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3-04 07:28:07

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产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017-01

由于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使得房产的数量急剧上升,房产管理中的档案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等信息光靠人工管理是很困难的,所以进行房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开发适合城市发展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房产信息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房产管理信息化

房产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房地产市管理类信息系统、住房保障类信息系统和物业管理类信息系统。房地产市管理类信息系统主要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把经过多年房产交易、登记等事宜获取来的房屋人文信息和自然属性信息等数据,如房产登记、测绘以及网上备案等;住房保障类信息系统是近几年新兴的系统,如廉价租赁住房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等系统;物业管理类系统主要是物业行业的管理和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等系统。

二、我国房产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案例的调查,我国房产管理信息化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影响了管理信息化的效果。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条块分割过于明确

根据各地政策的不同,房地产市信息类、物业管理类和住房保障类等各类系统大多数是按照当时的业务需要单独建立,虽然为房产管理提供了方便,但是各类系统之间的公共资源却造成了浪费。

2.技术滥用

房产管理主要是维护和利用不动产登记簿,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就可以确保标的物空间的唯一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系统开发商为了增加自身的利润,在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增设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例如防伪技术、加密技术等,这样不但增加了系统开发的成本,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数据信息管理过于薄弱

在房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些管理者倾向于认为软件功能越强、硬件性能越好,系统就越完备,所以在系统的软硬件投入上花费较多,而在数据信息管理上过于薄弱。但是软件的更新换代较快,少则三年,最多也就是四五年时间,房地产企业对系统软硬件投入高成本未必能获得与之匹配的价值。忽视数据信息的管理使得大量的房产信息管理相对复杂,工作量大,经常会有数据杂乱不统一的现象出现。

三、房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1.房地产市信息系统

按照住建部关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房地产市信息系统应对新建商品房从立项开始直到房屋拆迁为止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进行管理。主要有项目管理、从业主体管理、测绘及成果管理、房屋登记管理、新建商品网上备案、存量房网上备案、统计分析及等子系统。

第一,利用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房地产信息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房地产行业的工作效率,为人们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服务,避免住房销售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且房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网上签约、备案和公示,保障了购房者的利益。

第二,房地产市信息系统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数据,增强了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套型等方面的动态分析,对城市建设和市场调控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第三,利用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平台,可以及时的和公开有关的信息数据,杜绝交易双方出现不对称的现象,使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有所提升,确保开发商合理开发,消费者理性消费。

2.住房保障系统

住房保障系统主要是把购房者的有关信息利用电子档案录入到系统中,确保购房者从申请开始一直到入住环节都能得到动态、实时的管理。对住房保障进行信息化管理,使之免受人为因素的制约,体现了住房保障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提升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住房保障系统中还设置了保障项目信息系统,它能够对住房保障项目进行管理,保障了房源信息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另外还增设了保障资金电子台账系统,监督和管理资金从申请到运用的整个过程。

为工作的便利和资源的整合,政府各级部门之间应建立唯一的住房保障平台,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3.物业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也是房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物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物业行业管理中设置物业企业和从业人员管理模块,规范物业行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行为,避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物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只收费不工作的现象,提升小区的管理水平,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物业维修资金的管理中要对业主上缴的物业费进行妥善管理,做好每一次的出账、入账记录,确保每一笔维修资金都能有据可依。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现代化、全面、专业的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发展和房产智能化管理水平,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房地产的可视化、高端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技术设置,妥善利用公共资源,规范信息数据管理,一定会带来房地产行业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结束语: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房产信息数据的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高。笔者通过上面的分析和阐述充分的说明了房产管理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实现了数字房产,改造并且提升了传统的房产管理模式。降低了成本,保障了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但是房产管理信息化也并不是简单的配置网络软硬件设施,要有机的融合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房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将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希望为房地产行业和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陆树佳.房产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 科技风.2013,(7):233-235.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党的十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网络强国战略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计划重要战略,信息化已升级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全世界、全社会都相继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促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事关全局。

全球化和信息化正驱动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当前国内重点高校相继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烈的需求。一批985等重点高校提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中,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提供全面改革的重要支撑。当前信息化在高校蓬勃开展,对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

二、科学谋划“十三五”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学校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将学校建设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作为发展战略目标。为了支撑学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制定了确定了六大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领校、特色兴校、信息助校、开放办校)和六大工程(两高校园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端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卓越管理服务、全面从严治党)。其中提出实施“信息助校”战略,探索创建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化大学。以推进“卓越管理服务”工程,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

北京建筑大学专门制定“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将信息化发展规划作为重要子规划纳入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北建大”,创造“易用、便捷、智能”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在线学习资源丰富、网络文化丰富多彩、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校务管理卓越高效、服务便捷周到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卓越管理服务是“智慧北建大”中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育教学、科研信息化服务水平

完善教学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全面普及信息化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以“绿色建筑+智慧城市”为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全面升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建筑类科研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继续加强专题特色资源库建设。建设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全流程综合服务平台。

2.加强校级信息平台建设

深入开展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统筹推进“一张表”工程,大力推进人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财务资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智慧移动门户,建成数据共享中心、资源共享中心和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共建共享、线上线下协同办公,校务管理卓越高效、服务便捷周到。

3.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智慧图书馆、智慧安防系统、智慧后勤、校园一卡通系统、智慧弱电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流的校园网络高速公路和云数据中心。优化统一存储系统、灾备体系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监测常态化机制。

三、实施卓越管理行动计划

为全面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升学校管理品质,构建科学高效、师生满意的管理服务体系,为全面实现学校“提质、转型、升级”的发展任务提供坚实的管理服务保障。2015年7月,北京建筑大学结合学校综合管理的改革,提出实施卓越管理行动计划。

卓越管理行动计划作为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牵引线,是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学校贯彻落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学校更名大学后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打造市属高校管理典范的重要举措,是学校综合改革在管理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提质、转型、升级”发展策略在管理服务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带动学校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旨在通过科学构架学校管理机构,系统梳理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理顺各方面关系,大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管理卓越和师生满意。

实施卓越管理行动计划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其中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点:

(1)搭建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统一门户、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安控、统一管理的一流信息化工作体系;

(2)推进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以BPMN2.0规范梳理学校各职能部处业务流程;

(3)促进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以管理信息化作为支撑手段,将管理服务业务流程纳入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便捷高效运行;

(4)构建IT治理体系,加强IT治理,构建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建设智慧校园,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5)建设系列服务师生的便捷式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转变学校传统工作方式,便于服务师生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6)建立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四、高校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基本方法

围绕着卓越管理行动计划提出的任务,学校深入开展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的服务和水平。通过落实卓越管理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任务,梳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流程、管理流程和效果评估,通过对各单位进行BPMN方法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梳理业务事项目录、绘制业务流程图,规划建设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平台,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程”是充分借鉴先进管理思想和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坚持“目标导向、绩效导向、服务为本、优化管理、便捷高效”的基本理念,通过对全校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再造,进一步梳理出各单位、各部门业务事项与流程清单,对现有不合理、不够规范甚至冗余繁杂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业务事项及对应的业务流程更加清晰、规范,更加高效。在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管理信息化作为支撑手段,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便捷高效,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达到促进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师生满意度的目标。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程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业务流程优化为核心,通过对我校各单位、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促进我校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显著提高。所有经过梳理和优化、再造的流程必须以最有利于服务师生、满足师生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各单位、各部门要从思想上改变管理理念,强调“服务即管理”,将以往“管事”的工作理念转变为“服务师生”的工作理念、以“服务驱动”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构建面向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便捷式信息平台。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程,一般遵循梳理流程、优化和再造流程、管理流程和评估流程四位一体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梳理流程

各单位首先要建立包括单位负责人、副职干部、科长、职员共同组成的业务流程梳理工作团队,确定工作目标,对主要涉及的业务事项清单、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进一步明确、清晰各岗位业务事项、业务流程的运行规律。通过梳理流程,将各单位主要涉及的关键业务事项、业务流程进行登记、分析,为流程优化与再造做好准备。

2.优化与再造流程

在梳理出原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如何改进、简化、合并或重新设计、构造新的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从面向管理到面向服务的转变为原则、以最有利于师生用户办事便利快捷为目的、以业务流程如何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为手段,优化与再造流程。

优化与再造是在业务流程梳理基础上的变革与升级,是对当前管理工作的根本性思考、彻底性变革,目标是要达到对本部门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效果的显著性改变。在优化过程中,要注重讨论、分析、思考和研究最合理、最优化的流程,站在全局的角度,以业务流程优化推动管理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阶段要求要针对每一个业务事项,绘制出完整的业务流程图,并清楚描述各流程所设计的部门、人员、表单等,定义各个业务流程的工作步骤、工作规范,明确各流程的控制点,清晰规范、便捷高效。

3.管理流程

对于优化与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能借助信息平台能实现的业务流程,要充分考虑采用信息平台进行实现。各单位要加强流程的管理,对所有业务事项,做到每一个事项都有规范的业务流程,并考虑岗位设置和人员保障,进一步明确权责,全程跟踪业务流程的运行情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并且极大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

4.效果评估,持续改进

流程梳理改进完成后应该进行持续的监控评估,评价其是否达到当初各单位所设定的目标,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情况,需要对流程持续的迭代优化、调整完善。

五、基于流程优化的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1.建成了业务功能齐全的OA系统,实现党政办公室业务流程优化,极大地提升了办公效率

2015年开始,学校已实现除保密文件以外,所有的办公文件或者老师提交申请文件都在网上进行,公文流转、重要活动安排、校内请示、印信管理、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会议室预定等,领导还可以用手机实时批示,真正实现了办公智能化。

2.互联网+迎新,让新生报到流程简化、便捷高效

新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可在网上进行选宿舍、分班级,进行网上缴汇。学校辅导员也可根据学生信息,提前介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好地学生了解学生。

3.报销系统实现网上报销+无现金系统,流程简化、师生点赞

老师报账在网上提交申请,最后把相关的单据递交给财务留存就行了,无现金报销,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能在线上做一定不在线下做,能在线下做我们实现一站式服务,不让老师和学生再为办事而到处跑。

4.服务学生:通过爱生网络社区、1-3-5工程,及时响应学生诉求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3篇

《中国管理信息化》(CN:22-1359/T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管理信息化》为国内独一份管理信息化专业媒体,其内容将继续以财务会计信息化为优秀内容,并逐步向全面的管理信息化领域扩展。主要内容为财务信息化、税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4篇

2.IT环境下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研究陆梅,高术文,

3.试析商誉及其所得税的调整问题马晨明

4.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难点剖析——基于我国市场发展历程的视角吕静宜

5.中国管理信息化 浅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李武

6.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思考翁邦红

7.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的思考卓林全

8.关于运用现金流量表以提高医院财务内控效度的探讨吴聪妫

9.论万科公司股利政策及其启示郑添

10.电子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实证分析洪爱梅,黄宝凤

11.企业柔性资本结构的研究何流

12.跨国公司海外技术转移财务契约研究蔡玫,黄睿,徐蕴颉,花卉

13.浅析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刘志民,贠哲

14.谈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谢建卫

15.刍议EVA指标的合理运用周芸

16.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的初步设想——以A公司为例吕宗元,梁杰,宁凯

17.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系统的设计张轶,苏长江

18.网络信息内容审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张召灵,张元林

19.浅谈会计集中核算后产生的问题及对策王旭明

20.可再生能源融资机制谢雅蓉

21.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罗书林

22.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意义分析刘飞驰,王彩霞,邹小梅

23.关于淮安物流园运营与管理现状的调研及对策张立

24.浅议ERP的实施对煤炭物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性岳兵

25.ERP、6sigma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集成研究赵云辉

26.浅谈离散型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化应用——以A公司为例刘跃华

27.抚顺石化公司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万晓楠,吕永财,赵文明,王澍

28.基于三网融合的广电信息化管理田伟莉

30.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常莉

31.基于链接分析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竞争力模型赵素华,宋丽丽

32.高校基建和谐管理的研究袁新满,兰艳泽,鲍彦华

33.用户保护设备在FTTH-EPON网络中的实现韩晗

34.基于Storey模型的影响风险企业成长的因素研究张玉燕

35.性价比法在电梯招标采购中的应用策略与技巧许洪春,王丽珂

36.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实践陈胜捷

37.公路建设项目造价的动态控制与管理王智勇

38.会计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梁美仪

1.Excel在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周良

2.浅议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马政东

3.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安存红,张双才

4.债务重组方式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会计准则变迁背景的分析胡志颖,丹

5.论公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南振全

6.自创商誉确认和计量的必要性分析周晓惠

7.谁能为公允价值会计"拨乱反正"尉然

8.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妇幼保健医院出纳工作创新研究王瑾琪

9.会计职业道德张丽群

10.浅谈统计继续教育赵兵

11.基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困境预警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李义超,蔡晶晶

12.试论高校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开展王宏鑫

1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张立红

14.浅论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黄光聆HtTp://

15.吉林省经济发展与卫生健康的关系分析刘柏

16.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中国管理信息化 王正才

17.基于UML的钢铁企业APS订单计划系统建模施灿涛,李铁克,王晓洁

18.林产企业SAP采购模块中的货源关系管理王道平,徐晓静

19.跨组织跨地域的项目相关方协同设计及实现谢立群

20.浅谈通信运营企业"一卡充"的支撑管理范蔚文,张清

21.移动传输网络针对业务网IP化的应对策略田玉璋,贾妍婕

22.为企业信息化把脉开方南翔,张亚军

23.论房地产企业的采购优化李辉

24.论大型企业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任慧

25.推拉结合型涉农供应链的构建与运作——以北大荒米业公司为例张晟义

26.浅析费效分析在军需装备系统中的作用韩迎,丁利,张迪

27.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策略赵子丰

28.传统中探索建筑装饰本土化设计纪敏

29.浅谈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的控制方式陈琅

30.我国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张铠麟

31.我国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现状及功能分析郭艳蕊,吕丽萍

32.无锡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李龙江

33.如何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银样军,王芬

34.会计学专业涉税课程统筹教学探讨陆沛年

35.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付沙

36.建筑制图信息化教学演进韦芳

37.基于行动导向改革的实践及效果分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为例周红

38.无纸化考试系统评价体系研究王珠强,葛新旗

39.投资类课程中心理实验的设计、应用及效果检验——以心理锚定效应实验为例吴后宽

40.DSP应用技术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杨光,冯涛,秦永左

41.经管类专业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探讨周华兰,张珺

42.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胡勇

1.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新模式——财务ASP孙立荣,冯进虎,毛柏巍

2.大庆石化ERP与FMIS7.0融合系统设计及应用杨洪利,李宜辉

3.基于Excel的数字大小写转换另解王明吉

4.会计准则制定的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浅析尹带平

5.中国管理信息化 刍议会计与财务管理程志

6.持续审计:技术创新与价值增值郝玉贵,张云平,周群

7.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计算机审计王金夯,李勇

8.浅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及实现王瑞秋

9.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研究潘姝

10.基于RSViewSE的炼钢-连铸过程监控仿真系统施灿涛,李铁克,张鸿

11.资源消耗会计在钢铁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刘晓冰,崔发婧,张健东,王雅君

12.Access数据库在采购数据管理与分析中的应用——以A公司为例谢立群

13.制度是保障企业ERP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石周卓

14.一种信息系统数据容灾应急解决方案万晓楠,俄广辉,漆明宏,易志勇

15.光纤WDM信道的超快速自恢复与增强的服务可用性韩晗

16.广州番禺区民营日语培训机构营销策略研究王珏

17.移动商务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研究张哲

18.关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探析陈银凤

19.旅游景区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中国管理信息化 吴江寿,王洪深,李宏,陈志萍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⑤www.archives.gov/。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6篇

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由于种种原因运行状况很不乐观。同时,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企业已经不满足于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事务性工作,而希望e-HR系统能够提供独特的管理价值。因此,基于全员参与、全过程互动的绩效管理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青睐,成为帮助企业驱动组织绩效管理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

如今在企业中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企业完成了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后,理念和方法仍然无法有效落地执行。透过大量的客户案例以及实践,可以看到通常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直线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的绩效管理中,却发现直线经理的参与度十分有限,至少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参与。在企业中经常发生的场景是,绩效专员向直线经理催缴绩效表格,而直线经理则以工作太忙为托词。最终可能会演变为,直线经理走过场、随意打分,把表格提交人力资源部了事,而人力资源部也只好无奈地认可这一现实。

在很多绩效管理导入失败的企业中,绩效管理普遍经历了一个从备受关注到失望、形式主义的过程。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即绩效管理的执行力问题。

哈佛商业评论人力资源专栏指出,在传统的纸笔绩效管理操作方式下,非常容易发生绩效各环节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在导入绩效管理初期,高层重视、人力资源部积极推动、各方面普遍关注,因此执行效果较好;而随着各方面的积极性消退,绩效管理执行力度减弱,最终滑向形式主义。正如上面所讲,由于直线经理在绩效管理中“不到位”甚至是“缺位”,随着绩效管理执行力的衰减,绩效管理在很多企业变成了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人力资源部不停地督促、协调,花费大量精力维持着绩效管理的运转,但除了应用于工资发放之外,无法真正起到绩效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工作劳而无功,遭遇角色尴尬。

此外,直线经理与员工沟通互动不畅也是导致绩效管理机制无法落实的原因之一。沟通互动是保证绩效管理有效落地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直线经理与员工的沟通互动应该伴随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但实际执行中做到有效的沟通互动却存在较大困难。直线经理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缺乏和员工面对面沟通的专业技能;而员工缺乏主动性;人力资源部也缺乏有效手段监督沟通过程,其结果自然逐渐式微。

机制缺陷是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这些绩效管理执行中的种种问题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绩效管理成本偏高。绩效管理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当然这里所说的管理成本并非是指财务概念,而是指绩效管理过程对管理者及员工精力和时间的占用;当然还应当包括由于绩效管理流于形式,而同时挤占了业务处理时间所导致的机会成本。

这是很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抱有消极态度的重要原因,固然有对绩效管理认识上的偏差,但不可回避的是绩效管理成本巨大让各级管理者望而却步,进而造成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主义的情况。

其次是绩效管理与业务脱节。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还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阶段,缺乏目标导向,为了考核而考核,与企业整体业务发展存在着很大的脱节。而绩效管理与业务脱节很容易引发直线经理及员工的抵触心理,参与度受到一定的影响。绩效管理既与业务脱节,而管理成本又很高,那么很难得到直线经理支持。

再次是缺乏有效和公正的过程控制。公正性是绩效管理发挥作用的根本,但是由于各种晕轮效应、手松手紧等人为因素,绩效结果的公正性受到一定影响。在很多企业,绩效结果的公正性只体现为结果公平,即绩效结果本身是客观公正的,而缺乏前置的过程控制。最终,一旦绩效结果公正性受到质疑,那么整个绩效管理系统就存在崩溃的危险。

最后一点是缺乏有效的规范。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制度中对各主体职责、各环节内容都做了描述和规定,但是这种方式下执行力不强,其原因就在于:一是这些描述往往没有达到可直接落地执行的程度;二是管理成本非常高昂,人力资源部根本无法有效监控。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何绩效管理全过程中,除了考核评价执行较为到位外,计划制定、过程辅导、结果反馈环节执行欠佳,因为大多数企业只有考核评价环节有明确而详细的表单和执行规范,但是也需要人力资源部花大力气催缴。

用信息化“驱动”绩效管理

处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对于绩效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而信息化的应用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此,要实现绩效管理在企业内落地,必须将直线经理和员工动员起来,真正实现从计划制定、过程辅导、考核评价到结果反馈的全过程沟通互动。

针对这个问题,宏景软件研究认为,从员工绩效管理的各环节对信息系统实现支撑的全过程沟通互动进行具体介绍,它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员工绩效计划制定。员工绩效计划的制定需要直线经理与员工充分沟通确定。基于信息化系统,这一过程将得到有效保障,并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进行。

在系统环境下,员工可登录自助平台编制计划,提交上级审批;当直线经理登录经理自助平台,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醒,提示他对员工工作计划进行修改、调整、审批,而且相关计划修改、调整记录都可以进行完整的存档。

当然,直线经理也可将部门计划在所属员工中进行分解。通过e-HR系统,目标的层层分解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各层次目标、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责任人、完成状况一目了然,清晰、及时地了解战略目标在各个部门的完成情况,随时监控目标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绩效管理过程沟通辅导。绩效管理强调绩效计划执行过程的沟通辅导,而实际应用中这个沟通过程在很多企业难以规范。借助e-HR系统,员工可以通过自助平台随时向上级汇报每项工作的工作进度,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日报、周报等工具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度,并且可将工作成果作为日报、周报附件,上传给直接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上述系统工具对员工进行反馈、指导。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各类表单工具预置到系统中,有效降低沟通成本。

当然,间接沟通无法取代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但却是目前沟通不力现状的良好解决方案和直接沟通的有力补充。

——精细化的考核评价控制。在考核评价阶段,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设置,避免各类误差,比如对打高分或低分的比例进行限制,以避免手松手紧的问题,也可以让直线经理对极端打分情况进行特别说明,这些个性化设置可以为绩效管理的公正性提供有效支撑。

必要的话,还可以使用系统中的考核结果强制分布功能,比如可按照企业要求,将员工绩效等级与所在部门绩效等级进行联动,部门绩效等级越高,则员工中高绩效等级员工比例可越大。这个过程都可以在系统中按需预置、自动实现。

——绩效结果反馈。前面所说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大量沟通,更紧密地将绩效管理与企业业务管理结合在一起,为直线经理对员工的过程辅导提供了沟通平台。

在绩效管理结束后,员工可以通过自助平台及时查看个人绩效。而直线经理能够根据需要自定义模板,生成评语及综合测评表,进行必要修改即可用于绩效反馈。此外,系统还能完成绩效申诉,提高员工的公平感。

多样化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渠道能够大幅度改善目前直线经理在绩效沟通反馈环节较弱的现实。

与基础人事信息、薪资和考勤模块有所不同,绩效管理不仅仅只有HR部门内部使用,而且贯穿了企业管理层、执行层和一般员工等各个层面的全员综合应用平台。同时,绩效管理强调从设定目标、过程辅导、绩效结果反馈的全过程沟通,因此绩效管理平台必须支持连续互动过程。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煤矿信息化;管理模式再造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企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而信息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空间。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比较晚,并且存在着用工队伍整体素质一直比较低,管理层经营意识提升慢,生产环境和环节较为复杂等客观困难,同时,即便是在煤炭行业内部,由于生产环境、技术装备等条件的不同,必然有管理模式的差异。上述这些,以及其他一些先天的因素,决定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思路,那就是突出针对性,有所取舍和扬弃。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信息化大的发展建设环境看,我国企业信息化起步于20 世纪70年代中期,一开始就比发达国家晚10多年。改革开放后,信息化工作在80年代掀起了高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就目前发展水平看,仍落后于发达国家l0~20年左右。即使在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的国家重点企业,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层次低等。

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比国家信息化建设还要晚一些。以平煤集团为例,成立信息化主管部门虽然比较早,而且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搞了很多年。但是,以OA办公自动化为主导的,大范围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只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由于起步比较晚的影响,煤炭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投入的额度,比软件(人员技术素质培训,以及管理层信息化意识提高等)的投入,难以形成合适的比例,没有做到基本同步发展。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正是煤炭行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有一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历史原因造成煤炭企业对信息化技术重视不足。煤炭企业自形成以来,从1949年到1987年一直在计划经济的庇护下。煤炭产品比较完全的进入市场,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企业活力、创造精神和接受新生事物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对于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与市场接触更少,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对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感受不深刻,阻碍了利用新技术、新思维进行创新性工作积极的发挥。

第二,社会外部环境对煤矿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而且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误区也间接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上一直有一种流行病,那就是为了赶上信息化潮流,大量购置网络设备和计算机,但对企业基础管理,特别是对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实行数字化管理,以便更快更好地与网络化、信息化接轨缺乏耐心和明智的决策。从另一个层面讲,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在各项专利技术方面,特别是各类管理软件开发方面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造成煤炭企业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与信息化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比如,现行社会上开发出来的各类软件,基本没有针对煤炭企业而为的,一套软件引进煤炭企业是,要经过多次的磨合与改造,这个过程,少则一两年,多则好几年,甚至由于开发思路和管理理念的差别,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造成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慢,对信息化热情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煤炭企业自身存在问题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一是部分煤炭企业管理高层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三是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四是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往往看重自己的主观认识,抱残守缺,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另外,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五是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缺少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六是煤炭企业多年形成的习惯使然,企业好不少,就是看产量高不高,而没有看到信息化在提高管理水平、细化经营控制等方面的功效。

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搞好信息化建设,一是一定的网络设备和其它硬件配置;二是有一批能够操作和应用的人员;三是把信息化与管理有机的结合。上述三项缺一不可,缺少一项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据报道,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作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果要赶上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首要解决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要理清思路,明确建设进程、方法和步骤,要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的管理应用系统等建设工作分清主次,逐步推进。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搞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也就是管理流程再造。即,将多层次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系统进行扁平化、内部网络化,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更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拆除传统的一层一级的管理藩篱,使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第二,彻底改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从企业组织的整体出发,在重新设计和优化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每个员工、每道工序的数字化基础,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样,在新的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数字化管理基础才能成为企业走向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坚实保证。

第三,处理好企业信息化管理所需人才的内培与外聘的关系。今天我国正处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同时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知识对发展经济作用的增大,在劳动者中从事知识工作的知识工人也在不断地增加。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改变对知识工人的看法,不再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属下,而应该看作是使企业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共同管理者;不再把对知识工人的劳动支付的报酬看作是“成本”,而应将拥有知识工

人看作是企业的一份“资产”,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管理上应该坚持自培与外培相结合,不偏不倚。

第四,立足企业自身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每一个企业都要有一部分或者以大部分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情况的员工,他们对自己业务的熟悉是他们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所在,但是他们缺乏新的理论和知识,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不甚明了,因此,对他们加强培训,特别是进行创新意识的培训,使新的信息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已有自身业务的熟悉相结合,对整个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流程进行创新、优化,则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提高一步,领先一步,适时地迎请有关专家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进行目标导航、出谋划策、技术指导、培训员工,这将是企业不断自我提高的又一重要手段,将迎请专家与加强培训相结合,也是企业不断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分析

0 前言

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现今医院的服务以及医院资金的调动也相应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医院现今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水平也得到了重视,已成为现今大中小型医院的砥柱。现医院网络上的互联互通,信息上的交流与探讨等相关可靠的依据都为提高医院临床管理分析和高层的决策提供了即真实又可靠可信的数据,对于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其实就是临床和理论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结论的全过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强医院的医疗精准、数据的整合分析、设备的更新、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是为了给予医疗患者更好的服务。

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简述

现今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就是指在国际学术界被认定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组成。现医院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为各大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提供医疗患者就诊的相关数据信息和医院管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医疗设备储存、数据分析决策、相关信息提取和有效数据的交替能力,并且更大的补充了医院患者的需求。[1]通过医院的临床试验,可以从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得出医院信息分析决策.主要分成三个不同的因素来组成:第一,信息化数据的采集过程;其二,统计出来的数据的大批推敲;最后一点,就是数据推敲的咨询以及结论性问题的判断过程。通常来说,医疗数据的采集流程与基层部门科室的实情分析决策有着莫大的关联。

2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医院通过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上的广泛应用,能够为医院的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上的依据,能够为医院的决策者及时的调整各种人员物资上的安排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能够及时的掌握基层科室日常的运作信息,并对发生突发事件迅速做事正确的决策,提出整改的意见等等。[2]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和应用,更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并且彻底的改变计划经济造成的粗放式经营管理的方法,使医院的管理逐渐呈现现代化,从而能够使全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及时的反映在总体的分析表上,供院领导的决策使用。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另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医疗工作的发展和顺利的进行,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医院的医疗工作总体的水平,医疗应用到计算机系统后,各种检查的结果、病人病案记录等资料,都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到。从而全面地掌握病人的病情的发展状况,并能对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决策。电子病历科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都结合起来,从而更能真实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的效果。确保医疗信息所需要的安全性。可以随时调出患者以往的住院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下一步的诊疗工作提出依据的保证。[3]信息系统应用能大大提高病情及诊疗结果的传递效率,减少病人的平日住院日等等。医院可以收治更多的病人,医院的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医院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医疗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更能有效的为患者服务。

3 加快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3.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

随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朝着有序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个有效提高医学信息化管理的方法。[4]医院应积极的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做好系统日常的维护和更新工作,能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整体的服务水平等等,能够带动整个医疗行业的有序的智能的发展,从而向管理的高效率,服务的高质量的现代化医院发展,为患者做好医疗的保障。

3.2医院各部门组建于有效的配合

主要是医院各个部门科室的配合。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牵系到全医院潜在以及现有的所有部门科室的管理系统模式和管理系统的流程的更改和重新组建,而且这也是现医院的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各部门科室的重组也是对于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元素。医院的每个部门和科室的高层领导都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信息化管理以及医院员工的业务沟通技巧,因此为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需要医院的各个部门科室的巧妙配合和积极踊跃的参加。

3.3 医院领导的重视

在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道路上,是少不了医院领导的重视的。在今后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深远的决策。所以说在今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路途中,医院的领导一定要带领这个优秀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走到顶峰,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反,如果没有医院领导的重视和带领,那么这个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一定会停滞不前,管理的效率低下。因此,对于医院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中,医院的领导启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医院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的相关介绍,通过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介绍,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介绍,以及加快医院信息化管理方法的介绍等等。从而了解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也在快速发展中,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要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实际的信息化管理的经验的总结,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一定会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海龙,刘勇.浅谈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管理发挥的作用[J].新疆医学,2007(03).

[2]黄勇,薛凡,谢娟.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医院管理,2007(04) [3]乔民,冯帆,索向军,逯彩虹.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华北国防医药,2008(03).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9篇

在当今信息产业已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大环境下,工程管理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的应用,工程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有利于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对实现工程管理实效、提升管理效率及工程经济效益等方面也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了信息化应用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依据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后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多数建设施工单位管理运营模式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在整体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规章制度及管理方式的履行效力低、信息化技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低等缺点,这就造成在建设单位内部上下级指令传达的低效率甚至是沟通错误、业务管理无章可循、工程资料整理不齐、材料管理账目鱼目混杂,最终导致施工单位成本高、效率低、单位核心竞争力低下等严重问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建筑单位只有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运行模式,也就是在把电子信息化管理运用到科学的管理方式+周密的成本控制+优化的质量安全保证计划的全过程,才能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这种管理环境氛围下,工程管理的发展逐渐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过渡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利于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促进工程管理实效、提升管理效率及工程经济效益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信息化应用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发现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依据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后的应用和发展,最终通过印鉴先进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成功经验,分析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探寻大信息时代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和模式,为推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提供依据。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代表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能够高度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激发人的智力及社会物质的更大的潜力。而工程管理自身存在的复杂性要求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将工程的各个复杂环节融入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更易操作的、更加规范的体系中,从而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一)信息化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

工程管理信息化将管理者、管理部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等融合到同一平台,对信息整合梳理,将有利于工程管理的个性化需求突出出来,形成有效资源,形成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扩大项目竞争优势。

(二)信息化有利于细化项目目标,实现科学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整合组织、经济、管理、法规、技术等各方面有利信息,分阶段、分步骤制定出工程的总体规划及目标,利用信息平台,筛选最适合工程实施的方案,实现优化配置,科学把控项目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迅速调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工程成本的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成为提升项目竞争力、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那么工程成本的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实施中,物流、资金及人员的信息通过内外交换,提炼出包括成本预算、采购、招投标、合同等全面有效的信息,精准地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障工程项目管理安全,并进一步降低项目成本。

三、逐步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

目前,虽然信息化管理软件已大量运用到工程管理中,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使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很多企业仅仅停留在简单引入的初期阶段,并出现信息交流混乱、信息缺乏针对性、信息滞后失真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和发展。要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就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起全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一)提高重视程度,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

主管单位应尽快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大宣传,并大力引导已经引入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统一规划安排信息系统的使用,摒弃以往各为一体的孤立状态,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此外,对很多仍停留在原始的管理模式的企业,加强沟通交流,突出政策引导,鼓励其进入信息化管理网格,扩大工程项目信息网,让工程管理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信息资源更加精确可靠。

(二)建设完善的工程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是要实现集成和共享,如何实现数据、网络、流程等方面的集成和共享,确保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项目管理、职能、流程及各项管理内容进行统一规范,从信息化的服务和应用,到信息资源整合,每一个环节都要以明确的标准和分工,维护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增强工程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促进信息化管理良性发展。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发人员进行工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研发

目前,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工程管理需要,在管理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而进口的信息技术往往不会专门针对中国工程管理特征,亦难以应对特殊的工程施工情况。因此,我国应在工程管理信息产品研发上多下功夫,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软件开发工作中,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力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引进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量身定制款,推动工程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

(四)建立起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理论框架

信息化应用到工程管理中,要分为工程完成前管理及工程完成后管理两大块,要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理论框架,首先就要参考、分析已有的工程案例,结合实际,形成体系。目前,在工程完成前的招投标、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等环节中,已有了一套成熟的理论系统,信息化管理也逐渐得到重视,将大量成熟的管理理论及实例和信息化管理方法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应用理论体系;工程完成后,还涉及到工程的后续运行,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却不能融会贯通的管理办法,利用信息化管理将其全面连通,有效利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形成统一的信息化应用框架。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工程实践,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来检验理论,逐渐形成科学完整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理论框架,进而发掘出更好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方式,真正把信息化管理引向深入。

四、结论

信息化管理是工程管理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然形式,并亟需提高发展水平和进度。要彻底完成工程信息化管理转型,就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正视问题和不足,积极引导,逐步扩大应用范围,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努力推进技术开发,不断总结借鉴,坚持与时俱进,建立起经得起考验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理论体系,为工程管理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志亮,吴炜煌,等.实现建设领域信息化之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杜志芳,李恩生.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职业时空,2007(03).

[3]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公司,2009(08).

[4]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08).

[5]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9).

[6]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1).

[7]朱高峰.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工程科学,2008(12).

管理信息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资管理 信息化 意义 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物资管理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物资管理的种类较多,且管理内容也日趋复杂。传统的物资管理手段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对物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物资管理的必经之路。如何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企业物资管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要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了解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是关键。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减少物资管理人力,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表现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上。对物资管理而言,利用信息化进行物资管理,让信息按标准的物资计划采购程序流动,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统计,既规范了物资采购流程,又可汇集大量的优良物资供应商,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物资管理部门而言,各申请计划采购部门可以随时查看仓库库存情况和采购申请的执行情况;主管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分管部门的工作进展。我们还可以通过消息的形式通知申请人到仓库领取到货的物资,定期停产、更新换代等信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序化、透明化、人性化。

(二)减少物资管理人力

减少物资管理人力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意义。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减少物资管理人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实现物资管理无纸化办公意义重大。一般来说,传统的物资管理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实现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时间较长,且需要的人员众多。而物资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网络处理信息,节省了信息处理的时间,信息处理的结果可以马上显示出来,也减少了物资管理的人力,通常只需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便能解决物资信息的处理,这样就把人从大量烦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因此,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减少物资管理人力。

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了解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为使信息资源合理运用到物资管理中,进一步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

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重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加强对物资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注重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增强办公自动化意识,依托信息基地,探索物流管理之路,使物资管理工作更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另外,还应大力宣传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全体员工意识到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提高全员的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

(二)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物资管理系统是一款通用性极强的物资管理软件,适用于各类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物资的入库、领用、库存等情况进行管理,完成企业对物资日常业务的采购入库、退货、领用、退库、盘点、往来账款等管理工作,全面反映物资的采购情况、领用情况、损耗情况、以及人员和部门的领用情况。同时,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借助功能强大的查询及报表功能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所需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正确、便捷的支持平台,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全面地管理物资。

(三)优化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

优化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优化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开展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物资管理信息化培训,建立一支比较有作为的队伍。二是加强人才交流,全面培养信息化人才。信息人员不仅需要专业业务知识的培训,更需要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尽快了解企业的业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三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共识。

三、结束语

总之,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意识、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化物资管理信息化人才,不断探索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促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沈有生.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1(02)

[2]赵春林.略论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知识经济.2011(12)

[3]常生.浅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4]夏玉英,王中山.推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时空. 2010(06)

上一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范文 下一篇:财务信息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