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2-21 17:49:53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范文第1篇

《管理科学》(CN:23-1510/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管理科学》自创刊之日起,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以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面选题、设栏以一片爱心为读者服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本刊在国内经济管理刊物中独具特色,被台湾地区列为大陆重要的管理刊物之一,曾十次荣省、部、部级奖励。

管理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甘蔗;管理科学;创立途径

甘蔗糖业的诞生及其发展,依赖于优秀的甘蔗科技和管理。从甘蔗的种植历史来说,目前甘蔗最早出现的地方仍然未知。资料显示,印度在3400多年前已经开始种植甘蔗,1300多年前印度的甘蔗制糖技术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进而从我国传到整个东南亚国家。1200多年前,甘蔗制糖技术从印度传入西班牙,进而从西班牙传到西方各国。在甘蔗制糖技术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甘蔗制糖技术在全球有多达96个国家都在应用,这些国家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全球甘蔗的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甘蔗制糖行业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科技和管理,因此要创立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使其与甘蔗制糖技术完美结合,推动甘蔗制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意义

1.1甘蔗制糖产业极其庞大

在甘蔗制糖技术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甘蔗糖生产业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全球有多达96个国家都在种植甘蔗,这些国家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全世界甘蔗的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不仅如此,在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中还包括甘蔗制糖技术的普及、优良甘蔗品种的培育、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等。以上种种都证明了甘蔗制糖是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产业,因此必须要有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进行支撑。

1.2总结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工作中有着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成功普及了品种优良的甘蔗,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经验都需要甘蔗管理科学将其升华为理论和独立的学说。

1.3促进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更好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糖的日常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均糖消费量离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更好发展,必须要依靠甘蔗管理科学的建立。

2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途径

2.1分析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经验

要对甘蔗制糖产业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将管理经验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不仅如此,对甘蔗制糖产业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还有助于甘蔗管理科学领域的拓展[1]。所以,要尽可能广泛、严密地进行经验收集,并认真、细致地对其进行分析。

2.2借鉴其他相关科学的长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对于甘蔗制糖领域来说也有大量的新型学科出现,如甘蔗栽培科学、甘蔗生理科学、甘蔗植物科学、甘蔗制糖技术科学等。创立甘蔗管理学需要借鉴这些有关学科的长处和创立经验,同时,由于甘蔗管理科学属于甘蔗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因此还要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科学的长处和经验。

2.3加大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力度

创立甘蔗管理学要加大对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力度,对理论知识由深到浅、由宏观到细节都要了如指掌,并且对有关甘蔗管理理论知识的研究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和完善,建立起健全的甘蔗管理科学理论学说,进而建立起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2]。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国内学者对甘蔗管理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设立甘蔗管理理论的相关奖项。

3结语

甘蔗制糖产业在全世界有着十分庞大的生产规模,全球甘蔗的种植面积多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而甘蔗制糖行业从诞生到现在,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果,与其相应的科技和管理联系密切。因此,创立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促进甘蔗制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在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途径上,可以采取分析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领域管理科学的长处,加大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力度等策略,使甘蔗管理与甘蔗制糖技术完美结合,推动甘蔗制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凯.关于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思考[J].中国糖料,1998(4):38-39.

[2]关于甘蔗上山的栽培管理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1973(3):22-23.

管理科学范文第3篇

《中国管理科学》(CN:11-2835/G3)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管理科学》主要反映我国在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诮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优先刊载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特别展示应用实例。

管理科学范文第4篇

《现代管理科学》(CN:32-1281/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现代管理科学》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以学术研究为主,关注经济、管理领域最新研究、发展动态,挖掘经济、管理领域的深层内容,介绍经济、管理领域的锐意创新,重点探讨大中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管理科学范文第5篇

《上海管理科学》(CN:31-1515/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上海管理科学》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以"与世界接轨,为全国服务"为宗旨,探索和营造中国特色的海派管理,开展各种管理创新研究。

管理科学范文第6篇

Knight不确定条件下的模糊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李伟 韩立岩 (9)

基于Skew—t—FIAPARCH的金融市场动态风险VaR测度研究林宇 卫贵武 魏宇 谭斌 (17)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风险度量模型研究肖媛 胡小平 党风顺 (25)

基于马尔科夫切换模型的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分析严太华 陈明玉 (33)

无约束条件下多客户流失挽救最优化决策胡理增 陈建军 (39)

股权对价博弈模型的研究吴斌 李春年 何建敏 (44)

基于广义谱的石油市场弱式有效检验吕文栋 潘慧峰 (51)

附免赔额保险协议下的供应链协调分析林志炳 张岐山 李美娟 (57)

供应链产品物流过程模型及时问瓶颈的识别陈菊红 史成东 杨阳 (63)

不完全信息采购环境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拍卖机制的应用马俊 张杰 (70)

收益共享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分析王玉燕 (78)

不同价格模式下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研究王虹 周晶 (84)

武器装备保障供应链中基于绩效的整体外包机制刘丽文 郭祥雷 (91)

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方法的供应商优选与订货量分配模型王林 陈璨 张金隆 易觉 (98)

考虑顾客选择行为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研究何波 孟卫东 (104)

大规模定制环境下定制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定价与库存协调研究邵晓峰 季建华 (109)

缺陷品可完全退货的库存控制模型的研究李群霞 张群 朱晓宁 韩晓磊 (116)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变质物品分销网络设计模型黄松 杨超 杨珺 (122)

基于MDE资源分时段与活动平移并行的均衡优化庞南生 纪昌明 乞建勋 (130)

城市交通中利用Gram—Charlier分布估计行程时间可靠性侯立文 谭家美 (139)

超负荷边带有崩溃概率的相继故障模型上袭击策略研究王建伟 荣莉莉 (147)

并联结构决策单元的DEA效率评价研究杨锋 梁樑 凌六一 查勇 (157)

考虑信息源相关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杨善林 丁帅 付超 (163)

资源松弛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实物期权模型张红波 王国顺 (170)

终极控制人、负责融资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张栋 (177)

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纪建悦 刘艳青 王翠 吕帅 (186)

《中国管理科学》20O9年总目次 (193)

基于copula函数族的信用违约互换组合定价模型詹原瑞 韩铁 马珊珊 (1)

《中国管理科学》网站试运行! (6)

基于状态转移信息对FF三因子模型的改进贺炎林 (7)

沪市知情交易概率(PIN)特征与风险定价能力韩立岩 郑君彦 李东辉 (16)

不确定环境下再装股票期权的稳健定价模型张慧 陈晓兰 聂秀山 (25)

开放式基金经理惯性投资行为研究谢赤 张太原 禹湘 (32)

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的分形特征司马则茜 蔡晨 李建平 (42)

布伦特原油价格季节性波动分析王书平 吴振信 (48)

《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52)

供应链中考虑下游转运的订货和定价决策研究钱宇 陈剑 (53)

两阶段价格和需求变动产品的供应链协调黄光明 刘鲁 (60)

货栈容量有限且库存量影Ⅱ向需求的供应链协调模型曹宗宏 周永务 (66)

基于JIT配送的3PL运输协调调度问题建模与分析李昆鹏 马士华 (73)

一种能力外包且费用时变批量问题的启发式算法鲁奎 杨昌辉 戴道明 (80)

航空公司机队集中调度理论研究孙宏 张翔 徐杰 (86)

基于熵权和粒子群的资源均衡新方法研究乞建勋 王强 贾海红 (90)

补货能力影响部分短缺量拖后率的边补货边需求EOQ模型张旭梅 邱晗光 陈军 (96)

多因素采购组合拍卖动态机制设计研究黄河 陈剑 徐鸿雁 (104)

连续双向拍卖市场中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交易策略研究詹文杰 杨洁 (111)

“2008首届中国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研究与实践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116)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交合分析改进方法李春好 刘成明 (117)

商品交易市场网络节点选址的双层规划模型——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乔忠 李凌颖 (125)

交易量持续期的模型选择:密度预测方法李广川 刘善存 邱菀华 (131)

基于知识域变动模型的信息系统集成知识扩散路径时间序列优化游静 刘伟 (142)

复杂变化环境下人的学习能力:概念、模型、测量及影响陈国权 (147)

对方案有偏好的区间数多属性灰色关联决策模型卫贵武 魏宇 (158)

中小企业债权治理评价与成长性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陈晓红 王小丁 曾江洪 (163)

基于EWA博弈学习模型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价均衡研究饶育蕾 徐艳辉 (172)

破解“蜈蚣博弈”悖论:“灰数规整”顺推归纳法研究方志耕 刘思峰 施红星 徐正栋 (180)

数据包络分析中变量分类研究评述毕功兵 梁樑 杨锋 (187)

股票流动性风险测度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韩国文 杨威 (1)

中国股市超高频持续期序列长记忆性研究耿克红 张世英 (7)

可转换债券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研究——基于委托问题的资产定价模型刘亮 (14)

国债期货中的最便宜交割债券分析周子康 陈芬菲 张强劲 (20)

DEA的非参数规模收益预测方法魏权龄 张倩伟 (25)

信息噪音、结构化模型与银行客户风险限额管理程功 张维 (30)

有多个销售渠道的连续时问收益管理问题研究魏轶华 胡奇英 夏玉森 (37)

一种考虑订货商补贴的VMI模型罗兵 曾令玲 (42)

运输成本对批量敏感时的供应链批量协调策略比较研究桂华明 马士华 (49)

考虑产品可替换的再制造产品选择决策周垂日 梁棵 苟清龙 许传永 查勇 (57)

拓展的NBD-Dirichlet模型及其在零售店选择研究中的应用黄劲松 王高 李飞 (62)

飞行员模拟机复训计划优化模型研究潘邦传 宋志勇 许保光 高敏刚 池宏 (69)

离散型制造企业RFID应用策略研究丁斌 罗烽林 孙晓林 袁海涛 李更 (76)

需求信息可部分观察时供应链中的信息汇聚效应刘开军 张子刚 (83)

供应商协同知识创新的定价策略研究吴冰 刘仲英 赵林度 (91)

零售商差异条件下的渠道价格决策研究范小军 陈宏民 (9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民营企业“两级三维”绩效指标矩阵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余顺坤 吴轶群 (104)

一种基于曲线拟合的客户预期贡献计量方法何伟 刘英姿 (110)

一种基于小生境熵的自适应混合遗传算法梁昌勇 陆青 杨善林 张俊岭 (115)

基于小波域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平滑、插值和预测张冬青 韩玉兵 宁宣熙 刘雪妮 (122)

基于模糊判断矩阵的群决策方法研究和媛媛 周德群 王强 (128)

缺失数据下ARMA(1,1)模型的估计方法田萍 张屹山 (132)

半模糊超球支持向量机多类分类方法研究郭雪松 袁治平 刘波 (140)

语言信息评估新标度及其应用戴跃强 徐泽水 李琰 达庆利 (145)

一个Pawlak粗糙集冲突分析模型的改进高俊山 谷冬元 徐章艳 吴远巍 韦静 (150)

基于非参数回归技术的DEA两分步法优化与政府绩效评价马雁军 (157)

中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体制改革适应性的管理结构模型研究张立辉 韩金山 赵洱岽 (165)

第四方物流企业作业承接不完全信息双边讨价还价分析王勇 韩平 (172)

市场机遇发现的支持模型及其应用蔡淑琴 张园 叶波 梁凯春 (179)

基于区域集聚的产业价值共享模型研究庄亚明 李金生 (186)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F0004)

《中国管理科学》网站试运行! (6)

《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48)

多项式Copula方法对市场相关结构的分析镇磊 尹留志 方兆本 (1)

中国股票市场多标度幂律特征和临界现象陈收 杨宏林 李双飞 (8)

银行间回购利率的基准效应研究——我国短期利率“领先—滞后”效应的实证检验董乐 (16)

限制最大损失时的证券投资组合模型及有效边界解析表达式姚海祥 李仲飞 (23)

机会约束下的含有资本结构因子和交易成本的均值-VaR投资组合模型李宏杰 (31)

参数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最优资产组合的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杨朝军 陈浩武 (37)

应用复合极值理论估计动态流动性调整VaR叶五一 缪柏其 (44)

存在封存期权时突变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袁蔡群 仝允桓 唐方成 (50)

跳跃分形过程下欧式汇率期权的定价张卫国 肖炜麟 徐维军 张惜丽 (57)

基于随机需求的供应链产供销计划协同模型研究田俊峰 杨梅 李胜 (62)

多个订货商的两层供应链Stackelberg协调博弈分析包裕玲 (68)

第三方负责回收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决策结构的效率分析黄祖庆 易荣华 达庆利 (73)

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设计研究陈菊红 郭福利 史成东 (78)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单机不同尺寸工件批调度问题求解程八一 陈华平 王栓狮 (84)

分销商需求与其努力相关时混合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曲道钢 郭亚军 (89)

基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商参与协同设计决策分析张子健 刘伟 张婉君 (95)

最优交易策略问题的动态求解方法李志生 (102)

电网企业购买电能与电力备用的MSV风险控制方法李莉 谭忠富 王建军 柏慧 王成文 (109)

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廖成林 刘学明 (116)

基于人工智能的隐含波动率的敏感度的研究张鸿彦 (125)

灰色周期关联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施红星 刘思峰 方志耕 张娜 (131)

二维信息不对称下的实物期权投资研究梁铄 唐小我 倪得兵 (137)

用综合财务指标衡量企业融资约束李焰 张宁 (145)

利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的冲击效应——基于香港市场的经验证据张宗新 丁振华 冯亦东 (151)

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和企业投资行为张利兵 吴冲锋 (157)

基于博弈论的均衡股权结构治理模型研究党文娟 张宗益 吴俊 (164)

基于动态心理契约的建设项目团队成员激励机制侯景亮 迟红娟 李远富 (173)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刘善仕 周巧笑 黄同圳 刘学 (181)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民营企业重建的优选统筹模式徐玖平 马艳岚 段雪玲 (1)

股市波动长记忆性聚合效应的半参数检验何建敏 赵巍 (12)

基于EVT—BM—FIGARCH的动态VaR风险测度肖智 傅肖肖 钟波 (18)

国际股票市场收益的长记忆性比较研究余俊 方爱丽 熊文海 (24)

不允许卖空情况下均值-方差和均值-VaR投资组合比较研究张鹏 (30)

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极值风险传导效应研究林宇 (36)

基于修正GARCH模型的中国股市收益率与波动周内效应实证研究陈雄兵 张宗成 (44)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多个零售商竞争的鲁棒随机优化模型晏妮娜 黄小原 马龙龙 (50)

允许延期支付条件下考虑营销投入水平的退化性商品库存模型夏海洋 黄培清 (55)

基于补偿合约的供应链定价与能力设计的协调问题研究邵晓峰 季建华 (62)

基行品质数据的飞行员调度模型研究赵宇 许保光 (69)

基于二层规划的供应链契约谈判模型与求解李应 杨善林 (77)

需求信息滞后下的零售商决策与牛鞭效应分析王伟钧 唐小我 倪得兵 (84)

基于成本/服务权衡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研究何波 杨超 (90)

煤电企业供应链合作冲突规制模型赵晓丽 乞建勋 (96)

具有技术许可联盟的R&D投资决策薛明皋 (104)

上市公司预算松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潘飞 程明 汪婧 (111)

利益外部性和BOT模式的有效性石磊 王东波 戴大双 (120)

开放系统不同成本企业博弈定价模型李森 高明 (127)

供应链企业财务困境的传递过程研究徐晓燕 孙燕红 (132)

R&D与广告对中日家电企业技术效率影响的比较研究何枫 陈荣 (140)

多层次结构DEA模型及其应用孟溦 张大群 刘文斌 (148)

有限理性与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弱有效解集的稳定性王红蕾 俞建 (155)

非等问距GM(1,1)模型背景值的优化王叶梅 党耀国 王正新 (159)

基于混合博弈下投资行为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严太华 王欣 (163)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成长内在机理模型研究潘安成 (170)

基于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研究赵骅 丁丽英 冯铁龙 (175)

管理科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之知;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93-02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观点,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有自己的学术杂志,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但是,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迄今为止,它未能实现其诺言,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利略认为,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但是,在伽利略看来,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或者说,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以便达到目标。因此,与科学问题不同,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企业家的创新,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然而,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再往下一层,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换言之,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因此,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在整体论中,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例如,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而非相反。

佛学意义上的“道”,有几个含义,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即达到目的的途径,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通向地狱、恶鬼、畜生的是三恶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将“道”提升为万物的本体和来源,这刚好符合整体论中的下行因果关系,“道”虽然难以精确说明,但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从这个意义上,“管理之道”就是对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律性的理解,它包括对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问,因此,对“管理之道”的探寻属于管理哲学的范畴。

管理科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 管理哲学 联系 区别 互补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从来都不是分别独立的。从管理科学诞生之日起,该学科中就一直渗透着哲学的因子。随着知识文化和人才精英逐渐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管理呼吁更多的人性化和主动性,于是,管理哲学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联系

管理科学是研究与管理有关的理论,研究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哲学是对管理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

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相容于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管理科学在以往管理科学注重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对人性和人的需要的关怀,它使管理对效率的追求发生了从机械控制向激发人自身积极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哲学智慧的产物。可以说,现在管理科学就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化,就是在专门研究管理本身这件“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的因素,在考虑技巧性的管理的同时,考虑到艺术性的管理,赋予管理以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自1923年,英国管理学家奥利弗・谢尔登(Oliver Sheldon,1894―1951)出版《管理哲学》以来,从哲学层次上考虑管理实践的尝试从未间断过。从由自发式管理发展到自为式管理,再由自为式管理跨越发展到自觉式管理,这无疑是管理史上的两次飞跃。管理科学往管理哲学的转向,即管理科学的哲学化,是伴随着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管理学自身等学科的发展而具有必然性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上的印证和深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在这种发展中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人类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社会物质和精神进步的需要。

“管理哲学的崛起意味着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它将在‘否定’和弥补现有管理科学缺陷的基础上,实现管理思维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化”。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科学精神的升华,是现代管理科学史上的一次较大进步。

二、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的区别

(一)分别引领两种趋势

管理科学求真,而管理哲学求善。两者分别将现代管理引向两种趋势,即管理的科学化趋势和人本化趋势。

科学更注重实证,通常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管理科学的研究是通过对一些自发式的管理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具有一般性的即规律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此外,管理科学通过规范性研究,得出“更好地进行管理”的方法,为获得更优良的管理提供指导。总之,管理科学的研究是为了求真。管理的精确化使得管理科学成为一种可重复进行的研究活动。管理科学的作用正在于掌握这种可重复的规律。

管理哲学是对人的行为、目的、价值、心理、情绪等因素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在人的这些对管理产生主观影响的因素中找寻有利于管理的因子。管理哲学涉及管理的终极追求。它在精确化管理的基础上增添了模糊化的管理,使管理具有灵活性。同时,管理哲学更趋向于以人为本。因而,管理者能够在它的指导下,提供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体现出管理哲学的作用,即为管理者提供一种价值导向,为管理活动提供一种价值方向。管理哲学的出现,致力于使管理成为一种善行,而不是“以恶治恶”。

(二)分别属于两种命题

管理科学包含着逻辑的、理性的、对称性的特点,其产生动力源于管理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寻求更高效的管理方法。自20世纪初,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科学在大约一个世纪内,适应着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得以蓬勃发展。基于科学管理的工厂管理理论经过爱默森、库克的推广传播,在法约尔、韦伯的理论补充下,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梅奥的“霍桑实验”作为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将管理科学带到一个新时期。在组织管理日益成熟之际,知识和技能管理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后现代管理学时代, 员工不再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 更应该成为自我管理者。

“在工商界、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主管人员中间,长时期来还盛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管理是不受理论影响的――因为管理完全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种观点更偏向管理哲学方面的理解。而理哲学艺术,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非对称性的,它既是一种人生经验,也是“对管理经验所做的一种反省”,这种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反省总结到最后就成为一种管理智慧。管理的智慧关系到对人的思考,包括对人的心理上的物质和情感需要、人际关系、人的个性等因素的哲学思辨。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的总结,管理科学“欲要达到其最高峰,必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思维”,这种思维是情感性的,而非科学性的。

(三)分别处于两个层面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大凡管理,都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硬件”的管理科学;二是作为“软件”的管理哲学。”管理科学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被管理者的行为,这种管理通过外部监督和外部命令的方式使管理得以实现,是一种刚性管理方式,因而被称为管理的“硬件”,也叫“硬管理”。“硬管理”以“事”为中心,通过分工使管理对象明确各自的职责,通过明确的行为程序使被管理者知道如何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通过赏罚确保任务的准时完成。“硬管理”通过严格的监督和有效的控制使管理变得简洁而有效,作为管理的基础,它必不可少。然而,要想真正实现一种高级的“人性”管理,我们得寻求一种“软管理”。

管理科学范文第9篇

(一)创新管理的发展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贯串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二)风险管理的兴起

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督测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形成的因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防范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作好承受风险的准备。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象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专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务企业,如已有120多年历史的邓白氏公司。

(三)信息管理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四)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出现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强调由于资源稀缺、环境有限,为求发展而对资源、环境进行消耗、利用时,必须保障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以避免全球不可持续的发展。在未来的管理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贯彻于整个管理活动。社会要求企业从趋利性经营管理转向“绿色”的经营管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美化环境为己任。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中,和谐理论即研究各种组织内外和活动过程亲睦、协同、配合关系的理论及其应用,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五)由硬管理为主向软管理为主的转化管理是人的管理。首先,管理主体是人,其次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近代外国管理思想则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本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所谓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明显地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要洋为中用。“软”管理中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要古为今用。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软”、“硬”兼有和融合而以“软”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提出的历史任务。

二、信息革命对管理变革的影响半个世纪前兴起的信息革命正在迅猛发展,随着电脑进入家庭、因特网的普及和电话、电视、电脑三合一的临近,信息革命在21世纪仍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信息革命既是技术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它还将引发管理革命,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增强管理功能计算机最早在管理中是作为辅助手段被应用的。但现代信息网络即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发展,正在使信息网络成为管理的战略资源而成为管理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已不单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不是被动地适应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而是积极促进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综合集成各种互有联系的管理职能,使管理工作的面目根本改观。被誉为结构性商业革命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把商务活动中票证和单据流转的相关环节,如纵向的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出入库、销售和发送,以及横向的金融、保险、运输、税务等业务活动通过标准化商业文件的联网传输和自动处理整合在一起,即为一例。朝着“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方向发展的,把供货、生产、销售、客户、银行等各个环节形成供销链“一条龙”联网服务的电子商务(EC),将提供另一个新的实例。(二)改变管理组织信息革命通过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递方式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此紧密相信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就从尖顶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型网络,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走向消亡,领导单位之间、执行单位之间,以及领导单位与执行单位之间,均可相互联系,不仅领导单位可以决策,而且执行单位也可根据实时情况进行快速决策。在客观环境变化频繁和剧烈的条件下,那种分工过细、相互割裂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相反,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成了大势所趋,柔性的、灵活的虚拟组织应运而生。虚拟组织突破了组织结构的有形界限,有利于借用外力和整合外部资源,将成为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形式。

(三)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原则、方式、工具和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信息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使70年代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MIS)面目一新;而且创造了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工智能方法、虚拟技术等。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政府和企业也在革新管理方法。例如,政府管理将越来越把重点放在跨部门、跨地区的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上;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四)革新管理思想几个世纪以来,尽管管理学派林立,管理理念纷呈,但是新兴的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十分清晰地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从科学理性管理为主向人文价值管理为主提升,从内部管理为主往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而以外部管理为主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思想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负,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在协同与合作中共同创造未来。新修订出版的《第5代管理》①是体现上述管理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作者把管理分为五代,从第二代到第五代都是按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来区分的,强调用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来否定工业文明的管理理念,废弃过时的等级制管理,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

三、知识管理日趋重要

迄今为止,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仍未统一。最宽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为对知识的管理,另一为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因而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一)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演进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成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演进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二)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从土地、劳动、资本到知识,这几种生

手机号

产要素中知识与其他要素不同,还可以调动别的要素。知识可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力以及科技、教育等各种因素,其作用越来越强化。知识作为无形资产日益变得重要起来,声望、商誉、商标、专利、注册设计、联系网络,以及员工的经验与技能等等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都需要评估和管理。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企业、产业和经济,不仅在增加,而且不断显露出它们的相对优势。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将决定于它发展“头脑型”产业以否取得成功。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尤为重要。靠权力来组织、实施活动的权力型组织将由通过学习来实施活动的学习型组织所补充,并且部分地被取代。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的作用在于培育和提高组织内部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推动创新创新是技术行为与经济行为有效结合。它表现在技术上有改进,经济上有效益。创新主要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动力,管理创新是保证。企业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出来,能获得高的回报,有了回报可进一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更多更好的商品,赚取更多的钱。这一过程就是企业的知识创新。现在,强调要建立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这很重要,但创新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有真正的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网,加快知识流动,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创新。知识管理应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四)企业的知识主管(CIO)与信息主管现代企业有首席执行官(CEO)。80年代初,在首席执行官之下增设了信息主管(CIO)。进入90年代后,在信息主管之前又增设了知识主管(CKO)。知识主管与信息主管有明确的分工,其工作重点不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在于培育集体创造力和推动创新四、管理科学正在变革中管理与技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轮子。在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情况下,改进管理就比发展技术显得尤为紧迫。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中客观规律的,它源于管理但又用于管理。讨论21世纪的管理问题,不涉及管理科学的变革,就难以把问题搞透彻。

(一)管理科学乃是兴国之道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突破口。管理科学的重要性既与科学的重要性紧紧相依,又与管理的重要性密切关联。朱基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供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这个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了管理科学。现在,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②

(二)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新进展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管理科学可分为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实际应用性学科。近十多年来,这三类管理学科在我国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设立管理学院的高等院校就已达200多个。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看,近几年来融会古今中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研究成果有突出的进展。例如,关于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有人提出中、日、美三国管理模式的差别,中国以“情”为特质,日本以“理”为中心,美国以“法”为重心;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有人认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关于集成管理问题,有人强调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其实施应做到战略柔性化、市场内部化、技术群集化、组织网络化、信息高效化、文化整合化。③由于21世纪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管理科学的发展为培养和训练一个新型的管理阶层服务,并通过这一阶层进而为改进和完善管理实践服务,这将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四)管理科学在交叉、融合中大发展21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进一步交叉和融合。所谓交叉是指多学科渗透交叉。管理科学的基础本来就包括数学、经济学、心理学,三者在管理科学中相互渗透交叉。管理科学从古典学派到现代学派发展的特点之一乃是向管理科学渗透和交叉的学科越来越多,其中就有统计学、社会学、工程技术学、决策科学、系统科学、控制论科学、信息科学等。著名管理科学家孔茨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归根底是由于管理这一复杂问题需要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共同研究才能解决好。所谓融合是指理性管理理论与人性管理理论、西方管理思想与东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融合统一,意味着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和扬弃,达到更完美地整合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则与复杂的管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智商(IQ)而且需要情商(EQ),特别是两者的结合有关。

注释:

①萨维奇著,谢强华等译,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②朱基:“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页。

管理科学范文第10篇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事变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管理哲学的生成,首先是以对管理科学从学理与现实运作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勘定其合理与合法的范围为前提。同时,管理哲学的崛起,内在要求现代管理必须植入文化与科学两个基本因素,达到对文化有新的自觉,对科学也要有新的自觉,从而实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综合,并在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个体、组织与社会之间探寻管理的新平衡。由此可见,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内在超越,是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的必然。虽然管理哲学的生成步履艰难,但从管理科学向管理哲学的深层转变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和无法抗拒的现实动因。

管理哲学对“以人为本” 的深度解读,既使人、人性、人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得到落实,也使人在管理中的自我激励、自我创造和自主开发真正得以实现,充分显示了管理哲学以价值理性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思维。由此出发,管理获得了新的“画面”,管理不再仅是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应是技术、伦理、文化和哲学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为真正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改进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这就打破了管理科学的僵化模式,推动着现代管理从具体操作层面到价值前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使管理的“人化” 空间得以充分地成长。管理哲学, 以新的价值原则、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把握“管理”、运用“管理”、推进“管理”,为我们带来了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革。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 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辨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 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的管理哲学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仁义。前者来自法家,后者来自儒家。汉以后,王霸杂用,成外儒内法。但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针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管理哲学必将走出一条抑“专制”而兴“仁义”的道路。未来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也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更不是专指儒家文化,“文化大融合”是必须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可能是在“中庸”原则下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神秘主义的统一。中国的管理比西方早得多。西方所谓科学管理,无非几百年历史,无论是霍桑试验还是泰罗制。中国的管理有几千年历史,《孙子兵法》、《论语》中,都有重要的管理思想。我们为中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为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而骄傲。不过中国的管理发明那么早,为什么近代以来管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多呢?“中国有管理哲学,没有管理科学”,什么是管理哲学,什么是管理科学呢?

(一)哲学是理念,科学是实操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典型的理念,即指导思想。没有理念,我们做事就没有方向,不知道价值。但是,仅有理念行不行?当然不行,必须解决实操问题。

如何知己,如何知彼?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如:调查、侦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沙盘推演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仅仅依靠社会科学的理念和逻辑,肯定远远不够。

(二)哲学是战略,科学是战术

战略,表现在某一时点的总体布局,某一阶段的综合谋划。在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对战略管理描述很多。如:围魏救赵,这是很好的战略布局。如何去围,派谁去围,什么时间开始围,围的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去完成。这不是几个字的战略目标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排兵布阵来实现。

其实,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哲学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则需要解决大量战术层面的问题。

(三)哲学是宏观,科学是微观

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派。其实,这里说的治,主要是从宏观的哲学思想来讲。治理国家,不要说现代国家,即使在古代,仅有哲学思想也远远不够。国家需要组织、法律、管理、技术;需要物质生产、精神建设、文化事业;等等。

这里讲的管理哲学,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管理科学特指西方近代产生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给了我们组织、制度、管理、流程、分析、控制等手段。这些,发源于西方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工业革命时期。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定性多、定量少;行为方式,满足差不多,不追求精细化;表达方式,纵论天下多,具体分析少。

中国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才真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打开窗户看一看,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谨,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人几百年的科学管理历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五、结语

上一篇:细节管理范文 下一篇:物业管理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