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项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4:50:56

化学项目论文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科学;载文;引文;统计

《体育科学》创刊于1981年,反映国内体育科研最新成果,刊登研究性论文和综述性文摘。设有体育理论、运动训练、体质研究、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仪器场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师生、教练员及运动员等。《体育科学》以其高质量的办刊水平、严格的审稿制度,赢得很高的赞誉,连续多年来被评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被公认是国内外最权威的体育科技刊物之一。2013年《体育科学》共出版了12期,每期的内容呆滞由以下部分组成:研究报告,争鸣与探索,学会信息,综述与进展,前沿动态。本文对2013年度《体育科学》所载的研究报告、综述与进展、争鸣与探索、学会信息、前沿动态五个栏目中论文的学科,论文来源,作者地域和单位,作者职称学历及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并针对统计结果对《体育科学》的科学化程度,可读性及其最为一份综合性刊物能否客观地反映当前我国各学科的研究状况与发展速度进行初步分析。

1.载文统计分析

1.1《体育科学》各栏目论文数统计分析

2013年《体育科学》在研究报告、争鸣与探索、学会信息、综述与进展和前沿动态五个栏目共出刊157篇论文。其中研究报告110篇,争鸣与探索26篇,学会信息10篇,综述与进展10篇,前沿动态1篇。其中还有1篇是论文研究报告会主题报告(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体育科学》载文以研究报告最多,占了70.1%,其特点为主要是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篇幅比较长,文章长度10至16页不等。其次是争鸣与探索,占了16.5%,篇幅不及研究报告长,一般在5至10页。学会信息和综述与进展都是10篇,占6.4%。前沿动态只有1篇,名为《运动对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及降低死亡率的量化研究》篇幅只有一页。

表12013年《体育科学》各栏目论文数统计

栏目研究报告争鸣与探索学会信息综述与进展前沿动态合计

数量1102610101157

百分比701165646406100

1.2《体育科学》论文学科分布统计分析

根据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分类,体育科学包含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根据上述分类,2013年《体育科学》论文学科分布统计如下:《体育科学》所载文章注重实验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样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有明确的数据作为支撑,所得出的结果都是具有数据说明的。因此,所载文章最多的是生理学方面的文章,其次是力学和训练学方面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更具有科学性。

1.3《体育科学》论文来源统计分析

研究《体育科学》论文来源有助于广大学者有效的向该期刊投稿,以免浪费不必要的资源。2013年《体育科学》文章来源72.6%的文章都是基金项目来源,其中国家基金项目有89项,占56.7%;第二的上海基金项目9篇,占5.7%;第三是浙江基金项目7篇,占4.5%;第四是四川基金项目和广东基金项目分别有2篇,占1.9%;最后是湖北基金项目和山东基金项目分别有1篇,占0.06%。不是基金项目的文章有43篇,占27.4%。这说明《体育科学》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基金项目来源。

1.4《体育科学》作者学历、职称统计分析

此次统计统计第一作者的信息,所以统计的信息相对来说也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反映出2013年《体育科学》的作者学历和职称情况。2013年《体育科学》作者的学历博士人数有95人,占74%,硕士有32人,占26%,然而硕士学位以下的却没有,所以,从这方面反映出《体育科学》上的文章确实质量比较高。从职称来看,讲师的人数最多占334.3%,其次是副教授占31.4%,再是教授占26.7%。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科研人员在年轻化。综上,从学历和职称方面反映出了高水平文章的产出情况。

2.引文统计分析

统计的《体育科学》2013年的157篇文章中,共引用参考文献3937篇,每一期引用的统计可以看出,引用参考文献最多的是第5期有408篇,其中300多篇的有8期,最少也有284篇,从这可以看出,《体育科学》的文章信息量大,科学含量高,因为引用的参考文献多,而且还有很多的外文参考文献,所以从这个期刊可以找到很多的信息来源。文章各方面比较规范和标准。

3.结论

从对《体育科学》的引文和载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该刊物所载论文已经达到很高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文章在体育界内具有很高的水平,突出了体育科学的独具特色。《体育科学》载文包括研究报告、争鸣与探索、学会信息、综述与进展、前沿动态。涉及学科包括体育史、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大而全。因此,该刊物所载论文的内容和引文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国内各学科的研究状态与发展速度。然而,在一个国家的权威学术刊物上,不仅反映着学术水平,还反映着经济和文化水平,希望《体育科学》能走向国际,为我国的学术和经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期刊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1):45-59.

[2]李寿荣.体育科技期刊发展路径研究综述[J].综述报告.2013,21(2).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2篇

地球化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创新

1.理论教学阶段

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就注重细节,突出培养重点。如学术型研究生,考虑到其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这一类学生,让他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就逐渐开始参与重大的基础研究课题。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研究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小组学习、案例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我们在“环境地球化学”这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除了介绍基本理论,更多的是讲授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方法技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方法与技术等环境地球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上台做一次学术讲演。这种理论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让学生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

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在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由于专业调整和扩大招生,造成教学资源紧张,特别是实习实践课程更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

地球化学专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本科阶段参加秦皇岛北戴河基地地质认知实践和北京周口店基地地质实习,研究生阶段则主要为参与导师研究项目或在产学研基地实习。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实践环节各有侧重。专业型研究生更多地作为项目科研骨干,参与到导师科研项目中。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他们熟悉项目论证、设计书编写、野外样品采集、室内数据分析、成果报告编写等环节。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我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譬如让他们组织野外工作,参与成果报告的编写。同时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紧密联系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学术型研究生较多地从事基础性理论研究项目,除了熟悉项目运行机制外,重点是要把握研究领域的创新。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积极指导他们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尽快提高专业素质等都大有裨益。同时使学生们通过参加项目的攻关,学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工作的能力。

3.论文设计环节

论文环节是学生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一次系统总结。我们在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参考的同时,必须联系实际、结合科研课题和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提供多种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供学生选择。同时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程序和规章制度,教师要认真管理,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

如前所述,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如专业型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领域,其学位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经济现实需求的应用课题,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不是纸上谈兵,我们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学生论文应用性的指导。2009届有一名硕士研究生签约某省地质调查院,导师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调整了其论文计划,指导撰写与该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该生到用人单位后很快适应并胜任了工作,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我们在论文答辩中,除了邀请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也注意吸收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形成应用与学术领域的良好互动。不仅成功应对了当前就业难题,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外,我们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地学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类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综合研究性课程。国内的高校现在也基本遵循这样的课程体系。

我们重视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特别注重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能力,间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引进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教学与科研并举,形成既出成果和效益,又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局面。

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奋发创新的氛围,譬如,定期地开展一些学术沙龙活动,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学。让研究生担纲主讲人,介绍研究进展,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将研究生推到舞台上,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既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又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上讲,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是处于同一个平台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育才在学校,成才在社会”的理念比较恰当地阐明了地球化学教育在社会中的科学定位。

展望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科学 核心期刊 基金论文 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G35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72-04

Analysis of Papers Supported by Foundation Program in Three Core Chinese Sports Journals

Meng Wenhui (Library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02)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 the paper analyzed deeply the papers supported by foundation program in three journals including China Sport Science, China Spor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ports and Science (2005-2009). Through studying funding paper numbers, funding source, funding type, regional and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and author collaboration, the paper reveale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port science.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sperity of sport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

Key words: sport science; core journals; papers supported by foundation program; bibliometrics

CLC number: G353.1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72-04

《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以下简称“三刊”)是我国体育界知名度较高的体育科技期刊,能反映国内的最新体育动态和体育科学进展状况,均在历次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茅,影响力和权威性也居国内前列,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公布的体育学专业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中分列前三位。[1 ]通过对三刊基金论文的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科学的发展水平,为体育工作者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万方期刊数据库分别对三刊进行检索,在检索项目上“期刊=《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分别检索出2005~2009年《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各年度情况,对检索出的数据保存,并用EXCEL软件对套录下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文献计量学统计指标有期刊总发文量与基金论文数量、基金项目资助来源分布、基金论文的地域、机构分布、基金论文作者合作情况等,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探求“三刊”的研究特征、发展趋势,了解体育科学的前沿课题、精深内涵,从而为体育科学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各项统计指标计量分析

2.1 三刊基金论文规模分布

(1)基金论文数量分布

三刊2005~2009年共刊载2680篇论文,基金论文986篇,占其总发文量的36.79%,其中《体育科学》所占比例最高,为55.40%,呈现增加的趋势(见表1)。

(2)基金论文获资助的数量分布

三刊获得基金资助的数量,分别是《体育科学》633篇,《体育与科学》159篇,《中国体育科技》371篇,其中《体育科学》篇均基金最高,为0.70(见表2)。

(3)基金项目来源分布

2005~2009年三刊基金项目资助来源分布(见表3)。其中省市科学基金是三刊基金项目的主要来源,分别占基金比例的41.40%,38.99%和48.25%,其次为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分别占20.70%、22.64%和25.88%。

2.2 基金论文的地域、机构分布

(1)基金论文的地域分布

2005~2009年三刊基金论文的地区分布于全国的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及两个特别行政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为空白点(见表4)。

表5为三刊基金论文地域分布段比较,可知体育论文高产地区是《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比例分别为79.73%、82.48%和69.64%。

(2)基金论文的机构分布

从表6可知,基金论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和其它高校为代表的的高等院校,《体育科学》的比例为84.18%,《体育与科学》的比例为91.96%,《中国体育科技》的比例为94.16%。

2.3 基金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1)基金论文作者合著率、合作度分析

《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三刊载刊基金论文的合著率分别为83.63%、64.23%和80.65%,三刊刊载基金论文的作者分别为1658人、271人和982人(见表7)。

(2)基金论文合著类型分布

体育学科的合著类型,以跨单位跨地区间和同一单位同事间合作为主,国际间合作三刊仅为7篇(见表8)。

3 讨论

3.1 基金论文数量分布分析

基金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2 ]一般而言,科研项目获得的基金资助数量越多,表明其重要性越强,所以该指标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2005~2009年三刊的基金论文规模分布,《体育科学》占总发文量的55.40%,《中国体育科技》占总发文量的34.22%,保持在一个较稳定增加的状态。而《体育与科学》虽占总发文量的17.75%,但从表1看,基金论文也在逐年增加,对省级刊物已实为不易。一方面说明我国体育科学的研究实力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反映国家对体育科学的投入逐渐加大,两方面的因素产生的合力促进了体育科学的繁荣和体育事业的进步。

从表2还可看到,三刊获一项基金资助的论文, 《体育科学》是415篇,《体育与科学》是118篇,《中国体育科技》是306篇,平均占总发文量的31.31%,表明该种情况是基金资助的常态,获两项和三项基金资助的论文所占比例不大,获四项基金资助的论文仅《体育科学》有3篇。《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三刊的篇均基金数分别为0.70、0.21和0.38,相比2010年三种自然科学学报(《数学学报》、《物理学报》和《化学学报》)的平均篇数1.74要低。[3 ]上述表明体育学科的行业性限制较强,社会关注度不够理想。

3.2 基金项目来源分布分析

三刊的基金论文资助类型比较齐全、来源较为广泛,省市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居前三位,是基金的主要来源,说明这三种基金对体育研究的支持力度最大,成为非常重要的支撑类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比例比较可观,可见国家对体育科学的重视和强化,也反映出体育科学成果已经进入国家科学攻关前沿且日益受到强烈的关注。高校单位基金资助较少,表明高校的财力有限,无法在体育学科上加大投入力度。国际合作基金项目较少,表明体育学科的国际合作渠道不够畅通,所以无法吸纳国外基金资助。

3.3 基金论文的地域分布分析

三刊的基金论论文分布地域为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为空白点,国外资助一篇。三刊基金论文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表明各地体育学科发展格局的不同步。从表4可知,居《体育科学》前四名的地区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居《体育与科学》前四名的地区是江苏、北京、山东、浙江,居《中国体育科技》前四名的地区是浙江、北京、上海、山东。根据名次的排列,可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五地区是我国体育科学基金论文的核心产区。这些省市均处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体育科研条件,因此成为体育科学成果频出的地域。而地处西部的青海、甘肃、新疆、贵州、云南等地比例极小,、宁夏甚至是空白,表明这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体育学科的构建仍需一定的时日,体育的资金投入也需加大力度。港澳台地区的基金论文比例较少,台湾地区甚至为空白,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需增加交流的机会,使得三地与祖国大陆的联络更为频繁和顺畅。国外基金项目更为罕见,表明国际化程度亟待提高。

从三刊基金论文地域分布段比较,表5可知,体育论文高产地区是《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比例分别为79.80%、82.48%和69.64%,低产地区与高产地区的差距过于悬殊,与中产地区的差距也比较大,呈现一种奇异的集中与离散并存的分布状态,显然与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现实有一定的关联。

3.4 基金论文的机构分布特征

基金“机构”,指的是基金论文作者所供职的单位。该指标能够揭示科研人力资源分布的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从表6显示,三刊的基金论文多数来自高校,《体育科学》所的比例为84.18%,《体育与科学》所的比例为94.16%,《中国体育科技》所的比例为91.96%,可见高校是基金项目最主要的研究群体,因此高校自然成为体育科研最重要的研究基地。体育院校是高校里体育科研人力资源最为集中的机构,其基金论文的产出自然也最为强势。

3.5 基金论文作者合著类型分析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作率是合著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率,这一指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协作趋势,合作度越高,表明了科研技术的难度和论文的实用性、实验性越强,大多数的科研课题需要合作来完成。[4 ]表7得知,三刊的合作率《体育科学》为83.63%,《中国体育科技》为80.65%,《体育与科学》为64.23%,反映三刊的合著率较高。《体育科学》2人合著的数量为141篇,比例为27.49%;《体育与科学》2人合著的数量为52篇,比例为37.96%;《中国体育科技》2人合著的数量为92篇,比例为27.38%。3人合著的比例稍低于2人合著比例,3人以下的合著比例明显减少。可知体育科学合作研究的规模以2~3人为主。

体育学科的合著类型,以跨单位跨地区间合作类型为主,表8可见,《体育科学》所比例为58.74%;《体育与科学》所占比例为52.27%;《中国体育科技》所占比例为53.87%。说明体育科研工作者横向联系意识较强,重视国内之间的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协作攻关,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趋势和发展规律。三刊同一单位同事间合作类型的比例居第二名,此类型的优点是便于经常性地研讨,节省时间和财力;缺点是开放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规模相对窄小。国际间合作类型的比例最小,表明我国体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仍需提高。

4 结语

基金项目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已成为《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与科学》的重要刊载内容,也是我国体育科学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代表。国家、社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金来源不断增多,特别是省市级的资助成为主要的来源,推动了体育学科层次的提升。基金论文作者主要分布于全国31个省级区域,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为核心产区。基金论文的主要生产基地是高等院校,体育院校承担了重要任务。基金论文的合作常态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研发规律,但仍需加强,特别是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晓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5.

[2]潘宁.情报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 [J]. 情报杂志,2008,27(2):147-150.

[3]张宣平.三种自然科学学报基金论文分析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32-635.

[4]杨华,郑秋兰.2001-2004年《中国超声波杂志》论文作者分析[J].中国超声波杂志,2005,(21):718-720.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引文 合著 基金论文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33-0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原名《北京林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林学、生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评述、研究简报等栏目。《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连续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的著名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有: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

作为双月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至今已经出版35卷,本文以2010―2012三年内出版的18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为统计与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和NE统计功能,对《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作者和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一、统计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清华同方的《中文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2012年)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现有馆藏期刊,共计分析载文540篇(不包括各年的增刊)。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与NE统计分析功能,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二、载文情况分析

期刊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论文数量的多少也是衡量学术界某一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指标体系》,载文量为期刊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刊载的各种文体形式文献的总数,等于可被引文献量与不计被引文献量之和,本文只统计可被引文献量。由表1可见,2010―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出版18期,载文540篇,每期平均载文29.94篇,篇均页数为5.74(页/篇),统计发现,虽然每年的载文量有所下降,从2010年的35.83篇下降到2012年的26.5篇,但仍比我国主要中文科技期刊载文量的平均值13.5篇高16.44篇,而且篇均页数从2010年的5.61(页/篇)上升到2012年的5.86(页/篇),说明其稿件质量愈来愈高,研究愈来愈精细,为林学、园艺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

三、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量为期刊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利用文献和吸收情报信息的能力,标志着科学的发展及其发展走向。引文是一篇科学论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表2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3年来的540篇论文,不但引文率为100%,而且引文量不断增加,篇均引文率也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篇均引文量达到22.72条,且其中的英文文献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平均英文文献引用率也达到44.8%,说明作者积极了解国际学术进展,英文文献受到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他语种文献有减少的趋势,三年总共为21条,且均为日语文献。其中,历年的的篇均引文数都达到了20篇以上,与国外科技人员的篇均引文数平均水平高出很多。说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论文作者对各种文献的重视和利用以及吸收信息、获取情报的能力超前,大力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学术论文水平和期刊出版|量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合著分析

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合著率是一本期刊统计期内合著论文占刊载论文总量的比率,即非独立著者文献量与总文献量的比值。这两项指标是评价期刊论文合作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论文合著度和合著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研究合作紧密程度和团队精神,因此,在现代科学文献统计中,论文合著数和合著率作为评价某一学科领域学术研究合作程度一项重要指标的指向是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表3显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合作度居高,平均合著者为4~5人,而且合作度逐年增高,从2010年的4.23上升到2012年的4.45,同样合作率也从2010年的98.61%上升到2012年的98.74%。依据相关研究的结果,2007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合著率为96.38%,《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88.98%,《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99.11%,由此可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合著率与之相比,还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应该继续保持课题组与研究团队的合作,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质量。

五、基金论文比分析

基金论文比是一本期刊统计期内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基金项目的著录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高校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既可以反映该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课题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经济或社会价值。因此,在各项期刊评价指标中,基金论文比有时还会比影响因子更能代表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资助基金部级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省部级基金有科技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等,专项基金主要有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等,市级基金主要有各级地方市级基金如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等,校级基金主要有各学校的学术科研基金,如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创新计划基金、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2年间基金支持率均达到100%,而且每篇论文的基金支持在2个左右。各年的部级基金支持个数,均大于其他级别的基金支持个数,篇均部级基金支持比例稳定在80%左右。2010年基金总个数达427个,篇均基金个数为1.98个,2011年篇均基金个数虽有降低,但2012年有回升到1.96个。充分表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受各项基金支持率高,为一些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成功提供了资金保障的同时,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得基金项目论文的学术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六、结论与建议

2010―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载文数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刊载的论著型论文比例增多,篇幅增长,这也是学报学科发展的反映;三年年均合著率为98.71%,篇均引文率为100%,篇均引文条数为21.51篇,说明作者更注重团队合作、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基金支持率为192.4%,其中部级和省部级基金比例居高,说明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编辑部在今后应该:(1)加强对作者的培养,使投来的稿件和退修的稿件力求规范化、标准化,以节约审稿时间。(2)加快审稿速度,加大退稿率,缩短DPA,争取更多作者的高质量、高影响力论文。(3)审稿中应该加强对参考文献的审核,注重文献的科学性、及时性、权威性等,以提高学报论文质量和影响力。(4)作为反映当前中国林业学科发展的代表性刊物,学报也应把加入国际知名数据库作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EB/OL]. [2013-9-3].http:///xb/cn/dqml.asp.

[2] 徐宁.《图书馆论坛》2004~2005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6(04):147-149.

[3] 王薇,李金丽.基于引文与论文著者统计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264-268.

[4] 何静.2002~2004年《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载文、作者和引文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6(01):166-169.

[5] 陶彩军,王惠翔.《力学学报》载文、作者及引文调查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32(3):108-113.

[6] 林章碧,杨明娇.《油田化学》引文统计分析[J].油田化学,2013(02):312-315.

[7] 冯佳洁,安秀芬,王景文.我国期刊论文作者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4).

[8] 邱俊明.4种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和引文分析[J].中国出版,2010(2):54-57.

[9] 陈严.2004-2008年《海洋水产研究》研究生论文质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103-105.

(作者挝唬罕本┝忠荡笱图书馆 北京 10008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昕(1976―),女,河北遵化人,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图书资源建设。)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5篇

“新”“快”“高”体现办刊特色

作为报道中药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科技期刊,《中草药》杂志肩负着传承中华国粹,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重任。《中草药》杂志一直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使其逐渐形成了学术性、权威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优势,在中医中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草药》杂志在继承和发扬医药学遗产的思想指导下,及时报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草药科研、生产和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及国内外有关的发展动态,在办刊中形成“新”“快”“高”特色。

“新”——选题新,发表成果创新性强。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推动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走向世界,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中草药》审时度势,决定开辟《中药现代化》栏目,以报道国内中药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自该栏目开办以来,受到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在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扩大稿源方面,杂志在吸引具有创新性文章的同时,编辑也积极约稿,约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撰写具有前瞻性的有关中药新药开发的热点问题及国际天然药物新药的审批程序问题的大专论、大综述,并约请他们为提高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水平出谋划策,在《中药现代化论坛》和《专论》栏目刊登。

“快”——编辑出版速度快。《中草药》杂志载文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化学成分》栏目是《中草药》杂志的特色、精品栏目,对创新性强、有新化合物的论文,实行绿色通道并快速发表。这赢得了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使新化合物的投稿量大幅增加。该栏目也使《中草药》成为中药领域报道新化合物的首选期刊。

“高”——抓学术水平高的文章。为提高刊物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中草药》杂志非常注重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其他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优先发表。杂志想方设法挖掘此类文章,努力使稿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因此这类基金项目论文在全部内容里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已达62%。

专业化办刊。保证论文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存和立足之本,编委是办好期刊的坚强后盾。《中草药》杂志的编委会是一支阵容强大,热爱、支持刊物队伍,由近百名科研、教学、生产、检验和临床等方面学术造诣精湛的专家组成。他们始终以论文的学术水平为根本,以一丝不苟的认真负责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把关,对提高本刊学术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部注意加强与编委联系,及时沟通,听取编委会提出有利于杂志发展的各项意见和要求,并及时修正和提高。

规范化管理。历届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继承《中草药》杂志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方针,非常重视选稿、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编辑出版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关。《中草药》杂志对所投稿件要经过严格初筛,首先看是否具有创新点,并进行学术不端的检查,符合条件的稿件才能送给编委审稿;对于审回的稿件,编辑要整合编委的意见才能发给作者修改。

重视编辑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期刊要办好,人才是关键,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中草药》杂志在4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几代编辑工作者的更迭变迁,一直拥有一支强大、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队伍。杂志非常重视编辑队伍专业知识的更新,经常选派编辑人员参加各种编辑知识培训,并选派人员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这对于选题和组稿都是非常有利的,便于编辑了解本领域发展的新动态,并与本领域的专家交流沟通,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

服务读者,服务客户

随着网络出版物发展,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的发行受到严重冲击,期刊仅依靠发行量来盈利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中草药》杂志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坚持两个效益一起抓。

《中草药》杂志重视对读者和广告客户的服务。《中草药》杂志的读者主要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医院的药房主任,因此杂志的广告客户多是国内的中药企业。《中草药》杂志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实现了杂志与作者、读者的互动。及时了解他们对期刊的需求和建议,并从他们的角度了解期刊还存在哪些不足,并采纳其中良好的建议对期刊进行改进;网络平台还开通了E-mail订阅,通过此功能,在期刊纸质版出来之前订阅者每月可以通过E-mail获得最新一期的期刊目次,提前看到文章题目和摘要,因此期刊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于广告客户,《中草药》杂志定期回访,加强沟通,了解他们的要求,期刊不仅向广告客户提供医药信息咨询,还在自己的网站上免费刊登企业Logo,做好对企业的服务。

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网络版科技期刊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期刊正面临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中草药杂志社建立了独立的网络平台,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不仅提高了办刊效率,加快了稿件处理时间,缩短了稿件刊登周期,还方便读者、作者、编委和编辑之间的交流,扩大了杂志的知名度。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快”非常重要,也许是转瞬之间,对于一篇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论文和专论来说,首发权非常重要。《中草药》杂志看到这一点,决定与国内知名的网络出版平台——中国知网(CNKI)建立网络独家出版合作,实现网络优先出版,努力使全文同期上网。杂志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不仅进一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还加快文章的传播速度,增加文献的被引频次,从而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开拓创新,走国际化道路

《中草药》杂志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草药推向国际的工作,在组稿上下了不少功夫,如选择国际上研究比较热的领域的文章,使杂志受到国际著名检索系统重视。多年来《中草药》杂志一直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千刊表(2009年CA千刊表总排名第145位),并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等11个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其中两个是今年新增的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对外报道我国有学术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中草药》杂志审时度势,于2009年创办了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中草药杂志英文版),聘请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多名院士加盟,组建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精干的编委会队伍。英文版的创立在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6篇

这是1883年8月15日,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在美国科学促进年会上的一段演讲。以今天我们的眼光看,这段话不免过于偏颇,有失公允,但是反过来也能够使我们反思,从而更好地前进和发展。如今,这段话就印刻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主楼大厅的墙壁上,作为兵工人激励自己不断向前的鞭策语。他们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这段话的最上方:摆脱“野蛮人”,追求“中国梦”!

辉煌七十载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48年4月,是我国唯一的以火炸药、弹药及常规毁伤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院所,是国家核定的重点保军单位,建有国家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含能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火炸药燃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工局火炸药计量一级站、陕西省氟化工工程中心、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先进战斗部研发中心等机构。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拥有专业研究部12个、专业组50个,已形成专业齐全、配套设施较完整的实验室体系,拥有各种先进的科研及测试手段。目前从业人员1829人,其中科技人员1411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拥有一支由3名院士、3名兵器首席专家、12名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等科技骨干组成的一流科技创新团队。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是首批获得国家硕士授予权的单位,设有应用化学、材料学、工程力学3个学科的硕士点以及应用化学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利成果显著,2013年申请并受理的国家发明和国防专利共计343件,获得授权专利97件,2014年受理专利376件,获得授权专利161件,2015年受理专利数量达到426件,获得授权专利294件,专利数量多年来位居全国科研院所前列。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火炸药及高效毁伤研究所,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积极履行“科技领先报效国防,寓军于民服务社会”的核心使命,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军用与民用相融”的科技发展思路,“十二五”以来,在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始终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军民融合技术及产品。

军民融合 成果卓著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推进民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方向,持续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高科技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军用含氟、含氮化学品合成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形成油气田特种器材和民用火炸药、低碳含氟化学品合成及氟化催化、光电材料、精细化学品新技术等四个特色专业领域,实现了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发展,也培养出了一支具有基础理论研究、科技攻坚、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艺研究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

含氟化学品合成及氟化催化技术领域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是我国首家从事气相催化氟化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的单位,其开发的系列氟化催化剂及成套HFCs的催化合成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到国内多家企业,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气相催化氟化工业化技术的国家,实现了我国多个第一:第一个实现氟里昂替代品中用量最大的HFC-134a工业化,并获得联合国多边基金在中国最大的单项赠款2541万美金;第一个实现氟里昂替代品中技术难度最大的HFC-125工业化;第一个实现具有重大用途的气相催化氟化产品工程化,结束了我国氟化工长期依赖液相氟化的历史,开拓了气相催化氟化技术新领域,为我国提前两年半淘汰氟里昂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支撑,引领了我国氟化工的战略布局,提升了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在HFC-134a技术实现产业化基础上,创新开发出第四代新型环保制冷剂氟代烯烃合成技术,温室效应值仅为第三代制冷剂氢氟烃HFC-134a的千分之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履行《巴黎协定》、落实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温室气体减排的国家承诺提供技术支撑。

光电材料技术领域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是国内液晶平板显示的核心功能材料――液晶材料的主要创新主体之一。针对德国、日本垄断混合液晶材料市场,严重制约我军装备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局面,在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于2005年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彩色液晶显示材料,先后完成高分辨率、高可靠性TFT液晶显示材料的小试、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在液晶材料配方设计、液晶化学合成、理化性能研究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创新,获得19项发明专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系统掌握TFT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的国家,为我国显示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和国产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6年2月8日,世界顶级光学与显示学术机构美国光学会(OSA)在华盛顿“能确保显示器在极寒天气下不会冻僵的新型液晶材料问世”的重大科技新闻,公布了美国权威液晶器件测评中心对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以及世界顶级液晶材料研发与供应商德国MERCK公司、日本DIC公司提供的显示器宽温液晶材料的对比测评结果。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提供的-40~+102℃温度范围液晶显示材料各项指标表现突出,不但具有最高的清晰度,而且在低温条件下性能表现优异,能够在-20℃下实现正常视频显示(响应速度10毫秒),日本DIC公司的产品会出现画面抖动,德国MERCK公司的产品会出现画面停滞;在-30℃低温我国液晶材料响应速度是德国MERCK公司的6倍,是日本DIC公司的1.3倍。

目前,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先后完成三代液晶材料的产业化工作。1998年,发起组建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液晶单体和中间体生产企业。2008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发起成立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TFT液晶显示材料产业化工作,持续获得国家发改委彩电产业振兴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支持。该公司利用兵器集团绝对控股的股东资源,产品面向军民两个市场,致力于被国外垄断的混合液晶材料开发和市场推广,多款产品已应用于军用模组、手机、桌面显示器、便携式显示器等中小显示器件。

精细化学品技术领域 以生物制剂、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开发为重点,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在国内首家自主研发并登记了广泛应用的农用杀菌剂代森锰锌。多项农药原药研制技术,如杀菌剂壬菌铜、氰霜唑、咯菌腈、乙嘧酚磺酸酯;除草剂甲羧除草醚、精异丙甲草胺等均为国内首家研发和实现产业化,产品达到国外进口同类水平。在国内率先利用不对称催化技术,攻克了国际市场份额最大的高效绿色除草剂――金都尔合成工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所开发的多种医药中间体,如治疗糖尿病的沙格列汀中间体、抗精神病药―鲁拉西酮中间体等均完成工艺优化和产品开发,并供应市场。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还创新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低压合成乙撑胺催化反应工程技术,该技术已进行技术转让,目前正在山西玉龙集团建设3万吨/年生产线,解决我国代森锰锌等农药及医药原料中间体长期进口受国外制约的问题,有力提升我国有机胺合成技术水平。

此外,广为人知的“西安开米”就是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以技术出资组建的第一个产业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液体洗涤行业的知名企业。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发起组建的西安近代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制剂技术的产业基地,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其产品农用杀菌剂代森锰锌产能居国内前三。

油气田特种器材和民用火炸药领域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依托军用火炸药技术平台,80年代后期在国内最早研制出石油射孔弹用民用高能炸药,在国内率先完成油气井用多脉冲复合射孔技术、水平井脉冲压裂技术、环形燃烧切割技术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先后研制出聚能射孔、复合射孔、聚能切割、起爆、高能气体压裂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在油田增产、井下事故处理、特种切割、套管破损修复、反恐防暴等领域。其中,石油钻井增产用超深穿透聚能射孔弹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经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石油学会(API)鉴证试验,平均穿深达到1.529米,最大穿深1.671米,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已经与世界五百强、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务企业――斯伦贝谢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北方斯伦贝谢油田技术(西安)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股东斯伦贝谢公司的全球信息资源以及海外技术服务窗口,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射孔、燃爆压裂、切割等器材批量出口。

探索创新 推动产业化快速发展

倡导科学精神,拓展创新视野 近年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为准确把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加大基础创新投入,设立所长创新基金2000万元,自筹资金投入达到了当年销售收入的10%~12%。持续性的基础研发投入,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的应用研究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储备,也为该所的快速发展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2014年12月,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一个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含能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15年9月,“氟氮化工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建设部级技术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在液晶材料研制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正是长期不懈坚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加大基础投入的结果。

开展科学创新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必须将视野放宽,既扎根国内,又放眼世界。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针对所承担的重大专项各技术领域,以及最新前沿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需求,在聘请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来所讲学,积极选派科研人员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同时,积极鼓励优秀科研人员出国考察和进行技术交流,了解国外最新前沿动态,掌握先进技术工艺,还多渠道多学科邀请国外相关技术领域专家学者来所讲学和开展学术活动,互通有无、深入交流。据不完全统计,2011至2016年,先后有10名优秀年轻科研骨干走出国门,赴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习。2012年至今,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先后组织各类科研技术人员赴国外进行交流考察20多次,仅2014年至2016年5月之间,派遣科研人员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就多达31人。

探索科研模式创新,促进基础与应用研究同步发展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按照基础科研、应用研究与军民融合技术研发,现分设了3个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了18个研究试制部门和专业实验室,划分了50个专业组。经过多年的科研管理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项目研究带动专业发展,以专业发展推动项目完成”的科研管理思路,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总师负责制和专业负责制相结合的“双制”科研管理模式。其中,总师负责制适用于重大、关键项目,确立了行政指挥、技术总师、工艺师、质量师和安全师等五师管理系统。技术总师又分领域总师和项目总师两个层级,项目团队实行矩阵式管理。领域总师是项目所在领域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对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的科研项目技术方案审核把关,同时探索策划本专业领域内技术发展规划。项目总师对项目技术方案的实施负全责,包括项目研制过程的任务分解、技术决策、技术接口、进度安排、经费使用、人员选聘、考核奖惩等。专业负责制适用于一般项目课题研究,由专业负责人负责把关。每个专业组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课题支撑。“双制”模式有效解决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专业发展与项目科研发展不平衡问题。

探索产业模式创新,发挥资本、人才和技术成果要素的最大效用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坚持以市场化思路突破技术成果产业化难题,不断尝试多元化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化模式。在组织形态上,分别采取了国企合资、中外合资、混合所有制、模拟公司制等多种形式。如组建彩晶公司,合作伙伴包括有民企、央企和个人以及骨干员工,主要是充分借鉴吸收民企快速反应市场和人才激励的灵活机制;与斯伦贝谢公司合资,着眼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开拓国内外市场。研究所还采用了“模拟公司制”形式用于军用技术成果产业化,即研究所提供技术和市场,合作企业提供场地、管理和人员,在合作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不涉及资产所有权,避免了繁琐冗长的报批和资质限制因素影响,实现了研究所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成熟市场与企业生产资源和管理经验的无缝对接,加快了军品技术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800多万元。在股权设置和经营管理上,打破传统上国企“控股”情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开放思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让职业经理人去搞经营,关键是把研究所的技术成果用起来、产业化。在收益分配上,在注重股东获益的同时,积极探索对科技人员的股权分红激励。

探索激励模式创新,实施科研全过程考核激励 发展需要人才、发展离不开人才,对于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团队,必须大张旗鼓进行激励表彰。近年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探索实施了基于科研活动全过程、多阶段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了涵盖科研项目立项、研制、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全过程、全链条的考核激励制度。在项目立项阶段,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奖励。按照“立项一个、奖励一个,经费到位多少、按比兑现多少”的原则,对项目论证团队进行奖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论证,争取科研项目。

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实施科研人员业绩积分奖励,根据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的层次、角色、数量以及产出的科研成果等因素,量化计算科研人员的业绩积分,根据积分的多少兑现相应的积分奖励工资,鼓励科研人员多承担项目、多产出科研成果。在项目产出成果阶段,对项目研制取得的部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授权的发明(国防)专利,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等实施成果奖励,鼓励科研人员关注技术创新与积累,积极总结、挖掘、凝练技术创新点,产出创新成果。在成果推广转让阶段,对军民品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技术转让、入股投资等按收益进行奖励。其中,一次性推广、转让技术的,按收益50%奖励科研团队和成果转化团队;科技成果许可、入股投资的,按每年收益分红的50%奖励原科研团队,以推动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加快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产研结合。

以上激励措施的实施,营造了科技人员以创新为荣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全所的重大专项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展。据统计,自2012年来,累计奖励2800多万元。制度创新使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建立了以创新为荣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除专利成果外,2015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共完成部级技术和成果鉴定18项,501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198篇,被SCI和EI收录120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9.211。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7篇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论文

摘要:文章从《食品分析与检验》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关键词:畜产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下面我们就以《食品分析与检验》这门课程为切入点研究一下高职院校畜产品加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谈谈自己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粗略见解。

1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1教学观念。对高职畜产品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已认识到《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食品分析实践性教学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主要以参观企业实验室、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1.2实践教学环境。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设备齐全的化学分析实验室,以提供学生基础的分析操作技能,例如滴定分析、溶液配制、分析天平使用、基本仪器的使用等。这些虽然也是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与课程的要求相差的还很远。如果没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些重要的实验就无法进行,例如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脂肪含量的测定等等,那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要受到限制,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就会形成一个制约的条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设备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1.3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畜产品加工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2改进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的措施

2.1更新观念,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开放性的实验内容。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食品分析与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独立操作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针对这些要求将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不能一承不变,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在实验教学内容中溶入一些当今比较前沿的食品分析技术,时时与时代、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拉近他们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提高就业率。

2.2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第一,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技能操作可以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资源共享,例如滴定、称量等。第二,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实验,现在又没有相关实验设备的,如果资金允许的话,尽量购进一部分经常用到的仪器和设备,但如果比较昂贵的实验器材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该仪器的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第三,为了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鼓励他们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在牡丹江市周边的一些小型食品企业,没有资金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对某些指标和数据进行测定和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服务教学的同时,创造一些社会效应,为食品企业分析化验一些样品,对社会开放实验室。这种做法也可以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问题。

2.3开放性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第一,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聘请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经常给学生进行讲座和座谈,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第二,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其派送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三,创造条件让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够解答实际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操作技能和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和讨论的问题,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略见解,还不够成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真正

需要的人才。参考文献:

[1]毕晓军.素质教育与创造力培养[N].光明日报,l997-02-28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999

[3]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__:306-323

个人简介:李晓红(1981、4、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畜产品加工。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论文

摘要:文章从《食品分析与检验》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关键词:畜产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下面我们就以《食品分析与检验》这门课程为切入点研究一下高职院校畜产品加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谈谈自己对于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粗略见解。

1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1教学观念。对高职畜产品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本科院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已认识到《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食品分析实践性教学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主要以参观企业实验室、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1.2实践教学环境。食品分析与检验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设备齐全的化学分析实验室,以提供学生基础的分析操作技能,例如滴定分析、溶液配制、分析天平使用、基本仪器的使用等。这些虽然也是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与课程的要求相差的还很远。如果没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些重要的实验就无法进行,例如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脂肪含量的测定等等,那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要受到限制,对于学生的就业来说就会形成一个制约的条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设备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1.3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畜产品加工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2改进食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的措施

2.1更新观念,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开放性的实验内容。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食品分析与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独立操作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针对这些要求将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不能一承不变,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在实验教学内容中溶入一些当今比较前沿的食品分析技术,时时与时代、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拉近他们与用人单位的距离,提高就业率。

2.2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第一,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技能操作可以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资源共享,例如滴定、称量等。第二,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实验,现在又没有相关实验设备的,如果资金允许的话,尽量购进一部分经常用到的仪器和设备,但如果比较昂贵的实验器材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该仪器的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第三,为了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定期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开放,鼓励他们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在牡丹江市周边的一些小型食品企业,没有资金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对某些指标和数据进行测定和分析,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服务教学的同时,创造一些社会效应,为食品企业分析化验一些样品,对社会开放实验室。这种做法也可以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问题。

2.3开放性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第一,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聘请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经常给学生进行讲座和座谈,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第二,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其派送到企业中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三,创造条件让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够解答实际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各种分析操作技能和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和讨论的问题,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略见解,还不够成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毕晓军.素质教育与创造力培养[N].光明日报,l997-02-28

[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l999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网络计量学; 《电化教育研究》; 高被引论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董翔(1972―),女,甘肃灵台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分析、科研评价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研究。E-mail:。

一、 引 言

学术期刊刊发学术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因其时效强、内容新,可以全面揭示科学发展与学术交流的现状与趋势,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担任主编,自1980年创刊以来,其刊发的电化教育专题的学术论文在业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70次以上的82种期刊中《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第三,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界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网络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传播手段,对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期刊而言,高被引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构成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内容,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揭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合字、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2]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刊发高质量稿件,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概况

笔者于2011年11月12日登录《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http://),检索2001年至2011年入库的所有文章,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00次的前41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如表1所示(因篇幅所限,表中仅列出前14篇论文),41篇高被引论文共总被引频次为8565次,李克东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为最高被引频次论文(排第1位),其被引频次高达767次。2001年至2011年刊发的被引频次100次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01年至2005年,其中2001年9篇,2002年9篇,2003年7篇,2004年9篇,2005年10篇,目前,2006年至2011年未出现被引频次100次的高被引论文。

表1显示,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不仅刊发了众多有影响的文章,而且培养出在教育学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统计了2005年―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50次以上的53名作者,其中何克抗、南国农、李克东和钟志贤等四位《电化教育研究》的重要作者分别位列第2、第12、第31以及第50位,且他们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均有两篇以上论文。

三、 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高被引论文出现的时间, 在2001年至2011年间取被引频次分别为50、100、150、200以上的论文按照发表年先后进行分组,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组高被引论文均出现了两边低、中间高的曲线走势,也就是说近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4至2005年间,这也说明,论文被引高峰出现在后的6~7年间,而这与加菲尔德博士在引文索引法提到的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在发表后的2至3年达到被引高峰期有所不同,[3]以上数据提示我们,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把握学科专业特点,预见研究趋势,着眼长远发展。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被引频次50的217篇高被引论文对其在教育学领域期刊中的高影响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是一个正在成长且发展迅速的学科,被教育学论文引用较多的有明确专业指向的期刊主要是心理学、外语教育、教育技术学等4、5个领域。其中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类期刊从2000―2004年的6种增加到1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引最多的前25种期刊中,有5种为教育技术学期刊,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居第三名。[4]以上横向数据比较,也进一步说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优秀稿源,一方面充分顺应了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正在到来的网络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四、 高被引论文合作研究

及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涉及独著作者24位,涉及合著作者16位。表2给出前41篇高被引论文作者合著统计。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共现网络,如作者合作网络,人们可以了解该领域中出现的趋势以及显著的特征。[5]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合著仍是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著文章的六成多。其原因在于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扩招很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机会相应增多,因而合作撰写和的比例相应增高,而3人及以上合著论文的意义更为重要。“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除了国家社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教育部有关司局、全国性教育研究学术团体等也都立项、拨款支持教育课题研究。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跨机构、跨地区开展合作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充分显示了教育技术专业高影响力合著成果逐年增加,刊发大量的合著文章也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或“师徒合作”的传统范式,鼓励多学科协同、群体公关开展重大项目研究。

按照高被引论文著者机构的论文量,由多到少排列统计形成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拥有高被引论文最多,平均被引频次华南师范大学为最高。通过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可以揭示教育学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格局。教育学论文因其显著的学科特征,高等院校为论文高产机构,尤其基本被师范大学垄断。教育学科实力的基本格局,是由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影响力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的产区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高质量的稿源仍将主要来自教育部直属以及重点师范大学。

五、高被引论文专栏分布

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电教理论探讨”、“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与教师培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外国电教”、“中小学电教”、“中国电教史”、“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电视研究”、“教学软件设计与评价”、“电教技术研究”、“教育资源与软件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课程及教学研究”、“问题讨论”等。

通过对《电化教育研究》所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最少被引100次)与期刊目次表进行比对,加以分组,考察各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第一作者。这些栏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理论探讨”(在统计过程中包含“理论探讨”和“电教理论探讨”), 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4 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理论探讨”栏目14篇,“电教理论探讨”栏目10篇,24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919次, 占前41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8565)的69%。24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按照论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下同),如李克东、何克抗、张倩苇、张屹、南国农、陈向东、叶成林、尚俊杰、黎加厚、余胜泉、杨晓宏、陈维维、钟志贤、田世生、殷雅竹、王玉明、顾小清等撰写的有关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博客文化、教育游戏、教育绩效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等有关电教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深受电化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24篇论文中,李克东有3篇文章、何克抗有3篇文章、南国农有2篇文章、黎加厚有2篇文章、钟志贤有2篇文章,而这几位先生都是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领军人物,尤其像南国农先生,他是我国电教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南先生还与肖树滋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李克东是部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何克抗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这三位学者是目前我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而黎加厚、钟志贤作为目前电化教育学界的后起之秀,也都曾师从南国农先生学习电化教育理论。因此,从“理论探讨”栏目论文在所选取的高被引论文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所享有的“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美誉绝非虚名。

影响力排第2 位的当属“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里的“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在具体的统计中还包括“网络与教育”、“网络教育”两个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3篇,“网络教育”1篇,“网络与教育”1篇,但从大类层面都应该属于“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谢舒潇、张建伟、祝智庭、王广新、赵海霞等,他们撰写的有关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建构探究学习模式、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等有关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

影响力排名第3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何克抗、黄甫全、徐万胥、钟志贤、李芒,他们撰写的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含义、意义、原则、理念与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E-Learning等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何克抗、钟志贤二位学者在此栏目中也属于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作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引领了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南国农先生指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它始终是依靠着两股紧密联结的动力推向前进:一是,现代媒体技术; 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6]《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刊发了大量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通过高被引论文的视角,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要平台,其栏目设置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对学术专业刊物而言,优质的作者队伍是刊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化教育研究》已经拥有一支高产出、高被引的作者团队。

《电化教育研究》在今后的组稿中应继续抓符合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栏目、重点选题和核心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评论、学术综述性文章,是引领学科发展和研究深入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被引较高的论文大多属于学术理论文章,如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等三位资深学者的相关文章,但教育学领域中学术评论和综述性文章相对稀缺,为了更好地推动杂志的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杂志应向国内外名家、大师组稿,增加此类文章的刊发力度。

[参考文献]

[1] 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刘雅娟.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4):202~205.

[2] 邱均平等著.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斌编著.复杂网络与科技文献知识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9篇

一、我市学会组织建设及工作现状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市级学会46个,共有个人会员近9000余人。这些学会基本是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相关综合学科组建而成,以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为基本任务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的特点。

多年来,我市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遵照章程,因地制宜,在发挥学会作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学会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实践,努力探索学会改革工作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紧扣学会改革的主线,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如何引导学会深化改革,如何加强和完善学会的组织体系建设上,如何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上,激发学会工作的活力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我们在学会工作的思路上,形成了以加强学会能力建设为主线,以科协工作带动学会工作为手段,以规范学会工作,加强学会考核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其次,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学会改革的工作方法。在2005年,我们在进行学会基本情况的及学会改革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不同学科和学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选定了*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医学会、*中医药学会、*太阳能利用研究会、*塑料工程学会等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会,做为市科协学会改革的试点学会,进行深化学会改革工作的攻坚,以期寻找学会改革的成功与不足。我们通过深入学会开展工作,协助其研究改革工作与方案,并帮助学会进行工作协调,共同就学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理念、项目选择、市场化运作进行有益的、新的工作偿试,要求试点学会的工作在不同层面有所突破,工作有的新的增色。通过试点,这些学会在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都有所突破,为我们更进一步全面推动新一轮学会改革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坚持宏观指导、分类指导、量化指标、规范考核,制定和建立了《*市科协学会工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使得学会工作在规范化道路上有所前进,学会的组织能力建设和凝聚力都不同程度得到增强。

2、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学会的决策咨询能力

我市各学会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知识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决策咨询、项目论证等活动。近三年来,我市有29%的学会提出了科技建议,并被政府部门采纳,有35%的学会接受了政府部门委托的承担咨询论征工作,有43%的学会接受企业及相关单位委托的咨询、技术攻关任务。如*植保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化学会等学会围绕我市蔬菜无残留农药、禽流感疫情、生态城市建设、循环经济、中学教育等课题,精心组织调研论证,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肯定。

3、紧密配合行政部门中心工作,增强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

配合行政部门以及挂靠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学会活动,是目前市级学会比较普遍的活动内容。通过配合挂靠单位中心工作开展学会活动,反映了市级学会的特色和能力。*城科会组织会员为我市城建建设献计献策,*质量管理协会结合行业的特点,以讲座、培训、交流等形式把产品质量法规、准则等政策及时传达给企业,提高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能力。*医学会、*塑料学会等学会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在配合行政主管部门与挂靠单位工作的过程中尝试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经常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

学术性社团的产生和兴起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就是就职于不同性质、不同单位的同一学科、专业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出于互相切磋学术问题,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需要而自愿结社。因此,学会的原始功能引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面向社会的,即繁荣学术,推动学科发展,进行原始社会创新和推动社会文明;二是面向会员的,即满足会员提高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以及希望自己的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认可的需要。

调查显示,我市大多数学会注重这种功能的发挥,学术交流比较活跃,他们把学术讲座、论文交流、论文推荐作为提高会员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时也是为会员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据统计,近三年,我市有84%的学术组织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年平均数为2次。2006年,我市各学会共组织学术研讨39次,学会会员撰写论文98篇,有1040人次参加了相关的学术会议。市化学会每年组织一次学术论文评选,三年中共提交102篇论文,有6篇论文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第10届年会奖。从这次收到的问卷调查反映,多数会员对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渴望的也是满意的。

5、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学会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

开展科普活动,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服务是学会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市科协所属各学会能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能结合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科普日等主题日的活动,与大众媒体结合,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理念。近三年中,我市有60%的学会开展了科普活动。*医学会开展科普宣传18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咨询8000余人次,对卫生人员防治传染性防治知识应急培训班105次,培训14000余人,科普活动既发挥了各学会的专业特长,也增强了学会的社会知名度,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学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虽然学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学的整体和工作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部分学会的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发展前景等都存在问题,推动学会改革和能力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会能力建设的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术性团体在坚持围绕学术而形成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和发展,学会工作的内涵在不断的延伸,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增强学会能力建设,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搞好学会工作的思想基础。但是我们有的学会对此却意识淡薄,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思想较严重。有的学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会员涣散,长期不能开展活动,或基本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2、过分依赖挂靠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由于当前学会改革仍滞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学会办事机构的挂靠体制,广大学会工作者往往只看到其对学会办事机构提供了人、财、物保障的有力一面,面对其负面影响并未形成共识。如学会兼职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挂靠单位的工作人员,难以从体制上保证他们把对上级与对学会负责自觉的结合起来,学会与会员缺乏义务和权利关系的维系与制约,形成脱离会员的支持、参与、仅靠挂靠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学会办事机构开展活动,学会的活动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受到制约。有的学会行政色彩比较浓,"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虽然学会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在官本位的背景下,没有行政色彩就意味着没有经费来源。

3、学会经费来源不足,保障乏力

有健全的办事机构和固定的经费来源是学会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我市大多学会缺少创收办法,经费来源不足,据调查,我市年平均经费收入千元以内的学会占35%,年经费收入5000元以下占75%,且多集中在会费收入和挂靠单位拨付上,学会实体收入比例约为20%,很不平衡,来源也不稳定。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一是观念的问题。学会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并不是说不能赢利,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学会改革意识和改革力度不够,市场经济的观念淡薄,不善于经营学会,思想比较僵化,虽然也想通过创收解决学会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二是学会自身条件。有的学会通过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展览、培训和技术服务来收取相关的费用,而具备了宣传、组织、场地等条件的学会,创收效果就比较好,但大多数学会不具有这样的条件,依附于挂靠单位,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创收就比较困难。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学会从事的大多是公益性活动,有关部门应给予学会必要的经费支持,让学会承担的社会职责与相应的权利、义务挂起钩来,给学会创造适合开展活动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缺乏这样的环境。

4、学会活动方式单一,社会影响力较弱

据调查,近年我市各学会的活动处于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学会工作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学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以使于学会的活动和影响力越来越弱,其在社会的影响也日渐式微。

三、加强学会能力建设的思考

切实加强我市学会能力建设,提高学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为突破,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从改善学会能力建设的外部环境来看,应着眼于:

1、必须把改革摆到重要位置

通过调查与学会改革工作的试点,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会改革的紧迫性。目前,学会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知识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会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悖于市场经济和科技社团的自身发展规律。因此,学会改革势在必行。学会加强能力建设,就必须切实增强改革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当前学会的紧迫任务。

2、必须冲破制约发展体制瓶颈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妥善处理好学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当前要解决好挂靠体制问题和推进学会办事机构的改革的关系。挂靠体制问题,是学会在建立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现实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学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果离开挂靠体制,相当一部分学会就会失去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有可能造成学会的不稳定,不利于学会的发展。因此,应当在继续稳定与挂靠单位关系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学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学会办事机构着手,改变观念,克服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尝试新办法,建立新模式,探索新机制,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广大会员的需求,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争取政府部门的转移和委托职能,是学会在能力建设中突破体制瓶颈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也是学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学会争取政府职能是为了体现学会的价值,发挥学会的作用,搞活学会的工作。一方面,学会通过争取政府职能是为了更好地为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履行政府委托转移的职能,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建立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好的为会员服务。与此同时,学会通过履行职能获得合理的收入,取得稳定的经费来源。

3、必须取得政策的有力支持

在学会的工作和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和一些部门"设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关键还是学会的团体性质与法律地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社会团体之所以难以走向社会,实质上还是存在某些体制性政策障碍,这不是学会自身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学会的改革与能力建设总是与改革进程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党与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团体的工作,发出了一系列指示,正在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会的共同努力,很多政策性、体制性问题终究是能够解决的。

从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整合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学会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为增强学会能力提高组织保障

我市学会大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机构变动和人事调整,目前很多学会没能及时换届,导致理事会班子不健全,秘书长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学会正常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指导各学会以换届为契机,巩固和发展会员队伍,及时充实理事会班子,选好秘书长,鼓励配备学会专职工作人员。

2、建立健全学会工作制度,提高民主办会的水平

学会活动的原动力来自"实现会员共同愿望",学会的生命力来自民主办会。实现学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针对目前我市一部分学会机制不活、制度不全的情况,必须着力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提高民主办会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3、发挥学会专长,强化学会经营能力的建设

学会是以会员为基础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具有他组织(如政府、企业等)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和有利条件,学会要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审视度势,趋利避害。学会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创新思维活跃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网状组织体系,具有专业性、综合性、横向性、群众性的组织优势和组织能力,学会植根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之中,具有学术启迪智力优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汇集面广,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学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它的活动领域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调整思路,树立经营学会的理念,对于我市的科技社团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要立足自主活动、自我发展、必须增强学会的经济实力。学会要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咨询服务,开辟多元化渠道,走以智养智的路子。立足自我发展,改革运行机制。要抓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机构改革给学会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努力拓展活动空间,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发展,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建立有利于学会长远发展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学会具有组织经营的资源优势,包括无形资源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学会的组织资源本身,如学会的名子(牌子)、社会声誉、价值体系等;有形资源主要包括学会的人才资源、会员、重要活动、培训以及资金、财产、组织关系等。所以学会在经营平台产业(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咨询产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学会的经营优势所在,学会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优势和潜力,从而使学会的无形资源的有形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学会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学会的发展。

4、拓宽学会联系会员的渠道,增强会员对学会的热情与凝聚力

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科技、行业发展的情况,吸收、充实会员队伍,改善会员结构;另一方面,要畅通学会与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渠道。从现有学会这方面的经验看,可能采取定期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编印会刊等方式,保持学会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常年联系。有条件的学会,还可开展一些维护会员权益、为会员送温暖等活动,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5、开展特色性业务,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第10篇

在校园内选择符合企业经营要求的地点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将其建成“实训+实战+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必须具备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孵化微型企业,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按照“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三大步骤,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并进行企业管理及市场开拓;二是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实践,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战平台;三是以创业带就业,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桥梁,建立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通道,使校企合作从校内向校外更广范围和领域拓展与延伸。

(二)促进二个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教学活动与商务活动融合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确定“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商务型应用人才的特点及要求,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商务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了解社会行业创业形势,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创业本领。设置“商务能力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素质养成课程”的课程体系。商务能力课程包括企业管理、税务会计、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实务、营销策划等课程,素质养成课程包括讲座、企业见习、社团活动、创业技能竞赛等隐性课程。

2.教学活动与商务活动融合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资源,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见习+实训+实践+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与企业商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一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见习项目,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二是把实训课安排到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进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专项训练职业技能;三是把大学生创业园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完成,如网页设计、营销方案、物流配送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四是学生到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担任企业员工,参与经营活动。

(三)构建三个系统———能力培养系统、素质养成系统、实践保障系统

1.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突出能力本位,必须通过构建能力培养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双能融通(技能+智能),双证结合(毕业证+资格证)”的课程体系。商务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岗位工作操作技能外,更要具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工作智能。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提升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置技能与智能并重、毕业证与资格证并举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入园企业,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大学生创业园的营销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现场实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结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课堂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建立“能力本位,多元评价,形式灵活”的考评模式。一是从注重终端性考评向注重过程性考评转化,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二是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三是开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改革;四是推广以完成项目、设计作品等形式代替笔试;五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六是改革毕业考核形式,取消毕业论文,用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论证报告、创业企划书等形式进行考核。

2.素质养成系统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将商务素质养成纳入教学计划。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将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创业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公益服务等统一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修满相应学分才能毕业。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共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交互结合,教学训练与养成熏陶并举推进,为构建商务应用人才素质养成系统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商务实战活动,积累学生商务经验。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召开创业点子收集和论证会,筛选出一批创业前景好、可操作性强的创业点子与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供学生参考和选择,为学生开展创业实战出谋划策。经常举办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商务实战机会,通过经营活动,增长学生阅历,积累商务工作经验。举办多种讲座培训班,提高学生商务认识。大学生创业园可通过举办创业培训及SYB培训班、创业讲座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学生成功开展创业商务活动。组织商务活动竞赛,提高学生商务技能。组织各种商务技能竞赛活动,如:“商务礼仪比赛”“商务谈判比赛”“创业实践大赛”“商务活动策划方案比赛”等,模拟商务活动过程,训练学生商务工作能力。多渠道开展宣传,养成学生的商务意识。通过广播、墙报、校报、网站等多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浓厚的培养商务应用人才氛围。

3.实践保障系统设置大学生创业管理组织,为经商实践提供组织保障。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设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学,指导创业实践;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协会,由教师负责指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创业商务实践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良好实践平台。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创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除了学校的专任教师外,要从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邀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为商务实践提供规范标准。为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资源平台,使其发挥在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为培养商务应用人才服务,学校要制订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实践教学的规定等,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校企互惠政策,为合作共赢提供驱动力。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创业、开展商务实践,学校要出台有关制度,为入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免费提供经营、办公场地,免收一切园区管理费、水电费,免费提供项目论证、企业办证、经营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全面的自主创业服务体系。

(四)实现四个对接———教学系部与入校企业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1.教学系部与入校企业对接学校各系部要与大学生创业园入园企业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相关度高、渗透性强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共同合作育人。

2.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建立专业建设与企业建设融合机制,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一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二是安排学生到入园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参与入园企业的经营活动,教学课堂就是经营场所,教学过程就是经营过程;三是将企业经营业务交由学生完成,经营任务就是教学任务;四是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考核,经营业绩就是实训成绩。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人力资源对接。一方面,“教师—经理”对接,学校派教师到入园企业担任管理人员或是指导顾问,入园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员工”对接,学生到入园企业实习实训,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又接受学校的培训,成为学校的学生。技术资源对接。学校对入园企业进行创业办证、项目论证、经营指导等一条龙的技术服务,入园企业以真实的经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并以讲座的形式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环境资源对接。大学生创业园既是专业教学的教室,也是企业经营的场所。设备资源对接。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免费提供给入园企业使用,入园企业的设备仪器也免费提供给实习生使用。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大力倡导产业文化进学校、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一是邀请企业高管进校宣讲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理念文化;二是对入园实训的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文化;三是每年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商务礼仪、营销等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等企业精神,培养企业行为文化;四是将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按照企业环境进行布局装饰,张贴安全生产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营造企业工作氛围,建设企业物质文化。

上一篇:现代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会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