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范文

时间:2023-02-24 01:10:11

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第1篇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学/学术批评

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年出版以来,“核心期刊”开始由图书情报界部分人员的研究兴趣慢慢演变为学术界中一个人人无法回避的共同话题或问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一些重要大学将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在职称评聘、培养硕博、申报课题、评奖晋级等广泛使用“核心期刊”,一时间“核心期刊”占尽学界风光,举凡媒体上有关各类高校、学科、学者的介绍无一不提及。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以外的学术界对核心期刊的质疑和对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工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学术发展的危害的批评也开始出现,近几年来,这些声音越来越大,几成声讨控诉之势。作为始作俑者的图书情报界,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来自学术界的各种声音,从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1 “核心期刊”目前所处的境地

1.1 图书情报界:乐此不疲

自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出版以来,图书情报界的专业期刊上出现了大量研究核心期刊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研究得出某一学科的期刊,其中尤以研究本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居多。这些研究不能说都没有价值,但其中确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只是某种文献计量方法的简单推用,或者得出的结论都是些人所共知的东西。特别是有些作者用完全同样的研究方法为好几种期刊作个案研究,或过几年又来一次,这种文章基本上只是为了迎合被研究期刊的需要或满足作者的发表欲。近几年,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多有质疑(其中也包括对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质疑),而图书情报界对此好像无动于衷,甚至有人提出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期刊。

1.2 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广泛采用

目前在学界有影响的几种核心期刊目录都是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最初的目的是为图书馆选择期刊作参考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图书情报界积极为用户做好学术服务的主观意愿和努力。在这个阶段,核心期刊对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建设和学术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凭借某一图书情报机构或图情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把握对各种学科学术期刊的取舍,而来自科研人员的需求信息又往往容易偏科以致影响学术期刊建设的整体性,核心期刊目录为图书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份学科完整系统的参考资料,有较好的参考作用或适用性。

从最初的研究目的来看,核心期刊的研究者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它的评价作用。但是“核心期刊”的研制第一次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将期刊划分出等级,无意之中成了对以往以主办单位级别定期刊等级方式的一个反动,这很快地被一些入选期刊的主办者注意到,他们开始在刊物封面醒目处标上全国或部级“核心期刊”字样。从此,“核心期刊”成了期刊界的一块金字招牌,除一些传统的权威期刊外,绝大部分入选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都在封面上作了标记。核心期刊无意之中在期刊界搅动了“一池春水”,但令核心期刊研究者没想到的是,最早对核心期刊提出激烈批评的就有来自核心期刊的编辑。[1]

核心期刊被广泛引入期刊界后,影响急速扩大,并迅速蔓延至学术界和管理层。近5年来,很多高校在制定科研奖励、职称评聘、培养硕博、人才引进等政策规定时,都把在核心期刊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必要的条件。以致发生了武汉大学某博导因学校不授予其弟子博士学位(理由是该生在核心期刊上的数量未达到学校要求)愤而辞去博导的事件。笔者所在的省人事厅2002年的职称文件对要求晋升职称者明确提出了在核心期刊上的要求。如今,核心期刊差不多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或制度。

1.3 学术界:猛烈抨击

核心期刊的概念进入期刊界后,就有期刊编辑者对划定核心期刊的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但并未在期刊界和学界引起太大反响。及至进入学术界和管理层后,引起一系列事关学术评价和人事管理的纷争,于是参与批评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学术权威,而为核心期刊叫好的几乎没有。在管理层,核心期刊正大行其道;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却差不多成了过街老鼠。代表性的观点或批评有以下几种。

1.3.1 不能仅以是否刊载“核心期刊”定论文的优劣

龚书铎教授认为,以所谓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的评估办法需要改进。实际上,任何一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好坏优劣之分,现在却统一以刊论奖,很不合理,也不科学。有些师院、师专的学报也刊发了不少好文章,而所谓核心期刊的文章并不见得篇篇都是佳作。核心期刊之说,原是北大图书馆为收藏图书资料定的,是否科学本身即成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问题大得很。[2]

1.3.2 核心期刊是否具有权威性值得怀疑

任东来教授认为,在核心期刊的筛选和确定工程中,虽然大都利用了定性的专家评价法,但正如核心期刊的倡导者自己所承认的那样,“问题是参与评价的专家数量较少、专家评价方式单一”。在一个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似乎可以明确地讲,没有比专家的判断更为有效和直接的确定方法。其他的筛选方法如引文分析、文摘法实际上仍然是间接地反映着专家的意见。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离开了核心作者,就不可能有核心期刊,核心作者是谁,当然是各个领域中最活跃的专家。缺少专家的直接和积极的参与,光凭期刊情报界和社科管理部门的参与,很可能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很难建立真正权威和有价值的核心期刊体系。

学界、特别是拥有权力的人文社科研究的管理部门,忽视了核心期刊在论文评估方面的重大缺陷,过分热衷于确定各自的核心期刊,可以说是患上了一种“核心期刊幼稚病”。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机构,依靠国家各个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巨额资助,积极争夺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定的“话语权”,分割这块令人羡慕的“大蛋糕”时,最早利用核心期刊以及引文索引进行所谓“学术榜”排名的科技情报界,已经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不仅不再迷信核心期刊,甚至对与核心期刊互为表里的引文索引评估法,也提出质疑。一般认为,由于人为因素较少,在论文评估方面,引文索引评估法比核心期刊略胜不止一筹。即使这样,它也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局限。为此,2002年夏,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合理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强调科研评价要严格区分政府评价与学术界自我评价,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突出学术界的评价。[3]

1.3.3 对核心期刊研制者的水平和资格提出质疑

淮茗先生著文怀疑制订核心刊物者是否是学界中人,是否有制订核心刊物的资格。他认为,有些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学术刊物早已停刊,这足以说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名录者根本不了解学术动态,滥竽充数,此外,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也难逃官僚作风之咎。近些年各类学术期刊变动较大,不光是存在刊物创刊、停刊的问题,就是学术水准的高下,各家期刊因各种 情况的促进或限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核心刊物自然也需要不时地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来讲,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术刊物的状况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些已经停刊数年的学术刊物竟然数年来一直在高等学府被用来评估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数年来没有人指出,也没人进行及时更正,这近乎黑色幽默,但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更为荒唐的是,有些学校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一些刊物根本不是学术性刊物,只是一般的文化生活类刊物,从不刊载学术论文。大略翻翻这些杂志甚至是仅仅看一眼其花哨的封面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份学术刊物,但有些学校却竟然将其作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来对待。核心刊物的制订者们竟至于连刊物的存在与否都不知道,连学术刊物和非学术刊物都分不出,闹出天大的笑话后也没有人指出并进行改正,这也实在是太离谱了。[4]

1.3.4 核心期刊助生学术霸权

核心期刊人为性的优越地位,为学术霸权的滋生培育了温床,正是源自核心期刊的人为性等级排列,确立了某些期刊在相应学科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形成了话语控制权乃至话语霸权。也正是具有学科霸主地位的核心期刊控制了该学科的话语评价权,使各种非主流的话语形式都难以获得展示的机会,更不用说基本的认可。显然,这对学术研究的自由氛围是一种破坏,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的阻碍。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惯性大、发展严重迟缓的学科,核心期刊是一大保护伞,使这些学科原有的迟滞性、惰性不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具有学术管理制度所认可的正统地位。[5]

1.3.5 核心期刊不适宜用来评价科研成果

许多单位将“核心期刊”概念引进评价体系。这种作法对提高我国学术期刊质量,促进更多国内期刊进入《SCI》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核心期刊”概念来自于图书馆系统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总览》。《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是依据学术期刊的载文量、文摘量和引文量编制而成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在大量期刊中选择富有价值的期刊这一问题,而并非为出于科研成果评价的需要。因而将其引入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的标准必定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于是,一些单位的管理机构开始以此为基础设定自己的核心期刊,但是,这种设定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将一些与自己有关系的期刊定为本单位的核心期刊,从而在评价中占有先天的优势,等等,这使得评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1.3.6 “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造成严重危害

周祥森先生认为“核心期刊”论对编辑人员正常的编辑工作、主编办刊理念的顺利实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性影响。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严重制约了主编年度选题计划的实施;严重障碍了编辑人员主体性作用的正常发挥;造成了同类刊物之间稿件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匀状态,也造成了大量高质量稿件的无谓积压,影响了优秀学术成果的及时;影响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编辑人员与作者的正常关系;无谓地耗散了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时间、精力;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板块的主题结构和专栏特色的体现。[6]

1.3.7 核心期刊论还使得以图书方式出版和在报纸上发表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无法进入评价体系

我们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由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史》、《文艺论丛》、《美学》等在当时的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从那时到现在,各个阶段都有一些重要的定期或不定期不同于期刊的图书型连续出版物,如:《中国学术》(刘东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编,三联书店出版)、《原道》(陈明、朱汉民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基督教文化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基督教文化评论》(刘小枫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这些图书上的论文水平比很多所谓的核心期刊高出不知多少倍。

2 “核心期刊”的缺失

核心期刊的缺失有些是由原始数据和研究方法造成的,有些是时间上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以下我们以最有影响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试作为析。

2.1 对转载率、引文率、载文率的分析

转载率是《总览》依据的重要数据,《总览》的转载率用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关于《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早已有专家指出并不一定是“优中选优”,[7]又有研究表明,用不同的二次文献提供的数据得出的“核心期刊”是大不相同的。[8]

2000年版的《总览》中,社会科学共设立了29个学科,有23个学科没有“被引量”指标。“引用”是同行研究者对论文的某种重视或肯定,是被引用论文在学科领域内产生影响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指标和证明,缺少了被引量的支撑,“核心期刊”的判定便会使人感觉不够踏实。1996年版的《总览》中有63个文科核心期刊表,也有34个学科因引文不健全而未作引文分析。

“载文量”与被摘量和被引量相比,是对期刊评价影响最小的因素,而且载文量的评价作用必须建立在期刊经过初步筛选的基础上,未经筛选的期刊的载文量基本上不具有评价意义,在当前期刊出版界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如图书情报学界有一份杂志,每年出版12期,每期发文87篇左右,年发文量是《情报学报》的8倍,但在圈内的口碑却是最差的(至少是最差之一),该杂志每期庞大的发文量数字已成圈内的一个笑话。在其他学科和学术期刊中也存在此类情况。

2.2 学科的类分深度和核心期刊的学科平衡

在综合测定核心期刊时,学科的类分深度对各学科入选期刊的的多寡有重要影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类目分得过细,容易产生相关类目核心期刊表中核心期刊大量重复以及大、小类目之间核心期刊数和质量不平衡等问题。一般来说,小类目容易使水平不高的刊物进入核心区,大类目容易淹没新兴专业的优秀期刊,造成漏选。”[9]可说是认识得很充分,但实际上此类问题在操作上是无法解决得让人满意的,至少目前是如此。我们看一下政治学、法学和 历史学三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法学和历史学都没有再细分,核心期刊数分别是19种、23种,政治学则细分为“政治理论”、“国际政治”和“中国政治”三个子学科,核心期刊达60种之多,也就是说,政治学的核心期刊比法学和历史学再加上上面未提到的“哲学”类(15种)的总和还要多。这显然是和这几个学科的学科力量、学科宽度和学科深度等要素表现出的学科现状不相符的。

还有类似的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曾经对该校社科处确定的文科科研津贴期刊做过非常细致的分类研究,他发现社会科学总论、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等类,共41种。经济学类共58种。新闻图书出版、档案学、文献学、博物馆学类,共38种,这三类共占了137种。而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心理系和外语6个系科总数只有96种,比前面主要涉及经济系、管理专业、图书馆情报系的137种还要少41种。[10]

又有某学者在查阅某重点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统计时,发现该校在一流刊物(这是核心期刊的核心,基本上每个一级学科只有一种)中发文最多的是该校图书馆系的一位教师,顿感疑惑,因为该系比起其他文科各系来,实力之差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其原因也是该校制定的一流刊物在学科上很不平衡。不论学科大小都只入选一种。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学科的作者一年内能在一流刊物上发论文四、五篇。而哲学和历史这两大学科,只有《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名列其中。只要稍微对这两个学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作者每年能够在这两种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很有成就感了。[11]

可见,现有的各种核心期刊目录在学科平衡上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以致引起了一些学者教授的愤怒。

2.3 数据采用和评价时段上的误差

关于评价时差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这也是一个在操作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任何期刊的质量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核心期刊也是动态的。按理说,如果要拿核心期刊作评价工具,其评价对象所发表的年代必须与核心期刊研究采用数据的年代相同,但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还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2000年版是根据1995-1997年的数据研究确定的,也就是说,2000年版的评价最佳时段应是1995-1997年,但实际发生评价效力却在2000年6月(出版时间)之后,至少相差两年半。这种误差如果发生在质量不稳定的期刊上,则核心期刊连形式上的评价意义都失去了,此时面对一批各学科的各种成果,如果只是用是否核心期刊这一把尺子去衡量,那出现的就不只是差误,而是几近荒谬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确定核心期刊1596种,2000年版1571种,总量上增减不大。两个版本中都列为核心期刊的1301种,有295种期刊在2000年版中退出,同时有270种期刊在2000年版中新入选。也就是说,按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课题组的研究,共有565种期刊的质量处在明显的起伏变动之中(有少量期刊是因为停刊或创刊而在核心期刊表上出现变化,须另当别论),在两版共涉及的1866种期刊中占将近1/3,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对这些在核心期刊表中地位不稳定的期刊来说,刊登的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影响大小刚好成反比。这表明,如果不确定合理的评价时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理论上会出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差误。但困难的是,现在的科研管理往往也是急功近利的,成果发表后根据一些形式因素(如期刊级别,课题批准单位级别等)就匆忙给与定评,兑现奖励。这样,不论核心期刊表如何不断更新,其评价效力的发生和被评价对象在时间上永远是脱节的。

2.4 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位研究宗教的专家对宗教学核心期刊的分析,邢东田先生认为,《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关于期刊的定性,以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实际上“多次被......转载”的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12]

2.5 一些重要期刊的缺失

几乎所有的核心期刊目录都会遗漏一些重要期刊,有些遗漏并不是研究者的过失,而是无法避免。遗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新创刊的期刊;(2)综合性期刊;(3)边缘学科或新兴学科期刊;(4)在出版形式上不符合研究者采集数据要求的期刊;(5)受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影响的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在学术界广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1993年创刊)、《东方文化》、《书屋》(1993年创刊)、《天津社会科学》、《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中州学刊》、《 中国哲学史》以及近几年崛起被贺卫方教授誉为“真正成为人们观察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窗口”的《学术界》等期刊从未入选过核心期刊。[13]

与重要期刊遗漏相对的另一面是有些学术价值不高或非学术性期刊被列为核心。如北京大学法学家朱苏力教授在谈到《总览》(第二版)中的法学类核心期刊时曾指出:“有些所谓的法学核心刊物实际上连法学刊物都不能算”,“上海的《民主与法制》这样的社会性期刊被列为核心期刊,而《比较法研究》,这份无论的水平还是编辑水平都属于国内一流的学术杂志却属于非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在《总览》2000版中被列为核心期刊,不知是不是朱先生的批评所起的作用)。[14]邢东田先生批评道,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期刊”。

3 核心期刊造成的误区

核心期刊被作为学术评价工具造成了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工具化。学术评价是一件比较专深而且复杂的事情,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评价应主要针对学术成果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但是这种评价方式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组织者和同行专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出现专家之间见仁见智的情况,简言之,学术评价无法多快好省。

3.1 期刊界的误区

对一家期刊来说,被评定为核心期刊并不是坏事,但核心期刊所具有的巨大的宣传效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物刊不能自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期刊界出现了很多与核心期刊有关的有悖于学术道德和编辑道德的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学术界的风气,损害了学术尊严。

3.1.1 增刊遍地都是

山增刊(包括专辑、年刊、论文集等)本来是刊物缓和高质量稿件积压的一种措施,也是一种正常的出版方式。如今的增刊已完全变了味,绝大部分刊物出增刊就一个目的:赚钱。出增刊与刊物收到正常来稿的多少、稿件质量的高低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增刊出版前刊物广为告示,明码标价,交钱即发,如果是核心期刊,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增刊的变味也许不是始于核心期刊,但泛滥于核心期刊风行时期却是事实。增刊的泛滥给学术评价和学术成果管理造成极大的混乱,近两三年来,增刊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封杀,很多高校和学术机构对增刊一律不予承认。目前,增刊的出版方式有所变化,其特点是尽量让你看不出是增刊,或不在封面上标明增刊,或虚拟一个期数(如本是一年四期的季刊却出现了第五期),或出两种版本(如同年期的一种刊物内容不同)等等,不一而足。

3.1.2 高价发表

除出增刊外,还有一些刊物利用核心期刊这块金字招牌,拿出一部分正刊的版面高价出卖。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增刊终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识别出来的话,这种高价发表则难以从外在方式上剔出,对学术评价和学术管理造成的危害更大。

3.1.3 篇幅疯长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一些收费的核心刊物口味越来越大,期数、篇幅急剧膨胀,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由薄薄一册改为厚厚一本。而刊物质量却每况愈下。

3.1.4 想方设法挤进核心期刊

按目前研究核心期刊所用的方法,核心期刊的确定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几乎每一种核心期刊表都存在着人为的照顾现象。于是在很多人看来,核心期刊名单是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挤进去的。据我了解,有不少期刊都有内定的打进核心期刊的目标或方案。笔者就曾见过某部级协会致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者,要求将其主办的两份刊物列为核心期刊,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是对核心期刊的研制者开了一个玩笑。

3.2 科研人事管理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如果有评价作用也只应是对期刊的总体评价定位,而不是对核心期刊上每篇论文的评价,也就是说,即使某家核心期刊是货真价实的,也不能说明其发表的文章就篇篇优秀。核心期刊的研制最早是为图书情报部门选择期刊(而不是选择论文)提供参考,也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说,核心期刊的研制确实提高了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订购质量和效率,也使期刊使用者在资料选择取舍和时间使用上更为有效。

与图书情报部门不同的是,科研人事部门面对的是论文和写论文的人,他们所做的任何评价都是在制定或执行政策,这里需要的是尊重科学尊重学术的严肃、公平和合理,径直以核心期刊来评价学术成果固然简单易行,但对被评价对象来说却是极不慎重和极不合理的。当然,科研人事管理部门这样做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按理说,对学术成果最好的评价方法是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进行,即使能做起来也因为成本太高而无法纳入常规管理方式之中。于是,核心期刊就承担起了学术标准的重任,学术评价就变成了按核心期刊目录查验刊物身份的简单工作。在这种政策引导下,伪学术、伪发表和学术欺骗、学术腐败必然会愈演愈烈,这种事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3.3 政府有关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作为评价工具是把双刃剑,它比较适合评价一所学校、一个科研机构或群体,不适合评价个体。因为与核心期刊有关的一些弊端在各个群体中都会存在,因此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各个群体大致是公平的。而在评价个体时,因为有各种弊端的存在(一般存在于少数人身上),如果仅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就会出现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结果,甚至会走向荒谬。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与个人评价有关政策时最好不采用核心期刊或只将其作为工具之一。

4 图书情报界应当反思

图书情报界辛辛苦苦弄出了个核心期刊,为图书情报机构采购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和管理层的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对图书情报界来说,这件事情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反思之一:必须认清图书情报学的工具性质。在我看来,所谓的图书情报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图书情报学是工具之学,图书情报学研究是“工具学术”,也是其他学科的“学术工具”,而不是“学术”本身。这样,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价值和作用有清醒的估计和认识,而不至于盲目地自我扩张。我们得承认,就是这种“工具学术”的研究,我们也没有别人做得那么扎实而丰厚。笔者最近看了《中国法学》2003年第二期朱苏力先生利用CSSCI数据做的一篇文章(这类文章图书情报界不少人都做过,包括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图书情报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差距。

反思之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该扩大学术视野,而不能关起门来搞数字崇拜和工具崇拜,这样对学术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可能形成障碍。面对几年来学术界、出版界对“核心期刊”和图书情报界的批评(比如,权威的《新华文摘》2001年第四期全文转载《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而邢东田先生则认为,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周祥森先生更是几近声讨,称“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我们好像没有一点反应,照样自搞一套,做的是一种取娱自我的研究。在目前核心期刊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广受质疑,甚至连图书情报界研究核心期刊的用意和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的学术能力都遭到怀疑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想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期刊,可见我们学术视野的封闭和学术神经的麻木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反思之三: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有学术自知和进行学术自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关于核心期刊的作用,《总览》说一是“便于各图书馆有选择的收藏与剔除和有计划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二是“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不错的。对此,有位同行作者这样写道:“这两方面的作用如何,笔者无从考证,但意想不到的是目前核心期刊已经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两大系统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核心期刊在这两个方面的效果到底如何,应该是我们的研究职责,也关乎核心期刊研究的前 途,然而“居然无从考证”,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不少人倒是对制定“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更感兴趣(表面看来,核心期刊研究的价值好像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重要的领域得到了实现,显示了图书情报学在学术界中还能不同凡响地握有学术权柄,满足了我们的学科自尊,然而正是这一点招致了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和我们这个学科的猛烈批评,因为核心期刊及其研制者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责任),甚至想让《总览》“作为某一时域内的‘国家标准’”。[15]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缺乏学术自知和自省的虚妄表现。我们不赞成无所作为的学科自卑,但也不应有对学术缺乏敬畏之心贻笑大方的“自大”。

摆在“核心期刊”面前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改邪归正”,另一条是“寿终正寝”。

收稿日期:2003-05-08

【参考文献】

1,6 周祥森.“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学术界,2001,(4)

2 李文海等.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四教授畅谈学风问题.光明日报,2002.3.19

3,11 任东来.核心期刊功能的误用及其他.学术批评网,2002.9.19

4 淮茗.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燕园评论,2002.6.18

5 上官子木.学术管理的有效性:量化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学术管理.史学评论网,2002.9.23

7 邓泽竺.利用《复印报刊资料》进行文献计量的几个问题.复印报刊资料G9,1991,(5)

8 汪继南.文搞耦合与文摘质量评价—兼谈文摘法的局限.情报资料工作,1992,(2)

9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第二版,2000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黄安年.《期刊目录》合理吗?.中华读书网,2002.01.09

12 邢东田.中文核心期刊制的误区与出路.学术批评网,2002.10.15

13 贺卫方.做学术界的窗口.光明日报,2003.4.24

14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11

核心期刊范文第2篇

(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进行期刊评估的工作,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界定了国内核心期刊的范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该项研究成果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普遍认为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为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对中文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中文期刊编辑和出版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该要目总揽已经推出2014版。

三、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14年)16年数据,来源文献近63万余篇,引文文献409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CSSCI从来源文献和被引文献两个方面向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和各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脉搏,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逻辑组配检索,挖掘学科新的生长点,展示实现知识创新的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管理者,CSSCI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对于期刊研究与管理者,CSSCI提供多种定量数据: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期刊影响广度、地域分布、半衰期等,通过多种定量指标的分析统计,可为期刊评价、栏目设置、组稿选题等提供科学依据。CSSCI也可为出版社与各学科著作的学术评价提供定量依据。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众多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核心期刊范文第3篇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 fic In formation简称ISI)创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该数据库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权威的科技期刊作为数据源,声称这些数据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它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代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但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还收录每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所以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国内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录等。

1.CS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共同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是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选出并收录的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自1992年出版第一版到已出版5版,2008版共收入73个学科的1983种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第4篇

第一节核心期刊的概念与特点目前,核心期刊的影响领域非常广泛,但追溯其历史,还不到百年。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观点,而其具有的特点,已逐渐清晰。

一、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corejournals)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的布拉德福提出。“核心期刊”一词,到20世纪80年代才从西方传入我国。它的初始含义侧重期刊载文量,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现在核心期刊概念已经涵盖信息量、学术质量及期刊利用等诸方面。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C.Bradoford)于三十年代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文献聚散定律,其原义为:“如果将科学杂志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杂志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杂志数量成1:a:a2:a3……的关系”。a为“布拉德福常数”,a>1,a≈5,可通过具体的学科期刊统计出。例如,将某学科期刊分成三区,期刊数为10,50(即10*5),250(即10*25),则刚好符合这一定律。当然,现实情况不会完全符合,只能是基本符合。这就是情报学中著名的布拉德福定律,虽然带有经验性的色彩,难以准确反映不同时期文献的特点,但它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与筛选核心期刊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核心期刊的概念,凤元杰认为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1)某刊是否是某学科或者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在于它是否集中刊登了该学科的文献,而成为学科的主要文献信息源;

(2)核心期刊说到底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

(3)核心期刊指的是,刊载与某一学科(或专业)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

(4)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是指那些信息密度大、内容质量高、论文寿命长、被引率、被索率、被摘率、借阅率也较高,能代表某学科、专业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的期刊。这一概念比较全面地反映核心期刊的各方面因素,但在实际判断时,很少期刊能同时满足各方面条件,一般只能有所侧重并综合各种数据加以统计分析。严格说来,“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是有区别的。来源期刊是编者根据所编数据库的目的、要求,从期刊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衡量选出的作为统计源的期刊,与核心期刊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来源期刊表之间,其质量也有明显差别。但两者的筛选结果相近,基本上或大部分重合,特别是对刊物学术水平要求高,数量严格控制的来源期刊,基本上等同于核心期刊。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经常将来源期刊视同核心期刊。

二、核心期刊的特点

核心期刊相对于一般期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集中性。指少量的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大部分高质量论文。1934年,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揭示了文献聚散定律,为核心期刊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集中性是核心期刊最基本的特点。

2、代表性。指某一学科的一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代表着这一学科的最新水平和发展方向。这一特点是由核心期刊的集中性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一组核心期刊集中了某学科的大部分高质量论文,因此,它自然就代表着这一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学科研究的每一进展基本上都首先反映在这些核心期刊所登载的论文上。追踪这些期刊的论文,就能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3、学科性。指的是核心期刊总与某一学科联系在一起,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是关于这一学科文献的核心期刊,把它放到另一学科期刊中,一般就不再是核心期刊。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错综复杂,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少数期刊可能是多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而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中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期刊也是正常现象。

4、权威性。指核心期刊的确定需得到公认。在核心期刊确定过程中,除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进行筛选,还需吸收有代表性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弥补学科知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研究方法要得到学科专家的认可,其研究

成果要获得利用,必须得到学科专家的鉴定。因此核心期刊研制机构的权威性和对研究方法的认同是很重要的,否则核心期刊的应用成果就不能得到公认,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5、层次性。指核心期刊中也分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该学科最重要的权威刊物,有的是层次略低的重要刊物。核心期刊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例如北大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1992年推出第一版以来每隔四年修订一次,南大版的CSSCI来源期刊每年修订一次,位于核心期刊前列的权威刊物,一般都会保持其核心期刊的地位,具有连续性;而层次略低的重要期刊,有时会进入核心期刊,有时则会被淘汰出核心行列,具有不稳定性。

6、相对性。指核心期刊相对于非核心期刊,仅具有相对意义,不是绝对的。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局限,尽管人们一般综合各种方法,以互相取长补短,但也不能做到十分准确。同时,核心区是人为划定的,核心区与非核心区没有明显的、客观存在的界限。因此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仅具有相对意义,不是绝对的。

核心期刊范文第5篇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学/学术批评

自《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年出版以来,“核心期刊”开始由图书情报界部分人员的研究兴趣慢慢演变为学术界中一个人人无法回避的共同话题或问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一些重要大学将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在职称评聘、培养硕博、申报课题、评奖晋级等广泛使用“核心期刊”,一时间“核心期刊”占尽学界风光,举凡媒体上有关各类高校、学科、学者的介绍无一不提及。与此同时,图书情报学以外的学术界对核心期刊的质疑和对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工具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学术发展的危害的批评也开始出现,近几年来,这些声音越来越大,几成声讨控诉之势。作为始作俑者的图书情报界,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来自学术界的各种声音,从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1“核心期刊”目前所处的境地

1.1图书情报界:乐此不疲

自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出版以来,图书情报界的专业期刊上出现了大量研究核心期刊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研究得出某一学科的期刊,其中尤以研究本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居多。这些研究不能说都没有价值,但其中确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只是某种文献计量方法的简单推用,或者得出的结论都是些人所共知的东西。特别是有些作者用完全同样的研究方法为好几种期刊作个案研究,或过几年又来一次,这种文章基本上只是为了迎合被研究期刊的需要或满足作者的发表欲。近几年,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多有质疑(其中也包括对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质疑),而图书情报界对此好像无动于衷,甚至有人提出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期刊。

1.2科研、人事管理部门:广泛采用

目前在学界有影响的几种核心期刊目录都是图书情报学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最初的目的是为图书馆选择期刊作参考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图书情报界积极为用户做好学术服务的主观意愿和努力。在这个阶段,核心期刊对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建设和学术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凭借某一图书情报机构或图情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根本无法把握对各种学科学术期刊的取舍,而来自科研人员的需求信息又往往容易偏科以致影响学术期刊建设的整体性,核心期刊目录为图书情报部门提供了一份学科完整系统的参考资料,有较好的参考作用或适用性。

从最初的研究目的来看,核心期刊的研究者并没有过多地强调它的评价作用。但是“核心期刊”的研制第一次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将期刊划分出等级,无意之中成了对以往以主办单位级别定期刊等级方式的一个反动,这很快地被一些入选期刊的主办者注意到,他们开始在刊物封面醒目处标上全国或部级“核心期刊”字样。从此,“核心期刊”成了期刊界的一块金字招牌,除一些传统的权威期刊外,绝大部分入选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都在封面上作了标记。核心期刊无意之中在期刊界搅动了“一池春水”,但令核心期刊研究者没想到的是,最早对核心期刊提出激烈批评的就有来自核心期刊的编辑。[1]

核心期刊被广泛引入期刊界后,影响急速扩大,并迅速蔓延至学术界和管理层。近5年来,很多高校在制定科研奖励、职称评聘、培养硕博、人才引进等政策规定时,都把在核心期刊上作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必要的条件。以致发生了武汉大学某博导因学校不授予其弟子博士学位(理由是该生在核心期刊上的数量未达到学校要求)愤而辞去博导的事件。笔者所在的省人事厅2002年的职称文件对要求晋升职称者明确提出了在核心期刊上的要求。如今,核心期刊差不多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或制度。

1.3学术界:猛烈抨击

核心期刊的概念进入期刊界后,就有期刊编辑者对划定核心期刊的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但并未在期刊界和学界引起太大反响。及至进入学术界和管理层后,引起一系列事关学术评价和人事管理的纷争,于是参与批评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学术权威,而为核心期刊叫好的几乎没有。在管理层,核心期刊正大行其道;在学术界,核心期刊却差不多成了过街老鼠。代表性的观点或批评有以下几种。

1.3.1不能仅以是否刊载“核心期刊”定论文的优劣

龚书铎教授认为,以所谓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的评估办法需要改进。实际上,任何一种刊物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好坏优劣之分,现在却统一以刊论奖,很不合理,也不科学。有些师院、师专的学报也刊发了不少好文章,而所谓核心期刊的文章并不见得篇篇都是佳作。核心期刊之说,原是北大图书馆为收藏图书资料定的,是否科学本身即成问题;从现在的情况看,问题大得很。[2]

1.3.2核心期刊是否具有权威性值得怀疑

任东来教授认为,在核心期刊的筛选和确定工程中,虽然大都利用了定性的专家评价法,但正如核心期刊的倡导者自己所承认的那样,“问题是参与评价的专家数量较少、专家评价方式单一”。在一个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似乎可以明确地讲,没有比专家的判断更为有效和直接的确定方法。其他的筛选方法如引文分析、文摘法实际上仍然是间接地反映着专家的意见。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离开了核心作者,就不可能有核心期刊,核心作者是谁,当然是各个领域中最活跃的专家。缺少专家的直接和积极的参与,光凭期刊情报界和社科管理部门的参与,很可能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很难建立真正权威和有价值的核心期刊体系。

学界、特别是拥有权力的人文社科研究的管理部门,忽视了核心期刊在论文评估方面的重大缺陷,过分热衷于确定各自的核心期刊,可以说是患上了一种“核心期刊幼稚病”。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机构,依靠国家各个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巨额资助,积极争夺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定的“话语权”,分割这块令人羡慕的“大蛋糕”时,最早利用核心期刊以及引文索引进行所谓“学术榜”排名的科技情报界,已经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不仅不再迷信核心期刊,甚至对与核心期刊互为表里的引文索引评估法,也提出质疑。一般认为,由于人为因素较少,在论文评估方面,引文索引评估法比核心期刊略胜不止一筹。即使这样,它也存在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局限。为此,2002年夏,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合理利用科学引文索引(SCI)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强调科研评价要严格区分政府评价与学术界自我评价,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突出学术界的评价。[3]

1.3.3对核心期刊研制者的水平和资格提出质疑

淮茗先生著文怀疑制订核心刊物者是否是学界中人,是否有制订核心刊物的资格。他认为,有些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学术刊物早已停刊,这足以说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名录者根本不了解学术动态,滥竽充数,此外,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也难逃官僚作风之咎。近些年各类学术期刊变动较大,不光是存在刊物创刊、停刊的问题,就是学术水准的高下,各家期刊因各种情况的促进或限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核心刊物自然也需要不时地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制订核心刊物者来讲,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术刊物的状况应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些已经停刊数年的学术刊物竟然数年来一直在高等学府被用来评估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数年来没有人指出,也没人进行及时更正,这近乎黑色幽默,但却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更为荒唐的是,有些学校核心刊物名单上所列的一些刊物根本不是学术性刊物,只是一般的文化生活类刊物,从不刊载学术论文。大略翻翻这些杂志甚至是仅仅看一眼其花哨的封面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份学术刊物,但有些学校却竟然将其作为级别很高的核心刊物来对待。核心刊物的制订者们竟至于连刊物的存在与否都不知道,连学术刊物和非学术刊物都分不出,闹出天大的笑话后也没有人指出并进行改正,这也实在是太离谱了。[4]

1.3.4核心期刊助生学术霸权

核心期刊人为性的优越地位,为学术霸权的滋生培育了温床,正是源自核心期刊的人为性等级排列,确立了某些期刊在相应学科的霸主地位,同时也形成了话语控制权乃至话语霸权。也正是具有学科霸主地位的核心期刊控制了该学科的话语评价权,使各种非主流的话语形式都难以获得展示的机会,更不用说基本的认可。显然,这对学术研究的自由氛围是一种破坏,对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的阻碍。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惯性大、发展严重迟缓的学科,核心期刊是一大保护伞,使这些学科原有的迟滞性、惰性不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具有学术管理制度所认可的正统地位。[5]

1.3.5核心期刊不适宜用来评价科研成果

许多单位将“核心期刊”概念引进评价体系。这种作法对提高我国学术期刊质量,促进更多国内期刊进入《SCI》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即“核心期刊”概念来自于图书馆系统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总览》。《中文核心期刊总览》是依据学术期刊的载文量、文摘量和引文量编制而成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在大量期刊中选择富有价值的期刊这一问题,而并非为出于科研成果评价的需要。因而将其引入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的标准必定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于是,一些单位的管理机构开始以此为基础设定自己的核心期刊,但是,这种设定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比如,将一些与自己有关系的期刊定为本单位的核心期刊,从而在评价中占有先天的优势,等等,这使得评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1.3.6“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造成严重危害

周祥森先生认为“核心期刊”论对编辑人员正常的编辑工作、主编办刊理念的顺利实施,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性影响。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严重制约了主编年度选题计划的实施;严重障碍了编辑人员主体性作用的正常发挥;造成了同类刊物之间稿件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匀状态,也造成了大量高质量稿件的无谓积压,影响了优秀学术成果的及时;影响了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编辑人员与作者的正常关系;无谓地耗散了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时间、精力;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板块的主题结构和专栏特色的体现。[6]

1.3.7核心期刊论还使得以图书方式出版和在报纸上发表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无法进入评价体系

我们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由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史》、《文艺论丛》、《美学》等在当时的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从那时到现在,各个阶段都有一些重要的定期或不定期不同于期刊的图书型连续出版物,如:《中国学术》(刘东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主编,三联书店出版)、《原道》(陈明、朱汉民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基督教文化学刊》(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基督教文化评论》(刘小枫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这些图书上的论文水平比很多所谓的核心期刊高出不知多少倍。

2“核心期刊”的缺失

核心期刊的缺失有些是由原始数据和研究方法造成的,有些是时间上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以下我们以最有影响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试作为析。

2.1对转载率、引文率、载文率的分析

转载率是《总览》依据的重要数据,《总览》的转载率用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关于《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早已有专家指出并不一定是“优中选优”,[7]又有研究表明,用不同的二次文献提供的数据得出的“核心期刊”是大不相同的。[8]

2000年版的《总览》中,社会科学共设立了29个学科,有23个学科没有“被引量”指标。“引用”是同行研究者对论文的某种重视或肯定,是被引用论文在学科领域内产生影响的重要甚至主要的指标和证明,缺少了被引量的支撑,“核心期刊”的判定便会使人感觉不够踏实。1996年版的《总览》中有63个文科核心期刊表,也有34个学科因引文不健全而未作引文分析。

“载文量”与被摘量和被引量相比,是对期刊评价影响最小的因素,而且载文量的评价作用必须建立在期刊经过初步筛选的基础上,未经筛选的期刊的载文量基本上不具有评价意义,在当前期刊出版界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尤其是如此。如图书情报学界有一份杂志,每年出版12期,每期发文87篇左右,年发文量是《情报学报》的8倍,但在圈内的口碑却是最差的(至少是最差之一),该杂志每期庞大的发文量数字已成圈内的一个笑话。在其他学科和学术期刊中也存在此类情况。

2.2学科的类分深度和核心期刊的学科平衡

在综合测定核心期刊时,学科的类分深度对各学科入选期刊的的多寡有重要影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类目分得过细,容易产生相关类目核心期刊表中核心期刊大量重复以及大、小类目之间核心期刊数和质量不平衡等问题。一般来说,小类目容易使水平不高的刊物进入核心区,大类目容易淹没新兴专业的优秀期刊,造成漏选。”[9]可说是认识得很充分,但实际上此类问题在操作上是无法解决得让人满意的,至少目前是如此。我们看一下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三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法学和历史学都没有再细分,核心期刊数分别是19种、23种,政治学则细分为“政治理论”、“国际政治”和“中国政治”三个子学科,核心期刊达60种之多,也就是说,政治学的核心期刊比法学和历史学再加上上面未提到的“哲学”类(15种)的总和还要多。这显然是和这几个学科的学科力量、学科宽度和学科深度等要素表现出的学科现状不相符的。

还有类似的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曾经对该校社科处确定的文科科研津贴期刊做过非常细致的分类研究,他发现社会科学总论、社会学、统计学、管理学、民族学、人类学、人口学等类,共41种。经济学类共58种。新闻图书出版、档案学、文献学、博物馆学类,共38种,这三类共占了137种。而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心理系和外语6个系科总数只有96种,比前面主要涉及经济系、管理专业、图书馆情报系的137种还要少41种。[10]

又有某学者在查阅某重点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统计时,发现该校在一流刊

物(这是核心期刊的核心,基本上每个一级学科只有一种)中发文最多的是该校图书馆系的一位教师,顿感疑惑,因为该系比起其他文科各系来,实力之差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其原因也是该校制定的一流刊物在学科上很不平衡。不论学科大小都只入选一种。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学科的作者一年内能在一流刊物上发论文四、五篇。而哲学和历史这两大学科,只有《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名列其中。只要稍微对这两个学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作者每年能够在这两种期刊上发一篇论文就很有成就感了。[11]

可见,现有的各种核心期刊目录在学科平衡上普遍存在问题,有的已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以致引起了一些学者教授的愤怒。转2.3数据采用和评价时段上的误差

关于评价时差问题,已有学者作过研究。这也是一个在操作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任何期刊的质量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核心期刊也是动态的。按理说,如果要拿核心期刊作评价工具,其评价对象所发表的年代必须与核心期刊研究采用数据的年代相同,但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还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2000年版是根据1995-1997年的数据研究确定的,也就是说,2000年版的评价最佳时段应是1995-1997年,但实际发生评价效力却在2000年6月(出版时间)之后,至少相差两年半。这种误差如果发生在质量不稳定的期刊上,则核心期刊连形式上的评价意义都失去了,此时面对一批各学科的各种成果,如果只是用是否核心期刊这一把尺子去衡量,那出现的就不只是差误,而是几近荒谬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确定核心期刊1596种,2000年版1571种,总量上增减不大。两个版本中都列为核心期刊的1301种,有295种期刊在2000年版中退出,同时有270种期刊在2000年版中新入选。也就是说,按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课题组的研究,共有565种期刊的质量处在明显的起伏变动之中(有少量期刊是因为停刊或创刊而在核心期刊表上出现变化,须另当别论),在两版共涉及的1866种期刊中占将近1/3,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对这些在核心期刊表中地位不稳定的期刊来说,刊登的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影响大小刚好成反比。这表明,如果不确定合理的评价时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理论上会出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差误。但困难的是,现在的科研管理往往也是急功近利的,成果发表后根据一些形式因素(如期刊级别,课题批准单位级别等)就匆忙给与定评,兑现奖励。这样,不论核心期刊表如何不断更新,其评价效力的发生和被评价对象在时间上永远是脱节的。

2.4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一位研究宗教的专家对宗教学核心期刊的分析,邢东田先生认为,《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关于期刊的定性,以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实际上“多次被......转载”的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12]

2.5一些重要期刊的缺失

几乎所有的核心期刊目录都会遗漏一些重要期刊,有些遗漏并不是研究者的过失,而是无法避免。遗漏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新创刊的期刊;(2)综合性期刊;(3)边缘学科或新兴学科期刊;(4)在出版形式上不符合研究者采集数据要求的期刊;(5)受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影响的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在学术界广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1993年创刊)、《东方文化》、《书屋》(1993年创刊)、《天津社会科学》、《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中州学刊》、《中国哲学史》以及近几年崛起被贺卫方教授誉为“真正成为人们观察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窗口”的《学术界》等期刊从未入选过核心期刊。[13]

与重要期刊遗漏相对的另一面是有些学术价值不高或非学术性期刊被列为核心。如北京大学法学家朱苏力教授在谈到《总览》(第二版)中的法学类核心期刊时曾指出:“有些所谓的法学核心刊物实际上连法学刊物都不能算”,“上海的《民主与法制》这样的社会性期刊被列为核心期刊,而《比较法研究》,这份无论的水平还是编辑水平都属于国内一流的学术杂志却属于非核心期刊”(《比较法研究》在《总览》2000版中被列为核心期刊,不知是不是朱先生的批评所起的作用)。[14]邢东田先生批评道,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期刊”。

3核心期刊造成的误区

核心期刊被作为学术评价工具造成了学术评价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工具化。学术评价是一件比较专深而且复杂的事情,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评价应主要针对学术成果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但是这种评价方式需要大量的专家学者,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需要组织者和同行专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出现专家之间见仁见智的情况,简言之,学术评价无法多快好省。

3.1期刊界的误区

对一家期刊来说,被评定为核心期刊并不是坏事,但核心期刊所具有的巨大的宣传效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物刊不能自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期刊界出现了很多与核心期刊有关的有悖于学术道德和编辑道德的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学术界的风气,损害了学术尊严。

3.1.1增刊遍地都是

山增刊(包括专辑、年刊、论文集等)本来是刊物缓和高质量稿件积压的一种措施,也是一种正常的出版方式。如今的增刊已完全变了味,绝大部分刊物出增刊就一个目的:赚钱。出增刊与刊物收到正常来稿的多少、稿件质量的高低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增刊出版前刊物广为告示,明码标价,交钱即发,如果是核心期刊,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增刊的变味也许不是始于核心期刊,但泛滥于核心期刊风行时期却是事实。增刊的泛滥给学术评价和学术成果管理造成极大的混乱,近两三年来,增刊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封杀,很多高校和学术机构对增刊一律不予承认。目前,增刊的出版方式有所变化,其特点是尽量让你看不出是增刊,或不在封面上标明增刊,或虚拟一个期数(如本是一年四期

的季刊却出现了第五期),或出两种版本(如同年期的一种刊物内容不同)等等,不一而足。

3.1.2高价发表

除出增刊外,还有一些刊物利用核心期刊这块金字招牌,拿出一部分正刊的版面高价出卖。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增刊终究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识别出来的话,这种高价发表则难以从外在方式上剔出,对学术评价和学术管理造成的危害更大。

3.1.3篇幅疯长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一些收费的核心刊物口味越来越大,期数、篇幅急剧膨胀,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由薄薄一册改为厚厚一本。而刊物质量却每况愈下。

3.1.4想方设法挤进核心期刊

按目前研究核心期刊所用的方法,核心期刊的确定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几乎每一种核心期刊表都存在着人为的照顾现象。于是在很多人看来,核心期刊名单是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挤进去的。据我了解,有不少期刊都有内定的打进核心期刊的目标或方案。笔者就曾见过某部级协会致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研制者,要求将其主办的两份刊物列为核心期刊,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是对核心期刊的研制者开了一个玩笑。

3.2科研人事管理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如果有评价作用也只应是对期刊的总体评价定位,而不是对核心期刊上每篇论文的评价,也就是说,即使某家核心期刊是货真价实的,也不能说明其发表的文章就篇篇优秀。核心期刊的研制最早是为图书情报部门选择期刊(而不是选择论文)提供参考,也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说,核心期刊的研制确实提高了图书情报部门的期刊订购质量和效率,也使期刊使用者在资料选择取舍和时间使用上更为有效。

与图书情报部门不同的是,科研人事部门面对的是论文和写论文的人,他们所做的任何评价都是在制定或执行政策,这里需要的是尊重科学尊重学术的严肃、公平和合理,径直以核心期刊来评价学术成果固然简单易行,但对被评价对象来说却是极不慎重和极不合理的。当然,科研人事管理部门这样做也可能是迫不得已,按理说,对学术成果最好的评价方法是进行严格的同行评议,但在目前的环境下根本无法进行,即使能做起来也因为成本太高而无法纳入常规管理方式之中。于是,核心期刊就承担起了学术标准的重任,学术评价就变成了按核心期刊目录查验刊物身份的简单工作。在这种政策引导下,伪学术、伪发表和学术欺骗、学术腐败必然会愈演愈烈,这种事例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3.3政府有关部门的误区

核心期刊作为评价工具是把双刃剑,它比较适合评价一所学校、一个科研机构或群体,不适合评价个体。因为与核心期刊有关的一些弊端在各个群体中都会存在,因此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各个群体大致是公平的。而在评价个体时,因为有各种弊端的存在(一般存在于少数人身上),如果仅用核心期刊来评价就会出现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结果,甚至会走向荒谬。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与个人评价有关政策时最好不采用核心期刊或只将其作为工具之一。

4图书情报界应当反思

图书情报界辛辛苦苦弄出了个核心期刊,为图书情报机构采购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和管理层的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对图书情报界来说,这件事情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反思之一:必须认清图书情报学的工具性质。在我看来,所谓的图书情报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图书情报学是工具之学,图书情报学研究是“工具学术”,也是其他学科的“学术工具”,而不是“学术”本身。这样,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价值和作用有清醒的估计和认识,而不至于盲目地自我扩张。我们得承认,就是这种“工具学术”的研究,我们也没有别人做得那么扎实而丰厚。笔者最近看了《中国法学》2003年第二期朱苏力先生利用CSSCI数据做的一篇文章(这类文章图书情报界不少人都做过,包括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图书情报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差距。

反思之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该扩大学术视野,而不能关起门来搞数字崇拜和工具崇拜,这样对学术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还可能形成障碍。面对几年来学术界、出版界对“核心期刊”和图书情报界的批评(比如,权威的《新华文摘》2001年第四期全文转载《质疑“核心期刊”论》一文,在学界产生很大影响;而邢东田先生则认为,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周祥森先生更是几近声讨,称“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我们好像没有一点反应,照样自搞一套,做的是一种取娱自我的研究。在目前核心期刊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广受质疑,甚至连图书情报界研究核心期刊的用意和图书情报学研究者的学术能力都遭到怀疑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想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核心期刊,可见我们学术视野的封闭和学术神经的麻木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反思之三: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者们应有学术自知和进行学术自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关于核心期刊的作用,《总览》说一是“便于各图书馆有选择的收藏与剔除和有计划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二是“便于读者从期刊的海洋中探寻它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不错的。对此,有位同行作者这样写道:“这两方面的作用如何,笔者无从考证,但意想不到的是目前核心期刊已经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两大系统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核心期刊在这两个方面的效果到底如何,应该是我们的研究职责,也关乎核心期刊研究的前途,然而“居然无从考证”,没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不少人倒是对制定“评定业务职称和制定论文奖励制度的标准和依据”更感兴趣(表面看来,核心期刊研究的价值好像在更高的层次和更重要的领域得到了实现,显示了图书情报学在学术界中还能不同凡响地握有学术权柄,满足了我们的学科自尊,然而正是这一点招致了学术界对核心期刊和我们这个学科的猛烈批评,因为核心期刊及其研制者根本无法承担这么重的责任),甚至想让《总览》“作为某一时域内的‘国家标准’”。[15]我认为,这是典型的缺乏学术自知和自省的虚妄表现。我们不赞成无所作为的学科自卑,但也不应有对学术缺乏敬畏之心贻笑大方的“自大”。

摆在“核心期刊”面前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改邪归正”,另一条是“寿终正寝”。

【参考文献】

1,6周祥森.“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学术界,2001,(4)

2李文海等.浮躁:学术创新的大敌——四教授畅谈学风问题.光明日报,2002.3.19

3,11任东来.核心期刊功能的误用及其他.学术批评网,2002.9.19

4淮茗.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燕园评论,2002.6.18

5上官子木.学术管理的有效性:量化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学术管理.史学评论网,2002.9.23

7邓泽竺.利用《复印报刊资料》进行文献计量的几个问题.复印报刊资料G9,1991,(5)

8汪继南.文搞耦合与文摘质量评价—兼谈文摘法的局限.情报资料工作,19

92,(2)

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第二版,2000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黄安年.《期刊目录》合理吗?.中华读书网,2002.01.09

12邢东田.中文核心期刊制的误区与出路.学术批评网,2002.10.15

13贺卫方.做学术界的窗口.光明日报,2003.4.24

1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11

核心期刊范文第6篇

1931年,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发现某时期某学科1/3的论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发现75%的文献出现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科学引文索引)的创始人加菲尔德统计发现24%的引文出现在1.25%的期刊上。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应”,从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一般来讲,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

目前,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的主要机构有6家。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每4年出版一次,共出了5版。二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1987年开始研究,每年出版。建有《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三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以网络为主。四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2000年推出首版,建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五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建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六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制,每年。建有《中国引文数据库》(CCD)。

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中国国家中心副研究员安秀敏介绍,上述6种评选报告均受到社会关注。

安秀敏认为,核心期刊的遴选有其积极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遴选程序采用了量化指标,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完善科研管理有一定的意义。

“确实有很多家在做核心期刊评价研究,但各个项目的出发点不一样,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之一蔡蓉华在采访中一再强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是评价标准,而是一本主要供图书馆期刊订阅工作参考的工具书。

蔡蓉华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期刊有了一个数量的飞跃,期刊的价格也有了一个飞跃,但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却非常有限。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高峰的时候每年订购3000多种期刊,但随着期刊涨价,图书馆不得不砍掉很多中文期刊。“但是停订哪些期刊图书馆心里没数。1989年,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宣布成立,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北京的几十所高校联合起来做期刊评价的研究,筛选那些在这个学术领域里比较有影响力、学术价值比较高的期刊,为图书馆订购提供参考工具。于是就有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这本书推出后受到了图书馆界的欢迎。”

但是,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记者了解到,核心期刊的遴选是把期刊看作一种文献载体,根据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来对期刊进行评价。核心期刊的遴选采用载文量、引用率等指标,只是从某种角度对期刊进行评价,并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或论文学术优劣的功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晔也坦言,核心期刊主要是对信息量的评价,用来评价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论文的学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谈到核心期刊,备受关注的“异化”问题自然是不能回避的。安秀敏认为,核心期刊异化的根源在于不适当地夸大了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

“核心期刊的异化主要有3个表现。”安秀敏分析说,首先是评价对象的异化,即从对“学科期刊”的评价扩大为对“论文”的评价。其次是评价作用的异化,即从“参考工具”异化为“评价标准”。第三是核心应用范围的异化,即以期刊遴选参考工具代替评价期刊标准。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文件对核心期刊功能与作用进行了严格限定,反对单纯以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因此,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在科研成果评价上简单地“以刊论文”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自2000年版起即在其研究报告中反复声明,“核心期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然而,如今,核心期刊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当作评价论文的标准来使用,而一些期刊借“核心期刊”之名收版面费、见文就发的做法也更让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陷入尴尬的境地。

那么,究竟是谁把核心期刊的经念歪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推出的时候,根本没有被用于评职称这一说,但第二版出了以后,我们就发现有人开始拿它当标准了。”蔡蓉华认为,核心期刊的异化其实跟杂志社没有太大关系,跟用的单位有关系。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再次在研究报告中声明:“当前,社会上有的单位将核心期刊表当作评价论文的标准来使用,异化了核心期刊的功能,产生了某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再次呼吁社会各界正确理解核心期刊的概念,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表。”

对于核心期刊异化的问题,李晓晔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不规范,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在人才评价问题上的简单化和粗放化。“正是由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才导致了科研评价‘历史地’选择了核心期刊。”

李晓晔指出,对学术成果的评价,传统上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这一方法在国内具有局限性,随着科研队伍不断扩大、文献数量的急剧增长,采用专家评审制工作量大、成本高,易受专家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准影响,不易纳入常规管理。因此,专家评审制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期刊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相对客观可信。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来说,以刊论文的评价方法不用组织专家评审,依据是否位列核心期刊表就可轻而易举地判断论文优劣,核心期刊便自然地成为职能部门进行学术评价的一个主要参照。

“总之,核心期刊功用异化现象之所以产生,与目前缺乏一套科学、操作简便的学术成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关,与职能部门简单化管理偏好有关,与人们对核心期刊的含义、功用缺乏了解有关。正是多种因素的交织,才导致了核心期刊异化现象的泛滥。”李晓晔说。

“一些核心期刊确实存在收版面费、见文就发的倾向。”蔡蓉华坦言。

“期刊收取版面费由来已久。”李晓晔介绍说,在国外,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在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政策依据最早见于1988年中国科协颁发的《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1992年,中国科学院又颁发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的暂行办法》;2006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也对版面费作了规定。

“应该说,核心期刊并非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始作俑者,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术期刊的版面收费问题。”李晓晔说,由于论文需求的高速增长和期刊数量的相对稳定,导致论文与期刊供求关系的失衡,而核心期刊对于有限学术期刊数量的切分,加剧了这种失衡。由于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核心期刊上是一种硬性的要求,“核心期刊的版面收费就难免水涨船高,不仅侵蚀了学术期刊版面收费所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把其荒谬之处成倍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核心期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进入新世纪后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热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呢?

对此,安秀敏分析认为,核心期刊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异化存在着复杂原因。我国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的评价依据,经历了一个主要依靠专家评审到主要依靠核心期刊评价的过程。核心期刊采用定量方法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质量进行评价做了积极的探索,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人们对其评价的局限性缺乏认识,夸大了评价作用,导致了核心期刊的异化。

“对于核心期刊的研制单位而言,由于社会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作为为图书与情报机构提供购书参考的研制初衷的核心期刊,本不具有或并非主要功能的评价作用被无限放大,核心期刊遴选被异化在所难免。”李晓晔、安秀敏一致认为,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缺失、社会对评价标准的急需、核心期刊评价功能的异化,导致了处于“下游”的学术期刊正常发展受到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衍生出种种荒唐可笑和匪夷所思的现象。

李晓晔告诉记者,近年来,科技部等一些部门已经在着手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代替目前将核心期刊作为单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谈到如何解决核心期刊异化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2009年,我们将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取消目前各行各业在评定职称、获得学位、考核工作业绩时要求必须的不科学、不合理政策,从根本上消除我国目前产生的学术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8,而在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中排名第123的尴尬局面。”

核心期刊范文第7篇

《要目总览》(不含港澳台期刊)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目前《要目总览》的最新版是2004年版,为国内多数科研院所采用权威版本。我校采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作为对的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总体而言,对当前核心期刊的认定原则是:以最新版《要目总览》收录为准,期刊封面标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字样的期刊可以认定为核心期刊,印有“XX类核心期刊”字样的期刊则不一定是我们所指的核心期刊,相反,期刊没有标记“核心期刊”字样而《要目总览》收录的是核心期刊。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五、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六、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第8篇

一、《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介绍

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二、《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

2.1、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2、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2.3、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3.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

3.3、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3.4、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3.5、收录期刊数量不同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3.6、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3.7、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

《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

四、注意合理使用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核心期刊范文第9篇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1、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2.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该数据库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权威的科技期刊作为数据源,声称这些数据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它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代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但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还收录每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所以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3.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二、核心期刊简介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

三、国内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录等

1.CS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共同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是在深入研究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选出并收录的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高,在本学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自1992年出版第一版到已出版5版,2008版共收入73个学科的1983种期刊。

核心期刊范文第10篇

1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物元可拓分析法把物元模型与可拓集合结合起来,把不相容矛盾转化为相容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主系统,从而实现全局性最佳决策目标,使问题得到合理有效解决。[7]从熵权角度进一步评价对象的权重,有助于更客观反映评价对象。2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在期刊综合评价的应用本研究将提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第六版)收录的11种出版事业类中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公布的9项计量指标数据进行分析,9项计量指标为总被引频次(x1)、影响因子(x2)、即年指标(x3)、他引率(x4)、引用刊数(x5)、学科影响指标(x6)、学科扩散指标(x7)、被引半衰期(x8)、H指数(x9)。评价期刊经典域与节域的确定根据事物表征将期刊综合评价分为A、B、C、D四个等级,根据统计学分组基本原理,由五个阈值将11个数据归类A、B、C、D四个等级,以总被引频次(x1)为例,11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2588与59,把其分为[2485,2589]、[885,2485]、[290,885]、[55,290]四个组,其他八个指标据此分类。期刊指标关联度及熵权系数以《编辑学报》为例,根据表1原始数据,由公式(3)并结合经典域表示式(6)~(9)、节域式(10),计算《编辑学报》评价指标的等级关联度Kj(Vi),并根据式(5)计算评价指标熵权系数,如表1所示。期刊综合关联度分析由待评价期刊综合关联度式(6)计算的综合关联度K(Roj)及期刊综合评级等级K0S(Roj)分别如表2所示,当然,总被引频次排名、影响因子也是比较通用的单指标评价方法,从表3三种方法比较可知:(1)通过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综合评价排序,《编辑学报》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均处于A等级,《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与《科技与出版》隶属B等级,《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中国编辑》与《出版广角》隶属C等级,《现代出版》隶属D等级。(2)总被引频次排名的第一、第二位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与《编辑学报》均处于A等级,总被引频次排名的第三至第六名的《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等处于B等级,总被引频次排名第七至第十名的《编辑学刊》《出版科学》等处于C等级,总被引频次第十一名的《现代出版》隶属D等级。可见,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评价方法与总被引频次排名相吻合。(3)物元可拓模型、总被引频次排名与影响因子排名大部分相一致,只有《中国编辑》与《编辑学刊》出现一定差异,而从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等综合考量,物元可拓模型与总被引频次排名更能体现其综合排序。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文 下一篇:北大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