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1:02:02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国际经济贸易 实训实践 师资队伍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考试中心2011年度对外经济与贸易研究课题立项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A-11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36-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企业也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理论扎实,操作能力强,聘用后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情有独钟”。“国际经济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实训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未能有效解决的课题。通常,其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是从书本再到书本,纯粹纸上谈兵;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训实践场所,此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训实践的缺乏导致地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操作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与当前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两个方面的建设。因此,从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稳定、专业、规范的实训基地,对地方院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一、“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要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和关键。

1.课程内实践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开设一些实训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来巩固、理解、运用之前理论课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过程,可以依托软件平台开展课程内综合模拟实践,如使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国际贸易全景仿真系统软件”等来创造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让学生掌握外贸业务中的各种单项技能,解决外贸业务中出现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其外贸实践能力。

在课内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考试、外销员考试等,做到课程内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提高学生“国际经济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得到外贸企业的首个“敲门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就是带领学生到外贸相关领域如进出口企业、海关、港口或开发区等进行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观摩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国际经贸的认识程度,使其了解国际经贸活动的一般要求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

专业实习往往可以融合几门国际经贸类学科内容,如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和外贸实务流程等,可以很好地模拟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消化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它教学环节和全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习外经贸活动中。[1]这种实习远离学校,是真实的企业体验,实践内容也是企业的真实工作,主要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使其提前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双重锻炼。

毕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体统一到实习基地实习与分散个人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熟悉并巩固进出口业务与国际贸易流程,包括外经贸业务各个环节的内容、操作和技能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出口业务,包括贸易磋商、签约、履约等相关各个环节;各种外贸单证的知识与制作,各种主要贸易术语的报价及其计算等。(2)了解外经贸公司、涉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涉及企业背景、隶属关系、各项规章制度、发展过程、货源组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经济效益核算等内容。(3)了解国家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及管理措施,及本地的国际经贸状况。(4)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相关情况。

毕业实习要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一般可选择行政事业机关中的涉外经贸管理或服务部门、有涉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或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办的服务贸易企业。[2]此外,实习岗位可选择以下几类,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助理、报关员、单证员、外汇结算员等。这些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对实习者的国际经贸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可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及发展,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某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是再一次地在实际环境中验证、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确保各实训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应将上述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确定必要的学分,同时建立科学、严格的考核机制。

二、“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高〔2012〕4号文件要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稳定、规范的实训场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

1.学校自建实训基地

院校自建实训基地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根据自己特点及需要,自己投资建设、自己管理。这种实训基地要充分体现实用性、真实性原则。要最大化的再现真实的企业情景,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各项流程,使学生始终以企业职员的角色参与实践教学,将学习和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建立校内国际经贸仿真实训实验室,成立虚拟进出口公司、报关公司、报检公司、货物运输公司等相关部门,按照国际贸易流程,分学期、分批次让学生在相应的“公司“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3]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的外贸企业精简人员,缩小企业规模,现已不具备大规模接收实训学生的能力,因此与这类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依赖于与行业协会、大型进出口公司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通过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推荐及介绍,与有进出口业务的大型企业建立双向的、长期固定的实训基地,学校与基地签订学生实习合同,落实学生实践环节的实训安排,实习结束以后,由实习基地给学生做出鉴定;同时,可以适时的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4]通过这样的双向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用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指导,为企业输送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稳定、持久,可以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值得借鉴、推广。

3.校校联建实训基地

通过共同出资,资源共享,校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也成为一种潜在的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下,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同承担,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校优势资源,弥补自身资金、设备、场地等的不足。例如,可以有几个学校按照资金比例共同投资建设国际经贸实训基地,基地按照真实的公司模式进行运作,体现现代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建立实训基地,学校都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并设立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加强管理和考核,使实训基地不断巩固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实训实践教学作用。

三、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实训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训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效、合格的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他们是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保障。

“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训实践教学由于其特殊性,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实训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了解外贸业务流程及外贸企业的运作过程,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条件让教师到外贸企业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参与国际经贸业务,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考虑从外经贸企业聘请或引进业务员和管理人员来充实实训实践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将教师派往国外进修学习。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旨在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的经济人才,而其中实训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训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院校需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新形式的、更深层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训实践教学能力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4).

[2]房朝君.国际经贸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1, (3).

[3]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2, (1).

[4]方杰,李玲娣.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

作者简介:

王琪,男,1963年生,文学硕士,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

[2]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70-02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因此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样就要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如图1,而这些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是落实邢台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我院办学定位于教学应用型地方院校,明确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的办学方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正是我院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2010年7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

2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着眼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地方经济特点,贴紧地方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验。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实践环节通常是由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和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企业、海关等单位进行观摩,了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外贸发展前景、进出口产品状况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同时也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做报告,介绍国内外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验教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

2.2.2社会实践

我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到外贸公司、外贸型生产企业以及海关、商检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展开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国情和企业的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引进南京世格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单证教学软件、国际贸易仿真沙盘等软件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在实验室模拟教学中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软件提供国际贸易模拟业务操作,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辅助人员等角色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易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具体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教学过程。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和确定可采取院系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单位合作、学生自主联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及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实际运作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5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要经历选题、开题、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定稿、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从选题到最后答辩的每一个环节专业指导教师都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独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2.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1)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关于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实践教学文件的编写规范;担负实践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实践教学检查、评价、奖惩等方面的规定等。

(2)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院构筑了以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团和信息员为主的教学监督链结构。教学督导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学生信息员定期对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采用简报方式进行反馈。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地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定。

2.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保障、资源物质保障、财务保障等方面。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下列途径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断按照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三个层次来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外贸机构挂职锻炼,获得直接的外贸业务经验。二是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进修,相继派出教师到北二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学习,不断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三是外聘行业专家指导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如请今麦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强久集团业务经理、邢台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等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2)加强资源物质保障。为了更好的建设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学校进一步完善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教学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上。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签署协议,在校内建立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即实训基地。在公司为学生开辟实习岗位,学生享受带薪实习待遇,由公司的业务员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学生利用强久集团的自行车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业务。充分利用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引入到课堂,让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外贸业务的直接对接。

参考文献

[1]尚爱英.加强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2]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3]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6).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4)。

[2]杨新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

[3]胡列曲。论全球化及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

[4]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本文关键词:课程体系创新能力专业特色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 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 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 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 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 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 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 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 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西部高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熟悉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精通涉外经济管理、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业务、国际商务沟通与谈判、涉外法律与国际惯例、国际支付与结算等业务的专业人才。因此,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中国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和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校已有445所(包括部分高校2007年新增专业和部分独立学院),其中东部地区224所,中部地区136所,西部地区的85所。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的高校设置该专业的历史普遍较短,新办专业较多,人才培养规模、规格和层次在不同程度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开设本专业的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在构建和完善之中。本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培养目标和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背景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石河子市,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由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于1996年合并组建。石河子大学共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66个本科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新设重点招生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专业制定了较科学的教学计划,建立了运行较规范的教学环节,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校内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该专业是新办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设计上还不够成熟,未能突出区域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革。针对这些问题,2007年本专业成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团队,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广泛听取了校内外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搜集查阅了国内同类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反复论证,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

(一)满足市场需求是本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和本质要求

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外向型企业明显增加,因此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导致国外企业本地化,国内企业国际化,客观上增加了市场对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在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质和量上的不足,在业务上、综合素质上符合要求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新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近年来外经贸事业发展迅速。而丝绸之路的复兴、中亚区域经济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贸易的战略合作日趋紧密等历史机遇的出现,必将使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对新疆用人单位的调研,目前市场上所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学生具有毕业后立即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报关、报检、单证制作、英语交流与沟通、俄语交流与沟通等实务操作能力;另一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理论研究能力。但目前新疆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少(仅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4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上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必将制约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及时构建和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和数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专业设置比较是本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基础和参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调整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后,将原来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和工业外贸四个专业合并后成立的新专业,调整后的专业方向更加明确,专业适应性更强。该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复合型涉外专业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因此该专业重视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利用基本理论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的基本技能,熟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与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和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这构成了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基础和参照。

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部分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注重理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识课比重较大,开课数量和涉及学科领域较多,专业课理论性课设置较少、较深,本科专业更强调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学生比重有不断扩大趋势。而西部和沿海、沿边地区办学实力较弱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强调外语能力的提高,通常通识课比重较小,开课数量和涉及学科领域较少,而专业课开课数量较多、较细,实务类课程比重较大,本科生学生比重大多超过研究生比重。此外,东部和中部地区部分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经贸方面的高级人才的办学模式逐渐兴起,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灵活和国际化。因此,借鉴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有利于本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创新。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内容

(一)定位及培养目标

由于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和硬件基础建设尚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与国内其他开设同类专业的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相比,在理论教学和研究的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此,根据我校实际,笔者认为在当前时期内,本专业的定位应是培养“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可能地体现本校和本区域特色,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培养目标上,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熟练利用外语进行外贸业务,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外贸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管理及研究的高级应用型和外向型人才。该培养目标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外语(英语和俄语)语言工具从事国际贸易的听、说、写、译能力;二是构建多层次进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三是精品培育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人才。

(二)课程体系

1. 公共课

本部分主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主要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主要选修课程包括:高等语文,科技发展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导论以及涉及法、文、历史、理、工、农、管理等门类的选修课。

2. 基础课模块

本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数理知识分析、计算机知识、管理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知识以及经济写作能力的培养。必修课程如下:高等数学B、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线性代数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随机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FP)、经济法、科技文献检索、市场营销学。选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说史、运筹学、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公共关系学、兵团专题讲座、经济应用文写作、系统工程、财务管理、发展经济学。选修课程中运筹学和系统工程学强化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公共关系学则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3. 学科专业基础课模块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科的专业属性,本部分模块按照经济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并突出英语学习课程的设置。必修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管理、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其中,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原理的讲授,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理论基础,是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先修课程,而货币银行学是国际金融的先修课程,统计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知识的学习则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之一。选修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保险学、商品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电子商务、物流学、商务谈判、俄语等。学生通过对保险学和商品学概论的拓展学习可增强实际操作中的理论的应用,俄语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实现“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的培养定位,又有利于毕业生满足新疆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要求。

4. 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模块中必修课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题。该部分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题结合中亚区域经济贸易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积累开拓中亚市场的理论知识。选修课主要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投资学、国际贸易地理、国际贸易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农产品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税收等课程。其中报关实务和国际商务单证有利于学生获取报关和国际商务单证资格证书。

5. 集中实践教学模块

本部分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模拟实习、军训等。其中单证模拟实习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主要由商务实验室手工模拟和互联网模拟实习组成,通过仿真的实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石河子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对课程的优化整合,实现了“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具体实施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应注意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比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课比重和实践教学比重,坚持夯实基础与强化应用的原则,公共课、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宽知识”和“强应用”原则设置,注意了课程重组和整合,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增加了课外延伸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应注意合理控制课内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增加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训练的学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独立设置的专业基础试验课、专业试验课、实习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控制必修课比例,选修课安排一定比例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应注意合理增加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实习内容,形成开放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应注意不断地增加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以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五是应注意争取多种形式的基地建设,为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六是应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教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阳妮.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求改革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J].改革与战略,2007,(10).

[2]丁敏.国际贸易人才双语模式培养方案评析[J].职业时空,2007,(15).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29-03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培养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和就业路径已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1]。培养出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精、尖”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尽快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复合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球经济新形势及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该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变革传统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凸显自身优势的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现状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国内外硕士研究生33人,其中留学生16人。研究生培养主要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如何培养”两个核心问题,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修学要求、学位论文六个部分。

(一)培养目标

东北农业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和扎实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国际经济贸易前沿理论和较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与解决国际贸易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在对外经贸管理部门担任公务员,在外贸企业担任从事国际贸易方面业务的专门人才,在银行等金融部门担任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中高层次管理人员。

(二)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学在专业建设中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依据行业优势、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及区域经济与对俄贸易三个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

以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为依托,在一级学科课程基础上,设置国际贸易学专业课。

(五)修读要求

1.必修项目: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2.学分要求:最低学分要求为33学分。

3.科研成果要求:必须达到学校及学院所规定的授予学位前的科研成果要求。需至少在SCI、SSCI、EI、CSCD、CSSCIz索源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注重培养研究生文献查阅与综合能力、理论分析与计算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并特别注重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选题应与培养方式相对应,学位论文题目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根据各导师的要求制定论文工作计划[1]。学位论文必须经过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预答辩、评阅以及答辩等环节。其中开题报告应在第3学期(硕博连读生在第5学期)完成。

二、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以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为依托,是在一级学科统一平台课基础上设置的学科,所以前期的学科学位课、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合理、基础雄厚。研究生在入学的第一年就能系统地学习基本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经济理论和计量实证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的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打好基础。学院的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培养学科,具有多位省级校级名师,有着雄厚教师资源和强大的科研资源。在一级学科的支持下,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也逐步发展壮大。

(二)研究方向明确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方向围绕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及区域经济与对俄贸易三个方向,具有独特的优势。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与学校的大科趋势相协调,针对农产品领域深入研究,突出农业大学的特色学科。同时,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对俄边界地区,发展和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贸易和对俄罗斯贸易是本学科的又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学位论文申请环节严格认真

自国际贸易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就一直严格按照学校的申请学位要求的各项环节组织各项内容。学位论文严格遵守经过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预答辩、评阅以及答辩等环节,其中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完成。在每个环节中,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都能按照规定的要求提交和完成具体的报告,以及论文的汇报和评审。

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作为“本―硕―博”高层次人才培养链条的中间环节,既要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又要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目前,东北农大虽然在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实践多种培养模式。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实现难度大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学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上,而国际贸易学专业对研究生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旨在培养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承担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或在对外经贸管理部门、外贸企业、金融机构从事公务员、国际贸易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门人才。但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仍将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对前者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二)生源单一,质量不高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研究生扩招的双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但研究生招生工作难度逐年增大,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自2012年国际贸易学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15年,国际贸易学共招收18名硕士研究生,其中2012级、2013级、2014级的16名研究生均为本校保送学生,比例高达88.88%;另外2名研究生属于调剂录取,非本校一志愿考生,生源质量不高。而2015级开始,研究生招生的推荐免试工作中的“推荐与接收”环节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留住本校优质生源难度骤增。随着全国放开申请限制政策的变动,多数省内院校的优秀生源近乎完全流向了北京、上海地区的重点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陷入困境。

(三)科研实力较差

由于国际贸易方向指导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因此科研实力相对薄弱,课题申请难度较大,学科的科研费及设施投入相对较少。研究生的科研主要依托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科研工作,有益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然而由于科研经费有限,限制了部分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导致科研项目难成体系,难以打造高质量的科研平台,致使一些学生无法完全掌握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标准粗糙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有两种:即考核制度与论文要求。学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在执行过程中尺度较松、效果一般。研究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研究、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1]。没有约束就难有成效,优胜劣汰制度的缺失,学生危机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好,抱着蒙混毕业的想法,认为科研没有用,不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不按时准备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仅仅在最后匆匆完成低质量毕业论文。这类学生对专业论文及课题内容的规范不熟悉,论文质量较低,科研课题也存在导师追一步回一步的情况,导师无法对其进行规范有效的论文指导。

四、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

国际贸易学是一个应用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学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理论研究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由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及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学生为目的,因此应在前期培养的经验基础上,从社会及学生需要的角度,适当修改相关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内容。首先,增加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将为科学研究、夯实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转变为既巩固理论基础又加强应用能力的双向设置。其次,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实施核心课程的英语化教学,注重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突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面培养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再次,可以参考一些院校的培养方案和做法,即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不同,设置两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即应用研究型和科学研究型。对应用研究型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达到研究生基本的学术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的课程比例,毕业论文方面,要求运用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科学研究型学生,增加理论性课程比例,要求较多的理论课程学分,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该类研究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二)拓宽招生渠道

学生在选择院校时,倾向于选择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具有经济学突出优势的高等学府。东北农大作为省属农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国际贸易学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严重不足[2]。为扭转目前状况,应大力推进知名学科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教育,打造高知名度专业及研究方向,吸引优秀的生源。此外,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上,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详细介绍专业情况、导师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1]。

(三)打造多层次师资结构

从多个层面对教师结构进行规划和提升。首先,在学术方面要增加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开展学术研讨会、做演讲报告以及进行课程模拟示范教学,同时派相关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及到相关学校进行科研培训。在实践教学方面,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学习考查,聘请知名企业高管人员来校进行客座讲座,使得教师获得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和思考,并且建立对外同专业同领域的宽泛联系。其次,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层次的基础上,加强师资科研团队的建设。积极引进知名院校科研实力强的教师加入学科队伍,增加学科的科研力量,提高知名度。建立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以科研团队带动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学的目的,实现以科研指导实践的目标。第三,在形成优秀科研团队的基础上,逐渐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力量,根据不同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度,形成学术研究梯队,以利于教师团队的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科研和教学梯队的指导和带领作用。

(四)从严考核,从重处理

在课程考核、中期考核、预答辩和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的督促审查中,提高考核难度,加大处理力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予以预警警告,要求其定期整改,整改期内仍不能达标者,予以降级或清退。

[参考文献]

[1]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胡伟辉.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论丛,2013(3).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原因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1985年中国对国贸易开始出现盈余;1999年盈余幅度开始快速增长,即从1999年的235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的586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顺差额高达1141.7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逆差总额的14.81%。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的“中国”。从最早的“军事”、“安全”到现在的“能源”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入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

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

上一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竞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率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企业应当实施“以质取胜”的品牌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自身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调整商品的出口结构,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面对美国的反倾销中我们企业应当积极应诉,建立企业行业协会,团结一致的应对外国的无理诉讼,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应当完善其服务职能,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理念的内在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优质服务。

上一篇:电工电子论文范文 下一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