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4 09:37:59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

第四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第五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

(一)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

(二)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组织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清查和统计报告等基础管理工作;



(三)按规定权限审批本级事业单位有关资产购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组织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



(四)推进本级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加强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

(五)负责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

(六)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

(七)研究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



(八)监督、指导本级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

第七条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

(一)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

(二)组织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

(三)审核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



(四)负责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准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推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

(五)督促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

(六)组织实施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评价考核;



(七)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

第八条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

(一)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

(二)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负责本单位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

(三)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

(四)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

(五)负责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工作;



(六)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

第九条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

第十条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



第三章资产配置及使用

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等根据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

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代替资产配置,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方式的成本过高。

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

第十四条对于事业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原则上由主管部门进行调剂,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跨部门、跨地区的资产调剂应当报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的财政部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用财政性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包括事业单位申请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大型会议、活动需要进行的购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

(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下一年度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报主管部门审核;



(二)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和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审核、汇总事业单位资产购置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

(三)同级财政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对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批;

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购置计划,事业单位应当列入年度部门预算,并在上报年度部门预算时附送批复文件等相关材料,作为财政部门批复部门预算的依据。

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申请项目经费的,有关部门在下达经费前,应当将所涉及的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购置事项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资产的,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

第十九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

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

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和出借的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行为的风险控制。



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

第四章资产处置



第二十四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

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货币性资产损失的核销,以及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的处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规定限额以下的资产的处置报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将审批结果定期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第二十七条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是财政部门重新安排事业单位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是事业单位调整相关会计账目的凭证。



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

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



第二十九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

第五章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



第三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经同级财政部门授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授权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并由财政部门或者授权部门核发《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以下简称《产权登记证》)。



第三十二条《产权登记证》是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享有所有权,单位享有占有、使用权的法律凭证,由财政部统一印制。



事业单位办理法人年检、改制、资产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时,应当出具《产权登记证》。



第三十三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

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

(一)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事业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

第三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和变更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行定期检查。

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同级或者共同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请调解或者裁定,必要时报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处理。



第三十七条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事业单位应当提出拟处理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

第六章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



第三十八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

(三)合并、分立、清算;

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

(一)经批准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资产无偿划转;



(二)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

(三)发生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报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

第四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

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

第四十一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

第四十二条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实际工作需要,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

(二)进行重大改革或者整体、部分改制为企业的;

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严重损失的;

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

(六)同级财政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立项后组织实施,但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本级政府工作需要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



第四十四条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资产清查的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

第七章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



第四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

第四十六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



第四十七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八章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



第五十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

第五十一条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理、处分:

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的;

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的;



(三)擅自提供担保的;



(四)未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的。



第五十二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上缴、管理国有资产收益,或者下拨财政资金时,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处理、处分。



第五十三条主管部门在配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或者审核、批准国有资产使用、处置事项的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财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警告。

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

第九章附则



第五十五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参照本办法执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依照国家关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

第五十六条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

第五十七条地方财政部门制定的本地区和本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应当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

中央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



第五十八条境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以及经国家批准的特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由总后勤部、武装警察部队和有关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另行制定。



行业特点突出,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由财政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



第五十九条本办法中有关资产配置、处置事项的“规定限额”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另行确定。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第四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三)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监管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产权登记、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三)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第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八条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负责资产配置事项的审批,按规定进行资产处置和产权变动事项的审批,负责组织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资产清查等工作;

(四)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审批,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五)负责本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

(六)对本级行政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七)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九条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负责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

(三)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采购、验收、维修和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负责办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等事项的报批手续;

(五)负责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六)接受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报告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第十条财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工作交由有关单位完成。有关单位应当完成所交给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向财政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完成情况。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应当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资产配置

第十二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与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

(三)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

(四)勤俭节约,从严控制。

第十三条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

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第十四条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

(三)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

第十五条经批准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需要购置资产的,由会议或者活动主办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六条行政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七条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四章资产使用

第十八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使用行为。

第十九条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条行政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一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第二十二条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在本办法颁布前已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的,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进行脱钩。脱钩之前,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经济实体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管。

财政部门应当对其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

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

第二十五条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六条对行政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或者处置。

第五章资产处置

第二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等。

第二十八条行政单位需处置的国有资产范围包括:

(一)闲置资产;

(二)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

(三)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

(四)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

(五)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

(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第三十条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第三十一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和处置办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财政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

第三十二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三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十四条行政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及隶属关系发生改变时,应当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编制清册,报送财政部门审核、处置,并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手续。

第三十五条行政单位联合召开重大会议、举办大型活动等而临时购置的国有资产,由主办单位在会议、活动结束时按照本办法规定报批后处置。

第六章资产评估

第三十六条行政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一)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

(二)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

(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项目范围、权限由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

第三十九条进行资产评估的行政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七章产权纠纷调处

第四十条产权纠纷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十一条行政单位之间的产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财政部门或者同级政府调解、裁定。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与非行政单位、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由行政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八章资产统计报告

第四十三条行政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登记档案,并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出报告。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十四条行政单位报送资产统计报告,应当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并对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变动、处置等情况做出文字分析说明。

财政部门与行政单位应当对国有资产实行绩效管理,监督资产使用的有效性。

第四十五条财政部门应当对行政单位资产统计报告进行审核批复,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单位进行审计。

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第四十六条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进行资产清查的实施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需要,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产权登记办法,由开展产权登记的财政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四十九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五十条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房屋管理

政府办公楼、下属各部门使用的各种形式办公住宿等用房、政府所属各种形式的房屋均系国家所有,任何人无权私自出租、出借、出售及通过其它形式变为私人资产。如下属资产需出租,必须以申请形式报乡政府申批,财政所备案,方得出租。对违反管理规定的,将追究责任,违法者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二)办公器材管理

1、办公器材购买需报乡长审批,并报财政所备案。金额高于一千元,需告知财政所,由财政所到区财政局报批,区财政局审批后方能购买。

2、办公器材购买后,需到财政所备案登记,作为固定资产盘点的依据。

3、办公器材安置存放在各办公室中,由各办公室负责人作为资产管理、使用的责任人,负责资产的使用管理。

4、办公器材老化,无法再使用时,需报政府批准报废,政府批准后,将报废的器材报财政所备案。

5、人为故意损坏、丢失的办公器材,由损坏人私人赔偿。

二、易耗办公用品管理

(一)日常办公用品直接告知财政所,由财政所统一购买。如需小件用品或急用时,报党政办公室,由办公室到超市购买。

(二)各办公室加强对日常办公用品的使用管理,杜绝浪费,如过分浪费或故意浪费的,将进行纪律处理。

三、费用管理

(一)出差费用管理

如因工作需出差时,报领导批准。如需租车时,报主要领导批准安排,方可执行。出差时间超过一天需安排住宿生活等,须报主要领导批准。

(二)接待费用管理

因各种工作检查、上报报表、汇报工作或出差需要安排生活时,应报领导同意。如无领导同行,应电话请示告知。

(三)用电、用水管理

1、各部门用水用电以节约为主,杜绝“昼夜灯”、“长流水”现象。如人为故意不关水、不关电器用品,致使单位蒙受巨大损失的,将处以相应的罚款。

2、住宿所产生的水电费由所住的职工自行承担。

(四)房屋租赁管理

各房屋、门市等出租均需报政府批准后方可出租,出租收益均收归财政,上缴至国库。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严格管理

最近,周口市市委书记毛超峰对周口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在统一、严格、规范上下功夫。如何落实毛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发挥国有资产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的有效统一,将是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的重点。

一、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下简称行政事业资产)是保障国家机关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市行政事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管好、用好行政事业资产,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综合使用效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新城区建设;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财政开支;有利于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管体系

(一)明确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原则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首先,要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其二,要强化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的衔接,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进行购置,防止违规操作,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土壤;其三,要推动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衔接,研究建立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

(二)理顺管理体制

要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省政府108号令对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地方仍存在管理体制未理顺、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状况,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一些二级单位的资产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周口市委市政府对理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非常重视,2007年12月,下发周编〔2007〕44号文件,将周口市国资委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划归市财政局,成立了专司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为全市行政事业资产步入正常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规范配置程序

为使资产配置公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108号令,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应在配置环节严格控制原则和审批程序,应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要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允许重新购置。行政事业单位拟购置资产,必须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品目、数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四)强化使用管理

在资产使用环节,根据《办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还应建立资产调剂制度,着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即对行政事业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或者处置。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要严格控制和审批。

(五)加强处置管理

为了解决处置无序、资产流失的问题,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内容和要求。即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在经政府批准或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六)完善收入管理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和经营使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入以及处置国有资产获得的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出台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统一、规范管理上下功夫

近年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变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多年来,我省沿袭的还是1990年省政府颁布的《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省政府19号令)。为了彻底改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无序管理的状况,财政部于2006年7月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108号令)。为规范、统一管理,周口市准备下大力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规体系。

第一,根据108号令,出台周口市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前一阶段,市国资办按照财政部和省政府的《办法》,借鉴其他省辖市经验,经过征求财政局科室及县市区财政局意见,局办公会议研究,市政府法制办审核等环节,制定出《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5月23日,市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这个办法,办法的通过,为周口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供一个操作性较强指导文件。

第二,围绕《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我们还将着手制定《周口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益)收缴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规体系,使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三,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各界和行政事业单位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法规,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觉遵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自觉性。推动《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抓好监督检查,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

(一)加强购建管理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扬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严格控制各项资产的购置和建设。对确需添置资产的,由单位提出申请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轻重缓急和财力状况统筹安排,重大购置和建设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审批。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动态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各类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根据工作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资产,克服铺张浪费现象。

(二)完善处置程序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遵守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发生资产调拨、转让、置换、变卖、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问题,以及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按照“单位申请、部门审核、财政审批”的程序办理。对重大的资产处置项目,由财政部门呈报政府审批。在发生资产处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由财政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资产评估,在审计或评估的基础上委托公物拍卖机构公开拍卖。特殊情况不宜公开竞价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协议转让。对产权不明确的,应先进行产权界定,在未明确产权归属前不得擅自处置。在办理房产、车辆过户、工商登记和土地出让手续时,应出具政府或财政部门审批的资产处置证明材料。否则,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以及对外投资、联合经营等所形成的国有股权收入均属国有资产收益,应当按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额上缴财政,由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对于确因工作需要更新资产的,由财政部门统筹提出意见,报同级政府审批。

(四)规范担保行为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国有资产 法律 经济 双重视域 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迎来了办学规模扩大、学生规模增长、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的快速发展或超常规发展时期,对基建项目和教学科研设备等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日趋增多,进而影响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结构及用途。部分固定资产项目盲目建设、违规建设,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变得十分复杂。高校如何规范和合理配置校内资源,促进资产整合和共享,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法律地位不明确、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明晰、法律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根据《高等教育法》,高校国有资产包括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或以其他形式投入学校的资源所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利用自身条件取得的收入所形成的资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对本单位占用、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公共资产(财产),制定并组织实施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办理资产的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手续,负责资产的合理配置,参与设备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和基建竣工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国有资产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散乱。

1.法律法规保障乏力,法律监管滞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缺陷与不足之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两部法律,虽然政府招标采购与事业单位招标采购有相似之处,政府招标采购模式也成为高校主要的招标采购方式,但是资产管理有其特殊的一面。高校招标采购存在监督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针对性不够强等特点,缺乏专门针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的法律,容易导致资产管理混乱。再比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都属于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法律层级效力较低。比如《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本身就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容易与其他法规和规章相互矛盾与冲突,导致管理责任落实不清,管理不系统、不规范,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滞后,给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造成诸多困难。同时由于国家层面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的欠缺,使高校中的国有资产监管过程无法可依,容易导致资产流失与效益低下,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难以受到追究和制裁。

2.高校内部管控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导致高校资产管理比较薄弱,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基建工程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资产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内部管控制度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架构中,存在着与国有资产管理权限不相符、责任不到位、管理定位不明确、可操作性差、约束力不强、监管缺失等问题。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或者各二级教学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全校一盘棋,各自为政,各谋其位,并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明确、不到位的现象,造成资产管理混乱、流失严重等问题。

(二)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资产不足和浪费并存。高校资产确权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合并或者升格造成资产产权不清。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之后,生源不断增多造成学校教学科研设备以及教学基本建设等严重不足,原来的资金渠道来源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造成学校被迫借贷融资筹资,负债运作。各种不同的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由于缺乏相应的对账机制和管理措施,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留下产权关系不清等隐患。即使部分升本较早的高校,也存在产权不清的现象,比如无形资产产权不明确、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开始向经营性资产转化;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和处置权属于各单位,也造成了高校资产范围变化、产权不清。

此外,高校资产使用不当,闲置严重,导致国有资产的毁损、流失严重。目前,高校的国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对于这些资产如何管理没有引起高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国有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增减手续不全,各种教学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闲置现象严重。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高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约在60%以下,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长期闲置状态,几乎很少利用,大型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也低于15%。

(三)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队伍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由于资产管理技术落后,造成高校内部使用的各个管理系统不兼容,各自为政,对资产管理的对象不管资产类别,对资产不加以区分,笼统管理;对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教学设备和价值几百元的办公设备采用同样的管理方法,高校无形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流失严重。目前很多高校还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高校现有资产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管理状态粗放,市场经济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效益观念淡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研究

(一)从法律层面上突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

1.加强立法进程,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管理国有资产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国有资产管理应从立法层面找到法律依据。所以我们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方式,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日常管理监督,建立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国有资产监督法规及实施办法的长效机制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国有资产管理的混乱局面。此外,还要把这一举措落实到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对于高校来说,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高校资产管理条例、高校资产处置监督条例以及高校资产核算统计办法,资产管理标准要充分体现法制化。加强专门针对高校的法制建设,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注重法律化,以严密周全的法律体系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透明化。

2.完善以高校法人为代表的治校管理结构。《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法治校,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就确定了高校的独立法人性质,并享有独立的自。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协调好学校各内设机构的权限与资源配置关系。高校资产的界定标准是从产权关系上揭示高校与国家资产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高校国有资产内部的管控办法,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第三人存在平等的财产及权责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行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起以委托关系为牵引,以利益参与者为纽带,以公共利益的责任为依据,通过强化内部产权管控机制来建立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二)从经济层面上突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

1.在管理制度上,坚持以精细化和规范化为准绳,制定可控制性及操作性双重标准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第一,根据上级法律以及文件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经费预算、设备采购、验收入库、资产调拨、维修与报废、资产清查、基建预决算及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常规的管理制度。第二,进一步完善竞争管理机制,完善高校资产购置的招、投标制度,引入科学论证,评估报告,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竞争机制,对高校发展需求不大的资产,要坚持否决其购建的申请,同时要盘活闲置的资产,发挥高校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益。第三,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对学校的公有住房、大型贵重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实行有偿使用,进一步完善资产保值增值制度,不断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出台一系列与之相符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比如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教改与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闲置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制度、高校融资建设问题制度,等等。

2.在管理模式上,利用网络环境对国有资产进行动态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采用电子化信息管理方式,建立高校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将各部门的资产信息数据进行对接,建立定期分析数据库,对资产从论证、购置、验收、使用、报废等的整个过程实行动态化管理,为合理配置学校国有资产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必须以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高校资产管理网络与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网络建成共享平台,只有掌握了准确的资产信息,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才能按照资产管理要求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实现资源共享,使资产的核对更方便、更准确,确保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并有利于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调剂资产余缺,不断提高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尽量避免或杜绝资产闲置、浪费、流失的现象再次发生。

3.建立完善的高校国有资产绩效考核评估机制。高校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属于内部的自我评价,应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效益指标体系,以反映国有资产的质量、资产的利用率、资产的保值增值、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情况,为学校内部资产运行状况提供准确信息,同时根据考核结果检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价值,为高校资产调拨和处置等提供客观的依据。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校内归口管理部门和占用使用单位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防止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和流失,实现全校资源共享,确保高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实现高校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

4.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双重监管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监督、财务检查等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新增资产采购的检查和现存库有量的清查。高校应制定科学的配置标准,对高校资产的投入计划要列入当年预算,并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来做。学校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好校内资产的出入库管理和使用说明,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做到摸清家底,核实资产的占用及利用率,使资产配置及报废处置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必要保证。经济新常态下高校要将资产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置于重要地位。重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必须坚持激励导向与倒逼机制相结合,加强法律和政策保障力度,一方面,制定好人才引进战略和引进政策,落实专业管理人员,普及法律、法规教育。新引进的资产管理人员不仅要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历,更要具有法律和经济专业背景以及行业的从业经历等。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倒逼机制,改革高校职称评聘制度,淡化学术评价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加大应用技术和技术实践经历的权重;注重岗位培训、不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高校要协调平衡好激励导向与倒逼机制两者的关系,既要有稳定引进专业资产管理人才的耐心,又要有激励学校自培资产管理人员的进取心,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又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资产管理水平。S

参考文献:

[1]鲍家志.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民法保护――兼从法律视角论高校去行政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2]卜玉荣.高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刍议――以江苏高校为例[J].商业会计,2014,(5).

[3]刘莉,樊庆文,徐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财务与金融,2013,(1).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59

[中图分类号] F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108- 03

0 前 言

近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6年财政部先后公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5、36号令,以下简称“两个部令”),明确规定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截至2011年底,全国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已经全部明确了由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其中31个省级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绝大部分中央部门也成立了资产管理机构,或明确了负责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

1 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规范和加强管理的依据,2006年以来,财政部逐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建章制工作。“两个部令”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根据“两个部令”的有关原则,财政部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了《全国政协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驻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全国人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的通知》、《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工作规程(试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参与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起草论证工作,以及《国有资产评估指南》的编写工作。同时,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出台了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或转发了“两个部令”,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管理办法,其中,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有资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2 夯实管理基础

为夯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财政部多措并举,协同推进。一是开展资产清查。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还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员办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工作质量,通过清查工作,掌握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和结果,为下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修订完善固定资产分类代码。会同国家标准委,在充分征求多个部门和单位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于2011年1月1日正式颁布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三是开展培训,加强队伍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人,各项工作都要靠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财政部先后组织了多个学习培训班,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人员保证。四是加强决算管理。从编报2007年部门预算开始,财政部按照单位性质、资产类别、收入性质等多种分类方式,对全国预算单位的资产以及资产收益情况进行了决算汇总。五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统一的格式,对占有、使用的资产状况定期作出报告,便于主管部门的财政部门及时掌握行政行政事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和使用情况等。六是开展事业单位及其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颁布后,财政部在“仪表”开展部分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制发了产权登记证,设计开发了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编辑公布了产权登记办理指南,并与2013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3 创新管理方式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形式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使用权归行政事业单位,所在地财政部门行使监督权。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对于完善财政体制和优化政府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国家财政部在2016年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对国有财产的清查核实有进一步的规定和完善,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运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的主要意义是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并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在整个管理办法当中,对资产清查的操作情形、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资产清查的主要程序内容、资产盘盈和资产损失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规定,并且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缺陷方面,对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下面就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较为薄弱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性质可以知道,其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资金投资具有无偿性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其管理使用方面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存在着“重购轻管”现象,虽然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仍旧存在制度不完善、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况,甚至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长期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和核实,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资产进行采购,但是在购买之后却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使国有资产长期处于占用和浪费的状态,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国有资产缺少相应的管理规划

在资产采购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和使用规划,以此来保证国有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占用或者浪费的情况,但是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需求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需要购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只是一味争取资金,存在“占预算盘子”现象;另外在对资产购置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来办理采购审批手续;最后是在对资产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处置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导致国有资产大量的浪费或流失。

(三)国有资产利用效率较低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造成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部分事业单位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对购置需求进行夸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资金,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与此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国有资产就会被闲置和浪费,无法发挥出其效用;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配置方面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出现重复购置资产,或者是有些单位在实际中需要某些资产,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无法完成,这样也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到位,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现象;最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违规将公共财产进行转移,或者宁愿将国有资产闲置,也不愿意调配给有需求的其它单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将会被大大的拉低,出现冻结和浪费的现象。

(四)缺少相应的资产监督部门

在财政部所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当中,明确规定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清查核实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并且安排相关的专业人员和部门,对资产的清查核实结果进行检查,以此来保证整个过程的规范性,但是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少行政监督,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未能发挥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这就使资产管理的行政监督职能在实际履行中有着较大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监督环节和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常常避开监管部门,来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随意管理。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财政部所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要采取如下措施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一)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基础管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出现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相关部门缺少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因此,需要单位领导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意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在行动上做出表率,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同时要定期安排相关的培训活动,使全体员工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并明确责任,以此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另外,需要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资产管理人员能够按照规定来进行工作,使整个流程实现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部门,其工作人员需要实行资格考试,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合理性。

(二)使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互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国有资产,要编制资产采购预算,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事实,以此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目前的状况,行政事业单位不仅需要对国有资产总量进行合理把握,还需要对增量进行合理预算,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根据国有资产的性质可以知道,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占用国家资源的情况下,需要对内部资产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如实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以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和被不法侵占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实行的是“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在实际监督检查中,需要坚持上述管理模式,在国有资产的购置、核算和使用等流程进行严格监督;在对资产采购环节进行监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招投标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督,保证其公平性,避免暗箱操作和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从而对资产的采购成本进行控制,确保采购资产的质量;最后,监督部门需要对资金支付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防止腐败贪污的现象出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资产利用率低、缺少管理规划和缺少监督检查,影响资产管理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情况,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实行预算管理、加强各级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检查,以此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海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3):123-126.

[2]葛宝泉.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 2012(10):71-72

[3]吴娱.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3):42-43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家底不清、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更谈不上保值增值。因此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督管理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如何有效地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好用好,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理顺国有资产管理思路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

1、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权责不清晰

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专门设置国资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和办公室代管。通常实物管理是由办公室负责,但是国有资产数据上报统计报表由财务部门兼管,这样容易造成资产变动、处置与资产记录相脱节,一方未完成资产工作导致另一方无法进行后续工作。部门间职责不清、管理权限模糊,推诿扯皮,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2、账账、账实、账卡不符,家底不清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存在无报批,随意处理的现象,实物已经没了,财务账还在,造成账实不符。有的处置资产未评估或评估过低,处置未按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导致财政收入外流。报废、调出、转移的资产不备案不审批,缺少相关必要的评估手续等,导致无法核销,或者不进行账务处理。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交接不清点或不交接,结果必然是单位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

部分事业单位缺少健全的采购、验收、使用制度,调出、调入、处置制度,相关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等,或者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如许多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存在购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4、日常监管不到位,追责制流于形式

国有资产的日常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使用人只管使用不管维护,使用效率低下。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监管宽泛,盘点走形式,对虚报、漏报、私分、低价变卖等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上述行楸坏ノ患嗖觳棵糯理,对当事人及负责人的惩罚也足以引以为戒。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相当部分的事业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管理理念滞后。造成国有资产缺乏专门的部门管理或者缺少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员。同时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专业能力差,缺乏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和工作相配套的学习机会,导致资产管理工作中基本知识和程序都掌握不到位。

2、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完善的制度规范

事业单位很少建立针对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通常是采用国家统一的资产管理办法,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这样在资产管理过程中趋于形式,资产管理的细节无依据可遵循。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不相容环节没有相互制约和牵制。在资产购置无标准,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机制。资产使用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导致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财产处置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的随意性与资产浪费及流失。

3、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常国有资产部门的实物管理由办公室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国资报表和数据统计,部门间各自为政,财务凭发票记账、登记资产,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购置、变动、处理情况与财务记账部门沟通不及时,导致资产变动与资产记录相脱节,账账、账实、账卡间不一致的现象得不到第三方的监督。实物部门盘点通常都是自己消化,有问题不上报,没有部门进行监督追责。

4、国有资产管理追责无效、执法不严

根据国家法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是追责刑法的。但在实际执法中大打折扣,大多数责任人很少受到应有的处罚。由于惩罚不严厉,人们不能引以为戒,使得人们对资产管理的疏忽和故意造成的流失行为不以为意,疏忽行为屡次三番。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国有资产管理应着眼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资产内控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切实有效地预防风险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浪费,具体从“五个着手”出发。

1、从思想认识着手,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强化领导责任。为切实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应专门成立了国有资产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资产经营、管理、清查、保值增值、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形成一个由招投标、决策者、监督者、经营管理者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架构体系。要将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明确的稽查和处罚标准,对因人为因素造成单位资产损失的,有关部门应对单位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员给予处罚,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2、从规范管理着手,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应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框架,同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加快推进各项资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以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为抓手,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起涵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公司、二级全资及控股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和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3、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水平着手,进一步加强国资专业培训和队伍建设

在国家对国资管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根据事业单位国资管理工作的要求,逐步配备齐国资专业人员,加强外部专业培训和内部实操培训,努力培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建设业务精湛、视野开阔、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国资工作队伍,提高国资工作依法依规科学管理的能力。

4、从绩效考核着手,建立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事业单位应建立绩效考评与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引入绩效评价体系,由主管部T确定考核指标,通过经费支出约束机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将资产使用与单位业绩挂钩,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明确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责任,建立国有资产集体决策制和主要领导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要加大对违规处置国有资产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对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从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着手,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监管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填报系统,从资产的“入口”开始管理,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资产清查评估和产权鉴定等管理工作均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现了全程联网监督,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上级和财政部门审批,规范操作运行。通过该系统的全程跟踪,动态监管,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管理中的疏漏,最大限度的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各项基础工作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综上所述,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必须从意识上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从专业能力上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从制度建设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完善内控机制上明确单位、部门、个人的具体职责,责任到人,奖惩分明,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建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1] 成倩.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王鸿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浅析[J].山西财税,2013,10.

[3] 方虹,刘春平,牛晓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3).

[4]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2006年5月30日.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一、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年以来,三地经过不断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明确了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占有、使用单位的职责分工,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有效地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

(一)*省“统一政策、分级监管”体制。*年*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后,省委、省政府明确了*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省管理局)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负责省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根据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定省直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交叉和监管空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国有资产处置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省管理局与财政厅、国资委的职责划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中涉及资金问题的处理意见由省管理局与财政厅会商;事业单位转制的企业,由省管理局会同国资委办理资产划转手续,并移交国资委监管。

*省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模式,即建立统一政策、分级监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省管理局受省政府委托,作为一级政府(省直)资产所有者代表,以省直113个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建立了省直各主管部门对1361个基层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分级监管体制。同时,为发挥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法定权限内切实履行资产监管的责任,针对垂直管理单位占用的资产分散于各市县区的特殊情况,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系统突出的行业特点,省管理局委托部分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目前,已委托省工商局、地税局、劳教局、教育厅、广电局、卫生厅等13个部门管理本系统的国有资产,其所属实行独立会计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达600多个。

(二)*市“政府委托授权管理”模式。*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起步于1997年,其改革探索被概括为“*模式”,即“政府委托授权管理”模式。主要是推行国有资产委托监管制度,由市国资委与有关管委、办、局签订委托监管协议书,委托其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并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在国资委登记建账,其中的非经营性资产由市国资委委托*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管理局)管理,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由国资委社会事业处管理。

根据市国资委《关于授权*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市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的批复》,成立了市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即市管理局国资处,以下简称国资办),对市级机关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实行单一注册管理。管理范围包括由财政拨款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来自市级机关100多家单位(包括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形成了纵向由市级机关各部门到所属事业单位、横向由经营性单位到非经营性单位的管理格局。在资产的配置、处置上,建立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资产购置预算和配置由市管理局负责,申请使用和报废资产由财政局与国资办会签,避免了国资管理部门“管而不理”的问题。

(三)*市*区“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市*区政府从2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基本做法是,将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建立产权政府所有、管理部门监管、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管理体制。具体由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区管理局)和资产使用单位构成“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区财政局作为固定资产产权所有代表,行使固定资产购置资金的监管职能,负责监管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并对资产实施调控;区管理局在财政局监督下,负责统一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固定资产产权,即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监管;资产使用单位负责对占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物信息的及时、准确,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这一模式充分考虑了区管理局与财政局、资产使用单位之间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资产管理体制。

二、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成效

三地在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的前提下,从加强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管理范围,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一)*省主要工作成效。省管理局首先开展了国有资产专项检查,进行了产权登记,摸清了国有资产存量,为解决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中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开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实施动态管理,强化了国有资产日常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投资收益监管方式。今年4月,经省国资委同意,制定了《*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

(二)*市主要工作成效。市管理局自2001年开始,实行了“三核一评”(即核准单位户数,核定产权性质,核实资产存量,评比管理单位),并与资产使用单位签订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2005年签订责任书的单位已增加到60个。同时,由中介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专项审计,防范资产监管风险。在资产配置和处置上,市管理局与财政局、国资办会签审批,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预算约束。

(三)*市*区主要工作成效。从20*年开始,区管理局连续三年开展了资产清理核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行“资产条形码”网络信息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分级网络体系,实现了对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的全过程网络动态管理。在资产处置上,采取集中收缴、集中处置的方式,优先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然后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进行拍卖。同时,制定了经营性用房管理办法,由区管理局对经营性用房及相关收益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三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理顺职责关系,注重协调配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定位和权责分工,相互支持,积极配合,才能做好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各项工作。如*省实行委托管理,充分调动了各主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市管理局将日常核查与协同相关部门监督相结合,一方面与财政局对限额以上资产配置、处置申请进行会审,另一方面配合审计局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区建立“分工合作、协同管理”模式,区财政局从财政监督角度把好资产生成支付入账和对账关,区管理局从实物信息监督角度把好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实物动态变化关,各单位从日常管理角度把好资产使用维护关。

(二)做好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重实物轻价值、重购买轻处置、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资产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问题还很严重,资源配置标准不一、各部门占用资产不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只有从夯实管理基础入手,以规范管理行为为重点,才能切实抓好资产日常管理。如*省建立了产权登记和资产统计制度,定期开展资产专项检查工作,并且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市自2001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清产核资,并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专项审计;*区也从2005年开始,由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了网络动态管理系统。三地都把基础工作和规范管理作为重中之重,采取的措施针对性强、执行到位,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资产管理工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显现,要求相关部门必须不断适应形势要求,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改进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三地在近年来的资产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广泛应用先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一是在资产购置和处置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市通过整合后勤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区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采用招投标等社会化、市场化手段进行资产评估、出让、出租等操作。二是在资产使用的管理上,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和程序设计的作用,引入目标管理等理念。如*省对省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市通过开展“三核一评”活动,与经营者签订经营性资产管理责任协议,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四、对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今年6月,财政部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局至今未能与其在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分工达成一致意见,相关办法也没有及时出台,对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我们认为,我局应积极借鉴地方的实践经验,理顺外部关系,转变传统观念,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体制、夯实基础、健全制度和加强研究上,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理顺与财政部的关系,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抓紧出台中央级管理办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财政部、国管局、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认为,应当探索建立财政部—国管局—各部门分级分类管理体制,具体分工如下:

财政部作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工作重点是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交流和监督检查,负责审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对国有资产处置收益进行管理。国管局在财政部的政策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开展清查统计、健全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审核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向国务院和财政部定期报告资产管理情况。各部门按照相关制度标准和管理程序,负责具体实施本部门下属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审核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并审批其他事项。对于垂直管理系统的行政单位和行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如海关、国税、科教文卫、新闻出版等,还可以实行委托管理,由各部门根据统一政策,制定本系统、本行业的实施办法。

在这种体制下,管理方式将由以行政审批为核心转变为以制度规范和监督检查为核心。具体而言,国管局主要负责制定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各部门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审批,报国管局备案;国管局通过专项检查和清查统计对各部门国有资产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结果报国务院和财政部,也可根据情况向社会公告。这种管理方式,一是扩大了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负起资产管理的责任;二是减少了财政部、国管局日常管理的事务,使其集中精力于完善制度标准和加大监督力度;三是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四是为实行资产绩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改进管理手段,切实做好基础工作。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改进管理手段,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一要进行资产清查,摸清底数,这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前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开展资产清查难度很大,可以考虑先进行专项资产核查,如土地、房屋、公务车辆等。前不久,国办转发了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单位用地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开展中央单位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为土地资产清查创造了良好条件。二要进一步加强资产处置管理,创新资产处置方式。目前,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行为不够规范,部分单位不仅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而且在资产的出租、出让和报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随意性,资产处置后很难通过资料准确地反映出来。为此,必须切实加强资产处置管理,规范“非转经”审批,对长期闲置或超标配置的资产,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统一处理。要认真执行报废审批制度,防止可用资产提前报废,尤其要严格防范一方面报废可用资产、一方面申请购置同类资产的现象发生。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各部门闲置资产的合理流动,使其及时转化为有效资源。

(三)健全制度标准,规范管理程序,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1998年以来,我局先后制定了《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初步建立了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但在以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根据财政部的两个办法,尽快出台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制定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等配套办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健全国有资产标准体系,包括配置标准和处置标准等;四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垂直管理系统和特点突出的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五是针对公务车辆、经营性用房、闲置资产等,制定专项资产管理办法。

此外,过去我局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例如,超编车辆清理工作迟迟没有启动,对资产管理中的违规行为未能进行有力的监督制约,很多制度办法仍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二是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汇总资产状况和管理效果;三是与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共同开展专项检查,分阶段对各部门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督查;四是在资产处置中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资产进行公开处置,尽可能保证公平和公正。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 国有资产 法律地位

根据《高等教育法》,我国高校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国有资产构成绝大多数高校财产的主体。党的 “十七大”继续强调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各高校大胆探索国有资产保值增效的新路子和新办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国有资产管理发展的需要。过去高校资产靠政府投入,学校只管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责权划分不明确。而在具体的使用管理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受总务后勤处、设备管理部门、图书馆、各院(部、中心)等多头分管,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制,使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相互牵绊。现在各个高校大多建立了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处,但多年形成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仍然在其作用,各个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还在各行其是,学校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资产经营意识和健全机制。

其次,高校国有资产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高校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高校的资产计划往往带有任意性,即使搞个论证会也是“走马观花”,只要符合领导意思就行,资产一经形成就为单位或部门占有、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各单位都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房屋,增加投资购置仪器设备,而购置后又得不到充分地利用,有点甚至只能做摆设,充当评估检查的“开路先锋”。

再次,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经营活动无偿使用国有资产现象普遍存在。有点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设备进行创收活动,无偿占有国有资产。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点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部分学校国有资产的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后果,实际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上述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与高校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法律地位,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在国有资产运营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因为高校本身缺乏资产运营的独立性,实际依赖于政府部门的计划,所以更关注计划争取,相对疏于资产的经营管理。而高校内的资产也高度依赖行政计划,所以各部门才重计划的争取,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已经难以为继,于是各种校办企业纷纷出笼,由于产权不清,管理秩序混乱,国有资产就成了某些人和单位的唐僧肉,造成高校国有资产以各种方式流失。针对这种状况,进一步明确高校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澄清围绕国有资产的权利责任界限,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自由选择。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高校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资产的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该办法还规定,国有资产管理的 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实现保值增值。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强调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对国有资产依法享有经营管理权。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同时,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这就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在法律上的独立地位。特别是高校在资产管理上的独立性和不受非法干涉性是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只有这样,国有资产才可能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把国有资产从小部门、小机构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高校作为法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能够有效制约部门本位和院系本位,部门和院系资产作用高校资产整体的一部分,不应向其他部分封闭,而应建立健全资源交流和共享机制,从而增加国有资产的经济和 社会效能。

其次,必须建立国家出资人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作为出资人和高校之间的权益义务关系授予高校更广范围的管理自,鼓励资产管理上的制度创新,调动高校在运营资产上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向这个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它规定国家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是通过法律的治理,是对高校资产运营效益进行外部评价并对教育过程和资产运行过程进行行政监督,其对资产的监管内容主要是组织产权登记、清查统计、资产评估、纠纷调处,对产权变动、资产处置进行审批,并对用于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和考核监管。在这里,管理经营的主体是高校而不是政府,高校以教育的社会效益对政府负责,由此高校也享有很大的自利,政府不干预学校具体运作机制,只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对特定事项进行监督。这样,政府也可以有更多的余地着眼于整个社会教育需求,调整教育投资布局,深化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经济基础。

最后,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占有使用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由它根据上级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对本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办理资产的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报、批手续,负责资产的合理配置,参与设备采购、验收入库、维修保养和基建竣工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等等。为什么要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呢?这是由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决定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固有的公共性规定了它的使用不能由特定部门垄断,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向所有人开放。如何做资产使用中更好地体现资产的公共属性,这实际上是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区别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现在各高校举办企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高校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将经营性资产界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表明这种转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因而必须在法律上给予严格控制。国有资产流失说到底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的丧失。国有资产公共属性的丧失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上面提到的国有资产流失,第二种是资产闲置和浪费。第一种好理解,第二种往往被人们忽视,而恰恰是防止第二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才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高校在改革和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内在条件。

综上所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法制环境十分有利的条件下,高校应把握机会,强化资产管理主体意识,推进内部运营机制改革,打破内部条块分割,实现资产管理职责分明与资源全校共享相结合,全面发掘和提高国有资产的教育和社会效能。

参考文献:

[1]张正体:《加强管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2)

上一篇:经纪人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