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课范文

时间:2023-06-07 17:30:29

会计理论课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1篇

会计理论课学生核心能力一、任务设计

要达到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是很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考验任课教师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经验、核心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地方。任务设计的优劣与巧妙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具体任务、模拟赛选任务三个环节来完成。

1.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通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这个阶段即我们常说的把书由薄读厚的过程,达到透彻理解、对知识内容默记于心,要不然后续工作会感到生涩而非游刃有余,教学效果会打折扣;其次,是知识点罗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把大大小小的知识点一一排列出来;再次,是思考简化阶段,这个阶段即我们常说的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思考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以便对知识进行归类、整合、概括,得出知识目标。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确定《个人所得税法》的知识目标为:理解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界定;熟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与税率;能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会计算应纳税额;熟悉并理解税收优惠政策及征收管理方面的知识。

确定能力目标主要取决于任务设计,而任务设计通常要围绕知识目标进行,任务设计不好会变成“游戏或活动”课,学生不但学不到应有的知识,连能力目标也达不成,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兴趣,教师会感到厌倦和失去信心。确定能力目标是一个逆推过程,先根据知识目标及内容假定一系列任务,然后在心中模拟任务实施,在模拟过程中看需要哪些主要核心能力,这些主要核心能力可作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而在模拟任务实施过程中某些能力体现不多的不要列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范畴。例如,《个人所得税法》一章,把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比较恰当,而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也有涉及但不多,最好不列为能力目标范畴,这样每次突出几项主要的核心能力进行重点训练效果会更好。

2.设计具体任务

设计具体任务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同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任务的类型与数量、实践性、兴趣性、相关性、适中性。例如,《个人所得税法》一章,我最终设计了三类任务,第一类任务,是单一征税范围内的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5个,这5个要分别应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20%比例税率且加成征收20%-40%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20%比例税率且减征30%、20%比例税率;第二类任务,是综合征税的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5个,这类计算要同时应用多种税率及相关概念;第三类任务是让学生自编类似第一、二类任务各一个。第一类任务举例如下:

任务1:我校2009年毕业的管理系学生为了感谢母校,他在2012年9月向隔壁班捐助了当月实发工资的40%(捐助没有向有关部门申报),2012年9月,他的应发工资为5500元,其中包括岗位津贴680元,所在单位发放的地方补贴260元,交纳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200元,按月计提公积金390元,请问他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为多少?他给隔壁班捐助了多少钱?

任务2至任务5:分别设置了不同的纳税对象,进行了不同的情景描述。

第二类任务举例:

任务1:中国公民王某取得来源于美国的一项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折合人民币12万元,以及一项股息所得折合人民币8万元,总计在美国缴纳税款折合人民币2万元;另外,还从日本取得一笔股息折合人民币10万元,被日本税务当局扣缴所得税2.2万元。王某能够向国内主管税务局提供全面的境外完税证明,且已证明属实。

要求:(1)计算境外税额扣除限额;(2)计算在我国应当实际交纳的税款;(3)描述交税过程和结果。

任务2至任务5:分别加入了税收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等内容,基本确保完成这些任务后学生要用到本章所有的知识点。

3.模拟赛选任务

模拟赛选任务是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的,上述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已经经历了模拟赛选过程,在实际课前准备时假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会更多、更杂,然后通过任务模拟实施,逐步帅选、调整,最终确定上述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

二、任务安排

我任课的班级共38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第一、二组各7名,其余组各6名。分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相互关系、成绩、性别、能力及责任心等综合考虑,随意组合难以实现目标。每组选拔一位固定组长作为组织管理者,每次任务指定一位项目组长,项目组长根据任务情况循环担任,目的是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具体任务安排见下表。

这样安排是设想通过完成第一类任务,使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界定、熟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与税率、能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会计算应纳税额,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完成第二类任务,使学生熟悉并理解税收优惠政策及征收管理方面的知识,巩固第一类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完成第三类任务,使学生巩固第一、二类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也就是本章所有的知识内容,再一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实施

第一次的课内独立任务,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用时2个课时。上课时,教师先说明任务安排情况,然后做简单引导,接下来由学生在课内独立完成,教师答疑。第一次任务量少、难度低,这样设计安排能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看书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及教师的简单引导而完成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依靠自己完成任务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自我学习能力。

第二次的课外独立任务,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但要以自己为主通过看书或查阅资料去完成。用时因人而异,但要在下一次课前完成,以便顺利开展第三次任务。第二次任务量较多、难度不变,这样设计安排是考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扩充知识面,从而完成任务。第一次任务与第二次任务的规律相同,但知识内容不同,这样学生可按相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务,但必须要学习相关内容、扩充知识面。第二次任务完成后,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强化了自我学习能力。

第三次课内分组任务由各个小组以组为单位(教室座位按需要调整)在课内完成,用时2个课时。这堂课教师组织安排、引导、掌控节奏很重要;各小组项目组长及固定组长也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堂课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教师点评。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把每位成员的5个任务结果先拿来对比,然后共同讨论并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得出组内统一结果,写在一张“0”号纸上。这个阶段的结果对比会五花八门,学生会因自己的结果与他人的不一样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很激烈,这就是教学所需要的。结果展示阶段各小组先将准备好纸张贴在指定地方,各组均派一名代表讲述由老师随机指定任务的相关知识与概念、任务实施过程、结果等。教师点评阶段一般先肯定各组好的地方,再指出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相关知识与概念进行梳理,重点讲解一个任务实施过程。第三次任务完成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准确、深入,同时锻炼了与人合作能力。

第四、五、六次任务实施过程与第一、二、三次任务实施过程类似,只是难度有所提高、知识面更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第七次课外任务,由学生自编类似第一、二类任务各一个,组长收集组内任务并传递给下一组,即循环交接任务,各组长接到任务后组织安排实施。要求组内每位成员先独立完成上一组传给的所有任务,然后将任务汇集在一起进行对比,并邀请上一组所有成员共同参加讨论,对任务本身和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下一次课前将所有不理解或疑难的问题写在一张“0”号纸上。要完成这一次任务组织安排相对复杂、需要协调的事情较多、任务本身多样化且自身是否正确不确定,所以这次任务能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进一步巩固本章所有的知识内容。

四、答疑解惑

答疑解惑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问题整合、学生回答、教师讲解。问题整合的形式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要求问题不重复、表述清楚即可,这里不做详细阐述。学生回答阶段先将整合的所有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有把握回答的问题,每位学生至多选择其中3个,选择好后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回答,回答时所有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学生全部起立,当人数超过3位时由教师指定3名学生上讲台,其中一位讲解、另两位补充或纠正,如果学生阐述的不正确或不全面教师及时纠正和补充,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锻炼胆量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讲解主要是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知识框架、知识脉络、知识应用等进行梳理,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更加明晰,对如何解决问题更加清楚。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2篇

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的好坏,而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针对的是会计专业中专学生。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会计专业课程时都觉得比较难,特别是对会计上的一些名词、术语感到很陌生,如借贷记账法、会计账户等。因此在会计实训教材或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尽量浅显易懂,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应配套,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根据多年实训教学实践,以及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科技实际工作要求、会计上岗证考试要求、会计工作规范,编写了校本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并且在各年级实训及技能培训实验班实践多年,效果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于基础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不能过于复杂、冗长,否则容易造成使学生厌烦、糊涂的状况。

二、实训时间安排

在实训时间的安排上,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可以在学期中间平均分三周,与基础会计理论课同步进行,也可安排在讲授《基础会计》课学期的期末几周进行。本人认为采用中间一种方式效果更佳。因为在开设基础会计理论课的同时,配套进行模拟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巩固和深化会计理论知识。

三、实训内容安排

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本人把整个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分为五个项目,即:数字书写实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实训、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实训、会计报表的编制实训、基础会计综合技能实训。

四、教学情境设计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本人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主要采用模拟实际会计工作创设教学情境。本人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际做账的操作过程,学生观察模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成果凭证,相互点评、纠错、学习,直至掌握。

1.真实学习情境:提供仿真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在实训室环境中仿真做账。

2.合作学习情境: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训组,每一个实训组由7人组成,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组合搭配,相互合作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拟操作,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凭借实践丰富会计理论知识,也为会计上岗证考试奠定扎实基础。

五、教学评价方式

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不能单纯通过笔试来评价学生成绩,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加上会计工作本身具有书面资料多,数据多,应注意的细节多,工作量大等特点,这些都给实训成绩的考核带来一定难度。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就实训成果的正确性、规范性等方面,本人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按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对学生实训成绩进行评价,避免了一卷定成绩的弊端。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3篇

1.1课程设置不合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皆是空中楼阁。目前,许多大学在设置会计理论课程时,没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课时设置不合理。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挑选其中的章节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是虽然全都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实验的个数不够。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此外,现下最流行的、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目前,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上会计实验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1.2教材选择不恰当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理论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大学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能力,教材难度偏大。许多大学选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注册会计师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模拟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大学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都是局限在某一工业企业的某一年度的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现在许多集团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现在只进行某一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练习,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就会很难高效率的进行工作。另一方面,12月份的经济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够全面。

2师资培训体系

2.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学会计教育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会计理论课上,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的理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会计实验课程上,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单向的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实践能力能否提升与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许多会计教师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使得他们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的丰富经验,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校教学,未能及时参与实际工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践课程的质量。

3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大学会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评定的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并且很多高校将这仅有的20%的平时成绩演变为调节总评成绩的杠杆。这就导致了同学重期末而轻平时,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考前临时抱佛脚。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其他同学做好之后,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4改善教育体系的措施

4.1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实验室。其次,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跟上教学要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人员能够相互往来,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因此,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会计实际岗位工作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更好的适应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储备适合企业的人才。

4.2课程教材体系

4.2.1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课时数,以保证学生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有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的掌握之后,进行会计实践时才能得心应手。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应当在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成本会计、审计、纳税技能实训及ERP模拟实验等相关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步的问题时,可以以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手工练习。其次,应该在理论课程结束,接着进行会计手工实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为综合的模拟练习。大学生在这时理论知识还比较熟悉,并且理论课过程中已经将各个细节的点进行了练习。这时只需将操作流程讲授给同学们,就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4.2.2教材选择在选择教材时,既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又要结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这门课程,要让学生能有点有面的掌握这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要建设统一的、覆盖面宽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在建设时,材料可以选择经济业务较全面,并含有多种经营范围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的第四季度的经济业务为素材。这样大学生既可以全面接触到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了解多行业会计实验内容,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全面性。

4.3师资培训体系

4.3.1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会计案例,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参与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实际情况与有关会计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3.2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改变教师的来源结构,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中选择会计教师,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丰富其实践知识。此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积累会计工作实际经验,提高会计实践运用能力。

4.4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改进理论课程的考核。理论课程的考核中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笔者认为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到40%,将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对案例的理解、分析等都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会计模拟实验课程应尽量在课上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完成,这样既可以及时由教师直接给同学们解答疑惑,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修正,还可以避免同学们相互抄袭。此外,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每节课的实验章节进行检查,根据每位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在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实验成果和平时实验的成绩,给出学生实验最后的成绩。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高效率的完成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重点培养和提升的能力之一,它是大学生满足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完善实验室建设、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基础设施和企业实习条件;其次,在课程体系方面,增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教材选择的适用性,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课程的效果的提升;再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实际经验传给学生。最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是通过改善教育体系,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4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ccoun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requirements for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are increasingly high. Therefore,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accounting practice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教育体系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accounting practice ability;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71-03

1 提升会计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会计与时俱进。但是,传统的教育体系侧重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很难迅速的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在会计学习中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会计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更要学会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这是会计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2 会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管理体系从职能上说,应该可以为教学提供完善的实验教学设施,并且提供良好的会计实践机会。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大学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履行好其应尽的职责。首先,会计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的场所,是必备的教学设施。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的会计实验室建设不到位,严重影响会计实验的进行。其次,企业实习是提升会计实践能力重要方式,大学生只有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才能加深对会计工作流程的印象,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会计工作,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教育管理体系部门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与企业密切沟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很少,校企合作不理想。

2.2 课程教材体系

2.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其它皆是空中楼阁。目前,许多大学在设置会计理论课程时,没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课时设置不合理。比如“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有些只安排了72学时,一学期要讲完,再加上中间放假等因素,有时候72学时也保证不了。因此,很多教师只是挑选其中的章节向学生进行讲解,或者是虽然全都进行了学习,也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效果可想而知。

会计实验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许多大学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实验的个数不够。手工实践课一般仅限于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审计等实践要求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手工实践课。此外,现下最流行的、最具综合性的、最能够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ERP模拟实验,许多大学也没有安排。

目前,许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理论课程和会计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同步,这严重削弱了实验教学效果。如果在理论知识“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上会计实验课,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不断回顾基础知识而削弱了实验的效果。

2.2.2 教材选择不恰当 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理论课程教材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目前,许多大学理论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能力,教材难度偏大。许多大学选用注册会计师的教材,注册会计师教材虽然全面、系统,但是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难度太大了。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是会计实践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模拟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问题。许多大学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都是局限在某一工业企业的某一年度的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一方面,现在许多集团公司都是多元化经营,如果现在只进行某一类型企业的经济业务的练习,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就会很难高效率的进行工作。另一方面,12月份的经济业务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不够全面。

2.3 师资培训体系

2.3.1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仍然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在会计理论课上,主要是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为主体,以说明为主的理论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会计实验课程上,一般都是老师讲解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进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单向的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2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实践能力能否提升与教师的能力和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许多会计教师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从学校到学校使得他们缺乏会计实践经验。也有一部分教师虽然以前有过会计实践的丰富经验,但由于长时间在高校教学,未能及时参与实际工作,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实践课程的质量。

2.4 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考核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的积极性。

目前,许多大学会计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平时成绩与期末闭卷考试综合评定的方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并且很多高校将这仅有的20%的平时成绩演变为调节总评成绩的杠杆。这就导致了同学重期末而轻平时,对平时教师上课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的思考,考前临时抱佛脚。

在会计实验课程方面,许多大学是教师课上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各个环节的模拟实验。这样既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其他同学做好之后,有些懒惰的同学直接抄袭,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学中屡见不鲜。因而丧失了会计实验课程应有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3 改善教育体系的措施

3.1 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重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学习和借鉴实验室建设的先进经验,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实验室。其次,教育管理体系部门要跟上教学要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人员能够相互往来,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因此,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应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企业实习,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适应会计实际岗位工作情况,提高大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更好的适应企业、服务企业,为企业储备适合企业的人才。

3.2 课程教材体系

3.2.1 课程设置 在理论课程设置时,要结合课程的重要性与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课时数,以保证学生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只有理论基础知识系统、扎实的掌握之后,进行会计实践时才能得心应手。

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应当在会计手工实践课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成本会计、审计、纳税技能实训及ERP模拟实验等相关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解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步的问题时,可以以教材的章节为实验单位,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手工练习。其次,应该在理论课程结束,接着进行会计手工实验,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和相关会计处理方法、程序进行较为综合的模拟练习。大学生在这时理论知识还比较熟悉,并且理论课过程中已经将各个细节的点进行了练习。这时只需将操作流程讲授给同学们,就能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3.2.2 教材选择 在选择教材时,既要考虑教材的适用性,又要结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这门课程,要让学生能有点有面的掌握这门课程。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设,要建设统一的、覆盖面宽的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在建设时,材料可以选择经济业务较全面,并含有多种经营范围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的第四季度的经济业务为素材。这样大学生既可以全面接触到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了解多行业会计实验内容,也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全面性。

3.3 师资培训体系

3.3.1 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些会计案例,经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讨论,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参与者,而是引导者、启发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实际情况与有关会计理论模式和知识联系起来,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2 师资队伍 改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改变教师的来源结构,从社会的高级会计人才中选择会计教师,充实会计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扩大教师视野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丰富其实践知识。此外,会计教师还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积累会计工作实际经验,提高会计实践运用能力。

3.4 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改进理论课程的考核。理论课程的考核中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笔者认为可以将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大到40%,将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对案例的理解、分析等都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会计模拟实验课程应尽量在课上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完成,这样既可以及时由教师直接给同学们解答疑惑,也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修正,还可以避免同学们相互抄袭。此外,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每节课的实验章节进行检查,根据每位学生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在实验结束后,由教师根据学生最后的实验成果和平时实验的成绩,给出学生实验最后的成绩。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高效率的完成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重点培养和提升的能力之一,它是大学生满足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首先,教育管理体系部门完善实验室建设、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基础设施和企业实习条件;其次,在课程体系方面,增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教材选择的适用性,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课程的效果的提升;再次,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实际经验传给学生。最后,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是通过改善教育体系,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兰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会计之友,2009,(7):85-86.

[2]俞军,魏朱宝.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0,(8):83-85.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会计理论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理论教学的新思路。

一、会计理论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功用

1.相对于会计其他专业课,会计理论课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课程。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学量的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主要讲述具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即让学生谁知道怎么做。会计理论课程则不同,它能够使我们在一个较高的视角了解会计目标、对象、本质、职能和规律。比如通过对会计目标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再如会计要素的讲解,在实务课程中只是简要交代它们的概念,至于其来龙去脉、各个要素的概念变迁、内在的相互关系则很少涉及,我们可以称之为“形式的掌握”。而会计理论则将各要素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概念变迁、经济含义与会计含义详细地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各个要素的本质,做到“实质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跳出一般实务的浅层次视野,对于真正理解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在实际工作如何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实际意义。

2.会计理论将会计学与财务、经济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会计实务课程讲解时采取的方式是轻理论重实务,大量地灌输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给学生的感觉是会计学很实用,但是没有太多的理论基础。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会计只要记住会计科目,知道编制会计分录即可。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赋予了会计学更为广泛而又深刻的用武之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众多的财务金融理论如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学科理论为现代会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会计理论的学习是将会计与财务经济理论融合的过程。

3.会计理论有助于学生透过实务的表面认清背后的实质。通过会计理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大量同类业务处理的现象看到背后的本质。债务契约假设、经理报酬计划、政治成本假设三大假设的学习会使学生领略到会计上最新的实证会计理论的奥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学会从理性科学的角度理解企业为何在某一时期选用某种会计政策和程序,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会计远远不是仅局限于核算的范畴,它更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使我们对会计的理解从纯技术的角度上升到社会和政治的角度,以便让学生应对将来错综复杂的实际工作环境。

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指标等融为一体,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具体而言新会计准则发生了以下变化:

1.着眼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 ,要求财务报告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2.着眼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限制企业短期行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显了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企业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3.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号。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企业会计准则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除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

4.着眼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5.着眼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对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三、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会计理论教学

1.会计理论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兼具中国特色。就世界范围而言,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有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他们制定的会计准则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遵守和执行。随着我国发展日益融合于世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不例外,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国际化的成分相当浓烈就是明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部分,除了讲解其背后的理论知识,更要对理论知识所涉及到的背景资料多加搜集和介绍。另外,在注重会计准则国际化大趋势的前提下,还要提醒学生我国出于实际国情,对会计准则所做的一些创新和调整。这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成分,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相对成熟,而我国是新兴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

2.会计理论在教学思想上要贯穿信息观。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主要特征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坚持遵守会计准则的原则性,同时还要有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的灵活性。尤其要注意不能假借遵照准则条文行违规之事,美国安然公司恶意理解会计准则进行舞弊的行径对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警示。因此,像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思想理念一定要坚实地嵌入学生的脑海,努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养。

3.会计理论在教学方式上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努力从看似枯燥的理论中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理论教学并非大段地引经据典、语言晦涩、枯燥无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阐明观点、引发大家讨论、老师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程序,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无论从形式到效果都会大有收获。当然,这一切也要求老师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6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教学;存在现状;改进方法;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80-02

一、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安排中,职业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会计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往往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1—2个月进行集中实训。由于课时少、实训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全部的实训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推向社会上漫谈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

陈 磊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 210000)

摘 要:目前,国内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大多重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随着会计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在传统教育目标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会计教学必须重视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实用性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教学;存在现状;改进方法;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80-02,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推荐校企合作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了专业实习,实际上很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并不吻合,有的学生虽然联系到了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非常硬的关系而无法接触到公司真实的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只能是走马观花似地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训的目的。

(二)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薄弱

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如此,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更是如此。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是在专业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的,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没有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有效地衔接起来,等专业理论课教学结束在进行集中实训,这样无疑也增加了学生实训的工作量和难度,学生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学习,往往就忘记了之前的理论知识学习。

(三)会计模拟实训室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各职业院校均设置了会计模拟实训室,基本上具备了会计模拟实训的要求。但在实际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到会计模拟实训室参加实训,会计模拟实训室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实训设备配置不全、实训实验教材相对落后、实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师资薄弱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训室的作用。

(四)缺乏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经验、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的师资,基本上都是从大学毕业到学校任教,专业教师往往只有会计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会计实践工作经验;有的实训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特定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训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了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证书而已,实践经验不足。

二、改变会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课前准备充分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学大纲,不能照本宣科。因此,必须对教材中知识点进行再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晰,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难点突出,即指重难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

(二)课中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计应用性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技能,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讲授技能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案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本章节内容的认知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有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动”,并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

三、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同相关学科缺乏整合。目前高校的成本会计课程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为例进行讲解,章节安排主要按照“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其他行业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前沿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的顺序[1]。其中“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部分与相关学科“管理会计”中部分内容相重叠,“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部分与相关学科“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部分内容相重叠等。教学内容的重合一方面导致师资、时间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滞后。现有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主要依赖于黑板板书或者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已经准备好一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及需要布置的作业等资料,即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由于成本会计本身的特殊性:数据多,计算量大且计算较为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不良现象,为避免这些不良教学因素的出现,必须改进现有的理论课教学模式。

(三)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不合理。成本会计实训课是为弥补理论课的不足而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现有的实训课模式紧紧围绕做题而展开,实训课堂按照“教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实训作业,下课学生上交实训作业”这一模式进行,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分析等计算能力,对专业素质的提高几乎没有帮助。要实现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目标,现有的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改进。

二、应用型本科院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为统领,全面提高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培养要求,成本会计作为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满足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科专业性较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内容、实训实践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使得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由于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中部分内容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报表分析相重合,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授课内容进行改进,整合资源。第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现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学生更加清晰成本会计课程所涵盖的内容,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成本会计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由于现有的成本会计授课内容同其他课程相重合,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合议解决教学内容的归属问题:成本会计中“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部分与“管理会计”课程相重合的为“变动成本法”内容,该内容应该归属在“管理会计”中详细讲授;“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部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相重叠内容应归属在“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中讲授;为“成本会计”留下更多时间进行核心内容的解答,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次,按照从易到难的思路,合理安排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方法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将成本会计理论课同其他学科相融合,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1.将Excel运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这种方法减少教师板书内容,更加有效地授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成本会计知识的梳理和掌握;Excel在实际工作中功能非常强大,学生多接触该软件,对以后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3]。2.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成本会计教学中;该方法将成本会计中涉及的大量计算,尽量用图表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费用及成本的核算、归集、分配等程序[4]。3.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合理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

(三)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现有的实训课模式紧紧围绕“做题”而展开,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成本会计理论课的计算能力,不符合实训实践课的目标要求,有些高校热衷于让学生参加实习,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专人指导,实习困难且很难接触到核心岗位。针对以上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成本会计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建成本会计实训实验室,将一个企业完整的成本核算流程涵盖在该实验室中,从采购、生产、运作及销售都严格按照实际的流程进行,与成本核算相关的社会服务部门也要包含在该实验室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的流程。通过这一实训教学模式,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了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核算,同时接触到了成本会计的核心业务,提高了专业素质,培养了综合能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富生,黎来芳,张敏.成本会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长江师范学院网站http:///.

[3]邹冉.基于Excel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J].财会月刊,2012(08).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讨论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组织层次,以现行国内外会计专业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有关读物所涉及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按其内容组合方式进行了结构特点的比较分析,并在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就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应涉及的研讨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

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转贴于中国(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美]斯洛德,克拉克,卡西,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模式;社会实践模式;混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85-03

一、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内容容量大、教学课时紧。会计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多数教学容量难以按质量完成。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通常讲授主要章节内容,有些章节少讲或删讲。实验课程有的学生课上完不成,课下完成,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难以保证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

2.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实践资源不均衡。会计专业的学习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目前师生只能在实验室或有限的实践基地教学或实践。缺乏具有真正意义的开放实验室平台,供学生课下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实践学习。

3.对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不高。当前课件单一,没有形成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的应用软件,把会计理论、实践培养与网络教学平台结合教学的院校很少。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1.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混合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在于网络化学习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其中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而混合式学习的说法在80年代已存在,近年随着因特网和e-leanging的普及,国际教育技术界赋予新含义: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ng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指从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视角,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实体教室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虚拟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社会实践的混合模式。优势如下:(1)教学方式灵活多样。(2)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以数字形式整合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信息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及跨学科精品课程,使学习由时空有限至随时随地。(3)体现了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4)学习效果的多向性评价。形成了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

三、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会计本科教育应确立创新思维理念、综合素质理念、信息技术理念、团队合作精神、多元化立体的会计教学理念、国际化教育意识。设计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综合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实践环节、评价形成了新的体系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改革传统会计教学模式,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会计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包括:会计课程体系的完善,根据教学理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多元化、国际化、个性化、微型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即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及实践课。(1)理论课尤其注重会计国际化。在专业选修课中,注重西方会计、比较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报表分析的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会计模式和会计准则、会计国际前沿理论和制度;强化外语教育、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2)开设的课程与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金融类课程的相关。(3)兼顾人文和科学教育。选修课中,精选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信息技术类课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智力、社会责任感及精神价值等方面多元发展。会计专业实践课应突出会计实验课的层次教学,从会计核算到财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与税款缴纳及审计一体化的实验课程的开设;突出仿真与实务演练,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会计教学方法、教材的完善应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模拟、案例、演示、虚拟,情景、网络等多种方法教学。同时,不断充实和更新、丰富教材:如增加双语教材、电子教材、自编的专业特色教材等。

2.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实体教室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模式)。首先,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它是为自主学习或辅助教学而开发的应用软件,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会计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或Internet硬件环境塔建一个虚拟的学习和辅助教学环境,同时对会计核心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以图文并茂进行课件开发。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其次,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10个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会计课程,每门课程以重难点形式开发,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对会计理论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图文并茂形式清晰梳理课程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2)使会计理论课程及扩展资源与网络平台整合。(3)通过实验室开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及特色。该平台界面分为网站首页、课程内容、课程资源、政策信息、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轻松时刻、下载服务、师生在线交流,实验软件等10个功能模块。课程内容模块内有多门实验课程,以动漫、重难点、框架图形式对课程数字化开发,包括每章框架图、重难点分析、目前的政策网站、扩展学习资源、实验习题及答案、实验课程财务软件或网址并通过功能模块实现。特色:(1)是对会计单一实验课程的教材、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的开发。它可开发多种实验课程,同时分别配有实验软件。便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使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实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实现政策信息网上链接,为学生知识的扩展提供便利。(3)在课程资源模块,实验课表网上链接,以了解实验课开设情况。(4)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虚拟的会计实践教学基地。如下图:

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1)虚拟教室教学环境:可以在会计网络学习平台上“课程资源”模块所挂的课程进行直播教学、问题咨询与辅导等教学活动。如:可与目前的开通有关网上视频公开课链接,收看国内外名牌大学名师的有关人文、社会、自然的领域的课程,身临其境听大师们的幽默的精彩的讲课,激发思维灵感。链接网易公开课(HTTP://),至今已收录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幅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的课程。(2)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学生根据网络平台提供的模块功能,按教学要求或提供的课件资源等,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可根据“师生交互平台”模块进行交流。“轻松时刻”提供了名画欣赏及各种高雅音乐,便教师课间播放,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休息;下载服务模块可下载课程任何一部分。“课程内容”模块以图文并茂形式采用动画、双语、框架图、重难点、关键词等方式清晰梳理了会计理论和实验课程的重难点。(3)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小组设计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政策信息”模块(链接目前会计信息网站)及其他模块收集和分析资料,分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学习活动。

3.会计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1)会计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也可建立自己的学习基地或联系相关的单位。如:开办会计事务所。利用高校高级会计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聘请经验丰富的CPA等专业人才开办会计事务所;与会计事务所、企业联合办学;与企业合作开发经济领域的课题,选择定点实践单位。(2)开展第二课堂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验证学生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开展以下实践项目:竞赛类实践;科研学术实践;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其他实践活动等。

五、构建课堂、网络、社会实践一体化评价体系,使会计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高校本科教学的评价以学院、教师、学生为主要评价对象,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的评价。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按会计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学习、社会实践三个模块进行评价。考评比重根据重要性原则设定三个模块所占比例。对教师来说,通过三个模块的考评,督使其增强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开展科研及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给予质量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会计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发挥,有效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同时该模式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理论教学、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学习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把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了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5.

[2]田冠军.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化问题探讨[J].会计教育研究动态,2010,(10):6.

[3]齐宇歆.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理性审视[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25.

[4]潘建华,张国伟,陈义等.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2).

[5]董榕,许玮,张剑平.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及其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2,(2):55.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HE4032)的研究成果

会计理论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教学与研讨;内容;结构;研究

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文化传授、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注重对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与来源结构,强化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教育以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一、我国现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层次划分

会计理论是运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它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它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葛家澍,1998)。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国内各会计院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均设置了会计理论类课程。尽管其课程叫法各异,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而在教学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设为选修课(大多数列为必选课,少数列为任选课),课程名称为《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专题》或者《现代会计理论》,教学时数为30学时左右;硕士生教育中,则均列为学位课程且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一般称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教学时数为40学时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学校是将其设为学位课程,有的则设为考查课,课程名称有的称《高级会计理论研究》,有的则称为《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教学时间有的放在第二学期,有的放在第三学期,教学时数一般为60学时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哪个层次,会计理论课程均属于教学计划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现行主要会计理论类书籍的内容结构分析

尽管学者们普遍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其专业理论素养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内容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上,国内外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市场上较早的会计理论教材当推已故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阎达五(1985)教授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邀请,为适应会计专业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会计理论专题》一书。目前,国内市场上流行的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用的教材与理论论著共有2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16本,它们大致可以分为本科生教材、硕士生教材和社会性理论读物三种类型。

第一,本科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从引进原版教材或者翻译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会计理论》;哈利.J.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1997)所著《会计理论》;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龚凯颂等(2001)编的《会计理论》;卢永华(2000)主编的《广义会计理论》;于玉林、田昆儒(2000)编著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梁毅刚等(2002)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张白玲(1998)主编的《会计基本理论》。

第二,硕士研究生层次教材。它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翻译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和阿迈德·贝克奥伊(2000)所著的《会计理论》。二是国内有关学者组织编写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汤云为与钱逢胜(1997)所著的《会计理论》;葛家澍与林志军(2001)所著的《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于玉林与李端生(2001)主编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第三,理论读物性质的论著。影响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与刘峰(1998)所著《会计大典——会计理论》,陈今池(1998)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阎德玉(2002)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和葛家澍与刘峰(2003)所著《会计理论》。各层次教材的主要内容可比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主要有三本:

(1)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企业管理学教授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该书被称为美国第一本有关会计理论的教科书,由作者分别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了4次修订(第5版系与他人合作),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美国会计教育界专门论述会计理论的唯一教科书。该书于1987年经王澹如等翻译并由立信会计用品社出版,由18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研究法(定义、层次、归纳、演绎、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起源、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的会计思想、19~20世纪初的会计思想、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会计实务);1959年以来会计理论的发展(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会计团体对会计准则发展的贡献);会计概念、计量和会计理论的机制(会计理论的概念、性质、体系、环境假设、目标、计量);财务陈报的收益概念;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财务陈报与物价变动;现金与资金流转;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存货;厂场与设备、购置的和租赁的;折旧;无形资产、非流动资产及递延费用;负债及其权益;业益;股东权益的变动;财务报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迈克尔·G.特尔尼(MichaelG.Tearney)著《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引进1997年原版)。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9章构成:会计理论绪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财务报告规则的经济分析;假定、原则与概念;会计目标;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货与应收账款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养老金会计;租赁会计;对外投资权益;国际会计难题(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进2001年原版)。该书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内容由15章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会计信息运用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收益概念;财务报表:损益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国际会计;营运资金;长期资产:厂场、设备;长期资产:投资与无形资产;长期负债;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并购会计;财务报表的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2.国内本科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国内已经出版本科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较多,但若从其内容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1)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两个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学魏明海、龚凯颂等编的“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材”——《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概述(涵义、功能、体系、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种类、传统方法、创新方法);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类型、特点、制订、评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概述、目标、质量特征、要素、确认与计量);收益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财务报告理论(体系、基本报表、表外披露、未来发展);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实证理论内容);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实证理论内容);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

(2)会计理论教材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审计三个部分。譬如,由厦门大学卢永华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广义会计理论》,由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涉及财务会计理论(7章)、管理会计理论(3章)与审计理论(3章)三个大的部分。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理论概述(作用、环境、研究方法)、会计理论发展简史(中国、西方、发展的启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西方的概念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比较)、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目标)、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财务报告理论(财务报告、历史演变、未来展望)和会计规范理论(基本理论、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中国现状)共7章。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包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3章。审计理论主要包含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与广义会计理论结构3章。

(3)会计理论教材包括基础性理论专题。譬如,由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田昆儒编著,并由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计基础理论概述》。该书主要涉及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环境、性质)、会计理论的特征与体系、现代会计的形成及其特征、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大会计科学在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在于创新等18章。

(4)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兼顾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石家庄经济学院梁毅刚等编的《会计理论专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设有会计及会计理论(涵义、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演变(古代、近代、现代)、会计理论的结构(目标、假设、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的体系与结构、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等20章。另外还有附录,含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5)会计理论教材以财务会计理论为主,适当涉及其他会计理论的内容。譬如,由集美大学张白玲主编、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会计基本理论》一书,就设有绪论(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理论体系、本质、目标、假设、职能)、会计要素理论(六大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资产计价理论、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财务报告理论(目标、质量特征、基本报表、其他报告)、物价变动会计理论、会计环境理论(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理论的新领域(金融工具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等10章。

3.港台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笔者于2001年、2003年访问台湾有关大学期间,曾与相关院校会计理论课程的专业进行过交流,并多次访问有关院校的网站,发现台湾高校会计专业本科生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基本上与美国的内容一致。

(二)研究生层次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1.国外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目前,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教材主要有两本:

(1)《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著名的会计学教授威廉姆·R·司可脱(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讲授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讲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本专著,主要是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会计理论界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问题所形成的理论结论为基础而编成的一本论著,于1999年出版。该书于2000年由陈汉文组织翻译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其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中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一种政治问题。

(2)《会计理论》(AccountingTheory)。该书由美国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学阿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贝克奥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订了3次,在我国有两个翻译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杨进等译,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钱逢胜等译,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四个部分计16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历史和发展;会计的性质与用途;构建会计理论的传统方法;构建会计理论的规范方法;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框架;会计理论的结构;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会计的研究视角;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现时价值会计;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各种资产计价和收益模式;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国际会计。

2.国内研究生层次的会计理论教材(3本)。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类:

(1)包容了西方会计理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两本:一是汤云为、钱逢胜著的《会计理论》。该书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体系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接近。全书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定义、方法、分类、检验);会计与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古代、近代、现代);会计规范和对会计原则的探索;财务会计的理论结构(构成、使用者、目标、质量特征、要素、假设、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量;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资产及其计量;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存货;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负债及其计量;所有者权益及其计量;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现时价值会计;实证会计。

二是葛家澍、林志军著的“会计研究生系列教材”——《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该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的改进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荐教材。该书的体系较具代表性,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6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会计的演变(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财务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性质、研究方法论、理论验证);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假设、原则、准则的制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性质、发展、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确认与计量);实证会计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原理(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流动资产及其计价;长期资产与无形资产及其计价;负债及其确认与计量;业益及其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与收益确定;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基本报表、其他手段);现金与现金流量表;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国际会计协调等。

(2)包容了会计理论的主要基本问题。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编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该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教材。全书共组合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发展的动因;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体系;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会计目标;会计行为规范;会计现代化;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中国特色;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学发展趋势等。

(三)一般读物型会计理论论著的结构与内容

1.专著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葛家澍、刘峰著的《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一书,该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研究生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涵义(概念、作用、内容、结构);会计理论的演变(复式簿记时期、产业革命时期、探索、体系形成);会计研究的不同方法与流派(方法论、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会计的定义及争论(西方、我国);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概述、发展、产生背景、现状分析);财务会计的目标与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理论研究;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计量原理与模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评价;会计准则的性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分析;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与未来(现行体系、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2.普及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是陈今池编著的《现代会计理论》,该书由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纳入“立信会计丛书”出版。此前该书曾先后以《西方现代会计理论》(1988版)和《现代会计理论概论》(1992版)出版两次,该书也被国内多所院校指定为硕士生层次及本科生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参考读物。全书的1998年版共组合为18章与一个附录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会计职能与范围、会计理论性质、研究方法);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起源、发展停滞、近代会计理论发展、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的结构与内容(基本结构、目标、假设、概念、原则);传统会计的特点和报表结构;主要会计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收益的计量;收入确认与费用配比;资产计价;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负债与业主产权;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国际会计;附录: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3.专论性的会计理论读物。影响较大的有阎德玉主编的《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该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近年(2002~2005)来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参考教材与研究生教学参考资料。该书共设15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导论(概念、功能、内容、发展、体系);财务会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的定义、性质、对象、资金、职能、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特点、趋势);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研究(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准则的性质、结构与内容;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研究;财务报表理论研究(概述、产生与发展、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现行矛盾);我国会计改革和理论与实践;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其他相关法规);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除此之外,其他有影响的论著主要有: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2001),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2002)以及阎德玉等(1992)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等,但在内容结构上大同小异。

(四)现有会计理论教材及论著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述16本会计理论教材或者理论读物,在内容设计上既有个性的设计,也有共性的内容。个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每个专题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层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内容结构体系。共性内容则可以划分为会计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财务报告理论问题、会计准则及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特殊业务会计专门理论问题、会计领域其他专题理论问题、管理会计理论问题和审计理论问题等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别教材还设有附录。笔者通过对其所涉及会计理论基本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基础知识(涵义、性质、功能、范围、内容、体系、种类、层次、发展、作用、环境、特征等);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论、定义、种类、传统方法、规范方法、创新方法、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检验、事项法与行为法,预测方法与实证方法等);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其他流派)。

2.会计理论及历史发展问题,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理想环境中的会计;现代会计的形成、演变及其特征(19世纪前会计发展、19~20世纪初的会计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会计发展);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会计理论起源,古代会计理论,近代会计理论——借贷记账理论、17~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会计理论、19~20世纪初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理论发展——1930年以前的会计思想、20世纪30年代后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理论、1959年以前会计理论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会计组织的结构与发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现在,AICPA、FASB、SEC、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概况、特点与趋势(计划经济时期、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动因、创新、趋势、大会计科学)。

3.基础性会计理论问题,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的结构与要素(概念、假设、目标、原则、程序与方法、狭义与广义的结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概述、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分析、性质、目标、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我国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西方及中国对会计的定义、会计系统、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理论体系、会计管理理论体系、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六大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学、会计定位、会计结构);中国的理论体系及与西方的比较。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问题,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确认理论(涵义、特点、标准、原则);会计计量理论(涵义、特点、属性、单位、模式);资产及其计价理论(涵义、性质、分类、目的、基础),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收益概念、计量原理与确认模式,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与资金流转5.财务报告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涵义、性质、内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与伦理责任、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基本理论(概述、产生与发展、财务报告、目标、质量特征、历史演变、现行体系结构);基本财务报表的理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报表、表外披露);现行财务报表的体系(现行体系、现行矛盾、美国的改进、英国的改进、IASC的改进、未来发展)。

6.会计准则及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理论问题,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准则基本问题研究(概念、性质、内容、体系、结构);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产生、发展、组织、类型、内容、结构特点、制订、评价);会计准则产生与发展(美国、中国、IASC、各国发展);会计准则制订的相关问题(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定、统一会计制度研究、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国家特色等,制定的经济后果与政治后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研究(机构、人员、程序、范围);会计规范理论(概念、原则、基本理论、会计法规、职业道德、证券市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规范、中国研究现状);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概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其他相关法规)。

7.特殊业务会计专门性理论问题,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所得税会计,石油与天然气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和并购会计。

8.会计领域其他专题性理论问题,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当代会计职业的背景;有效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含量,契约关系与经理会计行为,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与计量观,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会计中的公允、披露及未来趋势;实证会计研究及理论(发展、基础概念、结论、评析);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与物价变动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时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国际会计(外币交易、国家比较、国际协调),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增值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会计环境理论,会计模式理论(概述、世界会计模式、中国会计模式),会计方法,会计现代化,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中国特色与国际会计协调;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计环境、规范体系、服务行业、会计人员、会计教育),知识经济与会计。

9.管理会计理论问题,有2本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计算与控制理论(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原理、新领域);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基本理论、相关学科、前沿领域);中西管理会计理论比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比较。

10.审计理论问题,有1本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定义、环境、目标、证据、判断、准则);中西审计理论比较等。

此外,还有两本设有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学家、专业团体、重要文献等。

三、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内容设计

(一)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内容

综上分析可见,会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与研讨。但是应当如何区分与协调不同层次的重点内容,以减少重复并提高教学效果,则需要专门研究如下问题。首先,是不同层次的会计理论课程应当讲到什么程度?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应有多大?内容应有多深?知识面多广?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内容如何组织?涉及的机构、组织、规范、杂志、学人、文献和观点如何组合?是否只讲西方财务会计理论?是否只讲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否需要讲?第三,教学方式如何组织?是否只让学生分组讨论已经形成的论文即可?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需要系统介绍某些知识?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识供给来刺激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的广度、深度与对研究方法论的掌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围上,需要适当宽泛而不宜过于狭窄,不宜让学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应当考虑会计理论的点(专业)—线(发展线索)—面(知识)。在内容上也需要兼顾相关内容,如会计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会计法制规范发展的主要线索和会计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线索等。

因此,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即需要针对不同层次而适当体现差别。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以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的知识点为基础来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以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能力。在“点”的明确要求下,教学中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专业知识点。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注重理解与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的线索,在“线”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认识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地位为基础,以西方会计理论特别是以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研讨为核心向外延伸,同时需要兼顾中西方的会计理论问题并体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博士研究生会计理论研讨的重点,要放在广博的知识掌握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有效运用上,即在“面”要广博的要求下,应当以研读经典文献、研讨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会计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为基础,以了解学科交叉与渗透发展动向为基础,以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思维和认识为目标,故需要广涉中西方的会计理论文献并独立进行分析、梳理与加工。

(二)不同层次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

1.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本科阶段《会计理论专题》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前几学期所学会计主干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来的会计专业实践中运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向学生适当介绍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知识,以拓宽其专业理论的知识面。因此,在内容的组合上,就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主要会计理论(特别是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认识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对前导会计课程所学专业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已不满足于本科层次的知识学习,而积极投身于“考研”的队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学历教育层次规模的急剧扩张,而教学资源的增长相对滞后,若把会计理论课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会使研究生教育压力过重,故可以考虑把一些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划入前一教学阶段,以减轻研究生教育的压力。以此认识为基础,可以考虑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会计及其理论发展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介绍会计及其理论有关发展阶段的特点、成就、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在范围上要兼顾中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适当介绍会计科学发展新领域的知识,如相关新学科的简介等。二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所涉及专业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系统的结构与运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与方法、财务报告的结构与编制等方面的理论要点,并注重与前导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三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是结合中国会计改革的现实,介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四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基本学术规范与论文结构要素等专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并适当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步训练与指导,以便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另外,还有其他相关会计理论知识。

2.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设计。硕士研究生阶段《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并互相研讨会计理论知识。但目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结构上比较复杂,不仅学生毕业的本科院校有不同专业优势(理、工、农、医、文、经、管),而且学生本身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理、工、农、医、文、经、管)、不同的专业经历(应届、往届与多年在职)和不同的学业经历(中专、专科、本科),这就给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会计理论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面,还要注重理论的一定深度,更要考虑教学对象会计理论知识甚至是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以考虑将教学研讨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及其理论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讨会计及其理论相关发展阶段的特点、重要学者与重要文献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在范围上以西方为主。二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研究。主要是研讨FSAB的财务概念结构。三是会计准则的发展、结构与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是以研讨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为主线,同时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相关现实理论问题。四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理论以及资产计价理论和收益决定理论等问题;研讨财务报告理论的演变、现时若干问题(内容、结构等)与未来发展变化(内容、方式与形式等)等。五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主要研讨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成果及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六是中国会计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主要研讨中国会计改革进程中有关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监管体系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等专题性理论问题。七是会计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八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与学术规范的知识与运用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的会计理论问题。

3.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研讨的基本范围设计。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会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研讨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会计研究方法论及其会计理论发展规律。重点是通过对会计理论发展不同时期经典文献的研读,让学生能够把握会计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认识会计理论学术流派的形成基础,认识会计理论分支学科的形成环境与学科发展环境,掌握主要会计理论分支的核心观点,对现时会计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认识,为在会计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要求可以归纳为:认识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法,追索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弄清不同流派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运用会计理论创新的研究方法。基于上述认识基础,故可考虑将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思维逻辑与认识论研究。可主要涉及:科学理论研究与思维模式;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方法体系;会计科学的学科地位与发展;会计科学研究的要素结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步骤;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著研讨。二是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变迁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阶段划分;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实证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及其特点;现时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选择与研究方法运用问题;关于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三是西方会计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四是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主要涉及:发展阶段与特点研究;著名学者研究;经典文献研读。五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学术派别研究。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学说、流派和学派的特点:譬如,与会计本质认识有关的会计工具说、会计艺术说、会计信息系统说、会计管理活动说、会计控制(受托责任)说等;与会计行为认识有关的组织会计说、行为会计说、产权会计说、会计契约说等;与会计记录原理研究有关的静态会计说、拟人会计说、动态会计说等;与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思维模式有关的归纳会计学派、演绎会计学派、实证会计学派等;与会计理论体系内容有关的规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等;与专项理论研究有关的事项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是会计科学理论的交叉发展研究。可主要涉及: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管理思想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法学理论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科学技术创新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其他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会计科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研究。七是会计学博士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选题动态、开题要求(文献回顾)、准备(资料、数据、初步分析)、写作(学术规范)、答辩及成果(前期、中期、后期)等。八是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相关问题研讨。可主要涉及:会计科学研究课题的发现与路径设计;科研课题研究申请书的编制、科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编制、科研课题的调查(调查问卷、调查量表、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科研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科研课题的后续发展(论文、著作、报奖、申报新的课题)等。另外,还有其他相关问题研讨。

【主要参考文献】

[1][加拿大]威廉姆.R.司可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美]阿迈德.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等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

[4][美]哈利.I.渥克,迈克尔.G.特尔尼,著.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美]斯洛德,克拉克,卡西,著.财务会计理论与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6][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1946).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陈今池,编著.现代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8]方正生.会计理论问题.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葛家澍,林志军著.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0]葛家澍,刘峰,著.中国会计大典——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1]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葛家澍,杜兴强,等著.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梁毅刚,等.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4]廖洪,著.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5]孙芳城,等著.比较财务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16]李孝林,等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17]卢永华,主编.广义会计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8]汤云为,钱逢胜,著.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19]魏明海,龚凯颂,等编.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0]阎达五,著.会计理论专题.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21]阎德玉,等著.现代会计理论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2]阎德玉,主编.会计理论比较与评析.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3]于玉林,李端生,主编.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4]于玉林,田昆儒,编著.会计基础理论概述.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上一篇:财务账户管理范文 下一篇:民间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