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3-10 08:57:28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1.1风险理论及其发展

风险理论是指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一个位置视角或者事物的预估过程,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一个基于未来的过程,在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性问题研究中,奈特表示,经济学当中所有不确定性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自身的一种前瞻性,它使得生产者在生产经营的一开始就必须要定下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商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经济活动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这种偏差对利润的结果就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存在的表现。

1.2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发现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内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般框架所带来的保障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性的制约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它为当下国有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同时也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从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层面探究出相关的理论点,为我国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

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

2.1一般企业风险识别过程

风险控制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组织的收益性。在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经济估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而在经济估算当中,由于预想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以及人与交易的控制点的差异性对经济估算结果带来的影响成为相关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判断、界定和管理的主体,它包括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两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是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识别。

2.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特点

不同企业类型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上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识别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如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而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特点在外在决定性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决策层的足够保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主体的选择机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

从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对比之下可以预见到国有企业在企业群体中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另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通过对双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衡量,来获取风控重点内容。

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3.1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概述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风险控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的探索过程,风险治理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的课程,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各大相关领域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在企业治理中应该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另外,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高层面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提供案例以及参考。由于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风险交易和风险传导机制上存在一些特异点,因此,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应该被单独列到一个版块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究。商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风险治理方面,必须遵循标准化的价值原则,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为导向,对市场环境下企业治理的模式进行考量,以此来丰富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状况。

3.2国有企业风险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比较短,在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现实西方经济体系中活跃的大型企业集团均拥有稳定的企业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性背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实践情况做相应的实践探究。首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对企业治理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根据国资委对14家央企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则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达143%,其中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尤其突出。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综合化过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应该同时实施。内部从制度、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展开,做好风控评估工作,并制定出预防性方案,使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则需要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遵从市场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从而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4.结语

在国有企业风险评价与控制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对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和运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集体与个体的层面上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行分层论述,一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对国有企业风险决策的主体外部影响状态做出有效判断,在强化微观企业的风险控制制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一)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早期的通信行业是国有垄断行业,由政府主导,政企合一,政府相关部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员工吃大锅饭。随着通信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财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但通信企业对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低下,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影响到企业经营和风险控制。企业成本最小化意识薄弱,导致成本控制水平较低,对通信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进行财务分析,忽视了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正是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影响了通信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影响了企业管理活动,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

(二)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由于早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行的是计划制,由国家直接下达企业生产经营的行政指令,政企合一。后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经济的发展逐渐放开,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弊端和缺点。通信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层次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如风险控制和应急机制薄弱,反馈机制落后,没有适用于通信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等。这些缺陷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不利的,对企业风险的控制存在不良影响。通信企业想要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有制度可循,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三)财务分析人员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通信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有一些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存留下来,不少通信企业的员工还存在吃企业“大锅饭”现象,财务分析人员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通信企业将财务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只需要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财务分析人员只需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企业忽视了对财务分析人员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意识。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专业水平不到位,那么将会影响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非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有可能更缺乏企业风险控制意识,甚至可能借职务之便,利用财务漏洞挪用公款等。这种问题的出现将对通信企业的财务工作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直接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控制。通信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从事财务分析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部门人员结构的合理性,提高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通信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

(四)财务信息存在失真

我国通信企业营业网点分布广泛,数量较多,财务信息难免会出现失真的问题。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的三大巨头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巨头企业在中国通信业中拥有绝对优势,这种寡头垄断使得企业容易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财务漏洞使得财务信息出现失真。企业会计核算出现差错容易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而财务信息失真会造成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系统的漏洞,不能对通信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财务信息失真会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失,尤其是作为通信企业这种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将扰乱企业经营活动,甚至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对于通信企业自身来说,信息失真会影响财务分析水平,影响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影响通信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

二、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通信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内部风险还要面对外部风险,通信企业首先要正视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面临国内和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需要提高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财务人员对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意识。企业只有提高了对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营造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权责分配,确保企业风险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出台企业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通信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意识,帮助企业建立现代风险控制制度。

(二)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

制度是企业运行的良好保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形势,通信企业需要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完善的财务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展开,有利于企业风险的控制。当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突出时,企业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出现违反企业财务制度的行为时,员工必须受到处罚,这样可以减少企业财务工作的失误,保障企业财务工作和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人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现代公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人也是企业管理中的主要部分,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力,同时许多企业风险的出现也都是因为员工的问题,所以企业风险控制要关注员工。由于通信企业是国有企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导致许多员工的专业素质并不高。如果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话,那么企业的财务工作将受到不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将会被降低,甚至出现经营漏洞和企业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内部监督。

(四)建立有效的通信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风险的发生,可以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当前我国通信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通信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需要向国外通信业借鉴先进风险控制方法,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降低企业分权管理的潜在风险,减少通信技术更新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除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外,企业还可以建立财务预算制度,预算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财务风险和企业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中国通信企业的上市,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通信企业需要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有效的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国有企业;应对;能力

1国有企业风险处理现状及分析

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与防范风险体系,面对风险时,往往是手足无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意识薄弱。虽然,我国国企业领导层的管理能力已经比计划经济时代有大幅提升,对风险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风险意识比较薄弱。目前,国有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比较重视但国内仍有不少企业认为内控是可有可无的,有的连独立的内控部门都没有,有的就算成立了内控部门,也往往流于形式。相反,我国不少的民营企业家有着很强的风险意识,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对华为在迅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剖析,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企业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他认为,公司从上到下,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危机,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

(2)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一些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一些企业忽视法律顾问的作用,在重大决策、工商谈判、对外出具法律文书等活动中缺乏严格的法律论证和工作程序,部分企业未经论证,盲目地超速发展,造成资金链断裂。中航油事件充分暴露出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的缺失。

(3)风险应变能力不够。有一些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用错误的手段,反使危机愈演愈烈,如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事故造成汀江部分水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直至事件发生后12天才公告,瞒报事故9天,一场环境危机演变成了“环境+诚信”危机。

2国有企业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方法

国有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有企业经济关乎国家的兴衰和民生的安定。国有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2.1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风险意识的强化与企业文化的建立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不断地培训和宣传,特别是对企业的领导层,强化企业领导层的风险意识是关键。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多的法律事务,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尤为重要和紧迫。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既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各级国资委有效实施国有资产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法治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指出:“以加快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2009-2011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2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有关风险控制的制度不少,但并不全面,制度执行偏差仍然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存在,应尽快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1)补充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减少部门间重复、冲突的制度。某公用事业单位,仅对涉外服务人员就制定了八项制度,如“服务规范标准”、“限时服务项目规定”、“服务质量验证管理办法”、“统一穿着职业装、佩带标识的规定”等,部分内容、规定重复且冗余,完全可以在“服务规范标准”中将限时服务、服务质量验证、着装要求等一并纳入。然而如此大的企业,且是涉及民生的企业,却没有有关对外宣传、与媒体沟通方面的规定。

(2)在风险控制制度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贵在执行,制定时轰轰烈烈,制定完了就束之高阁,实际执行中又将其抛到九霄云外,再好的风险控制设计也只是流于形式。因而如何培养尽责的员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落实风险控制的关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此外,企业应积极鼓励员工,对于发现的风险点提出建议;重大决策事项应公开透明,接受全员监督。

2.3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系统

国有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风险、安全生产风险及经济法律风险等方面,其中安全生产风险受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国有企业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来控制和化解风险,减少损失。

(1)风险防范的组织机制。除金融企业外,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条件,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设立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但可以由现有的职能部门承担风险防范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如财务部、审计部、安全服务部、法务部等,不论由哪个部门承担,都必须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此外,除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外,企业自身也应选聘一些法律方面的专才。

(2)风险防范的会计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大范围的比较分析,对于异常值及时报警,使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风险。

(3)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机制。通过风险分析机制,抓大放小,重点关注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风险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4)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该立即采取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应对方法有以下4类:①回避风险,如当某些项目超出了自身的技术条件和安全防护能力时,企业应暂时回避,等条件成熟再开工,不要仓促上马。②转嫁风险,如将部分大型施工项目总包给有资质的其他大型公司,由其再分包下去,减少自身的责任。③接受风险,接受风险不是任凭风险发生而无能为力,而是确认风险的威胁后,制定对策方案,一旦预计的风险成为现实,可以使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预先设定的程度之下。④分散风险,如针对安全事故高发、易发的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购买各类保险(施工责任险、第三方责任险等)。(5)风险责任机制。必须明确企业经营者全面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实处。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问责对象,结合相关的奖惩制度,促使其提高警惕,在未来的经营中不再重蹈覆辙。

(6)建立风险审计体系,推行安全审计。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始开展安全审计,主要是在石油行业,很多跨国石油公司都在开展HSE(HealthySafetyEnvironment,健康、安全与环保)审计。大中型国企应定期对安全投入资金的使用及结余情况、安全规范流程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审计应该制度化,成为刚性的原则,并和激励、约束机制联系在一起。

国有企业的风险应急系统仍不够成熟,在风险发生时,反应往往过于滞后。①建立风险应急方案,并定期开展风险应急的演练,在演练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演练不是过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并打分。②塑造负责任的国企形象,一旦发生风险,要积极、诚实地接受事实,不隐瞒、不推卸,向社会证明有企业魄力、有能力处理好风险。同样涉及儿童奶粉问题,与三鹿集团的逃避、隐瞒不同,美赞臣(MeadJohnson)、雅培(AbbottLaboratories)等国外企业不仅有自己的召回机制、赔偿机制,一旦发现问题,他们均可以做到在第一时间公布消息,从不隐瞒。③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避免风险发生时,社会舆论出现不利于国企的一边倒现象。

本文对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做一些浅显的讨论,希望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强化风险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做大做强。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淑和.全面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依法保障国有重点企业又好又快发展[R].在全国地方国有重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8.

[2]孟红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

[3]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前言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企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再加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一切因素都给国有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国有企业由于经营风险而遭受严重损失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石油投资海外石油衍生品业务造成12亿的巨亏,中铝公司投资亏损80亿美元,中司投资摩根斯坦利和黑石集团,也造成60亿美元的亏损,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充分暴露出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样,纵观国外,美国安然公司、法国兴业银行等跨国企业都因为内部控制失效导致重大损失,甚至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息息相关,风险管理是企业针对潜在的风险所采取的所有控制手段的总称,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无论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都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密切相关,二者的性质和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证企业经营中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可靠,经营行为合法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监督权利受到抑制,甚至形同虚设,监事会的成员也大多是企业内部人员,且与企业存在紧密的利益关系,缺乏独立性和公平性,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董事长和经理同时兼任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企业的决策权、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集于一身,部分素质不高的国企掌权者,会利用控制权威自己谋私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难以解决。

(二)风险控制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处于国家的政策庇佑之下,企业的经营行为由国家财政担保,甚至一些垄断性国企依靠垄断力量,排斥了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进入,在市场中一家独大。因此国有企业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没有对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在风险发生时,没有风险处置预案,不知道如何积极应对风险。随着国企改制的不断进行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国企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很多国企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和制度,结果带来严重的亏损。

(三)信息沟通不畅。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内部控制所不可或缺的,良好信息沟通机制可以提供企业经营中详细、全面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交流,制定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企业内部摒弃了传统的手工处理信息阶段,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账务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合理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的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企业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内部控制的失败。例如在中航油原领导陈久霖案例中,企业内部严重缺乏沟通机制,董事会对陈久霖炒作期货的行为毫不知情,最后酿成苦果。

(四)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国有企业内部大多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解不到位,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监督流于形式,不能有效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有些企业内部审计部分隶属于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比较欠缺,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有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责弱化,仅仅负责会计账面审查的简单的工作,在内部稽查等工作上鲜有成效。

三、完善国有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一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在组织机构设计方面要弱化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杜绝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交叉任职董事会要下设决策与监管支持机构,要充分发挥战略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手册以及公司章程上,要明确董事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职责、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和法律责任。二是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国有企业应聘请技术、法律、财务、审计、管理等外部专家担任独立董事,建立独立董事考核机制与独立董事问责机制,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于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二)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国有企业应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企业的风险因子,确定企业的风险容量,评估风险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对已发生风险的应对能力,以及有可能的获得的收益。国有企业在执行风险内部控制政策时,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综合运用企业财务、人力、信息系统等资源,充分运用各种定量、定性技术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监控,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事项发生时导致企业的损失。

(三)营造风险内控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的导向和约束功能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正如一句老话所言“良好的道德成就优秀的企业”。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减少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使员工自觉自愿的遵守内部控制政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控制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为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担忧,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意识的防范,营造企业风险内控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其能够主动提供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管理风险、有责任向上报告风险

(四)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能有效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起到监督评价的作用;其次,应当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内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参与拟订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参与重大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追踪审计,还可以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关键点,找出薄弱环节,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全面推进企业建立健全经营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因此构建一个规范有效、稳定运行的经营风险控制内部机制是国有企业亟需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张啸.国有煤炭企业基于风险观的内部控制研究[J].财经界,2011(6)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风险管理 制度优化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其中,一种观点是认为风险管理中包含着内部控制,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ERM框架――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更为复杂;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包含着风险管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被看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二者是一体化的,其区别仅在于人为的分离。当然,在这些观点之中,第一种观点得到了更多的共识。在我国,国有企业掌握着我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国计民生,大量的案例表明,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失效说明了国有企业实时内部控制和制度优化的必要性。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防患于未然,这对促进国有企业的稳步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时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全员化管理。

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而是涉及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只有全体员工树立了风险管理意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 。比如,部分国有企业根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将质量指标和对应的失败风险分解,变成每一位员工的日常管理内容,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不按照要求的方法操作会带来的各种质量风险。通过员工自行管理,品质人员集中管理,管理层监督执行的方式到达全面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经济化管理。

国有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配投入的资源与产出的结果,因为风险管理也同样存在着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当管理风险的投入达到某一临界点的时候,再追加的投入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将会逐渐缩小,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依然要遵循经济规律而并非一味加大投入。

(三)全程化管理。

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是由降低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程序组成,其中包括风险的识别与分解、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的实施与修正和风险管理结果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含8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这8个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判断标准。

(四)源头化管理。

对于风险管理范围来讲,一方面要分业务、分部门、分层次管理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将各个层次的风险加以汇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定义和管理,从战略决策的源头对风险进行管控。国有企业一般均设有信息分析部门,专门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以及变化情况,在汇总信息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组合之后对战略实施产生的影响,为企业战略制定提出参照意见,以确保战略方向的正确和风险最小化 。

二、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高管风险难以有效规避。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侧重点,主要是针对帮助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掌控企业资产和业务,以及侧重于帮助其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控制。而对于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本身,诸如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则缺乏一定的制约能力,这在无形之中往往会使得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管和控制而面临风险。

(二)风险管理技术手段滞后。

当前,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的思想还尚未完全融入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相较于风险防范和管理,我国国有企业更重视企业的受益。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思想水平较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无论对国有企业制定战略目标,还是组织业务活动和识别风险,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人员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很多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与企业实际管理和经营的需求不相匹配,或者其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不够严格,使得制度本身与实际的执行情况出现脱节现象。除上述之外,我国目前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简单“照搬”和“移植”国外做法的情况,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过于繁琐,效率还不高。

三、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优化

(一)完善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要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以及职责范围;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内容及程序;将风险管理与业绩考核挂钩,明确违反风险管理规定的处理措施。此外,要制定重大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战略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投资组合、资源分配、组织结构、产权改革、企业文化等;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汇率、利率、税率、借贷担保、资产买卖、投资风险等;经营风险管理制度:涉及新品开发、重要客户关系、商业秘密、人员流动;还有政策法律风险管理制度等。

(二)风险管理业务外包。

如果企业暂时没有技术和能力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业务进行外包,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金融业务,可以和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借助对方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咨询公司结为战略伙伴已逐渐成为趋势。

(三)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国有企业主动处理有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小确定因素,而不是在风险到来时被动应对。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风险意识,首先,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 。企业的决策层在确定发展方向时必须要充分分析、识别、评估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避免战略意义上的失误,消除影响企业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只有国有企业的全员积极参与,才能将风险意识植入企业文化之中,最终有效控制和避免企业生存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风险。

(四)健全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在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设立之前,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中指定一位董事专门负责企业的风险管理事务,与监事会主席配合,行使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职权。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为风险管理的第一直接责任人,是企业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的枢纽,其作用和职责相当于企业的首席风险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将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能设在审计部门,负责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并提出控制建议。同时,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管理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保证决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在风险发生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已颇为重要。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正常运作起着独特作用。现实情况是部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综合运用各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对企业风险实行全方位的控制。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

(作者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杜立成. 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分析 现代商业,2011(10):181-182.

[2]车琳. 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改革与开放,2012(9):43-44.

[3]王伟.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商业研究,2011(6):12-14.

[4]孙志梅,李秀莲,王昕.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26-28.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经济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同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是国家扶植和支持的对象,有的国有企业还是政府职能部门转化而来。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却也是国有企业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方面。本文将就什么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如何规避问题提出建议。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及组成要素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为了保护企业各种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经济信息的准确安全,调整各种经济行为,在企业内部的运营过程中形成相互监督、制约和联系的关系,使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只能之间形成形成系统性完整性体系,并且使之规范化。按照控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一个单位若要实施内部控制,主要应当在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国有企业职工素质、国有企业内部预算管理以及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等重要环节组织实施。

1.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与流程的建立

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是指权利的授予与管理,具体是指国有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授权行为,以保证权利权责清晰。国有企业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对于上层是被授权的客体,对于下层员工则又是实施管理监督的主体。内部监督机制是与外部监督部门相对的,外部监督主要通过司法和审计部门对权利进行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现象产生。而内部监督则主要是指在内部建立监督体系以及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

2.国有企业的内部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形成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完善,最主要的是从企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开始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企业的各个部门组织形式,明确各组织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关系,以及责任权限的划分。同时,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还包括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国有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有企业的职工素质控制

国有企业职工素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招聘、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中对职工相关素质进行控制。招聘是最能保证国有企业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的人员招聘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体社会会人员进行招聘,防止任人唯亲、走后门现象的产生。同时,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对所要应聘人员进行笔试、面试等多轮淘汰选拔,以保证对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相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应聘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同时,国有企业还要注意建立完善的职位晋升和奖惩机制。

4.国有企业的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国有企业的各个部门必须严格遵守预算批准的要求,如果完不成预算,将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时,也应当建立预算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系统的组织部分应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构成。预算控制的内容应当涵盖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过程,既包括资金获取、资源采购、产品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进行具体实行预算控制。

5.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的风险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以分为经营性风险和财务性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是指因因运营方面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而财务风险则是指因为举债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不群定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表现的并不明显,因此。国有企业往往缺乏风险意识。而在市场经济格局的今天,国有企业往往也需要自负盈亏,这就需要增强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如上所述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诸多因素中,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授权批准控制、组织结构控制、职工素质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下面我们就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一的进行探讨。

1.内部监督机制的局限性

内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授权批准控制和组织结构控制这两个方面来讨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制度改革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并未完全形成,从而使得企业内部责任权限不明确,常常导致多个部门领导同时负责一件事,而又不是全权负责,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是互相推诿,缺乏真正的问责人。这往往使权力失去监督,导致问题的产生,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忽视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环境的基调和氛围,它包括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经营理念,领导人的魅力,以及企业整体的价值观等等。企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企业每一位员工的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会是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然而,国有企业往往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这就降低了员工的整体归属感,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3.内控人员的素质低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中各个层级人员共同完成的,从企业负责人到各部门内部负责人,甚至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负有责任。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对企业控制的认识不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不重视对于内部控制人员意识的培养,使得我国企业内控人才处于匮乏状态。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人员选拨及奖励机制,仍然沿用老国有企业干部任免办法和管理制度,由上级人事部门直接任免,这不仅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更可能发生贡献与报酬不对等的局面,进而造成许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

4.企业风险意识不强

作为国有企业往往具有天生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政府的相关扶植政策,国有企业往往要比中小型的私有企业占有更多的发展便利条件,也更具竞争力,这使得国有企业容易忽视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营风险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应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然而,我国一些国有企业的思维和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风险意识的提高,不仅仅要把保证每一步运营环节、运营细节的管理,更要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上整体把握各个运营环节的关联性及其交互的影响。

三、针对国有企业内控问题的对策

1.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内部监督

内部设计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定期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控制和监督,有利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来自外部的审机构对公司运营情况和人员情况的了解远不如内部审计部门,因此无法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了解组织内部情况。因此,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之与社会机构有效配合,以更有效的完成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全过程的作用。

2.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环境、员工素质、企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国有企业要重视形成符合自身企业气质企业精神的独特企业文化。我国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企业文化的塑造也要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本着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价值感和使命感。

3.提高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因此管理人员的选人应全面考虑综合和素质,不但要考虑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更要全面评估其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也要考虑其个人经历、工作经历等等,此外还要注意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企业内控也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要使每个员工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包含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控制过程和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每一位员工共同的参与与配合的。

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为了更好的完善内部控制体制,企业应当根据《指引》要求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监督机制方面、企业风险监控方面、信息系统方面、企业人员素质方面以及企业文化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优化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努力克服这些问题,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提升企业内部人员素质,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提高风险意识和互联网思维,以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更具活力、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阎培杰.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

[2]李心合.内部控制研究的困惑与思考[J].会计研究,2013(06).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7篇

摘要: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浅谈国有企业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实施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对风险投资业务的风险管控 国有企业制度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的研究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所得税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税务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论地方国有企业的集团管控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的特殊性与防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管控模式选择 国有企业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的探索与实践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基于集团化管控视角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

[2]张淑敏,刘军.委托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06,(7).

[3]荣朝和,陈宏伟.委托理论及其在中国国企改革中的实践[R].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3.

[4]杨春晨.从价值管理的理念谈关键业绩指标[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5]陈凯.海阳核电项目EVA财务模型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丁昱文.国有企业集团对控参股公司的风险管控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12.

[7]杨志远.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8]马捷.我国国有投资公司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7.

[9]田英.大型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2,(6).

[10]李伟成.浅谈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建设与作用[J].冶金财会,2015,(2).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金融企业 因子分析

融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的行业,因此良好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对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风险控制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微观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失效是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的学者已经开始探寻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防范和控制金融企业风险的发生。然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以期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林毅夫(1997)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安排。根据相关文献,本文主要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即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这三方面选取变量进行研究。

(一)股权结构。本文主要从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国有控股,许多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主要为国有股。虽然有众多文献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更差,但是在金融行业中,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经营业绩也比非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好。因为,实际控制人的性质若为国有,则政府股东可以直接影响董事长及高管的任命,进而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提高控制风险能力。

假设1: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国有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股权集中度较高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并且控制权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其影响上市公司行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表明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少数管理者的手中,少数的管理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进行违规操作,这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会越高,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二)高管激励。本文主要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高管薪酬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当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管理者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地位,这会严重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甚至会导致董事会丧失独立性。当企业设置的部门形同虚设,监督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上市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合理的报酬奖励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管理者,使股东与管理者的问题降低。合理的薪酬又会使高管更加关注企业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提高。

假设4:高管薪酬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正相关。

(三)董事会特征。本文主要从独立董事人数和董事会规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二者共同决定董事会的独立性。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较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发挥的越明显。一方面,独立董事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使其更关注企业的各项风险,以保障自身可以收到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我国“一股独大”的经济环境下,独立董事可以有效抑制问题,降低财务风险。这意味着独立董事越多,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假设5:独立董事人数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董事会人数较多时,会有较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参与并决定公司的决策。他们运用其专业知识弥补其他董事会成员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实现互补,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

假设6:董事会规模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由于金融行业主要经营负债,资产负债率相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很多,这也要求金融行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应增加。

假设7:资产负债率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金融企业作为样本来源。由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仅有43家,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过小,用常规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这43家上市金融企业的2013年度报告。

(二)变量选取。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其中,股权结构的变量包括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所有权性质(Nature)。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sh)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10)表示,该变量数值越大,说明股权越集中。企业所有权性质用实际控股人的性质来表示。高管激励的变量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和高管薪酬(Ggxc)。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包括独立董事人数(Outdir)和董事会规模(Dirsize)。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19.0。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说明上市金融企业财务风险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大值为68.3663,最小值为6.0807,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也较大(最大值为0.549,最小值为0.0101),表明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于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由同一人担任占绝大多数,约占98%。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有13名董事。独立董事人数的均值为46.7%,超过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数规定(1/3),中位数为5,表明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符合证监会的要求。上市金融企业中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仅有47%,53%的上市金融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表明国有控股的上市金融企业占大多数。

(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中选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以简化的数据来描述原来整体数据信息的一种降维的方法。

1. 主要步骤。

(1)因子相关性的检验。根据SPSS 19.0软件可以得出本文选取的8个变量的相关矩阵,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大于0.5,表明这8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KMO值为0.591>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值为235.492,相对应的P值为0.000,表明所检验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并且变量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因子。因此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共同因子。运用主成分法确定因子载荷,当特征值大于1时,提取了3个共同因子。如表4所示,这3个共同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7.682%。表明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因包含了大部分原始变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替换掉原始变量,衡量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将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得到表5所示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5中各变量根据负荷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列。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由OURDIR、DIRSIZE、LOAR、GGXC共4个变量决定,在公共因子F1上的载荷分别为0.936、0.884、0.785、0.688;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由H10、LASH、NATURE共3个变量决定,在共同因子F2上的载荷分别为0.962、0.928、0.618;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主要由DUAL决定,在共同因子F3上的载荷为0.922。

(3)求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以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因子综合得分F表达式为:

F=0.34510×F1+0.28914×F2+0.14259×F3

由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的公式,可以得出我国43家上市金融企业各自因子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1)第一个共同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4.510%,主要反映了董事会特征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其中,高管薪酬反映了上市金融企业的高管特征因子。由表6可以看出,平安银行、中国平安、民生银行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名列前茅,而爱建股份、陕国投A、安信信托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靠后。表明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金融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强;高管薪酬越多,高管对企业越忠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2)第二个共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8.914%,主要反映了股权结构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见,国海证券、陕国投A、爱建股份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排名居于前列,而广发证券、光大证券、光大银行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不理想。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金融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3)第三个共同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14.259%,主要反映了高管激励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得,宁波银行、宏源证券、民生银行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分列前三名,而中国银行、国海证券、东吴证券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居后。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控制上市金融企业的风险。

(4)综合三个共同因子得分的排名,各企业综合排名与各因子单独排名波动较大,表明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公司治理策略来控制风险,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综合排名第6的陕国投A,董事会特征因子排名倒数,但在股权结构因子上排名第2,因此,陕国投A需要增加董事会人数或者独立董事人数,以增强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四、结论

综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1)优化股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效率,即要求合理的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中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2)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评价体系。及时地对公司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监控及防范能力。(3)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董事会是掌管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规模是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此外,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时,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鲁桐,党印.金融危机后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产经评论,2014,(1).

2.林毅夫,蔡口,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1997,(3).

3.李艳红,贺赣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传导机制与数据检验[J].南方金融,2009,(5).

4.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

5.李志辉,罗平.统计分析教程(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9篇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

1999年5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组织为公司治理结构确定的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中面临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企业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成为关注焦点。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特殊而重要的学科领域,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应对和防范企业风险管理也成为评价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中经营安全的重要指标体系。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前提是每一个主体的存在都是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当局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为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而奋斗的同时,要确定承受多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会破坏或增加价值,因而它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会。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

欧美国家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的体系,相关的政策、法律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美国COSO(发起人组织委员会)是国际公认的制定内部控制标准的权威机构,其1992年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已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标准,2004年COSO对内部控制标准进行了延伸,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迅速得到了普及推广。

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也称为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其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流程等各个环节,并将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锁定为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一行为人,从而将风险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2006年国资委,针对中国央企在海外扩张、金融衍生品投资、财务审计等屡屡出现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欧美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包括了央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和管理目标,规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要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总经理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召集人应由不兼任总经理的董事长担任,如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召集人则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担任。

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两者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关系契约;而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也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的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

(2)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健全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实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风险控制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设定的制度环境。风险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环境中,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并难以收到既定效果。

(3)良好的风险控制又可以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保证企业经营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因此风险管理又是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4)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都遵循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告诉我们,一个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关键在于公司权力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相互之间形成有效制衡机制。风险管理框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内部牵制。

2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以来,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逐步理顺,政府角色和职能有了重新定位;二是股权结构在逐步优化,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现象受到抑制,中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正在形成;三是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重要性有所增强,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正在形成;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形式渐趋规范,内容日趋完善;五是法律与监管环境等外部治理机制持续改善。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近几年多家企业频频出事,企业高管层纷纷落马,例如中航油与中储棉案件,中石化案件,安徽古井集团的腐败窝案,就充分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突出表现有以下三点:一是国有股控制权不明确。按“十六大”决议设立的国资委究竟是“监管出资人”的机构,还是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事实上并不明确。二是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一直以来由于“计划+行政”双重控制作用的结果,使得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了“一股独大”,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4.86%,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22%,前三名大股东的合计平均持股比例接近60%。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必然会诱发种种弊端,造成对上市公司的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妨碍科学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由于国有股权过分集中,国有股股权主体虚置,导致监督制约机制流于形式,很多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实际还是“一把手”制。四是监事会先天弱化、形同虚设,难以对董事会制衡,在客观上根本无法做到代表全体股东履行监督职能。

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虽然近年来国企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基本建立,并在年报中都按规定披露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状况。

但是各企业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质量效果堪忧。

3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与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的对策

如何使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认为: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国有产权委托体制,塑造出对国有资产负责任的主体。目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中,管理国有资产的国资委仍是一种行政性委托制。这种行政性的国有资产委托制必须转化为企业性的国有产权委托制,只有切断政府与企业的行政联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多元化,才能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要改变国有股东一股独大的局面,形成公司内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公司股权过于集中,种种弊端必然从此诱发,“内部人控制”,“弱股东、强管理层”等必不可免。因此要鼓励更多的非国有法人资本、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国有企业,要推动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特别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企业间的股权置换,也可考虑将部分企业间的债务转换成企业间的持股,改造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这样才能使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使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公司治理的经验,鉴于我国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实际影响力与控制力先天弱于董事会,为了避免监督机制上的功能冲突和无人负责的尴尬,没有必要建立双重的公司监督机构,取消监事会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制度或许是目前规范公司权力监督制衡机制的有效选择。

四是建立企业内部动态风险预警体系。鉴于企业依赖报表的静态分析缺乏时效性,应该建立一种定量、直观的风险管理指标。通过建立风险量化模型,对公司业务投资进行各种分析和测试,测量投资的风险,计算风险暴露值。在风险量化的基础上,风险管理部门对投资的风险设定最大的风险临界值,对超过风险限额的及时提出警告,并向高级管理层建议改正措施,以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

五是建立企业风险基金,增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各企业应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按每年实现利润的一定比率提取,并进行专户储存。风险防范与风险补偿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了防范机制,又拥有风险补偿的雄厚经济实力,才能经受起风险的考验。

六是建立强大的执行力和约束规范机制是风险制度有效运营的保障。应将授权授信作为风险管理监控部门的工作重点进行监督,市场参与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权限逐级审批,不得越权操作。1995年3月,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以及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盖维耶尔因长期隐瞒违规交易,导致法兴银行损失高达72亿美元的案例,都说明了即使作为当前世界上风险控制出色的银行,如果没有监督检查的授权,也能为滥用权力提供滋生的土壤。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第10篇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基于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浅析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境外投资风险点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选择研究 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简述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探析 企业高管特征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浅析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并购、重组,http: ///view/309718.htm将是风险投资机构实现投资项目证券化并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新通衢。部分IPO排队企业,由于业绩下降或上市效率等原因,不愿继续排队,选择被并购方式间接登陆资本市场;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拟借助资本杠杆,主动进行纵向、横向的产业链延伸,通过并购实现做优、做强。由此,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机构合作,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能力,联合券商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并购基金,推动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除传统IPO退出方式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根据已投项目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效率最快、效益最佳的退出方式,进一步积累借壳重组、并购及新三板等退出尝试的经验。

(三)构建内部风控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机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专业、高效的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投资机构风控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第一,规范投前管理。完善投资前的尽调工作流程,各主要节点与结果均进行书面化留痕。加强搜集行业、法人、企业动态、主要产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寻找已上市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对标分析,建立文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进行多维度的论证。

第二,严控投后风险。落实专人与投资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动态把握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指标与企业自身业务情况,对合同订单、应收账款、盈利状况等重大经营信息与上市相关进程等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真实、动态了解,对不确定因素及时揭示,适时启动规避风险、回收投资的退出程序。

第三,加强课题研究与人员学习。定期与知名机构互访交流,了解同行业先进做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于日常工作;增加风控人员对于新业务品种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风控流程、制度建设。

(四)推行市场化薪酬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稳定

近三、四年来,因创业、创新大潮的蓬勃发展,投资行业又现一波一将难求的局面,业务拓展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本保障,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下应对风险投资业务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思考,建立更为市场化的绩效与考核管理k法,同时,积极扩宽内部晋升渠道,鼓励员工通过自我推荐、内部竞聘上岗等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年轻员工自我加压,快速成长,成就自我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局面。通过合理的赛马机制,优化考核,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

三、结束语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风险投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有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国有资本保值质量,提高国有资本保值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剂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杜守嘉,陈永毅.浙江国有资产发展与管理概述[J].浙江国资,2016(4-5).

上一篇:保险专业自荐书范文 下一篇:农村财务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