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07 09:52:36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S942.3

一、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河湖水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河湖水系治理规划必须统筹考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治理标准、原则、方法。通过全流域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调度补给、水质净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实现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

1.2 坚持多功能协调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湖水系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能需求,不可片面强调防洪、排水等功能,忽略水系的生态功能也不可一味地强调生态维护,降低了防洪、排水安全要求。

1.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的,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认知自然。在水系的治理过程中,充分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亲水空间、水陆过渡带等,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4 坚持规划留有余地的原则

河道治理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规划,科学的规划应充分留有余地,为未来的规划更新提供空间,以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总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一、综合性: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二、协调性: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 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注重沿线的整体风貌。

三、自然性: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四、经济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后期建设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河道现状弊端

2.1化学污染

多年来,许多河道被迫接纳了一些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施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居民生活污水及各种垃圾,导致了河道污染,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喝水颜色黑浊、臭气熏天、河虾绝迹,河道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2.2河道淤积、采砂现象严重,防洪抗旱能力偏低

由于自然侵蚀和认为因素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被淤积、侵占,河床雍高,调蓄容量减少,河道行洪排涝和抗旱能力逐渐下降甚至丧失,同时淤积的底泥也因为缺氧发酵释放出污染物,影响水质,对水体生物的生长造成危害,而且河道中非法的无序过度采砂,致使河床变形,堤防基础破坏,河岸坍塌,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盲目填占河流,河道水面面积和水体总量减少

乱倒垃圾、废弃物侵占河道、部分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置建设占用河道,致使河道狭窄,河道水面面积减少或萎缩。近些年通过各种工程的设计建设了解河道现状,以上两种现象在飞云江流域沿线部分地区较为突出。

2.4河道挡墙换结构形式单一,河道形态被盖面,河道硬质、渠化现象严重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为满足行洪排涝、供水灌溉、交通航运等功能,同时也便于土地的利用,减少占地,保证过水断面,,大量采用混泥土、浆砌块石等樱花材料构筑河道,河道横向断面结构形式单一,纵向则往往未加论证就进行裁弯取直,河道渠化现象严重。不少老河道均存在此类问题。硬化断面阻止了水体与土壤之间的交换渗透,使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微生物、鱼和乞讨生物难以生长,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同时硬化护岸视觉单调、生硬让人难以亲近。

三、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要点

3.1 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时,要尽量宽窄结合并保持河道弯曲。从安全角度,弯曲的河道能缓冲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程度。从生态学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到来时还可作为生物的避风港。

3.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河岸生态景观、主导功能等因素,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在部分远离居住区的地域,应尽量保证河道的天然性,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选择河道断面时应首先保持天然断面,不能保证天然时依次选择复式、梯形、矩形断面。同时,应增加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在断面切换的河段水流速度会发生变化,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既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并可以产生自然生态景观带。

3.3 河道护岸设计

由于以前河道建设护岸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只考虑到了安全性,但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生物链被打断,河水与地下水之间也被阻隔,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河道护岸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具备以下功能: 一定的结构强度、多种生物共生、自我修复功能、净化功能等。现在普遍推广的生态格网护岸、混凝土草坪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均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造价较低、材料柔性化等共同点。

3.4 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的植物配置设计也至关重要,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河道两岸环境。植物根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抗侵蚀、抗冲刷能力;植物的枝叶可以起到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天然氧吧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能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能滞留河水中89%的氮化物和80% 的磷化物。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水生植物、护岸植物、河堤植物等多种。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物种,不能选择情况不明的外来物种。

四.结论: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2篇

通过分析宁阳县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宁阳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立健全并完善规范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沿岸人民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宁阳县宁阳县境内长10km以上的河道有17条,其中长20km以上的有4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8条,100km2以上的有3条。东部山丘区河道主要属黄河流域水系,西部平原区河道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目前,随着宁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受到过度开发,由于对河道生态认识不到位,大量河道被人为侵占甚至被垃圾覆盖,造成水系退化,大量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进行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河道堤防老化退化严重宁阳县河道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均为季节性的排洪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现状河道大部分河段还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建筑物设计标准相对较低,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河道工程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已失去原设计能力,严重危及防洪安全。

1.2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自身淤积严重,加上大部分河道处于长期断流状态,有的河床内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株,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有的河床垃圾成堆,几乎成了垃圾场,河床糙率增大,形成行洪障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危及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直接威胁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3对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环境。

1.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维修建设经费,绝大多数中小河道得不到防洪治理,一些急需维修的工程项目得不到修缮,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无法实施。

1.5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治理滞后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几乎所有中小河道都缺少科学系统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也仅仅是以防洪除涝减灾保安全为主,没能做好与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结合文章。

1.6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宁阳县河道大多数为山洪季节性河道,河道比降较陡,洪水来势猛、流速快、冲刷力强,洪水历时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绝大多数河道都处于断流状态,河道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1.7管理养护不到位河道作为基础设施,管理涉及战线太长、面广量大,管理尤为困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陷入了多头管理的怪圈。由于缺少维修养护管理经费,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河道得不到日常维护管理,河道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生态治理对策

2.1转变治理观念,理清治理理念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合理划分水功能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搞好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请一批生态治理设计理念新、思路宽、水平高、经验多的规划设计部门对现有中小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结合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的原则,逐步按规划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实施。

2.3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河道水源据调查,目前,造成宁阳县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对于这些污染,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污染。

2.4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县政府与驻地乡镇、村的资金投入,力争早日把中小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河道管理部门为主体,通过竞标对外承包,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2.5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道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6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打造安全生态河道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在大汶河宁阳段的工程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结合文章。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岸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平工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柳树干,进行干根网、草皮等软性生态护坡、护岸方式。同时,按照“建设节点、串联景点、突出特点、形成看点”的治理思路,做好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工程的融合。

2.7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着重规划建设一批拦蓄滞洪工程,能拦则拦,能蓄则蓄,能滞则滞,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多建一些梯级坝及生态滞留塘,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汛期雨洪资源,用拦河坝或湖泊、塘坝等增加拦蓄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

2.8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模式,积极构建长效的管理机制。在全县范围内鼓励推行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形成县级包河道,乡镇包河段、村级包涵闸、路口的三级包保责任制,对河道的生命健康负总责。坚持改革创新,做到河道生态治理与管理并重,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专门成立河道维修养护公司,组建专职管护队伍,购置挖掘机、铲车、洒水车、扫地车等各种机械设备,建立健全河道日常巡查责任制,确保日常巡查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对堤防及工程及时进行日常维护,实现工程建设、维修、养护、管理的运行新机制。同时,通过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设置永久性宣传警示牌等传统宣传等办法,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等现代宣传平台,宣传有关河道法律法规和管护常识,增强群众管河护河意识,使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地珍爱河道,保护河道生态。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7] Gerald E,Galloway M.River basin manag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lending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J].Water International,1997,22(2):82~89.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apanese rivers, from rivers governance development stage of summarizes Japanese river 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Japan learning method,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amely the river harnessing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 ahead, keep spac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etc.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政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政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河道,其水质清澈,鱼虾漫游,植被水土保持完好,全域污水收集达到100%。河道治理的成果得益于建设资金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维护。

6、河道治理需要公众的努力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 治理 回归自然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5-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利等基础性工程的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防洪、排洪、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系统进一步完善,水利行业有了较大的改观,中小河道的治理项目不断深入,而在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愈加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水利行业中也涌现出了“生态”、“环境”等词汇,给水利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多年来,闵行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直重视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但大部分河水水质仍维持在劣五类标准,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污水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进一步恶化,为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就须要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河道生态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构建具有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以实现人水和谐的关系,进而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河道治理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一定的人工修复措施,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从而构建完整、良好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根据生态河道治理的要求和特点,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时,需要遵一定的原则,通过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利益相关者、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识别河道主要天然资产、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有限次序,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资产保护和河道改善措施和策略,并对制定的策略和措施进行细化,制定出更加详细、可以度量的目标,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制定和设计修复工程的详细计划和评估方案,进行修复工程的组织工作,制定时间进度表,明确施工任务,落实资金来源,在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再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工程完成后,评估确定其达到了生态河道的治理要求后,即完成整个生态河道治理的工程。

生态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修复方案的设计时,既要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又要充分考虑到河流生态功能、景观等功能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人们亲水活动的安全;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是指河道要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在进行修复工作时,要坚持以人工修复辅助自然修复的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地利用河道周围的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及河岸、水下物种,以保证构建起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确保达到河道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统筹好前期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工作,减少维护成本,以实现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2 河道生态治理思路

2.1 水利基本概况

闵行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区域总面积371.68km2,现辖9个镇,3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现有耕地面积约5754公顷,自解放以来,闵行区水利工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全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适应了防汛排涝的要求,但水利建设中还存在着工程老化失修、农田分布零散,灌区规模小、河道引排水不畅、涝渍灾害的防御能力不高,田间排水设施有待完善、农田灌排设施配套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等问题,尤其是河道淤积严重,引排水不畅,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给闵行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造成河道功能下降的原因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有时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对危害到河道中生物的生存,还给城乡居民用水和正常的工业用水安全带来了威胁。一些城乡居民生活区没有建立污水收集网,日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加剧了河道污染。

另外,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磷肥等肥料及化学农药,对河岸上和河流中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十分严重,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逐年下降,水生态循环变差。

而由于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河道断面,对水流形态及其原有的功能产生了影响,在没有洪水发生时,水流速度慢,极易造成泥沙的沉积,使水生态循环不畅,而在洪水发生的时候,河道断面往往不足,无法达到泄洪的要求,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洪水灾害。

3 生态河道治理整体设计思路

3.1 治理理念

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构建起一种既适合人类生存,又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目的表现在实际中的具体要求为水流必须清澈、河岸须有绿色植物、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河道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

首先是对水体质量的要求,清澈的水流是保证河岸、水下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水流的流势要自然多样,生动丰富;两岸的河滨要有多种类、搭配合理的绿色植物群落,绿色植物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选择合适的物种,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野生植物,营造自然的环境气息;河道的横向要保持空气、水分的流通,以能保障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道的纵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期原有的蜿蜒曲折的形态,尤其要避免裁弯取直的设计思路,而要创作条件增加河水自然流势的多样性,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河流及周围景观的自然性。

3.2 设计思路

根据河道生态治理的思想,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时,要坚持将“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既要保留河岸原有的水草、礁石等,恢复河道原有的排洪、蓄水、航运等自然功能,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和水体流势的多样想,建设仿自然型的河流,还要处理好人、水关系,建立起亲水、安全的人水和谐环境,满足人类活动对河道的要求。

针对闵行区存在的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在进行河道生态建设中,应当着重加强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配套措施,通过沿河埋设管道,设立分级沉淀池对居民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沉淀,将其中对水体有害的物质排除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同时,在建设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础上,还应设立多功能的拦污栅,采取一定的保洁措施,对已整治好的河道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治理的目的。

3.3 生态河护岸在河道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护岸是指河道恢复后的自然护岸,或是具有自然护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了一种“可渗透”的界面,具有丰水期泄洪、枯水期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还能构成丰富的生态系统,保证河岸横向的空气流通、河岸和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使河流地貌更加多样,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同时还能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一新型的护岸结构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是河道生态治理水平发展的中的一大进步。

4 结语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治污、防洪、还生态、促发展”的目的,首先应当坚持将以“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的思路,树立牢固的生态和谐理念,注重开发河道的多种功能,加大河道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河意识,大胆创新,在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进行河道生态建设,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琼,张敏秋,周志华,等.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工程中减渗方案的设计与思考[J].北京水务,2011(4).

[2] 何靖亚.富阳市生态河道治理思路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0(1).

[3] 刘新聆.浅谈生态河道治理——以深圳市梧桐山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J].广东园林,2010(4).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河湖水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河湖水系治理规划必须统筹考虑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治理标准、原则、方法。通过全流域范围内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调度补给、水质净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实现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

1.2 坚持多功能协调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湖水系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能需求,不可片面强调防洪、排水等功能,忽略河湖水系的生态功能,也不可一味地强调生态维护,降低了城市的防洪、排水安全要求。

1.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的,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认知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河湖水系的治理过程中,充分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亲水空间、水陆过渡带等,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4 坚持规划留有余地的原则

河道治理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完善的动态规划,科学的规划应充分留有余地,为未来的规划更新提供空间,以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要点

2.1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河道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时,要尽量宽窄结合并保持河道弯曲。从安全角度,弯曲的河道能缓冲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程度。从生态学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到来时还可作为生物的避风港。

2.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河岸生态景观、主导功能等因素,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现有河道护岸基本采用砼或砌石,切断了陆地与水体的联系,两栖动物无法上岸繁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陡坡断面也不利于岸边景观的布置,阻碍植物的生长。

在市郊区域,应尽量保证河道的天然性,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工痕迹。选择河道断面时应首先保持天然断面,不能保证天然时依次选择复式、梯形、矩形断面。同时,应增加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在断面切换的河段水流速度会发生变化,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既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并可以产生自然生态景观带。

2.3 河道护岸设计

河道护岸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只考虑到了安全性,但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生物链被打断,河水与地下水之间也被阻隔,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河道护岸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具备以下功能: 一定的结构强度、多种生物共生、自我修复功能、净化功能等。现在普遍推广的生态格网护岸、混凝土草坪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均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造价较低、材料柔性化等共同点。

2.4 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的植物配置设计也至关重要,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河道两岸环境。植物根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抗侵蚀、抗冲刷能力;植物的枝叶可以起到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天然氧吧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能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能滞留河水中89%的氮化物和80% 的磷化物。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水生植物、护岸植物、河堤植物等多种。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物种,不能选择情况不明的外来物种。

三、河道生态治理的规划要点

3.1 水质还清

水质是水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要获取稳定的健康的自然水环境,修复已退化的水生态系统,必须首先改善水质,对水质进行还清。

水质还清工程是一项艰难的过程,必须通过污染物源头控制及水体生物净化等多种方法,逐步控制减少污染,改善水质,从而最终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环境。污染物源头控制主要是加强排放控制,通过“ 消减源头、推进集中处理、强化河口生态工程”等措施,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统筹考虑,分期实施。根据郴州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年),到2015 年城市建设区污水管道覆盖率和处理率达到90% 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通过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污染河道和地下水源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在农村地区主要通过小型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处理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此外还通过湿地、河口生态工程等措施,对初期雨水、农业面源污染及处理厂退水等进一步净化处理,从而提高干流河道水质。

3.2 水源补给

“河湖水源不足,水环境恶化”是郴州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条主要河道及支流均有泉水溢出补给,虽然流量较小,但水质清洁,鱼虾俱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湖自然补给源减少。河道除输水河道及少数景观要求较高的风景观赏河道以外,其他河道平时基本无清洁水源补给,基本上成了污水河,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面貌极不相称。

为了恢复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必须对河道进行清洁水源补给,以对河道基流污水进行稀释、扩散,提供或改善河道内及周边范围内生物生存条件,促进在河道流域范围内逐渐恢复或形成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主要是指为了维持河道水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健康并逐渐改善所需要的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其内容一般包括:保护水生生物生存的需水量、维持水体自净的需水量、水面蒸发量、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水热平衡的需水量等。

3.3 河道蓝线规划

河道蓝线规划工作内容主要指河道两岸上口线以及河道外两侧绿化隔离带的确定,是河道治理工程规划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反映河湖水系平面位置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关系的一部分内容。在目前的城市河湖水系治理规划中,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的充分利用,加快洪水在城市建设区范围内的快速通过,工程师们往往会对现状蜿蜒曲折的自然河道进行顺直,甚至局部段进行改线,通过硬质护砌固定河床,防止河床演变。顺直后的直线型河道虽然满足的城市建设的防洪安全要求,但却忽视了河道的生态景观功能,对原来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河道生境变的单一,生物群落种类明显减少。因此,在河道蓝线规划具体编制过程中,必须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生态景观、输水灌溉等基本功能,具体河道平面位置既要协调好与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市政管线的关系,又要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维持河流自然生态环境,避免过渡裁弯取直、缩窄河道宽度等做法。

结束语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同时,河道的生态化治理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赵世付.肥西县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方案设计[J].江淮水利科技,2009(01).

[2]赵锋.河道生态治理中的生态护坡应用[J].浙江水利科技,2012(12).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河流治理; 生态化; 河道水质; 河道水量

前言

河道对于水利人来说,一直是以水利灌溉,排水泄洪为主。对河道裁弯取直、清除淤积,对河岸河底硬化,这是以往河道治理中的相关措施。治理后呈现的是笔直的河道、坚固的河岸、整齐的栏杆。但是河道投入使用 3、5年后,两岸居民企业生活生产污水和垃圾的排入,引起河道淤积和水质恶化,河道成为臭水沟。同时,由于两岸开发引起河道护岸坍塌,防洪能力下降,河道面临再一次的治理,如此反复,劳民伤财却未能真正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1.河道水质的保证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加快。由于高度集中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河道面临自产水量少,排污量大的困境,造成河道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其生物多样性丧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不断恶化。为保证河道水质,要做好以下 工作:1) 开展河道整治,恢复河道生态,截污治污是首要的任务。拦截排向河道的污染物,做好污染源头的治理。禁止居民生活垃圾、装修渣土往河边倾倒;禁止施工破坏河岸河道设施,以及弃置土头、杂物、排污。2) 加大力度,排查河道内的工业、医疗污染源,查处和整改环境违法的行为。3) 完善污水收集管道,确保污水能够全面收集处理。4) 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推动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确保污染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2.河道水量的保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清水,注重河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进而改善水质,以达到清水长流的生态景观。目前做法有:1) 中心城区引水工程已全部完工,每日有 20 万t 水冲灌内河河道,改善河道水质。2)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正在设计的一个是内林双向泵站工程,汛期时解决城区北部内涝问题,非汛期时抽北溪水进内河,以改善浦头港和九十九湾水质。3) 前山引水泵站工程,在汛期关闭引水口,减轻市区防汛压力,平时通过引水口往三湘江引水,改善三湘江的水质。

3.河道岸线生态化布置

“尽可能保持河流自然流态”。河道是由于水流对泥沙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蜿蜒曲折的自然河流。天然河道存在湿地、浅滩、落差、河中洲等多种自然形态,对缓解洪峰、削减流水量、控制流速、减少水流对下游护岸冲刷起很大作用,进而有利于防洪。因河制宜,尽量保留原有自然形态,慎重考虑对河道弯道取直,亦不可对河中洲盲目清除,应尽量考虑开发浅滩和河中洲,做成湿地绿化,枯水期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洪水期则成为过洪通道。对河水净化、生物保护、水生态系统改善更有利,让河道更自然美观的同时亦可节约工程投资。

4.河道断面形式结合生态选择

河道断面大致可分为矩形、梯形和复合式等形式。以往河道断面的选择主要考虑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以水力学最佳水力半径计算,采用最经济断面输送最大流量,注重防洪安全,选择经济断面。

4.1 矩形断面

4.1.1 矩形断面优点矩形断面的优点是: 占地面积小,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砌筑形成,施工方便。

4.1.2 矩形断面缺点缺点是: 为了安全稳定,防止冲刷,多采用硬质驳岸,亲水效果差。

4.2 梯形断面

4.2.1 梯形断面优点梯形断面的优点是: 坡比较缓,一般采用土坡或草皮护坡,亲水效果好。

4.2.2 梯形断面缺点缺点是: 断面单一,断面占地面积大,与岸边土地利用存在矛盾冲突。

4.3 复合式断面:

结合考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推荐复合式断面,即常水位以下采用矩形或坡比较陡梯形断面,常水位处设置景观平台,平台以上设置梯形缓坡。既满足枯水期水流归槽又能在洪水期时洪水漫过景观平台,以达到安全行洪。

5.河道生态化护坡

以往护坡主要考虑防洪、保持水土、防止河道冲刷等因素,所以传统河道护坡结构主要有干砌块( 条) 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护坡等。砌石和混凝土等灰色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三面光”的河道其坚硬的结构,不仅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还降低了土壤与水体外界物质的交换能力,使得原本生长在岸坡上的生物无法生存,水循环系统遭受破坏,引起河道天然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这种传统河道护坡已经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指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要求,保证岸坡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以达到一种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护坡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和净化功能,使河道成为生态廊道。目前采用的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 植被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等。生态护坡的主要形式有:人工种草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浆砌片石骨架植草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土工格室植草护坡、石笼护坡、框格内填土植草护坡等。

6.植物配置选择

植物的根固着在土壤上,能提高土壤持水性,既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抗侵蚀能力,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枝叶可截流雨水,水边植物枝叶能抵消波浪,从而起到护坡,净化水质的作用。护坡绿化的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可选择那些根系发达、固着力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常用种类有紫穗槐、黄刺玫、爬山虎、狗牙根等。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

7.河岸景观配套

河道生态化治理中,河岸绿化景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满足城市防洪的前提下,尽量不去改变现有河岸状态,相对集中、分散有序的布置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构筑物,丰富河岸景观。沿河植被景观设计中,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对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又起重要作用,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树木,也可专门规划了绿化园区,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绿地景观。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基础上,将河岸建成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交通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景观走廊。

8.建 议

1) 加强河道管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破坏,保证河道“水清”。2) 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采取“以动制静,以清释污”保证河道“水活”。3) 建设生态型堤防,保留原有河道的自然景观,保证河流形态“多姿”。4) 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河道断面尽可能达到稳定、美观、亲水的多方面要求。5)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护坡与河岸景观相结合,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6) 沿河岸设置景观栏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设置上下河台阶,更有利于亲水。

9.结语

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已不单单是人战胜自然,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河道治理也不再是一门纯水利技术,而是在确保防洪的同时,让河道回归自然景观,是河道治理的新目标。河道治理要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并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寻找更好的工艺和方案。生态化治理河道,使河道拉近人与自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梅英,王建华. 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 山西水利,2003( 01) : 13 -14.

[2]刘树坤. 刘树坤访日报告: 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 五) [J].河海水利,2002( 05) : 64 -67.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1]。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4]。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

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5]。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6]。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应多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其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栖食和活动场所,美化水面,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态习性科学地配置,实行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河滩部分选择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或者郊区无污水管网的河段,要选择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以达到生态治河的目的,比如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浮萍、美人蕉等。有关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种植槽或湿地的地方,可以根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置多种水生植物,重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比如芦苇、荷花等。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5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41-43.

[2]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9-12.

[3]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等.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53-55.

[4]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79-280.

[5]王新军,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120-126.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字:城市河道 生态化治理 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iver is in line with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requirements protect engineering. As engineering, safety is always first bits.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does not require us to pursue a form, form a fixed pattern, is not entirely exclude hard works, but requires us to proceed from realit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river trai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rive to form a river. The simple, natural, smooth,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transfer living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bout how the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River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design method of city ecological riv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1.1 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1.2 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1.3 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建设生态型河道的问题分析

2.1 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①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②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③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2.2 管理中的问题

①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问题

①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②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3.加强生态型河道设计的对策研究

3.1 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地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了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从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3.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3.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3.4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植物根茎的生长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沙柳,芦苇等。格尔木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植被生命力脆弱,使用本地的抗寒抗旱植物,能使这些植物适应本地气候,达到生态之和的目的

4.总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2]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何萍.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

河道生态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护坡;河道治理;生态砖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传统的河道护坡技术多重视河道的水利功能,而忽视了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护坡被给予厚望,以期望其在发挥河道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

1.生态护坡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生态护坡,是指全面运用工程力学、生态学、土壤学及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从而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型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满足防洪、排涝、航运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要求,通过建立由灌木、花草、水生植物组成的自然护坡来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坡以生态和谐的理念为指导,通过生态护坡技术建设河道功能健全、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安全性高的生态系统。它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建构的是非自然型原生河道;其次,满足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最后,完善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2.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河道整治的力度,河道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在对河道实行生态治理的实际过程中,生态护坡技术应根据不同河道的区段、岸、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1、现浇网格生态护坡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是指在河道的边坡上,利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模板,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网格,同时,在这些网格中种植各种适合水土保持的植物,铺设抗冲刷的基质,来实现涵养河道水源、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它是针对我国河道的边坡绿化建设困难、稳定性不足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自主研发出的一项比较先进的生态护坡技术。现浇网格生态护坡主要是通过以下两大方面来实现稳固河道坡面的目的。

第一,在硬质工程方面,使用综合交错的钢筋混凝土和锚杆,使整个坡面形成三维立体的护坡结构,使网格工程具备良好的抗侵蚀能力。另外,因为硬质工程框格的下框梁高于其他类型的框梁,这样,能减少水流对河道边坡的冲击能力,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第二,在植物根系方面,现浇网格生态护坡采用“乔灌先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设计理念,在网格工程中种植各种水土保持的灌木、乔木等植物,采用地面草-中间灌木-上面乔木的垂直种植模式,增加河道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植物根系对河道边坡的稳定作用。

简而言之,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主要是以硬质工程护坡为基础,以减少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利用本土植物来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绿色理念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遵守自然规律,减少人为破坏、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河道。

2.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为多孔混凝土,而多孔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粗骨料以及适当比例的细掺合料组成。这种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中加入了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的保水材料,与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既能为植被提供所需的水分,还能提高坡道中土壤与岩石的粘结能力,使土壤在短期内具备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在保持水土上,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应用于河道治理中能够通过改变微地形、增加河道地面的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等途径来减轻土壤侵蚀,来增强坡面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在环境保护上,它能增加河道地面植物的覆盖面积,改善当地的环境,恢复河道工程动工后的生态状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总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无论是在技术性方面,还是在保持水土,实现生态平衡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

2.3、生态砖护坡

生态砖护坡是通过在河道边坡上铺设一种带孔的生态砖,同时,在这些孔中种植合适的植物来实现护坡的一种技术。生态砖是由混凝土制成的,在这些混凝土中,融入了高新技术特殊制作的合成纤维,它能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生态砖之间的空隙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使得水分保留、肥料缓释,让护坡植物在生态砖中较好的生长。这样,能起到防护河堤、坝坡、修复河道的作用,解决了坡面的安全砌砖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生态砖在河道治理的具体应用中也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方式进行嵌固。首先,联锁式砌块;联锁式能够使生态砖之间相互镶嵌封锁,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护坡砖,避免生态砖移动。其次,铰接式砌块;用绳索来连接预制的高强度混凝土块,形成一种连锁型的矩阵铺面护坡。另外,坡改平砌块,通过制成砌块的下底面和河道坡面相互平行的斜面,使得生态砖在铺设砖的地面与坡面相吻合,达到保水保土的效果。

当然,对设计河道生态护坡之前,应先对河道进行具体的勘测,了解河道坡面的稳定性、河道周边的植被状况及其他相关的自然情况,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同时,在实际的河道护坡过程中,要切实遵守以下原则。首先,稳定原则是基础。安全是保证河道周围人群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河道护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稳定的要求,制定出对河道治理的合理性设计。其次,生态原则是根本。河道生态治理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的植物物种,最大限度实现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谐相处。此外,要顺应自然,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既能大量节约投资成本,又能顺应自然环境发展的需求,使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结束语

生态护坡利用速生植物作为主要的护坡结构,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发挥着其良好的护坡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增强坡面稳定性的功能,还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较为明显的优势。当然,随着生态护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敏.生态护坡在河道生态治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21.

[2]陈力,张蕾,王晶.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护坡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3,07:155.

[3]李懂学.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9:167-168.

上一篇:小金库治理范文 下一篇:综合治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