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1 04:07:05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法;管理学;问题;对策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学科类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国内外普遍认可并效仿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案例教学。该模式是一种将工商管理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哈佛商学院二年制的MBA教育中要求学生要参与500个案例的讨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几乎所有MBA课程都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案例教学方法的成功应用为美国工商业培养了大批的商业精英,从而教育界将案例教学认定为未来教育的成功模式。当前,我国高校许多专业开设了管理学课程,许多学校在积极推进应用型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是推进应用型教学的很好形式。不过,在这些专业的管理学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探讨可行对策来促进管理学案例教学提质增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为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管理学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首先,管理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配角”变成“主角”,让学生转变为教学中心,成为主导者。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思考、讨论,能动地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获取与能力培养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管理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在现实中进行实训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案例教学将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案例呈现出来,实际上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下来思考管理对策,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实训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和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案例情境中去思考,同时组成小组讨论,在争论中锤炼思维,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认识,并在合作中形成小组共同的解决方案,再通过对比不同小组对该问题发表见解完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在案例教学中,还会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一些生产生活的生存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并具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为此,我国很多高校将成为职业性、应用型高校,因此,管理学的教学方法应向应用型教育方式转变,而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管理学案例教学将实际管理中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管理工作接近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许多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在课后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实际的调查,从而培养学生实际调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实现对策方案的形成,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此外,管理学案例教学也是促进课堂活跃,实现教学互动的较好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之间最大程度的互动;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布置,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与方式;同时,教师在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中,能及时发现学生讨论的问题,可适当进行点拨、调控,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形成互助式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二、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意识不到位

首先,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意识不强。我国传统的初高中教学模式就是讲授型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填鸭式”说的就是这种模式。在教学中体现了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课堂主动参与不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尽管目前提倡素质教育,但在高考压力下,传统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改变不多,进入高校的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管理学恰好常在大一开设,学生还没有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习惯,乐意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但此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听的动力也不足了,获得知识的效果明显低于高中教学。同时适应了听的学习方式,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因为参与课堂讨论,要思考,要回答,比较费力,还存在回答不好损害自己尊严的风险,也就乐意这种低效率的听课模式。所以,尽管一些教师也把案例放在教学中,但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参与。其次,教师积极实施案例教学的意识不到位。接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学生逐步成为了现在的教师,他们沿袭这种模式继续教育下一代。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会发生太多麻烦的教学问题。如果进行案例教学,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收集或编写,并且要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回答学生在教学中具有挑战性问题。可见,案例教学花时间,在教学的成功上也具有风险性;加上教学内容繁多的压力,省去这些案例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最经济的选择。为此,教师案例教学意识不足,如此的教育模式也将导致许多学生有知识,无技能,实际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案例资源不充分

要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除了要具有案例教学的意识外,还必须要有好的案例资源。目前,一些教师使用的案例主要是来自国外的案例资源,这些案例构建在西方社会背景之下,体现了国外大型企业的管理活动,拿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有时会有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师生双方都难以在案例中产生共鸣。案例应该尽量本土化,应该以适应具有中国经济背景的案例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也才能结合上,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现实性、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需要进行管理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或编写。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案例教学,也编写了各自的案例库,但是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还比较滞后,许多案例直接从报纸、杂志等上选取,许多案例描述模糊,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系统;有些案例情节复杂,内容远离社会现实,且信息量很大,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要让师生有效运用好这些案例资源难度大,从而导致师生都不愿意使用这些案例资源。如果让教师自己来编写案例,则案例教学资源整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比如在美国,从选题、调研到定稿,形成一篇综合案例成本约为2500美元,并且要编写四五篇才能选出一篇有使用价值的好案例,这样算来花费更多。而编写的案例使用有年限,时间、背景变了,案例也就没有使用价值了。美国哈佛学院正是在案例教材保证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了案例教学,培养出了美国的工商业精英人才。所以,在我们的案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案例资源匮乏,尤其是本土化的资源编写不足,限制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案例教学设计不合理

案例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才能得到应有的效果。目前,一些教师在管理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讲到某些知识、理论时,插入一点案例,作为对所讲的知识理论进行说明和补充,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这种教学常常是“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不分;另外,所选择的案例缺乏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是讲故事,不能准确、有效地说明和论证理论要点,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兴趣。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无可非议,但管理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在实际中能应用。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一章的教学完结后也附上案例对本章的知识进行实际结合的分析思考,但时间短,许多情况下,没有让学生有一个了解材料,分析、讨论、总结问题的完整过程,往往表现为教师自己代替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后说明了这个案例运用了那些知识,要培养什么技能。但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环节模糊,学生实际没有得到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当然,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也让学生参与讨论,但讨论时间短,形式单一,实际上让案例教学走了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备

案例教学要获得应有的效果,应该有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对学生来说,要把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的主要支撑材料。在期末终结性卷面评价中,要让案例分析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从而在教学和考试中让案例有充分的价值。目前,许多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些,没有了评价的约束与激励,学生就缺乏了参与案例教学的动力。同时对教师来所说,要让教师适应应用型教学背景下的要求,把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应用型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教学绩效评价,但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重视这一点,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没有很好的机制,更不要说有对教师应用型教学推进有好的评价机制了。

三、案例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案例教学意识

首先,要转化学生的意识,让学生重视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入学后,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转换的教育,尤其强调,在大学的教学中,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应注重自己的能力锻炼,而案例教学就是较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要向学生宣讲案例教学是学科成绩评价中的重要部分,给学生增加压力,倒逼学生提高案例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减轻参与课堂的压力感,增加轻松感,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转变课堂教学灌输式模式,把学生学习“等靠要”的“要我学”状态变为“我要学”能动型学习模式。其次,要转化教师的意识,让教师重视案例教学。教师应该认真理解应用型教学的要求,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是应用型教学的重要体现,主动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能力不足的,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或系部应该积极让教师到案例教学实施较好的大学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改进自己的案例教学。大学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案例教学中,要重视案例资源准备,应到大学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整理成教学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增强案例教学的新鲜感,现实性,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从而增强教师案例教学的自我效能感。

(二)完备案例教学资源

一般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都设有配套的案例资源,为此,要实施案例教学,又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案例资源收集整理的,可选择有配套案例资源的教材。如果没有配套案例资源的,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准备。应用型高校管理学教学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应将学生社会生活中的管理教学案例收集整理出来,尤其应将学生能进行实训教学的管理问题进行案例设计。为此,教师就要对这些管理问题进行调查访问,设计成案例。案例应该有案例背景,具体包含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准备,将这些资源放入到课堂教学中,就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兴趣,并产生想了解这些问题的愿望,形成想解决问题的动力,必然就会促使学生认真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可将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训结合,从而更好完成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案例选用时应注意: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新奇性。要精心选择国内企业案例和国外有价值的案例,体现时代特点;二是要有现实性、针对性。要围绕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围绕企业的现实问题选择或收集、编写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能盲目获取;三是启发性。案例中设立的问题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应当有一定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案例本身也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并将学生带入某种情境,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四是难易适度性。难度要在学生跳起能摸高的范围内,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五是发展性。对形成的案例资源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让案例与发展的环境相结合,从而增强案例的生命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成功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是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周密地组织。第一,案例准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若干5~7人的学习团队,将准备好的案例通过纸质方式在课前发给每名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案例中的人物、地点、背景,思考相关问题,形成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任课教师的引导和同学讨论来解决完善,从而为课堂案例教学做好准备。如“巴林银行倒闭”是管理学控制部分的经典案例。可将该案例打印出来在课前几天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查阅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如:你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案例最后,里森说的一番话有何意义?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让学生各自写出问题的分析报告。第二,案例讨论。在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团队按圆桌型坐好,提出案例分析任务,如提出“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任务,让每个团队成员根据自己的准备畅所欲言。每一个团队由一名小组长负责,让一名学生做重要观点记录,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形成本团队的讨论报告,并确定本小组的问题陈述人。查尔斯•I•格兰哥认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做出决策必须依据的那些事实、观点和偏见。把这些事实和特别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并最后决策应该采取的行动。”可见,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讨论中,当学生分析偏离主题时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按照讨论程序进行。第三,案例陈述。如每个学习团队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讨论完毕后,团队的陈述人要在全班面前进行陈述,当所有小组陈述完后,可让学生重新结合其他小组的意见整理自己的分析报告,完善其内容。第四,案例辩论。针对案例中某一争论较多的问题,可将其提出,通过不同小组进行辩论,相互反馈互动,达到让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如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可让学生针对“假如我是巴林银行的管理者,如何避免银行倒闭的控制方式”问题争论点进行辩论,也可提出事前、事中控制对防治巴林银行倒闭有效性进行辩论。通过争论分析,达到对控制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相关管理技能的运用。第五,案例总结。教师要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作一个简短的点评和总结,指出案例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把握要旨;对案例中讨论不充分地方进行延伸拓展,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不是学生分析的简单综合,而应在中肯点评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如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中尤其要指出“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哪些控制的教训?”此外,还可说明案例教学目的是否已达到,案例选择、案例讨论分析程序是否恰当,哪些方面仍需改进,这些总结可为以后案例教学提供借鉴。同时,对在案例分析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足的进行鼓励,并及时进行学生案例分析参与成绩的评价与记录。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要完善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平时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情况做详细的记录,进行量化打分。如采用百分制,按团队进行评价。课前每位学生初步的书面案例分析报告占30%,要根据完成的整体质量给分;课堂讨论参与占30%,根据学生讨论中表现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给分;学习团队讨论形成的书面分析报告占10%,根据完成的质量给分;团队问题陈述人的陈述占20%,根据陈述的逻辑性、清晰性、合理性等给分;对各团队陈述后提出质疑,进行积极反馈互动占10%。其次,对教师案例教学也应量化考评。可采用百分制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案例教学目标,同时要有完备的案例教案,可占30%;认真执行了课堂案例教学占30%,可根据教师的案例课堂教学记录、学生评价综合给分;教师在试卷设计上要体现案例教学思路,有一定权重的案例分析题占20%;对教师积极投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问题调查,并整理成案例资源的,应给予20%以上,甚至于更大分值的激励。对较好实施案例教学,践行了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教师进行物质激励。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应用型教学的整体推进。

作者:杜明义 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建格.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59-61.

[2]余忠淑.班级“生本”管理的理论与对策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01-105.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EB/OL].[2014-03-22]/20140322/n397039059.shtml.

[4]杨晓燕.发达国家创业教育模式对河南高校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67-71.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在国外高等教育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中运用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案例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实践理论体系。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案例教学,主要用于临床医学、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尚未广泛开展案例教学。

一、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

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1.认为受计划课时的限制,没有时间安排案例教学,许多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占用大量的时间,无法在计划课时内有效实施;2.认为受教师个人时间、精力限制,无法保证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其教学效果难以预料,课堂秩序难以驾驭,教师不想承担案例教学的成本和风险;3.认为案例教学虽然好,但是采用传统教学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毕业后照样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发挥所长。

(二)教学案例的客体资源贫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主要问题是:1.案例总量不足,真实性差。我国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中的大多数是用于MBA的案例,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很少。由于财务管理案例涉及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商业秘密等许多内部资料和敏感问题,出于市场竞争利益的考虑,多数企业不愿提供实际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造成财务管理案例的极端匮乏。2.案例缺乏引导性。现有的教学案例通常采用“案例――分析要点――点评”模式,面对案例, 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引导性。3.案例本土化率低。目前使用的财务案例中有70%源于国外,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较少。4.教学案例库建设滞后。我国成型的财务管理案例书籍极少,财务管理教学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难以指导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主体资源贫乏

由于我国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时间较短,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培训模式和理论体系,缺乏一批既有丰富案例教学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据2001年对全国100位高校会计教师素质调查显示:“实务能力差”、“教育方法呆板”和“专业知识不足”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35.10%、28.48%和13.25%。1.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案例教学的程序难以驾驭,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案例教学流于形式;2.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案例教学分析不全面、力度不够;3.总结评价不切题,结论难以令学生信服,效果很差。

(四)案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落后

目前除个别学校的案例教学手段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所谓的案例教学只是课堂讲授而已。教师授课仍以旧式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为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比例较低。据我国十四所重点大学会计现状评估与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显示,偶尔使用或基本不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大学占23.47%和27.79%。落后的案例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五)部分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由于长期采用单向“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习惯于教师在课上唱主角、自己当听众。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姿态,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不活跃。部分学生习惯于将问题严格地划分为对与错,总是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绝对准确的答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表现为无所适从,致使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六)教学管理机制滞后

1.缺乏教学激励机制。案例教学投入和报酬不对等,例如案例的收集、编写、整理、修改不算科研成果,不计入科研工作量,而且案例教学的课时费与一般教学的课时费相同,这种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教学案例的补充、修改、拓展,又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难以形成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2.案例教学课时安排不当。偏重于理论教学而挤占案例教学课时,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3.考试制度不合理。案例教学中仍沿用原有的考试模式,规定考试题型和考试方式,并要求附有标准答案,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原则。

二、实施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基于财务管理学科的实践性考虑

财务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的理财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历史地看,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伴随着企业理财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案例教学作为增强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性的重要途径,作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就是将企业理财实践带入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复杂多变的理财现场,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考虑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最佳地控制资金运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学科,由于理财目标的多样化、理财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必须不断调整理财方式和理财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和获利。而传统教学往往采取“理论讲授+例子或例证+复习题”的授课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远离理财“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消化,很难理解理财方式和理财策略的不确定性,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的、动态的理财“现场”,学生在其中可以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克服了传统教学脱离实际的局限性。

(三)基于财务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考虑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日益凸现,同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美国1989年成立“会计教育委员会”时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构建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体系

(一)案例库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案例库对案例教学的推动作用在美国等管理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得到充分的印证,如哈佛案例库、加拿大毅伟商学院案例库和欧洲案例交流中心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案例库对于美国以及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案例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案例库建设应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实践性,教学案例应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造;二是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反映出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和普遍规律,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针对性,教学案例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便于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四是综合性,教学案例应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五是动态性,教学案例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更新内容,增强案例的时效性;六是本土化,建设中国自己的财务管理案例库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选用我国上市公司理财案例,学生既感到亲切,又能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了解和熟悉我国的经济政策、法规,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案例的收集途径有: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企业一线收集案例材料;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案。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关键

搞好案例教学,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高校应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方面有所作为。二是提高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大对教师理论水平和案例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直接获取案例素材,充实案例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提高教师驾驭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使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四是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技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五是教师要加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科研工作,实现案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硬件建设是案例教学的物资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意见》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加强硬件建设,首先是积极筹建或完善仿真型、多功能型、网络化的案例教学实验室。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建立财务管理模型,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其次是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校企联合办学, 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企业是学校的实习基地, 学生走进企业, 企业家走进课堂。

(四)规范教学流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前备“案例”。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进度,精心选择、设计和熟悉案例。将准备好的案例资料提前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作为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撰写发言提纲,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堂引导讨论。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争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生应珍惜难得的发言机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3.课后总结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讨论结束后,作为教师,应归纳本案例所运用的知识点、讨论的难点及重点,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学生,应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规范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从而为经济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并学会团队学习。作者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时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深入角色,再现实况,着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管理案例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将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好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作者在对比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管理学课程后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将案例教学法实施于管理学课堂过程中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形成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1 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主动学习

一切工作都应始于目标,目标本身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给每位学生都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不是老师指派的某个任务,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即使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它会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去有重点的关注。尤其是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演练,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堂中讲授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如何应用,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在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又会帮助我们发现知识方面和专业理论方面的欠缺,针对薄弱环节,通过自学和团队学习对相关知识加以弥补。真正实现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若干方面的能力模块来进行衡量。在管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开拓了一条新途径。案例情景中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即使事先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备选答案,但并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给出,鼓励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给出多种新答案。这些都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团队学习与自我学习结合,让学生们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更加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1.3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潜能

学生的优秀潜质得到发现而不是埋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目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堂中,学生成为知识获得的主动接受者。学生通过主动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参与案例的演讲讨论,和其他同学展开辩论等众多环节,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学习中不断地树立信心,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与提升。

1.4 培养学生良好地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操作中不仅强调个人的自主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组建团队,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个人意见陈述到小组成员最终达成共识等,使大家的思想、观点相互“激发”、“碰撞”,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意识和能力甚至会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2 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错位现象及形成原因

尽管我国大多高校近些年来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已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管理学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案例教学方式更是相对落后,因此在本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时学生角色定位方面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案例准备阶段,学生完全处于缺位状态,基本上是一种局外人的架势,认为自己和案例教学不相关。而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参与也非常少,依然是课堂中的被动收听者与任务被分配者,而在分析总结阶段,学生们则是等待者,总是希望老师能尽快给出答案然后做记录,一旦老师给出参考答案便认定是万能公式,即使偶尔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也很少去思考其可行性。

针对学生们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教育体制与传统观念的限制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听,记笔记”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由于管理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原理与理论部分的内容因为也是涉及到一些条条框框,与其在中学时接触的政治历史类科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一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的学生此时将管理学的学习完全等同于学习政治历史,认为这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自己在该门课程中只要好好的背就是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交代的工作比如自学完成相关内容,自行查阅某类资料以及课堂中要求他们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老师的偷懒行为,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转嫁给了他们。

此外,我国传统文化推崇尊长、和谐、礼貌、忠诚等等,这将意味着在公众场合对另一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会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在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在案例交流讨论初始就不敢大胆地对教师提出的观点和判断进行质疑。根据作者本人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现,尽管每一次进行案例讨论前都一再强调,管理无定式,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只要最后给出一个参考答案,接下来学生们对别的答案就会质疑其可行性而只认定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就是,只要是老师给出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敢再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2 学生们知识水平的限制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将方便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安排大多都是在大一期间,很多学校专科学生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该课程,本科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此课程,此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涉猎极少,对管理理论知识了解不透,社会阅历较少。此时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管理学教学,对大多大学生来说,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答非所问,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一定高度以一个实战者的身份,去研究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2.3 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限制

刚经过高考关卡的大一新生在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尤其是随着90后越来越多的走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独立完成某些工作方面表现很好,比如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书面沟通,写出相关报告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口头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比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去,不能很好地与同学、老师形成互动,不能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的补充与更新自己的观点,不能很客观的去看待同学们的不同意见与观点。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就很少在人前表达自己,因此只要当众说话就紧张得无以复加,对自己的观点根本无法进行清晰地梳理;即使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与人分享讨论的习惯,即使有好的见解或想法也不愿意用说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即使有一些疑问也不愿当众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3 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师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保证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尤其是学生角色的到位,他们是否使出全身解数去发现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参与的积极程度和角色职责的履行程度决定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成败。

3.1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准备者

有人说,如果没有准备的话,那你就准备着失败吧。要在管理学课堂上更深入讨论案例,学生们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首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更新学生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还要求学生们在教学工作开始前,在多个方面进行有所准备:

3.1.1 理论知识与案例阅读准备

要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案例,保证学生对案例学习和接收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能对相关理论知识学懂学透,才能在案例分析中找到好的切入点,这是开展案例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针对考核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案例,要想很好的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求学生能掌握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哪些,这些管理技能分别是什么,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其在掌握相关管理技能方面有何不同要求。同时,还需所有的学生们都做好阅读准备,先粗读案例,获得案例基本情景,明确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案例的因果关系从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初步得出的结论,应进—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3.1.2 分工准备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启发,在团队学习中更全面的考虑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也可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为了不滋生懒汉行为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要求所有成员对教师布置的案例进行阅读的前提下,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在案例课堂中的工作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哪些同学去校图书馆、资料室、校园网络中心等地方去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哪些同学负责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哪些同学负责分析报告的撰写;哪些负责汇报课件的制作;哪些同学负责演讲说明等;哪些同学负责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组长的职责包括哪些等等。这些工作都必须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2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的主角,是问题的解决者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别人的观点,或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样的案例讨论注定要失败。因此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讨论的引导者和主持人,让学生晋级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开展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讲解自己的方案,讲述完毕,其它小组可针对该方案提出质疑,陈述方进行答辩;也可以在课堂中将持不同观点的小组分为正、反两方,由正反两方选派代表演讲,然后在正反双方中展开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和讨论中,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不必在意是否有统一的答案,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理由、依据、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整个课堂讨论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自我思考、激烈辩论的氛围中进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设身处地的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拟真情境中的角色进行体验,站在这个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去理解和体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3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分析总结期的信息反馈者

在管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把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的一个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信息发送者,而学生是信息接收者,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效果,各小组分析讨论并进行信息交流,由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承担信息反馈者的角色。学生将接受的知识予以整理、过滤后,还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情况和自身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并思考自身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课堂中各个阶段的职责履行情况,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在知识探求与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形成书面的案例综合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整理、幻灯片制作、演讲、综合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和本小组最后的分析结论。这个分析结论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反馈一方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拓展和延续,同时通过这种反馈将方便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进行绩效管理。

学生作为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角色的正确合理的定位将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方面实现更好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让管理学案例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3]何志毅,孙梦.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

[4]黄明,郭大伟.建构主义理论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5]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j].新华文摘,2007(4).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1.1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使学生之间互相比较、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1.2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强调,管理的根本是合作而非对抗与冲突,“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巴纳德也明确地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某一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1)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2)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学会对其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1.3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除了认真备课授课外,还要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富有爱心、细心和耐心,发挥亲和力、感召力和鼓舞力。除此之外,平时还必须认真搜集和积累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循循善诱、灵活组织,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努力探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2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建议

笔者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知识和原理,但案例教学也非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要做好案例教学须投入相当的精力,认真对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施行。

2.1编制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满足以下条件:1)内容应真实。案例素材应反映活生生的管理工作实际。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这样,案例才具有客观真实性、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2)情景应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要写出解决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3)叙述应客观。撰写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撰写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4)要注意更新。形势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要求教学案例内容不断推陈出新,编写补充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案例,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5)要有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

2.2调动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周密地组织,才能顺利进行。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通常每章都应准备与本章知识密切相关的案例,以便学生现学现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选择案例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有一定的时效性,将这样的案例带到课堂上,让大家共同研究,群策群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般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观点阐述,也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还须作案例课总结。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教学经验,通过煽动性的语言、设置悬念等方式努力提高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要求每位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一方面综合同学在案例课上的观点,另一方面加入自己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2.3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教育案例教学对其组织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大包大揽、自说自话式的教师已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培训,使他们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因为教师在课堂里不能凭着教材和教案一讲到底了。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外,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要具有豁达的胸怀,能容纳学生不同的观点,促进学生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构建一个具有合作取向的努力向上的学习环境;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并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

2.4实施案例教学时切忌用所谓标准化的惟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思维社会科学史的事例表明,即使是面对着“确切”的资料,我们对这些资料的解释也可以是非唯一性的。现实的管理虽然是一门科学,但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它既稳定有序又变化多端,因此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也不具有唯一的答案,在做案例分析时,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充分体现管理学中“权变”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同一案例。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时段;管理案例;团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30―04

引言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管理案例教学的理论假设就是: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和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或案例,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有助于理解管理原理,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

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开始在管理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结果表明:管理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1]。正是由于管理案例教学在哈佛商学院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成功教育模式之一[2]。管理案例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得案例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理论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针对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给出了实施管理案例教学的一般框架与流程,对规范管理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管理案例教学的目前状况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对于管理教育所希望达成的独立分析、群体合体、人际关系、决策行动等能力的培养,有相当显著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对各国有关专家的调查,获得了关于9种管理课程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电影、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电视录像――每一种管理课程教学法的6项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案例教学在这9种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1位,在知识传授、学员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这三方面占第2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4位[3]。从哈佛尝试案例教学开始,案例教学在管理教育的方法体系中就取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何志毅等[4],马燕翔[5],马宗国[6],孙艳东[7],刘梅等[8],钟和平[9]对我国现行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地说,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与案例材料相关的问题,如案例设计、写作以及案例材料的选取等;(2)与教学方式方法相关的问题,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等。本文探讨的是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目前,仅检索到管理案例教学的有关文献,而案例分时段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还尚未查阅到,案例分时段教学的思想在一些文献中零散地体现出来。王俊杰[10]、刘梅等[8]、黄仲龙[11]认为管理案例教学应包括四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袁庆林[12]认为管理学案例教学基本环节大致可以包括:案例选取、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小组等。张飞[13]认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案例选取、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总结评述。上述文献总结了案例教学的一些具体实施步骤,在管理案例教学实施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上述文献并未就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时段划分问题进行探讨。

在长期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管理案例教学缺乏规范的流程;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参与和准备不充分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在已有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也有所涉及。钟和平[9]指出了当前案例教学中存在“学生参与性不够”的现象,并认为一个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对案例研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工作”,导致“学生参与不够,体会不深,理解不透,达不到案例教学效果。”刘梅等[5]也指出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学生表现不配合、不积极、造成讨论时常冷场”现象。孙艳东[7]指出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同样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马宗国[6]指出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准备工作较仓促,在案例教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并说明其原因在于“学生主动查阅和收集相关信息的时间、精力等有限,往往使得案例分析难以深入。”因此,可以看出,管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不足,准备不充分”这一现象是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着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的构想与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优化管理案例教学流程,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关注师生角色的转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快乐学习的主角。

笔者进行多年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进行了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分时段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案例分时段教学法

1 案例分时段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案例分时段教学法,就是把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时段进行教学。以实现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之中,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包括:

(1)课前准备时段。这一时段一般在开课前两周进行,工作任务是组建案例分析团队,分配案例,发放案例材料,学生熟悉案例材料;

(2)课堂理论与方法学习时段。这一时段的主角是教师,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的方法、步骤与流程,介绍案例分析使用的工具,进行典型案例的示范分析,这一时段大概历时4周(16学时),占课程学时(48学时)的1/3;

(3)课下消化吸收、团队学习讨论时段。这一阶段的主角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案例分析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在课堂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之后,真正动手进行案例分析尚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在课堂理论与方法学习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在下一时段(课堂汇报、辩论及教师点评时段)开始之前,留有一个间隔期,间隔一个月(4周)时间让学生去调研、访谈和查阅资料,组织团队成员集体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等;从而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前一时段的内容,准备下一时段的内容。

(4)课堂汇报、辩论及教师点评时段。这一时段是整个案例分时段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历时8周(32学时),占全部课程(48学时)的2/3。这一阶段,案例分析团队在课堂汇报他们课下讨论、学习的成果,同时接受教师与其它团队同学的质疑,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的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具体时间分配如图1所示:

2 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法的实施框架

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框架和各时段、各环节之间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实施框架,下面对各个时段作具体说明。

(1)课前准备时段

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前2周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组建案例分析团队。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案例分析团队,每个团队选举队长,为团队命名。每个团队成员5-8人。每个团队人数不宜过多,若成员超过8人,相互交流时会遇到障碍,难以形成凝聚力,就会出现部分同学“吃软饭/搭便车”等现象,这会降低团队的整体绩效。若每个团队成员少于5人,无法取得“脑力激荡”、思想碰撞的作用,难以达到取长补短之效。案例分析团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运作单元,也是绩效评价单元,课程成绩的评定也是依据团队的总体绩效与成员在团队中表现这样两个方面来进行的。无一例外,几乎所有的案例教学都强调团队的作用,袁庆林[12]指出:在管理案例课程学习中,案例分析团队成了学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是一个实践妥协、谈判、团队、说服和领导技巧的安全环境。案例教学中学生所学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量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不同分析、观点和视角,日复一日针对广泛而真实的案例的共同学习,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管理理论和知识,还建立了长久的友谊。组建案例分析团队的方式很多,有随机方法、兴趣方法、长官挑选法等等。实践中发现,以同宿舍为标准来划分团队较好,他们有宿舍文化,有充分的时间在一起讨论分析。这种运作方式,团队的绩效较高。案例分析团队组建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发放案例材料,团队成员熟悉材料。强调团队学习,并不意味着学员们的个人学习就可以放松了,相反,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

(2)课堂理论与方法学习时段

这一时段教师唱主角,针对学生缺乏案例分析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在这一时段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讲解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步骤与流程,讲解管理案例分析使用的工具,进行典型案例的示范分析。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其中,科学性可以理解为艺术性的基础,在管理学的理论学习中,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普遍反映管理理论“艺术化”的程度较高,让人难以操作。管理案例教学就要克服这种障碍,把管理案例分析方法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一种可操作化的技术,同时给学生传授常用的分析工具,让学生在个人学习与团队讨论中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达到艺术化目的。这个时段虽然仅仅占全部课堂学时的1/3,但是对于后续的课余讨论与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下消化吸收、团队学习讨论时段

在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尽管教师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建立团队、传授方法与工具,学生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感觉手忙脚乱,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究其原因:学生常常说时间紧迫,老师讲授的方法没有来得及消化,团队研讨的案例也没有充分时间学习、研讨、调研与分析,就匆匆进行课堂汇报。如果课程是连续的,每周2次课,即平均2-3天上1次课,那么学生还在同时学习其它专业课程,而管理案例的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就缺少充分的提前准备时间。学生普遍反映,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可以做得更好。基于此,笔者就提出了分段式教学的最初构想:是否可以把管理学案例分析这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分成不连续的两段,中间间隔一个月(4周)左右,让学生在这个间隔期去消化老师传授的方法与工具,对新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阶段的时间不包括在课堂的总学时中,老师可以放手,让每个团队的队长独立开展工作。此时,案例分析团队的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绩效的优劣就体现出队长的管理水平。所以队长要发挥其领导作用,身先士卒,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能动性,做好分工与协作,发挥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有:制订团队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分工,成员各自阅读材料,大家碰头讨论,再分工,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研(如果需要的话),团队成员碰头交流讨论,如此反复,得到一个一致的分析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课程汇报/辩论的分工准备等等。这段时间,队长以及团队的成员均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甚至面谈等方式与老师交流与沟通,老师可以为其答疑解惑。

(4)课堂汇报/辩论时段

在进行充分的研讨与准备后,一个案例分析团队就会带着自己的成果“闪亮登场”。一个团队的绩效主要根据课堂汇报以及辩论来评定。这一阶段是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每两个学时为一个教学单元的这一时段,学生唱主角。其中案例分析报告是这样安排的,把报告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成员负责一个部分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与汇报过程之后,接受大家的质疑。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会有各种观点和意见的交锋,甚至有激烈的冲突,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引导,构建开放和宽松的气氛。

教师在这个时段的角色是主持人兼听众,当辩论到一个阶段时(一般是在学生发言已不是积极的,要求发言的学生已经很少),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教师要尽量在黑板上记录、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14]。此时学生是很想知道教师对其发言的看法,这也是教师对讨论加以引导的好时机。这时,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劳动,重视其见解,又要说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个点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现有工作的评价也是对未来工作的启发。

三 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施效果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2000年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在第四学年开设《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即《管理学II》)。经过5年时间的探索,于2006年开始在《管理学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实施分时段教学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学生的参与充分性、主动性得以提升,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水平也在提高。为了检验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法的效果,我们坚持做课程问卷调查,获取相关的数据。经过2006年至2008年这三年的跟踪调查,获取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代码:704101)学生的课程反馈数据:(1)“大学4年中我接触到的最新颖的课程”(认同度为96.33%);(2)“在大学4年里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门课程”(认同度为100%);(3)“我最喜爱的一门课程(认同度为98.75%)”。在课程的作用方面得到如下数据:(1)培养自信心(认同度为100%);(2)学习逻辑思辨、解决问题的方法(认同度为92.47%);(3)提高说服沟通与交往能力,建立友谊(认同度为100%);(4)培养组织与协调能力(认同度为98%);(5)培养接受挑战勇于答辩的能力(认同度为94.89%);(6)提高应用知识不断创新的能力(认同度为99%)。通过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对课程的平均评分高达98分(百分制)。

四 结论

本文针对管理案例教学组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的构想,给出了管理案例分时段教学的框架、流程,对于规范管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的充分性、主动性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的是一般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方法,但是管理案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强调规范性的同时,也应随着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 陈瑛.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64.

[2] 苗雨君,盛秋生,邵仲岩,等.工商管理类专业企业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7):108-109.

[3] 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合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97-99.

[4] 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5,(1):91-95.

[5] 马燕翔.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1):44-45.

[6] 马宗国.关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思考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3):83.

[7] 孙艳东.管理学运用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63-64.

[8] 刘梅,何坪华,徐锋.管理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因应之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0(5):103-106.

[9] 钟和平.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113-115.

[10] 王俊杰.管理案例教学[J].中国培训,2002(2):50-52.

[11] 黄仲龙.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209-211.

[12] 袁庆林.“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146-149.

[13] 张飞.对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4): 96-97.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案例教学方法”又称“案例学习方法”,是指以文字、音像为媒介,将客观真实的企业实况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并寻求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模式。相对以理论与公式演绎推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1.财务管理是一门较为复杂、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为目标的课程。财务管理所涉及理论范围较广,且多为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具有一定深度。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是先阐明概念和理论,再用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进行解释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使学生完全掌握财务理论的应用前提和限制条件。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公司财务人员的特定位置去观察和思考。目前,我国各层次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西方财务管理教材,即公司理财。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更是选用英文翻译版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授课。由于我国与西方在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政治法律等财务管理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财务管理教材中的理论通常无法解释我国实际情景。因此,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通过引入国内外案例,使学生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西方财务管理中各种制度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中如何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怎样在制度约束中何如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最大化。这些对于加强学生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理解,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将起到重要作用。2.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授课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多为真实存在的事例,较好地保持了财务管理问题的客观性,为学生展示了企业财务实务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各方案的可行性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这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发生的事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越多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案例的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方法大多在财务管理学中文授课时被使用,而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的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授课教师对“案例”理解有误。尽管在越来越多的授课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对什么是“案例”的理解却是不准确的。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用一些现实的例子解释某一抽象的财务理论;或者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新闻。这些教师们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实则不然,这只能叫“举例说明”,而非“案例教学”。2.教学案例选择不当。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法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没有好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便无法发挥其优势。好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我国现有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同时,好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能够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现阶段,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开展较晚,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不长,经验不足。适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且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案例较少,大多数是借鉴西方案例,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了实际。3.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是否能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基本采用的是“教师解释某一财务理论--教师介绍相关案例--教师对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的通过教学的讲授和分析来对案例进行理解,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教学案例,也没有给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部分同学即使对案例的理解和评价与教师分析的存在差异,也不敢提出。长此以往,实施案例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使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4.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不足。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则不能在解释清楚财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与现实案例相融合,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授课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在分析案例时,以理论分析为主,无法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5.综合成绩中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评分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考核评分方式主要有两种,且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一种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重。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会以计算为主,很少会涉及到案例分析与评价。而平时成绩中,也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另外一种相对灵活。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一财务理论,选择与该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评分依据;或者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分析报告。这种考核方法看似先进,实则不然。现在网络上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存在心里惰性,在搜集完资料后往往不加以分析,直接摘抄。

三、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1.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1.1案例选择。教师在选择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好”案例。“好”案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案例应与财务理论相契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应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为基础,选择能体现财务理论的恰当案例。其二,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针对性。案例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应掌握的重点财务理论和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好可以选择纵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和时代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好”的案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案例的复杂情境与决策过程中,学会怎样通过不断的理解、思考、归纳、总结,最终摸索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1.2提出的问题。完成案例编写之后,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案例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拟定要求学生分析与讨论的问题,即思考题。案例思考题贵精不贵多,应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其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应根据财务理论及案例学习目标,设定评分标准,并根据在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2.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应包括几个步骤:首先,学生应对案例进行反复精读,根据案情及思考问题,温习相关财务理论及相关资料;第二步,由授课教师或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阶段,完全应由学生进行组内任务分工,组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教师并不加以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其次,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各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小组陈述及课堂讨论环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并对该方案可能实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该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批评,而是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自己不断地完善方案,寻找更好的方法。这一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及课堂讨论结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相关财务理论、备选方案、方案执行环境及所需条件、相关数据、可能实现的结果等内容弄。3.教师评分与学生反馈。科学的考核评分机制是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分析和讨论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高比例。为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结合各组分析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作者:理诗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媛.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经验分享[J].财会月刊,2012,(21):87-89.

[2]唐建新,宋迎春.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9,(36):99-100.

[3]余玮.CLIL理念在《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55-58.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教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 实施途径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效激励了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工商学院正式成立,案例法开始被引入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21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出版了一本案例集,并推动全院教师都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此后案例教学法日益推广开来。《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大学教育中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在《管理学》教学中,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式抽象理论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而新型的案例教学法可以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案例教学法是将企业带入课堂,通过教师分析与讲授、学生阅读与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管理情景、获得真实管理感受和探求问题解决方案。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意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纯由教师唱主角、讲授知识,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的实践来学习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背诵几条管理学条文。

(二)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性

案例教学中案例所展示的管理活动中的现实背景、具体场景、细节不仅具有感性,而且具有理性,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倾向于从具体生动的实际出发,从个案中归纳结论。这正是在《管理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及其重要作用所在。

(三)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管理学教师必备的管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使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创新,平时必须认真收集和积累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组织,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课程的配套性建设,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以管理案例为教学内容,以实际的或抽象的企业为例,从介绍它们成功和失败的事例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理解和总结管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要提高管理学案例教学质量,改善管理学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堂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

《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梳理管理学内容框架和发展主线,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着重于使学生形成动态的、权变的观念,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态势。

(二)选择好合适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高影响力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时效性,即尽可能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

二是针对性,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案例涉及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答案可从书本中直接得到,则无异于让学生做一般的习题,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是实用性,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所选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实用性强的案例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将学生带入管理“现场”,进入管理者“角色”,让学生“身临”各种各样现实的管理情境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管理问题的经验,得到处理各种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对现实管理实践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组织和指导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课开始,教师首先指定一个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所用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采取的措施,指出在哪些地方比前一个发言者更好。学生竞相争得发言机会,课堂气氛热烈。讨论结束,要求学生撰写书面报告、总结与评价案例等。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一般采用提前给学生发案例资料方式,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收集理论依据,准备好讨论稿。讨论形式是先分小组讨论、汇总意见,每组派代表主讲,不同意见作补充,也可以通过争论,得出问题的焦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为避免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应及时启发,集思广益。

对案例分析讨论,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浓厚学术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是学生的老师,学生也是教师的老师”,师生在一种平等、和谐、开放、生机勃勃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意见。

(四)作好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和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为有效。与此同时,学生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提升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要求每学期假期期间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并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撰写一个案例,使教师逐步成为“上台能讲课、下台能咨询”的管理专家。针对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现状,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社会,进行与管理活动有关的调查和咨询等活动,有条件的还可送教师去有关企业兼职或实习等。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切身体验,丰富管理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校企联合共建基地

企业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实体。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践基地,定期不定期地让学生到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去参观、实习,了解企业管理活动全过程,调研企业管理现状,以便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三)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作专题报告或任兼职教授

邀请有知名度的管理专家和有成功经验的老总、经理来作专题报告或任兼职教授,这是使学生了解管理实践、接触社会、提升管理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特别是选择一些在企业界比较成功的校友或关系企业的老总为学生作专题报告或演讲,效果更好。这些专题报告或演讲可以让学生了解管理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作出最终决策的,这种“请进来”的形式往往是气氛活跃,互动性强,学生比较喜欢。

(四)建立规范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案例教学规定学生成绩一半取决于课堂上的发言,另一半则视考试成绩而定,极少有书面作业。对于接受管理学教育的学生,高校必须规范学习成绩评定与考试。案例教学课的评分结构一般为:课堂讨论质量占总分20%,书面报告质量占20%,期终考试成绩占60%。案例分析成绩依照三个指标评定:分析能力,指分析问题全面与深入,逻辑严密完整,等等;决策能力,指决策依据是否有说服力,考虑因素是否周全,采取方案是否现实可行,等等;创新能力,这是最重要因素,见解与主张的精辟独创,洞察力深邃。有的学生与教师见解相左,却言之成理,有凭有据,这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考试周刊,2009,(33).

[2]李鹦.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姚国荣.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8,(10).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79-02

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教程中,如计算机、MBA课程等,并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灵活分析运用典型案例,由此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法,而大量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1]。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经管类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经管类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诸如失业、滞胀等宏观经济问题。但在学习过程中,因其涉及大量数学模型、几何图形和专业术语,学生往往感觉这一课程内容庞杂、晦涩难懂。针对这一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对于该课程的教与学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透彻分析,让宏观经济学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主”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提供具有契合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后,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做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下面我们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①提前充分准备案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案例及其所要阐释的基本理论,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虑,比如:何时导入基本理论和怎样导入基本理论?引入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教学效果?该案例提出了哪些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经管类专业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形成的结果与答案是什么?等等,2,3]提前组织学生准备。教师首先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一般以同宿舍6人为一个团队,由宿舍长负责召集和工作分解内部与协调。然后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并发给案例材料,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熟悉材料,并对本小组讨论、分析、提问等内容形成文字,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②案例初步分析。经过认真阅读和理解,经管类专业学生把自己分析的问题、观点及其理由形成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理论讲解并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案例初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③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后,经管类专业学生结合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就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者课堂全体讨论;或者推举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者采用更灵活的形式,如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小品式”演示、讨论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案例讨论前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氛围,不宜过多干预讨论过程,只在必要时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限定的主题范围内,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探索,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讨论与点评。当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梳理思维过程,比较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点评。指出讨论是否热烈、踊跃,问题是否分析透彻、深入等等,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指明改进方向。④经验总结与推广。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对案例教学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案例。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循序渐进、不断完善,使案例分析法逐渐成为经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要密切联系现实经济问题。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相结合。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感觉枯燥,而是和现实密切联系的,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时,可以结合地下经济、灰色经济等来介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局限;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应相机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在讨论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时,可以引入国内外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行对比分析。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是因为收入增加比较小,而发达国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小是因为增加的收入比较多,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根据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能够说明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大小。通过引入诸如此类的案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课堂中所引入的案例一定要具有时代性,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过时的陈旧案例容易使学生产生老调重弹的感觉,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教师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余时间,教师要多关注新闻报道、热点话题、经济学专著等素材,能够根据这些素材选取出契合相应理论的典型案例。这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有着较深刻的理解,积累大量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如“中国多次降息对居民储蓄及投资的影响”、“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等等,案例不仅要与课堂的授课内容契合,更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其次,教师提前应反复审阅案例,对案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案例本身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自己先将问题吃透,才能够达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另外,教师在课下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做好案例教学的反馈总结工作。

第三,注重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与促进。案例分析法作为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在对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或许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大于纯粹的理论教学,但宏观经济学教学不能像MBA教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师不能只重视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应当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与促进。

四、案例分析法的实施应用效果

从学生角度来看,案例分析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解释运用所学知识的场所,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师角度来看,通过搜集筛选分析典型案例,案例教学补充了教材内容,也增长丰富了教师的学识和经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集思广益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更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合作与创新能力,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实施应用案例分析法将会较好地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饶先龙.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123-124.

[2]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3):340-343.

[3]杨峰.对目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7):81-83.

[4]贺雅桔.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应用性调查及其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7,(1):107-109.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管理课程教学中率先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被越来越多国家的管理教学实践证明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授,案例教学法则将企业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小组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不再是这类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是启迪和帮助学生相互联系,担当类似导演或教练的角色。不难看出,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学生关于各行业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管理运作的理念。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经过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长期研究和不断改进,已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教学方式,它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将一个个企业管理活动场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其在接近实际的管理环境中得到锻炼,可以有效地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比较适合于企业管理等应用性学科。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又只是提供“一个个具体的、孤立的、表面的经验与情景”,它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运用企业管理学的理论来分析案例,尽可能提供真实、新鲜的案例,避免随意编造案例或选用不适合国情的外国案例和过时案例,使管理学的理论和案例提供的实际在案例教学中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架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桥梁。

2.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仿真性

与基本理论、规范理论的教学不同,案例提供的并不是系统的、逻辑的知识体系,案例中的问题往往是若明若暗,并不太明确;提供的信息也往往是杂乱的、无序的,如同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需要学习者下一番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的工夫,才能把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与来龙去脉,探明究竟,拟出解决办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增强熟练应对各种管理事务的技能,是十分有利的。

3.案例教学具有相对性

首先,任何一个管理案例都是以前发生的,其过程不可能重演,因此,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就难以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这种分析、研究的结果具有相对性,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借鉴作用也具有相对性。其次,由于研究者在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方面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评价也会有差别和歧见。因此,案例教学会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带有相当的主观性。最后,案例教学的结果往往是以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典型,从中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然而,这种从有限个别中归纳出一般的思维逻辑本身并非绝对可靠,其结论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

二、管理学案例的分析与学习

案例分析是案例研究和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案例分析的基本角度

(1)当事者的角度。案例分析虽然属于间接经验的“式学习”,但不能完全站在局外人和旁观者的角度,“纯客观”的学究式地去分析和评论。必须进入角色,站在案例中主要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与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这样才能有真实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才能达到预期的分析和学习的目的。

(2)主管者的角度。从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是为了使案例分析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只有站在主管者的角度和立场,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从全面、综合的角度去分析与提出决策方案。

2.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案例分析的方法,主要取决于案例的具体情况与分析者个人的偏好。这里介绍常用的一般分析方法。

(1)系统法。把所分析的组织看成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一个系统,了解该系统各组成部分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行动和更清楚地看出问题。有时用框图来表明整个系统很有好处,因为系统框图能帮助了解系统的过程以及案例中各种人物在系统中的地位与相互作用。

(2)行为法。分析着眼于组织中各种人员的行为与人际关系,重视人的行为。因为组织本身的存在,它的思考与行动都离不开具体的人,都要由其成员们的行为来体现。人的感知、认识、信念、态度、个性等各种心理因素,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冲突与协调,组织中的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他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关的组织因素与技术因素等,都是行为法所关注的。

3.案例分析的一般过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找出案例的关键问题,即主要矛盾是什么。

(2)找出与关键问题有关的重要问题。

(3)选定适合本案例的一般分析方法。

(4)明确分析的系统与主次关系,并找出构成自己分析逻辑的依据。

(5)在明确系统、分清主次的基础上,把案例提供的大量而杂乱的信息归纳出条理与顺序,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从还是并列,叠加还是平行。

(6)确定所要采取的案例分析类型和分析水平。分析类型常见的有综合型、专题型、信息型等;分析水平即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它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分析者的意愿。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管理案例的分析与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首先,案例分析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是渐进式的,是长期、缓慢甚至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难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从摸索、积累到形成见识和定见的过程。其次,案例课程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来逐步领悟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得非常突出。这同以往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很大区别。

案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案例阅读、分析与准备、课堂讨论、心得与发现的记录、撰写书面报告等环节。案例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懂得案例的内容和所提供的情况。一般阅读分为两步:先粗读而知其梗概,再精读而知其究竟。粗读主要了解背景情况及主要人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机会,精读则要注意观察、联结、归纳,形成较为清晰的场景。要搞清楚企业组织和技术性的复杂描述,注意把观点和事实分开。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讨论以小组或班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可充分发表个人意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看法,得到锻炼。但教师只能观察到个别小组的进行情况。全班讨论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但教师全过程从旁参与,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引导等教学组织工作。为了取长补短,也可以采取先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全班发言的结合方式。特别对难度较大,需做出方案策划、决策的案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选代表集中发言,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集合大家的意见和智慧,有助于案例分析的深化。对有争议的问题,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或引导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或者辩论不必在意是否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重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理由、依据、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使学生形成决策意识,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由于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和需要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会多种多样,让大家各抒己见,利于集思广益,启发思维。学生以管理者、决策者的身份参与案例剖析和讨论,会从心理上促成一种“当事人”的责任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分析、决策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的认知要加以引导和纠正,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标。要采取积极参与和主动进取的精神,使课堂讨论成为汇聚集体的智慧和经验,提高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课堂讨论后,根据需要,要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精确简练地把自己的分析转化为书面形式。它起着整理思路,理清脉络,形成见解并见诸文字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分析的每一个案例都要做总结,不能不了了之,大家讨论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的总结不是针对学生的讨论或书面作业做简单的综合,重复陈述,而应当在对学生的讨论、分析做中肯、简练的评价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即使没有定论的案例也应该提出值得大家共同再思考的问题,做到每学习一个案例都有收获。

三、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管理学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或亲自动手编写教学案例。具体说来:第一,尽量选择翻译得较好的国外企业的管理案例,并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必要的背景信息和相关知识;第二,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也要选择一些中、小企业的案例;第三,教师可以尝试自己编写教学案例,可以是只涵盖一、两个知识点的简单案例,可以是包含一个知识模块的专题案例,也可以是包含几个或全部知识模块的综合案例。但是编写案例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编写案例的人便很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案例资源的优化。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案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培训,而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只有明确案例教学法的地位,才能增强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要通过设计具体的管理情景,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变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学习知识为培养能力,经过反复多次的积累之后,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当然,我们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理论教学不重要。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不能完全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准备,案例讨论是讨论不起来的,即使讨论了也是肤浅的。因此,两者都不能偏废,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个管理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案例教学是我们的基本功,是一项必须学会的教学技能。管理学教育实践证明,不会用案例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为提高案例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充分认识管理教育的特殊性,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对案例教学方法多加学习和练习,以便掌握案例教学的技巧;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和研究领域内尽可能多地参与企业实践,尽量多地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的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游刃有余。当然,如果有条件,案例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请进来”就是将案例所涉及的真实企业的经营者请到大学讲台上共同探讨案例,“走出去”就是组织师生到案例所涉及的真实企业实地考察经营管理运作过程,增强感性认识。这种多个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强化案例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以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真正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冬冬: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2]张利周:管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之我见[J].传承,2008,(6)

[3]郑国强: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对策度研究[J].管理研究,2007,(1)

管理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本文以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指出与传统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符合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应用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案例教学;财务管理;双语教学

现阶段,在我国各层次财务管理教育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或多或少穿插案例教学环节。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为培养出具有国际交流、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务人才,众多高校开设《财务管理》双语课程,培养复合型双语人才。与中文《财务管理》课程相比,因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文献阅读、口语表述、分析写作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案例双语教学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方法”又称“案例学习方法”,是指以文字、音像为媒介,将客观真实的企业实况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并寻求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模式。相对以理论与公式演绎推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更具有优势。

1.财务管理是一门较为复杂、以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为目标的课程。财务管理所涉及理论范围较广,且多为复杂抽象的财务理论,具有一定深度。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是先阐明概念和理论,再用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进行解释和验证。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只注重对理论的阐述和解释,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例子使学生完全掌握财务理论的应用前提和限制条件。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公司财务人员的特定位置去观察和思考。目前,我国各层次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西方财务管理教材,即公司理财。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更是选用英文翻译版或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授课。由于我国与西方在金融市场、企业经营、政治法律等财务管理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财务管理教材中的理论通常无法解释我国实际情景。因此,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通过引入国内外案例,使学生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西方财务管理中各种制度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对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影响,以及在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中如何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怎样在制度约束中何如实现什么样的价值最大化。这些对于加强学生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理解,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将起到重要作用。

2.在《财务管理学》双语授课中引入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财务管理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多为真实存在的事例,较好地保持了财务管理问题的客观性,为学生展示了企业财务实务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各方案的可行性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结果。这些国内外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发生的事件,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已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越多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案例的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方法大多在财务管理学中文授课时被使用,而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的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授课教师对“案例”理解有误。尽管在越来越多的授课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对什么是“案例”的理解却是不准确的。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用一些现实的例子解释某一抽象的财务理论;或者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新闻。这些教师们认为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实则不然,这只能叫“举例说明”,而非“案例教学”。

2.教学案例选择不当。在《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案例法实施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没有好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便无法发挥其优势。好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我国现有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同时,好的案例应该和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能够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现阶段,由于我国《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开展较晚,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不长,经验不足。适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且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案例较少,大多数是借鉴西方案例,使得案例教学脱离了实际。

3.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案例教学是否能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基本采用的是“教师解释某一财务理论--教师介绍相关案例--教师对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数时间只能被动的通过教学的讲授和分析来对案例进行理解,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教学案例,也没有给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部分同学即使对案例的理解和评价与教师分析的存在差异,也不敢提出。长此以往,实施案例教学无法培养学生能力,使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

4.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不足。在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则不能在解释清楚财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与现实案例相融合,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路。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授课教师非常稀缺,大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在分析案例时,以理论分析为主,无法通过对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5.综合成绩中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评分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财务管理》课程考核评分方式主要有两种,且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一种方式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重。期末考试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大多数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会以计算为主,很少会涉及到案例分析与评价。而平时成绩中,也主要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另外一种相对灵活。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一财务理论,选择与该理论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评分依据;或者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分析报告。这种考核方法看似先进,实则不然。现在网络上资料非常丰富,学生存在心里惰性,在搜集完资料后往往不加以分析,直接摘抄。

三、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1.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

1.1案例选择。教师在选择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时,应选择“好”案例。“好”案例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案例应与财务理论相契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应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为基础,选择能体现财务理论的恰当案例。其二,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及针对性。案例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应掌握的重点财务理论和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案例选择时,教师应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最好可以选择纵贯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和时代变化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好”的案例应该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案例的复杂情境与决策过程中,学会怎样通过不断的理解、思考、归纳、总结,最终摸索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2提出的问题。完成案例编写之后,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案例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拟定要求学生分析与讨论的问题,即思考题。案例思考题贵精不贵多,应该设计一些没有标准答案,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给其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应根据财务理论及案例学习目标,设定评分标准,并根据在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搜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2.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应用应包括几个步骤:首先,学生应对案例进行反复精读,根据案情及思考问题,温习相关财务理论及相关资料;第二步,由授课教师或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阶段,完全应由学生进行组内任务分工,组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教师并不加以干涉,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其次,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各组观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通过小组陈述及课堂讨论环节,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条件并对该方案可能实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该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批评,而是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自己不断地完善方案,寻找更好的方法。这一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及课堂讨论结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相关财务理论、备选方案、方案执行环境及所需条件、相关数据、可能实现的结果等内容弄。

3.教师评分与学生反馈。科学的考核评分机制是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案例分析和讨论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高比例。为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积极性,避免“搭便车”现象,授课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结合各组分析报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作者:理诗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媛.财务管理双语案例教学经验分享[J].财会月刊,2012,(21):87-89.

[2]唐建新,宋迎春.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J].财会月刊,2009,(36):99-100.

[3]余玮.CLIL理念在《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55-58.

上一篇:公共政策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