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9:19:07

函数教学论文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函数;对应;映射;数形结合

1要把握函数的实质

17世纪初期,笛卡尔在引入变量概念之后,就有了函数的思想,把函数一词用作数学术语的是莱布尼兹,欧拉在1734年首次用f(x)作为函数符号。关于函数概念有“变量说”、“对应说”、“集合说”等。变量说的定义是:设x、y是两个变量,如果当变量x在实数的某一范围内变化时,变量y按一定规律随x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称x为自变量,变量y叫变量x的函数,记作y=f(x)。初中教材中的定义为:如果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和x的值对应的y的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函数的值域。它的优点是自然、形像和直观、通俗地描述了变化,它致命的弊端就是对函数的实质——对应缺少充分地刻画,以致不能明确函数是x、y双方变化的总体,却把y定义成x的函数,这与函数是反映变量间的关系相悖,究竟函数是指f,还是f(x),还是y=f(x)?使学生不易区别三者的关系。

迪里赫莱(P.G.Dirichlet)注意到了“对应关系”,于1837年提出:对于在某一区间上的每一确定的x值,y都有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叫x的一个函数。19世纪70年代集合论问世后,明确把集合到集合的单值对应称为映射,并把:“一切非空集合到数集的映射称为函数”,函数是映射概念的推广。对应说的优点有:①它抓住了函数的实质——对应,是一种对应法则。②它以集合为基础,更具普遍性。③它将抽像的知识以模型并赋予生活化,比如:某班每一位同学与身高(实数)的对应;某班同学在某次测试的成绩的对应;全校学生与某天早上吃的馒头数的对应等都是函数。函数由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共同刻划,它们相互独立,缺一不可。这样很明确的指出了函数的实质。

对于集合说是考虑到集合是数学中一个最原始的概念,而函数的定义里的“对应”却是一个外加的形式,,似乎不是集合语言,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采用了纯集合论形式的定义:如果集合fС{(x,y)|x∈A,y∈B}且满足条件,对于每一个x∈A,若(x,y1)∈f,(x,y2)∈f,则y1=y2,这时就称集合f为A到B的一个函数。这里f为直积A×B={(x,y)|x∈A,y∈B}的一个特殊子集,而序偶(x,y)又是用集合定义的:(x,y)={{x},{x,y}}.定义过于形式化,它舍弃了函数关系生动的直观,既看不出对应法则的形式,更没有解析式,不但不易为中学生理解,而且在推导中也不便使用,如此完全化的数学语言只能在计算机中应用。

2加强数形结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像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7—12年级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对每一类函数都是利用其图像来研究其性质的,作图在教学中显得无比重要。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做到学生心中有形,函数图像就相当于佛教教徒心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只要心中有形,函数性质就比较直观,处理问题时就会得心应手。函数观念和数形结合在数列及平面几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函数y=log0.5|x2-x-12|单调区间,令t=|x2-x-12|=|(x-?)2-12.25|,t=0时,x=-3或x=4,知t函数的图像是变形后的抛物线,其对称轴为x=?与x轴的交点是x=-3或x=4并开口向上,其x∈(-3,4)的部分由x轴下方翻转到x轴上方,再考虑对数函数性质即可。又如:判定方程3x2+6x=1x的实数根的个数,该方程实根个数就是两个函数y=3x2+6x与y=1/x图像的交点个数,作出图像交点个数便一目了然。

3将映射概念下放

就前面三种函数概念而言,能提示函数实质的只有“对应说”,如果在初中阶段把“变量说”的定义替换成“对应说”的定义,可有以下优点:⑴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也显示出时代信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准备。⑵凸显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⑶变抽像内容形像化,替换后学生会感到函数概念不再那么抽像难懂,好像伸手会触摸到一样,身边到处都有函数。学生就会感到函数不再那么可怕,它无非是一种映射。只需将集合论的初步知识下放一些即可,学生完全能够接受,因为从小学第一学段就已接触到集合的表示方法,第二学段已接触到集合的运算,没有必要作过多担心。以前有人提出将概率知识下放的观点,当时不也有人得出反对意见吗?可现在不也下放到了小学吗?如果能下放到初中,就使得知识体系更完备,衔接更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就不会提出“到底什么是函数?”这样的问题。

4区分函数与方程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论文写作;翻转课堂;高等数学

一、引言

高校教学改革始终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目前,教改实践活动是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之一,相关研究已经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微课形式、翻转课堂形式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许多高校均有试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手段,有目的地针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教学小论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运用,同时在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方面,甚至对一个知识结构的全面把握方面都会有所帮助。如果学生在学习了几章的内容后都能够进行学习体会的总结,写作具有一定深度的学习方面的论文,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将大有裨益。本文以工科学生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高等数学的教改实践为例,谈谈指导学生写作教学小论文的措施和体会。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培养学生写作相关论前期准备

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的指导原则之一。为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许多高校设置尖子班并实行特殊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从大一入学新生中选择部分优秀学生设立尖子班来组织教学。由于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较高,并且实行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选择空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如学习积极性、听课时精力集中程度、平时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难度一般的教学内容就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教学过程的掌控,纠正主讲学生在讲解上的一些错误,补充一些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内容,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研讨、互动,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对其在讲解中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梳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教师对由学生主讲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教学难点必须由教师自己讲,但是一些教学重点部分可以尝试由学生组织讲解,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负责主讲一个章节的学生(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负责一个章节内容的教学)对相关内容的预习及理解比较深刻;二是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积极性较高,不拘束、爱辩论。笔者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种教改模式的持续推进,不少学生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与体会逐步加深,为其撰写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体会的论文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学生撰写教学论文的目的与方法

高等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大都集中在某一章节中。比如,以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写的《高等数学》教材为例,函数极限问题集中在第一章,洛必达法则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三章。这样当一元函数微分内容学完后,为了巩固学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无穷小计算、洛必达法则应用等内容,笔者尝试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体会。首先对不同小组的学生布置写作不同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然后对学生完成的初稿进行审理,指出其不足或者错误之处,以及文章需要补充的内容及修改的途径,并反复多次进行审理修改,每一次修改对学生来说都是对知识点理解的一次深化。最后文章完成后抽出时间对这些文章及时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不同知识点上的学习体会中共同受益。

四、撰写教学论文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写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论文,发表在一些公开出版的期刊上。如付梦琳、刘海峰、周庆桦的《数形结合:一种重要数学思维模式的实践认识》是一篇关于数形结合方面的教学论文,通过4道数学问题的求解,从数形结合角度探讨对数学思维模式的实践与认识。文中写道: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精彩地诠释“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恩格斯也曾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利用这种手段解题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反映数量关系,有精确性;“形”反映图形性质,有直观性。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让代数运算法与直观图像法优势互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运作,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化繁为简,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总能发现“数”和“形”是分不开的。化形为数的桥梁是解析几何,涉及到代数运算的方程组求解、变量代换、不等式的构造与求解等方面,特别是在求异面直线构成的角、线面角、面与面构成的角、判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问题中,向量的代数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数为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解决函数问题时,画出大致图像对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判断函数单调性、确定函数零点、寻找函数最值等方面化数为形的途径常常为解决问题提供直观印象及解题途径的启示。总之,数形结合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模式。

从上面这段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形结合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深刻,为以后借助该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岳桐、刘海峰、刘灵君《从无穷小求和、求积的计算去领悟极限相关理论》研究的是无穷小的计算问题。文章从初学者的视角对无穷多个无穷小的和、积的极限计算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了放缩法、积分法等主要思维方法在极限计算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了无穷多个无穷小量极限计算结果的几种可能类型。在文章的小结中写道:

有穷个无穷小量的和或积的结果是清晰的,而无穷多个无穷小量的和、积的极限问题非常复杂。其实高等数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无穷的思想,而无穷多个无穷小量的运算问题一定程度体现了高等数学的魅力:变幻多端,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作为初学者,无穷多个无穷小量的运算中的放缩法与夹逼定理的结合、积分法、对于题型的归纳总结等多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尝试将学到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其他学科进行延伸运用,这些探索会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如果说有穷多个无穷小的计算是一维直线的话,那么无穷多个无穷小的研究便是带着我们进入了高等数学丰富精彩的二维画面。

作为大一新生,对高等数学重要知识点无穷小的理解能够达到这个层面实属不易。

蔡家昱、刘海峰、张梦舟《浅谈高等数学中的换元思想与方法》探讨的是换元法在高等数学上的应用。文章借助6个数学问题的换元法求解对该方法的优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作者谈到对换元法在高等数学上应用的体会时写道:

应用换元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思想,在整个高数学习甚至于日后的现实生活应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从小的方面来看,这仅仅是我们所列出的一系列数学解题技巧;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对待任何抽象或具体的问题,想尽方法用简便的语言文字将其描述出来,恰恰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数学的美在于其对现实问题的模型化,而换元法是具体量化模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手段。我们必须在大学学习阶段甚至今后工作生活中充分掌握换元法这种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深刻。

贺晋、刘海峰、谢新兴《从反证法应用体会数学的逆向思维习惯养成》研究了反证法在高等数学上的应用。作者的学习体会在文章里作了如下表述:

反证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不仅在数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数学的学习中证明题是主要题型之一,往往会遇到这样现象:想要直接证明结论比较困难,可是如果运用反证法假定结论是错误的,通过逻辑推理能够得到一些与我们已知的定义、定理等一些数学常识相矛盾的结论,就说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从而从问题的反面论证了命题的正确性。这种逆向思维途径往往使得问题容易得以解决。反证法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的数学途径,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发散思维能力,拓宽数学视野,对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显然是有益的。

游、刘海峰、付梦琳的《浅谈极限运算中0/0型问题常见解题方法》研究了0/0不定式的极限计算问题。文章里表述了作者对该知识点的认识:

在函数极限运算中,0/0型未定式型是一类重要的极限运算题型。虽然洛必达法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手段,但是对于一些题型来说这并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应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如换元法、取倒法、使用洛必达法则以及泰勒公式等等。在此对不同类型题型和方法做出相应的归纳和总结,这有助于提高解决该类型问题的能力。随着大学数学学习过程的逐步深入,我们需要逐步掌握一些过去不熟悉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实际是在逐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对高等数学的知识点进行解题途径的梳理的先决条件是经验与基础的积累,同时题后的反思也尤为重要。对于综合题型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但是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是能够实现一题多解的关键所在。

从上面这些学生的习作论文可以看出这种写作论文的辅助式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结语

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探索各种教改方式、途径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甚至对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的科研、教学等工作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付梦琳,刘海峰,周庆桦.数形结合:一种重要数学思维模式的实践认识[J].新校园(中旬刊),2014(3).

[2]岳桐,刘海峰,刘灵君.从无穷小求和、求积的计算去领悟极限相关理论[J].中国教师教学研究,2014(1):116-116.

[3]蔡家昱,刘海峰,张梦舟.浅谈高等数学中的换元思想与方法[J].基础教育,2013(12):13-14.

[4]贺晋,刘海峰,谢新兴.从反证法应用体会数学的逆向思维习惯养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3):26-27.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论文网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论文网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论文网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演示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表现几何关系,那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就发现了原来两个圆运动会产生这么多的可能情况,他也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可根据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函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FLASH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函数的关系式标出,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把函数关系式中的字母填上相应的数据,那么就出现不同情况下函数值的变化情况,也可观察出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自2011年11月承担该县级课题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我们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阶段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1.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准备。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对各自的分工做了具体的布置,研讨了课题实施方案。

2.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加强了对以下内容的研究和探讨:

七年级:(1)探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利用几何画板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3)利用几何画板学习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八年级:(1)利用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探索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3)利用几何画板学习三角形的重心。

(4)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分式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的教学。

九年级:(1)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通过系数a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图像-抛物线开口大小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及动态效果让学生比较y=ax2与y=a(x- h)2及y=ax2与y=ax2+k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移规律。

3)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探究相似三角形和位似。

1)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中一条直线的平移的动态过程,归纳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基本图形,进而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推理方法。

2)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几何中的动点问题。

3)利用几何画板探索位似的性质。

3.取得的成绩

通过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王时玲、和锡超、贯琦睁、潘洪庆的论文都在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有机、有效整合在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直接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反思与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向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趋势迈进。信息时代数学教学具有两重性,兼具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实验数学的属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验数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促进了数学形态向学生可接受的教育形态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参与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数学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与老师的合作、探究和反思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积极的思维。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变为学习工具,不断地进行反思,力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

由于我们南桥镇地处苏鲁交界处,外出打工的很普遍,留守儿童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自治能力较差,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工作难度增大。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大不利因素。

5.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

新教学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通过教学研究,整理新课程初中教材中所有与信息技术整合点,配置整合教学建议、课件和典型课例,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

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指示剂催化剂清醒剂兴奋剂

温总理在2006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的这种特殊作用关键在教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学校,青年教师占80%以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能否不断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课题。

课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我们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1、外向型校本教研——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引领即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学校教师研究的引导。它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学校的指导。

去年暑期召开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请屏东中学周灵副校长作《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州八中现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在福州教育学院数学中心组负责人郑新发带领下,一行十人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数学中心组的专家领导在听取了李丽宽教师的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中点弦问题》之后,对这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在点评中指出这堂课教学模式新,运用典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教学定位准,根据学情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学方法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通性通法,颇具有效性。同时专家还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量”与“度”的把握,在“动”与“静”的处理,在“难”与“易”的选择上与执教老师进行商讨,并提出符合校情、学情的建议。数学组老师在同专家们零距离的交流中,特别是听了专家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驾驭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后,深感受益匪浅。

上个月福州教育学院领导、专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长助理教研处叶诚良主任的带领下到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听了11节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学院的领导、专家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围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从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和教学的有效度开展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把脉诊断”,对我们指导、引领、总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专家引领,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创设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在福州八中召开的“八闽高中教学校标协作组织06论坛“,暨06—07学年第一学期研究观摩课,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参加市教院举办的高三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福州市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决赛;组织年段长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派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五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参加福建省语文、教学年会,参加市教师新课改培训和各学科培训。请进来,使教师在对话中深受启迪;走出去,使教师在视野上大开眼界。

2、课题式校本教研——求变革,探模式

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得到专家及时、全面的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目前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常态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即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手段的转变,即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转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了教研组的子课题,并积极进行“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我们体会到:教学研究是重点,课题研究是途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校还承担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寻求变革,要理念创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创新。

3、学习型校本教研——常充电,炼内功

课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源泉,实践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师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学实践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倡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年来,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师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场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互动与沟通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文字板书基本功,实现了从“三字一话”向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从“怎么教”的教学意识向“教什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从教师的主导向互动合作教学的提升。教务处先后下发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校本培训材料十份,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师培训专栏,及时遴选、上传教育教学优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系列报道,供教师学习。以学校为培训基地,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诊断、评价与指导,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二、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团体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长

集体研讨也称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有利于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合作双赢”的教研模式。集备活动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备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集备记录、有解决问题方案,根据学校《构建三级校本教研网络管理的意见》每周每个集备组至少一位教师开研究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课后集中议课、评课,每位听课教师要为上课教师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团体式校本教研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合力,达到合作双赢;共成长,达到一起提高。

2、专题式校本教研——定主题,求实效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首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今年教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专题研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主题的确定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专题研究制定各组的子专题,做到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相结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个体反思、案例分析都围绕研究专题展开,如语文组围绕“目标—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研,政治组围绕“情境—问题—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研。高一课改年段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大化效率”的教学模式探究。定主题,具有渐进性;求实效,具有针对性。

3、研讨式校本教研——沉下来,推出去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研研讨会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每学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这已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经推荐1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内容从教研经验到集备工作,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窗口”建设到会考研究,从研究性学习到选修课程,从课程改革到教学管理,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思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案例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新,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针对性强,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教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认真学习《福建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在研讨会上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重点与策略三个层面论述了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研讨会上高一集备组长作课改学习成果汇报。这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共推出22节青年教师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沉下来,使教师在研讨中得到成长;推出去,使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磨砺。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五次教师公开课、复习研讨课和汇报课,共开课141节,听课3425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教务处在每次公开课之后都要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公开课小结,从目标设置上做到“三维”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从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学科教学模式的统一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设计中一要依据教材特点,做好教学设计;二要依据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三要依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设计促发展。

5、网络式校本教研——搭平台,同切磋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对校本教研的补充和完善、创新和发展。

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2间,73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6间,网络合作教室1间,24台电脑;多媒体通用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2间,107台电脑;多媒体教室23间。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网络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建有教研组、年段、班级网站,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将自己的课件、教案等上传到教研组的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上学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时数达4961学时,教师自制课件量达1408课时。

最近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组建教师博客群,把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长,博客教研改变了传统的定点、定时、定人教研方式,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博客教研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1、个性化校本教研——话反思,谈得失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础,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是教学研究话反思。“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节课后要写简要的教学反思;每开完一次公开课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警醒,也不会有变革的愿望和勇气,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肤浅的思维碎片,能帮助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包括课件库、课题库、教案库、学习库、成果库、反思库,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教学—反思—提高”的有效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捕捉实践智慧的需要,是实现多元评价的需要,是教学问题诊断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师风格的需要。二是撰写论文写得失。撰写论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更新知识,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过程。撰写论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教师要想撰写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就会遇到寻求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及其支撑理论的“困惑”,这又促使教师回过头来,积极主动地关注并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撰写论文是一箭双雕的举措。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年每个老师都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基础上汇编了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半亩方塘》,建立在思考、实践、探索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是经验的总结、改革的探索、前进的思考。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成长于反思,成熟于锤炼”。

2、会诊式校本教研——群言谈,升内涵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讨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每次公开教学之后我们都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实践诊断。课例研究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研究,这种会诊式校本教研把听、说、评课过程变为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和反思的过程,改“一言堂”为“群言谈”,做到教师积极参与,激活思维,畅所欲言。会诊式校本教研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进行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福州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亲临指导,为这堂课“号脉”、“会诊”,学院的专家、领导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诊式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高起点地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3位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特级教师担任教研员,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调研等教科研活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及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最新信息服务。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四、累累硕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

“专业引领”扶进门,“同伴互助”长见识,“自我反思”升内涵。我校校本教研在“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路子,营造出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魏长兴老师的教学论文《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成长在课堂》获《中国教育》编辑部主办的“新课程与创新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邓金秀老师教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政治科教学质量”在全国第四届教育创新与实践论坛学术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游吉丽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荣获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教师参加福州市教育局开展了优秀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也取得了好成绩,江伟老师《对数函数》获市二等奖;刘焰岚、周兴华老师《陆地水和小循环》,吴秀琴老师《山居秋瞑》、《边城》,侯艳老师《非洲灵感》获市优秀奖。陈剑萍老师参加市教院举办的说课比赛获优秀奖。学生孙杰萍同学荣获200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福建赛区二等奖,学生杨聪等4人通过市级选拔赛后参加由省教育厅、省科协举办的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由省教育厅委托省电教管组织的第八届福建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活动,我校高中学生李翔睿(指导老师陈源泉)的电脑动画《光线的折射》和初中学生柯一峰(指导老师陈丽萍)的电脑动画《焰火》分别获得省高、初中组三等获。高一年段学生王均参加第十八届“希望杯”数学竞赛获市三等奖。语文组组织学生文章参加全国第四、五届武汉大学“写作杯”作文竞赛成绩斐然,有4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3人获三等奖,20人获优秀奖。在陈奕良老师推荐下朱虹同学作文《那片残阳》在省《中学生语文板》上发表,吴秀琴老师指导的李圣洁同学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黎明之声”作文大赛福州赛区的比赛中,获高中一等奖。学生李榕华、金慕思的两篇政治小论文《明天房价要降温啦》、《别把聪明打碎了》参加福州教育学院2006—2007学年福州市高中生思想政治小论文比赛获比赛表扬奖。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盲目自信:对学科教学缺乏敬畏之心

新教师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而只有准确认识学科教学,端正态度,才能明确发展目标,清晰个人定位,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才能纲举目张、有的放矢,才能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稳步前进.

章建跃先生认为,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是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广大数学教师在教改大潮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1].而目前有些新教师对学科教学存在错误认识,主要就体现在“三个理解”方面的估计不足、盲目自信.

在“理解数学”层面上,低估了中学数学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尤其是现在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中学数学教师行业,其中就有些新教师误以为自己数学素养好,高等数学知识都学了很多,根本不把中学数学的这点东西放在眼里.然后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新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对于中学数学内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未必知道“为什么”“还有什么”,知道显性数学知识而未必清楚隐性数学知识.如果说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潜藏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经过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2].

在“理解学生”层面上,大部分新教师都不太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学中教师的思维难以与学生的思维同频共振,对学生学习的认识大多靠推己及人的想象,常常难以将自己清楚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

在“理解教学”层面上,新教师常常重复学生时代自己老师的教法,对“题海”战术情有独钟,靠紧盯学生“大运动量”地做题目等方法获得不错的教学成绩而自以为得计,甚至以为数学教学不过如此,曲解了学科教学的真谛.

很多教师从入职开始就未曾跨过“盲目自信”的误区,终其一生都在做低水平重复的低效工作,甚至有些教师因为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而离开教师岗位.

对学科教学的盲目认识和偏见往往源于无知和浅薄.笔者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才逐渐意识到:原来数学教学远非我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今后的专业化成长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作为教师,对学科教学缺乏敬畏之心是可怕的.只有敬畏才能正视,只有正视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在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亩三分地里种出点像样的瓜果来.

2 好高骛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脚踏实地

武侠剧中少林寺武僧入门的功夫其实就是打杂――挑水、劈柴、练马步等等;达・芬奇的老师让他画了很多遍鸡蛋,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才算功夫到家.新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勤练教学业务基本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中,就将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和说课、如何命题、如何练习板书板画等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入门时应该从解题开始熟悉教学内容:概念、方法、题型等,然后关注教材、关注教法,熟悉上课的基本套路,研究教学设计……只有通过锻炼学科教学基本功才能对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产生感性的认识、积累一定的经验,内功扎实才能应对日常教学工作、站稳讲台,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

有些新教师有追求、爱学习、怀着远大的教育抱负,从入职开始就着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值得鼓励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偏离专业成长轨道、违背专业成长规律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做超出自己能力和工作内容的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大而无当,比如高中学生的心理研究,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研究等等.

这种脱离教学实践、好高骛远的“研究”现象,除了教师对学科教学认识的偏差外,其实也受当今教育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风的影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先生曾撰文指出有不少教育课题“……都是无研究内容的课题,堂而皇之地申报,无所事事地研究,像模像样地结题,冠冕堂皇地发表,其结果是骗人骗己,浪费了有限的教育经费,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浪费了当事人的时间,说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制造了许多一本正经的垃圾,……”.笔者也听到有些数学教育工作者大谈自己搞课题,写了多少多少万字,很是自豪的样子,心中不免苦笑:教育课题的价值难道是由其字数多少决定的么?

跟研究大而无当的课题相对应的是拼凑“观点新颖”的教学论文.新教师因为教学经验少,在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上所受的约束较少,容易学习接受新事物,比如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爱好学习钻研者常常能产生新观点新认识,拼凑出来的教学论文由于其观点新颖,偶尔能受到期刊编辑的鼓励而获得发表.新教师由此自以为找到专业成长的法门,在“拼凑观点新颖的论文”这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上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

笔者其实就是陷入“好高骛远”误区的典型例子.在刚参加教育工作时,笔者就广泛阅读数学教育期刊和专著,而对日常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思考,所以专业学习都处于高中空转的状态,对学习的内容体会不深,只能学其形未能悟其神.当时,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不久,对概率方面的教学研究还不多,笔者就脱离教学实践(上海教材中概率内容很少)根据自己大学所学概率论的知识炮制出了数篇有关概率教学的文章,绝大部分都发表出来了,但是这些文章的发表并没有增加我对数学教学的认识水平,教学基本功也没有得到提高,这种不接地气的教学研究自然不能支撑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工作数年之后,笔者才幡然醒悟,自觉回到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的钻研和思考的正道上来.

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爱好学习和钻研是良好的习惯,但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必须立足于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比如以具体数学问题为例,调查学生解题错误的根源并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样的研究反馈于教学实践才有价值和生命力.对于新教师而言,正好可以利用对高等数学知识比较熟悉的优势,好好琢磨日常教学中对本体性知识要求较高的内容,这是在岗研究、实现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比如,数学教学中常会遇到“确定”一词,这是数学里的重要词语,数学家十分看重“某个问题是确定还是不确定的”.如果是确定的,则设法求解出来;如果是不确定的,则要研究它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确定的条件,常与基本量思想、独立和自由度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确定性”类似的数学思考还有很多,比如“不变性”“有向性”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中值得中学数学教师关注的个性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钻研,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得到很好的巩固和提高.

总之,笔者认为新教师动辄对宏观教育教学问题作理论探索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舶来很多新鲜的名词术语,模仿学院派的研究风格,不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越走越偏,经年之后就会变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仰望天空自然必不可少,脚踏实地才更重要.

3 浅尝辄止:站稳讲台后立即“安于现状”

与立志成为研究型教师、从入职初期就开始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完全不同,另有一些教师在站稳讲台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很快就进入一个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师进入安于现状的状态,虽然有客观上的原因: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教师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大的关键时期,同时作为学校里的业务骨干,琐事繁多似乎“无暇”学习和钻研;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主观上没有专业追求,著名杂文家、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在其博文中说到,“教师有学习愿望和思考习惯,善于从实践中取得经验,他才有可能获得发展;而所谓‘培养’,不过是造就宽松的环境,为其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机会,至于能否‘发展’,要看个人追求.一名有职业理想的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专业追求,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探索之路.真正的教师,靠自我追求自我修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观察名师的经历,无一例外.”

教师只要有专业追求,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阅读、反思与写作,钻研自己感兴趣并且有能力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把专业发展的兴趣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突破“高原期”实现专业成长的飞跃.数学教育期刊中相关论述已有不少,本文不再赘述,只对专业成长中的“专家引领”和“关键事件”再着些笔墨.

顾泠沅先生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条基本途径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笔者以为对于新教师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前者说的是学习方式、是外部推力,后者说的是思考方式、是内部动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在外力推动下内因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自我提升.很多新教师都有专家引领的迫切需要,但感觉囿于客观条件难得专家指导,这其实是没有认识到专家引领具有多样性,名师的带教是专家引领,听专题报告是专家引领,阅读数学教育专著和期刊上名师的文章也是专家引领……

关键事件是教师专业成长中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变的标志性事件,包括作为报告(或汇报)主讲、参加重要考试命题、公开课(教学比赛)、论文评比等,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关键事件的激发.

笔者对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就是在专家引领下不断深化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认为应该是通过图象研究性质(懵懂阶段),后来在第六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听到评委老师的点评,认识到对于函数性态的研究应该先研究解析性质再画出函数图象(严格化阶段),最近因为一篇稿子与某期刊的主编进行交流,体会是解析式、图象是函数的“数”“形”两种表达方式,函数研究的核心是数形结合(领悟阶段).对于解析式与图象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笔者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而其中专家引领的作用不言自明,专家引领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4 愤世嫉俗:对专业发展的特色“不屑一顾”

陶兴模老师依据中学数学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素质特征,将数学教师粗略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表演型、应试型、学者型和竞赛型[3],这也是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特色方向.在教学工作中无论以何种特色凸显自我,都必然会伴随着一些短处和不足,如果一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去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势和长处,而一味地以己之长比人之短,那么肯定会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陷入愤世嫉俗的误区.面对竞赛型、应试型教师的出色教学业绩,强调别人的生源优秀;面对表演型教师教学比赛频频获奖,强调别人作秀成分大、在日常教学中不实用;面对学者型教师著书立说经常,强调别人的论文假大空对教学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其中,教学比赛(公开课)近些年来尤其广受诟病,所以笔者只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笔者并不认为现在的教学比赛完美无瑕,但如果能够想想积极的一面,大概可以发现教学比赛的初衷和正能量,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想数学教学比赛的价值大约有:

促进参赛教师的自我提升.毋庸讳言,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不过是在重复自己中学教师教给自己的那些纸面上的内容而已,对于中学数学内容和教法都没有太多的钻研.而教学比赛就是想通过比赛这种形式,促使参赛教师重新研读教材、体会数学、琢磨教法,通过对比赛课题的钻研,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大大提升对日常教学中的其他课题乃至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认识.由于参赛教师是从各中学层层选拔的,因此所有参赛者的数量在青年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比赛是对青年教师整体队伍的一种在职培训.

锻炼教研组的团队合作.与其说一次教学比赛是参赛教师之间的评比,不如说是他们背后的教研组团队的评比.每次试讲,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尤其是业务精湛的特级、高级教师)往往会去听课、评课,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集体磨课后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就不是一个人的水平,而是整个团队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参赛教师是各种教学设计脚本的选择者和润色者,是最终脚本的执行者;他(她)的创造力体现在对各种意见的整合能力和比赛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研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比赛组委会选定的课题,往往都是教学中比较难上的课题,或者是比较新颖、没有现成教学模式可借鉴的课题,比如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中有两节新颖的数学分支起始课.既然参赛课题都是通过较长时间集体磨课的优秀课例,那么一般就具有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供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鉴.比赛的名称,其实也验证了比赛的初衷:优秀课观摩和展示.

当然,教学比赛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平时不大联络的各地同行,可以借这个机会切磋教学心得;在比赛过程中,一些教育界大师级的人物相对集中的点评和讲座,更是一线教师难得的盛宴.因此教学比赛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笔者总结的上述几点.

倘若长期陷在“愤世嫉俗”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则极易沦为平庸甚至庸俗的教师,因此尤当引以为戒.

本文总结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个误区大体上参照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时间长短,工作越久越易陷入后面的误区.倘若按照发表时间顺序阅读名师不同时期的教学论文将不难发现,很多名师也经历了专业成长的曲折,他们冷静下来不断学习继续前行最终成为专家学者.虽然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走些弯路也是一种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但有些经验是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学习获得的,倘若能少走些弯路,集中精力于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许会更好一些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新教师,需要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旺盛的求知欲,在主观意识上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在客观行动上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在学科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将会深深地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敬畏是想到知止,谦卑则是因为看见了限度.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数学通报,2015,(1):61-63.

[2] 李t.高水平数学教学到底该教什么[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6):31-35.

[3] 任念兵,罗建宇.谈谈中学数学教研论文的写作[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0(6):1-3.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38-04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时提出249种专业中的218种在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1]以来,文献检索课(即信息检索课)陆续地在各大高校被开设。经过15年的发展,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信息检索课教学者为了改善信息检索课教学效果纷纷献计献策,但纵观我国信息检索课这十几年情况,发现关于我国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为了解该领域这15年来的研究状况及热点,笔者拟用文献计量学与知识图谱方法对国内信息检索课教学领域相关文献进行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多角度分析与挖掘,希望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信息检索课教学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条件是:题名中包括信息检索且教学,时间范围是1997-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23篇。为使数据全面可靠随后用同样的检索条件在维普数据库中进行了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434篇。最后对两次检索结果合并去重后得到的442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

1.2 研究方法

首先,从每篇检索文献中选择“篇名”,“作者”,“关键词”,“单位”,“基金”,“刊名”及“年”的自定义输出;其次通过自编软件将输出的txt文件中转换成excel文件,并进行适当数据整理;第三,用excel软件完成年度发文量统计、机构发文量统计及高频关键词统计等后,用SQL Server2005进行高频关键词于442篇论文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并用Ucinet完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的计算及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及聚类分析;最后,结合共词网络与聚类结果分析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重点与变化趋势。

2 信息检索课教学论文分布情况

2.1 时间分布

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图1所示的是1997-2011年15年间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发文情况见。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之前,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发文都是以位数计;2001-2011年间,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论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2009年达到高峰值,论文数量为61篇。

图1 国内信息检索课教学文献增长趋势

信息检索课教学领域发文数量的增多验证了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检索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内容和课程,以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就目前情况来讲,主要是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来进行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有关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研究也备受教学研究人员关注。

2.2 发文和引文期刊分布

1997-2011年间442篇论文共涉及193种期刊,发文数量在4篇以上的期刊共有24种,其发文篇数如表1。

表1中列举出的24种期刊发文总数为225,占所有论文的50.9%。其中CSSCI类期刊发文数排名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图书馆杂志》、《图书馆论坛》、《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属于医学类期刊的有《医学信息学杂志》、《西北医学教育》、《医学情报工作》及《医学信息》4种。将检索出的442篇文献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序,可计算得其H指数为13。这13篇高被引文献来源期刊及篇数情况为:高校图书馆工作(1篇)、图书馆论坛(1篇)、图书馆杂志(1篇)、图书情报工作(1篇)、图书与情报(1篇)、中国图书馆学报(1篇)、大学图书馆学报(2篇)、图书情报知识(2篇)、现代情报(3篇)。其中来源单位及论文篇数为:广东工业大学(3篇)、南京大学(2篇)、浙江大学(2篇)、江南大学(2篇)、武汉大学(1篇)、大庆石油学院(1篇)、西南交通大学(1篇)、湛江师范学院(1篇)。

从发文与高被引文期刊比较中,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工作》、《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情报》这几种期刊在信息检索教学领域论文发文篇数多且被引频次较高。

2.3 研究机构分布

统计表明,这442篇论文来自268个不同的研究机构,在5篇以上的高产机构如表2所示:

从论文数量上看,东华理工大学以25篇的数量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的是广东工业大学。其中医学类院校有6个,这表明信息检索课在医学类院校受到重度重视。如果在计数时将论文成果归结为第一作者,那么仅统计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得到前15的机构情况如图2:

图2 第一作者单位分布〖〗

图2中列举出前15的研究机构中,广东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也是H指数在13及以上的来源单位,可见,前15的研究机构不仅发文数目可观,而且论文质量也教高。

3 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442篇论文共关键词1 650个,去重后得到584个关键词。针对这584个关键词,舍弃如“发展,建议”等太宽泛的关键词,集中一些出现频次较少但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一研究主题的如“教学博客,wiki”,并合并一些异名同义的如“微博,博客,blog”等处理后关键词为493个。在这493个关键词中存在着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次为高频关键词(见表3)共37个。这些高频关键词词频的总数为927,占总体的56%。

利用SQL Server2005统计出37个高频关键词于442篇论文分布情况,形成一个37×439矩阵,并用Ucinet转置得后用矩阵乘积函数Prod可计算得到这37个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共词矩阵借用Ucinet转换后的一个网络图如图3。

图3 Ucinet转换后的共词矩阵网络图

根据图3结果,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集中在高等学校与高职院校,这与教育部在1984年的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规定相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15年来信息检索课教学主要围绕“文献检索”、“信息检索”、“创新”这3个“中心”和以下4个基本方面而进行:

(1)课程改革方面(见图左端区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信息资源的产生、存储以及传递方式、检索手段的变化,使得原有手工检索内容被大大压缩和精简,有关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资源、数据库其检索与利用等内容大幅度增加[2]。因此文献信息检索逐渐经历了“信息检索课”、“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课)”、“计算机信息检索”、“科技信息检索”等一系列的课程名称改革,同时,其教学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不断更新、扩展深化。

(2)教学改革方面(见图右端区域)

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又进一步分为“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两个分支。属“教学研究”分支的高频关键词有“网络教学”、“信息检索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属“教学方法”分支的高频关键词有“实践教学”、“案例教学”、“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3]、“双语教学”。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存在数量多、更新快、形式多样、传播迅速的新特点,这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复杂,要使大学生不断获得最新知识,信息检索课在根据这些特点不断充实、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为激发学生兴趣与提高学生自主性,马建春[4]、余恩琳[5]在信息检索教学中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沈固朝[6]、华薇娜[7]引入“引路者”练习与“团队合作式”实践在教学中发挥显著效果。

(3)信息技术支持方面(见图下端区域)

高频关键词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Web2.0。

信息检索课在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都需要技术来支持,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用于课件制作、作业与回收、教学交流与讨论等,尤其Web2.0时代的到来,更是为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注入了新血液。Blog、RSS、Tag、P2P、维基等的出现,不仅让课程分享与交流变得更容易,还能激发学生协作、共造地“织网”,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在信息检索课教学研究中,文献[8-10]成功将Web2.0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并发现了其独特的优越性与巨大的应用潜力。

(4)课程目标方面(见图上端区域)

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与信息素质密切相关,属于这一类的高频关键词有“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素质教育”等。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要求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界讨论的热点,更是信息检索教学研究中一大关注的领域。

4 小 结

经过对收集数据的粗糙处理后,笔者利用自编软件、Excel、SQL Server2005、Ucinet的分析结果得出上述结论,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研究者快速了信息检索

课教学的概括及研究热点。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得出结论的样本个数不多,加之在进行关键词处理时,笔者发现一些信息检索课教学论文关键词标引不甚恰当,这对于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产生一些影响。不当关键词标引修正等是以后研究需要提高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福来,郑颖佳,许邦莲,等.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77-180.

[2]袁丽琰.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185-186,188.

[3]张晓峰.信息检索课PBL教学模式中“问题”的选择[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1):81-83.

[4]马建春.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120-122.

[5]余恩琳.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9-401.

[6]沈固朝.我们是怎样开设文献检索系列课程的[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6):65-67.

[7]华薇娜.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贯穿“引路者”练习的实验及其意义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2):59-62.

[8]陈红勤,陈路平,黎平国.Web2.0时代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检索教学平台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8,(12):175-178.

[9]黄慧薇.Blog(博客)技术在信息检索课网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6,(10):208-211.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介绍

我们城关初中数学组现有专任教师12人(最多时达16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镇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2人、数学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一人。多人次获省市县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称号。

二、工作特色

1.正确定位教研组

我们城关初中建校,教学质量从建校初期的快速提升之后,由于地理位置、经费及生源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直处于徘徊的尴尬境地,有一种后继乏力之感。华东版数学新教材的实验,为探求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而苦无良策的我校,提供了一个契机。使我们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是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效益。教研组工作开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将教研落到实处。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的考核落实到年级和班级,教研组反而无足轻重的局面。为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的实验领导小组,将数学教研工作的考核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待。明确以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深化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为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教研组工作目标。正确的定位教研组,为教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活力,为教材实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2.端正组风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研究的合作群体。为了充分体现教研组的整体功能,我们将组风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讲师德,图进取,有民主、竞争、团结、高效,强调每位成员都应有现代人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形成凝聚力。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教研组文化或精神(教研组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指的是教研组教师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教研组教师的师德、教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和文化生活,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一种精神)。具体做法是:

首先,成功的教研活动需要达到深度研讨才能有收获,我们的口号是“求真务实”。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于是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是基本保证。对于教研组工作模块之一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教研组按两种方式对待,对外的公开课,组内老师总是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备课和试讲,探索和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尽量使公开课获得成功。对校内研修课,我们严格按照三定备课要求进行。在课后重视评课,评价工作往往分三步骤:第一、由上课教师对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思想和实践情况等作详细说明;第二、由组内其他教师各抒己见,每个人发表诸如“我上这堂课我会怎么处理”的观点,对课堂进行剖析;第三、在人人参与、互研互学的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层层深入,形成共识,给出最优化建议,促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提高。

其次,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公开课教学进行分层实施,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上示范课、研讨课,起到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主要是规范要求的优质课,渗透课改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他们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是教研组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传帮带”既是传统,又是一种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熟的好方法。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资料提供给青年教师共享,近几年在我组有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崭露头角。教研组率先在全校提出数学组教师的课对外开放,使骨干教师真正起到引领作用。青年教师随时可以听课学习,老教师也乐意听青年教师的课,并及时指出优缺点,在相互切磋之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担起教学重担。

3.加强理论学习

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更新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为让每一位教师尽快实现教师教色的转化,教研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隐性教育”三大教育理论为基础,密切结合我校教学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教育理论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有:

1)定向式学习。教研组将定期推荐一篇(本)认为值得大家阅读的数学优秀文章(书籍),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学习,从中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积极结合实践撰写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反思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形成工作的新思路。

2)案例式学习。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带着课程的理念审视课堂实践的现状,用新课程理念来评价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通过教学案例的评析,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推进课改工作。每次听课后本年级段的每位教师要评课,其他年级段教师指定评析。每一位教师都将听课感受及时记录在听课本上以备查。

3)取经式学习。为了及时了解数学教育发展和课改的新动向,汲取同行的经验,我们通过请(专家)进来、走出去(参加各级教研会、交流会)的方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思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抓实常规管理

一、狠抓常规落实工作,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1、加强常规检查,坚持“三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期与抽查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期中期末将进行全面检查,并要求挑选出常规检查中的优秀的备课本和作业批改本在校内进行交流与展示。

2、重视批改,期中、期末两次对全班同学的作业本一起进行检查。3、突出听课环节,教研组将配合校领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以便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特别要求年轻教师以虚心的态度多挤时间听课,要求每位新教师每期听课不少于20节。

二、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职能,狠抓教研与学科竞赛活动。

1、教研组的活动要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活动、记录,期末有总结、考评。教研组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多学习,多取经。积极主动地参加县内外各项教科研活动,并及时做好外出活动的记载与返校后的交流工作,所有活动材料装订成册,期末上交。

2、大组活动定时间,每周五上午,第二节听课,第三节评课。

3、加强校级数学竞赛辅导活动,本期初一、初二、初三组织开展数奥辅导班。

4、教研组指导、协调备课小组认真开展三定备课,要求小组内各位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集集体的智慧,初步形成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然后再由各位教师针对所任班级的实际有所推敲,同时要注意学进度,统一调研测试。

5.提倡创新精神

如果说数学组有经验可谈的话,那么我们以为最大的经验在于创新。早在2001年下半年,我们就创立了数学科研室,提出了“求真务实、努力创新”的口号。具体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华东版数学实验开始时,我们就把教材实验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成立实验课题组。同时针对我校的实际,申报了市级《数学分层教学达标的研究》课题和省级《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课题。课题研究的过程即是创新的过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调发展。

2)公开课:对教学难点的处理,采取年级组老师就同一内容备课、上课,然后讨论比较。例如:“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一节,我们的老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就有三种做法(数、形、数形结合),相当精彩。评课方面也从评价老师转到评价学生;

三、教研成绩

九八年以来,我校数学组取得了如下成绩:

市级优质课获奖3人次,县级优质课获奖4人次,县级教坛新星一人,县级先进个人4人,市级先进个人三人,国家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一人;

对华东版教材教材的贡献:

实验工作很成功,多次获得市专家组和全省数学教育专家团的好评;李庆社、储查记、储成学、刘宣红、汪晓玉、程晚春等参加教材的编写和修改;

李庆社、储查记、储成学、胡东波、王炎东、汪晓玉等参加过教辅材料的编写。鉴于我校教科研成绩,县教研室专门为我校数学组出了一期《岳西教研》;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包括发表和交流),这里给出正确定位教研组初期华东版教材实验第一阶段(三年)的不完全统计,获奖论文部级三等奖1篇、省级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市级获奖论文200多篇。部级刊物发表10多篇。到目前为止,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粗略估计在3000篇以上(李庆社老师大约就有2000多篇)。

教育科研:

已经结题的课题有:市级《分层教学达标的研究》和省级《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提高了老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了一批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能独挡一面的年轻教师。

四、感想

成绩的取得有赖于教育科研。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科研要“眼高、手勤、创新”。请专家进来、走出去参观学习才能眼高(我们与合肥、安庆以及兄弟县都有横向交流;参加的教研会有国家、省、市、县等级别);多动笔勤总结才会提高;创新才有实效。我校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城关初中建校时间短,学校总面积只有10亩,并且没有扩大规模的空间。但是,城中人从没有奢望生源质量的改善,也从不抱怨输在起跑线上的与别人竞争,靠自身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和尊严。走教科研兴校之路、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城中人的血液。我们感谢多年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教育专家,特别是吴之季先生、凤良仪先生和高光煌先生的关心和指导。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全国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门户网站建设的意义,给出了其服务功能与组织模型。分析了门户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开发技术。给出了系统实现的部分关键要点,包括教学资源信息库组织模型的设计技术,ASP. NET2. 0技术的运用方法,门户结构优化与再组织技术。目前,该门户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当前互联网上各类教学资源迅速增长,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但是国内尚无一个适合于我国高校机械类教学人员信息需求的具有权威性的教学资源服务门户网站,为教学人员提供权威和可靠的机械学科信息指导。全国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门户网站,是在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的指导下建设的一个专门提供机械类课程教学指导的服务平台,旨在整合机械学科网上信息资源,建立覆盖机械科学核心领域的资源规范导航系统。通过建立可靠的信息资源选择政策、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先进的系统运行成效测评机制和门户结构的优化方法,构造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机械科学网上信息导航系统。全国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门户网站,能够为国内各院校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持与教学资源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发展,促进机械类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门户系统的功能与组织模型

1. 1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

该门户系统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主要包括教育新闻、教学动态、学术活动信息、全国机械类精品课程展示、教学改革动态、教研成果介绍、教学论文下载、常用软件介绍、教学论坛、权威教材推荐、教学习题库、动画库、图片库、优秀课件展示、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

1. 2门户系统的组织模型

该系统的体系比较庞大,若要保证其平稳、高效地运行,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该平台的组织模型如图1所示,下面主要介绍其中3个环节。

①信息资源的采集与筛选。为确保信息收录的权威性,一方面要对信息源进行选择,应主要侧重一些著名、权威的专业机构,另一方面需要对资源内容的质量进行综合考察与评价,依次进行准确性、权威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考察,只有通过考察的才可以存人信息资源库。

②平台系统安全。主要包括实体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防护。涉及到硬件设备安全、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灾难应急措施、访问权限控制、重要信息的加密与攻击防护等。

③运行成效测评。定期对系统的运行成效进行测评,有利于及时发现系统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以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其测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客观测评是指一方面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用户检索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找出大家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运用Web日志挖掘技术,分析用户访问该门户网站的模式,以更好地调整系统的资源结构;并对系统中各类资源的用户点击率和资源下载率进行自动统计,利用这些统计数字,对各资源的被利用率进行排序,以便采取措施来改进设计,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主观测评主要是通过用户调查、意见反馈等形式从用户处获得评价信息。从中可以获得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用户需求、意见建议等。

2门户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组成

该门户系统由用户界面显示程序和数据信息管理程序两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都是基于B/S模式的Web应用程序,主要的程序逻辑和管理功能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其优点是对客户端的要求很简单,只需安装浏览器即可;另一方面,也便于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维护和扩展,具备良好的“零客户端维护”和跨平台特性。其开发体系采用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即表示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表示服务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用户界面,利用ActiveX控件、动态HTML等技术,将用户方的信息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去处理,然后将Web Server传回来的HTML页面呈现给用户;业务逻辑层从表示服务层接收信息,和数据服务层相互配合以完成各种管理操作,并将处理过的结果返回给表示服务层;数据服务层是整个系统的支撑和基础,主要功能是对数据检索、存储和维护。该层包括SQL数据库、OLE数据源和XML文件库等,均通过ADO. NET组件实现访问。其内部信息处理原理如图2所示。

3系统实现

3. 1系统概述

全国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门户网站基于

Windows Server 2003 +IIS6.0平台,运用ASP. NET 2. 0技术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C#作为开发语言。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总体结构主要包括3个组成部分:门户界面、管理信息系统与教学资源库,示例界面如图3、图4所示。

3. 2教学资源信息库的设计

由于该门户网站包含的教学资源具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如资源包括:教材、论文、试题、软件等,而教学论文多为PDF或CAJ格式;演示动画多为AVI或RM格式;而教学改革资料多为PPT或DOC格式。所以,不方便将这些资源都放入数据库中。需要单独建立教学资源库。而在数据库中仅存放各类资源在资源库中的属性信息、分类编码信息和索引信息。为保证各类资源存放有序,采用了分类存储体系。教学资源库的组织模型如图5所示。

3. 3 ASP. NET2. 0技术的运用

ASP. NET2. 0与前版本1.x相比,增加了大量方便、实用的新特性,这些新特性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该门户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这些优越性体现得十分明显:①数据源控件的使用。运用新增加的SqlDataSource, ObjectDataSource及XmlDataSource控件,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对各种数据源的操作,还可以通过使用架构的方法,来实现跨层数据绑定;②成员管理功能的运用。ASP. NET2. 0中新增加了一套完备的认证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此系统的用户安全和身份验证机制。运用该机制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分角色用户信息管理,以建立一个安全性较高的门户系统。该功能主要是通过Membership,MembershipUser及Roles类实现的;③ MasterPage,Theme及Skin的使用。这些属于设计方面的新特性。通过Master Page可以使整个门户网站遵循同一个架构,Theme和Skin使页面保持统一外观并使页面风格统一化;同时,该项技术体现了“内容与形式分离”的思想,使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不必过多考虑内容的展现形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此外,还有使用Web. Sitemap与Menu来构建动态导航系统,使用新缓存特性以提高访问性能等新技术。

3. 4门户结构的优化与再组织

通过对Web Logs信息的分析挖掘,运用GTPFWLP和CBP算法并编写相应的程序,确定了回溯点和目标页,进而对门户资源结构实现优化与再组织。

首先,从Web Logs中提取WLP < Web LogPath)o Web Logs中一般包括以下数据:访问者的IP和域名;访问的日期;访问的页面名称;请求是否成功等。由于信息量很大,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Global. asax的Session Start()和Session End ()函数中分别确定此WLP的起点和终点,并将日志信息中无关的字段记录过滤掉。在筛选后的日志信息表中加人StoreTime字段以确定目标页。运用GTPFWLP算法和CBP算法从TP中提取回溯点。然后,在Global. asax的Application_Start()和Application_End<)函数中统计页面总访问量,并对生成的Result表中的数据按回溯点分组记录,就可得到期望链接支持度大于设定阀值的数据元组,从而实现门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结束语

函数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生;数学;分析;解决;问题;计划;复习;系统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稍差的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复习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总之教师在脑海中要有一个总的轮廓框架,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做,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5)y=x+2x-2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PSSP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是上海复旦科技园启导教育研究中心集合专家资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依托PSSP和生涯品牌 ,为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开创了教育行业教育顾问的先河,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项目。我们还特别推出“教师教研和亲友创富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富的平台,在网站上增设了教师资源专栏,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课件、教案、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学案例、试题、学科总结等教学资源。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中国教育的数学事业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1] “云南 考王”“编者”:独木桥编写组“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2] “成功教育启示录、唤醒巨人 ”孙云晓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8月出版

[3]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 ”陈德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4] “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 ”主编:马联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出版

上一篇: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海外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