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08 19:57:59

合作模式

合作模式范文第1篇

一、粤港经济合作模式

粤港经济合作模式经历了从由市场主导、企业投资活动带动的功能性的经济一体化向政府间根据合作的发展需要签订协议、建立组织的制度性一体化的过程。1979年中国实施开放政策,而香港商界也在积极寻找商机,两者形成粤港经济合作的重要驱动力。粤港之间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前店后厂”式的制造业跨境生产和贸易的协作体系。香港厂商通过把制造业生产工序迁移到广东珠三角地区,把珠三角地区作为制造业后方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广东丰廉的土地与劳力,以及广阔的市场,为香港制造业走向规模经济、创立品牌提供了基础。由于跨地分工的发展与深化,香港的以贸易为中心的服务业迅速增长,成为集贸易、金融、信息、航运于一身的国际商业中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粤港合作进入一个新时期。然而在处理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中,内地与香港对于“一国”与“两制”之间关系不能很好掌握,从而给粤港合作带来很大困扰,粤港合作发展出现僵局。因此,粤港于1998年3月30日成立了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两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合作的僵局仍无法打破。制度性的限制是90年代中后期粤港经济合作陷入僵局的根本性原因。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WTO的框架内,必须实施国际市场经济的统一规则与规范。中央政府承诺对外开放市场,包括服务业市场,这解决了“一国两制”下粤港区域合作深化的制度性制约问题。香港为了取得先发优势,积极向中央政府提出“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CEPA 中的所有内容是面向全国的。但广东走在了最前面。广东省政府与香港政府建立的高层协调机制立即升级,两地组织了15个专题小组进行合作研究。CEPA的实施解决了香港与广东在生产要素流动上的一些障碍,启动珠三角与香港的第二次经济互动,使大珠三角重新走向合作与分工。而处于粤港一体化的前沿的深圳则提出“深港一体化”方案,其中“大方案”是深港之间成立自由贸易区;中方案是,深圳二线管死,深港之间经济一体化;小方案是深港之间在原有保税区的基础上建设跨境工业区,深圳希望与香港结合共同建设成为世界大都市。

从粤港经济合作来看,加入WTO与CEPA的签订,使已经成为国际性出口加工基地的粤港区域的经济合作实现了制度性一体化。

二、闽台经济合作模式

闽台经济合作由“非法”、间接的阶段向“合法”、准直接及局部直接阶段发展,进程迂回、缓慢,与粤台、苏台合作相比,呈现凹陷状态。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福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1年发表谈话,呼吁两岸实现“三通”,及欢迎台商到大陆投资的谈话,但由于台湾当局坚持“三不”,因此闽台经贸往来主要是通过香港等中转地的间接贸易,是作为两岸经贸往来的一种补充,而台湾当局视闽台两地民间直接贸易为走私,予以严厉打击。

1987年下半年,台湾当局在岛内外的强大压力下,宣布解除长达38年之久的“令”,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间接进口大陆农工产品。1989年5月,台湾“经济部”原则允许有条件地开放对大陆间接投资。1990年7月,正式开放台商前往大陆间接投资,并制定《对大陆地区间接输出货品管理办法》,采取正面表列方式,开放24类2500项产品可赴大陆投资。至此,台商投资大陆在经历了禁止、缄默等阶段后终于正式取得“合法”地位。在两岸加入WTO后,双方经贸关系发展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和限制,台湾当局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进一步开放台商赴大陆直接投资,开放两岸贸易直接交易,逐步放宽对大陆商品进口的限制。

两岸经贸“合法化”后发展迅速,闽台两地逐渐向直接往来贸易发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后,福建省相应制定了《保护法实施办法》及其他一系列地方性涉台法规,为吸引台资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各地也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渠道,“以港引台,以侨引台,以台引台”。1997年4月,两岸外国注册的商船首航于福州港、厦门港至高雄港之间,从事转口货物运输。2001年1月,福建的厦门、马尾分别与金门、马祖进行“小三通”。2002年7月,国务院批准增开泉州港为对台通航港口,与金门、马祖直接往来。经国家交通部批准,在两岸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厦门与金门之间的定期客运班轮也已开通。闽台两地农业合作颇具特色。1997 年9月,福州、漳州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闽台农业合作向大规模、组织化方向发展。福建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

但是,由于两岸没有实现三通,闽台之间的人缘、地缘优势难以发挥。祖国大陆各地都在凭借各自的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台资,台资不断北移西进。利用台资方面,广东在1991 年超过福建,1992年江苏也赶了上来,闽台经济合作落后于粤台经济合作及苏台经济合作。福建经济龙头厦门深刻感觉边缘化的危机,于是在2006年提出了“厦金特别市”的观念,以带动福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三、造成闽台、粤港经济合作模式发展差异的原因

粤港经济一体化与闽台经济合作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大趋势,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同时,各自具有人缘、地缘及政策优势,然而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统一”问题影响程度不同

中英对香港问题顺利达成协议,香港成功实施“一国两制”,极大促进粤港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而闽台经济合作受制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对峙而难以展开。

自1982年9月中英开始就收回香港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 日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之后,尽管中英之间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斗争,由此也暂时造成一些人心浮动、社会不安,但是没有造成大的波动,也没有因为中英谈判而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及粤港合作进展的速度。

尽管在两岸经贸交流的过程中,福建因为最早实现“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了先导作用。但是,由于台湾当局的持续挑衅,李登辉先后提出了“两国论”、“论”,上台后又提出了“一边一国论”及“公投制宪正名”等“”主张,两岸之间的政治气氛持续紧张,无法进行“三通”谈判,闽台之间的地缘优势也被“禁锢”。闽台两地之间的经贸交流还得经过香港,两地经济交流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中央政策的效应差别

中央政府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入WTO的决定及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都极大促进了粤港经济一体化。而闽台合作政策受制于两岸关系,从赋予福建灵活措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出台,这些都只是单边性的政策法规,对闽台经济合作促进效果有限。

香港、澳门属独立关税区和WTO成员,而广东、福建并不具备同等地位。另一方面,香港是特别行政区域,台湾还未统一,两者政治地位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合作需要通过中央人民政府进行。

中央赋予广东先行开放政策,启动了广东与香港的第一轮互动,主要以制造业的市场开放为其主要特征。珠三角是中国最早成为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地区。香港服务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随着珠三角生产基地的运作而相伴产生的。但由于制度性的限制,它们无法跟随运作,服务不能到位,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落差无法转化为对区域整合的贡献。2001年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一国两制”下的粤港澳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体制接近、规则统一”的制度性基础。在WTO旧的框架下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推进下,内地与港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制度性差异逐步缩小。香港与大陆签署CEPA使得广东对香港的服务业打开了大门。所以,与前一轮港澳和珠三角的经济互动不同,新一轮经济互动的主要内容将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这是两地优势产业的反差及互补决定的,它将彻底弥合大珠三角之间的地区恶性竞争,推动珠三角重新走向区域合作与分工。CEPA的签订最终解决了这个制度性的问题,使港澳能够真正地融入珠三角,为珠三角与港澳的区域整合及大珠三角的真正建立提供了制度性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珠三角的市场统一、经济一体化才得以实现。

70年代末,我国对台政策发生了变化,确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与此相适应,福建在海峡两岸关系中的定位由“前线”改为“基地”。当然,这一基地是以和平建设为核心的,但对峙感仍然较强,因为台湾仍以其为复兴基地。所以,和平统一基地仍不利于闽台双边关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促进闽台经济合作的政策都是一种单边性的政策: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1997年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和国台办联合批准了福州、漳州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两岸第一次有政策默契的是“小三通”,然而由于其严格的地域与人员资格的限制,实质效果不大。随着中国的“入世”以及内地与香港CEPA的签订,使得国家给予福建的优惠政策因市场的日益开放而自行失去其经济效应,长三角与珠三角以其各自优势而成为新政策的获益者,在东南沿海地区中,福建又成为了政策上的“凹地”,闽台经济合作中政策优势不复存在。

(三)合作双方政策对接差别

香港实施的“积极不干预”经济政策有利于粤港两地经济一体化;而台湾当局实行的“三不”政策、“戒急用忍”、“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及“南向政策”却抑制了闽台经济合作的进展。

英国占领香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经营其为英国商品、资本进入东方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的“滩头阵地”,开发经营其为英国、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亚洲、与中国发生经济联系的“窗口、桥梁和国际通道”。因此,英国人登陆香港伊始即宣布香港是“自由港”,并一直奉行自由经济政策。这使得市场力量在粤港经济合作过程中得到有效发挥。无论是“前店后厂”的模式,CEPA的提出,还是港珠澳大桥的建造都是由香港方面提出与主导,市场力量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香港对广东发挥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间,粤港之间既形成了从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等线性的城市集团,也形成了粤港的外向型都市延伸区。在这个延伸区中,以特大城市香港为“聚核”,带动广东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聚群协同发展。

而闽台合作上,台湾当局对于两岸经济合作一直采取抗拒的态度。先是蒋经国时期的“三不”政策,接着是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最后是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为了限制台商西进,台湾当局分别在1994年、1998年及2002年推动“南向政策”,直到今天台湾当局仍然抵制两岸“三通”,导致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中,福建陷于边缘化危机,闽台两地区域空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也尚未建立。

(四)地方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存在差别

广东政府以香港为中心,制定了正确的区域发展战略,逐步推进,促进粤港两地合作的内涵深化。而闽台关系由于两岸关系的僵持,福建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模糊、摇摆,闽台合作优势不断散失,空间被侵蚀。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珠江三角洲”的口号,“小珠江三角洲”只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十个城市。“小珠江三角洲”通过与香港的对接,珠江三角洲企业的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随着粤港经济合作的深化,“前店后厂”模式逐步演变为“厂店合一”的新模式。CEPA 签署后,广东提出由粤港澳联袂打造“大珠三角”。其地域范围包括:一个以广州为顶点,以香港、澳门为两个基点的三角连线所贯穿和包围的城市经济带。2003年,广东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构想。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小珠三角”、“大珠三角”到“泛珠江三角洲”,广东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一贯而明确,既促进粤港经济合作的深化,又使粤港两地经济腹地不断拓展,引领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潮流。

闽台经济合作中的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西有武夷山脉,仅有东边一条狭窄的沿海平原与台湾岛西部城市带遥相辉映。这本是一个天然的区域经济体,但是由于台湾海峡的对峙背景,使得福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单元,成为一个地理上的“凹地”,加上政策上的“凹地”,福建省处于“双凹”困境。闽台关系是两岸关系的一环,对台的大政方针都由中央决策,而闽台经济合作中福建是属于台湾的辐射区,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也是一个不可控因素。面对这些问题,福建省缺乏长期的区域空间组织和拓展的战略意图及明确的向内地拓展市场空间和腹地的长远规划,导致福建空间组织意图及贯彻的意志力摇摆。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基地”,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2001年提出构建“三条战略信道”的战略构想,2004年年初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些认识都还只是着眼于建设自身,没有摆到环海峡经济圈组成部分的位置上去认识,没有摆到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携手并进的意义上去认识。结果导致在两大三角洲经济区夹持下,市场空间被严重侵蚀,内部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受到干扰,以至在划分国内经济区时,福建省出现了多种空间归属。同时,福建省缺乏明确的空间拓展策略,包括与国际主流空间的对接策略和内陆腹地空间的拓展策略。

三、闽台、粤港经济合作发展差异的思考

(一)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

作为中国次区域合作,闽台与粤港经济合作中不仅有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而且还有中央与台、港关系及闽台之间及粤港之间的关系。所以,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首先是中央政府的作用。目前,国家对经济调控是强有力的。同时,香港、澳门属独立关税区和WTO成员,而广东、福建并不具备同等地位。另一方面,香港是特别行政区域,台湾还未统一,两者政治地位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合作需要通过中央政府进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在闽台与粤港经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是香港及台湾的角色。香港政府及台湾当局由于其各自的经济总量大,相对于闽粤是经济扩散的“聚核”。因此,在闽台与粤港经济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广东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到了香港政府的积极配合。由于台湾当局的抵制态度,福建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并未得到积极响应。

第三是闽粤地方政府作用。闽粤政府只有积极顺应有利形势,提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方针才能发展自己。广东政府各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是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当然,闽粤政府也不是被动反应。例如,福建省政府以两岸的“三通”为假设前提,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加紧对其松散城镇体系化空间结构进行秩序化整合,为未来闽台区域整合做准备,这一战略具有前瞻性。

(二)跨界区域合作的制高点

闽台与粤港的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利益博弈的主体有多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特区”政府等,各主体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港府的“CEPA”,台湾的“三不”与“戒急用忍”,新近福建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广东的“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各利益主体都选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其中各个主体的非合作行为超过了各主体的合作战略,导致了全体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产生“多人囚徒困境”。在粤港合作问题上,中央、粤港三方都有合作愿望;而闽台合作上,中央与福建都想推动两地合作,而台湾方面一直存在排斥行为,但由于各自地缘的相近与重叠,使得重复博弈成为必然,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作为中国次区域合作,首先要争得中央的宽松政策外,在合作的各个主体间,合作愿望强烈方要表达出“可信承诺”,这样才能推动区域合作的成功。

(三)谁是区域合作制高点:公共管理者还是市场?

合作模式范文第2篇

三方合作的成效日渐显现,2013年12月26日,作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达标验收挂牌的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跨上新的台阶,成功通过2013~201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审,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民营康复医院。

在湘雅医院院长孙虹和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执行院长周江林看来,“湘雅模式”的意义在于其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政府“少投入、高回报”的多方共赢范本,可复制性很强。对于蓄势涌入康复医疗的社会资本而言,“湘雅模式”无疑是重要参考。

一拍即合

对目前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来说,支付政策是拦路虎,人才问题是发展瓶颈。而孙虹和周江林认为,康复意识问题是较之于前两者更为可怕的问题。除百姓和临床医生重治疗轻康复外,医院管理者往往也缺乏康复医疗思维。

成立于2003年的博爱康复医院,在三方合作前,主要提供工伤康复服务。为丰富康复医疗的内涵,医院于2011年提出与湘雅医院合作的想法。出乎周江林的意料,孙虹对处于综合医院边缘学科的康复科颇为重视,双方签订了20年合作协议。

孙虹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介绍,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国家重点专科的患者压床极为严重。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患者,在脱离危险期进入稳定期后,可以与康复专科医院合作,打通下转通道,有利于提高湘雅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孙虹坦言,大型公立医院并不能从此合作中获得大利,但从宏观卫生经济来看,大力支持康复医疗网络建设,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体现了公立医院公益性所在。

两者的合作目的有三:一是探索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对接;二是探索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对接;三是探索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对接。

而这一合作项目与天士力集团的健康产业规划不谋而合。天士力在前两者建设合作关系不久后介入,作为出资方,投资2.2亿元用于医院建设,医院地址得以从长沙以东70公里的浏阳市迁至市区。天士力作为投资商,占股51%;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作为医院的主体运营方,占股49%;湘雅医院提供品牌支撑、技术和管理指导,不占股,在盈亏尚未平衡之前,每年收取品牌使用费和管理费各300万元,盈亏平衡后,按一定比例提成。医院实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务会负责制,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担任董事会副董事。

孙虹介绍,湘雅医院作为托管方,派出管理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员,各有关专科形成科室对接,紧密结合。湘雅医院派出五六名全职人员,其中康复科主任、门诊办主任医师出任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副院长,编制隶属于湘雅医院,工资由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发放。另有10余名兼职人员,如神经外科、骨科等科室的主任,兼任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科室主任,并由其支付奖金。

医生定期到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查房和手术。“大型公立医院开设过多康复病区,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在这一模式中,从学科上来讲,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就是我们的康复病房。”孙虹并不主张在大型公立医院单独设立康复病区,认为保留一定数量的应急和研究康复病床即可。

湘雅医院事业发展部与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对接,病友服务中心负责康复患者的上转和下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湘雅医院累计下转患者500余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平均住院日已呈下降趋势,至2014年底,床位使用率有望提高5%以上。

社会资本具有趋利性,而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的一条重要职责便是监管与指导。“社会资本不能只做赚钱的项目。我们给康复医院的定位是大康复、小综合、高水平、有特色。若偏离该定位,我们便会向投资方提出警示,直接撤出。湘雅医院以这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康复医疗市场,支持社会资本成长。”孙虹如是说。

胜在可复制

合作以来,三方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机制探索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到目前为止,已收到良好效果。

合作成效体现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快速发展。周江林向记者具体阐述,医院420张康复床位的使用率接近90%。从财务的角度,医院基本实现不负债经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医院的亚专科方向为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儿童康复、脊髓损伤康复、烧伤康复五大方向,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民营康复医院。临床上,医院采用双轨制,整合临床和康复资源,质量和安全齐头并进。2013年,医院植物状态患者苏醒30人,92%的神经康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教学方面,医院是6所重点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教学医院,2014年教学任务将达到200人。科研上,医院正积极与德国开展国际课题合作。

“湘雅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其示范效应,孙虹和周江林均认为该模式的可复制性很强,但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

从可行性来讲,国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社会资本也看好康复医疗的发展前景。

就可复制性而言,标准化的东西才能进行复制,因此要首先树立一个标准。周江林表示,医院今年将启动国际最高标准的康复医疗机构认证体系CARF(康复医疗机构质量认证委员会)认证。

“湘雅模式”中,关键一点是龙头综合医院的支撑。没有有力的支撑,康复医院难以独立发展。当前优质医疗资源高度垄断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是人才匮乏、公信力不足、学科核心竞争力欠缺。而与湘雅医院合作,提供了跨过这三道坎的可能性。

“从模式上来说,湘雅模式非常便于复制。全国有800余大型三甲综合医院,湘雅医院面临的平均住院日问题,这些医院同样也需要应对。”大型三甲医院的扩张期已经终结,周江林认为,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合作,关键在于理念上的高度融合,即对康复的认同需高度一致。

“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避免了股份制带来的资产扯皮等诸多问题,便于快速高效决策。”孙虹说。

三方合作必要使三方获益,若其中一方的利益打折,便会影响合作的可持续性。

在孙虹看来,大型公立医院在其中相较获益最小,但其作为公立医院,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引入股份制,对公立医院的盈利能力将更有好处,但也更具风险。“政府不需要巨额投入,便可以建设完善高效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孙虹进一步表示,“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一家高水平的综合医院、一家正规的康复医院,再加上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出资方,便可以支撑起一个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政府只需要把钱投向社会资本不感兴趣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即可。”

同时,政府还应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湖南省民政厅、财政厅、发改委和人社局等多个部门,合力支持康复医疗发展,除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助力医院发展,还给予康复医疗发展的特殊政策。譬如,在湘雅医院出院的医保患者,第二天可以到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期治疗,保证住院的连续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7月1日起,长沙市试点康复医疗按价值付费。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治疗后,可以按自费10%的优惠比例到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康复医院以每人18000元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无项目限制、无时间限制的医疗服务。且医保支付只考察三方面内容:一、患者为脑卒中患者;二、出院时达到出院评价标准;三、药品比例不超过30%,平均接受服务天数不少于25天。

合作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34-02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且独特的作用,就必须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合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质量,那么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对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与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监理单位等用人单位进行不同程度的互相接触,不同的专业与不同岗位的实践尽可能地进行无缝对接实习实训,一方面能让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得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方面又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型方面的培养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培养质量,满足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发展,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均已找到和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与行业企业有紧密联系。我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我国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也一直在以不同的模式进行中。

一、校企合作的程度划分

1.浅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按照不同的专业设置方向,同用人单位联系确定,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聘请建筑工程类用人单位的专家、专业岗位上的技术能手、高级工程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比如,建立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和高级工程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委员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的内容及开设学期和学时安排;在企业或者施工单位的项目施工现场挂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迅速有效安全地进行实习实训,提高W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这些都属于基础、常见的浅层合作层面。

2.中等程度的合作。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和教学优势,为用人单位提供工程咨询、专业培训等业务,服务行业专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扩大经济服务的辐射能力。同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快速精确地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习,为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这些都处于中等程度的合作层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发展。

3.更深层次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从由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因此,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以后的深度合作、相互渗透,应不仅仅局限于业务培训和选拔用人,还会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方面的研究方向,加大科研研发力度,通过和高职院校的科研相结合,最终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并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企业向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和新型化发展。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实习实训室,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科研方面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1.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还很缺乏,仅在《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条文中有一些指导性的规定,真正实施时产生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很多纷争,却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同时由于政府在校企合作上的法律地位规定不明确,没有规定政府需要履行的法律责任和承担的法律义务,使得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调控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出现矛盾时纠纷难以解决的尴尬问题依然存在。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规定的不明确。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些教育管理部门同建筑行业、用人单位联系不多,对校企合作以及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自愿自发的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对双方的责任义务的不明确,缺乏契约精神,引发很多纠纷。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赢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企校联合办学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高职院校自身实力的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同本科类院校相比,科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均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有的高职院校过多注重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没有更多地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去考虑校企合作互赢的问题,用人单位无法顺畅地获得预期的效益,因此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受到阻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长久开展。

4.市场未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各区域、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间很不相同,就业市场还不规范,许多用人单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存在学历和能力偏见,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时没有本科生受欢迎,同时也造成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更多的是政府在主导,介入和投身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没有成为各行业用人单位自身的迫切愿望。

三、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

1.举办专业冠名班。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的岗位标准和能力要求,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选拔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并挂牌成立。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方式以及上课的学期和学时安排,充分利用双方的硬件和软件优势,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在校期间对将来所就业的用人单位提前有所了解,又能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过程,毕业前即具备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岗位要求的状态,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开办校属企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职业院校,根据有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创办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属企业,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自办企业的优点是能完全按要求配合教学的需要,极大地便利W校实习实训需要,且校属企业税后利润归学校所有,增加了学校长远发展的经济储备,对提升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都大有裨益。

3.开展合作办学。有时职业院校单独办企业会有一定的困难,职业院校可以凭借场地、教育培训的优势寻找相关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办学,共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用人单位工作现场的环境开展实践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兼职指导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企业及时向校方提供用工信息,优先接收合作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工作现场的实习实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招聘时首先考虑该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学生就业,使校企达到双赢的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推进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会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有262家企业面向社会首次《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近两成的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二级学院或教学与实训机构,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超过85%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与培训课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在确保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从双元制教育实践谈现代学徒制建设[J].江苏教育,2012,(9).

合作模式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42.44;G6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6-02

校企合作,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利益,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为目的,通过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式、产学研三方合作,将企业的产业链、高校学生实习链与科研创新链统 合起来,以达到校企双方互期的作用与效果,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顺应时展的潮流,迎合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当代教育行业全面培养高素质人 才的宗旨,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开辟占领新的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学生面向社 会走向社会从而提高自我能力、从容解决各种难题、为学业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校企之合 ,可谓三赢之作。

对于企业本身,高校学生的参与如见习实习、学术研讨、科研创新等,促进了企业知识、科 技和人才这三条大动脉的互动与循环,带动了其他部分的运作与功能的发挥,提高生产力、 竞争力,更提高了经济效益,为企业立足本行业及长远的最大优势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校 企合作,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和利润。此外,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借助高校的人 才和科 研优势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用以解决行业中那些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和疑点,掌握新技术 从而创造更有价值的新产品,以便更好地立足该行业市场,企业还可借校企合作以“抛砖引 玉”之用,为高校人才提供实习基地,让企业员工接触高素质人才,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 从而挖掘他们的潜能,效力于企业。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科研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一展才技的平 台和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场所。企业切实的实践经验使涉世未深的象牙塔学子受益匪浅,引 以为鉴,少走许多弯路。企业的竞争和挑战更激发了学子们的潜能和竞争意识,尤其是毕业 实习 ,通过实习可以接触企业生产第一线,切身体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工作运作方式,掌握最基 本的技术技能,熟悉企业纪律制度,融入企业文化,摆脱大学生自命不凡清高的架子,真 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调整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 合作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有所用、不骄不躁、虚心请教、开阔眼界、适应社会发展 的有用人才。

校企合作,于企业发展、于学校教育、于学生成才,均集于一身――互利共赢。校企联合, 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吸纳了人才,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 了实用型人才,为校企的长远发展和“三赢”之作提供了后盾。

2 校企合作的模式

如何实现校企最佳合作,创新育人模式,实现校企“无缝隙”对接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谨 做以下探究。

2.1 双元制

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场所,掌握基本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 所[1]。学生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员,此模式实现学生和学员二重身份的统一 ,学校根 据企业需要开设相应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企业理念,强化学生的企业意 识,结合企业状况和面临趋势,双向教学,做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作业与产品多个 二合一。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校企双方需要,在不违背教育育人的宗旨和不损 害学生利益的前提下,共同研究协助编辑教材等。双元制不仅使学生在校园内便开始接受企 业思想与文化,而且为日后进驻企业发挥其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2.2 联姻式

所谓校企合作联姻,便是各取所需,针对性开展合作。学校和企业订立合同, 满足各方 需要,实现同步教学同步生产,实习和就业同步进行,校企合作,实现利益双飞。这样不仅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为企业培养了专门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乃至企业的名 气。

2.3 学分制

学校制定措施,给以社会实践实习一定学分,并规定学生需完成一定指标一定学分方可获得 毕业或学位证等。企业和学校协商设立严格的考核及审批制度,对于完成任务优秀者给以一 定程度的奖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强制性压力促使学生投身实习中,培养了学生实践能 力,激励学生的实习热情和工作热情。

2.4 网络化

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创校企交流沟通的平台,设立专门网站,使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开展网上校企合作课堂设置专题讲座,可就某一技术问题开展网上讨论寻求解决 途径,企业实行远程操控;开设企业网上学校的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其合作体制和激励机制 ,设立网络导师(可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协商出任)、网上招聘兼职员工,还可开办网上科技 竞赛活动等。由于企业与学校学生间存在着地域或其他方面的差距的原因,可能会带来一定 的不便,但是通过发达的网络,不仅拉近了其间的距离也互动了心声,使双方都能在第一时 间掌握对方动态及第一手资讯,此可谓“三赢”的又一创举。

2.5 针对性活动

学校开展针对性的科研讲座、报告会、讨论会,让资深企业家及优秀管理人士与学生交流互 动,聆听智者声音,听取经验教训及总结。还可以双向进行专题讲座,开展“教师深入企业 ,企业优秀人士进入课堂”活动,进行专业技术性和学识上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学科链和对 接产业链的紧密结合。举办专业性技能比赛,校企合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企业单位命名; 在双方意向合一的基础上将校企合作优势“平民化”,开展平常赞助型活动,渗透到学生活 动中,如赞助学校开展专题系列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提议,企业提供物资帮助。这样的形 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勤学苦练专业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更有动力和信心;而且向社会宣 传了学校和合作企业,提升其社会知名度,此外,通过比赛还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亦 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

2.6 研究基地

由企业出资解决学校科研经费不足的燃眉之急,明确科研产权归属,利用企业出资,学校可 购买科研设备,开展科研活动,校企合建研发中心,可按企业需要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和委托 研究,如此一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获得新技术来源打下牢固的基础和保障, 也向企业宣传和见证了学校和学生们的研发能力,通过企业向社会宣传了学校,宣传了学生 。

2.7 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开设专门实训课程 ,任用专职教师,加大实训力度,加强校园内企业文化建设,如以合作企业冠名教学楼或设 立学院等,让学生时刻感受校园内的企业文化,滋生其企业意识,并时刻提醒自己鞭笞自己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周末、寒暑假期间,学校与企业取得联系,按专业进行针对性实习 ,企业还可以采用竞聘方式聘用实习生,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不仅可以安抚学生平常“无 偿劳动”的心理不平衡,还可以激励其更加努力去争取机会,珍惜实习,从而为企业创造更 大的价值。

根据西方校企合作成功范例可以了解到:行业和企业参与学校办学新理念,建立实训基地, 进行校企教学质量评估,坚持市场化办学新理念,遵循市场最优原则,确立校企合作的管理 体系及功能定位等模式都对校企合作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都可为我国借鉴和使用 [2 ]。无论是“订单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系+企业群”多重合作模式,都 围绕校 企合作这一主题展开,为此而服务;都充分发挥学、产、研三者的合作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首先,由于地区差异,校企合作模式各显千秋,无大统之说。因而缺乏有效的保障,特别是 法律保障。一些校企合作的合作项目逍遥于法律之外,不受法律管制,自行一套。

其次,主动性缺乏。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虽然有合作意识,但却缺乏主动性。企业目标和 教学宗旨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校企的主动性,因而也造成了企业 和学校教育两条平行线一直遵循不相交原则的后果。

再者,管理方式上差异。毕竟企业是盈利性的团体,而学校却是非营利性质。双方只有综合 其利弊考虑,并协商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共同的体制方可赢得“协作”之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缺陷如高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校企合作的基 础在于了解,只有充分沟通和了解,才能明白对方需要什么,从而改进。应争取地方政府 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引进外部力量如兄弟院校、同行企业的合作,建成一个校企合作 集群;综合利用资源,开创出一片属于校企合作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胡伟,夏硕博.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J].研究与发展管理,20 01,13(4):26-27.

[2] 郭安军.我国高新园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探讨[J].产业集群竞争力,2 005,(4):45-47.

合作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顶岗实习;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5-02

1前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以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需求,正在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

顶岗实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足;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和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及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届审计与会计专业开始到现约500人学生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及多位会计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范围包括汽车行业、服装纺织业、制药业、医疗卫生、电子行业、建筑行业、造纸行业、旅游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大中型企业15个实习点;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包括:各种账簿的设置,各种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对各种典型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条件下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在实习前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写一份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实习情况写一份详细的实结。每个实习点都对实习生做出了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在鉴定中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客观评价,450余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其中有50人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角色转换关键时刻,实习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顶岗实习采取集体联系、分散实习形式,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实习企业总体核算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取的实习方式

一般实习单位都采取指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有效的组织管理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前,系部在每个班级开了实习动员会,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及企业交流一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4提高了工作及社交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财务岗位的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仅学到会计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知识。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名新人,平和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5改善了校企关系

实习前后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实习收获丰富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有可能促成就业。四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7实习体会深刻

返校后在每个班级都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都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我们下一步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时间,使以后的学生能够有更长的参与实践时间。在2008年已将财务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部分问题,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虽然也安排学生进入财务岗位实习,但仍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做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调整实习单位,让学生能真正的在财务岗位开展实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从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可是,现在会计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前成为企业肯用、能用的人才。

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运用,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实用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合作模式范文第6篇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 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 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 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 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 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 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 成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 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 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 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 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 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 技能。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参与企业的 项目实际。这种形式解决了“学院派”教学的局限性,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师通过企业 培训,了解了市场前沿技术,再回到学校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1.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 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 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 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 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 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 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第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 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第三,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 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 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 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 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

合作模式范文第7篇

“经销商不听话”就像是一个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难题,几乎就是哪里有经销商,哪里就阴魂不散的跟随着“经销商执行有问题”、“经销商配合度不好”等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企业不断调整销售政策,甚至调换经销商,但努力过后,仍然是深陷其中,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仅仅通过管理,是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和经销商这两个不同利益体的合作矛盾的,要优化厂商关系就必须优化厂商合作模式,思考着如何通过合作机制及模式的改变提高经销商配合度。这亦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优化厂商合作模式的三个方向

如下图所示,笔者认为优化厂商合作模式有三个大的方向:

一、价值链模式。该模式重在改变渠道价值链的分配机制,将经销商的利益更多的与经销商所承担及执行的事项挂起钩来。这往往会牵涉到减少、增加、调整厂商之间的职能分工,提高或降低厂商间的结算价格与利益分配。

二、修补模式。该模式不会对厂商之间的旧有合作模式伤筋动骨,但厂家往往需要调整自己对经销商的帮扶控模式。比如,之前厂家重在向经销商压指标、要销量、催回款,现在转变思想,更多的本着风险共担、共同做市场的理念,切实承担起更多指导、帮助、支持经销商做市场的事务,帮助经销商分销铺货、培养销售团队、健全销售管理等等。

三、强势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那些品牌强、产品群丰富的强势企业玩的游戏。比如经销商要继续与厂家合作,必须拿出钱来与厂家成立股份制销售公司,必须由厂家派出业务骨干出任公司总经理或营销总监,必须接受只能专营专卖厂方一家产品的要求。价值链模式:以职能价值驱动经销商配合度

在药品保健品领域,低价开票、底价大包模式盛行已久,这也为许多药品保健品企业造成了骑虎难下的困局。

传统模式之下,厂家自身对经销商的控制力比较低,利润也比较低,想做品牌化运营增加品牌推广投入,想增加公关、促销,加大对整体市场运作的支持,都可能苦于“钱都让渠道商赚了”,拿不出多少预算做投入,只能空想。面对这种困局,厂家往往需要在两者之间做艰难决策,其一以提高零售价抬高供货价,但如果是做处方药的,有招标等限制,如果是做零售终端市场的,又面临价格难免顶到天花板,价格竞争力进一步丧失的局面;其二提高供货价,可是经销商的接受度又成了难题,即便经销商接受了,由于终端供货价也会牵涉到提高的问题,而在终端市场又可能陷入终端不配合甚至被终端“雪藏”与对手乘机挤占市场的风险。

事实上,不只是药品保健品行业才面临这样的问题,快消品等其他行业的许多企业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怎么办呢?梳理厂商之间的职责分工,依据厂商间在渠道营销链上所做的事调整价值分配是必然出路。

如下表所示,将营销链条中的主要成本环节和价值贡献环节进行明晰罗列,将厂商之间的职责分工更加具体化,在清楚了厂家要做到多少,经销商要做到多少,厂商之间又需要协同做到多少之后,结合每一个环节的重要度与成本支出设置扣点、返利等佣金体系,如果经销商在其中做得多、做到位的多,得到的就多,对那些做得少、做到位的不多的经销商而言则刚好相反。

显然,以价值链模式优化厂商合作,有利于引导经销商回归销售过程与那些影响销售的关键绩效环节,刺激它们积极配合厂家的计划执行以实现销售目标。但这对厂家兑现职责的能力和市场投入的决心也提出了要求。比如,如果我们承担促销执行,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组织一支强大的市场推广队伍与促销员队伍,以应对市场的促销需求。

修补模式:以强化帮扶控提升经销商执行力

要提高经销商的配合度与执行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自己对经销商销售团队、分销及终端网点等人、才、物诸多资源的掌控与调度能力,弥补现行厂商合作模式的不足。比如,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渗透、控制经销商的业务员,那么即使经销商老板们有所懈怠,他们的销售队伍也能在网点拓展、生动化陈列、终端客情建设及维护等方面,做好执行。

那么如何才能强化我们对经销商资源的掌控与调度能力呢?联纵智达营销执行力研究中心的经验是单纯的强调管理是个误区,结合强化帮扶等服务反过来达成对经销商的管控才是正途。下面重点介绍几种方式。

一、经销商内化

把经销商内部的人、财、物资源转化成可更大程度为我所用的资源,是开展经销商内化的要义。其中的重点在如何内化经销商的业务员队伍上。这里面可从四个方面下手。

其一,给甜头:为终端进行注册认证,凡新增品规进入,给一定奖励;为经销商负责自己产品的员工给予特别提点返利作为奖金,或者是为其提供购买保险等福利。

其二,给想头:在经销商系统的业务员队伍、促销员队伍中开展优秀团队及个人销售竞赛评选活动,提供财、物、培训、旅游以及荣誉等奖励。

其三,给奔头:为经销商业务员及促销员提供营销及营销管理技能培训,提供向自己跳槽的通道,甚至是提供自己创业当经销商乃至开店的创业支持,比如在信用额度及账期上给予一定的放宽。

其四,给念头:与经销售业务员协同拜访客户开发终端,建立起“一起扛过枪”的认同感与感情;在聚会及相关活动上给予经销商业务员及促销员队伍,和自己的销售团队一样的机会与待遇。

二、嵌入式帮扶控

派遣区域经理、城市经理等中基层管理人员,到经销商处出任主管营销的副总、营销总监、销售经理等职务,主持业务,负责起相应的销售及其管理工作,其中在工资、奖金、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相应的担当,不仅是对经销商的支持,同时也是以零距离的监控、管理,在提高经销商的配合度。

三、经销商顾问团

在建材企业与药品保健品企业当中,都已经有一定的企业在通过会议联席、定期走访、固定联络咨询等方式采取经销商顾问团模式。它们通过在优秀经销商中选拔一定的经销商老板,与自己的总经理、营销总监及优秀大区经理一起组成某某企业经销商顾问团,让经销商能更多参与到自身产品研发、产品定价、包装设计、宣促活动及竞争策略建议体系当中来,让厂家的新品推广、宣促活动能够融进更多经销商的思想,提高得到执行的可能性,同时该组织还承担起为市场上的更多经销商提供经营、管理指导,市场顾问等帮扶服务。可见,这种模式的利好作用是双向的,对促进厂商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统一厂商思想及认识,提高配合度有较大的作用。

强势模式:以厂商关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厂商行为趋同化

对拥有比较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的企业而言,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更为强势的模式,来推进以厂家为主导的厂商关系一体化建设。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种模式。

一、细化招商与市场切分模式

这种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具化以及提高门槛

细化招商,找到理念高度趋同、资源高度匹配的经销商,而对原有的经销商则是不断的以区域切分、渠道切分、产品切分等方式,缩小其势力范围让其回到它能高度胜任的角色。

比如作为中国医药工业二十强之一的山东某制药企业,它都是按医院按品规招商――哪家医院需要什么品规,而自己又未进入的,就专门招募正在和这家医院打交道的医药商业公司或个人商合作,对那些原本拥有多个品规资格多个医院终端的商业公司,则采取切分的方式,让得不到足够重视、达不到一定终端渗透率的品规、医院渠道,从原商中剥离出来。

二、专营专卖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要求经销商以专门的公司专营自己的品牌及产品,或者是要求经销商独立专门的组织以专门的业务员团队、促销队伍专卖自己的产品,再或者是直接以专卖门店等终端形态进行推进。在这种模式之下,经销商就相当于自己的准办事处、准分公司。除了宝洁公司是这种模式的典型运用者之外,国内一些行业的强势企业也在采取类似的模式。

比如某功能食品企业,对所有有意加盟的经销商,都将专营专卖作为自己的准入门槛,“不认同不接受就别来做我的经销商”。对那些老的经销商而言,则采取限时限速转型、切分市场、终止合作等方式,多管齐下开展专营专卖的推进。

三、捆绑管控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高额的保证金或者是共同成立股份制销售公司的资产、股金等“股本”纽带,实现自己与经销商的高度捆绑,并以高代价捆绑约束经销商提高自己的执行力,积极配合厂家。

娃哈哈和格力是其中的典型。前者要求经销商打有息保证金的“联销体”,能让娃哈哈新推出的任何一个新产品在短时间内铺满它全国市场的600万个终端,而这对众多的企业来讲,即便在一个区域市场,要把当地市场的目标网点铺货率做到百分之六、七十,可能都需要三、四个月。后者是以与经销商共同成立股份制销售公司而闻名。对格力来讲,当初采取这样的方式促进厂商关系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区域内多家经销商共存带来的区域市场秩序保护及价格政策方面的执行不力。显然这两者都是成功的。

四、压力升级模式

该模式意在给经销商施以持续的压力,让其保持足够的执行专注度和配合厂家的积极性。从2001年开始,格力股份制销售公司的悄然转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当时,格力电器的销售体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听话”的股份制销售公司,某些合资公司搞起了“体外循环”,将格力资源转移到个人注册的新公司里面去。为了刹住这种苗头,格力就通过逐步增持股份、高层轮岗防止腐败勾结、渗透经销商网络到下游分销商等方式,快速组建自己新公司取代老的销售公司。再到后来,并逐渐成立起部分全资的销售公司。通过这种压力传导,有效的提升了经销商的配合度和对区域销售机构的控制力。

合作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 模式 家长学校 爱心家访 亲子活动

家校合作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以及学校教育管理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合作理念较之早期的“家校联系”,在内涵、形式和意义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尽管目前家校合作形式千姿百态,但概括起来家校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虽然,目前很多学校都相应的成立家长学校,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临的问题却不少。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相互沟通欠缺,沟通方式单一。家长学校功能没有显现,更多的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应邀家长参加,而家长也一般是在孩子有事情的时候才会主动和学校、班主任沟通,即使是沟通,也是很肤浅的。二是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工作难度很大。现在的班主任几乎可以说是“全职保姆”,很少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家长学校工作去。三是问题家庭较多,问题家长不少。遇到的一些问题,甚至问题家庭的问题特别严重,问题家庭学生的家长把所有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家长学校或班主任及教师身上。四是缺少理论指导,取得的实效性很少。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多,让教师们、班主任在家长学校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工作起来很盲目,工作实效不强。

那么,如何完善家长学校呢?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通过专家引领、榜样示范、教师指导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家庭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的普及培训。二是丰富培养内容。如邀请家长参与“爸爸妈妈大讲堂”等方法,科学设计学习兴趣、心理健康、习惯养成等培养内容,提高“职业化家长”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专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通过系统梳理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家庭心理健康专业指导。四是开通网上家长学校,设置相关的栏目,实现家庭教育资源信息共享。

二、爱心家访

爱心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个重要的手段,它拉近了教师和家长交流距离,为家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一个好的途径,可以让家长了解更多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时转变了陈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但是,爱心家访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部分受访学生对家访有抵触心理。目前,受访的学生往往又是问题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对班主任家访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愿意班主任到家里进行家访,甚至对家访活动有抵触心理。二是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班主任对一些学生家长所提出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不能给予家长很好地解答。三是家访范围还比较窄。目前,受访学生的家庭所在地多为学校较近的地方,而很少到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

为此,我们爱心家访时,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工作职责。要明确每一次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等,使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明晰自己的工作目标,使每一次家访活动有条不紊推进。二是优化工作细节。家访前,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好家访内容,合理安排好家访时间。家访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符合师德要求,对学生要以正面肯定、积极鼓励为主,杜绝“告状式”家访。走访后,教师对家访中发现和掌握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做好学生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三是注重家长意见。每位教师在“爱心家访”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整理家长对教育孩子、学校办学、教育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工作考核,不断总结和完善家访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使教师家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三、亲子活动

所谓亲子活动,一般说来,就是指父母陪着孩子在节假日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一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活动,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熏陶。亲子活动能锻炼孩子参与探索的性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目前很多学校的亲子活动流于形式的不足,亲子活动要注重搞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帮助家庭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亲子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孩子本身的发展,而且是指导、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解决自己孩子发展中遇到困惑的能力,与孩子一起进步,让一些家长由只关心孩子学业成绩、只关心关注孩子个体转变为关心孩子身心健康、关注学校整体发展上来。二是丰富亲子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发放“亲子活动”有关资料,供家长阅读;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中的“亲子活动”等。三是及时收集家长反馈信息,根据家长有关“亲子活动”的反馈,及时完善调整。四是不断探索亲子活动与家长学校、爱心家访有机结合方式。五是不断改进班级的亲子活动方案,使亲子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目前,随着时代变迁,教育改革深入,家校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除了以上三种家校合作形式外,还有很多教师经常使用其他家校合作形式,如:定期电话联系、发送手机短信、利用网络对话、收发电子邮件、提供社区服务,等等。这些形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教学内容,也有效密切了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不管使用哪种合作形式,都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场所的协同作用,实现三位一体化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婉敏. 新时期家校合作的新探索[J].中国德育,2011(03) .

[2]周雪莲,阳德华. 家校合作问题探讨[J]. 教学与管理,2008(11).

[3]刘华善. 用课程推进家校合作[J]. 现代教学,2006(03).

合作模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建立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就业乃民生之本”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体现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关注。我国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毕业生人数由2014年的727万持续增长到749万。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似乎成了常态。因此高校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活动,对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重要形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参加校企合作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历似职场般的快乐与失意,同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实践阅历,增强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并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毕业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

校企合作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企业对学校和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吸纳大批可以利用的人才。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强化育人环节上,通过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还可以稳定相关专业领域就业资源,增强学生在行业中的就业地位,提高学校在相关行业中的知名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建立了完善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克服期望过高和盲目求职的消极心态,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学到真本事,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明确职业目标,设置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我们发现,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毕业生相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其他大学生而言,更受企业的青睐。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认知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少学生通过在企业中亲身实践,充分锻炼了自己,有的学生甚至抓住实习机遇,毕业后直接留在实习单位就业。这部分学生适应工作环境速度快,胜任工作岗位能力强,可为企业节省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

二、以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政府要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上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导致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没有讨论薪酬的余地,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得不到维护。针对这种现象政府要对大学生就业实习问题专门立法,明确规定保证大学生实习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将其作为准劳动者进行特别保护,建立大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供保障。

(二)高校作为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有待加强大学生实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实习过程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教师队伍要业务精,责任心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不能流于形式,要在业务上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指导,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同时,高校还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评机制,不少高校都以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后的文字总结材料为考核内容,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同时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学校在与企业合作时还要不断拓宽渠道,丰富大学生实习内容,寻求校企合作新机会,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一定要签订保障三方利益的实习协议,明确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

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引导大学生在实习单位正确履行义务,保障大学生的实习权益,增进三方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要签订三方实习保障协议作为强制性制度,一旦在实习期间引发一些问题要依据协议执行,这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也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四)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力方面的分析看,大学生就业态度存在着很大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顺利就业,大学生只有正视就业现状,端正就业态度,才有可能抓住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尤其是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难以受到企业的青睐。他们既有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愿望,又有不愿意到待遇低、条件差的地方就业的矛盾心理,他们缺乏从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这就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从而与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三、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一)在培养模式上,构建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合作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势互补,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参与社会实践,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在队伍建设上,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桥梁纽带,让高校教师通过在企业学习培训或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来系统地掌握企业技术流程和实践技能,并把这些知识带入到课堂中或者可以聘请一些来自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服务,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些方法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定期进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同时要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培养学生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设置,使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切实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能力。

(五)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

首先,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制订一系列校企合作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为校企合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其次,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就业基地合作意向时,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除了要了解合作企业的资质状况,还要考虑校企双方签署实习协议的相关事宜,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再次,虽然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要明确企业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以防实习过程中不必要的事故、减少不必要的危害。

四、结语

合作模式范文第10篇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以下简称科技开发部)作为清华大学的横向科研管理部门,在开展了大量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具体实践工作后深切感受到,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匹配产学研各方的资源,使各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全面和持久,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合作模式。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在日常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模式,三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特点

校地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产学研办公室”)是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的,是一种促进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性质的服务机构。

产学研办公室的职能主要是专门针对地方政府及在其辖区内注册的企业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和整合学校的有关资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职能定位,使得该产学研办公室成为专门为当地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构。

产学研办公室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分别授权各自的有关职能部门合作设立。地方政府一般授权其科技局,也可以是其经委或者发改委;学校一般授权其横向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就是学校的科技开发部。产学研办公室由地方的科技局和学校的科技开发部共同管理。

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双方共同安排。学校方面一般由科技开发部挑选和招聘一些熟悉学校各种资源,尤其是熟悉学校科技、项目资源,并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负责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地方政府方面一般由科技局挑选一些熟悉地方产业和企业的人员到产学研办公室工作。这样的两类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办公机构里工作,非常有利于产学研信息的沟通和资源的整合。

产学研办公室的地点一般设在学校。这样做可以使该办公室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网络、实验装备、国际交流等资源,从而更容易针对当地企业的需求进行服务。地方科技局可在当地设专人与产学研办公室保持工作联系,协调各种与当地有关的事务。

产学研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经费由地方政府提供,主要用于产学研办公室的办公场地租用、人员工资、办公消耗、差旅接待、日常活动等费用。经费独立建帐、专款专用,双方共同监督合理使用。这样使得产学研办公室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在地方和学校共同设立产学研办公室的同时,地方政府最好同时设立一笔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该资金由地方政府提供,专门用于资助和补贴在当地注册的企业与学校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该资金由地方政府委派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一般是科技局。科技局经过合理的审批程序后,将资金直接发放给当地的有关企业以支持和引导企业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这样的引导资金,再加上产学研办公室的服务工作,在这样的双重牵引下,将大大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产学研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产学研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综合利用学校资源为地方服务。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科技项目对接:采取各种形式促进当地与学校进行科技项目对接,如组织专家教授参加当地科技展会、举办特定行业的项目会、通过视频会议进行项目洽谈、通过网上技术市场进行项目对接、组织当地企业来校交流参观等等。

2.企业需求调研: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或其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和分析其需求,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解决办法,最终促成企业与专家就某一具体技术问题签署技术合同。

3.企业现场诊断:产学研办公室组织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老专家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对企业从技术或者管理角度进行诊断,诊断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企业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并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促成双方合作。

4.国际科技交流:利用学校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各种国际交流渠道,为地方的企业和政府创造国际科技交流的机会,如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组团进行国外科技考察、提供国际技术情报等等,最终促成国际科技合作,完成国际技术转移。

5.人才进修培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针对当地企业与政府的人才培养需求,帮助联系和选择满足其需要的校内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推动当地人才享受学校教育服务。

6.毕业学生招聘: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学生资源,针对当地企业和政府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协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

7.毕业学生挂职:协助和推动学校的毕业研究生到地方政府或者国有大型企业挂职。这种情况下,人的转移将导引出技术和管理的转移,将更长远也更深入地推动当地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

8.设立实践基地:协助和推动学校在当地企业设立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博士生短期到企业去社会实践将有利于企业解决一些难度不是非常高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博士生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为企业今后的技术进步埋下伏笔。

产学研办公室合作模式的优点

首先,这是一个能够落到实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的机构、人员、地点、任务、经费全都落到实处,使得双方的产学研合作有了坚实的物质、人员和制度的保障,从而不会流于形式。

其次,这是一个非常有实效的合作模式。产学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学校和地方两方面主管科技的人员构成,这样的两类人员在同一个机构中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产学研合作中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很多弊端,使产学研合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的成功率。

第三,这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合作模式。由于产学研办公室在物质、人员和制度上都有了保障,因此它可以针对地方的不同需求灵活提供服务,其服务内容不仅仅限于技术转移的狭小领域,还涉及人才培训、人才转移、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为地方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服务。

第四,正是由于上述三条优点,这一模式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清华大学与地方共建产学研办公室的实践

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从2001年便开始对产学研办公室这一合作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2003年正式开始试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尝试,实际运行效果良好。在初期运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后科技开发部对该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随后在2005年初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对这一模式进行实践。目前,已经在苏州、无锡、常州、包头、济南、马鞍山等10个城市分别建立了产学研办公室,大大推动了清华大学与这些城市间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上一篇:项目驱动教学法范文 下一篇:乡镇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