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7:39:50

核技术论文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卓越计划”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高校对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别,因此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由于核类专业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设施进行实践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该专业主要选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的软件开展课程设计,比如mc-np软件、flunt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pctran软件、fortran软件、labview软件等。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详细分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现状,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题目选择上,结合学生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典型例题的讲解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激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对整个过程的监控,提高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改革实践强化培训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核技术 核工程 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

1 课程简介

基于核物理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核技术和核工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以来,笔者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物理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核技术与核工程这门专业选修课,目的是使高年级本科生对核工程技术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核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广泛性,不可能在一门课程中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在有限的课时内,为避免泛泛而谈的科普性介绍,必须对授课内容有所取舍。笔者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认识到,核反应堆和粒子加速器是当代核技术和核工程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科学装置,利用这些装置和在其上建立的各种核技术,既可以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也可以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等极为宽广的领域开展各种应用。因此,本课程以粒子加速器和核反应堆这两类代表当今核工程技术水平的大型科学装置为主线,介绍了它们的原理和技术实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这两大类科学装置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核技术原理、设备和应用。鉴于本院物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百分之八十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多种当今主流的实验技术和最新的重要成果,大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并直接把学生带向学科前沿。

本课程在讲授中强调理论、技术和应用三者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和专题研究论文的撰写,对一到两种核技术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笔者科研项目的需要,带领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业余科研活动。对于选修过本课程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帮助其进行选题和研究指导,为其以后从事核科学技术工作或在核科技领域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参考了多位前辈和专家的教学和科研著作,介绍了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和会议报告等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也融入了笔者多年从事核技术及应用研究的一些科研成果。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列如下:

(1)核物理基础: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核衰变、核反应、核结构、核裂变、核聚变、中子物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基础知识并不是集中在一章中介绍,而是融入到各个章节之中,在需要了解各种核技术的相关背景和物理基础时加以介绍。

(2)射线源:介绍中子、 X射线、%\射线、%Z射线、%[射线、电子束、质子和其他各种离子的产生原理和技术。其中,对于最新的基于大面积纳米阵列的场发射和场电离的原理、技术和在多种射线源中的应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深入的介绍。另外,部分射线源的内容放在各章中分散介绍。

(3)加速器原理和技术:回旋加速器、高压倍加器、静电加速器、串列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的原理和技术。

(4)基于加速器的实验技术:基于加速器的核分析技术,包括加速器-透射电镜联机,加速器质谱,同步辐射等特色分析技术。 其中,同步辐射的原理和实验技术是重点内容,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学(XAFS)、X射线反射、小角X射线散射、X射线荧光谱学、X射线成像、X射线微束加工等技术的原理、装置、实验方法及应用进展。

(5)核反应堆原理和类型:首先介绍了反应堆物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核反应截面,核反应率密度,中子通量,俘获-裂变比,漫化能力,漫化比,有效增值系数等;然后重点介绍了中子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实现临界的条件;讨论了核燃料的消耗速率、燃烧深度、转化比、实现增值的条件等。介绍了核反应堆的各种分类方法。通过对反应堆物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可以定性了解反应堆工程中的许多具体做法的内在理由,也可以对许多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6)基于核反应堆的实验技术:中子散射原理和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中子照相等。鉴于中子散射技术被公认为是与同步辐射互补的先进核分析技术,对各种中子散射技术的原理、谱仪和应用做了重点介绍。

(7)核电站工程技术基础:压水堆核电站,快中子反应堆核电站,核聚变和聚变堆核电站。介绍了核电站的系统构成、选址、厂房布置、主要设施、安全措施等。对于核电站关键材料在辐射、高温、高压、强腐蚀等严酷服役环境下的行为特别是辐照损伤行为以及新材料的研发亦做了必要介绍。

由于在本院物理专业其他的选修课程中对核探测技术和常规实验室核分析技术以及辐射防护技术已有介绍,本课程中不再讲授。本课程对核武器技术也没有作介绍。

3 课程教学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力,拓宽其视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程论文的调研和写作。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在进行文献调研并至少阅读一篇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按照规范的格式,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综述论文。本课程教学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写出3篇课程论文。这种方法试行了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介绍完离子源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后,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拥有的加速器设备条件,给学生布置的一个课程论文的题目是《潘宁离子源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参观,甚至可以亲手调试离子源。通过调研,学生不仅对潘宁离子源的工作原理和类型、设计和制作技术以及国内外最新应用进展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而且对离子源放电的数值模拟、等离子体参数的诊断、离子源的引出特性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所了解。实际上,当学生调研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该技术的最前沿。有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文献调研,激发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提出并加入到笔者的课题组做业余科研。

又如,鉴于XAFS技术是同步辐射装置上应用最广泛的实验技术,是研究局域结构最有力的手段,物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搞科研很可能能用上这种技术,笔者对其原理、实验技术、数据处理、计算方法、软件使用等做了深入的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出了一个课程论文题目是《XAFS原理和应用》,要求学生就其感兴趣的应用方向开展文献调研。通过文献调研,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这种技术内在的优越性、应用的广泛性和成果的新颖性。2005级学生李铁成同学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应用XAFS方法对国际热点研究方向的硅锰稀磁半导体进行局域结构分析,获得了掺杂原子局域结构参数,为合理解释其磁性起源提供了关键数据。

4 课程教学与学生业余科研相结合

对于这门技术性强的课程,笔者在讲授的同时,也尝试接纳兴趣浓厚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课题组进行业余科研,以培养锻炼其动手能力。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误以为就是培养学生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作者认为,只会仪器操作是不够的,而是更加强调对设备结构、部件加工、功能改进、故障排除等多方面的锻炼。

例如,2005级彭国良和2006级张蛟龙等同学在文献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到笔者课题组开展了潘宁离子源及其引出系统的离子光学研究,参与了离子光学系统的部分设计工作。彭国良同学还先后绘制了溅射潘宁离子源和冷阴极潘宁离子源内部各部件结构图和总装图,吸极、三圆筒聚焦透镜、离子束偏转电极、限束光阑和四刀狭缝等部件的结构图,真空腔内相关的支撑、绝缘、密封、加电、真空泵接口等图纸,以及按离子光路传输的实际几何布局进行组装的总装图纸。加工完成后,又参加了系统安装、离子源起弧和离子束传输调试和研究。彭国良等同学还进行了卢瑟福背散射分析谱仪的自动控制和测量编程研究。该同学牵头的5人业余科研小组,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子课题资助,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7级学生胡聪同学的业余科研课题是低活化钢的高温辐照损伤研究。但是,作者所在的加速器实验室此前二十年来一直没有高温辐照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胡聪同学积极参与了课题组的高温离子辐照设备研究工作。该学生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优选,成功研制出高效的高温辐照靶,解决了小靶室下的高温离子辐照技术问题。该同学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第三作者专利一项。在这两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基础上,为多家单位、多个课题、多种材料提供了高温离子辐照服务。

5 课程教学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

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学生很快就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是学生获取初步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笔者每年都为学修过本课程的同学和参加过业余科研的同学提供做毕业设计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其对核技术的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于所承担的核技术科研项目。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后在核科技领域工作或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求学生每两周参加一次本小组例行的科研研讨会,做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报告,汇报工作进展,介绍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与研究生一起进行学术讨论。通过组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研工作的思路、创新性要求和不断面临的新挑战,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和热点,享受创新的喜悦,培养钻研的激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例如,2010届毕业生杨霜同学的本科设计题目为《铬离子注入制备硅基稀磁性半导体》,任务是研究离子注入单晶硅的铁磁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该生通过深入系统的文献调研,对国内外进展有了完整清晰的了解,又通过组内讨论,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和进度安排。先后完成了样品制备、离子注入、样品退火、磁性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离子注入模拟计算和截面透射电镜表征等研究内容。该学生的研究发现, p-S i (1 0 0)被1?016 cm-2的Cr 离子注入并经900℃退火后呈现出最大的室温饱和磁化强度,并用退火过程中富空位区域中铬原子的再分布和积累对饱和磁化强度的增强进行了合理解释。该生将其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于毕业前投稿到国际著名专业期刊上并被接受发表,该生为第一作者。

6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核技术与核工程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尝试。授课内容注重先进性和实用性,重点介绍了加速器和反应堆大型平台以及在其上建立的应用广泛的核技术,突出了当代核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尝试了课程论文、业余科研和毕业设计三种逐步提高的实践模式。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有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了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表明这些尝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核技术发展极为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个值得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非动力核技术 核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电产业的停顿给核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各个高校刚刚兴盛的核技术学科蒙上了阴影。如何发展核技术专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吸引学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要对核技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动力核技术和非动力核技术。目前,动力核技术也就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回顾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虽然都对动力核技术的使用带来过阶段性的质疑,然而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因此迟缓。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工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均用电量的增加,受到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驱动,国务院于2007年正式批准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加快核能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文件,也是国家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能源规划。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不断引进消化同时自主创新发展,核电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6座核电站的10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080万kW,在建设中的有12座,规划建设的有31座。根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国核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不会也不能因为日本核危机放弃我们的长期发展规划。

核技术产业的非动力核技术,即民用核技术,其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强劲。在美日等国家,非动力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核电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1993年美国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了370万个就业岗位。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核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探测、医学成像、辐照改性等领域,成长起来多家大型公司和企业,2001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国核物理科研院所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届亚洲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我国公布了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国的民用核技术产业有着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正确认识核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2 我国核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核电建设,很多大学争相发展核物理相关专业。但是每个学科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我国核技术专业还只在少数高校设有,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核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与反应堆物理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和开发要求,应当能满足核工程、核技术、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各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学生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外,还要有较强的核物理实验与核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与应用知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办学要求高,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学的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定和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相近,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与核电技术相关的课程,偏重于对口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而多项社会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

3 当前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能源短缺造成的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规划,同时核电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学习背景的人才,具备核物理学科基础的核技术人才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力量。核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核物理专业基础,对辐射防护、核电安全有理性的认识,能够适应核电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术专业的基础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后适应于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是一种由中子、带电粒子或伽玛射线等将样品活化,对其衰变特性进行测量的分析技术,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核分析技术,发展至今方法已经渐趋稳定,但依然充满活力。活化分析技术是现代最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体现在高纯材料研究中,同时在诸如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化学、环境科学、冶金学、法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核探测成像技术,用于海关等领域的大型核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探测装置、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检测装置等,其中违禁品的核无损检测技术,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斗争和打击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术。在医学方面,核医学和药物产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术是肿瘤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业测量仪表、核技术测井等技术应用于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报、环境污染的监测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术中的自显影技术和微束微量分析技术将人们的观测视野从宏观推向了微观,使人们可以在原子水平动态地观察自然现象。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过核技术灵敏而精确地加以测定。同位素裂变径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趋重要,尤其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辐射加工以及辐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应用。辐射食品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食品辐照由于具有节约能源、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性好、能够保持食品的风味等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辐射育种培育出大量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医疗用品的辐照消毒也有很大发展。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核技术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数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年,为了迎头赶上,国家已加大投入,力争在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核技术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发展核技术专业的出发点。

深圳大学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学位教育院校,学校现正快速发展,希望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它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担负着为深圳这个城市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因此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核技术专业是我校新设的专业,符合了地方发展的需求,有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术发展经济的先锋,现有中广核、沃尔核材、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中广核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核电站建设单位,现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位于深圳市的东北面,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市投资40亿建立核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涉及到核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深圳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核医学方面,深圳市有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术的医疗设备研发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核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地方经济建设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就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技术人才,全面满足企事业单位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

4 对核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核技术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研究的对象为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探测方法和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为跨学科研究,如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业、农业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核技术专业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专门人才,除了应当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应用各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我们提出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2)专业能力,在核技术及相关的科研、设计、应用和开发方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础物理和核技术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核物理实验方法、辐射剂量与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理论学习,还要开设专业实验课,如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物理的教育。核技术专业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与之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核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待基础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践。核技术专业与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实验、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3)在专业课开设上根据核科学与核技术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核技术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按照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现有专业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学核技术专业为例,设立在物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所和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是核技术专业的重要支撑。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所学知识可以在学校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微型反应堆上进行实践;核分析技术和放射化学等课程的开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微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设核辐射探测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为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培养人才,促进我国锗的生产和出口由锗锭等初级产品向高纯锗单晶及探测器制造方向发展。

总之,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宽[4],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核技术应用领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5 结语

核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核电领域,还可以从事质检环保、核医学、辐射与材料改性等行业的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坚信核电产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核电是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核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 福岛核事故报告[R].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

[2] 罗顺忠,等.核技术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3]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C].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专利索引;族内专利分布;种子专利;技术范式

0 引言

企业选择何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错误地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非主流的技术创新轨道上去,将会给企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的困难和波折。例如,美国的杜邦公司,曾经在轮胎材料的技术选择中,走过一段很曲折的道路。当时的杜邦公司选择了行业比较流行的尼龙纤维技术作为轮胎未来技术创新方向,而对新型的聚脂技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其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跟上轮胎技术的主流创新方向。实际上,如果通过使用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分析方法,通过对当时的聚脂技术专利群族和尼龙技术专利群族的一些统计和比较,上述的错误是有可能避免的。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试图探索专利分布规律与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内在关联。

1 专利索引方法及其作用

1.1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

专利及引文数据库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权威的专利数据库,例如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和德温特世界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DWCI(Derwent World Citation Index),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追寻专利之间的相关联系及其成长规律的方法。之所以选择德温特专利库,是因为DWPI数据库引入了专利族概念,其按照约定的通用标准,将相近的技术归为一个专利族;而DWCI的最大优点是将专利引用的相关专利和非专利参考文献都列入其中,在借助计算机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后,其技术关联度将会得到很准确的体现。

利用专利库分析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技术的进化是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自适应相互作用的系统进化。在专利索引所分析的技术进化过程内,技术的进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系统内部具有的进化动力。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专利库分析方法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内容。

第一,是将涉及企业待发展的技术和目前企业已涉及的关键性技术,在专利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其相应的专利族。在此基础上,将技术专利族内的所有技术在时间序列上进行量化统计,描绘出专利权在时间序列上产生的分布曲线。并将此曲线与专利分布的标准型相比较,从而确定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第二,利用专利引文数据库,对企业感兴趣的某一项关键技术,进行引文追索,寻找该专利与其他专利之间的关联度。特别要关注的是该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或者该技术所参考的技术是否被其他技术高频引用,并在此基础上描绘出族内以及族外专利相互引证的网络图,并由此得出企业所关注的技术在其相关的技术族中的地位。一般说来,专利引用次数与专利的重要程度是正相关的。

1.2族内专利三阶段分布规律及其对把握技术创新时机的作用

专利数据库分析方法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选择何时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应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技术创新带头性质的骨干企业,进行原始性技术创新是一个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问题。但企业的人、财、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其权重在各个发展阶段并不相同,所以企业选择在何时以何种规模切入某一新技术范式的创新,是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析方法上首先涉及到的是专利分布的标准型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新技术范式从产生到衰亡,并为其他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过程,其专利论文数量分布应服从图1的标准型。

即新技术范式在专利数量分布上表现为3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1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初创新阶段。其专利论文在这个时间段内非常稀少(图中的t1前阶段),并且申请的论文也主要集中在几个企业或研究单位之中。

第2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发展期。当技术发展一旦进入到某一时间拐点(图中的O点),申请的专利论文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不仅在原有的较窄范围内的论文数量急剧变多,同时申请与这一专利族有关联的专利也开始激增,族内专利的内容覆盖面也比较广,这说明技术已经进入技术创新的发展期,这时论文相互的引证次数开始频繁,特别是第1阶段的论文被引证的次数开始增多。

第3阶段是新技术范式的衰退期(图中的t2后阶段)。一般来说,这时在这一技术专利族中,已经开始逐步出现新的技术范式,技术专利数量开始减少,被引证的次数也逐步减少,同时新的专利申请内容主要是一些技术设计等改进性方面的,而涉及关键技术的比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数量减少是缓慢性衰减的。即不像第1阶段在拐点附近是爆发式变化的。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其解决的方法是,企业只要利用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将其要进行创新的几个关键技术的相关专利族,进行时间序列的专利分布统计,并描绘出分布图,对照图1的标准型,则能够很准确地知道该技术目前的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如果是在第1阶段,这时的企业又是骨干型带头企业,为了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可以选择在这时大规模地介入。而如果是处于第2阶段,则是技术开发的黄金时期,也是技术经济效益的高利润时期,由于有关技术信息平台已经构建好,因而这时选择介入风险性较小,成功率较高,这一时期特别适合中小企业的介入。而如果企业选择的技术已处于第3阶段,即是已经开始走向技术创新衰落期,并开始为新技术范式所替代的时候,这时企业就不应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到这一技术专利族的研发上。

1.3专利引文索引中种子专利对原始技术创新选择的作用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著名的数据库,都相继开发了专利引文数据库。通过对专利引文数据库的分析,利用类似科学引文索引的引证追踪方法,寻找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化轨道。

这里以纳米压印技术专利引文索引分析为例,来说明企业是如何认别原创性技术范式的,即利用技术专利引文索引方法,为企业确定何种技术是原创性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方法。

首先,可以找到原创性的硬核技术。通过对纳米压印技术的引文索引,发现许多技术专利对专利号US5772905的技术索引频率最高,并且其他被索引频率较高的技术也与其有关系,实际上专利号US5772905技术就是新技术创新的母版技术,也是这一新技术范式的创生源技术。

其次,可以找到关键性的技术。这几种技术一般被索引的频率很高,例如专利号W020000868(纳米

压印中所使用脱模材料涂层)、US200215002(模板成形方法)、W020054107(紫外纳米压印)都被十多次引用,并且引用的专利又被其他专利二次引用,这说明这些技术构成了纳米压印技术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叫做种子技术,这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主要内容,因而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就应以这些专利技术为创新点,才能称之为原始性技术创新。

最后,在上述2个分析基础上,通过引文索引统计,找到源头企业或研究单位。如果某企业已申请的多项技术被引频率较高,则说明该企业是原创性带头企业。例如通过对有机发光显示器专利族(OLED)的索引,可以发现EASTMAN、KODAK、SAMSUNG等公司在掌握专利数和被索引方面明显领先,则说明这些公司目前正要研发的技术是属于原创性技术。

2 技术专利分布规律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技术专利的三阶段分布规律就是代表着技术创新的3个阶段?为什么专利被索引的频率越高则代表它是关键技术,即是作为企业创新和扩散的种子技术呢?这一现象能够在技术创新理论上得到一致性的解释吗?这里本文引用技术范式创新理论,试图解释应用上述2个规律的判断方法的合理性。

2.1技术范式创新理论

受益于库恩科学范式思想的启迪,G・多西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了技术范式理论。G・多西认为,发生在新旧技术之间替代,类似于科学理论的更替,是新旧技术范式的替代过程。一项新的技术范式的进化,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进化创新,即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创新和技术保护带的创新进化。

所谓技术范式中的硬核部分,它指的是构成一个技术范式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技术要素,以及构成关键性要素的结合方式。硬核对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和构成一项新技术体系的骨架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一个相当明显的特征是,技术硬核在技术范式的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一直贯穿于始终的关键性内容。它不断为后生技术所引用、复制、变异,具有较强的刚性。技术范式硬核部分的进化变异和成长过程,是一项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过程,也是技术进化的最为重要的内容。

而所谓技术范式的保护带部分,则是指围绕着硬核周围的相关辅助技术。它是一种非独立性的技术,它主要是为了提供技术硬核在创新进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嵌入到实际操作中而必须的辅助技术。对技术范式中的保护带创生,是新技术进化为成熟技术的一种标志。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技术汇聚在技术硬核周围,并逐渐形成新技术范式体系。

2.2对专利数量三阶段分布的理论分析

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1阶段,技术专利之所以很少,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专利基本上是硬核技术,即相当于牛顿力学中的三定律,因而其数量很少,而且在这一时期由于它还没有与其他技术发生关联,即硬核周围还没有建立保护带,因而也不存在向其他技术的扩散,一般来说,这时硬核的技术知识还掌握在实验室技术共同体周围,并没有落户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因而来自于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因素的发明并不多见。

而在技术专利成长的第2阶段,大量的技术专利突然涌现,这是由于技术硬核中的关键性技术要素,即种子技术,开始与周围技术形成关联,种子技术更像一个技术蓄水池,将大量的与这一变化创新有关的行业技术或者其他行业技术吸引到自己周围,并对这些辅助技术进行匹配,以利于硬核技术向产业化方向过渡。因此,这时的技术专利主要是为硬核技术周围打上一层厚厚的保护带,其涉及到的专利是直接的匹配技术,这些技术是已知的成熟性技术,它与种子技术相关性较高,因而引用种子技术的内容相关性很强。

技术专利成长的第3阶段则是技术硬核在生产线的整合阶段,这一时期的技术专利绝大多数属于技术整合内涵,而涉及技术硬核的引文专利比较少,也就是这时技术范式的创新是一般的量化的常规创新,但是随着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原技术范式的竞争力和受到创新的注意力开始下降,特别是创新的成本与回报利润之比越来越高,技术共同体开始向新的技术范式分化和融合。

2.3基于关键性技术与专利索引频率关联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在专利技术群中被引证的频率越高的专利,便是种子技术并把它界定为关键性技术呢?这是由于在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中,技术范式中的硬核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导致的:硬核技术具有技术蓄水池功能,它必然会被其他技术索引。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它是各种技术的聚焦器,它不断地在创新过程中把多种技术吸附并组装在自己的骨架上。各种技术向硬核汇聚过程是技术匹配过程,它需要硬核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关联,这一关联即为匹配性技术专利,并且这种专利技术必然要索引关键性硬核技术。

同时,技术硬核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隐喻式的汇聚特征。在硬核技术中,已经隐含着需要汇聚的相关技术,因而它的吸收,即后期的专利发明是受到硬核技术的内在引导的,所以索引核心技术就成为必然。技术的这种硬核作用类似于海特格尔在分析技术本质时,技术展开和解蔽过程,即技术硬核相当于座架强求性地把各种相关技术要素汇聚起来。

技术硬核的具体汇聚机制,即种子专利与其他技术的匹配过程,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保护带技术是索引硬核技术与技术域元素组合的过程,因而技术的进化必然伴随着对硬核技术索引频率的提高。

3 几点补充性说明

对于专利索引方法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及其理论分析,有几点是必须补充说明的。

第一,专利索引方法仅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决策的一个分析维度,它还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市场分析方法、企业经济运行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发挥这一新视角的作用。

第二,利用专利库的索引,特别是对专利引文数据库的索引,存在着技术专利族的分类与企业确立创新的技术在内涵和范围上是否完全一致的问题,如果两者不完全吻合,则会导致一些结论上的错误。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多核(Multi-Core)”,一般指单个裸片上具有多个处理核,这些处理核各自拥有独立的控制和工作部件,互相之间无需共享关键资源。正如伯克利大学最新出炉的研究报告《The Landscape of Parallel Computing Research: A View from Berkeley》中指出的那样,多核技术源于硬件技术,但不仅是硬件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软件,乃至计算技术的全面变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的“多核”时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所从2005年底开始考虑将最新的多核技术内容引入到大学课程当中。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学习和讨论,结合自身的科研基础和教学工作,我们于2006年秋季学期进行了多核课程建设的一些初步尝试。

我们多核课程建设的目标有两个:一,普及并行计算技术,使广大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者可以发挥多核计算优势;二,向未来的科研人员介绍多核及其面临的挑战,激发研究兴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开展进一步的科研工作。为此,我们组织开设了三门新课:面向本科生的全校性选修课“并行计算基础”、面向信息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的“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和短期课程“多线程/多核CPU逻辑设计”。同时,针对多核技术发展,重新组织和完善了计算机系研究生核心课“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了对多核技术及其面临挑战的深入介绍,扩展了Cache和内存一致性相关内容的讲授。通过这四门课程,从处理器体系结构、系统架构、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有侧重,有层次地给学生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多核技术图景。从一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达到了介绍多核,普及并行计算技术的预期目标。下面就对上述的三门新课作一简单介绍,欢迎批评指正。

并行计算基础

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在学生中普及并行计算技术服务的。

每一个多核处理器实际上就是一个片上并行系统。简单来说,使用多核处理器的计算机都可以称为一台并行计算系统。因此,对于程序设计和开发者来说,有效发挥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了解和使用并行计算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以前,并行计算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游戏”,总是与昂贵的超级计算机、个别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联系在一起。提到并行计算,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感到艰深晦涩。如今,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核的普及,并行计算走向桌面应用;而众多富有挑战性的计算问题的出现更使得并行计算成为一种重要的通用计算技术开始被大家所接受。

为此,我们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全校性选修课“并行计算基础”。课程旨在推动并行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并行计算的重要性,掌握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理论,掌握初步的并行程序设计和分析方法,熟悉并行计算语言和辅助工具,体验实际并行程序开发和优化过程。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参观、演示、典型实例分析和多核系统/并行系统上的亲身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希望学生对并行计算有初步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综合运用方法理论、编程接口和辅助工具,设计、分析和开发并行程序的能力。

本课程的先修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的本科生均可选修。

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

OPENMP和MPI并行程序编程接口;

并行程序设计方法;

并行程序性能分析方法;

重要的并行程序开发辅助工具,如Totalview、INTEL Vtune、INTEL ThreadChecker、INTEL Thread Profiler、INTEL MKL等;

典型并行算法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这门课的特点在于:

① 针对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将并行机系统结构、网络互连和并行计算模型的内容精炼讲授。

② 通过编程工具、调试工具、性能分析工具等的讲解,提高学生编写、调试和运行并行程序的能力。

③ 增加课外实验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开设这门课不仅使同学尽早接触到了多核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帮助他们认识到并行计算的重要性,而且为后续研究生相关课程,包括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计算(研究生)、大规模科学计算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次开课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接近20人(课容量30人),有50%来自计算机系外的其他工科院系。大家都觉得这门课使他们了解到了最新的计算技术,并行计算对自己今后的科研和工作可能大有裨益。

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研讨课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知识和技术飞速更新的学科,多核技术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研究领域就更是如此。所以,把最新的多核和高性能计算技术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进展通过快捷、有效的手段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投身到多核技术这个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当中是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课的主要目的。

高性能计算涉及微处理器、并行计算机、分布式系统及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技术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研究分支。而本科生普遍缺乏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了解。为此,我们开设了面向信息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的研讨课“高性能计算前沿技术”。课程密切结合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对当今高性能计算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专题介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多内核处理器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系统。多内核处理器的出现和流行,使得并行计算的地位日益重要。本课程将介绍多内核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多内核处理器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大规模并行计算系统主要用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挑战问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对于系统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通信网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将介绍在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本课程,希望学生能认识高性能计算,了解高性能计算的基本问题,对高性能计算的前沿研究问题有初步的认识。

课程内容安排主要包括以下高性能计算的六大方面:

1. 高性能计算现状与挑战

2. 多核计算技术发展

3. 计算中的性能问题,性能分析与性能优化方法

4. 并行计算系统

5. 高性能互联网络技术

6. 分布式计算之对等计算技术

本课程的特点在于互动式教学。教师缩短讲授时间,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设置课题,组织和参与讨论上。通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学生课堂报告与讨论,和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展调研和研究的热情。

第一次开课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有12位(课容量15人),分别来自微电子学系和计算机系。大家都觉得通过这门课了解了最新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特别是多核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有效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通过论文阅读和讨论使得自己对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多线程/多核CPU逻辑设计短期课程

新一代处理器都将采用多线程/多核技术,这使得CPU能够同时并行执行多道程序,以提高处理能力。为了让同学更好地了解多线程/多核处理器的设计思想和最新进展,我们邀请了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李亚民教授开设了暑期的短期课程“多线程/多核CPU逻辑设计”。

本课程讲解多线程/多核CPU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让听课者能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包含有浮点部件(FPU)的多线程/多核CPU,并通过执行汇编及二进制程序,完成多线程/多核CPU的逻辑功能模拟。

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次:

讲课:数字电路及逻辑设计基础,算法及电路设计,指令系统。

实验:设计多路器,加法/减法器,移位器,ALU,寄存器堆。

第二次:

讲课:单周期CPU原理及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单周期 CPU,存储器及测试程序,CPU模拟测试。

第三次:

讲课:浮点部件FPU原理及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浮点部件FPU及FPU模拟测试。

第四次:

讲课:流水线 CPU+FPU 原理及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流水线 CPU+FPU,存储器及测试程序,CPU+FPU模拟测试。

第五次:

讲课:多线程/多核CPU原理及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多线程/多核CPU,存储器及测试程序,CPU模拟测试。

课程的先修要求是逻辑电路设计、计算机原理。教学对象为对CPU逻辑设计技术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

总体来说,这门课程的特色是面向实验的课程。讲课与实验的学时数为1∶2,通过5天,每天4学时的实验时间,指导听课人使用Max+Plus II设计工具设计并模拟多线程/多核CPU。

本课程的选课人数为53人。其中,计算机系:27人;电子系:6人;微电子:5人;软件学院:4人;自动化系:3人;核研院:1人;化工系:1人;校外:6人。听课师生均表示,该课程讲授深入、实用。通过该课程,基本了解了CPU设计的流程,了解了当今世界上CPU设计的先进技术和趋势,并通过亲手作实验,设计了一个可以工作的CPU原型。收获很大。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上述四门多核课程的开设,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多核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既可以满足在多核平台上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也可以指导设计多核处理器。教学内容包含体系结构、系统架构和编程技术三个主要的多核技术发展方向。从初步的教学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如何汇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及时推广,为我国的核事业发展积累文献资料?为促进核领域人才成长,推动核科技繁荣与发展,共享科研成果,中国原子能出版社的编辑在中国核学会领导支持下,策划了《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依托两年一次的核科学技术年会,精选并汇集了我国核工业界、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核技术企业等的知名院士、专家、教授及一线青年核科技术工作者1200余人(其中院士20余人)的论文作品。及其关联产业、核技术应用、核技术经济等学科,均为我国核科技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设22个学科分卷,共10册。配有光盘。

2出版过程

2.1作品分析

整个文集是一个汇编作品,整个文集约5000页,作者众多,22个专业,我们建议相近专业分为一类,分为10册,分别为:1-铀矿地质;2-铀矿冶-核动力(上);3-核动力(上、下);4-核材料-同位素分离-核化学与放射化学;5-辐射防护-核化工;6-核物理-计算物理-粒子加速器;7-核电子与核探测-脉冲-核聚变与等离子;8-辐射工艺-同位素-核农学;9-核医学-核技术工业应用;10-核情报-核技术经济等,10册厚度相对平衡。需要编辑去组织和安排文前部分的序以及前言和编委会等内容,并对应中英文篇章页,用特种纸隔开,独立编排页码,减少后期差错率,便于查找修改。

2.2进度安排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出版社各个环节的整体作用才能实现。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发挥自己的功能,就会影响最终出版。在经过社内选题论证通过之后与甲方签订出版合同。并且制定详细的时间进度表,包含三审三校和排版、质检和甲方审定以及印刷时间。通过周密查看时间表和日历,我们发现从收稿的当年11月到来年的5月出书,中间包含元旦,春节,五一,清明,双休日等30多天的假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制作了一份科学详尽的计划表,最终落实出版时间为半年,获得甲方认可。

2.3.1打印整理书稿质量与编辑周期的最优化需要依赖于每个环节的精心安排以及协调配合。出版社要求作者提供齐清定的稿件,但是这套文集的稿件甲方提供的是电子稿和参考目录,需要出版社承担前期整理打印的工作。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打印稿件,对整体篇幅进行统计和了解,发现有的电子文件有问题,比如只有摘要或者版本打不开,都需要做认真的记录,对于不能收录的稿件需要及时向甲方汇报,因为要对作者负责并避免出版后,产生疑问。2.3.2编辑管理利用QQ群功能,群主为策划编辑,明确编辑要求、后期的封面和字数统计,编辑要求等,并提供范本。因为10册书包含22分册,每本书都是由几个分卷构成的,顺序和目录以及封面设计的顺序比较容易出错。由于一些相近专业,一些作者可能一稿多投,比如聚变研究与核物理,有交叉,收到稿件后可用专业软件进行。对于作者单位的称呼,应以单位公章为准进行统一。文前编委会部分人员众多,按照姓氏笔画排列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确定,体现正规出版社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从2010年到2015年,文集出版了三卷,22个分卷的名称也有一些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封面,版权页,篇章页等都要做相应调整,不能马虎。因为是套书,封面的书脊文字要求整齐划一,高度一致,这个对于编辑来说很难发现,美编设计后由于项目繁多,难免遗漏,我制作了透明胶片作为模板逐一比对,发现不一致的地方让美编做了及时的调整,严格按照精品出版的要求做,效果很好。美编只需重点核算书脊厚度即可。为了万无一失,我们还制作了样书,更加直观的检查质量。图书出版后,制作光盘,便于携带和查找。

3网络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QQ软件已经普及,除了一些老编辑,年轻编辑可以就这本书建立讨论组,建议参加人员包含编辑与排版人员和美术编辑等。可以节省联络时间,留存记录,在发放原稿和编辑标准等方面做到了快捷、准确、全面。1)群的建立便于总体掌控。事先挑选老中青编辑合理搭配,10册均严格履行三审制,需要30人次的编辑工作,为此,需要策划编辑的合理安排,并打印书面计划发放的编辑手里。2)排版人员与编辑在一个群里,每个编辑独立负责,大大减轻了管理者的工作强度,通过群组,有问题可以举一反三,便于及时跟踪指导。对于图片的处理可以要求排版人员在拿到电子稿件的时候提前安排,有针对性的处理图片的大小以及线条和层次。3)美编人员设计方案可以在群里供大家审读,最后统一下载签字认可,环节虽多但一个不放过。4)由于有了电子记录,便于每个人合理安排时间,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降低了重复打印等能源消耗,为绿色出版做出了贡献。

4结果

截至2014年5月,《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已经出版了三卷,该文集成为我社的一个固定品牌,而且在整个核工业系统职称评定中,被认定所发表文章规格等同于省部级刊物。好的选题策划与出版前期的周密安排,以及后期的严格遵守三审出版原则,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及丰富的专业出版经验,是这套书成功的关键。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奚:英特尔教育项目中谈到培养创新人才,英特尔认为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朱:创新人才要具有正直诚实的品格,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在研发队伍中要具有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基础知识非常牢固;敢于善于创新,提出新点子,挑战权威;具有很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与人合作(team work),不断学习的能力,很全面的综合能力。

奚: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总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最近李未院士写了一本书叫《数理逻辑》,其中谈到一个理念,就是“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三个语言环境”,这三个语言环境是指元语言环境、模型语言环境和对象语言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培养条件下,您认为是否具备这三个语言环境?

朱:我认为我国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往培养创新人才这方面努力,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在最新技术的条件下做一些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但在中国大学的环境中,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英特尔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够从培养创新人才能力方面有一些项目。比如我们2000年推出的与大学合作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是一个开放式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竞赛活动,这么多年下来成效很显著。可以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老师不能提供更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查资料,学习,完全靠自己动手,最后会出现很好的设计、很好的理念。

竞赛的作用不仅仅在竞赛本身,实际上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看到这个竞赛有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就纷纷把实验室建立起来,把基于书本的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实验室动手实践项目的设置,效果非常好。

奚:英特尔进入中国十多年,您能否总结一下这些年在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著名的项目?

朱:英特尔在全球项目的覆盖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覆盖面很广,涉及的人群很多。中小学的著名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英特尔求知计划等。

大学的项目更不用说了。1994年,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在中国展开,2006年,“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最初和中国顶尖的5所高校合作,包括清华、北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单纯的项目捐赠到课程、科研、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覆盖方方面面,现在已经和100多所大学有合作,这次论坛我们就请了102所大学的老师来参加活动。

奚:英特尔的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是如何推进的?

朱:到现在为止,我们合作的高校已经有102所,基本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2006年是5所,2007年是37所,到2008年是102所,是这样的一个推进。

奚:英特尔在高校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在奖学金设立和设备投入后,有没有后续的跟踪监督以保证英特尔的投入是有效的?

朱: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的合作对象扩展到102所,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发展,要继续跟踪,继续支持,保证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果和结果的。不是说我们捐完了就完了,就一次性的,任他们自己去发展,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比如英特尔奖学金承诺的不只是给一笔资金来奖励学业成绩,还会为得到英特尔奖学金的学生提供一名一对一的英特尔导师,给他学业或求职上的指导,邀请他定期跟英特尔奖学金获奖者进行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很多人力方面的支持。为了注重质量,我们不会做很多,目前只限定在5所学校。

又如多核实验室有100多所,量很大,那怎么来控制和合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核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到2010年,市面上卖的所有机器都是多核的,而我们相应的培养机制都还赶不上技术发展这么快。为了让这些新的技术尽快地在大学的课程体现出来,我们计划在3年内让更多的学校了解这个技术。我们最早和5所大学合作、探索,后来共同出了《多核编程》这本教材,通过这些学校把多核技术的培训扩展到更多的学校。所以去年我们开展了3个大的教师培训,分别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授传授开课经验,由英特尔的工程师讲解多核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把多核技术尽快地传播到更多的大学去。今年又有60多所新的大学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我们要更密切地跟踪他们开课的情况及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站,它包含很多新的技术,内容会不断地更新,有经验的开课老师,包括英特尔的技术人员会经常在上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种种举措,我们会跟踪这些学校,保障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效的。

奚:您刚才说派出英特尔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是讲座的形式,还是连续授课?

朱:都有。刚才说的教师培训班通常是一周的培训,这就包括英特尔的工程师讲座,也有大学老师的经验传授,所以是一个结合。也有我们工程师到学校去,帮他们定期开课,但这个范围不会很多,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都是集中在上海、北京这些地方,主要以上海为主。像上海交大这样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就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是我们的工程师协助他们开的。

奚:这些课程指的都是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吗?

朱:不一定。精品课程只是多核大学计划里的一个内容。多核计划包括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课程,即希望多核技术在英特尔支持的100多所大学里面开出课程,我们还有教材、技术资料支持他们。精品课程是老师们来申请,每年真正能够入选的也就十几门,从2007年开始第一年推出,到2008年共两年时间。2007年有12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立项,全部是与多核技术相关的内容;2008年有15门课程入选,其中有12门是和多核技术相关的。

对于精品课程,首先我们会提供资金资助,一年后会做一个评审,评审优秀的,我们会追加投资。第二我们会推荐他们去参加部级精品课程的竞选,而且已初见成果。2007年的12个项目里,有3个已经入选部级精品课程了。其中包括国防科大的《编译原理》、清华大学的《数据结构》和浙江大学的《多核软件编程》。

也就是说,经过选拔后,最后成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只是少量的。

奚:精品课程的推荐跟教育部是否有约定?是否做了英特尔的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向国家教育部推荐精品课程?

朱:这个是我们当初设立的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么好的课程,应该有一个渠道去申请部级的精品课程,这也是我们和教指委合作审订和推荐的。如今年我们推荐的两门课程全部评选上了国家精品课程,别的公司一门都没上,所以我们做得质量确实是特别好。

同时这也给选上英特尔精品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捷径,否则他们先申请学校精品课,再申请所在市、省的精品课,然后才能报国家精品课程。而一旦评上了英特尔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部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奚:作为《计算机教育》杂志,除了关注那些著名高校外,我们还要关注普通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占有更大的就业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站在杂志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国教育的角度,也许这些普通学校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那么英特尔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这些学校?

朱:以前我们都是和高端的顶尖大学合作,他们毕竟走在前面,也很有想法和思路。我们一起来探讨,在英特尔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能不能和这些顶尖的大学一起合力做一些事情,结果我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个目标。

我们用三所大学的力量一起来做,和每一个大学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包括这一周培训的内容,哪些是英特尔工程师来讲,哪些是大学的老师来讲,还建议已经获得部级精品课程的老师到研讨会上来分享经验。当然,在怎么选这100多所大学,如何去和他们联系,如何去解释这个课程、计划是怎么回事,需要派什么样人员来参与,参与这个计划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对他们的期望等方面,我们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我们部门的几个人在经过了严格的分工后,将大量精力投入进去,感觉很有回报。现在各个学校的反映非常好,包括顶尖院校和普通院校。

我们的思路是让更多的学校受益,但是不能排除顶尖高校起的领导性作用,因为不管是写教材还是开课,他们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定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而且下面那些学校,也都是看着清华北大这些顶尖的学校。所以我们从仅仅关注顶尖的学校,到看到有些项目是可以跟更多的学校合作的,多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奚:现在国家很重视西部开发,很多学校派出老师到西部去任教,清华也派出了老师到青海大学任教。请问英特尔在做投入的时候,有没有对西部的支持或对西部特殊的政策?

朱:我们没有特别地考虑要倾斜哪一个大学,因为英特尔的思路不是为了做某一个地方或者示范点,我们是想把整体水平提高。做一个点或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是难就难在怎么把面做好,怎么把基础打好,而且都关注到。你看到的100多所学校,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花费了一些心思,就是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基本上覆盖了全中国。我想100多所学校里,每一个省至少会有一个代表性的学校,他们在省里会起一个龙头的作用。比如说福建省是厦门大学,它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这些学校一起来,周边的大学都会被带动起来。当然西部的学校也包括在内。

奚:包括英特尔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在教育上下工夫,那么您认为英特尔在投入上,或者在高校教育的支持上,有没有比较独特的方式?

朱:我觉得英特尔跟别人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真的是在做教育,英特尔的这个教育部门是作为公司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项目来设立的。英特尔的教育计划是英特尔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项目都是作为我们回报社会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无论大学还是小学的项目,我们的目标都是比较单纯的。您看我们内部设立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整个教育提高水平,对大学项目来讲,就是如何把最新的技术尽快带到大学课程去,包括如何提升大学研发的水平,提升人才整体水平。虽然英特尔也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都将获得更高水平的人才,这就和很多公司做高等教育项目时带有明确的商业计划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很欣慰的是,英特尔的大学项目也好,教育计划也好,都抱着很纯的公益目的来做事情。不光是我们这么说,很多大学的老师也认为英特尔做事情确实比较实在,没有带一些附加条件来跟他们合作,所以老师跟我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奚:我们《计算机教育》杂志作为计算机教育行业中唯一的一本专业刊物,发展很迅速,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前年我们报道了英特尔的嵌入式,去年报道了多核计划,今年又连续报道了“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今年我们杂志组织的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大赛中,有很多老师的论文都是谈英特尔多核的内容,其中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希望今后我们双方的合作更紧密一些,共同为中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做一些实事。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欧阳晓平是一位在我国实验核物理研究领域勇于拼搏、屡创奇迹的传奇人物。他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20多个春秋不知疲倦、兢兢业业地献身于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他一直从事脉冲中子诊断的技术研究和相关诊断工作,完成了1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先后创建了3种重要的中子参数诊断方法,研制成功6种先进的脉冲辐射探测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子探测体系。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撰写、研究报告180篇,出版专著1部。他曾获得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7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1998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实用工程奖),1997年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2001年被陕西省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4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低强度脉冲裂变中子探测技术研究》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12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辐射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湘潭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辐射探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求学路上不止步

欧阳晓平,1961年1月生,湖南省宁远县人。他出生之际,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举国上下都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少年时期,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他和弟弟妹妹们的教育。或许是受到电影的影响,父母觉得电影里面的高科技很好,如果我们国家能够自主发明类似于影片中的激光或者其他先进仪器,外国人就不会欺负中国。因此,在欧阳晓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当时,他的家境不好,懂事的欧阳晓平完全明白父母的用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那块贫瘠的土地里,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就得撙衣节食,历尽艰辛。基于此,父母对他的期望越大,他的动力就越足。他刻苦攻读,立志要用出色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付出总会有回报,欧阳晓平终于力挫群雄考上了零陵师专(现湖南科技学院)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到新疆马兰中学去当了教师,一干就是3年。在此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忙里偷闲,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考研上。由于受当地条件限制,他没有找到英语老师,但他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决心自学。于是,他买回了英语书籍,夜以继日地背单词,刻苦自学。很快,他的英语水平就得到了提高。1986年,他如愿考入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攻读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欧阳晓平被送往北京大学基础物理系培训一年。这一年,他只去过一次香山,其余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心无旁骛,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等到学期学满后,他已经自修了41个学分,还有包括英语在内的无需考试的几门学科。对他而言,专业知识基本上能够运用自如。不仅如此,在计算机汇编语言方面,他仅仅上了半节课,就凭借自己的悟性考了90多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欧阳晓平答完考题后第一个交卷,答题速度惊人,而且还是满分,连老师都为之惊叹。

北京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学府,具有“兼容并包”的传统,学子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多向发展。有些同学经常不去上课,但欧阳晓平有独立的主见,他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绝对不能有一次迟到、早退。老师授课时,有时候教室里会出现欧阳晓平一个人听课的情景。

一年后,欧阳晓平再次回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非常少,要培养出一个人才殊为不易。研究所有意把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留住,欧阳晓平等于是留所工作。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研究所一开始不让欧阳晓平考博士,但这些对于积极进取的欧阳晓平来说并非坏事,他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历练。在所里领导以及专家的带领下,欧阳晓平逐渐成长,在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一些科研重任。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

1996年,科研项目告一段落,欧阳晓平在获得所里领导的首肯和支持后,计划在工作之余备考复旦大学博士。当他得知复旦大学仅有20天的报名时间时,便迫不及待地最早报了名。由于积累深厚,他仅仅复习了一个星期,就顺利地考进了复旦大学,其中有一门竟然考了90多分的高分。那时已经是副研究员的他,觉得不应该让老师操太多的心,因此经常独立做课题。博士生期间,他发明了3项专利,获得一个部委级的一等奖、一个国家发明奖、一个全国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博士论文答辩时,他得了96分,其中一位评委给了满分。

2004年,总部领导有意让欧阳晓平去大学进修。他觉得如果去进修,全年没有什么项目要求,相当于把时间都浪费了,思来想去,觉得倒不如做个可以自选课题的博士后。于是,2004年11月,他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国际前沿的发明专利奖。研究所的领导问起欧阳晓平因为年龄问题,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是否会出现一些障碍时,欧阳晓平认为:学o止境,低姿态做人很重要。如果虚心地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欧阳晓平曾经说过:“如果做科研得不到国家奖,说明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攀登一座座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他常常以这句话激励自己。早在1995年,30多岁的欧阳晓平就一举获得了第一个国家奖。那个奖项的成果经过专家的评审,一致认为比国外的还要好。然而,荣誉背后却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欧阳晓平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周末也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工作?他说,因为他研究的特殊领域国外在技术上少有报道,几乎所有技术创新都需要从头开始积累,只有这样,他的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

有一次,欧阳晓平带领学生们去做实验,连续做了几天,每天都要加班,由于劳累,他一头昏倒在厕所里面。醒过来后,他休息片刻,就再次出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8点钟去,晚上10点钟回来。这种对科研、对教育的付出,足以证明欧阳晓平对科研、教育的执着。还有一次,他去兰州出差,半夜起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差点为此丧命。当晚,他高烧不止,被同事送到医院以后,医生诊断出这是急性脑膜炎,并给他做了几次脑穿,最后给他的家人下了两次病危通知。远在浙江、心急如焚的爱人千里迢迢地赶往兰州去看望他。冥冥中,他仿佛听到了妻子深情的召唤,于是,他微弱的意识里生出一丝信念:“一定要坚持,为了妻子和女儿,为了父母和亲朋,我要活下来。”上苍好像特别眷顾这个既爱国、又恋家的男人,终于让他摆脱了死神的威胁,创造了人间奇迹。医生根据欧阳晓平的身体状况,建议他至少休息一年半,但视科研如生命的欧阳晓平只休息了一个月,就重新投入崇高而神圣的的事业中去。

重新回到岗位上的欧阳晓平,没过多久,就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赢得了大奖。从那以后,各种奖项、荣誉源源不断地涌来:光华国家科技基金一等奖、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优秀人才第一层次、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有着扎实过硬的科研技术和敢于创新的科技理念,欧阳晓平获得这些奖项、荣誉可谓水到渠成。不但如此,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有一个共性――自主创新。他认为只有自主创新,才会有所突破。每当困难来临时,他都会主动地挑起大梁。别人不想做的项目,他会不畏艰难、全力以赴地去做。他坚信:另辟蹊径地去理解和研究,一定会有所进步。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1999年,他获得了一个国家奖和一个科技奖,2006年、2009年相继获得国家奖。

报效祖国体现在行动上

欧阳晓平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国心。报效祖国不能表现在空话上,应该实实在在地为祖国做贡献,哪怕添块砖加片瓦。他曾被公派到俄罗斯,学习先进技术。后来,又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在美国期间,考试时笔试科目使用计算机,如果你考试不合格,校方会在下个月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再不合格,就会被淘汰出局。第一次考试时,欧阳晓平旗开得胜,笔试考了92分,面试从容应对,轻松通过,令美国教授感到震惊。在回国前夕,美国人一再挽留,说要为他提供永久性职位,并答应如果他留下,可以将他的爱人和孩子都安排过来。欧阳晓平深知,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以及他所从事的专业不允许其为外国人服务,于是坚定地说:“你们虽然可以将我的爱人、孩子办过来,但你们却无法将中国的文化办过来,我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长大的,我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一席掷地有声的话,令对方由衷赞叹和折服!他曾在一篇论文的后记中吐露心声:“在当今的历史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悟到,没有国家的强盛,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和安宁?作为一名国家花费心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我要真诚地将我的论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8年,汶川地震给不少同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每次想起那一场天灾,欧阳晓平都会感觉到揪心的痛,他决心用人类的智慧去努力地寻找解决灾难的科学方法。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思考和实践,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实用的室内救生舱发明了。欧阳晓平阐述说:“假如,我们在房子里面加一个救生舱,即便地震来临,也不会死去。比如设置救生舱,能容纳10个人左右,里面放置一些足够饮用10天的水即可。地震前一般都有10到20秒钟的自救时间,火灾也如此。如何在火灾的时候救生,如何在地震中救生,才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人不能把安全问题、抗震问题解决的话,住宿就会成为人的最终归宿。”为了让更多的生命不在中途戛然而止,现在他正在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室内救生舱的科研之中。许多人都在期待欧阳晓平用他那独特的思维和超人的智慧去发明改变人类命运的制胜法宝,让逆境中的生命重获新生。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一、考核技术方法和历史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的两种思维方式。二、如何使评议更公正、更客观是企业人事考核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三、建立科学的企业人事考核制度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兼顾全盘,并且要建立系统性的措施。

人事考核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很独特的重要作用。往往制度出台前感觉不到有什么复杂的成分,可是一旦进入实际施行阶段,则问题又复杂起来,且越来越复杂和繁琐,很令管理者和执行者“头疼”。本文结合近期个人的部分学习心得仅试图探讨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进而能够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两种思维方式:考核技术方法和历史哲学方法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探讨解决考核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时,几乎毫无例外、清一色地采取了“考核技术方法”的思路,即总是只会在考核制度本身中寻找出路,总是在考核方法上绞尽脑汁,发明出各种各样的“雕虫小技”;虽说考核制度在日益翻新,但对问题的解决其实并没有多少帮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人们在对考核制度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误区,即都对它要求过高,没有跳出考核制度之外,对它进行一番反思,认识到它固有的有限性,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在考核制度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核技术派”的种种探讨和发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是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使考核制度更完善、更精巧、更易于操作。但是,如果不能从历史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即采取“历史哲学方法”的思维方式,对考核制度进行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就会在牛角尖里钻不出来,或是把它弄得越来越复杂、琐碎;或是变来变去,不停修改;最后是使人不胜其繁,觉得这东西还不如没有的好。这就是考核制度“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很多地方所遭受的命运。一个东西如果被弄得过分复杂、精巧、难于操作,往往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从一个有益于人们的东西变成一个有害于人们的东西,最终是自己逃脱不了被人们遗弃的命运。

二、考核制度的三个主要问题

从实践中看,考核制度的实行面临三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即:考核制度的价值取向;如何弥补考核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如何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客观?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考核制度所规定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问题体现着一个组织体的价值观,意味着一个组织体鼓励自己的成员做什么样的人,因而至关重要。对于“评价标准”的要求是它必须取向积极、要求明确。

第二个问题说的是,任何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无论是在它的条文规定、还是在它的具体实施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作为一个要求众人按照统一标准来打分评议被评议者的考核制度,如果过分强化,就会束缚人的个性、创造力,理论上存在导致人人都成为八面玲珑的谦谦君子的价值导向。因此,“法治”要辅之以“人治”,考核结论只能作为公司领导奖惩和任用干部员工的重要依据,而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下面集中讨论第三个问题。

三、如何使评议更公正、更客观

虽说无论是作为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还是作为考核制度本身,都存在无法彻底消除的局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要使通过这一制度对人做出的评价,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在这些局限中:

就任何一个现实的考核制度而言,在客观方面,制度的条文规定不可能制定得尽善尽美,尤其是有些考核标准无法定量,难以把握,特别是素质评价和工作质量评价都不可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在主观方面,任何评分者?“德”、“能”、“识”三方面都不可能不存在各种各样的局限性。

就考核制度本身而言,它要求众人按照统一标准来评议被评议者;正如前面所说,如果过分强化,就会束缚人的个性、创造力,理论上存在导致人人都成为八面玲珑的谦谦君子的价值导向。

考核制度的这些缺陷,最终都会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显而易见,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措施所能做到的。

(一)在“评价方法”上,有定性的评价和定量的评价

一般对业绩的评价易于定量,对素质的评价只能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比较客观、准确,而定性评价的主观性、模糊性比较明显,这就像体育比赛中的“田径标准”和“体操标准”的差别一样。为了解决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问题,一方面应当在对“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侧重于比较能够客观、准确评价的“业绩考核”;另一方面要采用数学工具来实现“模态转换”,即在“素质”考核中,量化各项考核指标,以提高其客观、准确性。

(二)考绩与考评必须先分后合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按照一定比例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这样可以在业绩评价中一定程度地克服评分者年终笼统凭印象评分所造成的主观性。

(三)增加考绩分在全年考核分中所占比重

月考绩分立足于业绩,年终考评分立足于人员素质,前者较客观,后者较主观。因此考绩分在员工全年考核分中所占比重必须大大高于其素质评分,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评分中的主观成分。

(四)定性的评价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且各有利弊,需善加取舍、取长补短、综合使用

大体说来,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细致和准确,但容易失之过宽;间接上级的考评,比较客观公正,但准确性较差;自我评估有利于上级深入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调动员工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失之过宽;下级的评分,虽说比较准确,但一般也有过宽的弊病;同级和协作部门的考评,会造成激烈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助于了解到其他形式的考评所不能提供的情况,但又容易失之过严;外聘权威评价部门的考评,不言而喻,客观公正性虽说较好,然不可避免会有隔帘问诊、隔靴搔痒之弊:总之,没有任何一种考评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只能凭借数学工具,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定比例的互相牵制才能使总的评价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

(五)工作中公正评议

工作中较少发生关系的部门之间不搞互评,互相之间有工作关系的部门之间互评时,要针对“关键接口指标”进行评议,而不搞泛泛之评;工作上无接触的部门不参加对公司领导的评议;工作上无接触的领导不参加下级干部的评议;允许评议者在对被评议者或被评议者不了解的情况下注明“不了解”,等等:这些都可以撇去评分中的一些水分和泡沫,增加评分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六)建立涵盖全面、要求准确的岗位责任制,使评议有标准可循

核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核地知与行》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核地知与行》志旨在刊载核地学科发展动态、前沿理论、重要实践、技术应用等综合性高水平学术成果,促进核地学科融合、交流、进步。

该杂志主要面向国内外核地科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等读者。内容包括核地科学、核工程技术、核安全、辐射防护、核医学、核装备、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与生态等方向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综述评述、专论与讨论、科技资讯等。

该杂志采用了严格的学术审稿制度,论文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关注。同时,《核地知与行》被多家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所收录,如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协会(ACS)数据库、EI Compendex等,并被中国核学会、中国核技术学会等多个组织授予了优秀期刊、优秀编辑等称号。

综上所述,《核地知与行》杂志是中国核地学科领域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期刊之一,融合与推动核地科研和应用交流,推动核地科研的突破和核地技术的发展。

上一篇: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酵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