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流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5:14:29

管理流程论文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Q009);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流程[1]。它可以是独立流程,也可以是依附流程,即依附于业务或工作流程。即使是其他的理解,也都少不了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因此,知识管理流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1从内涵角度描述知识管理流程

1.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该定义突出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应该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该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表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而且表明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

墨尔本工商学院副院长和Gartner公司的研究员M.Broadbent则将知识管理直接视为一种管理流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PurposedManagementProcesses)。在他看来,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应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及知识创新。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在该定义中凸显了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用的作用。约格什•马尔香(Y.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该定义比较完整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并且还说到了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1.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科学的知识管理定义,这个定义也被时下很多学者引用[6]。他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7]。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叙述是比较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测评、知识传递、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9”知识链。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但其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8]在该定义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传递和知识创造。褚峻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人的管理。”[9]从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应该包括知识组织、知识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后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刘冀生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0]。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采集、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1]。从定义中得知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

1.3从知识管理内涵的角度认识

知识管理流程从以上诸定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内涵时是围绕着知识流程的分析进行的,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管理流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①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这必然涉及到流程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实现从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到应用和创新。②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知识管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技术的应用上来,只有具备了搭建知识流程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12]。所以知识管理还需要流程技术作为支撑。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以上定义,得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关键词频如下:获取(7)、组织(5)、保存(2)、更新(3)、应用(5)、评价(2)、传递(8)、共享(3)、创新(8)。由此可以看出,在各流程中利用最多的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流程的不同侧面。其次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有5个,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核心流程模型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13]。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知识管理流程模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知识链引致的价值链来分析的。“价值链”是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4]。价值链把组织的每个业务流程看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能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顾客向组织支付利润,就是因为这些过程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一个价值链,就可以识别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那些重要活动[15]。其他两种角度的分析也比较多,不过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2.1国外的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见图1)

C.C.Lee等人模仿Poter的知识链模型,建立了他们的知识流程模型,使得Poter隐含的知识因素显性化,如图2所示[16]。

该模型中知识链由两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基础和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基础包括CKO的管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招聘、知识存储能力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C.C.Lee等认为知识管理的整个核心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分散。YongLongChen整合了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流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得出了关于流程的模型,他的研究主要以彼得•杜拉克(P.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Porter的知识链、Nonaka的知识螺旋[17]、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18]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19]所推演而成。该模型的知识链主要包含3部分:知识输入端(InputKnowledge)、知识活动端(KnowledgeActivities)与价值输出端(OutputValues)[20],如图3所示。

知识输入端的设计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与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下一个社会为基础;知识活动端主要是根据Porter的价值链与Nonaka的知识螺旋推演而得;价值(目标)输出端则整合了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在该模型一系列知识后面隐含了价值链过程,明确了知识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2.2国内有关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夏敬华认为知识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21]。这是关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最经典的认识之一。

在张润彤,曹宗嫒,朱晓敏等编著的《知识管理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基于知识的4种流向。包括:①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②知识的收集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知识的创新;③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④知识生成、分享、应用及创新的统一[22]。该论述基本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全貌。林榕航在编著的《知识管理原理》中根据知识管理中知识流程的活动及表现提出常见的知识流的4类形式:①隐性知识(创新)植入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②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③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智力结构资产交换价值;④知识资产转化知识资产投资价值[23]。其以分类的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流程,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路径是不同的。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张纲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一文中,通过在知识链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基于知识链的企业价值链,如图4所示[15]。

该模型将知识流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知识管理将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联系起来,并作用于企业的营销、物流管理、资本、存货和知识服务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黄卫国、宣国良在《知识价值链》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循环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愿景与战略、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如图5所示[24]。

该模型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流程,投入是智力资本,产出也是智力资本。作为中间的环节是知识活动,即知识管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紧密关联,可见知识管理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更是战略性的。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中得出知识管理的九大基本流程,并归纳为一个模型,即“PSCA”闭环模型[7]。储节旺等在其《知识管理概论》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这九大流程,并补充了一个流程,将“K9”知识链发展成为形成了新的“PSCA”闭环,见图6[25]。

在该流程中,知识采集是知识链的入口,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出口。知识在知识链的循环中不断增值,即不断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应该说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之一。

>2.3国内外知识流模型研究的比较

将上述学者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组织内外环境看,知识管理对组织内外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Poter,Yong2LongChen的知识链既从组织内部寻找知识管理的流程,也考虑到了组织外的协调因素;而C.C.Lee的价值链则只是从组织内来实现的[24]。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张润彤、林榕航等的知识链也只是从组织内部总结的,并且没有区分好知识链和知识价值链的关系;与此相反,张纲、黄卫国等则考虑到了组织内外结合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价值链。其次,从知识管理的层次看,知识管理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既有战略层次,也有业务层次。韩滨等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探讨》一文中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划分为知识资源层、知识生产层、知识处理层和知识应用层四大部分[26]。但从战略层面上,Yong2LongChen,C.C.Lee研究的知识链体系中并没有加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在国内研究中,也缺少战略管理和价值的循环利用,没有体现价值创新以及波特价值链基础活动的要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承认知识管理的战略价值。因此知识管理最有活力的应用就是服务战略决策,只是一些观点没有将其显性纳入模型。再次,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尤其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被公认为知识管理的两大环节。其中王广宇的“K9”和储节旺等在该基础上发展的“K10”知识链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的流程模型。最后,从知识管理的目的看,几乎所有观点都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组织的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将知识在组织中循环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李顺才等认为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是呈网络状态的。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27]。张建华认为,一个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有效服务的知识流程应是在对企业知识进行辨识、获取、表示、求精与存储的基础上,依托有效实施策略和AI技术,将分散在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的编码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非编码知识以及企业业务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较高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知识体,以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能力[28]。超级秘书网

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知识管理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飞详.知识管理的新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58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BroadbentM.Thephenomenonofknowledgemanagement:whadoesitmeantotheinformationprofession

[4]吕君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4(1):18

[5]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6]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2)

[9]褚峻.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01(3)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 毕业论文 流程优化 WEB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四年所学知识的总结,是对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检验,是本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本科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涌现出不少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更加有效,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1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概述

毕业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写作、指导、答辩等几个过程。

在选题阶段,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选题,并对题目做初步的研究分析,写出开题报告,列出文献参考索引。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能正常开题的学生下达任务书。

学生开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由指导老师帮助其改正一些论文中不完善的地方及格式版面上的错误。

学生的论文写作完成后,由学生所在系组织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由学生陈述论文的主体思想和概括大意,答辩委员会针对论文进行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答辩委员会给出论文成绩和评语。

2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管理及质量监督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各高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毕业论文管理相关规定。但因为毕业论文的整个管理过程中,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等诸多因素,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影响到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质量的问题。

2.1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力量开始出现一些不足。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需要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担任,而且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一个老师也不能指导过多的学生。而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就成为了制约毕业论文完成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2.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一方面要完成学校里面剩余的课业任务,另外一方面也开始大量的在外寻找实习或就业的机会,往往忽视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学生思想上的不够重视也是制约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指导过程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开题阶段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方向性指导;二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所写论文的指导;三是论文定稿时对学生论文格式和和规范性上的把关。在实际的论文指导过程中,由于指导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论文的指导过程很难做到尽善尽美,而教学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掌控到整个指导过程的完整性,也制约了论文完成质量的提高。

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设计

上述种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很难参与到其中,起到一个监督和控制的作用。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在日常的办公和教育管理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设计一套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来对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管理。

3.1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

笔者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蓝本,将该院的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 毕业论文管理周期管理及信息管理:毕业论文开始写作之前,由院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整个毕业论文的周期,具体包括信息准备时间、开题时间、答辩时间、抽辩时间等的设置。。

信息准备期开始后,由院教务管理部门指定相关的系教学管理人员,由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准备,具体包括录入或编辑指导老师相关信息,录入学生信息等。

(2) 毕业论文开题:毕业论文的开题由选择指导老师、开题两阶段来完成。指导老师先录入或编辑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论文方向,由学生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选择同一名指导老师的学生已达到限定的人数,则不能再选。

学生选择指导老师后,先拟定论文题目,并做先期的初步研究,写出开题报告,提交到系统,经指导老师确认后方可开始论文的写作。

(3) 毕业论文写作及指导: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定期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并提交阶段性的论文成果,指导老师针对每一稿的毕业论文给出指导意见,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修改结果给出论文写作的平时表现得分,或平时表现的平均得分不及格,则学生推迟答辩。毕业论文最终定稿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给出成绩和评语。系教务管理人员也可通过系统随时监控每一名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并做出监督和督促。

(4) 毕业论文答辩及抽辩:学生论文写作完成后,由教务管理人员建立答辩小组,并录入答辩老师的信息,由系统随机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答辩。

答辩完成后,由答辩老师录入成绩及评语。院教务管理人员设定相关参数后,在全院范围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院级论文抽辩,并录入最终毕业论文成绩。

3.2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块设计

根据上述流程设计,将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分为院管理员、系管理员、指导老师和学生四个模块,四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图1所示。

图1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模块图

3.3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的优势

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和传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相比而言,具有以下优势。

(1)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Web的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到指导都不再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专门抽出时间进行面谈,大大的便利了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指导。

(2) 便于管理和监督: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让毕业论文的管理变得十分的简单和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院系的相关通知,管理人员不再需要一层层的将通知下发到个人。

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的平时表现成绩制度的制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抄袭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也让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监控到整个毕业论文完成的情况和进度,以便能及时的对一些进度滞后的同学做出提醒。

(3)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整个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抽辩的过程均由系统随机自动完成,由系统自动规避掉自己老师答辩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且整个评审过程中对学生和老师均进行匿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答辩过程和成绩的公正性。

4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优化设计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为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使整个毕业论文管理流程更加方便、高效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席振元.基于校园网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

[2] 王桂和,对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

[3] 张惠典.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论文摄影师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3篇

一、工程物资管理流程的第一环节:物资采购管理

如果说企业的销售是龙头,财务是龙尾的话,那么,公路企业的物资采购就是物资管理过程中的龙头,在企业采购大量工程物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进行招投标方式,建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的公司物资采购领导小组,采购的重大事项应由领导小组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明确各级职能部门在采购管理上的责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物资采购价格制定和实施做到决策程序透明、价格内部公开并且进行多方比价,电话比价,办公会议议价等细节过程,通过在价格上,质量上的比对后,才能由物资采购部门签定详细的采购合同,确保工程物资的质量达标和数量准确,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在采购环节上率先进行节约压缩,以达到提升利润比率的目的。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收货方分为货到检验与直接提货两种方式,针对货到检验的方式,要做到质量的抽查与数量的核对,对于相同的工程物资验收,要观察规格是否相等,包括工程物资的长短,壁厚,重量都是检查的主要对象,如果是无法细查的钢材物资,除去上述方法外,还要利用地磅进行整车过磅,要求其重量达到允许的数量误差范围内。在直接提货的方式下,企业应汇同物资部门和财务部门,派出采购人员和熟练的物资管理人员进行上门提货,在货物销售当地进行现场验收,并签署详细的验收合同和提货单据,做到采购双方,提货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的目的,减少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猫腻行为。

反之,在采购环节中,企业的负责人为了避开物资采购部门的询价,脱离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会直接与供货单位进行单线联系,然后把购进的工程物资绕过财务的验收与检查,直接运输到工程施工现场,最终导致企业利润的暗巷流失,并且也给财务决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在工程结束时财务人员无法核实物资的进厂与领用,无法建立工程物资现场管理台帐,只能根据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的零星单据利用倒挤法核算物资的进出存数量,给企业利润的核算与财务审计都带来的不真实的信息。

二、工程物资管理流程的第二环节:物资仓库管理

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仓库管理环节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企业物资管理中的重要命脉,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运作流畅的企业,管理者是会紧紧扣住这一脉搏,让这一环节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强大的作用;而疏于管理的企业或者别有用心的管理者,则会打乱这一环节的运动,让企业的物资与利润在无声无息中消失,流向不知名的去处。

企业仓库的物资管理联系着物资进,销,存三大环节。一个完整的仓库管理贯穿了企业全部的生产流程,无处不体现了其重要性。在工程物资购进过程中,仓库管理员要进行实物的验收与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企业进货过程中发生的物资短少损坏等因素,可以在物资进入企业的咽喉部分进行检查管理,为企业的安全施工把关;工程物资入库后,仓库管理员负责将已验收合格的货物搬入仓库,摆放在正确的区域,并按要求对入库货物进行标识,每天定点定时进行巡查,仓库管理人员要按月进行实物盘点,防止企业在领用过程中发生的差错与流失,尽量把物资损耗降至最低最小;在物资领出进入工程项目部分时,工程部应派出项目材料管理人员进行接收与核实,数量金额无误后应另建项目物资管理帐簿进行登记管理,以便工程领用与消耗过程中与企业财务总部按月进行核对。在仓库管理中,保管员入库记录应明确、完整、清楚,做到账、物、单相符,并且在验收时如果发现不合格或货单不符时,由仓库管理员通知货物所属部门及时与供应商协商解决。通过控制合理的物资库存储备量,减少工程物资的积压,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

一个没有仓库管理或者不能够做到规范的仓库管理的企业,如同一只没有底的米袋,只能依靠小商品经济的管理模式,运用倒挤法来衡量企业的库存物资,进行粗糙的企业利润估算,让企业原本存在的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无法进行准确的财务管理,无法体现企业真正的利润与亏损,最终导致无端的损失与积压。

反之,企业负责人为了实现更大的个人利润,会借口节约开支和压缩人力,来合理化取消仓库管理部门,把原有的仓库管理人员撤销,其仓库管理帐薄交由财务部门兼管,由原有财务记帐人员或者出纳人员进行代管记帐,在失去仓库管理人员的同时,也就失去仓管的这一职能的存在性,也就失去了物资监督管理的重要关口。在采购的物资进入工地或者企业厂区时,财务记帐人员在原有职能之外进行兼管记帐,无暇再顾及物资验收与管理,无法在物资检查上进行细化盘查,从根本上削弱了工程物资的管理,给个人私利在前进的道路上亮了一盏绿灯。

三、工程物资管理流程的第三环节:项目物资管理

在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中,大量的工程物资堆放在工地上,其占用资金的比例通常是工程价款的百分之六十甚至更多,如果不采取严密的物资管理措施,那么公路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部分就会随着工程的进度而逐渐减少。

在项目物资的管理流程中,一样有着入库验收,出库清点,按月盘存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对于公路工程物资的管理尤为重要,上百万,上千万及至上亿的物资需要我们财务管理人员精心的管理,认真的核算,组织好项目物资的保管和发放工作,监督和指导工程人员节约使用物资,不断降低消耗以降低项目的成本,这也是为公路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进行保驾护航。

反之,在项目物资管理中,企业负责人为了逃避财务部门的物资监管,会借口项目管理人员不够,工地无法派驻材料技术人员或者驻地材料会计,从而采取的措施就是不设立工程材料会计,在工程现场不设驻地材料台帐,不设岗不设人,令工程现场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令财务部门在工程物资的进场与领用上一无所知,从而达到扰乱财务秩序的目的。往往因为混乱的管理方式,导致许多工程物资的外流,大量的资产从工地上被挪用,偷盗,外卖,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工程物资管理流程的第四环节:小型物资管理

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中,还有一类处于储备状态的工具、量具、修理用器具、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等也属于库存物资。所以不仅物资供应部门有物资管理问题,在企业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行政部门也都有库存物资,需要定期进行库存物资的盘点清查管理。对于这类小型物资管理企业想运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管理费用,通过控制和维持合理的办公储备状态,以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各个部门的需求为目标,尽量减少小型物资的丢失和缺乏物资的损失。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4篇

在合同管理流程内部控制阶段,可根据实际管理要求制定内部控制方法,通过不同流程具体化分析,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1)合同编制阶段的内部控制措施。合同编制属于合同管理的基础性阶段,这一阶段风险主要为合同策划风险、合同文本风险与合同谈判风险等。合同策划风险是指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地方法规、国家政策(或社会伦理道德)出现冲突,这种冲突导致风险的发生。在合同策划风险内部控制中,首先要对企业内部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策划内容审核合同具体措施,在满足地方法规、国家政策、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实现合同内容优化管理,避免策划风险出现,保证企业效益。合同文本风险是指在合同编制过程中,合同的部分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出现偏差,合同的严密性、严谨性不足,导致合同具体条例中出现无完整、不清晰、不明确的现象。在合同文本风险内部控制中,要对合同编制流程进行控制,在充分结合企业各部门所反应上来的数据报表,结合企业管理、发展需要,对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多方面控制。也可进行会审控制,通过会审对合同文本内容进行二次、三次审核,降低风险发生。合同谈判风险是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双方对合同内容存在差异,导致合同无法签订,造成企业效益下降;同时合同谈判风险也包括合同内容中存在部分不符合地方法规、国家政策、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因此,在合同谈判风险内部控制中,除要进行合同内容会审、监察外,也可组建专业合同谈判团队,对合同谈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演练,以提高队伍整体谈判能力。演练之后,可将谈判内容、谈判方式进行总结,为谈判做准备。谈判演练要注意保密措施,避免合同编制风险与谈判风险同时发生。在必要情况下,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到合同谈判演练过程中,根据谈判需要对谈判过程进行总结,为制定有效的谈判方案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认为,在合同编制过程中,除上述三种风险之外,还要进行合同调查风险,以进一步提高合同管理流程内部控制能力。合同调查风险是指合同编制过程中,未对合同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资质进行有效调查,对所涉及的对象评价不合理,最终造成风险。在合同调查风险控制中,要充分发挥本企业优势,对对方的运营资金、产品价格与市场信用能力进行有效分析,并统计近几年内该对象资金流动情况,实现合同编制过程中的对象风险控制。

2)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与内部控制。在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主要为合同中的风险项目(或发现风险项目后未指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合同起草人员(团队)未对审核人员的意见进行有效考虑,导致其中的风险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合同审核阶段风险均属于内部管理风险。在合同审核阶段内部风险控制中,可进行分批次合同审核方式,即将原有合同审核团队打散,根据资历、能力将人员分为两组,先由“初级组”进行审核,再由“终级组”审核,统计两组人员所反应的内容,寻找两组意见中的重合处与差异处,要求合同起草人员(团队)必须更正两组信息的重叠处、详细分析两组信息的差异处,保证两组人员所反应的意见都能得到有效反应。若企业合同审核队伍人员数量较少,不具备分组审核的意义,则应严格各项管理条例,保证合同中的风险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及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都应指派相关人员参与到合同审核过程中,严密分析合同内容,避免风险发生。若发生明显、重大的遗漏、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保证问题得到解决。在合同修改之后,要进行二次审核,保证修改的合理性。

3)合同签署阶段风险与内部管理措施。在合同简述阶段,风险形式主要表现为越权签订合同风险、合同印章管理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在内部控制中,首先要划分明确的合同签署权限,严禁越权签合同;建立印章管理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印章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根据相关条例,对合同印章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保证印章使用变得有据可查,实现印章风险的控制与避免。对于合同被篡改、泄密等问题,可以通过当面签署并对合同进行分类归档管理,可有效避免合同泄密、篡改风险。最后,在合同履行阶段,还存在履行风险与变更转让风险,例如,合同终止风险、双方处理纠纷风险等,各类风险问题,对于这些风险问题的避免,均需要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与严格审核、检查程序等方式,进行避免,以维护企业的利益。

二、结束语

合同管理是现阶段企业管理中的重点,随着社会、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合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对企业而言,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充分集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经营特点与组织团队特点,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对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企业合同管理水平,维护企业运营管理权益,提高企业整体利润水平。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OBM,OverallBudgetManagement)是按照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并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控制会计管理系统。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防范风险、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企业集团而言,预算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集团对成员企业的控制;二是有助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有助于协调成员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四是有助于对成员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五是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

二、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为预算而预算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不仅要制定预算管理制度,还要重视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和落实。当前重预算轻控制、重计划轻考核的现象在有些企业还是较普遍地存在,预算和计划只是作为年初向董事会、上级主管的例行报告。这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以及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相距甚远。

(二)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手段和措施。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宣传还不是很到位,造成了预算管理被普遍认为是财务部门为了控制资金而推行的一种工作方法。实际上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行为,应该是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工作,必须经由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而预算的执行主体是每一个具体的业务部门,各项经营业务、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其他经营管理活动等内容,必须由具体部门提出草案后才可以作为预算内容,所以,全面预算管理绝非是财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

(三)预算编制基础不科学、方法模式化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多数企业均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这种单一的编制方法,使得增减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不能反映企业当期的发展目标。为了确保预算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应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标,在编制预算时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内容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

(四)预算能否批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预算结果的满意度

预算草案上报后,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该预算的主要依据。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

三、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方法

预算管理是现代规范化企业集团流行的集权管理方式之一。企业集团总部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分项预算和总预算,明晰各自的权限空间和责任区域,细化落实集团总部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细心组织,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往年实现利润情况及自身情况,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

上下结合式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目前企业中运行效果最好,也是运用最多的方法。由于集团企业内部之间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独立企业应当独立地编制其全面预算。因此,集团企业全面预算是由各子孙公司相对独立的全面预算组成的一个预算系统,母公司的全面预算是所有子孙公司独立的全面预算的整合;反过来,各子孙公司的全面预算也是集团整体全面预算的分解。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这里的分解也不是简单的分拆。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上下结合达到预算意识的沟通和集团公司预算目标的完全执行;另一方面通过上下结合避免了单纯自上而下的沟通不力和自下而上的管理松弛等不足。预算目标必须按照预算责任网络系统对各预算单位和归口部门依其职责范围、企业的预算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预算目标不仅仅包括效益指标(费用和利润)还要考虑规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等)。对于具体指标的选择,一般是根据企业集团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加以确定,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指标额的确定最好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1.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企业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营业活动)的预算。一般包括销售或营业预算、生产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营业成本预算、采购预算、期间费用预算等,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编制。各子公司和职能部门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年度目标、管理制度,分别编制相应的业务计划,如经营计划、生产计划、组织管理计划等,并据以估算相应的业务收入和支出预算。同时,各职能部门按其管理职责,对各业务支出计划中的费用项目进行分类,形成归属该职能部门管理的各项费用预算。

2.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反映集团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3.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现金预算,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集团内企业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二是利润表预算,综合反映企业在计划期间生产经营的财务情况并作为预计企业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财务预算的重点;三是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集团企业在计划期末要实现的资产质量状态;四是现金流量预算,根据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及有关资料编制,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的现金流,对各业务支出计划中的费用项目进行分类,形成归属该职能部门管理的各项费用预算。

(三)预算管理的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能实现总部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可操作性较强。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集团应经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会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及时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之间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预算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阶段,对实际发生值与预算控制计划之间差异的管理权限一定要由集团总部掌握。在实际操作中,应当达到以下要求:预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的由集团总部总经理处置,对超出预算既定范围的突发事件或非常事件,由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上报原预算审批机构处置。在审批之前,按原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完毕后,一般还要进行预算分析,以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四、对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企业全面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而这些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由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分担的。所以,应当动员企业全体员工主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为更好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献计献策。只有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了预算的制定,他们才能够重视,预算才易于被员工接受。此外,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也可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作出改善企业管理的决策。实施激励措施可以满足企业员工的多种需要,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编制,主动地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当预算执行出现不利偏差时,能够及时、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自觉自愿地完成责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完成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二)要深化目标管理,预算目标制定要符合实际

全面预算管理的中心是企业的目标管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制定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并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应变能力。预算目标还要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预算目标要成为体系,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的目标要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便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与考核。

(三)加强预算信息反馈,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

在编制预算时,所涉及的变量有时很难确定其数值,就需要对有关变量作一些近似的估计,在实际编制预算时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首先,预算的编制应有先进性与现实性。先进的预算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短期目标。现实性对预算管理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现实性,那么就难以调动人们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算只有同时具备先进性和现实性才具有科学性。其次是预算的可验证性。坚持预算编制的可验证性,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预算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同时,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增强预算的认可程度,促进整个集团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控制和约束力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企业预算目标而展开,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战略,强化企业管理。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在集团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活动。企业执行机构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和方案实施预算控制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优秀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贯穿于整个企业预算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五、结语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6篇

(一)财政管理与监督面临的信息化挑战

信息化管理使得传统财政监督“边缘化”。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财政管理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原有各专业部门系统间存在的标准不一、关联复杂和流程过长等问题将被“看板式”的及时反应所取代(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间信息壁垒将被逐渐打破,财政监督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视角优势也就会被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公共财政业务不断拓展又导致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这些信息数据既是财政管理、监督的对象,又是优化管理的重要信息源,以样本式抽查为主的监督模式显然已难以应对大数据的挑战。比如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全覆盖的推进,社保基金信息量越来越大,既包含积年累月的基金征缴管理信息,还包含日积月累的基金偿付信息,传统管理模式和以样本抽查为主的监督模式已不堪重负。传统的财政监督模式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信息化管理使得公共预算资金风险点及其分布发生转移。财政管理业务的纵深发展使得公共预算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风险的关联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复杂,危害程度也随之加大。以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的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又改变了传统风险点的表现与分布,传统监管手段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急剧扩张。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多环节多部门的管理风险几乎都聚集到了招投标、政府采购环节和集中支付环节等。再如社保基金规模、险种与覆盖人群的增加导致重复参保、骗保和精算失衡等风险。财政管理与监督面临严峻挑战,公共预算决策更需要对公共行政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分布作“全景式”的俯瞰。

(二)信息化大数据为财政管理与监督带来的机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有限的力量从繁重的样本抽查与现场检查中解放出来;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及风险评估模型,着眼于全局系统,通过信息系统提高财政管理的即时性、精准性;通过对管理与监督成果资源积累形成的数据的分类统计、汇总分析与归纳提炼,实现对管理与监督成果的解读、共享与再利用,及时反馈、跟踪,在监管纠偏的同时向预决算管理反馈咨询建议。同时,还可以利用持续性管理与监督信息,为后期预决算管理形成一整套风险识别、决策和考核的量化标准。所有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扩大工作纵深效能。比如在医疗保险基金监管中,就可以依据信息系统的全面数据分析,不仅可以规避样本式抽查的繁重工作量,还可以发现系统性的安全性问题和合规性问题,更能通过对人均住院次数、人均住院费用、单病种医疗费用乃至地区性、行业性疾病发病率、药品价格、同病种处方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今后费用报销政策甚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支撑。全面与可持续性监督管理成为可能。全面与可持续性监督管理更能实现对决策的执行纠偏,并为后期决策提供持续性的管理知识积累。财政管理与监督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信息不对称。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为财政管理与监督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开放的信息源,这使大数据的产生与应用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将使得财政监督可以常态化开展对机构和业务的持续监测、风险评估、专项分析、跟踪问效,动态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通过全面、持续的监控不断积累监督与管理信息知识经验,实现对各类风险的“全面、深入、持续”的有效覆盖,并以此达到对各风险环节及其随环境变化情况的持续关注与快速反应,及时优化管理流程。

二、大数据信息化条件下财政管理与监督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是财政管理相关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库建设滞后。财政管理与监督涉及到公共财政覆盖的各行各业,这些领域的信息数据采集不够详尽完善,宏观管理层面所需的数据库建设尚未提上日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当前公共行政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金财”系统以及财政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公共行政业务与“金财”系统的有机衔接,以及各业务系统的相接与信息共享。

(二)数据“碎片化”难以整合,使得财政管理与监督面临广泛的信息孤岛效应。

一是技术原因使得数据信息整合难。因早期开发水平与层次的千差万别,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在我国电子政府系统中表现比较突出,不仅诸如金财、金保等信息系统内部的兼容性差,各系统间的兼容与沟通共享也不畅。二是安全原因导致信息共享与数据整合困难。政府电子信息系统涉及到国家安全隐患远远大于社会主体。在未建立后台备份共享数据的情况下,安全隐患制约了监督数据的整合。比如,出于系统安全和私人信息保护考虑,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财政监督、税务稽查等与银行系统的完全兼容与对接。

(三)财政监督管理面对大数据信息化变化准备不足。

一是大数据信息化条件下的财政监督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尚未真正成型。当前财政监督管理对持续性监测与评估的考量不足,忽略了持续性监测职能的设立与发挥,无法支持财政监督信息化的运行构想;风险评估与排查等信息化技术仅作为辅助手段,在整体性的工作规划中未能规范运用,从而造成财政监督时序性逻辑断裂;信息技术只运用于点和局部,尚未形成一个全面、严密、整合、高效的管控信息化管理模式等。二是财政监督软硬件建设滞后。当前的信息化财政监督不论硬件设备还是功能软件的开发应用,都难以高效率地完成对各项繁杂业务、海量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的读取、传输、检索和核对,难以支持高频度的大数据分析。三是财政监督业务与信息化业务的综合性人才短缺。财政监督部门缺少业务与技术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政管理监督信息化和增值服务推进工作的基础。财政监督信息化急需熟悉业务又具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与前瞻性理论探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数据背景下加强财政管理与监督流程的路径选择

(一)实现财政管理与监督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再造

1.全面实现公共预决算管理流程信息化。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既要有政策制度层面的改革,也要有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层面的革新。当前,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方兴未艾,大数据时代悄然降临。应首先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预决算管理,推进数据标准统一、充分收集信息、实现信息系统整合,“融会贯通”所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内嵌于运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预决算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2.解决信息碎片化、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全景式信息管理与应用。要做到信息产生、获取、应用等信息流程与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有机融合,一是打通不同业务部门间、不同管理流程环节上的信息壁垒,二是打通预算管理对象,即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等外部环节的高效能综合数据库接入(包括软件、权限),解决信息在部门和行业间、地区和政府间的碎片化,消除信息壁垒与不对称,实现全景式、持续性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构建强大的预决算管理数据仓库与知识库。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的整合、挖掘和传导,从风险、业务等各个视角对信息进行开发、筛选和加工,使整个预决算信息流结构清晰、粒度细化、动态更新地展现出来,做到调用顺畅,更敏锐、准确捕捉预算决策执行中的隐患,前瞻性地预判系统性风险,为财政预决算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提高预决算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3.消除财政管理与监督信息共享的壁垒。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国家统一规范的信息制度体系以及独立的社会经济综合信息资料库,关联信息共享困难。不仅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要实现信息共享,还要实现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共享,必要时还需要企业、税务、银行等的相互衔接与融通。这需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呼吁建立相应的信息建设与共享机制,并逐步着手建立国家宏观层面的独立数据库,将各系统的数据备份到独立的数据库中,满足国家治理的信息需求。

(二)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1.强化财政监督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首先,搭建开放、整合的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建立监督审计信息云,构建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信息库,打破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墙,紧跟业务发展,不断扩充数据信息资源,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充分共享和灵活检索,实现对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管理活动全流程、全方位覆盖,为预决算管理与财政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数据信息、计算能力和软件应用等高度共享的云审计服务。其次,在数据平台基础上,打造财政监督专属的自动化持续监测平台、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为实现持续性监督、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核心功能提供技术工具和系统支持。

2.以信息化技术创新财政监督方法与理念,增强财政监督的增值服务能力,真正实现绩效性管理与监督。对公共预算管理流程内部,强调财政监督监控对决策执行全流程的参与,强化财政监督对各项业务“友好性”,以业务思路为出发点重构财政监督业务流程,突出财政监督的同步性、时效性和协同性。财政监督人员可以借助财政监督信息系统与内外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随时查询业务数据,开展线上分析,随时掌握风险动态,同时将大量监督知识积累纳入财政监督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从数据信息出发的审计分析技术体系,利用聚类、关联、群集等分析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其本来特征和内在联系,获取审计线索、发现线索疑点,准确定位风险,快速形成财政监督思路,促进财政监督由事后查处与事中控制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转变。

3.加大信息化财政监督的软硬件投入与机制建设。一是财政监督信息系统与工具软件。大数据信息化的财政监督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服务器、数据与终端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与软件。二是财政监督监控工作机制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协同规则,科技部门、数据信息管理部门、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等各方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实现跨专业、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沟通。

4.加强财政监督与信息化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做好信息化财政监督,需要一支具备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和一支负责业务知识研究和分析思路构建的“专业分析师”队伍。需要就现有人员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既精通财政监督业务,又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基本的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迅速提升财政监督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国的资源情况是典型的的煤矿大国,而石油天然气匮乏。所以,煤矿的开采利用变得尤为重要。而安全,是人生与之俱来的,每个人的安全是你生存的保证,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保证安全。从人类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安全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以“安全第一”为宗旨的煤炭开采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近些年来,瓦斯爆炸、井底漏水、矿井坍塌等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开采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存在着。这对我国的资源开采事业是极为不利的,煤矿的安全问题阻碍了资源开采勘探的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与发展。种种迹象表明,煤矿安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煤矿安全问题也应该受到更大力度的重视。

二、流程化管理的特点

1.流程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流程,强调以流程为导向的组织模式重组,以追求企业组织的简单化和高效化;

2.流程管理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由反向进行推理,即从结果入手,一步一步向原始进项推理,在推理过程中可以检测出每一步骤的正确性。这一特点也能体现出流程管理对结果的看重,也是其对效率的看重。

3.流程管理注重连续性,讲究以点成面。鼓励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着重对顾客的关注。

4.强调各个部门的统一性,强调各个部门的互相配合,从而让每一个人都看到流程管理的最终目的。

三、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

到2014年,我国煤炭年均产量达到35亿多吨,其中千万吨煤炭产业达到47家,产量占全国煤炭的63.24%,创造出一批高产高效的矿井。各地区逐渐对煤矿安全管理重视起来,安全投入也逐渐增多,使煤矿产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上的提高。但是,虽然在安全生产上有所提高,我国的煤矿安全问题仍然很严峻,与国外还仍旧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煤矿事业的大力投入,我国煤矿开采上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完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事故比例已经逐年下降,生产性事故的比例较大。这让我们明白,在提高硬件设施的同时,有更好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能够看出,煤矿安全影响着煤矿的生产。哪里的煤矿安全较好哪里的煤矿生产产量越高,反之产量越低则安全一定相对较差。较高的安全水平保证了煤矿的生产质量,同时,安全生产状况的提高也为煤矿生产的高效率做出了保障。我国的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对煤矿安全的影响的是多种多样。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众多,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因素。我国进行煤矿开采的煤层处在石炭二迭纪,其中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底,地质地形复杂造成了难以进行提前抽取瓦斯。这就造成了事故高发的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使得煤与瓦斯突出和瓦斯涌出,造成事故。长期以来,在人们心里我国在煤矿开采上是十分落后的,只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密集的劳动,这就造就了长期以来只进行人力投入而忽略了科技的投入,也就使得煤矿产业装备落后、技术人员匮乏、劳动效率低。把大量的劳动力放在拥挤的煤窑里,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问题,一旦出现瓦斯爆炸等问题,非常容易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矿井损失,有时候甚至会使全军覆没、损失惨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矿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技术上还比较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难以承受煤矿开采这个高风险行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广大煤矿职业人员中,安全素质的低下是个多么严峻的现状。由于煤矿行业是高危行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有那么多的不确定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应该去培养更多的煤矿工作人员拥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让高素质的人去从事此项工作,才会得心应手的应付突发事件。现在我国大多数煤矿还处在低寿命、小规模的发展之中,其基础工作薄弱、安全装备不足,随着市场的供不应求,在开采力度不断增大下,其危险系数也在不断增大,原有的煤矿生产系统难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随着国家对煤矿行业的逐渐重视,对煤矿事业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矿井的安全也有了更为完善的保障,但仍旧有部分小矿井安全设施不达标,还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

四、流程化管理与煤矿安全管理的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流程管理的特点来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比如:流程管理的一重要特点就是反向,即从反向入手进行反向推理。从已知的结果入手,倒推其过程,我们在煤矿安全中也可以良好的运用这一特点。在这之前发生过无数次的煤矿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就其中一两个结果来反推其过程,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故,让我们究其缘由,也能找到事故的罪魁祸首。然后根据所找到的问题所在来改善目前煤矿事业上的安全隐患。目前,流程化管理和煤矿安全管理的结合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流程化管理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一定的流程去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变得不再理想化,让煤矿事业的前景更加让人憧憬。

五、结语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能源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煤矿事业更是我国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的煤矿安全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其基本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且将流程化管理与煤矿安全管理进行了结合,现在已经进入新的能源时代,各项管理工作的多元化是国之发展的必行之路,将流程化管置入煤矿安全管理当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也只有将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保证煤矿事业正常进行。流程化管理对煤矿安全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以后的研究道路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管理方法来弥补在煤矿事业上的缺憾,让事故更少发生,让生活更加美满。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8篇

物流中心的交易起始于客户的咨询、业务部门的报表,而后由订单的接收,业务部门查询出货日的存货状况、装卸货能力、流通加工负荷、包装能、配送负荷等来答复客户,而当订单无法依客户之要求交货时,业务部加以协调。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均非随货收取货款,而是于一段时间后,予以结帐,因此在订单资料处理的同时,业务人员尚依据公司对该客户的授信状况查核是否已超出其授信额度。此外在特定时段,业务人员尚统计该时段的订货数量,并予以调货、分配出货程序及数量。退货资料的处理亦该在此阶段予以处理。另外业务部门尚制定报表计算方式,做报表历史资料管理,订定客户订购最小批量、订货方式或订购结帐截止日。

2.采购作业:

自交易订单接受之后由于供应货品的要求,物流中心要由供货厂商或制造厂商订购商品,采购作业的内容包含由商品数量求统计、对供货厂商查询交易条件,而后依据我们所制订的数量及供货厂商所提供较经济的订购批量,提出采购单。而于采购单发出之后则进行入库进货的跟踪运作。

3.进货入库作业:

当采购单开出之后,于采购人员进货入库跟踪催促的同时,入库进货管理员即可依据采购单上预定入库日期,做入库作业排程、入库站台排程,而后于商品入库当日,当货品进入时做入库资料查核、入库品检,查核入库货品是否与采购单内容一致,当品项或数量不符时即做适当的修正或处理,并将入库资料登录建档。入库管理员可依一定方式指定卸货及栈板堆叠。对于由客户处退回的商品,退货品的入库亦经过退货品检、分类处理而后登录入库。

一般商品入库堆叠于栈板之后有两种作业方式,一为商品入库上架,储放于储架上,等候出库,需求时再予出货。商品入库上架由电脑或管理人员依照仓库区域规划管理原则或商品生命周期等因素来指定储放位置,或于商品入库之后登录其储放位置,以便于日后的存货管理或出货查询。另一种方式即为直接出库,此时管理人员依照出货要求,将货品送往指定的出货码头或暂时存放地点。在入库搬运的过程中由管理人员选用搬运工具、调派工作人员、并做工具、人员的工作时程安排。

4.库存管理作业:

库存管理作业包含仓库区的管理及库存数控制。仓库区的管理包括货品于仓库区域内摆放方式、区域大小、区域的分布等规划;货品进出仓库的控制遵循: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进出货方式的制定包括:货品所用的搬运工具、搬运方式;仓储区储位的调整及变动。库存数量的控制则依照一般货品出库数量、入库所时间等来制定采购数量及采购时点,并做采购时点预警系统。订定库存盘点方法,于一定期间印制盘点清册,并依据盘点清册内容清查库存数、修正库存帐册并制作盘亏报表。仓库区的管理更包含容器的使用与容器的保管维修。

5.补货及拣货作业:

由客户订单资料的统计,我们即可知道货品真正的需求量,而于出库日,当库存数足以供应出货需求量时,我们即可依据需求数印制出库拣货单及各项拣货指示,做拣货区域的规划布置、工具的选用、及人员调派。出货拣取不只包含拣取作业,更应注意拣货架上商品的补充,使拣货作业得以流畅而不致于缺货,这中间包含了补货水准及补货时点的订定、补货作业排程、补货作业人员调派。

6.流通加工作业:

商品由物流中心送出之前可于物流中心做流通加工处理,在物流中心的各项作业中以流通加工最易提高货品的附加值,其中流通加工作业包含商品的分类、过磅、拆箱重包装、贴标签及商品的组合包装。而欲达成完善的流通加工,必执行包装材料及容器的管理、组合包装规则的订定、流通加工包装工具的选用、流通加工作业的排程、作业人员的调派。

7.出货作业处理:

完成货品的拣取及流通加工作业之后,即可执行商品的出货作业,出货作业主要内容包含依据客户订单资料印制出货单据,订定出货排程,印制出货批次报表、出货商品上所要的地址标签、及出货检核表。由排程人员决定出货方式、选用集货工具、调派集货作业人员,并决定所运送车辆的大小与数量。由仓库管理人员或出货管理人员决定出货区域的规划布置及出货商品的摆放方式。

8.配送作业:

配送商品的实体作业包含将货品装车并实时配送,而达成这些作业则须事先规划配送区域的划分或配送路线的安排,由配送路迳选用的先后次序来决定商品装车的顺序,并于商品的配送途中做商品的追踪及控制、配送途中意外状况的处理。

9.会计作业:

商品出库后销售部门可依据出货资料制作应收帐单,并将帐单转入会计部门作为收款凭据。而于商品购入入库后,则由收货部门制作入库商品统计表以作为供货厂商请款稽核之用。并由会计部门制作各项财务报表以供营运政策制定及营运管理之参考。

10.营运管理及绩效管理作业: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流程柔性;Web服务;电子商务

自20世纪90年代,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全球经济格局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源与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无法承担客户需求各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其为客户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也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流程来创造。

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间协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柔性、集成性等基本特征,企业业务流程必须能够适应这些基本特征的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通过各成员企业的协作来获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由于流程模式改进、客户需求改变等原因促使流程经常发生变迁。当今企业处于经常变化的业务环境中,企业必须能够依据业务需求,快速、灵活地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柔性流程管理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协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对流程变更的适应性的衡量,未能考虑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动态智能行为和动态协作关系,而流程自身的可适应性才是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关键因素,需要从柔性的角度来分析和设计企业业务流程。

为了实现流程在企业之间和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和重用,这里在业务流程管理领域引入了本体和Web服务。本体能够在语义层次上定义某一领域的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本体描述语言来形式化描述业务流程,使业务需求在没有信息丢失的情况下被正确清晰地表达。当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通过动态地组合已有的Web服务,就无须重构单一的复杂服务,同时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业务环境中的多变性和动态性。

一、本体和Web服务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Gruber提出、后经R.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简单地说,Web服务是部署在Web上的软件构件。W3C给出的Web服务的定义是:Web服务是支持网络上不同机器与机器共同操作的软件系统,它提供接口,这样的接口由能被机器处理的格式(WSDL)所描述。使用Web服务,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一个企业可以仅仅实现应用集成的一个子集,即能取得实效。Web服务能够快速、低代价地开发、、发现和动态绑定应用。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按照企业的具体需求,快速灵活地生成应用软件系统,并且在企业业务过程发生变化时,迅速地进行重组来满足客户需求。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基于服务来组织计算资源,具有松耦合和间接服务寻址能力的软件体系结构。服务提供者通常用WSDL来描述它所提供的Web服务,然后将该WSDL描述;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UDDI或其他注册苦劳获取WSDL描述,并通过向服务提供者发送一个SOAP消息来请求执行服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柔性流程管理模型

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思想,将柔性流程管理架构表示为由需求、流程、服务、本体、数据等层次组成:

需求层:业务需求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行。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更快地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以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业务流程。需求层包括业务需求的描述。

流程层:业务流程由一系列在逻辑上相关的活动组成,并根据恰当的业务规则执行这些活动。将业务流程逻辑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通过改变过程逻辑,可以更好地完成或者适应任务处理的变化。流程层包括流程的设计、建模与优化等。

服务层:流程由特定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提供了完成不同任务的功能。很多功能被实现成应用程序代码并可以在多个流程中重用。如果把服务与功能对应,流程可被看成是将多个服务联合完成一定功能。每个业务流程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共同来实现,业务流程经过编排来支持企业的不同需求。服务层包括业务运营服务、可重用于多个业务领域的可重用技术服务等。

本体层:基于本体对服务进行形式化描述,使服务定义、发现和组合具有丰富的语义和机器解读性,使业务流程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W3C的Web服务本体语言OWL-S可以为基本Web服务以及复合Web服务添加语义信息,从而支持Web服务的自动组合编码。本体层包括本体的创建、实例化和本体库的建立。

数据层: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使用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支持了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供管理者决策使用。

建立的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流程管理架构的实现过程。

(1)根据客户的要求,采用UML活动图描述业务需求;

(2)分析和设计流程,建立流程模型,并采用流程重构的方法进行流程的优化。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有匹配的案例,就根据需求修改流程;如果流程案例库中没有,则创建新的流程案例,并存储到流程案例库中;

(3)在本体库和服务库中进行基于语义的服务查询,查找满足要求的服务;

(4)根据规则库中的组合规则,进行服务的匹配与组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5)调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根据服务的自动组合,建立图形化的工作流模型;

(6)工作流引擎导入工作流模型,执行和管理企业运行所需的业务流程实例,流程监控工具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的有效需求必须能快速反映到服务流程上来。因此如何进行服务的有效组合,重用现有的服务流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三、基于语义的服务匹配与组合

柔性流程管理中Web服务的语义组合将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流设计。对于Web服务来说,它通过使用本体作为语义基础,从而提高面向服务的应用的智能程度和互操作能力,这将使服务流程的建立更加地自动化,以及更好解决服务流程在组合过程中的异构问题。没有语义理解能力的应用只能在语法层面实现互操作,而在本体技术的支持下,面向服务的应用可以在语义层面互操作,而且在本体的支持下,服务发现的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

语义网络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在语义Web中,Ontology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解决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结合语义网技术,柔性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完成自动服务发现、自动服务匹配、自动服务组合。通过服务提供者对服务语义的描述,使得服务的请求者可以通过服务的语义信息,查找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和分类标准、质量要求等评价标准的服务。服务匹配包括名字和文本描述匹配、语义匹配过程。服务请求者可以通过语义信息,自动选择服务,并根据一些复杂任务的要求对服务进行自动服务组合,以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OWL-S是用本体来描述Web服务的标记语言。OWL-S中,一个服务由三部分来描述:服务简档(ServiceProfile),服务模型(ServiceModel)和服务基点(ServiceGrounding)。服务简档描述服务做什么,服务模型描述服务怎么做,服务基点描述怎么访问服务。可以从Web服务的输入(input)、输出(output)、Web服务执行的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和Web服务执行之后的结果(effect)等四个方面来描述服务,统称为IOPE,通常由ServiceProfile来描述。

Web服务组合将包括服务查找、服务匹配和服务组合等主要过程:

(1)添加Web服务的语义标注。对具体实现的Web服务进行语义注释,在标注时采用OWL-S语言。

(2)Web服务的查找。根据用户需求描述来在服务注册库中查找符合要求的服务。

(3)Web服务的匹配。服务查找的结果是往往会有多个web服务符合用户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根据web服务的语义描述,按照一定的选择策略从中选择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

(4)Web服务的组合。利用Web服务的语义信息,在不同Web服务之间通过OWL-S服务本体的映射,使用可组合性规则将选择得到的Web服务组合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组合方案,产生用户所需要的复合web服务。

四、应用实例

供应链包括从采购、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得诸多环节,敏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进行重整,构筑起一条以客户为中心的、成本最低供应链,并通过提高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竞争优势。采用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架构能够降低企业间业务流程模块之间的耦合性,使业务流程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快速调整。

以制造企业的采购流程为例,生产部门根据需求编制物料请购单,经主管批准后交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库存信息、供应商档案以及价格信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填写采购订单,经主管确认后交供应商。供应商得到订单后,进行发货处理。质检员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库管员进行入库处理。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运作体系,把采购、生产、分销以及物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由以前的库存驱动模式转变为根据客户需求来确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来调整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当销售发生调整或者供应商的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可以迅速调整供应商的计划,加快了对市场反映的变化和应对的能力。

通过采用本体描述Web服务,提供语义性描述以支持服务发现、组合过程中的自动推理。当企业业务流程因客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需求变化而改变的时候,Web服务组合过程能够从现有服务中,自动组合出满足抽象业务流程需要的实际服务,并确定它们之间的交互。基于松散的Web服务组合,企业更容易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跨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加强与合作伙伴的交互,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变化和用户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协调在供应市场和这种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时的应对,另外通过客户自动的配置系统,来更好的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

五、结论

电子商务环境下虚拟企业中的流程需要跨越多个不同企业,提供客户满意产品和服务的流程需要集成各合作伙伴的价值链,并根据成员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企业业务流程的柔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成为了影响企业间协作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柔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设计具有柔性协作能力业务流程,提高与其他企业协作能力,改善流程的敏捷响应能力,从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提高企业协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卫东,苏健敏,戴伟辉.柔性流程建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3(3).

[2]阳酉良.基于本体和服务组合的电信业务流程管理[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曹美荣.基于本体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程鹏,毕新华.跨组织流程柔性的运动轨迹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3).

管理流程论文范文第10篇

1.1Petri网建模基本理论Petri网是1962年由联邦德国的CarlAdamPetri在其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首先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不仅Petri网理论本身已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分支,而且Petri网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以及其他科学技术领域都到广泛的应用。Petri网不仅可以刻画系统的组织结构,而且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与系统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变化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Petri网用4个元素对系统进行建模,分别是库所(Place)、变迁(Transition)、弧(Arc)、标识(Token)。它利用库所、变迁和弧的链接表示系统的静态功能和结构,通过标识的移动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1.2基本Petri网模型

1.2.1顺序。如果任务一个接一个地执行,称之为顺序执行。如图1所示,S1、S2、S3按照在图中出现的顺序执行,用顺序执行可以模拟一个线性执行过程。

1.2.2并行。如果多个任务可以同时执行或以任意次序执行,称之为并行执行。如图2所示,T1是一个AND-spilt任务,它使得多个任务能被同时处理;T4是一个AND-join任务,它能够同时两个或多个并行流,并行执行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1.2.3选择。必须在两个或者多个任务中选择一个执行,称之为选择执行。如图所示,变迁T11、T12和库所S2、S3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spilt,它在两个任务之间选择一个;变迁T21、T22和库所S4、S5构成的网称作为一个OR-join。选择反映了系统资源的竞争状况。

1.2.4循环。模型中某个任务反复执行,称之为循环执行。如图4所示,变迁T决定T4是否需要执行,以及执行的次数,直到满足T3执行的条件。

1.3Petri网建模方法及步骤。①建模方法Petri网中有两类元素:库所和变迁(Transition),用库所表示状态(S),如事件发生的条件、地点、资源、等待队列等;用变迁表示活动(T),如事件的执行、动作、消息的发送与接收等。其中,库所中的资源个数用标识(token)来表示。Petri能较好地描述系统的结构,用顺序关系、并行关系、选择关系、循环关系等特征来表达生产过程中每一步生产环节和加工序列。②建模步骤。明确流程的输入和输出,也即流程的目标;明确流程为达到目标所经过的步骤,画出结构层模型(即任务执行的偏序关系);根据需要画出某一关键环节的详细流程图;确定模型中的标识属性,初始标识;如果是高级Petri网还要确定颜色输入输出函数;如果可能和参考模型作对比,修正该子模型。

1.4Arena仿真方法仿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仿真是根据研究的系统的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一般定义为:“为了分析与研究已经存在的或尚未建成的系统,首先建立模型并安放到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的过程就称为仿真”。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基于仿真语言SIMAN及可视化环境CINEMA研制开发的可视化交互集成式商业化仿真软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开发了多种产品类型。作为通用的可视化仿真环境,Arena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覆盖可视化仿真的所有领域。在物流领域,Arena的应用涉及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包括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制造过程、分销物流、商务过程以及客户服务等。Arena是美国SystemModeling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可视化通用交互集成仿真环境。基于SIMAN/CINEMA发展起来的Arena,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仿真与可视化技术的有机集成,兼备高级仿真器(simulators)易用性和专用仿真语言柔性(flexibility)的优点。并且还可以与通用过程语言,如:VisualBasic,FORTRAN和C/C++等编写的程序连接运行。目前,SystemModeling公司推出的Arena10.0版代表了现代计算机仿真软件的最新水平。

2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由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只有将再造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把再造放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因此,只有联合其他企业才能更好地完成再造,企业在认清自己核心业务流程的同时,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链上的其他企业。具体实施步骤如图5所示。

2.1识别现有流程基于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再造由供应链上的核心或主导企业发起和倡导,联合其他企业,成立流程再造小组,对链上现有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出哪些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哪些流程是非核心业务流程,从而确定企业流程再造合适的切入点,以便设定具体的再造目标。实施BPR时,应选择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核心业务流程作为再造对象。选定的这些的业务流程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流程本身举足轻重,对顾客影响巨大。②实施流程再造能取得显著进步。③对此流程再造切实可行。

2.2分析、诊断现有流程进一步分析需要再造流程的薄弱环节以及潜在的病症,为后续的再造工作做好准备。首先,要找出流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分析病因。其次,要针对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方式、控制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对流程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再造流程时,需要相应改造管理上的流程。再次,找出问题是出在流程内部还是流程的衔接上,企业之间的流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进行流程再造时,不仅要对单项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更应加强供应链上流程的总体规划,使流程之间彼此协调,减少摩擦和阻力,降低系统内耗。

2.3现有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现有流程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找出现有流程的瓶颈,即找出影响整个流程效率的瓶颈环节关键因素(如时间、费用等),针对现有流程的瓶颈环节出现的问题实施优化再造。

2.4选择再造伙伴由于再造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供应链,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再造伙伴可以使再造的过程变得相对容易,再造的效果更加明显。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需要再造各方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因此,合作伙伴之间要相互信任、长期合作以及有效的信息共享。

2.5实施再造在分析和诊断出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流程的不足之处,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或结合两种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2.6再造后流程Petri网建模和Arena仿真利用Petri网对再造后流程再次进行建模,再利用Arena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仿真结果与再造前的流程进行对比,确认效率是否提高,瓶颈环节是否去除,再造效果是否得到体现。

2.7组织结构调整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之后还应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给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上的维护和保障,并追求不断的改进。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要求,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要垂直压缩管理体制中的管理层次,尽可能地使企业扁平化,即组织结构以流程为中心、面向顾客以及扁平化。在调整组织结构时,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运转效率,还要考虑链上的其他企业,便于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

3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这两大管理工具的结合运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今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不被淘汰,就要实施供应链管理;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进行整条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Petri网在建模上能够清晰地展现流程的来龙去脉,再结合Arena仿真软件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找出流程的瓶颈,进行有针对性优化再造,从而实现效率和效益双重提升。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挖掘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