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1:40:40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1篇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网国家电网公司不断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全面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各级领导有效提升了规范经营的管理意识,大力开展依法从严治企工作。但是公司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产规模大、员工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工作中仍然存在管理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对公司各级领导的履职尽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央、国网公司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细则的出台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企业对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综合评价的最有力抓手。经济责任审计兼有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涉及单位多、须关注的业务内容宽泛等特点,如何科学安排和组织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已成为多年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具体做法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是以完善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市县两级内部审计控制管理机制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建设,改变以往经济责任审计事后监督评价的做法,对领导干部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与服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经法律执行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价,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规避防范经营风险,确保公司在资金运营、成本控制、增收节支和资产管理等方面保值增值,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协调机制,制定《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

组织公司各职能部门,对近年来公司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客观分析公司经营管理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各专业管理中的风险类别、风险名称、风险点、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范围、风险表征、风险责任部门等,汇总制定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该手册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中九个方面风险点,为开展审计项目,各专业部门为风险防控提供了依据。同时审计部定期组织召开经营风险分析会,将风险明细分专业通报给各专业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市县两级成果共享,进一步加强了专业管理,促进公司经营风险的防控水平。

开展风险宣贯,实现成果共享

为全面提升市县公司风险管控水平,邯郸供电公司审计部将制定的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审计方案和审计记录底稿与市县公司两级专业部门实现共享,组织专业管理部门结合国网通用制度和公司项目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学习,使其迅速掌握审计目的、标准和要求。

创新审计方式,从源头查漏补缺

自我检验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将风险防患于未然。邯郸供电公司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自查的要求,要求各县公司每年底全面梳理全年工作,首先开展深入细致的风险管理自查,并及时上报风险管理自查报告,主要说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针对风险管理的良好建议。

大力推进信息化非现场审计,将隐患消除在起始。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在线稽查与监督的审计模式,努力推进审计成果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融合。

以‘四统一’为基础,强化标准化管理

邯郸供电公司统一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标准和重点,按项目类型分别编制审计方案,突出对工程结算、财务决算、物资管理、签证变更、其他费用等的审核,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梳理县公司及集体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统一收集、整理相关制度资料,统一制定下发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报告等模板,编制日志、周报等各类附件模板,有效保障了各单位检查标准统一、流程规范、重点突出、业务全覆盖,确保了检查工作实效。

以协同监督为平台,形成审计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协同优势,联合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部门间审计沟通协调机制

以“五项”机制为抓手,力促审计整改落实。.建立问题整改销项制;建立整改专业负责制;.建立审计问题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重大问题整改协商机制

以考核评价为依据,实行绩效考核与控制。经济责任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部对查出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列明问题性质、涉及金额、是否已整改,按照重要性和敏感性进行排序,提交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对被审计人管理绩效评价、经营业绩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提升服务价值,开拓增值空间。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的实施效果

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新模型的实施,大力开展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分类手册的学习和宣贯,对领导干部进行了自我检验、各部门专业延伸、全过程审计三个层次的提醒和评价,使领导干部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违规事项不敢为、专业部室提醒不能为、审计最终评价为的程度,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努力营造了企业内部依法经营、遵章办事的良好氛围。邯郸供电公司县公司领导班子均达到了四好领导班子标准,各个领导干部评价均为优秀,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

标准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以“四统一”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问题风险评估和分级来确定审计的目标和任务,使审计计划与公司领导安排部署有效结合,审计工作更全面、更节约、更规范、更高效,极大的缓解了当前人员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的突出矛盾,大力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市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建立了市县两级风险管理体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调以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为起点开展工作。通过风险防控和审计手册指引,借助公司协同监督有效平台,切实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成果运用效果明显。通过审计整改“五项”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整改责任,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整改,针对问题,逐项分析研究、逐项制定措施、逐项建账销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习惯性违章”再次发生。

(作者单位:国网邯郸供电公司

邮寄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北大街48号河北欣和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监察审计部柯|收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2篇

联系到正在从事的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式。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措施。该《规定》的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落实和运用好“免疫系统论”观点,需进行较多的思考,尤其是在理念、目标、内容、管理措施方法上都要进行较多的创新,力争在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新的更大的发展。

一、在理念目标上实现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目标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领导干部经济履行责任的新标准,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新内涵。

要破除狭隘的被动的经济责任审计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观。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避免和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民生改善;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把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着力于审计项目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着重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水平。

二、在方式上实现由离任向任中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执行政策,重视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水平,体现领导干部的水平。因此,应着眼于执行政策的绩效评价为重点,创新审计方式,促使领导干部创造良好的绩效。

一是扩大任中审计,与行业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扩大任中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任中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在任期内整改到位;对后期履行经济责任的规划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创造更好的绩效。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把任中审计的内容作为离任审计的重点,增强针对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宏观经济分析的有效方式,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加大审计组织力度,突出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统一审计方案、质量和时间要求,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一个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全方位掌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运行情况。充分运用行业审计成果,站在政府宏观管理的高度,分析挖掘有价值、深层次的信息,使审计报告既真实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绩效,又为服务宏观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推行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跳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框子,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审计,深刻揭露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重点揭露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下、“政绩工程”等问题现象,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率低的问题;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评价由于体制缺陷、管理缺失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绩效审计,着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查账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集中审计和多方面延伸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范围,深入分析某个单位、行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系统评价领导干部在某个单位、行业的履职绩效情况。

三、在内容上实现由财务收支向科学履职转变

经济活动贯穿于执政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着眼履行经济责任活动内容,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发展、廉政情况的审计监督。

一是加强科学履职审计。目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够满足我党选拔任用干部、实现科学执政和长期执政的要求,必须向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转变。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重点审计执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关注民生等政策情况;其二是实施经济决策情况,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随意决策,只关注当前政绩,不重视长期效益和社会效果,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问题;其三是履行行政职责情况,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机关行政效能发挥等问题。通过开展科学履职审计,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二是加强依法履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过去往往只重视对“单位”的审计,放松对“人”的审计,形成“单位有责人无责”、“对事不对人”的怪圈。因此,应突出经济责任的主体,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的审计,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责任依法追究,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在管理上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1 2 3 下一页

要从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既符合审计力量现状又不影响审计任务完成的方案,科学制定审计任务。

一是注重科学立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科学地进行立项。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事项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

二是完善评价办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除了具有公定力和公信力的标准,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针、职业要求、行业标准等具有普遍适用性或一定程度上的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标准外,认真落实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都有特定标准或要求,评价标准不可能一致和统一,恰当选择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如对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应当包括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耕地等资源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在内的多项指标。

三是实行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数据库,把所有的审计对象数据纳入计算机信息库,形成上下互通、资源共享、使用高效的经济责任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审计资料的积累工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五、在效应上实现向注重运用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转变轻运用、运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加强审计结果的分析和运用,有效发挥经济责任的审计效应。

一是加强审计结果分析,督促整改,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屡查屡犯及一些共性、普遍性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提炼,从完善制度机制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建立健全预防、惩处、警示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促使干部能自觉地监督自己和接受监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真正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批”的良好效果。针对审计决定执行不力,审计整改不彻底的状况,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是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实行责任追究。定期归纳总结审计结果,形成综合报告,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的不是惩罚干部,而是要教育干部、引导干部、保护干部。之所以有些问题前审后犯、屡审屡犯,如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和职权,为个人、亲属及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从机制、制度上找出治本的办法。要实行责任追究。对审计查出问题,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成本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做到既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又允许和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既保证审计结果的震慑力,又保护勇于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效应。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通过戒免谈话、问责、组织调整等措施,使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真正有所触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建立审计结果督察报告制度,通过相关部门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六、在队伍建设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任期审计 效率效果

随着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对任期审计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如何有效提高任期审计的效率、效果成了各家审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商业银行任期审计效率与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银监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任期审计是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需要。而现实中,“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仍然存在。审计机构接受提请进行审计时,被审对象的去向已大致确定,审计结果仅仅为了帮助被审人获取银监局任职资格,该状况影响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因审计组长职级低于被审对象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审计人员心存顾虑,造成任期审计流于形式,极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项目计划不确定

由于计划的不确定,任期审计项目呈现突发性、集中性和无计划性的特点。容易造成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短时间内不匹配,使得审计人员无暇应接的情况。

(三)审计评价内容合理性不足

任期审计评价体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在现行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忽略政策、市场、区域经济等因素,仅以考核指标来评价被审计人聘期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和被审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强弱。任期审计往往涉及的审计期间较长,范围较广,被审人的分工也经常发生变化。另外,在不同时期,上级机构经营管理战略目标不同,年度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不同审计人员在相同业务、相同年度指标的选取也有差异,从而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评价结果,造成审计结果客观性不足,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度不高。

(四)审计流程规范性不足

各商业银行的任期审计办法中对任期审计程序管理做了明晰的规定,但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审计程序履行不到位,业务流程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重要性和相关性原则把握不清,审计人员在编制方案、收集证据和报告发现时,未以审计事项与被审计人经济责任的关联程度大小为标准来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报告内容。在现场审计时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结果是审计发现问题、报告内容与被审计人履职责任契合度不大。二是审计报告中评价语言规范性不足,审计人员将被审对象工作总结和述职报告内容作简单的“复制”、“粘贴”,甚至评价内容出现专业术语和口语化词语,严重影响了任期审计项目的效率和效果。

(五)审计人员不稳定

审计项目的质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密切相关。专项审计项目一般情况均由各审计机构专业团队承担,在资源配置各审计机构均会给予优先权,而任期审计项目仅能在剩余资源中临时抽调人员,而临时抽调人员也可能因不熟悉任期审计,加之审前准备不充分,无法保证审计的广度与深度,极大地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提高任期审计效率与效果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任期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审计难度大的工作。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审计机构应与驻地分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升效率。

1.任期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管的必要措施

各审计机构必须认识到任期审计是银行监管机构及总行赋予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干部监管,促进廉政建设,推进依法经营的重要措施。改变任期审计只是帮助被审人取得任职资格的认识。在开展任期审计项目时,应根据不同级别,确定不同层次审计人员担任组长。提高审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消除审计人员顾虑,提高任期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人的履职情况,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和鉴定。

2.加强与驻地行人力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计划前瞻性

审计机构要增强年度任期审计计划的主动性、前瞻性,加强与驻地分行人力资源部沟通,促使该部门有计划、分批次下达审计提请书,使内审机构有充足审计资源来完成任期审计项目。同时审计机构对年度审计任务的日程安排,要留有余地。一旦接到提请任期审计的任务,可适度调整自选项目的完成时间,将时间安排让位任期审计,或将任期审计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进行。

3.做好与计财部门的联系,保障相关评价指标及时完整

审计机构应与驻地分行计财部门积极沟通,一是每年年初可邀请计财部门专家进行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着力帮助审计人员提升分析被审行综合经营情况分析的能力。二是定期收集相关财务报表,及时获取经营相关数据。

4.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沟通协调,有利准确界定责任

审计前,审计机构要主动走访干部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情况。审计中,及时沟通,遇到审计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视情况请纪检监察等部门提前介入。对纪检监察部门已有明确经济责任界定结论的,可直接引用;若未有经济责任界定结论时,可参照业务部门责任认定结论,依据相关标准界定经济责任;若业务部门尚未进行责任认定的事项,应提交相关部门进行责任认定,参照认定结论,依据责任界定分类标准。

(二)确定合理适用的评价体系

任期审计评价体系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要全面客观地考虑系统性、空间性特征,并依据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断进行科学的动态调整。区分超额完成、完成和未完成三个层次的指标评价,针对未完成的指标,重点分析其变化趋势、在系统内和当地同业的排名、占比等情况。同时,将当地经济环境纳入分析范畴,动态全面考虑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挖掘未完成的原因,后续措施及效果,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增强审计效果。

(三)统一管理、规范操作

1.构建专业团队,推行前后台分离

审计机构应明确相关处室为牵头部门,全面负责对任期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专业化建设。推行前后台分离的模式,即审计组作为前台,主要负责非现场分析、现场查证、报告初稿的撰写工作;牵头部门专业团队作为后台,主要负责审计总体方案,研究审计重点、加强与驻地分行联系,收集相关信息,定期维护与更新信息,规范审计流程等工作。

2.项目管理标准化

3.增加流程实效性

审计机构可结合驻地分行现有管理模式,完善现行标准审计流程,以增加流程实效性。

(1)采取网上问卷调查

网上问卷调查系统分为前后台两部分。前台由接受调查人员通过网络浏览器登录,输入预先设置的密码进入答题;后台主要用于系统管理、问卷管理及数据统计,由审计人员操作。实践证明,网上问卷调查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参与调查人员不受限制的特点,有利于扩展信息来源渠道。同时,由于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能消除参与调查人员的顾虑,从而获得真实客观的资料。

(2)增加多层级报告审议流程,确保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要以重要性、相关性、客观性相结合为原则,审慎评价被审计对象履职情况。项目主审在完成审计报告并交由审计组长进行初审后,应增加报告质量审核员、牵头处室负责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多级审核。经过逐级审核,对未达标报告进行意见批注后予以退回,直到符合要求方可进入下一审核环节,以达到保证报告质量的目的。

(3)及时掌握银监局审查反馈结果

监管制度面向全部金融机构,但由于各家商业银行有自身发展特色,内审机构通常依托于本行的风险导向。因此,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保持对监管机构信息的敏感性,持续关注和跟进外部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多方掌握信息,从而在增强审计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也兼顾了控制风险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柳才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实务,2006,3.

[2] 高旭.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07,3.

[3] 张娜.国有银行行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J].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刘会国,杨树勇.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改进建议[J].建设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栏目特别推荐,2012,5.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领导干部; 目标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要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因此要加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十”更进一步地明确指出民族地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可见“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它推动着各民族的进步,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这样的历史重任下,如何督促和保护肩负着特殊使命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更快更稳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经济责任审计开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长久以来,审计的本质是控制,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也是控制,所不同之处在于经济责任审计控制的是“人”而非“事”。但是社会公众较高的期望值与经济责任审计自身有限张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和实施出现的偏差,这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领导干部自身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任职权限,客观地说,无法确定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自身的目标经济责任,也就无法准确地对该地区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当然也就无法更好地保护和督促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因此研究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势在必行。

一、目标经济责任理论探讨

蔡春、李江涛(2008)首次构建了目标经济责任体系。作者将目标经济责任划分为治理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五个方面。相应的经济责任履行报告内容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治理结构报告、财经法纪遵循报告、舞弊防范报告、经济权力行使报告、经济活动报告、经济目标报告、环境责任报告。

彭韶兵、周兵(2009)则认为一个企业、事业或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对于其所在单位,至少应当担负五个方面的目标经济责任,即:(1)合法性经济责任;(2)合规性经济责任;(3)绩效性经济责任;(4)安全性经济责任;(5)社会性经济责任。

没有目标的经济责任审计是缺少逻辑性的一项审计活动,若领导人上任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审计人员对该领导人在进行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也不知道该审什么,那么也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去对该领导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需要一个主线索,指导经济责任审计活动需要逻辑性,笔者认为,这里的主线索、逻辑性指的就是制定目标经济责任。但上述文献中的目标经济责任的研究是面对广泛的行政领导干部而言的,并没有考虑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特殊的使命,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项研究。

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目标经济责任的完成情况是对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对领导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结束的同时也是该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到了终点。领导人完成了任职期间的目标经济责任,同时也就相应地解除了委托者对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目标经济责任将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起着提纲挈领和控制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目标经济责任研究现状

笔者的研究视角聚焦在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众所周知,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肩负着特殊使命,体现在既肩负着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责任,又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边疆稳定的重大使命。以藏区为例,据2011年,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统计资料显示,藏族人才占全区机关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队伍的70%以上,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民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因为这是客观合理地选拔、培养和保护各民族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

虽然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涉及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时,还是应该全盘考虑,合理设计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与此同时,目标经济责任的定义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演绎的,即目标经济责任是“领导人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以目标的方式被确定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理想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应该在民族地区领导人上任之前确定并实施。将目标经济责任用数值的方法具体化,即形成了具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报告,这样的报告体系是在民族地区领导人接受任期或离职时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特殊的载体;接下来对该领导人进行年度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将任期实际完成的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与预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体系相对比,再运用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即可判断出该领导人任职期间是否完成了上任前所签订的目标经济责任,是否完整地履行了受托经济责任。

三、合理界定和藏区领导干部目标经济责任

综合国家审计署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以及中共自治区委员会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认为自治区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除了与宗教活动、维稳相关的责任以外,还应该有遵纪守法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效益责任、环境责任、社会责任。由于篇幅的原因,简单分析如下:

(一)宗教活动组织责任

领导干部的宗教工作目标责任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次。深度是指根据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宗教工作目标,将推行宗教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建立起以党委、政府为轴心,纵向包括市、县、乡、村四级,横向涵盖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网络。广度是指在对领导干部检查和考核宗教活动组织责任的时候,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对下一级执行宗教管理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考评,严格奖惩。此外,要把是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宗教工作的开展,作为检验实行目标管理责任成果的主要标准。

(二)维稳处置责任

对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而言,越是在安定的环境下,越要有防范意识,尤其在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方面。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首先要保障信息不能外泄,对估计到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人员和地方必须进行严密细致地梳理,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能迅速处理、处置。其次是强化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健全信息通道,进一步完善信息预警、控制、处置及善后机制。最后是突出建设信息的规章制度,笔者主张贯彻实施在特殊环境下,领导带班值班和24小时无空闲值班机制的政策,这是为了确保一旦发生威胁到维稳的事件或是异常情况,在岗在位领导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置。

(三)维稳渎职责任

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深入基层去检查指导各地的维稳工作,切实执行属地管理,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切实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此外,若没有完成上述责任的领导干部,或在维稳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应该严肃追究责任。

众所周知,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来说,维稳渎职的责任主要体现在:1.相关政策的执行程度;2.维护稳定预案的执行程度;3.对不稳定因素排查、处理的执行程度;4.对影响当地行政管辖区内发生的社会稳定事件的处置力度;5.对控制有泄密或通风报信等恶劣事件的执行程度;6.对控制擅离职守或临阵脱逃的相关人员的控制执行程度;7.对控制有谎报、瞒报、漏报、缓报等相关重大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处理的执行程度。

(四)维稳治理责任

维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要求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要有长期临战的工作状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把各项维稳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和全面化。具体而言就是在维稳治理责任中,领导干部需要立足于随时展开维稳的斗争,并按照应急状态随时做好各项维稳防控工作,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各类预案,加强综合性演练,提高现场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应对、果断处置、保质保量地打好维稳攻坚战。

维护稳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加强社会治理,通过改善民生、教育引导,凝聚民心、汇聚力量,依靠群众的力量,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要考核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在改善民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正方面的办法和措施。具体来说主要有:一是以民族地区安居工程、安全饮水、道路、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二是在社会管理、社区治理、治安防控、教育宣传等方面的措施和指标。

(五)遵纪守法责任

廉洁、遵纪守法一直以来都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提到了52个“不准”和8个“禁止”。体现在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身上,则是:第一是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履行职责;第二是否有健全的管理舞弊控制系统及对管理舞弊的惩罚措施。其主要考核的指标是预决算执行情况,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建设资金的使用及管理舞弊系统的健全情况。

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尤其要坚持爱国爱教爱家乡的原则。讲法制,就是要遵守国家法律。教育各族人民懂得在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没有特权。同时各级政府也要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保障自由,促进宗教健康发展。

(六)可持续发展责任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任何领导干部都肩负着保持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对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而言,保护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及矿藏等资源,加大科技研发,使经济增长从依靠资源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氨氮、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科技研发投入等。

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要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加速推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平衡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七)效益责任

任何经济行为都要讲效益。即产出要大于投入,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出,或以同样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资源的浪费,杜绝无效果行为,“无为”的发生是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主要任务和责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在任期内承担效益责任。

其主要包括:一是与经济性、效率效果性的行为责任相关的经济责任,即成本与收益的问题;二是与效率性的行为责任相关的经济责任,即投入产出比例的大与小的问题;三是与效果性的行为责任相关的经济责任,即领导人应当引导本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实绩完成当年计划,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实绩与历史同期水平进行比较,与历史同期水平相一致或更好。其主要考核指标有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劳动生产率贡献度,财政收入及支出增长率等。

(八)环境责任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民族地区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保护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藏区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其主要内容包括遵守、执行和完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有健全的环境监测、执法系统。主要考核指标有: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氨氮、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主要河流、空气污染度,城市、农村、重点地区环境质量等。

(九)社会责任

领导干部的经管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与要求,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并为社会作出贡献。要尽可能消除或减少经管行为对社会造成或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环境污染、失业、劣质商品与服务。领导人应当完善相应的政策,帮助和促进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尽可能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增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生活改善。

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的社会性主要内容:一是领导人应当完善相应的政策,帮助和促进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二是各类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要受到保护,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主要考核指标有教育、就业、医疗、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

(十)报告责任

此项责任即是要求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按照公允性或可信性来编报任职期间各相关履职报表,从而真实地反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受托者各类行为责任的履职情况。以上十项责任列表如表1。

总的来说,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目标经济责任分为三类,即宗教管理、维稳和发展。宗教是民族地区人民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宗教管理工作藏区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之一。此外,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民族地区的问题关键是由发展滞后造成的,解决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最终要靠发展。这里面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也包括民族地区人民自身素质的发展,因此发展责任也是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目标经济责任考核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蔡春,李江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Z].审计署课题,2008.

[2] 彭韶兵,周兵.公共权力的委托与政府目标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研究,2009(6).

[3] 彭韶兵,周兵.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方式、原则与内容体系[J].审计月刊,2009(2).

[4] 谢赞春.目标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 朱缜.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 林伟.贾庆林谈和四川藏区发展体现什么?[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2-25.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初步探讨

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本文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下文简称任中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和离任审计的特点出发,探讨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动因、具体应用及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动因

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任中审计区别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特点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优点的有益结合,推动任中审计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一)与离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具有三个特点

1.任中审计更强调事中监督

任中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某一时点对其任职以来到审计时间点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既是对既定履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更是通过对前期的履职情况的评价,揭示出企业运营过程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和风险。任中审计,为保证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资产安全,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一项有效的事中监督机制。

2.任中审计更着眼于预防监督

任中审计,虽然也对经济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但是其评价是对前期履职情况的阶段性评价,而非盖棺定论。因此任中审计目标虽然也涵盖履职情况评价但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充分发挥其预防、教育、规范、监督的作用,尽可能减少损失。任中审计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预防风险扩大、防微杜渐。

3.任中审计成果更易落实整改

任中审计“确认业绩、揭示问题、完善监督、改善管理”,是新形式下对经济责任人实施间接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开展任中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作用,有利于经济责任人廉洁自律,达到企业与经济责任人双赢的目的,有利于上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干部的各方面能力,客观公正的考察选拔。正因如此,任中审计发现的问题、揭示的风险被审单位整改压力更大、整改效果也更明显。

(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是任中审计的一项基本内容。财务收支的专项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收入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财务支出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资产安全完整性。任中审计关注的屡职期间经济指标情况、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重大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廉正情况。从审计关注的重点可以看出任中审计更具高度、全局性。

风险导向审计在指导思想上更注重与组织目标的契合,要求内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的角度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价,以确认组织的风险控制是否保持在可接受水平之上;在具体的审计思路上,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实施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导向下的逻辑推理,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重点和程序;在审计重点上更注重于对整个组织运营环境和所面临风险的分析;在审计方法上,风险导向审计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基于对任中审计不同于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目标的认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更容易实现任中审计的事中监督、着眼预防,从更具高度和全局性揭示风险,出具审计报告。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在计划组织实施任中审计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遵循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程序。下面以某市级通信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为例,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在任中审计中的运用。

(一)任中审计的总体风险评估

通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受到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整体经济好坏会影响着企业与个人对通信服务的需求,进而影响通信行业整体发展状况。通信行业环境在行业监管强弱、竞争强弱等方面对通信行业运营商发挥作用。运营商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在某一地区的竞争地位左右着运营商对经营行为与经营策略的选择。运营商作为国有控股企业,业绩考核的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一个具体的运营企业。业绩考核作为企业领导升迁、奖惩、评价依据,象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左右着企业经营层对具体经营行为的选择。通信行业转型,不断挑战着领导对新业务的认知能力、对新风险的把控能力。从总体环境、行业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业绩考核压力等内部环境出发,在任中审计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企业的总体风险:

1.新业务带来风险

(1)转型业务。转型业务是运营商由服务提供商向综合信息运营商转变的选择,是在面临语音业务流失情况下,对自身产品服务的一次突破。尽管所提供转型业务依托于原来提供服务的通信行业之上,但是更多进入的是通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边缘地带。企业对业务发展模式的选择伴随着不同的新风险。

(2)移动业务。企业进入移动业务领域,缺乏移动业务实际运营经验,对移动业务发展规律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会面领新的挑战。移动业务更多的是针对个人消费者,对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不彻底,可能导致新增用户缓慢,旧用户流失加快风险。在全业务发展中,融合套餐设计、分摊政策是否合理,融合套餐的推广,是否会存在加速移动业务对自身固网客户价值替代等风险。

2.庞杂的IT支撑系统带来的风险

通信运营商各类系统多,各个系统间数据流转、钩稽关系建立复杂。比如电信缴费充值卡,从制卡出售到用户消费先后经历了电信卡平台系统、充值到个人帐户进入销帐系统、消费后系统销帐,在财务上先后反映为电信卡余额、预存款余额,以及对用户欠费的冲销。

3.业绩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

绩效考核与企业负责人的奖惩升迁关系密切。由于整体环境带来的行业继续增长的压力,股票市场上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带来的利润的压力和压缩成本费用的压力,都可能导致负责人在经营策略选择上对高风险项目的产生偏好。同时,业绩压力大小,容易成为企业负责人突破内部控制,经营决策、会计处理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造成总体风险偏高。

(二)任中审计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评估

在评估了被审计单位的总体风险后,将识别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领域相联系,考虑识别的风险造成后果的程度是否重大。同时考虑对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根据识别的总体风险,在任中审计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风险。

1.识别的新业务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分类、准确性、完整性、截止认定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收入的是否记录到恰当的分类,记录的金额是否准确,是否所有发生的新业务均已经包括在内,所有确认的收入均是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情况。

(2)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在、权利、完整、计价恰当与否。在审计中重点关注是否按照资产、负债确认的条件合理确认了新业务的应收、预收账款;是否存在未遵循事先确认的计费规则,对不应该确认收入的部分确认了收入,从而虚增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按照系统的合理的方法分摊确认收入,是否存在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导致的预收账款的虚减与虚增。

(3)系统集成业务尤其应该关注固定资产的存在和权利: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因为系统集成业务形成的固定资产很多在客户端,可控性比较弱),对记录的固定资产的拥有和控制的权利是否充分。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2.考核压力带来的风险,可能带来的认定层次风险

(1)收入的发生、截止认定。发生的认定主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拆机规定,对超过拆机时限的是否及时拆机情况。因为电信业务的特点大量的采用用户预存款模式发展业务,在面临考核压力的情况下,更可能采用提前分摊预存款,或者将本应该分期确认收入的业务列作一次性收入,提前确认。

(2)成本费用的截止、完整、分类认定。在面临收入压力大,成本费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可能通过分类将一类费用计入另外一类费用,影响分类认定;将已经发生的费用部分确认为当期部分计入以后各期,影响完整性认定;同时将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在下期确认,违反权责发生制基础,影响成本的截止认定。

(3)被审计单位在面临考核的压力时候,可能采取尽可能的多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同时延期确认成本。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利润的真实性风险将凸显。

评估以上认定层次的风险重要程度,是否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三)任中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根据以上识别的报表层次重大风险和认定层次重大风险,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对IT支撑系统带来的报表层次风险要关注系统的并行记录、验收报告或者借助外部IT专家的力量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同时应该关注是否建立业务数据与财务记录的日常稽核制度;对IT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穿行测试,发现问题。对根据认定层次风险重要程度确认的报表层次的风险,以及其他认定层次风险,根据风险重要程度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设计和实施合适的实质性程序,合理应对风险,实质性程序与传统审计方法程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审计人员应该基本明确在被审单位任中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从实现任中审计目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利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和对以后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在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审的出发点处于更高的高度,避免陷于某个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

三、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面领的挑战

1.对任中审计所揭示风险缺乏明确风险评价体系

任中审计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审计评价是任中审计的基本内容。在对被审计单位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审计中所揭示出的风险以及被审计单位对所揭示风险已经采取的部分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难以以明确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2.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在任中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审计基础素养,对任中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同时必须具备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将风险意识始终贯穿于审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更好的立足于“上”,统观全局,对被审对象的面临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公司内部环境有充分透彻的认识。这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内部控制机制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是任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基础。随着2008年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虽然已经制定了详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未真正实际执行。公司是否进行内控制度的自评估,以及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发展中识别的风险。如果从风险评估中就发现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相当薄弱,那么接下来的审计中就无法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

4.内审人员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重要影响

内审人员相对独立性对于内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审计评价至关重要。内审人员应该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进行审计判断,不偏不倚。对揭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实施恰当的进一步程序。因此在组成审计组时,要充分考虑成员对于被审单位的独立性,避免因独立性对风险导向审计造成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俊.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0:(3):58-59.

[2]王冬莲.关于企业内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01-102.

[3]邹杰.刍议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中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月刊,2006(6):45.

[4]方爱珍.关于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

14-16.

[5]周翔.对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到乡审计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0(3):57-59,72.

[6]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6篇

一、将风险审计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阶段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过程中,我们遵循标准化的PDCA循环,将风险导向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业务流程各不相同,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审计对象的风险情况,确定风险点;对有关经营方面的、举报、效能监察等信息作为审计重点予以关注;结合以往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揭示出的高风险领域作为审计重点,设计审计程序,确定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段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内控评价

在进行内控评价过程中,一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项目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控制措施与存在的风险点;二是对内部控制实际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核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以及对风险的监控、识别和防范能力进行评价。

(二)进行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审计实施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审计人员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审计风险增加,会适当地增加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尽量使审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

(三)审计报告注重揭示风险点,提出经营管理建议

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将风险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索,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内控评价及实质性测试情况,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揭示风险点,给出恰当的经营管理建议。

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效果

(一)内部审计人员更清晰地把握了经济责任内涵

对风险的全面管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部分,全面风险管理应涵盖企业管理的各个流程,供电企业从工程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都是围绕企业风险展开。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关注审计风险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加清晰地把握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二)有利于从管理角度,审视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将风险导向理念引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给经济责任审计以全新的视角,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检查风险管理过程来评判经营管理状况,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客观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

(三)将审计关口前移,为企业增值服务

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考虑降低审计风险和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分析风险点,以实现降低或规避风险的目标。实现了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转移,真正实现为企业的增值服务。

因此,将风险导向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将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视野,充实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三、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

(一)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势,需要提升内审人员综合专业素养。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要熟悉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熟悉电网经营业务等。我们通过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现场咨询、审计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审计人员掌握现代审计方法,适应当代审计转型需求,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利用“标准化”强化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审计质量管理

我们以“标准化”为载体,建立了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利用“标准化”强化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审计质量管理,即将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通过标准化流程的形式加以细化、固化,以指导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准备、实施、总结、检查阶段做到“5W1H”,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

(三)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和评价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和评价过程中,我们还增加了一张经营风险提示工作记录,提示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风险。在认真评价企业内控水平的同时,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促进了企业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充分借助信息化审计工具

利用国网公司统一使用的审计软件支持远程控制功能和现场采集数据及审计作业功能,该信息系统减轻了审计人员采集、统计、分析数据的大量时间,也能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系统来发现更多的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线索,使分析数据更准确,提供疑点更清晰,使审计风险降低,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审计质量。

(五)推行届中审计,着眼于预防监督

在进行届中审计时,我们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明确在被审单位任中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单位风险作出合理的审计判断。通过届中审计,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利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和对以后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防范。在届中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使内审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避免陷于某个具体事项的会计处理上。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反腐倡廉;经济责任审计;高校

自十以来,在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将目光转向被誉为纯洁象牙塔的高校,却发现腐败案件频发。截至2015年末,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就公布出已有56所高校的领导干部接受调查,其中不乏211或985的高校。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教育部出具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的管理体系进行深度改革,对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在权力的监管方面着重关注。

一、反腐倡廉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一)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是预防高校腐败的助力器

高校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特殊组织机构,随着近几年不断的扩大招生以及规模的扩建,资金筹资渠道也向着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当财政部、教育部了《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高校经费的总体规模迅速增大,高校的经济活动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其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就不仅仅局限于财政性经费的使用,还有多元渠道取得自筹资金的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腐败现象逐渐显现,例如重复建设投资、单位公款被侵占、贷款规模超出高校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等情况,因此高校需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行从离任向任中转变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确定高校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也可以及时予以纠正,预防问题严重化;在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将审计结果与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业绩的依据,严厉惩处违纪人员,能使其有效地起到反腐预警的作用。

(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查处高校腐败的探测器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让领导责任人慑于查处出的后果而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贯彻高校领导人的整个任期,揭露存在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行为。高校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广泛性特点在财务、基建、物资采购、招生等领域来分析高校领导人是否存在职务犯罪与经济活动的不规范,或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中是否有潜在违规违纪行为。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找寻职务犯罪或经济犯罪的线索及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及时控制其犯罪行为的发展,起到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作用,同时也是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

二、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腐败中的滞后表现

(一)高校预防腐败的不足

目前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国家教育经济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尤其是自大学的扩招以及基建硬件的提升,高校原有的自我封闭式监督机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给腐败提供了温床。由于高校领导身兼角色众多,集教育者、企业家及政府官员于一身,这几年两会也一直就“高校去行政化”的话题热议不断,希望能够改变高校权力过于集中这一问题。从目前违法违纪高发态势来看,主要是学校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了偏差,导致其作风不正,对“三重一大”事项也不按照组织决策的规定,不按照程序来做事,千方百计逃避监督。更甚者,顶风违纪,尤其在权力集中的实权部门违背职业操守,出现侵占国家资产或贪污的不端行为。而高校监督机制从专业化或现代化等方面来说并不完善,对一些重要部门或环节缺乏足够力量,致使高校在预防腐败的监督环节出现了“盲区”。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缺陷

1.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力量欠缺虽然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独立设置审计处,但如今除国家重点院校及地方较大院校外,大部分地方院校没有单设审计处,而是并在纪检委或财务处。不同部门所尽职责不同,将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捆绑在一起,不仅其工作效率会受到不同影响,而且也会大大限制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进一步而言,即使设置审计处,有些高校也并没有配置足额专职的审计人员,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的现状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往往难以驾驭在不同领域及职责等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迫由于高校的特殊性,想要更为有效的预防腐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来审核校领导及院系领导在分权模式下承担的各项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合规性及效益性。然而多数学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很难做到任中审计,一般来说是在届满离任的情况下才开始审计,审计关口后推,导致审计人员要在有限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进行审核。有时可能多个领导人同时离任,更加加重了工作量,短时间内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不能发挥在反腐败问题上的预防作用。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科学对高校领导人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是出具审计报告的基础。目前高校还未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高校审计人员只能依靠专业经验进行定性评价,甚至是直接采用人事处的自我评价来作为参考。有些领导人在履职期间只为“不求有功,只求无过”,故意不作为,但这些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进行定量的评价。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整个受托经济责任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财务领域、廉政建设和经济管理过程等方法都有涉及,因此如何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仍需探索。4.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许多高校对离任领导人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时仍使用“先离后审”的方式。往往是高校组织部已出具调任或离任通知书后才委托审计处对责任人进行审计,本应该是如果发现了该领导人未履行相应的职责,就不得离任而得深入问责,但实际情况是领导人不需要审计的结果可直接换岗或离任,这样就弱化了监督的作用,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走过场”。即使当审计处之后出具了审计报告,但当事人已调任其他工作岗位,也很难对之前经济行为做到有效整改,并且使得某些经济责任难以界定,这样直接导致干部考核任用与审计结果相分离,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深化新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高校审计力量

许多高校设立的仍是将具有不同职责的纪检监察处与审计处捆绑为一体。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设立独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势在必行,这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对责任人在整个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要强化高校的审计队伍,足额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来应对迅速变化的形式和繁重的工作任务。

(二)优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更广,若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只是发现了表象化的问题,起不到查处腐败的作用。因此需要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积极推进纵向化的深入审查,将群众举报的关键疑点与调查相结合。对高校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例如三公经费,学校需经民主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基础建设,物资采购,项目申报以及党风党纪等。可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把握重点并持续关注权力运行的关键点和内部管理的薄弱点,观察高校领导人有无在任职期间出现无作为乱作为的现象,透过财务报表来发现经济行动中的可疑点,结合风险重大领域的管理情况来把握问题的实质。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体系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部分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手段工作仍依靠大量查账,若领导人出现不合规行为,但是账目不出现问题,则依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评价,这样会削弱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在具体执行审计评价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优化评价体系的方法,例如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聚类等。将高校领导人在任期内遵守法纪法规、廉洁勤政的合法性评价,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收支合规性评价以及负债、资产增值、经济效益等方面分类别构建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采用定性及定量方式相结合来进行评价。制定通用审计指标以及特定审计指标,对各项比重进行系数认定,从而将履行职责评价定量化,方便进行比较,出具审计成果。

(四)实现审计结果的公正透明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机制、政策等方面正在逐一完善。其审计的结果逐步成为考核、任免高校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纪检委人事处应当对审计结果计入存档,使审计结果发挥最大效用。高校应调整先离后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凭审留任,并且要将审计结果阳光透明的公开给外界。目前多数高校的审计结果的公告是比较封闭的,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知情权仅仅只是小范围的上级单位和相关单位了解,从而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也较小。经济责任审计应扩大公示范围,让教职工也了解领导人的经济履职情况,让校领导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与指正,这也是加强了对高校领导廉政办公的监督,提高领导人实干能力。

参考文献:

[1]尤树林.高校腐败预防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84-88.

[2]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66-6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一、行政问责制的涵义和发展

行政问责制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质疑,对不履行法定行政义务或未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实施问责制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建设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

我国行政问责在非典事件之后开始探索制度化之路。20__年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曾提出要实现行政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总理在新一届中央政府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宣布:“加快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对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要依法严肃追究责任。”20__年3月通过的《国务院工作规则》首次写入了行政问责制。这表明了行政问责制作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我国已从之前的高度关注步入了制度化建设轨道。

二、行政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要实施行政问责,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并予以责任界定,这是行政问责制得以贯彻落实的有效保障。行政监督是多方位的,行使监督和问责职权的主体也是多层次的,如人大、纪检、监察、组织等各部门均担负着不同的监督职能,社会公众也具有对行政行为监督的权利。而要评价政府或政府部门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中财政管理的绩效、行政管理的效率等行为并进行责任界定,为行政问责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作为政府专职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国家审计机关是最为恰当的,法律付予了这一职责,目前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责任正起着这样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和工作定位。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审计,它将“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这一特点与行政问责的本质要求是相吻合的。

行政问责制度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配套制度基础,它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界定,行政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界定基础上的,而责任界定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如果没有行政问责制的支撑,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用将大打折扣,反之如果经济责任审计未按照行政问责制的要求进行,也难以发挥其作用。

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特性不明显,与行政问责制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存在着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过程及效果未作为监督的重点,审计过程中重合规合法性审计,轻效果效率性审计;重资金管理审计,轻经济决策审计;审计报告内容针对性不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评价笼统等难以满足行政问责的需要的弊端。要实现责任追究的目标,为行政问责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我们在审计实践中必须紧紧围绕行政问责的要求,建立与行政问责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三、构建与行政问责制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要与行政问责事项基本一致,应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为导向,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着重评审领导干部五个方面的责任。

1、发展经济责任

主要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自行制定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通过对社会、经济工作各项重要经济指标的计算、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一个地区或部门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增长或下降态势,以及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情况。主要指标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及结构、财政总支出及结构、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外资利用指标等。

2、行政管理责任

一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⑴决策内容是否合法, 决策事项是否切合实际。主要审查基础设施投入、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土地出让、车辆房屋等资产购买、处置、融资拆措及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有关法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是否切合当地实际。⑵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民主。相应的议事机制是否建立;规定的程序是否得到执行,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⑶决策事项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核查有无存在只重决策过程不注重结果的务虚行为,决策是否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无存在谎报、夸大决策效果,重点审查是否存在因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二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沿着收、支、管、用及绩效这一脉络,进行全方位的核查。收入重点关注来源是否合法、合规、真实,有无隐瞒收入、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及乱收费等损害群众利益行为;支出重点关注政府行政成本、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社会保障资金、住房资金、卫生经费、教育经费等公共财政资源及新农村建设支出情况,救灾款物资金、移民资金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使用和绩效等情况。同时应揭示虚列预算、挤占挪用、偷漏税金、挥霍浪费等行为。

三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资金、资产、债务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资金分配是否透明、公正,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否到位,收支结构是否合理;国有资产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得到有效增值,有无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债务管理是否科学,负债总规模是否适当,举债是否合理、合规,增减趋势有无实行控制,债务来源结构、投向结构是否合理等,重点揭示有无不顾财力、不切实际,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负债居高不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

3、贯彻政策法规责任

(1)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核查土地收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扶贫、社保、“三农”等政策及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揭示有无低价出让土地、采取变通手段违规购置控购车辆及随意篡改政策等行为。

(2)内控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包括: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岗位责任是否明确,不相容职务是否做到分离;重点关注预决算制度是否完善,审批制度是否明确,资产、收支、票据等管理制度有无存在重大漏洞。

4、统筹社会事业责任

根据县市(区)、乡镇、部门三个层面领导干部不同的岗位职责,对其在统筹社会事业中履行的责任进行审计。如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关注政府转变职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际举措,包括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以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措施。

5、廉政建设责任

(1)对机关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廉政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及实际效果。从班子整体廉洁情况来评价、衡量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履行情况。

(2)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情况。突出对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核查,将违规出借资金、低价出让土地、违规发包工程及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列为审计重点。采用审前走访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审中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方式,多方了解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拓宽审计视野,将审计范围延伸至领导干部权力所至的各个方面。重点关注有人、财、物管理权的直属或分支机构,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经济往来关系紧密的部门、企业。核查领导干部有无在此领取报酬或搞权钱交易等行为。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要为行政问责提供依据,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政府问责事项为核心内容,来反映领导干部履责情况。

1、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证明,如实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准确界定其发展经济、行政管理、贯彻政策法规、统筹社会事业及廉政建设等责任。

2、客观公正原则。就是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定区域环境去分析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客观评价功过是非,合理准确界定领导责任,划清现任与前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

(三)拓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渠道,推进政府问责制建设

1、创新审计结果通报形式,扩大审计结果通报范围。一是审计结果通报形式应多样化。除采用结果报告文书外,还可采用专题报告、信息专报等形式。审计结果报告应抄告被审计领导干部,除保证客观、公正、透明外,使领导干部对自已的行政行为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做到心悦诚服;同时结果文书应抄送人大、政府、纪委、监察、组织等有关单位,为他们提供可靠的问责依据。二是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要向被审计单位张榜公告,与审计进点动员会相呼应,以免造成雷声大雨点小;二要通过网站、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公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让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处于公众监督视线内,达到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问责的目的。

2、做好后续监督,全面提升审计成果。审计结束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对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研究,以审计信息、专报、管理建议书等多种形式体现审计成果。同时应做好后续跟踪督查工作,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所存在的问题,规范其行政行为,提高 行政管理能力。设立通告平台,及时向公众反馈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责结果,真正发挥审计与问责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和责任过错追究制度

1、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为避免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偏差以及责任界定的不准确,使行政问责难以落实,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建立一整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如设立项目效益决策评价指标、资金运用效益评价指标等等,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将责任评价建立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

2、健全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为了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惩治不作为、腐败等违规违法行为,实现行政问责的最终目标,必须建立健全问责、追究制度。对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的过错、过失责任,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责任轻重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使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行政问责等有机结合。目前涉及行政责任追究的法规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规较多但有些分散且欠具体化、量化,不便于实际操作。应考虑出台责任过错追究实施办法,综合各项法规对违反财政法规、行政不作为、决策失误等方面的行政过错应追究的责任,作出细化、量化规定,使责任追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经责审计与行政问责,即“定责”与“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制度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责任界定的意义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加以体现,而责任追究的前提是进行责任的界定。因此,行政问责制的建立与实施是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真正强化领导干部管理的配套制度基础。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与有效实施,能推进行政问责制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 《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浙江审计》20__年第11期)

[2] 《县(区)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特点分析及方法探究》(《审计文摘》20__年第7期 )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9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审计结果是对干部考察、综合评价、任用和奖励兑现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模式及工作机制、强化组织协调管理、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等对策,为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对策

一、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我国国情而不断实践、创新审计理论的永恒课题。国内的专家、学者、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观点不一。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存有工作实践与相关理论脱节,达不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在查阅分析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著的基础上,对经济责任审计定义、内容、制度建设等进行重点关注和综述。

(一)关于经济责任的理论定义。目前基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1]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2] 。前者认为经济责任就是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后果,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领导干部所负责任的追究;后者强调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后一种观点科学、全面表述了经济责任的内涵,是领导干部在职期间职权、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如此表述消除了人们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偏见,客观上能够促使领导干部逐步转变认识,自愿接受审计监督,自觉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论述。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履行的职责不尽相同,故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也不好统一。比如,审计署经济责任司李树廷司长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但不能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应重点关注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情况、内部管理情况、执行国家政策情况 [3]。学者张仕德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从注重财务责任审计逐步转向更加注重领导干部“角色责任”“能力责任”“财产责任”“道德及法律责任”[4]。学者李明认为审计内容要由关注经济活支的真实合法性向关注领导干部履行“四权一廉”(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监督权和廉政建设)的职责转变[5]。《规定》对各审计对象及审计内容给予全面及详细的表述,集中体现了先前专家、学者的论述。但由于《规定》政策性、理论性较强,审计内容和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审计对象“个体性”特点,进而给审计工作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论述。2000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发文提出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3年国家相继出台《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规则》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关部门协调与配合的意见》,规定联席会议的组成部门为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由中纪委、审计署牵头。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之后,全国各地审计机关纷纷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办公室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纵观其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联席会议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重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做好有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须进一步加强对该机构的组织管理,更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在其制度机制、技术方法、效果效能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得以长足的发展,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审计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制约

1.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 ,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独立性。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向政府报告工作,对政府负责,依法对同级党委、政府部门及其所属进行审计监督,就此体制制度看,国家审计实质是一种具有“政府内部审计”性质的审计。这种状况使审计的独立性先天不足,尤其在地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表现突出。如在对县级以下机关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某些单位挪用“专项建设资金”变身为“上缴财政收入” 形成虚增财政收入问题;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违规举债问题等等,实施者为具体部门,但决策者往往为上级领导,若如实追究经济责任,则往往形成“下问上责”,反之则有失公允,这就常常使审计人员在揭示问题方面陷入两难境地,其独立性地位无形中受到影响。

2.经费保障不足,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拨付。受地方财力状况的影响,各级审计机关经费苦乐不均。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财力状况较好的地区,经济责任审计经费比较充裕;经济发展水平较慢、财力状况不佳的地区,经济责任审计经费就相对紧张。以致出现靠罚没返还弥补审计工作经费或由被审计机关提供车辆、安排住宿等问题,这种看似审计机关的“无奈之举”,或曰团体利益上的“粘连”,必然严重违背审计的独立性,进而使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受到置疑。

(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形式及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中枢”作用发挥不明显。审计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领导对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有的联席会议办公室形同虚设,未设立和配备专门办事机构和人员;有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领导人员早已升迁或调离 ,却未作相应调整;有的牵头单位不太重视,成员单位被动应付,一年活动一两次,仅仅听听审计汇报而已,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协调作用;有的对联席会议及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责认识不到位 ,各成员单位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监督合力。

2.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编制偏少、结构不优。一是审计人员少、任务重。如某县级审计机关受地方编制的人员限制,全局审计人员也就二十人,其中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仅三人,每年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最多达60多名。因此,审计机关不得不打破常规,发动全员参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如此做法势必会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性水平。二是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为会计、审计出身,对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行业 、上市公司 、绩效审计等领域存有专业盲区。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内容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再是一项“单纯”的审计业务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更需要熟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队伍。

3.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计划性不够。多数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管理,完全依赖本级组织部门下达的委托计划。有些地方政府遵循“满三年或五年一审”、“逢离必审”的“一刀切”政策,组织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时又很少征求审计机关的意见。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管理、实施上比较被动。审计机关不得不克服任务重与人员少、时间紧与要求高的双重矛盾,如期完成阶段性(满三年或满五年一审)的任中审计,还要完成突发性(领导干部调整)的离任审计。大量集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造成“重复审计”、“疲于审计”、“项目延压”的现象发生,还容易造成审计人员一味追求“短平快”、不重视审计质量的后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1.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略显“单薄”。由于受审计力量、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审计人员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多,对经济决策及管理效益审计少;对财务资料审计多,对业务资料审查少。当然,这不全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也常常面临取证难、难取证的问题。所谓“取证难”,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私设小金库、未经集体讨论处置资产和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程序上不合法等敏感性、实质性、隐弊性的问题难以取证;所谓“难取证”,是指审计人员受外界阻力影响,较难取到账册以外的审计资料,如会议纪录、重大经济决策资料、业务档案等。有的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以各种理由为借口,拒绝提供账外资料;有的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资料予以应付。但无论是“取证难”还是“难取证”都直接影响审计取证的质量及审计内容的完整性,进而影响审计评价的公允性、全面性。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失偏颇。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加大了审计评价风险。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有“以偏盖全”、“舍本逐末”、“政绩倾向”等问题,未能科学合理地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经济决策、经营管理及遵守财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功过。有的简单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直接代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的照搬被审计单位工作总结及个人述职报告,将未审计的事项进行超范围评价;有的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处理处罚不到位,套用法规时避重就轻,未将领导干部该为这些问题承担的责任份额分清;还有的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规避,致使审计评价由“客观化”趋于“政绩化”。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渠道不畅。一是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机制不健全,审计整改缺乏后续监督,有些问题是履查履犯、屡禁不止,淡化了审计成果。二是审计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审计人员重审轻用,重罚轻管,存有“完成报告交差了事”的思想,不注重从宏观角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致使审计成果利用率低。三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重视不够,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脱节。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后,对它们如何运用审计成果监督管理干部,得不到相应的反馈信息,必然造成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

三、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创新审计模式和工作机制,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是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保障。

1.打破常规审计方式,力求经济责任审计“零阻力”。打破地域的限制,授权组织开展上审下、交叉审、异地审;打破审计主体的限制,建立审计、财政、纪委等部门的联合审;打破审计结果的唯一性,注重利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审计成果,从而形成审计监督合力。目的是消除各级党政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预和阻挠。

2.完善二项管理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一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数量及规模、现有的办公条件及信息化发展要求,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及信息化建设提供经费保证,从而保障审计的独立性。二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审计机关要从思想上引导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独立思考、认真负责、敢讲真话、敢于坚持原则的独立品格;从业务上多措并举,加强对审计人员政策法规、审计业务的知识培训,提高其独挡一面的能力;从廉政建设上保护审计人员,要警钟长鸣,促使审计人员自觉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强化组织协调管理,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运作

1.项目立项时,应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目标明确”的原则。“统筹兼顾”就是审计机关应主动与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沟通,通过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干部调整动向。然后,兼顾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等计划,避免重复审计加大工作量。“突出重点”就是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集中分析组织部门提出的委托建议,确定审计监督重点对象。重点将掌管财政资金数额较大或有专项资金较多的领导、有行政执法权及收费权的领导、群众举报多的领导或以前年度审计发现有严重财经违纪问题的领导列入审计计划,着重安排任中审计。“目标明确”就是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除了确定合理的审计任务量外,还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达到的目标,便于审计实施中监督目标明确并有所侧重,以防审计结果“流于形式”。

2.实施过程中,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积极搞好配合和支持,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当作是纯粹性的审计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不定时现场查看并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审计成果更符合监督管理干部的需要;财政部门要积极协作解答有关政策规定;纪委监察部门要将有关的问题线索、群众举报情况及时提供给审计部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集体商讨,提出明确的好优劣差分档评级意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3.成果利用上,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共同研究利用审计成果的措施,并将审计成果利用结果及时反馈审计机关。审计机关要对查出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处罚或移送。同时加大审计整改与落实力度,如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对审计问题的后续监督机制,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开公告制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作为党政“一把手”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直接与党政领导个人考核或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考核挂钩;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审计移送问题的查处力度,并将查处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1.积极引入现代计算机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审计署金审工程基础建设, 搭建一个技术先进的审计业务和审计办公信息化平台,完善互联网和局域网两套系统,从而实现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重点被审计单位之间 、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广域连接及数据、信息共享。对重大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要积极应用计算机审计,并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问题。加大对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培训及普及力度,着力完善和推广网上学习培训功能,通过审计专网进行互动交流学习,以优秀的计算机审计案例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着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

2.积极引入绩效审计理念,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一要加快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审计人员要树立全面评价观和绩效审计理念,在关注真实性、合法性的同时,更要关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 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

二要注重绩效审计方法的应用。不仅要采用现场查阅、询问调查、实地查验等传统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图表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法,以及项目评估和最优实例复合等对比评估方法,合理进行经济测定、效率测定和效果测定及评估。如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图表化比较,分析寻找变化趋势;依据即定的评价标准,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量化分析;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工程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各项民心工程的实际效果,采用发放测评表的方法,测评群众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工作的满意度。

三要将绩效分析评价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组成部分,对领导干部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发展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从领导干部经济决策、重大项目投入、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以及关系民生的事项入手,在审查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项目资金绩效情况审计,并注重反映领导干部在落实有关政策、决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多方位、多角度透射出领导干部驾驭经济和决策的能力。

四要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领导干部管理不善、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力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内容进行指标设计,按不同问题的性质或同一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与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份额挂钩。绩效评价指标不宜太多,但即要有定性指标,也要有定量指标。其目的是增强问责问效的可操作性,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王英姿.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417).

[2]刘家义.切实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中国审计.2011.1.

[3]李树廷.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中国审计.2009.6.11.

[4]张仕德.如何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中国审计.2009.6.12.

国网经济责任履职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审计整改 审计意见 风险 长效工作机制

1 引言

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是能长期保证组织有关审计整改的系列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阳泉供电公司以防范经营风险为导向,研究创建了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审计整改管理体系,解决了公司审计整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升了审计意见下达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推动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规避了经营风险,推动了公司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

2 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的背景

2.1 “审计意见落实难”影响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审计意见,是指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检查而取得的被审计单位某一方面业务或整体经营管理有关合法合规性、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的信息,主要包括整体评价、存在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三大部分。因多种成因影响,导致公司部分单位及部门对审计意见难以客观、系统、完整地进行落实,审计检查陷入了“屡犯屡查、屡查屡犯”的怪圈。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一个课题。

2.2 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影响审计整改的规范进行

影响“审计意见落实难”的因素较多,但公司审计整改管理工作存在缺陷,是导致“审计意见落实难”、“审计成果转化难”、“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等问题的重要成因。具体而言,目前公司审计整改管理工作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审计问题整改的标准。以往审计部门在给被审计单位下达的审计意见中,往往只给出了要求整改的事项。但这些事项如何整改,因公司缺乏问题整改的标准,审计部门下达审计意见时,或“随心所欲”下达,或用“只言片语”来敷衍,形成“模糊审计意见”。这导致整改单位也可“随心所欲”地整改;至于整改是否完毕,审计部门也因缺乏标准而难以判定,从而导致许多问题貌似整改完毕,其实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缺乏科学的审计意见落实质量衡量标准。以往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完毕后,审计部门对其审计意见落实质量的高低,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衡量标准。久而久之,整改单位逐渐形成了“改好改坏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原先积极整改的单位逐渐失去了整改积极性,整改不积极的单位更不会有提高整改效果的积极性。

(3)缺乏对审计发现问题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由于公司缺乏对审计发现问题严重程度的判定标准,在以往的审计报告中,虽然罗列出了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但这些问题的数量是多还是少,这些问题是轻微问题还是突出问题,审计报告中从未提及。至于利用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来判定单位负责人任期规范经营经济责任是否履行,更是无从谈起。这容易造成领导干部“带病提拔”,给公司的依法治企、规范经营带来隐患和蒙上阴影。

(4)缺乏督促审计意见落实的实质性机制。以往对被审计单位未尽力整改、导致审计意见未充分落实的行为,或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清理历史遗留问题等行为,公司缺乏有效的督促机制,尤其是缺乏成文的惩罚和奖励制度,这也导致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使审计问题就很难做到充分整改。

3 创建的理念及策略

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属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范畴。加上企业的内部审计已成为我国“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创建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是以加强内部监督、强化依法治企、防范各类经营风险为理念所开展的活动。公司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提出若干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难题,构成了研究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计整改管理体系。

4 审计整改长效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公司创建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由以下六大模块组成:(见图1):

上述六大模块既相互联系,又各成一体;既包括了一系列规范、稳定、配套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又包括了促进审计整改制度正常运行的“推动力”;共同运行,共同发生作用,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整改的长效工作机制。下面对上述模块分别简述。

4.1 标准化审计意见

在公司制定的《审计整改操作指南》中,给出了整改问题,问题的具体表现,给公司带来的潜在风险,该问题违反的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系统的管理制度,可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整改采取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不仅适用于公司审计部门对所属单位下达审计意见时参考,也适用于所属单位在审计整改时参照或借鉴执行;另外,指南也有助于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增强对所涉及风险的识别及理解。

4.2 整改落实工作规范

为了加强审计整改基础工作,公司制定了《审计整改工作管理办法》,基本涉及了审计整改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整改工作流程为例,制定了环环紧扣的整改流程,从审计部门向整改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开始,到考评组出具审计意见落实考评报告,及报告的审阅、上报。另外给出了审计整改通知书、整改方案、整改中期简报、审计意见反馈报告、审计意见落实考评报告等具体而详实的模板,对规范整改基础工作起到了极大作用。

4.3 整改效果评估

在公司制定的《审计意见落实考评管理办法》中,“审计意见落实质量评价办法”是核心内容。办法中给出了“整改考核计算表”(见表1)。在上表中:(1)实得分值,是指每一项整改问题经考评人员评价后,应得的具体分数,用B表示。该分值分为六个档次:1分、0.7分、0.5、0.3分、0.1分、0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每个档次得分的情况。(2)整改难易系数,是用来表示整改事项进行整改时难易程度的系数,用C表示。该系数分为四个档:1、1.1、1.2、1.3。办法中详细给出了适用于上述系数的具体整改问题。

考评人员通过填写该表得出:整改意见落实质量评价得分= ∑D/∑A×100。然后根据不同的得分区间来确定整改单位的审计意见落实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整改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属于单位负责人履行其任期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司将其纳入了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考核范畴,整改考评结果也列入了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

4.4 单位负责人规范经营考核

为了客观考评所属单位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以评价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规范经营方面)的履行情况,公司制定了《单位负责人任期规范经营考评办法》。考评方法如下:

(1)制定“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将审计问题划分为轻微问题、一般问题和突出问题三个类别,并将轻微问题、一般问题和突出问题分别赋值为1分、2分、3分。

(2)考评人员依据“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对所有汇总的审计问题进行分类,并将统计、分类结果纳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进行如下描述:XXX同志在担任XX公司经理(负责人)期间,公司经各类检查,被发现问题X项,其中:轻微问题X项,一般问题X项,突出问题X项。

(3)考评人员依据“审计发现问题类别及分值确定表”,对所有审计问题的分值进行加总,得出审计问题的汇总分值,依据确定的标准来确定该单位负责人在规范经营方面的履职情况:很好地履行、较好地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之中。

4.5 审计案例

为加强和规范审计案例的管理,发挥审计案例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公司制定了《审计案例管理办法》,包括案例的组织与分工、案例的开发、案例库的建设与管理、案例的应用与推广等内容。按照该办法规定,每次审计整改项目结束后,各个审计组应及时收集素材,编写案例,经审核后纳入公司案例库。审计案例可应用于公司及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培训、审计人员业务学习、监察审计部与其他部门经验交流等方面。

4.6 审计成果教育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公司审计成果教育培训工作,公司制定了《审计成果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每次审计整改项目结束后,监察审计部应结合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开展审计整改成果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召开审计案例培训会、审计发现问题剖析会、编写审计问题相关资料并分发等方式,就审计整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及讲解,以达到规范生产经营、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等目的。

5 结语

从2012年7月开始,公司制定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正式开始应用。从实践应用看,该体系简洁、清晰、实用,易于理解,易于操作,较好地解决了审计整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部分经营风险得到了控制,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得到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推动和发展。

上一篇:所长一岗双责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人行部负责人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