会计硕士,一般被推荐到瑞华实习。瑞华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与瑞华共同制定了工作细则,制定了联合培养方式、培养费用、生活安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2014年12月,学院申请瑞华为校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出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一个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校所合作战略联盟。2011年至今,会计学院以2011级、2012级、2013级会计硕士为运行实体、在多年产学研合作培养会计硕士的基础上,与瑞华就共建面向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达成共识,开展长期合作研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家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A+H股审计资格,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瑞华对会计硕士实习生存在着强烈的内在需求,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份,事务所会集中处理大量的审计业务,业务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在其它时间业务量归于常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非常需要实习生来所工作,达到三赢的目的,学校、事务所、学生三赢局面。瑞华实习生的年接纳量可达40余人,每年10月份会安排实习生统一进来连续培训17天,前10天讲解审计准则和职工制度要求,讲解事务所具体业务,后面7天讲解今年会计准则的变化。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实习生们对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也有所了解。在11月份陆陆续续地加入到对企业的审计工作,大的公司项目一般会比较多,一般会进驻几十人,实习生在其中做一些配合性的辅的工作,比如用事务所自己编制的审计软件,按企业的循环做一些简单的底稿,或者按照项目经理的要求去做企业循环中的某一部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习生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有所了解,通过审计,实习生还能分析出企业做的账正确与否,哪些部分存在问题,软件测试有异常的,实习生会反馈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进一步处理,进行一些补充的程序,或者是对企业发表意见。实习结束后学员撰写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报告。实习生工作结束后毕业时,优秀学员会优先考虑留所工作,如果家不在当地的,还可以推荐到瑞华其他地区的分所工作,黑龙江分所出具鉴定和证明。

(三)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研二下学期,则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重新整合的过程,会计硕士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校内的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将知识与实践凝练成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也可以是案例分析。瑞华可以为会计硕士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提供很多素材。在实习过程中,瑞华对几百家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舞毕、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上市公司内控的不健全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基础素材可以从事务所获得也可以从审计客户中获得。因此,会计硕士在实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职业能力的提升,还有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应用效果

自建立基地以来,基地为会计硕士进行专业实习培训及专业指导17人,2011级会计硕士2人,2012级5人,2013级10人。这些研究生在职业能力、科研、职称考试和就业质量方面都取了良好效果。在职业能力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给企业提供审计和会计服务,会计硕士在事务所实习能够比企业获得更多的知识量和更快的成长速度,因为在企业无论做什么工作岗位,接触的业务范围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在事务所什么样的业务和什么样的企业都能接触到。在科研水平方面:2011级会计硕士张颖同学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以实习内容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永德教授主持的省学位办研究生教改课题中调研问卷的“企业篇”素材主要得益于张颖同学在基地进行培训、参加项目审计等工作的收获。17名实习学员在第二导师的指导下,学位论文全部为案例分析型论文,论文内容不再空洞,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研究生通过参与这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逐年增加,目前已发表核心期刊6篇,省级13篇,获批研究生创新项目4篇,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职称考试方面:通过实践,会计硕士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有1人在研究生期间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9人通过中级会计师考试、7人通过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在就业质量方面:2名会计硕士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北京分所、天华正信(北京)会计师事务所签订了就业协议,4名会计硕士与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浙江省工商银行台州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牡丹江分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签订了就业协议,3名会计硕士考入了大庆市红岗区国家税务局、大庆市国税局龙凤区分局和伊春市农委,1名会计硕士与黑龙江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他7人与其它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环境保护 监督

一、引言

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研究。1995年,在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审计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职能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力工具,在经济活动中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环境审计职能作出阐述,以其推动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

(二)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早期学者通常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陈思维、李菊香(2010)认为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共同组成。

(三)关于环境审计的客体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认为环境审计的客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的财务审计、针对组织业务活动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鉴证的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绩效审计。

三、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概况

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两方面考察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内容轨迹,可以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分为综论型、概念-意义型、现状-对策型、具体理论及文献综述5类,实务研究主要按审计主体不同分为环境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企业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国外环境审计及其他等6类。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在所查文献中,属规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属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论与实际衔接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中国环境审计的主要推动力量

论文研究的推动力量对论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必须遵从相应的环境准则。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企业都会回应这种压力,来承担环境方面的义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回应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四、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注重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或国际环境审计理论的中国化,实务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密切关注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层面的环境审计。

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从主体来看,企业环境审计的论文最多,通过分析其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责任审计,而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背景下的环境财务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视角偏向审计和会计,一是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看,会计类核心期刊文献占总核心期刊文献的主导;二是从研究者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单位基本为会计院系,环保部门和企业的文献不多;三是环境审计学位论文专业背景的大部分是会计学专业。

与国外环境审计研究侧重生态环境评价和审核不同[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首先由会计和审计界发起,研究者对会计审计问题熟悉,而对生态问题了解不够,这限制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开放程度。

(三)研究层面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让我们从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从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层面的提高,在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然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一是概念、意义、现状、对策等深入研究较少。二是重复性研究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盲目重复。三是研究方法显单调,许多研究直接搬用审计学常规研究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中“环境”二字缺乏考虑。

五、总结

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有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取了规范研究的方式,并辅以实证研究加以调查分析。但中国的环境审计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地方需要加进。展望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结合大量文献,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是环境审计研究应紧密围绕全球环境问题的协调和国际环境会计最新实践展开;二是应大力倡导和推动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改变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由纯会计审计界主导的一股独大局面;三是研究方法将更趋规范,实证研究方法的条件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6篇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49.企业销售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7篇

一、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的智力优势

审计教育界集中了一大批审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等专业的教授、学者。他们学有专长,理论功底好,学术造诣高,具有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推动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学术交流、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上海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审计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就上海市审计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就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科研协作课题、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课题;就上海市审计学会而言,目前承担的课题研究包括中国审计学会合作课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等。2014年,上海市审计局、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审计学会共完成各类审计科研课题41项。开展审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审计人员、审计科研人员、高校教授专家“三结合”,以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努力使上海审计科研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浦东新区审计局、徐汇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等审计机关注重吸收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2014年起,上海市审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年度招标,两年共向社会公开招标“国家审计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作用和途径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技术创新研究”、“审计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等课题4项,共有7个高校教授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参加课题投标。高校教师在社会招标审计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

三是特邀高校教师担任审计科研机构特约研究人员。为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2008年12月和2013年3月,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先后两届在全市审计机关聘任特约研究员37人和56人。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以优化组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承担审计署下达的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和市审计局立项的部分重点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承担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委托的其他审计科研工作。今后可根据需要,聘请高校教师担任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师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目前,上海市审计局已特邀高校教授参加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审计专项课题立项评审和上海市审计局审计科研重点课题结题评审。今后可更多地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课题立项评审和结题评审,以加强课题研究质量把关,促进提高审计科研水平。

(二)审计学术交流方面。

一是特邀高校教师参加审计专题研讨会或论坛。2012年12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浦东新区审计局联合举办“浦东审计创新论坛”,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中国审计学会将举办“金融审计与区域性金融稳定”等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将举办以“加强审计创新,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上述专题研讨会和论坛将邀请各有关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以推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加快青年审计人才培养,为审计人员和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建言献策、展示风采搭建平台,促进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参加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为推动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上海市审计学会坚持每两年组织开展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在2011年至2012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人员获奖论文有5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9%;在2013年至2014年优秀审计论文评选中,高校教师获奖论文有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22%。

三是特邀高校教授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为加强审计学术交流,2011年11月和2012年11月,上海市审计学会举办审计学术报告会,先后邀请复旦大学李若山教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秦荣生教授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审计”、“关注云计算发展对会计、审计的挑战”学术报告。两场学术报告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受到听众好评。

四是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目前,除上海市审计局设有上海市审计科学研究所外,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也设有审计研究所。要加强审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审计教育界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三)审计人才培养方面

一是举办审计业务培训班。2014年,依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浦东新区审计局在审计业务培训方面作出了探索。2015年,上海市审计局将举办“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规范”培训班,邀请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授课。为加强审计机关审计业务培训,今后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可建立高校师资库。

二是举办审计业务讲座。近年来,上海市审计局有关审计业务处分别邀请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为审计人员作“资源环境审计研究”、“高校审计研究”、“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等业务讲座,促进提高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是举办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2014年,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邀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班学员讲授“内部控制与监督”课程,促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四是举办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和参加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上海市审计培训中心每年邀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为本市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前辅导班学员作初、中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受到好评。同时,上海市审计局聘请高校2名教授担任上海市审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二、充分发挥审计实务界的实务优势

上海审计实务界具有较为雄厚的审计力量。截止2014年底,在国家审计方面,除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外,另有上海市审计局和17个区(县)审计局,共有审计人员1 023人;在内部审计方面,全市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 626个,配备专、兼职内部审计人员5 421人;在社会审计方面,全市共有会计师事务所322家,拥有注册会计师5 830名。审计实务界的不少从业人员毕业于高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努力报效母校是广大审计实务界人员的心愿。审计实务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在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努力做审计教育界的坚强后盾,成为审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一)适当参与审计教育活动。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学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专业实战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为审计实务界补充人力资源。审计实务界拥有一大批实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每年完成审计项目数以万计。他们来自审计一线,掌握审计信息和动态,了解审计实践与需求。审计实务界人员适当参与高校审计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为审计教育注入动力,增添活力。具体参与形式包括审计实务界人员参加高校审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担任行业专家,为提高审计教学水平建言献策;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开设研究生讲座,担任研究生暑期学校或论坛师资,传授审计知识和实务技能;参加研究生招生复试和毕业论文答辩,促进提高审计教育质量。

(二)为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审计实务界有着强大的审计法规库、鲜活的审计案例库和有效的审计经验库,可为高校审计专业提供教学参考资料。近几年来,上海市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审计案例集》、《审计案例选编》;浦东新区审计局先后编著和公开出版了《画说审计》、《审计门诊》、《案说审计》。这些审计出版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供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参考。

(三)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高校审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注重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成。审计实务界要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在国家审计方面,目前浦东新区审计局、松江区审计局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计中心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在社会审计方面,目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成为其审计专业学生产学研基地或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现场带教,使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接触审计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审计技能,为增长才干、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三、充分发挥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上海市审计学会是本市审计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涉及全市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研究。市审计学会理事会已历经八届,现有个人会员660人,单位会员7个。市审计学会内设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学术委员会职责是协助秘书处组织、指导研究活动,审定研究成果;学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学会日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审计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审计界“四路大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一)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2008年以来,市审计学会已发展高校人员95人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已吸纳7所高校审计系(学院)为市审计学会单位会员。在市审计学会本届理事会86人中,高校人员9人,占10.5%;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常务理事会23人中,高校教授3人,占13%;在市审计学会本届学术委员会11人中,高校教授5人,占45.5%。今后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校中青年教师为市审计学会个人会员,切实加强市审计学会在高校的组织建设,发挥市审计学会的平台作用,为审计教育界加强与审计实务界的联系创造条件。

(二)培育高校审计理论研究队伍。2013年,中国审计学会对高校审计理论研究骨干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上海高校有10人入选全国审计理论研究人才信息库。2014年,市审计学会在会员中选派3名高校教师参加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举办的以“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和途径”为主题的审计理论研究骨干培训班,帮助高校审计理论研究骨干开拓审计研究思路,把握审计理论研究热点。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形式 教学体系优化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

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会开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独立的实验课程,往往采取集中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开设周数常达到3-4周之久。这种典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一方面学生有了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哪怕是模拟实践)中去的机会和平台,使感性认识达到相对的“高峰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模拟实验时可以与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学习、交流、切磋和进步。因此,高校大多比较重视这种集中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将其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内涵式课程实验――专项实践

内涵式课程实验是指将一门课程划分成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进行讲授。具体来说,是将课程的总学时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学时,另一部分是实验学时。比如,在讲授《会计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总学时设为64学时,即: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安排48个学时讲授“账户、复式记账及运用、凭证、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等理论内容,安排16个学时让学生进行“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专项实践活动。当然,在时间方面也可采取“灵活性”原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内涵式课程实验安排在某章理论内容讲授完毕之时,也可安排在全部理论内容结束之后。

(三)仿真操作――随堂模拟

“仿真操作”常被运用在会计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实践教学形式的一种。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接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审计学》理论课程的审计工作底稿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使用一份实际工作中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仿真操作”,即由学生采取模拟实践的方式亲自进行填写,以引起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填制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过程中,加深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采用“仿真操作”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形象、深入地领会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实践案例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情景描述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引入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由浅入深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理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案例如果设计得巧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研讨式教学――研究型实践

会计实践教学也可以通过研讨式教学在课程中得以体现。研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会计基础理论》、《审计专题》、《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尝试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举例来说,在《审计专题》课程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该门课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课余查阅相应资料做专题性质的汇报,通过同学间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做到以学促教,教研相长。这个引导学生主动吸收知识、探索新领域的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使其尝试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获取更丰富、更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研讨以及公开场合下的汇报来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六)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直接实践

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作为直接实践的方式,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大都会有安排。这两种实践形式作为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共同点是学生将直接接触社会、面对实践工作,走出“象牙塔”,逐渐向“社会人”发展;不同点是假期实践一般情况下是在本科前三年假期开设的,如无特殊安排,一般来说这种实践形式尚不具备在内容上结合较深会计专业程度的条件,而毕业实习则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习,也是毕业上岗之前的必要训练和经历。

(七)论文的写作――综合实践

在若干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中,论文的写作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往往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且在毕业之前还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调查撰写完成一篇毕业论文。

1.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的写作首先有助于引导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领域进行更主动、更深入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完成一篇课程论文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写作课程论文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之前的“大论文”――即本科毕业论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熟悉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步骤。

2.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对毕业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完成一篇主题明确、文献全面、观点创新、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而且篇幅不短的本科毕业论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能够学习如何通过广泛查阅资料确定专业选题,如何将经典和最新的文献梳理清晰,从而通过自己独有的思维使文章富有独到的见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最能体现实践精神的是,学生需要搜集和获取数据、案例等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论据来佐证其提出的新颖观点,这是一项综合的实践训练。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第一,无论校院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在思想上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第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比例体现出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第三,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存在着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倾向,以上都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改革带来了很大障碍。

(二)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体系

从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实践计划看,主要注重的是独立实验课程的开设,缺乏体系化建设的思想。例如,会计学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学实验等诸多实验课程被不少高校选择性地开设,但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导致各门实验课程的内容缺乏良好的衔接,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也无法得以较好的体现,进而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仍以手工模拟方法为主,适当结合会计核算软件模拟实务操作,计算机会计实践教学跟不上会计实务工作的需要。现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升,不仅要求其掌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还要求他们须具有运用信息系统进行财务分析、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这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仍显薄弱

从师资情况看,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实务经验不足的问题。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像内涵式课程实验、案例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一般教师都可以胜任,但是《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专业综合性实验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现行实务操作非常熟悉。同时具备高水平的理论和实务能力的教师在高校仍属稀缺资源,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大大影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忽视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与交流

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年年都在进行,可是却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成果的及时总结和广泛交流。实践教学的成果是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的智慧结晶,应当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交流。而教学成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运用往往会影响日后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例如,使用购买的实验教材开展会计实践教学时存在外购教材无法满足将最新的会计科研与实践成果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中的情形,导致实践教学的内容跟不上会计学科内容发展的步伐,这自然会影响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总结和应用。

(六)实验室建设未能跟进

目前高校大都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往往忽视对高质量实验室的持续投入与建设,使之不能满足优质教学实践课程的需求。比如,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的添置与维护,实验室管理与使用的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建设十分薄弱,导致实验室容易仅仅成为一间名为“会计(审计)实验室”的特殊教室,不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七)实践教学的渠道尚待拓宽

由于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涉及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运用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在不同行业开展会计实践训练的平台。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来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

三、优化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一)重视实践教学

鉴于实践教学在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第一,校院领导和从事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应重新审视、考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第二,高校要增加对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须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第三,设计和运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考核标准与机制,促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实践课程的优化设置

高校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对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规划。可以将课程实践教学划分为专业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可以包括:《会计学基础》课程实验、《成本会计》课程实验、《管理会计》课程实验、《审计学基础》课程实验、《财务管理》课程实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资产评估》课程实验等。集中实践课程实验可以包括:《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验。第二,实践课程内容要充实,衔接要合理。专业课程实验的内容应紧密围绕相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实验内容充实且紧凑。集中实践课程一般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比较复杂,可以参考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的实务,将成本核算、合并报表、财务与管理分析等较复杂的实务内容纳入到综合模拟实验中去。

(三)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低层次的“核算型”向高层次的“管理型”转变,因而,如何全方位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学实践教学就成为一项具有非常意义的挑战。信息系统的运用,信息化的建设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势在必行。

(四)重视实践师资建设

加强会计学实践教学需要充分重视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选聘和培养,否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师资数量:第一,聘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CPA)、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师等专业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学的教师。第二,邀请上述专业人员对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作相应的指导或进行定期培训。第三,安排实践授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到外校“取经”,参加进修培训。

(五)重视教学成果的总结与积淀

优秀的教学成果如果能被及时总结、积累并广泛交流和传播,将会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一门“利器”,使得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因此,高校主管教学的部门非常有必要设立助于积淀教学成果的若干途径。

1.鼓励对优质实践教材、案例库和教学软件的编写与研发。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优质的实践教材和案例库可谓实践教学的“甘露”。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需要随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而及时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使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符合就业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外购的“现成教材”在内容方面往往容易“过时”。以财务会计模拟实习教材为例,有些是普遍的程序,比如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填制会计报表,有些则是需要根据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培养对象特点的不同予以及时修订和补充,而外购的实践教材无法满足及时更新、调整相应实践教学内容的需求。故而,高校应针对自身的特点,鼓励教师对优质实践教材和案例库的积极研发,这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有益的积累。在操作方面,除了教研室自行研发的方式之外,还可邀请企业的会计师、内部审计师以及CPA等从事实务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起编写会计、审计方面的“模拟实验教材”和“案例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共同研发会计、审计教学软件。

2.鼓励对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教师在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总能收获不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等诸多方面的经验,而这些即是教学成果的来源所在,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及时总结、积累这些教学成果,并提供传播和交流这些成果的平台,让这些宝贵的“软性”教学资源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

(六)重视校内会计实验室的建设

高校会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考虑分别建设会计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仅仅安置好一两间教室、添置一些桌椅及其他基本设施就算得以建成了,而是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软件、硬件上加强建设,包括购买一些实验软件、添置电脑设备,配置源自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真实业务的会计、审计实验资料,设计好学生使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等等,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现代化的设施获得专业化的训练,以便将来更好地步入工作岗位,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七)重视校外会计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并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继而锻炼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场所。韦德洪(2004)指出,“把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按照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的建设思路来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创新,就是把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看作一个教学子系统(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场所),然后按照系统的原理来对这个教学子系统进行开发、管理和利用,它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充足、牢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完善的服务。”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当系统化。实习基地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可以选择制造业企业作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的基地;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局(厅)、大中型企业作为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选择上市公司作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选择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为学生提供培育其成才的优质土壤。Z

参考文献:

1.韦德洪.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高教论坛,2004,(4).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献统计分析

作者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 数字图书馆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法务会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9年至2011年7月,共检索到论文580篇,从标题及内容看出,很多论文的研究内容较为相似,因此,笔者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98篇论文作为分析样本。

(一)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1999年~2011年有关法务会计的学术论文情况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近十多年中,法务会计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虽然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仍然偏少。自2003年起,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国内对法务会计的关注程度正逐渐增强。

(二)文献作者类型分布 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类型分类,高校学者所占比重最大,为82.76%,其次是企业的作者,会计师事务所的作者最少,仅为1.3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者最为重视法务会计的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度比较低,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是法务会计供给的主要来源。

(三)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类型分类,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法务会计类论文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为30.54%,大部分发表在一般期刊上,期刊层次相对较低。法务会计的研究文献中有7.72%的文献来自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这表明对法务会计的研究正在逐渐兴起。

(四)文献主要内容 对法务会计的研究主要涉及法律和会计这两大类学科,在298篇论文中,站在财会角度的为94.30%,占绝大比重,而站在法律角度的论文仅有17篇,比重仅为5.70%。由此可见,目前对法务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会领域,这就导致研究的局限性,从而阻碍法务会计的发展,因此应努力提升法律界对法务会计的认知度,全面增强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

诉讼支持是法务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务会计主要通过诉讼支持方式发挥其作用。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对诉讼支持的理论及实务研究还比较欠缺,仅有15.10%的文献涉及了诉讼支持,因此,加强对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文献内容分析

我国学者对法务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二是法务会计的应用研究;三是针对我国法务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一)法务会计理论研究 在分析的298篇文献中,有207篇文献属于基本理论研究,所占比例约为69.46%。理论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产生和发展、必要性、准则建设、与相关学科的比较、国内外比较、其他方面。

(1)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界对法务会计定义的解释差异较大,虽有许多学者专门对法务会计定义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都没能形成统一意见。盖地(2000)从学科和实务两个角度对法务会计进行了定义,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学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学科;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和受托业务。李若山(2001)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是会计的一门新兴学科。除上述观点外,戴德明(2001)、张苏彤(2006)、黎仁华(2008)等也对法务会计定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对法务会计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代表观点有:赵如兰(2001)认为,法务会计的目标是对经济活动或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以供法律鉴定或者作为法庭证供;谭立(2005)在对以上观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法务会计的“唯一目的”是查清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并就此发表专家意见。

对法务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赵如兰(2001)等学者主张法务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其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是一致的,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只是法务会计假设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所扩展,以及在会计主体假设和货币计量上与财务会计存在一定的差别;谭立(2005)则认为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三大财务会计假设对于法务会计来说不适用,法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应该是法律事项与货币计量两项,其中法律事项假设是其区别于财务会计等的显著标志。

对于法务会计的原则,综合盖地(2000)、赵如兰(2001)以及牛凌云(2003)等学者的观点,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法务会计应在遵循财务会计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合法合规性、专业胜任能力、以及独立、公平、公正等原则。

(2)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对法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法务会计产生的原因,二是法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大部分学者采用了中外比较的方式。徐文英(2009)指出,经济生活中贪污受贿、经济诈骗等案件与日俱增,使得法务会计应运而生。何芹(2009)将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分为萌芽阶段、突破阶段和发展阶段;李瑞娟(2010)在阐述法务会计在中美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理论研究、实务应用等角度对中美法务会计的发展进行了比较。

(3)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很多学者对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市场经济法制化的需求;二是会计和法律的职业特征及理论差异的要求;三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需求;四是内部控制及审计功能弱化;五是培养法务会计专门人员和设立专门机构的需求。

(4)法务会计准则建设。很多学者对构建我国法务会计准则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设想,其思路一般为:首先借鉴国外法务会计准则建设的现状,进而分析我国构建法务会计准则的必要性,最后对构建我国法务会计准则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阐述。张红英(2006)提出,我国法务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法务会计的目的、作用、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等;姜月运(2006)提出,我国法务会计准则可分为一般原则、执行准则和报告准则;刘洪波、崔颖(2008)提出,我国法务会计准则总体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大类,其中具体准则可以从“司法会计鉴定方面”和“会计调查方面”分别制定。

(5)法务会计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分析。一部分学者将法务会计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财务会计、司法会计、报表审计、舞弊审计等,并且都是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两大方面加以说明,比较时涉及的角度依学科不同而不同。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比较主要涉及其法系基础、理论来源、定义、主体和人员资格、诉讼模式、作用等方面;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主要涉及其目的、对象、反映范围、标准、假设和原则等;法务会计与审计的比较主要涉及其性质、范围、理论依据、目的、工作进行的时间、方法、审计主体、结果呈报等方面。另外,还有学者将法务会计与其他学科的法律责任做比较。

(6)国内外法务会计的比较分析。鉴于国外对法务会计的研究较为成熟,很多学者对国外法务会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将其与国内相比较,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并寻找差距,以此来促进我国法务会计更好的发展。在所分析的文章中,涉及了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法务会计的研究分析。

(7)其他方面。除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外,还有部分文章涉及如下内容: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专家证人制度的专门研究、损失计量基础理论研究、法务会计的法律责任研究等。还有较为新颖的分析方式如:结合案例对法务会计进行理论研究、从法务会计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

(二)法务会计应用研究 在分析的298篇文献中,有91篇属于法务会计的应用研究,所占比例约为30.54%,此类文章最早出现于2002年,从2006年开始数量明显增加。对法务会计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诉讼支持、防范会计舞弊、查处职务犯罪、治理商业贿赂、应对反倾销和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

(1)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诉讼支持作为法务会计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诉讼支持理论的一般论述,如:谭立(2005)的“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谢达理(2010)的“对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的改进意见”等;第二,分析刑事、行政和民事案件的各个诉讼阶段法务会计发挥的作用,如:李若山(2003)的“从安然事件看美国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 、张玲(2009)的“法务会计诉讼支持服务探析”、邓虎(2010)的“法务会计在诉讼中的作用及思考”等;第三,结合经济犯罪案件研究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应用,如:金、李若山(2004)的“法务会计:法庭上的专家证言――从人寿保险被谈起”,董华(2010)的“浅析经济犯罪案中法务会计的重要工作内容”;第四,法务会计出庭辩论及作证方面的研究,如:胡玉霞(2010)的“我国法务会计人员出庭作证法律问题思考”、居尔宁(2010)等人的“怎样解决我国法务会计诉讼出庭作证率低的问题”等;第五,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下的证据制度研究,如:谢达理(2008)的“论财务会计证据及其在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中的运用” 、张金诺(2006)的“透视安然事件中法务会计在证据收集以及法庭辩论方面的作用”等。

(2)法务会计在防范会计舞弊、查处职务犯罪中的应用。近年来,会计舞弊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受经济利益的诱惑,职务犯罪的现象也频繁发生,有些情况下,企业内控及审计工作不能行之有效,法务会计便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文献有:赵萍、付尧(2003)的“会计信息法律责任的确定与法务会计的建立”,谢达理(2005)等人的“法务会计对虚假财务报告民事诉讼的诉讼支持”,曾淼鑫(2007)的“法务会计在查处会计职务犯罪申的支持作用”,许东霞(2008)的“法务会计如何控制关联交易舞弊”,许东霞、孟祥东(2008)的“法务会计对企业内部舞弊的甄别”,刘雪晶(2010)的“法务会计在审核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的作用”,董仁周(2010)的“论法务会计视角的假账司法治理制度创新”,党夏宁(2010)的“职务犯罪案件的会计事实与法务会计作用探讨”等。

(3)法务会计在治理商业贿赂中的应用。法务会计还有助于收集商业贿赂证据并治理商业贿赂行为。过涵、袁广达(2007)在“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助力反商业贿赂”中指出,反商业贿赂需要舞弊审计作为主要方法和重要手段,同时需要法务会计的建立和施行;张超、曾祥胜(2008)及闫文静、蒋利强(2008)均在描述商业贿赂证据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法务会计收集商业贿赂证据的优势和方法;另外,中国政法大学谭娟娟(2008)的“新类型商业贿赂及其治理――基于法务会计的视角”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法务会计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4)法务会计在应对反倾销中的应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日益增多,同时我国也成为遭受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对反倾销就需要有效的运用法务会计。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代表性的论文有:谢敏(2008)在“法务会计在我国反倾销诉讼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阐述了法务会计在我国目前反倾销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周爱春(2009)的“论法务会计对中国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支持”一文,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论述了法务会计对中国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支持。

(5)法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法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少娟、康剑南(2010)在“论法务会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及实践应用”一文中,对法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情形进行了总结;李百兴和周全胜(2008)的“谈谈法务会计在公司的应用”一文也是站在公司角度,论述了法务会计的应用。

(6)法务会计的适用范围。朱祥红、张贺义(2009)在“浅析法务会计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一文中,归纳了法务会计的适用范围包括: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这也是较为传统的观点;李天辉的“法务会计新兴服务领域研究”又对其进行了扩展,提出法务会计的新兴服务领域还包括建造工程、环境问题、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

(7)其他。除上述主要研究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以下方面的研究:法务会计在审计诉讼和非营利组织诉讼中的应用;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法务会计发挥的作用等。在分析方法上,很多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分析法务会计的应用。

(三)法务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上述207篇研究法务会计理论的文章中,涉及到对“法务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有46篇,所占比例约为22.22%。总结其观点,法务会计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急需加强;法务会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法务会计的社会地位不高;不重视教育培养、缺乏专业人才;社会宣传与制度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法务会计实践等。促进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建议主要有:加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务会计制度;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建立法务会计行业管理制度;加大法务会计的宣传工作;逐步扩大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和服务范围等。

三、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法务会计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首先,文献作者大多都是相关的会计研究或会计工作人员,且分析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会计方面,未能体现法务会计中法学和会计学的交叉;其次,现有研究内容大多是针对法务会计基本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缺少对理论结构整体框架的研究;再次,从研究方法上看,规范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某些结论的可靠性较差。另外,目前我国对法务会计应用领域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尤其是对诉讼支持的研究更是微不足道。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法务会计在经济案件中的诉讼支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冯萌、李若山、蒋卫平、杨晨光:《从安然事件看美国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会计研究》2003年第1期。

[2]谭立:《论法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走出法务会计的理论认识误区》,《当代财经》2005年第8期。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范文第10篇

杨时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和会计教育家。他的一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鸿文佳作对当代许多重大会计、审计问题进行了事实求是的精辟分析,对我国的会计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和理论,如差异分析无序和不连锁的观点、受托责任理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等,为国际会计界所公认,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对我国会计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10月10日,是杨时展教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作为仰慕杨时展教授道德文章的后学,为了解一代宗师在会计领域的学术贡献,特据有限渠道搜集的部分资料,对其学术履历、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学术年表进行了初步整理,以表缅怀之情。

一、杨时展学术履历

杨时展(1913~1997),男,191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24年定居于浙江新昌;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高中文科;1936年夏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留校任助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优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1937年调至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室;1938年任浙江省财政厅会计主任;1943年兼授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课程;1945年春,任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任会计专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学经济系教授;1948年冬,任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教授;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任中南财经学院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革命委员会;1957年被错划成“”;1980年恢复教学工作,任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2年受财政部之托,与澳大利亚合办审计班,培养了我国恢复审计制度所需的第一批人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国务院授予其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杨时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教育家,历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顾问,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等职。他还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研究生教育协会(IAARE)成员。

杨时展教授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会计史、审计史等领域造诣精深,贡献卓著。20世纪50年代,杨时展教授提出了差异分析替代无序和不连锁的观点,引起了国内会计学术界的轰动;1980年恢复教学工作后,杨时展教授提出了我国大学会计学系的第一个教学改革方案,将解放以来的“老三门”体系,改为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电算化会计为主的新体系;按照“洋为中用”的精神,大胆采用英语教材进行研究生教学;提出了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强调以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会计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杨时展主要学术思想

(一)受托责任思想 杨时展教授列会计、审计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以受托责任学说为依托进行的,要理解其学术思想,首先应该理解其受托责任思想。

杨时展教授将受托责任定义为:“因受命或受托经营财政或财务收支,对命令或托付人所负的一种以最大善意充分体现其意志的责任。负这种责任的人为责任人;命令或托付这种责任的人为授任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与人民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企业的负责人与人民的关系都是一种受托关系,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都要以最大的努力来完成人民的托付,从而让人民解除自己的责任。

杨时展教授认为,在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是否当家作主,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是否以人民公仆,而不是“民之主者”的身份忠于人民。是受托责任关系正常运转的首要问题。因此民主,重要的不在于一些所谓的“人民的素质”,关键在于人民公仆的素质。

杨时展教授指出,受托责任的内容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在民主制度比较不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以合法性为主,只要是依法支出,没有“落入个人腰包”,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完成了受托责任;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人民或纳税人就不但要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求经济地用之于民;随着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在以前的要求上,规定政府开支必须达到人民预定的目标,充分体现人民或纳税人的意志;今后,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不但将关心政府支出的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而且将更加关心其社会福利性。受托责任内容的发展,使会计学由财务会计,发展到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会计组成的新体系;使审计学由合规性审计,发展到效果审计乃至社会审计。

杨时展教授还认为,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认定和重认定。受托责任意识的强弱与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优劣有着紧密的联系,受托责任意识强则会计、审计工作一定进行得好;受托责任意识差则会计、审计工作一定进行不好。因此,杨时展教授强调一定要让会计和审计人员树立起高度的受托责任意识,从而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 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提出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该观点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会计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当时有许多会计学者支持这一观点。杨时展教授则从探讨现代会计的控制作用开始,对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差异展开分析,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控制系统论思想。

一是控制思想的引入阶段(1980~1982)。20世纪50年代,一门以预算、成本核算、控制、决策为主的管理会计学形成并发展起来。杨时展教授在对管理会计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主线研究后认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会计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自始至终的有力控制,从而使现代会计正在向着重内部控制、着重计划未来的方向发展。他认为控制对于会计来说就是

“让经济活动严格按照计划目标进行并和计划协调”⑤。他把这种控制的思想加入到现代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中,并对现代会计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诠释:“现代会计学研究怎样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科学地组织记录、计算、分析并最后加以控制的规律和方法”⑥。

二是会计控制论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83~1990)。在这一时期,杨时展教授多次发表文章,对会计如何控制经济效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控制产品质量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说明了会计的控制作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他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即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向着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并将控制论与会计学结合,提出“现代会计科学是一种研究怎样科学地、有效地组织经济数据,使它成为用来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的科学”⑦。他同时指出“由单纯地反映信息,演变为主观能动地利用信息”是现代会计的特色之一。

三是会计控制论思想的成熟阶段(1991~1992)。杨时展教授首先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控制系统本身也是信息系统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存在着差异:“第一,信息系统要解决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不定性的认识问题,帮助主体真实地认识客体的问题,而控制系统要解决的是:主体对客体的确定性的掌握问题、实现问题。第二,信息系统要解决的仅是失真问题,控制系统要解决的,除失真的问题外,还要解决使这个客观真实符合客观主体意愿的问题”。通过对上述差异的分析,他明确指出会计本身不属于信息系统,而是“一种以货币量度、按规定方法和目标,来计量和调控一个实体的经济工作的经过和结果的控制系统”。

随后,杨时展教授对会计的根本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受托责任的认定,是会计原本的,从来的目的,决策,仅仅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受托责任和会计,一开始就有必然的联系,而利用会计信息来决策,则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效率和效果成为受托责任的主要内容以后,才和会计联系起来的”。他把这种观点和控制论相结合,指出会计是一个控制信息以便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对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加以认定的控制系统。

最后,杨时展教授将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作为会计的目的,把控制系统作为会计的本质,结合货币计量、标准化、会计的决策作用等要素,提出了自己的会计控制系统论观点,即“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使考核企业的标准由过去以产量、产值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主。经济效益的高低成为考核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杨时展教授针对我国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其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存在着诸多问题:(1)企业没有意识到销售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仍然是重生产轻销售,从而造成一些行业的商品流通不畅;(2)企业仍然采用外延的增长方式,将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产值等同,从而造成大量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3)企业不重视信息的作用,经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4)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划分不清,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5)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造成我国管理人才资源匮乏。

杨时展教授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在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认识上和策略上出现了偏差。因此,他结合我国当时经济环境和各行业的特点,于1984年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十大转变:(1)改变经济工作的重点由重产到重销;(2)改变工业经营中的资海战术作风为集约经营作风;(3)改商业经营的“合”为“分”,使货畅其流;(4)改工业经营的“分”为“合”,使生产规模增大,资产利用率提高,成本降低;(5)改把销售的重点从城市转向村镇,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6)改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发挥我国劳动力十分充实这一根本优势,增产劳动密集型产品;(7)改变能源政策,增加每单位能源的产值;(8)改微观经济中严重的盲目性经营为信息性经营;(9)改变权、责、利不清的经营作风,制定并断然实施《经济责任法》;(10)改变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大力开发财经管理人才,把经济管理工作做上去。

1985年杨时展教授将投资报酬率的相关理论引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并对如何提高城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首先将会计中的投资报酬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认为“投资报酬率代表一个企业的直接的、综合的经济效益”,指出“抓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抓这个资金利润率或投资报酬率”。然后,他在对投资报酬率公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提高投资报酬率就是要提高资金周转率和销售报酬率,并进一步指出销售对提高资金周转率和销售报酬率起着关键作用。最后,他结合管理会计中成本性态方面的相关理论,提出“增加产销量,尽量提高固定设备的使用率,就成为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诀窍,并且是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黄金诀窍’之一。

1991年杨时展教授在强调销售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同时,将受托责任学说、目标控制思想加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中。他认为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意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意识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反之企业的经济效益则差。要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受托责任人要进行以下工作:(1)通过计划、预算等,将受托责任分解为各个具体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2)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加以控制,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3)将目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公认会计标准,编成会计报告;(4)将会计报告送交审计机关或指定审计机构,进行公正客观的重认定;(5)在重认定的基础上,委托人根据受托目标的完成情况,解除受托人的责任,继续任用;或撤回对他的委托,更换他人。

杨时展教授还从提高投资报酬率的角度出发,对当时企业投资失控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增加投资不一定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指出要在充分发挥企业资产效能的基础上,考虑国家政策、利润增长率是否高于投资增长率等因素后审慎地进行投资;他强调企业管理者要树立起节约投资,发挥资产潜能的意识。为此,他提出了“增销节资”的观点,即增加销售,节约投资。

1996年杨时展教授以国家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的决定为契机,针对我国当时部分企业无法适应“转变”而导致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情况,对企业如何实现“转变”,提高效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首先指出,企业能否获得利润是企业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并将以前的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规律:(1)利润只能通过销售来实现的规律;(2)利润的增减和销售量的增减不同步的

规律;(3)产品的单位成本与产销量的增减方向相反的规律;(4)利润与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趋向一致的规律;(5)利润的增加率,应力求高于投资的增长率的规律。其次,他认为企业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一个从不追求投资报酬率到追求投资报酬率的转变。他指出提高投资报酬率,要从提高利润和节约投资两方面抓起,强调对投资要审慎进行,主张在挖掘原有设备潜能的基础上,考虑提高投资报酬率、配套资金等因素后选择成本最低的投资方案。这就形成了杨时展教授的以提高投资报酬率为核心,以增加销量、提高利润、节约投资为主要手段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

(四)中国会计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会计现代化问题的提出(1980~1985)。杨时展教授在对西方国家的会计科学研究后发现,预测、计划、控制已成为会计科学和会计工作的核心,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对企业经营的控制。而我国当时由于小生产意识的残存,对会计科学、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并造成了会计师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匮乏的局面。因此,杨时展教授提出:“为了提高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我们应该把怎样发展我们的会计科学,怎样使我们的经理人员也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会计科学管理好企业的问题,认真提到日程上来”。

二是中国会计现代化起点的研究(1986~1987)。杨时展教授在对西方的财务会计学研究后认为,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应包括四个部分,即簿记、估价、企业的成长消亡过程和各种经营方法。而我国当时的会计学基本上只是研究如何编制会计报表,仅相当于财务会计学的簿记部分。估价问题研究的缺失,使当时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杨时展教授明确提出,会计学面临着一个十分迫切、十分严重的现代化问题,并指出会计学的现代化,首先要从估价问题研究开始,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成为一门真正的会计学。

三是中国会计现代化根本目的及其发展阶段的研究(1988~1997)。党的十三大召开后,我国会计界面临着两个迫切的问题,即怎样使会计学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应有的决定作用;怎样使会计理论和实践摆脱“左”的干扰,积极吸收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文明成果,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杨时展教授对上述两个问题研究后认为,会计学本身不存在阶级性问题,我国会计现代化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使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到应有的决定作用和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之需。他指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载体,虽然各国各有其特色,但从总体上看,最终会在相互交流中表现出其一致性和同态性。因此,杨时展教授认为,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建立应该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中心,以我国具体实际为前提,向国际靠拢。

基于当时我国会计的基本情况,杨时展教授将我国会计现代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账证相符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账和批准了的单据完全相符。第二,账实相符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到:经过会计确认,会计实体的责任人对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情况负全部责任,会计报表上的每个数字都真实可信。第三,账计相符阶段。这一阶段要求:会计人员通过会计信息和多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树立起和宏观目标相配合的微观目标,然后,又通过信息,保证目标的实现,使年终的实际发生数和年初的计划数相一致,即账面发生数和计划发生数相符。

为保证上述三个阶段的实现,杨时展教授提出了会计工作的六项注意:(1)按照配合原则,全面贯彻应计基础;(2)按照重置成本理论,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3)将预测工作引入会计,以保证财务及业务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实现性;(4)加强会计的控制作用,保证财务和业务计划的贯彻;(5)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长、短期决策中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在正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6)将会计上的目标一致原则,不但应用于每个会计实体的内部,并应用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控制上,使每一个会计实体的微观效益,严格符合我国宏观经济的控制,使每一会计实体的微观效益,严格服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效益o

(五)国家审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研究1982年杨时展教授提出,近代审计是民主的产物。审计制度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民主的发展。无论国体或政体如何,国家审计,从其本质方面来讲,都是巩固阶级的有力手段。

对于现代民主国家来说,人民将公共资金,委托给国家及其各种公职人员来管理,从而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授任人是人民,责任人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授任人以宪法、法律、规章、制度、预算等形式,将自己的意志进行明文规定,使其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责任人要以最大的诚意来遵行授任人的意志,管理好授任人的资产,否则责任人不但要负不尽责、不爱国等道义上的责任,还往往要负撤职、赔偿、判刑等行政乃至法律上的责任。因此,杨时展教授认为没有受托责任,就无所谓审计。他把现代民主国家的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受托责任归纳为:“(1)负责以最大善意遵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的任务,并遵照法律手续,进行因执行任务而发生的财政和财务资源上的一切收支,登记账目,按期据实报告,绝对不允许一切的行为。(2)负责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管理上项资源。(3)负责使前项资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达到预定目的”。

杨时展教授指出,责任人为了让人民解除自己的责任并继续得到人民的信任,是希望人民对他们进行全面审定的。人民从对责任人负责出发,也从考核这个责任人决定是否能继续给予信任出发,应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认定。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的经验都是:“由国家专门设置一个独立于责任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独立于授任人的机关,来负责验证,经过验证,认为责任人在各方面都符合授任人的意志,就解除其责任;认为在哪一方面或哪一问题上没有符合授任人的意志,就按照其违反意志的情况,确定其应负的责任,在现代国家,这一机关还要对责任人提出意见,帮助责任人以后能更好地完成责任”。这一独立机关,就是国家审计机关;这一验证过程,就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过程;验证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财务及财政行为是否以最大的善意来体现人民的意志,就是国家审计的基本任务。

对于国家审计的概念,杨时展教授于1983年,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一个国家专门设置的权威性机构,经人民授权,代表人民利益,独立于一级政府之外,客观、公正、不受任何干涉地对一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及经济行为,进行审核和稽核,取得确切证据,来判断这些行为在是否合规合法上,是否在经济有效上,是否达到了人民预定的目标上,都符合人民的意志,从而解除或确定一级政府或一个单位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使其今后更符合人民意志的工作”。

1992年杨时展教授在对国外的国家审计进行研究后发现,各国的通例是将审计机关设立在民意机关之下,由民意机关代表人民来审计。杨时展教授认为这种国家审计模式最合理,最能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威信。他把这种观点融入到我国当时的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中,认为应该把国家审计机关从政府的权利下独立出来,排除的干扰,使审计的重认定更加可信,从而让国家审计朝着取信于民、听审于民的方向发展。

(六)差异分析替代无序和不连锁的原理研究加世纪50年代,中国会计学术向苏联一边倒,在差异分析中,苏联学者均主张替代有序论,杨时展教授根据党的“双百方针”精神,于1954年、1957年先后著文,提出替代无序和不连锁的观点,引起我国会计学术界的极大震动。他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被美国知名学者C.T.Horngren,M.Chatfield的《成本会计学》,R.M.Garrion,L.R.Amey等的《管理会计学》,H.Bierman等的《管理成本会计学》,乃至J.Bullach的《会计师手册》等所吸收,成为定论。

杨时展教授的上述观点引起了苏联和我国会计学术界关于连锁替代法替代顺序问题的讨论。苏联当时的学者如斯姆连等和我国当时一些学者都认为,虽然任何替代顺序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但是只有一种替代顺序从经济意义上看是正确的。

1957年,杨时展教授针对替代有序论,在1954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替代无序的观点。他强调(a1-a0)(b1-b0)是a因素和b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而在差异分析中只能将它看成是由a因素或b因素的变动引起的,因此,要使连锁替代法在经济意义上完全正确,本身就是矛盾的。于是,他提出:客观上并不存在从各种经济意义或每个因素上看都是正确的替代顺序;在各种替代顺序中只有一个替代顺序是正确、可靠且有经济根据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对于(a1-a0)(b1-b0)这一项的处理问题,当时的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1)将它完全认为是a因素或b因素的影响;(2)从数理上求出一个一致的解答;(3)将(a1-a0)(b0-b0)进行分摊;(4)将(a1-a0))(b1-b0)作为独立的一项,既不作为a因素的影响,也不作为b因素的影响。

杨时展教授对上述观点研究后认为,第一种观点无论从数理上讲还是从经济意义上讲都是不正确的;第二种观点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第三种观点和第四种观点使连锁替代法发生了质变,即。因素和因素之间不再连锁了。

三、杨时展学术年表

杨时展教授的主要生平简编:

1913年,11月26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1924年,定居于浙江新昌。

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

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高中文科。

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留校任助教,同年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优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

1937年,调至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室。

1938年,任浙江省财政厅会计主任。

1943年,兼授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课程。

1945年春,任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兼任会计专修科主任。

1946年,改任英士大学经济系教授。

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大游行。

1948年,任广西大学会计银行系教授。

1953年,任中南财经学院教授。

1956年,加人中国革命委员会。

1957年,错划成“”。

1980年,恢复教学工作,任湖北财经学院教授。

1982年,受财政部之托,与澳大利亚合办审计班,培养了我国恢复审计制度所需的第一批人才。

1983年,3月任政协武汉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任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4年,6月任民革武汉市第六届主任委员;任中国审计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任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7年,任中国会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2月,任湖北省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1988年,任政协武汉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任民革武汉市第七届名誉主任委员。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任民革武汉市第八届名誉主任委员;任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

1995年,12月任湖北省会计学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

1996年,任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顾问。

1997年,任民革武汉市第九届名誉主任委员;10月10日,与世长辞。

杨时展教授的主要著述简编:

1935年,在《会计季刊》上《原材料处理论》。

1952年,在《工业会计》上《成本会计的任务》。

1954年,在《工业会计》上《诱导指标及其在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1957年,在《中南财经学院学报》上《论连锁替代》。

1980年,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上《关于竞争的几个问题》、《会计科学在四个现代化中的作用》;在《会计研究》上《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

1982年,在《当代审计》上《国家审计的本质》;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连载其《管理会计通俗讲话》至1984年。

1983年,在《江西会计》上《现代会计向传统的挑战》;在《武汉财会》上《审计学通俗讲话一第一讲(第一节)》、《审计学通俗讲话――第一讲(第二节)》。

1984年,在《陕西会计通讯》上《效益十策》。

1985年,在《财会探索》上《微观效益基本》;在《财会通讯》上《为加强会计监督欢呼》、《审计公设刍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应当注意的问题》。

1986年,在《湖北审计》上《社会效益审计的设想》;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上《宏观控制的关键――目标》;在《财会通讯》上《审计的发生和发展》、《贯彻会计法应有行政、司法和教育三项措施》;在《广西财务与会计》上《会计人员面临的历史任务》;在《会计之友》上《“七五”计划期中面临的会计问题》。

1987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上《我这几年》;

在《财会月刊》上《会计学的改革》。

1988年,在《财会通讯》上《论会计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学习十三大报告的体会》。

1989年,在《财会通讯》上《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问题》。

1990年,在《财会通讯》上《我国制度基础审计的第一部专著――评》。

1991年,在《广西会计》上《综合经济效益会计“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在《财会通讯》上《现代会计的特质》;在《财会月刊》上《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会计现代化》。

1992年,在《财会通讯》上《会计信息系统说一评――会计的属概念问题》、《会计信息系统说二评一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论争》、《会计信息系统说三评――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论我国会计工作者的思想解放问题――兼论会计的“阶级性”》、《现代会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评》;在《财会月刊》上《遵循经营规律提高经济效益――有关利润的几个规律》。

1993年,在《财会通讯》上《会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问题》;在《会计之友》上《总序》、《序――会计发展的五次浪潮》;在《财会月刊》上《我国会计改革的一座丰碑――庆祝公布》。

1994年,在《财会通讯》上《让会计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纪念帕乔利发表500周年》。

1995年,在《财会通讯》上《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与发展》、《从立法精神看我国会计的演进》;在《对外经贸财会》上《管理会计对会计学术的贡献――1994年12月在中国海峡两岸管理会计研讨会上的发言》。

1996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上)》。

1997年,在《中南财经大学学报》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下)》;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其专著《杨时展论文集》(沈如琛选编)。

上一篇:信息系统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计风险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