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法范文

时间:2023-02-26 01:48:14

规划法

规划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借鉴;国外规划法规;城乡规划体系;土地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近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新的法规体系下,规划工作依然存在重物质轻政策、重经济效益轻公众利益、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等问题。

面对快速城市化阶段涌现的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恶化、地价飞涨、大量占用农田等问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学术领域相继提出了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反磁力吸引体系等城市发展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解决办法。一般政府多采用以下策略解决或改善大都市发展太快、规模过大的弊端:

(1)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2)通过规划手段,引导城市有序、合理地发展;

(3)制定城市公共政策,维护公众整体利益,如公交优先政策等;

(4)加强城市管理,包括土地管理,环境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社区管理等,建立安全高效的运行系统。

有鉴于此, 本文在比较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法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国外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发展经验,以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寻找最佳答案。

一、浅谈国外法规体系发展

1、1 美国――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价值取向注重效率

在美国,土地利用规划包括政策规划框架、20-25 年土地利用规划、5-6 年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四大成果体系。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每一个层次都存在着政策输入和政策输出两种状态。所谓政策输入,就是对现有联邦、州、地方各类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和解读;所谓政策输出,就是制订影响地方发展的相关行动和决策。通过建立“政策-规划-政策”的“输入-输出”体系,使城市规划与城市政策紧密融合,形成完善的政策逻辑链。

以美国土地利用规划为例,从总体到局部,从长期到短期,规划政策逐步细化。在大的政策背景层面,规划分析明确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公平和住房分配、环境管制、大都市区内部结构等整体目标,并为长远政策的分析奠定基础。

1、2 英国――土地开发权归国家所有,公众参与“RPG”拟订工作

在英国,区域规划机构鼓励公众参与《区域规划指引》(简称“RPG”)的拟订工作,通过印发通讯和建立RPG 网站等有效手段,保证公众随时可以方便、免费地了解RPG 草案的内容和获取RPG 拟订工作的各种信息。该机构还鼓励公众参与到地方21 世纪议程、社区规划和社区论坛中来,并通过当地权权力机构和多层统一权力机构,提出多种可能的发展选择。而那些无法参与正式的主要咨询程序的社区,则可通过通报草案概要会议、提交国务大臣的RPG 草案的公众咨询、国务大臣关于RPG 草案修改意见的咨询等机会,了解和参与RPG 的工作。1、3 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根据香港《城市规划条例》,其现行规划架构大致如下:由特区行政长官下令拟订法定图则和行政长官会同行政局核准图则;由城市规划委员会拟订图则草案和考虑相关的申述,以及对规划申请作出决定;由上诉委员会处理有关规划申请所作决定提出的上诉;规划署是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行政部门。

香港负责城市规划的机构有二层。决策层的发展局,主要负责制定香港有关规划、土地用途、市区更新、公共工程和文物保护等的各项政策;执行层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上诉委员会、规划署则分别负责检察、督导、批复特区规划、审理和裁定上诉案件和香港规划业的常务性工作。以香港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为例,其包括全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和地区图则三个层面。

二、研究实例--对象及内容

2.1历史文化名湖沦为“城市洗脚盆”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莫愁之歌》,是对莫愁湖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可是,今天你在莫愁湖边走,看到的更多的是周边高楼大厦铁桶般“围剿”湖边风光的另一幅图景。而站在周边高楼上向湖里望去,莫愁湖更像一个“城市洗脚盆”。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莫愁湖东岸是万科金色家园小区,共有12幢住宅楼,临岸建造,最低的18层,最高的30层,基本上把莫愁湖的东岸封闭。紧邻这12幢大楼南边的是“名湖雅居”小区的多幢高楼,它们位于莫愁湖东南方向,同样临湖而建,最高楼层为22层,与“万科”连为一体,把莫愁湖的南面封闭了。

2.2城市发展应为历史名胜留下“生存空间”

近年来,房地产掠夺式开发湖泊资源,近湖高楼林立,“湖景房”经常成为小区楼盘的一个“卖点”,凡是能带到水的楼盘,景观房都有巨大的增值空间,价格会相应高出很多,一个个湖景楼盘的开发把城市内湖变成一个个的“洗脚盆”。目前,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百家湖等湖边修建了休闲娱乐场所,生活和营业性的污染物不可避免地排入湖中,建设中大量的泥沙随着雨水进入湖中,导致淤积抬高湖床,减少水容量,生态脆弱,减低了自净能力,而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污染,水体80%已经富营养化。

三、由国外规划法规及实际案例得出的启示

在规划管理中,重视规划法律体系的构建,重视基金等市场手段的运用, 完善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对规划管理的监督,将是今后规划管理上应着重注意改进的内容。在新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下,广泛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城乡发展特点,必能走出适合我国的城乡规划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副首相办公室.规划政策指引之11∶区域规划

[2]更佳的生活质量:英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生活质量评价: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一个基准评估

[4]地方性生活质量评价

[5]东南昆士兰区域的增长管理框架(2000)

[6]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7月

[7]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代1997年7月

[8]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代1992年11月

[9]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9月

[10]城市规划概论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代2000年7月

规划法范文第2篇

城市规划法调整的违法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及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等的规定,所建设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的总称。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城市规划法调整的违法建设范围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必须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我们都知道,根据《城市规划法》第三条的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这是城市规划法调整的违法建设范围的空间效力。

(二)必须违反《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等的规定,《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等均对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办理的审批手续作出了强制性规定,无论违反那一项规定,均应作为违法建设处理。

二、城市规划法调整的违法建设的种类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违法建设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在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未经批准的临时用地上进行的建设;(2)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3)未经批准的临时建设工程;(4)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或擅自变更批准的规划设计图纸的建设工程;(5)违反批准文件规定的临时建设工程;(6)超过规定期限拒不拆除的临时建设工程;(7)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按照法律规定批准建设的项目。

对以上七类违法建设中可以进行概括归纳为以下四种:第一类是应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而当事人两证均未办理或两证只办理一证就进行建设的;第二类是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却违反了两证进行建设的;第三类是应办理临时用地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未办理就进行建设的;第四类是办理了临时用地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却违反了审批许可的事项进行建设或逾期未拆除的。

三、对城市规划法调整的违法建设查处的法律依据

(一)《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城市规划法》对违法建设的查处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取得“两证一书”。1、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的选址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管理,必须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参看《城市规划法》第三十条)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需要申请用地。土地部门划拨土地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参看《城市规划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其他工程必须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参看《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二是临时建设必须在使用期限内拆除,禁止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参看《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三条)三是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高压供电走廊和压占地下管线建设。(参看《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五条)

(二)《山东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相关规定。《山东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其中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八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对规划法中的上述条款做了补充与解释,其它规定与《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大多相近,在此,不再详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得占用风景名胜区、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沟渠、市政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及大型公共设施的预留地。”这是对《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五条的完善,为界定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是对《规划法》的有关补充,它为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置雕塑、建筑小品和大型广告牌等提供了强制性的规范即必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时有为拆除非法设置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大型广告牌等提供了执法依据。

(三)《山东省城市临时建设、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山东省城市临时建设、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九条对临时建设、临时用地审查、核发许可证及违反上述规定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四、各行政机关查处违反城市规划法的违法建设的分工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后,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是违法建设,查处权就是城管执法机关的职权范围,与其他行政机关无关,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一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只是集中了部分权限,另有部分如垂直管理部门的处罚权(土地等的处罚权)尚未集中;二是规划法中的处罚权在部分县市区也只是把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和临时建设逾期未拆除的建设处罚权集中到城管执法机关,而其它的处罚权仍在原主管机关,这就有必要对各行政机关的分工作一探讨:

(一)土地部门查处的范围。根据《城市规划法》,结合《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建设的查处范围有:

1、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区内,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占用土地进行建设的行为进行查处;其中违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不按照批准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占用土地的等。

2、非建设用地。

(1)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破坏基本农田,毁坏种植条件的;

(2)在城市规划区内,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未经批准,擅自在耕地上建设房屋、挖沙、采石、取土等。

(二)规划部门查处的范围。未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前,根据《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城市临时建设、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查处权;实行后则由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部门查处,未集中的职权,仍由规划部门查处。

(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机关查处的范围。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不同,城管执法机关查处的范围不同,各县市区根据本市的具体集权情况进行处罚。

当然对第一种情形,也就是当事人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也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土地部门处罚后,其它部门到底有没有权处罚?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处罚:因为这违背了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处罚只是应给予不同种类的处罚,特别是不能给予两次罚款的处罚。理由是一事不再罚原则在《行政处罚法》中只规定了对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给与两次或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而给予不同的行政处罚如限期拆除等仍然是可以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法条竞合问题,不应给予两次处罚,最多作为一个从重情节。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1、一事不再罚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在行政处罚法中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罚款。一事就是违法行为只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却是两个违法行为即一个违法行为是非法占地,另一个违法行为是违法建设,显然这种情况不是一事不再罚的调整范围。

2、法条竞合是指一行为人实施了一个事实上的行为,分别违反了不同的行政法律规范,从而在逻辑上构成数个处罚的违法行为。从法条竞合的定义可以看出它强调的仍是一个违法行为,显然不适用于上述问题。

3、关于给予两个不同行政处罚的观点。这种观点仍然是基于一个违法行为而得出的结论,而我们在前面已做过论述,未取得两证而进行建设是两个违法行为而不是一个违法行为,虽然在处理结果上城管执法部门、土地部门可能给予两个不同的行政处罚,如罚款或拆除,而只是一种巧合,其法理依据却是截然不同的。

(四)、其它机关查处范围。除上述机关外,还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河道主管部门、电力主管部门、公路主管部门,分别在其划定的控制区管理范围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建设进行查处管理。

五、其它问题

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法》第四十条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设的认识。

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设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许可证的要求建设的、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后果不严重的一类违法建筑。在日常执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

此类建设虽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整体建设符合城市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规划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补办规划审批手续并视情况给予一定罚款。

(2)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规划证的要求进行建设

规划法范文第3篇

《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效调控和引导城乡发展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对*省而言,我们贯彻《城乡规划法》的主要任务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举措:

一、提高认识,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学习好宣传好《城乡规划法》是贯彻实施好《城乡规划法》的前提。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组织规划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的干部全面、深入学习《城乡规划法》。省将于近期组织开展《城乡规划法》的培训工作。同时要求各地也要对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面向社会,积极会同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城乡规划法》,使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城乡规划法》,让全社会共同来支持和监督《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营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开拓创新,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我省已有的工作基础,我们对如何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形成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一是以省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切入点,构建省级城乡规划的政策平台。

《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明确了城镇体系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因此,制定和实施好面向区域与城乡统筹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加强城乡规划先导、综合统筹和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以往城乡规划成果政策属性不强,缺乏统一的政策实施平台必要措施。我省和建设部联合组织编制的《珠三角城镇群规划》之所以被专家誉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区域规划编制的成功探索、创新的典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立足于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各级政府事权的合理划分,把珠三角划分为9类政策地区和4级空间管治类型,提出不同的政策引导和规划管制要求,并强化了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空间资源的调控和管制。

目前,《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实施条例》已由*省人大批准颁布实施,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珠三角城镇群规划》的法定地位;《*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待国务院批复;根据*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粤东城镇群的要求,编制《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也已开展。我们将以制定和实施好这些城镇体系规划为基础和切入点,在健全行之有效的省级城乡规划政策平台上下大功夫,以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

二是以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建立规划评价和监控体系为重点,确保城乡规划成为政府调控各类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

对于城乡规划涉及的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强制性内容,我们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加强规划管制,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要以可量化的控制性指标为主体,构筑城乡规划目标和政策的评价、引导体系,以及规划实施的监控体系,有效调控城乡规划发展和建设。

当前,我们将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公共利益为重点,落实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要求。一方面,要按照《*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和《*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的要求,督促各地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中,切实将城市的环城绿带和区域绿地,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明确,并制定切实的管制措施、行动计划来予以落实。例如,我们正积极筹备开展珠三角地区区域绿地的划定工作,拟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实施区域绿地管制;另一方面,要通过对规划目标政策和实施的评价、监控和引导,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落实好公共交通、住房建设、公共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具体规划要求。

三是以提高城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适用性和覆盖率为核心,进一步增加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我省于*年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方性法规——《*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控规条例》),有效推进了我省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今后,我省将本着务实进取的态度,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充分考虑规划管理的刚性与弹性,加强规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控规的覆盖率。

《城乡规划法》第二十条对于建制镇的控规制定和实施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将按照这一要求,督促和指导建制镇按照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推进建制镇重点开发地区和地段的控规的制定和实施。我们正在着手开展制定《*省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对建制镇的控规制定和实施工作给予有效的政策和技术指引。

四是因地制宜地搞好乡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我们认为,对于乡和村庄规划,应当根据差异化的乡村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从我省目前乡村发展状况来看,其发展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被城市或镇包围的“城中村”和处于城市、镇增长边界内的乡和村庄;另一种是处于大城市发展的影响范围,或者处于城镇密集区域的乡和村庄;还有一种是处于非城市化区域,或处于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的乡村。对于这三类村庄,我们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现行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同时,对*年的《*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进行修订,以更好地贯彻《城乡规划法》中有关规定。

五是以“三规协调”为基础,加强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城市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省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讲要突出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空间战略规划的基础性地位,要求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和下一层次规划要服从空间战略规划和上一层次规划。我们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关于如何协调、衔接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关系的新要求,继续加大协调力度,逐步打破部门壁垒。特别是对于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项综合性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积极探索“三规协调”的现实途径。例如,我们将根据《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创新制度,开展城市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工作,确保省下达的土地利用计划与各地城乡建设的年度用地安排相衔接。同时,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行动规划属性,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城乡规划”这一平台上进行有效整合,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共同构成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双平台”。

三、明晰事权,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的管理

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的管理,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制定全省城乡规划编制计划,以此为基础,督促地方政府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乡规划在省域空间范围全覆盖。

2、积极引导各地政府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逐步建立健全职责对应和相对统一的规划管理机构。

3、完善近期建设规划的备案制度。

4、健全重大项目选址意见书分级审批制度。

四、多管齐下,建立和健全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机制

(一)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制度

我省将本着“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取得经验,逐步铺开”的工作思路,结合《珠三角规划》和《珠三角条例》的实施,率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制度,待取得经验后,逐步在全省推行。

(二)积极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我们将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省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办法》和《*省城乡规划公示制度》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各界对城乡规划的监督力度。

(三)建立健全省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

今年11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设立*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的通知》,同意设立以省长为主任的*省城乡规划委员会。我厅将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力度。

(四)建立规划实时动态监督机制

我厅正积极筹建城市规划动态信息监测系统,重点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我们已完成“珠三角协调发展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前期研究”工作,以其为技术支撑,各地将结合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动态信息监测系统。

总之,我们将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按照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的工作水平,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规划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法 规划 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城乡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的规划法体系,不能再适应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公共利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城乡规划法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缺乏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

(3)有些地方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不能充分听取来自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意见,做出的规划不够全面,缺乏科学性。

(4)对规划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在有些地方的规划过程中,有些不做规划,有些做了规划也不遵守,或者随意调整规划,或者根本就不按规划办事,盲目扩大城市建设,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搞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5)目前的规划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农村的规划和管理。虽然我国的规划管理制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农村,规划管理工作,还不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满足农村的需要,农村中建设混乱和浪费土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6)在我国,各地区发展差异比较大,西部、中部、东部发展不均,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发展迅速,但是城市发展缺少统一协调,出现一些重大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严重浪费等情况,这些地区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2 如何搞好城乡规划工作,从工作实际出发

(1)强调城乡规划综合调控的地位和作用。《城乡规划法》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就从法律上明确,城乡规划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发展蓝图。同时,法律适用范围扩大,强调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确立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城乡规划法》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健康向前发展,制定本法。从内容上看,我们在城乡规划工作中要更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强调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保证公平,明确有关赔偿或补偿责任。

(3)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突出强调近期建设规划的地位;强调规划编制责任。

(4)严格城乡规划修改程序。对城乡规划评估,对省市的规划作出详细的规定。

(5)完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建立针对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制度;规定各项城乡规划的行政许可。

(6)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明确上级行政部门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全社会的公众监督。

(7)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对规划师职业的管理。

(8)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由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镇总体规划由人大审议。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城镇的规划与评估,需要向人大报告。

(9)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责任;追究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明确对违法行为给予罚款的范围和数额;授予市政府权。

(10)法律授权,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3 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要深刻学习并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在不违背城乡规划法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到兰坪县的实际情况,对照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现有的规划方案进行一次梳理,防止各规划方案之间相互冲突。加强对重要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规划编制的计划以便提供审批的依据。因目前规划修改程序多,时间长,难度变大,需慎重考虑规划覆盖的范围。(2)充分发挥县规划委员会职能,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将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草案和城市规划未确定和待确定的重大项目的选址提交规划委员会审定,避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规划决策,促进城乡规划领域的利益协调。有助于实现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3)加强《城乡规划法》和兰坪县相关规划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规划方案的认同感,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减少工作的阻力。(4)建立完善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机制,发挥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作用,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启成.开展执法检查、提高城市规划质量[J].城市规划,1994(2).

[2] 姚爱国,曹永恒.城市规划地方立法应当注意的问题[J].城市规划,1994(6).

规划法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十条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八条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三条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十六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七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九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十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第三十一条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第三十五条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七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九条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二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四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四十六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八条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九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十条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五十四条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五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五十六条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第六十二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不再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规划法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十条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八条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三条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十六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七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九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十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第三十一条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第三十五条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七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九条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二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四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四十六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八条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九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十条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五十四条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五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五十六条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第六十二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不再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规划法范文第7篇

一、宪法视角看城市规划法

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涉及到相应地方的人大、政府权力和公民社会经济权利的配置,因此,从宪法的角度看,以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规范对象的《城市规划法》无疑应该属于重要的基本法律[1].但是由于立法较早,《城市规划法》没有象其他一些重要立法如《土地管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那样直接在法律文本第一条载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规定,而仅仅是规定“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

宪法视角的欠缺,直接导致《城市规划法》在规划编制、审批等重要问题上对权利配置的规定与宪法精神不相符合。例如,《城市规划法》第21条第6款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这种审查同意在法律上属于咨询性的?监督性的?还是议决性的?从宪法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严重问题。[2]

如果将这种审查同意理解为咨询性,显然颠倒了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能将咨询仅仅理解为对人大或其常委会知照性的客气和尊重。如果仅仅理解为客气和尊重的话,同样需要尊重甚至说更需要尊重的还有作为当地主人的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参加或组成的其他单位、组织和团体。

如果理解为监督性,虽然符合本级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性质,但是此时的监督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此时作为监督对象的政府并不具有“确定”城市规划的真实权力,作为监督内容的城市总体规划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半成品,真正需要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乃是上级政府和上级政府审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但下级别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显然不可能再对上级别的政府进行任何形式和意义的监督了。

如果理解为议决性的,那么,(1)当上级政府不同意总体规划方案或对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时,应退回下级政府重做或修改完善后再交由该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重新审查。事实上很少也很难这样做。(2)人大或其常委会议决的事项要由行政机关来审查和审批(尽管是上级,但不是人大的上级),这不符合宪法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权力和职责分配原则:宪法只有规定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决定事项有权审查,没有反过来规定行政机关审查权力机关。

在宪法观念上,制定法律应该根据“母法”宪法,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在当今法律界属于常识和共识,不过对于没有一定法律专业素养的一般人多数未必会有这种观念。明示根据宪法来制定法律,突出宪法“母法”的地位,彰显法律与宪法的“子法”与“母法”的关系,有利于引导人们包括执法者本身自觉地以宪法为标准对法律和执法行为进行评价,养成尊崇宪法的观念。所以,笔者建议,在今后的立法上需根据宪法的精神重新理清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民或公众三者之间的权力或权利关系,并在立法依据上直接地载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字样。

二、城市规划法的功能

《城市规划法》在法的功能定位上的最大缺陷是混淆了城市规划功能与城市规划法的功能。这是一个粗看不显眼但却很致命的问题。

《城市规划法》第一条规定: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定本法。立法赋予了《城市规划法》计划经济法(现在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功能[3].实践中这一功能在规划法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属于规划编制、制定上决策范畴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是法的功能要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城市规划法的功能是为制定城市规划的参与者提供一些原则和规则(有些规则是强制性的,有些规则是非强制性的),同时为已制定的城市规划的实施提供法律上的保障手段,属于为决策和执行决策服务的范畴。能不能合理地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完全取决于制定规划的参与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取决于规划法。这正如比赛规则只能规范参赛人员的行为,不能规定出比赛的结果。规划的制定在程序上有规划法的轨迹,但实质过程乃是规划法以外的搏弈。规划法本质上不具有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的功能。基于同样的道理,各种具体的城市规划的确定也不是规划法的功能。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政府主导或遵从的经济目标和发展目标面前,根本不能指望城市规划法可以发挥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功能,也不可能以规划法去决定、改变或者阻止某个项目的形成和实施。

《城市规划法》的立法定位偏差还在于过分偏重行政管理法的色彩,比较倾向于维护行政权力,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可操作性的制约和对公众及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保护性规定非常薄弱。应该说《城市规划法》立法的时期偏重于维护行政权力是符合当时现实需要的,后来其他许多以行政部门为执法主体

的法律也是这种立法取向,这本来没有错。[4]但是《城市规划法》不同于其他立法的地方在于,由于规划与规划法功能的混淆,使法律的实施者执行者假定了维护城市规划法就是维护城市规划,维护城市规划是维护城市规划法的经济目标。这导致在城市或城乡规划建设中地方政治强力以经济目标为唯一“合法性”宣告,取代了以规划和规划法对项目建设的合法性评价,以至于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没有办法从法律上有效减少、防止和纠正,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城市规划法律乃至其他法律的基本信仰。

由于混淆了规划功能与规划法功能,《城市规划法》实施、执行部门在反思规划法实施中的问题时往往不是从法律的角度去寻找对策,而是从规划法的经济功能(实质是规划的经济功能)上去寻找对策。这种思路的对策结果必然是要提出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权力向规划管理部门调整的措施。这种角度显得非常狭隘,在操作实务上也极大地增加了修法启动和被认可的难度。区分规划与规划法的功能,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修法的认识误区,增强修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修法涉及的各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在法律上的修改完善,仅仅是为更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程序法上的保障而已,并非必然地意味着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能获得或者会失去更多的行政权力(这一点结合城市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公布权的配置问题来观察会看得更透彻)。

三、城市规划的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

城市规划的制定是《城市规划法》规定的最重要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制定除了一些原则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以外,主要涉及城市规划的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三大基本权力。三大权力的配置当中还要相应地涉及到人大或其常委会的法律职能的定位问题。

《城市规划法》第12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第21条第7款规定,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第8款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28条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对照这些规定之后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分区规划、未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已编制分区规划的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自己编制自己审批自己公布。二是已经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编制,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上级编制下级审批上级公布!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反映了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设置和配置上的不科学。既然法律上把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分别做出规定,逻辑上说三种权力之间就必然要有分工,有制约,否则完全可以统一规定为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决定权”。所以,不应该做出导致城市人民政府可以自己审批自己编制的规划,自己编制规划由下级审批的规定来:“任何个人都不能做对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一条最基本的法治原则;而下级审批上级编制的规划,哪怕是授权审批,也是不符合法理,不符合政治伦理的。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对规划编制权的误解,没有把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规划编制看成是政府的编制权,而是把具体组织规划编制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编制部门,甚至把具体做“编制”事务任务的规划设计单位也视为规划编制部门。正确的理解是,法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就应该认定规划编制权属于城市人民政府,这是公权力,也是城市人民政府的职责,不能在法律规定之外转给其他的主体。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城市政府指派或委托具体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不能据此认为是拥有规划编制权。规划设计部门受委托进行具体的“编制”属于技术性、服务性活动,属于民事性质的,更不能视为是公权力性质的规划编制权。

认清规划编制权的公权力性质和权力归属的主体,不仅说明从政府行政权力方面重新科学配置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必要性,同时说明在城市规划制定问题上给城市的地方人大或其常委会配置符合权力机关性质的议决性和(或)监督性的职权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合适的。笔者建议在立法上作如下安排:

1、总体规划属于上级(或者直至中央)政府审批决定的,仍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可以不作规划上报前由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的规定(其相关意见的吸收可以在听证程序中解决)。

2、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由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这与宪法第99条、104条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对重大计划、事项的决定权范围相衔接。[5]

3、详细规划已属比较具体的业务工作,事务性比较强,可以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人民政府审批,报人大常委会备案。但未做分区规划的,重要的详细规划仍须由城市人民政府提请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

4、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均由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未经批准和公布的规划不得实施(统一由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有利于强化政府受约束的意识,也方便社会查阅和监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与此相抵触的一切建设行为及规划行政许可行为均为违法。

5、城市规划的修改,依上述原则、权限和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修改和公布的规划为无效。相关的监督机关都可以有权对该规划修改(改变)作出无效的确认。[6]

上述对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公布权的配置在保障城市规划工作置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关系的法律性质和特点,也照顾到行政机关内部的适当分工,且贯穿了分工制约的原则,相对于当前城市建设和规划执法状况而言,更是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这对地方及城市政治文明和法制文明的催生无疑会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四、公众权的保护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一般都比较注重社会参与和全民参与,即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公众全程参与,并通过立法和机构设置保障全民监督的实施。[7]如法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地方当局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征求市民意见。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先做一个方案,表明性质和工程造价,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让公众发表意见,并备有替代方案。申报重要建设工程和开发区的项目需附有供公众查询的有关环境、社会、经济利害冲突报告,建设许可文件必须张贴公布。为了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公众可以自发成立协会,派驻代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工作。个人、企业和协会对政府有关规划工作的决定持有异议时,可向

行政法官,并且不需要付费。

反观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及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立法定位上偏取行政管理法的功能,缺乏对公众行使权利的规定,规划实际工作中也不注意公众权保护。这一方面是因为立法和执法工作主要都是基于国家本位或行政权力本位的基础,没有形成和体现公众权利的法律观念,更谈不上有公众本位的法律思想基础,[8]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原因是基于对报建人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商业信息和利益保护的考虑,忽视了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性质。由于缺乏公众权利的法律保障,一些地方偶尔将城市规划对社会公众展示征求意见未必见得有多少实际效用;一些规划部门有时甚至不自觉、不正当地成为长官意志或者开发商的附庸,在规划实施、管理中随意、故意或过失侵害市民、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权益,受侵害者很难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9]

我们认为,虽不应也不可能完全模仿法制成熟国家的做法,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的需要与可能增加一些公众权利保障的立法规定和管理措施是必要的。为此,建议:

1、在规划制定程序中增加公众参与的内容。如规定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的规划确定方案确定报批前要举行听证,听证记录情况随文报送审批机关作为审查依据。法定的听证程序以制度化的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任何性质的部门和单位都可以参加听证。允许公众以个人或以合法的组织形式参与。现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固然重要而且要坚持,但参与论证的专家都是审批部门选择邀请或聘请的,其工作的性质和作用均与听证不同,不能相互取代。

2、为保护城市建设中被拆迁人的生产生活免受突如其来的拆迁冲击,建立规划实施的准备期制度。如规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如涉及居民拆迁的,须在规划公布6个月后始得实施。如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在此期限之前即实施的须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3、规范总平图的审批管理。总平在《城市规划法》中是包括在详细规划内容里的,在规划经过编制、审批、公布程序后,总平成为向社会公开的公共资源信息和政务信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把总平作为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审核内容,[10]有的把总平作为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并且异化为一项独立的审批事项来实施管理和收费。这样容易把公共资源的配置行为变成审批部门与建设单位之间的交易行为,公众的权利和利益难以保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这种在法律规定以外又给行政许可附加条件的做法也是不合法的。必须将总平回归到详细规划的内容进行管理。

4、建立健全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11]一是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涉及公共利益或其他重大的建设工程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要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这些许可审批的结果亦向社会公开。二是规定规划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害关系的,应当在决定许可前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听证的权利,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听证要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听证。

5、规范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度。《城市规划法》仅仅规定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可以参加重要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12]这种规定不但显示规划监督检查的范围非常小,而且“有权”、“可以”这种用词表明检查、验收并非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规划实施环节上公众权利无从反映,更不要说保护了。[13]《行政许可法》第61条把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作为行政机关的义务和责任,要求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归档,公众有权查阅。规划管理必须与此相衔接。

五、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

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城市规划法》规定的主要审批管理手段是执行“一书两证”制度。这在计划经济色彩还比较浓的年代或者城市建设管理秩序很规范的情况下无疑是有效的规划管理手段。但在城市扩张、经济扩张和个体、单位利益驱动机制作用明显的地方,违法建设[14]的问题就比较突出,除了违法建设的普遍化[15]之外,最令人头疼的是在被管理者(相对人)违反城市规划、拒不服从规划行政管理强行抢建的情况下,按照现行《行政处罚法》的处罚程序从立案,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送达,申请法院执行,到法院强制执行,时间长而且在整个执法程序中没有法律强制手段对违法建设行为予以及时制止。这些影响规划的违法建设往往最后难以执行拆除,或者即使拆除,费用成本也很高,真正执行率很低,直接危害法律的权威和执法的严肃性。规划执法部门有时迫不得已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自行采取强制措施制止违法建设,一来影响执法形象,二来承担的法律风险太大[16].当大量的违法建设严重影响城市建设时,只能采取所谓综合整治的办法由城市政府组织实施大范围大强度的拆除,但这种办法往往在法律要件和法律程序上都存在重大欠缺,对政府法制形象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埋下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隐患。

上述问题实际上是《城市规划法》对规划执法权的规定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造成的[17].这是当时期条件下立法的共性现象。没有法律的要求和保障,实践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执法队伍配备等问题,规划部门很难做到审批和监管同重。要有效地打击违反规划建设的违法行为,净化城市建设环境,必须强化监管。强化监管除了依靠加强规划执法队伍建设外,必须强化规划行政执法权,特别是为了及时制止违法建设的需要,通过立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执法部门拆除违法建(构)筑物的行政强制权。笔者考虑可以在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

1、司法方法。当发现违法建设口头制止无效时,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法院申请禁制令状,责令停止违法建设。行政相对人必须停止违法建设行为并接受规划行政执法部门依有关行政程序进行处理或处罚。对处理或处罚的异议及不服,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处理。如相对人继续抢建的,则由规划行政执法部门向法院申请执行令,凭法院颁发的执行令直接拆除违法的建(构)筑物。

2、行政方法。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决定并执行包括拆除违法建(构)筑物在内的强制措施;其他城市或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采取包括拆除违法建(构)筑物在内的强制措施。行政相对人对该强制措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复议或期间不停止执行。

上述两种方法中,行政方法比较符合当前行政机关执法管理的现状和习惯,属于一般性立法的内容,在立法程上比较简单,只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程序即可,但在实际执法中缺乏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事后的监督程序无法有效防止和阻止行政机关的权力滥用。司法方法能兼顾执法效率与执法公正的需要,强化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约,有利于树立行政执法权威与司法权威。司法方法涉及到诉讼制度的重大创新,应作为全国人大的立法范围。规划法主要是管政府、管领导的法

,通过立法程序可以对全国大多数作为会议代表实际为各级党政机关、各部门、各条战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们进行法律和司法观念的灌输和动员,其立法效果和实施效果将会大大提高。笔者倾向于采取司法方法。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法》现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普通法律,笔者建议应该由全国人大制定新的《城乡规划法》时废止《城市规划法》。

[2] 这里暂时从提出问题的角度把《城市规划法》纳入宪法的视角,为平衡文章结构及便于文章内容的组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与公布权的具体配置问题,本文将在后面第三部分里专门分析。

[3] 《城市规划法》立法时的1989年虽然已经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但立法内容上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内容。

[4] 当前以《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为代表的法律出台实施标志着偏重维护行政权力的立法取向已经转变为更注重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5] 相应地,政府实施城市规划及行使与此相关的规划行政管理职权是属于宪法第105条、107条规定的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管理城乡建设事业的工作性质。

[6] 这不需要任何规划专业知识,也不需要权威专家,纯属简单的程序性工作。

[7] 朱文华:《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载《规划师》,2003年第5期,第10、11页。

[8] 关于国家本位和公众本位的法律思想问题,可参阅张萍著《从国家本位到公众本位—建构我国城市规划法规的思想基础》,载《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4期,第21-24页。笔者认为,虽然要确立公众本位的立法思想尚需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实施,公众权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保障。

[9] 当今建立起来的制度、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无法满足公民行使权利的需要。基本上是转办制,总体上没有尊重公民权利(例如,收到人民来信的机构作为公民的通信对象未经通信人同意、违背通信人意愿即将信件材料转给通信关系以外的人和机构,侵犯宪法40条规定的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行政复议制度设计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特别是受理复议申请几乎是规定了自动受理制,可以认为这是当今我国所有行政立法中最先进的制度,但是由于复议机关和被复议机关的工作联!系和利益联系普遍过于紧密,该制度功能仍然有限。行政诉讼制度由于对原告、被告资格审查过于复杂和苛刻,加上不合理的诉讼费用负担,对普通民众经常需要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不但几乎没有作用,相反在寻求法律保护的时候感觉先要打赢法院才行,又破财又受气。

[10]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办法》第31条规定,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查用地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规划设计总图或初步设计总平面图后,对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1] 这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第46、47条的措施,既是保护公众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避免和减少因不恰当的行政许可卷入不必要的行政纠纷的有效办法。

[12] 详见《城市规划法》第37、38条。

[13] 个别地方立法对此问题有所完善,如1997年实施的《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47、48条规定: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及其执行情况,所有建设工程的竣工规划验收等。但是公众权问题尚无明显反映。

[14] 违法建设作动词性使用是指违法建设行为,作名词性使用时是指违法建设行为的结果,即违法建(构)筑物,公众一般习惯称违章建筑。

[15] 笔者曾对所在城市违法建设情况进行分析,除了城郊结合部乱占乱建比较突出以外,房地产开发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违法建设的现象也很普遍。详见《南宁市违法建筑现状及对策》,载《广西房地产》1999年第1期。

[16] 没有合法依据或授权情况下采取强制措施制止违法建设,被申请行政复议或被提起行政诉讼时将会被认定为行政行为违法。

[17] 前文提到的《城市规划法》缺少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制度的规定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重审批轻管理立法思想存在的反映。因为重审批轻管理,所以立法上就没有规定相应的执法保障措施。

规划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博弈 任期 贪婪法 动态规划法

一、引言

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共十六大会议时,而且一次强调了对引进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而论及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应该被赋予相当大的权重,而其发挥作用的核心则来源于具体操作上的最高领导层,也就是经理人。本文主要讨论了任期对经理人的行为影响。短期和长期内经理人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他们自身理性的追求,诸如个人声誉以及财富,下期的个人目标等,这与计算机数学上的动态最优以及贪婪法求解非常类似,因此我们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二、对任期影响的博弈分析及模型构造

首先,假设我们有N种物品,并且各自拥有不同的体积和数量,那么,怎样选取物品会使得我们用这个背包有限的空间来装下质量总和最大的物品?方法之一就是贪婪法,通俗得说,是从质量体积比最大的物品开始选择,其次选择第二具有该性质的物品,直至所有剩下的物品各自的体积大得无法被容纳。仔细推导,会发现我们很少有可能让背包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余下的空间属于浪费。从而引入了我们的第二种想法,动态规划法,我们运用递归的思想来看是否能拿出最后一个物品,使得增加了剩余空间后,背包还能容纳两个更小的物品,但是总质量比拿出的那个大从而增加了背包内物品总的质量?再以此类推,便可以在多种尝试的情况种得到最优解。类比背包问题,我们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经理人的博弈分析,假设经理人就是这个放置物品的人,而企业员工以及资产则属于物品,如何选择他的员工以及资产组合才能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最大?动态最优法固然是有效的,但是这却牵涉到了经理人的任期问题,倘若他在不久的将来不会继续呆在这个企业,而且他只想以短期内企业的利润来作为衡量自己声誉和能力的指标,那么最好的抉择就使贪婪法。不断的追求量的短期增长,同时带来了道德风险,并把更深难度的问题留给他的下一届。因而,我们有了如下的纳什均衡求解,如表1所示。

1、选择的决定素

企业利润:毫无疑问,理性的经济人永远是以利润排在首位的,尤其是那些企业的股东们,他们的投资永远只是利润的奴隶。当无暇顾及企业的运营时,利润便成了他们与经理人之间委托一合约的基石和激励。他们有权对经理人的继续雇佣做出判断,核心的一点便是该经理人是否能给企业带了长期的高的利润。鉴于此,经理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福利,不得不把企业利润赋予最高的权重,不管他们是想继续被聘请或者是以此为阶梯更进一步。他们的职业历程中永远都不会少掉的是其对企业利润的贡献,这是他们声誉的一种象征,是他们能力的一种体现。

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多种多样,因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文化准则。而企业文化中却包含着某些亘古不变的真理,以人为本可以提高一个企业的凝聚力。一个好的经理人考虑企业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企业机制:只有懂得如何去运用先进的技巧超越原有的自己,如何像田忌赛马一样去操纵市场,那么胜券将给予倾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王牌,那么它的利润有如空中楼阁,无法有个安宁的保障。宏观经济学往往会告诉一个R&D模型是怎样为经济做出贡献的,光有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增加最终只带来了经济的零增长,唯有不断的研究和不断的人力资本的投人才会使得各项生产要素得到其应有的增长和回报。

2、行为抉择的分析

对企业的分析:鉴于我们要分析的重点并非任期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因而我们只从股东最单纯的委托合同中给予其效用函数,那就是在给予经理人合理报酬的约束下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其对经理人的评价取决于利润,其他关于企业文化和企业机制都是深入观察到的。

对经理人的分析:

短期中:当经理人预期到自己只会短期内呆在同一企业时,自身利益便被赋予更高的权重,同时也有一定的政策偏向。通过利润的最大化,他们给其委托人提供了这样一个信号,他们有能力,他们让企业获利更多,他们可以被继续雇佣或者被其他更好的企业看中并被聘请。也就是分析图中的第一种情况。动态规划法无法给予股东信号来显示经理人的能力。即使隐性上来说这确实是股东追求的最佳途径。

长期中:他们总如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一样希望平滑企业的利润,做到经济中即使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依然能够讲收入维持再原有水平上面。他们预期自己会被长久雇佣从而会努力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譬如企业文化的培养,企业机制的创新,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激励企业潜力的发展,所谓精细管理风光无限,管到深处处处见金。并且随时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并采取对应的行为抉择。这样一来,在充足的时间内企业逐渐循着其最佳动态路径行走。这种动态规划法在给经理人好的名誉的同时带来了企业各方面的效用最大化,也给了股东们充分的信号来显示经理人的能力和满足了股东委托时的最大动力需求。

中任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无法对经理人的权重分配做出具体预期,从而无论使在贪婪法的行为指导下还是在动态规划的方法指导下,我们都不好对经理人的思想进行假设。故这种情况下,行为遵从不定性。但是无法达到我们的纳什均衡。

三、模型的相关数据检验

为了证明我们的分析,我们将经理人任期内的平均利润增长率和其任期的长短进行了回归分析,期望得到经理人任期的最佳范围,具体见图1:

如图1可以直观得知道当任期处于短期和长期时,利润增长串总是比较高的,相反处于中间的那些时期,利润增长率较大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鉴于本数据模型中的取样都来自于进人世界前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相当于将其他干扰项放在了基本相同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数据,鉴于企业非上市等因素无法被纳入模型范围。我们预测,当国家市场经营体制更加健全时,分析的结果将具有更强的可靠性。模型的拓展和运用:其实一个国家也可以被看成一个大的企业,从而国家领导人也毫无疑问成了所有阶段下的人,即经理人,这种情况下如何决定领导人的任期?直观上,我们何不运用两种方法下的博弈分析来做出决策呢?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的总统和中国的主席会拥有各自固定的任期了,这是对我们模型中经验分析的最好支持。

四、重要的结论及建议

规划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动态规划法;最优性原理;最优子结构;多阶段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

The Teaching of Optimization Principle for Dynamic Programming

QIN Dan

(Computer Science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Optimization principl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dynamic programming, It is a hard task that understand and prove the principle in algorithm teaching. It is the key that distinguishing the sub-problem exported from the original problem's best solution. It usually proves the principle by reduction to absurdly. Assuming the sub-problem's solution is'nt the best one, so we can construct a better solution for the original problem.

Key words: dynamic program; optimization principle; optimal substructure; multi stage decision

动态规划法由数学家贝尔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1],现已成为一种通用算法技术来求解多阶段决策最优化问题。该算法克服了分治法的缺点。分治法将问题分解成若干较小的子问题分别求解再合并。然而子问题之间往往不相互独立,其重叠部分会被计算多次。动态规划法对每个子问题只求解一次并将结果保存在表中,避免重复计算[2]。使原本用分治法需要指数时间的问题得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用动态规划法。只有满足最优性原理的问题才适应该方法,称最优化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通过目标函数的评价寻找最优解。最少硬币数付款问题、矩阵连乘问题、最优三角剖分问题等都是常见的经典最优化问题。0/1背包问题也在对物品价值取值离散化之后也能适用动态规划法[3]。动态规划法是传统算法手段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也是教学难度最大的一种。动态规划法是算法课程的重点。而最优性原理则是动态规划法的教学难点,是该算法教学成败的关键。

1 正确理解最优性原理

最优性原理又称最优子结构性质。具有该性质的问题的特征是:原问题最优解中包含其子问题的最优解。这是适用动态规划法的必要条件。理解这一条件时容易出现偏差。原问题所含的全部子问题的最优解是否都包含于原问题的解之中呢?初学者常常认为原问题的任意分解方式得到的所有子问题的最优解都包含在原问题的解中。这样的解其实不存在。学习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原问题最优解所导出的子问题,只有这些子问题的最优解才包含在原问题最优解之中。以下用矩阵连乘问题[4]为例分析。

x行y列的矩阵与y行z列矩阵相乘,需进行x*y*z次乘法运算。给定n个矩阵M1 M2 … Mn,其中相邻矩阵可乘。矩阵乘法满足结合律,所以n个矩阵连乘有多种运算次序,希望找到一种最佳次序,使总计算量最小。设有四个矩阵A,B,C,D连乘。

错误的理解方式为:原问题是ABCD,其子问题有九个,分别是A、B、C、D、AB、BC、CD、ABC、BCD、ABCD。

其实特定运算次序只包含部分子问题,而不是包含所有潜在的子问题。初学者按照错误的方式去分析将不能识别最优化问题。正确的理解方式为:由原问题最优解导出若干子问题,只有这些子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在原问题的最优解之中。原问题为ABCD,运算次序不同则该问题包含的子问题不同。用括弧确定运算次序。如A((BC)D)表示先由BC相乘,结果再与D相乘,最后由A与之相乘。这一过程仅有六个子问题,它们是A、B、C、BC、BCD、ABCD。若这一运算次序是原问题的最优解,那么其中BCD的最优解为(BC)D,而不是B(CD)。

学生常陷入错误理解。既然连最优性原理都不能理解,就更谈不上其证明,所以会感到动态规划法特别难。即使通过模仿掌握少量特定问题的动态规划法求解过程,也难举一反三。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动态规划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理解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减少畏难情绪。

2 最优性原理的证明

矩阵连乘问题有着大量不同的运算次序,穷举检验各次序所包含的子问题是否取得最优解是不现实的。而证明某问题符合最优性原理是运用动态规划法的关键。其证明常用反证法[5]。先假设由问题的最优解导出的子问题的解不是最优的,然后设法说明此时可以构造比原问题最优解更好的解,从而矛盾。

将矩阵连乘积Mi Mi+1 … Mk简记为M[i:k],i≤k。设M[i:k]的最优计算次序在j处断开,i≤j

证明:用反证法。假设原问题最优解所包含的(M1M2Mj)和(Mj+1Mj+2Mk)的计算次序并非它们的最优次序。那么必有更优的M[i:j]或M[j+1:k]。以二者合并可得M[i:k],使得新解优于所谓的原问题最优解。矛盾。原理得证。

3 自底向上的递推求解

最优性原理保证了能够通过合并子小问题最优解得到更大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可以用自底向上的方式求解。先求解最小的各种子问题的最优解,再逐步将小问题合并为更大的问题,直到求解出待解问题为止。为了能实现解的合并,常需建立递推式。矩阵连乘例子中设Ai有Wi-1行Wi列。计算A[i:k](1≤i≤k≤n)所需要的最少数乘次数c[i,k],则原问题的最优值为c[1,n]。i=k时,A[i:k]=Aj,c[i,i]=0,i

最优化问题常常是从子问题的组合中选优作为更大规模问题的解,这就是所谓的合并过程。但是也特殊情况下,合并过程无需选优。例如自底向上求解斐波那契数列F(n)。F(n)= F(n-1)+ F(n-2)。教学时应向学生解释这些合并方式的特点。并举出多个例子来强化,斐波那契数列、还有三角剖分、TSP等问题都是鲜明的例子。

设有4个矩阵其维数分别为A1=4*2,A2=2*3,A3=3*5,A4=5*1。利用表格记录各子问题的最优解,避免重复计算。该问题的的最优解为A1(A2(A3A4)),共需29次乘法运算。

图1 计算次序

表1 c[i,k]

表2 M[i,k]的断开位置

4 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对最优性原理的错误认识,及时引导其正确思考,加快了学生对动态规划法的掌握,在有限时间内能学习更多的例子,掌握的程度也比改进教学之前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裕瑗.Bellman最优性原理[J].应用数学,1994(7).

[2] 王红梅.算法设计与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孙红丽.背包问题的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

[4] 王晓东.算法设计与分析(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赵鹏起,姜春艳.最优性原理及方法的进一步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2(6).

收稿日期:2011-09-21

规划法范文第10篇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再次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市执行城市规划法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城市规划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认为我市在实施《城市规划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一是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市民的规划法律意识;三是要加强执法力度,强化“四线”管理;四是要加强对___古城和城市公共绿地的保护,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五是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因此,该报告经会议表决未获通过。

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专门听取了市建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法》实施工作的报告,认真分析了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认为:(一)要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代表的法律监督。在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针对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对《关于〈城市规划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市建委要强化措施,抓紧整改;对暂时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解决的,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争取人大代表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此次整改,进一步促进我市的城市规划工作。(二)关于《___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坚持和完善城市规划决策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度,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三)关于___古城保护及古城人口疏散工作,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抓紧完善《___古城疏散规划》,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并征求意见。市政府将下发文件,进一步强化___古城保护的具体要求。(四)关于城市公共绿地保护工作,一是抓紧颁布实施《___市城市绿地管制办法》;二是对三国公园、文湖公园、中山公园占用公共绿地开餐馆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五)开展城乡规划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强化规划执法人员素质,规范规划执法行为,提高规划执法水平。

在端正态度、统一认识、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的基础上,市政府周密部署了近一时期的整改工作、并认真督办落实。市建委和市规划局主动从主观上查找原因,从可行性上制定整改措施,加大了城市规划执法工作力度。

现将我市近一时期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以落实人大评议意见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法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城市规划意识。

一是注重了对各级领导的城市规划法制宣传。在整改期间,市建委和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意见,组织专业人员分别为市政府机关和___区、沙市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部门负责人以及开发区各级领导宣讲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并结合___的实际介绍了总规修编的基本原则和规划思路,为各级领导了解规划、遵守规划、支持规划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加大了部门之间的横向宣传、沟通力度。为了争取相关部门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市建委、市规划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上门与市发改委、国土局、房产局和监察局沟通、协商,宣讲城市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争取相关部门对执行城市规划法的理解与支持。于20__年10月初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一书两证”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地规范了城市规划“一书两证”与相关部门行政许可的办事程序,确保了城市规划法“一书两证”制度的实施。

三是坚持了以听证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机制。行政许可听证、行政处罚听证既是公民主张权利的一种法定形式,也是规划部门与公民面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规划法宣传、规划知识宣传的特定场合。在整改期间,规划部门坚持并加强了这一宣传机制,在听证员的指定上选派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志担任,在听证当事人的确认上尽量扩大范围,保证了听证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整改期间,规划部门共组织行政许可听证会17场、行政处罚听证会46场。

四是开辟了多层次的宣传窗口。在整改期间,规划部门在认真完善“阳光规划”网站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市领导工作繁忙的特点,开办了“___规划”期刊,让市“四大家”领导了解___规划及其部门工作动态,多了一条方便的信息渠道;针对一线管理人员信息渠道有限的特点,开办了“管理在线”期刊,让执法管理人员又多了一条增长规划见识的途径。目前,“___规划”已出刊7期、“管理在线”已出刊11期。

(二)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严守编制规程,扩大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城市规划发挥公共政策职能的前提与基础。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

学性和前瞻性,市规划部门从目前正在进行的总规修编开始,一是严格遵守编制程序。20__年,我市按照总规修编法定程序,上报国务院要求适时开展总规修编。同年,国务院行文批准我市进行总规修编。我市据此成立总规修编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按照总规编制规程,我市对原总规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收集了大量的总规修编所需要的基础资料,组织专家分类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确保总规修编建立在对大量基础资料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二是切实体现公众意志,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度。总规修编目前已完成纲要(草案)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并专题征求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的意见。同时,于12月4日将总规纲要通过报纸和“阳光规划”网站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市政府于12月8日和12月22日,连续召开专题会议,召集县市区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通过规划编制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众参与,来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总规修编是这样,对其他规划的编制也是这样。如近一时期完成的《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四线”管制办法草案等均严格遵守编制程序,使规划意图充分体现公众意志,真正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决策的质量。

(三)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___古城的保护。

市人大常委会评议认为,___古城保护的问题,一是该外迁的没有外迁,二是不该建的还在古城内建,三是古城的疏散规划方案宣传不够。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在整改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正紧锣密鼓地广泛征求意见、提请审议审查、不断修改完善之中。《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的编制始于年初,特别是在整改期间加快了步伐。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关注《___古城疏散规划》的编制,多次听取该方案的汇报。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对《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进行了初步审议,规划部门也已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并向社会公示。目前,《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正按照征集到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完成后将按行政审批程序报批。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___古城内各类建设行为的管理力度。针对古城建设现状,市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___古城保护范围内建设审批工作的通知》,根据《___古城疏散规划》方案具体明确了古城内的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严格了古城内建设审批程序。市规划部门从自身的执法管理角度出发,制定了严格古城内规划执法管理的工作规定:管理人员对古城内的违法建设有累计3次未主动发现的,作下岗处理;古城内的违法建设一律按拆除论处。整改期间,市规划部门已对古城内10处共933平方米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了。

(四)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公共绿地保护。

1、在加强城市规划执法力度方面,市规划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城市规划诚信管理制度,形成了建设系统综合执法的合力和打击违法建设的氛围。近几个月来,市规划部门通报表扬了市天发金利达房地产公司等4家诚实守信的单位、对市长宏房地产公司等18家严重失信单位予以通报警示或惩处。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准建项目的违法建设的发案率下降了60。该项制度受到了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并为国家和地方新闻媒体所关注。二是认真落实了大案移交制度,保证了城市规划执法的严肃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监察机关报告规划违法案件制度》,是我市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活动所建立的一项制度,也是认真落实人大评议意见加强执法工作的一个措施。10月份以来,市规划局向监察局移交违法案件5件,加之监察机关得力地配合查处,对城市规划违法建设人触动较大、震慑较大。

2、公共绿地保护方面。从人大代表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市公共绿地的保护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国公园、中山公园和文湖公园被餐馆侵占,植物园的还建工作力度不大。对此方面问题的整改,目前已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已完成《___市城市绿线规划管制办法》的编制。该方案已完成公示程序,已列为20__年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共绿地,将被作为城市规划强制性的内容予以保护和管理。

二是已经完成《___市植物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该规划方案目前正在公示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计划明年上报市政府批准。

三是市建委已召集三国公园、中山公园、文湖公园以及___区建设局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方案,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按三分之一的比例拆除占绿地的餐馆,并由市建委在办公经费中拿出30万元作为补助。三国公园、中山公园、文湖公园已陆续拆违还绿5563平方米。

(五)以规范执法行为为着眼点,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

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既是人大代表对规划部门的要求,也是全国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整改期间,市规划部门从规范执法行为入手,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来约束行为、提升管理队伍素质。

一是出台了细化执法人员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在执法实践中,对违法建设影响城市规划的程度如何认定、按怎样的幅度实施处罚?现行的法律法规给了规划部门和执法人员较大自由裁量空间。这种自由裁量空间容易带来执法的随意性。市规划部门出台的《___市规划局城市规划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细化了违法情形,明确了行政责权,缩小了自由裁量空间,增强了执法刚性,保证了在行使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二是建立了对准建项目实行规划综合验收的制度。准建项目能否按规划意图实施,竣工验收就是规划部门实施管理的最后一个关口。过去我市中心城区对准建项目的管理是单一的,只注重建筑工程的平面布局和楼层高度,管理质量不高。市规划局出台对准建项目实行规划综合验收的规定后,市局相关业务科室参与竣工验收,从审批的角度重点对项目实施的各项技术指标、建筑

文秘站:风格进行复核,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规划管理质量。三是启动了批后管理系统。市规划局过去的办公系统和规划网站仅局限于规划许可审批,公众从网上只能了解审批方面的信息,公众参与规划是不全面的。今年市规划局开发出的批后管理和违法案件查处软件通过近一时期的运行,效果比较理想:一方面可以提高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将规划管理工作全方位地交与公众监督,进一步保证了执法管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作为政府的城市规划职能部门--市建委和市规划局,通过这次评议整改,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均有了较大地改观。具体表现如:一是在办理人大、政协的议案、提案的工作中,我们对议案提案所反映的问题多次到现场调研,主动与代表、委员见面和沟通。办理结果是100的满意和基本满意。二是在这次落实市人大常委会评议意见的整改工作中,能切实认真地按市政府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整改工作也初见成效。三是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满园工程”的活动中,市规划部门对工业新区项目特事特办、随到随批,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四是在城市规划效能监察活动中,特别是通过评议整改,市规划局的各项工作受到了省监察厅和省建设厅的多次肯定,近期被省建设厅推荐为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省规划行业仅此一个推荐名额)。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虽然在前段整改时期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人民群众、人大代表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1、主观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规划的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争取各级领导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待于由城区向郊区的延伸,实行城市规划管理的高度集中统一。二是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切实保证城市规划的超前指导作用。三是要进一步从根本上提高执法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财政困难的问题。一是不能完全保障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局部地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规划滞后现象。二是不能很快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如古城搬迁一直难有大的动作。

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继续认真加以整改。

三、下段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强城市规划的宣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规划法制、城市规划知识及规划成果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服从规划、遵守规划的氛围。

(二)尽快完善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市政府已将《___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___市城市“四线”规划管制办法》纳入了20__年度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计划,市政府法制办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上述规范性文件早日颁布实施,为城市规划执法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

(三)要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的编制质量。注意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要继续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提高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坚持规划委员会决策、专家审议的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四)要不断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以下根本途径入手:继续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加强规划管理人员的廉政勤政教育,进一步增强防腐拒腐的免疫力。从根本上提升规划管理队伍的整体形象。

上一篇:城市规划专业范文 下一篇:汽车零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