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利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7:35:54

化学利弊论文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1篇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基本上整堂课以老师为主。由于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平淡,大脑易疲劳,听课注意力容易产生间断性分散。其结果必然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进行化学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的验证性模式,确立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才能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

二 关于探究式学习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产生问题,然后借助教材、课外资料及互联网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去体会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够适应高度信息化的未来社会。那么探究式学习有哪些特点呢?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1)探究性。探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所以应把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由原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转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2)参与性。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经常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一般来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中。每一过程都倾注着学生的辛勤劳动,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辅导者。(3)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方法,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到最后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研究,到有关高层次科研机构请教,也可以查阅资料,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4)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首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很大程度上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的。再次,许多课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要求去权衡利弊,进行评价,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探究性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可不拘一格,最终探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完全不一样。最后,是时空的开放性。学生能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 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教学以探究问题为载体,它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师设立的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和处理方法。

模式一:“问题模式”。(1)(课外)教师设置有关问题,学生分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2)(上课)学生分组汇报收集材料、处理问题的情况。(3)师生讨论分析处理问题的可行方案。(4)对知识的整合,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

模式二:“自学模式”。(1)(上课)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相关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做针对性的练习,并随即提出有关问题。(3)师生或生生讨论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4)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的。

模式三:“论文模式”。(1)(课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专题论文,学生分组或个别完成。(2)(上课)学生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论文。(3)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提出自己的质疑。(4)师生共同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完成教学要求(其中包含必要的实验证实),力图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其教学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其思路包含七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提出假想―验证和推论―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综合应用。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专业英语;实践性教学;学术规范教育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英语至今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学术界,英语也是通用的交流语言。因此,英语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学术发展。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专业英语水平对其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多个环节,如文献阅读、论文撰写以及学术交流。因此,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1-3]。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但这些并不足以满足科研的实际需求。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专业方向更加细化,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英语内容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来完成,而应当通过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来进行,辅之以少量的课堂知识传授。笔者指导研究生从事化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多年,一直强调以实践为背景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4-6],结合多年的经验对导师主导的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1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的目的

评价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它有没有完成相应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进行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方法的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对于化学类研究生而言,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有3点:阅读文献、撰写英语论文和进行学术交流。其中,阅读文献是从事一切化学类科研的基本功,也是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的最基本要求。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要让学生在不需要借助工具书和专业软件的情况下能够流利地泛读文献;在借助工具书和专业软件后,能够深入地精读文献。只有实现这一点,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从文献中获取知识,而不是靠导师填鸭式的“喂养”。撰写英语学术论文是对学生更进一步的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英文写作能力,能够确保他们完成毕业论文所需的英文摘要。而对于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来说,这一能力是他们交流学术成果的基本工具,更加显得重要。因此,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为他们将来可能的学术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进行学术交流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进行学术交流需要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内术语单词的能力。掌握了这些能力并能够进行学术交流,将为研究生今后的学术职业生涯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应当重点围绕上述3个目标来展开,下文将对具体方法进行讨论。

2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的方法

由于研究生专业方向更加细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无法实现上一节所讨论的3个教育目标。因此,化学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育,建议以导师课题组为教学单元,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实践来完成,即导师主导的专业英语教育。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基础词汇与基本工具的学习。(2)阅读文献与仿写论文。(3)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2.1基础词汇与基本工具的学习

不同二级学科研究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词汇是不同的。而相同二级学科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异,他们所需要掌握的基础词汇也不尽相同。熟练掌握基础词汇,可以使学生更加流畅地阅读文献和进行学术交流。为了促使研究生高效率地掌握必备的基础词汇,导师需将这些词汇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习。例如,对于学习有机化学的研究生而言,下述专业基础词汇是必需熟知的:甲基(methyl)、亚甲基(methylene)、乙基(ethyl)、乙烷(ethane)、乙烯(ethene)、乙炔(ethyne)、乙醇(ethanol)、丙基(propyl)、丁基(butyl)、腈(nitrile)、氰基(cyano)、硝基(ni-tro)、肟(oxime)、烷烃(alkane)、烯烃(al-kene)、炔烃(alkyne)、醚(ether)、酯(ester)、醛(aldehyde)、酮(ketone)、烯酮(enone)、消除(elimination)、加成(addition)、亲核试剂(nucleophile)、亲电试剂(electrophile)……上述词汇学生在大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已经能够掌握,但由于大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是脱离实际应用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在课程结束后会迅速地被遗忘。因此,在研究生阶段,需要导师在科研实践的背景下,强化基础词汇的教育,使得研究生不但能深刻记住相关词汇,还要能够熟练运用它们。专业英语词汇,一部分是要通过背诵来牢记的基础词汇,而更多的则是可以通过构词法来记忆。导师需要传授学生这些方法,例如由乙基(eth-yl)、乙烷(ethane)、乙烯(ethene)、乙炔(ethyne)、乙醇(ethanol)这些单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与对照,能够熟练掌握其他数目碳化合物的英文名称;而由醛(aldehyde)与肟(ox-ime),要能够推出醛肟(aldoxime);由烯(ene)与酮(one)的词缀,能够推出烯酮(enone);由醛(aldehyde)与醇(alcohol),能够推出aldol缩合等。除了基础词汇,一些基本工具也是学习和使用专业英语所必备的利器。这些工具包括网络资源与软件。化学词汇非常丰富,即便是母语国家人士,也不可能全部掌握,因此,平时在使用时,可借助工具,例如网络词典。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词典,以便于他们后续的学习与实践。复杂化合物命名不易,所幸现在有一些专业软件能够实现化合物命名,比如ChemDraw。学习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也是掌握化合物命名的一条捷径。但要注意软件命名是IUPAC系统命名,教师须指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相关规律,将系统命名转化为简洁的习惯命名,以便于平时使用。此外,SciFinder也是获得化合物名称的一个方式,通过结构式检索,可以获取化合物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它们的名称。化合物通常有多个名称,学生要学会自我判断,选择最常见、简洁的名称使用。例如,利用ChemDraw命名1,3-丁二烯,所获得的名称是buta-1,3-diene,但最常见的名称却是1,3-butadiene;又如ChemDraw命名炔丙醇,所获得的名称是prop-2-yn-1-ol,而该物质最常用的名称却是propargylal-cohol。

2.2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既是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也是学习专业英语的手段。在掌握了基础专业英语词汇和工具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阅读文献的实战性学习。文献阅读的方法分为泛读与精读。最浅显的泛读方法即是阅读文章的摘要,尤其是图形摘要。很多专业方向,例如有机化学,只要阅读了图形摘要,即可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学习掌握专业英语来说,这远远不够。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摘要,了解论文的详细内容。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细节,这不仅可提高专业英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精读可以深刻了解论文的内容并显著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导师要指导学生有重点地精读。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可选用与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来阅读,甚至可阅读本课题组已发表的工作。这种选材方式,可以降低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所造成的障碍,使得阅读的目标更加纯粹———学习专业英语。其次,可以采取做阅读笔记的方法来阅读,加深印象。可以将文献打印,对阅读时遇到的生词,在查阅字典后加以注释并进行记忆。在阅读的时候,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丰富词库,为后续写作做准备。对于文章的不同章节,所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对于前言部分,可学习作者阐述研究背景的方法,以及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炼自己工作创新性的方法;对于结果讨论部分,要学习作者阐述实验结果并加以讨论的方法。实验结果往往是一系列平行的枯燥的数据,易写成毫无文采的流水账。因此,对于佳作,学生要尤其留意学习作者讨论实验结果的方法,学习用词用句;对于实验部分,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实验步骤的方法,还要学习分析数据的摘录方法。对于有机化学方向,化合物熔点、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高分辨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实验数据的撰写格式尤其重要,应当是研究生重点学习的内容。除上述外,还要广泛地学习同意词,为丰富句式奠定基础;转折性的词汇的广泛使用,可使文章连贯,因此也是学习的重点。此外,论文的图形设计、排版以及内容安排等方面,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这些也应当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2.3仿写论文

在大量阅读文献后,研究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专业英语论文的写作。可以写专业论文,也可以写综述。撰写综述可以起到多重作用:(1)可以了解所涉及领域发展概况,便于后续科研。(2)可以提高写作能力。(3)可以为今后写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如果课程任务繁重而缺乏连续的时间做实验,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阅读文献并撰写综述。作为新手,写作当从仿写入手。但导师需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明确仿写与抄袭的区别。仿写首先模仿范文的句式,做到形似。在仿写成文后,可以指导学生修改,用更佳的自己的语言来润色论文,从而在形式上脱离范文。为了避免雷同,初学者在仿写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范文的句式。例如,作者在做亚甲基环丙烷(methylenecyclopropanes)的研究时,初学论文撰写,只能从仿写入手,本领域一篇佳作前言部分第一句话为:“Methylenecyclopropanes(MCPs)arehighlystrainedbutreadilyaccessiblemoleculesthathaveservedasusefulbuildingblocksinorgan-icsynthesis.”[7]作者对其进行仿写:“Methylene-cyclopanes(MCPs),whicharehighlystrainedbutreadilyaccessiblemolecules,havebeenextensivelystudiedandareusuallyemployedfortheconstruc-tionofcomplexandinterestingorganicmolecules.”[8]由上述可知,仿写时改变句式,并在内容上做一定的修改,可以显著地避免雷同。但对于专业英语写作,仿写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过程,并不能长期依赖。研究生通过科研训练,慢慢地会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经过一系列实战后,写作就变得游刃有余了。例如,作者最近有关亚甲基环丙烷的研究,相关部分是这么写的:“Methylenecyclopro-panes(MCPs)arereadilyaccessiblecompoundsofhighintramolecularringstrainandhighreactivity.Theyhavebecomeaclassofversatilebuildingblocksinorganicsynthesisbecausetheyreadilyundergoavarietyofinterestingtransformationsundermildconditions,givingvarioususefulorgan-icskeletonsthatareotherwisedifficulttoachieve.”[9]初学写作者词汇缺乏,在前言部分论述时,往往无话可说,因此,可采取一些写作技巧来弥补这一缺陷。最常用的技巧是枚举法。枚举法句式简单,便于掌握,例举出一系列并列结构的文献,一方面在词句上显得较有气势,另一方面也可充实文章内容。在学习写作时,还要提高论文的文采,丰富文法,避免出现重复的词汇。要实现这一点,一方面可通过平时阅读文献来积累,另一方面,可通过网络工具如百度翻译等来获取大量的同意词,但要尤其留心这些词汇的应用范例,确保准确使用词汇。例如,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很多,最常见的有“Therefore”“Thus”“Hence”这3种,初学者可交替使用。进一步地,还可以用丰富的句式来表示因果关系,比如“Because”“Becauseof”“Dueto”“Owingto”“Since”“Considering”等。学习专业英语写作往往经历3个阶段:第1阶段,无话可说;第2阶段,废话连篇;第3阶段,言简意赅,游刃有余。对于第1阶段的研究生,导师需加强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技巧传授,如上文所举,不再赘述。而处于第2阶段的研究生,则要引导其言达其意,不说废话。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写作时喜用夸张的语句,如“Highlyefficient”“Firstex-ample”“Extremely”等。这些夸张性语句反复使用,会引起审稿人反感,从而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使用,但不宜反复使用,而且使用的位置也有讲究,一般适合放在结论部分,而不是放在标题或摘要中。处于第2阶段的研究生,还往往喜欢用结构复杂的长句,有时候甚至1、2句即可构成一大段文字。对于这种情况,导师要引导其拆句。对于英语写作,长短句各有利弊。长句有气势,但结构复杂,有时较难读懂;短句可读性佳,但对作者词汇量要求较高,容易陷于枯燥,不易掌握。2者的平衡使用,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作者建议使用“长的短句”。所谓“长的短句”,即结构简单的长句子,上文所述的“枚举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写法,例如:“Organoseleniumcompoundscanalsoactaseffectivecatalysts,e.g.,oxidationtypereactionssuchasepoxidation,dihydroxyla-tion,halohydroxylations,andhaloamidationsofalkenes,Baeyer-Villigeroxidation,oxidationandhalogenationofsp2andsp3C-Hbonds,allylicamination,andoxidationofamines,aswellasoth-ertypesofreactionssuchasDiels-Alder,Baylis-Hillman,andthioacetalizationreactions,etc.”[10]这种语句,结构简单易懂,但由于大量枚举,往往能占据很多行,较有气势。2.4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方法。一方面,课题组内部交流,可以使用英文,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来提高专业外语能力。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提升,许多重要的学术会议都在国内召开,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不但可提高学术能力,拓展科学视野,还可以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过程中,有3个环节可以锻炼专业英语能力:撰写会议论文与墙报、听取学术报告和参与学术交流。其中,撰写会议论文与墙报的方法与上一节撰写学术论文类似,不再赘述。听取学术报告对研究生来说可能一开始时难度较大,但如果方法得当,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可以首先通过会议论文集来了解报告的大致内容,通过网络检索来了解报告人的学术成果,结合上述2个方面,再听取学术报告,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锻炼专业英语听力。在会休期间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也能够显著地提升专业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说,这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去交流。虽然书面英语要求严谨的语法,但口头英语对此要求不高,能够交流即可。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还能够进一步增强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外语能力。用英语做学术报告是学术交流的更高层次,在时机成熟时,研究生即可大胆地在会议上用英语做学术报告,介绍自己课题组的工作,这通常需要在学术上和专业英语上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够实现。

3结论

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要通过导师主导下的学术锻炼而非班级授课来进行。通过上述方法的锻炼,化学类研究生在毕业时应当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包括:(1)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能够检索阅读专业文献,获取信息。(2)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学术论文。(3)初步的学术交流能力,能够与国外同行口头交流,博士研究生还要求能够用英语做学术报告。我们课题组正积极按照上述方法实施,锻炼研究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主要通过小组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强化研究生对基础词汇的记忆与基本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通过小组讨论会上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写作能力,首先从整理论文数据做起,逐步发展到能够用英语撰写论文。最近,课题组的硕士生刘铭轩所撰写的综述,经导师修改后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Organic&BiomolecularChemis-try上[11]。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我们开始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最近本课题组9个研究生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有机化学前沿国际论坛(2ndOrganicChemistryFrontiersInterna-tionalSymposium)。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可以感受国际学术交流氛围,了解国际科研发展动态,对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

作者:钱蓉蓉 俞磊 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赖小伟,付瑞敏.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9):42-43

[2]郑君芳,李硕,贺俊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1129-1130

[3]吴静,张波涛.化学教育,2015,36(20):70-73

[4]俞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9):119-120

[5]俞磊,易容.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4):121-122

[6]YuL,WangJ,ChenT,etal.EducationResearchFrontier,2013,3(4):134-138

[7]ShiM,XuB.OrganicLetters,2002,4(13):2145-2148

[8]HuangX,YuL.Synlett,2005(19):2953-2957

[9]YuL,WuY,ChenT,etal.OrganicLetters,2013,15(1):144-147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STEM;项目学习;化学实验;图像比色法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43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它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成为有机整体,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将其迁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STEM最核心的特征是跨学科性,此外还包括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特征。

STEM有两种最基本的课程模式: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1],前者在课程形式上依然属于分科教育,但在各学科内容编排上注重相互之间的联系;后者是通过活动项目将各学科整合为有组织的课程结构。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是STEM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结合的产物,是进行跨学科整合的一种基本取向[2]。PBL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来获得与现实生活有关联并且能付诸应用的学习结果[3],基本要素为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4,5]。因此,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可以理解为以PBL的基本要素为框架整合STEM内容的学习模式,是利用科学、数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工程设计活动解决工程问题的学习过程,其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

2 基于化学实验的STEM项目开发

2.1项目的开发过程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载体,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基于问题和基于探究的属性,因此将化学实验结合工程设计转化为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是可行的。对于化学分科课程的教师来说,开发STEM项目更具操作性,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本文选取高中化学教科书《实验化学》(人教版)中比色法这一内容。经查阅文献发现,基于手机摄像头的图像比色法在健康诊断与环境、医药、食品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6]。在分析了图像比色法中蕴含的跨学科知识和技术后,最终开发了“设计检测Co2+浓度的技术方案”这一项目。

2.2 项目的实验设计

该项目活动的技术核心为图像比色法这一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实验方法,该方法较为新兴,原理与目视比色法相同,即物质显色的实质是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显出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的互补色,溶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吸光物质浓度的高低[7]。但图像比色法以手机等拍照设备作为图像采集器,以计算机代替人眼,将颜色深浅转化为RGB分量值,从而将色溶质的浓度与RGB分量值之间建立关联,能够更精确地检测有色溶质溶液的浓度,且所需的器材便利、步骤简单,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实验涵盖了化学、物理、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结合工程设计后转化为“设计检测Co2+浓度的技术方案”的STEM项目也必然涵盖这些跨学科知识,体现了STEM的跨学科性,如表2所示。

3 活动的实施过程设计

STEM项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工程设计过程和探究学习的5E教学模型的整合来实现的,如ITEEA开发的基于设计的工程设计EbDTM项目、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创立的工程是基础EiE项目、世界在运动AWIM项目[8]。工程设计过程包括“识别问题和制约因素”、“调查研究”、“形成概念”、“分析观点”、“建立模型”、“测试和优化”、“沟通和反思”七个步骤。其中,“识别问题和制约因素”是指明晰问题和任务,知道制约因素和标准,比如时间、资源、经费、预期任务成品的特征;“调查研究”是指了解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如已有的解决方案,以防止做重复劳动;“形成概念”是指运用头脑风暴想出多种解决方案,并识别每个方案的风险和利益;“分析观点”是指依据数学、科学和技术原理和项目的标准以及限制筛选和精细化出前一步骤的方案;“建立模型”是指学生在分析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工作模型或原型;“测试和优化”是指测试模型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测试结果优化现有的设计;“沟通和反思”是指进行人际互动、口头、视觉、书面方式的沟通,既适应于团队工作环境,又用于对方案和产品的开发过程记录和解释[9]。

本项目的活动实施过程兼顾了工程设计和探究学习两大实践系统,结合化学实验的特性,以“问题聚焦和明确”、“思考和探究”、“解释和方案确立”、“构建和实验”、“测试和优化”、“沟通和评价”六个过程构成。“问题聚焦和明确”包含了“识别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工程内涵,且强调从社会、环境、生活等问题聚焦到化学问题,将化学问题明确为具有制约因素和评估标准的工程问题;“思考和探究”的目的与“调查研究”相一致,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实验探究学习;“解释和方案确立”包含“形成概念”和“分析观点”的过程,同时强调对新方案原理性知识的解释;“构建和实验”是“建立模型”中的一种工作模型,是STEM项目中的化学实验主体部分;“测试和优化”与工程设计标准过程相同;“沟通和评价”融合了“沟通和反思”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3.1 问题聚焦和明确:观看图文资料引发工程问题

[教师]演示有关工厂排放含Co2+废水、大量Co2+对生命体健康造成危害、Co2+废水处理方法的图文资料,提出问题:要确定Co2+处理达标与否需要环境检测工程师做些什么?

[学生]检测处理前后的废水中Co2+的浓度。

[教师]某厂排放的含钴污水只有Co2+有颜色,浓度范围不超过0.1M。那么,如果你是一位环境监测工程师,如何设计一个检测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o2+浓度的技术方案?制约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技术方案是好的?发放可用材料的清单:LED灯泡、液晶屏、拍照手机、白色A4纸、白色纸板、7mL离心管、25mL容量瓶、10mL量筒、烧杯、分析天平、药匙、玻璃棒、蒸馏水、CoCl2・6H2O固体。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制约因素是含钴污水只有Co2+有颜色,浓度范围不超过0.1M。

评估标准:要求检测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且误差越小越好;需要自己设计和组装装置,装置要满足简易、便宜的要求;制作方案文本,并进行方案设计的汇报。

设计意图:强调STEM学习中的工程思想,创设工程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识别工程问题;通过提问促使学生对制约因素和评估标准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确任务。

3.2 思考和探究:学习比色法和比色分析的化学史

[教师]发给每组学生3种不同浓度的CoCl2溶液,提出问题:通过观察现象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颜色深浅与溶液的浓度有关,颜色越深,浓度越高。

[教师]告诉学生3种CoCl2溶液中颜色最浅和最深的溶液的浓度,提出问题:如何知道待测溶液的大致浓度?

[学生]思考得出:大致浓度是另两种溶液浓度的平均值。

[教师]讲解比色法的原理:物质显色的实质就是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显出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的互补色,CoCl2溶液显粉红色就是因为它选择性吸收青色光。溶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溶液吸收光的量的多少,即取决于吸光物质浓度的高低[10]。CoCl2溶液的浓度越高,对青色光的吸收就越多,透过的红色光越强,颜色就越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讲述目视比色法的操作步骤和误差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误差大小的范围是多少,如何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浓度?引导并辅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配制中间浓度的溶液,再次对比待测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的不断渐进,最终确定待测溶液浓度。

[教师]告诉学生待测溶液的实际浓度,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交流各自测得的浓度和误差,得出目视比色法受到人眼识别颜色能力限制和半定量分析的特点。

[教师]进一步讲述比色分析发展的化学史,提出问题: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和利弊分别是什么?

[学生]比较目视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和利弊。

设计意图:进行STEM项目中科学知识的教学,通过问题串刺激学生思考和探究,发现目视比色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基于实验证据了解比色法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而传授比色法和比色分析发展的化学史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各方面综合考虑使用不同方法和仪器检测有色物质的利弊,为工程设计过程中方案的确立做铺垫。

3.3 解释和方案确立:学习图像的数字化,“发明”并采纳图像比色法

[教师]讲解:由于不同人识别颜色的能力不同,故刚才同学们测得待测溶液的浓度不尽相同,但计算机能够高精度地识别颜色,是通过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实现的,它是指将一幅图像从其原来的形式转换为数字形式的处理过程[11]。对于彩色图像,量化步骤能够获得RGB三原色的分量值[12]。

提出问题:如何让计算机代替我们的眼睛读出且量化有色溶液的颜色深浅?

[学生]理解计算机识别颜色的原理:图像的数字化。结合目视比色法和图像数字化技术,“发明”图像比色法。

[教师]总结性地讲述图像比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图2所示)。引导学生再次综合比较各浓度检测方法,确立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图像比色法综合了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故采纳图像比色法作为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继续讲解STEM项目中的跨学科知识:图像的数字化,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和技术的联用,从而“发明”图像比色法;引导学生学习STEM项目中工程设计原则,结合评估标准综合对比各个方法的利弊,使得学生关注到图像比色法的应用。

3.4 构建和实验:构建图像比色法的检测装置并进行实验

[教师]确定了图像比色法作为解决方案后,就要构建图像比色法的检测装置进行实验。提出问题:根据Co2+浓度范围不超过0.1M的制约因素,如何配制一定浓度梯度的标准溶液?浓度范围应如何?

[学生]交流讨论:用容量瓶配制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再通过稀释的方法配制其他浓度的标准溶液。浓度范围可以是0M到0.1M之间。

[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图像比色法可靠性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图像清晰与否、颜色是否失真、RGB分量值提取时注意图像范围的选取等。

[教师]讲述:重要条件之一是获取样品溶液颜色的真实信息,照片图像颜色能真实地体现溶液颜色。因此,在构建图像比色法检测Co2+浓度的装置时,要注意选择白光作为光源,且光源均匀稳定;所有溶液样品的前景和背景都应是白色;拍摄的像素不能过低;手机摄像头或相机摄像头应与桌面垂直,高度与样品高度一致,置于中央的样品前方至少30cm处[13]。其次,用专业的生物图像处理软件ImageJ提取RGB分量值,使用矩形选框工具,点击菜单栏中的Analyze・Histogram,即可读出矩形选框中的灰度值和RGB分量值。应采用移动矩形选框的方式读取各溶液样品中心区域的RGB分量值。

[学生]按小组合作构建装置、配制溶液、进行图像比色法的实验。

设计意图:强调STEM项目中的技术学习,讲述使用图像比色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和ImageJ软件的操作要领,为学生自主构建和实验提供必要的脚手架支持。

3.5 测试和优化:测试检测方案的检测误差,采用控制变量法优化解决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试基于图像比色法所构建的装置能够准确地检测Co2+浓度?

[学生]交流讨论:用某已知浓度的CoCl2溶液作为待测样品,与空白样品、标准样品一起进行图像采集,进行实验确定检测误差。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对检测结果不满意,如何优化解决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采用控制变量法,可以优化的条件包括光源的选择、RGB分量值的选择、加显色剂与否等。

[教师]请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最后设计出条件明确的检测Co2+浓度的技术方案,制作方案文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STEM项目中的工程设计原则,以测试结果为导向优化目前的解决方案,以呈现方案结果为导向体验工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3.6 沟通和评价:展示方案设计成果,多角度评价活动表现

[教师]要求学生汇报技术方案的设计、测试和优化过程,展示技术方案文本,同时鼓励学生交流方案设计构成中所遇到的挫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态度、计划安排、结果表达、方案制作、跨学科知识和工程设计原理掌握方面的自评和互评。

[学生]各小组汇报技术方案的设计、测试和优化过程,展示最终的技术方案,并用数据、图表展示方案的检测误差、成本大小等预期结果,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其他学生对其技术方案的设计过程、小组分工合作和计划安排、方案制作等方面提出质疑、意见或积极评价,小组成员对这些评价进行反思和沟通。

[教师]总结各小组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巩固本STEM项目中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强调工程设计需要识别问题和制约因素、调查研究、形成概念、分析观点、建立模型、测试和优化、沟通和反思的过程。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STEM项目学习的跨学科性。

4 结语

“设计检测Co2+浓度的技术方案”项目基于图像比色法,涵盖了化学定量实验技能和定量思想、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及Excel软件操作、函数模型的建立、工程设计思想,融合性高,思维性强,切实地指向了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学生STEM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等.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2][3][10] Robert M. Capraro.王雪华译.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5~7,89,49~54.

[4]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11):18~20.

[5]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5~26.

[6][7] Kate Grudpan. Applications of Everyday IT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s in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A Review [J]. Talanta,2015:84~94.

[8][11]华中师范大学等.分析化学(上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6.

[9]王玲玲.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0~59.

[12][13]黄爱民,安向京等.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5,47~49.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4篇

研究人员发现,在做梦期间,也就是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使人们产生压力的化学物质会停止分泌,大脑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次处理情绪体验,会让不愉快记忆造成的痛苦减轻。这一研究结果也解释了那些伤后压力处理失调患者,如战后退伍军人等,为何常发生梦魇,并且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才能从痛苦经历中恢复。

研究人员将35位健康的青年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观看150张情绪图画,隔12小时后再看一次,然后用磁共振成像仪(MRI)检测他们的脑部活动。其中一组是早晚各看一次,两次之间保持清醒;另一组是晚上看一次,经一夜睡眠后第二天早上再看一次。

在两次看图画之间经历了睡眠的小组汇报说他们对图画的情绪反应明显下降,MRI扫描也显示了他们的杏仁核脑区(负责处理情绪记忆,让大脑中前额叶皮质能控制情绪反应)的活动性大大降低。脑电图记录也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中有某种电活动降低了,这表明脑中压力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的降低让志愿者在过往经历中的情绪反应变得平和。论文主要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埃尔斯・范德海姆说:“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记忆被重新激活,呈现与过往相关的整体画面,但这种状态与经历它们的当时不同,此时的压力神经化学物质被良好地抑制了。”

“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与压力有关的神经化学物质会明显降低,大脑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下,重新处理以前的情绪经历。我们在第二天清醒后,那些经历导致的情绪会减弱,我们会对过往的经历感觉好些,能够承受它们。”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与神经科学副教授马修・沃克解释说,“做梦阶段的特殊神经化学物质组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夜晚治疗,以减轻过往经历中的痛苦。”

维生素D过量会“伤心”

李颖

很多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D的人易患心脏庠病和脑卒中。但日前,姜国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含量高于正常值时,会加快心脏跳动节律,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伤心”还是“补心”,有争议’

早在2009年,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过低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死亡相关。研究人员认为,维持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然而,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维生素D过剩未必对心脏有利,反而会给心脏带来伤害。

参与该项研究的患者多达132000位。研究人员发现,当这些患者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过高时,房颤出现的概率增加了2.5倍。

专家提醒:服用维生素一定要在安全范围内

针对两种说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说:“消费者普遍认为营养保健品是安全的,他们意识不到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张澍补充说,一个人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在41-80微克/分升,而参与该项研究的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达到了100微克/分升以上。“对人体而言,任何种类的维生素、替代品均存在利弊。我们的目的是确定一个安全的剂量范围,这样患者能明确多大剂量有益于健康,多大剂量具有一定的毒性。”

哪些人易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水平,从而维持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有两个来源: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和饮食(食物和补充剂)。

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险人群主要包括:缺乏阳光或者在阳光下遮盖皮肤者、深色皮肤者、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老年人、过度肥胖者、儿童(儿童缺乏维生素D,易发生佝偻病),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房颤,有何危害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房颤患者常有心慌、气短、胸闷、眩晕、呼吸不畅等症状。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5篇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 发展 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 经济 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 工业 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三、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1)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适时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这里,注意指导不是帮助,让学生在遇到难题后,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信心,这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环节。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5-02

现代科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逐渐从零星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教育学这种开放性、考研分数线低的学科,吸引了大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这类研究生既具备优势,又存在劣势。如何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教育学领域招收跨学科研究生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方面

21世纪,教育学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跨学科研究不是可供选择的条件,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2]跨学科报考考教育类研究生热的现象一方面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地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即跨学科研究生受过来自不同学科方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熏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如:数学、计算机背景的研究生数学、计算机功底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更容易提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甚至拓宽研究领域,产生新的学科,如:教育生态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等,这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

(二)不利方面

首先,学科基础不牢,教育学学科思维能力较弱。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学科研究生毕竟缺失四年本科阶段的专业训练,本领域知识基础不扎实、思维模式未建立,短时间内难以跨越学科壁垒,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到新的学科领域,进行思维习惯转换、科研能力调整,必然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是很大的阻碍。

其次,学科基础差异,研究生教学难度加大。由于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受教师的时间和培养成本所限,又无法分别授课,研究生授课教师往往顾此失彼,造成本专业的学生觉得授课深度不够、提高有限,而跨学科的学生却难以理解的两难局面,从而使正常的研究生教学受到冲击和困扰,教学效果呈下降趋势。

再次,大量跨学科生源挤占本学科的生源,被录取生源专业性不高。教育学属于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综合分数线低,外语要求不高,考研相对比较容易,许多学生从入大学之初就开始准备几门考研课程,其考研成绩较高,使得许多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训练的本专业考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长期以往,培养难度大,培养质量将不可避免地下滑。

二、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的选拔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入学考试是研究生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首要内容。要加强对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地筛选力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减少考核中记忆性知识的比例,加强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复试中应该加大力度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思维敏锐度、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没有相关基础又没有意愿在本专业上做科学研究,混文凭的学生要慎重选择,对于“科班出身”或邻近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优先录取。其次,要增加创造性和开放性考试题目。招生单位适当设计开放性地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淘汰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薄弱,考研动机不纯,没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再次,合理地制定鼓励跨学科报考的相关政策。如招生单位可以在招生简章上,明确标注跨学科、跨专业的范围、条件与要求,这样既可以吸引较多的生源,而且又可以避免盲目的跨考,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课程学习是决定研究生在此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关键因素,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推进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可以把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五部分:①学位课程;②专业选修课程;③专业补修课程;④方法论课程;⑤跨学科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主要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可按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参考性的课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专业补修课是针对跨学科研究生而设置的,从本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中,筛选了几门重要和核心的课程单独给这些学生排课,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并严格考试,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补修课程的考核,然后才能允许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论课程包括方法论介绍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等,是教育学专业研究所必需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如教育统计学,spss数据处理类的课程;跨学科课程则是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三)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指导力度和针对性

导师是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的研究生,需要指导教师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额外的付出。 导师以学术领路人的身份,提醒和激励研究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案,跨学科研究生在初入新学科时的恐惧心理帮助研究生度过学科适期期,尽快融入新的学科领域,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指导职责,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摸底评估,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劣势和兴趣,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培养计划。如:制定合理的读书目录,严格的读书制度,定期检查读书报告;开展定期的学术沙龙,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固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的给予指导。此外,由于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学科背景来源丰富和多元化,对于合作导师而言,也将使得他们的跨学科指导经验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可以尝试建立复合导师制,多个导师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智慧,将导师的学术专长与研究生学术方向的选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从导师组中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教益。[3]

(四)严格中期考核,严把毕业论文关

首先,要加强中期考核工作,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如中期考核的内容,不仅以学生所学课程为限,而且覆盖所学的专业领域,以考察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取命题考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命题考试可以闭卷,考试内容要有一定的前沿性,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口试时,评审委员会可以围绕某一专业课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包括一些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以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化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完善学位论文的评价机制。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通过率普遍偏高,论文答辩往往会出现“一致同意”、“全票通过”的现象。因此,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要求参加论文评阅的教授严格按照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和论文质量评估指标评审打分。另外,由于外审时间过短,一些专家匆匆忙忙评阅,未能很好地揭示学位论文的不足之处,没有达到真正的评阅和评审效果。因此,建议学位论文应尽早外送,让专家教授有足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全面深入的评审。

(五)营造多学科交流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好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趋势,而且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提升看问题的高度与角度,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突破学术论坛局限于专业性学术问题的定势,有意识地组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如:可以召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也可以举办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论坛、校外专家论坛和研究生论坛等。从形式上说,可以举办轻松、自由的学术沙龙 ,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火花。使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在广泛接触不同学术思想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研究方面。此外,严格控制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质量与数量,可以把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的考核项目,如一个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会议才能有答辩的资格等。

(六)注重入学心理辅导,加强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

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在现有专业的学习中,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上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压力,因此,做好入学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对消除心理障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研究生入校之初,学院应针对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采取心理讲座、学术交流、新老生见面会等方式,做好正式学习前的心理调节工作,有利于消除学习前的困惑与担心,认识自身差距的同时看到优势,树立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

对于跨学科研究生个人而言,要积极端正学习态度,转变思维模式,充分认识的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自己制定一个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尽快的融入新的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凯.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世界高科技人才竞争新趋势[J]. 科学管理研究 ,1995,6(12):53-54.

[2]孟卫青. 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取向[J].教育评论,2003(2):33-35.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学互动 能力培养 方法

1、基础,强调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而选修模块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征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课程设计思路,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应注重必修教学内容的落实,着眼选修教学内容的渗透。高三新课结束后,笔者认真制订了高三化学复习计划,确定了复习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重在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纵横联系,注重知识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了22个知识专题作为高三复习的重点。这22个知识专题覆盖了《考试说明》中的重要考点。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框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控制复习进度,把握知识要求的深广度,精讲精练,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师生 教学互动

高三复习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陷进题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从目前中学化学复习现状来看,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盲目训练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偏低,考试时遇到熟悉的题目,可能得心应手,但遇到新颖的题型就束手无策。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精编精选精练,减轻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复习电化学基础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铁棒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试题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如下一系列变化:①如何改变实验方法,使Ⅰ.铁棒溶解,铜不在铁棒上析出;Ⅱ.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身的质量基本不变;Ⅲ.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②如将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如何使铁棒上析出氢气,而铁棒本身的质量不变?③如再平行地插入一根碳棒,且不用CuSO4溶液,要使铁棒上析出氢气,且Ⅰ.同时使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Ⅱ.使电解质溶液的pH减小;Ⅲ.使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分别绘出装置图。利用这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立足课本,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会更加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更真实地模拟现实,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结合课本知识内容,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①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分层教学,坚持课外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②尽可能地利用化学实验、电教设备,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开放实验室,放映实验录像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等。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翻阅课外资料,书写小论文。如在复习“燃料及能量变化”专题时,有的同学通过社会调查所撰写的“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④结合新教材知识,针对现代热点内容,组织专题讲座,拓宽知识背景。如结合近年来化学领域的新发明、新能源、新材料等“STS”内容,开设“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专题讲座,向考生介绍“导电聚合物、足球烯、N5、纳米材料、精细陶瓷、温室效应、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危害”等知识,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学互动 能力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基础,强调应用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而选修模块则是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征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课程设计思路,笔者认为高三化学复习应注重必修教学内容的落实,着眼选修教学内容的渗透。高三新课结束后,笔者认真制订了高三化学复习计划,确定了复习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重在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加强纵横联系,注重知识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了22个知识专题作为高三复习的重点。这22个知识专题覆盖了《考试说明》中的重要考点。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的框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整个复习备考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控制复习进度,把握知识要求的深广度,精讲精练,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师生 教学互动

高三复习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陷进题海。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从目前中学化学复习现状来看,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盲目训练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偏低,考试时遇到熟悉的题目,可能得心应手,但遇到新颖的题型就束手无策。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精编精选精练,减轻学生的无效劳动,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复习电化学基础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将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铁棒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试题从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如下一系列变化:①如何改变实验方法,使Ⅰ.铁棒溶解,铜不在铁棒上析出;Ⅱ.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本身的质量基本不变;Ⅲ.铁棒上析出铜,而铁棒不溶解,且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变;②如将CuSO4溶液换成NaCl溶液,如何使铁棒上析出氢气,而铁棒本身的质量不变?③如再平行地插入一根碳棒,且不用CuSO4溶液,要使铁棒上析出氢气,且Ⅰ.同时使电解质溶液的pH增大;Ⅱ.使电解质溶液的pH减小;Ⅲ.使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分别绘出装置图。利用这道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立足课本,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会更加注重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立意命题,更真实地模拟现实,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结合课本知识内容,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①根据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分层教学,坚持课外辅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②尽可能地利用化学实验、电教设备,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开放实验室,放映实验录像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微观粒子的内部结构等。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翻阅课外资料,书写小论文。如在复习“燃料及能量变化”专题时,有的同学通过社会调查所撰写的“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④结合新教材知识,针对现代热点内容,组织专题讲座,拓宽知识背景。如结合近年来化学领域的新发明、新能源、新材料等“STS”内容,开设“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专题讲座,向考生介绍“导电聚合物、足球烯、N5、纳米材料、精细陶瓷、温室效应、水源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危害”等知识,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对于每门课程的复习来说,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都显得很重要。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与化学相关的问题等。在理综考试中,化学新情境信息题的考查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有机推断题。新情境信息题的特点是:信息阅读量大、隐蔽性强。一般提供的内容有:汇总、概括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性质等知识,给出某些数据图象以及实验现象,给出最新的科学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等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给出一些课本上出现过的概念,再引出题目。针对这些特点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利用典型的化学信息题,培养学生找到题眼、寻找原型、展开联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信息题而言,有用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字中,关键在于如何摘取、重组和加工。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里的点就是教材里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学生复习的疑难点。如果针对这些点,能够以点带面,发散提问,对知识的巩固有很好的效果。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学习评价是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推进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他人评价等学习评价理念逐渐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于化学学习的始终。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化学学习评价的意义、原则和实施进行了相应你的探究。

关键词化学;学习评价;探究

一、学习评价的意义

学习评价是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推进有重要意义。学习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功能、过程等的设计和实施都将对教学过程、学生以及老师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里评价建议部分对高中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但是,具体的评价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和学生实际来具体实施。化学学习评价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过程,学习评价既要促进学生整体在科学素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具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传统学习评价的弊端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原因,直至目前,高中还未完全转型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更多地被认为是人才选拔的淘汰训练阶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下,传统的学习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传统学习评价存在目标和主体单一、内容不全面、方法局限、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过度强调结论性评价、个性化评价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继续发展。

三、学习评价的原则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一般就以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不免有失偏颇与公平,评价的目的和功能难以实现。改变这一现状的途径就是把唯一的权威评价主体扩展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评价群。由多方评价主体共同作出的评价较为全面公平。

2.评价内容要全面化

传统的评价注重的就是考试成绩。在选拔淘汰理念下,考试成为了一棵指挥棒,指挥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方向,而成绩则成为了唯一的评价指标。在这种理念下,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才”。新课改彻底提出了全面的评价内容,即对学生的评价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进行全面评价。只有从这几个目标维度去全面考察,评价的结果才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方法相当局限,仅限于测验和考试的分数结果。这个结果仅仅显示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考试题目所涉及的内容的吻合度以及学生是熟悉相应的题目的解答流程。《标准》里提到三种类型的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其中基础型和拓展型 [Ⅲ](12年级自修)的评价方式,除了笔纸考试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考外,还要进行学习档案(方案设计、过程记录、学习资料等)、提问、谈话、小论文、小结、自评、他评等评价方式。拓展型课程[Ⅰ][Ⅱ](高中化学自修)和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提问、考查、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实验操作、小制作、谈话、小结、行为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评价要注重过程化

以往的评价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实际上,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学习评价要结合学习过程,通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察,结合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考察后作出综合的评价。

5.评价要体现个性化

要改变学校是产品加工厂的现状,根本要求就是教学要体现个性化。中学化学评价要在促进全体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共同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既要有共同个基础,又要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调整评价的项目、方法和要求等,以适应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要求。

四、学习评价的实施

1.巧妙组合评价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他人评价等学习评价理念逐渐被接受并付诸实施于化学学习的始终。然而,每一种评价的具体实施以及几种评价的结合等都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高中化学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相互配合,应充分考虑不同模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例如,针对必修课程模块,应综合使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和活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化学与生活”课程模块的纸笔测验试题应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化学现象和生活中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辩论、角色扮演、走访调查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对“实验化学”课程模块的学习评价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综合考察。辩证利用评价策略组合,实现最佳评价效果。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种评价的综合分析,得出中肯、有效的评价。

2.强化激励反馈功能

化学利弊论文范文第10篇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电子白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电子白板被称为复写式电子白板,只具备将电子白板上内容存储和打印出来的功能。此后,发展为式电子白板,它可以作为计算机的投影屏板使用,又可以将电子白板上的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进行加工处理和传输发送(如发送电子邮件),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关系始终是单向的。最后,才发展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电子白板与计算机的双向互动。[2]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子白板出现。21世纪初,交互白板技术基本成型。英国的Promethea、加拿大的Smart、美国的Polyvision、日本Panasonic,以及中国的巨龙Ipboard、鸿合HiteVision、天士博TRACEBoard等都在此技术上取得了成功。同时,交互白板技术也被最多地引入了教育行业。2004年1月,教育部组团访英,与英国普罗米修斯(Promethean)公司合作,进行“在中国学校系统中应用交互白板开展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评估与改进”的实验研究。2004年4月1日,中英合作交互白板实验研究项目在北京启动,拉开了我国在课堂教学领域应用交互白板的序幕。[3]

正因为交互白板在课堂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2004年以来,已经有相当数量(在各类出版的期刊文献中,约有200多篇)的教学教育论文涉及到了这一领域,我认为有必要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总的来说,有关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交互白板的论文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综合性地概述了交互白板的功能及对教学的作用。这类论文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相关论文中占了约70%的比例。其中介绍交互白板作用的文献较多,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4]、《交互式电子白板服务教学》[5]、《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6]等近百篇论文简要阐述了交互白板在增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引导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一些论文中也提及了交互白板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如《在高中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7]、《关于交互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8]等论文中,就提出在白板教学资源库建设,白板自身的功能系统,以及教师培训操作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此外,有些论文如《于细微中彰显智慧》[9],则比较细致地介绍了交互式白板的各项互动功能。最后,还有部分论文重点强调了应用交互白板后,在日常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上的新变化与设计,如《应用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10]、《交互白板的教学应用探讨》[11]等。

第二类,是分学科,依据学科特点阐述互动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其中语文、英语、数学和物理学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如《白板与语文教学和谐交互》[1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3]、《电子交互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4]、《基于交互白板的(电磁感应)探究式教学》[15],等等,主要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或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交互白板在使用过程中的利弊状况。但是其他学科如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有关于交互白板教学的文章却很少甚至没有。此外,从年级的分布上来看,小学教学中使用交互白板的论文比例要明显高于中学,其比例大约是7∶3。

从研究综述上看,我国中小学中关于交互白板的研究存在两个大的弊端。其一,研究不够全面系统。大多文献篇幅较短,不是对交互白板的性能或功能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就是以某节课为例讲述其上课心得。因此,目前对于交互白板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做到全面系统的非常少。其二,交互白板在不同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比例非常不平衡,在小学科中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是历史学科,竟没有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使用交互白板教学的策略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借鉴或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必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永红.电子交互白板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丁兴福,李敬东.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中国电化教育,2005,(2).

[2]陈青,陈丽.电子白板在中小学应用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3]丁兴福.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3).

[4]杨凤霞.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功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5]戴敖方.交互式电子白板服务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8,(14).

[6]王忠政.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8.

[7]苏青.在高中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6).

[8]高令峰.关于交互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淄博师专学报,2008,(2).

[9]胡国华.于细微中彰显智慧.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9.

[10]咸汝平,丁兴富,谢洵.应用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5.

[11]郭立强,张伟锋.交互白板的教学应用探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12]姚枫.白板与语文教学和谐交互.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7).

[13]黎远航.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VOL25.

[14]顾婷婷.电子交互白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

上一篇:精细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材料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