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16 19:11:56

国际物流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贸物流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成长,国际物流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外贸要取得新的发展,增强我国外贸的竞争力,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其中包括国际物流的思维和理念。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很热,但它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需要在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它既是机遇,同时对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处理好与外贸的关系,协调、稳定地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外贸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国际物流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概括地说,正确处理我国外贸与物流的关系,需要采取“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模式,并采取以下六项协调政策:

外贸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外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涉及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大、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外贸进出口地理方向的合理布局等。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外贸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可能和要求。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国际物流,是指为实现外贸进出口的货物流动,从生产者到出口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从进口商到消费者(客户〉的整个过程的系统设计和资源管理。外贸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国际货运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需要促使我国物流产业与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

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外贸是一种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它们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同外贸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现代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外贸在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下,我国的外贸市场将进一步获得健康发展的更大空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实现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在数量、质量空间上的协调。我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扩大外贸出口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经济时代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扩大外贸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制成品出口生产活动和初级产品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出口产品销售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外贸物流经济活动,需要有效地、把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高效地配送到生产企业,把所生产的各种出口产品输送到各个装运港或装运地,输往世界各地,使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够真正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必须与扩大外贸出口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与外贸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与物流的资源整合相协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呈组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外贸物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贸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外贸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外贸物流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外贸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各种变量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据所掌握的资料考证,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贸物流经济模型。我国外贸物流的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对我国外贸物流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观上,我国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现在的重组,一般是建立在外贸物流发展的良好预期基础上的,还普遍缺乏对我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充分理性预期,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性指导。这种微观与宏观上的错位,很容易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国外贸物流企业的战略重组,一定要有统一规划,要有在整合物流资源优势上的分析论证。对大型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要有全国外贸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促进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与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协调发展。

外贸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创新

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实践、理论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笔者认为,现代外贸物流的广泛实践,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机遇和基础。但至今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学说,都没有系统引入物流的理念和思维。我国对引入物流思维和理念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探索,将反过来作用和影响我国外贸极少流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个符合我国外贸物流发展客观要求,适应我国外贸物流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外贸物流实践、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现在中国外贸物流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外贸的物流理论及其体系应该说,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对于西方的现代物流理论和政策,既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结合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实际,建设性的去消化、吸收和发展。分析表明,中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要求其能够与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要求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作为指导。

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相协调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中国物流联合会,2000年编辑出版了统一“物流术语”的书籍《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己经加入WT0、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外贸发展与加快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

外贸的发展必须与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加快发展外贸物流的方针,是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外贸物流资源的客观要求。外贸物流的关键,不是在于其存在本身,而是在于其理念及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外贸物流资源形成最大化利润和竞争优势。发展外贸物流需要有外贸物流的人才。外贸物流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个外贸物流的高级人才,究竟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外经贸部需要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外贸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以指导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加快发展我国的外贸相协调。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工业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张伯伦著:《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4、贝恩著:《产业组织》,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5、陈家勤主编《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版、

6、谢康著:《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7、骆温平编著:《第二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2001年3月版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2篇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一词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次大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

1962年,美国的杜拉克在“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物流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该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和管理协调。由于物流过程是物质产品从供应者到顾客之间复杂的空间流转过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现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物流实际上是对供给链中的产品在各供给链参与者之间进行管理,包括流通中的(运输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库存的),通过供应链管理对整个渠道的产品和信息实行增加值流动管理,以便获取最大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二、第三方物流及其市场现状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他们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十到十五年历史的行业。在美国,第三方物流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欧洲,尤其在英国,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研究表明,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三年内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用。一些行业观察家已对市场的规模作出估计,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人已从199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250亿美元,并有望在2000年突破500亿美元大关。目前的250亿美元被认为占美国相关市场的6%,那意味着有相当于4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欧洲最近的潜在物流市场的规模估计约为9500亿美元。

由此可见,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持证。这种状况使第三方物流业拥有大量服务提供者,大多数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是以传统的“类物流”业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如仓储业。运输业、空运、海运。货运和企业内的物流部等,他们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取得成功。美国目前有四百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公司开始时并不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而是逐渐发展进入该行业的。

根据有关人员对51家领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调查,最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如下:(见表一)

表一最常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

序号服务项目服务提供者的百分比(%)

1开发物流策略/系统97.3

2电子数据交换能力91.9

3管理表现汇报89.2

4货物集运86.5

5择承运人、货代、海关86.5

6信息管理81.l

7仓储81.1

8咨询78.4

9运费支付75.7

10运费谈判75.7

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内容大都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范畴之内,运输、仓储企业对这些服务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每个单项的服务内容都有一定的经验,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单项的服务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提供物流运输的整体方案。

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仓储费用和资金在途费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当前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具体情况,一般可分为有资产与无资产两类。有资产公司以自己的资产提供特定物流服务,如德国的辛克公司、美国的UPS、日本的山九公司和日通公司等。

无资产公司是管理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资产,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和系统,专业管理顾客的物流功能,如美国的RyderGeologistics、AEI公司等。这两种类型的公司均将物流专门技术和系统作为对客户运作的首选增值手段。

三、全球范围的顾客需求和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

物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次大战以后,企业内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伴随着存货管理已实现生产与分配间的“零库存”的优化,这意味着原材料、部件与组件的备货时间应大大减少。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市场的形成,迫使企业采用全球战略,以寻找他们的生产资源,越来越多的产品作为全球产品在世界范围销售。这些需求构成了物流发展的源动力,其中企业内部生产水平的降低是主要原因。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降低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库存(包括仓储和运送过程中的库存),增加效益;企业要求准确及时的信息,要求增加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为企业解决了上述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选择了物流业务的外派。

第三方物流给企业(顾客)带来了众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1)集中主业。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

(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包括购买车辆的投资,还包括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员工有关的开支。

同时,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来看,利用外部专家很重要。以1990年的服务为例,工业品营销费用占总费用的20%,预计2005年该比例将达到40%。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人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

(3)减少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部件要被及时送往装配点,实现零库存,以保证库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INTERNET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通过遍部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顾客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上种种原因,极大地推动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第三方物流成为21世纪国际物流发展的主流。

四、外代的物流服务

物流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物流过程对产品的增值作用,物流中的运输服务和其它功能的综合程度决定着产品的增值幅度。作为物流发展核心的物流提供者要实现优质高效的系统化物流服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要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网络,这是物流业的中心环节。用于计划的信息及通讯系统在各企业间必须统一,以实现功能合并和操作的同时进行。(2)必须取得一个可靠的运输网络的支持。(3)要有高度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体制作保证。因为物流业主要是通过高度集约化的集团式经营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物流公司必须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务,必须有用以监察“零库存”适时运送是否实现的质量控制系统,以实现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协助客户尽可能发挥设备、人力和资金的效率,达到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我国的大型运输、仓储企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业务条件都已具备了开展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以中国外轮公司为例,外代货运在近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1998年外代的货运量已占中国市场的10%。在全国建立了78个口岸公司和近200个货运网点,通过密集的网络分布可以将货物用各种运输工具送往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外代自行开发了外代货运系统,成为国内最先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输相关企业。目前全系统自有仓库6.7万平方米(其中保税库6350平方米),堆场53.9万平方米,各种运输车辆237辆。在硬件上为发展物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外代已经获得交通部和铁道部联合颁发的第0001号《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经营许可证》。作为国内首家取得许可证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我们的目标是竭诚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并充分利用枢纽港口发达的海陆空运输条件,对进出日货物进行分拨、集拼,形成外代系统辐射全国的“门到门”多式联运服务网络体系。外代总公司与海关总署签订了《关于共同加强报关运输管理的合作备忘录》,在各口岸设立专业报关行,是促进外代的业务发展,方便货物进出口报关,提高外代物流服务效率的具体手段和措施。为满足小批量货物需要开辟的“高速集运班车”快速运输的一项特设服务形成了以大连。青岛。上海、宁波等枢纽港口为中心,辐射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地区五省一市的集运、分拨服务网络。

目前,外代已经成功地为美商宝伦鞋业。日本东丽化纤。南汽集团。厦华三宝电脑。英国皇家马戏团来华巡回演出等项目提供了完美的物流服务,获得了国内外顾客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外代系统致力于与顾客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相互依存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业务交往中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世界范围对物流发展的重视也引起了国内有关单位的关注。

近年成立的中国物资流通协会和中国仓储协会均把协助政府推广物流技术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1997年6月由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承办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以及1999年l月18日我们在北京主办的“中国物流发展展望——99中国国际航运研讨会”,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物流已在中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根据李岚清副总理在1998中国企业高峰会上的发言,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

根据内贸部和统计部门按我国居民收人和消费增长情况测算,到2000年我国国内消费品零售额可达5万亿元人民币。商品流通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和国际物流发展前景远大。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3篇

最近,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国际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显著位置。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们要在摸清我市物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市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随着一些大型跨国物流企业进驻我市,既带来国外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营理念、物流管理经验、国际市场和客户网络。这将促使我市原有的传统物流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对仓储、配送、运输、采购等业务的程序化管理,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转。

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加快。近年来,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成为全市物流企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在保税区注册的就有100多家,占全区注册物流企业的50左右。这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整合物流资源为重点,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带动了整个物流业功能与水平的提升。

空港物流大幅提升。近年来,随着一些高附加值的IT和生物医药等产品成为空港物流的新货种,促进了我市航空货运业务的发展。截至目前,大连机场已开通航线119条,有国际航线43条。20__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4,在全国排名13位。

日韩成为物流企业主要业务国。目前,在我市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中,大部分服务对象是日韩两国。在保税区现有的69家外资国际物流企业中,有38家是日本、韩国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山区约83的国际物流企业经营日韩业务。

国际物流范围不断扩大。在原有汽车配件、石蜡、粮食、玻璃制品、钢材及金融制品、服装面辅料等货物种类的基础上,新增了高附加值的电子、电器零部件等产品。在继续保持为东北三省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区域范围和货源渠道,目前已拓展到北京、江浙、山东地区,以及上海、广东等省市。

辐射腹地的陆路国际物流网络正在形成。依托高速公路,建起了与省内各市相连接的物流网络,开通7条至沈阳、长春、哈尔滨、图门、通辽等中心城市的集装箱班列,拥有哈尔滨、沈阳、通辽等大型集装箱场站面积14.5万平方米,专业化仓库面积7000余平方米。

我市国际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

企业规模偏小。我市从事国际物流业的企业规模偏小,大多数仍处于传统物流经营阶段,只能提供单项营运,无法提供完整的诸如流程网络设计,以及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的全过程服务,市场竞争停留在低层次的基本运输服务上。

协调机制不健全。我市在国际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方面还比较薄弱,对相关政策的掌握、运用、落实等还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缺少物流企业的交流平台,出现企业间产业断条化、个体盲目化发展等的问题。

物流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我市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由于相互间缺乏信息沟通、统一协调、合理调度和规范管理等,造成现有的国际物流企业偏重发展纵向联盟,忽视发展横向联盟,导致物流资源无法有效、合理地配置,物流平均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至6倍。

空港国际物流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北京已建立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天津、上海等也在积极筹建。我市作为我国连通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枢纽机场,尚未建立机场物流中心。以现有大连机场物流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周期,已无法满足IT业和生物医药业等国际物流业务及时快捷的需求。

我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突出重点,率先打造保税港区国际物流平台。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物流的功能,加快拓展国际物流服务的主要货种、地区和企业,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积极争取保税功能向内陆延伸,构建以大连保税港区为龙头,以腹地保税物流中心为节点,连结东北内陆干港的多功能、一体化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通过开发区域物流、多式联运信息的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服务等形式,实现保税港区与腹地客户的零距离物流服务。在保税港区加快建设一批辐射面广、优势突出的保税物流中心和物流基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切实使保税港区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分拨、配送和物流港。

创新体制,进一步整合物流资源。对现有的物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整合,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选择一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的物流企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我市物流业发展的旗舰。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在资产、信息和业务方面进行整合,鼓励其在市场原则下并购重组。通过重组联合,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形成一批信誉度高、带动示范作用明显、能提供全程化专业化优质服务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

统筹规划,加快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把空港物流产业园区的建设纳入全市国际物流体系之中,进行系统规划;加快现有空港物流产业园区的基础建设项目,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各项配套,以发挥空港对国际物流业的推动作用。借助我国空运市场逐步开放,以及国家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批准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空港国际物流中心;加强空港物流产业园区与大连保税港区的沟通和协调,建立海陆空一体发展的物流网络。

扩大功能,搭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在现有通关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外汇及工商管理职能集于一体的专业化的物流通关网络,并与各相关部门研究梳理各项审批、监管流程,形成更加合理、快捷、高效的通关流程。鼓励国际物流企业与统一的物流通关平台相连结,以提升通关速度,降低运营成本。建立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打造物流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

加强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强政府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基础配套、运输系统建设,协调通关平台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要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快建立物流管理部门和物流经营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增进相互理解和配合,提高国际物流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物流协会作用,制订行业管理规范,实现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使国际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4篇

内容提要: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存在着广泛的机遇,同时对其发展的模式和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处理好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的关系,对于发展我国的外贸和物流业,实现我国外贸与物流的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模式,并采取相应的七项政策。

关键词:外贸物流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成长,国际物流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外贸要取得新的发展,增强我国外贸的竞争力,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其中包括国际物流的思维和理念。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很热,但它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需要在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它既是机遇,同时对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处理好与外贸的关系,协调、稳定地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外贸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国际物流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概括地说,正确处理我国外贸与物流的关系,需要采取“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模式,并采取以下六项协调政策:

外贸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外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涉及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大、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外贸进出口地理方向的合理布局等。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外贸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可能和要求。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国际物流,是指为实现外贸进出口的货物流动,从生产者到出口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从进口商到消费者(客户〉的整个过程的系统设计和资源管理。外贸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国际货运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需要促使我国物流产业与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

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外贸是一种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它们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同外贸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现代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外贸在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下,我国的外贸市场将进一步获得健康发展的更大空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实现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在数量、质量空间上的协调。我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扩大外贸出口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经济时代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扩大外贸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制成品出口生产活动和初级产品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出口产品销售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外贸物流经济活动,需要有效地、把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高效地配送到生产企业,把所生产的各种出口产品输送到各个装运港或装运地,输往世界各地,使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够真正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必须与扩大外贸出口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与外贸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与物流的资源整合相协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呈组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外贸物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贸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外贸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外贸物流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外贸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各种变量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据所掌握的资料考证,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贸物流经济模型。我国外贸物流的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对我国外贸物流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观上,我国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现在的重组,一般是建立在外贸物流发展的良好预期基础上的,还普遍缺乏对我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充分理性预期,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性指导。这种微观与宏观上的错位,很容易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国外贸物流企业的战略重组,一定要有统一规划,要有在整合物流资源优势上的分析论证。对大型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要有全国外贸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促进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与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协调发展。

外贸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创新

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实践、理论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笔者认为,现代外贸物流的广泛实践,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机遇和基础。但至今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学说,都没有系统引入物流的理念和思维。我国对引入物流思维和理念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探索,将反过来作用和影响我国外贸极少流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个符合我国外贸物流发展客观要求,适应我国外贸物流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外贸物流实践、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现在中国外贸物流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外贸的物流理论及其体系应该说,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对于西方的现代物流理论和政策,既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结合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实际,建设性的去消化、吸收和发展。分析表明,中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要求其能够与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要求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作为指导。

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相协调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中国物流联合会,2000年编辑出版了统一“物流术语”的书籍《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己经加入WT0、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外贸发展与加快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SWOT分析

论文摘要: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连云港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来应对挑战,要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近年来,连云港国际物流取得迅猛发展,受到国内外物流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初温加宝总理到连云港考察以后,连云港的发展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为了抢抓战略机遇,连云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本文在分析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的现实意义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现实意义

1.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动大陆桥区域物流合作,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是陆桥经济带的对外开放窗lZl和商品集散地,在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实践表明,物流领域的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建设高关联度的一体化区域物流平台,可以作为推动陆桥区域合作的重要切人点。物流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合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连云港依托大陆桥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对于加快沿桥地带的开发开放,进一步增强陆桥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陆桥经济带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tL,,是连云港加快发展、扩大影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形成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可以显著改善连云港物流业运行状态,提升城市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带动商贸、金融、保险等物流相关业务的增长,从而提高物流业对连云港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可以极大地增强连云港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地区物流合作,能够促进地区物流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内物流规划、通关、物流信息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对接,为连云港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连云港为腹地服务的能力。

二、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战略优势

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客观和先决条件。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具有沿海、沿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连云港港与日本和韩国港口的最近距离只有700海里,如果以郑州西端为起点计算,西北省区的货物从连云港港进出口分别比经上海、青岛近425公里和487公里。因此连云港港既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又是连接太平洋西岸与大西洋东岸大陆桥运输的国际枢纽。

2.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

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形成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条件。连云港港口现有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2个,最大泊位15万吨级,实际通过能力7000多万吨。港口已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开辟了40余条国际国内集装箱、杂货、客货班轮航线,月航班230多个。连云港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连云港机场现为国家4D级标准,民航开通了到中国重要城市北京、广州、上海、大连等地的航班;铁路客运和货运列车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汉、宝鸡等大中城市,并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连云港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国家重点建设的同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3.集装箱运输跨越发展、国际物流服务日益拓展

集装箱吞吐量是一个地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连云港集装箱吞吐量2OO7年突破200万箱,已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集装箱大港行列,向集装箱干线港迈出坚实一步。连云港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国际物流服务品牌:外贸运输量、外贸比重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是江苏最大的外贸港;为全国进口氧化铝、出口铝锭和胶合板第一港,出口焦炭和进口化肥第二港,三大活牲畜接卸港,五大粮食进出口港,沿海出口煤炭唯一无索赔港,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生产资料中转港之一;作为亚欧大陆间的水陆中转港,连云港承担了新亚欧大陆桥1992年正式开通以来9o%以上的国际过境箱运量。连云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国际物流服务品牌的日益拓展,为连云港发展国际物流打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ess)

1.连云港国际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虽然连云港国际物流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当前连云港国际物流产业尚面临集聚度不高、辐射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企业整体上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缺乏跨国物流公司,缺乏跨国采购和跨国配送业务,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缺乏协作,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难以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国际多式联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2.国际物流信息化服务功能有待于发展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在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尚有很大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连云港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港口与海关的EDI系统还很不完善,船务公司、港口、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货主等各用户之间不能实现高效衔接。连云港物流信息化深层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平台亟待发展。

3.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存在结构性矛盾

当前,国际物流快速发展与物流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尚比较突出。连云港港口陆域面积严重不足,堆场能力不足,港口吞吐能力不能适应吞吐量增长需要,港口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运能和运量的矛盾比较突出。铁路集疏运能力不足,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从已形成的港口功能判定,连云港港口仍处在以运输功能为主导的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港口的过渡阶段,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尚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三)机遇(oppDnI1rIies)

1.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2OO7年元旦温总理视察期间,给予连云港很高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把连云港的发展摆上国家战略层面,要求连云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交通部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落实总理指示精神,表示将在港口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布局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铁道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也纷纷表示将给予连云港港口更多的支持。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连云港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超常扶持政策,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强调港口发展是重中之重。连云港市把港口带动战略作为连云港谋求跨越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把港口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港产业的有力依托、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现代物流的优势平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给连云港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区域经济崛起振兴的机遇

连云港港口吞吐量中6o%的货物来自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港口,连云港的“五定”班列承载着广大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梦想,它在推动中西部开发、带动陆桥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连云港的快速发展。从江苏的经济发展看,江苏省委、省政府将连云港作为苏北振兴的龙头,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功能平台。连云港是江苏扩大开放和经济国际化的自然通道,对于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苏北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依托。因此,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江苏省大力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挑战()

1.沿海港口城市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

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集散地,是联结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整个国际物流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港口城市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具有天然的优势。从国外的情况看,国际物流中心也多是条件良好的港口城市。当前,国内沿海城市为构筑现代流通平台,集聚物流,加快经济发展,发起了抢占”国际物流中心”制高点的争夺战。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整合港口资源,加大投入,聚集优势促进港口上规模、大发展。连云港南侧的苏州港发展迅猛,去年集装箱增幅超过连云港,提出建设江苏省“第一外贸港”和“集装箱干线港”的目标;北侧山东省沿海港口以青岛港为中心,联合日照港、烟台港,积极打造北方国际物流中心;连云港面临的“南北夹击”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2.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缺乏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是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主要服务对象,当前,陆桥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缺乏统一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战略框架和多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各自都有独立的物流发展规划和定位,缺少统一协调和整体的发展战略。沿线很多城市在物流规划中都将自身定位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规划了大量的物流园区。由于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跨区域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无缝隙”衔接,造成了地区间物流资源浪费、重复定位等问题,影响了区域整体形象,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大陆桥区域国际物流协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大陆桥沿线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也必将成为连云港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挑战。

三、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连云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连云港应抓住外部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扭转内在劣势,积极应对外部的竞争和挑战,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结合上述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港口城市国际物流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港口在国际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构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服务体系。连云港要抓住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围绕将连云港港建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的发展目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提升港集疏运条件。结合主港区功能布局调整及南侧港区疏港通道建设,立足于港口现已形成的氧化铝、胶合版、焦碳等服务品牌,建设港口大型散杂货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成为集中转、仓储、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园区。

2.以物流信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支撑体系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对国际物流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连云港要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公共平台,使各种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以满足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大力推进港口EDI信息中心的规划建设,打造数字化港口,提高港口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实现电子通关和贸易无纸化,扩大增值服务J。要积极推进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筑以连云港为基础,以大陆桥沿线区域为主体,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功能包含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以及供应链管理、货运管理等专业信息服务的区域性国际物流公共平台,努力扩大物流信息服务的辐射半径,增强连云港国际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3.鼓励物流企业发展,提高国际物流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物流企业是物流的真正供给者,也是推动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际物流中心的形成,必须有一批强大的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企业作支撑。连云港做大做强一批龙头物流企业,鼓励这些企业争创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要鼓励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形成的纵向联盟,形成信息互补、利益共享;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结成的横向联盟,实现服务一体化,形成规模化经营。实施“物流总部经济”战略,通过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连云港;鼓励连云港物流企业以连云港为中心“走出去”,建成以连云港为中心的物流网络体系,推动连云港成为国内重要的物流服务输出城市,打造以连云港国际物流业为核心的国际物流运作平台。

4.争取设立保税港区,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营造政策优势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6篇

现代物流属于宁波的第三产业,宁波具有较好的港口优势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同时,宁波国际物流的发展推动了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宁波国际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优越的地理位置 宁波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拥有巨大的物流需求和物流市场。宁波属于沿海城市,海运发达,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宁波的国际物流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宁波作为东方大港和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80%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宁波物流业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2.发达的国际贸易 宁波作为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口岸,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快。宁波市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大力支持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扩大进口贸易,采取多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其中,进口贸易额309.4亿美元,出口贸易额519.7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宁波由此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外贸总额突破800亿美元的城市,并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3.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 宁波港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宁波依靠显著的港口优势成为发展中的国际物流中心。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良港,自古以来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大促进了宁波国际物流的发展,港口物流业发展为宁波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4.有利的政府政策 当前市政府大力发展物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A级物流企业的扶持奖励政策等。特别是对一些物流园区和保税区的的政策优惠,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让更多物流企业,放开手发展国际物流。 (二)劣势分析 1.物流人才缺乏 物流人才短缺是制约宁波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影响企业运作能力提升的关键。虽然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大学、宁波万里学院、宁波城市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宁波现有高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学科背景知识,既能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拥有外语、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宁波现代物流的发展。宁波现代物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物流业人才需求在2010年,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达40万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宁波现代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2.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上面的图表显示宁波做物流的企业很多,但真正拥有创新能力,专业水平高的物流企业只有少数,而且比例相当于30:1,两者之间相差甚远。宁波物流企业现在的总体仍停留在规模小、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少、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并且大部分只是从事仓储、运输等常规物流服务项目。 3.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不够完善 运输网络规划不合理,不同运输方式间存在着衔接不畅。宁波国际物流主要以海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和陆地运输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在航空运输上,没有将栎社机场有效地利用起来,航空运输量很少,大部分都靠海路运输。而在公路运输方面,像宁波交通经常会出现拥挤堵塞的现象,这严重影响运输车辆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光是靠海路运输来发展国际物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海陆空结合起来,完善在海陆空方面的不足之处,共同促进宁波国际物流的发展。 (三)威胁分析 1.物流经营成本上升 经营成本上升是宁波物流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像2011年3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首次突破6.57,报6.5695.因为人民币不固定的涨跌,货物出口的数量有所减少,严重影响了宁波的进出口贸易。物价平均都有所上涨,宁波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影响物流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油价的上涨。上图中显示油价走势正不断上升,而宁波很多物流企业主要经营的是运输项目,油价上涨导致直接导致企业运输成本上涨。2011年3月16日,NYMEX3月原油价报每桶97.18美元,盘中交投区间为96.71-101.87美元。油价不停的上涨,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 2.企业之间恶性竞争 宁波的物流企业在不断地增加,竞争力上升,使得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为了能在有限的物流资源中抢得市场,争到货源,物流企业用尽了各种策略。原本报价是1000元一箱,为了争客源,物流企业之间就会降价,甚至在无利和负经营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局面,等待形势好转。 3.价格与服务的竞争 宁波从事物流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很多物流企业打起了“价格战”。很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却忘了长远利益。长时间下去,企业利益大大减少,甚至亏损经营,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四)机会分析 1.国际会展带来的机遇 宁波是个沿海开放的城市,相对集中于外向型较强的展会,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同时宁波也正全力打造成为“国际会展之都”。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大产业支柱,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2010中国食品博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境外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团参展,参展企业2000余家,参展参会总人次28.5万,增加8.3%,其中专业采购商超过万人,增加30%以上,展会成交额大幅提升,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6.5亿,比去年增长26.8%。通过国际会展这个平台不仅能够促进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宁波国际物流的发展。#p#分页标题#e# 2.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带来的机遇 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四方物流市场已经正式运营,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的运营必将给宁波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四方物流,这一现代物流市场大平台,不仅带来了宁波物流市场的快速增长,激发了他们的活力,完善了物流网络体系,为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物联网产业带来的机遇 2011年1月10日,宁波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宣告成立,近百家宁波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联盟的首批“生力军”,串起了宁波物联网“智慧”产业链。物联网与物流是能够结合起来的,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推动物流的发展。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必将在宁波物流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二、宁波国际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1.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不同客户,会有不同的服务需求。此时物流企业应该做的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增值物流服务,并努力让客户体验到物超所值的物流增值服务。只要满足了客户的服务需求,自然也就提高了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宁波正在把物流网产业运用到物流业中,通过物联网这个平台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让物流信息化,随时给客户传送信息。 2.第四方物流的逐渐发展 宁波已经开始建设第四方物流,正逐步发展第四方物流。宁波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第四方物流,并正式营运了四方物流这个平台。通过第四方物流可以减少物流中空车返回的现象,促进宁波物流的发展。 3.建设专业性特色物流园区,形成港口物流中心 如梅山港保税港区是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区域,是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在区位、功能和政策上优势更明显。专业性的特色物流园区的建成可以大大促进宁波国际物流的发展。 4.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培训体系日趋完善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宁波物流人才缺乏相当严重,随着宁波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在宁波十二五规划人才规划中提到解决措施: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教育;加快推动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深化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强化人才国际化和创新高端化发展导向;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推进重点创新团队集群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总之,在宁波优越的环境下,宁波的国际物流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宁波港在国内港口中进出口总额已位居首位。发展宁波国际物流时,要注意运用适当的策略。 合理规划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多采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减少物流成本。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国际物流,促进国际物流快速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7篇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全面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

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最后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最后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最后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证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物流;物流人才;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10年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果,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业也进入了大规模投资阶段,在提升物流业规模和数量的同时,物流业的质量更加值得关注。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物流业的效率,如何打造绿色物流,如何使物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是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我国国际物流的现状

1.1我国国际物流产业正处在增长期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品牌建立和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广大的物流企业在具体运作方法上进行调整,开始着手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服务形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为物流企业自身摆脱困境创造条件。国内物流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进入的情况下,不断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全面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统计表明,最近5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果。

1.2我国国际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

我国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展开,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个体、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并存。首先,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如: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英运物流有限公司(EXCL)、中外运敦豪(DHL)等。其次,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如:申通物流、顺风物流、韵达物流等。第三,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如:邮政物流等。第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双方主业优势,逐渐达成共识。如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先后与海尔集团、长虹集团、中核集团、TCL公司等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1.3我国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3.1粗放式经营方式没有改变

国际上通常把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指标。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运作效率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般为8%-10%左右,我国物流成本远高于这一比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的《2011年上半年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显示,上半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这些国家差异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如何降低物流费用,一直是业界探讨的问题。

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运输市场上,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小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从事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运输上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如:冷冻保存、易燃物品、恒温保存、化学品在仓储能力方面不足。

物流企业服务意识差,管理粗放。先期进入物流行业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低的人员,物流业刚起步时对物流运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目前从事物流行业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还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3.2物流园区缺少整体规划,园区空置率高,利用不充分

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园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对于园区的市场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定位等问题并没有很好规划就匆忙建设。可以说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规划、市场研究、分析等方面做得并不充分,从而导致项目在功能和目标客户等诸多方面的定位不清。虽然物流园区的建设表面上看如火如荼,但是建设并不是最终目标,物流园区的最终目的是它的使用价值,用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倡导低碳、绿色、科学发展的今天,物流园区要避免“大而全”,提倡“大且精”。

1.3.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快速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企业信息化也是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可以将零散化的物流资源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协同化,物流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物流业实现连续、快速且准确的运作,将极大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国外物流企业普遍采用了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但在中国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应用还很不理想。同时,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在我国的众多物流企业中也应用不多。

2.我国应对国际物流采取的措施

2.1完善我国的物流网络,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规划物流企业仓库数量、地点以及规模时,要围绕商品交易需要和我国对国际贸易的总体规划来进行。国际物流网点的规划要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同时也要避免园区建设的“”。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方面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应用,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装卸、存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在管理和信息传递上实现网络化。把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促进物流活动高效和顺畅进行,可以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2.2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做好计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同时,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2.3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在国际物流人才需求方面,需要管理型物流人才和技术型物流人才。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企业物流应用人才、物流项目开发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也需要在物流企业中从事设备的操作、维护、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应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第一,企业组织的短期培训。企业通过与院校、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可以由高校物流方面教师担任培训任务,也可以由企业内部优秀物流人才担任讲师进行培训,针对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内容,这样培训出的人才更加具有技术针对性和企业针对性。第二,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劳动部门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职能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物流培训计划,可专门为企业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2.4政策上大力扶持和保护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9篇

一、物流的基本概念

物流一词源于英语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二次大战后,物流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经济领域。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资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该定义具体突出了物流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实质流动、实质存储、资讯流动和管理协调。由于物流过程是物质产品从供应者到顾客之间复杂的空间流转过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现代物流管理包含的内容已越来越广泛。物流实际上是对供给链中的产品在各供给链参与者之间进行管理,包括流通中的(运输中的)和非流通中的(库存的),通过供应链管理对整个渠道的产品和资讯实行增加值流动管理,以便获取最大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二、第三方物流及其市场现状

第三主物流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企业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服务作业的公司,他们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十到十五年历史的行业。在美国,第三方物流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欧洲,尤其在英国,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研究表明,欧洲24%和美国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在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三年内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用。一些行业观察家已对市场的规模作出估计,整个美国第三方物流业的收入已从1994年的150亿美元增长到1996年的250亿美元,并有望在2000年突破500亿美元大关。目前的250亿美元被认为占美国相关市场的6%,意味着相当于4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欧洲最近的潜在物流市场的规模估计约为9500亿美元。

由此可见,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

三、全球范围的顾客需求和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

物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次大战以后,企业内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伴随着存货管理已实现生产与分配间的“零库存”的优化,迫使企业采用全球战略,以寻找他们的生产资源,越来越多的产品作为全球产品在世界范围销售。这些需求构成了物流发展的源动力,其中企业内部生产水平的降低是主要原因。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降低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降低库存(包括仓储和运送过程中的库存),增加效益;企业要求准确及时的资讯,要求增加整个供应链流程的可观性。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为企业解决了上述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选择了物流业务的外派。

第三方物流给企业(顾客)带来了从多益处,主要表现在:

(1)集中主业。企业能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发,发展基本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

(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环节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包括购买车辆的投资,还包括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员工有关的开支。

同时,从日益增长的工业成品营销服务需求来看,利用外部专家很重要。以1990年的服务为例,工业品营销费用占总费用的20%,预计2005年该比例将达到40%。若企业自行分配产品,这意味着对营销服务任何程度的深入参与,都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只有使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公共服务,才能减少额外开支。

(3)减少库存。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增长,尤其是高价值的部件要被及时送往装配点,实现零库存,以保证库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在本优势。

(4)提升企业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

顾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性的资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Internet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能过遍布全球的运作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承包方)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订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顾客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际物流发展范文第10篇

1.国际物流对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起推动作用。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很多都是借鉴而来。国际物流反作用于国际贸易,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被动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物流规范、合同使得国外科学、先进的贸易方式让我国贸易商被动接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与自身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国际贸易规范。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但是,这种国际性危机的负面效应只是暂时的。一旦这些危机过去,世界经济将迎来全面复苏,国际贸易也将大幅提升。

2.国际物流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明显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在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日本、欧盟为主要集中贸易对象,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的百分之五十。这让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的贸易依存度处于较高的状态,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经营困难也跟这方面因素有关。随着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由于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物流基地等基础设置都被国际物流网络化,让对外贸易更快捷、方面和广泛,也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国家物流过程中,我国应该以国际贸易的全球网络化为依托,逐步扩展对外贸易区域,只有对我国出口进行全球化区域覆盖,才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区域走向多元化,规模逐渐扩大。

3.国际物流发展可以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在各个国家经济状况不同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成本条件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场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销售和生产成本已经没有再开发空间,物流成本成为唯一可开发的资源。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与物流有关的费用大概在一千九百亿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流成本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范围的比例,而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物流成本是集装箱交货价格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可以见得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物流成本占有的比重都相当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无疑直接对我国对外贸易成本的产生造成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如果能将一些软硬件进一步改善,使之与国内市场和国际物流相接轨,那么可以让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二、国际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国际物流业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逐渐与国际相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晚,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较多,其表现为国际货物运输能力较差,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程度低、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作效率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人才等方面。因此,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发展国际物流时,应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是指专门从事物流服务行业的企业,其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可以凭借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果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大部分物流业,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整体水平。因此,应从其他业务中将大部分物流业务分离出来,直接让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经营,让各个企业都侧重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非国有资本投入到物流行业中,让物资、供销、商业、储运等企业逐步发展为第三方物流服务角色,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物流服务。

第二,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我国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得以提高。要加快与国际相接轨的步伐,各级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应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让国家与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与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鼓励各种机构尤其是科研院校加大对物流技术设备如条码、包装、储存、搬运、装卸、标志印刷信息管理、运输等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科研院校在技术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之与物流企业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生产管理能力。

第三,推动物流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提高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运作效率。企业内部在进行网络连线规划时,应将国内运输与国际物流系统考虑,采用先进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以及运输方式,改进运输路线,建立一个通畅、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国际物流信息贯穿于国际物流全过程,因而建立科学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国际物流标准化,就要在加强计量标准、物流用语、数据传输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以及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上,强化组织协调工作的标准化,结合国际标准让各个标准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国际物流效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结语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相对起步较晚,企业在与国际物流接触的时候,已经初步建立起国际物流网络,要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将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我国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真正实现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和推动,实现国际贸易的极大发展。

上一篇:新闻科技发展范文 下一篇:审计案例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