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2:10:53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他,就是孙振中,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他号称“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亲自手术,多么严重的病情都会转危为安。亲切的称呼背后是对他精湛得无可挑剔技术的认可,是病人绝望处逢生的喜悦,是家属难以言表的信赖与感激。十二楼病房,他的名声誉满病房。在患者、护士、其他医生心中,他是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男神级医生。

脊柱外科的守护神

脊柱微创手术凭借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皮肤切口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脊柱外科最新发展方向,并受到青睐。较之传统脊柱外科手术,微创手术难度高、精细度高,让很多脊柱外科医生望而却步,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医院,能成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且让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的,也是为数不多。在无锡脊柱外科领域,孙振中则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之一。

在九院手外科,不计其数的危重脊柱外科病人痛苦地躺着入院,却微笑着柱着拐杖出院,恢复了肢体功能,重获新生。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孙振中俨然成了患者心目中的守护神。无论多危重,只要有孙振中在,都不是什么问题!而每当病人笑逐颜开,连连道谢时,孙主任由衷地笑了。一个笑声,一声感谢,是对孙振中和他的脊柱微创手术的认可。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安慰与褒奖。

惠山夏先生是监狱的狱警,年仅25岁。一年前,他出现了腰部不适,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痛,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曾多次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却不见好转。一个月前,他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加剧,伴左下肢放射痛明显。听闻孙主任精湛的医技后,慕名前来。孙振中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后,果断进行了椎间孔镜髓摘除术这一脊柱微创的革命性创新技术。术后三天,夏先生带着无限的感激出院了。

68岁老人张阿姨,原先患有颈椎3-4级间盘突出,半年前开始手麻,在一次不小心摔倒后,左上肢不能动。孙振中为她实施了颈椎中央损伤综合病术。手术使用了颈椎微创融合器,即RL-C微创器械,这是无锡最早使用该技术的手术。通过清除颈椎中枢神经、对接、固定颈椎等系列方法,成功地帮助张阿姨摆脱了多年的颈椎病痛。

骨科感染的克星

口感染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一旦发生,轻则反复住院,多次手术,重则导致感染部位截肢,甚至危及性命。因此,骨科感染号称灾难性的术后并发症,让很多患者谈及色变。

在手外科十二楼病房,孙振中收治了数不清的伤口感染病人。刮创USD、骨搬移、肢体延长、皮瓣修复……这些先进的省内乃至国内首创的骨感染处理术,成功地帮助患者摆脱了无休止噩梦般的病痛,重新拾回了精彩的生活。

一位黄姓病人腿被摩托车撞断。在某医院已动了两次手术,因护理不慎,术后感染,又植皮失败。眼看着伤腿不保,病人火急火燎地转到了手外科医院。孙振中接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清洗,去腐,验血,外敷抗生素。数日后,再行扩创灌洗术,一个月后终于控制住了感染。又行植皮修复创面手术,补骨,上钢板术,终于救下了这条断腿。病人感激不尽。

西方有句名言,“你对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医患之间更是如此。不少带着绝望情绪的患者怀着一线希望,出于信任,选择了孙振中。

一名30出头的患者,因为工伤压断了腿,双腿膝盖以下严重损伤,并手术感染,被当地医院告知要截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上孙振中的专家会诊,并果断地来到手外科十二楼。在系列的皮瓣、移植、骨搬移等手术后,患者的腿不仅保住了,而且能正常活动。患者动情地说,孙振中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两条腿,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不知该怎么面对一双年幼的女儿和体弱的妻子!

骁勇善战的将军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孙振中忘我地工作着。每天,他常常要安排几个手术,有时候是出诊、会诊,还有不可预测的急诊。如果说,医院犹如战场,病情犹如军令,那么孙振中就是一位坚守阵地骁勇善战的将军。

多少次救护车的铃声把他从睡梦中唤醒,多少次他彻夜不眠,从夜晚战斗到天明,一个疑难急诊,孙振中和他的同仁们都要在手术台前稳稳地站立十几个小时,运用他睿智的大脑,灵活的手指,聚精会神地工作……一个平凡的身躯,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在手术台纤毫无保留地尽情释放,这是何等动人的一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超越体力的极限舍己救人?是医生高度的责任感,是白衣天使的敬业精神!

常州的一名病人,其手不幸卷入了车床,被生生拉断,失血4千多克,生命岌岌可危。家属手捧那只血淋淋的手臂,救护车呼啸而至手外科医院。周围人见了无不心惊肉跳。接诊的孙振中立即组织输血抢救,第一时间为病人做了一个高难度的精细手术,历时12个小时之久。断肢重植了,患者得救了……又历时数日,病人已在做康复训练了。这台手术的成功实施,让医生、护士、家属无一不感叹他的“艺高胆大”、成竹在胸和从容淡定。

人总是血肉之躯,成年累月强节奏的工作,孙振中的身体也发出过警报:感冒、发烧。护士催着他输液,他总是见缝插针地去输液,输完液又继续巡视病房,做到轻伤不下线!只有回到家,他才绝对卧床休息。

在医学研究领域,孙振中勤奋、进取,同样也是个“捋起袖子加油干”的人。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多项;近5年来,他以第一作者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华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同时,他还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生学会骨显微修复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会创伤学组委员、无锡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厚德无私的奉献者

精诚、坚韧、博爱、进取……这是孙振中的座右铭。

他和蔼可亲,从不端着架子;他懂得病人心理,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因术前谈话比较直接,心中忐忑不安,对手术有恐惧感。孙振中闻声就亲自来到病床前,用亲切的话语、热心的鼓励,并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说利弊,讲成功概率,给病人吃上一颗定心丸。最后,病人愉快地配合接受了治疗,并一如他所说的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曾有为数不少的病人出于感激给孙振中呈送红包,孙振中一概拒收,他唯一的回答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有时还会幽默地调侃一句:你这样送红包,我要白搭你看病了。他的言行,展示出了高尚的品德,使得病人既感恩又钦佩。据手外科《久苑报》报导,2016年,孙大夫是拒收病人红包数额较高的医生。

金子默言。在他的办公室里,一面面锦旗,一束束鲜花,不仅看到了孙振中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绘就了绚丽多彩的人生,更展示了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风采。“医学精湛,妙手回春;医德高尚,温暖人心。”这就是对他几十年行医的忠实写照!

衷心地祝愿孙大夫生命之树常青!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是部级重点专科,按专业设骨伤、脊柱骨病、骨关节等7个病区,共开放床位315张。骨科系统共有临床护士132人,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34.5岁。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16人,护师52人,护士61人;中专8人,大专105人,本科19人。

1.2方法

1.2.1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的组建①人员结构。根据我院学科设置,由护理部组织7个骨科病区建立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设教学组长2名,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护士长担任,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授课人及授课内容的审核;教学秘书1名,由护理部干事担任,负责协调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地、教学设备的准备、资料收集及考核工作。②制定培训计划。根据院护理人员分级培训计划及专科培训的特点,由教学组长制定骨科护士分级(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小组护士、助理护士)培训计划,上报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授课人选择专科理论扎实,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骨科护理骨干,明确授课形式和课时,上报护理部主任核准。③组织实施。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及排班模式,做到培训工作既不影响临床工作又能保证参培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16:00以后,每次培训安排3个课题,每个课题限时15~20min,要求授课人紧紧围绕课题充分准备,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大家传授丰富而先进的知识,授课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有针对性。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每月开展培训1~2次,每季度对培训内容进行1次考核,由护理部的教学秘书汇总成绩,教学组长根据存在的问题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及时修订培训计划,不断改进培训方式,保证和提高培训效果。④建立激励机制。将骨科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培训工作纳入院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参加1次培训授予院级继续教育学分0.5分,授课老师授予2分。科室护士每季度考核平均成绩及参加培训情况列入季度临床护理管理质量考评。每名护士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护士年度考评、晋升挂钩。全年考核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1.2.2评价方法比较骨科系统护理业务学习平台实施前(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实施后(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护士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三基”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学术论文撰写发表情况统计。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考核成绩比较

2.2实施前后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护理创新及学术情况实施前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1项,护理创新3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实施后分别为5项、16项和7篇。

3、讨论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1专科发展目标

在医院建设三级医院的技术支撑下,以特色专科的创建为抓手,通过加强人才引进、设备添置、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使专科规模得到适度发展、专科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得到不断提高,科研及教学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在重庆市西部郊区范围内形成区域化骨科医疗中心及骨科新技术运用示范基地,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及微创脊柱后路内固定技术方面形成骨科专业特色优势。

2专科现状

2.1专科规模: 科室拥有单独百级层流手术间、C形臂X线光机、骨科牵引床、骨伤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中频治疗仪、CPM等专科设施设备,设有专家门诊、骨科门诊、骨科病房和骨科监护室。编制床位45张,开放床位60张,2012年全年门急诊1.14万人次,出院病人1084人次,手术近500台。

2.2专科团队: 现有医护人员34人(医师10人,护士2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人,护士20人,其士1名,硕士1名。

专科带头人及负责人

杨友刚 外科学博士,骨科副主任医师,骨科主任,从事骨科临床14年,重点研究方向:脊柱外科。先后在重庆市铁路医院骨科、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一中医院骨科工作,在2004年至2009年期间,先后主持/参与《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实验研究》(2004年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重点项目)、《脊髓损伤截瘫合并内毒素血症时锌指蛋白A20对神经元保护性机制研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个体化置钉技术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2008年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目前主持研究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循症医学研究》(2012-1-117)。20余篇,其中SCI 1篇。

专科技术骨干

李金洪 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外科临床16年,擅长脊柱外科和创伤外科。

王善安 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外科临床21年,擅长骨关节疾病诊治。

张世春 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外科临床17年,擅长骨创伤诊治。

彭 超 外科学硕士,骨科主治医师,从事骨外科临床3年,擅长脊柱外科和创伤外科。

张世淑 骨科主管护师,骨科护士长,从事外科护理工作20年。

专科指导专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蒋电明教授等。

2.3专科服务能力

能开展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要求的各项技术项目及部分三级医院的骨科技术。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独立收治四肢骨折及关节脱位358例,骨盆骨折39例,脊柱骨折、脱位67例,骨肿瘤10例,骨关节感染2例,髋关节骨伤病34例,膝关节骨病2例,手足外伤10例等病种,治愈率98%。是医院急诊急救、危重症抢救的重要力量。作为技术指导医院,常年对口帮助和扶持九龙坡区六个乡镇卫生院的骨科工作,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参与抢救9.11成渝高速大型车祸事故、巴福镇工厂房屋倒塌事故等群发伤3起,该科共收治病员19人,其中重危患者6人。

2.4专科技术水平

①.能够开展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科室根据骨科临床路径对锁骨骨折、股骨干骨折、胫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进行规范化治疗1年共21例病例,入径率90%,出径率10%,手术率59.8%,骨折愈合率100%,随访率95%。

②.具备对骨科急危重症病例的救治能力,开展多发性骨盆骨折并创伤性休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寰枢椎骨折Halo-vest支架外固定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多节段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腰椎滑脱后路切开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人工全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到达重庆市同级医院骨科较先进水平,经治疗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

③.按照骨科损伤控制理论原则处置骨科疑难疾病,如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微创治疗Pilon骨折、跟骨骨折等,治愈率达90%。

④.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开展的部分技术,如:在蒋电明教授指导下开展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 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 3例,经治疗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

2.5专科技术特色

科室在发展以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微创接骨板锁定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为重点的专科特色,该技术提高了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开支40%(与重庆市三级医院相比)。

2.6专科研究及教学

①.科研:该科主要科研方向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循证医学研究,并获得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2-1-117 起止时间:2012.10-2014.02。

②.教学:负责重庆市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生实习带教工作及巴南卫校实习护士带教工作,指导周边六镇卫生院骨科临床诊治工作。

2.7专科交流合作

①.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合作开展了“基层医院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推广”项目一项,目前我科采用该技术已完成手术36例,其中难度较大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3例,经治疗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

②.在2011至2012年期间,科室先后派杨友刚、李金洪、戚世鹏等赴西安参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标准学习班、上海瑞金医院脊柱专业培训、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国际COA学术大会交流学习,杨友刚博士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资格证书。

2.8专科贡献

骨科自创建以来共诊治病员5478人次,其中住院1269人次,参与救治大型车祸伤2起、巴福镇工厂房屋倒塌引起的群发伤1起,共救治伤员19名,其中在2012年9月11日成渝高速大型车祸事故抢救中,在我科住院救治的11人经全科医护人员积极救治,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科室获得重庆市青年文明号、九龙坡区星级护理站等荣誉称号。科主任杨友刚获得九龙坡区医疗先进个人、九龙坡区十大白衣天使及九龙坡区科学技术学会科技标兵,护士长张世淑为重庆市青年文明号及优秀护士长,张世春副主任医师及罗庆玲护士获得2012年医院先进带教教师。

3专科发展方向

3.1骨科急重症救治技术、新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

3.2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治疗优化方案的应用研究。

3.3骨科临床医疗、康复、保健、早期诊断与干预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4专科发展任务及逐年规划

4.1明确科室发展规划,适度发展骨科规模。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和骨科病员需求,拟在3年内按照亚专业分为脊柱、关节、创伤三个组,开放床位达到90张。

4.2加强骨科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临床特色专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医疗业务水平提高的保障基础。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医院及科室将采取以下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①上级教学医院知名专家查房、讲课;

②严格科室三级医师查房、岗位练兵活动、业务技能竞赛;

③科室副主任医师定期专业知识讲课,重点讲解诊治最新进展、手术难点及重点;

④长、短期定向进修学习;3-5年内我科的医师全部专科进修学习;2013年将选派2名副主任医师到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进修脊柱及关节专业。

⑤根据医院的经济实情,提供较优惠的待遇吸引人才。科室将在最近3-5年内逐年引进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及比较优秀的大学本科生及高中及护理人员,形成含有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

4.3添置骨科必要设备。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住院病员病种情况,增购1-2台呼吸机,以保障危重患者的抢救。为方便患者,免受搬动的痛苦和避免因搬动所致的副损伤,可为骨科专购一台床旁透光机。2013年购买一部相机,用于科室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购买一台投影仪,以利教学;2014年购置先进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微创系统和脊柱微创系统,改造病员术后康复功能设施及场地,与康复理疗科合作,加大病员术后无痛、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4.4技术水平建设。提高对骨科急重症、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治疗的优化应用,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派专人到上级医院加强骨科三、四级手术技术的学习,加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微创脊柱后路内固定术的培训。

4.5着力提升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特别是加强对疑难疾病术前讨论,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及手术细节,术后密切观察,优化护理,结合早期无痛康复锻炼的介入,以严防差错发生,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4.6专科规范化管理,实现信息技术化的应用,建立数据库,落实核心制度的实行情况。规范随访制度,派专人随访,专项记录。

4.7科研及教学。与重庆医科大学及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及新技术推广,争取每年有市、区级科研项目立项。做好重庆市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生实习带教工作及巴南卫校实习护士带教工作,指导周边六镇卫生院骨科临床诊治工作。力争我科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骨科临床实践基地。

4.8进一步完善人文服务战略,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对科室所有医护人员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培训,要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努力减轻病人痛苦,切实减轻病人负担,科室将拟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保证病人住院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细致入微的关心和优质服务,积极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杯热茶、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张笑脸,让患者感受住院如住家一样的温暖。

4.9大力开展“三合理”整治,切实减轻病人负担: 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努力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积极降低药品比例,切实减轻病人负担,对部分疾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付费,力争把费用控制在同级医院的中下水平,真正把实惠让给患者,让大多数患者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5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建设: 成立特色专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院统一规划建设。院长负责全全院特色专科建设立项、评审及管理工作,对科研立项予以支持;分管领导负责专科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科室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本专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学科水平。

5.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服务条件: 医院建立特色专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专科设施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切实加强建设;医教部、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等职能部门对骨科创建市级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予以适当技术、人才、资金等支持,不断改善专科设置设备和服务条件。

5.3加强人才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人才是市级特色专科建设的关键。医院对专科建设人才的引进、培训予以支持。人事科要制定市级专科建设人才计划,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秉承“吸引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的原则,吸引高层次医学人才到骨科工作,对现有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重点予以培养;要充实市级特色专科的专业人员,优化人员队伍结构,加强技术培训,形成人才梯队,为创建市级特色专科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5.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从医20多年,王岩已成功地为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手术并多次获奖。在国内外以第一作者40余篇,主编专著两部,主译专著3部,参加编写专著11部。

今年是王岩的丰收年。1月,王岩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月,王岩又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王岩更加忙碌了。采访王岩则是在一次漫长会议的间隙,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好在其人快言快语,坦率真诚,采访机前的王岩和手术台前一样,是把好手!

王岩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却得到了组织和患者如此多的奖励和赞誉,实在感到诚惶诚恐。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每当我的患者康复,走出了医院,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什么工作中的恩恩怨怨,什么生活中的别别扭扭,都随患者的康复而去。医生是个在拯救病患者中拯救自己灵魂的高尚职业。

纪录王岩

完美的手术,完美的艺术!

这是2005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清晨,天刚蒙蒙亮,王岩就起身了。他没去开房间里的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沉思着,一支香烟在指间绕来绕去,他习惯性地嗅了嗅,随手拿起打火机,但又轻轻地放下了。

5点50分,王岩离开家门,沿宿舍楼间的林阴小道快步向办公楼走去。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在6点准时出现在病区,和他的患者们聊聊病情,嘘寒问暖,40分钟后再回到办公室吃早点。这一习惯王岩已坚持了22年。但这天早上,王岩破例没有去病区查房,而是径直来到办公室,将自己深深地埋在沙发里,思考着当天上午的手术程序……

此时,病区的一位患严重成年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正痛苦地躺在那里,10多年来,严重脊柱侧后凸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破坏了他的全部生活,今天他将接受手术。而这一病症,至今仍属医学难题。

7点15分,灯光明亮的手术室一片寂静,相关人员已经到位。巡回护士们正忙着放置绷带和手术器械,技师检查各种设备,麻醉师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摄制组人员一言不发地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了手术台。

护士将患者缓缓推进了手术室。

手术室外面的会议室里,600多位国内外脊柱外科专家耐心地等候在那里,表情各异,他们都知道,今天要做的成年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要比以往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难度大得多!青少年期的脊柱相对柔软且容易矫形,而当脊柱侧凸发展到成年就要比前者僵硬得多,手术风险也更大,这一直是脊柱外科的,在脊柱外科界尚未有人尝试!若手术中稍有偏差,触动脊髓这一中枢神经系统,就将导致瘫痪!

7点半,王岩还是安静地坐在办公室沙发上,眼睛一直盯着桌子上的水杯,脑子里再一次缜密地思考已被讨论了无数遍的手术方案,反复推敲、设计着每一个细节,尽管这一复杂手术是由他本人创新且已成功实施上百例。

7点55分,王岩腾地从沙发上站起身来,轻轻带上门,步履轻快地走了出去。在通往手术室的路上,他表情轻松地跟同事点头、打招呼。

8点整,“全副武装”的王岩在众目睽睽下稳健地站到了手术台前,再一次打量了白光板前的X线片后,开始工作。

示波器上,波纹线开始有节奏地在阴极管上移动。

扬声器里,患者心跳的怦怦声清晰可闻,每分钟70下,声音不大,非常沉稳。

怦!怦!怦!怦……

9点,10点,11点,12点……

手术台前的王岩认真、仔细、熟练地左右手同时操作着,动作稳健有力。不时侧过头去,让助手帮他擦去额头的细汗。

四下里依然一片寂静,只有心脏监视器传出怦怦的响声,回荡在整个手术室。

王岩终于艰难地直起腰身,抬头看了看墙上时钟,表针指向13点,然后王岩跟小组人员点点头,摘掉口罩,脱掉手套,微笑着转身走出了手术室――由总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脊柱侧凸大会上,持续4个多小时的脊柱侧凸创新矫形手术成功!

在这个脊柱侧凸创新矫形手术中,王岩和他的团队将记忆金属棒与现代三维矫正固定技术相结合,研制出新型脊柱内固定矫形器治疗脊柱侧凸畸形,这一创新发明获得了国际脊柱侧凸研究会主席本兹(Benz)教授及其他与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的一致肯定,誉为脊柱侧凸矫形领域“突破性的进展”。本兹教授因此承诺将一年一届的全球脊柱侧凸大会2007年会议放在北京召开。事实上,多年来王岩所在的总医院骨科正是凭借临床上的实力,一跃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治疗高难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先天性、成年性、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权威治疗中心。

不久,那位幸运的患者就出了院,他的家属在王岩的个人网站上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感激您,您做的手术就像一件艺术品,那么完美,一丝不苟。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22年强攻“不死的绝症”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往往中年之后,一些事就发生了,疾病会像一个兵团一样,将它的领地――征服。”王岩说。

人体的骨骼,既坚强又脆弱,说它坚强,它能让你高大挺拔;说它脆弱,一个跟头,就能摔个骨折,让你动弹不得。能够危害骨头的疾病成百上千,其中,尤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最,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绝症”。仅在美国,每年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必须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就高达10万人以上。由于病程长、致残率高、社会医疗资源消耗量大,病人与家属往往十分痛苦。因此,2000~201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骨与关节的十年”。

我国是股骨头坏死的高发区,由于发病原因不能确定,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同时由于在临床上缺乏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造成国内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医疗市场十分混乱,因各种目的而成立的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遍地开花,浮夸广告满天飞。这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许多患者由于未得到早期有效的正规治疗,贻误了治疗时机,使病情不可避免地发展为晚期股骨头坏死而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

成立于1953年的总医院骨科,有100多名医护人员。这个在国内科研单位中惟――个作为第一完成人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室,既有像卢世璧这样蜚声中外的院士前辈,也有一大批教授,博士头衔的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该科还是全军惟一骨科重点学科,也是部级重点学科。

为了找到治疗绝症的最佳方法,22年来,王岩和他的团队年复一年地努力,默默地战斗。人体的206块骨头的参数性状,数以万计的典型病例,都随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手术印刻在了

王岩的脑海中。在日复一日埋首临床攻坚的同时,一篇篇苦心孤诣、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也把王岩推到了国际攻关的前沿,他先后被选送到美国、法国、德国的6家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和工作,还曾受聘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1995年赴美学习及工作期间,王岩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医的执照,但他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的资助下,历经22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王岩和他的团队首次在国内外针对股骨头的发病机理、自然病程、预防、诊断分期评价到分期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了多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术。

该系列研究及创新手术,如今已在国内外2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万余人,疗效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同时,王岩在国内外200余篇、专著6部,获多项国家专利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话王岩

王岩提供给笔者这样一个时间表:一周5个手术日,星期一手术日的下午还要出专家门诊,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患者;每天早晨6点去病区查房,40分钟后回到办公室,一天的工作包括临床治疗、科研、开会、快速浏览助手提交的最新医学信息等:晚上8点半下班,回家处理“301王岩网”网友留言,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或者静坐,12点以后入睡;日复一日,单调而忙碌……

于是,他和笔者之间有了这样的对话――

笔者:这样下去您不是总处于透支状态?

王岩:没办法。日常工作就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的身体好像还能支持我这样工作,全靠我年轻时身体好吧。我在高中时就是国家二级运动健将,大学期间还获得了上海市高校交谊舞冠军和上海“精武杯”拳击比赛次中量级亚军昵。

笔者:现在还坚持吗?

王岩:呵呵,别提了,全搁置了!年轻时我的兴趣爱好着呢,我6岁起就学油画,电声乐器我全都会玩,现在没时间啊。

笔者:拥有如此之多头衔、职务,是不是常常会感到分身乏术?

王岩:是这样,但我有一个习惯,帮助我把这些事情安排好!那就是做什么事情之前,先给自己做规划,如第二天要做什么,要见什么人,哪些事情必须要做,哪些可以灵活处理,一二三四五,头天全部罗列出来,第二天照计划执行,如果10件事能完成8件,我就心满意足了。

笔者:这就是您的成功之道?

王岩:可以这么说。你想,我们国家的发展还都是靠一个一个的5年计划完成的,所以个人也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中有一篇中学生作文:假如我的眼睛明天失明了,今天我要干什么?直到现在我依然印象深刻。虽然我并不主张把人生的每一天都当做世界末日,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就算70年,也实在是太快了,除了吃饭睡觉这些必须的生理需求,留给你做事情的时间非常、非常有限。所以,过了40岁以后,我把每一天都当成浓缩了的人生精华来珍惜。

笔者:您既是管理者,又是临床医生,还要搞科研,您怎么在团队中平衡自己的这种“多栖性”,尤其是在一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

王岩:你是说文人相轻吧?的确,我们院的骨科名家云集,有很多“大腕”,所以团结十分重要,如果不团结,大家相互拆台,怎么做到和谐进步呢?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自身的综合能力,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你的最大潜能,要依靠制度来管人,而不是靠压制别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我们的老师们、科里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他们手把手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手术。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放眼全球,发展事业。所以,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就是要善于做伯乐,要舍得把机会让给别人,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去实践,不要怕他们超越自己。其实,一个团队只有大家都做大、做强,才能水涨船高、全面开花,这也是为什么总医院骨科成为全国科研单位中惟――个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学科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讲团结,讲合作,和谐才能出生产力。

笔者:那么,作为第6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您怎么理解医生这个职业呢?

王岩:我认为外科医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经过长时间临床、手术历练和知识积累,可以很好地完成常规疾病及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治及手术,是用手在做手术,我称为“医生”:第二个境界是,能把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临床,著书立说,是用手和脑在做手术,我称为“专家”;第三个境界则是,在积累、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能不断创新,开创未知领域,这是在用手、脑、心做手术,除了应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临床与科研训练,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及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宏观视野、哲学思维,以及过人的胆识,我把有这个境界的医生称为“大家”。

笔者:天天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耳闻目睹的都是病痛与,这对一个人的神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2年来您怎么平衡、调适自己7什么力量支撑着您?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2015年8月21日,由北京市海淀医院发起并举办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在该院举行,海淀医院骨科专家蒋毅教授出任执行主席。在此之前记者还了解到,蒋毅教授长期致力于脊柱疾患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自2005年开始在海淀医院开展脊柱微创治疗与研究以来,已经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有鉴于此,在本次学习班开幕当日,本刊记者就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诸多学术热点话题,对他做了深入采访……

脊柱微创技术发展迅猛

采访一开始,蒋毅教授首先对微创技术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要介绍。他说,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是现代手术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技术在实现小“孔”切口的同时,与可视化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观察手术区域。

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蒋毅说:“在过去的10年间,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脊柱微创手术对软组织的牵拉和剥离较少,因而能够降低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而且随着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特殊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临床应用,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微小的切口来完成以往的手术操作。与开放手术相同,微创脊柱手术也能实现微创下的神经减压,脊柱稳定与融合,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正。脊柱微创技术从椎体成形到经皮置钉,从显微镜下摘除到通道下融合,从介入髓核消融到完全内镜技术,几乎涵盖了退变性疾病治疗的各个方面。在刘尚礼、池永龙、周跃、刘晓光、海涌教授等专家的大力发展下,我国脊柱微创在治疗手段和技术培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采访前据记者了解,蒋毅教授曾在2011年及2014年在德国和美国接受了脊柱微创的培训,因此,记者希望他能介绍一下国内外在脊柱微创治疗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差异;如果有的话,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谈及这个话题,蒋毅教授坦言:“由于国内的微创技术发展较晚,同时受限于微创设备的购置和微创技术的普及,‘终极治疗’往往是骨科临床目前的常见手段,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微创技术在国外日臻成熟并且逐渐流程化,能给病人提供更好、创伤更小并且更有效的服务,因此也更受患者的喜爱。技术微创化是微创治疗理念的表现之一,国外的医疗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维,治疗更为个体化,医疗设备更为先进,配套设施更为完善,这也使得微创治疗的方式更为多样化,阶梯治疗成为常态。”

据此,蒋毅教授认为,虽然近10年来我国脊柱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临床随访结果令人振奋,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需要改进,比如如何进一步降低并发症,能否研制出更适合于微创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如何降低微创技术的学习曲线以利于微创手术的普及等等;同时,微创手术远期临床效果目前报道也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青年医生最渴望“微创教育”

在采访中,蒋毅教授谈及正在举行的“第二届脊柱微创学习班-椎间孔镜及通道技术沙龙”的宗旨和意义时说:“这已经是我们医院举办的第二届学习班了。去年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微创委员会和医院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周跃教授和刘晓光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第一届脊柱微创内镜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全国近200人参加,得到参会学员的一致认同,并表达了想再次参加类似培训班的意愿,于是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学习班,再一次搭建起了脊柱微创的交流平台。”

他继续介绍说:“这次学习班作为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之一,也再次得到了北京市医学会和海淀医院的支持。此次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主办、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承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协办的。本次会议结合我院目前开展比较成熟的内镜和通道技术作为基础,邀请到了部分国内在微创内镜和通道技术领先的专家进行报告和点评,同时还有微创手术的直播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在目前是最受参会人员喜爱的交流方式,更为直观并真实,可以更直接地解答微创技术的疑点和难点,更容易帮助初学者突破技术壁垒。”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蒋毅教授主持。他首先宣读了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周跃教授的贺词:“微创先锋,引领未来。”在开幕式上致辞的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祝斌教授,北京大学北大医院刘宪义教授,北京市海淀医院黄承教授等多位专家,并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在互动环节,由蒋毅教授主刀、吴磊老师等海淀医院骨科医生护士们开展的现场手术直播――微创经皮全内镜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会专家学者与蒋毅教授一起探讨互动,现场气氛活跃,手术圆满成功。术后蒋毅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手术成功的经验和技巧,与会专家学者赞声连连。“这次会议的手术直播,为青年医生学员们提供了更为真实生动的学习平台!”蒋毅教授欣慰地说。

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晓光教授在《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课题中谈到近三年的热点微创技术有:经皮微创通道下后路腰椎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小切口技术治疗颈、胸、疾患;改进的各类内镜技术、椎间孔镜;各类导航技术、术中神经探测技术及术中3-D和CT监测。

在培训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钟沃权教授围绕《应用通道技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课题做了精彩发言:MIS-TLIF手术指证为腰椎不稳定、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区狭窄、腰椎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同时还指出透视要求定位是:透视要求标准正侧位;正位棘突在椎体的中线;侧位椎体腰板呈直线;如存在退行性侧弯、椎体旋转,可调整手术床使双侧椎弓根对称;不要随意调整C臂机/G臂肌透视的正位,易被误导。

总医院张西峰教授就《经皮脊柱内镜的原则和技巧》课题做了精彩讲解。张教授强调了脊柱内镜临床应用的趋势:可以手术的病理越来越扩大,接受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多,二次手术返修率越来越低,可以使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国内应用的单位越来越多。同时还强调理想的脊柱内镜手术技巧是:操作方法简单、医患放射线少、患者依存性好、医生容易学习、复发容易返修。

北京朝阳医院杨晋才教授在《关节突成形技术在椎间孔镜应用中的价值》这一课题中指出,关节突成形的原因是:椎间孔――手术入路;Kambin三角――神经间隙:出口神经根、下椎体后上缘与硬膜囊外侧缘之间的解剖区域,骨性结构关节突关节;盘黄间隙,椎间盘与黄韧带之间和安全入路。

谈及这次学习班的详细情况,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我在多年的学术交流活动中了解到,青年医生特别渴望“微创教育”,也正是这种契机我们决定举办脊柱微创技术学习班。第一届的成功举办,不仅证实了我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我们举办第二届的决心,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更多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并答疑。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演讲和研讨骨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推动椎间孔镜及通道微创技术交流,增进临床骨科各专业医师之间的互相了解。

此外,在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蒋毅教授一起为“脊柱微创青年沙龙(北京)内镜基地”揭牌,“这一基地的成立,更为广大微创同道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蒋毅教授说。

微创脊柱内镜有望

成为另一“金标准”

蒋毅教授还在采访中介绍了他本人在该领域所主要从事的相关研究:“脊柱微创治疗是我2005年开始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先后开展了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穿刺激光及射频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及后凸成形术,内镜及通道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吸引了全国40余家医院前来学习,总结经验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目前主要在研究脊柱单元重要结构(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保留与否在微创治疗中的意义。现在我有两项内镜相关的专利正在申报之中,希望能在日后的临床应用上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变革,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话题延伸到具体的学术领域,蒋毅教授坦陈:“脊柱内镜技术引入国内以来,在老一辈微创专家的引领下,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在以周跃教授为首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团队的努力下,以Joimax椎间孔镜技术作为突破点,大力拓展了脊柱内镜技术,并使该技术在全国得到了迅猛而有序的发展。”

蒋毅教授认为:“要成功地完成手术,以下几点缺一不可:精良的手术设备、适应症的良好选择和阶梯式的技术训练。目前内镜技术集中在椎管狭窄的治疗上,镜下的动力磨钻系统尤其重要,可视下对骨性狭窄结构的减压是动力磨钻系统的主要功用,也是保证安全的主要措施。从当前应用西山科技的可变角度的动力磨钻的体会来说,不仅对椎管狭窄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的减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应用经椎弓根的入路治疗重度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

他还认为:“微创脊柱内镜技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逐渐在初次手术选择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另一个‘金标准’。目前椎间孔及椎板间隙是主要的入路途径,但在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重度脱出移位及椎管内占位严重的病例因减压不彻底的可能性较大,导致疗效不满意。同时,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内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合理的技术训练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更要有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方面新桥医院的内镜培训基地,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技术学习平台。”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成立于1998年,由杨明连主任开创,经过17年的努力,在脊柱、关节及创伤等专业上逐渐发展成熟;现在在王东主任的带领下,主要关注常见病及多发病,致力于退变性疾病的诊治,为老龄化的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此外还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科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课题、院内青年基金等,发表多篇国外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骨科重视人才的培养,期间多次选送优秀医生出国深造,为后期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细化激发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年资医生的传、帮、带理念和青年医生的热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根本。基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蒋毅教授接着介绍说:“我们应用微创脊柱内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在经椎间孔/椎板间/椎弓根三种不同入路技术方面,治疗了68例重度脱出移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蒋毅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椎间孔较大、椎管空间大的病例可以采用椎间孔入路并通过加大置入角度将工作管道置入到椎管内,先切除部分纤维环,必要时切除部分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充分显露突出物,通过弹性探钩和弹性髓核钳可以摘除移位髓核。对于椎间孔较小、高髂嵴,尤其是L5S1节段椎板间隙较大者,可以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完成,术中可以先寻找神经根肩部或腋部进入,部分减压后再旋转管道推开神经根进一步减压摘除髓核。对于椎板间隙及椎间孔间隙均狭小的病例,可以尝试经椎弓根入路,扩大骨性工作空间后直接减压,但摘除移位髓核后,处理椎间隙难度较大,应用动力磨钻系统有一定的风险性。通过术后CT测量,经椎弓根上切迹磨除的高度在3至5mm,最大宽度8mm左右。虽然术中及随访中没有出现骨折现象,但远期风险需长期观察。

采访中,蒋毅教授坦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脊柱微创技术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争议和热评。我们在两届学习班上也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同时我还主编了一期《脊柱微创聚焦孔镜技术与动力装置》特刊,荟萃了国内顶级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体会,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带来一些益处。”

蒋毅教授最后表示:“虽然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并不代表手术的风险更小,相反外科医生承担了更大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微创脊柱外科医生熟悉脊柱周围的三维解剖,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新的器械、新的生物制剂和先进影像设备、高精尖机器人系统的不断发展,有望推动一场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的革命!”

专家简介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6篇

医院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患者需求、治疗疾病。除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医院各专科的诊疗能力永远都代表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作为一家县级市的二级甲等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创建有特色的重点专科上。早在2007年,医院就提出“兴化病人兴化治,疑难杂症不出市”的奋斗目标,强化学科建设,早于其他很多县级医院,率先发力推动临床专科化,提升医院综合诊治能力,履行好县级龙头医院在本地区的教学、科研、疑难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诊治的职能。其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与2009年新医改的目标不谋而合。

专科细分与整合

2007年是兴化市人民医院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在新的管理层成立后,通过与职工的交流讨论,医院设立了全院一致的发展目标,在管理流程和制度落实上进行改进,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医院若想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必然要主抓专科建设,将专科精细化,以做强做精。2007年,医院门诊量达433343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5673人次,在客观上已达到进一步细化专科的规模。

为此,医院将普外科细化为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甲乳外科、肛肠科、小儿外科、烧伤整形科;将内科细化为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感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并引入人才,创建了放射介入科和手外科,从而使医院临床专科达到31个。

在专科细化的过程中,医院也面临着来自各学科带头人的很大阻力。但在严格推行的两年后,无论在患者还是同行眼中,医院的专科技术都树立起知名度,在医疗技术上发生了质变,医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了发展目标,患者也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服务。

目前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肿瘤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为泰州市重点专科;儿科、胸外科、口腔科、肾内科、呼吸内科为兴化市优势专科;微创外科、介入放射科等具有地域优势的新重点专科已经基本形成。

未来的一两年内,医院还计划推出建设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并对重点专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包括增加科研经费、减少会议人数限制、增加数量、优先购买设备、提供更多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等。

另一方面,临床的专科化不仅指专科的细化,还包括专科间的整合。专科细分与整合的依据,是患者需求和医学发展。

以骨科为例,脊柱病、关节病、创伤等都拥有较大的患者群,而人员配备和病区分配为骨科的细化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骨科还可再细化为脊柱、关节、手外科、创伤等4个组。

而在整合方面,普外科与消化科要实现在内镜诊疗技术领域的全面优化整合,在微创技术领域将推进普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全面合作,搭建高水平的微创技术平台。由于介入治疗的发展,对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判断,需要心脏内科与心胸外科合作。

医院的学科战略贯彻,是一项全面立体的工程。医院在建设新大楼时,将原来分散设立的心内科与心胸外科、儿外科与儿内科、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消化内科与胃肠外科等相关专科比邻而设。这种病区分配也是专科整合的体现,合理利用了空间和人力资源,为下一步各诊疗中心的建立打好了基础。

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并行

临床专科化,离不开人才建设。县级医院引进人才仍面临着一定难度。为此,医院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

在引进上,医院通过参加高校人才洽谈会,利用网络招聘信息等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成熟技术。2007年,医院只有3名硕士,现已发展到硕士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78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泰州“311”工程培养对象13人,兴化市“313工程”培养对象17人,形成了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为部分强势专科进一步细分打下基础。

在走出去上,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红房子医院、瑞金医院、长海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同时邀请各位国内顶尖专家到医院义诊讲学、定期坐诊。通过讲解和长时间的接触渗透,医院医护人员得以学到更加规范的技术动作,以及学科的各种外延知识,使学科建设更加规范。

在人才建设中,更为根本的则是规划好、培养好、使用好现有的人才队伍,严格规范化培训、鼓励在职继续教育、加强“三基三严”培训、定期组织管理培训。医院打破了过去只能在省内或上海进修的规定,放眼全国,到各个顶级专科进修学习。

在护理方面,医院也下大力度,将大批护士送去进修、参加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开阔眼界。

除此之外,医院还组织应急预案、急救技能演练,利用开展理论及操作竞赛等各种形式,促进全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人才建设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管理也应与之同步。医院注重完善科主任和医师的考评体系,突出教学与科研得分的权重,将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晋升挂钩,与职务升迁挂钩,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形成“科主任-主诊医师-二级诊疗医师-实习医生及护士”一对一互动教学为主的带教网络,并以“师带徒”的模式促进低年资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

另外,医院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全院推行绩效管理,将管理中的难点通过调整考核权重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经验与做法先后在部级、地市级医院管理论坛上交流。2013年,医院在本地区率先开发了“阳光用药”监管平台软件,短期内实现了全院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处方平均金额、不规范处方数、用药不适宜处方数、超常处方数的全面下降,得到省、市纪委的高度好评,并将该做法全面推广。

2013年,医院的住院患者数达到了3.6万人次,较5年前翻了一番有余;手术1.2万台次,比2007年增加了近一倍。近5年来,医院获得泰州市科技进步奖17项,兴化市科技进步奖96项,申报科研立项81项,省级以上杂志409篇,其中SCI论文5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现状;展望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完善,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骨科护理人员护理理念的不断增强,骨科护理的发展有了质的发展。下面结合实际简要分析骨科护理的现状,并从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和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骨科护理的展望进行总结。

1骨科护理现状

在我国骨科传统手术开展之初,为了促进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经常在术后为患者安上石膏或者支架,待彻底愈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同时,对此类患者进行生活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将生活护理作为护理此类患者的重点。直至近些年来,才将康复训练指导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中。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时间、数量、方式方法上对功能练习也有了具体的数据和报道,如:术后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功能练习,拆线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练习,术后4-6周后指导患者带护腰进行下床活动,提醒患者半年内不许弯腰,植骨融合术卧床3个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而显微镜下手术和经皮穿刺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卧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48小时后开始练习腰背肌。对骨科患者实施护理的重点也由生活护理逐步转移到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上,为骨科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1整体护理和人为关怀在骨科护理的实践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整体护理被广泛应用在骨科护理的实践当中。因伤情和治疗的需要,骨科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这样容易使此类患者产生诸多消极情绪,进而有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对康复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将整体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加强整体护理,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得以增强,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配合度,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且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满足骨科患者的护理需求,需要将人文关怀应用在骨科护理当中,在患者入院后,就要尽快帮助患者熟悉就医环境,热情向其介绍医院的各项情况,增加患者对就医环境的熟悉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言语温柔,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于患者治疗和护理依从性的提高。此外,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生活照顾、情感支持,多举成功康复的病例,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合理调整病房内的温湿度,定时通风换气和消毒,确保室内光线柔和,对探视人数和次数加以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噪音对患者造成的刺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2]。

1.2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与康复

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最大限度地使患者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为此,就要重视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对于四肢骨折患者,要在早期对其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指导,如指导患者进行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运动[3]。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活动,不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强烈的按摩。到了中期,不仅指导此类患者进行上述功能锻炼,还指导患者对被固定的关节进行活动,逐步增加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活动量。等到了后期,要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负重练习等。若患者的骨折处在脊柱,则要严格按照“尽早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以提高训练效果。在整个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骨科护士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解释清楚,同时采用口头讲解和动作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功能锻炼指导,促使患者对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加以正确的掌握,提高患者配合度,促进功能锻炼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对骨科患者在功能锻炼中的适应性和患肢反应进行严密的观察,便于功能锻炼计划的及时调整。

2骨科护理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随着骨科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骨科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下面对骨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做简单的展望。

2.1整体护理的未来趋势

随着骨科护理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骨科护理中将更加重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健康宣教,将更重视“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护理理念更加有效地落实到骨科整体化护理当中,且骨科整体护理仍然将护理程序作为基础,以促进骨科护理的有效发展和改革。另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患者是我们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因此,在我们整体护理中,对患者加强贯彻人文关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信息时代对骨科护理发展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骨科护理也将展开新的篇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为了使骨科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有机结合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的基础上,远程虚拟康复也将有被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可能性,将便于骨科护士对骨科患者实施功能恢复指导,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若今后在骨科术后康复过程中,将远程虚拟康复训练系统引入其中,则可以实时、正确评定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这样将更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计划和强度的制定和明确,使康复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骨科护理人员还可以对骨科患者实施心理理疗,更利于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增加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骨科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4]。整体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整体护理为新的护理潮流指明方向,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护士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并善于运用新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骨科护理也将向信息化快速发展,将会为骨科护理打开新的篇章,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作者:李丽 孟燕 孔祥清 单位:山东省曲阜市中医院 山东省济宁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于红.骨科新技术与骨科疾病护理的进展[J].全国第四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2,174.

[2] 董微,宋晓波.论整体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设想[J].护理学杂志,2013,18(01):47.

[3] 李剑媛.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J].中华护理杂志,1982,(02):78-80.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8篇

手术费堪比“剃头价”

几乎不约而同,骨科医生盛锡文(化名)也把手术费比作剃头价。“医生的出诊费已经和理一次头发一个价钱了。但是医生的劳动强度和收入根本就是不相匹配的。”

盛锡文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大夫,从医三十多年了。盛锡文刚刚从医的时候,医生和所有行业一样,医生看多少病都拿一样的工资。医疗条件虽然不发达,但是却没有今天这么多的医患纠纷。

现在盛锡文的挂号费已经以百元计算。可是他做一个普通的脊柱侧弯修复手术,拿到的手术费和挂号费差不多,也就是几百元。一般一个简单的骨科手术要四个人完成,手术费是一千多元,参加手术的医生平均分配收入,盛锡文拿到的则会稍微多一些。

在盛锡文所在的医院里,一位内科主治医生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

早上七点半到医院和年轻医生交接班,先把病房里十几个病人的病情问一圈;八点钟正式上班,开始组织查房;十点等教授进行三级查房,说到口干舌燥,也难让他们满意。下午一点半上班,要么出专科门诊,要么有文献汇报。晚上八点钟,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了,话都顾不上和家人说,就得接着赶晋升的论文,一天能睡三四个小时就很幸运了。

医院内,常见的景象是内科大夫们脚步匆匆,像一阵白色的风一样飘过。外科大夫像雕塑一样,在手术室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提高诊疗费看病会更贵吗

盛锡文认识一位年轻的外科大夫,刚刚独立主刀不久。一次手术,在诊断的时候已经确定患者是阑尾炎,但手术台上却没有找到阑尾,这位医生当时就崩溃了,害怕是误诊。后来在腹腔里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阑尾。原来这位患者的阑尾不是长在正常的位置上。

“手术台上医生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经常是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盛锡文没有抱怨诊疗费低,六十年代生人的他更愿意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医生毕竟不是制度的制订者,而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我是坚决服从的。”

有一种反对医生诊疗费提高的声音,如果提高医生的诊疗费,看病就会更加昂贵。

但是盛锡文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台湾,做一个早期胃癌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费用折合成人民币是3万元左右。和大陆胃癌手术的价格几乎相同。但是从手术费用的构成比例看,在大陆,医生和护士的服务费用占5千元,其他是药品器械的费用。而在台湾,医生和护士的服务费用是1万5千元。

倒挂的价格背后

诊疗费与价格的倒挂早已引发医学界的不满。“二十年前,去医院挂号就是这个价格。”中国医疗改革专家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对记者说,“价格毫无科学设计而言,是发改委规定的,是价格管制。”

卫生部前副部长殷大奎对此也多次提出过改革,他说,医院医疗服务的价格和价值完全背离,已经很多年了。二三十年前,殷大奎还在华西医科大学当校长时就呼吁过这个问题,他从校长、四川卫生厅厅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一步步升迁,就改革医务人员的劳务价格问题,向国家不知道提了多少次建议。“现在有些松动了,专家号能放开一些,最高能到300元。特殊病房的费用可以市场化一些。但是整体上变化不大。你看看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医务人员服务费用这么低的?”

虽然国家一直把医院向市场上推去,但在医疗服务领域完全是计划经济老一套。刘国恩说,原因在于中国260万医务人员属于事业编制。挂号费用收多少、手术技术费,甚至基本工资多少,他们得听规定。从2006年开始,新一轮医改进程中,作为国务院医改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刘国恩透露与发改委也讨论过医疗服务费用的问题,“但发改委也为难,从解决人民看病贵角度,从社会公益角度,挂号费用还怎么能调高?从顺应民意的角度,应该降低才是。但医院又不是事业单位的待遇,没有大树好乘凉,得自筹经费发展。国家投入不足,医院开支的百分之八九十靠自己“赚”。

国家关上了诊疗费的大门,同时打开以药养医的大门,为医院“找平衡”。从服务费用上损失的,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高费用找补回来。殷大奎介绍,医院从药品中赚取价格差,过去是西药15%,中药30%。实际上则更高。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示了医院从患者身上收取的利差令人咋舌。一支出厂价格为6毛钱的青霉素注射液,患者在医院却要花费20倍的价格购买。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我科采用局麻小切口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后即解除下肢牵拉痛,卧床时间短,恢复效果好,不容易复发等优点。我院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进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63例,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以一侧肢体牵拉性疼痛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不能行走。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28~6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个月,其中58例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5例患者发病后未经过正规治疗而剧烈疼痛影响工作和生活,要求手术治疗,术后即解除疼痛,未发生并发症。

1.2手术方式在局麻下取腰椎棘突旁纵切口,长约4cm,暴露腰椎板,切除黄韧带然后用咬骨钳咬1cm×2cm骨窝,将神经根向内分离,发现椎间盘明显突出,尖刀切开纤维椎环、摘除髓核。腰腿痛已松解,足趾活动正常,放置引流胶管一条,分层缝合。

2术前护理

2.1手术训练由于腰椎间盘摘除手术采用俯卧位,时间1~2h,患者往往感到不习惯,甚至难以忍受,所以在手术前1~2天开始卧位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手术卧位,提高耐受能力。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胸腹部垫一纵向软垫,头侧卧,逐渐训练至持续俯卧1~2h。

2.2术前健康教育绝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手术能否解除他们的痛苦,有否发生并发症等均成为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论文。护士要列举成功病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切而体贴的躯体语言,解释手术的方法、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并善于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相应的帮助,使其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状态。

2.3床上大小便训练腰椎间盘摘除患者手术后一般需要绝对卧床3天。大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大小便,所以,必须在术前2天训练床上大小便习惯,使手术后能适应床上排大小便。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一般绝对卧床3天,术后24h内适宜平卧位,以自然压迫切口,防止出血,为了减轻患者不适,可以协助患者翻身,并注意保持脊柱纵轴位,在患者腰背部放一长枕,方便患者依靠,禁忌扭曲脊柱。

3.2切口引流管护理手术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管道折叠或扭曲,密切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术后4h内引出液超过300ml,提示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应报告医生处理;观察引出液颜色,如无色或淡红色,提示有脑脊液引出;术后第二天,引流液等于20ml可拔管,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

3.3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3~4h开始帮助患者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抬高角度从15°开始,逐渐增大,每次活动5~10次,每2~4h活动1次。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主动屈伸双下肢关节,术后第4天,佩带腰围离床活动,起床方法:患者平卧屈曲双腿双脚,轻抬腰臀部,带上腰围然后翻身侧卧,双下肢垂直于床缘,双上肢撑着床,使躯干慢慢离床而坐起,无自觉不适后站立行走,步态稳健后,指导患者大步行走或倒后行走,使腰肌得到锻炼。

3.4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术后1个月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3个月内禁忌弯腰负重,避免弯腰活动[1],教会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厕凳。

4讨论

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术后复发,有赖于优质的护理配合。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青年人发病率显著增加,他们自信心较强,不在乎手术前训练卧位及床上大小便,往往给手术后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不牢记手术后禁忌事项往往引起复发,如何使患者自觉地接受术前的训练和术后护理以及预防措施,很大程度上与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紧密相关。因此,护士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能力。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防止神经根粘连,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并发症出现[2],促进康复。活动的角度、数量、时间可因人而异,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在患者有一点点进步时即给予鼓励,以增加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建议患者饮牛奶每天250~300ml,以利补充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健身及晒太阳,利于钙的转化,使骨骼更强健。

[参考文献]

1赵定麟.脊柱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0.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10篇

未央区中医院成立于1989年12月,其前身是大明宫骨科医院,始建于1954年。医院经过30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20名职工,中高级人员占40%,开放床位60张,临床科室齐全,医疗技术精湛,服务功能完善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未央区中医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康复的中心,为保障未央80万群众和周边区县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1983年前,这家医院只有十几个职工,医疗设施简单,科室设置单调,房屋破旧,病人不多,门庭冷落,经营困难。1983年7月,掀起城乡联合办院热潮,当时的院领导抓住机遇,同市红会医院联合在该院成立了大明宫骨科医院。联合办医极大地促进了该院的发展,红会医院为该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引进了大医院的管理,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年均门诊量60000余人次,住院患者600余人次。

1989年12月,未央区中医医院由大明宫骨科医院改建而成立。在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医院多方筹资230万,相继建成了1415平方的门诊大楼,1657平方的住院大楼。新建了标准化制剂室、手术室、供应室、检验室、放射科、B超室等科室,增添了大批医疗设备,加强了硬件和软件建设,从医院规模到科室设置都上了一个台阶,为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奠定了基础。1999年12月,经陕西省中医院分级管理委员会评审,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办院方针,突出骨伤科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有经省药监局批准的中药制剂6种,临床效果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使病人痛苦小,费用低,骨牵引术,闭合撬拨复位术疗效满意,在西安中医骨伤界居于领先地位。近十年来,医院陆续开展了脊柱胸腰段骨折椎弓根AF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滑板植骨桥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骨不连,膝、肘关节内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等难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手术,并开展手外科工作。骨伤疾病并非必须手术解决,而应辩证论治,以人为本。发展中医,引进西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互补长短,拓宽了该科的诊疗手段,满足了患者的多重需求,减轻了病人的身心疾苦和经济负担,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好评。2006年12月,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二甲中医院复审,医院顺利达标。

2007年12月,医院部分转型为大明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五免”惠民政策,药品零差价销售。

如今,未央区中医院在区委区政府关心支持下,在区卫生局正确领导下,在发展重点专科骨伤科的基础上,加大了妇产科,理疗科等特色科室的投入,逐步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连续8年获得西安市卫生局区(县)级中医院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未央十佳医疗卫生单位,诚信服务示范医院等称号。

回顾30年发展历程,未央区中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和引领,离不开历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奋进和广大职工的辛勤工作无私奉献。

上一篇:泌尿外科护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普通外科护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