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范文

时间:2023-03-22 11:24:02

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1篇

人们一般认为,凡是军队资产的减少,损失等现象,不论其主观客观,偶然必然,有因无因,合法非法,都算作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从理论上说,所谓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应是指一种国家财产权益的损失。即涉及到当前和未来国家财产权利的流失,而不是一般实物财产灭失或财产数量的减少。因此,这里的“流失”也就是指国家资产所有者对财产所拥有的权益非法流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从而使原所有者受到不应有的财产利益损失。这种权益的损失,即包括原有财产利益的损失,也包括应得财产利益的损失。用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观点看,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是一种交易费用的问题。科斯指出“如果指定,分配和实施产权的费用不高,就不能说私有产权制度优於公产制度。换言之,假如信息可以免费得到,监督和实施产权的费用极低,公产制度并不比私产制度的效率差。”但由於我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面临国家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大环境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监督机制乏力和实施产权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军队资产产权交易的费用就会很高,也必然存在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

从政策上说,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指“必须是法律应该而且能够禁止的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必须是人为造成的并应当承担责任的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由此可见,衡量是否军队国有资产流失,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用法律的观点来评价,造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是违法行为,应当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二是从主客观的成因上分析,造成军队国有军队资产的损失,必须是主观人为造成的,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行政或经济责任。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8年1月12日颁布的关於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是:(1)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主体必须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用者、出资者和管理者;(2)违法主体必须是对违法行为的发生具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即具有过错’(3)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4)必须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结果发生,或不加制止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後果。”以上四条缺一不可,共同奠定了确定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责任的基础,从而可为我们从政策上正确区分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找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以便进行查处。

二、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行为

(一)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军队非经营性资产因种种原因转入经营性领域;军队资产有偿转让、租赁、抵押、拍卖;军队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军队开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军队企业清算等。根据《中国人民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军队国有资产占用,使用单位发生上述情况之一的,必须依法进行评估,但是,绝大多数的部队生产经营人员和企业经营人员在本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发生上述变动情况时,没有按规定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或为了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私利,故意低估军队资产,造成军队资产不应有的损失。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部队占用的地皮和盖好的厂房与外商合资合作,为了保证本单位有稳定的收入,即不进行资产评估,也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军队资产任由外商经营使用,不仅造成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实际利益损失,更多的、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所有者凭此应该获得的未来收益权的流失。

(二)在部队精简整顿过程中,趁机侵吞军队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1985年作出了裁减军队额100万的战略决策,以後又进行了几次编制调整,98年3月又决定裁军50万。这本是有利於世界和平的举措,但上至军委、下至士兵不少人却利令智昏,趁机打劫,肆意倒卖、瓜分、侵吞军队资产,将国有资产化为己有。尤其是一些中高级军官因失去军权而极度不满,故意糟踏霸占军队国有资产,大批军用物资被私下分掉,大批军用物资以不到成本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超低价被自销掉。比如一辆崭新的吉普车只卖100元人民币,崭新的军用被服当作废品,垃米圾处理掉,从未使用的军用卡车被报废等等。据分析,在这几次整编中,我国军队`羔国有资产流失至少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当然,许多人是发了横财。

(三)借兴办生产经营之机,化公为私,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正处於恢复发展时期,国家对军队的军费投入有限,部队经费供需矛盾突出,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的部队开展了一些生产经营等创收活动,以弥补经费不足。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有的生产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打着“生产经营,为部队创收”的旗号,将部队预算经费,在编装备,营产设施等非法经营性资产转入生产领域,既不进行产权界定,也不进行资产评估,有的还动用战士等部队人员,而不计这些军队资产的成本和损耗。部队因开展生产经营而流失的国有资产,占这几年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很大部分。

(四)私设“小金库”,挥霍浪费,造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行为。

私设“小金库”是在部队开办生产经营,有了预算外经费,有关主管人员和财务人员违反国家、军队财务法规制度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小金库的来源,包括生产经营收入等预算外经费,公款私存,设帐外帐,军办企业不提或少提折旧和大修理费,隐瞒利润或多报亏损,向其他企业或境外投资未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反映收支状况,甚至截留正常经费。小金库运用目的,主要是供有关人员吃喝玩乐,请客送礼,出外出境旅游,随意报销个人开支帐目,甚至私分公款。小金库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军队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贪污、挪用公款,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在商品经济乃至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队有的掌管经济实权的人员,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向公款下了黑手,有的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款不入帐,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公款;有的趁采购业务之便,受贿、吃回扣;有的搞假发票,假支票,直接从单位银行帐户上提款,有的私自向军内外单位或个人出借公款,或私自动用公款炒股,炒期货,做生意,从中牟利。

(六)叁与非法融资活动,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融资等金融活动,是场经济的纽带和动力,它必然对当前的军事经济工作产生全面的影响。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巨额利润,也使部队一些生产经营人员和军队企业人员动了心。他们将生产经营资金、预算外经费、银行贷款,甚至动用正常经费,借给地方单位或个人,或叁与地方的集资活动,企图坐收利息(利润)。但由於这些融资活动大都没有经过正常渠道办理合法手续,因而不受法律保护。由於借方破产、赖帐、挥霍、或被骗,而造成借款收不回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七)动用装备和士兵从事走私,造成军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989年发生後,中国人民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然而,在当局眼中,军队的地位却升了许多。军队中旧僚新贵认识到军队在中国的价值,是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里程碑。此後,中国走向全面腐败,腐败由暗中走向公开,大小官吏以攫取国家财产为已任。军队也倾巢出动,动用先进的装备和大批士兵从事武装走私,犯下了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所不容的滔天罪行。装备和士兵都是用军队国有资产,动用装备和士兵从事走私是一种极端恶劣的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行为。今天,中国军队武装走私越演越烈,陆海空三军相互勾结从事走私,为新崛起的超级走私集团。海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动用两栖部队,以炮艇护航,负责把走私物从海上运送到囗岸交到陆军手中,或者从囗岸运送到海上,交到境外走私集团手中。陆军以机枪开道,以押送军用物资为名,把走私物从全国各地运送到囗岸交到海军手中,或者把走私物从囗岸运送到全国各地,交到境内其他走私分子手中,而空军主要走私些高价值,体积小的物品以及高、精、尖军用物资甚至核原料。军队走私物品包罗万象,如石油、电器、汽车、钢材、香烟、通讯器材、黄金、武器、等等,总之,只要差价大的,军队都敢走私。而在军队从事走私的庞大开支都来自於军队国有资产中。

以上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大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企业单位,在经济法上称做“法人”。这种因“法人”违法、违纪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因为,这种行为往往以集体的名义出现,即所谓“集体负责”,因而难以区分责任,追究违法,违纪的当事人。

三、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剖析从以上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行为方式分析可见,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仅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认识存在误区甘

1.对“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由於长期处於计划经济和部队完全供给制的大环境下,部队和军工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的思想上只有“货币”或“资金”的概念,而无“资产”的概念,对於国有资产”的认识更是缺乏。在一些军队行政事业单位,对军队资产的认识是“谁购建,谁使用、谁所有”,认为军队资产就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财产,可以自行处理,使用。在一些军工企业和部队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资产就是本单位,甚至是个人的财产,可以任意调配和处置,或盲目决策,随意合资,假公济私,挥霍浪费,而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的流失。

2.对军队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关系的模糊的观念。

改革开放,一那些人虽然认识到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但对军队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关系认识相对模糊。有的军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反正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资产使用、管理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不直接挂钩,因而对军队资产能多占用就多占用,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闲置,浪费。有一些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的主管部门人员认为,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既然是国有资产,作为主管部门就必须行使其决策调配权,因而军企不分,军队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不分,越俎代,过分干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而造成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不必要的损失。

3.受“重钱轻物”的传统思想束缚。

由於对“资产”的概念不清,我们一弟些行政事业单位和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钱”的问题把握较准,而对“物”的问题把握就不那麽准。当军队资产尚处於钱的形态(军费预算和军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较严,而当钱化为物(有形或无形资产)以後管理就放松了。只重视本单位财务帐面数字是否平衡而不重视本单位实物资产是否丢失或浪费。

4.法制观念的淡薄。

一些军队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人员习惯於“长官意识贝M“家长作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国家和军队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缺乏F解,或知法犯法,胆大妄为。

(二)体制转轨的空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新旧体制的转轨和新体制调整这三个阶段。以下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因素: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9月,军队工作方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85年精简整编裁军100万,部队後勤保障体制也开始大改革,由於经费严重不足,军队厄营掀起了第一次大高潮。直到1992年9月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之前,军队还没有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这个时期,有的军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钻改革开放的空子,或利用部队精简整编之机,化公为私,鲸吞军队资产,或利用部队後勤供给体制的“双轨制”和国家价格“双轨制”,倒卖、套购计划物资(指标),私分军队资产。

2.1992年9月,中共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场经济的新体制目标,同月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到1998年初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国家机构改革和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再裁军50万战略部署之前,军事理论界认为这是军队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转轨时期。在这一时期,新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开始建立并进行试运行,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同时,相配套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1992年以後我军生产经营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一些军队行政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人员,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还没有进行清产核资、家底不清的机会,私设小金库,大吃大喝,肆意挥霍浪费军队资产,或利用军队企业的转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机会,对军队资产不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或行贿受贿,使一些军队资产白白流入地方单位,个人、外商腰包,甚至境外。

3(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国家机构大改革方案,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也作出了再次裁军50万、部队编制调整改革的战略部署。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并,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也将进行合并,军队经营性生产和商业活动要大退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和军队的新情况、新问题,必将对新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新的挑战,使其步入了调整完善时期,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仍将是实现军队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有效、防止军队资产流失。

(三)制度缺陷“建立有利於国有资产保值的机制和制度”对任何国家军队来说都至关重要。

管理制度是加强军队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的有力保证。但由於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正处於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军队资产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这些管理制度的缺陷也是造成军队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是军队资产登记、保管、赔偿、检查和报告等基础或基本管理制度不落实。

二是军队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到位,价值核算的范围过小。长期以来,我国军队资产除货币外,只进行实物管理,而不进行价值管理。许多军队资产至今仍没有纳入军队会计核算。

三是军队资产的投资决策制度欠科学,军事资源配置的“计划”。军事经济工作,尤其是军队资产的投资决策,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性。即使是在实行场计划体制的今天,军队资产的投资建设仍是计划调节为主,场调节为辅。因此,就要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军队资产投资计划机制。

(四)管理不力

1.军队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1992年9月以前,我国军队没有专门的军队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各类资产分别是“谁购建、谁使用、谁所有、谁管理”。1992年9月,全军首先在总後勤部下设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其後各大军区、军兵种、国防科工委等大单位也分别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而集团军以下单位还没有专职机构。由於军队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现有的也是行政级别较低,而没有形成管理机构的网络系统,因而在履行其固有资产管理职能时,要麽有心无力,要麽鞭长莫及,要麽插不上手,更谈不上加大军队资产管理的力度。有的在涉及军队资产产权变动个案时不请示,不报告,在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产权的转让、租贷、兼并、收购等过程中,不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军队资产,致使国家所有权益的大量流失。而这种国家财产权利的流失,比起一般的实物的流失更危险,更严重。说它更“更危险”,是指它导致的财产权利流失,不仅是当前,还是涉及到未来的收益流失;说它“更严重”,是指其一旦造成损失就相当难以挽回。

2.军队资产管理的编制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只是在总部和各大单位设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而在军以下部队,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还没有专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编制。但是,大量的军队国有资产恰恰是分散掌握在军以下行政事业单位和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国有资产属於国家很清楚,但在实际上无人负责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也许是当前军队资产流失禁而不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目前军队行政机关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现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相应撤并,专职管理人员面临缩编减员的新情况下,防止军队国有资产流失又遇到新的挑战。

3.军队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於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军队国有资产管捺理队伍还不够强大,仅有的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这是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特权的後果众所周知,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

今天,中国军队国有资产流失如此猖獗的地步是我国军队长期以来享有特权的弊端分不开的。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2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国有资产特别在国企中的国有资产存在着严重流失的现象。我国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使我国经济资源遭受巨大损失,对经济的建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

资产流失;原因;对策

0 引言

当前我国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包括: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及合资企业中的国有部分。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中,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其建设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为了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对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改造,还将国有企业的绝对数减少,并且在一些行业中让国有企业尽快退出,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改造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股份制企业。这一改造使国有资产配置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一改国有资产以往配置效益低的情况,使其运营效益得到提高,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有效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 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1.1 我国国有资产缺乏健全的法规体系

首先,产权制度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我国国有资产在法律层面上没有对所有权予以有力保障,导致国有资产分散了所有权、经营权得不到很好落实、管理权比较模糊;其次,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的产权交易、产权流动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最后资产评估活动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对资产评估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缺少法律监督和制裁的依据。

1.2 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营效益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伴随国有企业普遍在改革中实行股份制,为其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走出困境提供了保障。但是有的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股份制改造中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将企业的国有资产占为己有,使得企业国有资产造成严重损失。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中,有的企业低价折股国有资产,这导致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例如在评估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时,对其市场增值部分不计提,而是直接按照购入价计算;在评估品牌、商标、专利等具有极强增值潜力的无形国有资产时,给予低价估值或直接不评估,这些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将会流入到个人手中,进而使国有资产在有形无形中被侵吞。有的企业在进行股利分配时,国有股与法人股、个人股是同股不同权利,实施的是国有股不分红、不进行配股等政策,甚至有的让个人低价买入国有资产,从而导致了国有股在企业中比例下降。有的企业刻意隐瞒利润,故意让国有股的分红少、个人股的分红多,甚至是通过个人股的分红把利润转到经营管理者手中。

1.3 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

在国有企业逐渐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加强了经营者手中的经营权时,其对应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显得非常缓慢。厂长经理负责制仍然在企业中实行,在国有企业管理中不但没有渗透民主管理机制,在号召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下,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厂长经理的权利,一人说了算在企业更是普遍存在。虽然国家政府部门成立了监察机构,但因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太了解,在注重企业经营自的形势下,有的监察机构被排除到国有企业之外。对于企业内部的监察、审计人员归属企业管理,厂长经理给其发工资,企业利益与他们的利益是一个共同体,所以企业内部的监察,审计只是流于形式。即便在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企业监事会也缺乏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因为企业给他们发放工资,所以他们都不想得罪经营管理者。

2 解决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2.1 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的法规体系

为了使国有资产流失得到遏制,对国有资产加强法律保护,就必须要针对国有资产制定出相关管理基本法,并且还要配套制定出相关单项法规,从而使国有资产形成一套法规体系,不但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司法追偿的法律机制,还能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同时要注意,对国有企业进行立法,是要有助于激活企业,而不是限制企业。首先,要建立能够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规体系,对其尽快制定出基本法,从而形成以基本法为核心,配套各种单行法规的相关法规体系。其次,针对国有资产流失要尽快颁发相关制度,对国有资产加强司法追偿。对国有资产要完善司法追偿相关法律制度,它是一种有效的有司法保障的救济方式,这样可以使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诉讼率。

2.2 制定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我国应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并依据同股同权益的原则,享有选择经营管理者、参与重决策和资产收益等权益。对国有企业的出资人重组调整所有权结构,使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国有产权竞价机制,推进国有产权以合理价格进行有序流动,还能够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成立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市场化运作。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其运营效率提高。对产权交易加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有产权需要以竞价的方式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公开交易,以便保障交易的透明度、公开性和公平性。

2.3 强化内部控制,防范资产流失

内部控制在消除风险隐患、防范舞弊行为、保护资产安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中,引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内部不完善的会计监督及管理控制的弱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案例的发生就是因为企业缺乏基础的内部控制,由一人来管付款所需的所有印章和有关票据。所以国有企业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要引起足够重视,对内部涉及到会计岗位相关工作的经济业务要加强控制,严格约束所有会计人员,保障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和机构,以及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真正做到会计工作相互监督和制约、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样才能从制度、源头上防范风险,有效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从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但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这就需要积极采取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的法规体系、制定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内部控制,防范资产流失的措施。因本人学识有限,本文归纳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有不到之处望能谅解。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决策失误企业改制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增长,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成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但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以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从近年来的审计发现,国有资产流失,不仅侵蚀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妨碍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1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1.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有的地方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1.2破产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1.3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形式主要表现为:

(1)将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经营利润收入等列为“负债”,挂“应付款”账上,进行隐藏。某国有企业改制中将80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销售利润全部虚挂“应付款”,造成国有资产评估严重失实。

(2)加大成本和亏损。原本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在临改制之机,以库存积压、市场竞争激烈等为借口,将产品大幅降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大肆挥霍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和亏损,达到减少净资产的目的。

(3)不全面清理固定资产与存货。清查资产时,一味要求核销“不良资产”、“坏账”,却对账外资产或账物不清的资产不认真清查入账,将能够盈利的实物资产游离账外。某厂改制时账面上反映的存货与彻底清查盘点后的存货价值竟然相差1000多万元。已转变价值形态的固定资产在改制中不评估,仍以账面价值申报。转化价值形态的资产,在改制中应以实际价值形态申报评估,但有些改制国有企业,对可能贬值的固定资产提出核销损失要求,对已经增值或可能增值的固定资产,却仍以账面数额申报评估。某国有企业投入货币资金,早已转变成了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改制中仍以账面资产申报评估。

(4)加速折旧,人为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了使国有资产“缩水”,抢在企业改制前,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将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金账面净值降为零,以图日后产权“置换”,可以无偿地使用。

(5)不如实核算应收款,多列挂账,甚至捏造往来款增加企业的负债。将经营活动中应当双方结清或能够对冲的往来,故意只记应付款,不记应收款;对无法或已无须付出的应付款仍照挂不误,不按规定如实反映。某国有企业改制中将欠外单位的100多万元货款列为应付款,却将应收款单位的200多万元收入隐藏不报。

(6)隐藏小金库资产。设立小金库已属违规,但在企业改制中仍将其游离于企业资产外,是一种更加严重的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7)对外投资、开办三产企业等资产不纳入企业净资产。

(8)不应列入资产核销的损失,骗取核销国家所有者权益。改制中将早已收回投资的项目,仍以坏账损失名义,要求有关部门帮助核销国家贷款。

(9)暗箱操作,未公正审计与评估,未正确证明和界定资产属性。一些改制企业的经营者或与上级主管部门,或与中介机构串通一气,故意将评估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将本应属于国家的资产证明为集体,将应属于集体的资产证明为个人。

(10)利用行政手段,把国有资产缩水“打折”。由职工或经营者买断,明曰卖,实为送。无偿量化国有资产,尤其是让少数经营者“合法”地获取极大比例的国有资产,其实质是严重损害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当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它贯穿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既有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过程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又有在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过程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有政府主管的责任。2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策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的大潮到来之际,我们必须总结以往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某些人浑水摸鱼、损公肥私、把国企改革当成一次暴富的机会,从制度上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2.1国企改革实行市场化

公开国有企业改组转制的程序,防止黑箱操作的现象。企业改组转制的每道程序应及时向企业职工公开,接受监督。逐步减少国有产权定向转让的交易方式,推选国有产权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进行交易,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透明。

2.2政府应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明确改组转制的程序,并对转制企业资产重组、清产核资、产权评估和转制方案的制定及执行等各环节进行切实地审批或监管,不流于形式,以加强对国有企业改组转制全过程的监督。

2.3建立政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制度

由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委托人,而不是由转制企业作为委托人,选择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对改组转制的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有利于防止中介机构受到转制企业的干扰和干预。

2.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国有企业转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有政府主管机构的责任,对三方的责任都应加以追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主管机构的责任难以追究,这当中包括了应由谁来追究、如何追究、如何执行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责任追究制度以便操作。

2.5政府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审计,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对面临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资产经营者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企业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的改组转制应列为重大审计事项,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要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其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发挥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和国有资产保全中的监督作用。今后审计机关遇到类似上述问题时,可以作相应的处理。如对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和问题可向上级领导部门作专题报告,违法违纪问题中涉及个人所得的利益问题,可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作进一步的查处等。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决策失误企业改制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增长,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成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但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以来,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从近年来的审计发现,国有资产流失,不仅侵蚀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妨碍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1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1.1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有的地方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1.2破产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1.3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形式主要表现为:

(1)将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经营利润收入等列为“负债”,挂“应付款”账上,进行隐藏。某国有企业改制中将80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销售利润全部虚挂“应付款”,造成国有资产评估严重失实。

(2)加大成本和亏损。原本经营较好的国有企业,在临改制之机,以库存积压、市场竞争激烈等为借口,将产品大幅降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有的大肆挥霍浪费,增加企业成本和亏损,达到减少净资产的目的。

(3)不全面清理固定资产与存货。清查资产时,一味要求核销“不良资产”、“坏账”,却对账外资产或账物不清的资产不认真清查入账,将能够盈利的实物资产游离账外。某厂改制时账面上反映的存货与彻底清查盘点后的存货价值竟然相差1000多万元。已转变价值形态的固定资产在改制中不评估,仍以账面价值申报。转化价值形态的资产,在改制中应以实际价值形态申报评估,但有些改制国有企业,对可能贬值的固定资产提出核销损失要求,对已经增值或可能增值的固定资产,却仍以账面数额申报评估。某国有企业投入货币资金,早已转变成了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改制中仍以账面资产申报评估。

(4)加速折旧,人为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为了使国有资产“缩水”,抢在企业改制前,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将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金账面净值降为零,以图日后产权“置换”,可以无偿地使用。

(5)不如实核算应收款,多列挂账,甚至捏造往来款增加企业的负债。将经营活动中应当双方结清或能够对冲的往来,故意只记应付款,不记应收款;对无法或已无须付出的应付款仍照挂不误,不按规定如实反映。某国有企业改制中将欠外单位的100多万元货款列为应付款,却将应收款单位的200多万元收入隐藏不报。

(6)隐藏小金库资产。设立小金库已属违规,但在企业改制中仍将其游离于企业资产外,是一种更加严重的侵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7)对外投资、开办三产企业等资产不纳入企业净资产。

(8)不应列入资产核销的损失,骗取核销国家所有者权益。改制中将早已收回投资的项目,仍以坏账损失名义,要求有关部门帮助核销国家贷款。

(9)暗箱操作,未公正审计与评估,未正确证明和界定资产属性。一些改制企业的经营者或与上级主管部门,或与中介机构串通一气,故意将评估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将本应属于国家的资产证明为集体,将应属于集体的资产证明为个人。

(10)利用行政手段,把国有资产缩水“打折”。由职工或经营者买断,明曰卖,实为送。无偿量化国有资产,尤其是让少数经营者“合法”地获取极大比例的国有资产,其实质是严重损害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当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它贯穿于企业改制的全过程,既有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过程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又有在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过程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有政府主管的责任。

2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策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的大潮到来之际,我们必须总结以往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某些人浑水摸鱼、损公肥私、把国企改革当成一次暴富的机会,从制度上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2.1国企改革实行市场化

公开国有企业改组转制的程序,防止黑箱操作的现象。企业改组转制的每道程序应及时向企业职工公开,接受监督。逐步减少国有产权定向转让的交易方式,推选国有产权在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进行交易,保证交易的公平、公开和透明。

2.2政府应完善有关法规制度

明确改组转制的程序,并对转制企业资产重组、清产核资、产权评估和转制方案的制定及执行等各环节进行切实地审批或监管,不流于形式,以加强对国有企业改组转制全过程的监督。

2.3建立政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制度

由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委托人,而不是由转制企业作为委托人,选择信誉好的中介机构对改组转制的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有利于防止中介机构受到转制企业的干扰和干预。

2.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在国有企业转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既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中介机构的责任,也有政府主管机构的责任,对三方的责任都应加以追究。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主管机构的责任难以追究,这当中包括了应由谁来追究、如何追究、如何执行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责任追究制度以便操作。

2.5政府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审计,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

对面临改革的国有企业的资产经营者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企业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企业的改组转制应列为重大审计事项,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要分清当事人的责任。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大对其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发挥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和国有资产保全中的监督作用。今后审计机关遇到类似上述问题时,可以作相应的处理。如对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和问题可向上级领导部门作专题报告,违法违纪问题中涉及个人所得的利益问题,可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作进一步的查处等。

参考文献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5篇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涵义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

国有资产流失的形成及渠道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彩电生产线,然而,彩电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5%;各地区为振兴地方经济,不注重实效,盲目引进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但由于市场及产品本身质量等因素,只好纷纷停产,目前其生产线的利用率只有40%。

由于市场的暂时过热,加上“区域利益”的驱动,从而鼓舞了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获利信心,最终导致决策失误。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只笔、一张嘴”。某电视机厂,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之一,1988年到1990年间,厂长一个决策,投资6000万元与日本一家公司合资兴建空调器厂,利润分成与外方实行倒四六;而后又投资3000万元引进国外平绕行输出变压器生产线,由于选择不当,无法使用,成了一堆费铁;后又投资1亿元从美国引进纸箱生产线,因产品无市场,到目前为止设备仍无法启动。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把原来国家拨给的土地,不计价折合成国家股份划作自己企业的法人股,对国有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品牌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则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五)、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运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没有章法,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办事,对项目的开发不作充分的调查和科学的论证,拍脑袋定盘子,致使决策失误;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造成生产技术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企业整体效益下降,甚至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某冷冻厂投资2000万元建立两个万吨冷库,其利用率仅有13%,每年折旧及贷款利息共400万元,企业每年亏损200万元。此外,企业资产流失与管理不善有直接联系,财务管理混乱,存在大量的帐外国有资产。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推算: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帐外固定资产净值约147.6亿元。

(六)、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9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资本经营论》114页)。

(七)、无形资产、土地不入帐

会计改革之前,无形资产在我国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时至今日,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帐,企业的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帐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招商引资不作价,流失严重。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惊人,流失量之大,已形成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

(一)、从宏观方面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国有经营责任制,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科学的,可量度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产品成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等主要内容组成。二是建立一个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经营责任目标的确定方法体系。采用确立阶段目标,运用具体指标实行逐步考核的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在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四是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考核及奖惩方法体系。以所列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诸项主要内容为依据,到期由上述诸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科学的考核。这种考核是从企业的规模效益的角度评价企业的业绩,兑现奖惩,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兴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

(二)、从微观方面讲,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其不断增值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应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制定出一套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有:

1.建立有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指标考核体系,财务指标包括国有资产流失率、增值率、资产利润率及负债率等。指标的考核采取企业自查、重点抽查与年终审计相结合的办法。企业要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自查结果及时报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定。重点抽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根据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经营完成国有资产增值考核指标的,予以奖励;没有完成资产增值考核指标则予以处罚,并终止、甚至终身取消其经营国有资产的资格;对以弄虚作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者,必须坚决追究经营者的责任,除令其赔偿外,给予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产权管理的法律责任制度。当前,要加速制定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有关法规,通过建立法规责任制度,明确企业的责任,规范企业的行为。其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再次,强化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职代会要把资产保值与增值列入重要的议事内容,并通过选举参加监事会与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与监督活动,逐步创造条件实行民主选举厂长,以便强化对其经营活动的民主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建立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如果企业内部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应对其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按其占有国有资产的数量收取占用费,同时,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改革企业的分配制度。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方法、程度进行,要保证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对于股份制企业,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国家股不配股或少配股,不分利或少分利。

5.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6.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可以发现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6篇

《重案内幕》出版,有幸捧读书稿些许时日。作为一本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作者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平铺的手法,为我们再现了身居要职却要“闻金起舞”的各色人等:梦想当上“最高法院院长”,却只是聪明一时的人物王杨,他“忽悠”了正局级国有公司领导干部“下水”,“忽悠”了女性为其“死别”,甚至“忽悠”了自己,利用自身精通法律的能力,规避法律满足私利;具有多年经营经验的老厂长许炳富,利用企业被兼并之机侵吞公款,一头栽倒在“金钱”面前;无独有偶,原北京证章厂厂长赵长春,“联络”律师、企业职工靠贪污公款共同“发家致富”;更有甚者,“豪赌镇长”张健白天坐镇一方大做“乡镇建设新构想”文章,夜晚“暗度陈仓”,用贪污和诈骗而来的千万元资金把自己变成“狂人”;还有难得一见的女性搭档和谐者黄爱华、刘健红“沆瀣一气”,“小金库”成为自家提款机,隐匿伪造合同成为“家常便饭”……大量国有资产如滔滔洪水一般流失,恶意蚕食国有资产的官员、高管摇身一变成为身家亿万的财富新贵。纵使他们赚得个盆满钵满又如何?他们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公共利益于不顾,贪婪自私地侵蚀着原本属于国家的资产。应该在事业上蒸蒸日上、在家庭中阖家欢乐的官员、高管们最终因无法抑制自己的贪欲,进而被自己的贪欲所左右,走上了一条通往牢狱的漫漫不归路。

“权极一时”的人们上演着与国有资产“相容相生”的人间悲喜剧,殊不知,我们的检察官们,总能慧眼识浊!即使犯罪分子或巧设账目,或百般抵赖,甚至贿赂、威胁办案人员,但是,面对一起起背景复杂、手段隐蔽、犯罪人精心设计的案件,承办的检察官们在案情复杂、线索少、查证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用自己的理性、严谨和敏锐,积极主动地查找案件线索,及时发现各类猖獗的犯罪案件,公正查处贪腐行为,最终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案件真相大白,为挽回国有资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检察官的心中,始终秉持这样一个信念:时刻捍卫法律尊严,不懈追求公平正义。为此,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默默地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秉公办案、执法为民的检察之歌。例如,作家海剑笔下的人物永光凭借着对检察事业的坚持和执著最终成功,但刚到不惑之年的他,也因专注于各类案情最终拖坏了自己的身体;而刚刚新婚的晓峰则因为案情的重大,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暂离自己的娇妻,将全部精力投身于检察事业。

当文字经历了神经元的传导一次次构成阅读者的景象浏览器,直觉让我惊异于作家海剑的词文达意之精准;而通过神经介质的咬合与咀嚼,真正第一次体察到主体思维者的彻痛与忧思。国有资产缘何流失?怎样流失的?十九条渠道如数家珍,缘由切中要害。我们仿佛看到忧心忡忡的作者,用手中的一支笔“庖丁解牛”,意即直逼邪恶之源,告诫那些贪腐之徒,只有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才是人间正道。不然,“觊觎国资这块蛋糕的罪犯,再高明的犯罪也会被发现,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作家海剑是深刻的。正如《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萧立军所言,“当一个国家在巨变中迅猛发展时,莺歌燕舞的社会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是需要认识并逐步清除不和谐的因素。这正是海剑报告文学作品值得一读的地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流失“黑洞”不断显现。海剑的作品并没有仅仅以披露这些重大案件而告完结,而是用犀利的笔继续对其进行毫不留情的解剖。在书的前半部分,海剑对一个又一个手握权力者通过暗箱操作,把国有资产一步步变成私有财产,最终跌入腐败深渊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不仅揭露了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日益严重的现实,对预防官员贪腐行为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也建设性地提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多种对策,以期能有效加以遏制,并推动国有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书的后半部分,海剑则用大量笔墨谈及境外国有资产的问题。当今谈国资“静静流淌”范围,少有人放眼国际间的国资范畴。笔者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并指出,境外审计,亦是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最有效途径。

国有资产流失是个沉重的话题,《重案内幕》的出炉,让世人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如何破解国有资产流失的不可逆转性。一件件“雷同”的国资流失案中,违法者侵占巨额国有资产的犯罪行为背后,都有像模像样的合法性外衣做掩护……在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前,我们看到“一把手”权力过大、、随意担保、改制不规范、企业管理混乱、内部监督不力的症结……事当防微杜渐,不可长耳。“真的希望每个案子都能振聋发聩,每个案子都能发人深省”,这是作家海剑在后记中写下的一段话,自然亦是他写作此书的一大期望。同时笔者警醒我们,在预防官员贪污腐化,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上,除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不断健全的法律,在“捍卫国有资产的队伍中有一支铁军,那就是我们办案一线的检察官们。他们的核心职责是一致的,彻查职务犯罪,维护国资安全”。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7篇

一、 国有资产流失与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综述

1. 国有资产流失现状分析

国有资产主要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经营性组织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权益。最为典型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就是国有大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转变资产属性,即通过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另一类是导致国有资产发生损失或减值,即经营不善,或浪费、误用国有资产,使其毁损、流失或贬值。其具体表现形式有:

――国有资产形成账外资产,逃避监管,形成“小金库”或被有关人员占用、私分。处置国有资产不规范,作价过低,或者处置了不应当处置的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浪费。

――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减值,或者闲置,造成技术上的无形损耗。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或企业重组时,违反有关规定,没有严格进行内部审计或资产评估,对国有资产作价过低,或者非法占有,导致国有资产损失。

――国有资产在资产重组或改制时,逃避债务或资产转移手续,或者将优质资产进行剥离并变卖,剩下不良资产来逃避税务、银行的追索。

――国有资产受托经营者为了政绩或其他目的,对国有资产的使用不计成本,违背正常的资产使用方法与保养方法,不正确计提折旧、摊销或合理进行大修理,导致一时的效益虚增,但给国有资产带来加速损耗。

从根本上说,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结果都是类似的,即造成了国家经济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给全民财务造成了不利后果,同时也给国有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简述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在十届人大通过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标志建立起来的。此前,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铺垫,十届人大根据《机构改革方案》批准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实现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相分离。此后,各地方政府也相应设立了各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设立国资委,其主要问题是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委托――”模式中,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能,对国有资产管理者实行监管,增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激励机制。国资委在组建时提出了“三统一、三结合、三不”原则:即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损害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其他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国资委对于国有资产监管的原则本身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现实条件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国有资产,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如商业局、物资局、交通局或其下属企业通过改制与资产剥离,建立了若干国有资产经营集团,各级国资委通过人员下派等方法,对这些企业安排关键员工,强化相关监管。理论上也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却与监管原则相左,同时客观上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与经营体系的混淆,不利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落实。

二、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简析

1. 公有制下国有资产的特性本身存在着寻租空间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说明,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一是比重大,二是在关键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了政府事实上在经济资源方面对国有企业存在着倾斜,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此同时,国家又必然对其他企业进行各种管制,以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如国家对于能源、电信市场等总是不对称开放的。因此,非国有经济必然希望借助国有经济优势获取自身优势,或者通过与国有资产的合作,实现自身利益,从而形成了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法制下的寻租行为是合法合理的,但也有一些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通过不法手段,骗取国有资产,或者利用与国有资产的合作,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信息不对称引起国有资产流失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竞争也体现为信息的竞争。由于国有资产涉及的经济体量大、利益相关者多,国有资产相关方如能够掌握信息优势,变信息不对称为对称,就能够为自身谋取巨大利益。在此条件下,不少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供货商往往想尽千方百计获取国有企业经济情况。如“力拓间谍门”事件中,胡士泰作为力拓公司首席商业代表,其重要工作内容就是与中国钢铁企业高层人员加强接触,通过利益诱惑等不法手段,获取中国钢铁企业商业秘密,从而在铁矿石定价权中掌握主动权,给中国有关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家保密局网站登载安徽省淮安市国家保密工作局原局长蒋汝勤文中称,6年里,力拓的商业间谍“迫使中国钢企在近乎讹诈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上多付出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沉重代价”,而这相当于“澳洲10%的GDP”。

3.监督体系不健全是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操作上存在诸多漏洞,而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督,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的甚至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这种监督的不到位和制度的滞后性,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环境。有些国企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乘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等改革的时机,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却处于缺位状态,所谓的厂长经理也只能是名义上的人,企业经营缺乏透明度,职工民主管理流于形式,职工大多处于不知情和无法有效监督的地位,难以发挥民主管理监督的效能。

三、 改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加强立法,强化法律管控

认真贯彻落实《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把一切应归国家所有的财产都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轨道。《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尽快颁布《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法令,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处置的法律法规,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运行过程全部纳入法制轨道。

2.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做好监管工作

一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负有指导、督查责任。明确国资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责任。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能,以管人为先导,作好重大事项的备案与审批工作,适时开展内部审计与离任审计。另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健全和完善国企监事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有效运转,避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此外,国资管理部门还要妥善处理好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之间的关系,避免“越位”现象,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与评价。

3.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资产交易市场

首先,要建立国有资产服务体系,主要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对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调整与增量投资管理,产权交易收入管理,融资管理以及股份制企业国有股分红管理等等。使国有资产的变动通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建立国有资产服务体系,主要负责对资产交易市场提权服务、协调、管理、监督等确保资产科学、合理地流动,达到产权配置优化。其次,应监督改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保证评估质量。

4.堵塞漏洞,加强无形资产的监管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重视对有形资产的监管,却忽略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问题。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国资部门应对无形资产分门别类地制定管理制度,对其转让也应建立制度,以防止国有无形资产向私人转化的现象发生,确定无形资产不受侵占和保值、增值。此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考虑自有品牌与非国有品牌合资时,要关注国有品牌的保有问题,防止国有品牌的边缘化。

总之,在转型时期,我国国有资产治理的核心是加强对国有出资人利益的保护,也就是说,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资产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治理机制,落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强化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建立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以规范交易行为,从而达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新型的国有资本运营管理体制的目的。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国有资产法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090-02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对国有资产负有管理或者经营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将国有资产及其收益转归非国有单位或个人占有,从而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多年来, 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困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难题之一。据统计,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1]2005年11月7日,据国务院国资委会议上透露,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共清出各类资产损失高达3521.2亿元。[2]为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10月28日,历经15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终于出台。该法为保护国有资产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依法选任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到对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做出详细的规定,再到落实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为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构建了全方位的防范体系。

一、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与考核

国有资产的流失,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管理者都难辞其咎。因此,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与考核更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四章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和考核作了专门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可以任免或者建议任免国家出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第二十三条规定了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第二十四条则规定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对拟任命或者建议任命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人选,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考察。规定对管理者的选任和考察制度,将有助于加快培育国企职业经理人,督促国家出资企业的管理者认真履职、合格履职、依法履职。

同时,该法第二十五至第二十九条分别对国有企业的董事、高管兼职,董事、监事、高管对企业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奖惩,以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事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

针对国有资产流失多发生在改制、评估等环节,《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章对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作了专门规定,特别是对企业改制、与关联方的交易、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转让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企业改制

在企业改制方面,《企业国有资产法》主要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规定:1、国企改制要听取职工的意见。第三十七条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立、改制、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企业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改制涉及重新安置企业职工的,还应当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可见,《企业国有资产法》要求企业改制工作要在职工的监督下进行,要公开透明,这样有利于防止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2、国企改制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根据第四十条的规定,国企改制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或者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决定,重要的国企改制还应将其改制方案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这些程序性的规定,可以防止国企管理者私自暗箱操作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3、国企改制应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的价值。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改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的价值。对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评估,不得将财产低价折股或者有其他损害出资人权益的行为。该条对非货币财产明确提出要以评估确认价格作为确定国有资本出资额或者股份数额的依据,不得低价折股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与关联方的交易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四十三条至第四十六条是对关联方交易的规制,明确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不得无偿向关联方提供资金、商品、服务或者其他资产,不得以不公平的价格与关联方进行交易;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不得向关联方转让财产、借款、提供担保、投资或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通过这些规定,《企业国有资产法》为防止企业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失到关联方竖立了法律屏障。

(三)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环节是最容易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之一,高值低估、漏估无形资产等情况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为防止国有资产在评估环节流失,《企业国有资产法》作了如下规定:1、明确何时应进行资产评估。第四十七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有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等情形的,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2、对国企及其董事、监事、高管的要求。第四十八和四十九条规定,国有企业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符合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按规定将委托资产评估机构的情况向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告;国企及其董事、监事、高管,应当向资产评估机构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隐瞒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不得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评估作价。3、对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第五十条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托评估有关资产,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评估执业准则,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受托评估的资产进行评估。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评估报告负责。

(四)国有资产转让

国有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暗箱操作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由于《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了国有资产转让的原则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围绕这一原则,《企业国有资产法》做了以下规定:1、转让方式。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转让方应当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征集产生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的,转让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可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公开竞价拍卖的制度,使国有资产出售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避免暗箱操作和低价转让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最低转让价格的确定。国有资产转让的最低转让价格,应当以依法评估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可或者由本级政府核准的价格为依据,合理确定。为价格确定而设定的多道程序,有利于防止低价贱卖国有资产。3、关于关联方收购。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可以向关联方转让的国有资产,在转让时,上述人员或者企业应当与其他受让参与者平等竞买;转让方如实披露有关信息;相关的关联方人员不得参与转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在与关联方交易、转让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不致造成国有资产以低价流向关联方。

三、国有资产监督

完善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体系,自然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为此,《企业国有资产法》于第七章规定了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四种监督方式,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人大监督

第六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情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2006年12月,正是由于两百余名人大代表五年监督,成都纺织品公司数亿元国有资产失而复得。[3]可见,人大监督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行政监督

第六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其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行政监督是国有资产监督中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政府对其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履职的情况进行行政监督,将有力的督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依法履职,督促其加强对企业改制中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环节的监督,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工作,防止企业改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三)审计监督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的审计监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国家出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二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审计监督无疑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据2008年全国审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124139个单位,对23971个单位实施了专项审计调查,共为国家增收节支868亿元,其中已上交财政556亿元,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55亿元,已归还原渠道资金257亿元。通过审计监督,核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和结算额363亿元,帮助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挽回或避免国有资产损失127亿元。[4]

(四)社会监督

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国有资产状况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社会公众处于社会的最基层,能看到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并对此深恶痛绝,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童兴.国有资产流失概况[J].真理的追求,1994( 7).

[2]央企核资3500亿国资流失,只是冰山一角?[N].,2009-3-30.

[3]两百人大代表五年监督 数亿元国有资产失而复得[N].南方周末,2007-1-18:P3.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9篇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其原因纷繁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国有资产流失速度之快、流失途径之多、流失量之大, 已经成了困扰改革和发展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已经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财政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在我国,国有资产被划分为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占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出于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关规定,在国有资产未得到补偿或补偿不足的情况下,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占有或控制的行为。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

(一)体制性流失

所谓体制性流失,即因国企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经营亏损、监督不力、腐败、侵吞、浪费等体制性因素引起的国有资产损失或转移。主要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造成国有资产隐性流失;资本外逃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流失等等。

(二)交易性流失

所谓国有资产交易性流失,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评估、低值评估、低价转让、暗箱操作、巧取豪夺、腐败等多种行为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国企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乘企业关、停、并、转、包、租、合、卖等改革的机会,利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假借合资名义,行套钱之实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三、警惕另类国有资产流失

上述国有资产的流失渠道,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却常有以下现象是我们在谈论国有资产流失时常被忽略的。

(一)重复建设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比如道路重复建设:新修的道路没几年,却常常又被切成“豆腐块”,造成交通的拥挤、堵塞,环境的污染;或者马路上的花坛被拆了修,修了再拆等等。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难道道路的质量不好,新修的就需要挖补,填修吗?抑或这是“豆腐渣”工程?修建一条道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的重复建设,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

再比如城市公共设施的重复建设。笔者所在的城市, 不足20平方米大小的人行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钢板7-8块,2块不同自来水厂的管道,4块不同电信部门的管道,2块有线电视的管道。时常这些钢板被打开,某某公司要进行线路的改造或者维修,造成大大小小的“窟窿”,严重威胁行人的安全不说,这些管道的铺设又是一大笔资金,能否算国有资产的流失呢?

(二)一些单位超前购置导致的国有资产的流失

有的单位、部门为了一味追求“现代化”,与世界接轨,花费大批资金购入一些进口设施装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滞后,人才的缺乏,无法驾御或对于多功能的先进技术设备不能充分的利用开发,往往造成设备不能有效的利用或者闲置,造成资源上的较大浪费。

(三)设备的提前报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些单位刚刚购置设备才1-2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盲目的、无计划的使成批在用设备下马。

(四)行为人为所欲为或不作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领导盲目拍板,决策缺乏科学性,违章担保,有相当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视担保为儿戏,擅自或盲目为其它企业、公司贷款提供担保,以致因借款方到期不能偿还而承担连带责任。

一些停产的国有企业,职工工资、保险等各种欠款越聚越多,贷款利息连年增加,原有的设备、厂房和常年积压的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不值钱,账面上记录着的国有资产数已部分成了“虚拟资产”,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已经流失掉了。

(五)企业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造成流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以其特有的竞争和盈利功能,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发展。然而,有些企业,对于自身的信誉、知名度、品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长期以来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随意拿出去和别的单位合作,甚至转让、出卖,造成了无形资产被无偿占用或无偿投入,同样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分类和管理范围

对国有资产的分类界定应形成一种共识,它既包括经营性的国有资产,还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金融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应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避免目前只注重经营性的国有资产,而忽视了非经营性、金融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以致出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混乱、金融性国有资产“三不管”、资源性国有资产无人管理或严重低估的现象。

(二)加强法制建设,加快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责任人的处理缺乏法律依据。应加快出台《国有资产法》以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中国的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因而维护国有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应当依靠社会公众而不是仅仅依靠专业队伍。社会公众应对国有资产相关组织和个人活动进行民主的干预和监督,特别是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公众监督使其提高自身行为的自律程度,从而降低因滥用权力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道德风险,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性。

(四)培养专业人才

事业发展要有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要想克服以前“技术不专、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队伍的素质教育,使其思想过硬、技术精干,更有效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

(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资产流失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文中笔者主要就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笔者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国有经济以及资产进行战略性改组、构建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法律体系以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等方面来阐述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一、国有资产的界定

从理论上来说,国有资产主要是指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国家投资和参与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特点。当前,我国国家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包括国有企业的相关资产以及在集团企业发展中的国有资产和合资企业发展中的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国有资产流失对于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流失

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流失是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这里提到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流失主要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单方面的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盲目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投资,这样就导致国有企业原来的市场受到损失,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国有企业正常利润的获得。

另一方面,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以及检查力度都不到位,这样就导致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够按照国家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相关的管理。很多管理人员趁着这样的漏洞不将国家资金入账,形成帐外国有资产,账外资产的存在使企业的国有资产得不到正常的监督和管理;部分企业的经营者还偷漏国家税收,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这样, 国有资产就容易流失。

(二)国有资产隐匿性质的流失

国有资产隐匿性质的流失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之一。国有资产隐匿性质的流失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管理之下的其他企业来侵犯国有企业的收益。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来看,国有企业的相关人员将企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独立出来,由其投资的私营企业进行管理,这样,原本属于国有资产的收益就变成了私有经济。

另一方面,隐匿性质的流失主要是指技术性质带来的收益的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技术研发都是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的,但是,往往国有资产的技术可以通过低价出售、转让技术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企业获得利润。但是这部分的利润并没有被算入国家的国有资产里面,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流失

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流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因为发展的必要性而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铸。在企业的重组过程中就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流失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因为国有企业的财务清查不彻底而导致的资产流失。在国有企业进行重组的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财产清查,但是由于领导更换等多方面的原因,根本无法对企业的资产以及相关的负债情况进行具体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企业国有资产的流失。

另一方面主要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资产评估不规范。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评估操作程序不规范,直接由企业白行清点资产,对企业隐瞒的资产未经评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资产考核的过程中,很多无形资产并不能被评估,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国有资产采购过程中的流失

国有资产采购过程中的流失是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国有资产采购过程中存在的流失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在采购的过程中,以次充好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采购制度不完善,采购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情,财务部门缺乏对其的监督和管理。因此,采购的过程中,如果是以采购A级物品的价位去采购C级物品,财务部门并不懂,仅仅是支付其采购货款,那么这中间的差价就有可能到个人的口袋,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存在的原因

国有资产流失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下面,笔者就主要的原因进行介绍: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来看,我国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不同性质或者不同层而的问题。

(二)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国家政府的财务部门或者是相关的监察部门都没有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这种监督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的产生。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制度不健全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来说,关于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产权的保护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保障,对于国有资产经营中遇到的行政蚀的现象,并没有可操作的法律界定和约束依据。

四、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从体制上完善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才能够进一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笔者这里提到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构建适合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国有企业的效益,该体系除了通常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外,更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来确定一些量化或非量化指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现状的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要做好扎实的财会基础工作,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企业财会账目要严格真实地反应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和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对国有经济以及资产进行战略性改组

对国有经济以及资产进行战略性改组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国有企业变动或者改组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对国有经济的审核。在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规范国有企业的产品转让,通过构建有效地国有产权交易方式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一般来说,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平台上,经过严格程序化的方式把交易信息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这样国有企业之间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来规范国有资产的分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状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外在保障。当国有资产流失的当事人逍遥法外,不被惩罚时,别的管理者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侵犯国有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制裁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要根据国有资产的流失途径和流失情况,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完善责任人追究制度。对于当前已经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进行调查清楚之后,对于涉及到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惩罚。追求其法律责任一方面可以收回相应的国有资产,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也是一个警惕作用。

(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是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关键性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其出现问题。笔者这里提到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国家财务部门和监察部门要定期对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核查,以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第二就是国有企业内部要进一步加大内部控制,企业对企业之间进行监督,确保国有企业的财务公开、公正、透明,减少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的发生。

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国有企业要加强企业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

五、结语

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上文中,笔者主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国有经济以及资产进行战略性改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上述措施互相结合,才能够进一步确保国有资产的稳定,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峻,张文杰,介清涛.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对策及前景河南建材,2009,

[2]任秋月.国有资产流失与治理[J].科技信息,2010,23

[3]马金玉.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环节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9

[4]杨满洲.国企改制和经营过程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上一篇:资产评估法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