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10:17:59

会计审计

会计审计范文第1篇

一、执行替代性审计程序的主要方法

(一)通过审查期后的收款予以证实

年报审计的高峰集中在每年的3、4月份,上年度正常的应收账款,到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一般能够收回。注册会计师应选择外勤结束日前一两日,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收账款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对账单,若款项已经收回,则可为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存在或发生等提供证据,即使债务人未回函,也可确认其金额。

(二)通过追查债权的相关文件资料,核实交易的确凿发生

1.从原始发票追查至会计记录。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日金额较大的账户,找出其销售档案,检查定货单、销售单、信用评估报告、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单、销售发货单和销售发票等,重点审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越权批准行为,信用政策和销售政策的执行是否符合规定,超出信用政策和销售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审批等。如果顺查以上资料形成的证据链能够相互印证,销售与收款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且得到一贯执行,也可确认应收账款的会计记录和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数额。

2.从相关会计记录追查至合同、订单。注册会计师从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明细表中选取金额较大的客户,自应收账款明细账追查至记账凭证、销售发票、销售通知单、销售合同、信用评估报告、销售单和顾客订货单等,为验证交易和事项发生过程的正确性提供证据。如果逆查以上资料形成的证据链能够相互印证,也可确认应收账款的会计记录和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数额。

二、替代性审计程序审查的重点内容

注册会计师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应重点审查哪些账户,需结合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对账户进行分类。账龄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小,形成坏账的可能性就越大。应收账款金额越大,对会计报表越重要,就越应该重点审查。注册会计师在具体操作时,可将全部应收账款账户划分为正常账户和非正常账户两类,其中:正常账户包括1年内借贷方发生额正常、仅有借方发生额或仅有贷方发生额的账户;非正常账户包括当年无发生额即账龄在1年以上的账户。注册会计师执行替代审计程序时,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账户,确定不同的审计重点,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一)正常账户的审计重点

1.借贷方发生额正常的账户。对于这类账户,注册会计师抽查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适当高一些,关注重点包括:销售与收款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账户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账户期初余额加减借贷方发生额与期末余额平衡关系的正确性等,并将审验过程详细记录于替代程序审计表。如果能够满足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就可以确认应收账款的期末余额。

2.仅有借方发生额的账户。对于这类账户,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客户是否是为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采取的赊销策略。如果是,则应重点关注欠款是否仍在信用期,对方的信用标准(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是否符合赊销政策规定,对方是否享受现金折扣政策等。如果不是,对此说明客户的商品可能滞销,可能为了减少库存而赊销,可能会形成坏账。注册会计师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必要时,可考虑在审计报告中披露。

3.仅有贷方发生额的账户。应收账款只有贷方发生额,相当于客户的预收账款,注册会计师对于此类账户需要审查相关合同、协议,并结合存货审计,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已将存货发出,而未确认收入,偷漏税款等。如果存在以上的情况,需提请客户进行调整。若客户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是否在审计报告中披露。

二)非正常账户的审计重点

账龄超过1年的应收账款贷方余款,对方会催促结算,一般不会长期挂账,即使有,所占比例也非常小,根据重要性原则,不予考虑。本文所述的应收账款非正常账户均指账龄超过1年的有借方余额账户,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1.对到期的应收账款,客户是否及时提请对方依约付款;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客户是否采取多种方式催收;对重大的应收账款,客户是否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等。

2.客户是否在年度终了组织专人全面清查应收账款,债权是否清晰,账账、账实是否相符。

3.对于确实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要注意如下内容:是否取得法院判决书或裁定书,是否取得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或政府责令关闭的文件资料,是否取得已经死亡或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债务人用其财产或者死者遗产不足清偿且无继承人的相关法律文件,是否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终止收款意见书或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出具的债务人逃亡、破产证明等,作为确认坏账损失的依据。

4.坏账损失是否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坏账损失财务处理意见是否按照程序提交股东会、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权力机构审定。

5.对逾期3年应收账款处理的坏账损失,是否实行账销案存,继续保留追索权。

6.客户处理的全部应收账款坏账,是否已在财务会计报告附注中充分披露。

三、执行替代性审计程序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非结算债权在应收账款中核算。例如:一些客户将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账户反映的内容计入应收账款,造成核算不真实、不准确,会计信息失真。

(二)粉饰会计报告,虚挂应收账款。例如:一些客户特别是上市公司,为粉饰会计报告,编造销售合同,虚构销售业务,虚挂应收账款,或者把不符合销售实现条件的作销售处理,虚增收入和应收账款。

(三)长期投资在应收账款中核算。例如:一些客户为隐匿投资收益,把长期投资纳入应收账款核算。在收到投资收益时,直接冲减应收账款以达到偷税之目的,或者直接将投资收益转存“小金库”进行非法活动或舞弊。

(四)应收账款隐含各种损失。例如:在审计时发现某客户一应收账款明细户长期挂账,金额20万元,经追查相关合同、凭证记录,发现该客户已与债务人以低于账面价值20万元的货币资金结清,则此应收账款明细户期末余额20万元实为损失。更有甚者,获得的抵债物资不入账,或者抵债物资变现不入账,造成账实不符。

会计审计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变革和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充分引入,会计估计逐渐成为我国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估计本身具有难以定量、准确计量的特点,公司滥用会计估计以达到企业、个人目的的现象屡屡发生。

一、会计估计的特点和审计的目的

我国对会计估计所作的定义为:“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可见会计估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由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二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由有关人员运用专业判断作出的;三是结果具有不精确性。

由于会计估计存在上述特点,使得在对其进行审计时,不可能有一个精确的审计判断标准,因而只能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当时的情况,即判断其合理性,而无法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只要会计估计没有超过法律限定的范围)进行判断,可以说,会计估计审计的目的就在于判断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具体而言:会计估计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评价企业所作的会计估计在当时情况下是否合理,并且必要时,是否将有关信息在附注中适当披露。

二、会计估计的审计风险

在权责发生制的记账原则下,由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企业通常要对一些在某一会计报告期末结果尚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合理的估计,这就是会计估计。由于会计估计是因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进行主观估计的结果,因此,它的审计风险与报表同其他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固有风险较高。由于会计估计是建立在管理当局对不确定事项的主观判断基础上的,这为管理当局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用会计估计来掩盖或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二是控制风险较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针对日常重复出现的大量业务所设计的,而对于一些不常出现的会计估计事项(如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减值准备),常常缺乏相关的、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而且,如果管理当局决意要用会计估计来粉饰报表,会使相关的内部控制失效。三是检查风险较高。由于某些会计估计事项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因缺乏相关的专门知识或审计经验而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认真计划其审计工作,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去实施会计估计的审计。

三、对会计估计固有风险的评估

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从成本效益和重要性等方面来决定是否对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合理评估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初步确定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对会计估计固有风险的

评估除要考虑如管理人员的品行等对所有业务均有影响的因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特殊事项。

(一)企业在期末是否有会计估计变更

按理,会计估计一般不变更,除非其所依据的假设发生变化,因而,如无例外事项发生,企业在期末变更会计估计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有关会计数据,如增加折旧年限来提高利润,因而企业在期

末变更会计估计,往往隐含着重大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很大。

(二)会计估计所依据假设的变化程度

会计估计是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判断作出的,所以,会计估计所依据假设的变化程度越大,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的难度越大,因而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越大。

(三)进行会计估计的难易程度

对于容易作出的会计估计,如对递延资产分摊期的估计,其固有风险相对较小;对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的会计估计,由于含有对现有大量数据及未来销售预测的分析,因而作出合理会计估计的难度更大,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也更大。

(四)进行会计估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会计估计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分不开,相关人员的素质必将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特别象或有损失这种对专业知识依赖很强的会计估计,其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严,可见,固有风险与相关人员的素质成反比。

一般说,由于会计估计不精确性的特点,会计估计的固有风险大于其它审计项目。

四、会计估计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

注册会计师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以初步确定会计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及相关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通常可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和相关内部控制,初步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是否进行了沟通,是否由具有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做出会计估计,并是否有适当人员对会计估计进行复核和批准,是否有专人将以前期间做出的会计估计与实际发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评价做出会计估计的程序、方法的可靠性。

2.查阅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相关资料,如账龄分析表、相关的合同、协议以及董事会做出的与会计估计有关的决议等。

3.对与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各项认定相关的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价,并结合审计经验和项目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重要性测评和应采取的审计策略。

(二)对会计估计进行审计测试

在审计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不同的会计估计及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情况,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审计程序进行验证或补充,以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和适当。

1.复核和测试被审计单位做出会计估计的过程

执行以下审计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1)评价会计估计依据的数据、假设和使用的公式。要对会计估计所依据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结合其他报表项目的审计来进行。而对于假设的评价,可以依据相关准则、制度的指引或行业中的平均数据和经验数据,以及以前年度假设实施的实际结果的比较来进行。另外,要特别关注主观的、容易引起重大错报的或对情况变化敏感的假设,比较常见的如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大额的待摊或递延资产摊销。对此类假设的合理性必须作审慎评价,必要时应取得财政部、证监会等主管部门的意见再作结论。(2)测试会计估计的计算过程。应重点关注需要复杂计算且其结果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的会计估计,如利息资本化的计算,涉及购建固定资产累计支出的加权平均数和资本化率等,这些计算过程十分复杂,但其计算的正确性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这常是审计重点之一。(3)用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确定某些会计估计的总体可靠性及是否需要调整会计估计公式,如发现企业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严重不合理,还应当提请企业作为会计差错进行更正。(4)考虑管理当局对会计估计的复核与批准是否经由适当层次的管理人员执行,且有相应的书面证明。

2.利用独立估计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

注册会计师可以自行做出独立估计或从其他渠道获取独立估计,并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进行比较,以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做出判断。通常情况下,独立估计是在被审计单位没有建立会计估计的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或采用其他审计程序不能达到审计目的时才被采用。当注册会计师从其他渠道获取独立估计时,还应当对独立估计所依据的数据、假设和使用的公式进行评价,并测试其计算过程。

3.复核能证实会计估计的相关期后事项

某些在本期需要估计的交易和事项,其结果在下期可能是确定的,因此,复核相关的期后交易和事项可以为会计估计提供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正因如此,应首先考虑收集有关期后交易和事项的审计证据,特别是影响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或假设的重大期后交易和事项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证据的质量确定是否能减少或代替其他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五、会计估计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上述审计程序后,应当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与经营等情况的了解,以及考虑会计估计是否与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审计证据相一致,以对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作最终评价并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证据得出的估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做出的会计估计存在差异,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重要性来判断该差异是否是一种错报。如构成错报,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单项差异较少,属合理差异,但各差异偏向一个方向,即均夸大收入或资产,或隐瞒成本费用或负债,而这些差异的累计数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从差异总体上评价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及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会计审计范文第3篇

一、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审计的定义、目的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审计,是指在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行为及其结果的再次确认和验证。企业为了定期、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将企业延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各个阶段,如年度、季度、月度,并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定期确认和计量。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具有不确定性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在会计实务中,常见的需要进行会计估计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按照企业的应收账款,提取一定金额的坏账准备;②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③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④无形资产的受益期估计;⑤递延资产的分摊期间的估计;⑥或有损失的估计;⑦收入确认中的估计等。

会计估计审计不是一种单独的审计,而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就会计估计事项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便能够对这些会计估计事项的处理在当时以及现在是否合理作出结论,并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继而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二、会计估计审计的程序

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审计是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结合会计报表的其他有关项目进行审计。对于不同类型的会计估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所采取的审计程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总结起来,对会计估计进行审计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向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询问,初步了解管理部门用于确定、评价与控制会计估计事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包括对有关这类程序和方法的控制环境的了解,以便能够确定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合理性。

第二,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注册会计师在初步了解管理部门有关会计估计事项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程序以后,应该对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与假定进行检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获得合理的确信。对于进行会计估计所使用的会计数据,应当与通过会计制度处理过的数据相一致,例如,在证实被审计单位预提的产品担保修理费用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对产品的保修期限,并对企业有关的产品已经售出但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处于保修期内的数据与会计制度内的销售资料的一致性获得合理的确信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企业产品质量的变化,对已经售出产品需要维修的可能性作出相应的估计。

2.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外部的资料来证明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例如。当对逐渐废弃的存货参照未来的交易额计提的存货变现损失准备进行检查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检查诸如过去的销售水平、现有的订单和市场趋势等内部数据以及行业产品销售预测和市场分析方面证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情况。

3.注册会计师应当明确,管理部门已经确保为进行会计估计而收集的数据资料是作了适当分析的,并且这些数据资料可以作为相应的会计估计的合理基础。例如,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是根据过去应收账款的入账时的情况等资料所进行的分析,如果被审计单位对这种分析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确保所运用的审计程序的适当性。这种审计程序可以包括计算机测试程序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程序。

4.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研究被审计单位用于会计估计的主要假定是否有充分的基础。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假定可以依据行业或政府的统计资料来确定,例如,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利率、就业率和预测的市场发展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对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定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与以前会计期间的实际结果相比是否合理;与那些已经作出的其他有关的会计估计是否一致;与管理部门的那些看来是合理的计划是否一致。

5.对管理部门用于进行会计估计的公式。注册会计师应当检查其连续的适当性。这种检查应当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以前期间财务结果的了解、在本行业中其他单位使用此公式的实务以及管理部门向注册会计师揭示的未来计划。

6.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任何重大的期后事项,以便能够确定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或者其对用于会计估计的数据和假定的影响。

第三,对会计估计计算和披露的检查。注册会计师应当测试由管理部门运用的计算程序,对于测试范围将依据在确定这些会计估计所包含的复杂性、对单位在估计中运用的程序和方法的评价以及这种估计在财务资料前后关系中的重要性而确定。按照对管理部门的计算程序测试的可选择性,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其以不同方式所编制的会计估计评价管理部门的估计结果。同时注册会计师还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的会计估计事项进行充分合理的披露。

第四,将前期的会计估计结果与该事项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注册会计师将企业前期的会计估计结果与该事项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借以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程序是否可靠的证据。通过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当明确会计估计公式需要进行调整之处并计算本期实际结果和前期估计两者之间的差异数额,必要时,可以提请被审计单位采取适当的会计处理措施。

第五,评价审计结果,得出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

关于会计估计假定的适当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是否已经得到合理的确信。而且还应当根据本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的了解,以及与在审计期间得到的其他证据的一致性程度。确定这些会计估计的合理性。

当注册会计师能以适当的证据证明某一事项的估计数据与包括在会计报表中的估计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这种差异是否已经构成了错误。如果这种差异是企业会计报表的可容忍误差,那么它就是合理的,而不是一种错误。但是,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合理的,他应当要求管理部门将这些会计估计改正到可容许的数额。如果管理部门拒绝修改这些会计估计,那么这些会计估计和最接近合理的会计估计之间的差异,应当被认为是一种错误。注册会计师应考虑这些错误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继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注意,其所容许的合理的个别差异对企业整个会计报表的累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重新考虑所采用的整个会计估计的合理性和适当性。

当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适当性不能获得合理的确信,也不能获得审计证据来证明其他的会计估计事项时,他应当考虑是否在审计范围上存在着限制。如果是这样,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企业会计报表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会计估计审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会计估计审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会计估计审计是会计报表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会计估计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在复杂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估计需要利用专门的技术,这就有可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借助于专家的工作,例如,利用专业工程师评价某一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价值情况等。

会计审计范文第4篇

企业进行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企业的会计监督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划。企业若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则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对于企业而言,经营管理目标并非简单的企业发展规划,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管理规划,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经营状况出发,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目标,其中,包括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两者都能给会计监督带来决定性作用。当企业进一步落实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后,企业就需要借助财务管理部门的力量开展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根据由上至下的原则,完成各个职能部门的任务分解工作,并进行相应的指标考核。至此,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每位员工的考核数据对企业日常工作展开有效监督,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得以履行。

二、提升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具体对策

一方面,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配备是否合理,是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关系到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若要将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二者结合在一起,使之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则必须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来实现,能从根本上提升会计审计人员与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贯彻力度,协调企业内部的权责管理。

1.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具有极高业务素养的会计审计人员,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根本前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队伍建设。首先,必须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会计审计人员从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尽可能的将审计队伍建设成为一支具有极高思想政治素养、拥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队伍。其次,企业要借助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钻研学习,增强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其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及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论意识。最后,定期的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包括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国际之间的合作交流等,尽可能的丰富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与审计工作经验,并将优秀的经验借鉴到自身的会计审计工作中;企业也可以通过交流活动,广招英才,引进更多高素质、高技术的审计人才加入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

2.增强企业的内控建设,落实会计监督

增强企业的内控建设,落实会计监督,企业需要把互不相关的职能内容分离开来,对于企业内部重大经济活动事项的管理与贯彻执行过程要进行互相监管、互相约束,完成企业人员的财产清查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财产进行抽查和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可以制定和执行会计委派制,把负责完成会计监督工作的有关人员同被监督对象分离开来,使其与被监督对象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关系,解除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的顾虑,使其更专注于会计监督工作,确保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3.通过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会计监督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便捷作用,加强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审计数据信息更加的精确化和科学化,实现会计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发展。通过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平台,改进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使审计工作更具技术含量,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利用网络数据库,实施远程审计或IT审计等,从根本上提升会计审计质量。

4.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提升会计监督的地位

企业需要意识到自身实行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会计审计工作的萌芽时期,不应该任由违法乱纪现象产生后,再通过政府或社会机构进行查办和监管。会计监督工作应该置于企业会计工作的首位,只有完善规章制度的建设,才能为会计监督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健全统一的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还能对会计审计、会计监督的权责与权限进行界定,使会计部门的职能更加明确。对于违反会计制度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惩处,强化与会计制度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提升会计监督的地位,进而提高会计审计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在某个层面上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分析提高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的对策时,不仅要结合两者自身的决定因素,还要结合两者的依存性,提升会计审计质量与会计监督需要不断强化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企业需要做到从上到下,并且从内到外的实施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提升企业对财务会计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强化其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完善财务会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其执行力。增强企业的内控建设,落实会计监督;通过会计审计的信息化平台,加强会计监督,提升会计审计质量;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提升会计监督的地位。

会计审计范文第5篇

一、美国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对当前的影响

1、动摇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基础

安然等报表粉饰事件反映了当前美国会计师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职业道德缺陷。美国《商业周刊》说:“这场金融灾难的影响远远不止一家大公司的破产。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腐败。”文章指出:“投资者的信心是我们整个经济成功的关键”,安然事件“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的信念”。美国证管会(SEC)前主任雷维特说:“美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已被毁坏。”

2、导致监管方式的新思考

2002年4月2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会计监管及透明度法案的议案,这是一项加强会计监督、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内幕交易的议案。该法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设立一个公共监管机构(公共责任理事会),该机构成员中至少有6名独立的公共人土,会计职业界成员不超过3名,同时明确会计职业界成员只在会计技术方面有决策权,而对会计师的纪律处罚和裁决不具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该机构有较强的监管权力,有权制定相关执业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职业道德和工作质量进行审查等。该法案禁止注册会计师为一家上市公司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还要求公司高层人员在内部交易发生后及时披露,对公司高层人员加以更多的约束。

3、引发了制度危机

2002年1月18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一个腐朽的制度”的评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安然公司的崩溃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而这个制度的失败不是因为疏忽大意或机能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从克鲁格曼的分析中,人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安达信也是这个腐朽制度的殉葬品。因为,如果整个制度都腐朽了,注册会计师怎能独善其身?

4、引发了股票期权争议

“股票期权”原本是要将主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同公司利益挂钩,以发挥主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但现实暴露出的问题是,公司业绩好,主管人员个人当然得益,而当公司的长远发展有问题时,那些深知内情的公司主管在短期内会通过做假账来制造公司繁荣的假象,在公司宣布经营亏损之前早早把自己的股票抛售出去。

5、引发了对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效力和模式的争论

争论的结果是,美国会计准则无论从制定思路、独立性,还是制定效率等方面,都需要反思。同时,美国会计准则过于复杂,容易为公司所利用。焦点内容包括:(1)《金融时报》指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需要反思“规则型”会计模式问题。(2)FASB在制定新的准则方面,行动太慢。一个“特殊目的实体准则”已酝酿了20年。(3)民间机构主宰公认会计原则(GAAP)时代应当终结。(4)会计准则制定方式应重新选择。(5)财务报告应不断改进。

6、法律制裁:(1)2002年,一系列首席执行官造假者被推上法庭,受到刑法制裁。如:第六大有线电视公司阿德传播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加斯和他的两个儿子由于对投资者隐瞒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而被逮捕;世界通讯公司前首席财务官斯沙利文和前审计室主任迈厄斯向联邦调查局投案后正式被捕,如果罪名成立,最高刑罚是判监六十五年;著名生物技术企业英克隆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山姆。瓦克索因证券欺诈和妨碍司法等4项罪名而被。(2)一些公司被处罚款和赔偿。如:山登和安永分别被判向股东集体支付28.5亿美元和3.35亿美元的赔偿金;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施乐公司在财务报告上作假的行为处以1000万美元的罚款,同时要求施乐公司再次进行审计;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宣布,对安然的三个子公司进行正式调查,如果罪证属实,这些公司不仅仅要进行赔偿,还会从此丧失能源交易的资格。(3)为了严惩企业中的经济犯罪行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久前联手制定了《财会行业改革法》。2002年7月30日,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该法。这部刚刚签署生效的犯罪法案将证券欺骗刑罚的刑期定为25年,对那些顽固地拒绝提供真实的公司财务状况的执行官们,将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并处以500万美元的罚金。

二、中国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对当前的影响

1、促使管理部门加快了《会计准则》制订与出台的步伐

银广夏等造假案发后,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完整以及会计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进一步适应国际惯例,国务院制定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2001年7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会计法》,强调了法人的法律责任;财政部出台了《借款费用》等6个准则;对《债务重组》等5个准则进行了修订,以推迟公允价值在中国的使用;2002年积极组织金融类上市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研究、制定《企业合并》等具体会计准则,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2002年8月中注协《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列举了9大类54种可能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欺诈或表明公司存在财务欺诈风险的因素,提醒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应当予以充分关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决定成立上市公司会计审计问题专家技术援助小组。

2、引发了对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效力的争论

银广夏事件后,一些人开始怀疑《独立审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认为“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主要是看其与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以及原始凭证是否相符,……如果公司采取伪造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舞弊,那这种以会计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必定失败”;但大部分观点主张“由于审计抽样技术的限制,审计不可能完全起到防止差错和发现舞弊的作用,也不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完全保证,只要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执行应有的审计程序,就可以获得适当的证据。国内许多审计失败的案例证明,过失的主要原因不是审计技术问题,更多的是职业道德问题”。总之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是客观、公正的前提,所以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3、引发了补充审计的争论:“五大”的审计质量不总是值得信赖,对补充审计仍需三思

证监会发文要求金融类拟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同时出具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及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具备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两份审计报告,引发了对“补充审计”的争论。有观点认为政府出台这一制度目的事与愿违,有损WTO“国民待遇”条款。诸多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公司的审计质量并不总是值得信赖。还有学者建议比照法国的做法:凡法(中)国以外的会计公司对法(中)国上市企业进行审计的,应当由法(中)国的一家审计公司进行补充审计。

4、开展法律责任的大讨论及对修订《注册会计师法》征询意见

争论的焦点是:(1)在目前法规中,民事赔偿责任主体厘定得不够明确。(2)处罚的方式存在弊端以至罪罚不当。证监会查处后罚的是公司的钱,犯错的董事、经理没有受罚。(3)现行法规中没有举证倒置。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施“信赖举证”,不用原告举证,被告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造假,否则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5.会计准则在国际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以降低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成本。另一方面,中

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会计国际化方面应保持清醒和冷静,不应当简单或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或某个国家的标准。中国在实现会计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包括美、英、法、德、日、澳、加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标准,但决不能盲目地推崇这些国家的会计标准。这个看法得到进一步明确。

6、开展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增强投资者信心

监管部门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朱鎔基总理两度在北京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注册会计师需要诚信教育,律师、证券分析师、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中小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以及政府官员、监管机构和新闻界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也需要诚信教育。

7、法律制裁力度加大

2001年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取消执业资格,并宣告解散,促成中国证券审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强制性审计师变更;从2002年8月1日起,大庆联谊案在哈尔滨正式开庭审理,来自全国13个省130位投资者将诉讼索赔,索赔额从几万到二十几万不等,庭审期将持续一个多月内此同时,银广夏索赔案也在银川正式受理,越来越多的造假受害者勇敢地拿起了法律武器,开启中国证券欺诈民事赔偿的先河!

会计审计范文第6篇

中国人凡事都讲关系,譬如在找工作、打官司、调职、升迁、做生意等方面都很容易扯上关系。诸多西方公司更认为,到中国做生意,想要顺利成功,做好关系是主要的因素之一(HwangandStaley,2005)。中国人碰到挫折麻烦时,总叹自己没有“关系”,于是有人安慰说:“没有关系你找关系,有了关系就没关系!”于此可见关系在我们的事业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引入了西方的市场经济。外国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很多外国人初到中国即已发现关系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的重要性。要确保生意成功,他们认知了关系在这三个层面简直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关系在学术层面上的探讨则在不断深入中,20世纪60及70年代,学者大都把关系置于人类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人际关系或社会心理的方向来研究。进入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在中国商场上关系是如何推动整个公司的经营与销售的。

自90年代起,关系的起源、维护与运作则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戈登(Gordon,1990)甚至认为,关系是中国式资本主义的精灵(thespiritofChinesecapitalism)。时间进入21世纪后,除了上述各议题仍受到关注外,学者开始关注关系对会计审计的影响。此外,文化因素(包括关系)对职业道德的影响也成了另一个研究主题。这里所称的关系,是中国儒家文化下的产物,它源自孔子的五伦。孔子为了社会的和谐,制定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应有的伦常与礼仪,从而界定了人类社会里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忠恕与仁,其中,“仁者,人也”。换言之,成功的人就是“做人成功的人”,做人成功则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养和懂得与他人相处。于是,一个人的关系网可从家庭延伸到亲戚、同事、朋友等,最终,亲戚的亲戚、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都可以成为关系网的一员。光是认识,尚不足成为关系(HwangandStaley,2005)。中国人对关系有一种默契,有一种不必言宣的责任与义务。这个默契就是关系的双方都有维持关系的意愿,平时会以问候、礼物交换,或以参加婚丧喜庆活动而维持。而义务就是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会斟酌给予帮助。所以,关系是私人的(personal),不可见(无形)的(intangible),对等互惠的(reciprocal),含有功利性的(utilitarian),它同时是可以透过介绍或认识而延伸扩大的(transferable)(Luo,1995)。中国人讲“面子”和“义气”,而关系也就在“面子”和“义气”的掺和下在中国社会流行着,各种帮会、商会、同乡会、家族企业、八行书也就应运而生。

西方也有“关系学”(Relationology;Yeung,1996)、“关系管理”(RelationManagement;Masciarelli,1998)的立论与研究,但以讨论企业的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为主。另者,西方亦有“老友论”(Cronyism)及“近亲论”(Nepo-tism)(Khatri,2006)之学说,与中国的关系有些类似,但没有中国人讲究的“面子”与“义气”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在中国大陆,如周正毅与厦门远华等案,用以作祟的关系脉络可循。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尚军贪污一案里,她更坦承除了自己放松了政治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拒腐防贪的能力不强之外,其犯案主因就是自己是本地干部,老乡、老同事、老部下很多,抹不开情面,结果被“人情关系”一步步推进了犯罪的深渊。近年来,中国台湾的许多弊案中都不乏不法与不道德地操作关系的例子,例如弊案中牵扯其妻子、秘书、会计师、医生、女婿、亲家、儿子、媳妇等;博达公司能在数年中迅速虚增净利,利用银行套取巨额资金,急速膨胀,终至失控,缘于董事长叶素菲靠其夫婿林某与银行界的良好关系;宏博公司则是CEO与CFO依赖妻女制作假交易、假举债,并内线买卖土地,掏空公司资产。在美国,安然(Enron)公司案牵扯进了其CEO、CFO、签证会计师、投资银行、律师、财务分析师及股票承销商,俨然中国的关系网。政治上,布什总统喜用与自己关系良好的人,其执政团队被冠上了“MadeinTexas”的称号。

二、关系对会计的影响

良好的关系在生意上可以迅速地推动销售,使营销及利润有了保障。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成交时间及销售成本。西方的商业惯例是彼此通过交易,感觉交易顺畅,双方才建立关系。但是在中国,很多时候,是先有关系,才建立交易。近年来,笔者以中国台湾的民众为研究样本,颇多受访者反映,在现代化的企业经营中,价格、品质及服务是销售成功的主要因素,关系是个有利的触媒,但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却认为关系影响个人的就业与升迁,也影响企业的交易与成败(Hwangetal.,2008a,2008b)。综上所述,关系是一项资产,它原是属于个人的(person-al)。但在公司组织里,如果公司允许员工个人(上至董事长或CEO,下至一般员工)依靠自己的关系来帮助公司业务,那么关系也可以成为公司的资产。但这个建立关系的人如果离开公司了,关系可能也随之离开了。然而,中国人所讲的关系,是彼此互惠的,中国人爱面子,重义气,“宁人负我,我不负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关系也是一个负债。但关系之为资产与负债,其何时会发生,量价又如何,却十分难以估算。所以,它并不列于资产负债表上(Off-the-balance-sheet)。倘若该项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很大,就有违“公允表达”(fairpresentation)的会计准则了。

三、关系对审计的影响

依据笔者及研究小组成员在中国台湾的研究显示(Hwangetal.,2008a),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关系确会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auditorindependence),以1为非常不同意,以7为非常同意的尺度来测量时,受访者回答的平均数为5.36。在该研究中(有效样本数为439),有会计师资格者为32位,占总数之7%。以会计师对非会计师来做因素分析时,会计师对该题答案的平均数则显著低于非会计师的平均数,显示会计师认为他们的独立性较少受关系所左右。笔者认为会计师的教育过程、会计师的考试内容以及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对他们对此问题的思维与判断有一定的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是指在事实上(Infact)与在外观上(Inap-pearance)均能客观地及不偏不倚地执行审计及会计的事务。因此,即使会计师自己认为关系绝不影响自己的独立、公正性,但只要在别人眼里认为关系会影响会计师的独立性,如该会计师仍对于自己有关系的公司执行审计,就已违反“审计师独立性”的道德规范了。

依据密宁顿(Millington,2005)与彼得逊(Pederson,2006)的研究,他们都认为中国人的关系网里,普遍存在着礼物、恩惠及利益的交换,也普遍存在着不法或不合乎道德的款项支付。彼氏更认为一些外国公司简直是被迫在中国从事腐败的活动以换取商业的存续与利润。另者,笔者及研究小组(Hwangetal.,2008b)以中国台湾受访者为样本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均认为关系在中国台湾的运用已影响社会正义(平均值为5.98,满分值为7),并且是贪污腐化的根源之一(平均值为5.94,满分值为7)。美国对反贪腐反贿赂有十分完整的立法,如1977年的反海外贿赂法(TheForeignCorruptPracticesActof1977;revisedin1988)、1988的全面贸易与竞争法(OmnibusTradeandCompetitionActof1988)、1998年的国际反贿赂与公平竞争法(TheInternationalAnti-BriberyandFairCompetitionActof1998)以及2002的萨班斯•奥克斯利(SarbanesOxleyActof2002)。关系既然容易导致行贿、受贿与贪腐,则会计师在承担审计事务时,对受审单位有无违反中美或他国有关反贿反贪法令,甚而自己及本事务所同事有无牵扯其中,均得详予注意,俾以避免违法,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品质。

四、关系对揭弊意愿与职业道德的影响

揭弊(Whistle-blowing)已经成为防治舞弊、浪费资源、权力滥用的一个好方法(Hwangetal.,2008a),时代杂志(TimeMagazine)在2002风云人物榜(PersonoftheYear)上的三名人物华特金斯(SherronWatkins,时任Enron副总)、库泊(CynthiaCooper,时任世通WorldCom副总)以及楼雷(ColeenRowley,时任联邦调查局FBI调查员)都是以揭弊而名登榜上。上述同一个研究(Hwanget.al,2008a)显示,中国台湾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舞弊涉案者与他们有良好关系时,他们揭弊的意愿确受影响(平均值为4.72,满分值为7)。一般而言,个人的正义感、职业道德(professionalethics)、一般道德观念(morality)、金钱或升迁的奖励、法令或公司对揭弊的规定与保障及朋友同事的鼓励对揭弊的意愿有正面的鼓励作用;反之,引起媒体的注意、害怕公司或涉案人的报复则对揭弊意愿有负面的影响。关系是一项中华文化里特殊的产物,它对揭弊意愿的影响,特别值得人们关注与研究。

同样的,文化也影响着商业道德(businessethics)。在西方的观念里,影剧、文学艺术、电子软件、发明等都是智慧的结晶,西方法律赋予创作者“智慧财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依据YangandSonmez(2007)的研究,受孔子思想影响的很多亚洲国家都把智慧财产认为是一种公共财产(com-mongoods),所以复制仿效也就被认为是一种学习与共享的方法和途径。创作是属于大家的,物质的奖赏或回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明显的激励因素。YangandSonmez的论述确可反映为何中、韩、日等国家或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方都曾经被欧美认为是严重侵犯智慧财产权的地域。另者,依据Cherry(2006)的研究,在中国台湾的中国人比之美国人对“贿赂”一事有较大的容忍度。而依据笔者及研究组(Hwangetal.,2008b)的研究,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关系在台湾已被滥用(平均值为6.16,满分值为7)。同时,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关系是腐化及贪污的根源(平均值为5.94,满分值为7)。综上所述,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已是根深蒂固。要防止关系的误用和滥用,并且减少贪污腐化,不仅各行各业及社会团体应该制定并宣扬职业道德,而且社会各个层面都应该注意关系所可能引起的不公平和不正义,从而,个人在关系的操作里有所制约。

五、结论

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源远流长。从好的方面说,它是人类社会的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碰到困难时,靠着关系,困难得以疏通解决;生意上,靠它可以稳固、保障原料来源、促进销售,进而降低产销成本,使营运效率得以提高。但关系之为用,也如鸦片与醇酒,使用不当或过度,则会成为祸患之源。譬如,关系里的礼物馈赠或宴饮,它与行贿和受贿又相差几何?中国人爱面子、讲义气,关系着重的是彼此照顾与相互回报,首重的是“情”。难怪,俗话说:“乡里乡亲,一杯酒一根烟,法理搁一边”。如果关系的运作超过理法,不知有所节制,则关系所造成对非关系圈里的大众所产生的不公不义,乃至对社会与国家可能造成的巨大伤害,自然不言而喻。关系是资产也是负债,但是它何时发生、其价值又如何衡量,两者皆有严重的不确定性。

会计审计范文第7篇

本文试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概念不同来区分两种责任,以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实务中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科学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一、会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任何一个从事某项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对其活动及结果负责,是由于社会赋予其特定的权利来完成特定的目标。权利与责任是统一的,社会同时要求该主体对行为结果负责。会计人员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从事会计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会计责任,保证实现会计目标。所以,不妨选取这样的角度来认定会计责任,即: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1.会计本质-->会计目标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这一点,可以从管理的定义以及会计职能的发展来证实。

管理是维系人类组织(集体)中个体的纽带,能使组织力量大于组织中个体力量之和,放大每一个体的功效,并产生个体力量不具备的功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由五个基本功能组成;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励,挖潜和革新。会计从近乎原始的结绳记事开始,发展至现代会计,职能不断拓宽,涉及到预测、计划、决策、监督、控制、激励等各个领域。会计不是被动地适应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能动的影响决策行为。会计处理经济业务,对其合法性、经济性作出判断,从而直接履行对经济活动的决策、控制等职能,成为现代决策管理系统中最为灵敏、有效的控制系统。因此可以说,会计是一个开放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所从事的活动就是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不仅记录过去,反映现在,更注重预测未来(这并不取决于会计人员是否要求这样,而是由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会计行使其职能,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①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②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③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2.会计目标-->会计责任

对于会计责任,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即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还是外部责任,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同时,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标准来编制财务报告,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并由审计证明其公正性,以提供给社会公众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从而会计应向公众负起财务责任。会计活动,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记录的同时,提出预测性的指导方针用以影响未来经济活动,保护各种资源得到经济有效的利用,从而导致了会计的管理责任。

可以看出,无论是从财务责任、管理责任角度,还是从内部责任、外部责任角度,会计责任都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应承担的。与会计责任对应的是一种会计权利正因为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主体要向公众承担如此诸多的会计责任,才应比其他人更有权依据法律、法规、以及职业判断,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从而使其具有真实完整性,更加有利于管理。

综上所述,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交易处理逐步复杂,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2)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防止企业资源(对于国有企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3)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

独立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审计行为演进的直接动因。考查独立审计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独立审计行为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721年至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使经营者对所有者负有直接的受托责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直接导致了独立审计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通过对公司会计科目的详细审计来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审计的外部关系人主要是股东。

(2)20世纪初至30年代。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使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复杂化,责任对象既有股东,也有债权人。因此,审计目标是判断信用状况。在审计方法上,引入抽样审计,对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其外部关系人也发展为股东、债权人。

(3)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阶段,沉重的经济危机使全社会承受了巨大损失,从而,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更加关注。在会计、审计人员看来,会计信息失真,审计质量低下,是导致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审计目标变为对报表的可信性发表意见。要求不仅对资产负债表,而且要对利润表进行审计。审计方法发展为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审计的外部关系人范围更加广泛,除股东、债权人外,还包括证券交易机构、金融机构和潜在投资者。

(4)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济国际化趋势加剧,跨国公司空前发展,使经营者受托责任进一步复杂化。审计的外部关系人已发展为全社会。审计目标在于对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发表意见。利用制度基础审计、EDP审计等多种方法,对全部报表进行审计。国际审计准则已出现并逐步趋于完善。

2.审计行为-->审计责任

通过对独立审计行为演进的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经济环境对审计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一定阶段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特性。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受托经济责任的变化,是推动审计行为演进的根本原因。审计的目标在于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实施审计是为了审查评价受托方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确定或解除其应负的受托经济责任,以确保其切实履行。如何实现审计目标则是审计责任。

经济发展至今,受托经济责任的对象已扩展为全社会,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责任强度也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审计报告要如实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所有重大方面都应予以披露;(r)具有可验证性,即事后如需验证,可按相同的审计程序,获得相同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审计报告合法性所负的责任,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三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不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的要求执行业务,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说,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自己的评价和鉴证所承担的责任。

由此可见,在内容及性质上,审计责任有别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两者不可以互相代替或免除。

三、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的国际比较

现有的中外审计准则,对会计、审计责任的界定,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解释。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审计目标、审计责任上还存在着分歧。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类:以瑞士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审计师查找重大差错和舞弊方面的责任极少规定。在瑞士,审计目标是使审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发表意见。审计师的职责是对向股东大会提交的账目提出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瑞士审计师并不鉴证账目的真实性与公正性,而是鉴证账目的合法性、合规性。根据瑞士审计职业惯例,审计师不必系统地查找舞弊。因此,审计师即使找出非法行为,也不需承担在审计中是否采取应有的谨慎责任。在这一点上,瑞士同德国几乎一样。

第二类:严格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查找舞弊的责任。这类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公正性发表意见,表述财务状况与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相一致”。将确定财务报表的公正性作为审计目标是从早期审计目标发展演变而来的,这就是查找舞弊。虽然审计不是专门查找舞弊的,但是,审计师对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差异的舞弊和差错负有责任。至于查找舞弊和差错的法律责任,如果审计师因疏忽造成损失,就要对客户和第三者负责。

第三类:没有具体准则与法律规定。主要是中东一些国家,如约旦、科威特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对于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同,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审计师是否有责任查找舞弊的认定不同。国际审计准则在协调各国分歧的基础上,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能为检查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舞弊和错误,提供合理的保证。”同时也指出:“未检查出会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舞弊,并不表示审计工作未按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执行,而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可见,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业,就不应负审计责任。对于报表中的虚假信息所造成的影响,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在两者界定上,更多的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的意见。

四、两概念在实务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圳原野”案件、“长城案件”、“衡水诈骗案”旧三大案件,以及“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新三大案件,均是由于审计人员未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去做;(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客户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以及客户的经营失败。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主要原因如下:

(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是一种受托审计,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既要独立于委托人,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两概念理解上的分歧

我国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理解存在着分歧。

1.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另外,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解与协助作用也有很大程度的欠缺。例如,在审计业务中,需要用函证的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事务所向与被审单位相关联的各方发出函证,却并不能保证有效地收到回函。公众界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潜意识的不配合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到审计质量。

2.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在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一些事务所从事的业务,诸如记帐、代编报表等,也确实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的困难。注册会计师进行业务时,身为审计人员,但代表的是会计主体,事务所再对以错误、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根据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两者的责任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含糊。

(三)法律上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

会计准则对许多交易及事项采用可选择的会计方法,这种选择性以及准则外业务的会计处理,是诱发会计与审计责任不清的动因。这种选择性使得公司据以编制会计报告的备选会计方法很多,独立审计人员在评价会计方法的选用上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使得会计责任容易向审计责任转嫁,从而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责任对象不明确

我国现行准则中,对审计人员责任对象无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对象明文规定。既然无责任对象,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上就可能模糊。

3.职业判断无明确依据

独立审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在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进行的评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都对此做出了规定,但均需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由于所处环境与各自目标不同,两者所做出的职业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又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旦涉及到两者的责任,很难去界定到底是会计人员误用会计政策,还是审计人员未保持应有职业谨慎。

再例如,公司改组上市的审计中,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目前上市公司大多是在原来的国有企业基础上改组而成,在上市之前所进行的公司整体改制、分立式改制或合并式改制中,需要对改组之后的企业的前三年的会计报表进行模拟。尽管模拟的会计报表也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由于目前没有与报表模拟有关的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其职业判断,在出现问题时,难以分清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和资产评估责任。

除以上因素以外,引起两者责任相互混淆,还有部分原因是双方在一些比较容易模糊的概念上大下文章。诸如“错误与舞弊”、“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与会计上的“真实性”、“合法性”的不同含义等等。实务操作上主观性较强,很难严格界定。

五、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实务做法

目前审计实务中,比较可行的方法有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尽可能地去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发生。

总之,要想严格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不容易。我们只有尽量完善各种制度、体制,以求得公平与公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保护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合法权益。

会计审计范文第8篇

一、网络会计的特点、风险及其审计特点

(-)网络会计的特点

与单机处理方式相比,网络会计的特点如下:

1.会计数据共享。网络上的每一台工作站、不仅可以使用本站点上的会计数据,还可以使用服务器中存放的有关会计数据;而服务器中的会计数据,又可以由一台或某台工作站输入和处理产生。用络上的各个工作站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对照更换中的会计数据进行该写操作。会计数据在报务器存储器中的位置不需改变,也不需复制,各工作站共享一份完整的会计数据。在网络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共享的具体运用,集中体现为反映会计信息的时序性。例如,只要在管理者的办公室装一台工作站。授予其权限,管理者就可随时查询和掌握企业的各个时点的财务状况。

2.会计功能共享。网络上的任何一台工作站,都享有系统的全部功能。即在任何一个工作站上,都能启动和运行计算机会计系统中某一子系统并正常工作。例如,某部门要进行二级核算,只要在这个部门配备一个网络工作站,由网络管理员授予部门用户一定的权限,由财务系统的主管设置分配一个账套,确定操作员的姓名、口令和建账权限,这个操作员就可以处理本部门的全部账务。在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后,主管部门可随时对二级核算部门的账务数据进行查询。

3.会计数据分布式输入。会计数据量大,在输入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会计数据的输入速度直接影响会计数据处理的进程。在大型企业中,输入会计数据占用了极大的时间,而会计数据的处理却由于计算机的高性能而用时很少。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输入速度和处理速度的矛盾已不明显、可以将不同部门收集的数据由各收集部门分别输入,并大大减少输入人员对数据所涉及的业务不熟悉造成的差错,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4.会计数据安全性要求高。在网络会计系统中,会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网络环境下,系统的安全主要通过网络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本身具有的一套安全保障机制来实现。例如,用户注册必须输入口令,对多次注册失败的非法入侵者,网络可在一段时间内暂停该工作站注册入网。

(二)网络会计的新风险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同时也使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风险防范难度加大。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所带来的新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风险。物理风险主要包括:(1)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硬件选配不合适,致使网络功能发挥受阻;(2)网络工作环境电源等不合要求直接影响网络的可靠性;(3)网络设备安装不规范,导致网络运行不稳定;(4)网络设计不规范,缺少风险防范措施;(5)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不善;(6)网络后理制度不健全;(7)对计算机病毒的侵蚀不重视,没有必要的防范措施等。

2.对会计信息保密性的破坏。从技术上说,任何传输线路都可能被“窃听”、对会计信息的窃听不但可以窃听信息的内容,还可以在不了解信息内容的情况下窃听信息的流量和流向、通信的频度和长度,由此推定有用的信息。对会计信息的截取还包括合法用户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读取本人权限之外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保密性的破坏属于被动型的破坏,不改变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与流向。

3.对会计信息完整性的破坏。对于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米和一会计信息完整性的破坏是系统的主要风险。一对会计信息完整性的破坏有人为和非人为的因素。非人为因素表现在通信传输中的干扰、系统硬件或软件的差错等。人为因素又包括有意和无意两种。有意者如非法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侵入。合法用户越权对网络内会计数据的处理以及隐藏程序对会计数据的破坏等。对会计信息完整性的破坏属于主动型破坏,可以篡改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与流向。

4.对系统运行的干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干扰包括合法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和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影响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也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人为因素如非法占用网络资源、切断或阻塞网络通信、通过计算机病毒降低网络的性能、致使网络瘫痪等。非人为因素如灾害事故、系统锁死、系统故障等。

(三)网络会计审计的特点

由于网络会计实现了资源(硬件、软件、信息等)的通讯和共享,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

1.审计的地理范围扩大

在单机系统中,电算化会计工作一份集中在会计部门的一台计算机上,审计人员只需要对这台计算机的控制问题以及其中的程序、数据进行审查即可。但在网络系统中,电算化会计工作有可能并不在会计部门,而是在企业的电算化部门,而且,各个终端在地理位置上也是分散的、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每一个终端的使用情况。

2.审计的业务范围扩大

在单机会计软件中,一般只有单纯的会计核算功能,但在网络系统中,可以实现各个业务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递和共享,功能更加全面,有的甚至于形成了MIS、MRP、ERP系统。这样,会计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就存在着密切的信息传递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更多的企业业务,才能理清会计数据的来龙去脉。

3.审计的频度增大

在网络系统中,由于各个部门可以随时将本部门的数据格人并进行处理,因此,数据的更新速度快。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跟上系统更新的频率,不能及时调查和获取一些中间结果,就很难作出审计判断。从而使审计工作也具有了“实时”的特点。

4.审计的技术手段更离

网络系统较单机环境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因而,与单机环境相比较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更为复杂。因此,审计人员要想了解更多的控制和有关的控制制度,就必须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和审计技术手段。

5.审计的风险增大

在单机环境下,可以为计算机创造一个相对独立、良好的环境,防止无关人员的物理接触和非授权使用。但在网络系统中,由于各终端的分散,对各终端的控制变得很困难。因为可能会有未经授权人员利用终端访问系统。另外,网络中的传输线路、接口等都可以成为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在网络系统中可以由各个终端输入数据。使得输入出错率增大。如果在网络系统中处理的实时性差,又会使有些错误很快蔓延,从而使网络中的错误更难查找和纠正。

二、网络会计审计的内容及其应遵循的控制原则

1.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硬件。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硬件的主要控制问题是硬件的责任性与相容性。硬件的责任性是指硬件应具有明确的控制特性,能让经授权的使用单位或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有效地使用硬件,并能预防、制止及记录非法的接触和破坏,使硬件的管理和使用的责任能明确划分。硬件的相容性是指系统内所有节点的计算机及设备,均可不经转换,即可接受或处理另一节点计算机所产生会计数据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硬件是否具有合理的责任区分能力,是确定系统可靠性与完整性的主要依据。审计时应对硬件的责任性与相容性进行测试。应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并选择该方式使用的审计工具与技术,确定其是否遵循以下控制原则。

(1)制定适当的硬件责任性与相容的验收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控制处于一定的水准之上。

(2)各节点的使用者,应保存完整的硬件使用记录,以便事后检查和明确责任。

(3)硬件所具有的各种控制特性,应充分

加以利用,以防止非法破坏。

(4)使用或改变系统内所存储的会计数据时,应事先经过允许,并记录使用或变更情况。

(5)规定设置若干备用硬件,以供紧急使用。

2.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控制事项。控制分散是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最主要问题。由于控制的分散和缺乏控制标准,使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处理结果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受到影响。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控制事项,应就控制的适当性、控制标准的制定以及控制的主动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应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并选择该方式使用的审计工具与技术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遵循以下控制原则。

(1)明确规定哪些业务应纳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进行处理;对于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建立,应制定详细的计划和进度表;每项业务在转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时,应制定详细的转换计划。

(2)应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应用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所有人员都能够接受适当的训练。

(3)在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应建立适当的验收标准。

(4)应建立适当的监督程序,以监督错误处理发生的次数和时间等。

(5)严禁一个工作站逾越另一工作站的处理规则,或代为输入主要指令,以避免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处理上的混淆。

(6)各工作站发出的信息,应坚持是否均含有有效的目的地址。

3.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处理事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处理事项,包括系统使用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操作人员操作设备。这三部分的结合运用,使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硬件能有效地运转。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处理事项,应就系统处理能力的完备性与可制定性、操作人员训练的适当性等进行测试。应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并选择该方式使用的审计工具与技术,确定其是否遵循以下控制原则。

(1)各工作站处理单位间通信的接收与传输方法、系统停顿后重新开始与恢复的步骤等,均应编成作业手册分送各处理单位。

(2)基于审核与备用的目的,从其他工作站所收到的信息,均应记入日志中,以供审查。

(3)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各种处理要求,均应制定详细的处理计划。

(4)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信息处理的优先性应予明确,使最重要的信息与处理能优先传送或完成。

4.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数据。数据定义的一致性是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主要问题。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各个节点之间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数据的定义方式应有统一的规定,并应禁止各节点按本身的需要擅自定义。

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数据,应就数据的共同使用、数据库的控制方法以及数据定义等方面进行测试。应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并选择该方式使用的审计工具与技术,确定其是否遵循以下控制原则。

(l)为使各个工作站明确数据正确性的责任,应设定适当的锁定措施,以防止两个以上应用作业同时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发生。

(2)为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任一工作站点的会计数据,应能与其他工作站点相互流通。

(3)由各工作站送出的每一信息,均应附有发送单位及该信息预期接受者的识别码。

(4)建立数据定义的统一规范,规定所有使用单位均应采用标准的数据定义,并禁止任何使用单位任意重新定义数据。

(5)计算机网会计系统内的数据库,在需要时,应能重新归并为以整个机构为范围的数据库。

(6)当共同数据需要更新时,应规定同时更新其他数据库内所有相同的数据。

5.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事项。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处理的分散,各终端负责数据处理的人员平均技术水平将下降,对通信线路的依赖程度加重,增加了安全上的隐患。由于硬件、数据、处理以及控制的分散,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需具备的安全性,大大超过单机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备的安全标准。大量的会计信息穿梭于计算机房与其通信线路之间,因此,必须兼顾通信线路与计算机机房的安全。审查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安全事项,应就传输线路的安全、资源指派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应选择适当的测试方式,并选择该方式使用的审计工具与技术进行审查,以确定其是否遵循以下控制原则。

(1)各工作站处理应放置于安全场所,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使用该设备。

(2)各工作站处理机,仅供该工作站经授权的应用作业使用。

(3)记录使用者的用户口令,以有效识别使用单位,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滥用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资源。

(4)在未经授权企图由一工作站处理单位接触另一工作站处理单位的数据时,系统应立即中止企图获取数据的工作站处理机的使用。

(5)为保护机密性和敏感性数据,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应采用如回叫技术、密码技术、特殊接触控制等控制措施。

(6)在工作站处理单位不运行的时间,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应予关闭。

(7)各工作站的安全处理程序应作成“书面”规定,如有变化,应随时更新,同时定期进行复核,以确定实际作业符合规定的安全目标,如遇有妨碍安全的事项,应自动载入控制报告,以便于追查。

(8)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所有指令应完整地载入计算机日志中,以使监督人员复核。

(9)建立比单机系统更完整的意外事件应变计划,并经常测试。

三、网络会计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审计目的与单机会计系统审计的目的相同。但是在执行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l、审计范围的问题。在单机会计系统中,审计人员关注重点在于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和数据文件的实质性测试;而在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中,各工作站所执行的只是整个子系统中的一部分功能,任何一个工作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日常经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作出评价,审计的范围将涉及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等部分。

2、审计方式的选择。随着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的发展,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将会转瞬即逝,为了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采用在线实时审计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及时收集审计证据,也能得出可靠的审计结论,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审计的效率。目前应考虑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系统如何及时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这就需要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会计系统具有相应的接口。

会计审计范文第9篇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会计界若干难题之一,因为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同时,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增加审计工作量,且审计难度加大,不仅仅是审计账务本身,而是要从其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入手,造成审计工作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事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很多,只有熟知各种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对症下药”地予以处置。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许多人直接想到的是会计作弊,从审计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远不仅限于会计作弊,归结进来一般有如下类型:

2.1、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产生的原因不同,分为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如果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并且依据的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过程,即为合法会计失真,反之为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2.2、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与有关人员的关系不同,分为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变造有关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主题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例如,在审计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账账不符、账表不符和账实不符,而其中的账实不符最隐蔽,审计难度也最大。无意失真是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等外因的影响,造成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根据会计核算的有关原则如重要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币值稳定假设等对基本会计信息的筛选,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有政策、体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当然也有作为会计知识载体的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问题,且失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3.1、会计信息不实

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对会计法规的理解不透彻,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以及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之间有差异,即前面所提及的“无意失真”或“合法失真”,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会计制度的限制

会计工作是根据相关规定与制度进行的,而任何一项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已徙而法不徙”则难以确保信息不出现偏差。另外,制度的可选择性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原因。任何一个会计准则或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涵盖一切,每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相关“文件”。再者,有时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同样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向性。例如,会计计量方面的区间规定以及会计计价方法的多样性规定等,虽然制度规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计价方法要保持一致,但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尤其是现在企业实施项目法管理后,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其政策选择范围也随之增大,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加大。

2)委托制的限制

在委托制下,由于存在委托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等特有的非均衡特征,致使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激励不相容。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人不仅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在职消费等等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则损害另一方,且始终不可能达到最优状态,这样经营者为追求自身效用,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为所有者是“外部人”甚或为“外行”,而经营者是“内部人”且大多为“内行”,这样,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地位,而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信息占有的不对称,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方便。另外,委托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其契约往往是关系契约,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因而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与契约的缺口和遗漏选择有利于粉饰的会计信息。

3.2、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活动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事前经过精心策划而故意造成信息虚假,即前面提及的“故意失真”、“非法失真”。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发现有如下表现: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②篡改财务报表的认定;③歪曲财务报表中的交易、事项;④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⑤贪污收入、盗窃资产或让公司支付未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费用;⑥编制虚假的发票、入库单、装运单等文件;⑦颠覆会计期间、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假设;⑧管理层有意规避或授意他人背离有效的内部控制;⑨通过内外勾结构造虚假的交易循环。如此一来,私有企业可以隐瞒收入,虚减利润,偷逃税款;国有企业则可创造“账面利润”,达到提高个人政绩、荣誉,地位升迁为目的。产生非法失真的主要原因是:

1)执法不严

由于执法不严,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的造假,低廉的造假成本,高额的造假回报和利益趋动,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不顾。

2)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审计监督不足助长了会计造假的恶性循环。企业监督主要是由国家监督、企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监督和有关部门对企业实行的国家监督,由于人事关系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其监督不能完全有效地进行;而作为社会力量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原则性差的事务所见利忘义,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造假的风气。

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高,执业道德和行为不规范,会计人员只管报账拿钱,不问生产经营,有的甚至支歪招,出鬼点,帮助造假,完全丧失会计的监管职能。

4、防范对策与措施

4.1、规范性防范

主要是指政府利用法律、法规、具体的行业制度等方式,从经济活动的开始到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均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对违犯规定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从而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供保证。

1)制度性防范

《两则》和相应的行业会计制度以及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基本规范。因此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制度的组成人员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但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因而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范围应有所限制。

2)法律性防范

要充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加强《会计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企业领导、会计人员熟悉会计法规。同时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并且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不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要调离工作岗位,吊销从业资格证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4.2、技术性防范

主要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财会人员及其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入手,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荣誉感,主动规范,预防为主,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首先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主动防范,使其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单位、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防止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要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如:合理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围、费用定额、支出标准、报销制度、签批权限等、引入企业内、部门外的监督机制,如车间财务会审制度、企业纪检监察部门随机抽查制度等,结合会计部门的内部审核制度如印鉴分存、账簿档案分管等制度,处处设防,层层把关,形成立体防范体系等等。

4.3、审计性防范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光靠内部监督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外部监督。要建立以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尤其是要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实行经常的、独立的外部会计监督。通过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摸清企业家底,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情况。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情况真实与否做出审计结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审计执法力度,依法严肃处理审计查出的侵犯所有者权益、国有资产流失、舞弊腐败等问题,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法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立案查处。另外也要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重点揭露出具假审计报告和验资报告,帮助被审计企业造假帐、算假账等违法违规问题,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审计组织公正执业。

5、结语

会计审计范文第10篇

1.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可以说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是由人来进行的,因此,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情况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要实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从源头把关,精挑细选,提高准入门槛,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在进行应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务操作对应试人员的操作能力进行检验。与此同时,应聘人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例如,他们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严格执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源头的清洁,为会记审计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大对会计审计人员和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对新政策新业务有一个好的把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熟练运用。最后,不断加大对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完善,通过完善制度使会计审计人员和会计监督人员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对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赏罚分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实现审计质量的提高。

2.对目标进行一系列的管理要保证

会计审计质量,实现对会记职能的监督就必须以企业管理的目标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通过对目标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会计审计质量,实现会计审计职能的提升。企业目标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泛,处在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管理目标也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目标主要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种。要实现会计审计职能的提高,就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管理相结合。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就需要在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的同时,对负责人进行进一步的明确,把责任划分给负责人,设置奖惩机制。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同样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监督保障。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审计、监督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又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3.对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的完善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本着从构建优秀从业团队目的出发培养优秀的人才;对目标加强管理,不断强化任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做确实对提高会计审计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在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必须要有一个看不见的操手来实现对其的约束,这个操手就是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对所有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监督,通过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可以使所有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从而对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保障作用。同时,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会计审计质量的保证。同样,对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说,一旦财务部门在内部构建起了良好的控制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举措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对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如果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审计人员和会计监督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特点,不断地努力,实现在工作上的突破,使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但是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这个支持和保障的核心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对制度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要想使其更好地运行,就必须要有领导的参与,只有领导重视了,并以身作则,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可以使制度得到更好地开展和遵守。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全局观,通过对岗位行为准则进行确立,可以使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使工作中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最终实现审计监督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团队凝聚力要想形成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价值理念会使所有员工紧密合作,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有句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一旦有了凝聚力,大家就会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通过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交流,为会计审计人员和会计监督人员提供一定的便利,这样做不仅使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得心应手,而且对于保障会计审计质量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4.引入外部审计单位

在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督的基础上,可以引人外部审计单位,确保审计质量。企业跟企业之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换审计、监督人员,通过交换,不断地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纠正。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对方审计和监督体系有效措施的学习,不断来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力度,从而使企业的责任意识增强,促使企业提高审计质量。此外,政府要实行公示制度,对外披露监督结果,使相关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只有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相结合,才能能保证会计审计质量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结语

只有在有效地监管体制下才能真正的实现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会计质量和会计监督虽然系别不同,表面上看似相互独立和排斥的因素,而实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会计审计需要会计监督来支撑,而会计监督又要依赖于会计审计这个基础。因此,要实现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除了考虑各自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必须还要充分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寻找切合点,加强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实现长期有效地运行,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从而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下一篇:采购成本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