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02:54:25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本科生课程设计是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开设分的课程设计。通过对2010级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介绍以及效果分析,体现该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方案确定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课程设计;组织;问题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学科,学生仅仅通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工程设计,了解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增强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

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第四周至十六周共14周,成绩总计分。课程设计内容主要以“空气制冷”、“供热锅炉”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完成从冷热源到末端的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步骤

(1)布置设计任务。北京工业大学建环专业的教师团队共同商讨确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以及内容要求,针对以往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化设计任务,制定详细的综合课程设计指南及任务书,并且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设计对象为某高校办公楼供暖空调系统设计。(2)授课讲座答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在课设中出现的问题,围绕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分阶段集中不定期安排几次专题讲座,如典型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工程案例剖析等。通过专题讲座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能熟练使用标准、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3)导师监督考核。为了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同时锻炼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采取分组导师制度,每位教师负责3~4名学生。(4)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答辩时间安排在第11周以及第17周,分别进行供暖和空调设计答辩,答辩方式为集中答辩,所有教师分组根据学生答辩情况提问,独立给分,最后全体教师汇总给出综合答辩成绩。

(二)课程设计讲座与内容

为了使学生了解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并且增加对内容的了解,由课程设计负责老师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动员及任务布置,选择两名研究生作为助教,由于他们对本专业内容熟知,并且熟悉课程设计流程以及内容,易于引导学生更快的从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设计中,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地沟通机制。具体的授课讲座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采暖空调系统设计引论。综述本科生在前三年里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针对暖通空调设计基本常识,让学生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同时介绍在设计中基本注意事项,避免出现设计失误。(2)采暖负荷计算及常规设备选型。首先回顾学过的《供热工程》等相关课程,提出设计必须遵循行业规范,让学生逐步从学习转向设计,讲座教师介绍采暖设计步骤,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采暖中走廊、卫生间、楼梯间等供暖常见问题,避免学生走进误区。(3)锅炉房设计。结合《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以及锅炉房设计规范,从锅炉容量、循环泵流量、扬程确定、软化水系统、补水系统、定压系统以及送引风系统等各个方面介绍锅炉房设计的步骤。(4)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结合《空气调节》课程,以及前面关于供暖设计的相关讲座,学生独立完成空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体会到设计与理论知识的不同,设计中应当结合建筑中各领域的要求,融合到一起,完成设计要求。

(三)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分为导师考核和集体答辩两个方面,各个设计阶段的考核,由各位指导教师灵活安排、分工负责。集体答辩分为两个部分:供暖设计以及空调设计。组织全学科部教师分组答辩,每次答辩每位学生限时15分钟,学生汇报8分钟,教师提问7分钟。最终的考核成绩总分为100分,学分为分。

三、课程设计的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有:(1)学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初期,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对于工程会犯一些常识性问题,比如管道的设计中,没有考虑阀门的分类和使用。经过锻炼,学生能够很好的更加全面的考虑问题,考虑实际工程的需要,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更好的结合。(2)自主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都是书本上的,而实际的项目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规范,与同学探讨等方式,不仅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与行业规范的了解,更加加强了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得益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培养团队意识;教师的直接指导,加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能够对整个暖通设计的流程及基本的设计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从平时的答疑、课程设计讲座的提问及答辩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的课程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设计手册及节能规范的熟知度不够。工程设计手册及国家、地方行业规范、标准作为暖通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理应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理论教学难以涵盖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需要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寻求答案。由此看出,面对诸多暖通行业的参考资料,在理论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解读与学习很有必要。(2)系统方案的确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有力的依据。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确定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很多同学在系统形式确定这一环节只懂得选用而不懂得比较。从最终课程设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方案确定这一环节,不同方案的思考与评比这一内容还有待完善。(3)水力计算部分有所不足。风系统及水系统合理的水力计算不仅关系到冷热源部分所输出的冷热量能否按需分配到末端用户,更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有效、节能。水力计算的理论学习往往是最难掌握的部分,一个简单的小系统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不同的系统形式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计算步骤繁杂,虽然很多同学的水力计算部分能够完成,但其中的步骤并不明晰。如何寻求理论设计与软件辅助设计的平衡变得极为重要。(4)分类设计理念不强。同一建筑往往有不同形式、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尤其对于综合性建筑,很多房间的使用时间不一,所以,对不同的房间、空间,应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应划分不同的系统。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情况来看,系统划分单一。另外,对各类型房间的供暖、空调的形式不明确,对特殊类型空间如走廊、楼梯间、卫生间、地下车库、门厅的设计知识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又一问题。无论在参考书籍还是在理论教学中,往往重视供暖、空调的共性而忽视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的个性。所以,此方面理论的学习与指导还有待加强。(5)对系统的认识缺乏整体性。无论是空调系统还是供暖系统,都是与冷热源机房相连。所以,冷热源侧与用户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设计应该有整体的理念。但很多同学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锅炉房需要有补水定压装置,只知道供暖系统需要补水定压而不知空调系统需要补水定压,只知道用户侧需要水力计算而不会机房侧的管路平衡与确定。多数时候,理论教学教授的是共性的知识,但往往,这种共性没有推广到个性中去,这同样是理论教学有待完善的重要内容。

五、结语

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仅对于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于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根据课程设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尤其对于工程知识,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针对一些重要的工程常识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解。(2)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缺乏整体的认识,指导老师应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与恰当的指导。(3)课程设计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由于课程设计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需要多次进行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进行设计的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老师能够总结经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更好的指导。

作者:潘嵩 王新如 李娜 王未 许传奇 王云默 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陈超,蔺洁,李俊梅,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南(第二版)[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谢静超,刁彦华,毕月虹,赵耀华.探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必要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3]全贞花,樊洪明,李炎锋.试论高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电厂锅炉课程设计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按照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及思想体系,教学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

一、《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是热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前传统教学中与该课程相衔接的实践课程是《电厂锅炉课程设计》,大专院校的热动专业一般均开设有此课程。《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是针对某台锅炉进行热力计算,其内容与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有较大差距,这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观念不相符。《电厂锅炉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锅炉系统图有陌生感,不能很好的对设备工作原理、作用等进行解释,也不能正确无误讲解锅炉工作过程。这些说明了《电厂锅炉课程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选取不合适、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得当等,所以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等特征,对热动专业《电厂锅炉课程设计》的改革,就是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本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电厂锅炉设备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2008级开始,我校将热动专业的《电厂锅炉课程设计》改为《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

1.课程内容的改革。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不合适的问题,在调研热动专业学生以后所从事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场技术人员、课题小组教师及专业建设成员等共同讨论课程内容,同时考虑学校的定位选取了课程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编写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要求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进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顺序。《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是在《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基础上一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针对电厂锅炉课程主要涉及的汽水系统和燃烧系统,要求学生能认识电厂锅炉汽水系统各个设备,绘制汽水系统的流程,分析并叙述系统中各个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分析各设备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还要求学生认识典型电站锅炉制粉及燃烧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能绘制制粉及风烟系统流程图,能叙述系统中各个设备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分析锅炉运行中燃烧调节的内容和一般方法,实训主要成果是系统流程图和分析说明报告书。这样可以巩固和加深电厂锅炉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课题小组的教师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深刻分析学生毕业后工作环境和要求,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的优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注重多方面能力培养,经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见表1)。

在课程改革中,将《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设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人,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采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结合模型讲解、课件和动画演示、典型锅炉侧视图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电厂锅炉设备及运行》中知识串接起来,能讲解汽水系统和制粉及燃烧系统的工作流程,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各设备的原理、作用等,为以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编写相应教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编写相应于《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课程的教材势在必行。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中内容的编排要适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课程建设小组的老师经过多次讨论,对教材中选定的内容反复推敲,经过多次的加工处理,最终编写了适合《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经过使用,证明了能够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教材内容灵活恰当,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主要用来检测教学效果,好的考核方式不仅能较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考核中改变了传统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都有相应的测试,并记录每个学生实训期间的平时表现、图纸、报告质量和答辩结果等。实训成绩的评定由平时成绩、图纸质量、各单元测试成绩、实训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评定。

《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适应了高职高专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从事电厂锅炉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玉莲,袁懿,吴芳红.高职高专《电厂锅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电力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沈丰田.浅析电厂锅炉的运行与维护[J].科技传播,2011,(03).

[3]姜锡伦.“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锅炉;考核方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和建筑公共设施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作为该专业的热源设备课程,授课内容应该全面并且应该有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但是为了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培养计划中,各门课程的学时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减,该课程由原来的64课时缩减为32课时,并且我校的教学计划删除了重要的环节――课程设计。这种培养计划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肤浅,且不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习只为考试及格、获得学分。因此,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锅炉及锅炉房设备》作为热源设备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锅炉结构,燃料的燃烧计算,锅炉热平衡,锅炉内部循环流动与汽化过程,受热面的传热计算,通风计算,锅炉房工艺布置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进行供热锅炉开发设计及锅炉房工艺设计等工作。《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概念多,设备多,原理抽象。通过讲授《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课程,笔者深深体会到:仅仅依靠目前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学生记笔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到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别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实际经验的掌握。而且,该课程目前没有安排课程设计内容,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如果选择锅炉房工艺设计方面的内容,容易将曾经学的知识与目前的设计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安排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但我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安排在《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开课之前,虽然学生都去锅炉房看过设备,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还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实习的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等到开始学习这部分课程的时候,实习的时候看到的东西早已经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锅炉作为供热热媒的来源,通过供热管线系统被输送到热用户。按目前的教学内容及实践看,学生只能掌握锅炉的一些基本理论,对一些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掌握应用的内容,比如锅炉房工艺布置、水力工况分析以及供热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不熟悉。从毕业设计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发现,学生在锅炉房工艺设计中缺乏全局的系统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也比较欠缺,管道之间的连接没有感性认识,绘图都是凭空想象,很不规范。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完善该课程的各个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从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入手,在常规多媒体课件文字展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比如,针对第一章中“锅炉的基本构造”部分,不只是简单的文字叙述各个部件及功能,而是与Flas相结合,将锅炉的各个部件及组装过程生动地展示出来。同时介绍目前锅炉发展的趋势,把本课程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内容介绍给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通过视频及动画手段,把“第一现场”带到课堂,既形象又节约资金。其次,这次课程改革将增加《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在过程设计中得到全面的复习与巩固,并且对课程教学中不容易阐述清楚的工艺系统及流程进行设计,通过锅炉房工艺流程的设计及各部分的设备选型,可以让学生将课程的各个章节融汇贯通,全面了解。

2.改革课程性质及评价机制。目前我校的《锅炉与锅炉房设备》为专业基础选修课,课程成绩不会影响学生的毕业绩点分,所以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极不认真,认为只要能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即可。对作业采取敷衍的态度,稍有难度的题便放弃不做。当毕业时这部分学生如果分到了锅炉房设计的题目,便出现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此次课程改革将从教学计划调整入手,改变该课程的性质及考核方法,将该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从思想上让学生重视起来,同时更新观念,通过扩大评价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手段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加大平常考核的力度,将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课堂测验,讲解较为复杂的工艺系统时,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热力系统,并将这些作为最终成绩重要的一部分来考核。

3.建立校内外认识、实习基地。根据锅炉课程的特点,在校外寻求合作,建立两个认识、实习基地。一是与锅炉的生产企业合作,可在课程开始后的前几周进行一次锅炉部件的生产观摩,让学生了解锅炉设备各部件具体形状,理解锅炉燃烧的原理,再回到课堂上与理论相结合,加强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二是锅炉安装企业,让学生了解锅炉的各个部件是如何安装在一起,组成锅炉系统的,使学生对锅炉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有个直观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三是充分利用校内的锅炉房资源,与学校后勤相关部门协商,让学生参加实际锅炉运行,深入观察、学习,使学生掌握锅炉房设备运行中的各个工艺过程,为锅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作为建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根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目录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几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学改革要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效果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还需进一步探索并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味隆,等.锅炉及锅炉房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北方工业大学教改项目资助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锅炉原理与设备》;教学方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73-02

《锅炉原理与设备》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还是过程控制及装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众多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拥有极其广泛的受益专业面和学生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特种锅炉不断涌现,电站锅炉也朝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1,2]。该课程教学对我国培养能源生产及转换利用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火电厂为主的传统专业。课程是以电站锅炉为背景而设立的,授课内容围绕电站煤粉锅炉进行,不但涉及锅炉结构、燃烧供给、传热、水循环等基础知识,还涉及辅助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组成,以及锅炉总体设计和计算。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深入了解该课程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难点[3,4]。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锅炉原理与设备》课程在2012版教学大纲中定为80学时,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虽然我们不断地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分配减少之间的矛盾。电站锅炉的种类较多,不同锅炉在构造与工作运行方面有着很大差异,锅炉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学习需花费大量时间。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该课程已缩减到64学时,让学生在如此短的学时里学习掌握各种不同锅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变得十分困难。

2.锅炉技术发展迅速与教材更新滞后之间的矛盾。近十年来,锅炉技术快速变革,课程教材的内容大多根据前几年或者更早之前的技术编撰的,相对滞后。同时,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意识也越来越高,这样使得很多先进技术与知识都以专利的形式保护起来,让课本知识与行业尖端内容技术有了差距。

3.课程教学难度大与教学手段单一之间的矛盾。现代锅炉设施是一个内部复杂而又庞大的装置,包括制粉系统、燃烧系统、烟风系统、工质流动系统、除尘设备、脱硫脱硝设备、风机、水泵和管道支吊架等部件,单纯地以授课的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实际锅炉的样子,更别说掌握锅炉中各部件的具体结构。

4.学生综合能力较低与企业要求逐年提高之间的矛盾。《锅炉原理与设备》与锅炉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以及相关的选修课构成了密切相关的课程群,但是每种教材之间的内容互相联系不紧密,这样就让学生们在知识点上难以总结,并不能提高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近年来,用人单位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应届本科生的技能、技术的要求逐年提高,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教学模式改革

通过在上述描述中的若干点和我校内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把多样化教学方式联系到课本中:将课程目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分为四个步骤(内容庞杂的理论知识,复杂的系统设备,发展中的前沿性课题,专业实践),分别用与之相匹配的四种教学手段(问题导向式的课堂讲授,多媒体图片、动画演示、模型教具等结合集中实习,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电厂仿真训练)授课,构建基于过程考核的多元评价体系(闭卷考试、实习报告、现场考核、课程设计与上机成绩),从而形成一个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有机整体,形成互动机制,相互促进,增强成效。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讲授《锅炉原理与设备》课程的内容,基本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课程的了解和深入,能让学生把锅炉设施的理论掌握得更扎实,不仅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并解决在锅炉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技术问题。(2)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以@样的形式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能够将教师授课教学、学生集中实习、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设计与电厂仿真训练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3)问题导向式的课堂讲授。着重于对问题知识点的引导和对学生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将板书和电脑教学设施交互使用,把复杂多元的理论知识概念化、形象化。(4)多媒体图片、动画演示、模型教具等结合集中教学。让学生们对锅炉的构造和运行流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5)进行探索式的创新训练。在授课教学期间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使学生们对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有一定了解,同时让学生们去做些实用性强的教材训练题,提高学生在学科探索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6)专业课程设计与电厂仿真训练。电厂仿真软件操作界面完全和实际电厂相同,集中在学院机房进行电厂仿真训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7)构造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在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后,最终学生的成绩就不会只定为考试成绩,而是着重于过程的多项综合成绩,并用这种过程性和多元性使成绩变得更加准确。

以备课、课堂教学、课下和成绩评定四个阶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1)备课阶段中以课程内容为根据来进行调整,并对实习的内容、课程设计和科研仿真训练内容进行规划。教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①以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即锅炉的原理及基础知识点为前提来进行讲述;②复杂的锅炉设备,包括:燃烧设备、换热设备等,让学生对锅炉工作过程的基本情况有形象的认知;③利用合适的科研创新训练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科研活动;④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每人一题(类型一致,但每人的参数不同),并合理选择上机培训内容。(2)在课堂教学阶段:①在传授课程知识点时利用视频图片和表格等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②将本来在锅炉实习的一周时间加以利用,分别安排学生在校内电厂设备模型实验室、火力发电厂和锅炉制造厂学习,合理有效的把这些资源综合起来,以动画、图片和模型教具等结合实际的电厂设施,让学生对锅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不是之前的走马观花式的“认识”;③基于前言课题让学生们了解流化床锅炉、新型燃烧设备以及火电厂中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最新技术;④在课程初期学习时就将课程设计题目下发给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一步一步把课程设计分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让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的进展同步进行,以此方法针对提高学生课题设计的目的性,保证课题设计能够准时完成;理论学习后,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3)在课下阶段,根据不同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即课堂讲授内容采用传统闭卷考试,集中实习采用现场考核方式,前言课题采用提交科研论文的形式,实践部分采用提交课程设计及上机成绩的方式。(4)在最终评定学生成绩阶段采用基于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平时点名成绩、论文报告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等因素来综合评判,着重于过程而不是以最终考试来评判成绩的多元体系。

综上所述,《锅炉原理与设备》课程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本课程对学生在未来研究和工作中有很大作用,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本课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增强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扩充思想和知识面,提高团队合作和自主创新多方面的素养。(3)有利于发挥对同类课程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本课程可以扩展成为我校矿业、材料、化工、建筑等领域相关专业的素养课程,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专业类似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伟,张旭.锅炉原理及设备教学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

[2]王波.浅谈“锅炉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3]马有福.“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教学内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33-01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系统地阐述了锅炉本体及锅炉房辅助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知识,同时对锅炉房的热力系统设计、设备布置、烟气净化等知识进行了阐述。所研究的内容是供热热源(锅炉及锅炉房设备),任务是如何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地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转换为蒸汽(或热水)的热能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燃料燃烧、锅炉结构、传热计算、水质处理、锅炉房工艺设计以及提高锅炉热效率和有关节能技术措施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热工分析计算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小容量的供热锅炉房工艺设计、运行管理、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涵盖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热工仪表等多方面的理论,具有理论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所涉及的工业设备繁多,主要对锅炉房附属设备如给水设备、通风设备、燃料供应和排渣除尘设备、监测仪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做了详尽的介绍,因此本课程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较差,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差,仅仅依靠目前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学生记笔记,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到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别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实际经验的掌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讲授的课程,对《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课程进行了以下研究和实践。

(1)更新教学内容

多年来,本专业教师参与了许多实际工程的建设和指导,积累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利用这些条件,将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同时,结合目前热源工程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动向,对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定的更新,引入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形成学科发展的新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录像、动画的整合

收集及整合锅炉及锅炉房设备方面的录像、动画等,重要的是,合理的穿插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锅炉房的部分设备可以用动画演示,增强教学效果。在有关工艺及设备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模拟动画和工程录像对锅炉运行过程及设备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原来黑板上难以讲解透彻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组织有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到直观、易理解、印象深刻,从而得到牢固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善于总结的能力,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重视实习环节。

本课程设认识实习、参观、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认识实习:通过一周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热源工程有一个整体感性认识,为学好该门课程打基础。参观:在教学过程中参观1~2次,通过参观主要了解锅炉和锅炉房设备的组成和构造。认识各种设备和各类仪表。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大,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课程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结合课程特点,在教法上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我们希望正确把握好课程与教学两者的关系,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我们系统的收集工程实例,精心插入各教学章节中。有些工程实例的解决方法作为题目留给同学,让学生课下思考。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种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学到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实现了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参考文献

[1] 乔春珍,赵玉清.《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12-113.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课堂教学、教学实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工科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改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能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研究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多年热能工程专业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经验,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由于多媒体集声音、视频、图像以及动画等媒体信息于一体,使得多媒体教学表现出生动、形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共享性好等显著的优势,故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不断推进和普及,由于在认识和使用上的偏差,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往往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大大减少师生之间的语言信息交流。一方面,由于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不主动,对问题的理解难以透彻;另一方面,由于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的情绪会受到影响,不易激发潜在的教学灵感。而专业课通常具有综合性强、变化快的特点,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一时未能抓住学习要点,则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忽视[1,2]。为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创造条件和提供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教学实践,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学生授课”和“课堂提问”是互动式教学常用的两种方式。在学生授课这一环节中,授课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经验,讲习题课是比较合适的方式。教师应提前通知学生习题课的时间及习题范围,上课时,首先由教师将学生做过的习题进行简单评述,对于典型习题,请学生上台讲解,之后请其他学生讲评,最后是教师总结。首先,这种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客观分析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对专业课知识一味被动接受局面。其次,与讲授全新的内容相比,讲解习题不需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便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纠正和讲评,可以避免学生一旦形成错误的概念,教师则需花费大量课时去纠正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具体做法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教师要控制好学生授课的课时数,以免拖延教学进程,打乱教学计划。课堂提问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面对面直接对话的机会,同样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代表性,合适的难易程度,否则效果可能不明显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2 注重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教学实习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其中相对抽象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创新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学习完一门专业课程后的总结和练习,也是对于多门相互联系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实践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3]。一般来说,锅炉原理教学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现场授课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

2.1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在专业基础课之前,通过去现场参观实习,初步了解锅炉设备的组成及作用,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实践基础。在参观学习中,除了应对锅炉工艺系统及设备的组成及作用有整体性的认识外,还要着重了解锅炉本体系统中锅炉设备的主要类型,基本构造,基本特性及其安全附件。

2.2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专业课学习之前去锅炉制造厂、锅炉安装施工现场或运行的锅炉房现场,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锅炉的制造、安装及运行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参观的方式代替实习方式。

2.3 现场授课

现场授课是在整体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在现场进行授课活动。一般应针对设备构造较复杂或者系统较复杂的内容进行,如“燃烧设备”,“汽锅受热面及安全附件”等内容,进行1-2次为宜。

2.4 课程设计

美国大学的工程类教育,高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句话:“You see, you forget; You read,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rn”。它概括了美国高校工程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即“从做中学”,其经验值得借鉴与研究。专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完一门专业课程后的总结与练习,也是对于多门相互联系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选择或编写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的设计题目,使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与实际工程设计相近的设计过程。在这个“仿真”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修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出于经费和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目前教学实习的主要困难是很难找到较理想的现场条件和环境。切实可行的做法是针对实践环节安排生动的情景教学。选择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以精心挑选的典型工地录像为背景,将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营造学习者如入工地现场、如入课堂现场、如入讨论现场的“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生动灵活地引导学习者掌握课程设计的要领和方法,从而在虚拟课堂上,完成了认识实习、现场授课等教学任务。

3 开发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网络辅助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最大范围的整合与共享,以网络资源为载体的虚拟数字化校园(Digital Virtual Campus)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时空维度。通过e-Mail、QQ、聊天室、电子论坛、BBS等方式实现了网上答疑与讨论[4, 5],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空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辅助教学的网站应满足以下要求:

(1)网页的界面设计和功能布局力求简明,使学生不需依靠帮助和说明就可以直接使用,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内容本身而不是复杂的层次和满眼的选项上。

(2)提供具体的学习指南。在首页上,通过课程介绍,对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定位、适用对象、必备知识和技能做了说明。通过《教学大纲》,对课程总体要求和实践要求做出说明,以帮助学生对本课程形成框架性的认识和定位。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基于专业课的自身特点,除了提供相关的教案、教材、讲解、习题资料外,还应建立资源库,包括本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科技成果和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等,并将它们制作成图文、音频和视频文件。从中学生可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同时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网络传输的问题,视频和音频的数据模块不宜做得太大。

(4)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应用BBS论坛技术,设置了网上讨论答疑功能,教师和学生以各自的身份进入论坛,提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自由探讨的交流环境。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推动和加快高校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工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源,增加知识储备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一些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正良,赖积船.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J].煤炭高等教育,2001,(4):57-59.

[2] 蔡明招,古国榜.“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在本科基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31.

[3] 孙占学,周林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教育评论,2007,(1):58-60.

[4] 龚大洁,严峰,俞诗源.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6,(3):63-67.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72-02

“集散控制系统”是一类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共用控制、共用显示的开放的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综合了计算机、通信、显示与控制等(4C)技术,并随4C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一套集散控制系统诞生以来,已在国内外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集散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类专业(尤其是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教学分为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两部分。从系统科学视野来看,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是DCS教学体系中的两大元素,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结构,根据系统科学整体性原理,1+1>2,即整体功能大于两元素功能之和,[2]因此要提高“集散控制系统”教学效果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分别改进课程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教学体系;二是加强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结构,派生出更多新功能,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培养符合新形势下发电行业对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要求,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了“集散控制系统”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纲要。经过课程教研组多次讨论,结合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最新培养计划,依据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思路修订了“集散控制系统”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集散控制系统”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教学目标与期望值,规定了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

2.编写教案讲义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与组织课程教学的方案,即为教学程序。课程教研组在教学中选用过两种参考教材,所选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集散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所选教材的部分内容已跟不上技术的更新发展。为此,根据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参考国内外有关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集散控制系统相关教材,结合课程组近几年形成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编写了“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的教案与内部讲义。

3.更新教学内容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几乎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知识。随着集散控制系统的迅速发展,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要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新型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与优势,[5]比较各厂家产品的优缺点,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结束后召开总结讨论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反思教学内容编排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推陈出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要做到内容的开放式,注意衔接其他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将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热工过程控制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课程相关知识融入到具体的集散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从而提高学生集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4.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

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对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结构进行分析时,结合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开展课堂教学,尽量活跃课程气氛,把知识点讲解的浅显易懂,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在关键处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针对算法组态与人机界面内容,需要实践动手的较多,考虑到实验课时的有限性,安排学生自己安装好组态王与DCS教学仿真软件,课堂教师结合实例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学习组态。在讲授数据通信时,结合某电厂科研课题,分析与DCS通信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开发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灵活自主的第二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改善了师生的交流途径。[3]

5.实验教学改革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的所有实验都在集散控制系统实验教室进行,以前由实验室教师单独承担,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现由实验室教师与任课教师联合承担,共同编写了实验室指导书,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根据集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六个验证性实验,在和利时MACS系统上开设了四个设计综合性实验,[4]包括一阶单容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单容水箱液位PID控制实验、双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及煤燃烧控制系统设计实验。

二、“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改革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热工自动化专业继“集散控制系统”课程之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的关键步骤,其学时为两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集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即加深学生对热工自动化工作的认识,提升毕业入职后的工作能力。这里主要从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的团队化等方面探索“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

1.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在修订“集散控制系统”教学大纲的同时,修订“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密切联系“集散控制系统”知识点,明确课程设计目的是力争全面应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现代电厂控制系统的设计,使得学生熟练掌握集散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大纲规定了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时间、选题原则、考核方式。

2.课程设计指导书与选题优化

“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当前火力发电厂主流容量机组的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炉膛压力控制系统设计、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设计、除氧器压力控制系统设计、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设计与磨煤机解耦控制系统设计等八个设计课题。且这些题目会根据电厂自动化的发展适时更新,尽量遴选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挑战性或前沿性的课题。一般安排5~7名学生为一课题小组,要求各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将课题设计分解成若干部分,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小组分别完成总体方案设计、硬件选型、确定软件需求、组态图设计、SAMA图绘制、算法组态、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答辩等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3.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探索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强化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组建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势在必行。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DCS设计经验,对电厂自动化领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积累,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加强“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一方面组织任课教师与试验指导教师到电厂进行工程化培训,主要目的在于丰富教师的集散控制系统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聘请实习基地或有合作关系的电厂中的热工自动化工程师担任辅助指导教师。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把科研成果凝练成案例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5]指导教师中既有理论功底深厚的任课教师、实验知识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又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热工自动化工程师,从而逐步组建一支奋发有为的指导教师团队。

三、强化课程设计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联系

“集散控制系统”教学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展开。因而“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必须与“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阶段,根据课程教研小组统一安排,把“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的题目及设计指导书下发给学生,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基本围绕课程设计进行。在原本枯燥的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了类似“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目的,使理论与实践能够适时地统一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6]因此,学生在理论教学阶段即可基本完成“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的建模与算法设计部分内容,大大节省了课程设计时间,让学生腾出宽裕的时间挖掘创造性设计潜能。通过强化“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体系与专业课教学体系的联系,不仅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也促进了集散控制系统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总结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研小组对“集散控制系统”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集散控制系统专业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教学,加深了学生对集散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实现了有机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提升了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永刚.“集散控制系统”教学改革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11):54-55.

[2]宋燕.系统科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教育,2010,

(5):19-20.

[3]王轶卿,张,赵英凯.“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92-93.

[4]谢又成,周育才,任萍,等.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119-121.

[5]刘寅东,曹生现,陈杰春.《集散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80.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45-0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修订后新目录将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1]。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高水平的工程素质是社会和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检验,更是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改革实践教学以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的要求。

一、实验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增大创新实验及综合性实验比例

实验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培养工科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课程的继续,与理论课课堂讲授相比,实验课程更接近学生和实际,更容易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工程实践能力,是保证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早期我校的建环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存在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设施陈旧,教学体系不完善,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开设少,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成绩考核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得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热情不高,大部分实验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跟随理论课程的框架,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同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形成基础平台课实验、测控学科实验及专业学科实验等三个层次的专业实验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课还增加了空气状态参数及处理过程实验、多联机性能实验、供热系统性能测试综合实验、空气热回收器测试实验等创新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学生对空调系统、供热系统的运行以及楼宇控制系统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不合理的现象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使其在系统设计、设备测试、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专业实习环节:依托地区及校园资源优势,加强实习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我校建环专业的专业实习是按认识实习、生产技术实践I(即生产实习)和生产技术实践II(即毕业实习)三个环节设置。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期末,时间为1周;生产技术实践I安排在三年级期末,生产技术实践II(毕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开始的大约三周时间段内。由于现在校园内多数建筑都配备暖通空调系统,专业实验室内又有各种专业实验平台以及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平台,因此,认识实习完全可在学校内完成。通过参观学校的制冷机房、锅炉房、专业实验室以及专业任课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构成、运行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由于校内实习受到限制相对较少,可以分小班小组进行,实习效果远远好于校外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生产技术实践I是学生完成了全部基础课和大多数专业课学习后的实习环节。该环节一般包括教师带队集中参观讲解以及分散实习环节。集中参观讲解一般选择比较典型的大型商用、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通过教师和机房工作人员集中讲解,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空调系统的实际构成和运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集中参观后学生进行分散实习,通过学院董事会单位、教师推荐单位、学生自己联系等途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销售等单位进行实习。为了对实习质量进行监控,除校内指导教师外,实习单位也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实习完成后每人需提交一份生产技术实践考核表,考核表中包含生产技术实践的内容和成果,实习单位鉴定评语,校内指导教师意见等。除此之外还需提交4000字以上的生产技术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其各方面的表现,给出最后的成绩。通过生产技术实践,使得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运用和巩固,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实习,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和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回校后会自觉及时地补充、改进。在提交的生产技术实践报告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该环节无论在专业知识或是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使其受益匪浅,部分同学甚至建议应提早和延长生产实践时间,或者将生产技术实践分散到学期中,分时间分阶段地去实践学习。毕业实习,即生产技术实践II,其运行和管理模式与生产技术实践I基本相同,但实习单位选择上比生产技术实践I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多与后面的毕业设计单位或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结合。此时,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又经过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在规范运用、系统方案合理性确定、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强化综合课程设计,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综合的总结,建环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主要由空调、制冷、供热、锅炉、通风、建筑智能化等各门专业课所带的小课程设计或大作业组成,一般时间为1~2周。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设计内容只片面地涉及某一门课程,相互之间衔接性差,部分设计内容在各门课程设计中重复出现,使得学时的利用率低,设计效果较差。鉴于该课设模式的局限性,从“97教学计划”开始,我校的课程设计全部采用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内容涵盖了采暖系统、通风与空调系统、消防与防排烟系统、冷热源及其节能、楼宇自控设计等基本内容。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采用学科中的新技术、新手段,比如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物的全年能耗及负荷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及节能技术;利用CFD计算软件辅助气流组织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对室内各设备、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更直接地了解,进一步消化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认识到了标准、规范、法规等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识图、绘制工程图能力有了进一步地提高,为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打下了基础。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我校的毕业设计除个别保研或出国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专业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与校外设计院工程师共同承担。毕设题目来自实际工程,真题真做。进入设计单位后,由于所接触的工程都是实际工程,且所有设计方案都会在未来实施,这对初到设计院的学生而言是个挑战。经过专业工程师指导,学生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书本的理论设计模式,在设计思路、方案确定、管路布置等方面更贴近于工程实际,且经济可行。通过设计院的毕设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学生也可将自己所学的能耗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丰富了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使设计方案更经济合理。另一方面,校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和设计院工程师的交流,教师的工程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以及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相应开阔了校内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毕设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初期提交课题申报,开题报告,教师每周定期检查毕设内容进度,学校和系组织中期检查答辩,最后终期考核答辩的形式来完成。毕设的考核主要从课题的完成质量、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利用能力,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相关计算是否准确可靠,图纸绘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设计过程有无创新等方面对进行考核。学生对这样的毕业设计方式普遍反应良好,该种模式的毕业设计一方面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与学生的就业挂钩,学生表现良好,单位又需要人,学生就可以留下工作。即使不能留下,专业设计院所的实习经历可以为其工作就业增添砝码,实现学习和就业的双赢。

实践教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从我校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将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利用地区资源及校园资源优势,加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校毕业生的素质受到了众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基本教学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锅炉设备及运行;锅炉原理;本科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马有福(1978-),男,新疆伊犁人,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锅炉设备及运行)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90-02

为拓展专业口径,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1999年上海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对原有的9个能源动力类二级专业进行了调整合并,成立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下设能源与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四个专业方向。2013年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但四个专业方向保持不变。在上述四个专业方向中,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源于我校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锅炉专业(后来改名为热能工程专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校热能工程专业形成了偏重于锅炉设计与制造方向的特色,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清华大学同一专业的方向类似。因而,集锅炉理论、设计及计算为一体的“锅炉原理”课程始终是本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1,4]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锅炉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趋于减少,而火电厂及其他锅炉运行单位的用人需求趋于增多。从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工程)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统计来看,去往火电厂等锅炉运行单位的人数在逐渐增多。

此外,随着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日益重视,广大锅炉运行单位逐渐成为本专业领域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而且涌现出大量的能源科技服务企业,这与以往本专业科研任务基本由锅炉主机制造企业承担有所不同。因而,为适应新形势下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2013年我校将“锅炉原理”课程的名称改为了“锅炉设备及运行”,同时对教学内容做了调整,以期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拓展学生视野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本文对这一项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说明。

一、“锅炉设备及运行”教学内容及其学时分配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64学时),主要面向该专业的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同时也作为选修课面向其余3个专业方向),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8个知识模块。其中,模块1~5为以往“锅炉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模块6~8为本次课程内容调整予以强化和新增的内容。

表1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二、“锅炉设备及运行”教学内容设计说明及探讨

与以往的“锅炉原理”教学内容相比,本课程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

1.充分注意与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避免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相同或相似内容

在多数本科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将“燃烧学”或其相似课程列为了“锅炉原理”的前修课程,我校为“工程燃烧学”。因此,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不再专门介绍基础燃烧理论,但强调以燃烧理论为基础深入讲解各类锅炉燃烧设备的技术原理和工作特性。

此外,鉴于与能源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与环境学科交叉日益紧密,在多数本科院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有关“燃烧污染物排放及控制”的专业课程,比如我校设置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因而,虽然“燃烧污染物排放及控制”的确是与锅炉设备密切相关的议题,但为避免与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不再介绍“燃烧污染物减排与控制”。但与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如低NOx燃烧技术等)仍保留在本课程的锅炉燃烧设备模块中讲授。

另一方面,对那些属于锅炉设备重要工作过程,但在其他课程中未有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如锅炉水动力模块中的气液两相流),仍在本课程中保留必要的学时讲授,使教学内容具有与本科教育相适应的理论深度。

2.缩减锅炉设计计算方法的学时,从而拓展课程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锅炉设计是以大量计算为基础,主要有强度计算、热力计算、烟风阻力计算及水动力计算等。其中,热力计算是锅炉受热面设计布置的依据,也是完成其他计算的基础,在所有锅炉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在早期的“锅炉原理”教学中,一般用与“锅炉燃烧设备”大体相同的学时讲授锅炉热力计算方法。然而,随着本科专业向宽口径培养方向的推进以及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日益重视,专业课课时不断缩减,所以必需对以往的“锅炉原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从而在少学时条件下仍保证专业课程的培养质量。因此,本课程大幅缩减了锅炉热力计算的学时,仅在锅炉总体设计与布置模块中用2学时讲授其基本计算原理、特点及程序,至于各类锅炉受热面的具体热力计算方法则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由于已有前修课程“传热学”的基础,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是可行的。此外,在后续的实践课程“锅炉课程设计”(其主要任务为完成一锅炉的热力计算和总图绘制)中,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进一步领会锅炉热力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由此,可节余出一些课时用于拓展课程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并完成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

3.拓展和强化了锅炉水处理方面的教学内容

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过程都会耗水,与锅炉设备密切相关的火力发电行业更是所有工业行业中的第一耗水大户。因而,笔者认为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工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必需的水科学知识和水处理技术。然而在多数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列表中,未有设置“工业水处理”相关课程,我校亦是如此。为此,在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大了锅炉水处理模块的教学学时,以期以锅炉水处理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水科学和水处理技术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以《热力发电厂水处理》作为参考教材。

4.拓展和强化了锅炉运行及事故方面的教学内容

在我校以往的“锅炉原理”教学中,有关锅炉运行的教学课时较少(一般为2~4学时),因而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了解不深,知识面也较窄。正如“引言”中所述,在新形势下锅炉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和强化锅炉运行方面的内容。为突出这种变化,课程名称由“锅炉原理”改为了“锅炉设备及运行”。锅炉运行模块的教学内容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多数教师的从业经历较为单一(即未有锅炉运行单位的实践经历),使得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会相对较难。对此,任课教师需从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等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学习和提高,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5.增加了锅炉技术专题讲座模块,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随着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的发展和可持续能源研究的兴起,与之密切相关的锅炉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为使学生了解锅炉技术的典型应用和最新进展,在本课程中增加了锅炉技术专题讲座模块,讲授超(超)临界发电及其锅炉、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生物质锅炉、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余热锅炉四个专题。该模块主要讲授各专题的关键技术与最新进展,对教师的授课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总结

在以往“锅炉原理”课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64学时本科课程“锅炉设备及运行”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进行了设计,并对各个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说明和讨论。优化调整后的“锅炉设备及运行”教学内容充分注意与相关课程的内容衔接,避免了不同课程重复讲授相同或相似内容。同时由缩减锅炉设计计算方法所占学时,拓展了课程知识面,强化了锅炉水处理与锅炉运行方面的教学内容,新增了锅炉技术专题讲座模块。这些尝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锅炉原理”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培萍,李伟然,徐敏强,等.“电站锅炉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6):80-81.

[2]赵雪峰.“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课程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3):97-98.

[3]王波.浅谈“锅炉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196-197.

锅炉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热能工程;锅炉原理;教学改革

锅炉原理是热能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锅炉,并能对锅炉进行设计计算,因而它对热能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分析国内各高校热能工程专业锅炉原理教学计划可以发现,该课程教学课时数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幅度缩减。据调研,目前各高校热能工程专业中,该课程理论教学课时数均在50学时左右。

如何在较短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该门课程,是新形势发展对锅炉原理课程任课教师提出的一个新挑战。本文结合我校讲授锅炉原理课程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新形势下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合理调整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及修改应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由于课时压缩,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需做出相应调整,授课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亦需有相应变化,但这种调整以及变化不应仅仅是课时上的简单缩减,而应该是有目的性的调整,对于一些重点讲解的内容,仍需保留足够的课堂教学课时数。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选取的教材是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根据教学计划,其理论教学课时为43学时。如何在较少的课时情况下,组织完成好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安排时,

此外,在每一章节内容的讲解中,对于一些随着技术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已经不再或很少采用的技术及设备的内容介绍,可以让学生课下看书自学,从而节省下宝贵的课堂授课时间。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对于锅炉原理课程课堂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辅助手段。随着教学方式不断发展与改进,锅炉原理课堂教学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突破传统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锅炉原理的授课一般是在本科生的第六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刚刚学习完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虽在平日的学习或者讲座中接触过锅炉相关知识,但是对于锅炉的原理、构成及其作用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针对不同内容,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例如,锅炉原理第一章内容是对电厂锅炉作用及设备构成的总体介绍,由于课时缩减,许多教师仅拿出1个课时或者1个课时多一点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讲解后,就匆匆而过,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电站锅炉的时候就印象不深甚至没有印象;而接下来进行的燃料及燃料燃烧计算、锅炉机组热效率等内容的授课,因为偏概念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从而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和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此问题,我校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利用购置的300MW发电厂整体模型(比例1:20)、控制循环汽包锅炉模型(比例1:20)等教学工具,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变为模型前的互动式教学,采用老师讲解、学生提问的方式,在把学生学习锅炉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也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锅炉原理课堂教学内容应紧随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反映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更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接触书本中所涉及的技术及设备的最新动态。

举例来说,一般的锅炉原理教材在论述锅炉点火设备内容时,通常仅提及大、中型锅炉常用的二级点火装置和三级点火装置,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油点火、等离子点火、小油枪点火等成熟可靠的点火技术及设备在实际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的将这些新的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听课兴趣,还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重要手段。由于授课学时的压缩,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并及时弥补;同时利用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及重要公式的使用,逐步培养和加强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燃料及燃料燃烧计算这一章节时,由于其内容含有大量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表格等,如何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用大量的时间去推导公式,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对于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概念、公式给学生点到为止,而课后布置让学生针对不同煤质的燃料燃烧所需空气量及其产物以及空气和烟气焓值的计算,加深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比较多的问题,在课堂作业点评时进行集中讲解,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其它建议

为了减少锅炉原理课时压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还可通过有目的性调整其它相关课程教学计划的方法。

我校在进行锅炉原理课程学习之前,组织学生到电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实际生产单位进行认知实习,通过让学生实地接触,使其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而在系统讲授完整个课程之后,安排学生接着进行锅炉课程设计,又可使学生对其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的练习和总结;最后,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组织学生到电厂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通过现场跟班操作,从而使学生运用锅炉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并最终实现锅炉原理课程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教学质量不仅能有所保证,还能有所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广锁,林伟宁,梁钦锋.锅炉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7,3:29-31

研究来源:

上一篇:电气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课程设计教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