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5:09:59

光影技术论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当前,林业科技人员人数少,农民居住分散,进行个别指导以及集中指导的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光影技术的使用,除了要采取一定的集中方式以外,主要要靠农民进行自主学习。林业技术部门主要是要提供学习的平台,如:软件、光盘、网站等。

四、结语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这张自拍像拍摄于我的工作室

>> 郎月婷:黑白世界的光影出口? 隐匿于复古的光影精灵 莫奈的光影世界 波兰的光影世界 Chanel的黑白世界 发哥的黑白世界 黑白世界的对弈 翻覆的黑白世界 黑白灰的世界 黑白之间,光影之外 沙画师的光影世界 文字以外的光影世界 宝石中的光影世界 光影世界的变奏舞蹈 光影世界的最高境界 黑白世界里的时光 黑白灰之外的世界 黑白色的多彩世界 郎朗的黑白世界 光影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黑白复古的光影世界 黑白复古的光影世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Larry.M.Kushner")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我与灰卡的自拍像

这张自拍像拍摄于我的工作室内,同时运用了窗户光和布光。灰卡是用来做参照的,照片洗出来后,照片上的灰卡和现实中的灰卡对比有助于将照片洗印得更好。 收获节的夫妻肖像 2

8×10英寸大画幅相机拍摄。由于长曝可以看出有点虚。皮肤影调很漂亮,但必须指出由于使用色盲相纸,男子的蓝眼睛看起来有点透明,金发变成了黑发。

After the Harvest Festival I went on to many other projects over the years. It was only recently my interest in Calotype photography was revived. With most of photography now being digital I thought it might serve some purpose to see if I c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alotype image using modern photosensitive paper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while keeping the inherent tonal qualities of the color blind image. Hence, I set out to develop Calotypes for the 21 Century.

收获节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做了很多其他项目,但我最近迷上了碘化银相纸摄影术。现在是数码摄影当家的时代,可我想如果用当代感光材料和计算机技术来提升碘化银摄影相片的质量的话,同时保留色盲片独有的影调,或许会别有味道,所以我开始发展21世纪的碘化银纸摄影法。

I am now using a photographic paper that is not totally color blind. It is a variable contrast photographic print paper and therefore has some sensitivity to other colors than blue. However, the blue light sensitivity is by far dominant. This paper is, also, far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paper I used in the old days, some 35 plus years ago. I estimate the ISO to be as high as "5" (under certain light conditions). It must be remembered though, that the ISO may be greatly effected by the color of the light being used to make the photograph. The more the light tends to be blue, the higher the ISO. If the light is mostly green or yellow then the ISO will be very low, maybe 1 or 2. The paper has no sensitivity to pure red light. In my darkroom I can have a pure red light bright enough to read a newspaper and the light will not expose the photo-paper.

我现在用的相纸不完全是色盲纸,我用可变反差相纸,因此除了蓝以外对其他的光也敏感。然而,主要还是感蓝。只是,我现在用的相纸要比35年前用的相纸感光度高一些,我估计ISO感光度在特定光线条件下约有5左右。因此在制作照片时要切记色彩可能对ISO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蓝光多,ISO值就高,如果是绿色或黄色,ISO感光度将会非常低,可能数值只有1或2。相纸对纯粹的红光不感光。在暗室纯粹的红光足以让我读报纸,但不会使相纸曝光。 收获节的夫妻肖像 1

8×10英寸大画幅相机拍摄。因为色盲感光材料的使用,皮肤的色调变得深而丰富。仔细看几乎可见相纸的纤维颗粒。 迈克尔・林德利的肖像

这是布光棚拍的一张肖像,光圈F8,8秒曝光。我不知道迈克尔如何做到这么久时间如何一动不动。不管怎么样结果让人惊喜,肖像很锐,细看T恤上纹理都可以看到。 收获节的集体合影

拍集体照永远是个挑战。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普通相机拍集体照让大家表情一致都不容易,用相纸拍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曝光时间更长。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in 1839 invented the first successful negative positive photographic process. Photosensitized paper was used in the camera to form a latent (invisible) image. Then the paper was developed to form a visible negative image. The developed negative was placed in contact with an unexposed photosensitized sheet of paper. Then light was passed through the developed negative on to the unexposed sheet of paper. This would form a latent positive image. After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image could be seen. Talbot's system formed the basis of all modern film based photography.

1839年,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负―正”摄影术。(这种摄影法的负片是采用在一种优质的书写纸上涂碘化钾和硝酸银,制成一种半透明的纸质负片。)感光纸被放进照相机里形成一种潜在的(看不见的)成像,然后这张感光纸经过冲洗,形成一个可见的负像。被冲洗出来的负片与未曝光的感光纸(氯化银纸)紧贴在一起,光穿过负片到感光纸上,最终形成一个正像(既我们通常说的接触印相)。定影之后可以看见正像。塔尔博特的这种摄影技术奠定了现代胶片摄影的基础。 水晶盆地的森林消防员,加利福尼亚州

水晶盆地国家森林公园的五个消防员站在他们的消防车前。这些勇敢的小伙子年复一年地在此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和森林免受频发的致命火灾的伤害。

这张照片是实验绿色卡车在色盲相纸上的影调。我非常吃惊这个影调是很亮的,因为我以为它会很黑,显然感光纸对绿光的敏感度比我想像得强。 佛寺和公寓楼 ,中国无锡

很多次我发现在社会和自然中的平常或者不平常的事物凑在一起总是能够形成一种视觉的趣味。这张照片就是个例子。 行进的腿,上海,红坊艺术区

相纸摄影的特点之一是长曝。曝光可以从1/8秒到4分钟不等。1/8秒的快门速度下人行走的话会模糊,1/4秒的话会非常模糊,1/2秒时几乎看不到人,只看到落在地上的脚,1秒时人就消失了。这张照片的快门速度是1/2秒,我想让行进的腿和背景中腿的雕塑形成虚实对比。

This adventure began during the 1970's. Two of my photography students began a conversation with me. They said there would be an old time Harvest Festival and we should participate at the festival by having an old time photography studio. People could have their portraits taken dressed in old time clothing. I thought that this would be good , but I had a different version of the idea. I said to the students we should set up a photography studio as it might have been in the 1840's or 1850's using paper negatives. We would use a process similar to the one developed by the Englishman,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in 1839. The photographs taken by Talbot's method were called Calotypes.

20世纪70年代,我的这次尝试开始于与我的两个摄影学生的一次交谈。他们说将会有一个复古的收获节,我们可以拥有一个老式的摄影工作室,加入到这次狂欢活动中。人们可以穿着旧式服装,到我们的工作室里拍摄自己的肖像照片。我觉得这一切将会很棒,但我有另外的想法。我对学生们说,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像1840年或者1850年时候的摄影棚,使用负像底片来拍摄。我们的使用过程类似于1839年英国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那样,先拍出负像底片,再冲洗为正像照片。塔尔博特的这种摄影方法被称为碘化银纸照相法。

I explained to the students that photographs from the 1800's looked old not because of the clothing people wore or that the people may have had a hard life. The people looked old because of the photographic materials used at the time. These photographic materials are "color blind". Light sensitivity of color blind materials is only to blue and ultra violet light. They are not sensitive to Green, Yellow, or Red light. Color blind photographic materials see the world differently than human eyes. When color blind photographs are made the results may look quite strange due to the limited spectrum of light sensitivity. Blue eyes may look transparent, blue skies appear bright white. Freckles on skin may be greatly exaggerated. Blond hair and green trees may appear darker than expected. Basically, blue objects in the picture will be highly exposed and all other colored objects will have less to no exposure.

我向学生们解释采用这种来自于19世纪的摄影法拍出来的照片之所以看起来会有种老味道,并不是因为拍摄对象穿着旧式的衣服,或者经历了生活的磨砺,而是因为使用了当时的那种色盲摄影材料。这些色盲片只对蓝光和紫外线敏感,而对于绿光、黄光、红光并不敏感。 这些色盲相纸看世界与人眼看世界不太一样。这些相片看起来会非常奇怪是由于感光度的有限光谱。(因此),在这些相纸上,蓝眼睛看起来更透明,湛蓝的天空更突显亮白,雀斑在皮肤上看起来很显著,金发和绿树可能比预期显现得更暗。基本来说,蓝色的物体呈现在相片上会高度曝光,而其他颜色的物体则曝光较少。

Obviously old photographs may look old because they suffer from the effects of handling and the rigors of time. However, the use of color blind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is the reason old photographs have the distinctive appearance of the subjects looking old time.

老照片看起来怀旧也由于它们曾经历岁月的洗礼。然而,那些色盲感光材料的使用也使得老照片里的主体的外貌看起来像是充满别样的怀旧的味道。 Amargosa 歌剧院,死亡谷,加利福尼亚州

Amargosa歌剧院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小镇。这里夏天炎热至极,但是冬天却很舒服。多年前纽约市的一个艺人退休之后开设了这家歌剧院。现在,歌剧院不再对外演出,但对游客开放。

我拍了这张照片试验高调曝光。我想知道碘化银相纸如何表现高调影像。

We built a photographic studio at the Harvest Festival. We used an 8" × 10" Ansco/Agfa view camera with a 300mm Turner Reich lens to take the portraits. The studio had a darkroom for developing the negatives and the prints. In Talbot's time he needed to make all his materials. He needed to mix all his own chemicals to make the solution for photosensitizing writing paper. We decided for the Harvest Festival to use available color blind photographic print paper to make the portraits. These materials were easy to purchase and could render a much better image than Talbot's self made materials. However, the photo paper we used shared a trait with Talbot's photo paper in that both had a very low light sensitivity. The exposure time we had to use was quite long. Modernly, the standard measure of light sensitivity is known as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The standard ISO for modern digital cameras is "100". We found the sensitivity of our photosensitive paper to be about "1". Due to long exposure times we found that many of the portraits would show movement, therefore, were not sharp. This was definitely a difficult technical problem to deal with. During the time of the Harvest Festival we made about 300 portraits (see examples of Harvest Festival portraits). The tonality of many of the portraits was wonderful. I thought the unusual representation of skin tones of the subjects was very rich making for beautiful portraits.

在这次收获节上,我们搭建了一个摄影棚,用一个300 mm 的Turner Reich镜头以及8" × 10"大画幅的Ansco 相机/Agfa胶卷来拍摄人物肖像。摄影棚里有个暗房是专门冲洗负片和相片的。在塔尔博特的时代,他需要用化学药品自制所有的感光材料。我们决定使用的色彩感光色相纸很容易买到,而比塔尔博特自己做的材料效果还要好。当然,我们使用的这种相纸,和塔尔博特自制的相纸有个共同点,就是感光度低。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曝光。作为现代测量方法,感光度标准测量方法被称为“ISO”(国际标准化感光度)。而ISO感光度在数码相机里的标准数值为100,我们发现相纸的感光度接近“1”。 因此,由于长时间的曝光,我们发现许多肖像人物是在运动的,这绝对是一个难以处理的技术问题。在参加收获节的同时,我们大约制作了大约300幅人物肖像, 许多不同肤色的人拍摄的相片影调非常完美。 加州沙丘炉管井的树(Stove Pipe Wells Sand Dune)

死亡谷有过最高温的记录,有些人喜欢夏天去这里体验高温,挑战极限,而我喜欢在冬天温度比较适宜的时候去。冬天这里也是旺季,是美国大陆上最大的国家公园,公园里有美国海拔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坏水”(Bad Water),从坏水穿过层峦叠嶂可以看到美国大陆的最高山惠特尼山。死亡谷从沙丘到峡谷,这里尽皆摄影的最佳处。 古怪的建筑,Placerville,加利福尼亚州

这里有许多1800年代的建筑。照片中的这个建筑建于1911,距今100多年了,它有一间可以买到西装的商店。

My kit for the field is a 4× 5 camera. I carry 90mm, 135mm, 150mm, and 210mm lenses. I carry 4 to 8 film holders (with paper in the film holders of course). This does not seem to be many shots in these times of digital photography. However, when using a view camera it is a thoughtful and time consuming procedure. Sometimes I need to just sit and look for a period of time. I try to keep in mind that making photographic images is really about looking at and seeing the environment around me. Then visually recording my enjoyment of the moment. I find a good day of photography may be 5 or 6 photographs. Many days I go out and make only 1 or 2. I always use a tripod. I will usually take 2 light meters (a combination incident/reflective meter and a spot meter) with extra batteries. Don't forget the dark cloth. All of this goes into my backpack. I have a small foldable dolly to which I attach the pack. Rolling is much better than carrying.

我使用的是4×5 的相机,携带的是90mm, 135mm, 150mm和 210mm的镜头,和4到8个的片夹(当然里面盛的是相纸)。不同与数码摄影,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照片时,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功夫活。有时候我需要坐等时机,观察环境,取景构图,然后记下让我开心和感动的时刻。我发现一天最好拍五到六张照片,很多时候我出去一整天只拍一张。我须臾不离三角架。我通常带着两只测光表(测量入射光,反射光和现场光)以及测光表的备用电池。当然别忘了带冠布。我会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背包。我有一个小的可折叠的轮子装在我的背包上,推着比背着更方便。 吉他手,哥伦比亚,加利福尼亚州

哥伦比亚是加州保护最好的淘金小镇之一,这里有老式的建筑,小镇主要是为游客服务的,如果去约塞米蒂,顺便看看淘金小镇,这里非常值得一游。 街站

这张照片表明暗影下的细节也可以在相纸上被记录得很丰富。 酒店的白墙,死亡谷,加利福尼亚州

这张照片目的在于研究亮调下被拍体的纹理。我想弄清楚碘化银相纸如何表现斑驳的油漆和窗户框的破损的木头的细节。

I take light readings and compare the meter reading with my own exposure estimate based on my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hese days I find F16 at 1/4 second to be a good base exposure in bright sunlight. This is why I tend to use ISO 4 for most of my outdoor work these days.

我根据测光表读数,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来设定光圈值和快门速度。近来我发现在光线好的情况下,用F16的光圈和1/4秒的快门速度是个很好的曝光组合。这使得我喜欢用ISO4的相纸到户外拍摄。

Whatever photographic experiment I may be working on I am still interested in the composition and subject matter of the photograph. I tend to be a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looking to make photograph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 do, however, like to photograph compositions with rich tonality.

无论做过怎样的摄影实验,我仍然对照片的构图和主题感兴趣。我努力成为一位纪实摄影师,拍摄出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照片。我太喜欢影调丰富的照片了。 中国无锡湿地,拱桥

湿地靠近江南大学。我多次前往拍摄,这里是一处美丽的公园,有许多精致的人造景观,许多人喜欢在这里游玩,或在桥上小坐。 约塞米蒂谷山谷风光,加州福利亚

山谷风光是约塞米蒂最美丽的风光,卡尔顿・沃特金斯是拍摄约塞米蒂的第一人,他在1861年用18×22英寸巨幅湿版相机拍了这个场景。我用相纸也拍出了同样影调的照片,不过我比沃特金斯更有优势,因为有公路让我开车过来。我的感光相纸不需要立即冲洗,还有,我用电脑技术进行后期处理,越用相纸拍摄,我越敬佩那些19世纪的摄影大师们。你能想像在1861年,他们背着18×22英寸巨幅相机,巨幅的玻璃版,化学药品,暗房帐篷来到约塞米蒂荒野时的场景吗?根本没有路,沃特金斯背着这么多东西爬到8000英尺的山峰上去创作。而今天,我们的相机不到一公斤重,还有很多人抱怨。繁杂的程序和沉重的负担让我深深体会到前辈们的不易。

Calotype photography required some adjustment to the style of photography I have become accustom to in this time of digital photography. I have a strong large format film photography background, however,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I have been developing a new style of photography suited for the digital age. While large format work is a time consuming and thoughtful process, digital photography allows for quick shooting of many images. The bad digital images just throw away. This type of thinking does not work well with large format photography. So, I had to go back in time to the old way of looking and thinking. It actually felt good to revive the old style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new style of digital photography. I have found there is room for both styles in my world of image making. In fact, I find that my skills and perception have grown by using both styles of photography. The large format and digital photographic methods are complimentary to each other, providing for a much broader range of visual imagery opportunities.

碘化银相纸摄影法修整了我之前那种用数码相机所形成的摄影风格。我因为拥有大画幅胶片摄影的背景,在过去的一些年,我一直在努力发展出一种适应于数码时代的新摄影风格。但大画幅摄影是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不像数码摄影可以快捷地拍摄许多照片,而没拍好的照片只要扔掉就可以了。(数码摄影)的这种思维方式并不适合大画幅摄影。所以,我不得不用以前那个年代(摄影时的工作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其实将那种复古的风格和数码摄影的新风格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棒的,我发现通过融合运用这两种摄影风格,我的摄影技能和摄影感觉有了很大进步,(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摄影空间)。大画幅和数码摄影二者各有千秋,如果彼此结合,将会提供更广泛的视觉形象的表现机会。 山谷北坡,约塞米蒂,加利福尼亚州

约塞米蒂谷是真正的世界的奇观。这里矗立着数面巨大的高达3000英尺(约1000米)的花岗岩墙。从谷底向上看,没有言语可以充分地表达当时的那种心情。

Photography is about visual communication. I do enjoy sharing my experiences through photographic images. I find that my photographs many times are not just a pure documentation of a scene, but the composition is influenced by my individual perception of the subject matter. For instance, when I make a portrait, the resulting image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bject. Even when taking a landscape or cityscape, the composition is influenced by my point of view of the subject. The position of the camera, the choice of lens focal length, up angle or down angle, straight on view or side view, all are decisions that are made adding some of my personal perspective into the composition.

摄影是视觉传达,我喜欢通过摄影图像分享我对摄影的经验。我发现我的很多照片不是纯粹的纪实照片,而是受到很多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我拍肖像人物时,与被拍者的关系会影响到最终的拍摄结果。即使拍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光,我的观点都会影响到我的创作。甚至周围的风景或城市景观都能影响到我的拍摄,包括有些时候相机的位置、选择镜头焦距、上下的角度,以及左右的视图,都是我主观判断的结果。

I plan to continue making Calotype photographs and improving the finished quality of the images. I hope to publish a book on my adventures with Calotype photography in the near future.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学视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在精神层面上也有更高的追求,对于艺术欣赏的审美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摄影工作者必须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从文化品位到艺术格调以及对美学的悟性和认识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彰显摄影这门艺术的神奇表现力。

一、认识摄影艺术,探索美学特征

摄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真实、直接、生动、鲜明的特征。摄影能够真实的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让人们从摄影作品中感悟到事物的美好。摄影作为瞬间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美学特征。首先摄影具有纪实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特殊审美形式,纪实性摄影现在仍然是艺术摄影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多数摄影作品,其特征和功能都是纪实。其次是瞬间性,摄影是作者在生活中“突然发现”或灵光一闪偶然拍到的作品。这是作者通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利用熟练的摄影技巧,汲取各方面知识的精华,才能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独特的美,从而再现生活。节奏性也是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节奏性是摄影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有生命都是有节奏的,失去了节奏,生命便不再继续。没有节奏感的照片也不具有活力,不能使照片达到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效果。另外摄影还具有艺术性和形象性。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它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存在于生活当中、在世界万物当中。在拍摄作品时,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在展示着艺术美,就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情感角度去发现。比如在《花之惑》这组系列摄影作品中,就充满了女性对生命的赞许与敬佩,让人和花朵的心灵相互交融,让花儿具有生命的灵动,把人的思想活动通过花语告诉观众。而形象性是摄影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什么题材的作品都要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优美的曲线,还是婀娜的身姿,抑或是雄伟的高山建筑,都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提高艺术水平,体现艺术的美

摄影作品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摄影艺术的美学包括想象美。想象是人的一种感知和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想象美就是通过摄影作品的想象性质,引发人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形成内涵美。摄影师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追求光影美,而要让摄影作品体现出一种想象思维,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超越作品之外的美。再有就是情感美。艺术的表现与人的情感密不可分。摄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摄影者的个人情感融入渗透。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者,要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的各种情感体现在摄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摄影还要体现意境美。意境是指摄影作品要具备一定的意蕴和情趣。意境高度凝结了摄影的艺术之美,能够把观众引领到作品之外的某种境界,发生心灵的碰撞,引发共鸣。摄影的意境美一般来自于摄影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摄影意境反映出摄影者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也体现了作者不同的风格。世界万物本身并没有意境,是人赋予了万物的情感,从而形成了意境。摄影者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拍摄作品,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在风光摄影中更容易凸显。大自然的广袤空间中自有一种生气和灵动存在,这非常有利于摄影艺术意境美的体现。比如,在一些充满意境美的雨天摄影作品中,雨水从天空飘落的一瞬间,使花儿更加娇嫩,雨水的反光和翻滚的云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天的浪漫。它带走了时光,好像心灵也被雨水洗涤,清凉的空气沁人心脾。这一切让我们感觉世界如此美丽。

三、提高审美意识,重视品位格调

在当前的摄影队伍中存在着轻视美学、畏惧文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美学知识是形式上的东西、不实用,也有人认为,美学高深莫测,不容易弄懂,不如先学摄影技法和创作手法见效快。这两种思想都对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否定。美学是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精通的,但是他对摄影艺术的影响极大,不懂美学就不可能创作出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因此,我们提倡运用美学作为思想指导,让摄影者通过学习美学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摄影艺术主要是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获得美的感受,感觉到审美愉快。但是在摄影创作和作品鉴赏时,人们容易混淆生理和审美愉快的界限,让生理上的取代审美感,甚至会美丑不分。比如人体摄影中,人体应该怎样拍?想要通过人体造型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审美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格调和境界。如《维纳斯女神》就是赞美生命和人的创造力,展示了人类的自然美。美学,能够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因此,摄影工作者在摄影的造型的处理上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而这种高文化品位需要一定的美学修养和文化知识的补充。总之,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技术和条件。但美学思维和美学理论需要人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到美的本质,获得有价值的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需要人们不断探索和发展,使它更加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杨帅.从美学的角度浅析摄影艺术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4(12):174-175.

[2]高玉启.论摄影技术与美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214-216.

[3]蔡永荣.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284.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他是蔡明,一个挺能卖钱又乐在其中的创意家!

京城有个九朝会

最初做博洛尼的时候,蔡明发现中国这个市场很怪,真正好的东西卖不出货,之后就有了很多迎合市场的设计。商业上的成功,并未让他感到满足。因为蔡明慢慢发现,成就感止于金钱,“没什么意思。”随着自己越来越成熟,“我就像一个学画的人,一直画梵高的画,画到了40岁,忽然有了自己的风格。”

于是,喜欢历史的蔡明,怀着对魏晋时代的迷恋,开始构筑自己的私人会所――九朝会。从建筑设计到精神诉求,他希望能在如今这个时代重新寻找到雅士精神。

在九朝会里,蔡明让当代实验艺术与传统民间手艺共处,重现古代餐食文化。他用最新的光影技术在九朝会里面搭建起一个豪的戏剧舞台。那里有两层戏楼,再加两层投影,有四戏同台的效果。戏台上人在唱戏,屋顶屏幕就投影出蓝天白云,地板上就是绿草如茵,一会该下雨了,顶上屏幕就投影乌云闪电,地板上就投影出雨滴效果。一句话,就是用当代的光影技术做出接近自然真实的立体舞台效果。

慈禧曾在颐和园看过三戏同台。当时戏楼分三层――地狱、人间、天堂,上演的节目各有关联。“九天之上好扬兵,九地潜藏可立营,天地人三才之外,我还要多做一界。这里会演昆曲。”

蔡明之所以喜欢昆曲,是因为昆曲还保留着元明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雅趣,里面有他向往的孤清、瘦峭的气息。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戏班,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爱好昆曲的?现在学到什么程度了?”他想了想说,“可能受了于丹那本书的影响。我现在有机会就学昆曲,去年会上还戴着行头走了一下身段,以我现在的形象比较适合扮法海。”

“你不担心昆曲太过小众?”蔡明对此不置可否。他说,“昆曲不单是种传统形式,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包含了对今天生活依旧十分有用的信息,甚至是许多生活元素。中国现在太浮躁,需要放慢节奏,需要静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慢下来。昆曲的特点,比如它的慢,它的美,它的情,如果用一个字表现――‘雅’即可。昆曲的‘慢’代表了那个时代土大夫的审美取向,是要在特定的场合由特定的人群去欣赏。昆曲是一门精致艺术。”

在九朝会里,听完辗转婀娜的昆曲,尝一桌中式美食,看一场实验电影。何其妙哉!

中国风的觉醒

蔡明说自己是个特别怀旧的人。小学二年级去故宫看到珍妃井,老师说就是在这儿慈禧太后把珍妃塞到井下面去了。他站在井边看了好半天。长大后,他特别喜欢看中国历史书。这些经历都沉淀在他骨子里,影响着他的生活和生意。这些年,蔡明明显感觉到中式软装随着文化复兴了。

2007年,博洛尼第一次和Andrew Martin合作,蔡明把这个室内设计的奥斯卡奖带到了中国。开始的两年,每次他都是邀请获奖的国外设计师来中国参加活动,讲解设计。以前的家居风格,大家统一西化,要么古典,要么后现代,除了色系不一样,剩下的都差不多。

而随着经济崛起,文化觉醒随之而来。外国人关注中国,国人也开始相信自己,不再奉单一的西洋风为最高境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的家庭不再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另一方面,设计师在作品中开始尝试各种展现中国特有室内设计风格的手法。

中式软装放在国外,只是异域文化,新奇、感觉好即可。在国内,则有更多人文情感在里面。要让国人在中式的家具配饰、色彩调配上找到生活习惯的共鸣,所以又不能单单复古,而要有最新最流行的设计手法刺激人的视觉神经。

蔡明说,“我在很多场合与朋友媒体探讨过,中国设计的崛起、基于中国文化的世界顶级品牌出现,就会在这30年里。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作为室内设计最牛、最有公信力的奖项,能入选Andrew Martin的裔设计师越来越多。中国设计的整体实力被认可,比中国文化被世界尊重,需要更多付出。”

那么蔡明又是如何对科宝、博洛尼、钛马赫三个子品牌进行差异化定位的呢?

蔡明想了想,解释道,钛马赫是做古典、做别墅的,服务的客户需要私属定制、服务、采购,我们会带客户去欧洲现场看店,境外下单,海运回国。与之相反的是科宝,科宝的目标消费者是白领阶层。博洛尼介于科宝与钛马赫之间,主打高端市场。博洛尼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供客户需要的所有材料,颜色深浅可以由客户自由调配,这种巨大的、复杂性的代价就是产品的高价位,因为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成本是很高的。

蔡明说,对一个品牌来说,如果不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就注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忍受价格战的煎熬。

时尚是个破坏狂

做家居设计、跳霹雳舞、玩昆曲、看米兰艺术展、航海旅行……永远处在时尚浪尖的蔡明最惧怕的又是什么呢?“时尚!”蔡明笑着回答,“时尚是个破坏狂,比战争革命还嚣张它不同于战争与运动,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在改变着世界。家居也是时尚,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保持永远站在时尚的前沿,“我们对产品是喜新厌旧的,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引领时尚。我们不卖产品,卖的是生活方式。”蔡明有两个团队一国内的和意大利的,每年会召开两次论坛,参加论坛的人来自社会各界:杂志主编、社会学家、时尚人士、导演、演员等。通过讨论揣摩消费者心理和需求,洞悉时尚流行趋势。

在蔡明眼里,所有产品的具体风格在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如何让消费者找到自己的风格呢?蔡明说,很简单,通过全景式的整体家居体验馆,给消费者营造真实的家居环境让他们去体验,给予消费者直观的引导,发掘消费者内心深处的喜好。

一个企业家的审美品位决定了他的企业水平,也决定了能驾驭怎样的设计师。蔡明一直强调这一点。

他自言自己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这40年来,我骨子里一直是个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的人。对任何不懂的和年代性的东西都容易产生兴趣。”

而将兴趣带进工作中,是什么感觉?蔡明坦言:“累人!”比如自从他筹办九朝会,享受美食就不再自由了,成尝菜了。原本点两样就够,现在目的不一样,得点七八种。结果,他吃得非常难受。这种感觉就和看着电视写着论文嚼着馒头一样,不胃疼已经幸运了。他本来想吃这个,可一看到又推出一个新品,为了尝菜不能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谁让这是工作呢!”

“这么累,还要继续?”“之所以频繁自动将它们转换为工作,因为工作有创意产业的特性。”他的言语透着笃定,“如果我是个煤老板,我赚够花的就退休,但现在做的创意产业,是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创意产业能让我各种兴趣通过创新与融合,在商业上得到理性的实现。”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蔡明花了5个小时爬到半山腰上,“不是为登山,那里有一个设计型SPA,特别漂亮,也巨贵无比,进去一次合人民币7000块钱。”他交完钱,花了10分钟脱衣服,在池子里待了5分钟,然后起身,穿衣服走人。那里的服务员直摇头,紧张地追着问他,您觉得我们服务哪里做得不好?蔡明非常诚恳地告诉他们:“很好,非常好。”然后转身再去下一个SPA。“谁让这是工作?”虽说如此,但蔡明的表情仍是愉快的。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摄影 数码摄影 HDR图像 HDR摄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4.031

摄影在数字时代的发展

摄影在其产生后一百六十年的历程中,无时无刻不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让摄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有的人称这个时期为“数字时代”,有的人则称之为“影像时代”,有的人又称之为“网络时代”。总而言之,摄影无论从内涵上讲,还是从外延上讲,已非原有概念上的意义。

数码相机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特种领域进行研究,在上世纪末进入民用市场。数码摄影依然运用小孔成像的原理,但其记录影像的方式是把光学影像转换为数字信息,储存在存贮介质(CF卡、SD卡等)中。如今,出版印刷行业已经全面数字化,传统的银盐胶片已经跟不上这个效率越来越高的工作环境。大大小小的报社都通过电脑进行排版,大大缩短整个排版印刷的流程。几乎所有媒体行业都已全面采用数码设备来进行新闻采集,只有极少数媒体工作者仍然在使用传统胶片相机,但他们也不再将底片放大冲洗成照片,而是直接用底片扫描仪扫描底片导入电脑。

针对商业来说,数字摄影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出版和印刷为成品的摄影作品为例,如果在拍摄时就是数字化的,之后的许多工作就可以简化,其中所节省的时间、金钱和人力非常可观。

HDR简介

HDR的全称是High Dynamic Range,即高动态范围,比如所谓的高动态范围图象(HDRI)或者高动态范围渲染(HDRR)。HDR可以令3D画面更逼真,就像人的眼睛。在HDR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使用超出普通范围的颜色值,因而能渲染出更加真实的3D场景。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拍摄亮度反差极大的景物时,比如想从屋内同时拍出屋内的装饰和窗外的景色时,要在不使用辅助光源的条件下同时正确呈现屋内和屋外的景物几乎是不可能的。HDR在这样的场景就能大展身手了。

事实上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前,风景摄影家们早就在利用技术手段创造“伪HDR”照片了,“作伪”的手段就是渐变灰滤镜。直到今天,许多风光摄影者仍随身携带渐变灰滤镜,如果现场光线的光比过大,超出了胶片或数码相机可记录的动态范围,摄影师就用渐变灰滤镜来压暗亮度过高的部位,使其细节能够被相机所记录。现在所谓的HDR只不过用数码技术代替了渐变灰滤镜而已。

HDR图像的发展

Paul Debevec是在CG艺术领域使用高动态范围的先锋。Debevec被认为是使用HDRI图到现实真实光线和动画CG对象来进行CG艺术创作的第一人。在1997年的siggraph上,Paul Debevec 提交了题为“从照片中恢复高动态范围辐射图”的论文。一年之后,Debevec又提交了一篇论文“将人造物体渲染成真实场景:沟通基于图像的传统图形与全局照明以及高动态范围照片”。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以前的技术对光滑的铬球照相以生成他所称作的“light probe”,即本质上的高动态范围环境图。Gregory Ward在1985年创造了Radiance RGBE图像文件格式,今天这个文件格式被大多数人使用来储存和使用HDR图片。

早期的tone mapping的方法是非常简化的。它们简单地展示了一个完全动态范围的窗口,设置最小和最大值然后对图像进行裁剪。然而最近更多的方法已经着手于展现更多的动态范围。为了尝试展示完全的动态范围同时能保持真实的颜色与反差,越来越多的更为复杂的关于人类眼睛与视觉皮层如何察觉一个场景的研究都在开发。

拍摄HDR图像

1.拍摄前的准备。拍摄HDR图片的基本思路是使用你的数码相机对同一场景进行多次曝光,每次曝光都使用不同曝光量。你可以通过使用手动改变快门速度以及光圈大小来拍摄出不同曝光,或者许多数码相机内已经设有区域曝光模式,你可以简单地利用这个功能。很明显最好的拍摄方式是使用三脚架。然而对齐细节可以让你不使用三脚架拍摄,但是你必须在软件中对齐图片。

2.选择合适的场景。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适合于拍摄HDR图像。正如HDR其名,一个高动态范围的光影环境是首要条件。散射的柔光、光滑的表面、低反差都不能创造出完美效果。你需要拥有一个难以正常拍摄的光影环境(高反差、强光、逆光等)以能够得意于扩展的范围。如果场景不能提供足够的反差和广泛的通道范围,图片结果不会有太大区别于一张单张正常曝光的照片。在许多场景你很可能十分欣赏使用HDR图像拍摄的日落甚至是夜景,这些场景使用不同的曝光量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3.拍摄HDR图像。通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拍摄三张照片:-2EV,0EV和+2EV图像。通常这样就能制造足够的动态范围,而且用三张照片来制作HDR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你想最大化tone mapping的效果来得到一张高冲击力的图片,也许你要尝试拍摄正负三级EV的扩展范围。许多相机不能进行低两级或者高两级的曝光补偿。除非你有合理的手动模式,使你可以独立地改变快门与光圈,大多情况下你会使用正负二级的曝光。你也可以使用正负一级,但是这样会对有些在非常暗或者非常亮的区域的细节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使用正负二级曝光差与使用正负三级的曝光差是没有很大区别的,但是你能发现正负一级与正负二级的区别,后者能表现出颜色更深、细节更多的天空,前者表现出更多的是正常摄影的结果。有时你已经拍摄了正负二级曝光量三张照片,但是有些高光部分或者阴影部分仍然没有细节,那么你可能需要单独为了这些细节补一张照片,对需要表现的细节部位进行测光并拍摄。

4.制作HDR图像。拍摄完成后,把图片传输到电脑中,通过不同软件来制作HDR图像。但是制作HDR图像的基本方法都是相同的,首先制作出一张32bit的HDR图像,把三张不同曝光量的图片生成一张图像,需要对齐所拍摄的图像,否则制作出的图像会有重影的现象,这也就是最佳的拍摄方法是使用三脚架的原因,如果实在客观条件不允许,可以采取高速连拍的模式来完成。这样拍出的图片在软件中比较容易对齐。制作出的HDR图像更加精确,误差更小。生成32bitHDR图像之后就是利用不同软件进行tone mapping,通过tone mapping可以调整图片的反差、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表现效果等。

结语

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手段的介入使得艺术领域许多门类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数字化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摄影本身的表现能力不断加强。我们不必再去更多地争论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的孰优孰劣,许多传统摄影师更是对数字摄影的产物完全否定,不承认数字摄影作品属于摄影范畴(例如HDR摄影)。HDR图像技术如今已大量在广告摄影作品中运用,无论是产品摄影、环境摄影、时尚摄影等平面类作品中,很多作品都有着HDR图像的痕迹,或者运用HDR图像原理来进行创作。HDR摄影将来也必会更加多地运用于平面作品中、甚至可能运用于视频作品中,使得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越来越丰富,更加完美地呈现出惊艳的作品。

时代进步,科技进步,使得无数新观念不断出现,这些观念由于更加新颖、适应潮流更快地被大众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摄影在保留传统技术与观念的同时,也开始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参与艺术创作,使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艺术门类界限的模糊使得艺术家更能够自由地发挥。

作者简介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三)通过自修提高摄影艺术修养除了带有群体性的摄影知行行为以外,大学生还有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学习和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就是个人爱好自修摄影艺术理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课堂教育以外,学生在大学里面对知识和文化的自我选择,并努力学习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如果一个大学生通过家庭熏陶、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了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爱好与兴趣,并且不满足于一般的傻瓜摄影这样的层次,对摄影技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有了更深的知识渴望,其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摄影艺术理论。爱好摄影的大学生无论是阅读专业摄影书籍、报刊,还是通过阅读摄影专业论文、浏览国内外摄影专业网站等方式方法,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摄影专业知识,学到很多专业的摄影艺术理论,从而完善自己在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当然,在这种摄影艺术的自学与爱好过程中,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大量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艺术创作和欣赏理论,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与艺术思想等,甚至会因为热爱摄影需要提高自我艺术修养而扩大阅读和欣赏其他文艺理论、作品,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对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精神的更大提升。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在西方绘画观传承、沿袭与变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往往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很大程度上科技发展导致西方绘画观不断嬗变。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科技发展,人文主义复苏,艺术家创造了最高成就的形体写实主义绘画;19世纪后半期。由于科学光学理论出现等原因,印象派画家找到了新的写实绘画突破口;l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社会多种矛盾尖锐化、摄影术冲击、现代物理学等新科学观确立等.现代画家将注意力转入绘画本体。实验和反叛成了现代画家探索的动力和口号。

西方绘画传人我国约近百年的历史.尽管西方各主要画种在我国均普及开来并拥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但我们对西方绘画观念的理解和吸收还有待深入,比如对西方现代主义阶段艺术观念方面的研究不足就有碍于我们对西方当代各类艺术形式的正确理解和吸收。为了找出西方绘画观形成、发展乃至嬗变的真正原因以深化对西方绘画观念的理解和认识,笔者把西方绘画观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古典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现当代时期三个明显的阶段来分别剖析其后的科技动因。

一、古典写实模仿观的形成与科技动因

在远古社会,为了生存和掌控自然.出于巫术目的,原始人创造了最早的洞窟壁画.这是绘画领域模仿意识出现的萌芽;从古希腊开始,“艺术模仿自然”理论已经出现,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绘画、音乐、诗等艺术。都用各自的媒介和方式来模仿自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传统……所以,除了中世纪这一特殊时期。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早期艺术家一直企图找到能逼真模仿客观现实的艺术造型手段。就绘画而言,用线条来模仿自然物象的造型手段是古人类对艺术的一大贡献。古人用线条来模仿自然物象、绘出逼真的形象起初只是为了对假想的猎物实施巫术。主要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由于古人类还没有掌握明暗方面及透视方面的知识,因此原始绘画也必然以线造型为主,倾向平面.即使后来精于造成景深感的西方希腊化时期的画家也并不懂得焦点透视所遵循的数学法则,依然不能准确地模仿真实空间。而中世纪,很大程度上,绘画是以形象解说宗教教义的工具.因此绘画也是平面化的,不需要也没必要造成深度的空问感。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对自然的不断认识,对知识的探求与把握。人们越来越自觉地认可自己、认可生活。人们开始思考周围的世界、环境、个别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追求变得非常强烈。”e2]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阿尔贝蒂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绘画艺术。这种新的绘画艺术该是这样的: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学是认识自然的钥匙,而透视学则是绘画的数学基础。因为几何学上的盲人.是难以理解绘画的原则的。15世纪,在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下.随着绘画领域数学般精确的透视法则的提出.艺术家对一具具尸体的深入解剖研究以及与写实绘画密切相关的明曙光影知识系统的日趋完善,艺术家们发现:“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逼真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这一伟大成就给了艺术家极大鼓舞,各地艺术家纷纷投入绘画试验并在画面中追求新颖、逼真的惊人效果。这一时期艺术开始和中世纪艺术真正决裂。得益于科学的解剖、精确的透视和完善的明暗光影知识的文艺复兴写实艺术也发展到了高峰。就西方最主要的画种“油画”而言。总体来说,印象派之前的油画作品还是强调固有色,以问接画法为主,采用层层罩染的技法。这种技法特点是:艺术家先绘制好严谨的素描底稿,再层层地用颜色罩染。作品一般在室内完成。所以印象派之前的艺术大师都有惊人的素描造型能力。出于对素描的重视.安格尔甚至说:“如果要我在自己门上挂一块匾额,我将写上‘素描学派’4个字,因为我坚信,一位画家是靠什么来造就的”。笔者认为,这时期的画家之所以偏重素描并坚持用“固有色的色彩系统”作画,并非当时画家的色彩感觉不好.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画家得到的颜料种类是很有限的.科技提供的媒介材料影响了画家的观看方式,画家只得用这种固有色的观察方式开启自己的视觉思维。

二、印象派画家的写实模仿观与科技动因

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经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革命.也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和革命:蒸汽机、火车、照相机等新机器、器材的应用触发传统绘画光与影观察和表现的巨大革新;新出现的科学光学理论为印象派进行光和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科技工业快速发展使画家能轻易得到一应俱全的颜料种类.为艺术家采取直接画法作画提供了可能。这样.作为古希腊以来西方模仿再现艺术的延续.继承了柯罗、库尔贝等画家现实主义精神的印象派画家开始以更加真切地逼近自然的有力口号来反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他们走出画室.以光与色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画法”进行户外写生.捕捉自然界一瞬间的光色印象。这种画法实际属于“环境色、光源色、固有色相互作用的条件色系统”的直接作画方式。

三、现当代绘画观的形成与科技动因

19世纪末.由于摄影艺术引发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为绘画的前景感到担忧.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客观的自然描绘。他们不满足于光色的瞬间效果.在绘画中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开始自觉运用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进行绘画实践,提倡带有主观因素的和摄影所无法代替的绘画艺术.后印象派由此诞生。其中.塞尚更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尽管产生后印象派的原因要复杂得多,摄影艺术的出现却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以后的现代派绘画脱胎于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塞尚、凡·高、高更成了现代主义画家崇拜的先驱;马蒂斯、康定斯基等现代画家也对印象派绘画情有独钟,并从中找到所需的精神。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现代绘画观念的决定作用集中体现在:

首先。现代派艺术的产生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秩序在持续的资本主义工业科技革命中被摧毁.运动和变迁成为现实世界的主要特征.人们对这种工业社会的质疑、不满和逃避导致了近代哲学和美学思潮的产生。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运动感和变化感在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危机,即对空虚的恐惧”。对现代工业社会的逃避侵艺术家走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理论等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现代派画家表达内心世界和独特艺术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对现有生存环境的一种逃避和回应,现代艺术家在绘画中用平面感来打破传统绘画倡导的三维空间的真实,画面呈现的形象与真实物象的背离阻止我们进人其画中的内容,正如马蒂斯对造访他画室的一位挑剔的夫人所说:“夫人,您错了,这不是一个女人,这一是幅画”。而古典绘画所营造的逼真情境是一种可居可游之境.人类的灵魂是可以栖息其中的。现代绘画的平面化旨在抑制我们对真实空间的遐想或恐惧。它创造的是人类精神形式自身。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起了艺术家强烈的创新意识。经典物理学理论被击垮和超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观念得以确立;一些玄奥和不可思议的事情纷纷成了现实。受其影响,实验成了艺术家进行绘画创造的动力——现代艺术出现了艺术家争先恐后否定已有艺术、创造新形式的格局。火车和汽车、飞机和热气球、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出现使现代艺术家全面整体地观看世界成为可能;“动力宇宙观取缔静力宇宙观”等新的时空观念.为西方现代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写实艺术的没落及抽象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物理学超越古典物理学的产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王端廷教授先生也说:“从本质上看.西方写实艺术和抽象艺术都是理性的产物.两者的区别是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与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的区别。写实艺术描绘的是看得见的外在的真实,而抽象艺术揭示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的真实。”正是出于对古典物理学的质疑和对现代物理学的崇敬,许多艺术家的注意力转人了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宇宙的宏观或微观世界,企图揭示一种看不见的内在的真实。源自于塞尚理论与实践的立体派画家便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破除了惯常的时空观念.对自然形体进行多体面的分解和重构,以展现出人眼难以企及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时空意识,从而引发了绘画语言的一次革命。

再次.摄影技术的日臻完善成了西方写实艺术的劲敌;现代派艺术产生.是艺术家力图在艺术上摆脱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束缚的结果。照相术出现后.随着摄影器材质量的提高和摄影技术的完善,照相机等摄影器材迅速普及开来。画家们预料“就逼真、精细地再现物象而言,人们的绘画能力早晚敌不过光学机器”,而在过去绘画艺术大多旨在记录真人面容、风景或某个事件等,往往与实用功利性联系在一起,所以摄像器材引发的危机迫使现代艺术家不得不跳出“现实主义”等写实性艺术的形式栅栏去思索艺术的真谛所在。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在摄影术发明之前.几乎每一个自尊的人一生都至少坐下来请人画一次肖像。在摄影术出现后。人们就很少再去受那份罪了,除非他们想加惠和帮助一位画家朋友。于是艺术家就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术无法企及的领域。事实上,如果没有这项发明的冲击,现代艺术很难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随着经典物理学和传统科学理论一次次被新的科学和理论超越,随着绘画媒材领域的一次次突破和拓展。也随着人类对史前艺术再认识及日本艺术、中国艺术、非洲艺术等外来艺术的不断影响.西方新的艺术思潮也一次次涌现,现代绘画艺术也一次次超越传统和超越自身。正如画家马路所写:“西方现代绘画生在l9世纪末的欧洲……它像个最不听话、爱闹事的孩子,对家里的东西.摔了这个,又砸那个。它不是最早挂上‘现代’头衔的,但每一次对传统的破坏,它都昂首挺胸地冲锋在前。经过百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引导下,西方艺术按其逻辑发展走向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塞尚的形式化的“为艺术的艺术”观念导引下.极少主义者最终发展出了一种空无一物的单色画;而在以杜尚为首的观念化的“反艺术的艺术”观念引导下,其追随者创造了取消“文本”的虚妄无凭的概念艺术,两条现代主义艺术之路殊途同归,走到了尽头。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彻底步人了后现代时期,由于以前所有的技法、观念都已用尽了.这一代的艺术家彻底打消了风格和形式上创新的野心.毫无顾忌地引用和抄袭前人的结果。80年代的西方艺坛出现了各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样式.如新表现主义、新抽象主义、新波普主义等,西方艺术评论家终于缓下气来——艺术局面有了转机。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摄影术起源于法国,发展于全世界,受益于全人类;欧美的摄影图书,充分汲取了母源文化的营养,占据着世界摄影出版的主要舞台。2016年伊始,笔者精选出2015年出版的20种最值得关注的欧美摄影书,管窥一斑,浏览过去的一年欧美摄影出版界的成就。

第一篇 那些年

欧美的摄影书理论根基扎实,一方面是源于百余年来系统理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欧美学者们对影像历史孜孜不倦的梳理。每年都有大量的摄影史相关书籍问世,所涉及的内容大到世界摄影史,小到一个博物馆或艺术馆的馆藏集合,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以事件为线索的史论,还有通过学术讨论文集、作品集、人物传记为线索的摄影史书。出版的图书或为大众读物,或为学术研究,更不乏非常专业的小众领域的历史梳理。欧美学者多从个人收藏开始,通过呈现史料以归纳历史,以尽可能中立和谦逊的态度细致地呈现了其掌握的各种材料,通过平铺直叙完成对特定领域史论的解读。当然,所谓“中立”的观点,也难以避免学术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但欧美学者的研究精神值得敬佩,著作中的详尽材料亦为中国学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No.1 《摄影金牌―世界新闻摄影60年典藏》(The Gold Medals:60 anni di fotogiornalismo)

出版机构:Contrasto图片社/意大利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在世界新闻基金会成立60周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官方出版物合作机构意大利Contrasto图片社于年初推出了这部集合了过去60年来的新闻摄影五大赛事的获奖作品集,涉及荷赛(含2015年最新获奖作品)、奥斯卡・巴纳克奖、罗伯特・卡帕金奖、尤金・史密斯奖、ICP无限摄影奖。书中作品按年代顺序编排,结合照片背后的故事、摄影师介绍以及赛事组委会评论文章,引领读者重温60年来世界新闻摄影的发展进程。这些获奖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展现了当年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和全球(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主流媒体的关注焦点,而多年来国际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变化在书中也了然可见。

No.2 《中国摄影书集―从1900年到今天》

(The Chinese Photobook: From the 1900s to the Present)

出版机构:光圈基金会(Aperture)/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作者:马丁・帕尔、鲁小本和泰斯(Martin Parr and WassinkLundgren)

摄影界对摄影集历史的关注明显不及对摄影史本身。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摄影集作为体现摄影师成就的一种媒介,在摄影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另一方面,摄影集所呈现的丰富信息也让学者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摄影文化的理解。关于摄影集历史的梳理,最著名的便是格里・巴杰和马丁・帕尔合著的《摄影书集―一部历史》(The Photobook: A History)三卷本。在完成这套书第三卷后不久,马丁・帕尔便与光圈基金会合作,出版了这部关于中国摄影集历史的《中国摄影书集》。2014年在阿尔勒摄影节和2015年4月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同名展览也为这部书的问世做足了预热。

《中国摄影书集》首次梳理了1900年至今的中国摄影集,千余幅插图从不同视角呈现了百余年来的中国面貌。从这些摄影集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更迭、战争的回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宣传、新兴的独立影像和国际视野……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摄影书,经过作者精心筛选和编辑,成就了这部用影像呈现中国历史的大型史料性图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眼中的中国发展进程。

No.3 《伟大摄影师的一生》(Lives of the Great Photographers)

出版机构: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Thames & Hudson)/英国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作者:茱丽叶・哈金(Juliet Hacking)

伟大摄影师的人生经历就如同他们的作品一样引人入胜,但这些镜头背后的故事却常被人忽视,或是被轻描淡写的概括,而他们所处的社会与政治背景更容易被人遗忘。从人尽皆知的安塞尔・亚当斯、罗伯特・卡帕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克劳德・康恩和叶万达夫人,苏富比艺术学院学者茱丽叶・哈金重新梳理了近40位19世纪和20世纪摄影大师的传奇人生,为这些摄影领路人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解读方式。配合文字,书中还囊括了许多关于摄影师的罕见肖像和自拍照。本书既是对伟大摄影家的历史审视,也是对19世纪至20世纪摄影变革、流派及发展的综合梳理。

No.4 《摄影在MoMA―从1960年到今天》(Photography at MoMA: 1960 to Now)

出版机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昆汀・巴耶克、露西・嘉伦、罗西安娜・马克西、萨拉・赫曼森・梅斯特(Quentin Bajac, Lucy Gallun, Roxana Marcoci, and Sarah Hermanson Meister)

谈到20世纪的摄影,就一定会提到位于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其拥有的摄影馆藏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在国际上都首屈一指。本书既可作为博物馆关于1960年后的摄影馆藏目录,也对近半个世纪来卓越的摄影艺术家及其作品做了全新解读。书中囊括了戴安・阿勃丝、约翰・巴尔代萨里、威廉・埃格尔斯顿、李・弗里德兰德、辛迪・舍曼等250位现当代摄影师的作品和相关评述。在当今摄影领域正经历着快节奏变化的背景下,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各种新颖的方式对摄影进行重新界定,《摄影在MoMA》恰在此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二篇 那些人

摄影书拉近了普通读者和大师的距离,如果不能亲历影展,如果不能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至少我们还有书。

No.5 《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

出版机构:施泰德尔出版社(Steidl)/德国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作者: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决定性瞬间》(原名:Images à la Sauvette)可谓是世界摄影史上最著名的著作之一,集合了卡蒂埃-布勒松早期最好的120多幅作品,于1952年在纽约出版。摄影界著名的“决定性瞬间”就来自于英文版书名The Decisive Moment。这本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摄影师,它的观点和作者的人文主义视角让卡蒂埃-布勒松的摄影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记忆。

63年后,全球顶级摄影图书出版社德国施泰德尔出版社用精湛的技艺复制再版了这部经典之作。不仅保留了原书开本与设计(封面出自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之手),还增加了一个别册,登载了蓬皮杜艺术中心馆长克莱蒙・舍卢关于《决定性瞬间》历史的文章。

No.6 《民主的森林》丛书(The Democratic Forest,又译《大众的森林》)

出版机构:施泰德尔出版社(Steidl)/德国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

1989年,威廉・埃格尔斯顿的彩色摄影作品集《民主的森林》出版,被《纽约时报》誉为彩色摄影的第一大作。时隔26年,历经3年的艰苦编辑,施泰德尔出版社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的全集出版。编者从埃格尔斯顿于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12000幅作品中挑选了1000幅作品汇集成了10卷本,配以精致的书匣装帧。这一系列涵盖了埃格尔斯顿的拍摄足迹,从首卷的路易斯安那州,到他熟悉的故乡田纳西州孟菲斯,再到达拉斯、匹斯堡、迈阿密和波斯顿、肯塔基牧场,甚至远到柏林墙,末卷将读者带回到美国南部小镇、棉花田、南北战争战场和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位于田纳西州的家。书名中的“民主”一词指的是摄影师的民主愿景,通过这一愿景,即便是最为平凡的事物也体现出了与高尚之物同等的复杂性和意义。

No.7 《萨尔加多咖啡创世纪之旅》(Profumo Di Sogno)

出版机构:Contrasto图片社/意大利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作者: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o Salgado)

萨尔加多的咖啡项目也是一次隆重的影像调查,花费近10年时间,他拍摄了全球包括中国、哥伦比亚、巴西等10个国家的采用传统工艺、可持续型的咖啡种植园,不仅记录了咖啡种植的全过程,还探索了隐藏在小小咖啡豆里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政治关系。透过一杯浓郁飘香的热咖啡,萨尔加多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对咖啡种植农的尊重、对平等交易的诉求,以及对提升生活品质的共同理想。项目也契合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滋养大地,泽被苍生”(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的主题,作品在世博会期间展出,意大利Contrasto图片社同时推出了这本创世纪般宏伟的精美画册,首次公开了这个项目收获的影像成果。

No.8 《坚持―照片回忆录》(Hold Still: A Memoir with Photographs)

出版机构: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 and Company)/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作者:莎莉・曼(Sally Mann)

一鸣惊人!20年前,她凭借着摄影作品被《时代》杂志誉为“美国最佳摄影师”;今天,她的自传,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殊荣。《坚持》不仅回顾了莎莉・曼的摄影生涯,更让人们见识到这位摄影大师的文学造诣。莎莉・曼在书中以精巧的方式将照片与文字叙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她的个人成长史,像小说一样充满戏剧性,但又诚实地扎根于她的生活。莎莉・曼的文学功底与她的摄影技术不相上下,她用幽默而让人心醉的语言展现了个人家族的历史,找寻她艺术创作的根源。美联社对本书的评语是:(莎莉・曼的)文字透彻地审视了南部生活,就如同她的镜头审视着南部风光;《坚持》不仅诠释了她的摄影技术,更诠释了她在正视许多人尽量回避的问题时所秉持的决心和勇气。

No.9 《乌克兰的幸存者》(Survivors in Ukraine)

出版机构: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英国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

《乌克兰的幸存者》是肖尔最新也是最富有个人感情的拍摄项目,他前往祖父的故乡乌克兰,拍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乌克兰大屠杀中的22位幸存者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对肖尔来说,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在摄影风格上,《乌克兰的幸存者》依然体现了摄影师对日常平凡事物和色彩的关注,呈现了丰富的生活细节,将风景、肖像融为一体。厚重的历史感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沉静,透过肖尔的镜头,照片静静地讲述着幸存者的故事、个人和集体的历史回忆。作为一部影像文献,《乌克兰的幸存者》既是一本日记型摄影画册,也体现了摄影师对社会冲突与历史事件的关注和见证。

No.10 《大约四十年》(About Forty Years)

出版机构:Fraenkel画廊/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尼古拉斯・尼克松(Nicholas Nixon)

美国摄影师尼古拉斯・尼克松以拍摄布朗姐妹而著称,但其他作品却少有集中的体现。等了这么久,这部回顾尼克松40余年创作生涯的摄影集终于问世了。为了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尼克松坚持使用笨重的大画幅相机,他的作品充分而精确地展现了被摄物的各种细节。俯瞰的城市、门廊前的人们、风景、或年轻或年长的人物肖像,这些题材贯穿着他的摄影创作。尼克松的大画幅黑白摄影既展现了精确的技术,也让人觉得亲近和放松。精美的排版设计、卓越的印刷工艺,让本书成为深入了解这位摄影大师的不二之选。

第三篇 那些事

摄影书最大的魅力莫过于用影像讲故事,一幅幅画面经过精心编排,再用上乘的印刷技术呈现在纸张上,成集成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翻开一本摄影书,伴随着油墨香,穿梭于光影之间,游历大千世界。

No.11 《通向古巴―特写世界上最绚烂的文化》

(Passage to Cuba : An Up-Close Look at the World’s Most Colorful Culture)

出版机构:天马出版社(Skyhorse Publishing)/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6月

作者:辛西娅・卡瑞斯・阿隆索(Cynthia Carris Alonso)

借着美国、古巴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契机,摄影集《通向古巴》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摄影师辛西娅自上世纪90年代,频繁前往古巴,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几乎已被西方遗忘的国家中的大城小事,用影像展现了这片有着复杂历史背景的土地。辛西娅对古巴的描绘既体现了内部人士的深度,也不乏旅行者的好奇。在这个与西方隔绝的国度里,她用镜头记录下真实的古巴文化,将多彩的古巴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No.12 《一本伊朗相册的空白页》(Blank Pages of an Iranian Photo Album)

出版机构:科雷尔出版社(Kehrer Verlag)/德国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作者:纽莎・塔瓦科莱恩(Newsha Tavakolian)

在马格南图片社2015年宣布的6位新成员中,来自伊朗的女摄影师纽莎・塔瓦科莱恩绝对值得关注,她来自动荡的伊朗,带着全球化的视野,用镜头展示了将一个常常被外界用有色眼镜看待的伊朗社会,然而这里的普通人民和任何一个国家并没有区别。在她这一代人的伊朗家庭里,相册被视为最珍贵的财产,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正值两伊战争,父母不再为孩子拍照,于是最后都以空白页结束。纽莎用相机跟踪记录了出生于不同年代的伊朗人,用今日的生活填补相册的空白。她试图捕捉当代伊朗的全貌,表现伊朗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不回避伊朗的复杂性,以娴熟的摄影技术游走于艺术创作与新闻纪实之间。

No.13 《看见战争―二战著名照片背后的故事》

(Seeing the War: The Stories Behind the Famous Photographs from World War II)

出版机构:前沿出版社(ForeEdge)/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大卫・P・科里(David P. Colley)

每当翻看二战照片时,不管是《生活》杂志上的著名照片,或是普通老兵留下的快照,照片上的面孔常常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他/她们是谁?他们是否活了下来?他们现在过得怎样?本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越战老兵,他耗费20年时间整理研究二战时期的照片,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了《看见战争:二战经典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回顾了100余幅经典照片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找寻弥散在硝烟中的传奇人生。

No.14 《》(Restricted Area)

出版机构:南方文献出版社(Actes Sud)/法国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丹尼拉・卡申科(Danila Tkachenko)

俄罗斯摄影师丹尼拉・卡申克的《》审视了前苏联境内的秘密城市,当年的军事和科研重地曾一度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可现在却被荒废。正如他在书中序言所述:“我曾到访过这些曾经是伟大技术进步发生的地方―这些地方已是一片荒芜―他们与过去乌托邦式的理想一起被时代所抛弃了。这些秘密的城市在地图上是不可见的,被遗忘的科技成果,被遗弃的那些近乎超越人类可建造能力的复杂建筑,这些都见证着那些从未实现的关于未来世界的承诺”,这位年轻的摄影师通过《》项目检视了人类的生存状况,探索了过去那些已被遗忘和未完成的梦想。本书获得了2015年欧洲摄影图书出版奖。

No.15 《里约》(Rio)

出版机构:施泰德尔出版社(Steidl)/德国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作者:马克・弗雷泽、罗伯特・波利多里(Marc Ferrez & Robert Polidori)

精致的书匣装载着两位摄影师相隔一个世纪的对话。一册来自19世纪摄影师马克・弗雷泽,用经典手法拍摄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里约热内卢;另一册则来自当代摄影师罗伯特・波利多里,他在过去五年间同样记录了里约充满活力、布局密集的城市风貌。时隔一个世纪,两位摄影师的作品中却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他们都用交错的照片组合,以大画幅全景的方式展现了里约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的迷人景象,显示出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之间的永恒张力。

No.16 《摄影即魔术》(Photography Is Magic)

出版机构:光圈基金会/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作者: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

在当代艺术领域,摄影已成为重要媒介。著名摄影作家和策展人夏洛特・科顿的《摄影即魔术》呈现了80余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大多处于“艺术世界”和“摄影世界”的交汇处,通过摄影实践和数字技术尝试各种试验性的创作。这些艺术家在摄影实践中运用了多种媒体,科顿围绕着“魔术”的概念、错觉和材料转换,以独特的方式定义摄影,也为读者理解当代摄影提供了新的路径。

No.17 《涨潮海岸》(Tideland)

出版机构:希尔特出版社(Schilt Publishing)/荷兰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大卫・贝奇德(David Batchelder)

在艺术摄影领域,海滩向来是摄影师钟爱的题材,海潮勾勒出的抽象线条往往会给照片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五年来,大卫・贝奇德用相机镜头专注于一片海岸,与这片涨潮海岸建立了更为私人化的联系,想必他眼中的海岸与别人大不一样。贝奇德的影像让人“脑洞大开”,用奇妙的幻象,向读者展示了风景、空间、生物和不明物体,而这些都出自于大海的鬼斧神工。尽管贝奇德也用到了数码技术,但他的创意根源于胶片时代,就像使用胶片相机和暗房一样使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画面效果细腻而精致。

第四篇 手边书

书案上,总有几本书被翻得卷了边,就像工具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015年,同样有那么几本书值得我们反复翻阅和借鉴。

No.18 《泰晤士与哈德逊摄影词典》(The Thames & Hudson Dictionary of Photography)

出版机构: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Thames & Hudson)/英国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娜塔莉・赫尔舒多弗尔(Nathalie Herschdorfer)

继法国拉鲁斯出版社的摄影词典问世后,时隔近十年,已没有新的摄影词典出现了,而这期间摄影技术经历了快速变革,2012年柯达宣告破产为胶片时代画上句号,组织一部全新的摄影词典势在必行。2015年底,英国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社在万众瞩目下完成了全新的世界摄影词典《泰晤士与哈德逊摄影词典》的编辑,并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隆重推出。这部词典涵盖了180余年的历史(包括摄影史前史),1200个词条,内容涉及艺术、历史、科学、大师和摄影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配有300余幅照片和图表。排版设计兼顾实用性和美感。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娜塔莉・赫尔舒多弗尔与包括77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研究学者和150位顾问的专家团队,历经十年积累,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摄影辞书。

No.19 “摄影工作坊”系列(The Photography Workshop Series)

出版机构:光圈基金会/美国 出版时间:2015年

作者:阿历克斯・韦伯 等(Alex Webb and etc.)

在技法书泛滥的市场里,挑选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技法教程着实不易,它应当兼顾技法讲解与灵感启发,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激发读者的拍摄冲动。光圈基金会于2014至2015年出版的“摄影工作坊”系列就做到了这一点。在这个系列中,光圈基金会与世界顶级摄影师合作,出版了这套集实践、经验、观念和知识于一体的摄影技法书。作者包括马格南摄影师阿历克斯・韦伯(与丽贝卡・诺里斯・韦伯合著《街头摄影和诗意影像》、玛丽・艾伦・马克(《人像摄影与瞬间》)、托德・希多(《风光、室内和人体摄影》),以及拉里・芬克(《构图和即兴创作》)。摄影师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了他们在拍摄时运用的技巧和观点,书中配有摄影师的标志性作品以及对他们的创作具有启发意义的其他摄影师的作品。这套书就像一个工作坊,适合于不同层次的摄影人,让读者在轻松的环境下领悟大师的讲解,学习并提升摄影技法。

No.20 《大开眼界》(Eyes Wide Open)

出版机构:Contrasto图片社/意大利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作者:马里奥・卡拉布雷西(Mario Calabresi)

推荐理由:在过去五年间,意大利《新闻报》主编马里奥・卡拉布雷西完成了对世界著名摄影大师的系列采访。在书中,摄影大师讲述了他们如何见证历史,捕捉经典的瞬间,例如保罗・弗斯科对鲍勃・肯尼迪葬礼的回忆、约瑟夫・寇德卡对坦克进入布拉格时第一线的见证、约翰・莫里斯对好友罗伯特・卡帕的追忆,还有萨尔加多、艾略特、唐・麦库林、韦伯、阿巴斯等10摄影大师的人生记忆。

2015年,值得我们关注的欧美摄影书远不止这些,在史论、大师经典、新锐等方面的新作层出不穷。让人欣喜的是,读者也再不用去独立书店淘外版画册,国内出版社在近些年也加大了欧美摄影书的引进量,例如在上述图书中,《萨尔加多咖啡创世纪之旅》等已由国内出版社陆续翻译出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欧美摄影书被翻译成中文,以飨国内读者。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摄影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及自然现象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当今数码相机高度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操作技巧已被大幅度简化,而决定摄影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最为关键之处则在拍摄者个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眼光。摄影科技的进步更突显了人对于审美的差别,若要拍摄出比他人更好的作品,必须具备远远高过他人的审美素质。高等学校开设摄影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摄影家、暗房技师,而以美育为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总结,我们认识到摄影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将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过程是借助色彩、布局、构图等结构形式来组织画面的形式美和整体效果,来传达艺术构思,表现题材内容。只有进入审美、创作中,主动地去发现,选择内部结构,调整各物体诸因素之间的相关联的方式和结构状态,才能转换成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才具有了审美意义的属性,才具有了承载或传递某种情感的属性,因而,摄影艺术是拓展艺术意境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诗句,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清晨一颗晶莹的露珠、秋风中飘散的一片落叶、迎着冰雪盛开的小花……虽然它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就能感受到它们散发独特的魅力和美感。我们的摄影艺术就是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这样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都有这样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传达了作者不同的的情感和思想,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是赏心悦目的,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更会给人以心灵的启迪。照片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其直观性使得摄影作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不管读者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是否相通,都能读懂,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在风光摄影拍摄过程中,同学们在赞叹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可以用光影抒情,用色彩表意,对于大自然的光线美、色彩美、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流动美,通过画面倾诉自己对自然的诗情,赞颂山河的壮丽,咏叹天、地、人的和谐。在拍摄纪实摄影作品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可以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与社会的共鸣,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镜头,大学生就会学会使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新的目光去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的美。

2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的、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了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拍摄距离、方向和高度的改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将被拍摄的照明由侧光改为逆光,景深由小变大,将出现怎样的效果,而这个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在作品中创造出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效果。想象力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每个人都存在着想象力开发的巨大潜力。想象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学习摄影将能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想象力。

有人说:“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察力,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学生通过摄影的创作,通过镜头去感知、去判断、去观察,从而发现事物深藏的原生美,发现稍纵即逝的瞬间美,猎取时间长河里的逝去美,塑造空间坐标的立体美。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创作出独有的艺术典型,从司空见惯的日常事务中平中见奇,发现人们所未发现的东西,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等视觉要素和人、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和意义,利用所有机会来训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摄影艺术可以极大地训练和提高人的观察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样需要创新。一副优秀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新思维和拍摄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摄影可以将事物的原态记录下来,但不意味着生搬硬套,摄影能够表达人们的想法,需要富有新奇的创意和构思。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评判能力,实现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运用摄影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3 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摄影艺术教育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艺术不光是学理论,最重要的是要亲自动手去做,去感悟、体验艺术,让学生把摄影艺术教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一种文化经历,而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

摄影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摄影创作就是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能够熟练实用各类型的相机、掌握各种拍摄方法和技巧,边学边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对学生而言,大量的拍摄实践是提高摄影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的需要。而摄影课程提供了一个实习的机会,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摄影教学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就是要学用结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准确使用的操作要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摄影艺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了自我表达的内涵。首先,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共同探讨摄影,让从事摄影教育的教师们和热爱摄影的学子们互相交流,针对自己在摄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从而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摄影的执著和热情。其次,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已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大部分的高校都成立了学生摄影协会或摄影社团,并经常组织外出拍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让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都是相当有限的,倘若有人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通过相互交流都得以升华。交流的目的就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扩大了学生作品的交流面。摄影教学的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红业.摄影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J].文教资料,2014,4.

[2]刘文奕.摄影教育与人才素质培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杨光.摄影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

光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佳能:为孩子构筑影像之桥 佳能:践行影像公益 佳能影像新军降临 佳能再造商务影像 佳能之“能” 佳能 专业动态影像之探源佳能 佳能 公益影像沟通世界 佳能:影像公益 感动常在 佳能影像之桥·亚洲青少年影像交流成果展在京举行 佳能 成就Printforce之精彩 佳能: 商务影像的中坚力量 佳能:高清利器打造完美影像品质 佳能:动态影像梦想的跨越之路 佳能“影像公益”助力文化交流 报告简评:佳能共赢共生影像 2015佳能电影镜头影像沙龙展示 影像文化――佳能的关键一役 佳能影像的至臻魅力 佳能系列春季商务影像新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佳能:为孩子构筑影像之桥 佳能:为孩子构筑影像之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媚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企业竞争力:佳能致力于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将佳能在“影像”世界里用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公益战略中,佳能在界定自身CSR战略的原则时,也将服务于社会需求与发挥自身特长放于同样重要的评价维度上,通过组织举办各类运用“影像”技术的公益活动,佳能将其商业优势延伸到社会责任领域,探索出一条有佳能特色的影像公益之路。 社会效益:佳能改变了传统的希望小学儿童仅成为弱势帮扶对象的模式,而是发动孩子们自身的力量,让他们在亚洲文化交流中代表青少年一挥自己的作用。影像之桥的志愿者和外国留学生们能够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直接互动,分享自己对跨国文化的心得与感动,这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开拓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心。

来自日本、泰国、新加坡、中国的孩子们通过照片了解彼此,相互交流,相互牵手,最终定格为一架影像的彩虹桥,这是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下称“佳能”)在5月31日的“影像之桥”(Image Bridge)亚洲青少年影像文化交流项目启动仪式上播放的卡通宣传片。佳能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式,从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运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但除此之外,它也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将佳能的公益实践更多的专注于“影像”的世界里。

2009年,佳能在希望小学开展“影像・希望之光”公益项目,帮助那些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记录这个世界,而这一次“影像之桥”项目则是“影像・希望之光”的全新升级。

“跳过各国的语言鸿沟,让影像成为亚洲各国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通过影像建立友谊,传递感动”,佳能(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小泽秀树的描述也是佳能一直想要实现的愿景。 影像・希望之光

佳能从1995年开始就一直援建希望小学校舍,也定期走访学校,通过2007年的“你帮我帮你”工程,佳能总共资助建立了9所希望小学,曾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走进教室。但佳能对于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捐助随后也转入对于教育资源的关注,而“影像・希望之光”成为佳能“影像公益”战略最初的切入点。

2009年佳能在希望小学开设影像课堂,对于希望小学的选择也成为摆在佳能面前的课题,而“学校愿意将影像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佳能最为看重的要素,为了便利佳能员工和志愿者长期探访希望小学,佳能也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的学校,而佳能分公司所在地的学校则成为首选。

“但倘若有学校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也希望开展影像课堂,却不在佳能分公司所在地,那么佳能会通过培训他们的老师来展开”,小泽介绍道,希望小学的老师需要学习摄影技法、摄影实践、并熟悉佳能提供的教案,整个培训需要3天的时间,也只有如此,影像课堂才能扩展到更多学校的孩子。

只要有40个孩子就能组成一个摄影课堂,志愿者则根据学生的数量来配备,在摄影课堂上,多由几个孩子和一个志愿者组成为一个摄影小组,志愿者会教给孩子们基础的摄影技巧,随后就会带自己的摄影小组出去实习,佳能的志愿者除了在技术上指导孩子之外,对于拍摄内容则完全会尊重孩子的视角和选择。

“用微距拍小的生物和植物,昆虫、路边的花花草草,水龙头滴水的瞬间,这些都是摄影课堂的孩子们最喜欢拍的内容”,摄影课堂每年都在持续开展,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万多名小朋友参加了影像课堂。

有一个孩子曾给小泽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女孩儿在上3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我们的影像课堂,现在她已经6年级小学毕业了,但是看到我们去做影像课堂,她又回来跟我们上这堂课”,很多孩子对于用影像记录身边的生活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和需求。 佳能影像之桥

随着影像课堂走到更多的学校,佳能也慢慢发现很多国家的孩子对中国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都有强烈的兴趣,影像课堂也在2013年走到一个新的阶段――影像之桥项目。它会以中国大陆地区希望小学为中心,逐步向印度、菲律宾、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延展,最终会让全亚洲孩子们彼此交流和沟通。

佳能在今年邀请了多位亚洲各国留学生志愿者加入,并成为该活动的桥梁,他们会利用自身的双语优势,为中国的学生们讲述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而每一场影像课堂也会挑选由中国孩子拍摄制作的文化影像交流卡,传递到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今年佳能的志愿者会着重引导各国小学生用影像来介绍自己的校园和学习生活,而这些志愿者也把各国小朋友的照片带到中国,经过每一场影像交流,不同国家的孩子们就都能了解到更多文化背景、人文习俗,也能够用影像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

在佳能官网上的线上平台,孩子们能够直接上传自己的作品,其他的孩子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小朋友的作品,双方可以做评论和交流,佳能也乐于做他们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六七月份,新加坡影像课堂的小学生会到中国来,双方老师已经在接洽中”,小泽先生认为,未来不同国家的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小泽回忆自己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国度出国是他22岁的时候,从日本飞到欧洲独自背包旅行,“我自己背包到处走,与当地人简单的沟通,第一次尝试和自己世界之外的人沟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而影像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达到沟通最便捷的手段”。

佳能一直在利用自身的全球化优势,为中国的孩子们,特别是一些平时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贫困孩子们打开另一个世界。不过这只是佳能影像之桥的初级阶段,佳能最终希望利用自己的企业平台,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交流搭建更多元化的“桥梁”。 相信影像的能量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晓禹关注并支持了很多企业在教育方面的公益项目,但他认为与施舍式的帮助相比,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更需要被平等对待。佳能的影像计划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作为弱势帮扶对象,而是发动孩子们自身的力量,让他们在亚洲文化交流中代表青少年一挥自己的作用。

佳能在界定自身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时,也将服务于社会需求与发挥自身特长放于同样重要的评价维度上,希望之光影像课堂和影像之桥都是在这一思路上的探索,佳能发挥了自身影像业务的优势,让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人们借助影像的力量实现更好的交流,也唯有这样,佳能的公益战略才能持续发展。

佳能长期以来都一直强调“共生”的概念,小泽将这一理念的内涵阐释为:“真正的全球企业,不仅要与客户和地区社会,还要与国家、地球以及大自然建立良好关系”,佳能需要与全世界的人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但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沟通和交流,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

上一篇:平台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图形设计论文范文