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范文

时间:2023-03-16 05:01:11

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范文第1篇

“今年外援,从引进到使用,简直就是在浪费国有资产!”客场对阵阿尔滨的比赛结束后,国安队内终于发出了吼声。虽然看上去像是没给雷纳尔多报名引发的争论,但事实上国安今年在外援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几乎从始至终左右着队内的矛盾。

马季奇、弗朗索瓦、马努、雷纳尔多、卡努特、格隆,再加上刚刚离队月余的卡鲁德洛维奇,国安队今年“养”了七名外援。先放开水平不谈,年初最为兵强马壮的时期,国安也从来没有利用过外援3+1这个政策。对阵阿尔滨的比赛中,对方四名外援将绝对具备实力的胡兆军挤到了替补席;甚至加纳国脚李·阿迪也只能作壁上观。能力自不必提,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充分利用规则完成比赛。反观国安,除马季奇之外,几乎没有哪个外援可以铁定出现在比赛名单中。

对阵亚泰的比赛中,国安竟然重现了1995年的一幕,全华班出战。有队员直截了当地说:“与其这样,真的不必如此投入,十个中国人,加个马季奇,也未必比现在输得更多!现在这样,我们看着都替俱乐部心疼。国安是国有企业,队员都是国安的资源。现在这种情况,不就是在浪费国有资产吗?”当然,也有人开玩笑,“老帕懂什么是国有资产吗?他估计不明白。”不管明白不明白,现如今国安的情况,确实是在浪费资源。

“有些场次,我们的外援完全可以同时出现在场上。尤其场面占优、比分落后的时候。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尤其下半年卡努特和格隆来了以后,我们有几场比赛是完全可以上足四个外援去拼的。”一位队员跟记者仔细分析着情况,“如果你不信任国内球员,你可以将外援都扔上去啊。可是特别不懂,这种完全在规则内的情况,从来都不用。这几场倒好,索性就没啥外援了。”之所以说雷纳尔多事件是导火索,完全是因为在这几场比赛中,大家都比较认可雷纳尔多的状态。“我们没指望他能够攻城拔寨,但是最近‘水雷’的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挺不错,也真的特别拼,在场上至少对对方是个祸害。卡努特受伤,卡鲁走了,我们彻底用不了4外援了,可至少可以考虑把3个都扔上去啊?这回倒好,索性连名都没报。前一天还跟我们抢圈呢,真的伤到不能动了吗?”对于“浪费国有资产”这个罪名,记者随后询问了不少队员,每个人给出的回复都不尽相同,“别说,还真是。确实在浪费国有资产!”

不仅仅是比赛场上的用人,大家意见最大的还有马努。弗朗索瓦留队,大家可以理解,毕竟是工伤,而且此前的表现也没有烂到一塌糊涂;但马努仍然留在队中,而且誓死不和俱乐部解约的行为,让队员们几乎出离愤怒。“一年上百万美金拿着,天天在俱乐部混日子就可以了。老帕亲自圈定的人,也知道他不能用,怎么就不能说说?这不就是在浪费资产吗?搞得就像国安的钱是大风刮来的。”

当然有人对马努不解约的行为表示了“充分理解”,“你觉得,他解约以后,还能去哪?去中甲估计都没人要!现在这好吃好喝,钱比谁都不少拿,日子多滋润!”虽然将这些问题全部怪罪在帕切科头上有失偏颇,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到目前为止,国安在外援这方面的问题,的确存在着浪费国有资产的现象。当然,这些问题还不是只在外援身上存在。今年新引进的国内球员中,也不乏各个位置的佼佼者。边前卫张健、边后卫矫喆、后腰张晓彬等队员,均是实力派,而且也都是具备国字号资格的球员,但是这几人在联赛中得到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如果再算上U22国脚级的谭天澄、张俊哲等队员,竟然根本连报名机会都没有。细思量,外界都在赞扬国安的兵强马壮、都在羡慕国安的板凳厚度,但整个赛季就要过去了,国安真的算浪费了外界的抬爱。

国有资产范文第2篇

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之严重,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何才能避免国有资产被吞噬?如何才能堵住国资流失的黑洞?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国资委的诞生无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国有资产流失有五大“井喷”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总量有了大幅增长,截至2002年底,国有资产总额已达118230亿元。然而,国有资产增长的同时,其流失也十分惊人。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之严重,可以从下列事实略见一斑:

2000年国家审计署对129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审计,发现国有资产流失229亿元人民币;

2001年度审计报告披露,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21个支局及部分分支机构隐瞒收入13.17亿元,用于滥发钱物的金额高达6.39亿元;

2002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局洪湖分局某副局长与他人相互勾结,涉嫌骗取、私分国债资金206万元;

2003年,国家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审计出粤海铁路公司高层集体私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达657万余元。

审计发现,私分国有资产,尤其是集体私分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且大有上升趋势。这诚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一股疯狂变卖国有资产的交易行动正在地方传染和奔走。”国有资产的流失,每天都在发生,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并且正日渐汹涌!

国有资产流失就像是动脉出血,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细究其产生的原因,有五大情形不得不提。

――企业破产使国有资产打了水漂。据权威部门统计,自1998年施行《破产法》起至2002年9月,全国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5657件,已审结27004件,结案数额5353亿元。在已审结的破产企业当中,绝大部分都占用大量国有资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动机是逃避债务,“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新《破产法》起草小组成员王欣教授说,近年来,通过破产来逃废银行等债务的现象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企业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未能清偿的余债可免除清偿责任,加上我国对破产企业的违法清算、抽逃资产、欺诈债权人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手段,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掺杂着逃避债务的倾向。使得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流失了5000多亿元。

――决策失误和浪费使国有资产蒸发。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现象远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浪费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这其中,决策性浪费占了大头。仅有据可查的,全国就有上千亿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浪费。如我国的彩电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5%;汽车生产线开工率不到58%;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0%;全国有铝型材生产厂家230多家,从国外引进的挤压机150多台(套),设备利用率只有20%。

每次的市场过热,都给企业带来不少决策性浪费。2003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披露了几个投资失误事件:国家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福建长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旅客量和货邮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川东天然气氯碱工程,损失13亿元之巨;总投资超过13亿元的中原制药厂,建成试产时才发现技术上还存在重大漏洞,现在已背上了30多亿元的债务;投资近20亿元的中州铝厂濒临破产……

――资产闲置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设备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达360多亿元!闲置性浪费最常见的状况就是项目盲目上马,先进设备睡大觉。在古都南京,某机械厂赫赫有名,当时有关部门对空调、冰箱的压缩机市场前景看好,于是为其提供了1.12亿元的资金,从美国和意大利进口压缩机生产线,但由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生产线一直“趴”着未曾动过,直到企业瘫痪。另据国家土地资源部估算,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的土地资产每年价值可达200~300亿元,无形的损失则更大。

――企业改制致使国企资产大出血。近年来,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普遍推广,无疑,这种新体制为我国国企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了活力。但由于一些企业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安徽省某县违规低价拍卖一家资产上亿元的国有煤矿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皖北矿业公司是该县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三大矿井。2000年11月,县委决定“加快矿业集团下属的三个煤矿民营化步伐”,“以6000万元底价出售三个煤矿”。然而,这么大的国有资产的转让,竟然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改制方案也不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而完全由县里领导直接指挥和操作。

目前售卖国有资产的规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被地方政府挂上“草标”匆匆出售的国有企业比比皆是。对此,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曾表示奇怪:各地推出大规模的国资重组计划时,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国资监管机构都尚未挂牌。也就是说,“管家”尚未挂印,监管机构尚无踪影,在既无规矩,又无裁判的情况下,各地就这么卖开了。李毅中透露,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国资委对全国23个省,包括16个中心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采用全部转让的方式处理地方国有资产。现在全国的一些县级城市有的已将国有企业全部卖光了,地市一级中也有60%~83%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

――中介机构恶意低估导致国有资产大缩水。有的改制企业负责人、买方和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人员相互串通,恶意低估企业资产,使国有企业被低价折股或被原企业领导人和其他买家低价控股和购买,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庆市职务犯罪侦查局指导处处长刘昕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当地国企改制过程中发生的一起国有资产流失案:“一家价值5000万元的国有企业在改制时,被评估公司低估成400万元,后来又推出优惠政策,以200万元整体出售。原来的企业负责人在新企业中占80%的股份。后来查明,这是当地两个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借改制之机制造了这起侵吞国有资产案。从交易额可以看出,这名企业负责人事实上一夜之间就成为千万富翁。”广州市产权交易所总经理李正希讲述的一则案例更令人瞠目:番禺市一家合资企业中方股权欲转让,请一家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会计公司评估,结论是净资产2.3亿元。李正希看了评估报告觉得有问题,认为应该值4.5亿元,建议拿到产权市场上公开出售。外方只好承认是“技术性错误”,当场提出不要进入产权交易市场,最后以4.5亿元卖掉了中方股权。如果不是有关人士责任心强,两亿多元的国有资产可能就白白地“合法”流失了。

在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过程中,购地者与腐败官员和土地评估机构互相串通,故意压低土地价格,牟取暴利。在房地产抵押贷款中,开发商与评估机构勾结,故意高估房地产价格,空手套白狼,骗取巨额贷款。一些精于此道的“高手”几个回合就成为巨富。

国有资产的流失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流失上。国有资产不经评估就与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最易流失的是国有无形资产。即使在合资、合作改制过程中进行过资产评估的国有企业,很多企业也只是单单对有形资产进行了评估。对于如商标、专利、信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有的马马虎虎,有的干脆不评估,从而使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刻不容缓

时下,有人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称为“冰棍现象”,其寓意是国有资产流失既无人过问,更无人负责,就像“冰棍”一样融化得只剩下了一支木杆。那么,该如何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以为,第一,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国有资产之所以像“冰棍”一样化掉而无人问津、无人对此负责,就是因为法律还没能形成“在谁手里化掉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冤虽有头,债却无主”,这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规范,对不具有评估资格的予以取缔;对评估不实的,一经发现应立即取消其评估资格。同时,应明确国资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责任,严格管理、从严治企,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依法追究失职、渎职者的民事、刑事责任。应建立、完善对改制清算资产、拍卖的监督、评价制度,保障此类活动在公开、公正、公平中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此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从源头预防和治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第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应构筑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立体防线。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强化企业职工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之后,必须提交职代会表决。二是理顺监督管理体制。应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那些管理者与经营者借“企业改制”之名,行吞噬国资之实的行径,一经查实,坚决打击。四要多侧面、多层次地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党组织、职代会、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制约,堵死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管理上的漏洞,把那些贪图私利的管理者们滥用权力、、吞食国有财产的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真正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企领导和政府官员决策监督与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谁拍板、谁负责”的原则,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让各路国资蛀虫无从藏身。

第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其管理职能,明确其权限、管理责任;明确违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民事、经济、行政、刑事法律责任,纠正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混乱,事实上无人管理的状态。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产权要清晰,使用要有偿,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收益全部纳入主体预算,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长期无偿划给集体企业,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产权交易,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搞暗箱操作。

第四,加大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严惩贱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必须用法规来界定什么是贱卖或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利用企业改制等时机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对企业改制中出现的蛀虫要严厉查处,施以重典。查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会遭遇比较大的障碍,触及少数人的神经和既得利益,但是,对国有资产的流失,决不能因此不了了之。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发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当务之急是规范改制的过程。人们注意到,目前有关部门和相关法规对企业改制的十个主要环节和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过去相比,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而且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规定了具体的惩处措施。现在要做的是尽快落到实处,因为再好的制度,不落实也是白纸一张。

相关链接一

侵占国有资产较典型的几种手法

贱卖国资 疯狂鲸吞

为了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实行MBO(管理层收购)计划,虽然国家对此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出台,但收购已遍地开花。MBO本来是个不错的方法,然而,一些地方却把收购视为将国有及公众财富转为私有的合法通道。在已经实施MBO的公司中,普遍存在股票转让价格低于账面净资产的现象,并且收购者对收购资金的来源大都讳莫如深,大量的转让均是不透明操作,没有公开竞价。从现已实施的管理层收购案例看,不少公司有贱卖国有股之嫌。

贱卖国有资产的事件,近年来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成为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在此类案件中,有的以恶意“拍卖”为手段,疯狂占有国有资产;有的以“公司脱钩”为幌子,将国有企业变为私人资产,大量国资白白流入私人腰包。

贪官携公款外逃 演绎“最后的疯狂”

2002年8月,新华社了一条惊人消息: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携公款在逃。携款外逃的公款总额达50多亿元之巨!这情况显示,国内金融部门堪称公款外逃事件的头号重灾区。如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的三任负责人许国俊、余振东、许超凡盗用4.83亿元后,分别远遁海外。国有企业是贪官外逃的又一重灾区。2001年被北京市检察机关立案的120余名在逃犯罪嫌疑人中,有70%为国有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会人员。

集体私分 国资“蒸发”

近年来,国有企业干部在改革中“暴富”大有上升趋势,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国资流失与国企干部受益有一定程度的联系。2003年7月15日,《广州日报》报道了广州羊城集团鲸吞国有资产的内幕。2002年3月以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查处了广州澳门羊城集团有限公司及该集团下属公司领导干部群体性腐败的案件。经查实,全案涉及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等20人,涉嫌违纪违法金额折合人民币高达4300多万元。此类集体私分案件,正日趋增加,大量国资因此而流失。(闵一宗)

相关链接二

李荣融:2004年将从五方面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出资企业各项合法权益。抓紧修改授权经营、重要下属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负责人年薪制、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等法规和规章,并尽快实施。配合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资本运营,健全监督体制,完善企业选人用人与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对现行的200多件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

二是完善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抓紧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4年要在中央企业普遍实行负责人年薪制。建立出资人对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机制,改变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的状况。要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方案框架,从2005年起开始试点。

三是继续探索按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途径和做法,加大中央企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2004年将按法律程序适时修改《国有企业监事会条例》,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及时公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增加或减少及企业名称变更。

国有资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资产;处置;问题;对策

国有资产处置在经济的建设中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在企业的发展中,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国有资产处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保证国有资产最大化的得到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有资产的处置问题越来越重视,一定要将国有资产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好,保证国有资产处置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例如国有资产的审计,在核算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解决好,就意味着国有资产处置科学、合理。

一、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审计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但是现在的审计工作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处理,尤其是在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下是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基本的分析:

(一)在对国有资产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在资金的管理上,一定要将资金管理工作做好,因为企业的经营现状与资金管理在国有资产处置上是十分关键的,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对资产处置的法律还不健全,会经常出现违规的情况,尤其是在核算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核算不真实的情况,或者是选择的材料自身就存在着真实性的问题,这样及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处置出现问题,对国家的管理是不利的,需要我们重视,完善国有资产处置法。

(二)有很多的单位在对国有资产处置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对资产进行处置,有些单位在利益的趋势下,对资产的评估作假,有些单位是对国有资产进行越权处理,这样对企业的资产处置的影响是巨大的,让相关的单位在企业结构上出现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岗位变动的时候,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交接,使得交接工作变得十分换乱。

(三)还有很多的企业在对国有资产处置的时候,重视形式,容易在形式上做功夫,没有将企业现存的状态考虑好,尤其是在新设备、新资产的购买上,将一些性能较好的资产提前淘汰,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行政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对资产进行了报废处置,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资源无法合理的利用,对企业利润也会产生影响。

有很多的单位仅仅考虑了个人的利益,没有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资产的报废处理,冒用资产处置之名对资产进行处理,有些人员就将国有资产进行了无偿赠与,有些是将这些资产划归私人所有,这样的情况是十分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处置的,导致了国有资产在处置上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二、对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

(一)从体制建设上来看

国有资产在体制建设上需要重视,一定要建立健全财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作为政府财政部门,要全面的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这样的体制可以减少国有资产的处置成本,也能减少诸多的中间环节,将中间环节工作做好,这样就最大程度的保证国有资产处置的合理化、科学化。还能将一些其他的财产归纳在财政部门中,例如房屋、土地和车辆,这些都可以划归为是国家的资产,由财政部统一进行资产的处置。

要细化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合理应用,但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资产的管理,需要将目前的情况与实际相结合,在责任监督、违规处罚、审批权限上进行细化,还要将这些规章制度综合起来,避免出现矛盾的现象,有时还存在着漏洞,出现无章可寻的现象。

(二)从执行力监督上来看

1、要规范流程

将流程规范好,才能保证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效率低的提高,作为企业应该实现阳光操作,将技术、行政、经济等进行多角度的结合,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审核,形成一种良好的拍卖机制,这种拍卖机制要将财政、中介和大众结合在一起,这样公开化、公平化,有利于对资产的处置,这样对企业的资产处置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在大众的监督下,就会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让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

2、要创新机制

国有资产处置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将资产处置好,机制体制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充分的利用资产交易平台,将资产交易平台合理化的建设,资产交易平台中要有企业资产地动态更新,这样企业资产在出现变动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知道,尤其是在低效资产、闲置资产等情况发生的时候,便于人们对国有资产的处置进行基本的监督,让国有资产的处置工作做好,保证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国家对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使资产循环的使用,提高企业的效益。

还要探索资产的处置模式,将资产的处置工作做好,利用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互联网,进行信息的实时更新,如果出现需要处置的资产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拍卖,这样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十分有力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调剂机制,合理的调剂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这样也可以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对资产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资产的调剂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租赁、联营和拍卖的形式对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理,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资产的合理流动,不会出现过度浪费的现象,这样的国有资产处置才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

3、要强化监督

要将监督工作做好,这也是国有资产处置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监督工作在国有资产的处置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首先要完善国有资产处置体系,严格的按照国有资产的处置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理,保证信息的公开化,为有效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条件,还要构建全方位的监督提下,将监督工作做好。其次是要实现资产处置管理的常态化,及时要利用财政部门进行质量上的检查,将资产处置工作作为财政监管的重点,还要进行年度检查工作,可以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合理的堵塞,还可以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合理的应用在资产处置中,进行动态的监督,这样对监督工作是十分有力的,可以加快监督的步伐,让监督工作有序进行。

(三)从管理人员方面来看

国有资产的管理人员在资产的处置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从素质上分析,就是要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就到积极的开展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将他们的视野以及知识层面拓展得更为开阔。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应当积极优化相关处置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式,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国有资产处置与管理的多元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严格落实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对奖惩制度进行有效落实,全面提高国有资产处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强化国有资产处置与管理意识,宣传高效化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从而推进国有资产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有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对国家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实际利用率,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一段发展时间内,应当积极完善国有资产处置方式,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明功.青海:强大功能促国有资产处置大幅升值[J].产权导刊.2013(03)

国有资产范文第4篇

有关国有经济的“进”和“退”,理论界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从制度布置来讲,国有企业不可能比非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国有企业的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是要干非国有企业不能干、不愿干或无力干的事情。因此,国有资本要从该退出的经济领域中果断退出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理论能够证实某一种所有制在资源配置上的绝对优劣,同一种所有制但不同的运行机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只主张所有权改革,而忽视运行机制改善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功能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按照产业的不同性质,非营利性、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原则上不应当退出,要退也只是退出一部分股权或退出直接经营。国有经济可以退出的领域,只能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营利性。竞争性领域。而且,由于目前国有资本在规模上和技术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有资本还不足以置换庞大的国有资本,以及经济发展对国有经济还有一定的依靠性,因此,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也不必要平安退出,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退出。比较上述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全面,更有道理。

根据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及我国国有企业的实践,国有经济应定位于市场失灵的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功能不体现在国有企业的数量上,而体现在国有资本的基础和对其他社会资本的影响力上。因此,国有资本要从该退出的经济领域中果断的退出来。

二、产权转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亟待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在国有资产转让方面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颁布的《有关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有关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方面的规定反映在1993年颁布的《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2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文件里。为了规范向外商转让国有股权,2002年,证监会、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有关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新问题的通知》。尽管制定并颁布了上述不少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善,法律法规本身及其施行中都存在不少新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这些规范的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大多属于部门法规,不能上升到法律的层级。②由于机构撤并、调整,或因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上述法规有的已经过时,需要更新;有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③某些并购行为并不依法进行,随意性强,尤其在债务新问题、下岗人员安置、企业资产评估等方面表现明显。④现行法律法规对国有企业规定得较具体,对非国有企业则一笔带过。⑤缺乏反垄断法,不利于促进竞争。⑥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地方保护色彩较浓,二是权大于法,有些时候法院出于行政压力而偏袒某一方。针对上述法律法规及其实施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提高产权转让的法律层次,由全国人大制定一部统一的《产权转让法》,就产权转让的管理、产权转让的条件、转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的程序、转让收入的管理和使用以及向外商出售国有产权等新问题做出规定。②规范政府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政府部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保障的功能。对产权转让中不正当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要果断打击,积极采取法律手段保障产权转让的顺利进行。③进一步明确非国有经济的企业并购行为的有关政策、法规,鼓励某些产业的非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非国有经济之间的企业并购行为。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筹集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养老基金,以减轻并购企业的负担;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减轻并购企业的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压力。⑤完善中介机构相关法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企业购并中的积极功能。⑥为了有效地规范外资购并行为,反对经济性垄断,应当尽快制定《反垄断法》来限制和阻止垄断的形成。

三、产权转让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需要对其做出规定

产权转让市场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产权转让市场以及中介机构。这些主体的行为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转让审批“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二是政府的行为非理性,不是从培育市场环境入手,而是关心每个具体交易项目、交易价格;三是交易市场具有双重性,既是交易的裁判者、信息场地提供者,有些又从事产权交易经纪业务,市场定位发生偏差;四是有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对产权进场交易熟悉不足,场外、私下交易仍有发生;五是资产评估、产权经纪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素质不高,诚信度不够。针对这些新问题,建议:①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为国资转让的监管部门。最近出台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对此做出规定。②政府的职责是制定转让办法,规定转让程序,并对转让行为进行监督,而不是干预具体的转让项目。③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的行为,把其定位于产权转让的撮合者、产权交易信息中心、政府监控国资转让的一只眼睛。④制止国有资产的私下交易,一律进场交易。

四、转让客体非凡,需要多方面创造条件,促使转让成功。

转让客体就是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中,国有资产是商品,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非凡性。表现在:一是不可搬运,只能依附于一个企业,置身于固定地方发挥功能,创造效益;二是交易价格不好确定,资产评估得出的价格只是一个参考价,但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块资产的价值会有相差悬殊的熟悉,这样转让价格不好确定;三是国有资产依附于企业,但企业状态千差万别,有的企业包袱很重,有大量的富余职工,有显性的或隐性的债务,沉重的包袱大大妨碍了国有企业的并购和重组,使有意并购国企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望而却步。四是资产评估一般不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品牌效应和客户网络等,这样资产评估反映的只是国有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价值,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全部价值。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国有资产的转让创造条件。首先,对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多元投资主体改制,使之股份化,其中的资产可以量化,可以转让。其次,政府应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居民有基本的失业救济和养老金。在此基础上,才能改变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建立全社会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第三,政府应对国有企业原来的经营者给予一定的

补偿,使其体面地实现角色转换。具备条件的,可能很快地由一定级别的国家干部转变为企业的股东或职业经理人。第四,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但评估结果只能是参考价,真正的转让价应该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来发现。

五、国有资产场外交易大量存在,需要全部纳入市场,并尽量扩大产权市场的范围,直至建立全国统一的资产交易平台

由于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滞后,且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再加上不少的资产转让双方更愿意避开产权市场,私下协商交易。场外交易虽然手续简单,易于成交,但总体上弊大于利。国有资产不进入产权市场,就很难真正发现资产的价值,而且轻易出现“”幕后交易,为一些不法分子借国资转让之机中饱私囊创造条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低效配置。

国有资产范文第5篇

人们一般认为,凡是军队资产的减少,损失等现象,不论其主观客观,偶然必然,有因无因,合法非法,都算作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从理论上说,所谓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应是指一种国家财产权益的损失。即涉及到当前和未来国家财产权利的流失,而不是一般实物财产灭失或财产数量的减少。因此,这里的“流失”也就是指国家资产所有者对财产所拥有的权益非法流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从而使原所有者受到不应有的财产利益损失。这种权益的损失,即包括原有财产利益的损失,也包括应得财产利益的损失。用现代产权经济学的观点看,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是一种交易费用的问题。科斯指出“如果指定,分配和实施产权的费用不高,就不能说私有产权制度优於公产制度。换言之,假如信息可以免费得到,监督和实施产权的费用极低,公产制度并不比私产制度的效率差。”但由於我国军队国有资产管理面临国家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大环境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监督机制乏力和实施产权管理的难度很大。因此,军队资产产权交易的费用就会很高,也必然存在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

从政策上说,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指“必须是法律应该而且能够禁止的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必须是人为造成的并应当承担责任的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由此可见,衡量是否军队国有资产流失,有两条基本标准:一是用法律的观点来评价,造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损失是违法行为,应当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二是从主客观的成因上分析,造成军队国有军队资产的损失,必须是主观人为造成的,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行政或经济责任。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1998年1月12日颁布的关於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是:(1)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主体必须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用者、出资者和管理者;(2)违法主体必须是对违法行为的发生具有主观故意或者过失,即具有过错’(3)必须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4)必须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结果发生,或不加制止必然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後果。”以上四条缺一不可,共同奠定了确定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责任的基础,从而可为我们从政策上正确区分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找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以便进行查处。

二、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与行为

(一)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军队非经营性资产因种种原因转入经营性领域;军队资产有偿转让、租赁、抵押、拍卖;军队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军队开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军队企业清算等。根据《中国人民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军队国有资产占用,使用单位发生上述情况之一的,必须依法进行评估,但是,绝大多数的部队生产经营人员和企业经营人员在本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发生上述变动情况时,没有按规定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或为了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私利,故意低估军队资产,造成军队资产不应有的损失。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将部队占用的地皮和盖好的厂房与外商合资合作,为了保证本单位有稳定的收入,即不进行资产评估,也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军队资产任由外商经营使用,不仅造成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实际利益损失,更多的、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所有者凭此应该获得的未来收益权的流失。

(二)在部队精简整顿过程中,趁机侵吞军队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1985年作出了裁减军队额100万的战略决策,以後又进行了几次编制调整,98年3月又决定裁军50万。这本是有利於世界和平的举措,但上至军委、下至士兵不少人却利令智昏,趁机打劫,肆意倒卖、瓜分、侵吞军队资产,将国有资产化为己有。尤其是一些中高级军官因失去军权而极度不满,故意糟踏霸占军队国有资产,大批军用物资被私下分掉,大批军用物资以不到成本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超低价被自销掉。比如一辆崭新的吉普车只卖100元人民币,崭新的军用被服当作废品,垃米圾处理掉,从未使用的军用卡车被报废等等。据分析,在这几次整编中,我国军队`羔国有资产流失至少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当然,许多人是发了横财。

(三)借兴办生产经营之机,化公为私,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正处於恢复发展时期,国家对军队的军费投入有限,部队经费供需矛盾突出,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的部队开展了一些生产经营等创收活动,以弥补经费不足。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教训,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有的生产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打着“生产经营,为部队创收”的旗号,将部队预算经费,在编装备,营产设施等非法经营性资产转入生产领域,既不进行产权界定,也不进行资产评估,有的还动用战士等部队人员,而不计这些军队资产的成本和损耗。部队因开展生产经营而流失的国有资产,占这几年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很大部分。

(四)私设“小金库”,挥霍浪费,造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流失行为。

私设“小金库”是在部队开办生产经营,有了预算外经费,有关主管人员和财务人员违反国家、军队财务法规制度的情况下流行起来的。小金库的来源,包括生产经营收入等预算外经费,公款私存,设帐外帐,军办企业不提或少提折旧和大修理费,隐瞒利润或多报亏损,向其他企业或境外投资未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反映收支状况,甚至截留正常经费。小金库运用目的,主要是供有关人员吃喝玩乐,请客送礼,出外出境旅游,随意报销个人开支帐目,甚至私分公款。小金库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军队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贪污、挪用公款,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在商品经济乃至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队有的掌管经济实权的人员,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向公款下了黑手,有的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款不入帐,虚报冒领等手段贪污公款;有的趁采购业务之便,受贿、吃回扣;有的搞假发票,假支票,直接从单位银行帐户上提款,有的私自向军内外单位或个人出借公款,或私自动用公款炒股,炒期货,做生意,从中牟利。

(六)叁与非法融资活动,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

融资等金融活动,是场经济的纽带和动力,它必然对当前的军事经济工作产生全面的影响。资金借贷所产生的巨额利润,也使部队一些生产经营人员和军队企业人员动了心。他们将生产经营资金、预算外经费、银行贷款,甚至动用正常经费,借给地方单位或个人,或叁与地方的集资活动,企图坐收利息(利润)。但由於这些融资活动大都没有经过正常渠道办理合法手续,因而不受法律保护。由於借方破产、赖帐、挥霍、或被骗,而造成借款收不回来的情况时有发生。

(七)动用装备和士兵从事走私,造成军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989年发生後,中国人民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然而,在当局眼中,军队的地位却升了许多。军队中旧僚新贵认识到军队在中国的价值,是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里程碑。此後,中国走向全面腐败,腐败由暗中走向公开,大小官吏以攫取国家财产为已任。军队也倾巢出动,动用先进的装备和大批士兵从事武装走私,犯下了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所不容的滔天罪行。装备和士兵都是用军队国有资产,动用装备和士兵从事走私是一种极端恶劣的军队国有资产流失行为。今天,中国军队武装走私越演越烈,陆海空三军相互勾结从事走私,为新崛起的超级走私集团。海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动用两栖部队,以炮艇护航,负责把走私物从海上运送到囗岸交到陆军手中,或者从囗岸运送到海上,交到境外走私集团手中。陆军以机枪开道,以押送军用物资为名,把走私物从全国各地运送到囗岸交到海军手中,或者把走私物从囗岸运送到全国各地,交到境内其他走私分子手中,而空军主要走私些高价值,体积小的物品以及高、精、尖军用物资甚至核原料。军队走私物品包罗万象,如石油、电器、汽车、钢材、香烟、通讯器材、黄金、武器、等等,总之,只要差价大的,军队都敢走私。而在军队从事走私的庞大开支都来自於军队国有资产中。

以上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体大都是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企业单位,在经济法上称做“法人”。这种因“法人”违法、违纪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因为,这种行为往往以集体的名义出现,即所谓“集体负责”,因而难以区分责任,追究违法,违纪的当事人。

三、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剖析从以上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行为方式分析可见,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造成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此,我们仅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认识存在误区甘

1.对“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由於长期处於计划经济和部队完全供给制的大环境下,部队和军工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的思想上只有“货币”或“资金”的概念,而无“资产”的概念,对於国有资产”的认识更是缺乏。在一些军队行政事业单位,对军队资产的认识是“谁购建,谁使用、谁所有”,认为军队资产就是本部门,本单位的财产,可以自行处理,使用。在一些军工企业和部队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资产就是本单位,甚至是个人的财产,可以任意调配和处置,或盲目决策,随意合资,假公济私,挥霍浪费,而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的流失。

2.对军队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关系的模糊的观念。

改革开放,一那些人虽然认识到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但对军队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关系认识相对模糊。有的军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反正军队资产是国有资产,资产使用、管理的好坏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不直接挂钩,因而对军队资产能多占用就多占用,造成军队资产的大量闲置,浪费。有一些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的主管部门人员认为,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既然是国有资产,作为主管部门就必须行使其决策调配权,因而军企不分,军队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不分,越俎代,过分干预,不按经济规律办事,而造成军工企业和生产经营资产不必要的损失。

3.受“重钱轻物”的传统思想束缚。

由於对“资产”的概念不清,我们一弟些行政事业单位和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钱”的问题把握较准,而对“物”的问题把握就不那麽准。当军队资产尚处於钱的形态(军费预算和军队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较严,而当钱化为物(有形或无形资产)以後管理就放松了。只重视本单位财务帐面数字是否平衡而不重视本单位实物资产是否丢失或浪费。

4.法制观念的淡薄。

一些军队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人员习惯於“长官意识贝M“家长作风”,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国家和军队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缺乏F解,或知法犯法,胆大妄为。

(二)体制转轨的空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新旧体制的转轨和新体制调整这三个阶段。以下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体制因素: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9月,军队工作方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1985年精简整编裁军100万,部队後勤保障体制也开始大改革,由於经费严重不足,军队厄营掀起了第一次大高潮。直到1992年9月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之前,军队还没有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这个时期,有的军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钻改革开放的空子,或利用部队精简整编之机,化公为私,鲸吞军队资产,或利用部队後勤供给体制的“双轨制”和国家价格“双轨制”,倒卖、套购计划物资(指标),私分军队资产。

2.1992年9月,中共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场经济的新体制目标,同月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建立,到1998年初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国家机构改革和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再裁军50万战略部署之前,军事理论界认为这是军队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转轨时期。在这一时期,新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开始建立并进行试运行,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同时,相配套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1992年以後我军生产经营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一些军队行政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人员,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还没有进行清产核资、家底不清的机会,私设小金库,大吃大喝,肆意挥霍浪费军队资产,或利用军队企业的转制、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机会,对军队资产不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或行贿受贿,使一些军队资产白白流入地方单位,个人、外商腰包,甚至境外。

3(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国家机构大改革方案,同时中共中央军委也作出了再次裁军50万、部队编制调整改革的战略部署。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被撤并,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也将进行合并,军队经营性生产和商业活动要大退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和军队的新情况、新问题,必将对新的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新的挑战,使其步入了调整完善时期,军队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仍将是实现军队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有效、防止军队资产流失。

(三)制度缺陷“建立有利於国有资产保值的机制和制度”对任何国家军队来说都至关重要。

管理制度是加强军队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的有力保证。但由於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正处於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军队资产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这些管理制度的缺陷也是造成军队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是军队资产登记、保管、赔偿、检查和报告等基础或基本管理制度不落实。

二是军队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到位,价值核算的范围过小。长期以来,我国军队资产除货币外,只进行实物管理,而不进行价值管理。许多军队资产至今仍没有纳入军队会计核算。

三是军队资产的投资决策制度欠科学,军事资源配置的“计划”。军事经济工作,尤其是军队资产的投资决策,实行的是高度的计划性。即使是在实行场计划体制的今天,军队资产的投资建设仍是计划调节为主,场调节为辅。因此,就要求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军队资产投资计划机制。

(四)管理不力

1.军队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1992年9月以前,我国军队没有专门的军队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各类资产分别是“谁购建、谁使用、谁所有、谁管理”。1992年9月,全军首先在总後勤部下设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局,其後各大军区、军兵种、国防科工委等大单位也分别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而集团军以下单位还没有专职机构。由於军队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使现有的也是行政级别较低,而没有形成管理机构的网络系统,因而在履行其固有资产管理职能时,要麽有心无力,要麽鞭长莫及,要麽插不上手,更谈不上加大军队资产管理的力度。有的在涉及军队资产产权变动个案时不请示,不报告,在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产权的转让、租贷、兼并、收购等过程中,不进行资产评估或有意低估军队资产,致使国家所有权益的大量流失。而这种国家财产权利的流失,比起一般的实物的流失更危险,更严重。说它更“更危险”,是指它导致的财产权利流失,不仅是当前,还是涉及到未来的收益流失;说它“更严重”,是指其一旦造成损失就相当难以挽回。

2.军队资产管理的编制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只是在总部和各大单位设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而在军以下部队,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还没有专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编制。但是,大量的军队国有资产恰恰是分散掌握在军以下行政事业单位和军工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国有资产属於国家很清楚,但在实际上无人负责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也许是当前军队资产流失禁而不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目前军队行政机关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现有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相应撤并,专职管理人员面临缩编减员的新情况下,防止军队国有资产流失又遇到新的挑战。

3.军队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由於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军队国有资产管捺理队伍还不够强大,仅有的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这是军队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特权的後果众所周知,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

今天,中国军队国有资产流失如此猖獗的地步是我国军队长期以来享有特权的弊端分不开的。

国有资产范文第6篇

《国有资产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国有资产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3―0068―05

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由于是2003年修宪和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的新法,加之处于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正演化成全球经济危机的当口,因此其出台的背景、时机与内容颇引人注目。

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也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特别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注重把握出资人定位,依法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然而,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依然缺位,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制基础不完备、不坚实,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还没有真正做到“三统一、三结合”等等。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加快制定和出台《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做出明确和规范,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举措。此外,《公司法》的修订和《物权法》的通过为《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有不少意见要求同时尽快制定国有资产法,以落实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切实保护国有资产权益;在物权法出台后,这一要求便更加迫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国有资产法》应运而生。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出台后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

《企业国有资产法》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监管的基本原则,健全了监管的体制机制,对关系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改制、资产评估转让等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环节,规定了严格的监管程序和要求。

(一)力堵国有资产流失“黑洞”

企业国有资产法是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是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法律措施。

在我国,国有资产分布广泛,既有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又有行政事业性资产。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比重高,市场化取向也最为明确。基于自然的传承、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政权的更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飞速发展,我国聚集了巨大的国有资产和国有财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共有国有企业11.5万户,资产总额35.5万亿元。仅中央企业一级,除国资委监管的146户外,还有财政部负责监管的金融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的其他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以前对国有资产和财富的管理更多依赖的是行政方式和政策治理,制度性缺漏较多,行政性决策的随意性较强,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上处于社会与经济的转型期,各种侵吞、侵害国有资产及其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依法治国的需要极不相符。在实践中,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立、改制、增减资本、发行债券、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担保、国有资产转让以及大额捐赠、利润分配、申请破产等事项是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环节。如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有的企业没有进行国有资产评估,低估贱卖国有资产;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违规投资、违规贷款,擅自用企业国有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有的国有资产转让程序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不竞价,少数人收受贿赂,侵吞国有资产等。

如何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症结,《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作了专章规定,并从企业改制、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转让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约束。国家出资企业合并、分立、改制、上市,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金,发行债券,进行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不得损害出资人和债券人的权益。“严防‘暗箱操作’,公开、公平、公正”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核心原则。对于曾经引起热议的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该法明文规定,可以向企业的高管或近亲属,或这些人所有或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的国有资产,在转让时,上述人员或企业应与其他受让参与者平等竞买,转让方应如实披露有关信息。“企业国有资产法”还规定了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个层面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

(二)界定了国资委作为“干净”出资人的法律地位

在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作了专章规定,按照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不同企业类型,规定了政府授权的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主要内容、方式和责任等,从法律制度上解决了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地位,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承担维护出资人权益责任的问题。

该法明确界定了国资委作为“干净”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的其他有关部门、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企业章程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其委派的股东代表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召开的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应当按照委派机构的指示提出提案、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并将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结果及时报告委派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

目前,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主要是各地国资委。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国资委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明文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代表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即“管人、管事、管预算”。2003年8月2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之后,在省辖的11个设区市级人民政府也分别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省政府国资委成立以来,将发

挥出资人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同推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分布战线收缩,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力增强,国企活力释放,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全省经济贡献度明显加大。据统计,从2000~2007年,河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从8 399家减少至3 019家,但实现利润从亏损2亿元提高到盈利188亿元,国有资产总额从4 034亿元增加至5 042亿元。国有资本集中于钢铁、煤炭、医药化工等优势领域,国有经济对全省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精锐之师”。

作为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新举措,河北省国有控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成立。这是将企业国有产权公开转让和竞价交易用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次探索,标志着国资委正在由单纯企业监管向运营国有资本方向转变。河北省国资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快推进资产重组、开展资本运营、化解金融风险、活化资金融通、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在处置河北证券、重组财达证券债务中,该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由河北省国有控股公司、唐钢集团增资扩股进入财达证券,使其取得了规范类券商资格。另一方面,经过大力协调,促成财达证券以8 100万元的价格受让河北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实现了平稳交接和良性过渡。接受河北证券证券类资产后,财达证券营业部由原16家增加到45家,服务部由原来的25家增加到51家,经纪业务规模跻身全国中等以上券商行列,2007年实现利润8亿元,成为河北省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该公司还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着力点,适时推进钢铁、煤炭产业整合。根据省委、省政府“226”战略部署,谋划组建南、北两大钢铁集团,将大集团战略的实施有机融入“一线两厢”区域布局中。由原唐钢、承钢、宣钢组建了北部钢铁集团――唐山钢铁集团,形成了2 000万t的产能,跻身全国钢铁产业第一阵营,对全省乃至全国钢铁产业战略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煤炭产业整合上,成功组建了河北金牛能源集团。2006年该集团拥有邢台、邯郸、张家口、井陉、山西寿阳等多个矿区,煤炭产量达到1 500万t,“十一五”末将达2 500万t,销售收入150亿元,已经和正在对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三)国家出资企业享有经营自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除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自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对其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向出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四)国有企业应实行民主管理

为防止企业高管“一言堂”,《企业国有资产法》还规定,国家出资企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法律还规定,国家出资企业中应当由职工代表出任的董事、监事,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国家出资企业的合并、分立、改制、解散、申请破产等重大事项,应当听取企业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改制涉及重新安置企业职工的,还应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五)严格界定了国家出资企业及其管理者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包括企业全部注册资本均为国有资本的国有独资公司和非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也包括企业注册资本中包含部分国有资本的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参股公司。企业国有资产法规范的重点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

由于企业管理者直接负责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国家出资企业的管理者对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关系重大。按照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不同企业类型,对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的有关事项在第四章作了规定。该法规定:国企高管不得随意进行三类兼职。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在经营同类业务的其他企业兼职。未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同意,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不得兼任经理。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长不得兼任经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六)国企主要负责人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法律规定,国家出资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对企业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取得其他非法收入和不当利益,不得侵占、挪用企业资产,不得超越职权或者违反程序决定企业重大事项,不得有其他侵害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行为。国家建立国家出资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对其任命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其薪酬标准及奖惩。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或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将终身不得担任企业高管。法律还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任免或者建议任免的国家出资企业的管理者范围以及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河北省政府国资委成立后,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作为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率先在全国地方国资系统制定出台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并在2004年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进行了试运行,为2005年正式推出业绩考核制度奠定了基础。2005年河北省政府国资委与22户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此后,河北省政府国资委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正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这标志着河北省在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责任书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上,突出了出资人对资本经营效率和资本经营回报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有利润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和反映企业不同经营特点的分类指标;在权利义务关系处理上,突出了国有资产的经营责任,明确了企业负责人应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切实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此外,还启动了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以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七)正式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如何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这三大预算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术界讨论颇多的问题,而如何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则是预算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手段。鉴于此,《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对国有资本收益实行预算管理,国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国家作为出资人取得的国有资本收入及其支出实行预算管理。依照预算法的规定,并参照2008年9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该法在第六章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编制原则、编制和批准程序等作了原则规定。同时,考虑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在试点,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该法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此外,在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要兼顾历史、区分行业差异,即在确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时,要综合考虑国家初期投入规模、企业经营情况及垄断性或竞争性等行业特点,以达到兼顾企业间公平的目的。

(八)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在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

产权市场特有的阳光化平台、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规则、善于发现投资人和产权价值的特点都有利于国有资产的进场交易。行政事业性和资源类国有资产早已出现在产权市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同样需要通过进场竞价发现价格,通过竞争实现价值在市场上的确认,以实现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国有资产转让原则。

目前,河北省已建立起以省产权交易中心为龙头(主市场)、以其他10个市为节点(分市场),覆盖全省的区域性产权市场体系,按照统一监管制度、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披露、统一交易鉴证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了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交易系统,形成了运行规范、覆盖广泛的产权市场网络。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产权市场服务功能,河北省还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产权交易信息平台和资源中心,开发了“河北产权网”,创建了网上产权信息数据库,为河北省产权市场提供了高效畅通的信息支撑系统。截至2006年9月,全省累计完成产权交易项目2 921个,交易金额330.94亿元,盘活国有资产存量735.25亿元。据《中国产权市场年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产权交易金额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排名全国第四。目前,河北产权交易市场已成为国有产权重组和有序流动的重要枢纽。

二、《企业国有资产法》后续修订空间

尽管《企业国有资产法》对近30年国企改革开放实践进行了总结,但由于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瑕疵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立法范围偏窄、国资委的“小国资委”定位、对大量需改革的政府部门担任出资人角色的认可、国资监管职能归属不清晰、企业高管薪酬具体规定的缺乏、对交易无效行为的认定、境外国资监管的空白以及立法过于原则化等均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便为今后制定更加广义的《国有资产法》奠定基础。

(一)“小国资法”的立法范围

国有资产范围很广,有一种划分方法将国有资产大体分为三类: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而这三类国有资产在功能和监管方式等方面有较大不同,都纳入一部“大而全”的法律全面调整,立法难度会大大增加。

从立法迫切性看,目前对行政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已有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和有关文件加以规范;有关国有自然资源的权属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除物权法外,已有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相关的专门法律调整;而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实践中迫切需要专门立法的问题突出,各方面对国有资产的关注,也主要是集中在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于是立法机关决定,先制定一部适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即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并最终定名为“企业国有资产法”。因此,这部企业国有资产法还不是完整的国有资产法,它仅规范了国有企业以及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和资源类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包括其中,适用范围不大,只是一部完整、全面的《国有资产法》的前奏,随后全国人大将进一步研究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立法。

(二)为“金融国资委”成立留下了端口

鉴于巨额金融资产在国有资产中的比例,金融国有资产监管的必要性不容忽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雷曼兄弟的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投资控股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彰显了国有金融资产统一监管的重要性。而目前现有相关证券、期货、商业银行、基金等金融类企业法律法规,均未明确对金融国资的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也属于企业国资法调整的范围。但由于金融业经营的是资金,具有比较强的外部性,因而在附则中提出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分属不同监管部门,这对控制金融风险非常不利,应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金融国资委,以很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国资监管职能归属有待进一步清晰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授权,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在第七章中又特别规定了国有资产监督由人大常委会、政府及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公众监督等构成。因此,该法未明示剥离国资委现有的行政监督职能,委托人、出资人、经营人、监管人、司法人五方面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

(四)企业高管薪酬未作规定

国有资产范文第8篇

一、兼并的背景

1、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与兼并方茉织华公司的简要情况

浦东新区印刷厂建于一九五二年六月,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前身为上海市川沙印刷厂,属地方国有企业。该企业主要从事一般发票、各类凭证及帐表簿册的印刷。由于其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量不断萎缩。1997年销售额仅262万元,利润6000元,负债达到87.66万元。银行短期借款50万元,流动资产为101.05万元,但存货一项就占56.64万元,而货币资金仅为30.48万元,应收款为11.81万元,企业财务状况相当困难。

茉织华公司是以平湖市新仓服装一厂为母体厂,近年来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组建的拥有一系列子公司的集团公司。它是一个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向型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公司汇聚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1995年,该公司被中国纺织总会列为中国服装企业首强,并连续三年获中国服装业利税第一名。1997年,集团公司产值达22亿元,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公司内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其中浙江茉织华印刷有限公司是一个以印刷服装包装材料为主的子公司,近年来公司凭借自已一流的印刷设备和技术,承接了印刷技术难度大、防伪要求高的国家增值税发票、银行清分机转帐支票等特种商务票证的印刷业务。97年度产值为9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税金404万元。

2、兼并双方实施兼并的内在动因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经营上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在:(1)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内部缺乏正常运行的保证机制,人员无流动、分配无差距、上岗无竞争。(2)职工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职工对企业依赖性大,退休工人较多,负担重,职工平均年龄41岁,女职工占49%,40岁以上的职工占48%,职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4%。(3)设备陈旧,无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印刷设备均属

四、五十年代,国家无投入,企业亦无力购置先进设备,企业不具备参与竞争的物质条件,难以为继。(4)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流动的放开,引起大量人才流失。业务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销售下跌,技术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茉织华公司因业务的急剧扩张,迫切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其兼并的主要原因为:(1)兼并重组有利于改变公司产品单一模式。保留原普通印刷业务,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加入技术含量高、防伪要求高的特种票证及彩色不干胶商标、高档彩色包装纸等印刷业务,使其成为多品种、高科技的现代化印刷企业。(2)公司可充分利用上海经济中心的优势。公司属下有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经济实体;公司在浦东新区已有开发基础;公司可在资产资本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印刷、国内服装市场的开发上作进一步拓展。(3)有利于公司取得时间效益。与内部投资相比,兼并节省了投产、以及培训新员工等所需的时间,使企业能迅速投产,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迅速扩张。(4)实施兼并同时也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浦东新区关于支持优势企业兼并划转小企业的若干扶持政策》中规定的在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兼并双方的互具优势为实施兼并提供了可能

浦东新区印刷厂虽陷入困境,但在以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作为一家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浦东新区印刷厂拥有一批对印刷技术比较熟悉的职工,能承接一些印刷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印刷业务,是工厂的一笔宝贵财富。(2)厂区占地6.72亩,并拥有厂房、设备等一批固定资产,为厂区改造,设备更新提供了空间,为扩大生产奠定了基础,使兼并方能迅速投入生产。(3)具有印刷行业的五种资质,包括税务发票、行政事业单位收据、密件、商标以及书刊省级印刷许可证,这些资质也是印刷厂的一种特殊资源。(4)地处浦东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能在保证产品供应上海市场的同时,较好地辐射整个华东地区。茉织华公司具有的优势:(1)公司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置并实施管理,具有丰富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办实业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及国际一流水准的装备和技术;设有9个服装子公司、2个印刷子公司及一系列为服装业服务的子公司和事务所;是以生产出口服装为主、专业化分工明显的外贸与内销并举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2)公司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及信息系统。出口日本的产业服装已占日本服装总需求量的20%以上,并不断有世界各地的著名服装商前?辞⑻福辉诠诮俑鲋械纫陨铣鞘锌?00家连锁店,兼并后更可利用浦东开发的大好环境开发上海市场;公司拥有计算机国际互联网信息系统。(3)具有资金和财务优势。公司其它投资项目有的已进入回报期,再加上茉织华公司股票的上市等融资渠道和措施,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4、兼并双方障碍的消除为实现兼并奠定了基础。

在兼并谈判过程中,兼并双方在许多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但同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障碍消除。在兼并谈判时,印刷厂受到了特别是来自职工的诸多阻力。有的职工认为兼并是将企业卖给“外地人”,在感情上不能接收;有的职工担心兼并后由“外地人”管,自己的企业主人翁地位丧失,沦为“二等公民”,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的职工则对兼并后企业将来的前景表示忧虑。对此,印刷厂领导从转变职工思想着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工作,做好耐心说服和劝说工作,向职工阐明兼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带领职工代表前往浙江茉织华公司实地察看,鼓舞士气,树立信心,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茉织华公司的障碍消除。茉织华公司认为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这样厂房设备陈旧、职工包袱重的国有老企业,兼并成本大,若按印刷厂帐面上的93.3万净资产进行兼并,公司的利益将得不到保证,并由此萌生了另往他就的想法。对此,新区国资管理部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果断决策,同意茉织华集团以所属平湖新仓服装一厂的名义对浦东新区印刷厂实施零资产兼并。

1998年4月19日,浦东新区管委会下发54号文件,同意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平湖新仓服装一厂在取得浦东新区印刷厂全部资产的同时,承担偿还全部债务的责任,并根据协议规定落实全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一切待遇。

二、兼并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后,茉织华公司制定了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要通过建造新厂房,添置新设备,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量等途径,使浦东新区印刷厂规模逐步扩大,效益逐年提高,五年后成为国内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

针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目前困境的根源主要是经营机制不灵,而突出的问题是产品销售不畅。为此,茉织华公司结合本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要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重组以机制重组、产品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人员重组为主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机制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被兼并后,成为茉织华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生产经营将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浦东新区印刷厂虽然已面向市场,但由于机制缺陷,严重缺乏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无法适应现代企业运行的要求。为此,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机制进行了重组。

首先,加强市场意识,强化市场机制。增强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扭转目前产品销售不畅的局面。将浦东新区印刷厂市场机制的强化与公司总体经营结合起来,由实力强大的莱织华印刷有限公司帮助和扶持浦东新区印刷厂产品开拓市场,并有公司内部自用的印刷品的耗用量作保证。

其次,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职工的成才提供条件。根据职工的贡献大小,拉开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真正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提高各岗位的效率,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有序竞争机制,。

第四,建立职工保障机制。浦东新区印刷厂在重组中及重组后,根据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配合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保障机制,使职工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产品重组

根据市场需求和浦东新区印刷厂发展规划,茉织华公司对印刷厂的产品进行了重组:

一、增加印刷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兼并后在保持原有产品的印刷业务的基础上,增加银行票据、有价证券、税务专用发票、邮电、商务办公用纸、彩色不干胶商标标签、服装吊牌、高档彩色包装品等品种,实行产品档次的多元化。

二、利用无形资产,提高知名度。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新区唯一的一家国有印刷老厂,而该厂获得的印刷业诸多许可证都是无形资产。茉织华公司利用自身的业务渠道、市场网络,进一步提高浦东新区印刷厂的知名度。

3、资产重组

公司根据负债情况及产品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对浦东新区印刷厂的资产进行重组。

一、改造老厂。对老厂投入100万元资金,其中30万元添置电脑制板系统,以解决原铅字排版落后工艺、制版靠外协的问题,提高印刷产品档次,70万元对原老厂进行厂区、厂容进行改造,后又投资100万元,添置小型胶印机3-4台。改造后,设备得到更新,厂貌大为改观。

二、开办新厂。在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先期租用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投资l5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商务印刷流水线二条,再投资1000万元,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彩色包装印刷流水线二条。第二年,对新厂再投资2900万元,使其实现正常生产。

4、债务重组

浦东新区印刷厂近几年来虽未亏损,但是潜亏已存在,按照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发展规划,对原老厂的87万元债务,采取投入一点,产出一点,以原厂救原厂,二年内将所有债务还清。茉织华公司注入的大量资金主要用于易地扩建新厂区。

兼并后,对印刷厂的易地扩建、老厂改造,以及完善工艺、添置设备等需要投入的1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茉织华公司的整体效益及茉织华公司在上海发行股票中的资金作保证,故只需求部分资金的贷款,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

5、人员重组

根据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在将原浦东新区印刷厂职工将全部安置的基础上,为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印刷厂又向社会招聘了经营管理、工艺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高素质人才,严格定岗定员,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重新核定和设置各部门及岗位,并实行按岗位定员。原浦东新区印刷厂108人,其中有14人通过培训去新厂,其余的职工重新定岗,进行了妥善安置。新厂还在新区招聘了50多位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兼并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1、通过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重新焕发了活力,效益得到了迅速提高。兼并后,1998年当年实现扭亏为赢,1999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与兼并前1997年的销售额262万元相比,增长16倍;实现利润1400万元,为历史上最高利润19万元的74倍,印刷厂老厂人均创利1万多元,新厂人均创利超过10万元。

2、通过兼并,茉织华公司迅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印刷业是茉织华公司多元化经营中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此次兼并,茉织华公司在印刷业上的实力得到了迅速壮大。公司充分借助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地理优势,拓展了上海地区的业务,并较好地辐射了整个华东地区。

3、通过兼并,职工的利益得到保障,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99年印刷厂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040元,月平均收入1400元,为兼并前1997年的1.8倍。职工不仅摆脱了下岗的威胁,而且公积金、养老金、医疗费等各项福利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4、通过兼并,有力促进了新区的经济发展。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预计上交税收400多万元,一跃成为浦东新区的税收大户之一。同时,印刷厂的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新区社会的稳定。

四、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有效方式。

印刷业由于进入壁垒低、技术含量少、产生效益快,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新区最多时曾有800多家印刷厂,现今也基本维持在600家左右。创建于五十年代的浦东新区印刷厂由于受传统体制长期束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职工文化素质低,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已面临亏损的边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浙江茉织华集团以所属的国有企业新仓服装一厂对浦东新区印刷厂进行兼并收购,是国有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动,促进了国有资产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局部利益来说,新区国资减少了;从国资总量来讲,国有资产整体经济效益提高了。通过异地兼并,区属国有资产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向外省市优势企业集聚,资产流动盘活了滞存资产,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重组,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因此,政府对于不同情况的企业,通过制订不同的政策导向,尤其对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应尽早通过“零置换”、“零兼并”、破产关闭,甚至“倒贴钱”等形式坚决退出,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思考之二:算整体帐,算长远帐,看综合效益是实施兼并的着眼点。

浦东新区印刷厂经过评估还有93.3万元的净资产,而采取的兼并方式是零兼并,因此从资产角度来说,这一成交价远远低于帐面资产价值。从眼前看,可以说是“资产流失”。但是,如果“想一想开”,一个企业已经潜亏,还有一大批工人等待安置,其市场价值可能还是“负的”。若还要按帐面资产的价值转让,当然不会有人接盘。这种“嫁者”有情,“娶者”有意,但却因“娘家人”要价太高,而令“婚事”告吹的实例,绝不在少数。因此,在企业还有优势,还有人接收的情况下政府果断把企业转让出去,不啻为明智之举。从长远看,浦东新区印刷厂于1998年4月实施兼并后,老厂当年即扭亏为盈,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金桥新厂更是成为新区税收大户。1999年浦东新区印刷厂上缴税收400多万元。从这个意义上,93.3万国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而且得到了升值。从整体看,企业被兼并,政府卸下了包袱,企业从吃财政补贴,转变为向国家交纳税金,从纯消耗,变为积极创造财富,职工由下岗变为上岗,并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繁荣了地方经济,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这帐都是划得来的。。思考之三:知彼知己,优势互补是兼并成功的前提。

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益,产生1+1>2的效果,是企业兼并的目标。因此,兼并双方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能从对方得到什么,在反复衡量比较下,最终确定自己的合作对象。被兼并方浦东新区印刷厂是浦东唯一一家国有印刷老厂,在印刷业许可证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搞自身改造。兼并方茉织华公司在平湖有印刷厂,承接了工商银行储蓄存折印刷业务,在业务渠道、市场网络和人才资源等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场地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在上海建立生产基地。茉织华公司兼并浦东新区印刷厂,可以利用对方现成的行业资质和技术人员,及早投入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快速占领新的市场。同时,浦东新区印刷厂也可摆脱倒闭厄运,全厂100多名职工脱离下岗危险。可谓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思考之四:赤诚相待、真诚合作是兼并成功的基础。企业兼并并非只是资产的简单"重组",而且也是企业债务重组、业务重组、人员重组和机制重组。重组企业得以成功运转,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认识、战略、操作必须建立在赤诚相待、真诚合作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了解自己的家底,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为印刷厂的生存发展寻找机会。在谈判过程中,印刷厂与茉织华公司坦诚相待,真诚合作,双方将谈判中的分歧看成共同对付的敌人,而不是相互间的隔阂,双方互相体谅,互相让步,促成了兼并的成功。兼并后,老厂经过100万元资金投入改造不仅厂貌焕然一新,而且在茉织华公司的尽力扶持下,老厂印刷业务也蒸蒸日上。然而,兼并当年,老厂工人未加一分工资,他们提出“不成为茉织华集团唯一一家亏损企业”的口号,老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经过奋力追赶,98年年底印刷厂终于实现扭亏增盈。坦率真诚的态度不仅使兼并过程进展顺利,还保证了新生企业今后的正常发展。

思考之五:关注职工利益,赢得职工支持是兼并成功的保证。

进行国有企业资本重组直接涉及到职工的分流安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情。浦东新区印刷厂领导班子清楚知道企业兼并必须取得全厂职工的支持,处理得不好就会出现貌合神离、人心涣散的现象。厂领导班子以凝聚力工程为核心,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关注职工利益和愿望,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此次兼并是解决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是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兼并谈判中,印刷厂将职工安置问题摆在首位,实现全厂无一人下岗。兼并当月,全厂职工前往浙江平湖茉织华印刷公司熟悉管理体制,进行业务短期培训。企业职工在厂领导班子带领下迅速适应了环境,工作更有干劲。兼并后,工厂业务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带病坚持工作的不在少数。但职工常说,厂有今天不容易,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兼并不仅盘活了企业,更激发了企业职工的潜力,使企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思考之六:多方支持,形成合力是兼并成功的重要条件。

国有企业兼并不仅仅是兼并双方的事情,而且需要得到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在浦东新区印刷厂寻找兼并伙伴过程中,政府部门积极提供市场信息,为企业兼并牵线搭桥,在兼并谈判时,政府充分发挥“参与、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兼并是破天荒头一遭,对国家有哪些政策、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解决等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浦东新区产权交易所等部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的作用,在浦东新区印刷厂的兼并过程中,积极出谋划策,与企业一起制定了合理的、能够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兼并方案。企业兼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茉织华集团对浦东新区印刷厂进行兼并充分利用了上海市和新区制订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促进兼并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国有资产范文第9篇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具有非生产性与服务性的特点,其使用一般免费,因此出现了重购入、轻使用的思想,资产的闲置率高、使用率低。一些单位认识到了这些问题,采用“非转经”的方式来提高资产使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但是在这其中因为操作不规范等其他原因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还有因为收益管理的不善而导致的资产收益流失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制度而衍生,但是近期在制度上做出根本性的调整不太可能。因此,要加强资产管理的时效性,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深入地剖析与应用。

1.明确管理职责。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众多,产权不清的情况较为严重,要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明确管理职责,使资产的产权清晰化是首要任务,也是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各单位要根据现有资产的使用与分布情况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实行资产管理责任制,根据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权责分配,做到各司其职、权责到位。

2.建立有效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理机制。资产的配置、使用是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管理活动产生最大制约的环节。各单位应该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资产,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科学、有序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一方面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一律按标准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按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推行资产有偿使用,加强“非转经”的管理。各单位要严格进行“非转经”的审批、按照规定进行严格评估并进行专项管理、完善其相应的财务管理,做好“非转经”的管理工作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各单位还要健全相关资产的处理机制。在进行资产处置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评估,并报财政部门审批,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报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不得处理相关会计账务。

3.明确资产收益的归属问题。国有资产的收益归国家所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益管理要严格按照非税收收入管理方面的规定,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由财政部门进行统一监管,使产权清晰化。

具有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督与约束机制是资产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在现有制度较为滞后的情况下,建立现代的资产管理监督与约束机制是管理活动发展的一大需求。各单位可以按照监管的原则,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面的监管体系。该体系可以由宏观管理、阶段管理与实施管理构成,每个监管的环节与手段都被赋予相应的职责。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但是在进行利益追求活动的同时往往会造成负外部效应现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存有此问题。而相关的单位对此情况给予了过多的包容,造成了情况的恶化。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中,要加大理性功利文化的宣传,在充分考虑部门职能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的规则进行资源的配置。

国有资产范文第10篇

由于该法涉及种种非常复杂的法律关系,不能从单向的角度来讨论该法。

从宪法视野来看,《国有资产法》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部门法,而应该是一部宪法性文件。因为国有资产涉及到全体国民的根本和基本利益。根据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应该属于全体人民。在我们国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因此,《国有资产法》的起草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宪法基础上来构架其立法框架的。

从民法的视野来看,国有资产权应该是《国有资产法》的本位问题,如不能解决本位问题,则该法就有虚泛之嫌。《国有资产法》中涉及的国有资产权应该包括国有物权、准物权、债权和无形产权。具体来说,国有物权指的是国有经营性资产(如国有企业)的权利,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如事业性单位、文物等)的权利,国有资源性资产(如国有土地、森林、草原、矿藏、河流、海洋等资源)的权利;国有准物权指的是对土地和矿藏等的开发、开采权、渔业的捕鱼权等;国有债权指的是国家债权;国有无形产权指的是国家外交、国旗、国徽以及涉及到国家声誉等无形资产的权利。

从经济法的视野来看,《国有资产法》涉及到国家如何行使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及如何对国有资产经营进行干预。国家立法机构负责有关国有资产的宏观立法,并授权政府去管理国有资产。某些时候,政府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管理国有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往往直接干预国有资产的经营事务(如撤换国有企业的经理)。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如何扮演好国家与社会的治理者(宏观调控)和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者这双重角色,在那些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多的国家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从行政法、刑法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法》涉及到政府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对国有资产经营的干预过程中的有关法律责任。政府(官员)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减值,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干预有疏忽或有过失责任,应该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从上述涉及到的复杂法律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产法》的起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部法既应超越历史阶段(即《国有资产法》不应是阶段性的产物,不应仅仅属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也应超越现实的空间(即《国有资产法》不能只规定单项、个体的国有资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法》不仅应该覆盖以上国家母法和种种部门法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应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国有资产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不是没有边界的。因此,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应该来源于法律上的授权。政府在得到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授权后,对国有资产具有守护之责。一般来说,政府不应该拥有太多的经营性资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治理社会(包括产权保护、合同实施的保护以及有限的监管职责),政府对自己拥有的少量经营性国有资产也不应该去直接经营,而应该把经营的职责交给市场,或者交给职业经理人。政府应该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实行“守法的统治”。

再换个角度,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博大丰饶、数量庞大的国有资产(尤其是国有企业等经营性国有资产),而且,由于产权权属不清、管理职能不明、政府角色错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盘点,对其关系的认识和理顺不是短期能完成的,在这种条件下来制定一部涵盖一切、尽善尽美的《国有资产法》,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有的《国有资产法》应更名为《国有资产管理法》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在条件不成熟时,应尽量把该法的涵盖面缩小,以名副其实。

二、这部“小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给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法律上定位,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明确界定中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属关系;三是在国有经营性资产和非国有经营性资产之间划定边界。

三、该法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诉性。可操作性指的是该法的颁布将提权细化的具体办法。可诉性指的是该法应规定有对抗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合适”监督者,同时,当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和权属纠纷时,能够诉之于司法机构。

上一篇:资产管理系统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