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2-23 16:29:31

化学新课程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不受思维定势,应用所学知识大胆假设,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要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积极给予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并应用好所学知识。

二、给予课前重点和要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针对新课程标准和已实施的新教材,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学习周边学校的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适合化学教学的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丰富的情景导入新课

例如,以教师演示实验为情景,以影像资料为情景,以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为情景,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改变传统式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灌输的思想。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四、精练习题,提高课堂效率

让课堂练习多样化,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知识,积极参与反馈。教师可以引入基本知识考查的练习题,发散思维的探究性练习,联系生活的研究性练习,动手实验等。让学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更好地运用团队讨论方式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勇于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2篇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的重要

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合作与探索中形成知识。因此,学生的意见应被赞扬与肯定,教学气氛应该是活跃与民主的,但与此同时,教师却又走向了另一误区,不敢过多的讲解与引导,担心这样就不是素质教育了,担心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但是我认为,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教学,教师的地位更重要,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实时而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以新教材为基本的探究素材,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为基本方法,联系周围世界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质疑、交流的平台,师生互动。这就无疑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对新课程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重要。

二、新课程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到化学知识对于生活以及社会的重要性

新课程非常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时,介绍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的作用;学习了葡萄糖的鉴定,使学生知道了如何检测尿糖;学习燃料时,给学生介绍用陈化粮制造乙醇,生产乙醇汽油,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醋、矿泉水、肥皂水等溶液的pH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学习碘盐时,给学生介绍如何鉴定食盐是否为加碘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

三、新课程实验突出探究性,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把一些过去的演示实验改为一边实验一边讲;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的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铜的性质探究时,通过对铜受热时变黑的现象,做出了各种假设,然后一一的用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去伪存真,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认识本质。类似的实验有很多,旧教材的实验突出了验证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新教材中的实验,突出了实验的探究性,使学生以探究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学生亲自操作,边实验边观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思想,体现了新教材的教学理念。

四、新课程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化学新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与平时教学相结合。如:S+O2=SO2 SO2+H2O=H2SO3这两个反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将其与氧气的性质,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形成酸等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消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呢?SO2+2NaOH=Na2SO3+H2O,可以与碱的化学性质联系起来,通过对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理解。正是由于人类技术(包括化学)的发展,对自然过度的索取,才造成了环境污染,但人类要解决环境问题,还要依靠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了解化学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由以前的重视知识变为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评价;对象

正如新课程实验区一位教师所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目前,从多个层面来认识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既然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那么评价课程时只针对某一层次而忽略其他层次,则将扭曲课程的真实面目。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对每一层次的课程都进行评价。即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而实际上,对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政策等的评价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与化学教师息息相关的课程评价对象则是学生、化学教师、化学教材、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育管理人员等。

1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对于学生行为变化的判断可以作为衡量课程优劣的重要标准。学生是范围最大的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人数众多,所以学生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广泛收集他们对于课程发展的意见,判断学生对于所实施课程的态度,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

2教师

众所周知,化学新课程是否能顺利实施,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有所改变,新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都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当然,中学化学教师直接参与了化学课程的实施,他们了解化学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与细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从教师那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学生、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评价对象的信息。此外,教师还可能对课程的教育价值与社会影响提出客观中肯的意见。在我国,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编写的机会很少,但他们提出的意见对于课程计划和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化学教材的重新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评价中的主要对象之一。

3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因素,它以文字形式具体呈现化学课程内容、教学顺序以及课程的逻辑结构等。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和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哪套教材更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它们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教材编排的合理性等都要经过系统的评价后才能被推广。因此,化学教材也应列为课程评价的对象。

4化学教学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往我们通常以教师的活动来评价课堂教学状况,从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情感体验、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过程等,即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反映了评价观念的转变,同时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

5化学课程资源

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化学课程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性资源(如化学实验室、实验员、仪器、药品、图书、电脑、网络、模型、博物馆、科技馆等)和素材性资源(如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学生实验册、音像制品、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新的化学课程打破了原有的以化学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将化学教育的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得教师与学生从单一的、静态的教科书中解放出来。例如,新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内容提出了活动与探究建议,这些活动与探究需要师生从网络、图书馆、社区等课程资源中获得背景知识并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现行课程研制人员和参与者必须立即开展的工作,它将使得化学新课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评价的对象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课程因素之外,还有学校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的评价对象都是一些显性的课程因素,其实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因素,例如班级学习风气、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师生关系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这些潜在的课程因素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新形成的隐性课程因素反过来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科研,所以课程的一些隐性因素也应作为课程评价的对象。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学课程教学 教学预设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裂变”,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基于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教学预设必须转变理念,贵在生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内容的“丰满”靠教师去润饰,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来表述预设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不仅仅表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首先,教学预设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所做的方案。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尽可能使教学设计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尽可能使课堂变化的措施大都能在预设之内。

其次,教学预设时教师的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具体地说,教师的教学预设要实现“四变”:一变教学目标“一维”为“三维”;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变“注重结果”为“关注过程”。突出“四化”:课程人文化,过程动态化,内容生活化,情境和谐化。着力“四活”:把教材用活、把方法整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力求“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最后,教学预设中教师要将“三序”有机结合。即(1)知识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寻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2)认知序: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3)教学序:教师进行系统教学而预设的顺序,教学过程应有学生观、时间观、质量观。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贵在融合。

任何教学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一致;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自身特点。

三、教学过程必须凸显三维目标,贵在参与。

新课程理想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1.重情感,学习环境贵在和谐。

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2.重情境,问题设置贵在有度。

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情境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一定的目的性。问题对达到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二是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不能孤立,应与其他问题构成体系,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3.重参与,学生思维贵在有效。

教师要善于重组教学内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的相应的教学顺序,使知识与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序进行,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一条螺旋上升的知能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地展开、发散、收敛。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但是,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和多种因素差异,我们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反思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随时调整,再通过与学生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矫正与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必须有效辅助,贵在整合。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板书、多媒体、网络等。但是,教材、教辅资料、教具、板书、实验、多媒体等教学媒体都是中性的,均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不能为了表演而影响教学效果;做到真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善用,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并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遵循:(1)教学媒体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越简单越好。(2)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3)一般来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用教材、实例、教具等常规资源;若不能解决时必须首先想方设法采用实验去解决;若实验也无法解决,再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解决。

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http:///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树论文联盟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从学生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救治病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课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去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述元素概念,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其内涵就是教师信任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由此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的能力,且觉察到学生的认识风格因人而异,从而做到施教有别。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等等。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进行

转贴于论文联盟

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 三、改革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6篇

新课程已走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看,我们远远达不成这样的目标。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老师不会或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减弱,而支撑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考大学。即使是优生也谈不到创造性的学习,更谈不到主动学习,只能进行模仿学习,做考试题只能做对那些见过的题型,一旦出来新题型,也不去思考,等待老师的讲解。到了高三,在备考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而在高考中因为思维定式而出现的错误屡见不鲜,而人们只简单地理解为“粗心”,这样的“粗心”越来越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思想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指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准备不足,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调控不力;

3.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4.不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具体内容

1.主动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一切思维,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展开积极思维。

2.人人参与性原则

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的过程,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做法。

3.开放性原则

首先,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开放的,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组合。其次,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师就本节内容创设情景,提出疑问,然后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讨论得到解决方案,最后形成小组成果,集体共享。

4.平等性原则

无论是在班级中还是在小组中,每一名成员都是平等的,都能感到因为有了自己而使集体变得更好,都以自己的小组为荣,都时刻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5.发展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大家重视。学生都成为主人翁,都敢于表现自己,使每位同学的个性、能力、思维品质能得到全面发展。

6.合作性原则

每个小组都应是团结合作,靠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在这个集体里大家互相团结,共同进步。

三、高中化学“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法的课堂模式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从一堂课的引入开始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奇、趣、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研究价值。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珍珠。导入新课,我们力求做到快、新、奇。

快――教师引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导入新课要有新意,形式新颖。例如在讲“电解质”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刚刚从沙漠中走出来的人可以饮用海水来解渴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奇――在导入新课时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的注意力。

2.组内交流与组间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自己体验

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质疑和思考。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化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将亲身体验自然内化,从而稳固地纳入知识系统,从而灵活的运用。同时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自己非常自豪的交流成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表达和倾听,不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地表达出来,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3)组间交流总结

解决问题是能力,提出问题更是能力。交流总结是课堂重要的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课堂的质量提不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会使学生无收获之感或有充满问题的感觉。这个环节将是一个全班的交流过程,将显现组与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你来问我来答,你不全我补充,你不会还有我,形成的问题及解答的结果全班共同享用。如果有共性的问题,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解决学生的问题。

(4)效果验收

最后十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2~3道验收题,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评价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最好的“催化剂”。教学向学生们公布怎样评价优秀小组:从课堂发言是否积极踊跃,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为别组解决了几个问题,每次随堂练习测试成绩是否名列前茅等方面进行评价。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7篇

1.师:(投影展示图片):奔腾的黄河、汹涌的大海,思考它们主要有哪些物质分散在其中?

生:集体回答

师:分组讨论:已知物质分散在水中的实例?

生1:酒精分散在水形成酒,可以供我们饮用

生2:洗衣粉分散在水中,可以供给我们洗衣服

生3:氯化钠分散在水中,我们可以用来挂盐水

生4:……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观察的很仔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下列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2.活动与探究一:高锰酸钾(选做)、蔗糖(选做)、食盐(选做)、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的现象.(三个选做实验只做其一)

生:分别回答实验现象

师:(投影相关概念)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生:齐读概念

师:想一想:上述实验中,

哪种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

哪种物质以小液滴的分散在水中?

哪种物质分散在水中形式均匀透明的体系?

生:齐答

师:物质怎样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溶液?我们看一个氯化钠溶于水的动画.(投影,非常形象直观)

师:(投影)请同学们填表对比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异同点

生:齐答

师:我们知道洗碗时通常需要加入洗涤剂、洗衣服时需加入洗衣粉效果才好.那么洗涤剂、洗衣粉在洗油污的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什么呢?

3.活动与探究二:步骤:取2~3 mL水;滴几滴植物油;加洗涤剂.注意与探究实验一对比.

生:实验后回答现象.

师:(投影)概念:乳化

生:齐读

师:我们看一个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动画(非常形象直观).

师:(投影)乳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会放热,下面我们探究一下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4.活动与探究三:

硝酸铵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

生4:硝酸铵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降到14℃

生5:氯化钠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降到16.5℃

生6:氢氧化钠溶于水 水的温度从17℃升高到27℃

师:(投影,小结)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升高,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降低,例如:硝酸铵溶于水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有的几乎不变,例如:氯化钠溶于水

师: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5.活动与探究四:

硫酸铜(粉末)、硫酸铜(晶体)、相同量的水;

相同量硫酸铜(粉末)分别溶于不同温度的水中.

生:投影机做投影实验.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生:加热、搅拌、研磨……

6.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略)

师:作业.

【教学反思】:

前些日子,本人有幸聆听了几节镇江市骨干教师展示研讨课,其间,黄建新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化学课――《物质的溶解》.我和许多听课老师一样,听完课后,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使我对新课程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地体会.课堂上黄老师通过巧妙的探究实验设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也让我对于化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究竟如何把握教材及学生实际让学生乐学好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体会.

1.敢于让学生引领课堂

化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黄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拥有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班集体中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黄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在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时,让班中的“小老师们”站起来、走上来,说起来、做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引领课堂教学,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点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学习的时空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有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体现出黄老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在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少了一段兴致勃勃的探究经历,学生主体地位总是被教师的过分主导所限制.问题的根源在哪?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跟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及教学理念有关.教师备课时精心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一环又一环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在教师定位好的逻辑中掌握知识,可谓用心良苦.当然,仅从课堂的即时效应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能还不错,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课堂存在明显不足.

2.善于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教师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及效果,将认识立场转换到学生的位置上来进行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换位思考有利老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与学生换位思考,体现在黄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内容.黄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新课改精神,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通过四组探究活动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把化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我会学化学”、“我能学好化学”的积极情感.

二是学生实际.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更要注重备学生.在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两个动画(氯化钠溶于水、洗涤剂去污原理)巧妙突破了抽象的原理,将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看,黄老师教学设计运用的非常正确、合理.我们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就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的现象.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得心应手地驾驭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作用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化学,这是当前的改革趋势.实践证明,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化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黄老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一时,在5个实验(高锰酸钾、蔗糖、食盐、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中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泥土、植物油在水中的分散两个实验,并在高锰酸钾、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分散三个实验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一个.这种开放的教学思路,鼓励个性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

4.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8篇

比较粒状大理石、碳酸钙粉末分别与0.5mol/L盐酸、1mol/L盐酸在常温下、冰水或沸水中的反应情况.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总结归纳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的浓度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感悟了“规律”“原理”等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化学实验,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的呈现凸显科学方法.例如,鲁科版教材必修一在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时,就研究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专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又如,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设置“有机合成”课题.一方面是将学过的典型有机化合物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和应用;另一方面以这些知识为载体,总结出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为此设计了如下探究性教学实验.

再如:设计以乙烯为基础原料,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学生动手利用球棍模型模拟:由乙烯生成卤代烃,再转化为乙二醇、乙二酸等中间产物,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正向合成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任务,让学生讨论:要合成乙二酸乙二酯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有哪些中间产物?基础原料是什么?经过知识迁移,通过演绎推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这个实例,又让学生体验到了“逆向合成法”.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合成的实例,分析在实现有机物的转化时,主要关键是增长或缩短了分子中的碳骨架,或者是引入、转化了官能团.随后采用逆向合成法推断合成苯甲酸苯甲酯的原料和中间产物.由此再引出如何优选反应路线的问题,总结出有机合成的原则.

在上面结合实例分析和总结有机合成的方法和原则时,多次运用了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及模型法等多种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作为课程标准向教学实施转化的媒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有机合成任务,对有机反应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教材在“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建构和官能团的引入”这一部分专门设计了“交流研讨”“观察思考”“迁移应用”等活动栏目,帮助学生树立和归纳在前面所学的各种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从而为学生能够顺利学习“有机合成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在上述探究性教学实验中,以实验素材为载体,将相关知识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不断思考,唤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自发进行探究性学习.

2.倡导交流与合作,深化实验探究.

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契机,应该从多角度构建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流畅有序、生动活泼,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3.让学生在比较、失败和质疑中深刻、拓展及提升.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新课程;创新实验;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性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教学潜在的教育功能,也正是要求应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为主的老式实验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以实践创新为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做出大胆且合理的改革和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精心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3]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导,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1)增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为此,针对学生在求学中的这种特点,适当增设一些趣味实验,并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高层次兴趣。创设趣味实验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所采用的实验应符合简单易做、带有启发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它的设疑、激发、探究的科学性和示范性的教育功能。

(2)创新演示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演示实验对象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早已被人们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知识。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更有效更容易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思考,拓宽探索的思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从而跳出框架,活跃思维。

(3)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现象不够明显,操作复杂,比较费时,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的实验进行改造,完善实验的同时,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遇到上述情况的课堂演示实验,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2.注重学生实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是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到创新活动的乐趣。在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和改进部分实验的内容,使实验更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在联系实际中,使学生更容易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不脱离生活。

(1)改变演示实验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并不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但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强探究的深度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已经被验证过的现象,只是对一个已知的实验事实的单纯再现,将知识强加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等方式,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民主平等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3)动手设计实验,掌握探究的方法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锻炼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的过程。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很精准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且锻炼了学生多方思考,大胆假设,独立验证的能力。但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实验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审定,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3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将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复习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脉络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去体验并适应这种自我摸索出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总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郑长龙.中学化学教育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10篇

一、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推陈出新的实验改革技能;加强微型实验研究,熟悉多媒体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勇于改革,勇于钻研,炼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

2.广博的知识素质。

化学是应用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能用数学、物理等手段解决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完善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3.现代的创新素质。

现代的创新素质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即应有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有顽强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策略,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为创造型的高中化学教师。

二、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1.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知识。

本专题培训内容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更新化学科学知识及观念,了解和掌握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进展及应用。教师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了解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化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专题培训,可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学的学习过程及认知建构的过程,探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3.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本专题培训,可使高中化学教师了解现代化学仪器实验的原理、各种化学实验的典型仪器的使用,并能将现代实验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中。对中学化学实验与创新的研究,可培养教师设计新实验和化学活动实验的能力。

4.化学学科与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本专题主要培训内容为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化学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指导;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培养科研习惯,进行科研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熟悉选题立项、确立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本专题主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化学多媒体教学与制作技术。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学会化学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网络及远程登录和教学资料下载的方法与技巧,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

6.化学教育的评价与测量。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探索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生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

学生作业是传统教学中唯一的学生实践活动。在应试教育中,这一实践活动被过于强化,以致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新课程的改革及其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加以继承,改革达以优化。我们在充分利用学生作业这一实践活动时,首先,从作业的数量上来控制,不搞题海战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它的化学实践活动;其次,用作业的质量来保证学生应该达到的训练要求,因此,我们对作业进行了优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教师根据本校当时学生的实际精心选题和组题,并同学生参与编题,一般不直接沿用资料上整套的习题;再次,对学生做题进行规范,规范思维,规范表述,弄清题目的出题意图,所巩固的知识点与应该运用的方法,不盲目,要做到先析而动掩卷后思,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强化教师对作业的评讲与学生对作业的改错,通过作业的评讲进行知识联系、分析比较,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运用,通过对作业的改错来澄清知识,调整方法,训练习惯,宁可少做十道题,也不能少改一道题,否则就会强化错误。

四、探索并进实验,让学生认识生活

上一篇:高考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警务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