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3-02 00:32:47

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上的一种无形经济,它要求会计核算上应包括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与开发会计等,因此,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内容应做相应的调整与创新。

一、会计原则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7、对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核算、监督。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使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在会谈化。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基础;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

一、政府会计基础理论分析

(一)政府会计的界定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会计的内涵也有一定差别。本文将政府会计界定为是一门用于确认、计量、记录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的情况,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专门会计。

(二)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的业务活动可分为、商业活动和信托活动三类。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应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主。不同的政府业务活动对会计系统所期望达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因此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也应从政府业务活动的特点方面来进行考虑。的计量和报告重点是本期财务资源的来源、使用和余额;商业活动的计量和报告重点集中于运营收入、净资产的变动、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的流动;而信托活动计量和报告的重点是净资产和净资产的变动。也就是说,商业活动更关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成本等信息,通常不太关注预算比较信息或有关资金流入流出信息。

(三)会计基础与可达到的政府会计目标

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这四种会计基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应的政府会计目标,但是没有哪一种会计基础可以达到所有的政府业务活动。在不同的政府业务活动中使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是最合适的。

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广泛和综合,难以揭示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全貌,不利于正确地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决策和管理,不利于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落实。然而,收付实现制基础在证实是否遵守支出授权以及是否遵守其他法律和合同的要求时,是一种有效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对于确保政府按规范行政程序运作,防止腐败和浪费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合适的。

在以资产管理、成本效率和成本补偿作为标准来评价主体业绩时,权责发生制基础是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但如果确定其他业绩标准更加重要,那么权责发生制基础可能就不是最合适的会计基础。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以收入满足支出的程度来计量财务成果,是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因为它直接与未来的收入需求相关,与政府筹集资金以偿付负债的能力相关。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于制定计划来说也是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因为它将重点放在现金需求和筹资需求上。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主要缺点是它不能提供计量业绩时需要的成本信息,因为它不确认长期资产,也不将长期资产的成本分配于使用这些资产的期间。

二、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

我国政府会计采用的记账基础都是收付实现制,在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

1.中央政府中、长期国债带来的隐性债务问题

在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下,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的行为与偿还利息的责任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使得本届政府的举债带来了下届或更多届政府的本息支出,本届政府形成的债务不由本届政府偿还而是转嫁给以后的政府。现有财政支出核算不能反映、核算和分摊未来的债务负担,因而不能预防财政风险,不能对以往发行国债给每个财政年度带来的政府财政支出负担进行充分、详实的披露,也不能对当期发行国债的远期负担进行合理分摊和计算,所以无法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给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

2.社会保险基金领域的潜在财政风险问题

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是社会保险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在一些人口平均年龄较低和缴费情况良好的地区,公民的社保意识强烈,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充裕,社保基金的收入远大于支出,形成大量的结余。但实际上,这种结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当期应计、需在未来财政年度中陆续支付的费用。由于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使得总预算会计既不能正确反映政府未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可能发生的支出,也不能在当期预提未来年度将要支出的费用准备。养老保险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届时社会保险将承担大量负债,爆发养老金支付危机。

3.政府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问题

近年来,地方政府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一部分建设资金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政府担保举借的,还有借用世界银行贷款,以及近几年的国债转贷项目等,最终都要由财政来偿还,已经形成政府债务及或有负债。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如实地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从而不自觉地夸大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对政府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政府强化财政风险意识,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二)年终结余失真

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安排,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情况。按照现有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政府预算会计年底的决算账面上会出现结余现象,这部分结余实际上是应付未付的款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结余,如此导致了“实际赤字,账面结余”现象的出现,难以正确反映政府财力的运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三)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核算

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收付为标准入账,记录的收益便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记录的费用也不能正确反映当期业务活动所支付的代价。收付实现制下所反映的现金收支与收入、费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合理地分配政府部门为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费用,难以对政府各部门的产出进行费用核算,不能适应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政府职能转变后的需要。

三、改进我国政府会计基础的对策

(一)综合运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政府预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政府的商业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是合适的。对于,权责发生制能完全满足其报告目标,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也基本上能满足其报告目标。对于商业型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对于政务型活动,中期目标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长期目标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鉴于预算和预算会计的重要性及其在确保公共资源安全完整中的作用,预算基础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提供准确的财务业绩、运营业绩和成本信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便帮助政府做出合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决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综合运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综合反映政府全貌,达到政府财务报告目标。

(二)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部分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然后进行全方面的准备,为进一步推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从国外大多数国家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应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地开展。具体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由目前的收付实现制过渡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第二步,当条件成熟时,再由修正的收付实现制逐步扩展为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向权责发生制转变过程的成功

会计基础作为整个会计制度的基石,动摇它势必带来整个会计制度的变革,因此要进行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1.理论研究

首先是对我国经济环境以及公共财政改革所引起的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定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改革的程度和层次的需求。其次是对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确立政府会计概念建立政府会计理论体系,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是运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前提。最后,对预算会计、报告和预算存在的、源于收付实现制基础本身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以确定这些不适应之处和本身具有的弱势是否可以通过转向权责发生制基础来解决。

2.政府和文化层面支持

向权责发生制成功转型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部门组织结构、清晰的行为责任划分和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新基础下的管理流程。权责发生制的实施,需要对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管理者甚至决策者进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促进政府机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政府财务核算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3.法律保障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假设;影响因素

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根据商务部新闻会上数据,2016年1月份,网络零售企业销售额增34.5%。2015年3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署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并颁发了向财税、金融和人才等方面倾斜的发展政策。本文就会计基础理论的会计假设方面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二、“互联网+”对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企业经营活动依托在网络平台,经营活动和资金流动可以在瞬间完成,在交易完成后可以立即解散,对经营效益可以立时清算,所以“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活动动态性很强。互联网提供日新月异的信息收集、提供技术,使财务静态核算走向动态核算,传统的会计假设提供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

(一)会计主体

企业选择在互联网载体平台进行经营活动,企业财务活动具有虚拟或临时合作体的特点,会计主体规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具体内容具有固定性,在互联网平台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模糊、多元化,进而使会计主体被快速的重构或解散,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报告可理解性较差。所以,互联网企业会计主体核算,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互联网交易活动的合作体假设代替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

(二)货币计量

互联网经济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备流动性强和范围广的特点,交易主体虚拟性强,在非实体形态下产生的虚拟货币电子交易,使得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货币风险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活动,出现了多种支付平台,支撑交易双方的资金流动,目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网上银行(中国银联)、支付宝(阿里巴巴)、财付通(腾讯)、百付宝(百度)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虚拟货币与实体货币进行双向兑换,也能购买实物商品,具备了实体货币的职能。电子货币,流通量取决于企业业务需求,国家无法在存款准备金或贴现等手段进行调节,所以网络平台交易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具备货币计量稳定性低和风险高的特点。所以,在无纸化的虚拟交易的环境下,在电子货币代替传统货币计量的趋势下,需要明确电子货币计量的确认方法、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的管理和建立支付行业准入制度和规范,提高关于货币计量方面的会计信息报告质量。

(三)会计分期

传统会计分期属于人为划分会计期间,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互联网经济交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生效,会计主体持续的时间不再人为限定,因为互联网交易活动具备瞬间性,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财务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为了适应互联网经济交易活动的多变性和瞬间性,会计软件的开发应尽快结合网络经济财务活动特点,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引入实时财务报告和短期项目,以交易期作为会计报告期等新的补充假设作为其拓展。结合网络平台,使企业的业务部门和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实时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解决传统会计分期假设下信息获取不及时的缺点,便于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动态,利于做出决策。

(四)持续经营

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要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一直经营下去,互联网经济活动是众多企业依据自身的业务和条件在形成的临时结盟体,互联网企业的生命周期不稳定,会计主体核算多变性,经营时间与持续经营的假设差距较大。互联网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风险性决定了其持续经营时间难以确定,在条件有限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自身经营能力进行充分评价,对现有的经营规模和状况,在财务报告予以充分披露。在互联网经济活动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会计核算产生新的领域,如电子商务会计、网络安全会计等;互联网平台也使会计核算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经济活动加强,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加强趋同,对互联网会计的核算,要求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准则和制度上要明确规定行业行为规范,以适应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薇.分析中国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思路[J].甘肃众横科技,2011,03:80-82.

[2]黄宏.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和对策[J].财经界,2015,06:216.

[3]王晓羽.浅谈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5,08:44-45.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努力提高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学术界的会计理论影响力。本文主要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基础理论上所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会计的基础理论、性质、特点、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7、对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核算、监督。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计算机处理环境的变化和电子交易形式的出现,建立基于网络化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已是时代使然。在这个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中,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在会谈化。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7篇

裘教授的这部著作共包括十三章,分别剖析和研究了会计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质、会计理论体系与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部控制、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账、会计报告、资本及资本保全、会计研究方法等财务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是一套根源于概念框架、符合新准则规范、能满足初学者需要的全新组合。

具体而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这部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部著作体现了会计的国际趋同。该著作密切关注IASC和FASB的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并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新规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研究。尤其在1999年IASC改组,并于2001年成立IASB后,IASB与FASB的相互关系转暖,并于2002年10月签订Norwalk协议书,提出了趋同规划,在企业合并、收入确认等项目共同合作;随后双方成立联合议事日程委员会(Joint Agenda Committee),协调议论同一议题的日程表,每年集会两次。双方鉴于概念框架(cF)在制订、理解准则的长期重要作用,FASB与IASB协商决定在改进各自现有的框架(cF)的基础上,联合致力于制定一份完整的、内在一致的双方趋同概念框架,以取代各自目前的框架(CF)。裘教授认为这将为原则导向、内在一致、国际趋同概念框架的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坚实的基础。2008年5月,双方联合了《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征求意见稿)的阶段成果,闪耀着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光明前途。《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这部著作对财务会计问题的研究始终把握会计的国际发展脉搏,视野开阔、高瞻远瞩。例如,财务报告目标两大学派及其融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和计量属性、会计准则具体项目的国际比较研究。其内容独特、观点新颖。

第二,这部著作每一章内容的论述都显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并最终落实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之中。例如,在论述我国企业会计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中,有力地驳斥了我国经济论坛上曾流传的一种观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与企业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企业无须向政府提供会计信息。裘教授明确指出为了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了公平和效率,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督管理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应该属于首位的、重要的、涉及公众利益的信息,企业财务报告应该满足政府的需要。又如,裘教授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现代企业资本保全,也就是要求保值增值,并论述了资本保全理论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介绍实证会计理论时,裘教授强调搞实证研究也要走自己的路,选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课题,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已经研究的课题,而且必须与我国当前的规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这部著作的内容集约不繁、言简意赅、少而精炼。全书仅用约20万字,但基本涵盖了财务会计的所有基础理论问题,内容全面,论述深入。裘教授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探讨现代会计的实质。得出的结论:在观念上综合地反映并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或簿记),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并运用信息概念和信息观点,雄辩有力地论证了会计系统的系统运动就是信息流程,并进一步推出属于现代信息科学和技术的现代会计,也可以视为第一生产力。在会计记账一章仅用万余字就完整地介绍了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第四,这部著作体现了当前财务会计的热点问题。在论及到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裘教授揭示了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美元资产证券化、资本化的过度膨胀,即美国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并提醒人们:没有实体经济基础和过度杠杆化的衍生市场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进一步,在列报时,裘教授认为由于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属高风险项目,为了有利于警示和监管,宜把“金融资产”集中专项列于资产负债表的前端,其下为“非金融资产”,它可再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而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根据2009年G20伦敦峰会的倡议,提出简化的建议,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类;负债方同样首先列报“金融负债”,下为“非金融负债”,非金融负债再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鉴于在防风险、反欺诈,提高效率、增长效果的重要作用,裘教授对自2009年7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了评介,最后还告诫人们,一项制度和规范不能填补谦虚谨慎的缺失,更不能代替道德品质的思想教育。此外,还对当前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问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基础理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07-04

公允价值计量是到目前为止最接近科学计量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模式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反映走向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态反映是会计计量史上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汉语中公允有公众许可、公众认可、公众接受之意,英文中公允和公平的词源完全相同,都是“fair”,因而公允价值更接近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

一、公允价值会计是唯一科学的计价方式

历史成本计量是当代会计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会计理论在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等诸多方面显现出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而这些几乎都可以归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仅是一种静态反映。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史上的革命,是一种动态反映观。可以说,只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才是科学的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强调动态反映的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的计量摒弃了账面价值静态不变的反映方式,坚持进行动态反映。这一变革,要求计量要素初始计量之后,还要在报告时点用现行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动态反映的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以真实反映为目的的计量模式

由于物价变动的缘故,资产的实际价值往往和过去交易发生的历史成本之间出现差距。使账面资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财务状况,要真实反映必须在报告时点按市价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会计就是这样的计量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以会计计量为核心的,通过用计量时点的物价动态反映资产价值并确认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的一种计量方式。

(三)公允价值会计是一种重计量轻摊派的计量模式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计价和收益的确认都靠会计计量。资产通过后续计量反映报告时点的真实价值,收益也通过后续计量将未实现的收益在报表中反映。与历史成本模式下强调实现原则、奉行摊配的收入和成本的配比不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是不会出现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割裂、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背离的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钩稽关系将更加稳固。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区别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产生的直接诱因是金融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其交易和事项大多数并没有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其进行计量,也就无法进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物价变动,物价变动使传统的会计收益越来越偏离经济学上的真实收益,不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不符合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一)会计目标不同

FASB与IASB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实现财务报告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现代会计这个会计目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太合适。首先,从逻辑上看,“决策有用观”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工作成果的好坏,只能由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得科学与否和会计工作的质量优劣来保证,不能由信息使用者“有没有用”来检验。其次,从实际工作中看,会计信息使用者,有很多种类,诸如投资者、债权人、有关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企业职工、材料供应商、商品销售商、证券交易所、 经济研究所、新闻媒体等。即便是只有一类信息使用者,比如投资者,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个性偏好、理解能力、自身实力的不同而产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第一质量特征并将其原则化,这一标准常常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处于相关性与可靠性难以决断的尴尬境地,往往为了相关性牺牲可靠性,为了可靠又顾不得相关。最后,从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来看,没有哪一个审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做出“决策有用性”的审计结论,审计师从来只是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等做出结论,真实的会计信息自然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要及时反映会计主体资产及负债等要素的价值变动,并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将原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用报告时点的市场价值进行动态计量,使会计各要素的账面价值与报告时点上的实际市场价值始终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真正的如实反映。历史成本是以真实的原始凭证为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计量提供了可靠性的保证,但这仅能表示账面成本的静态真实,账面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时点的公允价值,如果还用账面价格反映资产现值就是不真实的反映。这种信息是历史可靠而现实不可靠,是一种机械程序的真实,其后果是结果不真实。

(二)资产(负债)与收益(费用)定义不同

现代会计将资产定义为:“由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资产涵盖的时间实际上是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资产的形成是过去交易的,又是现在拥有和控制的,还是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我们知道资产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是静态的、时点的会计报表,这两者是矛盾的。其实,资产这个定义,一方面是为了和会计“决策有用观”的目标相呼应,“决策有用观”这个目标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面向未来;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可验证性,强调历史成本计量,以原始凭证作为可验证的保障。

现代会计将收入定义为:“由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将费用定义为:“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出。”这两个定义里都隐含着“已形成”“已发生”概念,同资产、负债概念里的“过去交易形成”意思一样,反映的是由历史成本计量的可以由会计凭证保障可验证的信息。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引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兴起,但会计要素定义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产物,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后对基础会计理论并没有全面反思,而是采用渐近式的改变、修修补补的完善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都采用了回避矛盾的方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金融衍生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经济实体的金融资产且形成另一个经济实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其余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也都以合约权利定义资产、合约义务定义负债和权益,定义反映了金融工具合约的本质属性。对于和历史成本计量冲突的部分,这些定义都绕过了,比如资产和负债定义里的“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这一界定条件。结合FASB和IASC的定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也采取要相似地绕过了“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这一条件的做法。但定义中多出了“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这一条件,将交易的时间拉到未来,这就明显造成了与资产和负债定义里强调的“过去交易事项”形成的条件相抵触。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而未实现损益显然不符合收入(费用)要素定义中隐含“已形成”“已发生”概念。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出现要求会计要素概念在时间上进行修正,不然会计理论中就会出现要素定义和要素具体内容含义相抵触的现象。

(三)会计利润的含义不同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只有在物价稳定前提下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才一致。借贷记账法的设计依靠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确定会计期间的收益,资产用交易实际发生的历史成本计量并保持不变,用原始凭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费用、成本是摊派的结果,而资产负债表最终反映的是资产的摊余价值。可举例说明:

假如,某企业年初库存商品账面价值 100 000 元,年初商品的实际价值也是100 000元,同时该企业年初负债为30 000元,所有者权益为 70 000 元。

假定该企业本年度销售了库存商品40%,销售价格70 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年末剩余商品60%,如果商品年末与年初价格不变(不考虑所得税)。

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该企业反映资产计价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确认的利润表如下(见表1、表2 和下页表3)。

在这一计量模式中,本年实现利润30 000元,与当年净资产增加额一致,也就是说,通过资产负债表(实账户体系)可以计算利润,资产年末减年初的差就是本年利润,通过收益表(虚账户体系)也可以计算本年利润,两者是一致的,解释了利润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过程,这两张表就形成了严密的钩稽关系。但这种严密的钩稽关系存在的前提是资产的价格年初、年末保持恒定不变(账面历史成本不变),资产价格一旦发生变化,两张表上的利润的钩稽关系就不存在,这就是历史成计价模式的脆弱性。当在物价变动下,资产的价格肯定会发生变化,资产一变,我们实账户上还按账面价值反映总额,这个数据就成了无用的数据,如果资产动态地按市场价反映,又不能和收益表形成对应关系,就形成了会计利润和真实财富增值(经济利润)的背离。

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要求在每个计量时点上,对要求计量的资产(或其他要素)都按计量时点对该资产(或其他要素)实际价值确定该资产(或其他要素)的价格(计量时点的市场价格),进而确定该期间的收益。仍以上例为例:

假如当年销售发生时,库存商品价值已上涨10%,所以该时点上商品增值为100 000×10%=10 000元,存货总价值110 000元;实现销售收入70 000元,销售了40%的商品,销售成本应为110 000×40%=44 000元;年末结余商品价值为100 000×60%×(1+20%)=72 000元(存货至年末又增值10%);其反映收益确认的利润表和年末反映资产计价的资产负债表(见表4和表5)。

以上是以公允价值计价计算的会计利润,由于坚持了计量时点资产按市价计价,从而保证了资产计价和实际价值一致,也保证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一致。这样在物价变动下,即使资产价格发生了变化,两张表上的利润的钩稽关系还存在,这就防止了历史成计价模式下会计计量的脆弱性,保证会计报表永远报告有用的数据。

三、基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基础理论反思

公允价值计量使会计计量开始走上科学的计量道路,是对原有的历史成本会计理论的颠覆,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运用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会计的本质

关于对会计本质的讨论,西方会计界经历了这样几个历程:20世纪30年代,会计界普遍认为,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交易事项并报告、解释的一门艺术;20世纪50年代,“工具论”和“方法论”占主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在西方会计理论界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百度百科)。

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有两种最主要的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余绪缨、葛家澍教授。但会计的本质不会由于人们的争论而改变,从国际流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就可以看出,它通过设计出的一系列专门的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分类计量出各要素的价格,真实且准确地反映出报告时点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因此,会计的本质实际上是计算利润的工具,而用这种工具计算出的利润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必须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会计的目标

FASB与IASB联合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提出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目标是提供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及其他信贷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里将财务会计目标表述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中可以看出,决策有用观(包含受托责任观)作为会计目标已成为会计界主流观点被大家接受并被国际化、原则化。

如前所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应该是由这个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会计人员工作的质量来保障,不能由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出来。会计实质就是一个收益确认的工具,只需要核算会计数据是否真实,确保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达到一致,其会计的目标就达到了,真实的数据就是决策有用的数据。公允价值会计用动态的反映观,各会计要素不仅要通过初始计量反映在账面上,还要在报告时点进行后续计量,用当时的市价动态反映,收益确认也要包含与资产溢价有关的未实现的收益,其目标就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

(三)会计要素的分类是否科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概念是:“会计要素是根据会计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基本准则还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侧重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要素。

静态三要素的定义使会计主体出现了二元化。从上述要素的概念可以看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对象则是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显然这个资金运动只能是特定经济实体的,不可能是其他经济实体的资金运动。准则在界定静态三要素的定义时,资产定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负债定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过去交易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定义的主体是所有者(所有者享有的剩余利益)。动态三要素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如果按照经济利益的流向分类的,那么收入为流入、费用就是流出了,利润中就既有了流入又有了流出,显然不合适。若假定划分依据为产生的原因,即是否由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则收入、费用属于日常活动中产生,但利润中既包含了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也包含了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部分。可见,没有划分依据。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是两个独立的要素,但所有者权益包含了利润。两个存在种属关系的概念同时被划分到会计要素这一概念里是自相矛盾的,也是概念外延划分规则所不允许的。

(四)会计的确认标准是否合理

公允价值兴起的直接动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但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中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绕过了资产和负债“由过去交易事项形成”这一重要界定条件。公允价值计量还增加了未实现损益的确认,而未实现损益也不符合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中隐含的“已形成”“已发生”条件,显然对公允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以上会计确认条件中的“定义性”。

FASB在SFAS157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所以,为确定经济主体所持有的、并不实际参与市场交易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必须假设主体以资产卖方或负债转让方的身份,将资产提交市场进行交易(虚拟交易),以确定其计量日的现行市价(市场参与提供)。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依赖“虚拟交易”和“市场参与者”。“虚拟交易”除了不能验证外,还存在不确定性,这样对公允价值确认又违背了会计确认条件中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论

当代会计普遍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理论。这一理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逻辑性不强,不能形成一个科学体系;二是历史成本计量的静态反映在物价变动较快的现实下失去了真实性。我们常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就是指随着新事物的出现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得要跟得上,会计准则也必须随新经济事项的需求而变更。而会计政策的变更都是实务界先出现问题,理论界再研究对策,会计理论就跟着修修补补。其实,如果不把历史成本计量彻底革除掉,就不可能去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许多谬误。反思历史成本计量的理论缺陷,是构建新的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前面的分析,会计理论的构建要遵循“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的思路,每一部分都要进行修改、完善和创新,这样才能形成前后逻辑一致的科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世驰.公允价值计量与动态反映会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FASB,IASB.Exposure draft of an improv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Chapter 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Decision-useful Financial Reporting Information,2008.

[3] 任世驰,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4).

[4] 邓永勤,丁方飞.论会计要素概念的拓展[J].会计研究,201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 邓轶群.企业会计准则的逻辑性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7] 尉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有者权益问题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9篇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指导思想与职能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 米切尔马赫在《成本会计为管理创造价值》中对责任会计进行了描述,即利用会计进行业绩评价通常被称作责任会计。杰希姆和乔尔西格尔在《财务总监》一文中认为,责任会计是指按各个责任部门来收集和报告收入与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其存在的前提是管理者应对其自身的经营行为、下属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及他们的责任单位的活动负责。罗纳德希尔顿在《管理会计学》中对责任会计也有相应阐述,认为责任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人员为了促进目标一致性,在衡量人员和部门的业绩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概念。毛洪涛(2006)在研究业绩管理会计时认为,责任会计是业绩控制会计的基础,他认为从业绩管理会计的研究分析来看,建立业绩管理会计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的压力以及对一个更加有效的战略执行方法的需要,企业希望通过这个执行方法来增加股东的价值。

责任会计是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作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一,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是管理者提供各责任单位履行其经济责任的会计信息。在分析责任会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责任会计的三个要素即战略目标、目标会计报告及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责任会计系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责任会计是基于绩效管理的视角而建立的会计体系,责任会计具有战略性、人本性和组织性的基本特点;第二,若干责任单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企业整体,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也是企业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责任会计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主动性,以保证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能够顺利完成。由于企业预算的合理分解形成了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因而责任会计在督促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预算的顺利完成。

(二)责任会计的指导思想 一是设计本企业的责任会计体系并建立责任单位。在一般原则指导下,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企业责任会计体系,以落实责任,核算责任过程,加强责任分析,实行责任奖惩等工作,从而加强责任管理,防止隐患,调动可能的积极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实现其社会效应。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内部管理。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对其业绩应承担相应责任。责任会计要求明确责任预算,通过科学系统的责任核算和责任控制,使相关责任人自觉地增强责任意识,调动尽可能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责任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主观意识到责任重大性,是责任落实到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主观上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实施相应的内部管理。因此责任会计的实行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意识,加强各责任单位有关人员自觉履行应尽责任的意识,激励员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的目标。从这个方面来看,责任会计不局限于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行为科学和运筹学为支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应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激发财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效益效率观念。三是责任落实与业绩考核紧密结合。责任核算、分析及奖惩紧密结合;责、权、利及效益紧密结合,促进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这都是责任会计的核心理念。

(三)责任会计的职能 一般情况下,责任会计的职能有以下几方面: (1)预算职能。责任会计的预算职能就是在企业预算的指导下,合理编制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各责任单位的努力目标以及衡量各责任单位工作成果的标准,以确保企业预算得以顺利完成。(2)控制职能。责任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对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事前制定的责任预算进行检验和督促,对发现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各责任单位实现其报告期的预期目标。(3)核算职能。责任会计的核算职能是对责任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算、记录和报告等,并通过一定方式向责任单位负责人和企业管理者反映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完成情况。(4)考核职能。责任会计的考核职能是以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依据,根据责任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工作成果与奖惩制度紧密结合起来。

总体上,责任会计的职能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账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如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等,明确责任指标如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责任会计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预算职能提供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控制职能促使责任单位的工作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核算职能反映责任单位对责任预算的执行结果,考核职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预算,保证责任会计的巩固和发展,为编制新的责任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二、责任会计系统的实施原则

(一)责任会计目标应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责任会计是企业分权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产物,坚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原则,是指企业把一部分经营决策权分配到各责任中心,同时应注意防止各责任中心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偏离企业整体目标而各行其事,应当保证企业上下目标成为一个整体,使分权经营组织形式保持高效率。坚持目标一致性原则能使一个企业所有子单位或责任单位的管理者都努力达到企业最高管理层制定的目标。

(二)责任会计的实施过程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 责任会计的实施,要为每个责任单位明确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的也将会赋予责任单位相应的权利,同时也会为每个责任单位制定业绩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工作主观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总体利益或目标的实现。

(三)责任会计实施应坚持可控性原则 责任会计主要是以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核算其责任成本和产生的效益。各责任单位发生的成本有的是责任单位自身可以控制的,有的则是责任单位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在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仅能考核该责任单位可以控制的成本,其不可控的成本应当不予考核。否则将无法作出合理的评价,以该评价为基础的奖惩办法也不合理。因此构建责任会计系统应当遵循责任成本可控性原则。

(四)责任会计实施应执行反馈性原则责任会计实施过程中,各责任单位预算的执行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馈系统,对执行责任预算的过程进行控制并及时、准确、可靠地反馈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使各责任单位不仅能很好地完善记录,建立并执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能通过实际完成数据或情况与预算数据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控制和调节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确保实现预定责任目标和任务。

(五)责任会计实施应注重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责任会计的目标之一即是激发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责任会计在执行过程中确立目标、预算以及各项奖惩措施时,要注意从物质和精神多层面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努力。

(六)责任会计要坚持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在财务核算基础上,责任会计应按照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进行会计调整,对于不属于当期的费用与成本进行扣减处理,而对应在当期反映而未反映的费用与成本进行调增处理,以客观反映责任单位收入与支出的正确配比,并在确定收益时严格界定收益与费用的对应配比关系,对于与费用成本没有对应关系的收益进行客观的调整。

三、责任会计相关基础理论研析

(一)责任会计与分权管理理论 分权管理即是现代企业组织为发挥较低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把生产管理决策权适度分配给各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仅保留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分权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权部门化,即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具有一定自的内部组织机构。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授权,使每一责任中心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对应的责任。应当说分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则是分权与效率的结合点。在企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高层管理者把一些日常的经营决策权直接授予负责该经营活动的责任单位,使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避免逐级汇报延误决策良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各单位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权管理理论是责任会计产生的基础。在分权管理中应重视责任会计的运用。现代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其分散在各地的组织成员,或是制造中心,或是销售中心,或是产销一体的分子公司,它们分布非常广泛,组织机构较为复杂。为了有效地控制多个管理层级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如何把握各组织的资金活动,从而控制他们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与企业目标一致,责任会计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企业起步阶段规模通常较小,因而通常选择集权管理,主要负责人不需要正式的责任会计系统就能控制经营。对于小企业的经理而言,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日常经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随着企业组织的扩大,经理需要更正式的信息系统以实现控制如管理会计信息等。企业建立了会计系统来计量记录经营活动事宜,并对内外提供财务报告,成为计划组织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和生产经验,其又建立起标准成本预算和弹性预算来帮助控制经营。企业的不断成长,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授权成为必然,最终便形成一个成熟的责任会计系统。

(二)责任会计与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首要研究领域是在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即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通过研究得出如何调动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的观点可以描述为在特定时刻,如果人的一切需要均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最主要需要的满足就比其他需要的满足更为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责任会计源于分权管理,而分权管理又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授权分权的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责任单位便是分权管理的一种体现。同时分权管理是一项很复杂且浩大的工程,其涉及分权的方式、程度及层次等若干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下放权力的过程。企业分权管理科学性及成功与否,一方面依存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执行。授权管理的应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取决于对各责任单位所负责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预算管理、控制、考核及业绩评价等环节执行力度和效果。若实施力度和效果不佳,不仅会挫伤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授权分权管理中责任会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责任会计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对信息商品的成本、价格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它是关于信息的经济学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该学科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花费多大的成本以获取信息的价值。通过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从而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价值的信息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一定的信息价值。

责任会计实际上是一个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控制系统,因此应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作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了获取各责任单位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和责任评价等信息,需要付出获取该相应信息的成本。在获取责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投入产出对比分析时,应当兼顾责任会计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有效的责任会计管理控制系统所产生的信息价值必须为正,否则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有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责任会计与控制论 管理系统实际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同时也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为了确保企业的目标和计划能够顺利实现,一方面企业应该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修订的标准,对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对比预先制定的预算或目标,在出现偏差时分析原因并予以纠正,同时进行报告反馈;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其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重新制订,并依照新的计划对责任单位进行执行、考核、评价和反馈报告,并以此规制不断循环,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它是在控制客体运行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说明其内部状态、外部作用和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控制某一过程或结果,应对其发生、经营和成果输出掌握足够的信息,并能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去影响其发生和经营,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以达到企业控制目标。

企业实现目标和计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企业适当授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若干责任单位,而责任会计的产生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奠定了基础。企业管理控制的整个过程贯穿着责任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通常责任会计的运作流程是:制定总体目标、总指标的分解、责任预算、制定内部结算价格、责任单位的日常控制、责任核算、责任报告的编制、责任考核及责任信息反馈等,进而实现其责任单位控制功能。可以看出,责任会计控制的流程和与控制论基本一致,不同在于责任会计控制中融入了会计特有的一些观念和方法。

(五)责任会计与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委托的主要观点之一。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这必然导致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制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有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从而使得委托者需承担一定的委托成本。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之间广泛存在着委托关系,企业授权管理即是形成委托关系的典型行为。当委托授权行为发生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使得各受托责任单位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责任单位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且独立自主地履行其职责。在对各责任单位控制、考核及奖惩中责任会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有助于增强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促使各责任单位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完成责任预算,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同时在划清权利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方面责任会计也起着重要作用,既然责任单位具有部分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只有正确处理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其各环节的行为,进而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一致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优化。委托理论作为企业授权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之一,授权管理的有效实施与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委托理论理是责任会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参考文献:

[1]牛述芳:《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教育财会研究》2010年第1期。

[2]王瑞华、姚晓慧:《责任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企业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衡量企业优势的标准不再仅是利润,而应该是更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企业的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更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价值链概念提出

1985年, 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九项与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九种基本活动以独特方式连接在一起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既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有形价值链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管理学科动态,最早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概念,即“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流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其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增值”。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的框架体系可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空间上,沿着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客户和供应商两端延伸并扩大会计管理视野;时间上,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以单一会计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会计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学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一个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将决策论与价值链的思想相结合,认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是对企业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2.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1)价值链会计主体假设。阎达五指出,“价值链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于畜生、张敏(2005)认为,“价值链会计第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笔者认为,如何处理核心企业与价值链联盟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管理主体确定的前提。核心企业在价值链中所特有的知识、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2)项目存续假设。项目存续假设是针对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价值链会计领域的日常核算是根据每一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来划分的,其站在了一个微观的层面,强调在每个项目的初始、实施、完成阶段是持续不断的。

(3)交易期间假设。交易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利润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交易期间的长短,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表,这使得价值链会计期间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4)价值计量假设。价值计量假设是指价值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实物计量。这样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

3.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笔者认为此观点把会计对象的认识与会计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用更为抽象的言语来表述,价值链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与价值信息的合理统一。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前景展望

价值链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动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分析方法。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价值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会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网络的不断拓展,企业最终将利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时时入网的能力,实施并优化价值链会计操作系统,使企业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主体框架,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统一,促进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密切融合!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2]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11)

上一篇:规范化培训范文 下一篇:中医诊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