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治理范文

时间:2023-05-11 11:33:21

规划治理

规划治理范文第1篇

但是,这条“母亲河”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在开发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加上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导致洪灾不断。虽然历经几代执政者治理,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三年两决口”的现象依然如旧,黄河因此被称为“中华之忧患”。从“大禹治水”一直到今天解决黄河水下游断流的问题,不同时期人们想出了种种治理黄河的办法。

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开启了人民治黄的新纪元。

人民治黄以来,国家正式通过的整体治黄规划只有两个,一个是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另一个是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

1955年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提出治黄要“兴利除害”,治黄方针不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利用黄河水利资源进行灌溉、发电和通航。

1955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同年8月号的《新华月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巨幅黄河治理规划的图片。报告指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包括远景规划和第一期计划两部分。远景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所谓‘黄河干流阶梯开发计划’,也就是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从而把黄河改造成为‘梯河’的计划。这一计划拟定由青海贵德上游龙羊峡起,到河南成皋桃花屿止,按照河流的特点,把黄河中游分成四段来分别加以利用。而第一期计划规定,在陕县下游的三门峡和兰州上游的刘家峡修建综合性工程。三门峡工程对于防止黄河下游洪水灾害有决定性作用。为了实施黄河综合规划的第一期工程,初步估算需要投资五十三亿二千四百万元。其中,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十二亿二千万元(包括移民费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投入这么大的一笔费用,可见政府整治黄河的决心之大。

按照这一治黄规划,1955年~1970年,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了三门峡、刘家峡、青铜峡和三盛公四个大型水利枢纽。其中,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60年建成并投入蓄水运用。然而,就在翌年的汛期,三门峡以上连降暴雨,黄、渭并涨,水沙俱下,潼关河床严重淤积,威胁到关中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安全。此后,围绕三门峡的问题,中国水利界展开了多次治黄大争论,并对三门峡工程进行了两次改建。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三门峡水库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库区淤积翘尾巴现象稍有缓和,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3年,在总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兴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体系,对黄河安澜起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2002年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与1955年的治黄规划相比,治黄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除了洪水威胁之外,黄河出现了水资源供需紧张、断流频频发生、水污染加剧等诸多新矛盾,因此新的治黄规划更加注重建立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规划治理范文第2篇

信息产业“十一五”开门红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信息产业如何在开局之年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在2005年底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信息产业部厅局长会议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给出了答案。他在专题讲话中强调,2006年要把工作重点和工作重心放在与“十一五”规划相关的各项重要项目中,信息产业的工作仍将围绕五大主题展开。

一是务实推进3G,在“统筹兼顾、全盘考虑”之下,3G的发展要与“电信改革”结合起来。

二是创新是“脊梁”,继续突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集团的力量,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并加大投入,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依法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逐步建立电信资费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在政策法规方面,要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调研、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相关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的相关立法工作;积极推进《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制定工作;继续做好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研究。

要继续做好互联网管理基础性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打击网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另外,还要积极推进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五是要“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质量可靠且农民用得起的实用终端。”同时,“推动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尽快出台,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点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信息化,而农村现代化又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新市场。农村信息化显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信息产业部的工作越来越向“人性化”发展,政府的“倾听民意、了解民声、为人民服务”的话,不再仅仅是口号而已。

透视未来15年的IT机会

2月9日,长达4万多字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那么,《规划纲要》对IT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

《规划纲要》首次把发展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定位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未来15年,信息技术创新将面临信息产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和信息化关键技术这两大主战场。这预示着今后15年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今后15年,IT企业将有以下四大机会: 1.企业可以大量承接国家“技术”类创新项目。2.企业可以开始承接军方订单。这意味着,军方对IT产品采购的范围和数量都可能大量增加。3.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高新装备和产品实施首购政策。这意味着,政府补贴企业进口设备的政策,将逐渐改为补贴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4.企业可以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研发投入。

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实并不是倡导封闭环境下的自主创新,而是倡导企业利用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人才和全球化生产推进自主创新。

点评:今后15年,在中国的产业布局中,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和基础性的产业,将成为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手段。IT企业将拥有更多的技术研发机会。而全球化的自主创新将成为信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反垃圾邮件立法迈出关键一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应用,电子邮件被少数人利用发送垃圾广告、进行网络欺诈、传播反动色情信息、散布谣言、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不仅影响了网民的正常网络通信,也对社会治安、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为了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 2月20日,信息产业部公布了第38号令《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该办法自3月30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了适用范围,重申了电子邮件通信秘密保护原则,制订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的基本措施,明确了垃圾邮件的界定原则,确定了规范广告电子邮件的选择政策,建立了垃圾邮件的举报机制,规定了违反“办法”的处罚措施。

虽然《办法》在法律效力上仅仅是一部行政规章,但它是今后制订法律层次的反垃圾邮件法的基石。

点评:《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反垃圾邮件立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关键的一步。发送垃圾邮件的行为也要有所收敛了。

整治SP见成效

构建“和谐社会”是2006年政府倡导的主旋律。在这一前提下,移动信息服务企业(下称“SP”企业)中存在的大量违规坑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显然成为主旋律中的一个不协调的音符。

针对社会各界反映日益强烈的SP虚假宣传、诱导或诱骗订制、强行订制并扣费等问题,信息产业部从年初开始,就开展了“畅通网络,诚信服务”治理增值业务市场的专项活动。6月,信息产业部更是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治理和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分步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企业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中国移动一方面加强对SP监管,推出SP分层分级管理和梦网二次确认;另一方面构建精品业务,重塑消费者信心。中国联通采取的措施与中国移动如出一辙。

其实,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基础电信企业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从接入和代收费环节上来制约违规的SP。

点评:信息产业部不仅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为关键的是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电信资费监管长效机制。老百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电子污染预防在先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电子产品产生的电子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危害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如何治理电子垃圾?2月28日,信息产业部正式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3月1日施行。11月6日,信息产业部又了与之配套的三个行业标准:《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和《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管理办法》对电子信息产品、电子信息产品污染、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等均给予了定义;对于如何控制电子信息产品污染做了具体的规定;对于违反了《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将给予相应处罚。

应对电子污染,企业必须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申办防治污染的认证标识,必须注意环保使用期限,必须兼顾欧盟出台的WEEE和RoHS标准。

《管理办法》出台的意义主要在于:1.体现了“污染防治,预防在先”的环境保护原则;2.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4.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5.积极应对欧盟指令。

规划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方法

1 概述

河道关系到人的生存环境,近些年,河道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要,规划设计方法也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只有全面做好河道规划与设计,才能使自然更加平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大自然更加美好。河道治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有效优化河道质量,达到科学治理目标。

2 河道治理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较为复杂,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还要考虑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2.1 人与自然协调原则

人与自然和问题自古就有,人类破坏自然,就会使人类反受其害,人类保护自然,则自然就会回馈人类丰富的资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力、地质等,河道只是其中一个重点部分,河道治理工作与以往概念有所不同,已经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向现代水利服务转变,这种概念观念上的转变是人们思想深处上的回归。人们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关系,人类能够在活动中主动与自然相适应,符合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改变了抑制自然的想法,通过对河道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2.2 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

河道规划与设计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发展,服务人类活动,保护自然环境,那么各项工程建设就要满足自然平衡需要,对自然的开发需要加入保护内容,也就是说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既要能够防洪、供水,发挥巨大利用价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良好的水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流域范围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美和谐的环境对人类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建立可利用的水利工程,同时带动周围水生态改善,达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3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河道是否科学合理,需要进行有效设计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河道通畅,生态均衡。

3.1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要本着生态保护的理念,对河道进行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按河道自然状态,尽量宽窄结合保持河道弯曲状态。弯曲河道能缓冲洪峰,有效控制住洪水流速,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对护岸的冲刷,确保河道周边生态安全。另外,从生态角度来看,曲折的河道有利于鱼类生存,这类河道能够提供丰富的繁殖场所,使生物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避风生存。

3.2 河道护岸设计

为了河道坚固,往往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进行河岸建设,但这种做法只考虑安全,而却破坏了生态。严重导致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链的断裂,同时,也会使河水与地下水阻隔,生态系统不够稳定。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就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根据自然环境需求,做好河道护岸设计,进行设计时,综合性考虑多方面问题,一是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考虑到生物的多样性;二是生态系统能够形成自我修复,同时也起到环境净化。根据以上问题,当前一般使用生态格网做护岸施工材料、混凝土草坪进行护岸建设,这样,不但形成较大孔隙率,同时也能确保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满足生态环境需要。

3.3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关系到最后的使用功能,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全面综合考虑,做好土地利用与规划,同时,还要对河岸生态景观进行设计,确保河道生态系统稳定。河道断面要满足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陆地与水体紧密联系,使两栖动物能够上岸繁殖,确保周边生物多样性发展。

3.4 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边生物配套,使周围植物符合生态发展,改善河道两岸生物环境。强大的植物根系能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同时,能够很好地改善土壤结构,使土质更加抗冲刷;植物枝叶能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成为天然氧吧。

4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措施

4.1 顺直型河道治理

顺直河道是指河道边界平滑、外形顺直的河道,这类河道滩地和主槽有一定的容量,具有行洪放洪能力。而顺直型河道时常出现不稳定状态,这类河道极其不利引水、航运、建港、防洪,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只有全面治理,才能稳定周边环境,保证人类财产生命安全。要想治理好顺直型河道,就需要对边滩进行稳定,这样,整个河段才能稳定,为了确保河道流通稳定,需要采用编篱杩槎等简易措施,做好防冲促淤准备,对边滩多的区域,要对上游边滩进行治理,由上至下做好全面整治,使整个河段逐步稳定。对河道治理时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橡胶坝地板采用中间低,两边高呈凹字形式,人为地形成“主槽”和“边滩”,保证洪水通过橡胶坝主流线居中,强化泄洪能力、减缓两岸冲刷;二是加强橡胶坝上下游设计标准,确保安全性。

4.2 游荡型河道治理

治理游荡型河段重点是整治泥沙,泥沙不稳定是河道的主要危害,那么进行治理时,则需要本着综合治理、兼顾标本的原则,对河道进行彻底治理,保证游荡型河段稳定通畅。一般情况下,需要利用“下排上拦,两岸分滞”的方法对洪水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调、放、挖、拦、排”处的手段,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主要用中游水库进行调节,对细沙进行排放,同时也能拦住粗沙,调整下游输沙能力,确保河道通畅,减少河床泥沙淤积;通过挖河道进行放淤处理,利用好现行河道把下游洪水和泥沙输送入海,达到治理目标。

4.3 蜿蜒型河道治理

蜿蜒型河道较为复杂,进行治理时,要全面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的关系,治理方法一是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河段时,要对弯道凹岸进行有效的保护,良好的护岸措施,能够解决弯道继续恶化的问题,有效稳定河道,使弯道凹岸形成稳定结构,保证过渡段稳定流畅;二是采用人工裁弯工程,对没有必要的河段进行适度改造,使弯曲连续河湾更加平直顺滑,保证河水河势稳定,通过迂回曲折河道的人工改变,达到裁弯取直目的。进行河道取直方法主要有内裁和外裁两种,内裁通过狭颈最窄处节省土方。外裁线路长不实用。

4.4 分叉型河道治理

分汊型河段能够形成堵塞,需要进行有效改善,才能保证河段固定,进行治理时,一要认真全面的分析汊道分沙分流现状,总结出分沙分流演变规律,提出亮点,拿出方案,视具体情况形成可操作的计划。可以在上游修建控导工程,在汊道入口处修建导流坝和顺坝,然后在洲尾修建导流顺坝,使江心洲尾部水流趋于平缓,达到治理目标。

5 结束语

河道治理关系到自然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河道治理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环境生态,在当前条件下,遵循自然规律,从客观实际要求出发,合理规划与设计,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自然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士国,等.现代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王宗侠,段渊古.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01).

规划治理范文第4篇

今天,我们在*市固始县召开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现场会。这是继20*年5月新县、固始县现场会之后的又一次现场会。会议将在学习推广*市、固始县经验的同时,研究如何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固始县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我们对固始县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城乡风貌异彩纷呈,大家看了很受鼓舞。刚才,*市规划局长罗荣国同志、固始县政府县长方波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听了深受启发。

*市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凝聚村镇规划建设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市、县成立了规划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精干人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市政府下发文件,连续三年把村镇规划编制列入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实施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指导,提供资金保障。从20*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县区财政各投入100万元,专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同时动员市、县(区)直单位对口帮扶村镇规划建设。去年全市共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保证了村镇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市、县(区)和乡镇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市和县分别举办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培训班,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顺利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坚持标准,提高村镇规划编制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力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媒体村镇规划编制招标公告,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了17家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各县区把规划、国土、房管、水利等部门的设计人员进行整合培训,全力投入村镇规划编制。全市共投入规划设计人员320多人。二是严把规划质量关。为防止“另起炉灶”,拆旧村、建新村的简单化倾向,坚持严把“五关”,即:调查摸底关、征求意见关、方案编制关、技术评审关和依法报批关,有效保证了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三是规划建设特色村镇。强调村镇规划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情况,分别规划建设生态庄园式、城郊社区式、平原集中式、丘陵放射式、山区分散式等不同空间形态的村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引导建设商贸型、工矿型、文化型、旅游型、沿边型、生态型等不同产业支撑的特色小城镇,避免了“千镇一面、千村一面”问题。四是严格规划审批。各县区成立了由规划、建设、发改、交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成果分别由市和县区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审,凡达不到规定标准和规范深度要求的不予通过评审。邀请省、市规划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15个乡镇、30个村庄优秀成果。

(三)规范管理,保证村镇规划有效实施

一是规范村镇建设程序。认真落实村镇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凡不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不予审批。*市中心城区内村镇建设,由市规划局统一审批;乡镇人民政府所地和沿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两侧的村镇建设由县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其它村庄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规划主管部门备案。二是开展村镇规划效能监察。由市规划局、监察局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县区乡村检查村镇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有效防止乡村领导违法违纪干预村镇规划实施现象。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市和县区村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乡村监督指导规划实施。市、县规划监察机构认真履行职能,及时查处村镇违法建设行为,保证了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四)示范带动,打造村镇规划建设亮点

全市确定了5种类型20个乡镇、100个村作为村镇规划建设和整治示范点。去年示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16亿元,这些示范点已成了村镇建设的亮点。一是就地整理型。平桥区洋河乡、固始县郭陆滩镇和往流镇、淮滨县邓湾乡、商城县上石桥镇积极开发新街区,整治老街区,改善了乡镇整体形象。潢川县付店镇新胜村、商城县上石桥镇黄楼村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整体迁建型。淮滨县邓湾乡徐门村通过淮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平桥区邢集镇桑园村利用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固始县段集镇小畈村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分别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新村;三是“城中村”改造型。新县新集镇坚持改旧村、建新村、出新貌,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金水新村。光山县城关镇上官岗村、潢川县老城区爱国村等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实现了农民生活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四是产业支撑型。罗山县青山镇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固始县三河尖乡发展柳编业,浉河区浉河港乡龙潭村等发展茶产业,增强了村镇经济实力,提升了村镇整体形象;五是交通带动型。浉河区十三里桥乡小庙村、潢川县仁和镇亚港村发挥交通优势,推进物流市场和农民新村建设,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亮点。

(五)创新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加大协调力度,整合各部门力量,促进扶贫、交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支农项目、支农资金向完成规划的村镇集中捆绑投放,防止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创新村镇建设投资机制。全面放开村镇基础设施投资市场,通过以地换路、以地换城,盘活了村镇存量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精英“回归”投资村镇建设,房地产投资热点已从中心城区、县城逐步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三是引导农民自主建设家园。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鼓励经济实力强的村组集体投资建设农民新村,按需要分配给村组居民;鼓励村组对集体土地、房屋进行置换经营,所得赢利用于建设农民新村;鼓励群众依照规划“自修门前路,自通院前水,自栽门前树,自保门前洁”,调动了广大群众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固始县统筹城乡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经验突出反映在这几个方面:

(一)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

县委、县政府立足固始县情,把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完善领导机构,为村镇规划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为政委和指挥长的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设立了办公室和专业工作组。出台了《固始县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责任目标和推进措施。二是统筹城乡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一方面,做好村镇规划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与时序。明确2020年县城建设“双50”目标,并明确“东引、西聚、北控、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四轴、两心、五片区”和“两环、八线、六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理清了城镇发展思路。另一方面,根据村镇规模、区位和地理环境条件,分类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各专业工作组深入试点村镇,配合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11个乡镇、1*年村庄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抓住关键环节,保证村镇规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规划审议审查、公示和效能监察机制,规范村镇建设程序。把城乡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认真落实“一书两证”和“一书一证”制度,加强规划监察执法,从制度上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依据规划,积极开展镇容村貌整治。对县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隔夜楼进行集中整治,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沿县城、乡镇周边和沿铁道、国道、省道的100多个村庄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提升了村镇的整体形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市、小城镇、村庄“三头并举”方针,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支撑,以乡集镇和村庄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突出抓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仅20*年就建设城市主次干道17条,新增道路21.7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120多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35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功能园区和市场建设。城南新区行政中心正进行主体施工,13家单位已建成或正加快建设;香樟苑、水云居等大型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将有效改善市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信合集美建材市场等5个大型专业市场相继建成,逐步形成豫东南区域物流中心。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推进陈淋子史河湾试验区建设,提升沿边城镇竞争力;加快段集火车站新区开发建设,完善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固始南部次中心;打好“中国柳编之乡”品牌,把三河尖建成淮河上游商贸重镇;推动胡族、黎集、方集、往流、郭陆滩、陈集等重点乡镇建设,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往流镇以镇带村联动发展,建成淮河明珠花园和移民新村,并同时启动6个村庄规划与建设;方集镇小畈村筹措200万元,建设了规划先进、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新村,受到省委徐书记充分肯定;黎集镇南园村、张老埠乡薜桥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127个。

(三)科学引导“三个集中”,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三个集中”,有效破解土地利用、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一是引导土地集约利用,解决村镇建设用地问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三项整治”和“五统一”管理,建立了符合法律规定且适合县情的多元化有偿供地模式,通过国有土地年租制、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或入股、国有土地置换、集体土地农用地转用、整治空心村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潜和市场化运化,实现了占补平衡,充实了土地储备,满足了城镇建设需要,十年间累计实现土地资产收益7亿元。二是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创业,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一方面实施“金桥工程”,让更多的人出去创业,一方面实施“回归工程”,让更多外出的人回来发展。5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近40亿元,他们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或进行城镇基础与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20多亿元,提供城镇就业岗位6.5万个,劳务大军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中坚力量。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解决城镇经济支撑问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民营工业园区已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50多家。全县重点工业企业达到8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8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10家。全县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三河尖乡为主产区的柳编产业集群,产品远销86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郭陆滩镇、南大桥乡两个水暖城为依托的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9000万元,成为中国第四大水暖洁具生产销售基地;以张广庙乡为中心,辐射周边4乡镇的医用银针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利税近50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通过“三个集中”促进了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县乡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全县已建成农村沼气示范户11036户,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总结*经验,研究“固始现象”,我觉得至少可以带来三点启示: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固始县缺少资源和区位优势,市县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立足市情、县情谋发展,理清了工作思路。思路新则出路广,才能开创出城乡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二是创新激发活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力量,*市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常设办公室,创新领导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保证了责任目标的落实。固始县通过规划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破解制约发展的“三大难题”,创造了具有标本意义的“固始模式”。三是人气成就事业。来到*、固始,除了山水美景,大家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人气旺。人气旺则事业兴。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豪迈之气,开拓创新的锐进之气,乐于奉献的浩然之气,描绘了*经验、“固始现象”的多姿多彩。

二、从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视察*时明确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总理在参加*人大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一定要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央领导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局出发,给*提出的新的希望与目标。我们一定要悉心领会并从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实现新跨越的现实任务和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在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省来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一方面,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村人口大省、第一产粮大省,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国的大局。另一方面,目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一些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村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领导对村镇规划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单个项目轻统筹安排、重城镇轻乡村的倾向。由于村镇规划滞后,导致无序建设严重,环境状况欠佳。二是政策保障不到位。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试点经费不落实,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总体水平仍然很低。三是工作推进机制不完善。对各部门涉农项目缺乏有效的协调整合,个别地方缺乏统筹城乡的思路,忽视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使命,正视工作差距,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为实现跨越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从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审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方向由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为农业大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二是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省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能力。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千亿元,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中原崛起正当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使其变成促进中原崛起的发展资本,变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力。

(三)从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准确把握村镇规划的地位作用

一是完整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中央明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方针,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

二是充分认识“村容整洁”在全面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性。从“生产发展”来讲,村容整洁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安居才能乐业、创业,农村同样需要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安居环境;从“生活宽裕”来讲,村容整洁是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体现。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农民直接感受生活质量的富裕;从“乡风文明”来讲,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抓乡风文明,应该从农民看得见、得实惠的环境改善抓起才能见实效;从“管理民主”来讲,村容治理是农村民主建设的一种实践。村庄规划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农民主体、群众意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的过程。

三是准确把握村镇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村镇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和法规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编制并经法定程序批准实施的村镇规划,具有配置空间资源、保护公共利益和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职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作用。只有依据规划安排村镇建设与治理,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其次,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统一的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引导村庄合理布局,要有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庄整体发展和各项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第三,严格实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村镇规划的实施,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又要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注重长期和整体效果;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三、统筹城乡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2007年我省村镇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意见》,按照厅党组“贯彻省委精神更加自觉、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分类指导更加有针对性、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以村镇规划为先导,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注重发展特色,强化服务协调,扎实稳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计划

一是科学编制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2007年全面启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每个省辖市确定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试点,并至少完成一个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制镇、乡集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完成40%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镇全部完成。要贯彻执行建设部印发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构建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并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事业的空间布局与职能分工,推进城乡区域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治理计划。认真贯彻《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在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条件,区分山区、丘岭地区、平原地区及河流滩区、采矿塌陷区等情况,综合预测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合理编制村庄规划,统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风貌,塑造凸现新农村发展特色的村庄空间形态。2007年村庄建设规划完成10%以上,各类村庄治理试点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同时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2007年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必须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上,完成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三是优化新农村建筑设计。在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农村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及传统习俗,合理规划宅基地和公共用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注重传统与现念相结合,外观与内部功能结构相统一,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村风情,方便生产生活,反映现代文明。免费为农民设计安全经济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不同户型住宅,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建房需要。

(三)狠抓落实,扎实稳步地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

思路已经理清,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振奋精神,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位。重点抓好处于郑开大道等重要交通线、旅游线、产业带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涉及地区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并与区域功能相衔接,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突出重点乡镇。以国家和省级重点镇为基础,努力把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优化,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三是突出重点内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农民在路、水、气、电等方面的困难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等问题,指导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乱搭乱建)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治理,确保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等基本需求,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注重发展特色。一是村镇规划设计要有特色。立足各个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人文特点,积极探索特色化、个性化的规划建设和整治模式。村庄布局和住宅设计应结合当地自然与传统特点,推广具有乡村特色的民居设计,体现聚形相宜、错落有致的新农村风貌。二是发展村镇特色经济。立足资源环境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休闲服务和乡村旅游等,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为村镇建设与村庄治理奠定经济基础。三是搞好特色治理。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风貌,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保持了乡村原本具有的生态优势。注重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对具有特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纪念性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彰显乡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着力发展一批具有特殊自然人文价值的特色村镇。拟于适当时机召开村镇“特色规划和治理”现场会,推广特色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城乡自然环境与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区分就地整理、整体迁建、古村保护、“空心村”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不同类型,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庄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对基础条件较好且经济实力强的村镇、村庄,通过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对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公共环卫设施,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引导群众在庭院和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果树,修缮、粉刷破旧房舍,搞好小环境美化,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整修村庄道路、沟渠,建设垃圾收集池等,逐步改善环境条件和村容村貌。工作推进要体现关注民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洋,防止出现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群众意愿强行实施现象。

坚持试点先行。一是积极做好各类省级试点工作。深入鹤壁、济源、巩义、义马、新郑、武钢等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规划的编制,积极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省文明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合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指导省委省政府“十县百镇千村”试点,帮助做好驻爱滋病村对口帮扶工作。二是切实抓好建设系统的试点工作。以600个康居示范村为重点,抓好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层次的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试点,总结推广各类典型经验。三是指导市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努力使一部分试点村率先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服务协调。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一是继续开展规划、设计技术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农民建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指导手册》,推广《*省新农村住宅示范图集》,向农村普及规划建设和整治及建房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开展规划设计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和农村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研究制定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取得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的工匠个人或由其组成的农民住房建筑施工队伍优先承接农民住房建设工程。三是指导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研究制定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单位管理办法,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民住房设计与建设、监理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指导农民住宅建设,对村庄各项建设把好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过程的监督关,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建设的安全。

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创新工作思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高度,研究探索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主动协调相关涉农部门及支农项目,加大政府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对公益设施投工投劳,建立政府补贴、农民为主的村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创新工作载体。在全省村镇建设系统积极开展“试点与探索年”活动。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和保护工作,继续做好中州名镇、中州新村、优秀村镇规划、村镇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配合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园林城镇、人居环境奖、环境优美小城镇等活动。四是加强调查研究。转变作风,重心下移,研究解决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建设主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途径。以省政府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为契机,会同省文物管理局在全省组织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调研活动,并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为历史文化名镇(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五是健全工作督查机制。加强检查督导,对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情况定期进行通报,认真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定权威。根据省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村镇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上报省政府。通过完善督查和考评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治理范文第5篇

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消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遏制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月日国家、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会议要求,围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食品安全职责,抓住日常监管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切实解决食品安全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食品安全整顿任务圆满完成。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整顿。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标签标识管理,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报告制度。开展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专项抽检和监测,整治超过标准限量和使用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的行为。(有关部门按分工分别负责)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深入开展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市农牧局牵头,市粮食局、市林业局配合)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严格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查验制度和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查处企业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力整顿食品安全风险较高、投诉举报多的食品行业,建立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市质监局负责)

(四)加强食品进出口环节整顿。加强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疫监管,重点加强对出口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及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检验检疫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检验检疫行为。进一步规范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基地的监督管理,完善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企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不良记录制度,将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律列为不良记录企业。建立和完善进出口食品、食用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的长效机制。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引导企业开展食品质量安全国际认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完善风险预警和控制措施。(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五)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顿。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市工商局负责)

(六)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市卫生局负责)

(七)加强畜禽屠宰整顿。严把市场准入关,清理整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点,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点的日常监管,查处违法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猪(牛、羊)、出厂未经品质检验或经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猪(牛、羊)肉产品等行为。强化活禽和生猪(牛、羊)产地的屠宰检疫,查处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的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肉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病害畜禽肉和注水肉等行为,严防病死、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肉品进入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加大生猪屠宰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相关应急处置机制。(市商务局牵头,市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卫生局配合)

(八)加强保健食品整顿。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市卫生局牵头,市工商局配合)

四、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进程

省政府确定年为全省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年,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进程。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契机,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为主线,以制约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坚持治理整顿与机制建设相结合、依法监管与诚信自律相结合、风险防控与严格执法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通力协作、企业严格自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上半年制定出台长效机制各项制度,下半年全力抓好各项制度的实施。重点抓好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六大纲领性机制,带动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一)建立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重点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统一负责、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的制度。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统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保障,组织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综合协调权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堵塞监管漏洞,增强部门合力。(各县区政府负责)

(二)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组织制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建立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以及其他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体系,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及时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较高风险的食品及时预警;根据《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制定、修订相关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发挥好食品标准的“防火墙”作用,重点防控全局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有关部门要加大食品特别是乳品等高风险食品检验检测频次,定期公布检验检测结果。各县区根据各自的食品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确定本地重点风险监测品种、监测项目,做好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工作。(市卫生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自律机制。按照《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帮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问题产品召回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内部生产经营档案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并在食品行业推广。督促行业协会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按照省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方案和试点经验,推动建立我市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和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基层监督网,完善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的管理办法,明确食品安全监督员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考核评议方式和工作报酬标准,提高监督员素质,增强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现有群众举报投诉网络的作用,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焦点问题进行追踪,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进行曝光,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安全消费。(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和国家部署,对现有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修订,落实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要求,健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按照新的职责划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有关监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制定本单位的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落实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

(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本系统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坚持有权必有责、失职必问责,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定责任追究的具体办法,形成全程监管、全程负责的责任体系。(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

五、有关要求

(一)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责任。各县区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地的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要抓紧制定年整顿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分解整顿工作和长效机制建设任务,将专项整顿与长效机制建设有机结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整顿工作取得实效,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突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本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并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二)切实加大食品安全隐患清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要对本地、本系统的重点食品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清查、梳理排队,明确风险来源、整顿措施、治理目标、时限和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并报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进行限期治理。经过治理仍不能达标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到年年底全市各地现存所有重点食品安全隐患要全部消除。要将防控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和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作为重点。要对个别行业、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摸排调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对各类食品安全隐患进行举报、投诉。要加大案件和事故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认真做好信息报告和新闻宣传工作。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沟通,重要信息要及时向市政府和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办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要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工作,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及时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相关信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做好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整顿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进展、成效和典型事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准确报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规划治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整体规划;施工方案;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034-02

悠久的历史见证,南阳是一座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上世纪末,伴着中华大地改革开放春风,南阳城区规模极速发展,城区增大,城市居住人口增容,生产、生活加重城市运转负荷,远远超出城区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城区污水不能有效收集、处理,致使内河污水横流,白河变黑。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河上一道道橡胶坝建成、蓄水,城区水域面积增大,气候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城区污水治理滞后,肆意排放河内,清水变浑,水中污物漂浮,河道内杂草丛生,蚊虫孳生,嗅气刺鼻,微风中给人以窒息的感觉。部分区域、部分河段采取了堵、截的办法,禁排、禁放,但难于达到治理目的。就像一个没有公厕的城市,要禁止市民随意大小便,是难于实现的。依靠白河上游放水冲污,仅是一时之计,也只是把河面暂存污物冲散、部分冲走,残存污物日积月累,白河即成为污水河、污水池,城区内河更不用说。流淌的、积存的全是污水,气温升高,恶嗅阵阵,污水密集的地方,令人窒息。老城区已是一个“污水城”,新开发城区不采取有效措施根治污水排放,若依然如此,不久将是“新城”变“污城”。有效治理污水排放,迫在眉睫。南京市秦淮河是一个富含历史故事、久俱盛名的城市内河,给南京市增添了文明、美丽,而就是排污治理不善,时常因污水过量流入,出现死鱼烂虾横溢河面、腐臭四处散发,大煞城市风景。我们不能为了生产、生活破坏生存环境,更不能因生存而有害于他人、后人。有效治理污水排放,还白河、还南阳一个清、洁、绿、雅的生态环境,是当代南阳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1污水排放设施现状

上世纪90年代,白河城区段综合整治的实施,自温凉河入白河口处向下游方向,修建了专用污水排放通道,直径为1m左右的圆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水向白河的排放量,但是规格较低,设施简陋,排量小,清淤难,运行数年后,损坏、堵塞严重,现在近乎报废,内河成为污水河,污水流入白河,看着河面上漂浮的污物,痛惜中饱含无奈。城区沿白河两岸快速发展,新开发城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不能有效收集,处于失控状态,或明、或暗直接排入白河。近两年,在河北岸沿滨河路正在修建污水通道,采用的是直径不足2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服务范围仅限温凉河向白河下游区域,口径小,排放能量低,仅供老城区排污所用,难于解决白河上游新开发城区的排放问题,且污物清除设施欠缺,清淤、疏浚困难,易堵塞,损失排放能力。布线不尽合理,施工方法欠妥,施工两年多了,依然处在攻坚克难阶段,何谈向白河上游、下游延伸 ?

2成功实例

污水排放是城市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环节。多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因污水排放的有效实施而得利,还有多个城市因排放、处理措施不力而深受其害。 法国巴黎城区,地下300km的排污通道,建于160年前,时至现在仍为世界上典型的城建工程,完成着一个世界级大都市的污水排放、雨季泄洪任务,每年有数十万专家、学者前往参观考察,其地下通道之大,可供管理维护的人员、设备进入作业、通行。功能之完善,除排污、泄洪外,可布设管网、电缆,部分节段可供游人进入参观(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流传的手抄本法国侦探小说中,有作案人顺下水道逃跑的情节,当时感觉不可思议,偶有机会到巴黎,目睹而悟)。多少年来,巴黎城区塞纳河等诸多内河依然清水流畅,没有内河污染、雨季内涝的现象发生。 青岛市原为德租界的区域内,在德国占居期,修建了地下排污通道,青岛市民的话说:“那些通道很大,能把汽车开进去”。可见规模之大。近几年,多个城市,如:广州、武汉、杭州、南昌等城市,暴雨季节,多次出现城市内涝、地下建筑浸水、汽车漂浮、低层房屋被淹现象。分析原因,城区排放通道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严重落后,排放能力低或流通无保障而至。相比之下,青岛市的原德租界,正是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排水通道发挥作用,排放通畅,多年来没有污水横流、城市内涝现象发生。

治理城市污水,消除城区内涝,有效的措施就是:修建城市地下河,形成遍布城区的排放通道网。集污水汇集、流通、处理、排放(或再利用)及辅助城区泄洪为一体的网络系统。污水在地面消失,实现污水、河水各行其道,互不相犯,创造一个洁净的城市环境。

3整体规划

南阳市白河北,有邕河、温凉河、梅溪河等数条河及其支流密布,与白河交织成网。沿河道规划建设地下排污通道(河床以下,埋深浅,施工难度小),河流纵横交织,基础条件较好。沿白河修建主线通道,沿市区内河修建干线通道,沿内河支流或部分街道修建支线通道,支线通道延伸到各生产、生活区域,沿河通道均修建在河床下,原河道不再承担污水排放任务,清污处理后,修筑堤岸、绿化带、人行通道等,堤岸外30-50米范围内,禁止永久性建筑物存在,一切为城区环境建设亮绿灯。内河治理后自上游水源引清水入城,还原城区诸河道草绿水清、沙石见底、鱼虾翔游、鸟语花香景观。城市污水及暴雨期的定量雨水通过地下通道依次汇入支线通道、干线通道、主通道、污水处理场。白河南及新开发城区,原有河道稀疏,充分沿用现有河道河床修建排放通道,同时根据发展规划,修建一定密度的人工河,引清水入城,同步建地下排污通道的支线、干线。按密度大小,根据排放需要,还可沿城区部分道路规划布设地下通道,形成网络,遍布新、老城区。主线、干线、部分支线,具备排污、排涝功能同时,可据城建需要,布设管网(供水、供气、供暖)、电网(电力、电信等所用电缆、光缆),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实现一功多能。勾织一张地上河网,改善城区环境;建造一个地下河网,排污、泄洪,同时规范管线入地。努力维护内河水系生态,扎实推进雨水、河水与污水分流和排污、治污工程,提高水环境基础设施的支持和保障水平。

4建设

沿白河两侧堤岸边河床下,修筑排污通道主干线,上游到规划的城区边界,下游到城区界外至污水处理厂。主线通道平行白河中心线修建,严格内渗、外渗处理,两侧通道每间隔一定距离设一互通通道,便于调控流量及单洞停用进行维护修理。一定距离设置进出口,实现管理维护的设备、人员进出及沉淀污物外运。每个干线通道进主线入口处设沉淀池,建固体漂浮物清除机动栅闸,随时清除,堆积外运,确保流畅无阻。主通道横断面设为倒垂的“梨子”形,最大内经不小于6米,上断面为半圆形或矩形 ,排放高峰时增大排量,下断面为“V”形,排量较小时以增加流速,有效减少沉淀,减小淤积,保障排放能力。通道内,单侧或双侧设行人通道,完成通道及内部的管网、电网的管理、维护、观测等。

沿城区内河河床下建设干线通道,新城区在充分沿用已有河道河床外,利用新开人工河河床及部分道路修建地下通道,最大内经不小于4米,横断面形状如主线通道,内部设置与主线通道类同,一定距离设人、机出入口,各支线流入干线入口处设沉淀池及机动栅闸,减少固体物流入干线通道。

沿内河支流河床下或部分道路合适区域(绿化带、人行通道、非机动车道)地下,布设排污通道支线,以单边不小于3米的矩形通道或直径不小于2米管涵为主,断面设置要保证能实现人、机有效清污、疏浚。市区各平交路口地下,修建单边不小于3米的矩形通道,实现排污功能同时,保证管网、线网布设通过,杜绝城区内天天挖沟,时常破路,地下管网、线网随意布设现象。在支线一定长度内的合适位置,设置人、机进出口,在雨水汇集区域,设自动限流或人工机动限流雨水入口,保证暴雨期及时泄洪,杜绝城区内涝出现。

支线通道连接来自各区域各街道的分支排污通道,各分支通道以不小于1米的管涵为主,确保各区域内污水排出、雨水排放,各入口设沉淀池、活动格栅,禁止固体物流入,保证管道畅通。对污水排放的重点管控区域,设置限流、控流装置,实现有序管理、定量排放。

依据城区规划的产业分布、居民密度等要素,准确计算最大排污流量,依据区域内地理、地势及历史洪峰值,准确确定最大洪峰流量。要在数倍于生产、生活排放极峰及辅助泄洪最大值的基础上,确定排污通道的分布密度、结构尺寸、等数据。

建设管控中心,主线、干线、支线全部实行视频监控和运行数据动态监测,整个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随时观察各处运行状态,随时检测各点运行数据,及时传递水质变化信息,对排污通道的各部位实施动态监察,各机动栅、闸、清污设备、限流装置等实现远程控制。

该项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永久性工程,要采纳成功的典范经验,吸取多处因治理不善而受害的教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以超前的思路,缜密规划后,付诸实施。不能盲从、草率而上、匆匆而行。

5施工

按先主线后干线、支线、各分支通道的顺序建设,主线、干线、支线新建,各分支通道,可在原排污设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恢复重建为主。自下游向上游,先建设主线通道,在主线完成区段,完成各干线通道,干线建成区段,完成各支线通道、各分支通道。完成一段,投用一段,依次向上游延伸。亦可依据经济能力分期、分段、分区域完成。直至已规划城区区域整个排污系统建设投用。城区扩展,可接续建设。

6施工方案

依据整个排污系统规划及南阳城区地理、地质特点,确定合理实施方案,选择合适施工方法,以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工程费用。主线通道、干线通道沿河而建,埋深较浅,可采用盖挖法施工及钢板围堰一次成形施工法,或两者结合。沿城区道路或街道的地下干线通道,埋深较深,采用盾构法施工,一次成形。

盖挖法:典型的城市隧道施工方法,按侧墙成形、洞顶封盖、外渗处理、成孔、内渗处理的顺序进行。各交汇处、进出口等部位,特殊处理。可大规模同步进行。

钢板桩围堰施工:先用钢板桩围堰封闭施工区域,清挖被围区域,按设计进行通道施工及防渗处理。施工简便宜行,但同步施工规模因钢板桩用量受限制。

盾构法:采取盾构法施工,通道一次成形,速度快,但机械化程度高,要求能够连续作业,不能间断,投入较集中,且辅助配套作业要同步进行。对施工环境、施工条件有一定要求。

7建设资金

要完善整个城区的污水排放系统,是一个巨大的、长期的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于当今、造福后代的永久性工程。在一次规划到位、方案完善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按先主后次、先紧后缓的顺序,分期、分段完成。每年计划投入多少资金,完成多少工程,以“尽早完成,早日投用”为目标,把一个庞大的工程分期、分段分解,化大为小,逐步完成,以减小所需巨资的难度,确保建设过程连续、高效进行。

资金来源:

1)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按工程实施计划,分期注入部分建设资金;2)作为城市发展的公益性工程,号召城区各界人士踊跃捐献,从社会吸取部分资金;3)按城区各企业、单位、居民的承受能力,在现用的水费中计入一定金额的建设资金。系统投用后减免预用资金;4)该项目为一个长期运行的经营性项目,建设资金可向社会金融机构借贷,投入运营后,收费还贷。

8运营管理

整个系统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独立核算。

运营收入:污水排放处理与供水、用水有机结合起来,以生产、生活用水,定性、按量承担污水排放处理费,按“谁用水,谁承担费用”的原则,在用水环节收取排放处理费。按用水性质、排放水质污染程度确定污水排放费用基准单价,要求“先处理,后排放”;按用量分段计费,实施阶梯单价,提倡节约用水,实施“量大价高”的计费办法;沿地下排污通道布设的管网、电网等,有相关部门承担一定的通道使用费。 费用支出:基础建设投资;通道设施维护费;后期改造、扩建费用;运营、管理费用。 整个运作过程接受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确保良性运作、有效运行,达到长期服务社会、市民永久受益之目的。

这是一个系统的城市建设基础工程,是解决城市环境水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排污处理系统的建成,不仅益于当今,更能在数拾年、上百年,乃至数百年后依然造福于民。历史的功绩,远比一幢楼、一条路、一个广场更有利功于一座城市及生存在这里的一代代人。南阳正处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时期,旧城区改造、完善污水排放设施,迫在眉睫,开发新城区,建设排污通道应放在城市建设的第一位,有利于施工及配套设施完善。新城区建成后,完全一个靓丽的现代化城市,一个生态健康、环境优雅的新宛城。

参考文献

[1]戴一成.建设绿色城市:污水治理设计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规划治理范文第7篇

山东省青岛市一高中教师姜晓慧告诉记者,目前教育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给择校留下了空间。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自然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学生不愿意去也在情理之中。希望规划纲要的出台,能彻底根治这一顽疾。

网友对这一问题也纷纷发表看法。在天涯论坛,一位网友说:“择校造成了学生无法获得大体一致的教育资源,如果有的学生就读一所很差的学校,可能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根本无法与在好学校就读的学生竞争,这是对教育公平原则的践踏。规划纲要的出台,给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

规划纲要明确,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山东济南市民李德亮近期正在被“是否为儿子择校”困扰。李德亮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今年暑假之前就要从小学毕业,升入离家不远的一所初中。但他带儿子去这所学校参观时,破旧的教学楼、狭小的操场让儿子很失望。但是,要是选择去别的学校上学,一笔不菲的“择校费”让他难以承受。

“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初中学习,很多家长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孩子们不堪重负,失去了童年本该玩耍的时间。”李德亮说。

规划纲要还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规划纲要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

李德亮认为,其实,择校就是择老师,好的老师一般也在好的学校,要是能把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落到实处,那么相信择校问题也将会不复存在。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建议,政府应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并把各级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努力程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程度纳入考核体系。

规划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书馆治理规划

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图书馆界面临一个向国际惯例靠拢,按规则办事的题目。中国图书馆行业在新世纪的发展同样要留意在治理上的国际“接轨”,不仅我们目前的治理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进世”以后,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会有调整,图书馆行业面临更大的治理挑战。就以数字化为例,图书馆实施数字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个重大的治理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图书馆数字化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落后而是治理的落后。要成功地施行重大治理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更深刻、更系统地理解一些更加基础的治理知识和国际经验。

1规划及其在治理中的地位

治理是个普遍适用于包括企业和非盈利机构在内各种组织的概念。实际上“治理”一词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在最高层可能指向治理层面,即组织的基本利益构架:如合伙制、公司制,非营利(部分或组织),机构内从属性质或是慈善机构等;在日常生活中“治理”更多的是指具体执行层面上的规章、项目治理和薪酬制度等。但是这还不够,在国外,“治理”概念还要指向组织的宏观层面,有时被称为经营治理,这里的经营主要是指规划、营销、机构设置、流程设计等。而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对经营层面上的知识和熟悉。

根据组织行为学和治理的实践,规划是治理者的首要任务。它包括确定目标、建立战略、制订计划以协调各项活动。尽管存在多达几十种治理工具,贝恩咨询公司对全球企业组织的调查发现,在1999年用得最多的还是战略规划(76%),使命和愿景描述(70%)和目标(69%)这三种。通过制订规划,治理层在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熟悉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使命,聚焦于具体的奋斗目标,确定通过计划、项目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是任何组织进行规划的目的,图书馆也不例外。近年来战略规划的一个趋势就是从企业、私营部分向公共部分和非营利部分发展。规划研究专家以为:营利或非营利组织在规划的目标重点上当然有区别,但是就规划的结构而言,没有很大差别,倒是组织的规模大小影响更大,因此治理学的一般规划方法也应适用于图书馆。

在这里主要探讨图书馆经营治理中规划的应用。什么是图书馆规划?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其规划与一般组织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说明了组织的位置在哪里,想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往做到这样一些非常基本的题目。美国《罗德岛公共图书馆治理委员会手册》为图书馆规划作了如下说明:规划是为图书馆服务的未来所作的精心的、优先的预备方式。基于对社区的了解、社区的期看和资源,以及对社区未来需求的公道预期所做出的长期规划将能够使图书馆理事会和治理职员更好地履行提供有效和积极的图书馆服务的责任。因此可以说规划是图书馆为了面向未来,应付挑战的最重要的治理工具。

2图书馆规划的结构和要素

图书馆规划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和要素。但是在同一系统、同一地区,国际图书馆界的治理当局往往会有一定的要求。这里先举几个例子。

1997年9月发表的《马塞诸瑟州1998-2002年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它规定图书馆必须制订3—5年的长期规划,其最低限度必须包括:使命的描述、需求的描述、规划目标和具体目的、为实现目标和目的行动计划(至少是第一年的),其中需说明达到目的所需的活动,及其时间框架和其它可以衡量的指标、关于规划方法的简单叙述、治理委员会的批准,最后,每年10月要根据规划对下一年度作出更新。

威斯康星州公共事物指导部根据1998年7月生效的该州图书馆法修订版,提供了郡图书馆规划样本,其结构如下:

1)使命描述;2)背景;3)目前图书馆对本郡居民所提供的服务;4)当前图书馆对本郡居民提供服务的资金来源;5)规划目标和具体目的,假如你想省略目的,也可以是“目标和行动”:6)实施(这部分必须包括规划期内为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所有行动);7)未来工作,包括规划的评估和更新;8)附件。

2001年3月19日完成年度更新的罗德岛州图书馆5年规划,其主要框架很有典型性。这份44页的报告首先进行环境扫描,以分析图书馆的需求,然后用一页来叙述图书馆的愿景,用5行文字提出图书馆的使命,接着是一个规划过程的叙述。规划的主体是方向、优先关注和项目,其中用表格详尽描述了各个具体计划及其预算。规划的最后具体提出了评价的要求和具体计划。

英国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四年规划题为《图书馆战略1999—2002》。该报告在格式上和美国图书馆界不完全一样,在引言部分包含了一段图书馆使命描述,接着是战略愿景,第三部分提出资金来源、服务、职员等8个方面的战略方向,并加以具体叙述,具体的指标列在附录里。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图书馆的规划固然不完全一样,但明显地具有一些共性。大多数战略规划都包含使命和愿景描述,这是规划极其重要环节,而经常又被忽视,需要做一点说明。

使命描述是关于组织为什么存在基本理由的扼要说明,指出其主要服务功能和这些功能所针对的用户群完全认同。不少著名的公司都有简洁而广为人知的使命表述,例如沃尔玛公司称其使命为“让老百姓有机会买有钱人买的东西”,3M公司则是“用创新的方法解决不能解决的题目”等。从很多实例来看图书馆规划的使命描述没有固定的格式,从一句话到多段文字都有。例如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描述为:“我们欢迎并支持所有人民享受阅读,寻求终身学习;我们一起努力工作通过图书、服务项目和其他资源公平地提供信息、思想和知识;我们相信自由地阅读、学习和发现”。

愿景描述是关于组织发展未来所期看远景的描述。在战略研究中经常进行情景描述,那是一种对于“假如这样,未来就会那样”的猜测,猜测的结果会是多种不同的情景,愿景是其中我们所希看的一种情景。

规划目标和具体目的规划目标是希看达到的终极结果,与愿景联系,通常无法测度,它一般在长期规划期间不会改变,甚至不一定能够完成实现;而具体目的是为达到终极结果所进行的具体的、近期的结果,它包括谁来做、如何做,什么条件和时间框架等。目的是可测度的,在规划期内可能改变。

3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订

战略规划作为规划的一种,更加注重长期性和远见性。据了解,国际图书馆界自1990年开始重视战略规划。当图书馆新开张或上一个全新项目时,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或当图书馆的治理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时,都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规划。由于战略规划是一种应对重大变化的规视理解变化这个环节,往往需要重新描述组织的使命和愿景,在很多情况下,正式规划前要进行战略的研究,会产生单独的报告。例如上世纪9

3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订0年代中期,国际图书馆界发起了“图书馆2000年”战略研究完成了很多有价值的报告,例如新加坡的《图书馆2000年报告》。近年来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也促使图书馆界重新进行战略研究,例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为国会图书馆所作的战略研究“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战略”。

为深刻熟悉变化中的组织发展环境,一般还要利用一些特殊工具,常用的有环境监测、竞争分析、SWOT分析和猜测等。它们主要是帮助治理者更好地理解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以便正确地制订战略。这些工具和方法都有大量专著和论文先容,在此不再赘述。

4国际图书馆界规划实践对我们的启示

规划对中国图书馆界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制订计划是政府的常规工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根据文化部的要求,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订过各种计划和规划。近年来图书馆界为了自身的需要也开始制订战略规划。图书馆进行规划往往是为了数字化建设或新馆建设,还没有普遍成为发展的必要手段。但从公然发表的少数规划全文来看,有的在结构上已经接近国外的样式。

但是中外图书馆规划是有一些区别的。有些差别与不同国情有关,不存在好坏题目。一位欧洲的图书馆资深馆员以为,规划方面,美国比较注重样式的同一,而欧洲则不太留意形式,因此图书馆规划不存在必须模仿的样版。但是研究、学习和鉴戒国外图书馆的规划还是有重要价值的。由于缺乏现代化治理知识,我国图书馆界目前还没有充分熟悉到市场经济下现代治理的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公益性的图书馆,一般对规划的意义熟悉不足,即使制订了规划,也如同写一个平常的工作总结加明年打算,一般事先不做研究,也未必将其作为图书馆发展和治理的轴心;而在理论基础、方法和工具方面,差距则更大。初步来看,国外图书馆规划有以下一些特点是国内所缺乏的,值得我们重视和鉴戒:

(1)重视规划的法律依据。几乎所有美国各舆图书馆规划都有其法律依据的说明,有的在首页或某个部分突出这个法律的标记。有的地方甚至在程序上要求依法行事,美国马省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就规定图书馆规划制订必须依照小型图书馆规划程序(SLPP)或公共图书馆法。这表明规划的制订不是图书馆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社会的强制性要求。

(2)重视过程甚于重视结果。国外图书馆相当重视规划程序,很多规划文本包含了程序的说明,完整的规划几乎都具体列出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即编制、评论和审核批准的小组或委员会成员名单,有的还把讨论的具体记录作为规划的附件。正如规划专家所言,“规划的最大益处不是其产生的一套文件,而是过程本身”。为规划而进行的环境和资源分析能够使规划者更好地熟悉图书馆发展的内外条件及其变化;形成正确的目标和项目也必然是领导层和职工上下同一思想,形成共叫的过程。这个过程循序进行得顺利,将大大有利于规划的执行。在这里规划本身文字的完美或口号的雕琢已经是不重要了。

(3)业外人士参与规划。个别国外图书馆聘用外部咨询专家进行规划,更多的采用有外部人士参与规划小组的方法;而参加规划的讨论、审核和批准的尽大多数并非图书馆员。尤其是规划前期的战略研究,一般都是由外部专家进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化战略》编写委员会16位成员中,仅三人是图书馆员(其中没有国会图书馆职员),其余是来自大学文理科,计算机、信息服务和出版等公司的专家。新加坡《图书馆2000年》报告的作者“图书馆2000评论委员会”由国家计算机治理局职员担任正副主席,22名成员中仅一人为国家图书馆行政负责人,另外一位是国立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其余均来自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

(4)重视规划执行的评价和更新。制订规划是为了执行。国外图书馆规划中的项目一般都有考核指标,规划中往往也规定评价的程序。有些还在规划中事先指定了评价组的成员,以便让他们在执行的全程进行监视。不少图书馆规划的法律或文件明确指出更新要求和周期,例如前面提到的《马塞诸瑟州1998—2002年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要求在每个财政年度的转换期10月份进行一次规划更新。这些要求反过来迫使规划在目标和项目上要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纵性。

5总结

规划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污水治理;水资源保护

我国近年来有关污水治理的问题非常严重,城市用水供求不平等并且还伴有水污染等严重问题,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江河湖泊受到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各级行政部门主管的任务也是我们的任务。从小我们便被深深的传授着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道德思想,如今将它放大化到城市规划中我们又该怎样做到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呢?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中污水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规划进行分析。

一、黑龙江省水资源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海拔50~200米,人口约3800万。黑龙江省包括三大水系,分别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黑龙江省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6亿立平方米,占全国第13位,人均水量约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1.8%。全省总用水量约286亿立方米,各行业用水比例为:工业占20%,农业占51%,林木渔业占24%,城镇生活用水占2%,农村生活用水占3%。其中地表用水量约172亿立方米,地下用水量约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利用与开发很不平衡。

二、污水治理的方法

(一)污水的定义

污水,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并被生产生活所污染的水。污水包括了生活废水、工业污染废水、被污染的雨水、其他被污染的水等。其中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是指初期的雨水,初期的降雨水冲刷了地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例如沥青道路、建筑工地的沉淀物、农药杀虫剂、冰雪融化剂、有机废弃物等,因此降水里包含了大量的病菌、重金属、有机物、病原体等等,所以被污染的降水污染的程度非常严重。随着现在人们对初期雨水的认识和重视都在不断的增强,也制定出了与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规范等内容。

(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采取相关政策措施

根据黑龙江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有效的计划和实施战略,做好地下水的管理,减少水的流失,提高水的利用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县各镇的水资源管理,采取相关水资源的政策措施,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众多,自然资源并不充裕,倘若不加以对污水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理则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北方比如黑龙江省冬天河道汛期短河道基流少甚至几乎断流,若周边的工业废水又集中排放,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建设先进的排水设施

城市的污水系统是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排水系统的建设是污水治理中的最核心的一部分。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明确写道“在有条件的城市中可以采用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初期雨水的分流制排水系统就是对初期受到污染的雨水进行后期的清洁并加以分流,也成为合流水截流。

(四)污水的再利用

我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相对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都在其远远之下,我国的城镇生活废水没有经过利用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这样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浪费。据资料显示,城镇生活用水使用后的80%会成为生活废水污水,而经过处理和收集后,70%可以再次重复循环利用,这就说明了在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污水的处理后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用水率。这样既提高了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率也达到了对污水治理的要求,

三、水资源的保护规划

污水的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互不分离、息息相关。在对污水废水进行治理的同时也要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水资源保护主要是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进行保护,水质保护就是改善水质,做出规划制定防范措施。而水量保护则是对水量的调节,倡导合理、科学的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对污水进行利用治理,建设先进的排水设施等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可达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工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用水,浪费可耻”、这些标语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水是生命之源,哪怕只有一滴水也不该废弃。对污水的处理后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素质,减少对工业废水的排放,做到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结语:

由于我国的快速化发展,我国的城市区域范围较小但人口众多且密集,再加上自产的水资源较少,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无比的重要,对污水的处理也要加大力度控制,只有做好对污水的控制和处理,贯彻水资源保护规划,坚持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对城市的污水进行治理,明确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目标,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矛矛.城市规划中污水的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11).

规划治理范文第10篇

理念、规划和结构

文■孙 伟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监管金融全球化、避免周期性的汇率危机、保持世界经济平衡等方面的致命弱点,世界经济格局“东升西降”的现实迫使西方放下身段,接受新兴经济体的参与,扩大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的范围,确立新的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建立新的国际货币规制,搭建新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全球经济治理终于迎来改革良机。

一、理念:“合作性规制自由主义”代替“新自由主义”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自由化的势头已不可阻挡,内嵌的自由主义形态被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代替,并上升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减少国家干预,重新向自由市场制度回归,多边主义与国内稳定两大目标早已抛之脑后,终于,以虚拟经济过度扩张为结果的新自由主义观念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击得粉碎,标志着传统市场理论、传统监管和政府理论的彻底失败。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全球经济治理将促进贸易自由、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进入世界市场的自由作为基本目标。于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三大核心机构开始依照华盛顿共识来调整自身的目标和运作模式。首先,在货币机制方面,随着浮动汇率时代的来临,货币虚拟化和证券化浪潮席卷西方世界,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货币进入了竞相滥发的无政府状态。其次,在贸易机制方面,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是贸易干预最小化、贸易体制中性化。这样一种自由化的国际贸易体系, 需要通过规则使各国的贸易政策趋同,达到没有政府的治理状态。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推行经济自由化为己任,为受贷国提供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隐约带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意味。第四,世界银行集中关注结构调整政策,强调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 鼓励出口导向型增长、反对保护主义。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总体呈下降之势。贷款形式则由传统项目投资贷款,更多地转向以支持借款国结构改革和政策调整为目标的调整贷款。

当金融危机彻底摧垮了新自由主义建构的辉煌大厦之后,以何种理念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备选答案首先是内嵌型自由主义,重新以多边主义与国内稳定作为经济治理的指导原则,但这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限制已经处于全球化深度发展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而增长正是目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发展型国家主义,即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但国家积极干预促进经济以促进重要产业的发展,同时对金融实行严格的国家监管,资本项目不对外开放。在国际上参与国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并通过政府政策促进出口增长。虽然这一观念已经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植根于社会主义中国土壤之中的发展型国家主义移植到西方发达国家,必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主张必将吸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目光,在选择经济发展时作为重要参考。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应该是汲取了放任的自由主义教训,吸纳了发展型国家主义经验之后的一个混合概念,可谓“合作性规制自由主义”,即在充分实现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限制高风险的经济自由主义,充分实现经济治理的全球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首先,全球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合作,提升各国政府对本国宏观经济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合作建设有效政府,而非小政府,以达到解决需求和供给的全球化与宏观经济管理非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其次,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并与他国合作,在保障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限制热钱的投机性流动,对金融创新行为的风险进行提前预估,解决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管理非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最后,推进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自由贸易机制,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多边贸易自由机制作为最终目标。

二、规制:“多储备货币体系”代替“美元体系”

二战以后,国际货币规制几经变更,大约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双本位货币体系三个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规制,黄金是基础,美元是唯一储备货币,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这一体系是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控制世界经济的重要标志。1971年,当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和政府对美元升值预期降低,将持有的美元兑换成其他资产时,美国被迫于当年8月7日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牙买加体系是在1976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规制。该体系认可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地位,实现黄金的非货币化和多种储备货币并存,建立了特别提款权这一特殊储备资产。但实际上该体系还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多种储备货币制度,美元仍然是国际间最主要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德国马克、日元只是作为辅的储备货币存在。但同时,美元的地位相对于以前已经在逐渐下降,国际货币体系进入货币彻底虚拟化和浮动汇率时代。

双本位货币体系确立了以美元—欧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规制。该体系起源于2002年欧元的诞生。欧洲作为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地区,统一货币是重要一步。欧元诞生后,凭借欧洲超强的经济实力,迅速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开创了美元、欧元两大主要货币,英镑、日元两大次主要国际货币同时存在的多元化国际货币格局。随着美元国际货币霸主地位的不断衰落、欧元作为另一个国际本位货币与美元的竞争,使得国际货币丧失了统一性,但同时与美元一起,共同将国际货币体系推向了竞相滥发、无序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从此,国际货币体系滑入了一个由“虚拟货币”的流通规律来主导其运行和发展的时代。虚拟货币时代的盛世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戛然而止。

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源在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规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以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存在天然的结构性缺陷。从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在面临本国经济风险时可以毫无顾忌地保持大规模的贸易逆差,造成币值大幅波动,并由贸易顺差国买单。正如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经指出的,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不符合全球经济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在日益扩大的全球经济中,储备货币的供应国被迫保有经常项目逆差,于是逐渐走向一种举债增长模式,这种模式会因为它变得越来越依赖外国资本和外国资产所有权而一步步削弱实力和独立性。长此以往,世界经济将严重失衡,该货币无法继续胜任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责。第二,美国对经济霸权红利的过度消费导致了美元的大幅波动。美国利用美元在国际贸易定价和结算中的霸权地位,将积累的财政赤字通过浮动汇率形式转嫁到大量储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在美元的保障下,美国国民采取过度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激励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从而将美国内部信用危机传导至全世界,酿成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第三,美国不具有始终愿意将至关重要的国际责任置于国内争端之前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近期美国政府提高债务上限导致的管理危机中显现无疑,使国际社会对于加速寻找替代方案的意愿更加强烈。第四,国际货币规制缺乏国际监管,处于无政府状态。成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IMF本应承担国际货币体系监管的职责,但在美欧的联合控制下,仅仅成为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工具,无法完全履行监督责任。第五,国际储备货币与国际经济格局脱节。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沿革来看,国际储备货币的确立是与国家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的。美国一国独大时确立了“黄金—美元”本位,西欧、日本崛起时将德国马克、日元进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欧洲强盛时欧元堪堪与美元比肩。按照这一逻辑,在当今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的时代,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无法与经济格局相匹配。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中国应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定地位,由居世界前三位的经济体欧元区、美国、中国本币组成的“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最佳选择。

从国际货币规制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在国家依然是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行为体的今天,大国博弈是引发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是国家意志与市场选择的共同结果,因此,与国家经济实力格局相适应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自从牙买加体系开始,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成为可能。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现有国际储备货币的衰落意味着新的储备货币出现成为需要。从表1中主要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看出,历史上的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不尽相同,但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首先要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后需要世界其他经济体对此有一个自然的接受过程,然后通过制度将本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固定下来,再通过对贸易、投资、金融的统治来稳固本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条件下,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成为理论可能的前提下,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本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经济等条件,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即使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是低层次、受挤压的辅助型国际储备货币。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将有望推动多储备货币体系的最终形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空前提高,使人民币国际化获得良好机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直接投资和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继续上升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将取得更大成就。有学者预测,2016年中国对新兴市场贸易量的一半有望使用人民币结算,2020年中国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有望与日元或英镑持平。2013年10月8日,中国(上海)金融自贸区的成立正是中国加速推进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将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基础上全面试验金融开放等条件。如果试验能够成功,新的国际货币规制将有望形成。

三、结构:“东西共治”代替西方治理

全球经济治理领导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在西方世界内部治理。二战以后,冷战成为美国的头号战略需求,这就要求美国全力提升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于是,美国与西欧共同建立了战后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利用IMF、世行、GATT等机构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监督和惯例,全力帮助西欧、日本等恢复经济。此时的经济治理基本是由美国进行治理,并局限在西方世界内部。

第二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治理世界。1975年,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美元危机等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恶化情况,同时也由于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G7成立,一个新的治理全球经济的集团出现,开启了经济共治的先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实现共同管理。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一机构开始执行全球经济治理总部的职能,充分控制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以IMF、世行、WTO为主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保证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核心的经济自由主义模式向全世界推广。这段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达到高峰,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新兴经济体也因此受益。

第三阶段,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共同治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鉴于危机的严重程度,美国主动提议召开G20会议,寻求新兴经济体的帮助。2009年,G20首脑会晤实现机制化,标志着G7向G20的转变,也标志着原来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决定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状况正在改变,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下降。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决策的民主化和分散化,将提高达成一致意见的成本,相应提高操控决策的成本。八国集团机制下,除法国和俄罗斯外,其他国家(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的意见受到美国强大影响,美国事实上是八国集团的“霸主”。二十国集团机制下,美国仍占明显优势,但要操控其他十九个主体以形成一致意见的难度明显上升,美国地位由“霸主”开始转向“盟主”。更为重要的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开始主动参与并塑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并且得到了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尊重,话语权也得到提升,新兴经济体得以充分利用G20这一平台与发达国家展开对话,改变长期以来不利的全球经济规则。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将会进入第三阶段,即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共同治理,虽然达到和保持这一局面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随着危机后的形势渐缓,发达经济体经济普遍出现起底反弹,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及G20集团政策承诺和决议无人监督的制度缺陷,G20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但至少从中期看,华盛顿和欧盟将不再具备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所需的资源和经济信誉,而且G20集团已经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对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禁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决议,避免了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金融体系崩溃的风险。无论愿意与否,以G20为代表的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必须承担起领导全球经济治理的重任。

在发展新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的同时,原有全球经济治理机构的改革在同步进行。以IMF为例,2010年IMF通过改革决议(见表2)将发达经济体的份额整体下降2.8个百分点,投票权下降2.7个百分点,均转让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份额提升2.39个百分点,投票权提升2.26个百分点,达到6.07%,超越德、法、英,跃居第三位。但目前该决议由于美国国会尚未通过,决议尚未生效,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国内政治势力对于推进共同治理的矛盾心理,也反应出共同治理的推进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经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危机后全球经济治理的难点在于如何恢复经济增长、避免周期性的汇率危机重复、控制金融全球化的恶性发展、出现,恢复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治理理念,避免汇率危机需要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保持金融稳定需要民主化的管理结构,这都是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经济治理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否持续最终将取决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能否超越片面的自身利益,照顾彼此关切。如是,世界经济有望实现复苏,如否,危机将仍如定时炸弹般存在。

上一篇:防控培训范文 下一篇:安全工作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