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04 09:14:57

关于亲情的句子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1篇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直奔“真情”

1.导入: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本组课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人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爱戴、崇敬及怀念;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情谊;母爱的无私,亲情的可贵。关于美好情感的作品很多,我们一起互相把课外积累的展示给大家看。

2.交流、展示积累的有关情感的句子、名言、古诗等。(师生共同交流,出示课件)

3.揭题:今天,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读完课题,你想到什么? 地震给你印象怎样,能用几个词说说吗?“中”又说明什么?

4.过渡:灾难还在继续,危险随时降临,这时父与子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捧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

【设计意图】按主题组织编排课文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教师的导语既揭示了本组课文的共同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读题让学生提问,这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诱发,凸现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初读课文,浅层理解“了不起”

1.初读课文,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学生发言后,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了不起”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同桌说自己的体会,还可以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体会。

2.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

(1)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答案可以有差异,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用抒情性的语言进行小结)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采用对比的方法读一读,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你认为好吗?)

师小结:多么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①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②38小时,漆黑的瓦砾堆底下七岁的阿曼达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如何表现?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③“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4.送一句话给他们:“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全班同学看着板书齐说)

【设计意图】“读懂”既包括读懂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表现形式。

四、迁移导行,提升主题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2篇

一、语言朴实凝练,意境优美和谐

(一)语言精美、朴实而凝练,具有古典诗词的对称和谐美

比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句子是一个比况妙句,用回环的关系,把母子二人温婉孝顺的性情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同时文中还不时出现一些形式对称、结构整齐的句子。如:

“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这些句子互相映衬,很有情趣,既有形式的对称美,语言的凝练美,还体现一家人的和谐美满、其乐融融生活画卷。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这些语言,让学生在这种典雅优美的语言中潜移默化,增强语感,体悟情感。

(二)意境幽雅、温情而甜美,具有人与自然的生命和谐美

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清新优美的笔触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油菜花,微波粼粼的鱼塘,以及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其中悠闲漫步的意境,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绚丽,暗示着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使画面充溢着生命、自然与亲情之美。

二、立意举重若轻,蕴涵丰富深刻

《散步》体现的是当今孩子普遍缺失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人性亲情之美

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爱人;作为社会的人更应该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一句乍看起来似乎只是简单交待了散步的人物。但一细究,其实匠心独具,它体现的是一种亲情之爱,一种传统社会的秩序。因为母亲年老体衰,作为儿子理应孝顺敬爱。儿子活泼好动,因此更需要妻子跟随教导。同时,小孩走在前面定会调皮捣蛋,会吸引母亲的注意力,所以我就陪伴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跟随在后,让母亲安静舒心的散步,欣赏春天的美景。因此,“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简短的四个词语的排序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秩序,凝结着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敬爱。

《散步》中的母亲本来想走舒服平坦的大路,因为小路崎岖,老人腿脚不灵便会有诸多不便。但她出于对小孙子的疼爱,“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还是选择了小路,宁肯让自己衰弱的身体受苦也不愿扫孙儿的兴致。那么文中的儿媳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给读者描画出一个体贴、贤惠、明理的儿媳形象。因此可以说课文所写的是一个母慈子孝、夫妻和睦、温情脉脉的家庭,在这个血缘凝结的家庭中散发着人性亲情的光辉。

(二)伦理孝道之美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英国的培根也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古人云,服侍老人“面色和悦是为孝”。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敬爱老人就应体现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上。《散步》一文正是诠释了这一观点,即体现在对年老体弱的母亲的一把搀扶上;体现在陪伴母亲排遣孤独寂寞的一次散步上;体现在让母亲在风烛残年之时多享受一点儿孙齐全的天伦之乐上。

《散步》中的儿子为年迈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欣慰,特意安排了在春日暖阳的下午散步的活动。能为母亲身心健康着想,这就是孝顺。面对家人的分歧,“我”的抉择更体现了对母亲的敬爱。一面是有养育之恩的母亲,一面是延续生命的儿子,如果选择小路就会委屈母亲,如果选择大路又会委屈儿子。但陷于两难境地的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考虑到了母亲的身体状况,想最大可能地满足母亲的意愿。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后悔是无法弥补的。

其实人生中会面临很多的抉择,而这种抉择往往是痛苦的、无奈的。有一位主持人曾给一位女士出过一道选择题:假如你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丈夫、儿子同时落入水中,当你只能救起一人时你会怎样选择?答案未出而这位女士早已泪流面了。是啊,这样一个抉择未免也太残忍了!再如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均可抛”也是人生价值的抉择。在课文中作者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宣扬中国传统的伦理原则,通过关于选小路还是选大路的抉择中体现着古朴的尊老美德。这种美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整个国家的和谐安定。

(三)责任使命感之美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我的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定格化的描写很感人,也很有深意。在这里母亲象征已经衰老的生命,“我”则是成熟的生命,而儿子是幼小的生命。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需要善待、需要赡养;一边是后代,需要爱护、需要抚育。小到一个家庭,中年人要养老育小,负担沉重;大到一个国家,中年一代更是肩负承前启后的重任,感觉到“肩上背着整个世界”。而正是这一个“背”字,就“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3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袭击、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

劳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了解捐献骨髓的经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宝贵?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命。不错,当你看到一个脆弱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你会做些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关于生命的真实的故事中去。导出课题。

2.归纳问题

(1)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3)怎样跨越生命桥?

(4)谁的生命遇到危险了?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

生:小钱。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或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自己解决。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词语并领读。

(4)找出描写花的词,这些词在文中指什么?

(5)再读词语,巩固记忆。

2.初读课文,理解“生命桥”一词。

生初步理解:台湾青年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联结着台湾和大陆,让我们随作者去海峡两岸看看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生:我从静静地、凋零、含苞的花朵等词明白了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的生命很重要。

生:我从几经辗转这个词里体会到找到骨髓不容易,必须跨越海峡进行移植。

2.创设情境,感悟生命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小钱没有生病,此时他会做什

么呢?

学生畅谈,体会生命的重要与可贵。

3.生读课文3~6自然段,交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读后的初步感受

生: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很危险,还有就是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四、课堂小结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及朗读课文的情况。对重点内容给以相应指导。

二、整体感知、自读质疑

1.自主读书,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文中所写的人物。

2.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三、精读品赏,导学悟情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品读第三自然段。

以“沉默不语”为切入点,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理解该词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体会金吉亚的美好情感。

(2)品读第四自然段。

运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人物,加深体验,受到熏陶。

2.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品读末句,理解句意。

(2)感悟朗读,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回归整体。

2.依据学情,设计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复习巩固。

二、依据文路,深悟亲情

1.自主读课文,感悟亲情。引导抓住母亲的情感变化,研读文本,体会母爱;抓住孩子间的馈赠,体会兄弟姐妹情。

2.感情朗读,深化体验。

三、创设情境,读写练笔

1.创设情境,激发写话欲望,进行写话练习。

2.交流、评议,引导悟情。

四、指导写字,积累巩固。

五、分层布置作业。

给予树课堂实录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猜猜这是什么节日?(出示相应节日的图片)

生:……

师: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团圆在一起,很快乐。

师:(示圣诞节图),这是什么?

生:圣诞节

师:为什么喜欢?

生:有礼物。

师:你还了解什么关于圣诞节?

生:在每年的12月24日……

师:老师发现一提起过节你们就特别开心。今天我们就上一课关于圣诞节的。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上课!

师:抬头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谁会读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真不简单,生字都读对了。

(相机正音,标拼音)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不错。请大家打开生字表,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了。

(生生互读)

师:谁愿意来读

(出示:援助)

师:“援”还可以怎么组词?

生:支援。

师:课文还有一个词?

(出示“援助中心”)

师:你对这个词有什么了解?

生:帮助实现愿望的。

师:课文中说了“援助中心”,每到圣诞节就要在商场里设置一棵这样的树,挂满许多人的心愿

(相机画树)

师:这就是给予树!

(齐读)

师:这树上有“棒棒糖”。

(出示:词“棒棒糖”)

(齐读词)

师:这“棒”怎么写?

生:左窄右宽。

师:还有一个规律横多距离短!记住了吗?自己动笔写一写。

生:(描写)

师:先写到这儿,看来同学们生字掌握不错,课文一定读得也很好。边听边想,课文中都写到了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分小节读)

师:读正确了吗?谁听出来了?有没有不对的地方?

生:落下了一个字。

师:你听得真仔细。请刚才的同学再来读读这个词。

(再读)

师:有谁?

生:哥哥、姐姐……

师:谁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

生:金吉娅。

师:他做了什么事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生:他给陌生的小女孩买了洋娃娃,给家人买棒棒糖。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不给家人买好东西?

师:好,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拿出笔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生:“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就是不说话。

师:老师明白了“沉默不语”就是什么不说,什么不做。

生:错了!

师:那沉默不语的她在想些什么?自由读读1-3自然段。

生:(自由读1-3自然段)

师:在想着什么?

生:我只买着棒棒糖,家人会不会骂我呀!

师:心里想着家人。还会想什么?

生:20美元做了什么?

师:担心妈妈生气。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相应句子)。

师:如果我们与哥哥姐姐高兴样子对比一下就能明白她为什么“沉默不语”了。连起来读一读。

(读相应句子)。

师:哥哥姐姐是兴高采烈是不是?再给同学们一边想象一边读。

(生读相应句子)。

师:通过“沉默不语”联系上文,我们走入了她的内心。感受到她的心里想着家人,体贴家人。这么体贴,为什么只给家人买了棒棒糖?你们提的多有价值。让我们再来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想金吉娅为什么要给小女孩买洋娃娃?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你们划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读相应句子)

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少同学都说了这句话,出示:“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没有。”

生:打错了,少字了。

师:出示“什么都”,我觉得少三个可以呀。

生:少了,说明不了一点儿“都没有”。

师:有了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女孩一丁点儿,一丝一毫都没有。

师:是的,上课前,我们都说了,孩子们最想过圣诞节。孩子们唱啊,跳啊,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可这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想想她没有什么?

生:没有人关心。

生:没有人爱。

生:没有礼物。

生:没有圣诞节的乐趣。

师:小女孩在金吉娅的眼中什么都没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可是……没有”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这棵挂满心愿卡的树前,她会说什么?

生:……盼望实现愿望。

师:金吉娅,读了会在想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师:那你呢?

生: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她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想清楚了吗?

生:想清楚了。帮她买到洋娃娃。

师:你们有帮她的同情心与决心。谁带着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段话)。

师:我体会到了金吉娅帮助家人的决心。现在,你们知道她为什么帮小女孩买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

生:温暖。

生:真诚的心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善良仁爱。

(板书:善良仁爱)

师:听,圣诞的钟声敲响了,给予树下有个八岁的小女孩。我现在就是金吉娅的妈妈,我生气过。可是,我现在要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你们还是她的兄弟姐妹。你们会怎样?

(出示: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生: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师:出示课文“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地笑脸”谁来读读?

(指名一生读)

师:我们感动极了。让我们这些被感动的人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八岁的金吉娅善良,深深地打动我们。收了洋娃娃的小女孩会怎么说?

生:谢谢你的洋娃娃。

生:谢谢你送给我的爱。

师:小女孩感受到了。

生:谢谢你(一时语塞,不知怎么说了)

师:(机智)小女孩愿望实现了,激动地说不出话。课后请同学们替小女孩写一写这段话。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3]河北祖冲之中学 孙景芳.学习新课标 适应新教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6篇

一、扣准“语”字,突出学科性

语文学科姓“语”,这是练习立足的“本”和练习着力的“根”。三维目标的落实都要通过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实现。如《田忌赛马》一课,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围绕这句话,如果不是简单地读读句子、说说句意,而是在读懂句子中扣准训练语言,则可设计如下的练习。

① 读句子,要求用两句话说出句意。

(学生说出“田忌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和“齐威王也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② 启发学生思考:原句中哪些词能使说的两个句子缩为一个句子。

(“他们”、“各自”将两个句子缩为了一个句子。)

③用“各自”造句。

此练习不是简单地读懂句子,而是在练习和表达中读懂句意,在缩句中品味词语的概括功能,在造句中扩展运用。练习的出发点、过程、归宿始终抓住词句不放,扣准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为读懂而练,而要在练习中读懂。

二、强调“用”字,突出实践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智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作业设计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资源,充满生活气息,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如,在教学《家乡的秋白梨》时,我们可抓住文中关于介绍地方特产的词句,设计这样的作业:

我的家乡在( ),家乡特产真多啊。我们下周要开一个“家乡特产推荐会”,请你寻访家乡特产,再从下列作业形式(或自己认为更好的形式)中选择其中一种,一周内完成:

①仿照《家乡的秋白梨》的写法,写一篇习作《家乡的××》。

②写一首诗歌赞美家乡的名优特产。

③动手画画家乡特产,并配上相应的文字。

④设计或收集家乡特产广告词。

⑤收集家乡特产图片,设计导游词,并尝试着做做小导游。

温馨提示完成途径:①实地考察;②上网查资料;③请教父母、老师、特产专家;④走访特产商店;⑤走访相关导游、广告公司、营销专家等。

这类作业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寻访家乡特产”、“表达家乡特产”的实践活动,通过感受特产之美、感悟家乡之美,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使其增强自豪感,培养了表达能力。这类突出实践性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等实践活动获得能力和素养,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比如实践的时间、空间、氛围等。这样的作业也许不能当堂完成,需要向课后适当延伸,但是学生会非常乐意做,他们在活动中能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学以致用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操作性作业,那将会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如:

《四季》——收集描写各个季节的文字、图片资料,了解各个季节的特点。

《我多想去看看》——查找有关北京的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

《要下雨了》——了解下雷阵雨之前的各种特殊现象。

这样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可见,我们作业设计的关注点是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讲究作业形式上比较开放,不仅题型开放,而且完成的方式开放,甚至于答案也是开放的。

三、立足“情”字,体现人文性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一份好的课堂作业,应该能扣住一个“情”字,强化在课文学习中情感得到的熏陶,进一步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如,学习《嘱咐》之后,在学生感受母亲对孩子的浓浓深情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亲情作业:“吃饭的时候给你的妈妈夹夹菜,晚上帮你的爸爸洗一次脚……下个星期的作文就写写这件事。”几天后,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的说:“当我很不好意思地把鱼夹到妈妈的碗中时,妈妈愣住了,她一个劲儿地说:‘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真高兴。’”有的说:“今天是我第一次给爸爸洗脚,开始爸爸说什么都不肯,最后在我的一再坚持下,才同意了。当我的手放在热水盆中为爸爸搓脚时,看到爸爸的脚上有坚硬的老茧,脚板也开裂了……我想对爸爸说,您辛苦了。”这些稚嫩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笔者。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需要这种感恩的心啊。一个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的孩子,他的内心缺少一份爱心,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将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中,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提升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超越的平台,设计出富有新鲜感、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将作业与知识、技能与创新、智能开发相融合,使作业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愉快作业、快乐生活,这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母爱 课堂教学 课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0

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叙述了“我”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为了让护士换床单,便抱起母亲,没想到母亲身体那么轻,回想起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十分愧疚,便想抱着母亲入睡。文中有三个人物:“我”、母亲和护士,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课文写了 “我”抱母亲,因抱的缘由不同,前后心情变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母亲年轻时和年老时的对照让人心生万端感慨;护士看着“我”抱母亲,听着母亲的故事,前后情感出现比照;读者比照着自己的母亲,点点滴滴汇成母爱的河流在心中流淌。教学时,我四次采用“抓对照,悟亲情”的方式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切感悟到母亲胸怀的博大。

一、两次抱母亲,愧意在心头

课文题目为“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地方写到了“我”抱母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两处描写“我”抱母亲的语句,并思考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抱母亲的。第一抱:在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抱。这一抱“差点仰面摔倒”,造成意外;这一抱,抱出了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第二抱:我得知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心里十分愧疚,想抱母亲入睡。这一抱,是几十年与母亲一起生活却不知真相的愧意之抱;这一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回报之“抱”;这一抱,是万端感慨涌向心头的真情之抱。两处抱母亲,缘由不同,心情不同,在教学中进行整合,在比照中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体会到母爱的无私。

二、担重与身轻,真情在流露

文中体现母亲身体轻的句子有: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②“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③“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体现母亲负担重的句子有:“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身体是那么轻,担子是那样重。一轻、一重,落差极大。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那是爱的力量,是伟大、坚强的母爱!

关于母亲的比照,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不容忽视:看着年轻时候的母亲,仿佛看到她艰难前行的脚步,似乎听到她不堪重负的喘息,可她一脸坚忍,让幼小的“我们”丝毫未能察觉到步履的沉重;再凝望第二幅图,“我”怀中病重的母亲那饱经沧桑的脸庞,是什么在母亲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是岁月的流逝,是生活的重担,是养儿育女的艰辛!教学中,透过插图想象背后的一幅幅画面,学生在比照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三、责怪与凝望,敬意在涌动

护士在文中不属于主要人物,她的情感变化作为一条暗线同样值得关注。护士的责怪:“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埋怨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我”的责怪――作为儿子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情;护士动情的话语:“大妈,你真了不起。”充满情意的语言中折射出对博大无私的母爱的无限敬仰;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护士出神凝望的举动,是为浓浓的母子情所深深感动,是对母爱的无限崇敬。护士前后的一言一行,表达了读者的心声,体现读者情感升华的过程。

四、回望点滴情,母爱驻心间

“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文中母亲的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由此,我们想到自己的母亲似乎也成了被忽略的存在。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妈妈是如何对我们的?我们又是怎样对她们的呢?一个个瞬间、一幕幕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放在眼前时,想着想着,说着说着,妈妈对我们的种种关爱和我们对妈妈的忽略也不断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在这样的比照中,学生读懂了“我”为何突发奇想抱着母亲入睡,读懂了这伟大却极易被忽略的无私的母爱!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8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教师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学习部分生字然后展开以下教学:

师:老师说个谜语大家猜,一棵小树十个杈,不开花来不结果,能写会算还会画,谜底是什么?

生:手。

师: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伸出双手,老师的手可以备课,改作业,传递知识,如果谁与老师握手,就会得到智慧,变得更聪明,想与老师握手成为朋友吗?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谁表现得好,老师就与他握手,谁能说说你的小手是什么样的手?

生:会写字的,能画画的,胖乎乎的,干净的手

(教师与回答问题的孩子握手,并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有位小朋友叫兰兰,他的手能做好多的事,不信咱们就来学习第6课。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出示生字卡片“胖”)

师:谁领着我们读“胖”,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生:我用加偏旁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个字,“半”字加上“月字旁”变成“胖”;我用换偏旁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个字,把“伴”字的“单人旁”换成“月字旁”就变成“胖”。

(过渡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生字卡片“喜”)

师:谁认识“喜”

(指名读,学生跟读)

师:老师教大家一种新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人复杂的字,即:用一句简单的话(韵语)记住一个字。

(教师将喜字拆成十、豆、口三部分,领着同学念:十粒豆豆跳入口)

师:全家人喜欢什么呢?

(出示生字卡片“张”)

生:家人喜欢兰兰的一张画。

(出示带“张”的六个词语:一张画、张爷爷、东张西望、张贴、张开嘴巴、开张。学生读)

师:课文中有两位老朋友要和我们见面,不知大家认不认识他们。

(出示“?”和“!”)

生:一位是问号,一位是感叹号。

师:请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带有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老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师: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兰兰的画呢?请看爸爸、妈妈、姥姥的回答。

(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对话)

师:谁当小老师教我们学习生字“替、帮”

(学生领读,交流记忆方法)

师:爸爸、妈妈的话语让兰兰明白了大家为什么喜欢自己的这张画,可老师还是不太明白,谁来帮帮老师?

(出示补充句子的练习:因为(),所以大家喜欢兰兰的小手。

因为(),所以大家喜欢兰兰的画。教师引导学生填空,读句子。)

师:同学们也有一双灵巧的手,你们准备帮长辈们做些什么?

生:(答案多样)

师:同学们可能有些累了,喜欢看魔术表演的同学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同学喜欢看,那老师就给大家来表演一段,不过要先学习一个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变”,指名拼读、分析音节,领读,用“变”扩词)

生:变化、变天、变脸、变成、变魔术

(老师变魔术,将兰兰的画变成一幅画着大手的画。)

师:兰兰的小手变成大手后会做些什么呢?学习第六自然段。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课文吧!谁读得好就让谁上黑板画小手。

(生读文章后上黑板画小手)

师:画完小手后你觉得高兴吗?开心吗?愉快吗?快乐吗?自豪吗?得意吗?

(找不同的学生回答)

师:我们大家在黑板上画了自己的小手就觉得这么开心,如果我们用双手去做更多的事,为身边的每个人都带去快乐,那么我们将会更开心。

评析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教师语言具趣味性。在揭题引文时教师要求学生看自己的手说自己的手,为了激活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生说之前,教师借机介绍自己的手,(老师的手是一双传递知识的手,谁与我的手碰一碰那老师的智慧就会给谁一点,谁发言积极老师就与他握手成为朋友,那他就会更聪明。)用亲切的语言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这种平等的对话方式来相互沟通,使得双方精神放松,愉快地步入新课程的学习。

2、课堂语言具准确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听得懂的词,能理解得透彻的词,能灵活运用的词并不多,故而在画手环节后教师并没有问画完手你心情怎样?而是问:在黑板上画完自己的小手心里感觉快乐吗?愉快吗?高兴吗?得意吗?冲着同一个目标用不同的词去问不同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回答隐约悟出老师用的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心情,再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个来回不正是在进行词语的积累吗?语言与文本就是这样密不可分的,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上用亲切、幽默、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

二、着力提高语文素养

1、识字方法的多样性。识字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教师安排了6个生字的教学,这6个生字的出现十分巧妙,教法也各不相同。“胖”是让学生自己谈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个生字;“喜”字传授给学生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张”字是通过读生词卡片了解一字多义,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替”字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个字,并了解字义;“帮”字的教学讲述间架结构并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结构的字;通过“变”字复习旧字并扩词。几个生字的学习包罗了生字的识记技巧,其实也是在向学生传授一种学习生字的“操作流程”即:拼读正音,分析结构,记忆理解,扩词造句。

2、对1~2年级课程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是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这课的教学教师将其提出巩固复习,以便学生记得牢且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

3、对词句的训练。低年级的学生处在启蒙阶段,教师有责任在教会他们字词后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词汇,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真正做到学以至用。在教学中教师安排的一组补充句子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内在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填空深化课文内容,在练习中明确兰兰的手为大家做了许多的事才得到大家的喜爱和夸奖。

三、通过精读突破难点

本课篇幅短且有童趣,是一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为。关于“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却又是很难诠释得清,分析得透的,面对教室里充满童稚的7岁孩子谈这个话题更是棘手,要让学生触摸到这份亲情,并学会释放出亲情又谈何容易,所以要想突破难点教师唯有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特别是对话部分,通过范读让学生感觉到长辈们的语气是和蔼可亲,充满关爱和夸奖的,兰兰的话语又是天真活泼又有礼貌的;通过分角色读,移情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到兰兰的小手多可爱,长辈们多么喜欢兰兰的小手,用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得他们下决心要自己的手变成兰兰一样的手。

四、课堂调控的主导性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作文;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模仿;自由写作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灵活应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寄托自己的情感。在课改下,语文教师需要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写作课堂,如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一、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也就是说,从学生的阅读角度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阅读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效地将读写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搜集写作的素材和一些好词好句,以供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使用,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增加亮点。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通过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出一篇有关表达同一思想态度的文章。如,将《背影》《边城》《我与地坛》《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这里面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也有初中教材中的课文,还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文本,将这些文本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理解“亲情的价值”,理解“父母爱的伟大”等等。群文阅读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写作,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写作的枯燥感和学生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模仿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所谓的模仿写作是指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这比简单传授写作技巧的效果要好得多。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表达和应用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写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句子的模仿、段落的模仿乃至短文的模仿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锻炼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关于外貌描写的句子进行仿写。如: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进行仿写,从而慢慢体会人物描写的手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意思,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当然,除了在仿写中学习基本的描写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仿写中学习一些修辞手法。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为了锻炼学生使用修辞手法的写作能力,可以对文中以下一些句子进行仿写: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对比,然后自主进行仿写,从而为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总之,仿写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能从字词句的选择和组织入手为写作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仿写活动,不断为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三、自由写作,培养写作能力

顾名思义,自由写作就应该对学生的写作活动不进行任何方面的限制,让学生自选主题、自选方向、自选写作形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我看来,在写作教学中实施这种自由写作的方式,对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的写作质量都有很多好处。

例如,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我看〈空城计〉》,他从诸葛亮的一举一动中分析了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时的心理,从细节中得出了诸葛亮很是紧张惶恐的结论。可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对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也助益良多。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多种写作活动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大幅度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韩延民.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J].软件(教学),2015(11).

关于亲情的句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重复的艺术手法 应用分析

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还从侧面反映了人世间的各种情感,如亲情、愧疚、救赎等,当然还包括了人世间的生活百态。整篇小说围绕风筝展开,叙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感情变化。童年时期,两人关系很好,但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保护少爷赢得的风筝而惨遭,阿米尔由于自身的懦弱,并没有站出来,反而陷害哈桑,将哈桑赶走。后来,阿米尔始终受着内心的煎熬,为自己的懦弱、背叛朋友而愧疚,在拉辛汗等人的帮助下,阿米尔重返家乡,拯救了哈桑的儿子,成功实现了自我心灵救赎。

这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并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但大多数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追风筝的人》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上面,却很少有人从艺术手法方面研究这本小说。重复在现实社会中,是唆、效率低的代名词,含有贬义,而在艺术创作中,它却是一种艺术手法,深受名家喜爱。如海明威、余华等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到了重复的艺术手法。因此,本文将从词语重复、事件重复、隐喻重复、主题重复等几个方面来说明这篇小说所体现的艺术手法。

一、重复的艺术手法的概述

重复的艺术手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或者增强某些事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升华主题,而在文章、音乐节奏中两次或两次以上间断或者不间断的使用。其主要包括词语重复、句子重复、段落重复等三种方式。在运用该艺术手法时,要注意重复与排比的艺术手法的区别。两者都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以及句子等来强调感情,但其传达信息的表达侧重点是不同的。重复的艺术手法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二、重复的艺术手法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应用

小说重复的艺术手法,表现在小说中存在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语言结构,其在形式上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其结构或者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重复的艺术手法的使用,不仅完善了小说的结构框架,还深化了小说主题,推动读者去思考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扩大小说的影响力。在《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中,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在全文多次运用到重复的艺术说法,主要表现在风筝这一词语的重复出现、阿米尔回忆哈桑受的场景的重复以及“为你,千千万万遍”的重复等。

(一)词语的重复

“风筝”这一词语在小说中重复出现,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内容以及小说结构框架上。从小说内容来看,“风筝”的每次出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刚开始,风筝是童年时期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友情的见证,也是哈桑受屈辱的见证,同时,还是阿米尔性格懦弱的见证。随后,“风筝”是阿米尔陷害哈桑偷表,赶走哈桑,背叛两人之间纯真友情的导火索。此时,风筝代表着人性中的自私与背叛;成年后,“风筝”是阿米尔进行情感救赎的纽带。从小说的结构框架来看,“风筝”是小说的主线,它的多次重复,将小说进行完美的连接,促进了小说结构框架的完善。

(二)事件的重复

1. 回忆――阿米尔回忆哈桑受的场景的重复出现

回忆是对过去所发生事件在脑海中的想象,是对一些印象深刻的、自己难以忘记的事情,回忆是话语重复的一种形式转变,而话语重复是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对某一事件的讲述。这篇小说中很多事件的重复,都是用回忆的方式进行事件强调的。

例如,原文中多次这样叙述:我成为现在这种性格的我,是在一九七五年的冬天,当时我才十二岁。本该为赢得风筝大赛而高兴的我,却发现哈桑为保护风筝而惨遭。我清楚记得我躲在一堵墙后面,看着那条小巷……小巷中有两样东西让我无法平静,一个是蓝色的风筝,一个是被堆在碎砖块上的哈桑的绒裤。

这件事具体发生在阿米尔十二岁的时候,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所赢得的风筝,在巷子中被阿塞夫,而同样在现场的阿米尔躲在墙角,因自己的懦弱而选择离开。阿米尔没有向哈桑保护他的风筝那样去为哈桑赶跑阿塞夫,这使得他深深愧疚。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在开篇就写了阿米尔对哈桑被的事件的回忆;这件事的第二次叙述是阿米尔十二岁时,是这件事情的真正发生的时间;而第三次叙述,则在阿米尔出现晕车现象,在路边进行休息时,突然想起哈桑被;随后,当阿米尔上学或者做任何事情时,阿米尔都会回忆起这一件事。同样的,这件事也被哈桑多次记起。此时,哈桑回忆时的感情的痛苦、悲伤,与阿米尔的愧疚心情形成对比,这就为阿米尔污蔑哈桑偷表而赶走哈桑埋下伏笔。如果作者没有对这一回忆事件进行多次描述,那么阿米尔赶走哈桑就不会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并且,在成年后,阿米尔也多次回忆起这件事,这为阿米尔最后返回家乡,进行自我心灵救赎提供了理由,使小说情节连接的更为紧密。

2.循环――小说中一件类似的事情在不同人之间的重复

事件重复的循环是指小说在叙述事件的发生时,会采用一种较为封闭的循环的结构。循环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它与复制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在循环的过程中,除了事件的整体框架相似外,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的人物都是不同的。在该篇小说中,多次使用了循环这一重复的艺术手法,将选取这篇小说中的两个片段进行说明分析。

第一,“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小说开头以及结尾的重复出现。这句话刚开始出现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话体现了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以及深厚的感情。为了阿米尔,哈桑做了千千万万的事。童年时期,哈桑将阿米尔放在唯一的知心朋友位置上,哈桑从来不会拒绝阿米尔少爷要求的任何事,当阿米尔拿起石榴扔他的时候,他毫不反抗,相反地,他拿起石榴撞自己的头,并说:“这下你满意了吗?”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无数次“为你,千千万万遍”,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哈桑对阿米尔无私的付出一切,最后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家豪华的住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哈桑用自己的一生,形象地诠释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的内涵;而在后文中,阿米尔在自己的心灵救赎之路上,为了将哈桑的儿子从坏势力中解救出来,进行了诸多努力,而且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为了让哈桑的儿子走出童年的阴影,阿米尔一直默默地对他进行无私帮助。在小说末尾,阿米尔帮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并对他说下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与前文形成了循环,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第二,小说中,两次出现将钱放入毛毯下的情景,这两次的动作虽然都是阿米尔做出来的,但该动作的接收对象以及时间、地点是不同的。前一个发生在少年时期,阿米尔为了赶走哈桑而将父亲的手表和一沓钞票放在哈桑的毛毯下。而后一个发生在成年后,阿米尔将钱塞在帮助他的瓦希德的毛毯下。同时,这两次动作也反映了阿米尔的心理的转变,前一个是阿米尔对友情的背叛,而后一个则是对自己心灵救赎的一个见证。这个事件的循环展示了命运的轮回。

三、隐喻的重复

隐喻是在另一类事物的暗示下,去体会或者想象该事物的心理活动、行为特征。隐喻的修辞手法的重复应用,有效地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时,经常运用到隐喻的艺术手法,为小说增添了一份艺术气息。如小说中重复提到阿米尔梦见父亲赤手打熊的事,而随后又提到了梦境的转变,梦见与熊搏斗的对象由父亲变为自己。梦境的转变是在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时,明白了幼时父亲对哈桑关心的原因,这是父亲对哈桑愧疚的表现,而自己在哈桑受侮辱、诬陷哈桑偷表这些事上,也对哈桑心怀愧疚。梦中的熊是在暗喻父亲与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之心。

四、主题的重复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事件的描述体现出来的,事件是小说主题的重要载体。因此,分析主题的重复,能够从事件的重复中进行分析。《追风筝的人》反映了社会中的友情、亲情以及人性,因此,它的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如“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好地反映了友情以及人性救赎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三处运用到了这句话。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小说开头,哈桑在帮阿米尔拿回风筝时,用“为你,千千万万遍”来表达对阿米尔的忠诚,是他们当时友情的体现。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阿米尔经过艰辛的努力,将哈桑的儿子从阿塞夫手中解救出来,因受伤住院,司机法里德去医院看望他时,对他说出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在听到这句话后,却表现出来强烈的反映,这从侧面反映了哈桑性格的完美。这句话第三次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阿米尔为了帮助哈桑的儿子走出阴影,一直在默默的付出,阿米尔帮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并对他说下了“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出现在这,体现了人性的美好是可以延续的,即善良纯真的品格是可以传递的。哈桑自己创造出来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帮助阿米尔实现心灵的救赎,而阿米尔也用这句话去拯救哈桑的儿子,这就是人性的传递。

五、小结

重复,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其对于小说艺术价值的体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仔细阅读《追风筝的人》,重复的艺术手法有效地提升了小说关于背叛与救赎的主题、使得小说所表达的内涵更加深刻。作者借词语的重复、事件的重复以及隐喻的重复、主题的重复,围绕“风筝”,将整个故事串联出来,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反思。

参考文献

[1] 陈艳阳.试论余华小说的重复叙事和循环叙事[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 殷企平.重复[J].外国文学,2003(2).

[3] 陈世丹,孟昭富.约瑟夫・海勒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J].国外文学,2003(4).

[4] 刘波.从“火”、“镜子”和“影子”的重复看《喧哗与骚动》中名词的重复艺术[J].外语教学,2009(5).

上一篇:老师我想对您说范文 下一篇:班级学风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