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推广范文

时间:2023-03-20 18:20:51

海外推广

海外推广范文第1篇

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或者说“走出去工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包括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力度、深度、广度都大为加强。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好莱坞大片以强势的姿态对中国电影业和电影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缺乏国际电影贸易经验的中国电影开始“与狼舞”。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及国际电影行业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电影在合拍影片、海外营销、海外电影节参展等多个方面加大电影海外推广工作,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2001年的艺术交流与商业推广并重的年代,第五代电影的走向国际电影节是此间的重要收获;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文化与产业全方位海外推广的年代。中国电影大片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内外市场表现均为不俗,对内拉动了沉寂已久的国内票房市场,对外更是成为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从1980年到2005年美国市场中国电影排行榜①来看,在前十名中,电影大片占了近一半。而且排在前面的都是偏向武打古装题材或风格的。第一名是《卧虎藏龙》(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的票房第一名),第二名是《英雄》(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票房第三名),第三名是《功夫》,第五名是《十面埋伏》。中国电影大片海外推广的意义可以从文化和产业两个方面来看。

1.文化意义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和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具体就电影文化传播而言,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是指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国民、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这一术语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引发电影研究界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走向国际并引发国内关于它们是不是向西方电影节评委和观众“展示丑陋”并邀宠的争议开始,到今天中国电影的越来越走向全球化国际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愈益显得重要,海外观众越来越通过银幕上的文化形象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据一个在美国普通民众中的调查显示,最为美国普通民众所知的两个中国人是李小龙和成龙,而这显然都是因为承载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传播的结果。电影如何塑造和表现国家形象的问题成为当下电影界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命题,尤其是那些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占据一定票房份额的影片。

2.市场表现或产业价值

从中国电影看,目前国内影院总量有限,许多国产电影面临着无法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尴尬命运,而那些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国产影片,特别是高投资的商业大片,仅仅依靠国内票房也并不太容易实现成本回收。所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放映阵地,扩大国产片的观众范围,是提高国产影片的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大片成功实现了海外票房市场的突破(参见图1)2002—2003年,《英雄》以2100万美元向米拉麦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发行的版权,美国总票房达3525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海外总票房突破11亿元人民币。2004年,《十面埋伏》在北美以及日本的发行权分别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和华纳公司以1亿港币和1100万美元购得,仅此两项就收回了影片的大半投资。《十面埋伏》截止2004年年底的国外票房也达到4.3亿人民币。2005年,《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也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的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含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的版权)。毫无疑问,虽然也有一部分艺术电影发行到美国,更有一些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在市场及某些电影节上(如中国大片屡屡冲奥,华语电影大片《卧虎藏龙》则获得了2001年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项大奖),中国电影大片成为重中之重。

二、中国电影大片发展面临的“二元对立”

客观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电影大片无论票房还是体现于舆论的国家形象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电影国内票房好,国外则很一般,有的则反之,在国外艺术电影节上屡屡获奖,票房则无论国内外均遭遇“滑铁卢”。所以,中国电影大片在发展中遭遇的一个“二元对立”或者说“二难”问题是受众定位和市场主打的问题。主打对内还是主打对外,还是二者兼顾?是市场至上还是力求在电影节获奖?在这一问题上,听听美国人的说法是很有意思的。事实上,前《华盛顿邮报》驻京办事处主任约翰、邦弗莱雷特在评价《卧虎藏龙》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失败时,曾经直言不讳地声称,“《卧虎藏龙》之所以在美国成功,是因为它很中国化;之所以在中国失败,是因为它太中国化。”③虽然他对原因的判断可能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毕竟道明了这样一个电影大片内外有别的现象。

1.个案分析之《赤壁》

《赤壁》引起的争议,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例子。《赤壁》无疑是一部注重海外受众的影片。《赤壁》的叙事模式堪称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再现,再加之好莱坞特技团队的协助,这部《赤壁》的好莱坞味道颇浓。《赤壁》的娱乐精神和整体浪漫化的叙事、塑造人物正说明导演努力试图在讲一个泛亚洲通俗的历史故事,用国际最通俗、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让人看到了国产商业片加速好莱坞化的进程。从题材看,《赤壁》是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就此而言,它其实是返归了中国本土,贴近了民族历史。但是《赤壁》不仅是在写过去,更是在写现在,不光是写历史,更是写历史上乃至现实中的人性,是吴宇森在“我写三国”,而非“三国写我”。《赤壁》在丰富的古今指涉中完成了历史和现实的对接。吴宇森一方面强化作为故事内核的元素,另一方面不断与现实、人生接轨,与好莱坞接轨,努力把讲好一个东方和西方都能够理解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把故事营造的简单而不深奥,有趣而不复杂。毫无疑问,《赤壁》是企图融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香港文化等,做成一个亚洲最大范围的华语电影,成为全球华人可以共享的文化大餐,将中国古老的故事传奇置换成为全球文化共享价值的精品。这显然与《赤壁》的观众定位有关。《赤壁》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市场的融资、发行和传播。吴宇森曾说,“我希望这是一个比较世界性的‘三国’,不是我们独有的‘三国’,我不想拍纯历史剧,如果是纯历史剧,会给自己很沉重的负担。……我希望‘三国’不仅仅是中国人拥有的,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来描写这个故事,我反而注重人物的人性一面,贯彻整个戏里的人文主义、互相关怀,这样自由一些。我希望观众看了之后,觉得人生还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互相信任的。”④

由此我们觉得,尽管吴宇森的首次大陆拍片还有点水土不服,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赤壁》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认为对吴宇森的大胆接受外来影响,试图把最本土的题材与外来的形式融合,试图占据国际市场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虽然《赤壁》从一开始就试图实施国际市场的融资、发行和传播的策略。但吴宇森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受到美国电影市场的欢迎。《赤壁》在美国放映两个多月的总票房才刚刚超过56万美元(同期的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在美国放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就超过610万美元)⑤。《赤壁》在国内则招致恶评如潮。吴宇森对三国的“好莱坞化”改写到底该如何评价?本土化如何与国际化接轨?传播策略到底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抑或内外并举?究其底问题在于,怎样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与艺术家个人追求,影片艺术性与大众文化性,与商业投资原则的完美融合?如何让本土接受和国际化传播对接?这些矛盾、困惑、问题正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不可回避,且要勇于去“摸着石头过河”的。

2.个案分析之冯小刚电影

一位美国学者说,“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到西方却行不通的这种情形,最经典的例子还是冯小刚。”⑥冯小刚的电影以其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冯氏贺岁喜剧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成为“不倒翁”,但在国外市场上却很一般。耐人寻味的是,冯小刚在《大腕》,包括后来的《夜宴》等试图调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努力均告失败之后,专心回到国内市场和受众,采取首打国内市场策略,冯小刚曾言及,中国电影不必一味走争夺国际票房的道路。中国的市场很大,国内市场能饱和收益就已相当可观。冯小刚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代表了他的最新的也是较为成功的努力。在《集结号》之前,中国大片一直更多地采用西方化的视点,将东方化的故事进行包装和转述,展示东方化奇观,甚至是中国古代非主流文化的背面,使得西方人感兴趣。应该说,这种带有“后殖民”性质的叙事策略获得了部分的成功,造就了中国大片在票房上的巨大收益,获得了国际性投资和海外市场的关注。可以说,《卧虎藏龙》的成功给了中国大片运用此种商业化美学配方的依据和信心,让西方人大为惊叹东方人如何站在竹尖之上进行着神奇的武打。此后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继续运用这种策略,讲述中国古代独特的、西方人从未见过的故事来渲染东方奇观性,试图吸引国际投资进行国际化运作,获取海外市场。与此相应,中国大片的叙事策略往往回溯到古代去寻找叙事模式和故事原型。《英雄》、《十面埋伏》、《墨攻》、《黄金甲》、《赤壁》、《投名状》均如此,《无极》更是似乎回到了混沌未开化的原始神话时代。《夜宴》、黄金甲》、《赤壁》分别借用了《哈姆雷特》、《雷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原型,并且企图通过这样的置换获取西方观众的共鸣,实现将西方经典故事内核和东方文化、中国意象的融会。《集结号》在此层面实现了突破,不再将叙事定位在中国古代,不再以获得海外强烈关注来完成大片的资金运营,而是首先将历史放置在不太遥远的年代,定位在本土观众,尽力满足本土观众的情感需要,完成本土观众对共和国历史,对于个体英雄人物的认同。如果说从《卧虎藏龙》起的中国大片是一直在走由外向内的传播路向的话,《集结号》则是由内到外的传播路向。中国大片不再以渲染东方化奇观满足西方人的视点,而是首先赢得了国人的尊重。

三、美国受众对中国电影的“期待视野”与中国电影大片的策略

据统计,自1980年到2005年美国市场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所示,前25部影片是:《卧虎藏龙》、《英雄》、《功夫》、《铁猴子》《十面埋伏》、《饮食男女》、《喜宴》、《霸王别姬》、《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菊豆》、《秋菊打官司》、《2046》、《我的父亲母亲》、《荆轲刺秦王》、《洗澡》、《春光乍泄》、《变脸》、《风月》、《天浴》、《重庆森林》、《一个都不能少》、《巴尔扎克和小裁缝》。⑦从这里所列的25部影片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高居前列的古装武打武侠题材的电影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功夫》、《十面埋伏》等。

其二是现实题材的影片,且常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主题,如《饮食男女》、《喜宴》、《春光乍泄》、《洗澡》、《重庆森林》等。其三是现当代背景的,偏向乡村类题材的影片,如《活着》、《霸王别姬》、《风月》、《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一个都不能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从上述三类影片在美国票房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我们不妨大致归纳美国人对中国电影的三种接受态度或曰期待视野(大致对应于上述三种影片的划分)。一是“奇观化中国”类,纯粹的华美的想象的满足,完全的陌生化,借此完成对古典中国、古典东方文化的想象,上述划分的第一类影片即古装武打武侠类等满足美国人的就是这种期待视野。二是“文化冲突”类的影片,美国人可以通过影片中呈现的文化关系、文化冲突,引发某种文化思考或想象,此类影片更具现实意义或具有国际政治意义。上述划分的第二类影片走的是这条路。

三是“当下或近现代中国政治想象”类。这种期待视野则是乐于看到在后殖民视角下或意识形态色彩中当代中国的落后、愚昧、非民主与非自由。完成的是对当下或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想象。正如一位美国批评家指出,“那些在国外获得成功的中国影片,背景往往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气候恶劣的乡村或者条件艰苦的环境;而且这些影片往往倾向于由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来执导”⑧。上述划分的第三类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菊豆》、《风月》、《一个都不能少》、《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属于此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宜采取相应策略。

第一,我们要允许中国电影的分流。古装武侠大片、现实题材、文化关系或文化冲突主题的文艺片各司其职。

第二,华语古装大片处于首要位置,任重而道远,必须下大力来做。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古装题材在国际上也有号召力,在许多西方人的心目中早就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另外,诚如论者指出,“古装是对文化的暗示,选择古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⑨。古装、武侠,这种题材或样式的选择本身就比较适合于诗化地表现中国文化,因为它已经与现实隔了一层,距离能够产生美和诗意。

海外推广范文第2篇

金秋十月,好帮手重拳出击海外三大展会

随着2008香港环球资源展、香港秋季电子展的相继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电子行业买家聚会分别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以及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拉开帷幕。

2008香港环球资源电子展,数以千计的电子产品遍布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的八个大型场馆,云集了包括好帮手公司在内的更多优质中国及亚洲的供应商,盛况空前。好帮手公司面积为54平米的展位座落在6P02,展位以大胆前卫的风格设计,并融入了好帮手LOGO的设计理念,为整个6号馆增添了亮丽风采!12日到15日展会期间,好帮手客流量保持了以往的火爆,众多海外市场的新老客户纷至沓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会好帮手公司将最新卖点IPAS-智能轨迹倒车系统直接制作成产品体验区,让参展商实时体验好帮手公司真正为车主设计的人性化的功能。加上D105新技术平台产品的展示,此次出击环球资源展,好帮手可谓是有备而来。

2008香港秋季电子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隆重举行,有超过3010名参展商,比去年增长了17%。吸引了超过70000名参观者前来,场面异常火爆。一如往年,好帮手公司参加了展会,并将海外七款新研发即将上市的产品如数展示。在好帮手公司的展馆里,长时间挤满了前来观看、洽谈的买家,足见CASKA产品的高人气。来访买家以南美洲、欧洲市场的客户占多数。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处于衰退的今天,好帮手海外市场的发展也应该寻求多点开花,找到新市场中真正有实力的买家取得合作,共谋双赢。

第104届广交会如期举办,作为第二次参展的好帮手公司,派出了主要针对南美、中东市场的业务精英参与接待及业务洽谈,展位中展示的八款新产品对现场买家来说极具吸引力,莅临的新买家都惊叹好帮手全面的产品线及极具实力的生产规模,大部分买家都希望到好帮手新产业基地参观,一睹好帮手的风采,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105平台全球首发,CASKA海外傲视群雄

2007年10月,好帮手D103技术平台刚刚面世,随即乘香港2007秋季电子展之东风,在香港举办首届CASKA新产品会,作为业内首个面向国际的新品会,好帮手将D103平台全面推向全球市场,极大地提升了CASKA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2008年10月,好帮手全新一代平台D105应用平台及智能轨迹倒车系统(IPAS)相继面世,受到了业界的热烈追捧。14日,携这两大技术亮点,好帮手再次于香港举办2008 CASKA新技术及产品会。

在会上,首先由好帮手公司海外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陈盛强致欢迎词。陈总表示,此次会是上一届会的延续,CASKA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相继了D103与D105两大技术应用平台,展示了业界较强劲的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在海外经济大形势陷入衰退的2008年,好帮手海外事业部全体员工能认清形势,抓住重点市场开拓,针对海外市场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应当地市场的新产品。总结2008年上半年,好帮手海外销售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销量已经超越2007年全年总销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与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真诚合作,携手共进,我们是有能力去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经济形势的冲击的。

海外推广范文第3篇

本届上海国际广告展保持了其一贯的“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特点,秉承了“引领中国广告技术设备市场与全球知名企业强强对话,成就您的广告事业”的宗旨,通过15年品牌发展壮大,已在广告设备行业中,获得极高赞誉和极大支持,成为同行业展览会中的“新航标”。主办方利用展览公司、协会、媒体现有强大的专业数据库,由一支专业团队专门负责展会的观众预登记工作。专业观众登记网络覆盖全球20000多家广告、印刷、包装设备制造商与经销商,通过专业人员一年多的电话沟通与网络联络,搭建最好的观众预登记平台,使客户在展会上找到最需要产品的买家和卖家。

作为全球广告行业一年一度的国际盛会,国际合作与交流一直是上海国际广告展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据主办单位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介绍,3月26~29日,受美国ISA国际标牌协会邀请,上海国际广告展组委会赴美国参加了在奥兰多Orange会展中心举办的2008 INTERNATIONAL SIGNEXPO国际标牌展览会(简称国际标牌展),推广上海国际广告展。并受邀请参加了ISA高层招待的开幕酒会,国际组织联盟会议及参观迪斯尼设计工厂等诸多活动。美国及欧洲广告专业协会在上海国际广告展组委会的邀请下,将出席今年在上海举办的上海国际广告展,美国标识协会还将组织超过60人的专业代表团前来访问。

短短7天的美国行,揭开了上海国际广告展向国外推广的序曲。据介绍,在展会期间,许多买家前来咨询,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比利时、土耳其等国200多名买家表示会前往现场参观采购。另外,本届展会还将与英国塔苏斯(TARSUS)集团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强强联手,紧密合作,全力打造展会的国际品牌形象。

BIOTECH CHINA 2008现联合展出热潮

齐 鲁

由上海市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和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三大展览公司携手打造的品牌展览会一一中国国际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博览会(BIOTECH CHINA)将于5月28~30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览范围全面覆盖生命科学、生化、医药、分析、实验室技术及设备领域。

本届展会将在生物技术的核心――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向其各个应用领域,包括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保生物技术等不断拓展,以吸引更多的生物技术领域的相关人士,展会得到了更多海外支持,已经被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技术部列为“国外展览会资助计划”。届时其将组建500平方米的德国国家展团,帮助一些具有创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来华展示交流。

BIOTECH CHINA 2008通过进一步的整合,正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活动,将会带给生物技术及仪器设备企业以更多的受益,也为上海及中国的生命科技的产业带来强力的推进作用。博览会将充分利用世博集团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与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多年来在中国以及在东亚各国间建立的信誉,以及德国汉诺威展览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参展商,展示最新的生物技术、生化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科研装备等。

展会同期的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也迎来了10周年庆典,Bio-Forum 2008将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为“生物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届时,2位诺奖大师,近千位国内外行业专家将亲临现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研发机构、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共迎盛大庆典,形式多样的会前会、大会、10大主题分会、企业推介、酒会派对等活动,涵盖行业技术、应用、产业各个方面,为专业人士和企业精英提供更广阔的交流舞台。

据悉,2007年三天的展期内,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134家参展商以及来自19个国家的4,853名专业观众参与,现场举办的创新论坛(Innovation Forum)和同期的BIO-FORUM研讨会,给广大参展商和参观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BIOTECH CHINA 2008的德国展团、奥地利展团、澳大利亚展团、日本展团、韩国展团的新展商还在陆续报名,众多新的企业也在纷纷确认展位,联合展出热潮凸现,在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领域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北京广告展组委会表拳拳爱国心

晓 唐

日前,2008年北京广告四新展组委会发出《支持北京奥运,08年北京广告四新展如期举行》的心声,表达了一个展会主办方的拳拳爱国心。

近期,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都在关注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关注着达赖集团和某些西方媒体的种种丑恶行径。所有中国人的爱国之情,都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就象中央发出的号召一样,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在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展会组委会表示,作为2008年北京广告四新展的主办方,最本职的工作就是把本届展会平安、顺利、成功的开展起来,让广大参展商和观众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北京奥运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组委会要求全体员工,把巨大的爱国心化为工作的动力,努力为参展商和观众做好各项服务。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组委会正在从各个方面进行最后的筹备。同时,为鼓励和扩大展会的国际贸易效果,邀请更多的国外客户来京参观、洽谈贸易,组委会决定对提前报名的一部分参展单位特邀来华参展的外商,提供展会指定四星级酒店接待和奥运商旅服务,并承担指定酒店50%的综合服务费用。

展会主办方――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表示,最近经常收到一些关心四新展的参展商和观众询问:在外界复杂的局势下,2008年北京广告四新展能否如期举行。对此,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回应:非常感谢广大客户对四新展的关爱。目前,四新展筹备进展正常,将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两个月,即6月4~7日如期举行。

中国电子国际展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北京广告四新展的创始者,经过十五年的市场历练和不断创新,已将北京国际广告四新展打造成为广告行业“树立企业形象、拓展经营渠道;展示市场现状、展望发展趋势;与市场同生存、与企业共发展”的品牌展览会。

中国小家电博览会列入余姚市对外宣传重点

齐 鲁

即将于5月28~30日在余姚中塑国际

会展中心举办的2008第二届中国小家电博览会,已被余姚市政府作为重大活动之一列入全市对外宣传工作重点。余姚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外宣工作将抢抓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杭州湾大桥通车等大事要事的机遇,精心实施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宣传,精心打造知名外宣品牌。

2008中国小家电博览会将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余姚天际展览有限公司和余姚市中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展会以“共创家电辉煌,共建和谐展会”为宗旨,继续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展路子,致力于创建小家电交易平台,引导小家电行业发展趋势,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小家电行业的整体发展。

本届博览会设展位1000个,展览面积3.5万平方米,共设小家电精品展区、厨卫家电展区、家居电子展区、个人护理家电展区、家电零配件展区和家电综合展区等6大展区。

展会期间共安排了四项主要活动。一是进行贸易展览;二是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三是举行2008中国小家电行业发展论坛;四是举办2008中国小家电工业设计创新大赛。

据了解,2007年的中国小家电博览会突出了“环保”和“创新”两大主题。吸引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国内7个省市和香港地区的302家小家电及相关企业参会,16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境外客商参加采购,共签订外销合同6130万美元。内销合同6995万元,达成意向合同860单,共有21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2.53亿美元,协议外资1.55亿美元,内资1亿元;与此同时,有近2000件小家电设计作品参加了设计大赛,i8件设计作品已经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China Med 2008圆满落幕

崔桂明

4月5日,为期三天的2008年第二十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ChinaMed 2008)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本届展会展出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吸引了美国、法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约600家展商参展,集中展示海内外最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展品涉及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测试等环节,品种全面覆盖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

据组委会有关人士介绍,China Med2008展品涉及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测试等环节,从诊断、检验、治疗设备到耗材,全面覆盖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此外,本届展会在往届分区的基础上,扩大了“口腔耗材区”及“骨科专区”的规模,也让高科技医疗设备更加贴近大众。展会以国际化的视野、精确的市场定位、专业化的交流平台为导向,搭建商务配对平台,为国内医院、经销商、商与厂商提供一对一交流的最佳机会,并通过一系列高端论坛和研讨会,为医疗行业搭建一个展示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寻求新机遇的广阔舞台,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具国际化、专业性的品牌医疗展览会。

作为目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唯一获得UFI(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展会,China Med经过19年的稳固发展,已经确立了其独特的市场定位:海外医疗器械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国内医院、产品经销商寻找新产品、新技术的平台,以及海外买家和进口商采购中国产品的理想场所。每届展会都以商家云集、规模盛大、高端的学术会而备受业界人士的关注和青睐,是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高水平专业展会之一。

本届展会由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惠通(集团)总公司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联手主办。

盛放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两朵奇葩――重庆珠宝展及奢侈品展将同期举办

郑 巧

由商务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重庆市珠宝行业协会、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中心支行和德国美莎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08年中国重庆国际珠宝展览会,将于7月3~6日与中国国际奢侈品展览会在重庆国际展览中心同时亮相,成为盛放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两朵艳丽的姊妹花。 本届珠宝展共设展位面积15000多平米,将吸引来自意大利、泰国、缅甸、南非、以色列、美国、比利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瑞士、捷克、德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余家展商、32000名专业买家及专业观众。它将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珠宝盛会。

2008中国重庆国际珠宝展览会是国内唯一与顶级奢侈品展同期举办的盛会,此届珠宝展全力打造专业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理念,展会其间与各大珠宝品牌共同举办多场新款珠宝首饰会。中国国际奢侈品展震撼人心的中国慈善公益晚会及奢华品牌榜颁奖晚会,更是将本届展会的时尚性推向极致。它无疑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具人气的珠宝盛会。更是一个令业界人士无比期待的时尚盛典和视觉盛宴。

记者从展会相关负责人处获悉,组委会为打造“美莎展览,品牌展览”的经营理念,将着重展会的安全保障和参展商的跟踪服务。由重庆市公安、保安及武警组成的三支治安力量为参展商的财产提供了保障;展会负责人还透露,目前公司已组建了一支具有专业招展经验的招展团队,彰显了公司的招展实力。展会从筹备到现在的火热招商,在短短的3个月内,展馆摊位的销售业绩喜人。从整个展会招展的进度来看,所预留的展位为数不多,甚至有些珠宝展商已预定了2009年珠宝展的黄金摊位。另外从整个市场反馈来看,众多的珠宝厂商也非常重视抓住“新重庆,新市场,新机会”的商机,积极开拓两南市场。组委会的后续服务更体现在建立强大的数据库管理,针对珠宝行业的专业观众,专业的买家已印至10万份的门票免费赠送等一系列活动。

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圆满闭幕

观 天

亚洲区唯一获UFI国际认可的专业鞋类展会,由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春季2008),于4月18日在广东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圆满闭幕。本届展会展出面积22,000平方米,共507展商参展,三天展会共吸引来了自80个国家及地区的20,580名专业观众及买家到场参观采购。

展会海内外买家云集,采购精选鞋品和最新鞋材、鞋机,展商以精选产品及别出心裁的展台设计,引起海内外观众的极大好评。其中约有27%的海外买家,分别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澳洲、巴西、印尼、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菲律宾、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80个国家及地区。意大利鞋类零售商协会主席Massimo Donda先生再次组织欧洲鞋企来采购,这些远道而

来的买家表示此行收获丰富。来自澳洲的进口商PeterWingate先生认为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的展商素质及展会整体气氛令人满意,同时,展位的合理规划分区及现场安排令他很方便地找到所需产品,Peter Wingate先生表示会再次参观下届展会。而第二次到来的美国买家Jacques Baghdadi先生认为今年展会比上届进步了不少,他看到了更多有实力的展商和优质的展品,也找到了不少新的供应商。

国内著名鞋企及行业协会亦全力支持东莞国际鞋展。不少协会组织旗下会员企业到展会现场参观采购,著名鞋企包括西班牙的采购代表Pikolinos、百丽鞋业、宏凯鞋业、Bossful International、龙浩名鞋店、麦德龙、儿童世界、城市俪人、岁宝百货、太阳广场、天虹商场、西武百货等。而著名零售商和鞋类企业如沃尔玛、百佳超市、中杰鞋业、丹麦毅高、Maev’s等均派员前往采购。

SIAL China同期活动精彩纷呈

晓 唐

即将于5月14~16日在上海举办的2008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SIAL China2008)同期活动精彩纷呈,为企业接触专业买家提供了多种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展期活动,给参展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参展效果,无疑也将使展会价值得到提升。

SIAL China超市采购部将在展馆中心设置洽谈室,在展会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主办方将组织展商和观众实地参观上海的领先零售业者及知名卖场,更广泛深入地了解上海零售业市场,并与零售商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是了解国内食品市场的现状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国际葡萄酒及烈性酒品酒会、国际橄榄油大赛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54种产品参加评比;国际甜食及巧克力大赛中,中外展商将展示各种难以想像的糖果;发展大趋势及创新产品展示区主要向观众介绍国际上最新的食品发展趋势,该区域同时还将集中展出由专家精心挑选出的、参展企业的最具创新性的产品。另外,展会同期还将举办中国调酒师大赛、上海最佳斟酒师大赛、国际甜食及巧克力大赛、食品餐饮连锁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法国SIAL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创建于1964年,每两年一届,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最大的展览贸易盛会。自2000年SIAL展移植中国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效益最好的国际食品展。成为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第一展。

每年,SIAL China展会引领亚洲乃至全球买家来到上海,共同搭建中国食品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商贸平台。sIALChina 2007展会迎来了22,253位专业观众,其中15%(3,338位)来自中国大陆以外。专业贸易商涵盖了从食品进出口商、经销商、批发与零售商、超市与综合卖场,到酒店、餐饮业等食品与饮料采购的各个领域。

来自海内外62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参展了SIAL China 2007。覆盖食品与饮料行业的每个细分行业。是中国唯一吸引如此众多国家和地区参展商的综合性食品贸易盛会。

特许经营品牌论坛5月亮相北京

齐 鲁

由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名牌协会、国际工商业集团协会、商务时报社主办,时代财智(北京)教育科技中心承办的“2008中国特许经营品牌论坛暨连锁加盟项目招商推介会”将于5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

本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品牌文化体系,打造企业个性品牌,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从高端理解品牌,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培育品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是一个伟大品牌能够成长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同时,为配合特许经营企业招商,推介连锁加盟项目,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将组织北京及周边各区县创业投资者100余人到会洽谈签约。

论坛将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成功经理人从品牌文化、品牌策划、品牌公关、品牌营销、品牌融资的角度,解读著名企业如何长久立身于多如繁星的品牌之林;如何利用品牌文化营销打造形象鲜明、文化丰富、市场欢迎的强势品牌;如何让品牌成为加盟连锁进行扩张的“杀手锏”;如何为品牌融资,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

论坛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将组织各区县创业投资者100余人到会洽谈签约,帮助创业投资者寻找项目。另外,为持续提升参会企业形象,论坛将特设慈善拍卖酒会环节,赞助企业可提品在酒会上拍卖,善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持续提升企业形象。

海外推广范文第4篇

根据ISO 26000 PPO( Post Publication Organization)的调查结果,截至2012年11月,已有74个国家积极响应ISO 26000,其中64%来自发展中国家。在PPO调查国家中有44国(59%)已经毫无改变地全部采用ISO 26000的各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算上其他渠道的数据,至少有64个国家采用了ISO 26000),17个国家(23%)计划或正在采用的进程中,13个国家表示不采用或还没决定是否采用ISO 26000。同时,该调查显示ISO 26000在的短短2年内被翻译成了24种语言。

ISO制定传播协议推动ISO 26000应用

ISO 26000正式后,由约500位专家组成的工作团队便宣告解散,为标准使用者提供支持和专业建议的工作随即由ISO 26000 PPO来执行。2012年4月,为了帮助组织更好地应用ISO 26000,强调其非认证性和非强制性,ISO 26000 PPO制定了一项传播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描述了组织在ISO 26000应用传播中应该/不应该采用的恰当/不恰当措辞。

比如,组织应使用“应用/基于ISO 26000”、“受ISO 26000启发”、“将ISO 26000视为一个指导性的参考文件”等;避免使用“ISO 26000认证/验证”、“根据/依照/遵守/符合ISO 26000”、“根据ISO 26000来评估”、“达到ISO 26000的规定”等。同年11月,为了了解ISO 26000在全球的接受度和其在各国、各地区的实践应用现状,ISO于日内瓦组织“开放论坛”,提供平台供约300位来各国的企业、标准研究机构代表分享ISO 26000的应用经验、教训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在全球的应用

欧洲:ISO 26000是CSR战略五大政策工具之一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2011-2014)将ISO 26000作为5个政策工具之一(其它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跨国公司指南》、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和联合国商业和人权指导原则)。

荷兰制定国家实施准则指导组织运用ISO 26000

荷兰标准化研究院(NEN)认为ISO 26000 PPO的传播协议的确有助于组织推广实施ISO 26000,但在标准实质化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和提供公开支持信息来提升ISO 26000应用表述的可信度方面,并未作出足够的贡献。随着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想要了解组织是如何应用ISO 26000,组织也越来越渴望有一种方式来展示他们的ISO 26000应用,荷兰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国家实施准则NPR9026-2011,来指导组织如何应用ISO 26000以及如何应用声明。实施准则以ISO 26000为参考文档,提供了“ISO 26000应用自我评估指南”和“绩效评估指南”。组织基于这些自我评估的结果应用声明以及应用ISO 26000的实践案例和最终结果,这项实施准则还为组织提供了声明版式和支持信息版式。

同时,荷兰标准研究院还设计了相应的专题网站和基于网络的电子工具(用于组织回答问题和提交报告)。荷兰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决议:即根据指南NPR9026制定的ISO 26000应用声明,其效力等同于跨国公司依据经合组织指南的声明,在BtB关系和公开采购过程中也具有参考价值。

NPR9026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组织用于自我评估的40个指导问题,这些问题细分了ISO 26000中的4个主要元素:社会责任原则;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社会责任核心议题和将社会责任融入到组织实施,便于组织对比检查自身的应用情况,同时在附录中还提供了应用声明版式、内部监测(回答问题)和社会责任核心议题的评价矩阵。

法国出台多个与ISO 26000相关的规范性倡议

在充分了解了ISO 26000的属性以及相关原则和指南后,法国标准研究院在ISO 26000两年内,相继制定了多个规范性倡议助力组织应用ISO 26000,其中包括,项目X 30-029――识别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重要议题的办法;XP X 30-027――提升基于ISO 26000实施的社会责任项目的公信力。另外针对不同行业或职能部门,他们制定了FD X30-028――传播部门使用ISO 26000指南;AC X30-030――食品和农产品部门使用ISO 26000指南以及NF X50-135――可持续采购ISO 26000指南。

北欧将ISO 26000作为CSR战略推荐标准

北欧部长理事会通过的北欧CSR战略,将ISO 26000作为三个推荐标准之一。

北欧社会责任网络:加强北欧合作,以及在ISO 26000发展中所建立的北欧社会责任网络的重新启动――瑞典负责分项目。

试点项目和调查:支持一定数量的组织实施ISO 26000,并总结它们的经验。开展调查来评估组织使用ISO 26000的意识――丹麦和瑞典负责分项目。

ISO 26000介绍:为政策制定者,组织内的意见决定者和社会责任议题和过程中的协调者制定通俗的标准介绍――挪威负责分项目。

海外推广范文第5篇

澳门有望成为

国产影片推介的新平台

2009年12月26日,第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暨国际影视、动漫产品展销会在澳门举办,这是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性电影盛事,有望成为国产影片提供新的推介平台。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董事长杨步亭、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等均前往参加。海推公司作为特别协办方之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携带了新近的影片20余部影片参展。在展会现场,海推公司用参展影片的海报和宣传画册布展,同时在活动现场循环播映影片的片花,大力宣传国产影片;还提供了两个展位给同行的星光国际传媒集团和北京利群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前者主推《花木兰》以及正在筹备的《神笔马良》《鸿门宴》等影片;后者则推介《水落石出》和正在运作阶段的影片《天籁》。

备战香港国际影视展

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是国际影视娱乐业一年一度的盛事。本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将于2010年3月22日至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经过10数年的发展,“香港国际影视展”已成为一个跨媒体、跨业界的影视娱乐贸易平台,成功促进电影融资、制作、发行等多方面的商贸合作,备受业界推崇。每一届香港国际影视展超过500家的参展商、超过4500家的买家团队无疑对业内人士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为了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影视展这一平台,有力展示国产电影全貌,海推公司展台面积也从最初的72平米发展到现在250平米。每届影视展都吸引了内地超过50家公司的报名参与,反响良好。数十部影片的销售合同、十几个拍摄合作项目都是在香港影视展期间签订的。

记者了解到,今年海推公司还将在影视展期间举办多部国产影片的国际首映仪式和多个拍摄项目的宣传推介会。据悉,现在通过海推公司报名参与的影视公司已超过20家,欲宣传的影片超过30部。

积极筹备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及电影市场将于2010年5月12-23日在法国戛纳举行,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的指示,将由海推广公司组织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戛纳参加此次影展,宣传推介国产影片。

据悉,前往戛纳参加电影节及电影市场的国内电影人逐年增多。海推在展会期间每天接待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全世界的百余名电影业内人士。为了有针对性地配合戛纳电影市场及整个欧洲市场,海推公司现在已经开始精心挑选参赛及参展影片, 并将精选出来的优秀国产影片做成全英文的精美扉页;还将在展台上张贴海报,循环播放片花及全片。

考虑到原有的33平米展台展台经常出现人员拥堵,没有足够的空间做小型会等问题,海推公司今年拟在国际村租用一个帐篷作为扩展展台。期间,海推公司还在此召开多部国产影片推介会,并将推荐优秀影片参加电影市场的放映活动。每场放映均会有10至30名专业影评家、电影节选片人及买家入场观看。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将充分利用其媒体平台,并继续与《综艺》合办“戛纳・中国电影特刊”,向世界介绍推介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和一部分优秀影片,为世界影人和片商搭建了解中国电影的桥梁。

海外推广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影 海外传播 政府 法国 英国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6

电影的海外传播是一种重要现象,电影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文化认同、商业推广等因素之外,政府成为其走向世界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在世界不少国家,政府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英国是世界上老牌的电影大国,也是世界电影市场中表现活跃,同时处于次于美国的“第二梯队”,因此,法国、英国政府在推动电影海外传播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分析和重视。

从电影诞生以来,法国电影始终以其特殊的风格和机制,在世界电影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法国全年至少有2/3的电影出口到至少一个海外市场,每天至少有一部法国新片在世界银幕上放映,每天至少有40部法国影片在外国电视台播放;每年有平均6500万人次的海外观众通过大银幕看到法国电影;法国电影每年的海外票房为3.5亿欧元左右。[1]这样的影响同样可以在个案中得到印证,2008年,收看法国电影的外国观众人数约为8000万。马修•卡索维茨的《巴比伦纪元》创下1013万人次的票房最高纪录。[2]而在2010年,当年共有419部法国电影在海外64个国家影院发行,总票房3.38亿欧元,观众人次为5975万,发行拷贝数为8007个。[3]

在法国,推动电影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似乎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很多的措施由政府出台,来推动电影的发展;很多的机构和活动,由政府组织,来扩张法国电影的影响力。在这些举措之中,最重要也是产生了最积极影响的组织,莫过于法国的电影联盟。法国的电影联盟成立于1949年,是法国文化与通讯部国家电影中心领导下的负责影片海外发行的归口单位,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每年拨付经费,法国外交部也给予“政策取向”的赞助资金,对开拓海外电影市场实行管理、协调、咨询和服务。法国电影联盟构架起法国电影的出口促进平台,它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来拓展海外的影响力,诸如独立组织海外法国经典影片展,邀请本国艺团海外巡回演出,在海外寻求促销商,扩大本国各类影片的海外发行,支持本国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等。而其对于国际电影市场的研究和判断,也为国内电影的发展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他针对全球50个国家的电影市场,进行市场分析、制片统计、电影销售与发行情况统计,对法国电影的海外票房和电视播映率进行统计,为电影从业人员提供行业指南。电影联盟配合职能部门实行行业管理,把零星分散的业内人士组合起来,用注册会员制度的形式,形成一个包括制片人、导演、演员和出口商的群体。

除去组织保障,法国也形成了很多政府推动电影工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力推动了电影的发展。[4] 作为行使国家电影政策的国家电影行政机关,法国电影中心运用独立财政,支援项目遍及电影制作、配售、放映、影视业的技术革新、新媒体、录像、国际交流等十几个领域,采用“强弱兼顾”、“削富济弱”的商业逻辑,主要对电影制作进行资助,对电影配售进行补贴。这些措施一方面让商业片遵循市场规律不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少数制片者力量的创作空间和利益。法国还对电影遗产进行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保护,法国电影联盟每年拨款抢救或修复老片,并为电影遗产建立恒温储存室,以期建成世界最大的电影遗产博物馆。为了面对新变化,法国电影还积极寻求海外发行赞助多元化,以便在更广阔市场空间中推销法国影片。[5]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和电影结缘较早的国家,近年来,英国电影市场呈逐年扩张之势。2009年,英国电影产业市场规模约为36.86亿英镑,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6%,已经成为仅次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国际电影娱乐市场,英国电影产业全球市场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达到42亿美元。[6] 新世纪以来英国电影出口增长较快,这有赖于英国电影出口战略的扶持 。相对于2000年的出口总额,英国电影2008年的出口增长幅度达到48%,出口总额达到13.41亿英镑。英国电影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占52%,其次是欧盟,占21%,其他欧洲国家占9.4%,亚洲占5.4%,其他国家占到12.2%,可见,英国电影在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影响较大。[7]

合拍片、通过与海外发行公司合作推广海外拷贝,都成为英国电影叩开国际大门的不二法门。有研究认为,事实上,一种纯正的英国电影(如果说曾经有过)已不再存在。[8] 在英国,大量的合拍片获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象《女王》,就有英、法、意三国共同参与制作,《莎翁情史》由美、英两国参与制作。而导演、演员、摄影师等主创人员的流动更是成为一种常态。在每年的奥斯卡获奖者中,竞有高达30%以上的英国电影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电影”应该是一种更具有广泛意义影响的事物,而不仅仅指在英国拍摄的电影。

英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益于政府的支持。2000年,英国工党成立了政府支持的电影委员会,代表政府支持英国本土电影的制作与推广,培养促进电影出口,培养电影人才、改善电影产业基础设施。新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通过英国电影委员会制定并实施了多个“三年计划”发展战略,确保英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战略主要表现在资金和政策扶持。在2007到2010年的计划和政策中,英国政府新增4种基金支持电影发展。分别是“英国电影节基金”――用于举办电影节;“英国电影数字档案保存基金”――用于保护英国电影遗产;“合资风险基金”――用于吸引新的基金合伙人来共同开拓商业电影市场,初期优先支持媒体文化及电影教育、对小型影院的投资、影院推广和节目多样性计划、2012年伦敦奥运会相关电影计划;“数字化及市场开发基金”――在现有基础上,额外投资支持特种影片(国产、外语、艺术等非好莱坞主流影片)在更大范围内的影院发行和网上发行。[9] 而在电影出口贸易中,英国电影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他们支持电影企业创造电影出口机会,维护和扩大英国电影国际市场份额。成立电影出口集团并实施出口集团战略;确定重点出口区域;支持英国电影参与国际电影节;研究与发展网络电影发行;支持英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为英国电影出口提供数据和情报;为英国电影出口提供项目资助;扩大资金来源以资助英国电影出口;通过伦敦电影焦点项目,向180多个国际买家展示和促销英国电影。

分析法、英两国政府在推广电影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做法,可以找到如下一些共同点和经验。

首先,政府直接出面进行电影的海外推广。法、英两国政府都直接出面进行电影的海外推广工作,两国政府不仅都成立了相关的机构承担电影的海外推广工作,而且,这些机构的工作往往是直接从事事务性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对电影海外推广工作形成指导。法国的电影联盟和英国的电影委员会都承担了直接促进电影海外推广的工作。电影联盟和电影委员会都是在政府部门领导之下的执行机构,相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它们的机制更加灵活,职能也更加“贴近实际”。这样的方式,使政府的指导、管理、服务职能,更加直接的外化为相关的措施,在实际中予以施行,使政府的电影政策,能够更直接的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其次,推广手段多元化。政府在进行电影海外推广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手段来进行电影的海外推广。政策是政府推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法、英两国政府都为电影海外推广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利用这些政策,来保证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与此同时,两国政府都运用了市场和经济手段,作为电影海外推广的又一推手。如法国政府采取的电影融资促进电影发展,电影补贴手段刺激电影拍摄的积极性等。而英国政府,同样扩大资金来源资助英国电影出口。文化手段是政府采用的又一种方式,法国政府组织海外影展,扩大电影的文化影响力,大力推动本国电影参加国际影展,分析本国电影的海外播映情况,为本国电影拍摄提供指南。而英国也广泛的促进电影的国际合拍,推动本国电影人在更多的国家参与电影制作,将“英国思维”贯穿在更多的“他国文本”中,从而获得英国电影人的更广泛影响。这些做法都遵循文化发生影响的本质规律,将文化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政策、资金、文化等多重手段的运用,推动着法、英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发挥出重要影响。

其三,对“人”的因素和“技术”因素的重视。在电影的海外推广过程中,最终能否赢得市场和文化认同,关键还是看“人”生产了什么样的作品。因此,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中,都可以看到对“人”的因素的重视,这也是推动电影海外传播获得成功的终极力量。法国政府组织本国电影大腕走出国门,在全球开展“与法国电影面对面”活动,推动法国电影人和世界观众零距离的接触。英国不仅推动电影人广泛的参与电影合拍,从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参与到国际电影合作中,还广泛的在国内实施电影人才的全面技能培训战略,为电影产业提供人才。这些对于“人”的重视,使两国不仅仅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形式――电影,更拥有了提供这种产品形式的内生动力――电影人。这种针对人的措施和做法,把握住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电影作为一项和新技术结合紧密的产业,两国也充分重视了技术在推动电影发展中的作用。法国和英国政府都建立起电影博物馆,对于电影遗产实施归档和保护。英国政府还大力推动电影数字化,大部分电影实现数字发行。

从法、英两国电影海外传播来看,政府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重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探求中国电影强国之路,无疑是有启迪作用的。

本文为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部级社科项目“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10066

注释

[1]周铁东,《法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大众电影》,2011年第14期,第61页。

[2][法]安娜•劳尔•贝尔,《法国电影在海外成功的秘诀》,沪江法语网,fr.省略/page/66025/。

[3]周铁东,《法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大众电影》,2011年第14期,第61页。

[4]尹良富,《搏击好莱坞――法国对电影的政策保障及支持》,《社会观察》,2004年第6期,第26页。

[5]《法国电影展遍地开花 解密其海外促销体制》,《中国电影报》,2008.4.11。

[6] 娄孝钦,《新世纪以来英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政府支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1页。

[7] 娄孝钦,《新世纪以来英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政府支持》,《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92页。

[8]这主要是从流派和风格、社会认同等方面来讲的。参见汪方华,《英国民族电影的想象与复兴之途》,《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第135页。

[9]李虹珊,《英国电影委员会制定扶持电影的基金计划》,《现代电影技术》,2007年第8期,第42页。

作者简介

海外推广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艺术;文化产业;对外推广;电影艺术;文化形象;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中国艺术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拓和中国艺术现代传播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艺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兴盛的阶段,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在中国艺术与世界的接轨与对话中,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即将结束之际,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状况进行盘点与总结,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状况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艺术的国际市场不断开拓,现代推广和传播体系不断完善,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中国艺术家不断在国际上获得一个又一个大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2年,中国电影《阿Q正传》第一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1984年之后,随着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登台亮相,中国电影开始真正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陈凯歌打响了石破天惊第一炮,他导演的《黄土地》接连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英文版《亚洲周刊》把它评为过去25年亚洲最好的电影。《黄土地》打开了中国电影得奖之路。同年,《老井》获第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一举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1990年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授予张艺谋导演的《菊豆》。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意大利第4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美国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一串串的光环像红灯笼一样照亮了中国电影前进的道路,让外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

同样,与中国电影相伴的中国电影音乐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带动中国音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走向世界。在“让中国电影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赵季平注重对民族乐器的运用,并且经常从中国戏曲中吸取创作灵感。在影片配乐的表现力和思想性方面,把民族民间音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经典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赵季平创作的这些烙印上了中国符号的电影音乐给外国观众和外国同行也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第一位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中国人是音乐家苏聪。在1987年由中国、意大利和英国合拍的影片《末代皇帝》中,苏聪与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和英国音乐人戴维?伯恩共同完成了该片的配乐。为了使自己的60分钟中国音乐能更加贴近影片的内涵,苏聪运用现代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的基调。并加入了中国民间小调的曲风,还原了影片中的历史沧桑。2001年,《卧虎藏龙》夺得了当年包括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音乐奖在内的四项大奖,这使又一位华人音乐家谭盾站到了第73届美国奥斯卡奖的领奖台上。这部电影用二胡这样的中国乐器感动了全世界,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谭盾在创作中加入了二胡、箫和笛子等东方乐器的配器风格,又采用了西方音乐的结构和技法,为观众营造了融会东西方音乐精华的听觉享受。

除了电影音乐外,中国其他方面的音乐也是在国际上不断获得各种奖项。2008年4月,萨顶顶夺得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2008年6月14日,朱哲琴凭专整理辑《七日谈》获得第七届美国独立音乐大奖“worldfusion”单元奖。这两项大奖都是首次为中国人所获得。被称为“惟一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歌手”的朱哲琴,与富有创造精神的音乐家何训田合作,在上世纪90年行了3张录音室唱片,《黄孩子》、《阿姐鼓》和《央金玛》。1995年,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的《阿姐鼓》CD唱片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朱哲琴由此享誉世界歌坛,一跃成为国际级歌手。在中国音乐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谭盾。1995年,受德国著名作曲家汉斯(HansWernerHanze)推荐,谭盾成为慕尼黑国际音乐戏剧比赛评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澈(TuruTakemitsu)提名获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GlennGouldPrize);1997年他被《纽约时报》评为“本年度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谭盾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威文美尔作曲大奖;2001年他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目前,谭盾在国际乐坛已享有极大声誉,其音乐在世界各地由著名指挥和乐团频繁演出。

在美术方面,中国美术家徐冰曾在世界各地著名美术馆举行个人艺术展,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Arthur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14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ArtesMundi),获得纽约市教育局和高中教育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96届青年之友奖。被《名牌》杂志评为中国年度“十大精英男性”。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1999年,青年艺术家蔡国强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艺术家,该奖也是中国艺术在国际大展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近年来,他成功地将火药用在艺术创作上,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为中国艺术创作走向世界辟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戏剧方面,2006年,越南的国际实验剧戏剧节上,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获好评;2007年,泉州打城戏剧团上演东的《目连救母》在印度巴厘里第二届国际戏剧节上,一举荣获戏剧节最高奖——印度国际戏剧大奖。

第二,中国艺术的国际影响了不断增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国际市场不断开拓,全球商业价值不断提高。

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却在日本引起举国轰动,只花8万美元购进此片的日本片商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取得了神话般的成功。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令日本观众备受感动。于此同时,影片的热映也带了原著的畅销。2002年12月,该小说被日本放送协会创作为录音磁带供盲人阅读。2003年六月,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被日本国文部科学省选进高等学校国语教科书;后又选入中学国文教材。该片也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这部影片创造了中国电影软实力的神话。2002年,《英雄》中国电影拉开了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序幕。《英雄》的国内票房为2.5亿人民币,全球票房为1.77亿美金。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已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从此,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中的中坚力量都纷纷投入到中国电影国际市场的开拓中。2008年4月,电影《梅兰芳》高价卖出日韩版权,中国电影的世界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在美术方面,蔡国强的焰火作品为中国艺术创作走向世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在“9?11”之后创作的代表正义的《移动彩虹和光轮》以及在美国华盛顿的中国文化节上创作的象征中国文化和力量的《龙卷风》等大型爆炸艺术设计都取得了巨大成功。2008年,蔡作为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意成员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创作了《历史足迹》等大型焰火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第三,中国艺术的国际推广和传播体系逐渐完善,国际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

2009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在京签署“中国电影展”网络合作协议。“中国电影展”网站的创建适应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需求。其宗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电影作品,介绍中国电影产业,传播中国电影文化,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中国电影展。长期以来,中国影视产业坚持全球推广战略,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补贴”的国产影视节目海外推销新机制,把政府扶持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中国电影发行环节的力量正在壮大。2004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了《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首次明确外资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技术公司。政策一出,就得到了积极响应。时代华纳与中影集团、浙江横店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这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影业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希望通过与国际资本的合作,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借助跨国传媒巨头的渠道,使得“走出去”工程顺畅有效。2006年6月,原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改制为股份制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由中影集团、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和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共同出资。由事业性的中心变为商业性的公司之后,“海推”的职能和定位随之转变,新公司与会员之间不再是松散的事业关系,而是更加紧密的商业关系。

二、中国艺术对外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推广模式还很不成熟,推广成本较低,推广的操作专业化水平低。

这尤其表现在电影方面。美国任何一个电影,它的推广成本是制作成本的40%到50%,我们现在连5%都不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和美国市场非常像,区域非常大,需要大量的推广,但中国的电影推广模式还很不成熟,美国相比相差很远。美国的电影业在全球文化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近几年,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继续扩大。对于美国电影制片人来说,通常会把国内和国外的发行权交给不同的发行商。海外发行商负责除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所有区域。为了联系到这些发行商,制片人需要在全世界寻找“国外销售”,由他们将电影销售给当地的国外发行商。而有些制片人,甚至会直接将电影的海外发行权卖给发行商。与国外商谈判的合同必须在有经验的娱乐人帮助下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理论上讲,这将排除交叉抵押或者将电影与其他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捆绑在一起的情况出现。总之,通过以上三点及其它的一些营销技巧,美国电影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可以得到丰富的启示。

中国电影贸易每年基本上存在较大逆差。虽然《英雄》在海外制造了票房轰动,然而即使有不菲的海外票房,《英雄》也没给新画面公司多赚多少,因为这些影片的海外发行方式基本是发行公司一手买断,高票房带来的高利润和生产商一点关系也没有。买断发行权是好莱坞运作非英语影片的一种比较常规的操作方式。一些国外电影公司利用国内电影人语言以及资讯的不畅通,用极低的价格买断此类影片的全球版权机会,再分国别地将影片销售出整理去。即使是以如此低廉的价格销售影片,仍有很多国内制片方趋之若鹜,一来电影在投资阶段就没有或很少考虑海外市场,能将影片廉价卖到海外对他们来说已是意外惊喜,二来这种买断的形式可以快速直接地拿到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很多制片方一方面看到了这种眼前小利,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将影片的国际销售收入最大化,才以这样的价格进行交易。国外将中国贬价出售后的影片转卖分销,有时甚至可以获得10倍以上的利润。因此,对于电影推广来说,我们急需一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影视人才。

其次,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出现严重的文化折扣现象,以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不高。

所谓“文化折扣”,指因为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通常难以认同其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等环境或因语言的不同,对配音、字幕、不同口音的理解干扰了欣赏,使得外国电影在价值(潜在收入)上减少的百分比。文化贴现显著时,它就会减少在国外市场的潜在总收入,从而阻碍了贸易。长期以来,海外市场的口味与革新促使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不能“一枝独秀”,而要“百花齐放”。《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成功上映,就印证了这个道理。《满城尽带黄金甲》自2006年2月21日上映,影片在美国拿到的总票房为657万美元,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总票房为7200万美元,美国仅占到市场的8.4%,这与《英雄》和《十面埋伏》在美国所取得的都超过1000万美元的票房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价值认同方面的差别所造成的。2009年11月在中国上映的电影《2012》成为今年全年票房总冠军,票房数字达4.51亿人民币,打破了《变形金刚2》创下的4.34亿人民币纪录,还赢得了排名第三的收4.2亿人民币的《建国大业》。之前有分析说《2012》剧情的赞美中国,[JP2]所以票房高不奇怪,连发行商都承认,剧情讲中国有份拯救地球是票房成功的关键!这也难怪影片选择在中国和美国同时首映,并且为了照顾中国人的感情,在中国上映的时候,其中有关中国长城倒塌的一幕也被删掉了。这就是好莱坞的聪明之处。好莱坞为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电影票房,很大程度也在于他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熟悉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切把握,善于借鉴各国的文化素材为自己所用,拍出具有世界眼光的电影。这一点在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我们会有深切的体会。

三、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策略

首先,必须加大政府扶植,全面推进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和传播。

中国特殊国情从宏观上决定了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和传播事业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得到充分和蓬勃的发展。我们必须加速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优秀的艺术和文化作品出口。此外还需要由政府出面建立完善的关与艺术作品的审查机制,尤其是完善的审片机制。比如《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却在日本引起举国轰动,最后才最终被证明是一部经典影片。8万美元卖给了日本片商,却让其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这给中国电影商业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损失。无独有偶,《黄土地》也是首先在香港放映获得巨大成功,然后才得到国内业界的认可的。对于艺术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国家大力扶植。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电影一个重要的环节,电影投资反倒相对容易。华谊兄弟影业国际销售部大概五六个人,光这几个人的年薪大概在600万人民币左右。付出这个代价很有必要,一部好的商业片在全球一个中等规模地区的销售,就可以支付这个部门的费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及制片、发行队伍的建立直接关系到中国电影打入全球市场的成败。

其次,积极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深切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将文化折扣变为文化优势。

美国人能够利用中国的文化符号拍出像《花木兰》、《功夫熊猫》这样优秀的动画片,也能够制造一个中国人拯救世界的神话来满足中国人的观影心理。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吗?退一步说,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我们能利用好吗?不可否认,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这种兴趣更多是来自于神秘感、陌生感和新鲜感。如今,我们所呈现给外国的,多数是中国文化的一些比较表层的东西,比如功夫、舞狮、杂技以及民俗等等。这些文化展示的确能推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但却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新鲜感一过,剩下的可能更多的是感官疲劳,最典型的例子是影视界的功夫片。几年前,《卧虎藏龙》中表现的中国功夫,一度在西方引起了轰动。几年来,功夫片、古装片纷纷上马,《英雄》、《无极》、《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比一部“惊艳”,而在国际上获得的认可度却每况愈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认识中国文化的热情也会持续提升。中国电影更应该包括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不断的进程中所蕴藏的生命力,以及新鲜的民族价值指向。

再次,努力加大中国艺术的推广投入,不断完善推广模式,提高推广操作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发行渠道。

经过近几年与国外发行商的接触、磨合,国内影片出品方的经验也有所积累,在进行买断销售时,现在也开始采用相对灵活的方式。比如细分市场分别定价销售,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不同国家分别签订版权售卖合同,收取不同的版权费。还有比如保底分账,海外购片方采取一次支付版权使用费,结合放映后实际票房成绩分账的方式在业内也都有出现。总体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将更多取决于国内制片商和国外发行商双方对影片共同认可的程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片”出现,海外市场成为重要甚至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其份额甚至已超越国内本土票房。一些大型电影公司凭借多年发行经验,可以成功地将影片推向海外。据称《夜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销售额都在100万美元以上,日本的销售额为500万美元,日本已成为华语片最大的市场,《夜宴》在日本一个国家的版权收入就已经与从大陆票房中得到的回报接近,这还不包括DVD版权(《夜宴》在日本的DVD版权收入接近200万美元)。亚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便捷的目标市场。

《夜宴》除在日韩等亚洲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小国以卖断方式取得1000万美元收益之外,华谊正试图与美国和欧洲几个大发行商采用保底分账模式进行发行。由于这种发行方式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2006年8月,华谊兄弟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夜宴》海外发行达成合作意向,首次尝试电影海外发行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合作模式:“中信保”为华谊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担保”的支持模式,为其影片的海外销售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帮助其在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及分析风险,并承担收汇损失保险责任,支持其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开展海外发行,提高发行收益。同时,在保险的基础上,对华谊公司影片拍摄的资金需求给予担保支整理持。如果华谊的探索能够成功,将为未来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开创出新空间。

中国电影在国外没有自己的发行渠道,自然没有能力参与电影收益的分成。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中国电影的资本不足,企业规模较小,与国外的电影公司动辄好几十亿美元的资金相比,国内最大的中影集团也只有十亿人民币的规模,还远远不足以影响到渠道,建立像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那样规模的发行公司,提高整体竞争力,才有可能让中国电影真正地“走出去”。

海外推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孔子学院 对外推广 传播 语言 文化

自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将中国汉字、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截至2008年12月,全球已开办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学堂,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①孔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通过学习汉语,可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乃至更了解中国人经商谈判、为人处事之道,同时,对于我们传播汉语,弘扬中国文化,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孔子学院都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双赢的结果,加速了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但同时也使得“孔子学院”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显现。

一、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启示

孔子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对外推广机构在世界上不是唯一的。英国对外传播英语的机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推广的主要机构是“法语联盟”,西班牙将塞万提斯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推广机构,德国则是将歌德学院作为其推广德语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中,“法语联盟”则属于非官方、非赢利的一个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机构,但是法国政府对其进行组织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德国歌德学院的海外分院主要由政府的外交部拨款。可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很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对外推广。语言的推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资金作为保证,国家拨款,政府扶植是这些国家推广民族语言的一个共同点。

同时,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这些西方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而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一种语言也就是传播一种文化。法语在推广中更是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法语代表着一种浪漫,一种修养,一种生活的质量。

二、孔子学院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外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汉语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让外国人进入中国交流的工具和文化载体,正日渐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使得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学习中国汉字和文化已经成为某些外国人生活中必备的一项工作。

(一)从自身角度看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投入经费少

孔子学院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投入资金都不多,国外合格的汉语教师缺乏。根据印度尼西亚国民教育部统计,要在该国主流社会推广汉语教育,至少还需要3万名以上的汉语教师。德国莱比锡大学现有大约300名学中文的学生,其中每年入学的新生大约50名,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导致这么多人半途而废的原因,除了德国人学汉语比学英语、法语甚至俄语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德国的中文课程大部分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一所几百人的中学里一般只有一两名老师教汉语,其中很多汉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培训。②

2、汉语在国外缺乏实用性

多数海外国家都很少有实用性汉语的教学,而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文言文、成语、语法的教学,从而也影响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甚至留学中国的热情。

3、孔子学院教材匮乏

目前海外的“孔子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由国内各个大学自主编纂的。而且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材,某些国家的“孔子学院”用的是本国翻译编写的教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中国语文教材的外文版本,并不适合外国人的阅读学习。

4、海外汉语考试中心少

缅甸大学生孙月珍(中文名)说,整个缅甸只有2家汉语考试中心,全世界除中国内地以外,只有63家考试中心,分布在20多个城市里,大大限制了参与考试的人数。统一考试对民族语言世界推广的价值是双重的。它一方面是衡量语言水平的根据(可供入学或就业参考),另一方面又是维护语言规范的利器。③而考试中心的稀少造成了汉语学习的不规范,并且也影响了汉语学习者的成绩认可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外部困难

西方国家鼓吹“中国”的论调,使得随着孔子学院推广成功,“文化入侵”之言论越来越显现。其实,中国的文化必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走向世界的,自古就有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自古至今,先进的文化属于全人类,东方或西方都是不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发展的。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不是大炮铁蹄下的结果,而是这种文化本质中蕴含着先进的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人们所需要。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它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尊师重教。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今天孔子学院的推广,更是为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可吸收借鉴的东方文化,这些,在推动全人类文化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消除普通西方民众对孔子学院的认识上的偏见,更容易让孔子学院深得民心。

三、面对对外推广传播中的问题,孔子学院的对策与启示

无论是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与启示,还是我国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瓶颈,都激励着我们改进孔子学院的教学、管理与经营,将中国文化一步步地发扬光大。

(一)加强国内语文教育

加强国内语文教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让国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加强孔子学院在国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孔子学院,吸收更多有志于服务海外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对外传播工作中去。

(二)丰富孔子学院的形式

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在孔子学院里面学习的大学生带领普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一起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小学生参观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带着小学生看中国电影,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中国文化在外国孩子心中留下印记,让孔子学院走入外国孩子的生活。

(三)加强外国汉语教师的培训

加强汉语教师的培训,缓解各国孔子学院教师短缺的状况。除了从国内选派有经验学识的老师到海外任教外,孔子学院还可以培训当地的华人或是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外国教师,让他们在孔子学院进行强化学习后,再去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变输血为造血”。

(四)加强汉语教材推广普及

目前各国在汉语教学方面的学习和教学用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真正适用的教材种类不足,另一方面数量也远远不够。建议加快教材建设,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用书,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有特色的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五)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

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为汉语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海外,孔子学院是“外来文化”,那么这个外来的和尚怎么念好本地的经,是一门学问。在海外,早有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汉学界专家,那么,利用这个群体,使“外来的和尚”与“本地的和尚”一起“念好经”。这种互动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更利于对外汉语的推广。海外汉学界在学界来说,人脉更广,也更适于以外国人的思维看中国。

(六)进行适当的商业化经营

虽然孔子学院定位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但是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其商业化的道路。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文化品牌。如何经营好这个品牌,一直是我国学者追求的目标。现在,我国比较看重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却疏于对其的经营管理。笔者认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有利益才能有创造,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正如新东方教育集团一样,教育,也可以走向商业化,而且,适当的商业手段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这一点无论是对硬件设备的配备还是对汉语教师人才的吸纳上都是有帮助的。由国家汉办掌握决策权,国内大学掌握组织和教学工作,吸纳民间私营力量进行经营和推广,可以更好地解决孔子学院资金缺少的问题。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不仅使古老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厚爱,更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对孔子学院的欢迎,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那么顺应时代潮流推广孔子学院更有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学院的推广,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双赢。

注释

①数据出自2008年12月10日《环球时报》

②③新华社,《汉语推广路仍存障碍 北京奥运将引发新“汉语潮”》,2007年09月14日

参考文献

[1]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鲁苓:视觉融合,跨文化语境中的阐释与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贾寅淮: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J].对外大传播,1996,(03)

[5]常殿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方兴未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

[6]李海绩、白瑜,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写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之后[J].神州学人,2005,(09)

[7]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纪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5,(03)

[8]洪青皎,方兴未艾的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输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海外推广范文第9篇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以下简称海推公司)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内地共有22家制片单位的45部影片(其中合拍影片34部)成功销往海外68个国家及地区,总成交量达185部次,实现销售收入27.59亿元。其中,海外票房销售收入24.04亿元,影片后产品收入3.55亿元,收入总数比2008年增加2.33亿元,增幅为9.22%。

总体收入持续增长

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已经保持多年的持续增长。与2008年相比,2009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制片单位新增3家,增幅为15.79%;海外市场扩大至68个国家及地区,新增7个,增幅为11.48%。

“但与国内票房收入高达45%的增幅相比,今年海外市场9%左右的增幅显得并不太引人瞩目。”海推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我国经济形势的整体回暖使得国内电影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票房增长迅猛;但海外电影市场仍未挣脱金融危机的阴霾,全球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国内电影制片单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内地市场,“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很多电影商们对他们自己的电影支出都一再消减,更不要说对来自中国的电影项目。而国内除了《赤壁(下)》《叶问》《花木兰》和《铁臂阿童木》等少数几部影片外,全年缺乏针对海外市场的强片、大片,这让国产影片的海外市场并不像我国内地市场这样火爆。”

据海推公司统计,2009年我国内地销往海外影片的总部次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去年的成交量多达280多部次,而今年只有180多部次。一些优秀的国产影片如《建国大业》《风声》等虽然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票房成绩,但受题材以及受众所限,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周铁东向《综艺》分析说。

尽管如此,几部合拍大片如《赤壁》和《花木兰》等接连发力还是有效拉动了海外市场销售的增长,使得国产影片总体销量较2008年仍出现了9.22%的涨幅。“从我国开始明确提出‘电影走出去战略’至今,海外市场规模明显增大,国产影片的海外收入已经实现连续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即便在金融危机的糟糕情况下,这个增幅仍保持在10%左右。”周铁东向《综艺》表示。

欧洲和亚太市场增幅明显

从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区域来看,2009年的市场仍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亚太三个传统地区。其中,有两部合拍影片销往美国,票房发行总收入为6.10亿元,占全年海外收入总额的22.11%。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销售收入较2008年出现明显增长:全年共有15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9部)销往欧洲,实现收入4.06亿元,占全年收入总额的14.72%;全年共有8部国产影片(其中合拍影片6部)销往日本的,收入7.61亿元,占全年收入总额的27.58%; 全年共有11部合拍影片销往韩国,收入总额为3.14亿元,占全年海外市场总收入的11.38%。

“2008年,北美市场曾一跃成为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的第一大市场,但经济危机让美国电影市场遭受重创。可喜的是我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市场相当稳定,这保证了海外市场的总体增长。”周铁东说。

海外推广风生水起

“海外推广活动是实现国产影片海外销售的前提,也是海推广公司的主要业务和应尽的责任。”据周铁东介绍,2009年,海推公司与国内外相关电影单位合作,协助众多制片单位先后参加了伊朗国际电影节(1月30日-2月3日)、香港国际电影节(3月23日-26日)、戛纳国际电影节(5月13日-24日) 、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4日-16日)、北京放映(10月27日-30日)、第五届中美电影节(10月29日开始,为期一个月)以及第30届“美国电影市场”(11月4日-11日)等重大电影节中的电影市场推广活动,共有数百部次的影片在这些活动中亮相,并达成诸多销售意向。

伊朗国际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共推出包括《红棉袄》《樱桃》以及《妈妈,别哭》《你是天使》等各类不同题材的电影18部。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共组织国内43家制片公司携带90余部影片参展,其中《超强台风》在展出的第二天就与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地的片商签订了销售合同。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组织国内32家制片单位共赴戛纳参展,宣传国产影片。其中《孔子》《机器侠》和《花木兰》等影片均受到广泛关注。《机器侠》在参展期间将北美、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版权卖出;《花木兰》将英国、中东、东欧、印尼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成功售出。尚未完成后期制作的《无敌乒乓兔》因为是以奥运为题材的3D动画片,也受到了不少片商的喜爱,法国著名影视公司Art’mell与该片制片人确定了合作意向;刚完成后期制作的的国产动画片《沧海桑田》与黎巴嫩Media International Pictures公司当场签定中东地区购买意向书。

在之后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共组织国内51家制片单位参加相关影片推广宣传活动,3天的展会共吸引了近3000名参与者,其中包括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专业买家。参展的国产片《梅兰芳》《南京!南京!》《马兰花》《锦衣卫》《追影》《风声》和《麦田》等均有斩获。而在金秋十月的北京放映期间,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片商参会。在中美电影节期间,海推公司组织10家制片单位携带60余部国产影片参加美国电影市场推介活动。其中,国产影片《游侠红牡丹》《冈拉梅朵》和3D动画影片《悟空大战二郎神》等在展会期间与来自美国、印度等地的商家达成购买意向。

上一篇:app推广范文 下一篇:推广营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