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4:02:38

会计报表论文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是为了鉴证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证其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但虚假财务报告还是屡见不鲜,已成为全球范围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本文根据分析会计报表审计过程,提出了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形式及审计方法。

一、会计报表审计目的及意义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而审计发展史上,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一直成为困扰审计职业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司欺诈和舞弊现象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资本市场和社会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报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通过一定的程序如信号侦查、舞弊分析等,将隐藏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故意虚假作为揭示出来,呈报给管理当局。它包括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一)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二)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意义

1.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很强,它的使用者难以对它的真实可靠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亲自处理。而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便于验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和报酬,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投资风险的大小;就债权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债权能否及时收回,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骗取投资和债权,有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如虚构资产、隐瞒负债等,致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可以揭示并纠正各项错误和弊端,确认报表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

会计报表总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可以了解和揭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通常采用逆查法,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着手,将会计工作的终点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由于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审查,就可以找出审计的重点和疑点,为进一步审查账目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报表审计的核心—会计报表舞弊审计

(一)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以下几个。

1.发行股票(圈钱)

资金如企业体内的血液,任何环节都需要资金,公司在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初次发行阶段,要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在配股阶段,曾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盈利率超过6%。这些都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公司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说服各类资金的提供者向其提供资金,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圈钱”。

2.二级市场炒作

在股票上市后,为了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例如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在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上市公司常利用财务报表舞弊达到目的。

3.避免戴帽或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避免带上“ST”的帽子;如果已戴帽,就不愿意最终退市,这些戴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欲望。

4.其他动机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仕途发展、报酬薪金、声誉名气,或为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减少纳税也有可能虚报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审查方法

1.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

(1)具体形式。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的具体形式有:a.存货计价不正确。比如故意错误计算存货成本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b.高估应收账款。比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导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c.高估固定资产。比如对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项目,常年累月挂账。d.高估其他资产项目。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2)审计方法。对于资产高估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审查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而对于应收账款、递延资产项目,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2.操纵收入

(1)具体形式。操纵收入的具体形式有:a.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核算方法,虚增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董事会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出相关的漏洞。b.会计期间划分不正确。审计人员需实施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等手段发现不恰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c.虚构交易。常见虚构交易的手段包括伪造购销合同,填制虚假发票、出库单,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

(2)审计方法。为发现虚构的交易,审计人员至少应执行以下审计程序:a.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b.采用分析性复核,如果发现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大,则该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现象;c.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未记录的交易;d.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合同,审计人员更应该留心合同的具体条款以及公司的承担能力。

3.费用记录不正确

(1)具体形式。采用的手段包括:a.将费用跨期入账。b.将费用挂账,隐匿管理费用。c.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等调节利润。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各种负债的明细表等,根据各种债务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各种债务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4.有些事项未作披露或披露产生误导

(1)具体形式。担保。上市公司一旦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可能会给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尽管担保无法在报表中被正式列为项目,但要求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予以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名目众多,金额巨大;交联交易。关联交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诉讼事项。诉讼事项也属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一旦败诉,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受托理财。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佳的问题统统通过委托理财得以解决。但是委托理财属于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其风险性必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比如,向银行函证公司担保情况,向律师函证公司担保和诉讼情况,关注媒体所披露的公司诉讼状况和重大关联交易等,以发现那些未作披露的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角。可见,充分认识管理层舞弊风险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会计报表舞弊审计的发展趋势

1.重新思考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式

传统的会计报表舞弊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细节。但事实证明,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舞弊往往借助于复杂而且隐蔽的会计手段,如“精心”安排下的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管理层的会计估计等。此时仅仅通过传统的舞弊审计方式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显然是比较无力的,更何况是管理层、银行、券商的联合舞弊。既然无法有效地从舞弊产生的痕迹识别舞弊,那么查找舞弊产生的根源则成为我们识别舞弊的一条新的思路。SASNO.99(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把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3个方面的舞弊因素:压力、机会、态度。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相当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审计模式可多种方式并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我国审计未来的主流,并逐步将全面风险治理理念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步骤,朝着风险治理审计方向发展。风险治理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加快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范审计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审计风险保障机制;转变审计理念,打破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与陈旧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理论、审计思路、审计治理、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审计监督新路子,使审计创新更加贴近国际惯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从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转向始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2]王金华.会计报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商业研究,2004,3.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动机;经济学分析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与具体动因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终极动因

第一,追逐自身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如果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能够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他们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如果他们认为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的效用小于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效用时,他们就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二,违规成本低廉。一是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来看,制作虚假会计信息成本很低,比如伪造一套完整的交易事项所需凭证的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小到可以忽略;二是虚假会计信息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原因在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使用人的非专业性,这样对经济人名誉造成影响的概率就很小;三是即使虚假会计信息被专家或者透彻掌握会计原理的使用人发现,虚假信息制造者受到的处罚与取得的效用相比显得微乎其微,法律责任极小或者没有,处罚力度也很小。既然成本低廉,在自身效用最大化本性驱使下理性经济人就会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具体动因

第一,为取得首次发行资格最大限度募集资金而粉饰会计报表。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办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离开每股收益这个数据,而且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控制,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拟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只有在每股收益这个数据上做文章。另外,对经营能力也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发行价格的确定,都没有离开每股收益。即使是目前的发行价格,也一定是每股利润越高,越有利于确定较高的发行价格。这样,企业一般都会想尽办法操纵利润提高发行价格。那些没有盈利或者盈利较低,不符合发行股票上市资格的企业,会通过虚构交易事项,编造或者伪造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达到符合上市资格的目的。

第二,为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利益共享,往往与庄家一起联手操纵会计利润,为二级市场的操纵股票价格提供题材。内幕交易的前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动机则是操纵股票价格,实现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谓庄家,指的是具有内幕信息,有能力调度大量资金,能够操纵市场而且进行市场操纵的机构和个人。

第三,为提高融资能力或取得较好的融资条件,或为符合融资协议的规定而粉饰会计报表。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一般都采用有限责任形式,这使得债权人处于不利地位。在借贷关系中,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或进行资产抵押,并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系列保护性条款,比如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资金规模、营运资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提出一定要求,限制企业发放股利,限制进一步实施贷款等。总的来说,债权人偏向于把资金贷给财务条件和盈利前景较好的企业,对亏损企业则限制融资。因此,有的企业为了提高融资地位和满足融资契约条款,避免违背债务契约而粉饰会计报表。

第四,为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近年来,股票市场一直低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配股,发行新股比较反感,增发新股的条件也越来越高,因此发行可转换债券多了起来。但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有严格的条件,最近3年内发生过重大重组的公司,以重组后的业务以前年度经审计的盈利情况计算净资产利润率。上市不满3年的公司,以最近3个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与股份公司设立后会计年度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相比较低的数据为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前,累计债券余额不得高于公司净资产额的80%,公司的净资产额以发行前一年经审计的年报数据为准。上市公司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很可能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五,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经营能力,或为了职位的提升与获得与经营效益挂钩奖励而粉饰会计报表。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会计信息资料,并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企业的所有者(或投资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只能通过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经营业绩。为了激励企业的经营者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企业所有者往往设定一系列的考核指标与激励措施(比如职位的晋升、股权的奖励、现金的奖励等)。这就为经营者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诱惑,当经营者达不到相关考核指标时,为了追逐自身效用,减少经营失败风险,避免自己被经理人市场所淘汰,就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制度缺陷,采取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经营业绩,隐瞒不良经营状况等手法,不惜牺牲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而损害所有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第六,为了取得增发新股的资格而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2002年6月,国家把增发新股的条件提高,那么如果有发行新股的计划,必然要冲刺发行新股的各个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企业就会铤而走险,制作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

我们无法囊括粉饰会计报表的所有具体动机,但有一点很清楚,在存在刚性指标的地方,一定会有一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行为的发生,当理性经济人经过判断觉得粉饰会计报表比提供真实报表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最大效用时,粉饰报表行为就产生了。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道德防线。教育是防治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首要措施、根本保证。相关部门应制作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企业主管领导、企业管理当局、财务会计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反对一切向钱看、好大喜功的错误思想,从思想上斩断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根源。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制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第二,紧跟经济步伐,完善会计准则。经济状况是基础,会计准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完善。最近出现的新的会计报表粉饰手段(如:八项准备、资产重组与会计调整),都是利用会计准则的滞后漏洞。因此,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其灵活性与滞后性,给会计报表粉饰减少真空地带。

第三,与时俱进,调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可以考虑将企业的绩效评价划分成几个方面,包括公司治理状况、行业对比分析。对于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可以较多的依赖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对于公司治理较差的公司,不能依赖其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来评价其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调整、完善,粉碎企业企图通过粉饰会计报表达到“一俊掩百丑”的梦想。

第四,加大惩处力度,增大企业违规成本。在当前会计造假现象泛滥,以至严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加强国家监督,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等相关法规,抓住那些粉饰会计报表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诸于众,以引起社会震动效应,从经济与名誉等社会效用上增大企业的违规成本,对那些造假分子形成巨大的威慑力量。

第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创新管理模式。在我国现有的企业制度中,都设有监事会,负责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真实性的监管,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的牵制,监事会与监事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其根源就是其没有完全独立于企业管理当局。针对此种情况,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与会计委派制的办法,来控制企业管理当局造假作弊等行为,以保证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他们的地位、身份和权限比较超脱,从而走出依附单位负责人而不得不违心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境地。

第六,完善现有体制,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现有体制的首要步骤就是改革现有国有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消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吸引社会公众的参股管理、监督;其次就是上述第五点所说的实行财务总监与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实现企业决策、经营、监督相分离;再次就是改变国有企业领导人评价体系,积极推广负责人问责制与责任人离任审计,加大对造假制假责任人的处罚。

第七,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加强公众监督。对一些粉饰会计报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与个人,在事发后,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其进行暴光。这样一来,企业就会考虑因此而造成的企业形象、声誉遭毁,在资本市场上信誉扫地,筹资困难,产品滞销等风险以及社会公众的惩罚。而且可以让其他企业引以为戒,起到惩前与预防一举两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会金.会计信息失真与假账鉴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编写组.会计信息与会计监督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张萧.会计魔方—失真会计信息剖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3篇

(一)尽管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已明确规定了是否应根据过半数的表决权作为确定合并范围的依据,且其中包括直接拥有及间接拥有两种情况,然而目前对于间接拥有表决权的计算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定,目前间接拥有表决权有两种计算方法,即“乘法原则”及“加法原则”,对于同一股权关系是否会拥有过半数表决权资本,采用这两种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就会对合并范围产生影响。此外,这两种方法也不够完善,在具体操作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对合并范围的确定。

(二)合并范围的变动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合并范围主要有以下四种变动方式:第一,为了扩大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企业可以收购其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从而使其成为控股子公司,从而帮助企业快速地扭亏为盈[2];第二,为了缩小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企业可以把控股子公司的部分或者是全部股权转让出去,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把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子公司转让出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及盈余管理;第三,曲解准则规定,任意更改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第四,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将业绩下滑的子公司换出去,并换入一些比较优质的资产,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改变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同时这易于导致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主体的范围出现差异,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问题尽管在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明确规定,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个别的报表作为基础,而且规定要将通过间接控制方式而获得超出半数表决权的企业纳入到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当中,然而在准则中却没有明确指出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结构的具体层次。除此以外,尽管从理论上分析,不管是采取一次合并的方式,或者是采取逐层合并的方式对企业集团合并范围中的全部对象进行分析,都可以最终实现报表的合并,然而针对一次性编制合并报表而言,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状况下,报表合并编制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难以充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还极易会产生遗漏或是失误的现象。

二、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多层控股合并范围确定的改进建议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明确规定合并范围的确定依据与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在处理多层控股合并范围问题方面有着非常科学与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从而更加准确地完成多层控股下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第二,合理地选用间接拥有表决权的计算原则。可以在对子公司持有实质控制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所拥有的权益资本而选择加法原则,而对于那些非控股的子公司就不可以采用此原则。而在合并报表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乘法原则[3];第三,在合并报表中应该真实地披露出多层控股的关系,而且要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控股比例与交叉控股的情况准确地披露出来。只有这样经营决策者以及投资者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集团的内部情况,从而保证所做出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二)合并范围变动的改进意见第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控制标准,从而准确地界定出合并范围,同时还要运用定量标准以及定性标准来判断出实质控制的存在性与否。除此以外,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相关的准则,从而在合并范围出现变动时可以有效地规范会计造假以及会计操纵的界定标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修正会计信息;第二,要对合并范围的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披露,而且要及时地披露企业新纳入或者退出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要深入地研究合并范围变动将会对企业利润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第三,由于合并范围的变动一定会影响到合并会计报表中涉及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而对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产生影响,所以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工作,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健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型的集团企业中均选用逐级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此种方式能够充分保证合并会计报表相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而与此同时,此方式也使得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必须要突破原有的个别报表情况,而是要把子公司的合并报表作为最终的编制基础。针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第一,要为实务操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对于相关的准则必须要充分明确层层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第二,要采用逐级合并法,并且将一次合并法作为一种备选的方案;第三,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定合并对象范围,,例如在采取逐级合并法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如果母公司可以直接持有子公司下属控股集团的股权,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准确地判断出应该怎样抵消相应的直接与直接拥有的股权。

总之,在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更加规范地界定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也使得我国的相关准则更加接近国际先进的会计准则,从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我国的相关部门与企业也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不断完善合并范围的相关原理与方法。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如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财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确定的。

(二)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三)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配股)。在首次发行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四)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一)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典型做法是:

(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2)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二)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三)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资产负责表,严格地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就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

(四)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除了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天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核算。

三、会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一)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则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二)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三)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四、抑制会计报表粉饰的若干建议

一是应当要求企业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与公允价格的差异、账款结算方式和支付时间等。对于明显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不等价关联交易,还应当获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对于明显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不等价关联交易,还应当获取证券监管部门的批准。

二是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非货币易的准则,对通过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进行资产重组行为进行规范。为抑制企业借资产重组之名进行“报表重组”,建议将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差额收益,按一定期限分期摊销。

三是制定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的准则,对资产评估调账、流动资产项目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处置已评估且发生增减值的资产项目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防止企业利用资产评估调节利润。

四是制定大额费用资本化准则,对借款利息支出、研究开发支出、大额广告支出等的资本化行为进行规范,使不同企业对大额费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五是制定《企业合并》准则,对并购和股权转让行为所涉及的利润确认进行规范。

六是制定《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进行规范,尤其应当对会计年度内取得或丧失控制权是采用比例法,还是采用推定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作出明确规定。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5篇

2006年我国对纳税申报表进行了修订,减少了不必要的项目,以“收入总额-扣除项目=应纳税所得额”作为主要编制线索。修订后主表变为35行,附表变为20张,主表附表间的勾稽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纳税申报表的填制过程,可以发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税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第一,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项目,都是按照财务会计准则指导下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类项目缺乏明细分类项目,尤其是应交税费项目,是以年初、年末时点的静态指标来反映应交未交的税额,不能反映当年企业总体的、动态的、详细的纳税情况,而且也没有明细地列出具体税种的应交税费的情况,例如消费税、房产税、增值税等信息,就难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得。第二,在利润表中,也存在着不能够详细反映涉税存货等资产和应税劳务方面信息的问题。例如营业税金及附加栏目,是消费税、城建税、营业税及教育附加这些税的总额,缺乏对各个税种明细的反映。而且从所得税计算角度看,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并没有在利润表中反映,更没有按照具体明细项目来反映这两者是如何产生的。而且由于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加计扣除、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都无法在利润表中体现出来。第三,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下设的收到的税费返还、支付的各项税费这两个项目,仅反映企业当期实际缴纳的税费总额,而无法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这些税费所实际归属的会计期间,哪些是代收代缴所支出的税款也无法区分出来,自然也无法反映实际税负。投融资支出的税费信息,在“支付的其他与投资(融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统一列示,也无法做到详细反映具体的税目支出,以及税负原因、实际期限,是否企业自身负担等详细信息,都无法详细反映出来。第四,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虽然税务机关一般不对提供的会计报表附注做硬性要求,而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纳税信息往往只是总体情况说明,并不提供明细信息,这满足不了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

(二)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实际的涉税收支状况现金流量表只是反映一个缴纳税款现金支出的总计,同样存在缺乏缴纳税款具体明细项目的问题,也无法反映具体涉税业务对现金流量的影响。例如增值税视同销售业务,税法规定应计算销项税额并纳税,而企业并无实际现金流入,这实际上属于现金流出。委托代销业务中,委托方如果在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还没有收到来自受托方的款项,也要计算并垫付增值税款,然而当下的税务会计报表中对此项现金流的支出并无反映。

(三)纳税申报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财税分离模式的逐步实施,在填制纳税申报表时,需要计算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调整会计收入和会计利润,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这样的工作无疑加大了税务会计信息填报的难度,而且调整项目较多,计算程序较复杂,填报容易发生错误,也给税务机关的稽查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会计与税法的处理方法并不一样,需要调整的地方较多,而且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多,调整难度逐渐增加。

二、税务会计报表体系的构建分析

分析现行税务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后,可以看出科学规范的税务会计报表应当更具独立性,而不是财务会计报表的简单更改,而且税务会计报表应当结合税法和涉税事项要求,提供更明晰、按照具体税目列示的数据。具体应当包括税务会计上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税收总况表。

(一)税务会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税务会计资产负债表虽然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来编制,但是每个明细项目,应当按照税法及税务会计理论的要求,以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进行分析填制,例如在财务会计体系中,资产负债表项目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的数据填制,而税法则要求按照历史成本和具体的计税基础(主要是资产是否需要纳税)进行分析后填制。总体来说,财务会计资产负债计量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实质重于形式等会计原则,而税务会计强调的是符合税法要求、法律规定、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件)约定为准等原则。税务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计税基础如表1所示。

(二)税务会计利润表的编制税务会计利润表可按照两步骤进行,首先是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的填制,设计如上页表2所示。但是税务会计利润表的重点在于各项收入和费用的计税基础的计算,税法与会计准则有很多的不同部分,企业编制税务会计利润表时,应按照税法要求,将收入确认和成本费用扣除按照税法规定加以调整。

(三)税务会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税务会计现金流量表,应当注意结合各税种和各经济事项来逐项地反映涉税现金的运动情况,而不是以税金总额作为编制基础。所以应当在原有的现金流量表基础上增加明细项。例如,在“税收活动现金流入”下的“收到税收返还项目”下,增设“收到增值税销项税额”、“代收消费税(委托加工企业)”等具体项目;在“税收活动现金流出”下的“应纳税款总额”项目下设“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等具体项目;在“税收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下设“企业代垫增值税额项目”。

(四)税务会计下税收总况表的编制目前的纳税申报表,缺乏反映税收总体情况方面的报表,而增设税收总况表有利于企业对每个税种的缴纳情况、税收优惠享受情况、纳税管理成本(包括涉税处罚成本)进行明细的反映,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纳税管理和税收筹划,也有利于税务机关对企业缴税情况的稽查。对税务会计下税收总况表的设计建议如表3所示。

(五)实现税务会计报表的电算化的设想目前,企事业单位申报纳税,主要采取网上申报纳税的方式,所以推行税务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先从变革官方申报纳税网站上的纳税申报表开始入手,按照前文的分析和建议,设计符合税法和税务会计独立性要求的税务会计报表体系。但是这样做,恐怕会给报税会计人员造成不熟悉、不方便,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难度,所以建议增设方便税务会计数据填制的“涉税事项基础数据表”,以为税务会计信息项目的填列做好数据和计算的准备,相比直接填制税务会计报表,能够起到降低难度和提供更明晰会计信息的作用。其中“资产负债表”的“涉税事项基础数据表”,主要填制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项目中填制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各项目事先设置公式以自动算出抵扣额,如坏账准备项目,只要填制期间应收账款总数,就能自动算出坏账准备的最大抵扣额等。

“利润表”的“涉税事项基础数据表”,应填制计税营业收入、其他计税收入、计税投资收益、计税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计税管理费用、计税财务费用、计税销售费用、计税资产减值损失、税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等栏目,其中企业成本费用的各项扣除政策,也要事先设置好计算公式,以方便报税单位会计人员正确计算成本费用扣除额度。最好能按照具体的每项经济业务,逐项填写,例如在表格中事先设置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类型栏目,以方便报税单位会计人员进行计税收入的处理。

“现金流量表”的“涉税事项基础数据表”应按照具体的经济业务填制“收到增值税销项税额”、“代收消费税(委托加工企业)”、“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等涉税收支项目,并上传相关凭据的照片做附件以待税务机关审核。在这些“涉税事项基础数据表”中要增设税法、税收政策等法律法规提示栏,以实时更新和列示最新的税法规定,方便报税单位及时了解、掌握和使用。也应增设附件栏,以便上传合同文书、收入确认相关凭据、抵扣发票等照片资料,以方便企业会计人员复核,方便税务机关的审核。最后税务会计报表中的某些较难填写的项目从这些“准备表”中的对应项目取数,再加上企业会计人员对其他项目的填制,形成完整的纳税申报表。应对纳税报表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突出税务会计的独立性,突出各个税种的明细信息,突出企业税负的明细计算原理和过程,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为纳税人创造方便,减轻纳税申报的难度和工作量。

在电算化软件的研发上,应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模块,在财务会计核算时,遇到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时,就应自动弹出税务会计信息填制表格,并附有涉税事项的相关税法规定的提示,财会人员在表格中应填制资产计税基础、收入类型等税务会计信息,例如填写资产、负债计税基础;还有资产折旧、减值、摊销的税务处理、税法上的收入处理、成本费用的扣除计算等数据和信息。由于提前做好了税务会计信息的填制工作,这样能大大减轻税务会计的复杂程度。在电算化软件中设置的税务会计报表模版和前文提到的“准备表”。在自动计算生成财务会计报表的同时,也自动生成了税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6篇

现在使用的合并财务准则和旧准则中都明确要求母公司和子公司应该在对于会计报表编制的政策和时间上进行统一,在没有一致时,则应该按照母公司对于财务报表编制的政策和时间对于子公司的报表进行统一调整,或者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政策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在子公司和母公司的会计政策相差不大,并且对财务情况和经常情况的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旧准则中母公司可以直接利用会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是在现有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是不允许的。

二、执行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影响分析.

(一)现行准则中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准,势必将对合并财务报表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推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以控制为准则。这样将会对合并财务报表带来巨大的影响。前阶段推行的会计制度要求合并范围可以不包括相关比重小于10%的小公司;含有特殊业务的子公司也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但是现阶段会计准则规定达到相关要求的子公司应该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加大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复杂性,合并报表中的资产、收入、成本、利润将会大大增加,这些数据的增加将对企业运转情况,现行的资金状况,财务支出与收入等等,影响巨大。如果企业运算不当,把没有合并资格的子公司和不符合纳入合并范围要求的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进行企业各项财务的运算,将会给企业留下大量的盈余空间,进而对管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界定哪些子公司被纳入或者不被纳入到合并会计报表对整个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二)现行准则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会计准则更大力度的要求企业必须体现控制的经济实质,从而减少每个个体企业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减少财务风险,这时企业的财务成本也会因为合并报表而增加。例如:子公司在经营企业时,发生的亏损应该把其分配在母公司与其少数股东之间,少量股东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受的份额如果比分配给少数股东的当季亏损少时,其剩余的份额应该合理的进行处理:根据合同协议来要求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责任,并且有能力弥补份额的少数股东,该项余额应按协议减掉母公司的所有者的权益。该子公司在当期获得的利润,,需要先弥补母公司少数股东的权益,剩下的应该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三、合并报表理论的国际比较

(一)合并政策的比较对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英国、美国会计准则中均规定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不过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差异,各国准则在规定上还是存在差异。在IAS27要求,母公司应该编制包括子公司在内的所有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但是当母公司本身属于其他企业或者企业集团时,则不需要编制和提交合并会计报表。除此之外,在母公司的投票权在90%以上被其他企业或者集团占有时,在取得其他权益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编制和提交合并会计报表。

(二)子公司概念的比较明确子公司概念是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合并报表的编制有巨大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合并理论。IAS27是根据子公司概念的界定来确定的,此理论认为:子公司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而是被另一主体——母公司来控制。当母公司有能力对另外一个主体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进行掌控,并且在其经营过程中获取利润,这就表明,该母公司具有对其子公司的控制权。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7篇

(一)没有明确的合并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对合并会计报表的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将总公司的所有子公司作为合并报表范围,虽然这已经是一项重要的进步,可是在合并范围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合并会计表中的股份持有问题。依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使母公司直接或者间接的对合并的范围进行控制,由于新会计准则之下的规定并没有明确的计算持股比例的方式,这样很容易使持股关系在合并的业务中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最终使合并信息出现差错。第二是暂时控制的问题。暂时性控制问题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定,这就使公司可以借助漏洞进行利润控制,但没有将子公司计算在合并的范围之内,造成利润计算的损失。

(二)长期的股权投资计算对经营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标准影响之下,母公司对合并的子公司利润要用成本法进行计算,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按照权益法做相应调整,但是这个方法中母公司不会随着子公司利润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会造成总公司的财务报表失真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因为经常采用的是成本核算的方式,所以在后期需要经常对权益法做相应的调整,这样会增加企业的账目核算难度,最主要的是因为总公司在分配子公司的利润和股份时,要根据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财务报表的合并,但这样会使子公司成为总公司利益的操纵木偶。

(三)合并会计报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之下,企业合并方式可以通过收购来实现,而被收购的企业自身收益及负债情况都将计入总公司购买的成本,但在权益法的规定下,如果该部门的资产有留存,就可以直接合并到企业报表之中,但是不可以作为母公司收购的成本,只要被收购的公司在收购之前有收益和存留资产,被收购后的资产必将作为收购者法定的利润。在新会计准则中,可以通过权益结合的方式,将被收购的企业收益计算进会计报表之中,这对收购企业资产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确认合并报表范围时出现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会计报表中所有权的合并理论,将会计报表进行合并时需要将报表按照总公司的持股人比例进行合并工作,新会计标准下需要对总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权进行了表决,但是却没有一个严格的计算方法,这就使计算的结果变得多样化,使处理方式缺乏统一标准。第二,暂时控制中的问题,在总公司拥有半数以上赞成收购的支持率时,总公司才可以进行公司收购行为,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将收购后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加入合作的范围。第三,非营利性的公司是否被纳入合并的范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关系较为复杂,这就需要依靠一些事业单位的帮助,但是非营利的公司不参与政府财务的核算,却可以使用其特殊的地位进行监管,成为国有企业中掌控利润的工具。

二、解决新会计标准下合并报表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一)完善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诠释

在企业合并法规定中应加强对企业合并报表编制方式的补充,即权益集合法与购买法,并且对这两个名词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两种方式对企业的经济影响是不一样的,购买法是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权益集合法则是根据账目的价值进行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子公司的资产账目大都低于公允价值,可是在企业的合并报表编制中应使用权益结合法,根据子公司中最低的纯资产进行账面价值的估算。虽然现在的国际走势都在使用购买法,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制度,使用权益结合法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对控制企业使用各种各样手段进行收购,调整利益的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采用公允值进行计算

在购买法的股权中可辨认资产及负债可以采用公允值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子公司资产出现双重计算的问题,符合会计法的目标,并更好的根据合并法实现合并会计编制的目标。

三、结语

近些年,我国的企业中尤其是建筑企业使用的是现代管理模式,新会计准则之下的会计报表合并在企业中实行越来越广泛,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正在向股份制企业转化,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将会出现更多的企业将合并会计报表加入到财务管理之中,这种新的会计方式在运用之前,需要对它存在的问题和使用方式进行了解,以便更好的应用在会计实务之中。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三种观点的理论基础

业主观的理论基础是业主理论,即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注重的是终极所有权,即强调的是实际拥有,认为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主体观的理论基础是主体理论。即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它注重的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终极财产权。它强调的是控制,认为母子公司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即母公司依靠控制权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而非仅由母公司实际拥有的那部分资产。母公司观没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它既有业主观的成分,也有主体观的成分,是对二者的一种折衷。

二、三种观点的会计处理方法

1、业主观的会计处理

业主观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要,是向母公司股东报告其实际拥有的资源。因此,业主观主张比例合并法。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按照母公司的实际持股比例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确认和摊销。3、母子公司间的交易和未实现损益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4、合并报表上无“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项目。

2、主体观的会计处理

主体观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需要,提供整个集团的信息。它主张完全合并法,即: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全部予以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全部予以确认和摊销。3、母子公司间的交易和未实现损益全部抵销。4、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之中(作为一个项目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计入合并利润表的合并净收益之中,并通过合并利润分配表反映为对少数股东应享有损益的分配。

3、母公司观的会计处理

母公司观也认为合并报表的编制是为母公司的股东服务的。它综合运用了完全合并法和比例合并法。其处理方法如下:1、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全部予以合并。2、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及合并商誉按照母公司的持股比例确认和摊销。3、集团内公司间交易及顺流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全部予以抵销,逆流交易形成的未实现损益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4、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列示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上作为一项费用,即作为合并净收益的一个减项。

三、对三种理论的评价业主观的比例合并法虽然谨慎,但是存在明显的缺点。

第一,它强调实际拥有,违背了控制的实质,忽视了财务杠杆作用。

第二,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全部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资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所有者观将会计要素人为的割裂成两个部分,与实际不符。主体观的优点是符合控制的实质。另外,由于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升(贬)值和商誉全部合并,也就是采用公允价值对子公司的净资产计价,克服了比例合并法的双重计价缺陷。但是,它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对商誉的推算缺乏可验证性。控制权所带来的财务杠杆作用使得母公司愿意支付比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高的购买成本,而少数股东没有控制权,不会愿意支付和母公司股东一样高的价格来取得股权。此外,它所提出的报表编制目的也受到怀疑。因为少数股东无法利用财务杠杆从中获利,所以从主体观出发编制的合并报表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母公司观在实务上的可操作较强,因而被很多国家采用。但是母公司观有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一,它缺乏独立的理论基础。第二,它无法克服比例合并法的双重计价问题。

第三,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使得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模糊不清,破坏了报表的格式。

四、主体观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的合并理论采用的并非是纯粹的母公司观,但基本上是侧重于母公司观。通过对母公司观和主体观的比较,我认为主体观更为合理,将成为未来合并方法的发展趋势。

1、主体观完全符合“控制”的实质

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确认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的标准是“控制”,既然在确认合并范围时贯彻的是“控制”的思想,那么在选择具体的合并处理方法时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这二者应该是一致的。母公司观在某些处理上没有完全遵循控制,如对子公司净资产升(贬)值和商誉的确认上仍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合并,而主体观完全遵循了控制。

2、主体观的报表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目前,合并报表的服务对象决不仅仅是母公司的股东,它对于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从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股权可能会越来越分散,少数股东的持股份额之和可能会超过母公司的持股份额。我国最近出现的高科技企业中股权就相对分散,并非国有经济持大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母公司仍起控制作用,但持股比例可能已不足50﹪,仅为母公司股东服务的报表编制目的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3、主体观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少数股权的性质

首先,根据会计要素的定义,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少数股东权益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不应将其确认为负债。同样,少数股东损益也不符合费用的定义,它只是对合并净损益的一种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母公司观回避了少数股东权益的性质,将其放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使得其性质模糊不清,从它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一项费用来看,它也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更接近于负债,这不符合要素的定义。其次,从少数股权的性质看,少数股东对子公司的权利仍仅限于清算时对剩余财产的要求权、出售和转让股权的权利及取得股利的权利。少数股权与控制股权的区别在于对企业经营及其他事项的影响程度不同。母公司依靠控制权,控制甚至迫使子公司采取有利于母公司自身利益的经营方针和利润分配方案。也就是说,由于财务杠杆作用,使得控制股权从子公司经营活动中获得超过少数股东的利益,除此以外,少数股东与控制股东享有同样的权利。因此,与其说少数股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不如说是一项特殊的权益。主体观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观的做法更为合理。

4、主体观不存在双重计价的问题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9篇

一。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判断的基础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2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根据这一规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有资产总额等四项,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例如,当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当被审计单位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年的平均利润;当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资产总额(期末)1000万元×重要性水平1%=10万元,则确认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为应查的重要性金额,10万元以下即为非重要性金额。

固定比率的参考标准:(1)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

对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选用重要性水平指标时应慎重。

对负债事项重要性金额的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

如企业期末负债总额为12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400万元,会计报表整体重要性金额确认为:资产总额1600万元×1%=16万元;则负债重要性金额为16万元×1200万元/1600万元=12万元。

各项判断基础适用范围,“营业收入”、“净利润”一般适用于流通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适用于生产企业;“净资产”一般适用于其他行业。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如某著名国际会计公司根据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N计算)。

某公司当年的营业收入1398。40万元,资产总额2134。80万元,或确定按资产总额2134。80万元计算,经查对表一计算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8。55万元+[0。0046×(2134。80万元-1000万元)]=13。77万元。为此,以整数14万元确认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

又如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重要性水平的计算原则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假如某公司期末资产总额为5800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确定重要性水平金额为90万元(6000万元×1。5%)。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15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从这条准则规定可以看出,对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可以采用分配的方法,也可以不采用分配的方法。同时第16条又强调指出,“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考虑以下重要因素:(1)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2)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1。分配的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各账户。

如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重要性水平金额。期末资产总额14000万元,重要性水平为1%,重要性金额为140万元,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和漏报金额140万元。

说明:

表三甲方案按1%比例分配。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应收账款,存货错漏报收的可能性较大,故重要性水平要高些。

乙方案是对甲方案的修正。假定经审核存货的漏报的重要性金额定在70万元,现金和固定资产分别按比例降为2。8万元和42万元,应收账款略提高为25。20万元。对甲方案的修正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企业的内控管理的现状结合专业判断确定。

会计报表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

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如利润(如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财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外,外部考核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确定的。

(二)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三)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配股)。在首次发行情况下,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此外,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也与盈利能力有关。为了多募集资金,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企业在设计股改方案时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四)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一)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典型做法是:

(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2)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二)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三)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资产负责表,严格地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就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

(四)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除了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天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核算。

三、会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一)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则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二)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三)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四、抑制会计报表粉饰的若干建议

一是应当要求企业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与公允价格的差异、账款结算方式和支付时间等。对于明显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不等价关联交易,还应当获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对于明显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不等价关联交易,还应当获取证券监管部门的批准。

二是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非货币易的准则,对通过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进行资产重组行为进行规范。为抑制企业借资产重组之名进行“报表重组”,建议将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差额收益,按一定期限分期摊销。

三是制定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的准则,对资产评估调账、流动资产项目评估减值的会计处理、处置已评估且发生增减值的资产项目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防止企业利用资产评估调节利润。

四是制定大额费用资本化准则,对借款利息支出、研究开发支出、大额广告支出等的资本化行为进行规范,使不同企业对大额费用的会计政策保持一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性。

五是制定《企业合并》准则,对并购和股权转让行为所涉及的利润确认进行规范。

六是制定《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进行规范,尤其应当对会计年度内取得或丧失控制权是采用比例法,还是采用推定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作出明确规定。

上一篇:商品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