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范文

时间:2023-03-06 03:52:15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衔接;财政集中收付

我国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以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有利于库款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步伐;有利于防止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近年来,各地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部门会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创造了条件。本文试从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收付这一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包括预算收入集中入库和预算资金集中支付两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统一开设账户,相应设置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等会计岗位,负责各单位现金、转账、汇兑等资金结算和经费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业务。专项业务支出按照限额审批程序审批后,集中在核算中心支付。日常零星开支建立备用金制度,各单位凭发票到核算中心报销。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关系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二者的关系也是两项改革不可逾越的问题,因此妥善协调二者关系,澄清认识上和实践中的一些误区,对于促进两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收付的实质就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即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从而引起的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改革。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二是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三是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

但二者属于两项不同的改革,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一是核算主体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财政会计为主体。尽管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把过去许多由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改为财政会计核算(资金拨付到使用),但主体没变,只是范围扩大,也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核算中心进行,由于单位的预算没有改变,资金的“三权”没有变,所以核算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其二是运作程序和控制机制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资金集中为核心,以支付方式改革为载体;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资金集中核算监督为核心,以记账为载体。国库集中收付的程序(以支付为例),大体上是财政部门对支付中心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给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单一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单位(商品、劳务供应者或单位),同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办理清算。会计集中核算的支付程序是财政总会计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核算中心收到单位的支付通知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从上可以看出二者的程序基本上是倒过来的,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时间有差别,其控制机制也不一样,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支付中心为控制中心,以预算管理特别是以部门预算为控制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则是以核算中心为控制中心,以单位用款安排为根据,实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会计监督。

其三是存款的归属和调用的程序存在差别。国库集中收付在存款未最终支付前,都是财政会计资金,财政可以任意调动,而会计集中核算虽存款也在财政单一账户上,但存款资金都是单位的资金,不能随意调动,不然导致存款总账与内部存款明细账不符。

三、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上述三大职能的需要,现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方法急需改革。首先,应开设核算中心总账户及试点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之目的。其次,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会计核算中心目前行使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依法对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负责,承担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的保管、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旋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即各单位将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拿到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核算中心认为开支合理合法,即加盖审核专用印章,并从统一账户办理支付手续,单据由单位拿回记账。对单位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管,核算中心可凭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单位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再次,建立更加完善的核算中心网络系统。这个系统除了满足各核算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需要外,同时可满足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预算指标控制、远程查账、国库集中收付的需要。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衔接构想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但是改革涉及面广,配套改革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会计改革中探索出的一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它是会计核算形式的变化,随着资金运动和支出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集中核算也要随之发展变化。所以搞好二者的协调,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制,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就尤为重要。国库集中收付制可以包含会计集中核算制,发展趋势是国库集中收付制以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平台,会计集中核算制寓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中(只要单位预算存在,单位会计就会存在,集中核算也存在)。二者协调的思路是:由会计集中核算———(过渡到)财政集中收付———(过渡到)国库集中收付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扩充。从职能上讲,后者包含了前者,核算中心可以变化为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可以变化为国库集中收付中心。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先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形式,以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的衔接。其具体思路是: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市财政不再将综合财政预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只向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和月度用款计划。资金支付除小额零星开支由单位备用金支付外,单位的人员经费由核算中心(不是过去意义上)按规定直接拨付到享受人员的银行账户;行政单位发生的购买行为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核算中心直接从财政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即实现了6个直达:即收入直达国库、公用经费直达开支项目、专项采购直达供应商、建设经费直达项目、人员工资直达个人账户、财务管理网络和会计信息直达监管部门。

这种财政集中收付模式,比会计集中核算制增加了收支改革的内容,同时又利用了核算中心这个平台,因为没有这个平台,财政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工资直达个人账户等支出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并且使资金取消了中间环节,全部财政资金在体内循环。由于对单位实行预算指标管理,单位只有预算指标的概念,对资金的认识是“我还有多少钱”,而不是“我还有多少存款”,存款全部集中到了财政专户中。虽然这种财政集中收付达到了国库集中收付的部分目的,支出改革也与之配套,但二者还是有距离的,首先是账户体系上有重大差别,这种模式的财政单一账户是实实在在的存款,而不是零余额存款户。二是运作程序上,还是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财政集中收付虽然与国库集中收付还有距离,但比会计集中核算则更接近于国库集中收付制,没有财政集中收付这一步(主要是配套改革到位),也不可能一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这一步的关键是资金的观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改革的内容上也有实质性的进展。

会计核算范文第2篇

然而就在国家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之际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等严重违法乱纪现象,致使会计核算失真,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首先,是无视‘会计法’违规作账

1.在会计核算中,不按‘会计法’及‘两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而是蓄意作假账,拟虚账,随意调账,置国家法律于不顾,损害国家利益,严重的干扰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破坏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

2.经营单位无视‘会计法’还体现在单位设两套账‘内外有别’把收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入资金账户;另一部分入自己单位‘小金库’。报表也同样是两套,一套对付税务部门及主管部门:另一套备作自己使用。更有甚者将公款私存。然后随意支用,致使国家资金不完整,会计资料核算失真。同时还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挪用公款,搞违法乱纪创造了条件。

(二)其次,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目的,不坚持会计核算原则,按领导意图进行帐务处理

1.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是任何单位经济核算的中心环节。经营是核算的基础,但有些单位工作不认真抓,成绩不显著,又要在上级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由财务部门在成本上做文章,报表数字不是记录经营单位真实的经营状况,而是按领导的要求调整数字,成本的高低取决于领导的旨意。在往来账户中,例如:其它应收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就成了调节收入利润的科目。把实际利润变成人为的调节利润,财务人员为保住自己的饭碗,满足领导意图违心作账。

2.为了逃避税费,不坚持原则随意变通票据,隐瞒收入,加大支出,把本不该进成本的项目变通后挤入成本,造成单位成本不实,逃避应正常上缴的国家税费。

(三)再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通也是会计核算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对工作不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缺少职业道德,有意提供失真的会计资料。

2.会计人员不重视继续教育,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因缺乏会计核算管理知识,或对有些会计业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求于一知半解,而错误地处理会计业务,甚至误差较大,由于业务水平低,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

(四)最后,由于不健康的周边环境,引发会计核算失真

近些年来银行也逐步商业化,各行之间为争储户,拉存款,竞争日益激烈,这就必然给经营单位在银行多头开户,提供了便利条件,使经营单位资金分散,引藏正常收入,用于搞些不正当的拉关系,同时也影响了经营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综合以上几种会计核算失真的表现形式,的确急需迅速规范综合治理,并采取必要措施。

1.对违反会计法规者必须严惩,加大打击度,将会计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近年来国家曾三令五申整顿经济市场搞廉政建设,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并保证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一些明知顾犯者,严重违反会计法规当事人给予严惩,决不姑息迁就,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在会计的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的意见分歧。

严格依照会计法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办事。不仅会计本身做到,单位领导首先做到,当二者发生意见分歧时,用会计法规统一认识,遵循会计法,科学的行使会计核算的技术手段,为避免会计核算的失真把关。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纪守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能为胜任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的为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4.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净化内外部环境,建立一套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

会计核算范文第3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会计核算范文第4篇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它是指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其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会计核算依据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2)对会计资料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会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3)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的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会计核算的内容

《会计法》第十条规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的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这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规定,

三、会计年度

《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这是对我国会计年度的规定。

四、记账本位币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这是对我国记财本位币的规定。

五、会计凭证

《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件或音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这是对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取得、审核、更正的有关规定。

六、会计帐薄

《会计法》第十五条规定:“会计帐薄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帐薄包括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他辅帐薄。会计帐薄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薄记录发生错误或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帐薄的登记、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帐薄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帐薄上统一登记、核算。”这是对会计帐薄设置、登记、更正以及违法设置帐薄等问题作出的基本规定。

七、帐目核对

《会计法》第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帐薄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帐薄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会计帐薄记录与会计凭证的有关内容相符、会计帐薄之间相对应的记录相符、会计帐薄记录与会计报表的有关内容相符。”这是对帐目核对的规定。

八、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这是对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

九、或有事项的披露

《会计法》第十九条规定:“单位提出的担保、未决拆讼薄或有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这是对或有事项的披露的规定。

十、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法》第十二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依据经过审核的会计帐薄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符合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这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编制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签章程序作出的规定。

十一、会计记录文字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区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这是对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

十二、会计档案管理

会计核算范文第5篇

背景资料

江北区财政局是重庆市江北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控中心,对辖区内80余家单位的资金收付起着宏观管理作用。伴随财政改革的深入、财政核算精细化要求的提高,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入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用户需求

管理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将会计的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建立核算中心、资金中心、报销中心等中心实施“收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和“会计委派”,防止,减少铺张浪费,达到从源头上防微杜渐的目的。

同时,在数据库平台建设上,要求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的存贮,并能提供数据安全、数据容错、数据备份和恢复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要求提供全面、开放的数据交换接口,为软件系统与外部数据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技术支持;要求公司具有强大的二次开发能力,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做接口开发和功能模块开发。

解决方案

系统设计和岗位设置

核算中心针对日常业务“费用报销”的工作量较大的特点,在前台专门建立“前台报销”、“资金结算管理”、“预算管理”、“票据管理”和前台主管等岗位;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后台建立“会计核算管理”、“帐表管理”、“月末报表管理”等系统和后台主管。实行后台会计对前台报销和资金结算的业务监督、预算管理对前台报销的预算控制的管理模式。

整体业务流程

各核算单位报账员审核会计复核会计银行出纳回单(现金支付或转帐支付)记帐会计后台主管主管会计

具体业务流程

1、预算管理业务流程

预算编制指标到账预算执行(前台报销)预算报表

负责核算中心全年综合预算的申报、编制、调整、执行、决算,负责预算内外资金审核拨款和总预算的会计核算工作;指导和管理统管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决算等管理工作;

2、前台报销业务流程

单据审核单据录入资金、预算控制单据复核支付确认对账单据移交报销数据(或凭证)向记帐会计传输

审核会计:根据各核算单位报账员所提供的原始单据审查原始单据整理单,以最快的速度填开现金支付通知单和转账支付通知单,即时传递单据。

复核会计:审核前台操作员所填开的两类(现金、转账)支付通知单,决定是否对外支付各类支出。

3、资金管理业务流程:

资金控制汇总支付确认单对账与银行结算

总会计:负责与银行的对账,办理各单位账户的转账结算,支出现金,核定单位现金使用限额,按月核对单位存款余额;一个营业日结束时,根据当日银行存款实际支付金额填开银行转账支票(或现金支票);根据经前台主管核定后的转账支付通知单开具银行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已和银行协商,由银行根据“转账支付通知单”填制“转账支票”,从而减轻工作量);

4、票据管理业务流程:

票据购入票据发出票据对账票据核销票据交回报表

对票据的购入、领用、核销和交回的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在核销以前应该根据开票的金额与资金会计或统管会计对账。

5、记账会计业务流程:

对报销单据进行二次审核(对报销数据进行账务处理)收支结转报表预算指标的执行分析(预算指标的申报)

记帐会计

负责按月办理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核算工作,编制财务报表。逐月分析各单位预算执行、资金运转等情况,负责监督或审核各单位出纳或报账员报来的收支单据。

系统测试

经过近3个月的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速度快,数据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数据失真或丢失的情况。

首先,能在数据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应用系统的运算处理都在服务器端完成,服务器可以彻底控制终端的运行。

其次,利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提供的安全管理,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保证数据系统的安全。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服务器端,服务器和WEB之间有专用的加密机制,信息的安全性得到很好的保障。

再次,实现了整个结算中心完全适时的数据交流,保证财务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统计。

总之,使用该会计核算软件后,整个结算中心内部实现财务流程的规范和统一,实现完全异地的同步化数据交流,江北区会计核算中心的业务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会计核算范文第6篇

(一)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为:(1)购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支,导致固定资产增加当期的结余虚减。(2)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国有资产的减值无法得以反映,也导致收支表提供的结余信息失真。

(二)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无法在成本核算中体现,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无法为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信息资料。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购建固定资产形成的实际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或专用基金等科目。其原始价值同时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反映,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

(二)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

(三)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以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工程的支出不作成本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四)不反映盘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净值。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此过程中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的修购基金,对固定资产净值不反映。

(五)不反映对外转出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与评估确认价值之间的差额。

(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金未付清之前,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账户的金额不一致。固定基金作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在此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三、吸收企业会计做法,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

(一)事业单位应该吸收企业会计做法,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建议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如下:取消“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结转自筹基建”会计科目,增设“在建工程”、“待处理财产损溢”会计科目。

对于事业单位购置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对于发生的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以及外购需要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

对于融资租人的固定资产,按照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等,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有关资产科目。

对于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评估确认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事业基金”。

(二)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引入谨慎性原则,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占有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情况。固定资产折旧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二级会计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折旧”;事业单位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列示,并应增列“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值;增列“固定资产净额”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固定资产净值扣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实际价值。至此,可使得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资产的情况,收支表能够反映真实结余的情况,真正体现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以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利用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真正反映自行建造取得固定资产的行为。作为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除外购形成外,也经常发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利用财政基本建设拨款、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工程,对基本建设工程形成的实际成本支出也应做为单位资金支出做出相应会计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四)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发生盘盈、盈亏,出售、报废和毁损,通过增设“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溢的情况,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

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核算反映因出售、报废和毁损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以及清理后的净损溢。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等转入清理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旧”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清理过程中发生的价款和变价收入,借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溢可计入当期“其他支出”或“其他收入”。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记“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新编预算会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

摘要: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如何吸收企业会计做法,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提些建议。

会计核算范文第7篇

1、1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人力资本概念才被正式纳入主流经济学,同时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形成。舒尔茨指出:“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在西方社会这种资本的增长远比传统资本(物质资本)要快得多。”

1、2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前提

传统财务会计的四大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同样适用于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并且引入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之后,这四大假设也有了新的内涵。(1)会计主体假设:传统财务会计的主体是以对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及经营为基本特征,把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引人到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后。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1)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主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2)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的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3)持续经营假设:尽管在一个企业当中,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但从存量的角度考虑,一定期间内企业人员在管理当局的合理控制下,经过适当的流入与流出后,人员的存量具有一定稳定性,况且一个企业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是其持续经营的根基。(4)会计分期假设: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必须将持续经营假设的企业人为地划分为若干期。除了可以按照生产周期或日历年度分期,也可以按人员与组织的契约期,在人力资源流出组织时予以清算,或是为了满足人员调配。置的需要而有所取舍。会计分期假设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当资本化。(5)综合计量假设:传统财务会计引入人力资源的核算后,仅有货币计量是不够的,许多非经济因素的计量就不能局限于用货币尺度,必须辅之于非货币尺度,或者借助于中介变量转换,或者采取定性描述方式等。此外还有人是人力资产的载体假设。即人力资产指的是劳动力资产,但脱离了人的存在,劳动力也就无从谈起。这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又一前提。

2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计量

2、1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是一个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一项资产必须付出的代价。人力资产的成本包括为取得人力资产而支付的招募、选拔、雇佣、安置等费用,称为取得成本,还包括为提高人员素质和技能而支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称为开发成本。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数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使人力资源会计与非人力资源会计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并且,人力资源被看作实物资产,记录和披露人力资源并不十分困难,任何一项由于上述项目所引致的成本都将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

2、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指在现实物价水平下,对企业现有的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等需要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职务重置成本是指从职务角度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必需付出的代价;个人重置成本是指企业在现实条件下获得和培训必须的人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重置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决策,考虑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在企业内部提供财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时,应用重置成本法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3机会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以企业员工离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为依据来计量的。在这种方法中倡导“竞争性招标价格”,指一个雇员的机会成本是以其他部门对他提出的标价为基础计量的。它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但企业要为其所作的决策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但机会成本法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只适用于雇员素质高、流动性大且机会成本易取得的企业。

3人力资源的权益与分配

3、1人力资源的权益

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这种权益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可以以项目“人力资本”来表示,如“实收资本”反映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享有的权益一样,性质上“人力资本”项目反映的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对企业享有的劳动者权益。

3、2人力资源的分配方式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职工股:职工股是企业通过向本企业职工出售股票的方式而使职工成为企业的投资者。在职工持股计划中,企业取得企业的股票是以其成为企业的职工为前提的。(2)劳力股:他是根据劳动者投入企业的劳动力折合而成的股本。这种分配形式的特点是无需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按职工当年的贡献进行分配。(3)人力资源权益股:它是劳动者按其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股份。(4)股票期权:指的是授予职工的股票期权。对于此企业会计准则一股份支付已有了较详细的业务处理。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情况只是在个别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者高层管理者中出现,其形式以人力资源权益股、股票期权、职工股等各不相同。

4人力资源会计业务处理

4、1企业成立之初的业务处理

企业在刚成立时,应当在确认物力资产的同时确认人力资产。

确认物力资产:

借:固定资产、银行存款、无形资产等科目

贷: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一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同样,应当估计其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

借:人力资产

贷: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这是由于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产还没有大规模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先将其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待以后随着职工持股计划,职工股,劳力股,人力资源权益股,股票期权等职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方式的施行,可将这部分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转为“人力资本”/“股本”科目。

借:资本公积一人力资本溢价/股本溢价

贷;人力资产/股本

4、2企业成熟期的业务处理

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企业整体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估算,同样是以经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然后再将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一定的比率在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之间进行划分。人力资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所做的贡献与人力资产期末账面价值比较,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借记“人力资产一价值增值”科目,贷记“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低于账面价值的做反方向记录。

借:人力资产一价值增值

贷: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会计核算范文第8篇

(一)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

设置会计科目电算化是通过会计核算软件的初始化功能实现的。初始化功能是供软件开始正式投入使用时运用的功能,除了输入一级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外,还要输入:会计核算所必需的期初数字及有关资料,包括年初数、累计发生额,往来款项、工资、固定资产、存货、成本费用、营业收入核算必需的期初数字;计算有关指标需要的各种公式;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定义自动转帐凭证;输入操作人员岗位分工情况,包括操作人员姓名、操作权限、操作密码等。

(二)填制会计凭证电算化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对这两类凭证的处理方法,在各个会计核算软件中有所不同。记帐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登记的,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手工填制好记帐凭证,再由操作人员输入电子计算机;有的会计核算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填制记帐凭证;有的会计软件是要求财会人员直接将原始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由计算机根据输入的原始凭证数据自动编制记帐凭证。前两种方法比较接近,区别只在一个是输入已经手工写好的记帐凭证,一个是边输入边做记帐凭证,但都是把所有的记帐凭证输入电子计算机。而最后一种方法与前两种有很大的差别,是由计算机来做记帐凭证。

(三)登记会计帐簿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后,登记会计帐簿一般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由计算机根据会计凭证自动登记机内帐簿,其次是把机内会计帐簿打印输出。《规范》考虑到了电算化的要求,对电算化条件下登记会计帐簿提出了规范,改变了过去设计会计制度时主要考虑手工方式操作的做法。

(四)成本费用计算电算化

根据帐簿记录,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生产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会计软件中,成本计算是由计算机根据机内上述费用,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自动进行的。许多通用会计软件提供了多种成本计算的方法,供用户选用。

(五)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

编制会计报表工作,在通用会计软件中都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的,一般都有一个可由用户自定义报表的报表生成功能模块,它可以定义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等内容,这样无论报表如何变化也都可以适应。《规范》规定:“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应该相互一致。本期会计报表与上期会计报表之间有关的数字应当相互衔接”,多数会计报表软件都具备按照这一规定自动进行核对的功能。

二、会计管理电算化

会计管理电算化是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借助计算机会计管理软件提供的功能和信息,帮助财会人员合理地筹措和运用资金、节约生产成本和经费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管理电算化主要有以下几项任务:

(一)进行会计预测

根据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核算历史数据,并按照现有条件和要求,在会计管理软件的指挥下,补充输入计算机一部分数据,并选定预测方法后,由计算机进行预测和输出预测结果。

(二)编制财务计划

财务计划是会计预测的系统化和具体化,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编制计划的方法需要事先在会计管理软件中加以定义。

(三)进行会计控制

主要通过预算控制软件和责任会计软件来实现,这两个软件是会计管理软件的两个部分,都需要会计核算软件提供详细的数据。

(四)开展会计分析

采用会计管理软件分析和评价计划的完成情况,找出差异和努力的方向。

三、会计决策电算化

会计核算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发展

一、会计核算的整体分析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任何经济实体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根据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来的客观、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并且将经济活动的内容转换为会计信息,成为能够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概括并且综合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核算是在将经济活动信息转换为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证报告的工作。

2.会计核算的特点

(1)从价值量上反映经济活动状况

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经济的活动状况。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人们不可以单凭观察和记忆就掌握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也不可能简单的由表面计算经济活动的深度信息。虽然有三种量度(货币量度、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是通过价值量来综合计算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和结果。所以单一的使用三种量度是片面的。所以,会计核算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单位的经济状况――数量以及货币。并且有其余的辅助计量,比如劳动计量。

(2)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经济活动没有遗漏;连续性要求经济活动进行产生的信息转换不能中断;系统性要求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揭示客观的规律。三者缺一不可。

(3)对全过程的反映、预测

核算会对单位各部门经济活动进行确实的反映,对不论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核实,对未来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经济活动一直处于动态的形式下,并且全过程都处于核算的反映中,对于企业是一种安全的保障。

3.会计核算的作用分析(会计核算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这里简单说明下对中小企业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中,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小企业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重视小企业的数量,发达国家更是重视小企业的质量。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为社会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份额的国民财富。所以会计核算对小企业也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基本运营,可以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使财务情况明晰化。

二、监督在会计中的整体分析

1.监督在会计中的有关概念

每一项经济决策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并且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来运行。如此说来,监督就像是规定和要求,规范着决策的运行路线,监督着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使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并且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2.监督在会计中的特点

(1)事后监督、事中监督、事前监督

会计要对单位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三种监督相结合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和有序进行。事后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分析;事中监督是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前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开始之前就对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和程序。

(2)合法性、合理性

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都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在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条例进行,以保障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三、在企业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及重要性

核算和监督的关系已经不言而喻,在会计中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更是密不可分。企业之所以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规律的在市场活动中存活下来,核算和监督就是不小的功臣。核算和监督的存在就是企业的健康的象征,也是企业长久地立于世界之林的有效保证。简单的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就是建筑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稳固。

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讲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结合起来,通过严谨的完全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的会计核算,为企业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组建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会计监督将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不向外流失。在组建会计核算体系时,要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会计监督必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企业已经完善好的会计核算体系为蓝本,系统的组建企业的会计监督系统,以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讲,会计核算为其发展创造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会计监督保障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流失,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会计核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趋势也逐渐增强,使得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以及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

一、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现状

1.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理念

当前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产品的时间逐渐缩短,企业制造成本消耗也逐渐降低,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依旧使用传统的方式,工作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上,企业的真实成本不能有效地反映。而且企业对企业内的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无形资产,也没有反映在账面上,使得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消耗在生产经营中被冲销[1],不利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企业的资产管理计量不科学,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对土地、自然资产等进行科学准确的计量,资产负债中并没有这些记录。但是这些资产都是属于企业控制的,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不全面的成本核算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同时当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的消耗也应计入到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但实际上这些资产都被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费用中,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实际含义。

3.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成本核算被忽视。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目前企业使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有分步法和品种法。成本核算中分批法的使用比较少,成本核算时的随意性比较强,成本核算人员对核算方法了解不够全面,不能明确生产经营中的复杂性,还有些成本核算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私自调整成本以谋取个人利益[2],使企业的会计成本信息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1.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强化自身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良好的成本核算,应将企业成本核算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求企业的会计以及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成本核算中。做好成本核算的宣传工作,强化企业的纳税意识,能够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法律规范进行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核算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科学全面的分析产品价值链[3],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全面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实现全面的成本核算

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要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全面,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完整。做好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不同的无形资产使用不同的入账方式,使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于知识等无形资产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并且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可以进行弹性摊销,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时,也需要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中,并添加绿色成本项目的部分,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和谐的发展。成本核算时,需要明确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支出,重点监督控制不会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环境罚款等。

3.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为了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企业应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如分步法、品种法、分批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还可以将多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综合利用,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强化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还应不断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保证会计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强化基础性的企业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更加专业化。

4.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中,会计核算人员是成本核算的主要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实现科学全面的会计成本核算,就应努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企业在招聘会计核算人员时要更加规范,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选拨制度以及考核机制,保证人才的高水平。并组织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升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使会计核算人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加强对会计成本核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明确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方法,强化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使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强化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下一篇:教学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