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8:03:23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含蛋白质(65%~70%);多种维生素(VA、VB1、VB2、VB3、VB6、VB12、VC、VE、VK1、叶酸、β-胡萝卜素等);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Ca、Fe、K、Mg、P、Zn、Cu和Se等)、叶绿素、叶黄素、类胰岛素、γ-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藻蓝蛋白、免疫多糖、肌醇、甘露、葡萄糖、核酸、半乳糖、褐藻胶、藻多糖、活性小肽和酶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

2药理作用

2.1抗辐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属多价醇,能使低浓度的修复酶的空间构象保持稳定,从而保护酶的活性。藻蓝蛋白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突变的效应。螺旋藻的抗辐射作用还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较完整的DNA修复系统,能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和加强受损细胞的DNA修复作用,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2.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复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及有机硒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加强机体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SV-1(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复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2.5对胃的保护作用螺旋藻因其碱性能提高胃内的PH值,使幽门螺旋杆菌丧失了生存环境,最终死亡。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对消化道上皮组织修复再生和发挥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帮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杆菌群实验证明,食用螺旋藻能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有机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营养素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形成;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加强机体DNA的修复合成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8抗过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显著降低血中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9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同时富含叶绿素,以及丝氨酸、钾盐、维生素B6等,能帮助人体合成胆碱,降低血压,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是人体前列腺素即荷尔蒙的前辈,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中风发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螺旋藻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维生素B12、叶绿素和维生素C。

2.11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科学家研究证实:螺旋藻减轻了实验室老鼠汞和药物的肾中毒。科学家测定了两个指标:肾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当老鼠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对人类免受重金属及药物对肾脏的毒害有益处。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红细胞和脑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还能增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值,延长负重游泳时间。

3毒性反应

螺旋藻营养胶囊灌胃给药8g/kg×7d,未发现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匀,大小便及分泌情况正常,此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实验期间其形态、体重、病理切片检查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药液后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和痔疮;风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贫血症;肝病;肾脏病;白内障等。

5近况和未来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营养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如今,螺旋藻除了营养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正备受各国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医用价值将被充分挖掘,也必将有其广阔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螺旋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化学成分

【论文摘要】螺旋藻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药用植物之一,含有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螺旋藻具有广泛而高效的药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辅助药物。本文主要通过螺旋藻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反应、临床应用等来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万年蒿ArtemisiasacrorumLedeb.菊科蒿属植物,别名白莲蒿、铁杆蒿。几乎遍布全国,性味苦,辛,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小儿惊风、退热、杀虫、阑尾炎、急慢性胃肠炎[1];可以作为“茵陈”代用品;又作为止血药,饲料。药用部位一般为其地上部分,也可为全草。因此,对万年蒿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对该植物的研究日趋深入,有关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已进行了一定量的工作。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该植物,笔者将万年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

截至到目前,从万年蒿的地上部分中分得的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除表中所列外,吕惠子等[8]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万年蒿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测定含量,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为22.45%。朴光春等[9]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万年蒿水提液中宏量元素Na,Mg,K和微量元素Cr,Mn,Fe,Cu,Zn的含量,发现微量元素中Fe,Mn含量最高;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维生素A,D,E,B1,B2,B6,B12,β胡萝卜素,其中维生素B6含量最高。万年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10~13]与艾蒿、苦蒿类相仿,但倍半萜类化合物,如β石竹烯,β毕澄茄烯成分比苦蒿类植物多。万年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樟脑(Camphor)、樟烯(Camphor)、桉油精(Oneole)、石竹萜烯(Caryophyllene)、桂烯(Myrcene)、异松苷醇(1Oefen301)、葛缕酮(Carvone)、α水芹烯(αphtllanedrene)、胡椒酮(Piperiton)、香烩烯(Sabinene)、侧柏酮(Thuj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松油醇4、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a)、莰烯(Camphene)、异蒎莰酮(Isoplnocamphone)、γ揽香烯(γelemene)、γ杜松油烯、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绿叶萜烯酮(Patchoulenone)及蒿酮;此外,还含有异缬草酸及黄酮类,花和叶含有伞形花酯[1]、东莨菪内酯、胡萝卜素、有机酸、倍半萜内酯及维生素、粗蛋白、脂肪、纤维等。

表1万年蒿中已知的化学成分(略)

2药理活性

张德志[6]发现万年蒿的水煎液具有明显的利胆等作用,抗菌实验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邵红军等人[14]发现万年蒿叶的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72.39%以上,对苹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在64.01%,表明万年蒿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万年蒿的其它药理活性研究较少,而与它同属的植物茵陈蒿则研究较多,后者具有多种药理活性[18~20],如利胆作用、保肝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肿瘤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解热镇痛消炎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新生儿黄疸、胆道蛔虫症、高血脂症、婴儿湿疹、痤疮等疾病。万年蒿经常作为“茵陈”的代用品,因此它们在药理活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3结论

近年来对万年蒿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主要偏重于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其药理活性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之处。万年蒿的资源丰富[17],尤其是在东北、河北、山西、西北和内蒙,分布广泛,在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灌丛地及森林草原地区很容易采到,所以应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万年蒿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更深、更系统的研究,以使万年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严仲铠,李万林.中国长白山药用植物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5.

[2]李铣,张德志.万年蒿中芳香类成分研究[J].中草药,l993,24(6):286.

[3]张德志,吴榜华,李铣.万年蒿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9,20(11):7.

[4]吴立军,班向东,王春晓.万年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4,11(1):54.

[5]张德志.一个新倍半萜内酯的分离与结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5):59.

[6]张德志.万年蒿中两个新贝壳杉烷型二萜德分离与结构测定[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10(4):34.

[7]张德志.万年蒿中肉桂酸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15.

[8]吕惠子,朴光春,郑光浩,等.万年蒿多糖的含量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3):61.

[9]朴光春,吕惠子,元海丹,等.中药万年蒿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1):31.

[10]陈伟民.青海几种蒿属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与用途[J].青海科技,2004,4:7.

[11]胡世林,杨莲菊.十二种蒿属药用植物挥发油组分比较[J].中草药,1985,16(2):32.

[12]陈驰.茵陈蒿和白莲蒿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1.

[13]顾静文,刘立鼎,陈京达.铁杆蒿精油的化学成分[J].江西科学,1999,17(3):187.

[14]邵红军,冯俊涛,韩静.32种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6):59.

[15]XIANLI,DEZHIZHANG,MASAYIJKIONDA.ENT-KAURANOIDDITERPENESFROMARTEMISIASACROR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0,53(3):657.

[16]YAEKOKONDA,Nobuyukifunato,yoshihiroharigaya,etal.AphenolicglycosidefromArtemisiasacrorum.JHeterocyclicchem.1991,28:1949.

[17]商凤杰,杜晓琪,刘桂杰.我国东北蒿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1997,42(3):58.

[18]戴小军,刘延庆,梅全喜.蒿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5,28(3):243.

[19]张继,张燕,张洪斌.新疆5种蒿属植物的脂肪酸成分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4.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绞股蓝中分离得到了人参二醇和2α-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中含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皂苷类成分。随后,人们对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发现的绞股蓝皂苷(Gyp)总共达136种,其中有绞股蓝皂苷(Gyp)Ⅲ、Ⅳ、Ⅷ、Ⅻ与人参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还分离得到了人参皂苷Rd3,K,其余为人参皂苷的类似物。由于绞股蓝的产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铮[4]等曾经对1990年以前发现的84种皂苷成分进行过综述性报道,但由于绞股蓝皂苷具有较好的药理疗效,因此,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1990年后,又有52种绞股蓝皂苷被相继报道。根据苷元结构相近的程度,本文将这52种皂苷分为11类。

第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C54H92O222-glc-glc-CH2OH6-glc-rha-H19[10]C54H90O222-glc-glc-CHO6-glc-rha-H20[10]C47H78O172-ara-glc-CHO-glc-H

第4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2421[11]C41H70O132-xyl-glcH(S)22[11,12]C42H72O142-glc-glcH(S)23[11,12]C41H70O132-xyl-glcH(R)24[11,12]C41H70O142-xyl-glcOH(R)(S)25[13]C41H70O142-glc-xyl-OH(S)(S)

第5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3(S)26[9]C46H78O18-glc-xyl6|2xyl-OH27[9]C47H78O19-glc-glc6|2xyl-OH28[9]C41H70O142-xyl-glc-OH29[9]C41H70O142-glc-xyl-OH30[9]C42H70O142-xyl-xyl-OAc31[9]2-glc-xyl-OAc32[9]C48H80O19-glc-xyl6|2xyl-OAc

第6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33[14]C49H82O18MeCO-glc-xyl2|6|3rha-CH334[14]C46H76O17-ara-xyl2|3rha-CHO

第7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135[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OH36[14]C47H78O17-glc-xyl2|3rha-CH3-OH37[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OH38[14]C48H78O17-ara-xyl2|3rha-CHO-OEt39[14]C49H82O17-glc-xyl2|3rha-CH3-OEt40[15]C47H78O16-lyx-glc3|2rha-CH3-OH

第8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21920(S)21252641[5]C53H90O222-ara-glc-H-CH3-rha-H-OH-glc42[9]C52H86O23-ara-xyl2|3rha-H-CHO-H-O-glc-OOH-H43[13]C46H76O18-ara-xyl2|3rha-H-CHO-H-OH-OOH-H44[9]C53H90O242-glc-glc-OH-CH3-xyl-glc-H-OOH-H45[13]C53H90O21-glc-xyl2|3rha-H-CH3-H-O-xyl-OCH3-H

第9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121920(S)212446[5]C52H88O22-H2-ara-glc-H-CH3-H-O-glc-rha47[9]C52H86O22-H-ara-xyl2|3rha-H-CHO-H-O-glc-H48[16]C36H62O10-OH-H-OH-CH3-glc-H-H

第10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49[14]C49H80O18OAc-glc-xyl2|6|3rha-CH350[14]C46H74O17-ara-xyl2|3rha-CHO

第1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第1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glc=β-D-吡喃葡萄搪基,xyl=β-D-吡喃木糖基,rha=α-L-吡喃鼠李糖基,ara=α-L-吡喃阿拉伯糖基,lyx=β-D-来苏糖基,Ac代表乙酰基,Me代表甲基,键上的数字代表键合的位置

随着人们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绞股蓝皂苷的不断发现,且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第1类、第4类、第5类、第6类、第7类、第10类和第11类在二十位碳上成环,但是在其成环的类型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11类所成的环为含氧的双环。第1类、第4类、第6类、第7类和第10类所成的环为五元环,而其中的第1类、第4类和第7类为含氧的五元环,第6类和第10类为不含氧的五元环,而且即使在含氧的五元环中氧所在的位置也有所不同。第5类为含氧的六元环。此外,碳碳双键的有无和位置也有很大的区别,第4类、第5类、第6类和第11类不含碳碳双键,其他的几类都含有碳碳双键,第1类、第2类、第3类、第7类和第12类的碳碳双键在24和25位碳上,第8类的碳碳双键在23和24位碳上,第9类和第10类的碳碳双键在25和26位碳上。

2绞股蓝多糖的研究现状

多糖也是绞股蓝中含量比较多的化学成分,在研究皂苷的同时,对多糖的研究也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王昭晶等[18]对碱提绞股蓝水溶性多糖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一种粗多糖AGM。经葡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检测其糖分布情况,表明AGM可能由两种多糖组成,其中一种含有结合蛋白质。而且经高效液相色谱确定了AGM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岩藻糖(其中至少含有木糖或者岩藻糖中的一种)∶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2.43∶1.00∶3.02∶2.59∶3.46。宋淑亮(《绞股蓝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药理活性研究》,2006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对绞股蓝多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共分离出了3种绞股蓝多糖GPS-2,GPS-3和GPS-4,并对其中的两种GPS-2,GPS-3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GPS-2的分子量为10700Dal,GPS-3的分子量为9100Dal。GPS-2成分中含有鼠李糖和木糖,GPS-3成分中含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果糖和葡萄糖。

3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绞股蓝中除了含有皂苷和多糖外,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萜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蛋白质等以及锌、铜、铁、锰、硒等微量元素,但是,在最近几年里对这几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少,对黄酮化合物的研究也只是对其含量的测定和精制上[19,20],目前,除了20世纪80年代报道过的商陆素、芦丁、商陆苷及丙二酸等十多种黄酮类物质外,未见有新的化学成分的报道。

4结束语

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绞股蓝的药理活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绞股蓝皂苷的成分研究中,发现了多种新绞股蓝皂苷,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对绞股蓝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对绞股蓝中多糖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一些学者重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近几年对绞股蓝中黄酮化合物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对绞股蓝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瑞哲,张常胜,于慧敏.绞股蓝药理及临床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0,13(5):295.

[2]任颖,王秋玉,吴泽民,等.绞股蓝皂甙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5):988.

[3]侯慧丽,傅童生.绞股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Z1):59.

[4]覃章铮,赵蕾,毕世荣,等.绞股蓝的皂苷成分及资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2,4(1):83.

[5]SoniaP,CosimoP.Newdammarane-typeglycosidesfromgynostemmapentaphyllum[J].JournalofNaturalProducts,1995,58(4):512.

【摘要】随着对绞股蓝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对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日渐深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就绞股蓝化学成分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在绞股蓝新皂苷的发现和多糖成分的研究方面,为绞股蓝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疆鹿蹄草;化学成分

ChemicalConstituentsofPyrolaxinjiangensis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nstituentsofPyrolaxinjiangensis..Methods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wereperformedonsilicagelCCandsephadexLH-20.Theirstructureswereestablishedonthebasisofphysicochemical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Pyrolin(Ⅰ),Isoquercitrin(Ⅱ),Pirolatin(Ⅲ),Monotropein(Ⅳ),renifolin(Ⅴ),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secompoundsareisolatedfromPyrolaxinjiangensisforthefirsttime.

Keywords: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Chemicalconstituents

新疆鹿蹄草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植物,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及阿尔泰山脉,是新疆民族药常用药材[1]。该属植物共有三十余种,我国产27种3变种,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和东北部[2]。《中国药典》中收载的中药鹿蹄草是鹿蹄草或普通鹿蹄草的干燥全草,其性温,味甘、苦,具有祛风除湿、强壮筋骨、补虚益肾、收敛止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肾虚盗汗,筋骨酸软,虚弱咳嗽,外伤出血。哈萨克民间用新疆鹿蹄草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由其引发的心痛、胸闷、心悸等有特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表明新疆鹿蹄草的70%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实验对新疆鹿蹄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从中得到五个化合物,通过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鹿蹄草素(Ⅰ),异槲皮苷(Ⅱ),鹿蹄草苷(Ⅲ),水晶兰苷(Ⅳ),肾叶鹿蹄草苷(Ⅴ),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新疆鹿蹄草中获得。

1仪器与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FTS165型红外光谱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EI-MS和FABMS用ZABHS型质谱仪,Varianinova400型核磁共振仪(TMS作内标)。柱色谱硅胶(200300目)和薄层色谱硅胶GF254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sephadex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购自新疆阿勒泰,由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沈观冕研究员鉴定为新疆鹿蹄草PyrolaxinjiangensisY.L.Chou。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

取新疆鹿蹄草干燥全草3.5kg粉碎,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848g。将浸膏分散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正丁醇部位63g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甲醇(100∶0~0∶100)梯度洗脱,每500ml为1个流份,合并成分相似流份,再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LH20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Ⅰ(69mg),Ⅱ(120mg),Ⅲ(19mg),Ⅳ(45mg),Ⅴ(15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无色片状结晶(氯仿),分子式:C7H8O2;mp126-127℃;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显阳性;IRνKBrMaxcm-1:3320,1615,1600,1490,1380,1190;EI-MS(m/z):124[M]+,107,95,77,57,43;1H-NMR(DMSO-d6):8.61(1H,s,OH),8.53(1H,s,OH),6.57(1H,d,J=8.1Hz,H-6),6.50(1H,d,J=2.0Hz,H-3),6.41(1H,dd,J=1.8Hz,8.1Hz,H-5),2.05(3H,s,2-CH3);13C-NMR(DMSO-d6):149.52(C-1),147.73(C-4),124.41(C-2),117.20(C-3),115.12(C-6),112.63(C-5),16.13(2-CH3)。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3],鉴定为鹿蹄草素。

2.2.2化合物Ⅱ黄色粉末(甲醇),mp231~233℃;分子式:C21H20O12;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molish反应显阳性;IRνKBrMaxcm-1:3340(OH),1654(C=O),1602,1498(Ar);FAB-MS(m/z):487[M+Na+];1H-NMR(DMSO-d6):12.61(s,-OH),7.61(1H,dd,J=1.6Hz,8.4Hz,H-6'),7.48(1H,d,J=1.8Hz,H-2'),6.76(1H,d,J=8.4Hz,H-5'),6.34(1H,d,J=2.4Hz,H-8),6.15(1H,d,J=2.4Hz,H-6),5.31(1H,d,J=8.1Hz,H-1″).3.3~3.65(5H,m,H一2″~6″);13C-NMR(DMSO-d6):178.43(C-4),165.02(C-7),162.18(C-5),157.20(C-9),l57.15(C-2),149.53(C-4′),145.77(C-3′),134.30(C-3),123.07(C-6′),122.12(C-l′),116.94(C-5′),116.24(C-2′),104.83(C-l0),99.60(C-6),94.55(C-8),102.74(C-l″),72.30(C-2″),74.13(C-3″),68.95(C-4″),76.84(C-5″),61.01(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4],鉴定为异槲皮苷。

2.2.3化合物Ⅲ白色针状结晶(甲醇),mp165~167℃;分子式:C23H34O8;IRνKBrMaxcm-1:3340-3100,2916,1507,1205,1028;FAB-MS:461[M+Na]+;1H-NMR(CD3OD):6.95(1H,s,H-3),6.60(1H,s,H-6),5.37(1H,qt,J=6.7Hz,1.2Hz,H-2′),5.31(1H,t,J=7.2Hz,H-6'),4.80(1H,d,J=8.1Hz,H-1″),4.12(2H,s,2H-8′),3.3~3.75(7H,m,H-2″~6″,2H-1'),1.98~2.30(4H,m,2H-5',2H-4′),2.16(3H,s,5-CH3),1.76(3H,d,J=2.1Hz,7′-CH3),1.73(3H,s,3′-CH3);13C-NMR(CD3OD):151.45(C-4),149.64(C-1),136.22(C-3′),135.52(C-7′),130.92(C-2),128.41(C-2′),124.52(C-6′),123.37(C-5),120.08(C-6),116.39(C-3),61.34(C-8'),40.88(C-4'),28.57(C-1'),27.11(C-5'),21.31(7'-CH3),16.20(3'-CH3)),15.90(5-CH3),104.08(C-1″),75.05(C-2″),77.84(C-3″),71.51(C-4″),78.12(C-5″),62.70(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5],鉴定为鹿蹄草苷。

2.2.4化合物Ⅳ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170-172℃;分子式:G6H22O11;IRνKBrMaxcm-1:3460-3000(OH),3000-2450(COOH),1702(C=O),1647(C=C);FAB-MS:413[M+Na]+;1H-NMR(DMSO-d6):7.32(1H,d,J=1.2Hz,H-3),6.11(1H,dd,J=2.5Hz,6.0Hz,H-6),5.53(1H,d,J=1.8Hz,H-1),5.48(H,dd,J=1.8Hz,6.0Hz,H-7),4.67(1H,d,J=7.5Hz,H-1'),3.3~3.70(8H,m,H-2'~6',5,10),2.59(1H,dd,J=2.0Hz,8.5Hz,H-9);13C-NMR(DMSO-d6):170.50(C-11),151.17(C-3),137.23(C-7),132.08(C-6),109.36(C-4),93.93(C-1),84.77(C-8),66.24(C-10),43.52(C-9),36.25(C-5),98.40(C-1'),73.13(C-2'),76.41(C-3'),70.26(C-4'),77.12(C-5'),61.24(C-6')。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6,7],鉴定为水晶兰苷。

2.2.5化合物Ⅴ无色针状结晶(甲醇),mp231~233℃;分子式:C18H24O7;RνKBrMaxcm-1:3350,1610,1513,1451,1205;FAB-MS:353[M+1]+;1H-NMR(CD3OD):6.61(1H,s,H-6),5.60(1H,m,H-3),4.78(1H,d,J=7.6Hz,H-1'),4.16(2H,s,2H-1),3.37~3.78(5H,m,H-2'~6'),3.28(2H,m,2H-4),2.30(3H,s,7-CH3),1.81(3H,s,2-CH3);13C-NMR(CD3OD):151.80(C-5),146.71(C-8),132.65(C-8a),130.87(C-2),130.07(C-7),120.70(C-4a),118.49(C-3),114.97(C-6),31.02(C-1),26.08(C-4),23.61(2-CH3),17.40(7-CH3),105.70(C-1'),75.61(C-2′),77.82(C-3′),71.45(C-4′),78.01(C-5′),62.79(C-6′)。

根据以上数据并参照文献报道[8],鉴定为肾叶鹿蹄草苷。

3讨论

文献报道的对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鹿蹄草P.calliantha.H.Andres和普通鹿蹄草P.decorateH.Andre。从本次实验结果可见,新疆鹿蹄草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与以上两种鹿蹄草属植物相同,本研究对维吾尔医中把新疆鹿蹄草作为常用药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第4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5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周玉波,李洪侠,王金辉,等.绿花鹿蹄草中的化学成分[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6):11.

[4]易醒,石建功,周光雄,等.青钱柳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43.

[5]InouyeH,InoueK.Structureofrenifolinandreconfirmationofthestructureofpirolatin[J].Phytochemistry,1985,24(8):1857.

[6]JensenHD,KrogfeltKA,CornettC,etal.HydrophiliccarboxylicacidsandiridoidglycosidesinthejuiceofAmericanandEuropeanCranberries,LingonberriesandBlueberries[J].JAgricFoodChem,2002,50(23):6871.

[7]ChoiJ,LeeKT,ChoiMY,etal.Antinociceptiveanti-inflammatoryeffectofmonotropeinisolatedfromtherootofMorindaofficinalis[J].BiolPharmBull,2005,28(10):1915.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光散;C21甾体苷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通光散Marsdeniatenacissima是萝藦科牛奶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有分布。其藤茎又名乌骨藤,其味苦,性微甘、凉,入肺、胃、膀胱经;具有消炎、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散结止痛等功效。以通光散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的中药消癌平,临床用于治疗肝癌、胃癌等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较好。现对通光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综述如下。

1化学成分研究

1.1C21甾体苷类C21甾体苷类化合物是通光散中研究最多的成分,也是其主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从该植物的藤茎及种子中分离出50多种C21甾体苷类,含有多种β去氧糖。糖链主要连接在苷元的3位。主要有6种不同结构的苷元:Ⅰ,Ⅱ,Ⅲ,Ⅳ,Ⅴ和Ⅵ。见表1。

1.2其它成分[9]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两个环醇:牛奶菜醇和二氢牛奶菜醇[9]。三个萜类化合物13(31,32dimethyl30methylene21αδacetoxytetradecanyl)29methylperhydrophenanthr1,3diene[17]、齐墩果18烯3乙酯和a香树脂醇乙酸酯。此外还有琥珀酸、硬脂酸、棕榈酸、二糖cymaroside等[18]成分。

2药理活性研究

2.1抗肿瘤活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通光散所含C21甾体苷类和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通光散提取物对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罗思齐等[3]测试了6种从通光散中分离得到的C21甾体苷元对KB,KB-VI,P338细胞株的毒性,只有化合物10,11和52对小鼠KB-VI细胞有弱的细胞毒活性,它们的ED50分别为4.1,2.5和3.4μg/ml。

应用MTT法观察通光散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上大孔树脂后的95%乙醇洗脱部分和乙醚萃取部位对人骨肉瘤细胞Saos-2,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肝癌细胞Bel-7404等的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通光散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显示不同的敏感性,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中对人骨肉瘤细胞和人肝癌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对人胃癌细胞作用相对较弱。

用通光散提取物制备的消癌平口服液以20,10,5g生药/kg剂量对小鼠灌胃给药,发现消癌平口服液对小鼠体内移植的S180、胃癌、P388有明显抑制作用[19]。

李茂全等[20]研究了消癌平对SGC-7901胃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其对SGC-7901胃癌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药物作用7d后的IC50为21mg/ml。采用不同浓度消癌平抑制用胃癌细胞株移植后的昆明种小鼠体内肿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消癌平能抑制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生长,对G1期细胞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使瘤体细胞主要停留在G1期。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表明消癌平能诱导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换。

孙珏等[21]采用MTT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观察消癌平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t-7404细胞、HepG2细胞的作用,以及对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AFP)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消癌平对上述肝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AFP的分泌,提示消癌平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同时,能使AFP分泌量降低,可能使肝癌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

2.2平喘作用用组胺喷雾引喘法,豚鼠通光散苷100mg/kg腹腔注射,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家兔静脉注射60mg/kg,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气管痉挛松弛,还能减弱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收缩。苦味甾体酯苷100~150mg/kg,腹腔注射能预防因组胺喷雾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离体豚鼠支气管灌注,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解痉作用;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74mg/kg。

2.3降压作用苦味甾体酯苷对离体兔耳血管灌注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通光散苷有短暂、轻度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现象,其降压似与中枢无关,离体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它能直接扩张血管

2.4其他作用本品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其抗癌作用的实现可能不是通过细胞毒,而是通过加强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抗癌效果。此外,尚有止痛、解毒、保肝利尿、恢复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作用。通光散总苷对肺炎双球菌和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

表1通光散中的C21甾体苷类化合物(略)

3结语

通光散对胃癌、肝癌、肺癌临床疗效显著,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也较多,但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结合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其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还没有明确,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仁洲,杨崇仁,周俊.通光藤苷元甲、乙和丙的结构[J].云南植物研究,1980,3(3):271.

[2]S.Miykawa,K.Yamaura,K.Hayashi,etal.FiveglycosidesfromtheChinesedrug"TONG-GUANG-SAN":thestemsof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6,25(12):2861.

[3]S.Q.Luo,L.Z.Lin,G.A.Cordell,etal.Polyoxypregnan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93,34(6):1615.

[4]蒋毅,罗思齐.通光藤中新C21-甾体甙的化学结构研究[J].中国医药杂志,1996,27(9):391.

[5]陈纪军,张壮鑫,周俊.通光藤甙F,G,H和I结构[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3):369.

[6]J.Deng,Z.X.Liao,D.F.Chen.MarsdenosidesA-H,polyoxypregnaneglycosid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2005,66(9):1040.

[7]J.Deng,Z.X.Liao,D.F.Chen.ThreenewpolyoxypregnaneglycosidesfromM.tenacissima[J].HelveticaChemActa,2005,88(10):2675.

[8]S.X.Qiu,S.Q.Luo,L.Z.Lin,etal.FurtherPolyoxypregnanes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96,41(5):1385.

[9]邢旺兴,陈斌,宓鹤鸣,等.通光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48.

[10]邢旺兴,陈斌,宓鹤鸣,等.通光藤中两个新C21甾体苷类成分[J].药学学报,2004,39(4):272.

[11]罗思齐,徐光漪,易大年,等.通光藤中一个新C21甾族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测定[J].化学学报,1982,40(4):321.

[12]周俊,杨崇仁,杨仁洲.通光藤苷元甲的化学结构[J].植物学报,1980,22(1):67.

[13]J.Deng,Z.X.Liao,D.F.Chen.TwonewC21steroidsfromM.tenacissima[J].ChinChemLett,2005,16(4):487.

[14]S.Singhal,M.P.Khare,A.Khare.Cissogenin,apregnanegenin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0,19(11):2427.

[15]S.Singhal,M.P.Khare,A.Khare.Tenasogenin,apregnaneesterfromM.tenacissima[J].Phytochem,1980,19(11):2431.

[16]S.Singhal,G.Mittal,M.P.Khare,etal.ChemicalconstituentsofM.tenacissima:structureofanewgenindrevogenin-Q[J].IndianJChem,1980,19B(3):178.

[17]D.Goel,M.Ali.AnewhomotriterpenefromtherootsofM.tenacissima[J].Pharmazie,2004,59(9):735.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吴茱萸化学成分吴茱萸碱正十八烷醇二十七烷醇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andelucidatetheconstituentsofEvodiarutaecarpa.MethodsVariouschromatographictechnologieswereusedtoseparateandpurifytheconstituents.Theirstructureswereidentifiedon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data.ResultsFive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andidentifiedasevodiamine(Ⅰ),β-sitosterol(Ⅱ),quercetin(Ⅲ),1-octadecanol(Ⅳ),n-heptacosylalcohol(Ⅴ).ConclusionItisthefirsttimetofindcompound(Ⅳ)andcompound(Ⅴ)inthisplant.

Keywords:Evodia;ChemicalConstituents;Evodiamine;1-octadecanol;N-heptacosylalcohol

黔产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温中散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症的治疗[1]。现代医学亦证明吴茱萸有镇痛、安神、抗菌和抗缺氧等药理作用,是中成药“吴茱萸汤”和“左金丸”的主要成分[2]。

贵州作为我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用资源。本实验从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开展了黔产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其质量控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黔产吴茱萸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化合物,即吴茱萸碱、β-谷甾醇、槲皮素、正十八烷醇、正二十七烷醇,其中正十八烷醇和正二十七烷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试剂

核磁共振波谱仪:INOVO400MHz(美国Varian公司),以TMS为内标;XT2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质谱仪:HPMS5973(美国HP公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ruckerVector22(德国Brucker公司);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硅胶(200~300目)均为中国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生产。药材于2006-09采自贵州省贵阳市,经陈华国讲师鉴定为吴茱萸Evodiarutaecarp(juss.)Benth.的果实,标本保存在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研究中心。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和分离黔产吴茱萸干燥果实4kg,85%乙醇回流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基本无醇味。加入适量水分配,用氯仿萃取,所得氯仿部分经硅胶柱并以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氯仿-甲醇为溶剂系统反复柱层析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Ⅰ(5g),Ⅱ(591mg),Ⅲ(63mg),Ⅳ(82mg),Ⅴ(39mg)。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黄色粉末,mp.278~280℃(氯仿),1H-NMR(400MHz,DMSO-d6):11.09(N-H,br,s,H-1),8.33~6.14(8H,m),4.65(1H,dd,J=4.4,12.6Hz,H-5b),3.20(1H,dt,J=4.4,12.6Hz,H5a),2.90(1H,dt,J=5.6,11.6Hz,H-6b),2.81(1H,dd,J=4.4,13.6Hz,H-6a),2.88(3H,s,Me-14),13C-NMR(DMSO-d6):164.3(C-21),148.8(C-15),136.5(C-13),133.5(C-17),130.7(C-2),128.0(C-19),126.0(C-8),121.9(C-11),120.3(C-18),119.3(C-20),118.9(C-10),118.3(C-9),117.5(C-16),111.7(C-12),111.5(C-7),69.8(C-3),40.9(C-5),19.5(C-6),36.5(Me);EIMS(m/e):301(M+),288,274,169,161,143,134.以上数据与文献[3]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吴茱萸碱(evodiamine)。

2.2.2化合物Ⅱ

白色针状晶体,mp.137~138℃(氯仿),Lie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EI-MS(m/e):414(M+),396((M+-18),381,367,354,342,329,303,273,255,231.以上数据与文献[4]报道基本一致,通过薄层层析检测Rf值与β-谷甾醇标准品一致,混和熔点不下降,故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3化合物Ⅲ

黄色粉末,mp.313~314℃(甲醇),盐酸-镁粉反应显红色,FeCl3反应显乌绿色,1H-NMR(400MHz,DMSO-d6):12.51(1H,s,OH-5),10.83(1H,s,OH-7),9.64(1H,s,OH-3),9.41(1H,s,OH-4′),9.34(1H,s,OH-3′),7.69(1H,s,H-2′),7.56(1H,dd,J=2.0,8.2Hz,H-6′),6.89(1H,d,J=8.8Hz,H-5′),6.42(1H,s,H-8),6.20(1H,s,H-6),EI-MS(m/e):302(M+),285,274,257,245,229,217,153,137,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槲皮素(quercetin)。

2.2.4化合物Ⅳ

白色粉末,mp72~73℃(氯仿),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5~1.61(4H,m),1.25(36H,s),0.88(3H,s),EI-MS(m/e):252(M+-18),224,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十八烷醇(1-octadecanol)。

2.2.5化合物Ⅴ

白色粉末,mp75~76℃(丙酮),1H-NMR(400MHz,CDCl3):3.62(2H,t,CH2OH),1.53~1.60(4H,m),1.25(54H,s),0.88(3H,s),EI-MS(m/e):378(M+-18),364,350,196,182,168,153,139,125,111,97,83,69,55,43.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二十七烷醇(n-heptacosylalcohol)。

3讨论

目前对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部分,而非生物碱部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报道的5个化学成分中,有4个为非生物碱,其中有2个化学成分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黔产吴茱萸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熙明.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26.

[2]王奇志,梁敬钰.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近况[J].中草药,2004,35(8):附7.

[3]张虎,杨秀伟,崔育新,等.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去氢吴茱萸碱NMR信号全指定[J].波谱学杂志,1999,16(6):563.

[4]廖琼峰,谢社平,陈晓辉,等.陆英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6,29(9):916.

[5]于德泉,杨峻山.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

[6]马强,雷海民,周玉新,等.红车轴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4):1057.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2-二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o-[β-D-木吡喃糖-(1-6)-β-D-葡萄吡喃糖[-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分别为1-羟基-3,7,8-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3,7,8-trimethoxyxanthone)和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口山))酮(1,7-dihydroxy-3,8-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二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

1.2其它成分Rodrigaez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及LDH活力升高,肝细胞MTT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胸腺嘧啶和3H-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Cy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HPLC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9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黄燕,郁韶明.16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摘要】目的介绍藏药花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功效。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已经成功,而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结论进一步从该属植物中筛选抗肝炎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迄今为止,苦玄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集中在葫芦苦素(Cucurbitacin)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国内外对苦玄参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苷类。三萜成分是苦玄参中最早被报道的一类化学成分,由于它们与葫芦科植物中的苦味素结构相似,所以也有文献将其称为葫芦苦素(cucurbitacin)[3]。成桂仁等自苦玄参药材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葫芦苦素类苷元、1个皂酮、10个皂苷[4~17]和3个黄酮[18]。王力生等[19]从苦玄参乙醇提取物的较低极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即N-benzoy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acetate①,1-羟基-7羟甲基蒽醌②,9,16-二羟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③,5,7,4''''-三羟基黄酮④,β-谷甾醇⑤和胡萝卜苷⑥。化合物①~③的13C-NMR数据为首次提供。邹节明等[20]用硅胶和MCI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2个不含呋喃环的葫芦苦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4-二酮-5,21-二烯葫芦素-3α-O-β-D-吡喃木糖基-16α-O-α-L-吡喃鼠李糖苷(脱氢拜俄尼苷)和己降葫芦苦素F,其中前者为新化合物,后者首次从苦玄参中分离得到。此外,他们还用采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纯化得到一个新的三萜皂苷——11,22-三羰基-16α-羟基-(20s,24)-环氧苦味素-5,23-二烯-2β-O-β-D-吡喃葡糖苷(苦玄参苷XI)[21]。现将已从苦玄参中分离鉴定的三萜成分和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整理如下。

1.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

见表1~2,图1~6。表1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2四环三萜类苷及苷元结构式(略)表3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略)

2定量分析

四环三萜苷类是苦玄参中主要活性成分,苦玄参IA和IB是其中的主要苷元,药理实验证明,苦玄参干浸膏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22]。2005版《中国药典》正文中尚未收载该品种,但有些以其为原料的中成药如妇炎净胶囊等已收载入《中国药典》(2000年版及2005版)[23]。目前学者对苦玄参质量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苦玄参药材及其中成药中苦玄参苷IA含量的测定方面。

2.1高效液相色谱法陈勇等[24]用RP-HPLC法,采用C18ODS2柱(5μm,4.6mm×250mm),以乙腈-0.3%磷酸(34∶66)为流动相,流速l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64nm,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苦玄参苷IA进样量在0.42~2.10μg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RSD=1.64%(n=6)。实验证明不同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不同,苦玄参采收季节不同是影响其含量的一个因素。

邹节明等[25]将超滤技术用于苦玄参等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以提取物中有效成分(苦玄参苷ⅠA)的转移率、药液的膜通量和干膏(固体物)降低率3个考察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对苦玄参水提液进行超滤实验,用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结果在超滤前药液中的含量约为0.28%,而超滤后在药液中能达到0.22%以上,转移率能够达到80%以上,干膏降低率达到了4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成远等[26]采用RP-HPLC法测定湖南张家界、广西梧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和河南商丘5个产地苦玄参中苦玄参苷IA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5℃;流动相乙腈-0.5%醋酸=36∶64,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4nm。结果显示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安徽亳州和江西樟树所产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较高。

邹节明等[27]以HPLC法测定苦玄参苷IA的含量为指标,筛选适用的大孔吸附树脂型号,评价树脂吸附与解吸工艺,结果表明苦玄参提取物精制适用HPD50号树脂,吸附阶段泄漏点和饱和点分别在1.5和l1左右,解吸阶段的适用乙醇浓度分别为50%,苦玄参苷IA含量可提高4倍以上。

甄汉深等[28]采用AgilentZORBAXEclipseXDBC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0.5%醋酸(32∶68)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64nm,测定广西两种不同产地种植的苦玄参药材的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在2.28~11.4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1%,RSD=2.4%(n=5)。两种产地叶中苦玄参苷ⅠA均明显高于茎。

胡慧玲等[29]用KromasilODS-1HPLC柱C18(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冰醋酸(38∶62∶0.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4nm,对妇炎宁片中的苦玄参苷I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为苦玄参苷IA在线性范围为0.1~0.6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平均回收率为101.22%,RSD=2.16%(n=5),10批样品的平均测定结果为3.44mg/g。

2.2薄层扫描法邹节明等[30]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产地苦玄参的根、茎、叶中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含量,以甲醇为溶媒,超声提取苦玄参各药用部位,提取物经大孔树脂D101精制后,点于含1%CMC-Na的硅胶GF254板上,以氯仿-甲醇-水(4∶1∶0.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CAMAGTLCⅢ型线性扫描仪测定,检测波长为268nm,狭缝尺寸为8mm×0.6mm。结果显示,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1.1~5.4μg,苦玄参苷ⅠB在1.0~6.2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0和0.9992,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7.5%;在同一产地不同药用部位中,苦玄参苷ⅠA和IB的含量:叶中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在同一药用部位中,叶中苦玄参苷ⅠA含量高于ⅠB,根和茎中苦玄参苷ⅠB含量高于ⅠA。

陈勇[31]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炎肿化毒片、炎见宁片和妇炎净胶囊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用5%CMC-Na的硅胶GF254板,展开剂为氯仿∶甲醇=4∶1,在紫外灯下(254nm)检视定位,进行光谱扫描,扫描条件为:λS=270nm,λR=350nm,SX=3,反射式锯齿形扫描。结果表明苦玄参苷ⅠA的点样量在2.4~7.2μg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RSD=1.8%(n=5)。蒋明廉[32]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苦玄参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从测定结果来看,与成桂仁[12]报道从苦玄参中提取分离苦玄参苷ⅠA和ⅠB的收得率0.25%和0.17%基本一致。

2.3其他方法王力生等[33]以TLC为检测手段,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玄参总皂苷的吸附和洗脱条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苦玄参皂苷的含量。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把苦玄参总皂苷含量由浸膏中的8.7%提高至27.3%,增加20%乙醇洗脱操作可进一步提高至52.1%;苦玄参总皂苷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61nm,与苦玄参苷ⅠA一致。苦玄参苷ⅠA在4.56~91.2μ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3%。结果表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富集并纯化苦玄参总皂苷;分光光度法测定苦玄参总皂苷含量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

3结语

苦玄参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依据皂苷元母核将其归纳分类,为进一步探讨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和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方便和依据。

苦玄参苷IA是苦玄参三萜部位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在干植物中的含量约为0.25%[12],有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补体作用[3],是苦玄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苦玄参定量分析方面报道最多的是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各地苦玄参药材中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的差异与很多因素有关,与采收的季节也有关系,因此,今后可对苦玄参的最佳采收期及最适加工方法进行进一步考究。

苦玄参苷ⅠA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发现,薄层扫描法测定含量时易出现斑点不清、拖尾等现象。高效液相色谱法集分离和测定为一体,简便、稳定、重复性好,易与其他干扰成分分开,可作为苦玄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1900年版)[S].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25.

[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49.

[3]YingHuang,TessDeBruyne,SandraApers,etal.Complement-InhibitingCucurbitacinGlycosidesfromfel-tarrae[J].J.Nat.Prod.,1998,61:757.

[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自苦玄参中分得五种新三萜化合物[J].药学通报,1981,16:116.

[5]韩福森,郑启泰,范海富.环氧形苦玄参苷元的晶体机构[J].物理学报,1981,30(8):1141.

[6]成桂仁,金静兰,甘立宪.苦玄参酮Ⅰ的结构[J].植物学报,1982,24(2):194.

[7]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Ⅰ-苦玄参苷元Ⅰ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8):737.

[8]甘立宪,伍文超,周维善,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研究Ⅱ-苦玄参苷元Ⅱ和Ⅲ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9):812.

[9]甘立宪,周维善,成桂仁,等.苦玄参苷元Ⅳ及其降解产物的结构研究[J].植物学报,1982,24(1):59.

[10]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Ⅴ-苦玄参苷元V和VI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2,,40(10):926.

[11]甘立宪,毛国清,伍文超,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Ⅵ-苦玄参苷元2及有关化合物的立体化学[J].化学学报,1984,42(1):70.

[12]成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Ⅶ-苦玄参戒ⅠA和ⅠB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5,43.374.

[13]金静兰,文永新,成桂仁,等.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Ⅷ-苦玄参苷Ⅱ的结构[J].化学学报,1987,45(10):1133.

[14]成桂仁,金静兰,文永新,等.苦玄参苷A和B的结构[J].广西植物,1984,,4(1):51.

[15]LinYoujun,ChenZhongliang.NewtetracyclictriperpeneglycosidefromPicriafel-tarraeLour[J].JournalofAsianNaturalProductsResearch,1998,1(1):21.

[16]GanLixian,ChenYuqing,ZhouWeishan,etal.StudiesontriterpenoidsandtheirglycosidesfromChineseMedicinalherbPicriafel-tarraeLour[J].StudiesinOrganicChemistry(Amsterdam),1986,26(NewTrendsNaturalProductChemistry):95.

【摘要】对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为深入研究该类中药提供进一步参考。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泥胡菜全草20kg,粉碎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浓缩得浸膏2.0kg。浸膏悬浮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正丁醇萃取部分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LH20纯化得化合物1(14mg),2(18mg),3(21mg),4(17mg)。

2仪器与材料

药材于2003年采自江西省九江县,经江西九江森林植物研究所谭策铭研究员鉴定为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FisherJohns型显微熔点仪(温度未校正),PerkinElmer241型旋光仪,AutospecUltimaETOF质谱仪,INOVA500核磁共振仪。柱色谱硅胶、薄层色谱硅胶板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SephadexLH20为Pharmacia公司产品。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粉末,mp195~197℃。FABMSm/z:395[M+Na]+;1HNMR(DMSOd6,500MHz)δ:6.72(2H,s,H3,5),6.45(1H,d,J=16.0Hz,H7),6.33(1H,dt,J=16.0、5.0Hz,H8),4.09(2H,t,J=5.0Hz,H9),3.76(6H,s,OCH3),4.90(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28.4(C1),152.7(C2,6),104.4(C3,5),132.6(C4),133.8(C7),130.1(C8),60.9(C9),56.3(OCH3),102.5(C1′),74.1(C2′),76.5(C3′),69.9(C4′),77.2(C5′),61.4(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8],鉴定为紫丁香苷。

化合物2:无色针晶,mp190~192℃。FABMSm/z:309[M+Na]+;1HNMR(DMSOd6,500MHz)δ:7.35(1H,d,J=7.5Hz,H3),6.98(1H,t,J=7.5Hz,H4),7.18(1H,t,J=7.5Hz,H5),7.08(1H,d,J=7.5Hz,H6),3.28(2H,m,H7),4.75(1H,d,J=7.5Hz,H1′);13CNMR(DMSOd6,125MHz)δ:154.7(C1),131.6(C2),127.2(C3),121.7(C4),127.7(C5),114.8(C6),58.2(C7),101.4(C1′),73.4(C2′),76.5(C3′),69.8(C4′),77.1(C5′),60.8(C6′)。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9],鉴定为水杨苷。

化合物3:白色粉末,mp234~235℃。EIMSm/z:130(100,M+CO),115(80),87(75),70(43),60(35);1HNMR(DMSOd6,500MHz)δ:10.25(1H,brs,NH1),8.04(1H,s,NH3),5.24(1H,d,J=8.5Hz,H4),6.89(1H,d,J=8.5Hz,NH6),5.79(2H,s,NH28);13CNMR(DMSOd6,125MHz)δ:156.8(C2),62.5(C4),173.6(C5),157.4(C7)。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0],鉴定为尿囊素。

化合物4:白色粉末,mp205~206℃。FABMSm/z:377[M+Na]+;1HNMR(DMSOd6,500MHz)δ:1.76(2H,m,H2),5.06(1H,dt,J=8.5,4.0Hz,H3),3.55(1H,m,H4),3.92(1H,m,H5),1.97(2H,m,H6),7.02(1H,d,J=2.0Hz,H2′),6.75(1H,d,J=7.0Hz,H5′),6.96(1H,dd,J=7.0,2.0Hz,H6′),7.40(1H,d,J=16.5Hz,H7′),6.13(1H,d,J=16.5Hz,H8′);13CNMR(DMSOd6,125MHz)δ:73.4(C1),37.2(C2),70.8(C3),70.3(C4),68.0(C5),36.2(C6),174.9(C7),125.6(C1′),114.7(C2′),145.5(C3′),148.3(C4′),114.2(C5′),121.3(C6′),144.9(C7′),115.7(C8′),165.7(C9′)。根据以上数据及文献[11],鉴定为绿原酸。

【摘要】目的研究泥胡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泥胡菜全草的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泥胡菜;化学成分;紫丁香苷;水杨苷;尿囊素;绿原酸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emisteptalyrata.MethodsTheentireplantswerefirstextractedby95%ofethanol,thenextractedbypetroleumether,chloroform,ethylacetateandnbutanol,respectively.Theresiduefromnbutanolextractionwaspurifiedon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andSephadexLH20column,respectively.StructuresofthepurifiedcompoundswereelucidatedbyMSand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assyringin(1),salicin(2),allantoin(3)andchlorogenicacid(4).ConclusionCompounds1to4were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

Keywords:Hemisteptalyrata;chemicalconstituents;syringin;salicin;allantion;chlorogenicacid

泥胡菜(HemisteptalyrataBunge)为菊科泥胡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瘀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和骨折等[1]。文献[2-4]报道的从泥胡菜中分离得到的成分主要为黄酮、甾醇和木脂素等化合物。作者曾对其95%(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5-7]。本研究报道从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的4个化合物:紫丁香苷(1),水杨苷(2),尿囊素(3),绿原酸(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458.

[2]黄本东,缪振春.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1,6(1):1.

[3]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10):746.

[4]任玉琳,杨峻山.中药泥胡菜化学成分的研究(一)[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405.

[5]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12.

[6]邹忠杰,鞠建华,杨峻山.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02.

[7]邹忠杰,杨峻山,鞠建华.泥胡菜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6,37(9):1303.

[8]ZHANGYY,GUOYZ,AGETAH,etal.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aeriaIpartsofScutellariaplanipes[J].JChinPharmaSci,1998,7(2):100.

[9]马天波,李孟广,李军林,等.毛白杨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87,18(3):105.

[10]王小宁,娄红祥.扁枝藓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5):1131.

化学成分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鱼腥草挥发油日照时间含量变化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ontentchangeofthemaincomponentsoftheessentialoilfromHouttuyniacordataThunb.duringdaytime,andtoascertaintheoptimalharvestingtime.MethodsTheessentialoilconstituentsofthefreshaerialpartsoftwolineswereanalyzedby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graph(GC/MS).ResultsTheresultsofvarianceanalysisshowedthattheessentialoilofthetwonewlinesW01-100andW01-94didnotchangesignificantlyduringdaytime.ThecontentsofthemaincomponentsoftheessentialoilofW01-94weremorestable.ThereweresignificantcorrelationsbetweenthecontentchangesofsomemaincomponentsoftheessentialoilfromthefreshaerialpartsofHouttuynia.,butthecorrelationsbetweenthetwosamecomponentsmightbedifferentindifferentmaterials.ConclusionW01-100andW01-94canbeharvestedduringthewholedaytime.

Keywords:Houttuynia;Essentialoil;Daytime;Contentchange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蕺菜HouttuyniacordataThunb.之全草,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平喘等作用。挥发油成分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癸酰乙醛(即鱼腥草素)、甲基正壬酮、月桂烯、蒎烯、癸酸、癸醛等,其中甲基正壬酮为现行的质量控制成分[1]。

目前生产中,通常采收花期鱼腥草植株入药,但鱼腥草在一天中的采收时间并没有严格限制,整个白天均在采收。研究表明,某些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有日变化的特点[2~4]。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日照时间段鱼腥草主栽品系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鱼腥草的科学采收提供一定依据。

1器材

ZDHW型调温电热套(河北省中兴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68905973N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W01100和W0194均为在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鱼腥草GAP基地筛选出的新品系[5],其中W01100是基地目前主栽品系。实验材料栽培于四川省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农场,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基本一致。

2方法

2.1供试样品的制备200306鱼腥草花期,连续3日每日分别于8∶00,10∶30,13∶00,15∶30,18∶00取W01100和W0194地上部分,洗净,擦干后剪碎作为样品。称取样品50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蒸馏水500ml,接挥发油提取器,收集管内加入醋酸乙酯1ml,微沸提取4h,取醋酸乙酯层,用醋酸乙酯清洗收集管,合并醋酸乙酯,定容至10ml作为供试样品。

2.2色谱条件GC色谱柱:HP-5MS(30m×0.25mm×0.25μm);载气:He;流速1ml/min;程序升温:以5℃/min从70℃到150℃,保持2min,然后以10℃/min从150℃到220℃,保持5min;气化温度250℃;进样量1μl;分流比1∶50。

MS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灯丝电压1000v。

2.3数据处理总离子流色谱图中各峰的鉴定主要通过NIST2.0质谱数据库检索以及人工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峰的百分比含量。

3结果

3.1挥发油共有化学成分的百分比含量将3日不同时间所取样品的各挥发油共有化学成分百分比含量分别取平均值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品系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24种,包括癸酰乙醛、甲基正壬酮、月桂烯等已知的有效成分。共有化学成分中,W01-100含量最多的成分为癸醛,其次是β-水芹烯和月桂烯,它们占挥发油含量的30%左右;W01-94含量最多的成分也是癸醛,其次是十二烷醛和月桂烯,它们占挥发油含量的50%左右。24种共有化学成分总含量在W01-100和W01-94分别达到了各自挥发油总量的95%左右。

3.2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日变化情况W01-100为当前主栽品系,将其挥发油中百分比含量大于5%的成分,包括β-水芹烯、月桂烯、E-罗勒烯、4-松油醇、癸醛、甲基正壬酮、十二烷醛、乙基癸酸酯等8种化学成分以及主要有效成分癸酰乙醛共9种化学成分作为主要化学成分。从表1可以看出,在W01-100和W01-94中,这9种成分合计均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0%以上。

对这9种主要化学成分连续3日在日照时间内不同时间的取样结果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日内同一时间所取的W01-100和W01-94植株地上部分挥发油中9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时间所采收样品间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也都不显著,也就是说,这两个鱼腥草品系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在一天中日照时间内无显著变化。

尽管9种主要化学成分不同时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将W01-100和W01-94挥发油中各主要成分在不同时间含量变化趋势列于图1。从图1中仍可以看出,挥发油中不同化学成分在日照时间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β-水芹烯和月桂烯含量在W01-100和W01-94中变化趋势相同,8∶00时最低,然后升高,在13∶00达到一个峰值后下降,15∶30后又升高。4-松油醇和癸酰乙醛在两个品系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表现为升高-下降-升高,后者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不过变化的时间在两个品系中各有不同。而其它主要成分在两个品系中的变化趋势则不一致。如乙基癸酸酯在W01-100中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升高-下降,在W01-94中则是下降-升高。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W01-94的主要化学成分日变化幅度明显小于W01-100的主要化学成分日变化幅度,即W01-94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稳定性优于W01-100。

3.3挥发油各主要成分日变化的相关分析W01-100和W01-94挥发油各主要成分在不同时间含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列于表2。从表2可以看出,鱼腥草鲜草地上部分挥发油部分主要成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W01-100中,β-水芹烯与月桂烯、β-水芹烯与十二烷醛、月桂烯与十二烷醛、癸醛与十二烷醛、甲基正壬酮与癸酰乙醛以及甲基正壬酮与乙基癸酸酯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癸酰乙醛与乙基癸酸酯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β-水芹烯与甲基正壬酮、月桂烯与甲基正壬酮、癸醛与甲基正壬酮、十二烷醛与癸酰乙醛以及十二烷醛与乙基癸酸酯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十二烷醛与甲基正壬酮、β-蒎烯与癸酰乙醛以及月桂烯与乙基癸酸酯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在W01-94中β-水芹烯与月桂烯存在显著正相关,E-罗勒烯与十二烷醛、癸醛与乙基癸酸酯间则为显著负相关。其余成分无论在W01-100中还是在W01-94中,其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虽然鱼腥草地上部分鲜草的挥发油的部分主要成分间的含量变化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不同材料间相同两种成分间的相关性是可能不同的。表1两个品系挥发油中共有化学成分不同采样时间的百分比含量(略)

4讨论

β-水芹烯、月桂烯、癸醛、甲基正壬酮和癸酰乙醛等9种主要成分的总含量在W01-100和W01-94均达到了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0%以上。我们认为这9种成分的含量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

有实验表明,某些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有日变化的特点。如青蒿在早上青蒿素含量为0.415%,中午12时和下午16时采收的样品中青蒿素含量分别为0.577%,0.543%[2]。唐古特莨菪在早上采收样品的山莨菪碱含量为1.24%,中午,晚上采收的含量分别为0.104%,0.114%。此外,唐古特东莨菪叶中黄酮体含量和生物碱含量昼夜间变化也很大,开花盛期其黄酮体含量在12时最高,此后降低,20时最低,至24时后又开始升高;主要生物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在12时最高,在24时最低;另一种未鉴定的生物碱在16时含量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至24时完全消失[3]。晴天时,薄荷叶中挥发油含量以10~16时为最高[4]。本实验表明,W01-100和W1-94挥发油中9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在白天不同时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W01-100和W1-94花期在白天任何时刻均可采收。由于W01-94的挥发油成分含量稳定性好于W01-100,因此W01-94采收时间可以比W01-100更灵活。至于不同材料间的主要成分日变化幅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可能与W01-100和W01-94的遗传背景不同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已表明,W01-100和W01-94在同工酶、DNA分子水平以及解剖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6~12]。表2两个品系9种主要成分在不同时间含量变化的相关系数(略)

本实验结果还表明,部分主要成分日变化相关显著,这为在对一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的时候,对与其显著相关的成分含量的预测提供了可能。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种相关性?是因为这些成分在合成代谢途径上存在相关,又或是在体内运输方向上存在相关。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部分成分在两份材料间相关关系又孑然不同?如在W01-100中,β-蒎烯与十二烷醛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在W01-94中,它们间却是负相关。对此,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卫.鱼腥草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32(4):367.

[2]钟凤林,陈和荣,陈敏.青蒿最佳采收时期、采收部位和干燥方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7):405.

[3]岳凤先.中药的现代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32.

[4]杨继祥,李寿乔,齐桂元.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344.

[5]吴卫,郑有良,马勇,等.鱼腥草不同居群产量和质量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8):718.

[6]吴卫,郑有良,陈黎,等.川产鱼腥草种质资源的同工酶分析[J].中药材,2002,25(10):695.

[7]吴卫,郑有良,陈黎,等.鱼腥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药学学报,2002,37(12):986.

[8]吴卫,郑有良,陈黎,等.利用ISSR标记分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1):70.

[9]WuWei,ZhengYouliang,ChenLi,etal.GeneticdiversityamongthegermplasmresourcesofHouttuyniaThunb.inChinabasedonRAMPmarkers[J].GeneticResourcesandCropEvolution,2005,2:473.

[10]WuWei,ZhengYouliang,ChenLi,etal.PCR-RFLPanalysisofcpDNAandmtDNAinthegenusHouttuyniainsomeareasofChina[J].Hereditas,2005,142:1.

[11]WuWei,ZhengYouliang,ChenLi,etal.EvaluationofgeneticrelationshipsinthegenusHouttuyniaThunb.inChinabasedonRAPDandISSRmarkers[J].BiochemicalSystematicsandEcology,2005,33(11):1141.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制冷技术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