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4:52:32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计;材料

1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化学工业的生产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新的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使得化学工业得到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增添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加快了社会发展进程。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选择优质且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做好这一项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化工生产的发展,提高设备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经济效应,促进发展。

2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探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一背景之下,资源的需求以及利用趋势日益上升,目前大多数用于机械设计的相关材料已经被大量开采,甚至于有些材料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方面更要慎重。在此讨论在化工解析设计过程中哪些材料是适合机械设备设计过程的,以此为后续的材料应用奠定基础。

2.1对于载荷型材料的选择

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来讲,对于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材料的载荷性能,而从材料的载荷性能考虑的话,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外载荷力的作用下,零部件出现扭转的情况时,应力大多集中在材料的表层,这就表明,材料的表面性能直接决定着零部件的控制效果。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假若机械材料需要承受载荷力,就可以选择低碳钢渗碳或者是中碳钢调质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通过以上方法来确保机械产品的质量[1]。二是对于一些能够承受压缩或者是拉伸作用的材料,载荷力一般是作用在零件的横切面,可以使得横截面的应力均衡受力,这就需要在化工材料的选择方面选择一些性能分布均匀的材料,以此来保障在机械设计的加工、生产等环节对材料进行高效作业,促进化工工业的发展。

2.2对于碳素钢与合金钢型材料的选择

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碳素钢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材料,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碳素钢这一材料在价格方面比较实惠、加工的工艺也比较便利,从而被广泛使用。尽管碳素钢这一材料存在多个方面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碳素的韧性和强度比较差这一缺点,这就使得中等以上的材料不能被完全形成,正是由于这一缺点的存在促使碳素钢这一材料不能被广泛使用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碳素钢中加入合金,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即为合金钢[2]。这一材料在淬透性、韧性、强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由于合金的加入也提高了这一材料的耐磨性。因此,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材料,当遇到零部件横截面积大、材料外在荷力大以及需要对材料进行淬透时就可以使用合金钢这一材料,而其他情况则使用碳素钢就可以得到解决。

3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材料的应用探讨

在了解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材料之后,如何将所选择好的材料应用于化工机械中呢?为此,论文就针对于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3.1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合理应用机械材料

针对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运用,首先要遵循经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化工机械的设计奠定基础。材料运用的经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需要充分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于机械设计中的材料要按照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标准,机械加工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工艺技术也有多个种类,如切削工艺、铸造工艺、焊接工艺等,不同的工艺技术对材料的运用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切削工艺要求材料的应用符合切削工艺可操作性特征,因此,在材料的应用过程中要在工艺技术不同要求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二是需要强调材料应用中的经济性,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在保障各项材料符合工艺要求的前提之下,科学合理地对材料加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

3.2环保性与节能性相结合,减少机械材料的损耗

针对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运用,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遵循环保性与节能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经济与不断消耗的资源成为主要的一组矛盾,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结果,因此,对于化工机械设计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也要考虑到成本的输出。在化工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做到环保性与节能性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可持续发展对化工机械设计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比如说,在机械设计铸件的环节中,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一环节所使用到的材料在环保方面的问题,在环保观念下尽可能地合理使用材料,在最大程度上节约原材料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做好化工机械设计工作。

4结语

机械设备是化工生产正常且稳定运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机械设备设计中关键性的一个环节,也已经成为一个深受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做好化工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运用至关重要。为此,论文就以此为主要的讨论方向,针对在化工机械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材料的选择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运用,促进化工机械设计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化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化工生产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忠国.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科技风,2011(17):58.

【2】麦志文.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原则[J].企业导报,2015(21):183.

【3】边明江.机械设计中的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261.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学科建设;科学规划;水平提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1986年在全国第二批被批准设立了“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现为“机械设计及理论”)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此后一直到2003年博士点学科的数量一直没有增加。自2003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规模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003年申报成功了“化工过程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申报成功了“机械电子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和“材料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机械电子工程”和“化工过程机械”2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9年成功申报了“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成功申报了“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和“安全工程技术及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论述了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方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教师是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和执行者,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站到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和通晓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捕捉创新性思想,出创新性科研成果。

学院为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教学、科研条件,营造宽松、舒心、和谐的学术氛围。在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学科建设资金分配和青年教师配备等方面向高水平的教师倾斜,加快教学与科研名师的培育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进入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学与科研实验工作,达到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和加快实验室建设的双重目的。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并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术交流,以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学院通过重点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学科交叉和国际学术合作,凝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加强优秀创新群体的建设,建起了一支素质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为我院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二、凝练学科方向,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体系

学科方向是博士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有4个稳定且水平较高的学科方向是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的必备条件。学科负责人要认真分析研究所在学科的现状,凝练出4个以上的学科方向,同时要组织学科的教师对所凝练出的各学科方向进行深入研讨,弄清各学科方向在国内同类学科领域中的地位、水平、特色、优势和差距等。对于具有较高水平的优势学科方向除应进一步强化建设外,还应鼓励优势学科方向多与弱势学科方向结合,以扶持和带动弱势学科发展,对于再经过3-5年建设有可能取得较大突破的弱势学科方向要重点予以扶持,对于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而有一定潜力的弱势学科方向,应适当地给予支持,并加大其对人才尤其学术带头人引进的力度。对于难以凝练出4个有特色方向的学科,要认真分析研究学校其他院系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可借用其他院系的资源来共建本学科的学科方向,这样才能加快本学科的建设水平。

学术带头人是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除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学术修养。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才能站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动态、凝练出合理的学科方向;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较琐碎,学科带头人平时要牺牲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学科建设工作,但其工作量难以量化,无法计报酬,因此要求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求学术带头人具有高尚的学术修养,不能只顾自己所在学科方向的建设和发展,要有大局观,统筹考虑各学科方向的发展,要勤于和善于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善待引进的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人才,要鼓励他人超越自己、甘做人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更有后劲和发展潜力。

三、加强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构建出了石油、化工机械与通用机械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体现了立足石油、面向社会、突出石油、化工机械特色的办学理念。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三个部级特色专业。

把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了理论学习、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学院的教师能及时地把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良好的结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近年来,学院的教师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建成了“工程图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工程材料”、“金工实习”4门山东省精品课程,以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过程设备课程教学团队”、“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教学团队。培养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4篇,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等。上述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我院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

在研的科研课题、取得的科技奖励、获得的发明专利、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等科技成果是学科点申请与评估的关键和决定性环节,上述科研成果的取得完全取决于科研工作的进展水平。对此学院要求教师要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等各级课题,申请不到上级科研课题的教师要多与油田、石化等生产企业联系,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对于一时未能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要求他们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工作,要求专业课老师要做到教学科研双肩挑。为了加快科研工作的进程、促进成果转化,学院加大了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合作的各方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了我院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为了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教师要锁定科研方向持之以恒攻关,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指出:“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通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我院的科研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部级课题,以及教育部、山东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述研究成果为我院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博士点一级学科的申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学科的科技创新条件

科研平台是体现学校学术意志、贯彻大学管理理念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重要保障。学院积极组织各学科深入分析其科研工作的水平、特色和优势,根据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申请条件和标准,制定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在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等。近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先后申报成功了山东省无石棉摩擦材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石油钻采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上述省部级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我院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较大地提升了我院学科建设的水平。

六、结束语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七、评审专业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动力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工艺过程为先导,以先进的装备和控制技术为保障,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正是这些产业的支柱。我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机械专业,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参照原苏联的模式。1951年大连工学院首先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先后成立“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简称为“化机”专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该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作用尤为明显。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化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既可以处理化工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化工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实现了化工与机械的复合,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这正是“化机”专业生存以及“化机”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近几年“化机”专业数量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已有140余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化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由于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化-机-电一体化”,这是“化机”专业改革的必然[1]。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辽宁工业大学将“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正式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专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是将机械工业和控制工程经发展和改造,使之能服务于过程工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一个融“过程”、“机械”和“控制”为一体,将“化工”、“机械”和“信息”学科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化—机—电”一体化的多科型、交叉型专业[2]。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过程装备设计为主体,以过程原理与装备控制技术应用为其两翼(简称‘一体两翼’)”的复合型专业[3],培养以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工艺过程,熟悉机械基础,突出过程装备及控制。研究内容包括: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效节能装备的开发、成套装置的开发与设计、成套工程、设备结构及强度理论、过程安全理论技术与装备、流程参数控制理论与技术、粉体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服务对象定位能在化工、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制药、制冷、动力、环保、生化、食品、机械和劳动安全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设计、研究、运营、技术开发与及管理工作。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参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总体框架,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培养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及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研制、开发、制造及生产组织管理等[4]。教学计划体现了“一体两翼”的专业总体构架,实现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多学科交叉。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博士占25%,硕士占75%)、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占65%、高级职称占75%)、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1]。为弥补原“化机”专业教师过程控制方面理论知识的欠缺,我们引进二位博士来做过程控制带头人。

(三)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讲课突出重点[1]。对容易理解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督促、答疑质疑和考核作用,让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指导、解难答疑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先进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CAI)和教学模具教学。如过程装备制造、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机械和化工原理等课程,使用三维课件加图片资料讲解,增加动态演示效果,看到了只能下厂实习才能看到的设备结构、工作过程,形象生动真实。加深了学生对制造过程、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解决了黑板甚至挂图也难以表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规格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在教育思想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加强基础、砍掉重复”的原则进行重组,并充分注意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2]。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方面,以过程装备为主体,以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两翼,具体地说:过程的主体是化工装置,包括化工单元设备及设备成套技术,且必须以工艺技术(化工过程)和过程控制为补充,从而使之成为培养工程型人才的摇篮。贯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2]。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下:

1.精炼化工方面课程、加重机械方面课程、强化控制方面课程。由于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是复合专业,即化机电的集成,它不可能将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全部照搬,故根据我校情况,在教学计划中只设置了工业化学及化工原理两门化工方向的课程,将普通化学砍掉;又因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机械为主体,故在课程设置上格外突出机械方向的课程。如:按传统设置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过程设备设计和过程机械等;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过程工业必需的基础课程,我们设置了粉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此外,为加强过程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我们认为最核心部分是控制原理和控制方法的应用。为此,设置了电子技术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PLC技术基础和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从根本上实现了化机电的复合。

2.加强专业实验,强调工程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过控”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过控”的专业实验,过去大多是化工机械方向的实验,与“过控”专业要求很不相适应。为此对专业实验进行了全面整合,按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补充了过程装备控制项目的实验。实验类型由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新增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实验,多容液位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搭建实践教学,科研平台。实验数据采集、测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大部分实现计算机控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将实验仿真和实际实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目前可为本科生开设20余个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实验教学基地,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支持,同时还可为社会承担科研与开发任务。

3.充实和丰富实习环节内容,实现实习模式的多样性。实习是工科学生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6]。其内容与实施方式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素质与知识面。经多年教学经验,我们感到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是确保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聘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实习指导,从而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水平[6]。其次,还要强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到校内无法学到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互惠互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无偿或有偿地提供一些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从而使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学生实习奠定基础[6]。即使这样,也不可能一遇到问题就到企业去实践,对于一些简单的或特别复杂的问题,可将过去去校外实习的单一模式改为在校内实习模式。通过仿真软件的训练,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既经济、方便,又能达到实习目的。校内实习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仿真软件,由人工建造的模拟工厂操作与控制或工业过程设备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字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仿真实习,缓解由于实习经费紧张,造成实践教学质量滑坡的压力,并可以学到校外实习难以学到的知识;在仿真实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化工过程,设备性能及控制参数有了更深理解。这种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既缓解了实习压力,又丰富了实习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是完成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一个关键性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要求,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从工程实际或纵(横)向科研课题选好题目(不设虚拟题目)后,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计算机为结合点,把机械、化工及控制技术三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集成,考察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系统性和大工程概念的理解,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单体化工设备设计模式[2]。学生在确定自己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采用计算机软件(AUTOCAD、CAXA和Word)绘制工程图样并输入和输出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从中得到了真刀实枪的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过去单一的独立设计模式转变为部分独立项目与部分协作项目设计模式,培养了学生协同工作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5.加强能力培养,以体验为手段,学研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学计划有2个创新学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体的做法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体会、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工程案例带进课堂。这些知识的传授必然能够启发学生思维[5]。然后学生自己申报创新实验的题目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实验室(实验装置或过程设备拆装)或工厂为平台,以教学模型或实物为道具,让他们在动眼、动脑、动手过程中认识基本结构,了解基本原理、让技术还原[5],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中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最后,学生将成果以专利、发表科技论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报告的形式申报,经评审合格获取1~2创新学分。

四、专业建设的成果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 实践环节 教育体系 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55-0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对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石油化工、动力、能源等都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经济产业,而这些产业都是以先进的工艺过程为主体,先进的过程装备和控制技术为辅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

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发展中的定位

到目前为止,过控专业在100多所高校都有设置,不同的高校,对过控专业的定位是不同的,如:天津大学定位在研究型人才上,学生要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研究以及开发能力;宁夏大学定位在设计、管理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宽泛的多学科工程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及领导组织才能。该校主要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学生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银川能源学院作为地方三本职业院校,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符合现代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地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2 对过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掌握化工原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2)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对过程成套装备进行评估与提供投资决策建议的基本能力;(3)熟悉国家有关过程装备设计、开发、研究、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4)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最新理论知识,了解过程设备、过程工艺、过程控制的最新发展动态;(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方法,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及应用的能力;(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获得化工仪表维修工或化工检修钳(或焊)工(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3 专业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离

近年来,高职院校总教学学时减少很多,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仍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偏理论教学,与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有不少差距,又因为近年来国内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很多生产线停工待产,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只能到处看看,造成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工程实践技能较低。

3.2 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也不断扩充,很多年轻专业课教师从校门进入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专业实践技能,只能从理论上讲授工程理论和方法,无法引用工程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并且很多年轻教师缺乏科研项目,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

3.3 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由于对工程应用理解不深,偏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不足,又对各类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老师又缺乏实际指导经验,使学生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走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工程实践培养目的。

4 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4.1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具备机械、化工、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石油化工、能源、医药、机械等部门从事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术型人才。

4.2 建设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出老、中、青相结合并且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团队。目前,该校过控专业已形成一支教授、副教授、高工、讲师、助教以及外聘企业高工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师队伍,但过控专业老师中学历是本科、研究生的很少,学校也在这方面加大了引进力度。

4.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如:课堂研讨、现场及案例教学、实验操作与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系列专题报告等。专业课由具有较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讲授,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专家、企业工程师来校开设。在讲课中,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形成互动,讲授、解难答疑、指导相互补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模具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如:工程制图、化工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课程,使用挂图、课件、视频等资料,静态、动态演示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很直观看到企业的设备结构、工艺以及控制系统,使学生从理性认识升华到感性认识,达到很好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4.4 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形成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其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既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标准,又要结合学校的定位、特色,满足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川能源学院是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创办的地方性大学,学校既要满足宝塔石化,还要满足当地煤化工等其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课程体系,应该满足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满足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要求,因此,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知识结构为框架、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优化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坚持“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理论、技能的训练。走访国内10多所高校,调查和收集了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经过分析、对比、研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优化了课程设置,并做好了各课程的分工、衔接、协调与补充。

4.5 搭建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突出W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和丰富实践环节内容,实现实践模式多样性,以满足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专业课老师,很多都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导致实践教学成为薄弱环节,所以要加强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的建设,并且聘请一些企业一线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工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同时,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可以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工作环境,认识到书本中许多设备和工艺,学习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校外实践毕竟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还要通过校内实习加强培训和锻炼,比如:通过工艺仿真训练,可以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对化工工艺、设备性能、控制参数有深刻理解。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丰富了实践内容,强化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受到学生普遍认可。

基于工程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该校实行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规定小于40岁的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半年,此项制度能够使中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活动,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增加行业背景知识,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6 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从单体化工设备为主转向成套装置设计

在学校期间,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最后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大学四年里学习各种知识的综合,它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学校经过长期对企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修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指导书,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择工程实际中的纵(横)向课题,老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以工程实践为主,机械、化工、控制技术知识相综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大工程概念以及系统认识。培养学生协同工作、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以后到企业工作打好基础。

4.7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人文素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就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从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角度,研究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以实验室或工厂为平台,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科研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生还可以将成果转化为专利、发表科技论文。

5 改革初步成果与成效

专业课改革符合面向区域、面向工程、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职业院校区别于研究型大学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实现了课内课外综合、校内校外综合、理论实践综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理念,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协调发展。该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该校过控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所学知识能够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毕业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显露出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很快成为专业技术骨干。

6 结语

经过几年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银川能源学院过控专业逐步明确了办学方向,改善了实验实践条件,教学水平日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合理优化,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学生在获取知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望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闫绍峰,廖国进,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18.

[2] 王元文,龙登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J].广东化工,2007(2):85-87.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AutoCAD;化工;统计分析

0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学科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化学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流程模拟、图形绘制、化工计算等多方面。无论是通用型软件,还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用软件,多样的计算机软件使化学工程从教学到应用[1],都更加便捷。在图形绘制方面,电脑绘图软件众多。当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2]。本文以我国对化工CAD的探索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985~2017年间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多种学科及理论,系统分析CNKI检出文献的总体结构,对文献发表数量、发文机构、发表年限等进行统计,分别展开分析。此次检索以“Auto-CAD”为检索词,在全文范围内搜索并含“化工”的文献,结果显示相关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85~2017年。

1文献统计

1.1文献来源

将检索结果中的14558篇论文按来源数据库分类,得到文献类型分布如下:期刊文献5135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962篇、特色期刊173篇)、博士硕士论文9129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4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288篇)、会议文献18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61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8篇)和报纸文献10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2发表年度

利用中国知网的分组浏览功能,将搜索结果按年份分布,并将检索的结果整理成表1并绘制成折线图.

1.3研究层次

中国知网用户可以通过研究层次分组查到相关的国家政策研究,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行业技术指导等,实现对整个学科领域全局的了解[3]。

1.4基金

根据中国知网分组功能,统计获得科研基金资助的相关文献为1327篇,仅占论文总数的9.1%。

1.5关键词词频

为了使选取的关键词能反映知识管理研究热点,且数量适中,经过适当的排序整理,以及同义词的合并,词表中总共收录词频[4]不低于70的关键词24个。

1.6主要科研机构与团队

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表明,中国从事AutoCAD在化工方面的研究的机构非常多,除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外,还有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排名靠前的多为国内综合性高校。

2结果讨论

2.1多样化的文献类型提示需要多途径、多渠道获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

从14549篇化工AutoCAD论文的文献类型分布来看,博硕士论文以9126篇居第一,占论文总数的63%,期刊论文以5132篇位居第二,占论文总数的35%。而会议文献、报纸文献合计仅占2%,说明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是获取化工CAD相关资源的首选,会议文献和网络资源是获取相关资料的重要补充。其中会议文献往往是经过筛选、质量较高,代表了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情报源。文献的数量说明了相关学术会议不多,相比本科论文而言,博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大多都跟随导师参与过自身学科与专业领域中较为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有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文献阅读量。因此这类论文的分布情况更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动向,在本文中,我国化工AutoCAD博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因此能够基本反映出当前化工AutoCAD高层次研究的某种偏向。

2.2AutoCAD在化工中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根据所得论文数量与时间(排除2017年)的曲线图分析,从1985年国内发表第一篇关于AutoCAD(化工方面)的论文开始的25年间,处于我国化工CAD研究与应用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期间相关数量逐年增长,于2009年达到顶峰,论文产出1141篇。说明在AutoCAD与化工行业结合进行应用的早期,广大学者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成果丰硕.数量攀升迅速,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紧接着的6年(2009~2013年),每年论文产出呈现波动态势,但幅度不大,波动范围在1101~1249篇之间。此后以2013年为起点,数量逐年减少,该阶段化工AutoCAD的研究出现滑坡,说明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可能由于创新程度不高而遭遇了发展瓶颈。也许正如某些作者所言,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可能也是AutoCAD应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思路,我们将拭目以待。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在我国取得全球瞩目的光辉成果,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辉煌的15年时间,也是化工行业成长最快的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革新了设计手段和方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不再需要图版,设计更加灵活机动,减少大量重复劳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起初无论是电脑技术还是AutoCAD软件的使用,都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使用和掌握。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utoCAD,基本实现了设计手段的现代化。结合上述这一具备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从侧面印证了前文从时间总结而来的AutoCAD软件在我国化工业的发展规律。

2.3对实际生产的研究比重大,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且缺乏创新

论文研究层次统计表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分别占比67.5%、17.5%,合计占论文总数的85%。其中工程技术也叫生产技术,顾名思义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技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即为工程技术。而手段与方法的差异,以及造成结果的不同,将工程技术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而应用基础研究包含于应用研究,属于其中的一种理论性研究工作。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其基础上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工业技术的突破[5]。也就是说对化工AutoCAD的研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针对工业实际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设备、工艺的研究,而化工AutoCAD软件正是研究设备与工艺必不可少的现代绘制工具。而应用基础研究层面,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改造”和“突破”。就是说当前化工AutoCAD的理论研究难有创新突破,大多研究仍追寻着前人的研究成果。

2.4基金资助强度和范围不大,基金论文比偏低

由于AutoCAD技术对于工程技术而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且作为一款计算机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程度,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中难以有创新性的突破。而作为学术科研的研究对象,化工CAD这一课题更显单薄。仅就调差问卷的结果来看,其相关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统计结果来看,也仅有9.1%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还有许多研究成果并未获得基金支持。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在研究水平和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2.5科研贡献主要来自国内综合性高校

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多为国内985、211综合性高等院校,是目前我国化工CAD研究的主要贡献力量。但AutoCAD作为更具实际应用性能的工具软件,在成产前线的科研人员应当更多的投入对该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

2.6教学是研究的敲门砖,教学研究还需加强

从整个关键词词频的分布来看,AutoCAD技术的研究重点仍在软件本身的优化设计上,尤其是AutoCAD的二次开发。对AutoCAD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AutoCAD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是一项非常有帮助技能。尽管AutoCAD有简单易学的优点,适合使用者自学钻研。但在校期间若能更好的获得指导性学习,对今后掌握该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研究将大有裨益,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将对未来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小结

传统CAD软件主要应用在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作为一个实体造型工具,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通过研究,我发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未来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趋势在于该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工具或数据接口功能,将各类行业特殊技术研制成AutoCAD系统的各类设计程序,使设计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化工车间的投产周期。另外由于本文使用的文献计量法虽然是一种定量方法,但其数据收集基于不同的数据库,有时候甚至需要人工录入。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本身的数据分组功能,但中国知网并不是文献计量法搜集数据的唯一渠道,借用不同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结果一定会不同。并且仅就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而言,在不同时间使用相同的搜索条件,搜索结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因此本文仅试图借助这一较为新颖的方法,粗略的探讨国内化工AutoCAD的研究趋势和发展,以期能为广大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国波.《化工制图》与AutoCAD组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20):146~146.

[2]张波.基于AutoCAD的客船撤离计算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黎,王立克.高校图书馆基于CNKI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风,2010,(17):251~260.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热点研究———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4):163~171.

[5]吴曼.基于科学计量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开发时间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3.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Abstract: It i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onstruct a new training mode adapting to the modern development needs, with new ideas to carry out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ask. It is to arrange and research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eaching form,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needs of graduates,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method to form a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idea of "teaching in practice-extracurricular practice-comprehensive practice". To establish a new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 and out class, as well as practice and teaching.

关键词: 过程装备;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Key words: process equipment;control engineering;practice teaching;system;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45-02

0 引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部分,随著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能过剩带来的能源转型迫在眉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更加注重实用性。本着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思考,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量,寻求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全面开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程。

1 实践教学课程介绍

通过调研相关地方高校教学培养计划,整理调研结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大致包括以下七门,如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已经出具形态,从学分设置和开课学期分配来看,实践教学重心放在后两年,基本上每个学年都能保证学生有实践课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此外,一些高校在课外安排了特定实验场所,组织一些创新活动,例如:做论文、科技活动、设计及其各种科技小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取得的成果,经专家审核,学校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

但是,对于本科学生四年的学习任务来说,上述实践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占比还很少并且比较单一,学生在学校期间经受的锻炼尚且不能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所以开发新的实践课程,从新定位专业特色,拓宽思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毕业生社会需求分析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由化工机械专业演变而来的,顺应着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化工、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需要,在石油、化工、热能、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管理、质量监督、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从研究型转变成应用型,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人才方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即所谓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就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特别是近些年,社会各行各业对高校毕业生用人需求更注重实际应用技能,毕业生无需进行“二次培养”或者进行简单的入职教育就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用人单位以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社会用工需求来设置学生培养计划,积极改革,有的放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用武之地。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体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专业性和广度的结合。在生产实际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工程项目设计、实施与管理的能力,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优化现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制。优化的重点即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按照学分制要求,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减少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新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可以考虑增设人文社科、管理技术类课程。

适当在低年级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量,增加制图测绘学分,两个学期分别开课;工程训练实践课程需要增加课时,学校应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可以借鉴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以理论为辅,以实际操作未主,真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上得到实际技能的锻炼。在培养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碎片化,阶段性验收成果。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拓宽渠道,形成培养新思路,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教师带队到工厂学习,也可以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场所,但是学校应做好监控,保证学生有效实习和实习安全;校方还应该定期安排督导现场检查,一方面看检查实习效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解决和帮助。

通过设置多种课外创新、创造实践课程,通过认定成果给予学分奖励,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更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按照高等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对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素质,具有参与行业竞争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建立

4.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普通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类课程组成。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以下七部分组成(如图1):①制图测绘,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制图基本技能综合训练;②工程训练,受到基本冷加工、热加工和焊接及数控加工等训练,掌握金属加工及焊接特性;③课程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过程设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设计和计算等;④生产实习,让学生认知设备;⑤毕业实习,让学生在感官和认识上了解相关设备的工作情况;⑥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过程设备的设计方法,透彻领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⑦综合实践,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指导,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

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出发,建设环节紧扣,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增加课外的学分设置,以学生自主创新为指引,在课外设置创新实验室,建设网上实践创新平台,丰富创新设计资源,便于各类型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4.2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

对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高校应加强在实践教学基地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自主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多组织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科研,调动学生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要c当地企业或者相关行业联系合作,以产学研合作为培养模式,特别是与急需科技人才支撑的企业签订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基地建立应当适应专业培养要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要有针对性,充分发挥基地资源的作用。与校外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培训、学习,带着问题回到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在修完必需的理论课程后可以直接参与合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个人或者团队形式步入实践锻炼,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

4.3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

在过程装备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不离实践,实践教学不离课程,二者须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企业现场照片和设备运转操作视频资源,结合理论知识加以论述,在生产实践现场针对固有设备以及生产环节进行跟踪讲解。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时域和地域特点,即发生即学习,有效推进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5 结语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开设的课程广泛,涉及的行业居多。根据过控专业大方向的特点,针对社会用工的需求开展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开拓新的思路。通过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培养模式的建立,开展过控专业的实践教学进程。符合现代装备工业对过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求学热情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建立以技能训练、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训练为主导,课内外实践相融合,多个环节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更能适应学分制的改革与要求,实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涛,卢红,吴敬兵.学分制条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改创新.

[2]戴静君,刘录,孟波,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09,39(2):136-138.

[3]陈爱萍,童水光,林兴华,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94(2).

[4]王仕仙,卢霞.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6,44(6).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ISTIC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JCR就是以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基础,选择数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300余种中国大陆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其来源期刊,并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而成,并每年举行新闻会.

A001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2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6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1 河南科学

A012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A01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5 应用科学学报

A016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17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8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A020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A021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22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2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24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28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29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0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1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2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4 甘肃科学学报

A035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7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8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39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40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A041 天津大学学报

A04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44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2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3 云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A05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5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A056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5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67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7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75 科学通报

A07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77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78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80 高技术通讯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82 自然科学进展

A083 科技通报

A084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A087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A103 中国科学G

A105 中国科学A

A106 中国科学B

A107 中国科学C

A108 中国科学D

A109 中国科学E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A11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21 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33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A201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A501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A502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4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A535 广西科学

A537 科学技术与工程

A580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645 科技导报

A656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658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905 自然杂志

B001 应用数学学报

B002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B003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B004 数学年刊A

B005 数学研究与评论

B006 数学学报

B007 数学进展

B008 应用概率统计

B009 生物数学学报

B010 NORTHEASTERN MATHEMATICAL JOURNAL

B011 应用数学

B012 数学杂志

B013 运筹学学报

B014 计算数学

B015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B016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B018 系统工程学报

B020 应用数学和力学

B021 系统科学与数学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B024 JOURNAL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025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B026 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B027 系统管理学报

B028 系统工程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B031 工程数学学报

B522 运筹与管理

C001 力学学报

C002 工程力学

C003 计算力学学报

C004 岩土力学

C005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006 物理学报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C008 应用力学学报

C009 实验力学

C031 低温与超导

C032 量子电子学报

C033 声学技术

C034 质谱学报

C035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C036 数学物理学报

C037 光子学报

C050 光学学报

C052 应用声学

C053 物理学进展

C054 声学学报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C056 高压物理学报

C057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C060 波谱学杂志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C071 发光学报

C072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C073 工程热物理学报

C090 物理

C09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C092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094 计算物理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C100 噪声与振动控制

C101 力学季刊

C102 力学进展

C103 固体力学学报

C104 力学与实践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108 原子核物理评论

C109 应用光学

C110 量子光学学报

C503 液晶与显示

D001 物理化学学报

D002 燃料化学学报

D003 无机材料学报

D004 分析试验室

D005 分析化学

D011 化学试剂

D012 色谱

D013 催化学报

D014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015 分子催化

D016 应用化学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D018 化学通报

D019 结构化学

D020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D021 高分子学报

D022 分析测试学报

D023 无机化学学报

D024 环境化学

D025 有机化学

D026 分析科学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D030 化学学报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D035 分子科学学报

D036 电化学

D037 化学研究与应用

D062 分析仪器

D501 化学研究

D506 化学进展

D602 合成化学

E001 气象学报

E002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E003 海洋学报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005 高原气象

E006 海洋科学进展

E007 极地研究

E008 海洋与湖沼

E009 地质论评

E010 地质学报

E01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E020 干旱区地理

E022 古生物学报

E023 天文学报

E024 地球化学

E026 地质力学学报

E027 现代地质

E046 心理学报

E051 铀矿地质

E052 微体古生物学报

E053 岩矿测试

E101 山地学报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03 华南地震

E104 内陆地震

E105 干旱区研究

E106 矿床地质

E107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108 海洋预报

E109 大气科学

E110 热带气象学报

E111 湖泊科学

E112 地震研究

E113 沉积学报

E114 天文学进展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11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118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E119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E120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E122 应用气象学报

E123 台湾海峡

E124 中国沙漠

E125 西北地质

E126 石油实验地质

E127 地质通报

E128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E130 地理科学

E131 海洋工程

E132 地质找矿论丛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5 冰川冻土

E136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E138 物探与化探

E139 地质科学

E140 空间科学学报

E141 华北地震科学

E142 地球科学

E143 地震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5 海洋科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148 灾害学

E149 海洋学研究

E150 地震地质

E151 地质与勘探

E152 测绘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E15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E155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E157 岩石矿物学杂志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E159 新疆地质

E300 地球学报

E301 第四纪研究

E302 湿地科学

E303 中国岩溶

E304 古脊椎动物学报

E305 地理学报

E306 地震

E307 西北地震学报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

E309 岩石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311 海洋通报

E312 海洋湖沼通报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50 矿物学报

E351 中国地震

E352 气象

E354 矿物岩石

E355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E357 地学前缘

E358 高校地质学报

E359 气象科学

E360 工程地质学报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62 地质科技情报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00 盐湖研究

E504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E510 测绘通报

E525 地质与资源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540 水文

E543 测绘工程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548 世界地质

E549 地球与环境

E563 热带地理

E57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591 国土资源遥感

E599 经济地理

E600 测绘科学

E601 古地理学报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E642 热带海洋学报

E654 中国地质

E656 地球信息科学

F001 生理学报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F004 微生物学报

F005 昆虫分类学报

F007 云南植物研究

F008 武汉植物学研究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10 水生生物学报

F011 微生物学通报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013 遗传学报

F014 动物分类学报

F015 昆虫学报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017 动物学报

F018 菌物学报

F019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F020 西北植物学报

F021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F022 动物学研究

F023 植物学通报

F024 遗传

F025 细胞生物学杂志

F028 广西植物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F030 工业微生物

F033 兽类学报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F035 昆虫知识

F038 植物生理学通讯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41 人类学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043 动物学杂志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F045 激光生物学报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F049 生物多样性

F050 植物研究

F10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213 生物学杂志

F215 生命科学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25 微生物学杂志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257 实验动物科学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007 中草药

G008 药学学报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010 中医杂志

G011 癌症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6 北京医学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8 病毒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2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G026 广东医学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029 广州医学院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03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034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6 江苏医药

G047 江西医学院学报

G048 医学杂志

G049 解剖学报

G050 解剖学杂志

G052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G053 昆明医学院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7 现代免疫学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072 生殖与避孕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076 天津医药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079 卫生研究

G08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G089 营养学报

G090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G092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095 中国病毒学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G103 中国骨伤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G112 中国共患病学报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

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17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83 中药材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187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G188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G189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G19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210 微循环学杂志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223 现代医学

G224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G225 重庆医学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238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245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G246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

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252 中国微循环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260 心脏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6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G265 医学影像学杂志

G266 口腔医学研究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270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G275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G276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G280 口腔正畸学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295 药学学报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G300 现代妇产科进展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G302 疾病控制杂志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G308 医学与哲学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312 西南国防医药

G313 中国医师杂志

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

G315 医院管理杂志

G316 护理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318 中国药房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321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G323 中国康复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325 口腔医学

G326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330 上海护理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333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G338 腹腔镜外科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G341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346 血栓与止血学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G358 解剖学研究

G361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G367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384 河北中医

G387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G392 感染·炎症·修复

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G397 江苏中医药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G40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G412 肿瘤学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417 中国护理管理

G419 心血管病学进展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428 中国美容医学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G431 中国误诊学杂志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G438 现代临床护理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G440 药学实践杂志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448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G451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G453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G454 中国医院管理

G455 疑难病杂志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457 实用骨科杂志

G458 传染病信息

G481 癌症进展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G492 郧阳医学院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502 保健医学杂志

G503 护理学杂志

G507 解剖科学进展

G508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G511 山东医药

G512 实用癌症杂志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G514 药物生物技术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518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G534 实用放射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542 毒理学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G551 中国中医药科技

G554 眼科新进展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565 徐州医学院学报

G575 四川医学

G580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G585 临床心电学杂志

G586 实用妇产科杂志

G588 西部医学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599 中南药学

G600 中国针灸

G601 外科理论与实践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0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G605 医疗卫生装备

G607 临床儿科杂志

G608 放射学实践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G610 胰腺病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

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625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G626 天津中医药

G627 循证医学

G628 老年医学与保健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638 检验医学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653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658 临床荟萃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77 颈腰痛杂志

G681 中医药导报

G68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690 肝胆胰外科杂志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

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G707 武警医学

G709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G742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746 实用肝脏病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55 中国药业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768 实用预防医学

G771 武警医学院学报

G773 眼科研究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800 胃肠病学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803 肝脏

G805 人民军医

G809 中国医刊

G824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826 现代肿瘤医学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844 医药导报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847 现代护理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G857 中国骨肿瘤骨病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G873 眼视光学杂志

G87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877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G878 中国药师

G879 肝胆外科杂志

G880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84 职业与健康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886 介入放射学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890 实用肿瘤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893 放射免疫学杂志

G894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G898 河北医药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G902 中国基层医药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G923 山西医药杂志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943 中医药信息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9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G952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G953 精神医学杂志

G957 腹部外科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961 预防医学杂志

G962 眼科

G963 现代预防医学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977 药学服务与研究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987 护理学报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G990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G996 皖南医学院学报

G760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H001 茶叶科学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H003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H004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5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H006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H008 水产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011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H012 土壤学报

H013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15 水土保持通报

H016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H0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19 浙江林学院学报

H020 中国水稻科学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028 果树学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03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2 华北农学报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4 作物学报

H03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H037 棉花学报

H038 大豆科学

H039 园艺学报

H040 淡水渔业

H041 特产研究

H042 核农学报

H043 土壤

H044 中国生物防治

H045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H046 PEDOSPHERE

H049 昆虫天敌

H051 福建林学院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H053 中南林学院学报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H057 土壤通报

H059 安徽农业科学

H06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61 西南农业学报

H070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H103 种子

H199 江苏农业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H202 作物杂志

H203 湖北农业科学

H204 中国沼气

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H207 中国蔬菜

H208 中国烟草科学

H209 中国糖料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11 中国棉花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H215 中国果树

H216 浙江农业科学

H217 陕西农业科学

H218 畜牧与兽医

H220 渔业现代化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H223 热带作物学报

H224 西北林学院学报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H226 灌溉排水学报

H227 吉林农业科学

H231 湖南农业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H234 草业科学

H237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240 家畜生态学报

H241 中国草食动物

H242 中国畜牧杂志

H243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H244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H245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H261 辽宁农业科学

H262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H265 福建农业学报

H266 经济林研究

H267 莱阳农学院学报

H268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9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H270 西南林学院学报

H27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7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H275 贵州农业科学

H276 新疆农业科学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H280 林业科学

H281 林业科学研究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H28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H284 海洋渔业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87 水土保持学报

H288 西北农业学报

H289 河北林果研究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H292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H293 杂交水稻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356 河南农业科学

H385 西部林业科学

H397 中国瓜菜

H404 农药学学报

H410 作物研究

H417 现代农药

H525 草地学报

H527 草业学报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577 植物保护

H584 植物检疫

H700 江苏农业科学

H701 江西农业学报

H740 林业科技开发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H784 生态环境

H804 山东农业科学

H864 饲料研究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H893 广东林业科技

H90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H909 玉米科学

H939 中国稻米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989 杂草科学

H998 海洋水产研究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072 CELL RESEARCH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I105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170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I202 CHINA PARTICUOLOGY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J00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02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J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J004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0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J008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J011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J013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J01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J017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J01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J020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22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J02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J025 燕山大学学报

J027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J028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29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J032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3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6 西安工业学院学报

J039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40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42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J044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45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51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J053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54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J055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J056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

J057 工业工程

J058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J059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02 非金属矿

K004 矿产综合利用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0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K010 矿业研究与开发

K014 矿山机械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K0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17 煤炭学报

K018 工矿自动化

K020 铀矿冶

K022 金属矿山

K025 矿产与地质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30 中国矿业

K032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K035 中国钨业

K036 中国锰业

K525 矿产保护与利用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02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L005 石油物探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L007 新疆石油地质

L008 石油钻采工艺

L009 太阳能学报

L010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1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L014 炼油技术与工程

L015 石油化工

L01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L017 测井技术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L019 石油机械

L020 油气田地面工程

L021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L023 石油化工设备

L024 焊管

L025 石油钻探技术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L027 油气储运

L028 石油学报

L029 天然气工业

L030 石油炼制与化工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

L032 石油矿场机械

L033 油田化学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L035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L036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L504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516 可再生能源

L518 天然气地球科学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L586 含能材料

L587 节能技术

M00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M002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M003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M004 机械工程材料

M005 材料保护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11 现代铸铁

M012 金属学报

M013 钢铁钒钛

M014 硬质合金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M018 勘察科学技术

M019 钢铁研究学报

M020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M021 上海金属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M023 冶金分析

M026 冶金自动化

M027 钢铁研究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M029 稀有金属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2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3 桂林工学院学报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M036 有色金属

M039 粉末冶金技术

M041 稀土

M042 耐火材料

M043 轧钢

M045 矿冶工程

M047 冶金能源

M048 贵金属

M049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M050 钢铁

M051 金属功能材料

M052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M101 矿冶

M102 新型炭材料

M103 材料导报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M105 粉末冶金工业

M50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M505 腐蚀与防护

M544 钛工业进展

M631 黄金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04 弹道学报

N005 火力与指挥控制

N006 爆炸与冲击

N007 火炸药学报

N008 兵工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12 爆破器材

N013 自动化仪表

N014 计量学报

N015 光学技术

N017 爆破

N018 微细加工技术

N019 低温工程

N021 焊接学报

N022 轴承

N023 流体机械

N024 车用发动机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N027 电加工与模具

N028 机械设计与制造

N029 与密封

N030 振动与冲击

N031 光学仪器

N032 风机技术

N033 光学精密工程

N034 装备环境工程

N035 液压与气动

N037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N039 功能材料

N040 机械传动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N042 火工品

N043 探测与控制学报

N044 无损检测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N047 机械设计

N048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N049 工程机械

N050 机械科学与技术

N051 机械工程学报

N052 压力容器

N053 机械与电子

N054 机械设计与研究

N055 重型机械

N05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57 机械强度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N061 工程图学学报

N063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N064 工具技术

N065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N066 仪器仪表学报

N067 电焊机

N068 压缩机技术

N069 机床与液压

N070 锻压技术

N071 热加工工艺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N074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N075 铸造

N076 焊接

N080 新技术新工艺

N081 铸造技术

N082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N083 金属热处理

N084 摩擦学学报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N086 真空

N087 模具工业

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100 现代科学仪器

N101 变压器

N102 继电器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N105 工程爆破

N106 人类工效学

N107 模具技术

N110 工业工程与管理

N111 现代制造工程

N115 现代仪器

N590 工程设计学报

N624 焊接技术

N682 机械制造

N830 中国测试技术

N907 鱼雷技术

N946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P001 汽轮机技术

P003 动力工程

P004 内燃机学报

P005 工业炉

P006 热能动力工程

P007 水电能源科学

P009 工业加热

P010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P011 燃烧科学与技术

Q001 核技术

Q002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Q003 同位素

Q004 核动力工程

Q005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Q006 辐射防护

Q007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Q008 原子能科学技术

Q009 核科学与工程

Q905 解剖与临床

Q906 安徽医药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Q918 中国医院

Q91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R001 电子显微学报

R00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R003 电池

R004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R005 数据采集与处理

R006 电子学报

R007 电波科学学报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10 电工电能新技术

R011 电力电子技术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R016 绝缘材料

R017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R019 电源技术

R020 电子元件与材料

R021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R022 电子与信息学报

R024 半导体光电

R025 激光技术

R026 光电工程

R028 激光杂志

R029 电气应用

R031 光通信技术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R033 应用激光

R034 信号处理

R036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R037 高压电器

R038 高电压技术

R039 电网技术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043 电工技术学报

R044 电气传动

R045 电机与控制应用

R046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R047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R048 磁性材料及器件

R049 水力发电学报

R050 水力发电

R051 大电机技术

R053 低压电器

R057 微电机

R058 电气自动化

R059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R060 控制理论与应用

R061 光电子·激光

R062 半导体学报

R063 半导体技术

R064 微电子学

R065 通信学报

R066 中国激光

R067 电子技术应用

R069 压电与声光

R070 微波学报

R07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R080 移动通信

R082 光电子技术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R084 红外与激光工程

R085 微特电机

R086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87 现代雷达

R088 电机与控制学报

R089 现代电力

R090 电力自动化设备

R098 微纳电子技术

R099 机电一体化

R511 中国电力

R512 电子器件

R514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R516 电路与系统学报

R521 激光与红外

R535 红外技术

R537 电视技术

R559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R566 水资源保护

R586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R587 水利经济

R588 科技进步与对策

R651 电子产品世界

R683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R712 电声技术

R724 国外电子元器件

R730 兵工自动化

R740 电光与控制

R748 现代电子技术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S001 控制与决策

S002 信息与控制

S003 系统仿真学报

S004 机器人

S005 微处理机

S006 计算机科学

S011 软件学报

S012 计算机工程

S0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S014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S016 计算机应用研究

S017 微计算机应用

S018 计算机学报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S021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S024 遥感信息

S02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S026 自动化学报

S027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S029 计算机应用

S03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S031 遥测遥控

S032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S033 微型电脑应用

S034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S049 计算机仿真

S050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501 自动化与仪表

S503 控制工程

S505 系统仿真技术

S507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S512 铁路计算机应用

T001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T002 高分子通报

T003 工程塑料应用

T004 硅酸盐通报

T005 硅酸盐学报

T006 化工机械

T007 化工学报

T008 过程工程学报

T009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T010 离子交换与吸附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013 人工晶体学报

T014 塑料工业

T015 炭素技术

T016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T017 林产化学与工业

T018 合成橡胶工业

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021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022 中国塑料

T025 化学工程

T034 农药

T051 玻璃与搪瓷

T054 海湖盐与化工

T055 化肥工业

T057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T060 煤化工

T063 现代化工

T064 橡胶工业

T065 合成纤维工业

T066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T067 合成纤维

T068 中国陶瓷

T070 日用化学工业

T072 无机盐工业

T073 香料香精化妆品

T074 天然气化工

T075 中国胶粘剂

T076 化学工业与工程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T098 表面技术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101 化工进展

T102 精细化工

T103 涂料工业

T104 印染助剂

T105 热固性树脂

T106 塑料

T500 弹性体

T505 合成树脂及塑料

T508 电镀与精饰

T512 聚氨酯工业

T527 炭素

T532 化工科技

T536 塑料科技

T542 精细石油化工

T547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T553 化学与生物工程

T563 工业催化

T569 粘接

T580 塑性工程学报

T598 电镀与涂饰

T6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T916 有机硅材料

T931 化学与黏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T949 应用化工

T953 消防科学与技术

T999 特种橡胶制品

U001 中国粮油学报

U002 粮食储藏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U004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05 食品工业科技

U006 食品科学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008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U010 现代食品科技

U011 制冷学报

U012 中国造纸

U013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U014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5 纺织科学研究

U017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U020 中国皮革

U021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25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28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U029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U030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U031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U035 食品与发酵工业

U036 棉纺织技术

U037 林产工业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U053 纺织学报

U054 印染

U055 粮食与饲料工业

U056 丝绸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U535 轻工机械

U547 食品与机械

U562 烟草科技

U567 中国甜菜糖业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40 制冷与空调

U647 中国烟草学报

V005 建筑科学

V007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V009 水泥

V010 工业建筑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2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V014 建筑结构

V0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019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V021 给水排水

V022 建筑机械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V024 煤气与热力

V026 新建筑

V027 特种结构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V029 土木工程学报

V030 工程勘察

V031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V032 暖通空调

V033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V034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V035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V037 岩土工程学报

V039 中国园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V043 施工技术

V044 建筑结构学报

V045 建筑技术

V046 建筑机械化

V047 建筑学报

V049 结构工程师

V050 城市规划

V051 建筑材料学报

V052 粉煤灰综合利用

V057 建筑钢结构进展

V506 华中建筑

V531 陶瓷学报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V572 规划师

V574 岩土工程技术

W002 泥沙研究

W003 水利学报

W004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W006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W007 管理工程学报

W008 管理科学学报

W009 数理统计与管理

W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

W011 水利水电技术

W012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013 水科学进展

W014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W018 管理科学

W020 情报学报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W022 数字图书馆论坛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W502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W514 科学学研究

W531 科研管理

W567 节水灌溉

W568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X001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X002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X003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X005 铁道学报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X007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X010 船舶工程

X011 机车电传动

X012 中国造船

X013 汽车技术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5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6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X017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X018 汽车工程

X019 铁道车辆

X020 交通与计算机

X021 桥梁建设

X022 公路工程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X025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X026 公路交通科技

X028 港工技术

X029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X03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X03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X036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X039 中国航海

X042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X517 铁道标准设计

X521 铁道工程学报

X533 水道港口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X673 现代隧道技术

X685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Y002 航空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Y006 飞行力学

Y007 材料工程

Y008 宇航计测技术

Y009 强度与环境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11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Y012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Y013 固体火箭技术

Y014 航空制造技术

Y015 航天控制

Y016 空气动力学学报

Y017 航空动力学报

Y018 实验流体力学

Y019 复合材料学报

Y020 宇航材料工艺

Y022 测控技术

Y023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Y024 宇航学报

Y025 推进技术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Y027 航空材料学报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Y030 飞行器测控学报

Y031 航空计算技术

Y032 航天器环境工程

Z001 中国环境科学

Z002 环境科学研究

Z003 环境科学学报

Z004 环境科学

Z005 环境工程

Z006 遥感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Z009 化工环保

Z010 海洋环境科学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Z013 工业水处理

Z014 生态学报

Z015 电镀与环保

Z016 水处理技术

Z017 环境保护科学

Z018 应用生态学报

Z019 环境污染与防治

Z021 环境工程学报

Z022 资源科学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Z025 环境科学与技术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Z030 中国环境监测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Z032 工业用水与废水

Z035 环境卫生工程

Z543 遥感技术与应用

Z544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Z553 净水技术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I012 INSECT SCIENCE

I18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U645 保鲜与加工

G620 北京中医药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G944 东南国防医药

F231 动物营养学报

G920 儿科药学杂志

B029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X579 公路

X682 公路与汽运

C097 光散射学报

H069 广西农业科学

G362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V529 国外城市规划

G416 海南医学院学报

E651 海洋测绘

G334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T567 化学工程师

T501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Z554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G719 吉林中医药

G452 疾病监测

S520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S009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S048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W017 价值工程

A136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Z506 江苏环境科技

G869 结直肠外科

T955 精细化工中间体

W027 科技与法律

R096 雷达科学与技术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H102 林业调查规划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H068 南方水产

H066 农产品加工

U604 皮革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H39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F040 生物信息学

G834 实用药物与临床

G748 食品与药品

W570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H862 饲料工业

G965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Y561 现代防御技术

G486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W024 项目管理技术

V056 新型建筑材料

R519 信息技术

R652 信息与电子工程

A51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527 药学与临床研究

S590 医学教育探索

G964 医学与社会

G723 医药论坛杂志

G810 浙江医学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G750 中国病案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G924 中国医药导刊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6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X539 中外公路

G812 中医药学报

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N757 重庆工学院学报

化工机械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据统计,目前全国通过大学更名后被冠名为“科技大学”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近百所。在这些高校中,其办学实力和特色与。科技两个字名副其实的却为数不多,以至于很多考生和家长尚未搞清楚谁是真正的科技大学。对于这个问题,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程艺在做客某电视台时,针对国内各类“科技大学”满天飞的情况郑重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谁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大学’。”由此可见,即便同是在校名中冠以“科技”的大学,她们之间的办学层次、特色和实力也有着巨大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便于大家了解科技类大学,笔者将分三大类型为大家解读。第一类是在校名中明确冠以“科学技术”的大学,目前这类大学国内仅有两所,分别是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位于湖南长沙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两所大学与其他冠以“科技”的大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学取名时间和定位。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1958年建校时,就取为现在的校名,她也是中国第一所以“科学技术”命名的大学。建校之初,学校就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可以说,她不愧于中国最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学”。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命名稍晚的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大学在1978年由原“长沙工学院”改建并定名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列入序列,执行兵团级职权。这所大学也是在所有冠名“科技”的大学中最特殊的一所大学,她直属于中央军委,肩负着为全军培养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二类就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科技大学”。要了解这些大学,其更名时间和背景尤其值得一提。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届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国内的大学进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在这个时期,就有一些行业院校更名为“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由北京钢铁学院更名而来。当时光机转向本世纪初,尤其是1999年国内大学开始扩招后,高校名称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与此同时,不少单科性院校通过重组、合并、改建等方式,成为了一所全新的综合性大学,纵观这些更名前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是在某些行业领域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单学科大学。被合并、重组后,这些大学纷纷放弃之前的校名,在新校名中开始冠以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商业”等热门名词。“科技大学”就是顺应当时高校改革发展的产物。从1999年到2009年之间是“科技大学”校名诞生最为集中的时间段,几乎在国内每个省(区、市)都有更名为“科技大学”的院校。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她的建校背景十分特殊,这所诞生还不到5年的大学,其一开始建校就把。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我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目标,并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系、专业和研究中心(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院士作为校长的带领下,已取得显著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三类就是冠名“科技学院”的院校,这类院校大多数也是集中在2001-2006年之间,由几所院校重组合并后,改名为“XX科技学院”的。这类院校主要有苏州科技学院、浙江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江西科技学院(2012年,由原江西蓝天学院更名而来)等。

对于国内众多冠名“科技”的高校,大家乍一看,还真不知道这些学校究竟擅长哪些行业领域,更不知道哪些专业好,怎么去认识并选择她们?笔者建议大家查询其历史沿革即可。而这一点,正是广大考生、家长去发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比如更名后的武汉科技大学,可能大家并不知道她的优势特色专业,但是查看其历史沿革即可明白:“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由此,我们大致可知,武汉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冶金、建筑、医学等领域。查阅武汉科技大学的国家特色专业名单,我们发现——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冶金工程、自动化等均是其国家特色专业。这样的结果,是不是让人恍然大悟呢9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亦可发现冠名“科技学院”这类院校的办学特色所在。

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背景各不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同是冠名“科技”的高校,其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存在不同。这需要大家多多查询资料,主动加以了解认识。考虑到冠名“科技”的大学数量十分庞大,加之篇幅有限,为了让大家从较为合适的角度去了解冠名“科技”的高校,编者将选取在不同研究领域各具特色的部分科技大学进行解读。

特立独行 科教报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梦薇

在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的安徽合肥,有着这样一所“能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学校,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大学”有很多,可国字号当头的就只此一所,而且“科学技术大学”正是比“科技大学”多了“学”“术”二字,体现了科大重学术、不浮躁、奋发向上的学风。

在外人看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神秘的学府。也很难想象,这所建校历史不长、规模如此之小、地处合肥的大学,竟然培养出这么多耀眼的明星:微软全球副总裁、联想集团总裁、通用汽车公司亚太区首席科学家、麦肯锡中国区总裁、布朗大学数学系主任、许多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58年创办于北京,首任校长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1970年,中国科大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中国科大是全国首批“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国家“珠峰计划”、自主选拔录取“卓越计划”的重要成员。

科大是一所自由的学府。学校尊重同学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在学期间,有多次机会自主选择学科类及专业,在高校中率先开放大型教学实验中心。学校鼓励同学们在本科期间体验从选题、立项到研究、结题全过程的科研实践,并为同学们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奖励。由于学校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所以科大与中科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每名同学都有机会进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进行买践或做毕业论文。此外,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也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我本人作为一名物理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并且在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做“大学生研究计划”。在本科阶段能接触到科学研究对未来的研究与工作会有很好的影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轨迹进行规划。

科大还是一所人情味特浓的学府。本科学生宿舍四人一间,实行公寓化管理,她也是淮河以南地区唯一在学生宿舍楼同时提供暖气、空调和热水洗浴的高校。大一时,某天我在操场上散步,偶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多慧和他的夫人刘金英副教授。闲谈中聊起当年他走出绵延起伏的大巴山区,独自登上北去的火车,经过五天五夜的长途跋涉,光着脚丫大步跨进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门的故事。当时,科大热情地接纳了这个优秀学生,免除了他读书时的一切费用。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至今。曾在入学教育时听过他的名字,因为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中国科大西校区主持建立了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开创了我国同步辐射科技领域,而他“光着脚丫进科大”的事迹也厂为流传。五十余年来,科大的学风在全国高校中有口皆碑,而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锻造着她的学子。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比例高达1%,为全国高校之冠,有“千人一院士”美称。

我还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30年前,科大的何多慧教授等一群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承担了研制、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加速器的任务。他回忆起走过的路时说:“我们当时是一群年轻人,没有经验,没有权威。也没有像样的设备。当时中国也从未建造过那么大、那样复杂的加速器。但是,我们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渴望祖国强盛,渴望下迁后的学校能迅速重新站立起来,我们决心奋斗。十多年里,大家团结一致,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放弃了多少个假日和周末,连家庭和子女都不顾。终于,我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这台专用同步辐射加速器。当大家看到那璀璨的同步辐射光时,一个个刚强的汉子都流下了热泪。”

是的,建校五十余年来,“两弹一星”、神舟计划、同步辐射加速器、龙芯国产计算机芯片、量子通讯……国家的这些重大科技突破都有科大人的汗水和智慧。科教报国成为科大人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而今,学校正在努力争取成为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专业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相结合,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更在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靠近。低调奋进的“森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肖乐

尽管没有诸多百年老校那般弥远而悠长的历史,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已发展成为“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之一。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

从1952年开始,新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开始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划,国家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也就是华中理工大学的前身,是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四所学校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而成。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同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以及同济医科大学合并,成为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其中蕴藏着光辉灿烂的校史——既有、等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也有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丁肇中来校讲学:既有老院长查谦等创校元老的丰功伟绩,也有前校长朱九思、杨叔子等历任校长颇具特色的治校办学思想;既有裘法祖、张培刚等著名学者的斐然成就,也有遍布海内外杰出校友的丰硕成果。说到校长对于一所大学的影响,朱九思老校长绝对值得一提。他在八十年代就已很有远见地看到了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为学校规划了一个长远且具有远见的发展规划。按照今天华科大人自己的说法是:“华中工学院由纯工科性学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也发轫于九思老校长”。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开展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和走高校的综合化道路,并率先在工科院校中建立文科专业,使得华工在人文教育方面走在所有工科院校的最前面。如今华中科技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新闻学都是国家特色专业,这在国内的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十分罕见。就这一点,笔者很钦佩朱九思先生。当然,后来的华工杨叔子校长、周济校长,都为学校今天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如此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得第一次来华科大的同学一定会惊异于她的大。有人曾调侃,情侣若是分别住在东西两边的学生公寓,那便和异地恋相差无几了,因为他们要跨越五个公交站的距离才能见到对方。虽说华科大的路都是横平竖直,也没有恼人的上下坡,但穿越整个学校领略每个角落风景的脚力也是需要一年半载才能练就的。不过大也有大的福利,也许某天你会惊喜地发现校园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美景你没有看见,而且分布在学校各处的三十几个食堂一定能让你每个星期都吃得有新鲜感。

除了巨大的占地面积,人们谈到华科大言必称“森林大学”。的确,从空中俯瞰,华科大便像是掩映在森林中的白色城堡。华科大的树是老校长朱九思在任期间种下的。朱九思十分重视绿化,他在任期间每天骑车上班,只要看到学校里的树木植物被人损坏,一定会马上给学校绿化委员会投诉。深刻的记得进校之初,杨叔子院士对我们讲的那句话,华中大的80万棵树都在微笑着欢迎你们。炎热夏日里,参天大树遮蔽了骄阳,校园里温度也会比外面低两三度,能让你在火炉般的武汉还能感受到一丝清凉。当然,绿树还有红花缀,千万不要羡慕武大有缤纷落樱,因为春日阳光灿烂的时候,华科大会有满目的粉玉兰只为你绽放。

在武汉求学的同学一定熟知这么一句话:玩在武大,爱在华师,吃在理工,学在华科。虽说华科大以其优良的学习氛围闻名于武汉高校圈,每天晚上大把的学霸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去自习室的路上。但若是觉得华科大的学生都是只想着学习的书呆子,那绝对是对华科大的误解。这里缤纷多彩的社团活动一定会让你充分体味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新生舞会、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喻晓之巅辩论赛、毕业游行、同歌同行毕业晚会……各种类型的校园活动一定不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显得单调。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类社团,吉他协会、支教协会、动漫协会、建模协会、笛箫协会……形形的社团也一定能够让你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

有人还曾经总结了关于华科大的100件小事,这里每个周末会放电影,5块钱两场,原来在露天电影院,现在在韵苑体育馆,是华科大学子们周末的娱乐;学校的西五教学楼很破,但是很多很好的人文讲座都在那儿办,一定要去听一听;这里的路很漂亮,怎么逛都不会烦;每年毕业的时候都会有大游行,喊口号,疯狂的一晚,很让人期待……现在的我即将毕业,细数着那些早已深深印刻在心上的华科大小事,已经开始怀念在这里度过的每一日,期待着在离开前的日子里完成那些未竟的心愿,也期待着根叔能在毕业典礼上给我们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记忆。书写椽胶品格与神话——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闫谨

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靠海、靠山的地方,坐落着一所特别的大学,那就是青岛科技大学。一走进校门你就能看见一个大大的代表性标志——橡胶轮胎。而如今,青岛科技大学被誉为我国橡胶界“黄埔军校”,也是我国最早开设橡胶专业的学校,并在办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橡胶品格,影响着在校的每一个学子,而且创造了一系列的“橡胶神话”,这当然不仅仅指的是橡胶专业方面。

展开学校发展的历史画卷,你仿佛看见一条奔腾的江河,奔流不止,或遇险滩,或遇大浪,而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她前进和发展的脚步,她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奔腾不息。追溯学校的办学背景,可以清晰地发现,她前身是1950年9月创建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8月迁至青岛,改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后历经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发展阶段,1998年由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划转山东省,2002年正式定名青岛科技大学。有趣的是,学校的前身是青岛化工学院,简称“青化”,曾被学校学子借用谐音,戏称为“清华”。虽是戏称,但是在某些领域和专业,比如橡胶,在全国的水平确实是可以达到“清华”级别的。这样的叫法同时表现了青科学子对学校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2002年,学校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英文名Qta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六十余年发展积淀形成的橡胶工程、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优势学科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正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2004年,橡塑材料与工程实验室获批成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等7个二级学科获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以来获准建立了材料学、化学工程、化学、机械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增加1个生态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高性能聚合物成型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2009年2月,由科技部批准,青岛科技大学申报的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是第三个落户青岛的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发挥在国内橡胶和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学科优势,牵手国内橡胶巨头,联合成立了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吸纳了中国轮胎行业具有顶尖技术优势的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共二十多家单位,将集聚和整合行业创新资源,重点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打破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质量、环保、节油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最终使我国轮胎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学校还积极推进开放战咯和国际化战略,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在学校里会经常遇见国外的留学生。能让你感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的文化,在这中间,你能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与熏染,会让你的视野更加广阔。

如今,青岛科技大学分建三个校区,分别是在繁华的四方区、风景优美的崂山区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家乡——高密(高密校区)。在四方校区你能感受到学校的历史感,那种有历史沉淀感的,并不高大的建筑物,会让你很深刻地感受到一所高校文化与岁月的沉淀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一下子被这里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氛围深深吸引。来到崂山校区,你会发现不止是周围的环境优美,有山、有海,靠近啤酒城和青岛会展中心,校园永远是那么整洁干净。在春天,我们能看见好多不知名的开花的树,缤纷着红的、黄的、粉的花朵灿烂在枝头,像是少女脸上颤动着的娇羞。在这样的美丽的景致中,有时让你走在校园里不禁唱起欢乐的歌,让你真正能感受到置身于大学校园的美好。

此外,学校为了给同学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自己在学习之余更好地发展特长,也能因此而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无论你擅长什么,只要你愿意为之去努力,学校都会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尽情挥洒。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餐厅是远近闻名“物美价廉”的典型。餐厅不仅环境整洁,而且饭菜种类繁多、口感很好。就崂山校区来说,附近有青岛大学、青岛高职学院等高校,每天都有附近学校的同学到我们学校就餐。最经典的一幕是。在军训期间,青岛大学的军训旧艮与我校的军训旧艮颜色不同,他们是蓝色,我们是绿色。每到吃饭时间,就能看到大批的蓝色军训旧艮的同学在我们学校餐厅里。这里还仅仅是指大一的同学,由此可见我校餐厅的吸引力。

牧星湖里的北斗星——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张露纯

虽然河北科大校名里有“科技”二字,但她绝不是只有理工科的大学,她的学科可以概括为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论对于哪个专业的学生,科大都给予很多的学习研究机会。大学四年,占地面积2617亩的菁菁校园供你畅游,总值2亿的教学科研仪器供你使用,191万册藏书供你阅读,还有那2834种中外文科技期刊和70多项部级课题满足你求知的渴望。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9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6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科大先后与省内外29个地方政府签定了科技教育全面合作协议;与36家企业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1、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

要想更好地了解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历史沿革值得关注。现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是在1996年由原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和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河北纺织工业学校又并入。所以不难发现,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专业都是学校的优势专业。由于这些理工科专业在科大占很大的比重,所以男生很多,让科大的骨子里充满阳刚之气。特别是航模队,不说以前辉煌战绩,最近的一次比赛是在2012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他们一下子获得了七枚金牌,而对手则是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46支代表队的900多人。我们的航模队是科大人的骄傲。但与此同时,像英语、法语、经管这样的文科在科大也是很好的专业,让科大晒入了温柔的阳光。文科专业虽然人数少,但少而精,人才辈出,不少学姐学长都考入清华、北外这些的名校读研究生,在全国的比赛中拿了不少奖,让我很是羡慕,也激励着我利用科大这片沃土好好努力。

除了学术,科大的课余活动更是出名得多。在科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奇葩的爱好,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想玩轮滑有轮滑社,想拍电影有剧组,想写文章有记者团,想快闪、骑车、打拳、学语言、献爱心、打辩论、玩摇滚、研究学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里找不到。而且我们还可以自己创建社团,而这或许可以算是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吧。学生节是科大人的狂欢节,其盛况难以言状。全校出动,两千多人的拉街表演。让你目不暇接,而且活动当天还有免费的美味午餐享用。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科大的迷人景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牧星湖。“牧”源自《易·谦卦》中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取人才成长不仅在于教育也在于个人修养之意;“星”,是夜晚在湖面上看到的景象,又暗喻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必将学有所成,绽放异彩。这牧星湖就像少女的明眸,镶嵌在科大这片象牙塔的净肤之上。清晨的她,是聆听者,我们在湖边晨读,中文、英语、法语…“她一句话都不说,却见证着我们一天天的进步。还有科大的那些会说话的对石,“览山、击水”“问高、莫问高”“知足、知不足”“至善、若水”“恒安、恒德”……这些对石不一定是两块放在一起的,你可以留心校园里的哪两块石头应该是一对,这也算是生活在这里的一种乐趣,而事实是到现在我也没有把那些对石一一找全。但是值得感恩的是,这其中灌注了那么多校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又涵盖了社会对我们无数的期盼。

科大的每一寸空气都被这种文理兼容并蓄的文化所感染,所以我喜欢走在校园里的感觉。时而行色匆匆,脑子里思考着学习上的问题;时而放慢脚步,聆听樱树开花的声音。科大精神教我“进取、协作、奉献”,科大的教训让我铭记无论何时都要“兴业、尽责”,科大的校风更提醒我不忘。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让我越来越相信我就是一颗星,正闪烁在牧星湖里,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飞上夜空,真真正正地闪耀在天上,让人们仰望。

石油特色,立新巴渝——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吴雨佳

银杏叶渐黄的季节,我考入了重庆科技学院。走进这个东邻歌乐山部级森林公园、西毗缙云山部级森林公园,楼宇林立、锦树参天的新建校区。你难以想象,她已走过六十载风华岁月。

1951年,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这对“双胞胎兄弟”相继诞生。2004年,是两江汇流的一年。这年5月1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厌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从此,学校开启了新的篇章。谈重庆科技学院的校史,就必然会谈到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就必然会谈到这种历史的传承,必然会谈到自1951年以来,走出工专和油专的六万多名校友,必然会谈到这些校友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所以说,没有工专和油专50多年校园文化的厚积,就不可能有重庆科技学院今天“厚德、博学、砺志、笃行(校训)”的薄发。

我想我是学校最幸运的学子之一,因为在我到来的日寸候,正遇学校易面整装,风华正茂;因为在我到来的时候,正值母校台阶新上,蓄势待发;因为在我风尘仆仆赶来的第二个年度,恰逢学校的甲子诞辰。如今她占地2000余亩,建筑总面积53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她位于重庆大学城,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学习、生活和文化体育运动设施齐全配套,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有时我会抱怨,这学校怎么那么大,总有走不完的路,以至于我上课要提前二十分钟出发。可有时,我又感谢她的广阔。特别是在冬阳偶露的十二月的下午,或是春雨挥洒的三月的上午,行走在桃花山的石板路,一步一步地数着闲散的步子;在栀子吐白的六月的清晨,或是丹桂飘香的九月的傍晚,漫步灵湖中央的石桥,感受桥下水的柔滑,同鱼之心共翔清冽水底。你会感叹,原来大学真是如此美妙。

重科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法、文、艺等学科,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勃勃生机与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现开设石油工程、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艺术设计等40个本科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和安全工程领域两个专业硕士点。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学校石油、冶金的历史行业背景,本科专业中,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此外,学校还拥有市级特色专业4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

作为一名理工科学校的文科专业类学子,和大多数人一样,刚来这里时,我很担心她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在见识了大一军训结束后的。百团大战(学校社团招新,因为社团种类多逾百种,社团之间竞争大,故称为‘百团大战’)后,我完全打消了自己的疑虑。从动漫社到文学社,从中国古典管乐类社团到西洋打击乐社,从瑜伽协会到登山社等等,应有尽有,只要你有所爱好就能有所归属。看那学校商业街前“摇旗呐喊”的阵势,还真是有点儿“大战”的意思。随后的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活动,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令我眼花缭乱。在如此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背景下,硕果也是累累的。校友们先后在全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体育竞技舞蹈等相关竞赛中获得了18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这样喜人的成绩。

上一篇: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讨论式教学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