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

时间:2023-02-21 19:33:4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1篇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绿色国民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专家、学者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贯彻落实不够到位。由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到核算体系中,而以往大部分领导和官员只关注经济增长,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从而形成诸多阻力。除此之外,由于绿色国民经济的范围比较广,核算涉及到的资源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在目前的核算过程中,只是对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核算,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被忽视。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的计量上。环境成本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治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消耗的资本总和,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所以在计算环境成本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很难明确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因素。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尽管有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不同国家、地区的核算制度、规范等也有所区别,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时,核算不全面,结果不真实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对于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环境问题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二、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

为切实的落实、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要工作就要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确环境核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顺利开展。树立正确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转变以往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真正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建立健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采用实物方法和货币方法进行核算,实物核算方法主要注重实物的计量,它是表示资源的流量与存量,可以提前预测出资源使用的数量以及污染的程度,提前采取解决措施。货币方法就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核算,它主要是对资源的外部成本进行研究。为了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利用货币方法对来评估恢复环境的所需的费用。虽然这种货币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具有现实意义。

(三)完善环境统计的标准

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要有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来实现高效的环境问题统计。首先应对自然资源进行统计,自然资源主要有地下资源: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以及水资源。其次是生态环境的统计,主要有土地、森林以及水,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效益,二是环境的耗损,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例,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主要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而耗损主要有对森林的砍伐、破坏等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治,明确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以及对人类健康、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明确防治环境污染的费用。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比较复杂,为提高核算效果,应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核算的内容、范围以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经济核算评价体系,因此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经济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评价结果真实准确,能够集中的反映核算的结果和问题。

(五)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应制度

要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建立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为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中加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定环境的审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的协调机制,对经济核算的方法、范围以及环境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更加真实、科学,准确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四、结束语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努力完善各方面的措施和认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建议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历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转向“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在于消除陈旧核算体系下存在的诸多弊端,其内容主要包括:核算内容不完整、生产范围过于狭窄、核算方法缺乏创新等等。其中,提出并使用过两种模式相互混合的形式,随着国际形式的转变和苏联的解体,各国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开始并确立使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模式,我国于1992年确立了新核算体系,并预计用5年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型。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根本不可能在转变的过程中一帆风顺。同时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不管是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同时,依旧存在许多不同的问题。

在1996年召开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就曾对我国国民核算体系改革的方案和策略两个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主要论题之一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模式转体是否应该一步到位?这一问题又涉及了三点:一是核算体系的方案设计是否要一步到位?二是核算体系的目标模式是否一步到位?最后是已有方案实施是否一步到位?当时与会讨论者认为,确立“目标模式”一步到位是有利于核算改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其方案鉴于方案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采取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但是方案的实施应该是逐步试点、逐步摸索。

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仍然还在不断进行中。当前情况下已不再是围绕何种目标模式的选择了,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核算体制,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在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的经济和核算研究的工作人员们仍在不懈地努力着。

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的不足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通过市场化产出来具体衡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在目前的生产总值中,只能单一的看出经济产出量或经济效益的情况,经济核算仅仅只反映了经济的运营,没有显示出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采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缺席无法表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因此,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凸显了它的不足,并表现在:

1.忽略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损耗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

经济活动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生产总值却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其资源的开采成本,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本身应有的价值,使得自然资源呈现低价或无价。其结果是抬高了当前时期经济活动所产出的价值。

2.忽略经济发展降低了生态环境的成本。

经济活动无论处于那种角度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导致环境质量的普遍降低,这包括了环境劣质化成本和环境修复保护的支出两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一方面没有算入环境退化的成本(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的支出用作于生产活动之中,两者相加便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综上所述导致的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生产总值越高;环境保护支出越多,生产总值也越大。高估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导致自然资源的无计划过渡采伐消耗和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导致了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缺少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因而使人类生存的条件受到严重影响,为经济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3.忽略反映自然资源的耗损和折旧。

按照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机器、厂房、库房等设备在成产性固定财产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年限进行折旧计算,并从产品销售中提取相应的折旧费,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补偿。只有自然资源的耗损得到了合理的补偿,使之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人类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自然资源并没有相应的计价,因而也无所谓折旧或消耗,因此也没有在国民经济收入中得到反映。因此资源的削弱长久性,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源空心的现象,既隐藏的危机。

三、有关国民经济改革的几点建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实际运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配合。根据我国目前情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损耗核算基础。

建立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建立按时对环境调查的制度,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从而不断确立对其环境污染和损耗的经济估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相关单位提供的环保支出表,从而对各事业单位进行环保支出调查,以解决内部环境污染的治理还原成本;再次是按照国家提供的相关资料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收集调查的数据进行各种环境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核算。

2.优化国民经济的理论研究。

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难以进行,推行健康环保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就必须大力开展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全面地结合我国基本实情,进行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从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进而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不断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为创新理论和制定全面合理的核算体系提供可靠依据。

3.不断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即是在国民生产总值基础上除去创造生产总值所损耗自然资源的价值,再除去生产总值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保护成本。也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是创造健康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其审核制度的严格实施,以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监督管理。

4.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宽泛,为了保证其有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阶层的核算资料,这就要求必须制定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

5.各相关部门的核算要与国民经济的核算相吻合。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核算实践数据显示,各相关部门的核算统计往往跟不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不管是在方法上、制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要求。由于各种核算制度不相协调,导致了核算方法和内容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要着重于对专业核算资料进行研究、计算和论证。同时一方面在各专业核算制度的订立和修改中,做到不断缩小差异,实现各相关单位和专业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强各专业的核算制度改革,对不同的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研究,从而找出与之不同的关键,并绘制出相关的数据转换表。

6.建立不同核算方法相结合的统计体系,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还严重依赖于逐级汇总的统计报表形式,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稳定可行,但在某种角度上却又缺乏灵活感,难以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及时的、有效的相关资料,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必须大力推广抽样调查的方法,并积极地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社会现象。同时,科学地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改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作者单位:周口市社区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杨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1,(11):7-11.

[2]王树林.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26-30.

[3]何琳.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5):24-26.

[4]张裕民.对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20-2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3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宣告MPS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舞台。文章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模式的变迁进行分析。

一、供需框架

为了揭示制度变迁的规律,新制度经济学根据制度变迁主体的不同,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类。在这一领域成绩最为突出的是V·w·拉坦(VenronW·Ruttan)和林毅夫。v·w·拉坦应用他对技术变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将舒尔茨和诺斯等的理论推进了一步。

二、主体博弈

一般来讲,SNA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官方)。供给结构单一、成本巨大、投资期长,风险远高于收益。官方供给SNA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因而SNA在此具有公共品的性质。相比而言,SNA需求主体则不同,它由政府、企业、个人所组成。需求主体多元化,因而需求的利益目标(动力)不同(注:在此所言的需求利益目标,类似诺斯的术语“外部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需求目标基本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国际比较;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经营的市场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企业家个人努力的社会实现;对个人而言,其对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需求是为了寻求完备信息,减少市场交易的环节和风险,即减少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其经济利益,实现其个人经济目标函数最大化。

SNA供给与SNA需求主体、目标既然存在上述差异,同时,SNA所具有的巨大信息含量和丰富的方法,使人们在考虑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时,必须首先对SNA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引导机制加以重视。

三、基于需求缺口的变迁方式

由于需求主体多元化、需求目标函数多层次化,相对于供给主体的单一结构及目标函数的单层次化,就存在一个需求缺口,这反映在对SNA信息的总量及结构需求分布上。可以说,SNA进一步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这种需求缺口。

消除需求缺口,从理论上讲应存在两种情况:

一是减少SNA供给,二是增加SNA需求。然而对于SNA来讲,显而易见的是,政府的供给如果是理性原则下的行为,一般是增加而不会减少。由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因而最好由政府来承担,在此政府不妨进行“垄断生产”。客观地讲,消除SNA需求缺口最好由增加SNA需求着手。潜在需求主体、目标的显性化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在SNA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体现;并且,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萨伊定律(Say’sLaw)所描述的现象,即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特殊功能,扩大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及优势的宣传,以及安排相应配套的措施来进行SNA的强制性推扩,即强制性变迁。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变迁,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制性变迁。

四、为什么是强制性变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是维护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力工具,其作用就在于减少国家机器运行的交易费用。因此,以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的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强制性的特。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认识,制度安排中“搭便车”的问题也是决定国民经济核算强制性变迁的原因。

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性质的认识:

(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公共产品

这一观点最早是由邱东教授提出的。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在属性上就具有了公共产品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论述可以归结为两个理论: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二是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作为第一个理论基础,来自信息经济学关于“信息作为一种商品”的研究,信息是商品的关键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有萨缪尔森、海德和阿罗。信息是公共产品,自然以信息库出现的国民核算体系也就具备了这种特点;第二个理论基础,来自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产品,而这个公共产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两种理论基础,决定了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这一性质。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还是单独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民经济核算变迁就应该是强制性的。

(二)解决制度安排中“搭便车”问题

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搭便车”是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们看来,公共产品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之一。“搭便车”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可以简单地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制度安排,而无需付费。这样,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从而使创新者缺少激励。

五、较为一般的集体行动(注:此说法是为了区分统计与一般制度分析中的集体行动)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诱致性安排,可能会是政府更看重的。因为,政府需要了解权力以外的变迁因素。在强调制度变迁主要力量的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变迁是强制性的;而在强调核算变迁的目标等方面时,这种诱致性变迁就更重要了。

诱致性变迁的主体一般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通过诱致性安排所达成的变迁,其制度结构的稳定性也更高。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市场应用结合更接近。而根据杨仲山的论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部本身是市场化的。

在改革初始阶段,政府的强制力是最突出的,其他经济主体的作用在这时是较难发挥的。因而,有关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各种利益团体、利益个人可能会感到,这种变迁的起始与他们无关。他们作为个人的、集体的行动并不会影响改革的发生,但接下来情况就会有变化。在目前情况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为政府管理经济服务。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会增加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他们需要通过这种工具(或制度)提供的相关服务,来帮助自身增强竞争的实力。因此,各经济主体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方法的需要会增加。而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来说,其实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核算微观化要求”。

对核算信息与方法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核算体系的“外部利润”之一。由此,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各经济主体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由各相关利益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就会形成有关核算改革方面的集体行动,以便使这项改革按照满足他们要求的方向去演进。他们会提出各种变革的具体措施,如变革现有的调查方式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市场数据;对服务行业新的分类与核算;非正规部门活动进入核算范围;增加信息产业方面的新内容,等等。总之,集体行动会在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中发挥作用。

为此,需解决制度供给与激励安排的问题。这体现在:一是SNA改革不仅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以提供SNA体系发展的稳定外在环境,而且就SNA体系内部也需要持续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加大开发核算与实际经济联系的力度,拓宽核算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范围,而不仅仅是满足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这有助于SNA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体现联合国1993年版SNA所倡导的主旨:更新、澄清、简化、协调。无论是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实践中,SNA都须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这需要通过制度来安排一种有效的激励结构。例如,SNA的持续修订就是制度化的原始体现。二是由于制度能够规避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这种激励结构使得SNA所提供的信息流在流量和流向上与市场的信息流相适应。这不仅反映在SNA不同需求主体与SNA供给主体对SNA信息流的要求上,而且还体现在市场自身对信息流分割的程度与SNA所能提供的信息流相吻合的程度上。衡量一个激励结构的安排是否更为有效,这取决于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是否能够对现实SNA改革在方向上的锁定程度。由于SNA各种主体一般都具有经济理性,他们都期望自身经济效用最大化,因而信息博弈显然呈多元化,并出现多态均衡,这使得SNA进一步的改革也必须要持续而稳定地供给。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GDP;资源和环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及破坏前所未有,这样的基本国情与国外许多国家是不同的。我国现行的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为此,应充分认识现行核算体系的弊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制定环境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缺陷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还计入GDP,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造成GDP的虚增。总之,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GDP的生产法计算公式为GDP=各部门(总产出中间消耗)之和,即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2、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二、绿色GDP的内涵及核算体系主要构成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GDP的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资源、环境恢复费用开支-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绿色GDP核算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1、核算为保护资源环境而付出的实际成本;2、编制自然资源流量与存量的实物量核算表,对自然资源进行估价并编制货币型账户;3、编制残余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实物量账户,对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进行估价;4、以前三项核算内容为基础,对传统的经济总量GDP进行调整,即测算出绿色GDP,重新评价经济发展成就。

三、发达国家在绿色GDP方面的实践情况

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

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水力)、环境资源,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氮和磷)。为此,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EDP就是“绿色GDP”,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EDP)的理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EDP)=传统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芬兰也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资源核算。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

实施绿色GDP的国家还有很多,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居然也率先实行了绿色GDP。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利用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与此同时,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了两个净积累概念,即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工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由于对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损耗的核算工作难度非常大,因此在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之前,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以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为指南,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创新,应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总结绿色GDP试点地区的经验,为研究和制定全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完善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如前所述,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绿色GDP实际上是以GDP为基础的。因此,首先必须做好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和使用现有GDP的核算方法,保证GDP核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现有的GDP联审制度,严格实行下管一级的制度,加强对GDP核算的监督和管理。

3、建立良好的资源环境损耗核算基础。首先要使对环境的调查制度化,通过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调查,建立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式和计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收集数据,完成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再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调查表,进行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确定内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绿色GDP核算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需要环保、统计、卫生、农业、城建等多个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4、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涉及面十分广泛,要保证其制度化、连续性,提供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各行各业的核算资料,包括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环境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资料,这就需要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会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制度,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正常运行。

虽然绿色GDP核算体系较为复杂,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行绿色GDP,首先应注意把握绿色GDP的概念,同时谨慎选择资源与环境的估价方法,为绿色GDP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绿色GDP核算实践工作,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树江,李静江.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东方出版社,200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MPS;SNA;生产;收入

1.两种体系:MPS与SNA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由联合国公布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体系有两个: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和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1.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联合国于19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也称其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它是前苏联在总结1925年以来计算国民收入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体系,主要用于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也称东方体系,我国早期也采用这套核算体系。

MPS的理论依据是:社会生产就是物质生产,只有创造物质产品或者作为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直接延伸的活动才是生产活动,其他活动都是非生产活动。据此,全部社会产品都是由物质部门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因此MPS只需着重考察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即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质产品的使用构成和具体去向,等等。

MPS采用限制性生产的概念, 它把经济生产的定义只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 只承认物质生产才是生产, 相应地, 社会产品只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从使用价值看, 物质产品由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三大部门生产, 社会产品就是这三个部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从价值形成过程看, 物质产品的价值除三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外, 还包括货物运输业和商业等流通部门追加在商品中的价值。 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 构成了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

1.2国民经济账户体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首创于英国,它是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核算理论和实践制定出来的方法体系,故也称西方体系。

相对于MPS而言,SNA有三个显著特点:

SNA是依据综合性生产观念组织核算的。它认为:人类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活动都是生产活动,换言之,生产的本质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质产品,而是在于是否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SNA还充分运用了现代经济分析中的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和国际收支分析等工具,这些大大扩充了SNA的核算内容和分析领域。

SNA是一种以账户形式和复式簿记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种核算方法能够保证整个核算体系的逻辑严谨。

SNA则采用综合性生产观。按照这种生产观, 凡是创造效用并取得收入的活动, 除去非法活动外, 不管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各类服务, 一律看作是生产活动, 即SNA将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等同看待, 归入生产部门,也就是说, SNA的生产范围除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外, 还包括了除个人自我服务以外的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因此,SNA的社会产品― 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产品的合称,这样, SNA的核算范围就不仅包括物质产品, 而且也包括劳务。显然, 其核算范围比只计及物质产品的MPS就大多了。

2.MPS与SNA的比较

2.1概念比较

对整个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核算,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内容,但对什么是生产活动,什么是社会产品,MPS和SNA则有不同定义。MPS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观念的基础之上,其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因此,MPS计量的国民收入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产出成果。该体系适应于物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SNA把物质生产活动和非物质生产活动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视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人们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客观趋势。

这两个体系的最大差别是在生产概念上的差异,由生产概念差异而引起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的计算范围也相应发生变化。例如,在SNA中,由于服务部门也计算产值,物质生产部门的中间消耗就应包括对服务的消耗价值,而相应的服务部门也有了自身的物质消耗。但在MPS中,服务部门不计算产值,因此,物质生产部门对服务的消耗不作中问消耗处理。至于服务活动中的各种物质消耗, 则作为社会最终使用,形成消费基金。两个体系在中间消耗上的差别,除了由于生产范围的不同外,还有: 第一,在SNA中包括固定资本损耗,MPS则不包括;第二,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企业在文化设施方面的非生产性支出,在MPS看作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转移支付,从物质生产领域的营业盈余中扣除,有关这方面的产品消耗作为最终消耗;第三,在SNA中作为中间消耗处理的企业业务旅差费,在MPS中看作是居民的原始收入,所消耗的产品作为居民的个人消费;等等。

由于对生产的定义不同, 最终消费和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概念也不一致。在MPS中,最终消费只限于对物质产品的购买,而不能体现为劳务的购买支付。 非物质生产领域内职工的工资及其他收入, 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能作为生产收入。而在SNA中, 最终消费还包括非物质劳务的购买,如支付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房租等。既然在市场上通过价格获得的货币收入,理所当然地视为生产收入,并且计算产值,那么,除了义务性的转移收支外,再分配也就几乎不存在了。

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MPS存在的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在很多方面不适于当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多采用MPS的国家,开始结合本国实际,逐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开始运用SNA核算原理和方法。

2.2核算方法的比较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是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研究国民生产、分配、使用之间的关系,主要使用国民经济平衡表,该表为单式平衡表,只是通过左右两栏数据的平衡综合说明社会整体的再生产过程。构成MPS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主要包括:综合物资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平衡表,国民财产平衡表以及固定资产平衡表等。其核心指标主要是:社会总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财产及物质产品消耗,消费与积累等。同时,各表间只存在经济指标的内涵关联,不存在严格的核算对应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由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以及资产负债核算组成的。它从宏观经济的控制和调节出发,既对国民收入在各环节的规模水平及结构状况作分别研究, 又将国民生产、国民分配和国民使用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核算方法为复式记帐法,即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 以帐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这两个体系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比较, 可以看出SNA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 不受物质生产领域的局限;

二是核算内容不仅包含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而且还包含收支和金融交易等资金运动,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运动过程。SNA十分重视从价值方面来考察国民经济运行,把国民收入核算、投人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5个方面都纳人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相比之下,MPS在这方面的核算则有欠完整,特别是在资金流量核算和国民财富核算方面, 所差更多;

三是核算方法采用复式记帐法, 通过帐户体系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能较好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

相比之下,MPS用单式记帐的方法,以平衡表形式对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进行单方面的登录和计算,各种国民经济平衡表之间,在数量上虽有联系,但联系得不够严密。

2.3主要指标对比和换算

两大体系除了上述主要区别外,在具体核算指标、原则和方法上也各具特点,甚至两大体系中名称相同的某些统计指标,其经济涵义、范围口径、计算方法也往往存在差异。在MPS 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民收入。它是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的总和,扣除了一切中间消耗C_2,也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国民收入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在SNA中,反映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它们既包括新创造的价值V+M,也包括固定资产折旧C_1,同时其计算范围扩大到整个三次产业,即全社会的所有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主要表现为指标间和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

两大体系主要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的换算,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实现。调整包括: 一、调整服务价值, 包括中间消耗价值口径的调整;二、指标构成项目的调整,包括各指标概念的调整;三、计算原则的调整,包括以国土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调整为以国民原则口径计算的指标;四、对价格标准的调整,包括通过汇率调整为统一的货币量形式。调整两大体系的总量指标,无论是从SNA口径调整到MPS口径,还是从MPS口径调整到SNA口径,调整内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各项目的加减计算相反。

两大体系各指标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换算,同样必须通过逐项调整来实现。以两大体系国民分配指标的换算为例。从分配角度看,SNA增加值中的雇员报酬相当于MPS中的居民原始收入。 SNA的营业盈余加间接税净额相当于MPS的企业原始收入。SNA的增加值中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而MPS的国民收入中则不包括。此外,第一,在SNA中,雇主对雇员社会保险金是作为对雇员报酬的一部分,而在MPS中,则作为出自企业原始收入的支付;第二,个体经济收入,在SNA中包括在营业盈余内,而在MPS中,则包括在居民原始收入内。(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灿. 国民经济核算教程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爱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骆耕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4]褚可邑. 对MPS与SNA核算体系的比较分析[J] 深圳大学学报13卷2期

[5]李梦觉. 国民经济核算演进评析[J] 湖南商学院学报 第9卷2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核算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统计核算。修正的基本思路是: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为起点,引入环境资源核算,对GDP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西部地区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建立环境经济核算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论述了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实行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索求与影响愈来愈大,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当严重。水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各种自然灾害加剧,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局面十分严峻。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总共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地区就占了80%;在全国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面积中,西部地区占到了9O%以上。总体上说,西部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三大生态环境问题。在目前西部经济开发的战略布局的大调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西部经济的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现行GDP核算进行修正,计算绿色GDP,对西部地区经济活动实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同时引入资源环境核算。

一、对现行GDP核算的修正:绿色GDP核算

现行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未考虑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二是未考虑环境降级成本。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亦称环境降级成本,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GDP核算,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总体或平均的角度看往往意义不大,所以,环境经济核算工作的实施应以地区为主,国家为辅;空间结构与总体趋势有机结合。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环境经济核算

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当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即使是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性质是走保护性的开发道路,不能为短期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环境。从资源存量上来说,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确实存在着潜在的优势,但要把这些潜在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经济优势,则主要依赖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而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否则得到的是无效的或虚假的经济增长,它可能带来当前局部的利益,但从长远来说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实际上,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用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观点来讲,就是在贫困地区的发展中要注重该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既必须使资源存量的增加值大于资源存量的减少值,使流量意义上的资源盈余成为现实,如果历年都出现流量意义上的资源赤字,则必然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结局,那么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不了。然而,在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由于GDP指标的局限性,使得开展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成为难题,于是建立环境资源核算就提上了日程。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建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思路

在我国,构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其核算思路是: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矿产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环境核算以及绿色GDP、绿色NDP(国内生产净值)、资产负债存量、.国民财富等环境经济综合指标的核算。西部地区环境经济核算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部分,其核算原则与全国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一致,但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要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

1.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十分重要的核算表现形式。从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特点出发,目前主要对自然资源实物量进行核算,包括期初期末资源存量;由于自然增加或减少、经济发现或使用等引起的期内资源流量,如使用量和耗减量等。为此设置了如矿产能源资源的储蓄量一耕地面积的耗减数,淡水资源污染和水质下降程度,森林的采伐量、草地面积耗减量等相关的实物量指标。建国五十多年来,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等主管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为西部地区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开展资源环境的实物量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

资源环境的物质损耗只有通过价值核算才能进行总括反映,并进入GDP体系,进而对GDP进行相应的修正。资源环境价值量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核算。自然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核算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自然资源“实体性”物量耗减,这些耗减的价值反映便构成耗减成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征,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如西部地区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为资源耗减成本,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有些自然资源具有多次消耗性,如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用林、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多次消耗的使用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的性质,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耗减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按上述实物量指标及相应的明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分类统计的结果核算资源环境的存量、使用量和耗减量,及相应的价值量。

(2)环境降级成本核算。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类似于固定资本使用特征。这样,由经济活动的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资本消耗”性质。对资源环境损失成本的核算,可先根据上述实物量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再根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资源环境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那些资源环境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超标或未达标的差额是多少,对资源环境质量恶化的关联度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恶化程度估算其损失成本。

在实际核算中。根据估价方法的不同,对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又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明确发生、实际支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虚拟成本指在经济活动中不能直接体现、需要以间接方式估算的资源环境成本。一般来说,资源耗减成本大部分为虚拟成本,环境降级成本中环境保护支出为实际成本,环境退化成本为虚拟成本。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价值量核算,是建立西部地区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关键。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才能准确地反映本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完整、客观地反映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完善、实施资源环境政策以及使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政策有机的衔接配套,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是要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终逻辑顶点。只有将其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才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及自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完整代价,反映资源对经济的潜在支撑力和环境容纳度,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核心内容是计算绿色GDP。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对GDP的计算忽略了资源环境的价值存在,将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分割开来,利用绿色GDP核算方法可以将经济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作为经济产出的投入加以核算,求得当期由资源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量,即绿色GDP。

计算公式为:绿色GDP=GDP-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西部地区计算绿色GDP存在两种核算范围和计算公式:

第一种是封闭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西部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影响本地区环境质量退化的成本,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一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绿色GDP,核算原则是:西部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计为在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西部地区排放污染物造成内外环境退化的成本,都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人、流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2=GDP-本地区资源环境成本±跨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不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绿色GDP,其关键是估算资源环境成本。资源环境成本的计量有不同的层次,具体计算时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扣减:

绿色GDP.赍源=GDP一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绿色GDP2一资源=GDP一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输入本地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一本地区输出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

第二步,按环境降级成本进行扣减:

绿色GDP.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

绿色GDP2一环境=GDP一本地区环境降级成本+污染物流出引起的区外环境降级成本一污染物流入引起的区内环境降级成本和

GDP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样,西部地区绿色GDP也可以在三个方面计算。生产法的计算思路,是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消耗和资源环境成本后求得;按照收入法的思路,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不变化,资源环境成本可从营业盈余总额(包括固定资本消耗)中扣除,各部分加总求得绿色GDP;在支出法计算中,绿色GDP是最终消费、扣除资源环境成本的资本形成总额和地区间净流出三部分的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7篇

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可持续发展、公共经济等。

主要著作:《可持续发展评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摘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观决定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及其运行模式,发展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较大进步,但与SNA-2008相比还存在差距。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理论与经验,改革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满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演进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革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经济学领域乃至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迄今为止,有6位学者因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有3位学者因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经济问题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第一,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立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第二,它遵循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它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的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历史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荐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它建立在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服务。二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Material Product System,MPS),它为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管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尤其是苏联解体和经互会(The Council of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MEA)解散,MPS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逐步走向消亡。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一体化局面形成。目前,除了古巴和朝鲜,世界各国均实行了SNA模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纵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发展观决定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及其运行模式,发展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四个版本的SNA,即SNA-1953、SNA-1968、SNA-1993和SNA-2008。

SNA-1953适应经济增长观需要。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战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观认为:GNP的提高可以自动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消除贫困现象;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民主化;经济增长了,就有了平均分配的前提,社会的其他目标也就自然会实现。因此,增长的根本任务就是尽快提高GNP水平及其增长率,GNP或人均GNP及其增长率等指标就是度量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准。

SNA-1968适应社会发展观需要。进入197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经济增长观的各种弊端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反思,认为经济增长观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对人的其他社会福利方面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社会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科技、社会和个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的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全面、多元的发展观。SNA-1968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国民经济账户的精心设计和开发;二是建立总量分解的经济模型,为经济分析和政策服务。主要表现是:引入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及国民财富核算,并辅助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核算、社会核算矩阵等,从总体上满足了社会发展观的需要,提供了度量社会发展的社会指标体系。

SNA-1993适应可持续发展观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倡和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观的最重要进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第一,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第二,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第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第四,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第五,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第六,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在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正性原则下,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SNA-1993不仅框架内容有较大变化,而且更新了一些概念和术语,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其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以经济核算为中心,建立环境核算卫星(附属)账户体系;第二,增加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要素的核算与分析;第三,强调对非正规经济的核算。

SNA-2008适应包容性增长观需要。包容性增长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它寻求的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包容性增长观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0届会议于2009年2月SNA-2008。②SNA-2008的变化是为了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方法论研究的改进和用户的需要更加协调一致:结构上的变化,满足了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各种议题和核算内容的调整,吸收了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其他国际统计手册的协调及SNA-2008在全球执行力的加强,保证了更好地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衔接。SNA-2008对SNA-1993作重大修订的44个核心议题,几乎贯穿了SNA的所有内容,但主要集中于政府和公共部门、非金融资产、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国际收支等问题上。它更加关注政府公共服务活动、资产、金融服务和国际经济活动,强调对国民经济账户的拓展应用,新增加的内容基本都是以国民经济账户为基础,扩展在新经济环境和重要核算问题上的应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不同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MPS模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按照MPS模式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按照MPS模式开展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提供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以及国民收入积累率等重要资料,服务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结束后,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陆续恢复,但并未完整地实现MPS,而是根据当时的需要,有重点地采用了一些内容。因此,这一阶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不系统、不全面的,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它的缺陷也日益突出。

MPS与SNA混合模式阶段。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需要,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我国从1984年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第一次统计核算SNA中的综合性指标GNP。1992年推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在这套方案中,MPS内容仍然占有相当的位置,表现为两种模式混合的特征,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没有实现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变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放弃MPS。③

SNA模式阶段。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SNA模式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使MPS失去了生存的条件;第二,MPS不适应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第三,MPS的通用性与国际比较性日趋淡化直至消亡。1993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在全球范围内通用SNA。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中国于2003年颁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④它在结构上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涵盖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环节和方面,在操作上基本满足了经济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6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制定国民经济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科学发展

虽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SNA-2008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理论与经验,完善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满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建立绿色经济核算,支撑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共有近13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5万多名代表参加。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国际会议,说明可持续发展确实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前景的重大命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水平。第二,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夯实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基础。第三,建立健全绿色法律法规,保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运行。第四,改革与发展资源环境统计方法与制度,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第五,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提升社会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水平。第六,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联合国2012年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框架,⑤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指南。第七,加快绿色GDP核算的试点工作,推进绿色GDP核算工作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性、理论性、前瞻性和适用性为原则,加快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制度建设。在理论与方法上,科学估价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建立绿色GDP核算账户体系和绿色经济指标体系;修正现行的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构建国民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在政策与法规上,制定绿色统计、会计和审计的准则、制度和法规,为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践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色GDP核算工作,加快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建设,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制度,既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地位。

健全能源核算,推进节能减排。能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能源统计核算数据既能满足国家能源安全的监测、能源产业发展和节能技术推广的计划、环境统计、经济决策的需求,也为国际组织以及普通大众等用户所需要。将能源统计作为官方统计的一部分,可以保障能源信息的有效、可靠、全面、协调和及时。节能减排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而有效的节能减排工作离不开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统计监测制度离不开统计指标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不仅需要与能源及污染排放相关的货币量指标,也需要实物量指标;不仅需要能源产量和消费指标,也需要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加工转换、库存、利用效率、综合利用及污染排放等全过程的指标;不仅需要生产性能源指标,也需要生活性能源指标。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满足不了低碳发展的需要,为建立科学、完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完善能源核算体系,支撑中国低碳发展。

物质流核算(Material Flow Accounting, MFA)是运用系统思想研究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新陈代谢的一种方法。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总量核算模型,核算与分析一定经济规模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消耗和总循环量;二是物质使用强度模型,核算与分析一定生产或消费规模下,物质的使用强度、消耗强度和循环强度。物质流核算的基本观点是,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输入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的质量与数量,以及从经济系统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的质量与数量。前者引起环境的耗减和退化,后者导致环境污染。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国家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分析研究经济系统中自然资源和物质的流动状况。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ititute, WRI)是除欧盟外,世界上研究物质流核算的第二大机构。2000年,该所完成“国家之重”(The Weight of Nations: 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的研究,⑥对美国、德国、日本、奥地利、荷兰等国的物质排出流进行了分析。2001年,欧盟统计局颁布物质流核算指标的指导性文件,推动了物质流核算研究进一步深化。

我们可以立足国情,借鉴物质流核算理论与经验,建立能源流核算(Energy Flow Accounting, EFA)体系,完善中国能源核算体系,以服务于中国低碳发展。能源流核算的重要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源流进行核算与分析,全面把握能源的流向与流量。建立在能源流核算基础上的能源管理则是通过对能源流动方向和流量的调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设定的目标。这与中国低碳发展的宗旨是一致的。低碳发展要求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低碳发展谋求以最小的能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并以此来解决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能源流核算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能源流核算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减少能源投入总量;第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增加能源循环量;第四,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量;第五,支撑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

健全服务业核算,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由于受MPS核算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影响,中国服务业核算基础薄弱,核算方法尚不完善。服务业核算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重要课题。一要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获得及其质量保障体系;二要加强常规业核算,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常规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GDP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⑦三要研究服务业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贸易价格指数的编制理论与方法;四要健全服务业产出核算,服务产出核算的关键之一是产品定价;五要加强服务业核算的应用,应用服务业核算方法与数据,可以完善GDP核算方法与制度,揭示服务业发展规律,确立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服务业发展对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的影响。

完善R&D核算,促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科技活动中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对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D核算是对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布局、结构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影响的定量测定,它能够为科技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平台,因而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较为系统地提出科技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常规科技统计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首次实施了全国科技普查,并形成以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为主体的基本科技统计调查框架体系。之后,国家统计局建立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综合反映中国科技投入总量及其分布情况,使科技投入能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反映中国与发达国家科技能力建设的差距,为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供依据。从20世纪90年代起,科技统计得到较快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中国的科技统计制度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科技统计资料的综合利用随着信息平台的完善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技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技统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科技统计工作不能快速、灵活地满足政府科技管理和宏观决策工作不断提出的需求。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全社会的R&D调查体系,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不断融合的今天,R&D统计核算与经济统计发展的不平衡性愈来愈明显。现在,这种科技统计的情况基本上无法反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中国R&D核算旨在全面统计核算中国R&D活动的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研发队伍的规模和素质状况,研发资源的投入、成果及产出效益情况,政府对R&D活动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等。通过核算,进一步规范科技统计工作,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夯实统计基础,提高数据质量,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人才中长期规划、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监测和评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提供依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AZD031)

注释

Frits Bos, "The National Accounts as A Tool for Analysis and Policy: In View of History", Economic Theory and Data Compilation Issues, VDM Verlag, 2009.

United Nations,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ld Bank.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 New York 2009, http:///unsd/nationalaccount/docs/SNA2008.pdf.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

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Emily Matihews, "The Weight of Nations: Material Outflows From Industrial Economies", Washington, DC.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http:///weight_of_nations.pdf.

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8篇

第一,取消了《试行方案》中保留的国民收入统计、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划分、主要商品资源与使用平衡表、财政信贷资金平衡表等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的内容,从而新方案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分析和管理的需要。

第二,删除了《试行方案》中——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就实施新核算体系答记者问本刊编辑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的规范操作性不强的内容。经济循环矩阵是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所有核算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张矩阵表式,调整帐户是用来反映由于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这两部分内容都包括在《试行方案》中,尽管它们都是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其操作性不强,因此,新方案取消了相应的内容。

第三,增加和改进了一些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新方案增加了国际投资头寸表,用来反映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情况;改进后的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用来反映主要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及人力资本的拥有量及其变动情况。这些核算表为分析对外经济活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第四,规范了有关交易分类,提高了国际可比性。新方案参照联合国1993年SNA的分类标准以及我国最新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统一规范了产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交易分类,在兼顾我国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国际分类标准,增强了我国与国际标准相互转换的可能性,提高了国际可比性。记者: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有哪些薄弱环节?许宪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较短,目前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核算范围不够完整。从理论上讲,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所有对外提供服务的生产,但受资料来源的限制,一些部门核算的并不完整,如房地产业中,非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从事的以赢利为目的房屋出租活动尚未核算进来。

最终使用核算的范围也不全,如固定资本形成中非生产的非金融资产的转移费用没有全部包括进来。另外,目前还没有很好地估算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活动。第二,目前的季度核算是累计的季度核算,还没有进行分季核算。第三,不变价的计算由于受资料的限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由于我国还没有编制服务进出口价格指数,不变价服务进出口不得不借用有关的价格指数进行推算。记者:新方案将贯彻到哪一级?是不是乡镇一级也要搞国民经济核算?许宪春:原则上,新方案只要求在国家、省(区、市)两级实施,实施中国家与省级核算内容也略有不同。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统计基础差别较大,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需求也不一样,新方案对省级以下(比如,地市级)的地区不作明确要求。统计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原则上,我们不主张在乡镇一级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因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人员素质和资料来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乡镇一级一般不具备这些条件。记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哪些主要作用?许宪春:第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它既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又反映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等。第二,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统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数据检验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因而能够提高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之间的衔接程度。同时,当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数据放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容易发现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因而能够起到协调各种类型经济统计数据的作用。第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科学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详细的数据,它包括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它既是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财金等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的手段。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声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享受的优惠待遇,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

同时,如果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不准确,存在虚报浮夸等不真实的因素,将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形象。第五,国民经济核算是进行国际比较的工具。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这样产生的经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数据可广泛用于国际比较。记者:现在公众能获得哪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许宪春:适应对外开放和增加透明度的需要,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统计资料公布制度,公众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长速度,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增加值及增长速度,一般在季后二十天左右公布。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可在《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上查阅。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分为初步统计数和核实数,初步统计数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公布,核实数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发表。此外,专门出版了比较详细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历史数据。投入产出核算资料:我国每逢2、7年度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本表,每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2、7、0、5年份的全国投入产出表都有专门的出版物。资金流量核算资料:我国按年度编制资金流量表,相应的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上发表。

国际收支核算资料:我国按季度和年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数据,国际投资投寸表正在试编,尚未公开。资产负债核算资料:我国正在试编年度资产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已全面实施国际上统一的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体系,这意味着我国统计制度改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根本性的转变。与过去单纯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即MPS体系相比较,SNA体系最大的优点是扩大了核算范围,把由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我国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实现了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但是由于SNA体系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理论依据与我国原有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相冲突。随着SNA体系在我国的全面实施,理论界对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讨论,这也促使我们必须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

在当今的理论界存在着这样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SNA核算体系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劳动价值论不能作为SNA体系的理论基础。SNA核算体系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拓展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没有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狭隘的理论体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劳动价值论在现实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新的社会发展现实面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SNA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基础上的。然而,SNA核算体系较比MPS核算体系,只是在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上做了拓宽,将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都纳入到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这里只是涉及生产性劳动范围大小的问题,并不能说明效用价值论或是要素价值论在起作用。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和资本、土地、自然力等能否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SNA制度的合理性并非一定就能说明效用价值论或是要素价值论是正确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SNA体系可以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只不过要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化和扩展。传统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行业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它的收入来源于对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价值的再分配,因此把服务行业排除在了价值创造源泉之外。

面对理论界的争议,其实我们只需要从新在认识一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不难发现真理在那里。MPS核算体系的终结虽然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的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形成和增值关系,并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衡量经济活动成果的基本方法,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基础理论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劳动价值论科学的论证了商品价值的转移、增值和可核算性

马克思指出:“只要使用价值是有目的地用来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制造被用掉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成为制造新的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劳动时间从被用掉的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这清楚说明了劳动消耗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具有可转移性。明确各种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关系,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价值增值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增值,就是在生产资料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增加值相对于生产资料价值来说,就是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资料价值的差额,具体表现为工资与利润之和。另一种是狭义增值又称价值增值,是在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具体表为利润。而SNA中的增加值指的是广义的价值增值结果。根据商品价值具有的可增值性,设立一定的价值指标来记录在核算范围内消耗的生产要素价值和增加值,并从全部产品价值中扣除那些在核算范围之外形成并作为投入在核算范围内被消耗的产品价值,得到的增值部分就是在核算范围内形成的新价值,能够反映核算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成果。

SNA核算体系中明确规定:“数量只有对单一的同质产品才可相加。不同产品的数量是不可公度的,也是不能相加的”。“价值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表示,并且在不同产品中是可以公度和相加的”。这说明不同商品的数量不可公度,但是它们的价值可以公度。这与马克思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数量特征分析结论完全吻合。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的可公度性是由劳动的可公度性决定的,而马克思又把劳动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一个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支出一定量的生命力”。不论劳动的形式是什么样的,都要消耗人的生命力,那么所用掉的时间总会大于零。这是人们为生产各种商品并由自身所付出的最一般的代价,而且要在交换中得到等价补偿,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尽管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存在个性差异,但是他们所消耗的生命时间具有共性,可以统一用时间单位来度量。

2.劳动价值论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指标

在对商品价值结构的分析中,劳动价值论已经蕴涵了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方法和指标:一般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构成,其中生产资料价值包括固定资产价值和原材料价值。根据这种价值结构,从全部商品(包括服务)价值中减去原材料等中间消耗价值,剩余部分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剩余部分就是国内生产净值,即核算范围内全体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从价值结构看,SNA中的国内生产净值相当于MPS中的国民收入。只要把MPS中的国民收入核算范围从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第三产业,它在数量上就等于SNA中的国内生产净值。同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国内生产净值或国民收入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成果,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指标。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而劳动价值论又构成国民经济核算基础,所以社会劳动和价值总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但在现实中,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劳动质量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的劳动质量也不一样。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价值总量。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默认劳动质量提高引起的价值总量增长,但是对不同年份劳动总量的统计一般不进行质量折算,所以价值总量增长率和劳动总量增长率往往不一致。只要全面分析劳动质量和数量变化对价值总量的贡献,就能看到它们的一致变化,即社会劳动总量和价值总量长期保持同步增长。

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运行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正确处理了外延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类型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在建立社会主义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欠发达,在扩大再生产上往往采取外延扩大的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我国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却始终未能得到改善,片面的搞外延扩大再生产,忽视了内涵扩大再生产,没有及时的由外延向内涵上转变,使我国成为典型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国家。为了全面提高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快从“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集约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使内涵型的扩大再生产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我们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正确处理好了社会两大平衡关系及调整了产业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揭示了社会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处理好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平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具体运用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关系原理,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农、轻、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将农业和轻工业划分为第Ⅱ部类,将重工业划分为第Ⅰ部类,由于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Ⅱ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因此,除了两大部类内部各自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满足本部类内部交换外,第Ⅰ部类社会生产者所需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社会生产这所需生产资料,则需要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还才能得到满足。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是:Ⅰ(V+M)=Ⅱ(C),也就是说,第Ⅰ部类所创造的新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所需达到的平衡条件是:Ⅰ(V+M)>Ⅱ(C),也就是说,第Ⅰ部类所生产的新价值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的社会经济才能顺利的向前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做好规划,统筹资金的分配比例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是按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此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协调好三大部门产业结构。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结构要逐步走向高端化,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在深度结构上要使产业走向高加工化,不断提高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在技术结构上要走向高新技术化,不断增强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合理说明了积累,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社会主义条件下扩大再生产同样需要“积累”。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收入被称为国民收入,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积累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消费则是用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综合性比例关系。因此,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所必需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的源泉来自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消费是满足劳动者各种需求所必需的,只有劳动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能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国民收入,从而达到积累和消费的总量均增加的目的。从实质上说,积累和消费又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势必导致消费部分相应减少,二者此消彼长。但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二者的根本目的又是一致的。积累率和消费率均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国民收入总量的大小。因此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更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地安排好二者的比例关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核算理论发展与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23(3)

[2]朱启贵.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核算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3]曹立村,黄冠群.发展观演变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历史变迁[J].求索,2010(10)

[4]曹立村.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学术论坛,2011(04)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文第10篇

目前世界各国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统计都比较重视,而对于循环经济,应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采用怎样的统计方法和调查体系来搜集数据,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比较薄弱。中国尤其如此。作为统计部门,当务之急是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调查制度及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有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定期公布结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作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近几年,绿色GDP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每年的“两会”中,都有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绿色GDP写了议案和提案。国家统计局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并与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一起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通过这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真正建立科学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从目前看,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理论问题。绿色GDP通常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但这样做是否必要和可行,国内外在理论上还有较大争议:如何计算绿色GDP上,尚未取得一致;事实上,即使在是否应该计算的问题上,也没有取得一致。

如何采集数据。我们现有的统计体系、制度方法和调查渠道对资源和环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渠道还很不健全。资源环境的核算资料,主要靠政府主管部门广泛设立检测站点,形成网络,直接进行测量,取得原始数据。有些资料是难以全面采集的,有些数据采集起来成本非常高昂。

如何确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价格。要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计算出价值量,光有实物量还不行,关键需要确定一个价格。但资源和环境大多无法从市场价格中寻找参照,要确定其价格就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比如,珍稀动物灭绝了,它的损失怎么定价?确定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障碍。

如何按地域进行扣减。生产统计可以严格接属地原则进行。而对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还简单地按照同样的原理去进行扣减,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假设淮河上游(河南)排污,污染了下游(安徽),该扣河南的GDP,还是安徽的GDP?可能会有扯不完的皮。污染往往是没有边界的,特别是大气污染连国界也没有。

如何进行国际比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国家做出了完整的经济环境核算,更没有看到哪个国家官方拿出了绿色GDP的数据。目前,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欧盟等五家国际组织正在联合修订全球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由于条件不成熟,尚不具备可实施性,并没有将绿色GDP列入修订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的绿色GDP算出来了,又怎么进行国际比较。

上一篇:会计核算办法范文 下一篇:生产成本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