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4 04:52:17

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

对于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有的把二者等同起来,有的认为环境教育包含卡持续发展教育,有的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环境教育,有的则认为二者互不包含,但是有相同的部分,还有的观点则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教育的最高阶段。我们普遍认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是互动关系,环境教育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重新定位,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实现环境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功能。

一、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产生背景

环境教育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可持续发展于20实际九十年代产生。尽管诞生的时间不同,但是二者都是在全球环境遭受破坏,同时面临极大的资源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环境教育的问题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当前,环境教育已从生态和自然的领域逐渐扩展到生态、自然、经济、文化的综合领域,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涉及的范围宽广。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就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广泛的研讨,得出的观点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观点:1.两者是等同的关系。这种观点把两者等同起来,环境教育先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产生,所以没有再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种新的手段;3.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相反;4.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相关独立的关系,但两者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5.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关系。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比环境教育更深刻、更广泛的概念。

二、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概念上存在极大的差异。中国大百科全书里对环境的定义是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宽泛得多。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环境的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自然环境拓展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换进教育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环境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地关系的教育,即是让学生了解国内、国际及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这种关系的教育强调人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人是一方,资源、环境是另一方。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宽泛得多,它包括了: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类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2.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3.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人们环境观的体现,还是人类简价值观、社会观与道德观的体现,决定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动向的科学性。

三、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首先,环境教育为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环境教育中。环境教育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更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支持者;同时,可持续发展又为环境保护起来正确的引导作用,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环境教育的内容将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行定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也大多源自于环境教育。

四、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中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概念演进

环境教育的概念最早于1970年提出,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接受。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全球环境保护的教育开始出现,环境教育也有了界定,人们开始关注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到了八十年代末,环境保护向更生层次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会议之前,人们对环境教育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这次会议之后,环境教育更多的强调可持续发展性,即把环境教育与发展、人口教育结合,环境教育的概念范围扩展到兼顾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环境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演变

全球的环境危机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教育和保护,也赋予了“环境”一词新的含义。之前的环境教育仅仅局限于自然的教育,其内容强调自然生态,自然经验才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仅仅局限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现如今的环境问题已经被当作社会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扩展,更多的强调人类生态,强调社区经验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关注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的需要是否平衡,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范围之内,而是作为衡量各方面是否合理的标准,而且也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五、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功能区别

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可持续生活的手段,也是可持续生活的一部分。而传统的环境教育的范围狭隘,只是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根本目的,这一点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其次才是解决环境问题。

六、结束语

总之,环境教育只是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则更加丰富,融合了全球教育、世界研究、发展教育等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李箫童,魏智勇.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本文论述了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主要观点建立在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资源,也会产出许多物理性、化学性的污染物,加重环境的负荷,因此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悖的。然而,经济不能发展,一国处于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国民的营养、医药、卫生条件都无力改善,生存环境与生活幸福也受到限制;况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之后,有更多的经费可以汰旧换新、防治污染、整治河川、复育绿地等,整个生态环境都有正面积极的贡献,就此而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却是相辅相成的“共生”现象。近年来,我国在两性平等、族群平等各方面的法律保障,已有明显的进展,不过具体落实的程度仍有所不足,尤其心理上的平等、尊重,是弱势族群最需要的关怀,不论对妇女、儿童、身心障碍者的保障;或对不同族群的尊重、善待;对其文化保存,都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议题,此议题在虽有进步,但仍存在偏见与对立,有待克服。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结语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的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现代化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08-0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次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主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几个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发展之路。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基础问题值得首先研究,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问题,以及伴随着主体问题的权利义务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但随着生态伦理学把道德调整的范围由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学对环境权利体系的深入研究,使这两个问题成为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人研究,正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学的提高整体效益,社会学的实现效率公平,生态学的共同进化,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问题:(1)利益、权利的主体范围是什么?(2)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简言之,即可持续发展是谁的发展?“他”有权做什么?“他”必须保护什么?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作为主体居于中心地位。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是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就有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尽管认识的程度有差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表现在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又暴露了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置环境问题于不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表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推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积极发挥人们正向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应当承担的自然职责主要有:首先要保护地球免遭破坏和毁灭;其次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的再生能力;再次要善待地球生物圈中的每种生物物种,与之和睦相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主要有:首先要承担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劳动的责任;其次要遵纪守法并担当起维护团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责任;再次要担负起他人的生活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关系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系内部逐步产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松花江水污染等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促进这种转型的加速器。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四、中国环境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的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中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地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五、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合系统,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体人类,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类。因而实现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包含自然环境与资源和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两大部分。为了防治污染,必须制定环境立法,进行环境管理、监督,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当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营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的方面来实施。首先,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就产品而言,要研究和开发生态产品,如中国生产出的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另外,还要树立生态技术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中国的环境危机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营销企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营销环境概述

所谓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与目标顾客建立并保持互利关系等营销管理能力的各种角色和力量.营销环境从总体上又可以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或者说营销环境是存在于企业营销体系外部的无法操控的力量或者因素。这些力量和因素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以及相应目标的外部条件。

(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需要又要满足子孙后代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更强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采用高新技术,发展低功耗、良性绿色生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营销环境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现状

根据对大约300家企业的相关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人认为市场营销在企业经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营销观念有推销观念、产品观念和营销观念。由此带来的企业的营销策略也各不相同,各有主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的营销环境现状是:总体上营销环境发展比较良好.有利于企业的营销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营销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目前还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弊端和漏洞,导致一些企业或者一些人为了利益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进行恶意营销或者竞争。

三、营销环境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营销带来的影响.集中地表现为威胁与机遇两种情况。威胁是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局面和压力,造成消极影响;机遇是营销环境变化给企业营销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新的机会,发生积极影响。只有全面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因素,才能对企业营销所处的市场营销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的来说,营销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总的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首先,营销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营销机会.而且营销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带来新的营销机遇。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讲,营销环境所带来的机会将是企业开拓新的领域的重要基础.企业必须要努力去抓住和分析营销环境,以使企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其次,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基础的资源来源,企业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金、人才等都是由营销环境提供的。企业的营销和产品的分配也是以营销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通过对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企业可以指定一个切实的营销策略,合理的分配资源,以最优的营销组合来实现营销的目标;最后,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最根本的依据。企业营销市场规划的制定要依据营销市场的现状等各种客观的因素,在遵守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相应的营销持续健康发展。

(2)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消极作用。营销环境对企业的消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在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对企业营销不利的因素,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种种挑战.不利于企业展开营销活动或者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企业营销的长久持续发展,企业应该及时的对环境进行分析和把握,对营销环境有个初步的掌握,尽可能的减少和降低各种负面因素。

(二)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要想实现企业营销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对外部的市场营销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根据外部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指定详细的市场营销策略.而且要充分的把各种外界的媒体利用起来.主动了解政府的各种政策和仿真.尽可能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营销趋势和可能变化。另外在进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绿色和可持续营销战略,为了确保企业营销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质量的提高。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目标: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其次就企业内部而言.要树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企业营销可持续发展理念.摈弃“市场营销近视症”.建立领导层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承诺,强化企业内部员工对绿色营销的认识,提高其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开发环保技术、改进工艺,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及消费教育,认真研究和贯彻有关政策法规.在选择产品和技术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时应尽量降低对环境与精神污染、节省资源,维护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稳定、持续的发展。二是应及时搜集有关绿色信息。它包括消费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和社会经济信息等,有效地利用绿色信息,并据此来指导消费、绿色营销,成功地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四、结论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7篇

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理念是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人类后代的发展需要不受损害。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容具体包括了四个要素,分别指的是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

(一)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主要是指人类在实现自己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自身后代的发展需要。核心的理念是,每代人经过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在传给下一代时仍然拥有长久发展和利用的价值。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法中都有关于限制一些生物捕捉数量的条例,正是从代际公平的理念角度来设立的。代际公平主要有三项原则:一是保存选择的多样性,具体是指每一代人要保持当代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后代人在发展资源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拥有多种选择。二是保持质量原则,这个原则的设立是为了确保地球上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可以保持一个平衡状态。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代人所面临的资源利用状况大致相同,保证人类的长久发展。三是保持平等利用原则,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代人对前人的遗产都有公平使用的权利[2]。

(二)代内公平代内公平所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资源利用和环境使用的权利。这里指的人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的,是具有绝对平等权利的。代内公平既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涉及了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一原则具体在一些国际公约中有所体现,这些公约承认了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设立了帮助落后国家的种种条款,充分体现了国与国的公平关系。代内公平在实现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要求,首先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其次又要求全球都建立合作的关系。代内公平的实现保证现代人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是人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任务。

(三)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利用相对于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可持续利用是在不使其枯竭的情况下,以低于其替代资源开发速度的速度进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对物种和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后代资源利用多样选择的保证。许多特殊生物的特别保护法的建立,正是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内容所指。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在保证其再生能力的情况下进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再生和利用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每代人对可再生资源的公平使用权利。因此,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理念[3]。

(四)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指的是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并不只是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相互协调的发展,而是指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进行资源的利用来发展人类的经济。一方面是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把环境保护的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保证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可以保证生态的平衡,可持续的对资源进行利用,既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停滞,也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使环境恶劣。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正是由于没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体化。而同样的,一些落后国家的环境较好,人民的经济却发展缓慢,也是没有做好环境与发展的一体化。所以,环境与发展一体化是发展我国经济和保互人民生活环境的共同原则。

二、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的实施

我国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注很早,但是真正重视起来是在1992年签署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21世纪议程》文件。该文件的签署是我国真正开始参与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的标志。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上尚有很多不足。不过随着这些年国际环境法的设立,已经促使我国人民在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上有了新的认识,我国也在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上有了不断的突破。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的实施是通过两个方面的,那就是我国的政治的规划与法律的制定。

(一)政治上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我国在政治上从1992年开始就制定了有关环境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而在1994年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规划。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设立了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经过了20几年,我国已经从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渡到了落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从政治角度上,完成了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

(二)法律上环境法可持续原则的实施随着近些年世界各国都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相关环境法律,我国现阶段虽然还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明确的列在相关的环境法中,但是却处处体现着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环境法的制定原则上来看,原来的发展原则已经从“环境保护欲经济建设相协调”改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就说明我国在法律上已经对环境与发展为一体的原则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从法律制度上来看,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已经在我国得以初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原则也推动了我国环境法的改革,对我国的环境法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影响[4]。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制定环境法不可忽略的部分,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提出,对于环境法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内容的掌握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理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付诸于实践,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关于环境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研究,对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到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地球人的共识。虽然科学技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可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经受了由环境污染问题带来的危害。发达国家如日本的熊本县水俣湾就曾出现过“水俣病”,事后调查是由于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水里造成的。我所要讲的是日本从1956年发现这种病开始,一直到1968年经过了12年后日本政府才重视这件事,才勒令工厂停止废水排放。可见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环境保护所处的辅属地位。人们只注重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当然到最后受害的往往是人类自己。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因此,环境保护的问题应摆在发展的前面。

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就开始追求享乐和舒适的生活,可是人们并不考虑限制和约束,没有限制和约束的发展和使用,最终的结果便是不能持续发展。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使用的后果是什么?人们在开始使用时往往并不考虑这些,只是注重发展得来的实效,得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今人口发展和资源之间产生矛盾时,环境问题已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人们才开始考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的科技是发展了,但这发展是以付出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温室效应、极端恶劣天气现象的增加、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现象,都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警告,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到人类,因此,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保护好环境。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地球生态环境能和谐发展。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发达国家发展的这100年所消耗的资源要比过去几百年还要多,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已经超出了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了。不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各国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地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生态持续发展得到延续,将可持续发展进行下去。

二、环境危机的出现

人类的生存活动是离不开环境的,而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才使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和依赖,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因而自然环境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但是自然环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这时,就会出现资源枯竭的危机。人类的新陈代谢和各种消费活动的副产品,都会由环境来消纳和吸收,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就象现在的雾霾天气增多的现象,就是环境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实质上是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的造成的危害的结果。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现象,我们称为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是指人类的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例如,涸泽而渔、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现象;再有一种情况就是环境污染,如前面我讲过的日本的熊本县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于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对人或这个区域中的生物产生了危害,使这些生物不能正常生存,直接威胁着人类和这些生物的健康。环境危机的影响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生存也可能构成威胁。因此,一种文明的延续必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人类在活动中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控制环境污染,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可持续性。环境危机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些什么?今天全球都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建设和谐的地球家园,让我们的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不仅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留给我们的后人,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可是环境危机是在如今的高科技、高发展速度下产生的,现有的科技手段并不能完全遏制这种现象,因此,人们应该重新定位我们的发展,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作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自然规律恣意行事,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要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考虑协调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任何以发展为借口的破坏环境的发展思路和模式都是错误的,而且环境问题涉及的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要全面地看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1期

[2]王逊;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山东环境;2003年05期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人类是当今地球环境中高度进化的智慧生物,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思维、学习、交流、研究和总结提高的能力,他们从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步改善各种工具和操作方式、方法,不断地总结、提高和完善,然而,由于自然运动和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自然获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随之,排放物也与日俱增,从而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诸如,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耕地面积减少,森林资源过渡砍伐、水资源的短缺,物种的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所有这些已引起当今人们极大的关注。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概述

2.1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其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1)自然灾害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人们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为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灾害的发生,加大或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而产生的,特别是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2环境保护的概念与任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战略实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3.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如下三点:

(1)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地球上所有公民享有利用资源、发展经济、得到美好生活的权利;代际公平:世世代代的地球公民应享有公平的权利,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人类应根据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调整生活方式,不能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

(3)共同性原则: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共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全球公民共同努力;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3.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过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项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措施,使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2)资源战略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透过资源战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

(3)环境战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始终把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己经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和杜会的持续发展。因此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之一。

4.结语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这恰恰为环境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指明了方向,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统一”的问题。 [科]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等.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刘常海,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刘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审计 监督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又要为后展留有余地。

二、环境审计的社会作用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审计活动。环境审计是站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通过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进行客观披露、对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客观、公允的评价,以此来实现对环境的管理和环境监督的再监督,有利于促进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实现生态经济模式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三、改善环境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审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审计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很多。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环境审计工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环境问题,调动各种有力因素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通过环境审计,监督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成效,是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的重要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必须把环境审计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扩大环境审计的范围,深化环境审计的内容,提高环境审计的成效,促进社会经济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拓宽环境审计的范围

环境问题涵盖广泛,因此,环境审计的触角要广。首先,环境审计要在坚持对环境治理审计的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审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审计并重,在环境污染的势头得到遏制后,要重点审计环境恢复和环境建设。其次,要在坚持对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审计的同时,加强对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审计,形成统筹城乡,统筹治理与恢复、保护和建设的大环境审计格局。第三,要在重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同时,探索加强专项资金和工程的绩效审计,促进资金和工程发挥应有的环境保护作用,提高资金和工程的环境效益。

(三)扩展环境审计的内容

实施环境审计必须在专项资金审计和工程审计的基础上,实现审计内容的向上拓展和向下延伸。首先,要审计环境政策、制度的完整性和健全性,对一个政府是否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看其责任范围内是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以及贯彻落实的有效性;对一个企业、单位同样要检查有无制度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或减量排放和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无应对预案等。其次,要审计环境治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资金保障程度。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以上,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一个政府的环境保障投入水平通常也是检查其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方面;对一个企业而言,环境保护投入是确保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条件。第三,审计专项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确保专项资金足额、合规、合理、有效的使用,防止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第四,要审计企事业单位环境治理规划、环境控制系统和环境治理情况;企事业单位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工程建设等,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保技术标准等。第五,要对环境工程实施持续跟踪审计,确保按设计目标建设和发挥预定环境效用,确保工程的建成和运行,防止半途而废和建而不用。

(四)整合资源,加强协调,全面开展环境审计

改进和加强环境审计还要注意改变环境审计机构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的现状,把环境审计的内容分解到各个审计部门、各项审计工作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这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为了使环境保护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必须有效地开展环境审计,对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进行监管,进而更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凌之.改进环境审计促进可持续发展.

[2]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社会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农村发展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