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22:04:26

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范文第1篇

外汇会计业务是独立于本币会计业务之外、全面反映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经营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的会计业务;同时;它又与本币会计业务的核算与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现商业银行本外币会计管理一体化,对于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正确、及时地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外汇会计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所谓“集中式”和“分散式”是相对于国际业务而言的,“集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就是把所有的与国际业务相关联的业务纳入国际业务部门集中经营与管理;而“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则是按业务种类和性质把相关业务归并至相应业务部门经营与管理的模式。

“集中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外汇会计业务留在国际业务部门,相对于国际业务而言属于“集中”。国际业务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小银行”式的经营与管理系统;这种运作模式,有利于国际业务部内部各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与协调,合理组织人员分工,实现整个国际业务的专业化管理。但是,它不能调动国际业务部门以外的全行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发挥商业银行的整体优势与能量,容易形成国际业务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

“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各类业务分布于相应业务部门(外汇会计工作归并到财会部门管理),这种运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商业银行各个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全行员工办理国际业务的积极性,发挥商银行的整体优势,形成全行开展国际业务的局面。但是,各个业务部门之间难于协调部门之间工作互相推倭、扯皮,在管理上容易产生“真空”地带。

就外汇会计工作来说,放在财会部门一并管理,能够有效地实现本外币同步核算与管理,保证国家的各项会计制度、财经制度和税收规定等规章制度得到及时、准确的执行。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业务核算及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程度要高。而如果外汇会计工作放在国际业务部门,由于文件传递及时,则能够使国家的有关外汇管理方针、政策得到严格、及时的贯彻执行,从外汇业务的角度来看;外汇的政策性要强些。总之,各有利弊,就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外汇会计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1、外汇会计核算规范化程度低突出表现在凭证要素不全、账务记载不完整、会计资料装订保管不及时或不规范、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

2、外汇会计工作执行制度化程度低,相当部分经办人员制度观念淡薄,业务操作未严格按制度进行或流于形式,如岗位责任制以及章、证、押分管制度等。同时,由于同级会计部门不便于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这种对外汇业务而言为集中式管理而对会计业务来讲即是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项会计制度和财经制度的贯彻与执行。

3、外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一线的经办人员知识面窄,对国家外汇管理的方针、政策,上级行的会计制度缺乏理解或理解不透,加之人员不足,兼职甚至混岗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外汇会计核算质量,也容易形成风险隐患。

4、电算化工作滞后;既懂外汇会计业务又懂电脑知识的“两栖”人才缺乏,而且外汇会计与本币会计电算化开发不同步、不联网,外汇会计软件的运作每逢月末年底均无法保证顺利进行连“账平表对”都不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更谈不上进行会计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快捷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约束机制软化

1、因营业网点多,外汇会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混岗操作现象的存在,导致职责不清、奖罚不明、岗位责任制流于形式。

2、检查、监督不力

不管是采取“集中式”还是采取“分散式”的经营管理模式的银行,其相应的国际业务部门或财会部门均忙于日常的外汇会计核算业务,疏于对下属网点特别是对办事处、分理处的督导工作。

每次开展检查活动时,“集中式”管理的银行的国际业务部门把对国际结算业务的检查放在首位,“分散式”管理的银行的财会部门把对本市会计业务的检查放在首位,加之,每次安排检查的时间紧,营业网点又多,容易造成检查工作“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外汇会计的检查工作未形成制度,使得各项会计制度难于逐项在外汇会计工作中得到—一落实,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三)部分领导的观念有待改变

1、一些领导的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外汇会计工作的地位始终未予摆正。长期以来,外汇会计不管放在会计部门,还是国际业务部门,外汇会计人员只是简单地进行操作性的账务处理,根本谈不上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经营管理。

2、个别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从小集体利益出发,随意破坏外汇会计制度,如信用证垫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绕开信贷规模,造成虚假报表的产生,导致领导的决策失误,同时;也容易产生风险隐患。

(四)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1、对外汇会计人员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都比较少,如外汇会计工作放在国际业务部,则涉及到外汇方面的奖励以国际结算人员为主;如外汇会计工作放在会计部门管理,则涉及会计方面的奖励以本币会计人员为主,至于说外出学习、出国深造、晋级、调资就更谈不上,由于各种激励因素未充分加以运用,动摇了外汇会计人员长期献身该项工作的信心。

2、在收入分配方面,注重于质的考核,而缺乏量的评定。经调查,各行特别是沿海城区支行的外汇会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有的经办人员还要兼办结、售汇或本币会计或国际结算业务,处理的业务越多,出现差错的机会也越多,那么,扣罚奖金或挨批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有些轻松的工作岗位奖金却可以稳拿,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外汇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五)外汇会计人才的开发利用有待完善

1、大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外汇会计人员综合理论水平和综合业务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一线的会计人员,只限于机械性地完成“账平表对”,而对会计分析、业务总结及工作建议等工作则很难圆满地完成。

2、个别有理论知识的外汇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特别是基层一线工作经验,有些大学生、研究生从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各商业银行总行或一级分行的财会部门或国际业务部门从事外汇会计管理工作,缺乏柜台业务操作及基层管理经验。应将他们放到基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3、一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的干部未得到提拨和任用。

二、新的会计运作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情况,为了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运作模式,实现本、外币会计管理一体化的工作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主要应着手以下工作:

(一)首先是建立新型的会计运作模式,以实现本外币会计管理的一体化。

笔者以为,科学、合理是新型运作模式的构建原则,是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基于商业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各项业务的运作模式应须具备高效、合理、先进的特点,所以;新的会计运作模式应为:

(一)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如下:

会计部:负责全行本、外币业务的核算与管理、报表的编制及汇总、会计资料的整理和保管,重要空白凭证的印制及管理,各类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

结算部:负责全行结算业务及其督导和管理,接货币类别下设本币结算分部和外币结算分部。其中本币结算分部负责现行《支付结算办法》中涉及的结算业务,包括国内信用证、支票、汇票和本票等业务。外汇结算分部负责以外币计价的国际结算业务和结售汇业务,包括外汇汇款、托收、进出口信用证以及国际上衍生金融工具的拓展等业务。

计财部:负责外汇信贷收支计划、财务计划等的编制和考评。

稽审部:负责对本、外币会计、结算等业务的事后稽核和审计。

(二)在理顺体制的同时,各级领导和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将外汇会计看作是银行会计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实现会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三)努力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工作。

1、各级行利用班前班后或节假日或规定时日,对各个岗位、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进行业务轮训,以使他们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法制法规的学习,使各级管理干部及经办人员树立法制观念,严格业务操作规程,有效杜绝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根据德才兼备、量才使用的原则,提拨一批业务干部。

会计管理范文第2篇

在两次旅途中我们经常交谈,许多看法是一致的。现把Lawson博士两个报告的提纲和我们交谈的一部分内容整理在一起,草成此文。由于语言阻隔,不可能全部译出请他过目,所以本文虽然代表我们两个人的意见,但错误之处应由笔者杨继良负责。

管理会计衰落的迹象

提到管理会计,大家都会说,这是西方定义的会计学两大学科中的一项,是现代会计学的一项新发展、意义重大等。另一方面,又会立刻想到这门学科目前的处境不佳,学术界中许多过去从事这门学科的人,不少弃之而去,给人以日益衰落的感觉。这种情况并不只存在于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也许可以说,这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管理会计“日益衰落”,当我们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对比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在美国,当提到会计这个学科时,人们联想到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而不是管理会计;提到会计专业考试时,往往指的是注册会计师(CPA)的考试,而不是执证管理会计师(CMA)(Certifiedmanagementaccountant,有译为“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实际上只是通过了IMA组织的考试,由IMA发给证件,并没有向政府“注册”的意思。实际上CPA也同样是“执证”而不是“注册”。美国的CPA协会(AICPA)与IMA同样都是民间机构。中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故称CPA为注册会计师,此处按中国习惯译CPA为“注册会计师”)考试。我们这次访问的中国企业,半数是具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交谈,和几所大学会计学院的青年老师和研究生座谈,给我们的印象是,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会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如果还没有取得CPA资格,第一件事就是要通过CPA考试。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会计硕士说,CPA资格对就业有决定性作用;通过一些外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只能帮助取得面试的机会而已。相比之下,成本太高划不来。CPA资格是在会计事务所工作所必需。在美国,在会计事务所就业的会计人员只占5%—10%,其余90%以上的会计人员是在企业内部工作。那么,为什么大家还是会认为只有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会计师呢?分析其原因,美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是经济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和资本运作来融资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在安然事件(2001年初)以后更加明显。人们把注意力从管理会计转移到财务会计上。

中国的许多企业盼望上市,需要熟知CPA业务的会计人员。政府正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推出了一整套会计准则,使企业财务会计在2007年时做到与国际全面接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与财务会计方面的新规定更为关注,也是容易理解的。从报刊发表的文章和报道、从等待就业的学子的观点来看,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关注超过管理会计,在美国和中国都是如此,这似乎成了一种国际趋势。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却显出管理会计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极为重要;在管理会计的方法上亟待充实提高。近年进行的两项大规模调查(一项是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另一项是IBM公司对其全球900家分公司CFO的调查)都得出同样的结论。

IMA与安永会计公司合作的调查

从报刊杂志所登载的文章看,对管理会计态度趋于淡漠的现象最迟应该是在2001年便被注意到了。作为美国管理会计师团体的IMA,深感对于管理会计当前竞争力的问题需要一个有说服力的调查,遂于2002年下半年与“四大”国际会计公司之一的安永合作,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通过网络通讯进行,共发出23034份问卷,回收2000份,约占9%,响应率与类似的调查相似。答卷者所在公司平均职工1750人,年销售收入3亿美元,40%属于制造业。答卷者中31%是带有“总(C)”字头衔的,在报告书中称之为“决策者”,其余称为“决策参与者”。36%的答卷来自大企业,具有10亿美元年销售额,相当于《财富》1000强的规模。

报告书开头第一句话是:“管理会计正处在关键时刻(criticaljuncture)”。竞争和经营条件的不稳定性加剧,促使出现许多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那么,究竟哪些是在实务中被应用的呢?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调查结果有6项发现:

1.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关键的信息来源。81%的答卷者认为,成本管理对他的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其原因首先是当前经济滞缓,促使对成本管理和成本透明度的需要增加(75%)。其次,管理会计师更多地被看作是合伙人,56%的答卷者认为管理会计师关心的核心是战略性问题。可见,管理会计师仍然是决策者的战略参与者。

2.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都认为,最重要的是:(1)获得可以据以采取行动的成本信息(占答卷者的82%),(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占70%以上)。

3.有一些因素使成本的“能见度(visibility)”受到损害,即存在障碍。98%的答卷者认为存在扭曲成本的因素;38%认为有些因素甚至引起重大扭曲。扭曲的原因:30%认为是间接费用的分配,20%认为是共享服务的分配,19%认为是产品的多样化造成的。间接费用分配之所以成为首要问题,是因为从各行业总体来看,经营性的间接费用和销售与一般行政管理费占了营业成本的34%到42%,这部分成本的分配出了偏差,所以造成比较大的扭曲。

4.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是一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答卷者不论其所在公司属于什么行业、多大规模,都持这种看法。他们的理由是,企业已经拥有了各种新创的方法和工具,其中最普及(占23%-24%)的是ERP、新的编制预算和编制报表的软件。但一些一度相当普及的软件现在仍然被认为是重要方法的已降低到15%-16%,如作业成本法(ABC)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当一个公司考虑采用新的成本管理工具时,72%的答卷者(来自大企业的)称他们要使用本公司自己开发的电脑系统;其余28%打算采用已经成名的系统或ERP。因此,调查的组织者认为,虽然现行成本制度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够正确,但企业并不乐意采用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限制条件在于经济现状和内部资源不足。

5.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仍被广泛采用。76%的答卷者采用定量技术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全部吸收成本法);其次为编制经营预算占75%、基本上按直接人工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占70%。愿意采用比较新的成本管理技术的不多:目标成本法占26%;增值管理占25%;约束论分析占22%。这些新的方法可谓尚在挣扎、谋求采用。

6.一些被认为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之所以不被采用,其限制因素包括缺少适当的技术、缺少企业内部的支持、缺少领导层的支持。这三者伯仲相当,在作肯定回答的人中占84%-86%。但在做负面回答的人中,认为领导层支持不够的占40%,这是就大企业而言的;在小企业中,缺少技术成了最重大的限制条件。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因为近来常有议论,说领导重视是关键所在。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在需要较好信息和现实限制之间搭起桥梁。对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

1.采用某一种最佳软件并不是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万灵药”,他们只愿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较好的方法。用户需要更适合自己特殊情况的软件,不只是现成的通用软件。

2.在目前价格昂贵的软件并不一定适用的情况下,传统的制表软件也可以适用于新的计算需要。

3.目前经济状况低迷,在不能明确认定某种建议有清楚的成本节约价值之前,企业领导不会愿意花钱购买新的管理软件。

尽管一般都认为成本扭曲普遍(“是常态而非例外”),各公司仍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公司已经部分地(暂时地)回复到比较常规的管理会计方法。这说明,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关键需要和目前的系统现状,对症下药,不宜盲目求新求变。

IBM公司的调查结果

IBM公司2006年在全球范围内对各地分公司任CFO之职的900位高级经理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从1999年到预计的2009年这10年中,CFO需要在处理日常事务——即料理账务和报表中花费的时间正急剧减少:从1999年的65%减少到2006年的48%,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减少到35%;从事控制管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从20%提高到26%—27%;而向领导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花费的时间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从1999年的15%提高到2006年的27%,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提高到40%!详见图1。

在同一个调查中,这些CFO还认为,就其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而言,重要性比较低的是“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57%),然后依次为“从财务角度加强内部控制”(59%)、“不断改进业务的经营”(61%)、“配合本公司的领导确定发展规划并加以实施”(61%)、和“衡量和监督业绩的完成情况”(69%)。

这个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CFO正处于急剧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也可以说,企业财会人员整体处于角色转变过程之中。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属于财务会计的内容,仍然是重要、不可缺少的。但加强内部控制、参与实施业绩考核和向领导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属于管理会计的范围,其在企业财会人员的职责中已压倒了算账、记账的职责。

学术界的困惑和对学生的误导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美国会计学术界的状况。

美国会计博士近年来匮乏的现象随处可见。与过去相比,近来每年获得会计博士的人数大约只有10年前的一半。2006年夏,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每一位寻求职位的新科会计博士有3—4个现成的空缺等待着他申请。这种短缺现象必然引起这个学科能够开的课程和研究都有所减少。财务会计涉及会计领域以外的课程较少,而管理会计却涉及许多与会计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换句话说,大学的会计系在课程的设置上,侧重于财务会计,其原因与教师缺乏有关。

课程设置也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在美国,虽然各大学在组织教学中都享有自,但实际上在确定本科生的课程时,还得接受政府部门的意见。例如,州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资格认证有重大影响。而这些部门都会要求把对外会计(财务会计)所需要的内容包括在课程之中,忽略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其结果是大学本科课程往往以财务会计内容为导向。教授们也把最好、最聪明的学生向财务会计方向引导。有志于以会计为终生职业的学生,也往往相信他们的前程在于当一个注册会计师,不会选择其他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

教师的研究方向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学术界人士中,选定管理会计为其研究方向的往往处境维艰。照说,案例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方法。20年多前,卡普兰号召学术界人士走出“象牙塔”,多从事这一类研究。他自己也确实身体力行,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然而,反响并不很热烈,大部分学术界人士仍然只推崇实证研究,常常看低案例研究。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由IMA资助所作的一项案例研究,在2006年的AAA年会上获得“卓越会计文献”奖。可见,案例研究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当然从事案例研究是很难的,“成本”很高,学术界人士视为畏途进而贬低它的价值,在美国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在中国所见

对于从未来过中国的美国人,中国似乎是天文学上的“黑洞”:承认其客观存在,却不知其内容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于是,有各种错误的猜测也是免不了的。我(RaefLawson)今年两次来中国,访问了12家企业,历时一个半月。从所花费的时间和访谈的范围来看,也许算是美国会计学术界中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最多的人。

访谈中,涉及最多的是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我(Raef)的意外收获,用一句话来总括,是“想不到有一些在美国认为是了不起的管理会计方面的新创举,在中国早就存在。”虽然还有待完善,有的还只是一个雏形,但不能不说中国企业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而且是很有创见的。下面是对美国提出的一些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与我们在中国企业所见的做法作的比较,见表1。

表1

西方管理会计方法中国企业的做法

责任会计(responsibilityaccounting)成本(或内部利润)考核制度

成本/利润中心(cost/profitcenters)成本(或利润)核算单位

仪表板/记分卡(dashboards/scorecards)在考核业绩时,混合采用主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内部结算价格(market-basedtransferprices)按价值链的顺序确定内部转移价格(这里提到的,实际上是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的做法)

超越预算(beyondbudgeting)(其运行的原理,与这一行的右侧所示我们在一个中国企业所见相同)把预算的计划和考核职能,加以分割,使预算只作计划之用,业绩考核则采用另外一套指标。我们在此次对中国企业的访问中,就看到这样的实例

目标成本(targetcosting)中国企业也应用了相似的基本概念

值得专门一提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内部利润/成本考核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然而西方会计学者却往往把他们近年在中国所见说成是在中国推行了西方责任会计方法的结果。2000年在一本“顶尖”会计杂志《管理会计研究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企业所做,“是西方管理会计实务(在中国的)一种应用。”类似的说法,屡见不鲜。笔者自己在20年前也有过这样的作为。我们在访谈中,曾经向这些中国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会部门负责人询及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这些方法的。例如,与西方的“标准成本”几乎相同的“计划成本(有的企业也改称为“标准成本”),他们的回答是“一向如此”,已经经历了几代人了!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管理会计界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平衡记分卡制度,提倡多指标评估业绩。然而我们所到的具规模的中国企业都有类似的做法。这些企业不但实施多指标考核,还把这些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最基层,而且有一套中国称为“原始记录”的统计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各企业还设有专门的职能机构(通常称为技术部或生产技术部)来管理这些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和考核。当被(杨继良)问及难道美国企业里没有这样的制度,以至于平衡记分卡提出多指标考核时,会被看作一种“创见”时,Raef的回答是,多数美国公司热衷于追求近期的利润,往往单纯以年度利润为目标,这也许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局限性使然吧。

在对中国企业进行访谈时,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遍。有些大企业采用了整套的SAP管理软件,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记账、算账了。对成本、资金的控制管理和业绩考核是财会部门的工作重点,这和上文提到的IBM公司的调查结果相同。中国企业看来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成本方法,这并不能说他们在管理会计上是落后了,这与上文提到的IMA与安永公司合作对美国大企业的调查结果,也是吻合的。企业的CFO是不是参与了最高管理当局的决策,事关企业的机密,我们不便多问,但从中国政府最近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地位的再次确认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是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因此,从企业实务的角度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并没有衰落。

结束语

会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诚信;会计工作;命脉

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会计信用短缺”则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会计信用短缺”不仅会对社会和公众利益造成损害,而且对市场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国内外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如美国的安然、施乐、世界通信、默克制药等公司先后爆出财务丑闻;国内的有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猴王、黎明股份、银广夏等造假案也先后被曝光。会计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这些国外、国内的会计假案的出现充分证明了“诚信”是会计工作的“至上原则”,是会计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立身之本,是会计工作的命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会计工作失去了诚信,使会计从一门实用性的“学术”变成了令人疑惑不解的“魔术”呢?

一、会计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仍较普遍。某些企业趁机混水摸鱼,他们往往为了小团体的利益,根本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事项,特别是在收入、成本等相关业务上根本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不按规定进行规范的摊销、预提;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从而掩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已上市的公司来讲,只要按照融资条件做出一份漂亮的报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银广夏就是例证,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创造了“中国第一蓝筹股”的神话,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动力。

(二)监管不力,成本效益失衡

我国目前涉及会计诚信问题的法律很多,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执行中真正受到处罚的却很少。对个人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惩处最重的是,对披露信息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的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其他是“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金”(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由于造假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加之监管不力,造假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不假反而假”的怪现象。这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追求虚假经营业绩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原因,“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都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任命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形成了一大批“官员企业家”,虽然企业内部均形成了包括职代会、党委、工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具体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董事会高高凌架在上;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某些企业的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考核指标,强令会计人员调整会计账目,虚列收支,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借以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可见,企业结构的缺陷,片面追求虚假业绩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实事求是,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不能坚持依法办事,有的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中饱私囊;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金钱利益、个人享乐,经不起物质、权利的诱惑,在道德观念上出现偏差、蜕化甚至沦丧;还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人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敢怒不敢言,对会计工作缺乏信心,认为反正不是自己的事,避之甚远,从而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在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监督失控,内部管理混乱。如有些企业对财产物资缺乏严格控制,从而导致很多财物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可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

二、重塑会计诚信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制和监管力度,做到标本兼治

从我国现行法规来看,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只规定了一些行政和经济的处罚,负刑事责任的很少。因此应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立法,从而加大对造假者的执法力度。对违反法规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除行政责任和经济处罚外的刑事责任,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力除造假之风,使其望而怯步。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通过法律和科学的约束监督机制,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变企业治理结构,解决国有股份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就必须通过加快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充分体现企业的独立性,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前提条件。企业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就很难杜绝虚假信息的产生。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诚信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为行动准则,为共建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诚信教育要从大学在校学生入手,使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列入教材,进入大学教程,使诚信深入人心。同时,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特别是会计领域更应以此做为“立身之本”和“处世之宝”。树立“信”则“立”的观念,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占、讲究信用,同时应守法、守约,以信为本。

在岗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以法办事、爱岗敬业、搞好服务,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唯上,不唯情,做好“内当家”,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以重塑会计诚信。

总之,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诚信更是每个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蒙丽珍、韦善宁编著。会计行为规则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乔彦军。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会计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誉会计;自创商誉;外购商誉

一、商誉的内涵

学术界对商誉争议一直较大,写作论文最具权威的当属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对商誉性质作的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一是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这观点认为商誉来源于有利的商业联系,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的特权和好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当企业整体买价超过其各单项资产价值的总和,即认为超额支付的部分为这些无形属性的代价。二是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现值。这里所说的“超额盈利”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因为短期超额赫利只能被认为是偶然利得,不能因此确认企业有商誉。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是:人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企业有商誉,是因为这个企业能够较为长久地获得比其他同行更高的利润。三是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人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会计账户处理角度来看,未人账资产概念认为商誉是计量了未人账资产的结果,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忠实的客户和有利的地点等。

可见虽然用不同的字眼来表示商誉,但本质是一样的,即企业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商誉也是基于这一本质定义的:指企业由于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信誉好而获得了顾客的信任,或由于组织得当、生产效益高。或由于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原因而形成的无形的价值。这种无形价值具体表现在企业的获得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

二、商誉会计争论

1、商誉的人账问题商誉通常按照其: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对于商誉人账争论主要包括商誉是否应该人账、人账价值的确定、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的人账等问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荚。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辨认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又规定“商誉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外购的,但只有是外购的才可以作为无形资产人账。”所以“只有企业在购买另外一个企业时,外购商誉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核算。”但是对具体处理未作详细的说明。财政部《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时规定》、《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时规定》等会计规范规定对国有企业的兼并和商誉的会计处理有比较详细的规定:“被兼并企业应在财产清查的基础上,由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财产评估作价”,“按照各项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所有资产科目,按照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借记“无形资产一商誉”科目。但对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现有法规只提出“可比照本规定执行”,并没有强制执行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商誉期限应反映对:采来经济利益流人企业的期间的最好估计,写作毕业论文商誉的使用年限从其初始确认起不超过2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9年了征求意见稿《企业合并与无形资产》。要求取消权益集合法而以购买法来处理所有企业的合并。规定确认为商誉的数额由一项或多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或不能可靠计量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组成。

从上述各国对商誉的确认规定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对外购商誉的确认有统一的规定,即都对外购商誉进行确认。对自创商誉确没有明确的规定。

2、人账之后商誉的摊销问题商誉作为一项资产被确认以后,人账后的摊销也存在很大争论。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应在不超过20年内摊销;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商誉在其有限的经济使用寿命内(不超过20年)系统摊销,但如果商誉具有无限的经济使用寿命,则不应摊销;2001年FASB的征求意见稿(ED)规定,继续要求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但不允许摊销。ED规定商誉应当在报告单位水平上采用公允价值基础进行减值测试。当商誉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内涵公允价值时,就发生了减值,应用两步骤减值测试法确定可能存在的减值。我国等也要求商誉在一定的年限内予以摊销。摊销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资本化后逐年摊销。该方法使用的国家最广,包括德国、法国、日本、新型国家和142号准则实施以前的美国。二是转销准备金。即利用商誉可以直接冲销留存收益。荷兰和法国的主导实务采用这一方法。三是年度减损测试。2001年7月20日,FASB第142号准则,准则要求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由逐年摊销变为年底减损测试。即如果发现其价值低于包括商誉和其他所有资产在内的账面价值,就应该对商誉提取减值准备。商誉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每年也应该进行减损检查,142号准则对其他无形资产减值测试也有详细的规定。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对商誉人账后摊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商誉在合理期限内摊销,各国可能对摊销期限有差异;写作硕士论文另一种是不进行商誉摊销,只是进行减值测试,提取减值准备。兰、商誉会计思考

1、完善商誉会计理论由于计量技术的缺陷和商誉会计理论的不完善,使得商誉会计存在许多争论,主要是对自创商誉没有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是对商誉会计的一大挑战。由此可见,应该逐步完善商誉会计理论,首先明确商誉的实质,笔者认为虽然商誉不能单独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依附于企业的其他资产产生价值,应该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人账。对于自创商誉的确认,由于目前计量技术的缺陷,还不能准确地反映自创商誉的价值,相信随着计量技术和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自创商誉会逐步被接受而且作为一项资产人账的。尤其是我国的企业有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区别,而且《企业会计准则》只是对国有企业的兼并商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就给非国有企业选用其他方法进行商誉会计处理留下了法律空洞,结果是降低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见完善商誉会计理论,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逐步实施商誉会计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且实证也验

证目前大多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已接近半强式有效,而我国资本市场已经满足弱式有效。市场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可见,如果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将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如果缺乏商誉信息的披露,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决策失误,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因此,可以采取逐步实施商誉会计,来填补公司这方面信息的空白。在商誉会计理论不完善阶段,可以采取单独计量商誉进行表外披露的形式;待商誉会计理论完善。可以真实反映商誉价值时,则可以将商誉并人会计报袁进行反映。

例如。为了与目前的国内外账务处理方法相衔接,同时也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商誉粉饰资产负债表,我国对自创商誉的披露开始初步进行探索。具体说来。写作英语论文可以选择自创商誉所占比重大的上市公司为试点,对白创商誉进行表外确认,将自创商誉价值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和揭示。随着制约因素的消失,可逐步将自创商誉在试点企业进行表内确认、计量、记录,其信息在报表中披露揭示,其他企业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自创商誉的价值。并最终起到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而且可以不断积累商誉会计经验,为形成完善的商誉会计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云.对商誉会计中几个争议问题的争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8,75~78

[2]胡谷乔.对商誉会计几个问题的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5,6,102~103

[3]董必荣.试论企业核心能力与商誉的关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9,21—26

会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 会计控制 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观点主要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派,前者以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后者以已故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为代表。“会计管理活动论”基于对会计实践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近年来会计本质理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仍然在各种意义上使用“会计管理”概念。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践和专业媒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会计管理”概念:把各级政府、各个行业、社会以及企业“对会计的管理”理解成“会计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或“会计控制”即“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监督”;还有会计从业人员把自己的会计工作看成是“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上说明“会计管理”概念仍然活在会计实践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理论上有认识和厘清以上各种概念关系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经典概念推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以帮助实际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澄清认识、加深对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控制的理解,还可以为企业制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制度框架提供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一)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活动论”意义上的“会计管理”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认为会计是“人们管理经济的一种社会活动”(杨纪琬,阎达五,1980),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并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他们进一步研究并界定了“会计管理”的对象、职能、要素、目标、过程等,认为“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杨纪琬,阎达五,1984),“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1985) ”“会计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客体”,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阎达五,陈亚民,1989)。2003年阎达五教授进一步指出会计管理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其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预报、核算、控制、分析、业绩考评八项职能。本文认为,会计核算过程与会计管理过程、会计核算内容与会计管理内容在实践上不可分割,会计核算也是会计管理;在职能和程序上“会计管理本质上不仅是以时间为线索逐一进行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构成的循环,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是一种由标准、记录、对比分析和反馈构成的会计控制循环。”总之,会计管理指的是对价值运动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会计人员,客体是价值运动,手段是会计信息和会计系统,职能是预算、反映、分析、反馈,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现实的会计系统是由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可靠性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审核监督综合而成的。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会计不仅对外控制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对自身产生信息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实践中的信息控制包括流程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职责分离控制等全程、全方位控制,信息处理过程与信息控制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把会计系统当做“黑箱”来考察系统对外的“作用力”,实际上是把经济组织当做控制系统,把经济组织内的会计子系统当做“控制器”的一部分来考察的。在控制论意义上,以上所反映的会计系统对再生产活动的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会计控制”,但是现实的会计系统并不是一个只接受和发出信号的“黑箱”,会计系统本身也有信息质量控制系统、有监督系统,有对内对外的组织、协调职能(如职责分工、流程设计、原始凭证的传递等)和对内对外的监督职能(如原始凭证的审核、财产清查、对账、稽核),也就是说,会计系统是一个“白箱”。本文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早期创立者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察会计系统的,会计系统是一个“会计管理”系统而不是“会计控制”系统。本文认为,“会计控制”应专指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 (图3)中的“会计管理系统”即会计系统对内的质量控制子系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监督、组织、协调子系统,后者是会计系统的功能,也是之所以把会计系统叫做会计管理系统的原因,会计管理的最终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对内控制信息质量而是对外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对外的组织、协调功能也从属于对外的控制和监督功能。由于会计系统不是执法者,因此,监督职能的地位又不如控制职能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候又把政府(或有关部门)和企业内部治理层、管理层对会计的监督、组织、考核等叫做“会计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外部和内部有关机构“对会计的管理”,显然与“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说的“会计管理”即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内部控制发展历程。比较常用且规范的会计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阶段(Internal Control System)、内部控制结构阶段(Internal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框架阶段(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该内容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不做论述)。“从原始的组织诞生开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的实践。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内部控制的初级形式内部牵制的实践(辛少穗,2007)。”在古巴比伦、古埃及以及古代中国都出现了实物保管、会计记录、审计的分离制度。最早的内部牵制是会计记录与钱财保管的分离,会计记录实际上是作为控制器的一部分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Internal Control: Element of Coordinated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to Management and the Independent Public Account)的特别报告,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是一个由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条件、业务处理程序、检查标准和内部审计等要素构成的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1972年,AICPA下属审计准则委员会的第1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与资产安全、财务记录可靠及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的组织结构、程序及记录。交易的实施是依据管理当局一般授权或特别授权;交易的记录要满足以下需要:能按GAAP或应用于会计报告的其他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保持资产的经管责任;只能根据管理当局的授权才能接近资产;帐面数定期与实际数相核对,并对差异采取恰当行动(辛少穗,2007)。”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结构阶段。“1988年5月,AICPA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达到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公告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它“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记录和报告方法,旨在明确各项资产、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辛穗,2007)。”1992年9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rnal Framework),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这份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项目标和五大要素,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构成。至此,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内部控制框架也成为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体系,其广延和丰富性表现在无论内部控制的主体(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界限(组织界限)、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还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过程”和五个要素)涵义都非常丰富。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内容,我国于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控制主体是“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容和手段也是“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所有“过程”,也包含“五大要素”。显然,这也是融合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内部管控体系。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随着经济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也从内部牵制时期的“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融为一体,会计控制的职能越来越丰富、明确、延伸最后完全融于内部控制整体。但是,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借鉴内部控制制度时期的“会计控制”定义,我们仍然把为实现这部分目标的职能称为“会计控制”或“内部会计控制”。在我国现行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会计控制即为合理保证“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实行的控制。对资产安全的控制可以说是“会计系统”对资产的控制,这是会计自古以来就具备的职能;对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是会计系统内部和外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这种控制的产生是因为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具有作用,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也是为了实现“会计系统”对有关财产物资和经济活动的控制。所以:如果以会计系统为考察对象,则所谓组织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分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和会计系统外部控制;组织的“内部会计控制”目的还是为了对外的“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率和效果”;会计系统内部的自我信息质量控制需要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审核,因此这种控制与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控制也不能截然分开。

(2)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由(图4)可以看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内部的控制,也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但这里都是在组织内部来分析的,都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属于本文考察的范围,应属于外部“对会计的管理”或外部“对会计的监督”。 如(图5)和(表1)所示,此处所谓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控制,目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而“会计管理”主要是对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又密不可分,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成为会计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就是会计控制。不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就无法进行会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无法截然分开。比如,会计信息提供者既要进行会计预算、核算、分析和反馈等会计管理工作,又要控制(并接受其他部门控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会计核算过程既是信息处理过程,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见(表2)。如(表3)所示,内部控制中为合理保证法律、法规的遵守以及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与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内容也存在着重叠。因为会计监督的部分职能就是维护法律法规,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对会计信息处理质量的控制,会计系统本身对外部再生产过程具有“过程控制”职能(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同时现实的会计系统也具有对法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能,而这些职能就是会计系统的全部,所以会计系统就是会计管理系统,从定义上看,内部控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非常广泛,所以,应该说,会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子系统。

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的过程;而会计管理是具有上述目的(主要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过程,且会计管理是由会计人员进行的管理;

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三)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概念争议较大,通常认为监督往往与系统外部有关主体的执法行为有关。按照《会计法》规范的“会计监督”内容,“会计监督”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会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财产物资的监督;二是组织外部有关主体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对会计信息、会计工作的监督即组织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也可以归为外部“对会计的管理”,包括所谓政府“对会计的管理”(即实际工作中经常说的政府“会计管理”),这超出了本文考察的对象;三是组织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既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也有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监督(如《会计法》第28、29条规定),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以上内容除了企业外部对会计的监督以外,其余内容可以称为“内部会计监督”,应该属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如(图6)所示,组织内部的会计监督无论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还是对会计的监督,无论归为会计控制还是会计管理都属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子系统。

(四)财务管理 2010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价值管理工作。”2010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定义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都认为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其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界定也大同小异,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和资金分配等方面,管理的手段就是,决策、计划和控制,不需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在国外,美国人James C. Van. Horne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1998)也认为“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显然,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一个方面进行的直接管理,是对人、财、物、信息中“财”进行的管理,如同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但是由于资金与其他要素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的管理可能涉及许多部门,但这不能否定其“职能管理”的实质,因为“人事管理”和“物资管理”也涉及很多部门,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职能式的具体管理。而会计管理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反映和全面管理,这是一种全面的、间接式的管理,即所谓“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杨纪琬,1997)。但是,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又不是毫无关系,像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一样,财务管理也必须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管理,无论是决策、计划还是控制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需要会计管理部门的反馈。所以,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图7)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有联系但没有交集。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两两相互重叠、交叉,而三者又都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如(图8)所示。这里所探讨的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都是在组织内部进行,都属于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控制可以涵盖以上内容,是因为现代内部控制无论从目标还是实施主体上来看外延都很广。会计监督、会计控制和会计管理的外部边界并非图中表现得那样清晰,而是模糊的,这在上文的辨析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它们与内部控制也基本融为一体,这即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本来含义。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有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用于信息质量控制的控制活动和会计部门对于资产安全控制的信息沟通及会计部门采取的其他控制活动如财产清查和核对制度。不同之处是会计控制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而且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会计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交集则在于组织内部通过财产清查和余额核对对财产物资的监督以及组织内部有关部门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还包括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工作的监督。会计监督与会计管理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以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控制。二者不同之处是会计监督还包括会计系统外部甚至组织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三者共同的交集是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这个结论包含以下常识或观点:没有较高的会计信息质量,无法进行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而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它们共同的基础。没有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就谈不上会计系统内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当然更谈不上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的核心和基础,从而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于组织内部的管理非常关键,所以会计管理、会计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会计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会计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效率和效果。通常认为监督和控制都是管理职能的构成部分,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会计管理、会计控制与会计监督都可以称为“会计管理”,并没有可以截然分开的界限,它们逐渐交叉融合并与内部控制也逐渐融合在一起(如内部控制框架所述),这也许反映了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趋势。在实践中,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和应用需主要抓住以下要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界限。能够区分两个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是“会计管理”还是“对会计的管理”?是会计系统内部的管理、组织系统内部的管理还是来自于组织系统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l期。

[2]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财贸经济》1984年第l0期。

[3]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阎达五、陈亚民:《发展会计理论,振兴会计事业――“会计管理活动论”10年回顾》,《会计研究》1989年第6期。

[5]商思争:《作为记录的会计: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分析和逻辑证明》,《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1期。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会计管理范文第6篇

80年代末,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政府对会计工作的宏观管理,解决经济生活和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地方进行了组建政府主管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局的探索,直至1998年底全国设立会计局167家,其管理范围大致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会计制度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其他会计事务管理等。

设立会计局,是深化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一个大胆偿试,这样做有三条好处:

一是随着机构的建立,力量进一步充实,职责进一步拓宽;

二是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会计工作,提高了会计的社会地位;

三是可以更好地为会计人员服务,为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服务。

"会计委派制"的会计管理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在1995年朱镕基总理提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不少地进行了以会计人员委派制为主要形式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由于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1998年、1999年召开的中纪委全会上,作为反腐倡廉,标本兼治的措施之一,中纪委正式提出试行会计人员委派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有105个地级区(市),414个县(市)进行了会计委派制的试点。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具体做法:

第一,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脱钩,归属同级财政编制,或者单独成立国家及各地方会计局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会计人员的工资、补贴、福利等均由相应会计主管部门发放,或会计局发放,各单位统一向会计主管部门或会计局上交工资基金;

第三,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任免、考核奖惩等均由会计主管部门或会计局直接管理。

从试点情况看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直接管理形式。

二是委派财务总监的形式。

三是委派主管会计的形式。

四是财会集中制形式(也称为“零户统管”形式)。

五是乡镇集体企业会计计主管人员委派形式。

六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账目集中核算管理。

七是企业集团内部由集团(或总公司)向下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形式。

会计委派制试点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强化了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

二是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和提供了可能,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是稳定了会计队伍,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素质;

四是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规范了会计工作秩序;

五是加强了会计监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六是会计管理工作得到重视,会计管理队伍得到充实。

应该肯定,设立会计局的探索和进行会计委派制的试点,都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管理体制的有益尝试。

实行会计委派制所产生的相应的问题:

(1)会计主管部门或会计局与企业、单位的关系变得复杂化,有可能打击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2)委派的会计人员企业、单位不接收怎么办?

(3)委派到不同单位的会计人员工作质量如何评价?工资待遇是平均发放,还是按劳分配?会不会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

(4)被委派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共谋激励”如何防范?

(5)什么样的企业采用委派制?是否所有规模、所有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单位都派会计人员?

(6)我国企业单位众多,需委派的会计人员队伍非常庞大,会计人员哪里来?怎样管理?

(7)会计人员队伍庞大,必然加大会计人员监管成本,扩充会计管理机构和人员,政府机构庞大,政府开支如何解决?

(8)是只委派会计主管人员,还是所有会计人员都委派?

(9)与会计人员委派制相适应,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是否要委派?如果不委派,审计费用由谁负担?

(10)在注册会计师受托审计过程中,如果出现纯会计人员失职,甚至已经给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或业务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责任由谁负责?

(1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否应单独设置?如果不单独设置,会计预测、决策问题如何解决?

(12)如果被委派会计人员工作不能忠于职守,故意为难所在单位或人员,所在单位的投诉如何解决?

会计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职能会计档案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信息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过程,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档案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工作拓宽了会计档案的职能范围、提高了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也对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并为会计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拟从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影响的角度,论述会计档案职能应随着会计职能重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应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控制职能的需要,档案的管理应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工作电算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成为一种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是科技环境与管理环境共同作用于会计工作的结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会计职能作用形式产生了变化,会计职能的重心由人工记账时期的会计核算转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监督。

1.简化了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规模与复杂性到了一定程度后,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中分立出来的,形成其自身独立的专职工作。传统的人工记账时期,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过程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其中大量重复的劳动是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过程除设置账户与填制凭证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外,人工记账时代大量重复进行的登记账簿与编制报表工作主要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主要是审核与监督工作。显然,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过程得到简化,会计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2.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人工记账时期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上,会计职能主要表现为核算职能,会计监督仅仅体现在核算之中,监督的形式主要是事后监督与被动监督。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在时间上保证了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地行使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预算控制不仅实现了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时时监控”,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的跨度,完成对历史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未来信息的分析等工作,较好地协助会计人员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等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特点

同人工记账时代的会计档案相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内容复杂性与领域拓展性。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从实际内容看,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具有严格规范性、史料性和整体性的会计档案,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使电算化会计档案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存储的范围和领域明显扩大。

2.环境依赖性与载体特殊性。传统的会计档案不需要软、硬件的支持,比较直观,可以直接查看到会计信息,而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才可重现,对系统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会计档案的数字化,使会计核算资料的记录方式发生了突破,改变了信息的介质,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和速度,但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中的档案载体不是纸张而是磁盘、光盘等,它们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贮信息有效期与载体在计算机文件中阅读器质量好坏等因素的影响。

3.信息共享性与数据易改性。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会计文档的多方位检索速度,并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远距离传送,有利于会计档案资源共享。但是,由于存储磁介质与光盘中的数据可以很容易被修改,从而导致会计档案信息的失真,甚至被破坏的可能,而使会计档案失去价值。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

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档案)具有领域的拓宽性、环境的依赖性与数据易改性等特点,会计电算化虽然有助于简化核算过程与拓宽会计监督的职能,但在会计工作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安全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职能适应会计环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就应从调整会计职能入手,将会计职能的行使设置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前台工作人员行使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完成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处理工作;二是由后台工作人员行使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职能,完成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与信息利用工作。会计档案作为记录会计工作过程与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证据,既是联系会计工作前台与后台的纽带,也是实现会计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利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同传统手工记账时代的档案管理职能相比较,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职能主要应突出它的两大功能。

1.会计质量控制关口的职能。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及时预防“差错”与“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要留下包括“差错”与“舞弊”行为在内的经济业务记录与会计工作痕迹,并通过相应的事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中止上述行为。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首要职能是实现档案归集关口的前移,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反映经济业务与会计工作的本来面貌;其次,要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实施结果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把事后监督信息定期反馈到会计工作前台,同时真实记录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第三,要建立会计档案归集的审查制度,制订各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归档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手续完备、要求具体、责任明确,使会计档案的归集成为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再完善的过程。

2.会计信息利用窗口的职能。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档案利用的首要任务是要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备份,并定期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档案要素复制到磁介质上,与相关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等一同归档,保证归档资料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数据的综合查询与有效利用奠定基础;其次,要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单位经济业务的分类,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对会计档案的编研,以财务年鉴等方式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防止保存档案信息的载体失效而使重要的会计信息丢失;第三,根据工作需要,在有针对性地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对外提供与提高会计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做好会计档案数据的日常维护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各项职能,必须从观念、制度、手段与人力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1.强化档案意识。首先,要克服传统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纠正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重凭证、账簿管理,轻辅证材料管理;重纸质实物档案管理,轻磁性介质档案管理;重档案移交后续管理,轻前台会计工作的档案管理;重一般档案的统一管理,轻专门档案的专门管理。其次,要将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和管理成果应用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实践,树立会计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意识、完整性意识、过程控制意识、质量保证意识、妥善保管意识与有效利用意识。

2.健全档案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应从严密、有序与规范的要求出发,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与会计电算化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现代化工作。要建立会计档案入库前的审查制度,加强前台会计工作的会计档案管理,确保人库会计档案的质量;要建立会计档案查询、对外借阅、复印等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档案资料的遗失与泄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要加强对有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的辅证材料以及磁性介质会计资料的管理,防止磁性介质档案信息的失效,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

3.完善档案手段。传统意义上档案手段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档案载体,新型载体与传统档案载体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会计档案,将是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要求有效地保护档案载体,还要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管理手段与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与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实践中,才能满足新型档案载体管理的要求。

4.培训档案人员。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由于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与严密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不能按一般档案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而应该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会计档案的专业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学知识,还应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各种管理软件。而现在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具备会计或档案管理单方面的知识,难以胜任现代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会计工作业务,专门从事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才能适应新时期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3.9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田巧芬.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4(10)

会计管理范文第8篇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配套改革的力度加大,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加快,过去“村账站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改变农业会计工作停滞不前、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加强农村会计管理、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首先,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应加强《会计法》的学习。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既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又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在贯彻实施《会计法》,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学法,熟悉会计工作,指导和督促本单位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通过加强会计工作,不断提高本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防止违法会计行为的发生。为此,单位负责人要通过加强《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熟悉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的会计事务处理中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违反了相关法规将要承担哪些责任等。一个好的单位负责人,不仅要知法、懂法、守法、还要懂得怎样去防范违法会计行为的发生。单位负责人要想更好地防范会计违法行为,就必须对本单位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外部有关方面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行监督检查,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做到这些,单位负责人就必须学习会计基础知识,只有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由此可见,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工作,必须先加强单位负责人会计基础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其法律意识。

其次,应加强对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近几年,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完善,原来由乡镇经管站管理的农村财务现基本上划归乡镇财政所管理。具体管理单位是乡镇的会计服务中心,其人员组成主要是乡镇财政所和乡镇经管站的业务骨干,他们当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又有知识全面的新手,给会计服务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涌现,特别是涉及农村会计管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相继出台,在给规范农村会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时机的同时,也给农村会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财政所的人员大部分只懂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不太熟悉;经管站的人员熟悉日常事务处理,但管理方面的能力欠佳。因此,对乡镇会计服务中心的人员,要加强其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作贡献。

最后,应严把会计人员入口关,确保会计队伍人员素质。目前,会计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收支发票由村指派的一名报账员,在村法定代表人签字后到会计服务中心报账,中心会计人员则根据村报来的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因此,要规范农村会计行为,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报账员的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报账员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目前农村报账员中90%左右的人员无证且业务素质较差。为此,必须加强对农村报账员的会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人员达到会计从业资格水平。为确保农村会计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今后应该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以及乡镇熟悉会计业务的人员中选拔一批会计骨干,充实农村会计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会计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会计 财务管理 集体经济

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如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扶贫资金、土地征占补偿金、村级运转补助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等,还有村级负债问题、村集体资产管理、城镇化村改居等问题,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农村会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农村群众上访现象。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各级领导和财政、农业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对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会计队伍的现状

1、村级会计队伍不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换届选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村会计或报账员一般由村干部兼任,村委、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时,往往有些原则性强、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会计被换下来,导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干部一个会计(报账员)”。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档案保存不完整,形成了“断头账”或“两本账”。

2、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低

农村会计人员报酬偏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再加上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与农村会计核算的内容差异很大,导致村级会计人员全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很难。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村干部监督不力,导致了村财务管理混乱和群众不满。

农村会计人员不能得到会计后续教育,由于村级会计人员由农业部门管理,未纳入财政部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再加之会计人员农活忙,不是脱产干会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三、四年没有进行系统培训,导致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二)农村相关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1.钱帐不分离

目前,虽然村集体基本都建立了钱帐分管制度,但由于会计、出纳、审批人、经办人没有严格划分职责权限,也就无法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村集体的收入不是由出纳人员集中收取的,经常是由村书记收取。当经办人攥着不放,坐支滥用,最后拿着一把收支的单据入帐。从账务处理表面看,会计、出纳执行了钱帐分管,但实际上从头到尾都由村书记一人包办,这极易诱发现金舞弊现象。

2、一些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不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无从谈起

现在,大多数村都实行书记一支笔签批制度,无疑这有助于加强村书记财务管理的责任,制止收支管理混乱,但大小事书记一人定板造成了权力过度集中,不利于决策,必将导致管理失控。

3、许多村根本没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制度

财产清查工作无章可循,既无法保护好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又使帐实出现不符,难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客观真实性。

4、监督环节薄弱

目前村集体内部审计监督主要靠乡镇经管站,但由于乡镇经管站游离于村集体之外,难以真正做到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而民主理财小组虽然具有一定的内部审计性质,但理财小组人员往往受到业务水平、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仅限于月底理财日盖章而已,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

(三)农村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一方面,会计人员代表村集体利益,对村集体的资产、权益进行监督,另一方面村干部自行任免本单位的会计人员,决定会计人员的工薪待遇、职务晋升。这容易使会计人员陷入“两难”境地。村集体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向会计人员施压,使得一些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不利于会计人员保持较高的职业水平和较好的职业道德。

二、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明确了财政部门的会计执法主体资格,这既是权利,更是责任。各级财政部门要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将农村会计管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针对本地农村会计工作的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订提高农村会计素质,整顿农村会计工作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农村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推行“村账乡管”和“委派制”等形式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改变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实行“村账乡管”改革

主要做法是乡镇成立集中记账专门机构,集中核算各村村级财务,各村只设报账员,实行定期报账。各村不在设会计人员,村日常支出实行备用金制度,所有账务由乡镇记账专门机构集中核算。从业人员由乡镇政府、县财政等部门制定任职条件,统一公开考试,择优选拨任用,录用人员工资待遇由乡镇政府统筹解决。

“村账乡管”健全了规章制度,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在记账下,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建档,有利于严格执行各项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有利于严格按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了专项资金的安全。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

主要做法是乡镇政府、县财政部门遵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选拔任职会计人员,由乡镇政府发放聘书,直接委派到村任职,一般采取异地任职并定期轮换的做法,委派会计业务受乡镇府和财政部门的领导,工资待遇由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委派制”改革,稳定了农村会计队伍。改革后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福利、工作业绩考核、业务学习等由乡镇府和财政部门统一负责,不受所服务的村级组织直接干预,不因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变动而变动,形成一支稳定专业的农村会计队伍。同时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强的工作,在传统的村账自管模式下,由于受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财务处理不及时,手续不清楚,会计科目混乱,原始凭证的取得不合规定,他们大多只能记简单的流水账。改革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在选聘会计人员时,通过考试,择优选拔,为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会计人员应加强以《会计法》为主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由于长期形成的农村会计工作习惯,无论是单位负责人,还是会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的意识。村书记往往认为,既然会计负责人负主要监督责任,那么出了问题自己不须承担责任,至少不承担主要责任。因此,村书记懒得过问会计工作,懒得学习有关法规制度,不少村书记对会计业务一窍不通。在内部会计监督上,大多无章可循。

(四)要逐步建立健全从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机制

会计工作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逐步将农村会计从业人员逐步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体系。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管理平时都是由农业经管部门在负责,为此,要搞好农村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一是要得到财政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与农业经管部门搞好协调。同时,要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时间安排与农村工作的对应性,培训知识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等,确保从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高。

(五)坚强监督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村集体作为其他经济组织,同样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约束,但又有其特殊性。村集体特有的“村民自治”管理体制,决定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有条件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会议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委员会”,对村财务和村干部行使监督权。审计监督委员会行使村民会议赋予的权力,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按照国家法律和制度规定,财政、农业、审计、税务等部门有权代表国家对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实施国家监督。另外,按规定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经济业务,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应该说,群众监督是脱离会计主体的第三者的监督,具有一般内部监督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有关政府部门的国家监督是是村集体内部实行严格会计制度的有力保证。

三、结束语

会计管理范文第10篇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

(-)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

(二)实施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注重发挥人的价值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将成为重要的产权要素,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知识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和关键因素。

(四)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注,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长期研究的课题。社会责任会计和绿色会计将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企业将主动追求自身利益与环境效益的融合。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及时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二)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企业为实现财务业绩,制定以产品成本为主的目标成本,确定达到这一成本水平途径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社会价值链分析方法。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四)预警分析的方法。它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事先提醒管理当局注意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机遇和问题,把握机遇,防患于未然。

(五)其它分析方法。如评价分析、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法、质量成本分析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21世纪的发展与完善

展望21世纪,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技术方面,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作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入一产出效率和效益。(二)经济全球化方面,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使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在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资源情况时,不能再是静态地分析所处时刻,而要动态地分析资源的未来流动趋势,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一方面要加强收集信息,一方面注意分析企业产品或服务被消费的全球化变化情况,以尽快调整其全球的战略部署和寻找新的客户需求方向。

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竞争对手分析。第二是业绩计量。第三是商品市场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企业的战略计划和战略方案在不同阶段各不相同,业绩的评价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战略管理,使企业在整个商品市场寿命中获得最好的业绩。

(-)管理会计系统可以归属于职能管理部门或者会计部门。这种选择的直接目标应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项目驱动教学范文 下一篇:项目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