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5 14:40:09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矿产、项目勘查、原则分析

一、地勘投资的四类项目和内容

地质勘查项目研判,是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地质特征的分析,在现有地质工作程度上对矿床的矿化强度、规模控制和各种示矿要素进行综合提取,对找矿前景作出科学预测,对矿床的潜在经济价值作出评价。

地质勘查项目的准确研判能够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以及进一步勘查开发的计划,研判的内容包括: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矿业权设置调查,研究区域矿床分布规律和大地构造环境,矿区构造格局、地层层序及岩性、火山岩及岩浆岩分布、岩石化学及演化,岩石变质程度,各种示矿要素(包括重沙、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异常、重力、航磁、地面磁法异常和激电异常、遥感解译及蚀变信息),矿点、矿化点、矿化带矿化强度及规模等,矿床类型,矿床规模预测,投入概算及潜在价值估算等,因渠道各异,地勘项目的工作程度、工程控制、提交成果、资料详细程度和可靠程度等差别很大,根据地质勘查工作程度、投资风险大小、工作层次等,可把投资项目分为四类。

1.1草根项目:风险较大,可能中途夭折,风险系数9~10。选定靶区刚进入预查阶段。工作程度:完成了1:5万水系测量,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或1:2万土壤化学测量:少量的探槽或浅井工程揭露,1:5万地质简测,路线地质调研,剖面地质测量,大致查明矿化带分布范围或矿化集中区的分布范围,、矿种。提交地质、化探测量报告及地质研究报告,编写矿权登记材料,已投入经费估计于50万~300万之间。

1.2躯干项目:前景较好,有发展潜力,但风险也较大。风险系数5~7,预查结束进入普查阶段,完成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一定量探槽、浅井揭露,路线地质路线地质调研,剖面地质测量,高精度磁法和电法测量:少量钻探工程,一般少于3000米,发现矿体。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研究主要控矿要素。通过探槽和有限的钻探工程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及分布规律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提交普查地质报告,概略性研究,对找矿前景作出评价。已投入经费在50万~500万元之间,矿业权交易额估计在100万~2000万元之间。开花项目;风险较小,风险系数3 ~5。普查结束或详查工作即将结束。工作程度:钻探、坑探、槽探工程相结合,基本控制矿体提交基础储量。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通过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量。提交普查地质报告,预可行性研究,对工业利用价值作出评价。 结果项目;可以马上进入采矿阶段:短期见效益,风险系数1~3,详查结束或转入勘探阶段:工作程度:钻探、坑探为主,勘探线线距50―100米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及分布,岩浆岩和构造特征、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通过系统取样,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及品位变化情况,提交详查报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已投入经费在2000万元以上,矿业权交易额估计在5000万元至数亿。

二、地勘项目研判“十大原则”

2.1投资环境可行原则

地形地理条件,道路交通、水、电、选厂基础建设、冶炼厂及矿精粉运输,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当地居民协作关系等因素。

2.2矿业权唯一原则

不管矿主是如何获得矿业权的,但必须保证探矿权的唯一性和合法性,矿业权没有纠纷。

2.3资料详实可靠原则

已投入地、物、化、工作量,探槽、浅井、竖井、平洞及钻探工程量,各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图件、报告是否齐全、可靠具体,工程控制网度、间距情况,取样方法能否满足要求,样品加工及缩分是否合理,有没有污染,化验方法和流程、分析检出限和精确度等,储量计算方法,如矿体平均品位、矿块品均品位、矿石质量,矿体圈定及体积计算是否合理。

2.4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有利原则

比如:主要成矿元素的主要地球化学富集区,位于什么样的成矿带上等;区域上是否存在稳定的矿源层---丰厚的物质来源,不同方向,不同级次断裂构造的发育等,提供矿石沉淀的扩容带。示矿要素集中显示,有利信息高度集成。如:地表或坑内在横向和垂向蚀变和矿化多阶段叠加成矿信息,显示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多阶段性,矿化叠加成矿的集中性。地面磁法及激电异常,显示异常反应深部有经济价值的工业矿体。

2.5找矿前景优越,潜在经济价值客观原则

在已发现的矿化地段,经济价值可观,深部及未控制区找矿标志明显、示矿要素显示好、有扩大储量的潜力。根据现有金属市场价格,考虑到探矿、采矿、选矿、运输、劳动力等一系列成本核算,能取得明显经济的经济效益,短期内能融资或偿还贷款。

2.6价格合理原则

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已投入探矿工作量费用及国家价款;现有工程控制金属量的经济价值;选矿、采矿设备及基础设施折算价;新发现矿点的潜在价值估算。建议根据现有的市场金属价格,考虑到采矿、选矿、运输、劳动力成本等成本,切实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据潜在价值的1%作为基础价。价款考虑因素主要涉及;已投入探矿工作量费用及国家价款,现有工程控制金属储量的经济价值,选矿、采矿设备及基础设施折算价,新发现矿点的潜在价值估价。 矿业权交易的最低价估计:不考虑找矿潜力,不进行任何外推及预测,最保险的价格最低的估计根据坑内真正控制、肉眼可见的矿体、亲自采样化验的结果

计算的矿石量,并扣除贫化率,根据回收率计算的金属量,根据市场价格并扣除生产成本后的实际利润作为矿权交易最低价,这个价格实际上是不考虑找矿潜力,不进行任何外推或预测,是买主可以亲自感受得到的,很容易得到投资回报,是投资者没有风险的最低保证。

2.7面积适中原则;

一类矿业权(草根项目)面积大于10―50平方公里。

二类是(躯干项目)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

三类是(开花项目),若申请到采矿权,采矿权面积大于3平方公里。

四类是矿业权(结果项目),申请到采矿权,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

品位统计原则;以铅锌为例,同时考虑到可能伴生银。品位要求:单个样品铅锌大于3%的参与参加统计,对于密集的细脉状矿体(矿体厚度小于0.5米);品位大于5,连续采样的分析数据。3个样品中可以有一个样品长度的平均值,其铅锌品位不小于1%。

2.8 矿床、矿体规模适中原则;以铅锌矿为例,如果要收购一座能开采十年的矿山,这个矿山的矿石量至少应该大于2000万吨,以保证矿山建设600吨/天选矿能力,生产10年。对矿体要求应该满足矿体规模要求的1/2/3准则才划算,即厚度大于1米,深度大于200米,延长大于300米,矿石量大于2000万吨。

2.9 矿体复杂程度适中原则;以铅锌矿为例,对矿体要求,矿体形态复杂程度中等,类型系数在0.4以上,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体、脉状、柱状,内有夹石。有分枝复合;构造影响程度;中型以上,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明显,厚大矿体错断不超过矿体边界一边长度的1%~2%;厚度稳定系数小于100;品位变化系数小于200。

三、项目研判的工作程序分为三大阶段六个步骤;

项目研判要考虑因素有三个:矿权的唯一性和合法性、工作地区的人为环境、矿业权的资源情况。项目研判分排查与初判、会诊与详判、终审与决策三大阶段和六个步骤。

排查与初判(投资的可能性研究); 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对找矿前景作出初步研判,既项目可能性决策。这一阶段分两大步骤;――资料收集与基本分析。收集工作区地理、交通、水电、人文环境,区域矿权设置及矿区矿权设置;矿区地质勘查历史及前人工作程度;1:20万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及矿产图地质图;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各种比例尺地质填图等;基本分析区域矿床、矿点分布规律,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矿区构造地质特征,地层层序、岩性及所有反映的成岩环境,岩浆活动、岩浆分异和演化,火山活动,岩石变质程度,热液蚀变,矿化地质特征,可能的矿床类型等,确定项目是否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和发展。

会诊与详判(投资的充分性、科学性研究)原则;全面收集资料,根据资料综合和系统取样,对矿区矿化强度和规模作出评价,即为研判提供客观的、真实的、科学的依据,详判是研判过程最后一个阶段,是决定项目投资的关键。主要目的如下;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必要条件(矿源、多级构造、容矿构造、流体体系、剥蚀深度),主要示矿要素综合提取(异常、蚀变带、特殊的容矿构造、矿化分带、特殊的矿物)指示元素;资料综合处理;前景预测,包括矿体的正确连接与矿体产状的验证、储量估算与前景储量预测、勘探计划的概略设想与工作部署、投资与回报估计这一段也分为两大步骤。

――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样品化验分析,1:20万和1:5万地质图、矿产图、各种物探化探异常图数字化,遥感解译,矿床富集规律研究,示矿要素提取,研究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建立矿床模式、分析、找矿前景制定具体详细研判方案和经费预算。这个需要两周。

――野外编图与取样;地表矿化露头及深部探矿工程编图和系统取样(坑道、探槽、浅井、钻孔),编录一般按1:100或1:200比例尺,取样方法:刻线法、刻曹法、拣块组合取样法,各种找矿标志的观察记录,圈定矿床范围规模,为项目研判提供科学依据。这个过程需要1 ~2周。 终审与决策(投资的必要性研究); 多元信息综合提取,根据图件数字化处理、数理统计和建模、对矿区潜在价值做出预测。

两大步骤如下:――数字化信息提取与综合;图件数字化,数理统计、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信息提取与成果展示;样品化验分析,大比例图件数字化,数据统计与成图,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有利有害元素研究,矿石选冶性能初步研究,根据已有工程控制计算金属量,矿区前景储量预测,矿区潜在经济价值估算。 ――编写项目研判报告;董事会决策分析项目回报,董事会开会讨论,作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投资多少的决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2周。 矿产开发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决策前从基层技术人员到高层决策者(董事会)必须层层把关。■

参考文献

1,李雪梅、矿产资源开发对干旱区区域发展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新疆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11

2,王滨清; 李明、优势矿产序列的建立与应用、地质科技情报2006/013,吕宾、矿产资源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09

作者简介: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疆 煤田 地质 勘查报告 研究

[中图分类号] P641.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190-1

0前言

通过对新疆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相关研究,对煤田地质中的工作投入,以生产的最低要求为出发点。对于煤田地质条件简单的,还可以进行勘测,但是在煤田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就很难完成勘测任务。本文主要是对已经提交的煤田地质勘查报告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描述在地质勘查阶段高质量、效率高的方法,对于还保留一定问题的煤田要向上级汇报定期进行补充勘探,在以后煤田地质勘测中根基实际需要,采取针对性煤田地质工作量投入,为新疆矿山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1准确定位勘查点

我们在每天勘测工作中,我们通过先进的设备对煤田地下揭露勘查点进行准确检测,是煤田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但是,我们之前对煤田勘测认识的不够清楚,出现一些遗漏问题。对现有煤田地质认识的不够清楚,只能认识到煤田资源,没有发现煤田以外的资源。对于每天的勘测点不能全面认识,我们所进行的煤田勘测工作,我们所要进行的工作要针对不仅是煤田,还要勘测地质中岩层、水层、储气层、有益矿层等。设立的勘察点有质点、水文地质点、工程地质点、环境地质点、灾害地质点等几大类。我们所进行的工作中,对定位的勘查点内容认知不足。煤层头点的产状、厚度故然重要,而煤质指标和附近出露的岩层产状、厚度和岩质特征也是同样重要的。

2勘查工程的地质编录

我们要在勘测之前对周边地形和实际性况进行访查、观测描述、影像素描、采样编录、编图计算等,是新疆煤田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所以,勘测者对勘测工程的认识和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最终就产生了勘查内容、精度和差漏上的明显不同。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错误和遗漏,最终造成了使用者产生错误和偏差。对于不同类型的勘查工程的地质编录,很容易把勘测的特点和共同点弄错,不进行不同勘查方法间的标定对应,所得结果无法比较、对照。突出表现在钻探、电测井、地震、磁法等多种勘查方法的定量成果缺少众数的归一性,成为只能取舍不能兼容强化的定性依据。无疑会与未来全数值化自动勘测的接轨造成无法弥补的断续。就是对于煤田地质勘查中最常使用的钻探方法,在钻孔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可获得的漏测内容。

3简易水文观测与抽水试验

我们所研究简易水文观测和抽水试验不只是研究钻孔这点项目上。同时还要研究井、泉、库、塘等一切可能实施观测和试验的涉水围岩。因为简易水文观测和抽水试验都是通过对水位、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量观测,达到了解认识涉水围岩的水理性质,间接计算反映岩土层的含(透)水程度、渗透能力、水力联系、边界条件等。特别是全矿区的煤田质勘查钻孔中,都不进行初见水位判断、洗孔和稳定水位,更不进行含水层的单层稳定水位观测。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各地下水补、迳、排关系的评述就没有任何依据。其实,在不同的水文地质和现场条件下,在钻孔、井(探井、水井或矿井等)中开展注水试验、压水试验、连通试验等,同样能够实现了解认知岩土层水理性质的目的。而且同样应该是包括着针对于水位、水量和水质3个方面的观测或测试。

4钻孔测井解释

对于本课题钻探方法在煤田地质勘查时候大量应用,这就涉及到所使用的钻孔有时候会产生遗漏,这方面的内容并不少见。现只针对钻孔测井施测和解释成果的不够齐备进行分析阐述。在我区每天勘测工作中,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细化工作。我们所采用的探测仪器在煤层钻孔中所城乡不清晰,然而,对含水层划分、研判效果很好的流量测井技术,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矿区的煤田地质勘查钻孔中都没有试验过;多方位成像技术还没有全面使用。我区受到先进仪器的限制,对于岩层、断层、含水层的解释与划分,到不到最高要求。特别是同为物探方法,地面电法、地面磁法、地震与钻孔测井的相关分析不能够相互对应,所采用科学手段不一样,勘测工作中出现对物性差异漏测的原因。

5样品测试与成果分析

在我们所进行勘测工作中,我们所需要准备的工作包括煤样、岩样、土样、气样和水样。对采集的样本内容利用现有的物理、化学和力学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本项目所要研究的煤层,要分析可采煤层同时也要对不可采煤层和煤层露头点进行多方位的勘测。我们做的勘测要有重点,对不同的煤层要进行取舍,对不同的煤层进行相关比较与研究。更要对煤层和夹矸进行力学性质的测试。还应该与物探成果,特别是钻孔测井与地震成果进行数据比对,构成剖面层位对应和平面分布连续的空间数据模型。由于采样不及时将造成所采验样品硬质岩、不易风化岩居多,物理力学成果的针对代表性不够。特别是对于露天勘查中的边坡稳定性预测评价极其不利,甚至误导。通过多种测试手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勘查阶段的评价,还应该为后期必定开展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环境保护、矿区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估背景比对和变化差异的基础数值库服务。

6结语

对我区煤田地质勘测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要认真进行对比与分析,要做到认真复查,检测和监管不到位,要检查出工作中数据的编造和错误数据的重复引用我们要认同新技术、新科技,我们要不断更新资深专业知识,保证新疆煤田地址勘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中的遗漏会给整个勘测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给随之开展的专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中系统引用地质勘查报告基础资料带来不少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新疆沙尔湖煤田部善县金水沙西勘探报告[R](内部资料),2008.

[2]新疆准南煤田昌吉市马刀沟井田勘探报告[R](内部资料),2008.

[3]盖春平,关克然新疆煤田水资源勘查合理配置[A〕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热能利用和热泵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 ], 2008.9.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与原则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按照“依法依规、属地管理,完善机制、合力应对,公开透明、回应关切,依靠科学、有效防治”的原则,根据文化和旅游系统工作职责,强化文化和旅游场馆及活动管理,切实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组长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局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公共文化组、艺术院团组、旅游行业组、文化市场组、文保行业组、投诉受理组,分工负责疫情应对处置相关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由孙伟强同志负责,负责病毒感染的疫情应对处置的统筹协调工作。

(一)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旅游信息中心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布置;审核重要文稿;做好会议筹备、记录整理等工作;负责与媒体沟通协调,做好新闻和宣传报道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公共文化组。由“三馆一中心”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环境整治和清洁、消毒通风;负责加强文化类公众聚集性活动管理,一律停止审批、举办大型公众聚集性文化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艺术院团组。由演艺公司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全县文化和旅游系统所属文艺院团暂停组织文艺演出活动,所属演出场馆、暂停承接文化文艺演出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旅游行业组。由旅游市场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指导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人流聚焦场所的环境整治和清洁消毒;督导全县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疫情期间一律关闭;负责督导全县旅行社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酒店+机票”旅游产品;负责督导万达长国际旅游度假区、鲁能国际旅游度假区景区疫情防控督导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文化市场组。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督导检查全县电影院、书店、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及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在疫情期间一律关闭;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文保行业组。由文物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督导全县各级文保单位,在疫情期间实行闭馆,暂停展览、演出、讲座等各项活动;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投诉受理组。由旅游市场管理科组成,同志负责。负责受理因疫情原因造成游客退团有关问题的咨询投诉。游客咨询退团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合同进行解释,应当尽力帮助旅行社和游客减少损失;完成工作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分级精准防控。

1.低风险地区。实施“外方输入”策略,加强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的跟踪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和服务。严格落实社区防控措施,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公众防病知识和防护技能普及工作。

2.中风险地区。实施“外方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在采取低风险地区各项措施的基础上,做好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相关人员、物资、场所等方面的准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和管理。以学校班级、楼房单元、工厂工作间、工作场所办公室等为最小单位,以病例发现、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为线索,合理确定防控管理的场所和人员,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可参照低风险地区采取防控措施。

3.高风险地区。实施“内防扩散、外方输出、严格管控”策略。在采取中风险地区各项措施基础上,停止聚集性活动,依法按程序审批后可实行区域交通管控。以县域为单位,全面排查发热患者,及时收治和管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发生社区传播或聚集性疫情的城市居民小区(农村自然村)的相关场所进行消毒,采取限制人员聚集、进出等管控措施。

动态开展分析研判,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在病例数保持稳定下降、疫情扩散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后,及时分地区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二)早发现

基层相关组织或用工单位对近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作为重点风险人群进行筛查,由专业机构采样检测。

对密切接触者做好健康监测,对于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及时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并采样检测。

(三)早报告

出现首例肺炎确诊病例、聚集性疫情,辖区疾控中心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

(四)早隔离

1.病例管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两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2.出院后管理。病例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建议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强出院病例随访和呼吸道标本样本检测,检测阳性者需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将相关信息报送中国疾控中心。

3.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应集中隔离14天,原则上两次连续标本核酸检测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五)早治疗

疑似病例及时运至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应当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准备工作,按照最新版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救治,做到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六)配合流调、追踪和管理

局机关、企事业单位配合县疾控机构于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配合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七)重点场所、机构、人群防控

最大限度减少公众聚集性活动,因地制宜落实车站、机场、码头、商场、公共卫生间等公众场所和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的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措施。

企业复工复产后,指导企业组织员工有序返岗,做好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防控工作,为员工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采取分区作业、分散就餐等方式,有效减少人员聚集。指导做好农民工的返岗健康教育和返岗复工前体温检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加强排查识别,阻断风险人员外出。

四、工作要求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4篇

一、启动条件

在经济开发区辖区内发生一例肺炎确诊病例,该病例的出现可能造成疾病的暴发流行、交通中断、停工停产、社会动乱等严重后果,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必须迅速启动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二、启动流程

通过对病例进行检测复核确诊结果阳性后,开发区疫情办立即上报市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三防办”),三防办再上报到市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针对此次疫情进行科学研判,按照研判结果决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程序,确保出现疫情后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做到指挥清晰,指令畅达,执行有力。

三、工作原则

(一)精准:

1、精准流调。发现确诊病例后,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精准全面掌握病例的居住史、旅行史、活动轨迹以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经济开发区配合市疫情防控相关单位第一时间对密切接触者、所在企业及周边开展重点防控工作,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查人、查物、查环境,应调尽调,应查尽查,不漏一条线索,不漏一个人员,尽快把待查人员找到、管住,最大限度挖掘潜在风险点。

2、精准管控。对于追踪排查出的人员,分类落实管理措施,确保科学到位、万无一失。

(二)快速:

1、快速检测。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原则,有序组织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后立即送检,实现对各种传播风险快速甄别,有效控制。

2、快速处置。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全面:

1、全面部署。第一时间组建调查专班,依托市卫健、公安、科工、通信、交通运输等部门信息资源,开展全面彻底调查和多维询证,确保专业的流调力量和专业的技术手段全力配合、并肩作战。

2、全面准备。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严峻性、艰巨性,聚焦防控能力提升,强化大规模核酸检测、监测预警、防控保障、重点领域管控四方面能力建设,全面做好各项“备战”工作。

(四)有序:

1、有序组织。按照“以疾控机构为主、其他相关部门和基层配合”原则,按照《市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预案》要求就检测前准备、现场布置、采集区、等候区等各项准备工作提前进行有序安排,确保从严、从实、从快做好现场全员检测工作。

2、有序检测。开发区包企网格员及各企业骨干人员到现场协助医务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咨询引导,迅速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在提前设置的采样点组织核酸检测人员有序排队,相互间隔一米距离,分时分段进行有序检测,确保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井然、平稳有序、保障有力。

四、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其职责

组长:

工作职责:统一领导全区疫情防控应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按程序决定重大事项。

(二)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开发区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管委会副主任高磊兼任,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企业管控组、疫情处置组、物资保障组、维稳组4个职能小组,确保各项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措施精准落实到位。

1、企业管控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网格长、网格员

工作职责:对辖区企业进行全面搜索、排查、筛查,加大管控力度,对病例所在企业进行封闭式管理,并在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对病例所在企业及公共区域开展全方位预防性日常消毒,并认真做好其他阶段性重点工作。

2、疫情处置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网格长、网格员

工作职责:统筹指挥全区范围内的流调、检测、消杀、隔离、救治等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

3、综合协调与物资保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网格长、网格员

工作职责:加强与市疾控部门沟通联系,统筹做好核酸检测准备工作。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底线思维,保障重要医疗物资的有效供应,同时做好病例所在封闭企业的食品配送、垃圾清运等后勤保障工作。

5、维稳组

组长:

成员:各网格员

工作职责:协调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影响稳定的重点问题和准确掌握情报信息,协调组织制定和完善群众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妥善处置。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工作落实。各网格根据疫情防控部署,加强对各自分包企业的疫情防控督查与指导,要求各企业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分工,明确任务和标准要求,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

2、完善协调配合机制。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涉及排查筛查、诊断救治、物资调配、信息、宣传管控、交通运输等多个环节和部门,各职能组要统筹力量,加强与市疫情防控部门沟通,凝聚抓好防控的强大合力。病例所在企业作为全员核酸筛查工作的重要组织单位,要按照方案部署,结合职责,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人员组织到位、场地准备到位、宣传发动到位。

3、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各网格要做好政策宣传,让企业员工知晓筛查工作安排和要求,引导其有序检测。要牢牢把握宣传主线,加强舆情研判和引导,及时甄别虚假信息,做到正面宣传,广泛弘扬正能量。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5篇

一、明确工作目标,坚持常抓不懈

2012年,我县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策略和各项要求、按照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的通知》(东卫疾控字〔2012〕3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严控暴发疫情,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发病率和重症病例,尽力杜绝死亡病例的发生。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疫情形势,积极争取在辖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要认真总结分析本乡镇(街道)手足口病流行特点,精心安排,提前部署。要建立手足口病防控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和机动队伍,健全相应制度。要建立手足口病监督检查制度,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定期组织开展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二、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县疾控中心要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与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要按照卫生部印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要求,做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病原学检测,特别是聚集性病例及重症、死亡病例的病原学检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病原分布情况,尽可能准确分析研判疫情趋势,为科学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各定点医院要认真完成辖区每月5例普通病例标本的采集工作(县医院50例、市二院20例、中医院10例)。县疾控中心指导、协助各医疗单位完成所有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和每季度1起聚集性病例的病原检测和处置工作,各定点医院作为采样单位要认真采集患者发病后3天内的咽拭子标本和10%的急性期血清标本,认真填写病例标本送检登记表,采样后及时通知县疾控中心,由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和送样工作,录入数据库并及时上报,采样单位力争将采集样品病原检测阳性率达到80%以上。

三、及早发现聚集性病例,规范处置暴发疫情

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近几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点。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早、快、严、实”(早期发现和报告,快速处置和结案,严格处置每一个环节,措施落到实处)的指导原则,规范处置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手足口病监测方案(试行)》和《省手足口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规定,明确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定义,及时准确的判定相关事件的发生,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评定标准》,达到相应级别时,及时通过卫生应急系统进行网络报告。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一旦确认,要立即响应,制定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方案,做好人员、物资、技术保障,按时完成病人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消毒和病例的主动搜索等工作,确保疫情处置规范有效。

四、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努力降低病死率

各定点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的要求,着力提高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及时将重症病例转诊到市级定点医院,提高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率。切实加强医务人员(重点是农村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积极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共同对重点病例进行个案分析,找出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减少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进一步落实重点场所防控措施,严防疫情蔓延

各乡镇(街道)卫生院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尤其是流动儿童较多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手足口病防控业务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小学、托幼机构落实晨检制度,指导其做好缺勤登记、报告、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必要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停课、停托措施。各级疾控机构要会同妇幼保健机构,充分利用三级妇幼保健管理网络,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做好辖区内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各级各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做好门诊、急诊、手足口病病区、儿科、新生儿病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区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六、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创造良好卫生环境

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联动和协调作用,将开展整洁行动与手足口病防治紧密结合。要把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地区,依靠政府,动员基层行政组织,深入开展以“清扫死角、清除垃圾、管理粪便、整治污水”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七、加强健康宣传,做好风险沟通工作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6篇

一、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充分发挥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作用,加强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排查,继续落实日排查报告制度。加强消毒灭源,积极指导养殖场(户)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改造升级。助力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对养殖场(户)生猪复养技术指导,做好复养前养殖场(户)综合评估,积极开展实验室检测。组织开展对养殖场(户)的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培训,宣传推介成功防控经验、复养关键技术、恢复发展的好做法。严格疫情报告与核查,防止瞒报漏报,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科学开展疫情处置,做好善后工作。

(二)做好其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一是科学制订动物疫病免疫实施方案,继续推行“散养户春秋季集中免疫与日常补免相结合,规模养殖场按程序实施免疫”的防疫机制,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防疫消毒面积100%。二是加强免疫技术培训。在春、秋季集中免疫前,各村要及时组织防疫人员及养殖场驻场免疫人员进行免疫操作技术培训,确保免疫操作规范;同时严格按规定运输、贮藏和使用疫苗,建立免疫档案,确保疫苗有效使用率80%以上。三是强化督导和免疫抗体监测。镇农牧站对强制免疫等防控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梳理反馈,提出解决方案,积极配合处理,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病毒肺炎疫情处置工作的各项部署,积极进行宣传,做好畜牧兽医人员及畜禽养殖场人员自身防护和畜禽生产生活环境消毒,切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督促养殖场(点)常态化推进员工疫情防控、环境消毒、防控知识宣传、防控物资准备等方面工作,确保畜禽养殖场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四)加强布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一是做好布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以村为单位,推进布病、结核病“两病”净化场、净化区建设。做好布病净化方案,重点做好羊场布病监测,监测面要达100%,布病阳性畜依法严格实施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阳性场监管,逐步达到净化标准;做好犬只模底调查和狂大病免疫工作,进一步加大犬只免疫抗体监测力度,及时开展免疫效果评价。二是分类指导开展猪1型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猪丹毒、牛出败、羊痘等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

(五)抓好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调工作。科学制定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合理调整定点监测点,进一步优化监测区域布局。严格按照“五结合”原则,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免疫的定点监测、日常监测、集中监测,继续加大监测采样的数量,确保场点选择的科学性,提高监测抽样的代表性,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持续开展非洲猪瘟和人畜共患病等病种的专项监测和紧急监测。定期召开疫情分析评估会议,加强监测流调结果的分析、应用,促进乡(镇)间信息共享,科学研判主要动物疫病流行态势,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为防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收集、及时规范报送监测流调信息,着力开展追踪调查工作。

(六)强化疫情报告与核查。严格规范疫情报告。进一步健镇、村、组三级疫情报告网络,确保疫情早发现,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严格核查疫情,对收到的疫情举报线索,要及时核查,做到件件有记录、有枝查、有反馈、有建档。果断处置疫情。一旦发现提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同时做好善后工作。

二、着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一要完善机构队伍,夯实体系基础。做好村级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业务操作技能培水平,着重优化村级防疫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保障村级防疫人员的待遇,保证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二要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良性运转。加强对基层兽医业务工作指导,建立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基层防疫队伍,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调动和激发基层人员投身于动物防疫事业的积极性。

(二)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快实验室考核达标建设,规范执行兽医实验室质量

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全力确保实验室规范有序运行和无生物安全事故发生。适时开展检测技术和生物安全培训,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升检测效率。

(三)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确保突发疫情时,能及时、统一、合理调配、正常使用。加强应急值守,充实应急队伍人员,确保发生疫情时能迅速反应,有效应对,积极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动物疫情的处置能力。严格疫情报告程序,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范报告疫情。一旦出现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规范处置。

(四)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邀请专家、教授等以课堂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层层开展免疫、诊断、采样、检测等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基层防疫人员业务技能。镇主要对村、养殖场兽医等防疫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个基层防疫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培训。

三、其它重点工作

(一)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和净化。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开展非洲猪盘区域净化工作,大力鼓励创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村建设。以种畜禽场和大型养猪场为重点,优先净化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推进规模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

(二)推进“先打后补”。各村要积极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自主采购、财政直补。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7篇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我们面对的现状是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监管力度还不够强、覆盖范围还不够广,行政效能还不够高。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急需依靠科学化、集成化的思维,以及法制化和市场化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无疑成为推动环保管理模式变革、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环保信息化起步较早,但起点低、信息分散、系统内外数据缺乏有效共享、流程缺乏协同、信息碎片化严重。在国家层面近期密集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施计划》、《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文件[2],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流程为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环保系统各管理部门之间通过数据共享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环保信息化向物联化、智慧化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3-4],“环保物联网”将成为推动环保监管变革的中坚力量。

2、研究背景

2014年3月3日,重庆市环保系统开展了“四清四治”专项行动,其内容为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例,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期间共清理了污染源两千多家,建立各类问题台账一千多条,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治要求,督促责任单位制定“一源一案”治理方案,基本实现了摸清底数、理清老账的工作目标。如何巩固“四清四治”的成果,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让已建立的基础台账“活”起来是专项行动后面临的难题。经过缜密的调研和研讨,市局提出了“环保物联网”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建设正是基于“四清四治”专项行动成果,通过在系统中固化工作流程,规定环保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工作内容对监管对象进行管理,并且实时动态更新系统中的数据。

2.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英文名是“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2.2环保物联网的定义

环保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5]。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红外探测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生态等信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推动环境信息资源高效、准确的传递;通过构建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和统一的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测、监督执法及管理决策等环保业务的全程智能,从而达到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2.3建设环保物联网的必要性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环保工作如何占领信息化高地,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并逐步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事后监管转变到事前预警,成为目前环保领域最前沿的课题[6]。同时,污染源流动性大、监管人员不足一直困扰着环境监管和整治,所以重庆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全市一体化的环保监管物联网,物联网建成以后,各企业的整治监管点都将安装上物联网芯片。这样,建设项目审批、风险源评估排查和整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排污情况等信息都将通过芯片传送到“云端”的信息库进行存储和共享,实现环境监管的全覆盖,消除监管盲点,提升环保监管和治理能力。

3、重庆市璧山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的构建

为继续深化和灵活运用“四清四治”的成果,重庆市环保局提出了在全市建设环保物联网,并将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作为试点,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理论及框架进行深入探索和研判。

3.1管理模式的改变

信息化助推环保,不仅是助推相关的环保业务,更是要求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往,环境监察极大地依赖人力,需要工作人员去现场监察,去现场掌握排污,但执法人员往往苦于没有确切的证据,而无法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各要素的实时管控,并且可以实时传输,如有违法行为,可以立即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这极大地改变了以前靠“人眼”执法、以平台和系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仅如此,以往企业排污、工作岗位内容等详细情况主要靠“传帮带”(即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递,因为这些信息都是被个人所掌握。这就面临着如果出现轮岗、换岗等情况,工作可能会面临生疏甚至“瘫痪”,而信息化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无论人员如何轮换岗,只要依靠相关业务系统,很快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连贯性。

3.2构建“一网一端一中心”

“一网”:广义指互联网,连接了“一端”和“一中心”,同时汇聚了海量污染源实时状态信息,准确掌握污染源动态变化,为环境管理变革提供大数据分析。“一端”:指移动监管手机终端,它既是环保管理感知的触角、又是执行指令的“规程”。通过移动监管终端,执法人员可以及时处理环保指挥调度中心通过环保物联网派发的任务,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投诉、企业巡查等环境问题。除了处理任务之外,执法人员还可以随时在移动监管APP(环保通)上查询一企一档、环境质量、历史文档、环保知识库等等,所有信息及时动态更新。“一中心”:建立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中心,此中心把各种渠道发现的环保问题汇聚到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分析和研判,并通过环保物联网平台进行调度处理,保证平台常态运转,是整个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日常主要工作:(1)统一协调环保局及相关部门,对环境投诉、日常巡查、监控预警、专项行动、生态创建等工作进行派发、催办和督办,保障环保监管业务的有效运行及管理。(2)对工作过程中的流程、业务规则、问题及解决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形成制度和规范,促进业务持续改进。(3)对纳入环保物联网运行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每日任务完成情况、效率、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4)每周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工作通报经审核后。

3.3环保物联网的组成

3.3.1环保物联网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物联感知设施是指各种传感器及监测监控系统,感知设施中的视频监控类似人的眼睛,水、气、声在线监测类似人的鼻子和耳朵。环保物联网通过这些感知设施对环境进行实时的感知,就能自动地、不间断地获取环境和污染源的数据[7]。将这些数据汇聚到环保物联网系统就能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

3.3.2环保物联网的探头

环保物联网的探头主要包括电子标签、视频监控、工况监控、在线监测等。所谓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俗称,简单的说就是带有线圈的电子芯片,它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在环保物联网中使用的是NFC技术,是RFID技术的一种扩展,我们通常使用的交通卡、门禁都是应用的这项技术。电子标签可以为监管企业的排污口、治理设施建立唯一“身份证”,搭建统一数据库,为环境监管精细化打下基础。监控监测设备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实时监测把控,在问题初显时及时预警,减轻人工监测比对的压力,解决人工采样监测不具备时效性和连续性的难题。

3.3.3环保物联网的系统组成

环保物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包含一系列的系统用于支撑环保管理各项业务。重庆市璧山区环保局试点项目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环境监管的问题,所以目前已经实现了最重要的指挥调度系统和环保通。指挥调度系统是环保物联网的中枢大脑,即“一中心”,用于环保监管工作的指挥调度,是整个环保物联网正常运行的后台保障;环保通,即“一端”,主要用于现场人员在监管单位现场记录检查情况、取证,是环保物联网的监管终端。两个系统相互协同配合,大大提高了环保监管的效率。目前环境管理应用了大量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的信息孤岛。环保物联网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业务流程,建设基础支撑组件以支持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已经在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逐步通过数据接口的方式与环保物联网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功能的集成与完善。近期在原来调研的基础上已逐步完成了微信公众互动系统、企业门户系统、排污许可管理系统、审批系统、污染源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环保决策支持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试运行。

3.4构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

根据目前璧山区环保局开展的物联网建设情况及后期的拓展开发,结合实际环保工作中的系统应用绘制出环保物联网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4、环保物联网在日常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4.1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

以智能感知问题来源为例,当某企业在线监测超标时,环保物联网会自动产生一条报警。此时系统会自动将该条问题分派给相应执法人员,同时按照环保管理要求预置处理期限、任务内容等信息,再由指挥调度中心的调度人员派发到移动监管手机终端。执法人员手持终端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该监测值超标问题,处理完之后通过APP(环保通)将结论建议及照片等信息上传回调度平台。环保物联网指挥调度平台汇聚所有信息后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评估,做到奖惩有据、业务协同。

4.2在建设项目审批中的应用

随着环保物联网不断的深入各个环节,对环保各业务科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将互联网+的思想融合进日常的业务工作中,成为今后的建设重点。新审批系统的研发全面提升了辖区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的精度,以项目编号串联建设项目全过程,提供GIS大数据空间分析、重大项目跟踪、移动审批、查询统计等功能。同时,通过新建的门户系统企业可以直接进行项目申报,并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申报的过程信息和进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4.3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业务流程繁琐、仪器设备众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将信息化的手段利用到繁杂的日常业务工作中,提高监测的办事效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监测站深入的业务调研,目前建立起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1)利用电子标签对仪器设备进行身份认证,跟踪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检修和校验提醒。(2)利用二维码对样品进行管理,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样品和任务信息,为任务处理提供便利,提高了从采样、送样、领样、化样全流程的工作效率。(3)通过原始记录电子化的方式,将人工监测数据结构化,结合感知设施自动监测数据,构建监测大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污染源排放行为分析和环境质量分析提供依据和支撑。

5、结论与展望

环保物联网在璧山区环保局试点以来,将互联网+技术完全的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从以前的事后处理改变为现在的事前预警,从以前的纸质化工作流程转变到现在的电子化进流程,大大的提高了环保局的办事效率,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推崇,还得到了企业和其它第三方的认可和支持。为使环保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从环保业务整个流程出发,提出今后物联网建设的几点建议:(1)实现测管协同。环境监察支队队员在现场处置任务时,进行采样,将样品送到环境监测站,监测站通过二维码扫描收样,获取样品的相关信息并对样品进行管理。项目分析完成后,通过系统消息提醒支队队员,支队队员及时获取监测报告。其次,监管平台获取的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对污染源企业及外环境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了解企业的排放规律,提供环境监管的效率与能力。(2)打通正向审批与逆向监管。通过开发新系统的监督管理功能,将许可证超期、试生产超期、久试不验、环评超5年、未建先批问题推送到物联网调度平台,打通正向审批到逆向监管的业务闭环。

作者:段然 谢春 王程 彭雪 单位:重庆市璧山区环境监测站 重庆扬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市璧山区环境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高峰.环保物联网在辽河流域水环境监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36,344.

[2]蒙海涛,张骥,易晓娟,薛娇娆.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10-12,86.

[3]刘旭东."智慧环保"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22-123.

[4]张树礼,郝军,张巍.环保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2,(4):24-27.

[5]郭慧鹏.如何破解环保物联网应用难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2,(2):22-24.

[6]罗庆俊.从“数字环保”迈向“智能环保”--重庆环保物联网的“123工程”[J].智慧城市,2012,(1):28-29.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8篇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完善应急体系,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传染病防治法》对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各单位要继续组织本单位医护人员,按照法律的有关要求,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工作,重点做好疫情报告、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业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检查指导,并联合卫生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将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各有关单位。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制度,尽早识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卫生应急准备及现场处理。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并组织培训和演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做到“人员、技术、物资”三到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疫情监测前哨作用。

二、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疫情预警、预测、控制能力

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要继续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直报单位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加强疫情预警、预测工作,切实发挥疫情报告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各类责任报告单位的疫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在人员、设备、经费、待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选择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疫情管理人员队伍,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落实加班换休、上网补助等劳务待遇,稳定疫情队伍。各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岗位如有人员变动,应提前写出人员调整申请报区疾控中心备案,以便区疾控中心及时掌握疫情人员调整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保证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使疫情报告和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二级以上医院要保证至少两人专职从事疫情管理工作,镇卫生院、厂企、民营医院要配备一人专职、一人兼职的疫情工作人员,且工作要相对稳定,并要专门配备疫情上网设备。

做好疫情报告审核,加强疫情通报工作。国家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单位要在规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传染病报告及时性、准确性和填报质量的分析,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反馈疫情信息,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并定期通报。做好对疫情信息的预警、预测工作,对重要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追踪调查和处理。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疫情报告工作,并将督导、考核结果及时报告区卫计局,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按照有关要求定期组织疫情漏报调查,及时发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和指导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对辖区内的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发现异常报告(疫情报告突然增多或减少、传染病的暴发等)要及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按规定逐级上报。为及时分析研判疫情,确保疫情报告质量,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区疾控中心继续实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例会制度(每月16日)。

三、加强疫情监测,落实人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各项防控措施

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2016年要继续加强SARS,人感染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季节性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及时调整相关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疫情处理小组等。制定疫情处置工作流程,明确人员分工。做好控制各类传染病暴发的技术、物资储备;继续加强辖区内公共卫生监测点的指导,完善监测网络报告工作;加强培训,提高业务人员诊断、处置及控制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1、各级医院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的要求,继续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及时做好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排查和处理工作。对发现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和核实,同时电话上报区疾控中心。对病人多批次采集呼吸道标本(重点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双份血标本(血清和血块),送市疾控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区疾控中心及时将调查处置情况上报区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同时要加强对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发现人感染H5N1、H7N9、H5N6以及其它型别的禽流感确诊病例的地区,要立即开展流感样病例、环境和禽类标本的应急监测工作。要高度重视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监测工作,完善与有关部门的联防联控,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意识和报告意识,发现曾前往中东国家或近期有疫情发生的国家的发热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详细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要加强对朝觐归国人员的健康监测,及时发现或处置疑似病例。全区每年至少报告1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处理率、网络直报率、个案调查率、标本采集率、标本检测率均达到100%。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建设与管理,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要加强大众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抓好组织、人员、物资的落实,定期组织人禽流感、非典防治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出现疫情,立即通报相关部门进行联防联控。

2、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禽流感病原学监测:严格按照中疾控印发的《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学和环境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方案(2011年版)》的要求,开展职业暴露人群血清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工作。今年继续由大桥镇和桑梓店镇卫生院承担监测任务,大桥卫生院完成15份职业暴露人群血清采集及单月份15份环境标本的采集任务;桑梓店镇卫生院要完成双月份15份环境标本的采集任务,采集标本的同时要进行问卷调查及标本登记,并正确存储,及时上送区疾控中心。

3、猩红热疫情处置:各单位应密切关注猩红热疫情动态,区疾控中心如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填写个案调查表及密切接触者调查登记表,对发病3天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应先进行初步分离培养,疑似菌株上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复核鉴定。对每起聚集或暴发疫情,发病3天内的病例全部采集标本,密切接触者采集10份标本。疫情处置结束后,写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规范的疫情要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1)聚集性疫情:同一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5例及以上,或同一班级内发生3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暴发疫情:同一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1周内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四、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腹泻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建立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完善有关预案和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及各项技术措施,建立健全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按时成立霍乱防治机动队。2016年5月1日前,区疾控中心、市立四院、省交通医院、山大二院按要求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各机动队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要做到物资装备齐全、整洁、实用、有效和便于携带,组织现场疫情处理演练,增强实战能力。为便于霍乱流行时隔离治疗病例,指定市立四院感染性疾病科作为我区临时收治病例点。各单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中心,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霍乱的水型和食物型暴发。

(二)切实加强腹泻病门诊管理和督导

1、腹泻病门诊设置要求: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创建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区县级医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乡镇级医院设专桌,要求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

2、腹泻病门诊工作要求: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省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规程》、《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省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和《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对就诊的腹泻病病例,逐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例登记簿”。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联系方式等。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推广口服补液疗法,改善腹泻病例处理。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

3、加强对腹泻病门诊的检查指导:区疾控中心对驻区医疗机构腹泻病防治工作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指导,腹泻病门诊开诊前、后要进行专项检查。同时接受市疾控中心检查、督导。

(三)严格疫情报告和管理,科学规范进行疫情调查处理

1、霍乱:把及时发现病例、早期识别暴发、规范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作为工作重点。发现霍乱疫情,要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的具体要求迅速进行调查处理,及时收集、分析、汇总和上报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

2、伤寒与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区疾控中心对发生的伤寒与副伤寒疫情要及时调查,规范进行疫源地处理。流调及疫源地处理应于接到报告3日内进行,并于次年3月份之前进行疫源地二次处理。要密切关注细菌性痢疾疫情动态,严格按照《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规范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区疾控中心对首末例菌痢病例、重症死亡病例和聚集性病例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及时上报。

3、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制定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的要求,做好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制工作。区疾控中心应积极开展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接种推广工作,按时收集、汇总上报接种信息,每月5日前上报。

4、O157∶H7大肠杆菌感染:发现O157∶H7感染的可疑病例(如血便、血性腹泻的病例)要登记报告,并及时采样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O157∶H7感染按乙类传染病的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发现疫情,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四)认真开展霍乱疫源检索工作

区疾控中心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疫源检索工作,尤其是各级医疗机构门诊腹泻病例的检索。

1、腹泻病门诊就诊病例检索:腹泻病门诊是发现霍乱病例的前哨,要重点抓好腹泻病例监测,特别是霍乱弧菌(O1群、O139群)的检索,所有腹泻病门诊均应具备霍乱O1群和O139群快检条件,做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对就诊的可疑病例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对快检阳性标本,立即增菌和培养,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迅速送至区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复核;无培养条件的单位(乡镇医院)可先进行快检,快检阳性的将标本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培养后立即送辖区疾控中心检测。要求每单位全年腹泻病病例快诊率达60%以上,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达10%以上,推广使用口服补液盐。执行全省首例霍乱病例处理制度,一旦出现首例疫情或暴发疫情,迅速核实诊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继发、蔓延。实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2、资料上报:大学第二医院、市立四院和省交通医院应于4月27日前将本单位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名单上报至区疾控中心。5月1日至10月31日开诊期间,各医疗机构应做好肠道门诊旬报表,每月28日将上、中、下旬报表报至公共邮箱(),并于5月5日前上报开诊情况总结,11月5日前上报肠道门诊全年工作总结。区疾控中心每周一12点前将上周霍乱疫情周报告(电子版)发至市疾控中心()。每月5日前做好肠道门诊月报表及霍乱疫源检索报表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五)部分肠道致病菌监测工作

区级及以上医疗单位要加强腹泻病门诊细菌病原监测,提高腹泻病例标本采集的数量和质量,微生物实验室除对腹泻病例标本继续做好痢疾菌株的培养外,还要同时开展伤寒与副伤寒及其它沙门氏菌、O157∶H7及其它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弧菌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还可进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病原菌的检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至少分离5株肠道致病菌,并完整填写全市统一的菌株送检信息表,连同分离的疑似菌株,及时上送辖区疾控中心进行初步鉴定,后报送市疾控中心做进一步鉴定。

(六)菌株管理

菌株保存、运送和管理应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区疾控中心应设立菌株登记本,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和销毁)。霍乱、布病、炭疽等菌株必须逐级送省疾控中心。

(七)手足口病防制工作

按照“抓早、抓主动”的防控策略,早部署、早行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在技术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方案的各项措施,规范开展手足口病流行规律、病原学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工作,加强技术培训、疫情处理、健康教育和督导检查,提高手足口病防控效果。

1、加强疫情监测分析、研判和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诊断标准,及时、规范、准确地报告疫情,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诊断重症死亡病例时,除进行网络直报外,要立即向区疾控中心电话报告,同时做好病例标本的采集,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调查处理。医疗机构手足口病病例网络直报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和疫情订正及时率达100%。托幼机构、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区疾控中心报告。区疾控中心要建立疫情分析、预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适时科学研判辖区的疫情形势,及时向区卫计局提供准确信息,提出防控措施。同时将疫情动态、病原学检测结果反馈给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等,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控工作。

2、规范开展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区疾控中心要及时、规范开展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规范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将个案调查资料分别录入数据库(普通病例数据库、重症病例数据库、死亡病例数据库、暴发疫情数据库),撰写调查报告。重症(含外地病例)、死亡病例疫情调查处置(包括个案调查、标本采集)率应达到100%。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的要求,发生聚集性疫情,区疾控中心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每起暴发疫情均要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率应达到100%,所有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均需撰写调查处置报告。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区卫计局及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按时上报手足口病病例数据库、《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发病情况统计表》和《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信息调度表》,邮箱:。

3、积极开展病原学监测。继续做好每月至少5例普通首诊病例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工作。为了增加病原标本在时空分布上的均衡性、代表性,标本采集应避免在个别月份突击采集、采集地点较为固定的现象。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流调和采样。每季度至少开展一起聚集性疫情全面调查及采样工作,要求对所有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采样,调查报告要及时上报。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标本应在病例发病后尽早采集,做到当月发病,当月采集,当月送检(具体要求见《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济天疾控〔2016〕3号)。此外,根据市疾控中心要求,每年应采集2例手足口病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逐级送检(10月份以前完成)。所有采样的病例均要进行个案调查,送样同时要附个案流调表,个案调查资料要及时录入数据库,每月上报。

4、强化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防制技术水平。要强化开展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等防控技术人员的培训;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幼托机构、小学的教师和校医的全员培训。特别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一线岗位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的能力。

5、普及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和能力。健康教育是手足口病防控的基础,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明白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引导广大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6、加强督导检查,做好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加强对托幼机构、小学、高发地区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的督导和检查,指导托幼机构和学校坚持晨午检制度、缺勤缺课登记制度,落实消毒措施;督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婴幼儿家长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制度、手足口病转诊治疗登记制度。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建立辖区内0至7岁儿童登记簿、手足口病患儿随访登记簿、宣传单发放登记或记录,指导0至7岁儿童家庭落实粪便消毒措施,指导家长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立即带患儿去二级及以上医院、症状较重者去定点医院就诊,防止延误救治时机。督导、检查和指导要有通知、文书或记录,做好文书资料的档案保存。

五、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强化艾滋病防治措施

2016年,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以国家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五项常规“任务”(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检测、随访管理、治疗关怀),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努力向“零艾滋”迈进。

(一)加大全民宣传及教育工作

1、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知识“五进”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重点场所),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普遍提高全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

2、广泛开展农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按照《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农民工输出地、工作场所及返乡后等环节的宣传工作。继续深入建筑行业开展艾滋病防控宣传活动,提高建筑工人艾滋病防治意识。

3、不断加大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对青年学生防艾知识的警示性教育,继续在大、中学增加健康教育课程,预防性病、艾滋病。

4、大力开展社区居民,特别是妇女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根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防治项目要求,妇联等机构要开展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大桥、桑梓店两镇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

5、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在组织好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同时,制作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资料和宣传品,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二)着力推进重点人群行为干预

加强对男性同性人群和暗娼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工商、文化、公安等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的优势,使各部门间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干预工作。借助社会组织,建立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外展服务、同伴教育等活动,切实提高高危人群的干预覆盖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鼓励宾馆、饭店、招待所等服务场所的经营者,采取适宜方式,保证顾客自主选用安全套,切断经不良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三)全面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治各项措施

1、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继续做好暗娼、肾透析人群的部级艾滋病、梅毒和丙肝哨点的监测工作。区疾控中心、济军总院要根据统一方案要求定期运转,完成监测工作,动态掌握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性病患病率和危险行为发生情况,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完成监测工作,上报信息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逻辑错误,监测血清要保存一年,以充分发挥监测作用,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各单位要继续做好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每月5日前上报HIV检测份数,确保网络直报及时、规范,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同时,区疾控中心要加大审核力度,避免重报、误报和漏报。各医疗单位要准确完整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确保联系电话、姓名及身份证号准确无误。《艾滋病相关信息附卡》中确保户籍地址详细,接触史、感染途径及样本来源等信息完整准确,并妥善保存报告卡(至少3年),区疾控中心每月下载历史卡片并做好数据备份。定期对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艾滋病流行动态,为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要做好数据质量评估,定期分析数据,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处理。

3、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提高随访质量,完成国家考核指标。继续做好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对新发现和既往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每年至少检测1次,检测率不低于90%,对新报告和既往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进行结核问卷调查并对结核筛查胸片进行留存,筛查率不低于90%。

4、要继续发挥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作为整个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入点的作用,全面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高我区基层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利用率。区疾控中心将逐步引导咨询者就近接受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服务,以提高各基层咨询门诊的质量和利用率。山大二院、市立四院要完成每年200人的咨询检测任务。区疾控中心要加强对我区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工作督导和管理,保障其工作有效运转,确保全年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工作有效率达100%。

5、依托婚检、孕检,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从2015年开始,艾滋病初筛纳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婚前检查项目,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亦正式在我区实施,该举措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早管理、早控制,提高艾滋病筛查率,遏制艾滋病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6、完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管理,健全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及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医学和心理上的帮助,掌握他们的身体状况和CD4水平,使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及时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使其得到有效治疗,规范填写转诊证明材料,同时开展单阳家庭的抗病毒治疗,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五)全力做好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

2014年6月,国家卫计委确定我区为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城市示范区,工作周期为5年(2014年-2018年),我区积极申报的《职业中专艾滋病宣传干预项目》获批,今年即进入项目运转阶段,区疾控中心要严格按照项目方案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做好项目工作,以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六、贯彻《结核病防治规划》,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

结核病防治要按照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以及《2015年中央补助省结核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综合医院肺结核病人的登记、报告和转诊制度,规范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2016年免费实际检查数不低于任务数的90%;实际发现和免费治疗数不低于计划的90%;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90%以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病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达100%的水平。

七、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全面落实以“防鼠灭鼠、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管理,进一步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按照《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2013年版)》要求,加强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监测的同时完成30份(上下半年各15份)鼠肺标本采集任务,并及时收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评价防治措施效果。严格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报告,对新发病人要在72小时内完成首次流行病学调查,完整个案调查率要求达到100%,要做好《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录入、审核和每月报送,新发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认真做好疫点和暴发点的处理工作,处理率要达到100%,做好鼠情监测及鼠肺上送任务(上下半年各送15份),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

布病防治:继续做好我区牛、羊养殖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做好既往疫点(2013年以来)高危人群血清学监测工作。每个新发疫点高危人群监测数不得少于30人。布病病例的个案调查率要达到100%,加强与畜牧部门的沟通,落实以“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狂犬病防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落实以“动物和暴露人群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做好疫情处理、暴露人群规范化处置和狂犬病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工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各单位要按照《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工作方案(2015版)》要求,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可疑病例要及时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逐级上送,以筛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如确诊应按照报告规范填写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报告。

登革热防治: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的通知》(中疾控传防发〔2014〕360号),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各单位医务人员一旦发现疑似、临床或实验室诊断病例,应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采集急性期(发病5天内)和恢复期血标本各5ml或脑脊液上送。区疾控中心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初步个案调查。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相关技术方案修订版(中疾控应急发〔2014〕453号)和省卫计委技术方案要求,做好埃博拉出血热(归国)人员的追踪、健康监测与管理工作,做好病例密接者的判定、隔离观察和管理工作,一旦发现留观病例立即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运转,并进行网络报告,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寨卡病毒病防治:按照国家疾控中心下发的《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要求,认真做好寨卡病毒病的监测工作,发现病例及时规范报告,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和蚊媒监测工作。

八、强化措施,落实地方病防治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省碘盐监测方案》,加强对我区碘盐监测工作,完成户盐及非碘盐用户尿样采集碘含量监测任务;认真组织好“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宣传活动,继续落实好中小学生碘缺乏病防治常识“一堂课”。

九、多措并举,落实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积极开展疟疾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疟防管理和“三热”病人(临床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血检,密切关注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口和自疟区返回的居民和出国劳务人员。二级以上医院(山大二院、交通医院、市立四院、黄河医院、重汽医院、医科院附属医院、医院)、两镇卫生院分别完成100份、50份的血检任务,染色合格率达90%以上,并于每月2日之前上报上月疟疾血检工作月报表(邮箱:;传真电话)。如发现阳性病人,检验科一定做好血片(涂制5张标准血片,上送4张,自留1张)、血膜(2份2-3滴直径为1cm的滤纸血膜)、5ml抗凝全血(EDTA抗凝、-70℃冷冻)的保存与上送。并于每月月底,上送本单位当月血检数10%的血片(附名单)到区疾控中心检验科进行复检。2016年,继续严防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与流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4.26疟疾宣传日宣传工作。

十、加强隔离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知识宣传,提高病媒传染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各医疗单位要认真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做好自身监测与管理,充分发挥感控办、护理部的职能,做到有制度、有组织、有药械,自测自查有记录并真实、准确、详细,确保消毒卫生质量动态稳定,有效地防止院内感染发生。各医疗单位使用的消毒产品要专人负责,健全采购档案,记录准确清楚,消毒产品法定标志合法(批准文号、厂名、批号、消毒方法、消毒日期和有效期),证件齐全。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垃圾要分类收集,按有关要求集中处理。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9篇

特别是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传染病,社会关注度高,传播快、危害大,防治不当极易引起暴发流行,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从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全面做好春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春季是流感、手足口病、流感、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流脑等传染病的流行季节。把春季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靠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督导检查,切实做到保障有力,反应及时,出动迅速,处置得当,效果明显,严防聚集性疫情和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二、落实预防措施。严防暴发疫情

一)强化疫情监测分析。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前移监测关口。切实加强流感、手足口病、流感样病例、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监测,组织专家进行研判,及时制定防控措施,认真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流感、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各级医疗机构要对发现的流感、麻疹疑似病例及时采样,并由疾控中心送市疾控中心检测,同时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的订正工作。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密切关注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动态,一旦发生聚集性传染病疫情或重症病例,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疫情处置等工作;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疫情报告渠道和程序,及时报告疫情,及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疾控中心要加强疫情分析、预测和预警,建立定期疫情分析制度,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广泛开展防病宣传县健康教育所、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渠道。切实增强群众防病能力和及时就诊意识,指导群众开展预防性免疫接种,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建立免疫屏障。要把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春季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的主阵地,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动学生(幼儿)家长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同时,要把握宣传力度,加强正面舆论引导,避免群众恐慌。

三)全面开展业务培训疾控中心和各级医疗机构要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流感诊疗方案为主要内容。不断强化医疗卫生人员责任意识,增强他对春季传染病的敏锐性和报告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诊断甄别能力和救治水平。

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卫生局已结合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相关传染病应急预案。疾控中心、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要进一步调整充实传染病应急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提高事件处置的综合能力。落实值班制度,做好突发疫情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及时有效处理各种传染病突发事件。

五)积极组织预防接种疾控中心和县、乡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未按要求接种疫苗或无接种证的学生尽快补种补证,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到位,有效防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发生与流行。并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接种流感、甲肝、流感、腮腺炎、水痘、风疹等二类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接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暴发流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六)深入开展技术指导疾控中心和县、乡各级医疗机构要把辖区内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从晨检、缺课登记、健康教育、疫情报告、环境消毒、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各个方面开展技术指导,积极督促落实,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

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县爱卫办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春季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狠抓医疗环节。加强重症救治

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县、乡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排查可疑病人,合理分流。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特别是县医院,要根据疫情发展需要,传染病区预留床位,完善重症患者转接诊制度,落实流感、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新农合保销制度,确保患者顺利入院治疗;要积极开展各类传染病,尤其是传染病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努力提高传染病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及时储备应急药物和器械,全面落实重症病例会诊和讨论制度;要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调整充实医院专家组,抽调内科、儿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充实感染科技术力量,落实县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同一医疗机构内不同专业科室之间的对口技术支援,切实提高医疗救治水平;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落实各项隔离消毒措施,杜绝院内感染发生。

四、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环境采样研判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震 项目背景 项目研究 作用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20-02

1 项目的意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活断层这个术语是20世纪初提出来的,一直被人们所研究。它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活断层是目前地震学和构造学研究重点,对活断层进行科学评价和合理分析对于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活断层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密切,活断层决定着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活断层的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同时,对强地震地面运动具有复杂的影响。城市及附近地震可加重发震活断层沿线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灾害,特别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能引起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

2 项目的背景

毕节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南北地震带南段东缘,构造运动强烈,各种构造行迹叠加、相互交错,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级以上中等强度地震,是贵州省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2009年01月17日在毕节威宁县小海镇发生M4.0级地震。2009年03月22日在毕节威宁县小海镇发生M4.7级地震。2014年07月20日,纳雍县发生M2.4级地震。2014年10月9日,金沙县柳塘镇发生M3.1级地震。已知该市主要分布着威宁石门坎断裂带、紫云-垭都断裂带、金沙岩孔断裂、大方马场断裂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未对已知的断裂进行系统地调查和分析,对断裂带内活断层没有清晰的基础资料,该市是地震多发区,对市内主要断裂的断层调查有助于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利用地质学知识和地震学知识探测和调查该市境内主要断裂带各类地震活动断层、获得断层基本的展布、倾向、倾角、破碎带宽度、发育历史、最新活动时代、运动性质、位移量等指标,可对该市地震发震构造和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总结提供基础资料。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贵州省威宁县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交界(北纬27.5°,东经104.0°)发生M5.7级地震,12时16分29秒,彝良县(北纬27.6°,东经104.0°)再次发生5.6级地震。震中距离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近为7.5 km,距威宁县城77 km,距石门乡政府所在地16.6 km。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威宁县、赫章县38个乡镇受灾。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时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安置,结合活断层的分布对群众安置的地点选择尤为重要。因此,防震减灾部门需要加强对断层的调查,掌握地震地质背景,为政府择优选择安置地点提供科学依据。

3 项目的研究方法

以前,地质研究和地震研究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而断裂的发生和发展伴随着地震的发生,这次,笔者将把地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活断层的发展作为基础,进一步来研究该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开展毕节市活断层调查研究,得到毕节市主要断裂带地震地质背景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为日后毕节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提供基础依据。

笔者将以威宁石门坎断裂带、紫云-垭都断裂带、金沙岩孔断裂、大方马场断裂等活断层为基础,来研究在此断裂区域内所有发生过的地震,特别是4.0级以上地震的类型、特征、发震构造以及预测研究区域内地震的发展趋势及可能给毕节带来的最大危害。

野外观测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式。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断层的识别、产状的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以及断层形成时代和活动演化进程的确定,进而探讨断层的组合、形成机制及其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物理环境。通过野外观测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毕节市主要断裂带发震构造、发震能力和地震地质背景进行初步判断。

利用地质学和地震学知识探测和调查该市境主要断裂带各类地震活动断层并获得断层基本的展布、倾向、倾角、破碎带宽度、发育历史、最新活动时代、运动性质、位移量等指标,对该市地震发震构造和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总结提供基础资料。

收集研究区域所有的地震资料、地质资料、活断层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断层进行年代初步鉴定,特别是活断层,鉴定活动年代;用地震分析软件分析地震的各项参数。分析研判毕节市内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该市主要断裂带活断层分布情况,对毕节市主要断裂带发震构造进行初步研究;对毕节市地震地质背景进行初步研究。

该项目先用历史地震分布作数据,从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对发生在毕节的地震进行分析。根据1965年以来毕节有记录的破坏性地震,对毕节主要活动断裂及活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威宁石门坎断裂带、紫云-垭都断裂带、金沙岩孔断裂、大方马场断裂研究。并根据图片及采样普查断裂基本的展布、倾向、倾角、破碎带宽度、发育历史、最新活动时代、运动性质、位移量、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等研究指标。并最终完成毕节活断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报告。

研究地震活动性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毕节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估计未来时段地震活动趋势和水平,为合理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该报告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北纬25°~27°,东经104°~106°为研究区范围。

4 断层调查发挥的作用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该项研究,完善毕节市地震分布图及地震构造分布图,有利于全面了解毕节市的主要发震构造、发震能力及地震地质背景,对今后毕节市的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农村民居工程的合理安排、地震应急、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外,该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经勘查发现的矿产60多种,具开采价值的有25种,共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712处,排列贵州省第一位的矿种有煤矿、铁矿、铜矿、铅矿、稀土矿、磷矿6种,排列贵州省第二位的矿种有钼矿、镍矿、硫铁矿3种,排列贵州省第三位的有锌矿1种,排列贵州第四位的有铝土矿、银矿、石膏矿、高岭土矿、饰面用大理岩5种,排列贵州第五位的有锑矿,排列贵州省第六位的有镁矿,排列贵州省第七位的有锰矿、重晶石矿。断层与矿产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关系,开展断层的调查探测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军华,王月英,赵勇.C_3相干体在断层和裂缝识别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04(5):560-564.

上一篇:综合研判报告范文 下一篇:分析研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