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4:57:34

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极具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文献数量与年份分布

统计分析不同年份的文献数量,可以从宏观层面了解该领域研究趋势的分布特征。我国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为主题的文章最早于1997年公开发表,此后到2008年,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9年开始出现下降,2010年又开始回升,2011年开始又逐渐下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的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已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阶段是2001-2006年的飞速发展阶段,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784篇,占发文总量的28.11%,与第一阶段的发文量相比,增加96.31%。第三阶段是2007-201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此时大学生信息素养已渗透到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内学者共发表相关论文1975篇,占发文总量的70.81%,是第二阶段发文量的2.5倍多。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刊源分析

数据显示,筛选出的2789篇在833种期刊上,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相一致。但是,过于分散的发表现状对提高该研究影响力有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期刊群,也不利于学者快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前沿内容。对发文最多的期刊以及核心期刊的研究表明,图书情报类期刊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关注的“主战场”,其次是教育类期刊。这说明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高校图书馆承担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关键词分析

1.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统计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质)”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以此分析该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基于关键词非受控的性质,研究通过对关键词频次归并处理,形成最终的关键词共现频次。经SAT13.2软件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高校图书馆”共现频次高达318次,由此反映出在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时,专家、学者更加注重高校图书馆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的共现频次也比较高,说明目前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培养策略等方面。而“大学生信息素养(质)”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共现频次只有3次,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虽然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不是关注的焦点。

2.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分析通过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出大学生信息素养共现关键词网络图谱,图中节点处密集度和中心位置呈正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等处节点非常密集,可以代表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仍是和“大学生信息素养”密不可分的几个关键词。此外,“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信息检索”等处节点比较密集,也是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

(四)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利用文献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也反映了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完善程度。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文献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越高,在本领域内的影响力也越高。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中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桑新民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223次),其次是邹志仁发表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217次)。进一步研究表明,被引频次排在前10的文章中有8篇发表在图书情报类期刊上,其余2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三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五)作者分析

1.核心作者分析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文献的作者与所著论文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全部作者数量的60%左右。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发文数量为1篇的作者(2656人)占全部作者数量3073人的86.37%,比洛特卡定律所给的标准高出26.37%,这表明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写1篇论文数量的作者过多;写2-7篇论文的作者数量(417人)只占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5.7%,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比例标准,这种趋势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群还没有形成。普赖斯定律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作者加以阐释:在同一领域中,只有在M篇(M=0.749(Nmax)1/2,式中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多产作者,即核心作者。数据显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7篇,代入公式可得M=1.98,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相关文章2篇。据此可知,该领域共有417位“核心作者”。但是,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约为该领域全部论文数量的50%左右。而这417位作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4.28%,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2.作者合作情况论文合著情况能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方法、人力以及该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分析2789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的作者,笔者发现:独著篇数为2122篇,占文献总数的76.08%;2人合著篇数为409篇,占文献总数的14.66%;3人合著篇数为173篇,占文献总数的6.20%;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为85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3.06%。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结果讨论

对1997-2014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来源期刊、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作者五个维度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进展情况。据此,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与2007、2008年的发文数量相比,2010年后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基本上每年在200篇以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表在核心期刊(含CSSCI)论文的数量(见图)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期刊分布范围有待拓展

对来源期刊的分析表明,国内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这两个领域内,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和教育领域的紧密关系,但是也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没有与其他学科较好地融合,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国外与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比较”这几个方面,而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相对偏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核心作者群尚未有效形成

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发文1篇的作者较多且与发文2篇的作者总量相差较大的现象表明:该领域多数学者只是瞬时性研究,缺乏持续的研究能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团队。研究结果还表明,发文2篇是现今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领域高质量研究的突破口,发文1篇的作者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争取跨过2篇的“拐点”从而扩大核心作者群体。此外,在保证研究队伍人员数量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特别是强化核心作者辐射带头作用的发挥,提升整体科研能力,加强科研队伍高水平建设。

(五)合作研究亟须加强

目前国内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还主要在图书情报和教育学两个学科领域,缺乏其他学科的参与和融合。多人合作、跨学科合作、跨部门合作明显偏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更是极度欠缺,因此合作研究是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必然趋势。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素养 CNKI 计量分析 研究现状

1.引言

在当今信息社会,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使大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将为学生的高层次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它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构成高校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1]。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我们对1997―2010年该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来阐述和分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以此总结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以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

2.资料来源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来源于CNKI,该库收录国内出版的700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近2600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2方法

2.2.1数据库检索策略

本文搜集文献实施检索的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通过CNKI专业检索,考虑到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大学生和高校学生等同义词,所以采用“摘要=大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大学生信息素养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or摘要=高校学生信息素质and关键词=信息素质or关键词=信息素养and关键词=大学生”为检索词,匹配为精确,检索结果共计1669篇,除去2011年发表的1篇,共1668篇文献。

2.2.2文献计量方法

论文的发表状况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对科研成果与贡献的一种度量。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来了解学科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本文从载文量、期刊分布、最新关键词群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结果及其分析

3.1论文载文量分析

论文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通过检索共检出1669篇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论文,除去2011年发表的一篇,共计1668篇。具体分布见表1。

表11997年至2010年年载文量分布及百分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从论文的具体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97―2000年是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19篇;2001―2005年是研究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献420篇;2006―2010年是研究的飞跃阶段,该阶段发表的论文数最多,共发表文献1229篇。

从统计数据中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和开展,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社会对信息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者意识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一时期研究的成果较少。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部门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实践基础[2]。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图书情报界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关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论文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每年以两百多篇论文的数量增长,发表的论文数是前两个阶段论文总数的三倍。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升温和我国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及全球信息技术的高度进步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未来必将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

3.2论文期刊分布

3.2.1普通期刊分布

1997―2010年,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普通期刊上共发表相关的文献1533篇,其中排名前8的普通期刊分布情况如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49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49篇,现代情报47篇,情报探索43篇,科技信息41篇,高校图书馆工作21篇,中国科技信息21篇,图书馆学刊18篇,农业网络信息17篇。

3.2.2核心期刊分布

我国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论文在15种图书情报类和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135篇,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96篇、教育类期刊39篇。统计结果显示:刊载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排名前5的核心期刊依次是:《图书馆论坛》和《教育与职业》均为15篇,《情报杂志》《中国成人教育》《情报科学》均为12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1篇,《图书馆》10篇,《图书情报工作》7篇。

由此看出,我国的教育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期刊是发表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的主要期刊,研究这两类期刊可以大致把握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现状和水平,通过分析显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对偏少,故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3.3最新关键词群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由前述可知,第三阶段(2006―2010年)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一阶段1229篇的文献分析,发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关键词。解读这些新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

3.3.1从引进国外先进理论转向引进国外具体做法

通过整理发现新出现的关键词有“CDIO工程教育”、“Big6”、“嵌入式”等。由于国外的信息素养研究起步早、水平高,一直是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而这些代表着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最新成果的关键词的出现,显示出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具体实践研究,研究层次在进一步加深。例如,易斌、黄华彩在《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中介绍了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Michael B.Eisenberg教授提出的信息素质教学Big6的基本知识,结合教学课例“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万方期刊数据库的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地解析了Big6的六个步骤在大学生信息素质培育中的具体应用[3]。

3.3.2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成为实践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关键词分析发现,选用“调查分析”、“统计分析”作为论文关键词的文献越来越多,显示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呈现出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的趋势。调查问卷法已成为我国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主要手段[4]。作为一种经典的社会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运用简便、获取资料快而丰富,对开展实证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大致勾画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整个轮廓,对于了解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切合实际,成效显著。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大致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信息素养研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文献年代分布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平稳。从文献来源来看,该领域的论文还较分散,多数期刊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专栏,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上,并更多表现为从教育者角度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标准的研究,较少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砥柱,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与国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5]。所以面对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进行细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标准、有效培养策略,应该成为未来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

[2]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

[3]易斌,黄华彩.利用BIG6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育[J].图书馆杂志,2009,(1).

[4]薛梅.近十四年来我国信息素质理论与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概述――基于核心期刊论文的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

[5]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2010sk16)资助。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 文献计量 共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生物科学素养理念是否落实到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等问题值得关注。为此,笔者将“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关键词共词分析方法探究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现状,总结该研究领域的创新与不足,为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收集

以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将“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是2001~2016年6月1日,共有4 462篇相关文献,除去国内会议、报纸、学术期刊等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再经过文献去重后共得到4 320篇,其中期刊文献共3 899篇,硕博论文共421篇。以这些文献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研究,使用SATI3.2文献计量软件与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该领域的文献发表年份、关键词共现、核心作者群的建立、刊源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文献发表年份

文献发表年份状况反映该领域的发展速度、研究热度以及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统计(图1)。

图1表明,16年来我国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论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速度较快,但近三年研究热度有所下降。按照曲线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2007年处于起步阶段,平均每年发文量为112.43篇,发表文献量逐年增多而且增长速度比较快;2008年~2013年处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发文量是438.83篇,整体平均每年以1.2倍速度增长,其中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数量高达602篇,占文献总量的13.94%;2014年~2016年发文量下降,研究热度明显降低。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热点,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实在各学科核心素养中。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后,发现其发文量正处速发展阶段(图2)。但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现阶段研究内容还不够丰富(共2篇相关文献),需要更多的学者与教师共同关注与研究。

2.2 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性论文的精髓与核心,共现关键词是指两个或多个关键词在同一类文献中出现。在研究对象中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注程度越高,即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科学素养的内容包括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生物科学能力和生物科学品质等。将研究对象中出现频率前100的共现关键词,经过合并意思相似的词语后得出共现知识图谱(图3)。

分析数据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与生物科学素养关键词共现频率最多的是生物学教学(1 343次),其次是生物课程标准(1 127次)、高中生物(802次)、生物学知识(656次)、生物实验(489次)、初中生物(449次)、生物教师(363次)、科学探究能力(183次)等。从所搜集的文献来看,“生物科学素养”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学段上,“生物科学素养”内容在高中阶段比初中研究的更加具体与深入。(2)对于生物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集中在2001~2005年,主要研究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恩山教授,文献有“改革生物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特点”、“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背景与特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中有关问题的解答”等,更多的学者与教师是从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课标进行解读与分析。(3)“生物科学素养”内容研究领域中,学者与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教学研究较为精细化,但是生物科学能力与科学品质方面的研究内容还有待于具体。生物科学能力的研究热点是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实验方法、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教科书、实验效果等方面。然而在探究性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生物科学品质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仅有探究性实验(60次)、合作探究(53次)、探究式教学(40次)、创造性思维(36次)、思维方法(35次)、思维过程(31次)、情感态度(76次)、创新精神(55次)、情感教育(32次)。相对的,“核心素养”的共现关键词图谱(图4)中高频共现关键词是立德树人(124次)、家国(21次)、社会关爱(17次)、人文素养(16次)等,这表明“核心素养”是一种品格与能力,更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要性,弥补了“生物科学素养”领域的研究不足。

2.3 核心作者群分析

一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一批学者专门研究该领域的学术问题,并且能够持续产生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核心作者群的建立情况分析,可以了解“生物科学素养”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文献计量学中,普赖斯定律是测量核心作者群建立情况的重要方法。根据普赖斯所提出的计算公式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具备的发文数量:

M=0.749(Nmax)1/2

式中: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发文量最多的那位作者。即只有发表文献量在M篇及以上的作者才属于核心作者。整个核心作者的群体称为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总发文量占该研究领域文献总量的50%以上,是某领域核心作者群成熟与完整的标志。根据研究对象数据统计,“生物科学素养”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恩山教授,文献数是15篇,代入公式得M=2.90,即能成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至少是3篇,核心作者群中共有178位作者,其中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恩山(15篇)、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龚大洁(12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朱正威(10篇)、福建师范大学俞如旺(10篇)、山东省莒南县教研室高中生物教研员徐连清(10篇)。核心作者群共发文有关核心素养章721篇,约占总文献量的16.58%,与标准相差33.42%,明显低于普赖斯定律的计算值。综上表明生物科学素养研究领域核心作者人数偏少,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核心作者群。

2.4 刊源分析

刊源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领域的研究文献所分布的期刊来源,并通过对期刊来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群,掌握该领域论文在不同期刊的的分布情况。数据统计发现,3 899篇文献共发表在485种期刊上,刊源分布较为广泛,其中期刊载文量前十名的如图5所示。

生物科学素养研究领域中载文量最高的依次是《中学生物学》、《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考试周刊》、《生物学通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等,总数量高达1558篇,占总文献量的39.96%,这些期刊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非常重视,对促进生物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主要读者是中学生物学一线教师或高校及教育研究所的生物学工作者。这些期刊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与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是研究生物科学素养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发表文献的首选。在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中,它们承担着传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内涵与研究成果的重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姜春林.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期刊评价研究评述[J].情报科学,2011,29(7):1109-1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

[5] 李强.1997-2006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4):65-68.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科技论文;生物科学素养;文献检索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科技论文运用于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论文主要观点的看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们重复论文中的相对简单的实验,拓展学习视野。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学习《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指导学生在新情境中产生新问题,提炼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杏林湾微生物研究”,通过项目查新,了解、学习微生物研究方法,经历“题目(问题)的产生查新 验证 研究 结果”过程,借助当地环境研究所实验室,在专家引领下,针对特定水域,转换思维角度,在微生物生态研究中探索新方案,利用最新的环境微生物学研究16SrDNA测序和PCR克隆等基于DNA水平上的非培养的方法对杏林湾特殊性“城市化海水(含盐0.3‰左右)”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展开研究,并尝试构建杏林湾分离细菌系统发育树,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作为指示生物在水质预警中的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和理化分析对杏林湾水体的水质状况和安全系数进行评价,为景观水体的水资源保护与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尝试为杏林湾水库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信息和建议。学生因研究性学习而入围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全国200强。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的主要方法,是逻辑的推理”[1]。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显然,素养是无法教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下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才能逐步形成[3]。为了能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培养高中生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课题组深入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状况,查找梳理相关文献,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文献检索情况

以“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为主要文献来源,检索中分别以“数学核心素养”“数学逻辑推理”“高中数学逻辑推理”为关键词检索,搜索日期截至2021年9月,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检索得到2.37万条记录,以“数学逻辑推理”为关键词检索得到665条记录,以“高中数学逻辑推理”为关键词得到210条记录。检索“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收集到期刊论文145篇、硕博士学位论文58篇、会议论文6篇。最后,为保证研究文献的质量和精确性,剔除重复的以及无关文献,最后对剩余的149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从发文数量看

以2017年为时间分界点来统计分析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的相关文献,在2018年以前共有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的文献5篇,占文献总数的3.36%。2018—2021年间共发文144篇,占总文献数的96.64%。特别是2020年,有关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的文献达到了峰值66篇。从整体上来看,数学逻辑推理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局部呈波动状。这反映了从2018年开始,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者们逐渐重视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二)从作者类型看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备受高校教师研究者、中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关注,进一步体现出研究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三)从研究内容看

关于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的文献中,其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的策略及建议的文献有144篇,占论文总数的96.64%。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最好形式。同时分析这144篇文献中所涉及的课程分布(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关于几何课程中培养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多,而概率与统计中培养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研究严重缺乏。

(四)从研究方法看

裴昌根和宋乃庆在文中谈到研究方法是决定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推广度,并把研究方法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4]。结合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内容,得到相应研究方法分布(如表3所示)。上述结果表明,有关高中数学逻辑推理研究中,思辨研究是目前高中数学逻辑推理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指出,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中思辨研究仍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实证研究已经逐渐占据主流的地位[5]。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数学逻辑推理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对数学对象(数学概念、关系、性质、规则、命题等)进行逻辑性思考(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演绎),进而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6]。数学育人的基本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而训练的基本手段是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7]。课题组将上面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国家对高中学生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要求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部1956年的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1963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逻辑推理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所需的数学技能之一。1978年,又将这种数学能力更改为逻辑思维能力,2003年版课程标准将提高理论证明能力和抽象能力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王朝辉提出了培养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途径:首先,必须重视操作性的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推理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便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8]。贺联梅在《论高中数学逻辑与教学方法》中谈到,高中数学的逻辑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常用的逻辑和逻辑推理,但目前在高中数学逻辑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9]。史宁中在文中谈到对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至少应当清晰两件事情:一是,不能单纯让学生记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而应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素养;二是,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10]。

(二)第二阶段:教学课程的要求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学科高考首要考查的能力,又是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11]。梁宇学认为要重视中学教学内容,同时认为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逻辑严密,通过解题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严密性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是培养高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一个重要观念[12]。王会针对教师利用新教材落实逻辑推理提出了基本要求:了解教材内容的变化,了解教材落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程度,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也给出具体的教材使用建议:注重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注重数学公式的教学,注重学生活动的时效性,注重习题的利用[13]。沈佳星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十分肯定,但在实际的立体几何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二是基于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立体几何教学,应明确逻辑推理在立体几何中的表现,合理选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加强几何语言的培养与训练,重视数学思维的发展[14]。王志玲和王建磐在文中总结出高中数学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层面的研究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提出数学逻辑推理的教学策略;二是构建逻辑推理的教学模式,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三是开发逻辑推理的教学案例,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可靠依据,四是提出逻辑推理的教学方式[15]。

(三)第三阶段:对人才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16]。任子朝、赵轩认为高考作为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纽带,要基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发挥考试评价的反拨作用,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17]。史宁中指出数学的思维就是逻辑推理。数学的发展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数学的结论,也就是数学命题[18]。刘文强探究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逻辑培养策略,即借助合作探究形式,对学生思维从抽象到具体进行训练;巧用合作探究,加强一般思维规律训练;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9]。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知,把逻辑推理当作一种能力研究的多,但是把它作为素养来研究的较少;研究逻辑推理的文献很多,但普遍偏重演绎推理,对归纳推理等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逻辑推理的研究局限在几何方面,涉及以数量关系、概率与统计等为载体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研究逻辑推理素养的研究少之又少。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据安全;安全教育;文献计量法;知识图谱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其对数据安全教育理念、方式、手段等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了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重点关注领域,论文将从文献计量学视角基于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研究作一总体回顾,以期为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探究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论文选取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核心期刊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共现网络的知识图谱分析。选取CNKI数据库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以检索主题为“数据安全+教育”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7月,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相关文献后,共检索出有效核心论文153篇。

(二)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探析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论文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文献计量方法[1]和高频关键词的内容分析法[2-3],基于具有文献计量功能的SATI4.0(StatisticalAnalysisToolkitforInformetrics)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4],探寻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二、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一)总体概况

在检索出的153篇研究样本中,作者总数为358位,共321位作者,平均每篇论文2.34位作者,表明作者间存在合作,但若从信息技术领域学者间的合作情况来看的话,则合作程度还较有限。关键词总数为666个,平均每篇论文4.35个关键词。发文作者所在机构共计231个,平均每篇1.51个,结合发文作者情况,表明作者间的合作大部分为同一工作单位(机构)内部的合作。153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83个核心期刊中。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首篇研究在2002年,主要是关于远程教育网网络管理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从技术角度探讨数据安全管理问题[5]。

(二)发文时间分布

从论文发文时间分布,可大体了解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集中度、趋势以及所处研究阶段。如图1所示,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3)为萌芽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安全意识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引起了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学者关注;第二阶段(2014-2016)为逐步发展期,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及其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学者的关注;第三阶段(2017至今)为上升期,随着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界广泛关注数据安全和数据素养教育问题,这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继续被关注的主题。纵观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一个共同特点,即与新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

(三)期刊分布

现有研究发文期刊总体较分散,153篇论文分散发表在83个核心期刊中,发文数相对集中在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核心杂志中,如表1所示,这也表明当前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化教育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学科研究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取得更优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教育类期刊外,还有一部分在图书情报类的期刊中,如图书情报杂志、图书与情报、情报科学等,表明在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数据素养能力的培养问题。

(四)作者分布与合作

1.作者分布研究作者分布,利于识别某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在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作者发文情况总体较分散,相对发文较多的研究学者主要有杨现民、王娟、李艳等学者,如表2所示,表明在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但还在动态变化中。其中,学者杨现民发文数最多,研究成果丰富,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大数据、智慧教育和教育数据治理方面。2.作者合作分布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利于发现学术共同体,反映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如图2所示,在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作者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网络,但合作群体网络较小且相对较分散,还存在不少孤立点。其中,最大的一个合作网络是以杨现民为网络中心以王娟、郭利明、郑旭东、唐斯斯、王书瑶和郑浩为网络成员的作者合作网络。

(五)发文机构分布与合作

1.发文机构分布研究发文机构,利于识别某研究领域或主题的核心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目前的核心研究机构主要有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当然,由于数据安全教育研究尚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其核心研究机构还处在动态变化中。2.机构合作分布机构合作共现知识图谱,利于发现机构间的合作情况。如图3所示,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有限,多数机构间没有形成合作网络,其合作程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可喜的是,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及其智慧教育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国家信息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间已形成合作网络。

三、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关键词分布

研究关键词分布,利于识别某研究主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如表4所示,在数据安全教育研究领域,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大数据、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数据治理、教育政务数据、数据素养、智慧教育等内容。据近2年发文情况,初步判断今后数据安全教育研究趋势将逐步从数字技术向数据人文、数据伦理、数字公平、文化安全、在线教育治理等方向发展。

(二)关键词共现图谱

文献中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论文的核心要点,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图4展示了国内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发现新时期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针对教育大数据安全问题,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有效数据治理,同时关注数据伦理问题;(2)针对教育政务数据,如何利用新技术实现数据开放共享;(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在关注数据隐私的同时有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4)在大数据时代,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5)围绕数据安全,在新时期如何有效进行数据素养教育,提高师生的数据素养能力。另外也有学者从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视角研究数据安全教育问题[6]等。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计量法,分别从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了我国数据安全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研究热点和趋势。总体而言,在各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我国目前数据安全教育研究比较强调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数据安全教育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技术仅仅是实现在线数据安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技术本身替代不了数据安全教育,今后应注意在合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从人文、法律和用户体验的视角开展数据安全教育。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2] 许美荣,李晓玲.常用中文数据库应用比较――以医学类期刊为例[C]//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99-201.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9篇

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层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还是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实施,都给了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新的研究信号与方向――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作为中职学生精神食粮,尤其是文化粮食的主要来源,语文学科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路在何方?

从课题研究到团队建构,从课堂改革到读本编写,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抢占浙江省语文课改高地,扛起独具绍兴特色的课改大旗。

春之播种,课题研究让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要素比作一个瓶子,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放入瓶中的高尔夫球。”从专家论剑到名师分享,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到各校教师的头脑风暴,从会上的热烈交流到网络的现场直播,去年十二月,2016年绍兴市中职语文教研大组年会暨核心素养培训会在绍兴中职语文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风暴。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正是这场会议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令人惊讶的是,这场风暴的缘起竟然是戴智敏老师的一个研究课题――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

2016年3月,浙江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作为五个方案中的第三个列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可分为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四个方面,其中“职业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构建具有绍兴中职语文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她把手下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召集到一起,这是一群有追求、有拼劲,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在戴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立刻组建起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团队,从最基本的课题研究做起,开展了《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课题的研究,并成功申报了绍兴市职成教课题和浙江省职成教课题。

为了提升课题的质量,工作室还特别邀请浙江省教科院程江平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职语文新课标组组长、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倪文锦教授和浙江省职成教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等多位专家前来指导。经过各路专家的问诊把脉和工作室成员的深入讨论c研究,终于确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简单地概括即四个词语: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在此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把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学徒和员工),又把“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必备语文素养、职业拓展语文素养和职场应用语文素养。“这三个层次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从中职学生的发展阶段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培养其生活必备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学徒,我们要培养其职业拓展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培养其职场应用语文素养。”戴智敏说。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有一个宣传阵地,他们找到了《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的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在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研究团队在杂志上开设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专栏,在之后的一年中,该栏目每期都会刊登工作室的研究论文和教学课例。此外,他们还积极报道课题的研究进展,在“绍兴教育网”上报道十次,创办了工作室订阅号,借助新媒体及时最新的研究信息和成果。

夏之耕耘,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尽快落地,他们又先后组织教研活动15次,一年来,在戴老师的引领下,这个善于思考、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团体,立足课堂,聚焦“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构建起了“立体化”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他们与“慕课”相约,尝试教学演讲,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变革;他们掌选择性课改之勺,普职融通,烹调中职语文争鸣讲坛;他们走出绍兴,问道丽水松阳和金华浦江,在切磋中共同成长;他们邀来名家学者,问诊搭脉,引来源头活水。“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工作室终于找到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突破口,组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例评比,积极开拓教师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他们还积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结合选择性课改,实施“1+χ”的选择性评价模式和学生作业超市评价模式的研究。

“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问题设置巧妙了,教学就事半功倍。可以说,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劳鸿燕老师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一年来,核心素养的研究不仅让工作室的成员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中的骨干教师如傅卫莉老师成为绍兴市教学名师,沈兆钧老师先后开办4场讲座,在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中获奖6次,5篇,指导学生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和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他们中的后起之秀如劳鸿燕老师先后包揽了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全省技工院校“国学进课堂”语文课教学比赛、2016年绍兴市优质课比赛等四项重量级教学比赛的桂冠;年轻教师陈霞芳接连获得绍兴市中职学校优质课评比和绍兴市中职学校文化课说课评比一等奖。

一年来,导师戴智敏老师携工作室成员共开办讲座20余场,工作室成员中有7人次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有15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一、二、三等奖,有6项课题在省市级教学成果和课题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有2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职成教课题立项,有11人次指导学生在全国文明文采大赛、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绍兴市文明风采竞赛和其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秋之绚烂,校园读本让核心素养研究开花结果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日常操练的话,那么编写校园读本则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拓展,是将粗糙的实践转化为精致的思想和文化的必经之路。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晨读・晚练》这一校园读本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中“破壳而出”的。

“这套《晨读・晚练》读本一共有四册,包括‘晨读’和‘晚练’两部分。”戴智敏老师对此如数家珍,“全书按照单元主题的特点将晨读和晚练这两大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均包含于每一个单元和每个篇目中,这种全新的编排和整理,突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形成了本读本的核心素养能力点分布结构。”

《晨读・晚练》可以说是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思想精粹”。据悉,为了体现读本与绍兴市中职学生的匹配性,2016年工作室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才最终建构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培养目标(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让每一项核心素养都有了立足c”。来自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的沈兆钧老师告诉记者。此套系列读本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引领中职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按照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即学生、学徒和员工),将教材分为:生活必备语文素养(分为上下两册)、职业拓展语文素养、职场应用语文素养三大模块,并将这三大模块作为学生“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三个阶段的培养路径。

基于此,《晨读・晚练》一书在构想时以每个单元的核心主题为项目构建“任务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围绕活动主题由晨读(古代诗词和现代美文)和晚练(字词句大观园和任务型微写作)两个版块组成,配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点来贯穿,两个部分互相配合,构成单元任务型活动项目,从而实现对不同成长阶段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难点的整体突破,让学生在诵读、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职场应用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10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10]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11]王远库.论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交通系统论文范文 下一篇:设备安装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