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7:49:03

化工大学论文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科研其实是一个很好玩儿的游戏”,在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页上,陆俊的简介中曾写着这么一句给学生的寄语。现在,这个游戏者和他的简历一起,“消失”在北京化工大学。而让“办公室”更为沮丧的是,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主要裁判方,他们正在遭受一拨又一拨“南郭先生”的挑战。究竟是学者们的学术道德已然沦丧,还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

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最近又出手了,而且命中两个“十环”。不幸中枪倒下的一位是北京化工大学首位“青年” 入选者、该校生命科技学院教授陆俊。而另一位来自方舟子的家乡——厦门大学医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

与之前的学术打假要经过几轮“殊死较量”不同,这次两人都在学校核实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造假行为,其所在学校也快速做出反应——与二人解除工作合同。

一场学术闹剧就这样收场,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难道在引进留学归国人员的时候,我们的高校和相关审批部门不应该“擦亮眼睛”,早早识别出其中“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吗?如果不是像方舟子这样的“外人”介入,难道他们就可以安稳地拥抱美好未来了吗?

破格聘用,待遇优厚

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三环和平东桥附近的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进行实地探访。

走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记者看到,虽然还处于放假期间,但大部分实验室都有学生和老师在做实验。一位女生告诉记者,陆俊的办公室原来在二楼。但是,记者没有找到。在楼道走廊的宣传栏上,也没有找到有关陆俊的“蛛丝马迹”。而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网站上,也没有发现陆俊的任何信息。连对其作出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也只能从网站搜索中找到,但是已经点击不开。

在三楼,记者敲开了院长办公室的大门,一位正在值班的男性老师接待了记者。但是,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愿意和记者聊一聊自己知道的情况。

“陆俊是去年11月才正式来的,还没有给他安排课程。”他回忆说,自己只见过陆俊一面,是在去年年底学院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当时,学院领导介绍,引进了一位海外留学回归人才,破格聘任为教授。“当时听说他还不到40岁,就当上了教授,我很佩服。”目前还是讲师的这位老师说,由于北京化工大学一直以来以石油产品加工和利用等下游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产业的上游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准备招聘优秀人才来弥补,而陆俊所从事的研究正属于招聘范围。

记者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网站上找到一份2011年6月10 日的“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在相关待遇这一栏中写明,“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的应聘者,将被学校直接聘任至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并提供给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落户问题。”“他也是经过了层层审批才过关斩将,最后应聘到我们学院当教授的。” 这位老师说。

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网站上查到,该校校报曾经在2012年3月10日有以下报道:中组部正式了国家第二批“青年”入选者名单。我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陆俊教授,入选为本批“青年”218名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之一。自2011年实施“青年”以来,陆俊教授是我校第一位荣获此项殊荣的教师。

这位老师说,陆俊应该具备一定水平,只不过现在看来没有简历中所写的那么高。而目前,陆俊已经从学校为其准备的宿舍里搬走,办公室里的东西也已经搬完,不知道现在人去哪里了。

一则招聘启事引发的质疑

被曝光前,陆俊头上的“光环”可谓颇多。北京化工大学官网资料显示,陆俊1973年出生,先后于1998年7月、1999年7月和2004年7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5月之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默克公司任研发科学家。2011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北京化工大学引进,而且,陆俊是自2011年实施“青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第一位荣获此项殊荣的教师,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但是,围绕在陆俊头顶的“光环”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以说,陆俊造假经历被揭穿完全出于自己的一次“粗心大意”。已经身为“教授”的陆俊了一则招聘科研助手的启事。启事称,其是北京化工大学重点扶植的药物载体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RNA干扰。课题组计划招聘两名讲师作为科研助手。

在这则招聘启事中,陆俊附上了自己的个人简历,以及七篇重点论文。这是事后被证明作假的简历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之前这份简历只是“躲藏”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上。

在这份简历里,陆俊为自己列出七篇论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两篇论文、《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三篇。

7月27日上午,有网友题为《一件奇怪的事》的帖子,称其在查资料时“偶然看到一件奇怪的事”,耶鲁大学一名助理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另一名教授同名,都叫“Jun Lu”,简历上的文章一模一样。此后,有热心网友给耶鲁大学的Jun Lu发去求证信件,得到回复证实,陆俊确实盗用了他的论文。

同名论文巧妙“移花接木”

7月27日下午,方舟子一上网就收到一大堆电子邮件、微博私信。虽然深陷质疑的漩涡,但在学术打假领域屡屡得手的方舟子,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而这天,他收到的消息纷纷反映,怀疑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青年”入选者陆俊冒用耶鲁大学遗传学助理教授卢俊的论文。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开放性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性之一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侧重于科学研究”的大学被称为研究型大学。入选研究型大学有定量的标准,这些标准在后来不断被修正。但无论标准怎样修正,研究型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特征,就是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评判一所大学是不是研究型大学,要看它在国际高等教育界的竞争力,要看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方面的水平是否达到了世界水准,是否能在较高的水平上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从研究型大学的成长环境来看,封闭办学建不成研究型大学。开放办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的客观要求。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知识的有效传播和高速发展,知识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大生产的刺激。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时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我国的很多院校都把国际化、开放性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或者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实践的经验证明,开放性是中国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性之一。

开放办学是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指依托行业发展、在行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显著特色的行业性高等专门学校。行业特色型大学实施大开放战略,本身具有两方面的有利条件。第一,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行业属性,即具有行业特色、行业声誉、行业资源和相对集中的学科领域。在满足行业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传统综合性大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二,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大学属性,即行业特色型大学区分于行业内的研究机构,具有较大的学科广度和跨度,并且具备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基于上述两个天然具备的优势,行业特色型大学能够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特定目标,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能够及时把握行业创新的形势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并将其融入行业与产业的发展中,同行业内的研发机构分工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将获得快速发展的独特机遇。

全面、深入地实施“大开放”战略

北京化工大学深刻认识到将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所面临的独特机遇和环境,在人才培养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大开放”战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将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的现实需求及时地引入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除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水平之外,规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要有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内容,专业课要有10%的学时讲授现代科技前沿。根据《北京化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期,学校将使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本科生研究型教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本科教育注重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方法。

为保证学科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办学效益,学校引入竞争机制和专业更新机制,在招生计划的制定和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并根据审核结果,实施招生专业“末位淘汰制”。审核过程充分听取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尤其注重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从未来人才知识结构的顶层设计入手,针对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技术升级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培养计划做动态调整。

在本科教育中,学校把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根据《北京化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期,北京化工大学将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长效培养机制,使大学生科研训练学时占总学时的15%。目前,在某些院系,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生命学院本科毕业环节的题目有90%以上是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有产业背景的真课题。近3年来,生命学院本科生参加的部级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有10余项,研究开发项目达20多项,在核心刊物近30篇,其中有3篇被SCI收录,全国性会议论文10余篇;30多名本科学生参加了新山子建立年产10吨的透明质酸发酵生产线、上海绿铭公司(生产能力1万吨/年)生物柴油工业生产线、1-3丙二醇、棕榈酸异辛酯等中试基地和示范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学校还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建立了大连冰山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转移力度,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学校的第九次党代会指出:“加快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就是要提高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技术创新的实力……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质量决定着学校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源头来自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自于企业与行业的需求……要通过开放战略构建学校新的科技体制。”学校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出发配置科研资源,组织“大化工”“新材料”等优势学科的研究力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攻关,产生了大型造粒机组设计等标志性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学校加大力度推进技术转移,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努力打通产业的上下游,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成套设备,提升学校在产业内的影响力。

学校为落实学校大开放战略,形成开放科研的长效体制和机制。 如“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威海市产学研战略联盟”“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新疆―北京化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先后成立。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先后建成和完善了东校园区、西校园区、北区(昌平)中试基地和密云产业化示范基地。北京化工大学的外设机构和科技园区搭建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了企业孵化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技术转移等功能全面的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了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保护和运用体系,形成合理的科研考核和评价体制。

3.多种形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环境。学校成立了“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尤其注重吸引和汇聚大批海外杰出人才。“十一五”期间,学校推行了多样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了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留学归国人员协会等,为长期引进外籍专家、学术休假的外国专家、海外讲座教授创新团队等提供了平台和有效机制,在引进海外“国家”“教育部讲座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时学校积极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传播中华文化。

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放办学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开放”战略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由学校、学院、导师负责的三种不同的实践方式的实践效果,以2013、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得出由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基地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对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践方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73-02

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北京化工大学自2009年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经过数年的教学探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明确,对如何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质量越来越重视,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成为工作重点。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北京化工大学2013级和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实践方式的效果,寻找出适合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佳专业实践方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方式基本情况

北京化工大学目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方式总结为以下三种,分别做出研究,以寻求出最佳的实践方式。

1.由学校(研究生院)选择与学校科研大背景相关的企业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学生由研究生院根据相近的领域将学生送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践,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生院与洛阳黎明研究院、西安华陆集团及辽阳石化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共建校外基地,并对基地挂牌聘请企业导师。

2.由各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并将该学院的学生根据专业领域送到相关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在本次研究中的实践基地有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等28个校外实践基地。

3.导师自行安排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一般是送到与课题组合作的企业中去实践学习。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评价体系建立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对不同专业实践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不同专业实践方式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派出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对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国内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实践评价方式的调研以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专业实践目标为手段,重视调动学生专业实践的主动性、企业积极性,不断加强发挥导师作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评价体系: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效果基本情况

我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规定时间为6个月,在此期间,学校、学院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实践结束后,向参与了专业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在参与这三种实践方式的同学中,各随机抽选20名的学生展开座谈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参与实践的同学普遍认为在企业实践的6个月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但是在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中,不同专业实践方式的同学收获相差很大。在此我们归纳总结出各个实践点存在的问题。

1.由学校(研究生院)与企业建设的实践基地:该专业实践方式具有实践安排规范化、实践时间统一、实践评判标准统一、时间基地可持续化等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单位的课题与学生研究领域课题不匹配,导致学生的项目参与深度不够;另外专业实践课题与校内课题衔接不起来,校内导师不懂学生的企业课题,企业导师不懂学生的校内课题,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基本上没有沟通,在这种情形下,专业实践对毕业论文没有多大帮助,实践结束回来后学生仍旧进行实习前的研究内容,专业实践成为完成必修环节的一种形式,学生参与专业实践的收获仅仅是职场技巧的获得而非专业的工程知识的提升。

2.由学院与企业建设的实践基地:该专业实践方式无论从时间安排上还是与毕业论文的课题衔接都比较合理,学生到企业去会很快进入课题,绝大部分能够深度参与到项目中去,并且校内导师能够掌握他们的课题动向,校、企导师经常沟通,学生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工程实践上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专业实践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课题有较大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毕业论文课题的开展。由于是与本专业、甚至是本方向紧密相关的优秀企业,这样的实习经历对于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目前存在的缺陷就是校内导师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更看重理论的创新和文章的发表,缺乏工程意识,导致院系缺乏一支专门的建设及维护基地的师资队伍。

3.由导师联系的实践企业几乎都是与导师合作的企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所从事工作与校内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相关度非常大,甚至有的就是毕业论文课题,这部分同学的指导基本上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形同虚设,学生所做工作均向校内导师汇报,其工作与在实验室工作类似。另一方面当导师的课题结束后,导师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也就走向尾声,导致以后的学生实践学习不能持续化。由此可见这类由导师负责的实践随机性较大,没有统一的实践时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实践活动基本由导师操控,主观性很强,基本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没有区别。

四、对策及建议

从课题的衔接性,实践的评判标准,实践基地的可持续性及规范性等方面比较这三类实践方式,我们发现由学院负责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是比较合理的。针对于校内导师对全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外出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培养过程的偏理论化等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研究生院在招生时跟导师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导师签订培养协议,必须保证学生得到规范的、保证工作量的专业实践。

2.学院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比如学生外派期间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去实践基地实地考查学生的实践情况等),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导师的业绩关联起来。

3.研究生院对于学院建设并维护基地方面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资金保障、政策导向建立起一支持续稳定的建设与维护实践基地的队伍,建设一批高质量,持续性的专业实践基地。

4.为提高校内导师的工程素养,建议新入职的青年导师参与到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并在假期期间参与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的同时将学院与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了解企业课题与校内课题的动向,以便在学生实践时能有效地制定实践计划。

五、总结

本文以寻求合适的工程实践方式为目的,以北京化工大学2013和2014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三种实践方式的效果,最终总结出学院与企业共建基地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各大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娟,徐亮,王超.“a学研”合作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1,(02):61-63.

基金项目: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资助研究成果(编号:G-JG-XJ201419)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这本该是一个酷暑难耐的赤日炎炎之月,而在彩云之南的春城昆明,跳动的网球将年轻和活力注入这座明媚之城,专属于高校学子的网球梦想在蓝天白云下放飞,茌鸟语花香间弥漫。

相比于上届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此番这项高校间的体育盛事来到昆明后,多了些许清凉与惬意。这是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走过的第18个年头,一代又一代的高校网球工作者将网球文化推广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带进了祖国的西南边陲。2012年“中国移动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杯”网球赛就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盛大举办。呈贡区在当地有着“昆明未来的浦东”之称,是未来昆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尽管远离市中心,距昆明市新建的长水国际机场路途遥远,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各高校校长和学生满腔的网球热情,大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齐聚昆理工,共享这一年一度的高校网球饕餮大餐。

7月18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3所高校的近千名校长和学生选手参加了今年大网赛和校长杯的角逐,本届赛事不仅是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次落户云南高校,更是充分贯彻了大网协“走向西部”的推广方针。大赛共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1,412人报名参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其中学生组运动员658人,校长组参赛选手295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赛事报名人数、参与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届之最。

比赛开始之前,还举行了“2012年全国高校体育(网球)科研论文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长和体育工作者们在论坛上畅谈了自己对体育教育和网球文化的独到见解,共商中国大学生网球事业发展大计,9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球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动网球运动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研论文报告会自去年在西安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像这样的校长论坛在全国大学生体育分会中独树一帜,大网协历经十八年风风雨雨,有这样光明的发展,的确得益于这些热衷于高校网球推广的领导们。

作为本次赛事的东道主昆明理工大学,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每一位大网赛参与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2011年,昆理工就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明年也即将承接全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可见昆理工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一片热忱。而此次昆明理工大学也高度重视大网赛的承办工作,多次研究解决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改造、修建网球场地19块,共15,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内球场13块,室外球场6块,新修建的网球二号馆为本届比赛主场馆,采用屋盖拉模技术,采光性能好,减少了开灯时间,做到了节能减排。在云南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高水平、大规模的网球硬件设施的高校实属不多,这是昆理工对于高校网球发展的决心,也寄托了西部学子对于网球运动的深切渴望。

如今,高校网球推广之路逐步深入全国各个角落,不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区域,近几年,大网赛的足迹来到过哈尔滨,走进过桂林,涉足过西安,这些充满网球文化探寻意味的脚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而网球文化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让更多的高校校长和学子加入这项运动,网球之花遍布菁菁校园。

tips

第十七届大网赛团体成绩榜

男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桂林电子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男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男子丙组团体前三名:

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女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分获

女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女子丙组团体前三名: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部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4] 葛赵青,刘杨,杜秀杰.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生存基础[J].编辑学报,2005(2):148-149.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B10)

作者简介:边晶梅(1973-),女,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服役结构维修加固决策、优化与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探讨了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措施,简要介绍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教育;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7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以此为导向和契机,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土木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1998年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工程技术专业与管理专业交叉复合而成的新兴专业,它覆盖了原有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宽的专业覆盖面[2]。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了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大平台的课程,其中工程施工是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科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手段,具备发现并有效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主客观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一、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如在传统板书教学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改变考试方式等[3-5]。然而,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等客观原因,目前的教学效果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对行业新技术体现得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材在章节内容及知识覆盖范围等方面均比以往教材有显著增加。但增加的多是传统施工工艺,对已过时或被淘汰的工艺并没有作太多删减。尽管新工艺、新技术在新教材中亦有体现,但仍显不足,即使目前最新的施工教材有关“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也很少,有的甚至还包含某些当时很“新”而实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一些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边晶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 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和实践知识等仍由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也尽量采用了投影、幻灯片、视频等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学生只听教师讲解而不到施工现场实际观摩体会,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未开设专门的施工实习,只有短期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与施工课程不同步,还主要以现场参观形式实习,学生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片断,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三) 学时少,任务重,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施工理论课时往往偏少,一般为32学时或48学时,要讲清楚各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感到时间有限,内容太多,教学上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二是课程内容原本就抽象繁杂,再加快课堂节奏,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将工程施工内容讲解透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或者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且,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 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这是很多高校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施工相关的实习往往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一般较长,学生只能观摩到个别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观摩到施工全过程,更无法从总体上了解整个在建项目的全部工序。目前,实习单位一般是依靠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企业常以实习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便或安全问题,明示或暗示学生少进工地,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自操作。愿意接受实习的施工单位也越来越少,联系实习日益困难。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不易保持,企业参与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程度远远不够,教学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二、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目标

“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工程施工教学模式等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安全责任意识、节约环保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工程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的调整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开展团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应尽量以身边工程为实例,学生有机会到现场实地参观,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此外,考核方式也应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调整为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卓越计划”三层次人才培养标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讲授内容为: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道路施工、桥梁结构工程施工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施工知识,还应增加有关建筑物从动工到竣工的完整施工过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现实中应用较多的施工知识,要做到详略得当,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有用的知识讲解透彻。同时,要特别注意跟踪施工前沿信息,随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今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努力实现课堂学习和施工实践的接轨,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基本信息资料库。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收集和整理有关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包括重大工程、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网络资讯,建立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制作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电子教案,努力缩小理论学习与施工实践之间的差距,以避免现场实习的不完整和不系统。沈阳化工大学自2011年起搜集了大量资料,经整理后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加强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开设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是与工程施工相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具备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此项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编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并进行土石方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综合应用所学施工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都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有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也不在少数,施工方案设计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有应用需求。

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0级开始,开设了32学时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教学,强化和延伸课堂理论知识。成绩考核采用分组进行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2.完善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选择做工程设计的学生极少,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逐步提高了工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最终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的目标。与此同时,全面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2010年毕业的0701班有9人选择毕业设计,内容涉及住宅及公路工程项目工程量的计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毕业论文涉及房地产开发、造价控制、招投标研究、工程索赔、绿色施工与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经过这一改革,在毕业实践环节选择工程设计的人数增加较多(见图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图1毕业实践环节工程设计类选题人数变化趋势

3.重视企业学习经历

“统筹安排,分阶段培养”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分为三段制:本科、硕士、博士。“3+1”为本科培养阶段的运行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5]。

为了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学校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全天到企业进行中短期专业学习或工程实践,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实习之后组织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心得,交流经验。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07级开始,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逐年增加。实践表明,凡是有过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就业优势也非常明显。

4.加强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有:(1)基本素质: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3)学习能力: 具有获取信息和谋求职业发展的能力。(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 并具有维护能力。(5)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6)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非专业能力已成为优秀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对工程师提出的更高要求[6]。

沈阳化工大学将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的教育贯穿在工程施工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2010年第七届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2010年第十届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5.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的联系

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在内的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的资格考试及认证管理制度等已比较成熟。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考试。教学中要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要求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认证考试的准备,为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文章探讨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分析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对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2011.

[2]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S].1999.

[3]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10.

[4]杜德权.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80-83.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0-36.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based on a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BIAN Ji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is a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new teaching mode meeting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as sumarized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was analyzed. Content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were presented an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imary effects were introduced.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沈阳化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化工行业建设的需求,在原金工教研室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申请,于2006年国家教委批准,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同年获批材料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化工大学化工行业特色优势及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势,不断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立足行业、与辽宁工业产业紧密衔接、全方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专业定位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在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全省九所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参评,沈阳化工大学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排名第二。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1]。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生产企业以影响生产和安全为由不愿接待本科生实习,同时,本科生实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1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院校本科生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本科生创新意识差和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很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2]。而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提高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促使本科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转化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加深本科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培养本科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高等学校中的传统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通常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多以模仿为主,创新内容涉及较少。其次,部分本科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影响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的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主要采取到相关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观摩教学的方式,大多数本科生很难彻底认识企业生产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这些问题制约着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4],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的金属材料专业人才,沈阳化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近年来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稳定而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专业课程实验的优化

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化工行业合格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自2006年以来,沈阳化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对实验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整体安排。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建立了具有化工行业特点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结合沈阳化工大学的化工特色,针对化工单元设备的主要加工方法,如压力加工、焊接、机械加工及化工单元设备的腐蚀问题。强化金属塑性加工原理、焊接冶金学、焊接工艺与设备、金属腐蚀与防护、金属热处理和材料无损检测等主要专业课程。这些主要专业课程均设置有实验内容,同时优化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使本科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巩固科研教学资源化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改造,更新部分专业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硬件条件,增加开放实验室公用设备的种类及台套数。进一步开放实验室,一周至少两天全天开放实验室,保证本科生根据需要自主进行实验。

3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管理

原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企业很多设备比较陈旧,几乎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此,近年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增加个性化实习,采用校企合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就业单位的培训等等,分别送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实践,为方便学生到企业实习,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先后建立了与沈阳铸锻工业有限公司、富奥辽宁汽车弹簧有限公司、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加强了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利用其设备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企业课程教学、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这样也促使本科生了解金属材料及其相关材料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使本科生具有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在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开展,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以强化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实习效果,加强本科生对实习的重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主任及全体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实习动员,强调实习过程安全问题,明确每次实习的集合时间、地点、着装和注意事项等。在实习期间,每到一个车间,先请车间主任介绍该车间的典型设备和工艺流程,使本科生在参观前对参观内容有大概了解。实习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习期间的出勤、纪律、实习笔记、实习报告等。通过各方的努力,大大增强了本科生实习的主动性。

4开展创新活动,推进实践教学

鼓励本科生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4-5],例如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大学生竞赛等。通过组织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课外活动,将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训练、学科竞赛活动、学术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课程模块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统一实施和管理。近年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参赛学生项目获第三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一项;“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一项;2011年、2013年分别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省级奖项几十多项。通过创新竞赛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活跃了创新教育的氛围,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结论

当今,素质教育快速发展[6-7],金属材料在化工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化工行业合格的金属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我们将继续优化实践课程建设,建设具有化工行业特点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在化工企业、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从事金属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成分-工艺及设备设计、组织和性能检验、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宗智,吴敏,王燕,等.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9-130.

[2]甄睿,蔡璐.应用型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5-68.

[3]胡宗智,邹隽,孙小华,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8-99.

[4]王荣,杨爱民,张骁勇,等.关于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46.

[5]王生朝,蔡素莉,高泽平,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98-101.

[6]孙建春,陈登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9(4)55-57,60.

[7]孙小华,胡宗智,黄才华,等.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18-119.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多年来从事聚合物成型原理及装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973”项目、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与企业间的科技开发项目80余项。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冷热水用交联聚乙烯(PE-X)管道系统》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出版专著2部,200余篇,有鉴定成果8项,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任北京化工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塑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以及《塑料》、《塑料工业》、《工程塑料应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塑料机械》、《亚太塑料橡胶》等杂志编委。

“我国在塑料机械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表现在生产效率、精密化、微型化、大型化装备,以及自动化控制水平上。”采访中,北京化工大学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所长吴大鸣教授告诉记者,言语中充满感慨和期待。相比自己近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绩,他更愿意通过媒体告诉人们: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到前处,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和难关。

因此,结合吴大鸣教授在聚合物成型原理及装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我们一同看看,中国的塑料机械科技应该走向何方。

搞创新:精密挤出原理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精密挤出原理及技术的研究开发关系到制品的精度和资源的节省,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制品精度,满足很多高新技术产品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壁厚均匀度来显著减少树脂的浪费,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致力于挤出过程的精密控制和制品的精密成型,吴大鸣教授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开展精密挤出成型原理及装备的研究近10年。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他系统地研究了精密挤出机理及其关键技术,发明了并联式稳压装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开发成功用于精密医用导管、多层汽车燃油管、精密汽车液压管等制品的精密成型装备,经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会和权威检测部门的检测,所研发的精密成型装备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吴大鸣教授谈到,目前精密注塑机主要是国外品牌,挤出装备中的双向拉伸PET(PA、BOPP)膜机组、精密医用导管挤出机组等也一直是国外公司的领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精密注塑和挤出装备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替代进口,还可以使得我国在国际塑料机械高端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说。

走前沿:定睛聚合物微尺度制造技术

聚合物是许多微纳米系统的基础材料,聚合物微纳系统是最有希望在近期实现实际应用的系统,而聚合物微纳尺度制造科学与技术在微纳制造技术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此吴大鸣教授等人研究了聚合物表面微结构阵列的成型方法及技术,并将该技术用于解决聚合物微透镜及其阵列的成型,开发了基于透镜阵列的高效扩散板和高效漫反射材料及其成套生产技术装备。

此外,在原位气泡拉伸法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上,吴大鸣教授等人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聚合物发泡过程产生的高拉伸场分散纳米粉体的新方法,已获得多项专利,并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

采访中吴大鸣教授也说到,聚合物微纳制造技术是一门涉及到材料、工艺、制造、测量表征、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领域,我们国内科研学者应该抓住机遇占领聚合物微纳尺度制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

倡节能:基于微结构的先进配光材料技术研究

作为新一代高效节能照明器材,LED光源逐渐占领着中国的照明市场。然而由于LED光源体积小、光密度大,以及光的定向性强,造成光照不均匀,极易产生眩光,成为LED灯具推广应用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吴大鸣教授在此方面开展了基于微透镜阵列的高效扩散材料和高效漫反射材料的研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他们针对制约新一代高效节能LED照明技术存在的眩光、散热等瓶颈问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聚合物微结构制造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的新型高效配光和高效散热材料,攻克了系列关键制造技术。制备扩散材料时,他们采用高透光率的透明聚合物,使得光通过扩散材料时损失极少,接近透明材料的透光率;采用含高反射率和适当折射率的无机粉体、转光材料等制备出具有表面微透镜阵列的漫反射材料,不仅彻底消除了眩光,提高了照明舒适度,而且反射率明显高于铝或镀铝材料,也高于微发泡型漫反射材料。所开发的基于微透镜阵列的漫反射材料用于替代筒灯、格栅灯等现有的反射材料被验证使得灯具照度提高30%以上。

在企业合作上,研究所与济源市蓝曼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目前该技术已在济源市蓝曼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形成了年产200万平方米高效微结构扩散板和年产300万平方米高效微结构漫反射材料的生产能力。随着产品在市场的深入,该技术将带来更多的节能环保新产品,为国家向绿色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抓产研:与国内多家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北京化工大学塑机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道路。近年来,研究所与宁波海天集团共建海天北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微型注射机,其中自己开发的医用导管的微挤出系统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在一些典型产品的制造方面如接插件、光纤、光学微透镜、医用微针等方面取得进展;与浙江大学共同承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精密注射成型工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在精密注塑机的设计理论和工程化成套技术上取得突破;以精密、高速、高效为特点的聚合物精密成型技术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吴大鸣教授指出,随着国内在知识和技术产权方面不断完善,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努力缩短国内外塑料机械技术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是塑料机械领域有识之士的共识。他说,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与国内大型塑料机械制造企业实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新的道路。

展望未来,吴大鸣教授对研究所的工作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在基础装备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在微注射、微挤出领域实现系列化,微压印技术突破关键技术,设备、模具、工艺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开发3~5种典型的微型、微结构制件成套技术……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xxx(女 27岁 党员)

TEL:

Email:

应聘职位:项目助理

教育背景

2009.09~2012.07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GPA:3.43/4;年级排名:top7%北京化工大学

2005.09~2009.07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北京化工大学

专业课GPA: 3.8/4, 实验类课程9门优秀(共12门)

总GPA:3.35/4 年级排名:top 10%

工作经历

2012.08~今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科研助理

独立研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涉及氧化铜纳米线、磷酸铁锂、离子液体等研究项目;锂硫电池研究项目。

专利两篇,学术论文一篇(第三作者,影响因子3.729)。

项目管理

系统学习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指南),备考3月份PMP考试。参加相关公开课3次。

项目管理实践:将申请和君项目助理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项目,整合能力,从简历开始提交一个独特性的可交付成果。

项目管理于我是兴趣、是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论。

技能及爱好

4年团支书: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执行力。

7年理工科背景:学习能力强(8次奖学金)、数据整合、逻辑分析能力。

英语:通过CET-6 :490分。

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Origin、AutoCAD等专业软件。

爱好:排球、旅行、读书、参加沙龙活动。

自我评价

强大正能量,充满热情,积极做事,主动思考。

学习动力强,2个月16个假日,参加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GTD、领越领导力、沟通、世界咖啡会议技术等课程。

专注内在成长,务实的理想主义战士。

喜欢挑战,要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职业规划

职业路径:项目助理(1-2年)项目经理(3-5年)企业项目管理方向咨询师或培训师

化工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在校内科研机构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团队。这些团队不仅承担了学校大部分科研项目,同时还造就了高水平的年轻学科带头人。5年内,有8人次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次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及高校青年教师奖,16人次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段雪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

上一篇:化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业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